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

  (序:周二下午第四节开教研活动,教导处张主任公布了让我第一个讲数学公开课。当时,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后来我才确认——锻炼自己的机会来了!今天下午第二节我走上讲台,下课后,感想挺多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怎样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确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我采用制作教具让学生完成3个探究题的方法,然后通过探究、讨论、总结、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环境中学*,师生配合的也很和谐、很默契,学生自然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掌握的也很好。

  但教学过程中,也有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1)、在制作无盖盒子时不是那么成功,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因此,最后补充的一个练*题,本来计划在课堂上解决的,但到最后却布置成了课外练*,显得练*的题有些单调,缺少多样化!

  (2)、课堂上没有关注全体学生。在我提出其中一个问题时,班里有位女士很积极的举起了手,许多同学都看见了,但我却没有看见,所以也没有提问她。后来,听学生说剩下的时间她再也没有举手。我感觉自己挺失败的!因为我大大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这是一次无意的伤害,但我决定明天要向这位女生道歉,因为她是受害者。

  所以,教师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教学,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学生“我是课堂主人”的认知,课堂上看似学生学的很认真,但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并没有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把所有的项移到方程左端,右边为0,再对左边进行因式分解,由于0乘任何数都得0,因此才有两个一次因式分别为0的这一步,感觉学生学*好像囫囵吞枣,并没有理解真正含义,懒得取分析算理,导致出错。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质——算理,而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课堂上的活跃很容易给我们一种假象,看似热闹的背后,值得我们深思,优生可能更优秀,学困生可能更落后,这样,学生的两级分化会更严重。所以,对于简单内容的教学,尤其是运算,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让学生理解算理,运用算理进行相关计算,而不是机械的套用公式,只有理解了算理,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会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这节课以有关于"动物园"的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列出方程(有一元一次和一元两次方程),讨论这些方程的异同,引出课题---一元二次方程.教师引导下学生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后,从内涵到外延来加强学生对这些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效果都非常好.接下来的重要环节就是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了解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以及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等.学生练*板书反映比较好.时间充足给出一个思考题进行能力的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的求解出来,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非常积极.

  通过这节课的点评与自我反思,以后要在师生交流方面都下工夫,重视学生的想法,多给学生一点"自主"学*的时间,同时加强板书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学*的"实效".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课,课后根据听课老师的反馈意见及自己对上课的一些情况的了解进行了反思:

  一、本节课采用了“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先由学生课外自学,了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会求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其次,在课堂中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学生展示、教师点评进一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通过当堂练*、讲评,进一步巩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通过本课的授课情况及听、评课教师的反馈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课前设计的教学目的。

  二、一些问题与想法:

  1、不管是自己外出听类似的公开教学,还是自己在实际操作中都会遇到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数学语言运用得不好!很多时候,上台来展示的学生讲完后,我往下看看台下的学生,都是是一脸的茫然,不知道台上的同学在说什么。特别是在讲解一些问题、解题技巧时,上面讲解的同学常常会采用一些自创的语言来描述。好吧,能让下面的同学听懂也行。只是大多时候都是让台下的同学听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2、新的课堂教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因要用到因式分解的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我花了一些时间对初二的因式分解进行了复*。课后的教师评课中,有老师讲到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是很理想,我个人感觉也是如此,因式分解作为初二学*过的旧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完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直接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视情况进行点评即可。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后面的课堂小结和当堂达标上会让本节课的时间安排更加合理、充分。其实,这也是我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让课堂教学环节更加合理,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

  3、采用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一些老教师感觉到不太放心的就是教学效果了。课改让人看到的表面映象是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与以往相比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教师仅仅点评能达到以往老师主讲起到的效果吗?初三还需要课改吗?是不是回到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好?同组的教师中有一个是上届未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毕业班的老师,上*惯了老式的教学方法,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我想课改不仅仅是改上课的方式,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的目的。意识到这一点将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5

  本两周继续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我现从方程的应用来反思如下: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应用价值。

  本章节的应用基本上是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不足之处。需改进的方面有: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P46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生列错了方程,老师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有些问题讲的过于快,理解较慢的同学跟不上。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6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引入。我对课本做了两点变动:一是增加一例趣味性故事,引出数学问题,从而列出方程;二是将课本上关于生产总值的例子改成中考升学考上重点中学人数问题。以上变动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学*从实际问题中归纳出数学模型;二是课本上的生产总值问题感觉离学生比较遥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不足:

  引入概念时的例子太多,有点难,在解应用题方面花费了一些时间,有点“喧宾夺主”,课前的例子应尽可能的简单,只要让学生能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这些内容,我觉得时间还比较少,应多加练*,特别是对后进生,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已经写成一般形式,他们找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没有困难。如果需要进一步化简整理成一般形式,他们开始出错。问题出在他们基础没打好,化简整理过程中出现诸如移项时项的符号出错的问题,应多加练*指导。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阅读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应用价值。

  这节课是“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1)”,讲授在几何问题中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是面积问题中的一个典型例题,我在引导学生解决此题之后,总结了解一元二次应用题的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二、练*1是例题1的变式与提高,练*2是例题2的变式与提高。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级上升,这是这节课中的一大亮点。在讲完例题的基础上,将更多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感到成功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中相互交流、相互学*,共同提高。

  三、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

  四、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比如我所设计练*题可用不同方法去求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五、需改进的方面: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练*题1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扑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生列错了方程,老师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下课后很多学生和老师沟通课上一生的错误问题,但他们上课并不敢提出,有点却场,所以*时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的学风。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

