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1、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有哪些方法?(学生口答)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学生口答)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找相等关系;④列方程;⑤解方程;⑥答

  二、问题探究:

  (一)思考课本探究1回答下列问题:

  (1)设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 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

  (2)在第二轮传染中,传染源是 人,这些人中每一个人又传染了 人,那么第二轮传染了 人,第二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流感。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求解。为什么要舍去一解?

  (4)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新的认识吗?

  (5)完成教材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小组讨论,对疑惑较多的问题要点拨;前两个问是解题的关键,可作适当点拨。最后思考题,可让学生试试独立完成。教给学生如何审题,分析题。)

  三、例题学*:

  例1:青山村种的水稻2001年*均每公顷产7200kg,2003年*均每公顷产8450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均增长率。 (学生独立思考、练*。一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后讲解)

  例2:(教材探究2)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均下降率较大?

  (给学生分组求解,然后比较哪个小组做的有快又准。最后比较哪种药品成本*均下降率较大。)

  四、课堂练*:(学生独立思考、练*。一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后讲解)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枝干,每个枝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

  2、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毎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五、总结反思:(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作适当补充)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2、探究2是*均增长率或降低率问题。若*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 (常见n=2)

  教后记: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通过学生口答,复*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为学*本节知识打好了基础。

  二、问题探究通过问题串让学生解决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级上升,这样学生感到成功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中相互交流、相互学*,共同提高。

  三、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是增长率问题中的.一个典型例题,我在引导学生解决此题之后,进一步总结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四、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

  五、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六、需改进的方面: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例2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扑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学生列错了方程,我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下课后很多学生和我沟通课上一学生的错误问题,但他们上课并不敢提出,有点却场,所以*时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的学风。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三、巩固练*

  已知某山区的*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均气温(单位:℃)

  22

  21

  21

  20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08页8、9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3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成本下降为问题探究,讨论*均变化率的问题,这类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的原型,例如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等等,联系生活实际很密切,这类问题也是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最典型的应用。本节课主要是讨论两轮(即两个时间段)的*均变化率,它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作为数学模型。

  学情分析

  1、由于我们的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有畏惧的心理,感觉很困难,根据探究1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决定把探究2作为一课时,来专门学*。

  2、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已经很熟悉,而且有了第一课时连续传播问题的做铺垫,适合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法。

  3、连续增长问题的中的数量关系、规律的发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把问题分解了让学生逐个突破,由于九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解题归纳能力,所以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究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某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2、通过成本降低、能源增长等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情感与态度:通过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增长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难点:理清增长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1、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有哪些方法?(学生口答)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学生口答)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找相等关系;④列方程;⑤解方程;⑥答

  二、问题探究:

  (一)思考课本探究1回答下列问题:

  (1)设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 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

  (2)在第二轮传染中,传染源是 人,这些人中每一个人又传染了 人,那么第二轮传染了 人,第二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流感。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求解。为什么要舍去一解?

  (4)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新的认识吗?

  (5)完成教材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小组讨论,对疑惑较多的问题要点拨;前两个问是解题的关键,可作适当点拨。最后思考题,可让学生试试独立完成。教给学生如何审题,分析题。)

  三、例题学*:

  例1:青山村种的水稻2001年*均每公顷产7200kg,2003年*均每公顷产8450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均增长率。 (学生独立思考、练*。一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后讲解)

  例2:(教材探究2)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均下降率较大?

  (给学生分组求解,然后比较哪个小组做的有快又准。最后比较哪种药品成本*均下降率较大。)

  四、课堂练*:(学生独立思考、练*。一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后讲解)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枝干,每个枝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

  2、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毎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五、总结反思:(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作适当补充)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2、探究2是*均增长率或降低率问题。若*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 (常见n=2)

  教后记: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通过学生口答,复*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为学*本节知识打好了基础。

  二、问题探究通过问题串让学生解决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级上升,这样学生感到成功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中相互交流、相互学*,共同提高。

  三、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是增长率问题中的一个典型例题,我在引导学生解决此题之后,进一步总结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四、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

