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本课的重、难点是:把*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 “复*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复*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练*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困惑:学生在学*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那本节课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有时‘*均分’后还有多余的”的意义呢?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2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为小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

  (电脑显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1)。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1)什么叫整数?(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能被( )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 )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

  (4)( )÷3=8…2。

  2.完成“练*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课堂活动练*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上册学*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上课伊始,我请同学把12个苹果放在盘子里,你怎么放?用花片摆摆。完成表格,观察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还能不能举些不能*均分的例子?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适时进行练*。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菁华3篇)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是设计进行阐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确定此目标得以具有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方法。

  二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个知识点,在新知授完以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册中的题目。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学*,也是学*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什么是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二、 教法

  《课标》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引导观察法、直观操作法进行教学。

  三、 学法

  《课标》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知识迁移等方法进行新知的探究。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引入,通过复*表内除法的意义为学*新知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谈话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然后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感受以后,直接出示算式,并引导学生读出算式。再指导学生说出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第三个环节为巩固练*,新知运用。在练*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理解升华。课堂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处理分一分的环节时,学生出现了多一个和少一个的两种说法,课前预设不够充分,处理得有点仓促。其实可以问学生分几份多一个,分几份少一个,多一个少一个都叫剩余,由此引出了余数。这样处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2

  一、 说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学*多位数除法竖式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有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练*。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教学目标: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说学情分析

  *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论试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学生不但要明白*均分要尽最大限度分完,还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须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 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年龄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动手操作,建构知识”、“巩固新知”、“课堂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

  学*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先让学生解决“用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正方形”的问题,得出8÷4=2(个)这一答案,并追问学生为什么想到用除法计算,从中复*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横式的写法。同时为有余数的学*埋下伏笔。

  (二)动手操作、建构知识

  教学不是简单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所以我在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索和体验过程,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摆小棒来感知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主要让学生通过两次摆小棒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1、第一次摆: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后,再通过学生独立操作,体验有剩余,剩下的1根还够不够摆一个正方形?

  这个环节又分3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摆出9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

  (2)学生展示:9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还余下1根。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余的不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这时候我会让学生列横式,得出9/4=2个......1根,然后结合小棒明确各部分的`意义,我会告诉同学们,这个式子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这个一我们把它叫做余数。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

  2、第二次摆:放手让学生摆,目的是进一步体验加深有余数的理解。

  这一环节我又分了2个层次。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合作,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摆正方形,观察还可能余下几根小棒并记录下来。大量的学*资源,充足的活动空间,充分的小组合作,让有余数的除法认知在学生的思维中由浅入深。

  虽然这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长,但是我认为计算教学就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我将前面让同学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来摆正方形所出现的所有算式排列起来,

  9÷4=2(个) ……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18÷4=4(个)……2(根)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会出现这些想法:“除数都是4”;“余数有1,2,3,等,这时,我接着问:余数能不能是4?能不能是比4大的数?我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接着设问:假如给你更多的小棒,来摆正方形,余数又会是多少呢?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推测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在有剩余的情况中,余数仍然师1、2、3,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 “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再去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巩固新知

  本课的练*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

  1、这道题是基础练*,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1)摆一摆,填一填

  27÷5=□……□ 30÷4=□……□

  27÷8=□……□ 44÷8=□……□

  50÷9=□……□ 53÷7=□……□

  2、余数可能是几?是对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再一次进行巩固。

  有15个☆,每4个一份,

  能分成几份,还剩几个?

  □÷□=□(份)……□(个)

  3、拓展应用

  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见面了,有20名同学想去野营,每4人一组,能分成几组?找同学来分一分。其他同学可以动手摆小棒或者列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20÷4=5(组)

  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了,可是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地面上摆放着各种食品,小朋友正在轻松地分配着各种食品,师问这里有9个面包,*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看怎么分呢?(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小棒)

  这是一道开放题,联系生活,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仅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也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四)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历程,畅谈自己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1(根)

  ↓

  余数

  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

  余数小于除数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让学生学好本节课的目的。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上册学*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上课伊始,我请同学把12个苹果放在盘子里,你怎么放?用花片摆摆。完成表格,观察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还能不能举些不能*均分的例子?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适时进行练*。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菁华3篇)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

  今天早晨我们共同观了年轻教师万方的一节数学课,再次感受到年轻的激情与活力,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谈谈我对的感受:

  一、三个优点

  1、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课堂上,万老师多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导同学们把话补充完整、说出这样理解的理由、鼓励同学们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别是在分6个草莓和分7个草莓的列示对比新授环节,连续有3名同学表达自己观点,循序渐进的说清了,同时也掌握了。

  2、构建和谐课堂,循循善诱,充分体现自然美。

  走进万老师的课堂仿佛步入了江南水乡,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像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婉约派教师。整个课堂非常和谐,学生在其中也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跟随老师一点一点探索数学知识,顺应和促进了学生自然发展。

  3、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首先是幻灯片的制作力求简练,合理利用几张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书,左与右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1、难点突破力度不够。与万老师对话交流:

  ?这节课的难点在设计层面是如何预设的?

  在执行层面课堂中突破难点了吗?有余数与没有余数的对比;算式与图的结合。

  突破难点的时候进行了几次对比?学生对余数的认识深刻吗?结合实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关系,脱离实物,数会非常抽象。(余数的来历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学*余数的地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商、除数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

  2、教法略显单一、学法指导略欠灵活。

  全课万老师主要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进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练*巩固环节,类似导入环节指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练一练、填一填,调动学生的学*激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边操作边对应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数量关系,就能很好的对搞清楚商和余数的名数就能做好铺垫。

  三、一点改进建议

  1、我想,很多问题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来的课堂上,做到三个充分:充分把握学情,充分研读课标,充分挖掘教材。

  最后,非常感谢万老师为此节公开课做出的努力,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活泼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但这样,学生的学*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扎实,为下节课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均分而没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均分。从而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面包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这样的练*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下面是我个人觉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可能农村的孩子少上公开课,今天孩子们的表现稍微有些紧张,举手的人也不是太多,所以导致老师的引导也稍微多了些。另外老师在演示课件的时候,有些地方有些滞后,可能和老师的注意力在学生的身上有关。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听了孔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值得我学*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孔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二、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意义

  以往学*有余数除法,是通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通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通过数学学*开发学生智力。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中,学生重点通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均分。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

  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惯。

  三、借算法多样化激活思维

  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例如摆学具时,学生能用乘法、口诀、估计、画圈、倍数关系等方法做除法,在课上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想解法,把思维激活起来了!

  四、在实践应用中加深认识

  通过情景体验有余除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余除法,从而更理解有余除法的意义和更熟悉有余除法的算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均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可以根据除法的算式老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研究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因此,在学*有余数除法时,正是在学生已经知道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上学*的,因此不必再次去研究“14颗草莓*均分给4人,你会分吗?”而是应该直接出示“14颗草莓*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几颗?”用什么方法计算,紧接着让学生感受到计算中出现的困难。

  一、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我觉得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以便于弥补不足。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时,当学生分析出商乘除数是已经分的,剩下的没分写下来叫余数这一环工节时,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理解到位。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有余数除法》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均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一、通过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本节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搭正方形,由没有剩余引入到有剩余,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均分完,出现剩余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均分时,剩余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受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的认识。 在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中,也不是我告诉学生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努力做到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

  二、提供给学生安静的数学学*环境,使学生进行思考

  以前去听课,常常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上举手如林,气氛异常活跃,可是,我总觉得仿佛在演戏,作为数学,它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应该有让孩子们静心思考空间,无论是练*设计,还是整堂的问题设计,都应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本节课虽没有小组合作的热闹,也没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游戏或生活场景,但为迷生提供了一片“静土”。让他们在安静中独自思考,在安静中倾听,在安静中分享别人的学*的成果。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

  本课时有余数除法,教科书为我们带给了很好的教改理念和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计算教育学的方法。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好处

  以往学*有余数除法,是透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透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的资料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透过数学学*开发学生智力。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

  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中,学生重点透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均分。透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好处。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

  本课的教学透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状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惯。

  三、借算法多样化激活思维

  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例如摆学具时,学生能用乘法、口诀、估计、画圈、倍数关系等方法做除法,在课上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想解法,把思维激活起来了!

  四、在实践应用中加深认识

  透过情景体验有余除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余除法,从而更理解有余除法的好处和更熟悉有余除法的算法。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1、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学*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摆一摆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材中的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可能会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等,教学时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感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在数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本课时有余数除法,教科书为我们带给了很好的教改理念和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计算教育学的方法。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好处

  以往学*有余数除法,是透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透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的资料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透过数学学*开发学生智力。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

  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中,学生重点透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均分。透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好处。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

  本课的教学透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状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惯。

  三、借算法多样化激活思维

  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例如摆学具时,学生能用乘法、口诀、估计、画圈、倍数关系等方法做除法,在课上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想解法,把思维激活起来了!