  五、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六、需改进的方面: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例2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扑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学生列错了方程,我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下课后很多学生和我沟通课上一学生的错误问题,但他们上课并不敢提出,有点却场,所以*时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的学风。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知识的发展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今后学生学*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从知识的横向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对其它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比如物理中的变速运动等问题就要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这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课,通过丰富的实例,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讲本节课之前,已经系统的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学*了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从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具备了继续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强,并且他们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由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当遇到新的问题时,会自然的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而我所教(11)班是年级中一个普通班,学生数学底子薄,基础差,学生由于学*困难,基础差,没有自信,也就对数学的学*兴趣越来越弱,有人甚至要放弃对数学的学*,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培养他们自信心,启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数学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方法悄然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对知识的运用中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正确地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项与系数;

  3.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和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借助于多媒体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在通过巩固训练、回顾梳理、拓展提高到作业布置,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难点: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应用价值。

  这节课是“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1)”,讲授在几何问题中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是面积问题中的一个典型例题,我在引导学生解决此题之后,总结了解一元二次应用题的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二、练*1是例题1的变式与提高,练*2是例题2的变式与提高。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级上升,这是这节课中的一大亮点。在讲完例题的基础上,将更多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感到成功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中相互交流、相互学*,共同提高。

  三、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

  四、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比如我所设计练*题可用不同方法去求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五、需改进的方面: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练*题1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扑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生列错了方程,老师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下课后很多学生和老师沟通课上一生的错误问题,但他们上课并不敢提出,有点却场,所以*时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的学风。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

  方程是处理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解方程又是这种途径必须要掌握的。这节课上学生是带着上一节课的内容来学*的,现对这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两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划线的两种情况出现最多);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完善,可从学生的作业中反应出来。)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进行;第二,移项时符号还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移项的出现》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

  首先因为学生在开始已经学*了用直接开*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因此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篱笆问题引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掌握的过程中,选取不同类型的方程让学生用配方法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最后为了进一步拓展提升,出现了二次项系数不是一的方程,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

  我认为本节课自己在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方面做到比较成功:

  1. 巩固旧知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有了厌学的情绪,或是怕自己跟不上,产生消极的心里,通过复*旧知,可唤起他们学*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

  2. 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新课,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们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就会愈学愈带劲,这样更能提高学困生的学*积极性。

  3. 初三数学又得体现分次优化,因此,在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我备课翻阅了*几年的中考题,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题让同学们来做,并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的交流,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学*积极性的目的。.

  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本节课中有些能够让学生口答的地方应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类型题,以提高优生的能力。

  2. 课堂小结的权利也应交给学生来总结,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3. 题目的难易度没有掌握好,根本上解决不了好学生吃不饱,跟队生吃不了的问题。

  4. 课堂容量不大,节奏比较缓慢。应该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4

  今天下午,我有幸作为教研组的第一位老师出课,复*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概念、解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老师们的评课,反思一下,请各位老师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设计的基本思路:抓住重点和易错点,强化训练。

  课堂模式设计为:课前检测(以题代纲,发现问题)------典例解析(综合应用,提高能力)-------当堂检测(强化训练,形成技能)。

  实际课堂:只完成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留为课后作业。

  课后反馈效果:从反馈的课后作业看,学生基本上能掌握主要知识点。

  老师们的评价:思路比较清晰,但容量不大,深度不够。

  其实这一点自己在四班上课时,就已感觉到,而且比三班更糟糕,第二环节也没来得及进行,容量更小,难度更低。细细思考其中的原因,我分析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情因素,更多的是从知识角度进行设计。第二,教师讲的太多,缺乏侧重点。第三,课堂节凑比较慢,尤其后半部分,太沉住气。第四,教学课时划分,不合适,可以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作为一课时,把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作为一课时。第五,题目设计不到位,综合性不强。

  仍然感到困惑的是,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面面俱到,又能有所拔高?如何在备战中考中,不从应试的角度进行教学?备战中考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素质(尤其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5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引入。我对课本做了两点变动:一是增加一例趣味性故事,引出数学问题,从而列出方程;二是将课本上关于生产总值的例子改成中考升学考上重点中学人数问题。以上变动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学*从实际问题中归纳出数学模型;二是课本上的生产总值问题感觉离学生比较遥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不足:

  引入概念时的例子太多,有点难,在解应用题方面花费了一些时间,有点“喧宾夺主”,课前的例子应尽可能的简单,只要让学生能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这些内容,我觉得时间还比较少,应多加练*,特别是对后进生,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已经写成一般形式,他们找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没有困难。如果需要进一步化简整理成一般形式,他们开始出错。问题出在他们基础没打好,化简整理过程中出现诸如移项时项的符号出错的问题,应多加练*指导。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优选【5】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导学提纲,了解本节课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

  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化简上述三个方程.。

  2、你发现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能把这些特点用一个方程概括出来吗?