  四、在实践应用中加深认识

  透过情景体验有余除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余除法,从而更理解有余除法的好处和更熟悉有余除法的算法。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4

  本课教学内容的选定是为了更好地探究课题《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突破重难点的研究》,本节课的教学是《有余数的除法》第一次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学设计立足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采用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只使用黑板,粉笔,学具结合板书来实施教学,目的是为了观察传统教学环境下重难点的突破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教学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难点是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我结合学生学情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学具操作、对比观察、自我探究等形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如下:

  (1)让学生在“分卡片”的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分物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2)根据题目条件要学生动手画一画,通过画的结果观察比较,发现分草莓出现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在对比中进一步感知“剩余”的产生和意义。

  (3)借助已有的学*经验结合6÷2=3(盘)探究7个草莓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3盘,还剩1个。该怎么列式。

  (4)利用课堂练*反馈教学实效。

  (5)让学生谈谈本课收获,梳理所学内容。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课堂上主要通过让学生在 “分、摆、比、练”操作中观察对比感受知识的产生,在探究中进行归纳总结。但由于传统教学环境条件有限,未能呈现本单元主题图,忽略了单元主题图在本单元知识体系的主旨作用和首节课的重要性。新旧知识间衔接没能完全呈现,只能教师引导理解新知定义,学生再在内化吸收。以至于学生课堂练*中仍有问题存在,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在最后6、7、8、9个草莓,每2个装一盘,能装几盘?的环节中,只追求正确列式,忽略了算式产生的过程交流,学*互动性不够。需要在下一次教学实施中加强互动交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本课所学内容还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知识链接。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5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余数来决定计算是否正确。

  本周星期一,学区来我校听课,我当时就是上本课资料。当时为了活跃气氛,我让班上学生先唱了一首歌,然后进行了小组比赛。比赛资料是几道没有余数的口算题目。之后,我又出示了两组卡片,让学生上台帮我分一分,并且列出算式。学生的用心性很高,也列出了算式。透过我的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目都是有余数的除法。紧之后,我又让同学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当时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但就是切入不了正题。他们是这样回答的:“除数是一样的。”“被除数越来越大,余数也越来越大。”“……”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让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两人一组,合作探究。透过探究,学生发现余数和除数有关系,余数比除数小。为了巩固学生的这个认识,我当时还让他们齐读了几次。之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这个资料的掌握程度,我们进行了一个小测验。但是不仅仅测验没有做完,检测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本课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在教学中,我选用例题让学生动手*均分小棒,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规律,——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总是比分得的每份数量少,也就是余数比除数小的原理,加深了认识。透过动手操作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经过学生的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比除数少,使学生对两者关系有本质理解。另外本节课的比赛让学生思维活跃,用心性高。

  但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个性是逻辑性不强。首先,让学生分小棒的时候,没有提示摆正方形的隐含条件,即每份需要4根小棒,导致有的学生会摆正方形却找不出条件,不会列算式。其次,相关资料没有讲到就进行测验,导致学生一片茫然,测试失败。学生在测试的时候只会做基本的决定题,不会做其他题目,如余数中最大可能是几,最小可能是几。另外,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把握好时间,比赛环节和摆小棒环节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最后没有时间讲授余数中最大可能是几的问题。

  总之本节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教学资料的逻辑性及教学时间,将是我最值得思考和改善的地方。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菁华5篇)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评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评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课的*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评,刘老师真会“玩”。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课并不单单做几道*题这么简单,*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2

  郭老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合理,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的动力。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分苹果这一情境复*了已学知识,通过帮小猴分苹果展开问题,并把分苹果这个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并产生了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一环节中,郭老师为学生根据书中已经给的信息提问问题,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新知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用小棒代替分苹果分一分,分到的分苹果要同样多、*均分问题的设计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虽然是学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郭老师都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内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这就使操作具有了实效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明确了"*均分"的含义。

  三、重视练*题的设计,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郭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题,增加了练*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目的。郭老师生动的儿童化语言和运用丰富多样的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新知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

  郭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郭老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一分、摆一摆、评一评、练一练,无一不是学生在主动探索与操作,可以评,正是由于教师敢于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主动学*、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在郭教师创造的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郭老师这节课是一节高效的课堂。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感触颇深,陈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学*:

  1、在进入本节课学*时,陈老师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年龄小,比较喜欢直观的认识,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活动,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横式表示方法。

  2、陈老师在设计上比较合理,层层深入:在利用小棒根数的增加时,使得学生进一步思考余数的问题。从而利用实物摆小棒到抽象的一种数学思考。

  3、从陈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难点应该是在除法竖式的书写和各个部分与横式中对应关系。她首先让学生自由写写除法的竖式,然后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而没有直接提问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从哪里来的,是表示什么意思,陈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研究。而且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她不是通过自己解释,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来做出解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从整体来看,陈老师这节课的内容上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以及其写法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进行了巩固。

  5、最后我讲一点个人的意见,我觉得陈老师在上完9根小棒时,如果马上让学生思考用12根小棒摆几个正方形还多几根时,稍微进行点拨,在下面的练*当中学生也就可以应付了。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还请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4

  今天,我听了王艳红老师的一节《有余数的除法》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王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要感谢王老师为这节课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首先评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同时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

  我认为王老师在这节课上有以下亮点:

  1、王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有亲和力,基本功扎实,随机应变能力强。这是王老师的一贯作风,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很快将学生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回答不出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点时,王老师再巧然点拨,学生便豁然开朗。

  2、王老师用手指游戏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主动参入到课堂中来。

  3、王老师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在把握教材知识点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王老师不是直接讲解例2,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

  4、王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合作研究。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王老师从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摆小棒入手,明确摆小棒是有余下的小棒,从而引入一个新的数——余数,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理解余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更贴*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5、王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复*旧知,引入新课的目的,做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更新颖。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王老师却是在讲台上边讲边板书竖式,而学生也再讲台下面边听边列竖式,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新授的印象。这也是我今天的收获。

  课堂永远是我们探索的阵地,再完美的课堂都有缺陷,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整节课虽然知识连贯,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但时间有一点紧凑,如能以改错或判断的形式,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为下节课打基础,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就更完美了。

  2、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和“最多能摆几,”这样直接关系到以后试商时能上几,因为试商时商和除数相乘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被除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最后我要感谢王老师为了这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感谢她给我们学校的教研带来耳目一新的一课,带给我们收获!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5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需要,需要学*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 为什么 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菁华3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一、激情导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吧?请看屏幕,这里有一些彩色的五角星,你们可以任意说出其中一个五角星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试试?

  生:………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学到这个本领?

  (生齐答:想。)

  师: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就学到这个本领了。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先从分东西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看这里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可以摆3盘。

  1、质疑: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2、质疑: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

  看来大家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不错,我来出一道稍难一点的:(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刚才多了1个草莓,是7个草莓。

  (1)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带着问题请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任务:

  1、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2、用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

  3、剩下的草莓在算式中怎么表示?

  (2)接下来,咱们就小组讨论一下,用你们的学具按要求来摆一摆,看哪个组的同学摆得快又对。

  我们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摆的?

  用老师的草莓摆(课件出示7个草莓,摆好的图)

  (3)质疑: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

  (生:上面的6个草莓正好摆完,7个的草莓没有摆完,有剩余。)

  师:我们把这种有剩余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那剩余的这个数就是——余数。

  师:剩下的这1个草莓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呢?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课件出示——7÷2=3(盘)……1(个)我们通常把商和余数之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1、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

  2、你知道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3、谁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摆正方形:

  过度: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同学们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

  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

  如果是10根、11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请看今天的第二个学*任务:

  学*任务二:

  1、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2、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记录单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现在,王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3)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2: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

  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

  余数<除数

  (4)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我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翻到课本60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四、猜想运用,加深理解

  1、猜一猜:

  (1)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谁来猜一猜?

  (2)质疑: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

  五、前后照应,释疑解惑:

  师:现在可以揭开猜彩星星的秘密了。老师就是根据这些星星的颜色和余数多少的规律猜的,任意选一个球的号码数,除以3,如果余数是1,就是红色。如果余数是2,就是黄色。如果没有余数,就是蓝色。

  孩子们,今天的数学课堂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的呢?什么是*均分?