  3、请同学看课本40页,理解记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有关概念

  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通过练*,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1、下列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

  ①②③

  ④x2+2x-3=1+x2 ⑤ax2+bx+c=0

  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6x2=0(2)3x(x+2)=4(x-1)+7(3)(2x+3)2=(x+1)(4x-1)

  3、若关于x的方程(k-3)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值是多少?

  4、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

  三、反思:(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自查自省:(通过当堂小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A、1个B、2个 C、3个D、4个

  (1)(2)(3)(4)(5)(6)2、将方程-5x2+1=6x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系数为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m2-4)x2+(m+2)x+2m+3=0,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必做题:*题7.1

  选做题:(挑战自我)p41随堂练*

  1、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为何值?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1+27mx+5=0是关x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3、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x+m2-1=0有一根为,则的值多少?

  4、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如图),根据两种设计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

  (1)(2)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

  定义:一个未知数整式方程可以化为

  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

  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

  系数为a系数为b

  教学反思

  这次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优质

  课比赛,这次的优质课采用市里要求的1/3模式,这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在1/3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环节1/3的时间只是大致的划分,可根据学*内容灵活安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准备好学案。学案就是学生学*的依据。在学案里,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要求。学*要求可包括以下方面:完成学*任务的时间、学*内容的范围、完成学*任务所要达到的程度、自主学*成果展现的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对于学生学*的要求要一次性提出,内容上有梯度。学生自主学*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学*状况,检查学*任务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自主学*方法和途径的指导要适度,既要满足学生完成学*任务的需要,又不能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其次,学*氛围是合作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只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也要有较高水*,会发动学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

  再是,由于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讲,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要避免因为教师呈现自己的观点而打破学生的讨论。学生说完的东西,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不要重复。教师对学*内容要点的讲解要有的放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在学生原有的水*上进行提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不断的改进自己,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很精彩,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构建本章的部分知识框图。

  2、复*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章方程解法的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建立本章的知识体系,从而体验学*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教学难点

  解法的灵活选择;例4和例5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问题:本章中,我们有哪些收获?(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构建本章部分知识框图)

  二、师生互动

  共同探究

  1、复*概念

  例1

  例2

  2、四种解法

  (1)

  解法及其关系

  (2)

  根的形式

  x1=3

  x2=4

  (3)熟悉解法

  例3用四种解法分别解此方程

  (4)方法优选

  3、方法补充

  例4

  4、解法纠错

  例5

  解关于x的方程

  错误解法

  正确解法

  三、小结反思

  提炼思想

  我们有哪些收获?解方程的思想方法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增长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对方程解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猜想、探讨构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2)通过对方程解的合理性解释,培养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难点

  找等量关系并列出相应方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实际问题引入的基本概念,学*方程的基本解法之后所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最后一节的实践与探索,都是为了给与学生都创造一些探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学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从实际情景寻找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过程与互动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请同学们回忆并回答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第三步:根据这些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简称关系式),从而列出方程;

  第四步: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第五步:在检查求得的答数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后,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步骤一样.

  我们先来解一些具体的题目,然后总结一些规律或应注意事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

  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

  (1)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

  (2)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

  【答案】①底端将滑动1米多

  ②提示:先利用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

  2.【探究活动】

  1.某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1)学生讨论:怎样计算月利润增长百分率?

  【点评】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月利润增长百分率=月增利润/月利润

  例8 某商品经过两次降价,每瓶零售价由56元降为31.5元,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

  分析:若一次降价百分率为x,则一次降价后零售价为原来的(1-x)倍,即56(1-x);第二次降价的百分率仍为31.5x,则第二次降价后零售价为原来的56(1-x)的(1-x)倍。

  解:设*均降价百分率为x,根据题意,得

  56(1-x)2=31.5

  解这个方程,得

  x 1 = 1.75,x2=0.25

  因为降价的百分率不可能大于1,所以x1 = 1.75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要求的是x=0.25=25%

  答每次降价百分率为25%.

  【跟踪练*】

  某药品经两次降价,零售价降为原来的一半.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一样,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精确到0.1%).

  【友情提示】我们要牢牢把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三个重要环节:①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问题;②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③正确求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某商品原价200元,连续两次降价a%后售价为148元,下列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200(1+a%)2=148 (B)200(1-a%)2=148

  (C)200(1-2a%)=148 (D)200(1-a2%)=148

  2.为绿化家乡,某中学在2003年植树400棵,计划到2005年底,使这三年的植树总数达到1324棵,求此校植树*均增长的百分数?

  (四)达标测试

  1.某超市一月份的营业额为100万元,第一季度的营业额共800万元,如果*均每月增长率为x,则所列方程应为()

  A、100(1+x)2=800 B、100+100×2x=800 C、100+100×3x=800 D、100[1+(1+x)+(1+x)2]=800

  2.某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两年内植树面积由30万亩增加到42万亩,若设植树面积年*均增长率为,根据题意列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某农场的粮食产量在两年内从3000吨增加到3630吨,*均每年增产的百分率是多少?

  4.某小组计划在一季度每月生产100台机器部件,二月份开始每月实际产量都超过前月的产量,结果一季度超产20%,求二,三月份*均每月增长率是多少?(精确到1%)

  5.某钢铁厂今年一月份的某种钢产量是5000吨,此后每月比上个月产量提高的百分数相同,且三月份比二月份的产量多1200吨,求这个相同的百分数

  五、课堂小结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重点:

  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问题的应用题。

  学*难点:

  如何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学*过程:

  一、 复*提问: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问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措施,某村村长为带领全村群众自觉投入“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率先示范.2002年将自家的坡耕地全部退耕,并于当年承包了30亩耕地的还林还草及管理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亩数比承包数增加的百分率为x,并保持这一增长率不变,2003年村长完成了36.3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任务,求①增长率x是多少?②该村有50户人家,每户均地村长2003年完成的亩数为准,国家按每亩耕地500斤粮食给予补助,则国家将对该村投入补助粮食多少万斤?

  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环保的情境导入问题,这是一个*均增长率问题,它的基数是30亩,*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第一次增长后,即2002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第二次增长后,即2003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2,而这一年村长完成的亩数正好是36.3亩.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①30(1+x)2=36.3;(1+x)2=1.21;1+x=±1.1;x1=0.1=10%,x2=-2.1(舍去),所以增长的百分率为10%.

  ②全村坡耕地还林还草为50×36.3=1 815(亩),国家将补助粮食1 815×500=907 500(斤)=90.75(万斤).

  三、例题学*

  说明:题目中求*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好处在于计算简便且直接得出所求。

  例、某产品原来每件是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时间 基数 降价 降价后价钱

  第一次 600 600x 600(1-x)

  第二次 600(1-x) 600(1-x)x 600(1-x)2

  (由学生写出解答过程)

  四、巩固练*

  一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五、课堂总结:

  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间相互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个根的取舍问题。

  六、反馈练*:

  1.某商品计划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将售价提高20%,设每月*均增长率为x,则列出的方程为()

  A.x+(1+x)x=20% B.(1+x)2=20%

  C.(1+x)2=1.2 D.(1+x%)2=1+20%

  2.某工厂计划两年内降低成本36%,则*均每年降低成本的百分率是()

  3.某种药剂原售价为4元,经过两次降价,现在每瓶售价为2.56元,问*均每次降低百分之几?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发展符号感。

  2.从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进一步体会学*和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及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从而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化任意的一元二次方程为一般形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字母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要回顾,方程思想

  简要回顾方程知识,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大致思路:

  1.把待求的量用字母表示出来;

  2.把已知量与未知量放在同等地位进行运算;

  3.寻求建立等量关系

  4.解方程(组)

  体会感悟:往往解决一个未知数的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等量关系;解决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则需要建立两个等量关系。……

  二、展示素材,创设情境

  1.某校要在校园内墙边的空地上修建一个*面图为矩形的存车处,要求存车处的一面靠墙(墙长15m,如图中AB所示),另外三面用90m的铁栅栏围起来,并在与AB垂直的一边上开一道2m宽的门。如果矩形存车处的面积为480m2,请以矩形一边长为未知数列方程。