  二、自主学*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十四第1题。

  (3)()6=5()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有余数

  62=3(人)72=3(人)1(个)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人)94=2(人)1(个)

  124=3(人)104=2(人)2(个)

  114=2(人)3(个)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表(1)表(2)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10÷6=1(人)……4(枝)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7)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汇总十篇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 1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表内除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以后学*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法小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动手、观察、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列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摆法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复*引入,探究新知:

  出示除法口算题,考察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出示课件例题,由学生摆小棒,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引出这节课的学*内容用除法竖式计算。

  (2)新课讲解,形成性练*。首先,出示完整的竖式计算的过程,由学生讨论汇报每个数的含义。其次,由老师强调计算的过程,通过一商、二乘、三减、四比的口诀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竖式计算的过程。

  最后,对于被除数较大的除法,采用试商的方法,要求是除数和商的乘积最接*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

  (3)巩固新课。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3、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谈话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叫*均分吗?把一些物品*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2、让学生来分一分小棒。6根小棒*均分成3份,7根小棒*均分成3份。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然后告诉学生像这种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我们就把这种情况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出示学*目标。

  目的让学生明白我们这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三)、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①、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②、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①、出示7个苹果,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②、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③、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④、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余数的认识,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以此真正理解余数所表示的内含。

  3、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①、用8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②、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③、如果用9根小棒来摆呢?

  ④、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⑤、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⑥、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在摆一摆、猜一猜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总结出除数要比余数大的规律,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特点。

  4、练*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四)、测评训练:完成练*十四第1题、第2题。这些练*让学生独立完成,目的在于考察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侧重对学困生的辅导。

  四、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的积极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 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7个草莓,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2、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3、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4、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4、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1.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四、课堂作业:完成“练*十四”第1题、第2题。

  五、课堂总结,明确学*目标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师:看来,在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 4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为小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

  (电脑显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1)。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1)什么叫整数?(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能被( )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 )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

  (4)( )÷3=8…2。

  2.完成“练*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课堂活动练*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 5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为小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

  (电脑显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1)。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1)什么叫整数?(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能被( )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 )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

  (4)( )÷3=8…2。

  2.完成“练*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课堂活动练*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 6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学*多位数除法竖式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有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练*。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教学目标: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说学情分析

  *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论试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学生不但要明白*均分要尽最大限度分完,还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须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年龄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动手操作,建构知识”、“巩固新知”、“课堂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

  学*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先让学生解决“用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正方形”的问题,得出8÷4=2(个)这一答案,并追问学生为什么想到用除法计算,从中复*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横式的写法。同时为有余数的学*埋下伏笔。

  (二)动手操作、建构知识

  教学不是简单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所以我在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索和体验过程,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摆小棒来感知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主要让学生通过两次摆小棒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1、第一次摆: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后,再通过学生独立操作,体验有剩余,剩下的1根还够不够摆一个正方形?

  这个环节又分3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摆出9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

  (2)学生展示:9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还余下1根。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余的不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这时候我会让学生列横式,得出9/4=2个......1根,然后结合小棒明确各部分的意义,我会告诉同学们,这个式子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这个一我们把它叫做余数。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

  2、第二次摆:放手让学生摆,目的是进一步体验加深有余数的理解。

  这一环节我又分了2个层次。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合作,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摆正方形,观察还可能余下几根小棒并记录下来。大量的学*资源,充足的活动空间,充分的小组合作,让有余数的除法认知在学生的思维中由浅入深。

  虽然这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长,但是我认为计算教学就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我将前面让同学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来摆正方形所出现的所有算式排列起来,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18÷4=4(个)……2(根)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会出现这些想法:“除数都是4”;“余数有1,2,3,等,这时,我接着问:余数能不能是4?能不能是比4大的数?我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接着设问:假如给你更多的小棒,来摆正方形,余数又会是多少呢?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推测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在有剩余的情况中,余数仍然师1、2、3,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再去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巩固新知

  本课的练*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

  1、这道题是基础练*,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1)摆一摆,填一填

  27÷5=□……□ 30÷4=□……□

  27÷8=□……□ 44÷8=□……□

  50÷9=□……□ 53÷7=□……□

  2、余数可能是几?是对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再一次进行巩固。

  有15个☆,每4个一份,

  能分成几份,还剩几个?