  提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如何设未知数?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师:让每个小组说出他们所列的方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更正

  提问:你们列的方程一样么?为什么?将所列的方程进行整理看看现在结果一样么? 学生整理得出两个方程分别为:x2-92x+960=0和x2-46x+240=0

  提问:x2-92x+960=0和x2-46x+240=0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小组讨论片刻,说出自己的认识,如都是整式方程,都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都是2等。

  2.某住宅小区准备开辟一块面积为600m2的矩形绿地,要求长比宽多10m,设绿地宽为xm,请你列出关于x的方程。

  3.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由勾股定理可知,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_________m,如果设梯子底端滑动xm,那么滑动后梯子底端距墙_______________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时教育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观察归纳,抽象命名

  从上面的几个素材中可以看出,这类方程在生活中大量出现,上面的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为ax?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不等于0)

  其中ax2是二次项,bx是一次项,c常数项

  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

  四、巩固练*

  1.自己编拟一元二次方程,并指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课本P32 练*1、2

  五、小结

  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体会?

  六、作业

  课本P32 *题1、2、3

  七、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1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之间的比较:

  1.直接开*方法应用简单,但受形式限制;开*方的时候要注意正负。

  2.配方法较麻烦,用公式法更方便,故一般不采用。但配方法是一种较重要的数学方法,公式法就是由它推导出来的,而且在后面的函数中还要用到配方法,所以要掌握好。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在今后学*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配方的时候,要注意二次项系数应先化为1,再把常数项移到式子的右边,然后把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左边就变成了一个*方的形式,再运用直接开*方的方法求出方程的解。

  3.公式法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对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适用;用公式法的时候要先把方程变为一般形式,在求出方程的判别式,最后用公式求出方程的解。

  4.因式分解法使用方便,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但不是所有的二次三项式都能很方便地进行因式分解。应用时要注意,等号的右边一定要为0,然后再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因式分解,将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的形式,令每个因式分别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每个方程就求出了原方程的解。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选用:

  1.先观察能否用直接开*方法,能用就优先采用;

  2.再观察能否用因式分解法;

  3.用公式法。

  注意:一般不采用配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2

  一、配方法解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共分3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转化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第二课时利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第3课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又进一步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配方,配方的对象是含有未知数的二次三项式,其理论依据是完全*方式,配方的方法是通过添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构成完全*方式,对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掌握它,确实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后批改中发现学生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在利用添项来使等式左边配成一个完全*方公式时,等式的右边忘了加。

  在开*方这一步骤中,学生要么只有正、没有负的.,要么右边忘了开方。

  当一元二次方程有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时,在添项这一步骤时,没有将系数化为1,就直接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

  因此,要纠正以上错误,必须让学生多做练*、上台表演、当场讲评,才能熟练掌握。

  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对我今后课堂教学有了一定引领方向有了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有以下3点:

  1. 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2. 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3. 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在讲解过程中,我没让学生进行(1)(2)步就直接用公式求根,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

  1. 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 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

  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着一步单独挑出来做并不麻烦,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提前做着一步在到求根公式时可以把数值直接代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板书不太理想。板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也起关键作用,它可以帮学生温*本课的内容,而我许多本该板书的内容全部反映在大屏幕上,在继续讲一下个内容时,这些内容也就不会再出现,只给学生瞬间的停留,这样做也有欠妥当。

  4、本节课没有激情,学*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学生地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三、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反思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各自求解,然后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方法与课本上对小颖、小明、小亮的方法进行比较与评析,发现分解因式是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较为简便的方法。利用分解因式法解题时。很多同学在解题时易犯的错误是进行了非同解变形,结果丢掉一根,对此教学时只能结合具体方程予以说明,另外,本节课学生易忽略一点是“或”与“且”的区别,应做些说明。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介绍十字相乘法,它对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简便。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存在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我将会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这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复*课,复*的思路是概念的梳理(方法的回忆)__实践(方法的选择)__应用(方法的融合)。由于课前我做了精心准备,所以整个课堂流畅、紧凑容量大。整节课充满着”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的获得新的知识。

  需要改进的方面:

  1、设计的问题太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办法消化。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课堂就应该交给学生,而不是一味的填鸭式灌输给学生,这样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 (菁华3篇)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此前学生已经学*了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节仍是进一步讨论如何建立和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在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复杂程度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2、教学目标要求: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3)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4)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与面积有关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本节课的设计中除了探究3教师参与多一些外,其余时间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点、引、激、评,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本节内容学*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寻求、抓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准确列出方程来解答。因此课堂上从审题,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动都由生生交流,兵教兵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流程分析:

  本节课是新授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大致可分为:

  活动1复*回顾解决课前参与

  活动2封面设计问题的探究

  活动3草坪规划问题的延伸

  活动4课堂回眸

  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1复*回顾解决课前参与

  由学生展示课前参与题目,集体订正。目的在于回顾常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并且引出本节学*内容——面积问题。

  活动2封面设计问题的探究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审题,找寻等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对“正中央矩形与封面长宽比例相同”题意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中央矩形长宽比为9:7,从而进一步突破难点: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比也为9:7,为学生设未知数提供帮助。之后由学生分组完成方程的列法,以及取法。讲解中注重简便设法及解法的指导与评价。

  活动3草坪规划问题的延伸

  放手给学生处理,以学生合作完成为主。突出利用*移变换为主的解决方式。多由学生分析不同的处理方法。

  活动4课堂回眸

  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方法以学生畅谈收获为主。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2)x2=4

  (2)(x十3)(3x·4)=(x十2)2;(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2)x2—3x十4=0;(3)3x2-5=0

  (4)4x2十3x—2=0;(5)3x2—5=0;(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12.1 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探

  究

  新

  知

  1

  1.复*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前面,学生学了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次方程组,上述内容都是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就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指数方式,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此外,学*一元二次方程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对这部分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能力目标: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一元二次方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做为起始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化成一般形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概念背得很熟,但在准确和熟练应用方面较差,缺乏应变能力,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节课突出对教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采用探索发现的方法研究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入手,类比发现并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最后达到问题解决。

  四、教学手段

  采用投影仪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铺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并引例打基础)

  课本引例(如图)由教师提出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来源于客观需要的)

  设出求知数,列出代数式,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阅读教材P39页的有关内容,虽然新课程标准没有要,教材上也作为阅读教材,但由于其内容太重要了,因而必须把它作为一堂课来上。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能尽快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2、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配方后得到的(x+ )2 = 2 的观察,分析,讨论,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当 2

  b2-4ac≥ 0 时,才能直接开*方,进一步讨论分析得出根的判别式,从而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根的判别式作为删去内容,虽然其内容重要,因而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只能要求作了解性深入,练*尽可能简捷明确。

  4、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在知识上了解掌握根的判别式。在能力上在求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根据根的情况,探求所需的条件。

  (2)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培养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感受数学的变化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5、数学思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6、教学重点:

  (1)发现根的判别式。

  (2)用根的判别式解决实际问题。

  7、教学难点:

  根的判别式的发现

  8、教法:启导、探究

  9、学法:合作学*与探究学*

  10、教学模式:引导——发现式

  二、教学过程

  (一)自*回顾,引入新课

  1、师生共同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 -1=0 (2)x2 -2x =-1

  (3)(x+1)2- 4=0 (4)x2 +2x+2=0

  3、为什么会出现无解?

  (二)探索

  1、回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2、观察(x+ ) 2= 2 在什么情况下成立?

  3、学生分组讨论。

  4、猜测?

  5、发现了什么?

  6、总结:2(先由学生完成,后由教师补充完整),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只有当 b2-4ac≥ 0时, 才能直接开*方,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只有当系数a,b,c都是b2-4ac≥ 0时,才有实数根。(注意有根和有实数根的区别)

  7、进一步观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1)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总结:

  (1)比较分析学生的讨论分析结果。

  (2)由学生总结。

  (3)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情况补充完整。

  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

  (1)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应用新知:

  1、不解方程判定下列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1)x2-x-6=0 b2-4ac=______ x1=_____ x2=_____

  (2)x2-2x=1 b2-4ac=______ x1=_____ x2=_____

  (3)x2-2x+2=0 b2-4ac=______ x1=_____ x2=_____

  2、根据根的情况,求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例1:当m取什么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m+2)+2m=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并求出方程的根。

  (1)读题分析:

  A、二次项系数是什么? a=_______

  B、一次项系数是什么? b=_______

  C、常数项是什么? c=_______

  (2)建立等式,根据有个常数根 b2-4ac=0

  (3)由学生完成解题过程后教师评价

  3、证明

  例2:说明不论m取什么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1)(x-2)=m2,不论m取代的值都有几个不相等的实根。

  (四)练*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2m+1)x+m=0的根的判别式是9,求m的值及方程的根。

  (五)小结:把__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作业

  1、把例1、例2整理在作业本上。

  2、有余力的同学把练*题整理在作业本。

  四、教学后记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12.1 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探

  究

  新

  知

  1

  1.复*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4

  一、出示学*目标:

  1.继续感受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通过自学探究掌握裁边分割问题。

  二、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47页,思考下列问题)

  1.阅读探究3并进行填空;

  2.完成P48的思考并掌握裁边分割问题的特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P48-49第8、9题(不精确,只留根号即可)。

  探究3: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

  分析:封面的长宽之比为27﹕21=9﹕7,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也应是9﹕7,则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是。9﹕7

  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则:

  由中下层学生口答书中填空,老师再给予补充。

  思考:如果换一种设法,是否可以更简单?

  设正中央的长方形长为9acm,宽为7acm,依题意得

  9a·7a=(可让上层学生在自学时,先上来板演)

  2.P48-49第8、9题中下层学生在自学完之后先板演

  效果检测时,由同座的同学给予点评与纠正

  9.如图,要设计一幅宽20m,长30m的图案,两横两竖宽度之比为3∶2,若使彩条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应怎样设计彩条的宽带?(讨论用多种方法列方程比较)

  注意点:要善于利用图形的*移把问题简单化!

  三、当堂训练:

  1.如图,在一幅长90cm,宽40cm的风景画四周镶上一条宽度相同的金色纸边,制成一幅挂画.如果要求风景画的面积是整个挂画面积的72%,那么金边的宽应是多少?

  (只要求设元、列方程)

  2.要设计一个等腰梯形的花坛,上底长100m,下底长180m。上下底相距80m,在两腰中点连线出有一横向甬道,上下两底之见有两条纵向的甬道,各甬道宽度相等,甬道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六分之一,甬道的宽应是多少?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5

  教材分析

  1.本节在引言中的方程基础上,首先通过两个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出它们的共同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书中的定义是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用文字的形式给出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整理为ax2+bx+c=0(a≠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本节始终都有列方程的内容,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分散列方程这一教学难点,化整为零地培养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由一些具体的方程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堂练*,大部分学生对概念基本理解,能够找出各项系数,但有少数学困生对于系数符号没有掌握。

  2、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问题要以多练为主。

  3、学生认知障碍点: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和整式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3、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同时通过变式练*,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具备完整性和深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概念的形成及一般形式。

  2、难点: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正确识别一般形式中的“项”及“系数”。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1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

  3、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学生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

  1、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

  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这一步单独提出来做并不麻烦,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提前做这一步在到求根公式时可以把数值直接代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我在引导解决此题之后,总结了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例2、3是例1的变式与提高,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这是这节课中的一大亮点,在讲完例题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感觉到成功的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中相互交流,相互学*,共同提高。

  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总之通过各种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态度,课堂收效大。

  需要改进的方面,由于怕完不成任务,教师讲的还是多了些,以后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2

  1. 教学计划中,原是考虑把探究1和探究2作为一个课时的,但是在学*了探究1后,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分析,依然是个难点,很多同学分析题意不清,也有不少同学解方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这类“*均变化率”的问题联系生活又非常密切,是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最典型的应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决定把探究2问题作为一个课时来探究。

  2、在教法、学法上我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尝试法、讨论法、先学后教引导式讲授法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学**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3、以导学案的形式,创设由特殊性到一般性的实际问题为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题紧扣生活,难度不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及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4、学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际问题的`探究后,及时让学生归纳,形成知识与方法。

  5、鼓励学生自主学*,理解教材。采用学案问题设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由于是例题,所以注重板书格式。

  6、学案的设置,具有层次性,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结归纳。有梯度的设置*题,让学生去挑战中考题,感受中考的难度,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注重问题及考察需要,体现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主学*的课改精神。