  □÷□=□(份)……□(个)

  3、拓展应用

  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见面了,有20名同学想去野营,每4人一组,能分成几组?找同学来分一分。其他同学可以动手摆小棒或者列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20÷4=5(组)

  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了,可是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地面上摆放着各种食品,小朋友正在轻松地分配着各种食品,师问这里有9个面包,*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看怎么分呢?(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小棒)

  这是一道开放题,联系生活,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仅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也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历程,畅谈自己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1(根)

  ↓

  余数

  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

  余数小于除数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让学生学好本节课的目的。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 7

  一、 说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学*多位数除法竖式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有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练*。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教学目标: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说学情分析

  *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论试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学生不但要明白*均分要尽最大限度分完,还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须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 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年龄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动手操作,建构知识”、“巩固新知”、“课堂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

  学*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先让学生解决“用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正方形”的问题,得出8÷4=2(个)这一答案,并追问学生为什么想到用除法计算,从中复*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横式的写法。同时为有余数的学*埋下伏笔。

  (二)动手操作、建构知识

  教学不是简单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所以我在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索和体验过程,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摆小棒来感知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主要让学生通过两次摆小棒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1、第一次摆: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后,再通过学生独立操作,体验有剩余,剩下的1根还够不够摆一个正方形?

  这个环节又分3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摆出9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

  (2)学生展示:9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还余下1根。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余的不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这时候我会让学生列横式,得出9/4=2个......1根,然后结合小棒明确各部分的意义,我会告诉同学们,这个式子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这个一我们把它叫做余数。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

  2、第二次摆:放手让学生摆,目的是进一步体验加深有余数的理解。

  这一环节我又分了2个层次。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合作,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摆正方形,观察还可能余下几根小棒并记录下来。大量的学*资源,充足的活动空间,充分的小组合作,让有余数的除法认知在学生的思维中由浅入深。

  虽然这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长,但是我认为计算教学就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我将前面让同学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来摆正方形所出现的所有算式排列起来,

  9÷4=2(个) ……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18÷4=4(个)……2(根)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会出现这些想法:“除数都是4”;“余数有1,2,3,等,这时,我接着问:余数能不能是4?能不能是比4大的数?我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接着设问:假如给你更多的小棒,来摆正方形,余数又会是多少呢?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推测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在有剩余的情况中,余数仍然师1、2、3,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 “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再去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巩固新知

  本课的练*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

  1、这道题是基础练*,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1)摆一摆,填一填

  27÷5=□……□ 30÷4=□……□

  27÷8=□……□ 44÷8=□……□

  50÷9=□……□ 53÷7=□……□

  2、余数可能是几?是对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再一次进行巩固。

  有15个☆,每4个一份,能分成几份,还剩几个?

  □÷□=□(份)……□(个)

  3、拓展应用

  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见面了,有20名同学想去野营,每4人一组,能分成几组?找同学来分一分。其他同学可以动手摆小棒或者列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20÷4=5(组)

  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了,可是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地面上摆放着各种食品,小朋友正在轻松地分配着各种食品,师问这里有9个面包,*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看怎么分呢?(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小棒)

  这是一道开放题,联系生活,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仅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也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四)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历程,畅谈自己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1(根)

  ↓

  余数

  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

  余数小于除数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让学生学好本节课的目的。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 8

  一、说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页。

  二、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除法打下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随后的练*,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说目标:

  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的*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说教程(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

  第一块:复*引新。

  1.观察:○○ ○○ ○○说说这6个苹果是怎么分的。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2.说出:6÷2的意义?6÷3呢?。

  3.引出本课的学*内容。

  我想通过这样的复*找到新知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温故,使新知的教学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

  第二块:探究新知。

  这一块的学*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分四个层次组织学*活动。

  第一层:分一分。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动。通过把10枝铅笔*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层:说一说。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第三层: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观察表一,说出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观察表二,说出算式并计算, 10÷3=3(人)……1(枝)

  (3)认识余数。

  (4)观察比较,10÷5=2(枝)10÷3=3(人)……1(枝),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

  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试一试。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反馈交流后概括提炼:什么情况下*均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块:练*达成。

  想想做做1与例题的类型相仿,是模仿性练*。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填写相应算式的商和余数,在完成填写后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练*,学生观察图后,独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时提出: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一份进行*均分或*均分成几份,只要*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

  想想做做3,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同座相互说说,再指名说一说。

  第四块:总结评价。

  1、请学生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中还有哪些*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数学的价值性。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 9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为小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

  (电脑显示)52÷8=24÷3=25÷3=8÷2=

  10÷4=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

  (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

  (1)什么叫整数?