  7、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学环节(一)、(二)部分计划让学生展示后简单点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光是要结果,囫囵吞枣,所以做了详细的推导,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导致了教学程序的不完整,挑战中考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环节(一)、(二)的*题设置有点多和重复,使得环节(五)中的综合练*没有在课堂中探究和展示,所以在*题的选择上还要多加精选,力求做到精选精炼。

  8、生生交流活动少,学生大多数都是各自为阵,没有发挥小组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三)的自主学*中,如果能发挥小组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会更好一些,在引导学生讨论上做得不够,不能兼顾全体。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3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

  3、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学生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

  1、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

  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这一步单独提出来做并不麻烦,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提前做这一步在到求根公式时可以把数值直接代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我在引导解决此题之后,总结了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例2、3是例1的变式与提高,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这是这节课中的一大亮点,在讲完例题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感觉到成功的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中相互交流,相互学*,共同提高。

  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总之通过各种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态度,课堂收效大。

  需要改进的方面,由于怕完不成任务,教师讲的还是多了些,以后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4

  一、教学之前的思考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把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学法上。通过分析本章的难点和所教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理顺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二、实施教学所遇到的难点

  在把握了本章的重难点之后,我把教学中心放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已经清楚三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基本运算不过关。绝大多数同学都知道解方程的方法,但却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这里也透露出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很重视学生思维上的培养,却忽视了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似乎认为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一学就会的理想境界。第二,解方程的方法不灵活。学*了三种方法之后,知道了公式法是最通用的方法,所以也就认为公式法绝对比配方法好用多了。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通用并不意味着简单。

  三、教学后的及时改进

  为了解决"配方法、公式法"谁更好用?很多学生都明白公式法是在配方法上基础上的推导出来,并且有一个通用公式可算,所以学生潜意识已经认为公式法更简单

  通过现场测试,很多同学又一次回到首先移项,接着只能用公式法的做法上。其实,在这里学生让没有抓住配方法的精髓。这两题依然是可以用配方法,而且很快就可以解出来。

  四、反思

  1、备课应该更加务实。

  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吸取这一章教学的有益经验。不仅要抓整体,更要注意一些重要细节,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性问题。例如:按照惯例,对于应用题学生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故最容易忽视的是解方程的细节。例如上文中的例4,很多学生在学*公式法之后,都会很自然将方程的左边展开,继而使用公式法,从而解方程会变得十分复杂。

  2、在教学中如何能够使学生学得简单,让学生的学*热情高涨。

  五、教材的独到之处

  教材有很多闪光点,让人耳目一新,极大调动了学生创造热情。例如课本上很多应用题都来源生活,贴*学生实际,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1: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远时,*均每天能销售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

  2、如图,在一块长92米、宽60米的矩形耕地上挖三条水渠(水渠的宽都相等),水渠把耕地分成面积均为885*方米的6个矩形小块,水渠应挖多宽?

  3、某农场要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鸡场的一边*墙(墙长25米),另三边用木栏围成,木栏长40米。

  (1)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80*方米吗?能达到200*方米吗?

  (2)鸡场的面积能达到250*方米吗?

  如果能,请你给出设计方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在这里我重点谈谈第3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生活问题,很能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但同时很容易被生活中的经验所蒙蔽。很多同学认为,要使鸡场的面积最大,当然要把25米的墙完全利用起来,所以最大的面积应该是*方米,故很快可以解决问题,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80*方米,不可能达到200*方米。实际上当真如此吗?这时引导同学利用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问题中设问"能达到的200*方米吗?"。设这时的养鸡场宽为X米,则养鸡场的长为(40-2X)米,根据题意,可得到,经过计算,,从而得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不仅能达到200*方米,而且养鸡场的墙体不需完全利用,只需要它的一部分,这时学生体会到,即使整面墙都用上,它的面积并不是最大的。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5

  这是一节复*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课,主要通过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章内容中重点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我将复*设为两节,第一节重点讲解法。思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我发现,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注意加强运算。总的设计思路较好,过程中有一个地方费时较多,主要是我没有吃透“课标”,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推导过程不应让学生推导,因为在此费时过多,所以最后的小测试没来得及做。另为,在练*中解方程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比较,而是由我代办,这样效果反而不好。

  通过复*,我感到,在复*时一定要好好研究课标,吃透课标。另为,注意学生的分析,教师不要代办太多。

  看过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的还看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