  (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

  (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能被()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4)()÷3=8…2。

  2.完成“练*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3)8能被32整除。()

  (4)24只能被6整除。()

  (5)128能被128整除。()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课堂活动练*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 10

  一、说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页。

  二、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除法打下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随后的练*,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说目标:

  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的*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说教程(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

  第一块:复*引新。

  1.观察:说说这6个苹果是怎么分的。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2.说出:6÷2的意义?6÷3呢?。

  3.引出本课的学*内容。

  我想通过这样的复*找到新知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温故,使新知的教学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

  第二块:探究新知。

  这一块的学*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分四个层次组织学*活动。

  第一层:分一分。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动。通过把10枝铅笔*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层:说一说。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第三层: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观察表一,说出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观察表二,说出算式并计算,10÷3=3(人)……1(枝)

  (3)认识余数。

  (4)观察比较,10÷5=2(枝)10÷3=3(人)……1(枝),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

  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试一试。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反馈交流后概括提炼:什么情况下*均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块:练*达成。

  想想做做1与例题的类型相仿,是模仿性练*。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填写相应算式的商和余数,在完成填写后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练*,学生观察图后,独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时提出: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一份进行*均分或*均分成几份,只要*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

  想想做做3,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同座相互说说,再指名说一说。

  第四块:总结评价。

  1、请学生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中还有哪些*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数学的价值性。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8)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优选【五】篇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旧知,引入新课

  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导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为后面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及相关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正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手段来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写一写等活动帮助他们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等方法为辅的教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

  四、说学法: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主动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的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交流

  猜谜语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游戏导入

  玩游戏“你说我找”。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给学生留下悬念,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并顺势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找规律

  (2)提出问题: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2、探究解答方法

  (1)想(2)摆

  汇报:第16面是哪一面?用语言来描述。

  (3)列算式:

  你能结合题意说说这道算式的含义吗?

  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第18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3、归纳: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答案是这一组中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小组交流想法,然后个别汇报,符合数学新课标指出的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的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巩固练*

  1、“我说你找”21会落在哪个手指上?30呢?

  2、确定气球的形状。

  3、按学号的顺序读“我爱汉滨小学”,你应该读哪个字?

  设计意图:设计这几道练*题,既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对学生渗透心怀爱心的思想教育。总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六、反思

  总体上看,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可是,我觉地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我的态度端正,但可以更最端正。“态度决定成败”

  2、话太多。不放心学生,引导的内容太多,还有自己不该重复孩子说的话,应该找其他学生来说。

  3、备学生不够细致。最后一道练*题,我高估了学生口算有余数除法的水*,导致说错的现象较多。要是让他们把算式写在练*本上,再来起来说估计效果会更好。

  4、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完整,也不够简洁。说明*时训练得少,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教学是一们有缺憾的艺术。我的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指出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帮助我不断进步。谢谢大家。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50、51页的例1、例2和51页的“做一做”,以及练*十二的第1、2题。

  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学好。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用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过程、学*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学校要开联欢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主题材图,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实践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页的例1

  (1)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同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书写除法式子,利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先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

  (3)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书写笔算除法,并懂得竖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称。

  (4)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2、教学例2

  (1)出示图画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2)学生操作学具,通过摆摆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几组,还剩几盆。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学生还不会,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3)让学生尝试列横式。检查学生列横式的过程与方法。校正。

  (4)学让尝试列竖式计算,把学生的式子展示。

  (5)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笔算式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像这们没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

  1、练*第51页“做一做”题。检查,展示学生的练*。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

  2、判断练*:课件出示。

  3、练*“练*十二”中的第1、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检查,指名说说计算过程。课件出示正确的书写过程。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是设计进行阐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方法。

  二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个知识点,在新知授完以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册中的题目。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学*,也是学*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什么是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二、 教法

  《课标》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引导观察法、直观操作法进行教学。

  三、 学法

  《课标》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知识迁移等方法进行新知的探究。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引入,通过复*表内除法的意义为学*新知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谈话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然后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感受以后,直接出示算式,并引导学生读出算式。再指导学生说出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第三个环节为巩固练*,新知运用。在练*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理解升华。课堂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处理分一分的环节时,学生出现了多一个和少一个的两种说法,课前预设不够充分,处理得有点仓促。其实可以问学生分几份多一个,分几份少一个,多一个少一个都叫剩余,由此引出了余数。这样处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旧知,引入新课

  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导入,“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