  方程是处理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解方程又是这种途径必须要掌握的。这节课上学生是带着上一节课的内容来学*的,现对这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两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划线的两种情况出现最多);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完善,可从学生的作业中反应出来。)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进行;第二,移项时符号还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移项的出现》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

  首先因为学生在开始已经学*了用直接开*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因此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篱笆问题引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掌握的过程中,选取不同类型的方程让学生用配方法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最后为了进一步拓展提升,出现了二次项系数不是一的方程,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

  我认为本节课自己在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方面做到比较成功:

  1. 巩固旧知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有了厌学的情绪,或是怕自己跟不上,产生消极的心里,通过复*旧知,可唤起他们学*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

  2. 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新课,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们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就会愈学愈带劲,这样更能提高学困生的学*积极性。

  3. 初三数学又得体现分次优化,因此,在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我备课翻阅了*几年的中考题,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题让同学们来做,并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的交流,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学*积极性的目的。.

  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本节课中有些能够让学生口答的地方应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类型题,以提高优生的能力。

  2. 课堂小结的权利也应交给学生来总结,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3. 题目的难易度没有掌握好,根本上解决不了好学生吃不饱,跟队生吃不了的问题。

  4. 课堂容量不大,节奏比较缓慢。应该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4

  今天下午,我有幸作为教研组的第一位老师出课,复*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概念、解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老师们的评课,反思一下,请各位老师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设计的基本思路:抓住重点和易错点,强化训练。

  课堂模式设计为:课前检测(以题代纲,发现问题)------典例解析(综合应用,提高能力)-------当堂检测(强化训练,形成技能)。

  实际课堂:只完成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留为课后作业。

  课后反馈效果:从反馈的课后作业看,学生基本上能掌握主要知识点。

  老师们的评价:思路比较清晰,但容量不大,深度不够。

  其实这一点自己在四班上课时,就已感觉到,而且比三班更糟糕,第二环节也没来得及进行,容量更小,难度更低。细细思考其中的原因,我分析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情因素,更多的是从知识角度进行设计。第二,教师讲的太多,缺乏侧重点。第三,课堂节凑比较慢,尤其后半部分,太沉住气。第四,教学课时划分,不合适,可以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作为一课时,把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作为一课时。第五,题目设计不到位,综合性不强。

  仍然感到困惑的是,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面面俱到,又能有所拔高?如何在备战中考中,不从应试的角度进行教学?备战中考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素质(尤其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5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引入。我对课本做了两点变动:一是增加一例趣味性故事,引出数学问题,从而列出方程;二是将课本上关于生产总值的例子改成中考升学考上重点中学人数问题。以上变动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学*从实际问题中归纳出数学模型;二是课本上的生产总值问题感觉离学生比较遥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不足:

  引入概念时的例子太多,有点难,在解应用题方面花费了一些时间,有点“喧宾夺主”,课前的例子应尽可能的简单,只要让学生能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这些内容,我觉得时间还比较少,应多加练*,特别是对后进生,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已经写成一般形式,他们找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没有困难。如果需要进一步化简整理成一般形式,他们开始出错。问题出在他们基础没打好,化简整理过程中出现诸如移项时项的符号出错的问题,应多加练*指导。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 引出课题

  预*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作业的内容,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 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b2—4ac

  两个交点

  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2—4ac 0

  一个交点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 = 0

  没有交点

  没有实数根

  b2—4ac 0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经验。

  [活动3] 例题学*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反馈 巩固新知

  问题:(1) P97。*题 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 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 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 *题21。2: 3、4。

  2。(备选题)P97 *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的*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 教学知识点: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 理解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 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 点的个数,讨论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 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1、 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

  化成了一元一次方 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这个问题.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 引出课题

  预*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作业的内容,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 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b2—4ac

  两个交点

  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2—4ac 0

  一个交点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 = 0

  没有交点

  没有实数根

  b2—4ac 0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经验。

  [活动3] 例题学*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反馈 巩固新知

  问题:(1) P97。*题 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 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 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 *题21。2: 3、4。

  2。(备选题)P97 *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的*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1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之间的比较:

  1.直接开*方法应用简单,但受形式限制;开*方的时候要注意正负。

  2.配方法较麻烦,用公式法更方便,故一般不采用。但配方法是一种较重要的数学方法,公式法就是由它推导出来的,而且在后面的函数中还要用到配方法,所以要掌握好。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在今后学*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配方的时候,要注意二次项系数应先化为1,再把常数项移到式子的右边,然后把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左边就变成了一个*方的形式,再运用直接开*方的方法求出方程的解。

  3.公式法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对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适用;用公式法的时候要先把方程变为一般形式,在求出方程的判别式,最后用公式求出方程的解。

  4.因式分解法使用方便,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但不是所有的二次三项式都能很方便地进行因式分解。应用时要注意,等号的右边一定要为0,然后再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因式分解,将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的形式,令每个因式分别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每个方程就求出了原方程的解。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选用:

  1.先观察能否用直接开*方法,能用就优先采用;

  2.再观察能否用因式分解法;

  3.用公式法。

  注意:一般不采用配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2

  一、配方法解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共分3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转化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第二课时利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第3课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又进一步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配方,配方的对象是含有未知数的二次三项式,其理论依据是完全*方式,配方的方法是通过添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构成完全*方式,对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掌握它,确实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后批改中发现学生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在利用添项来使等式左边配成一个完全*方公式时,等式的右边忘了加。

  在开*方这一步骤中,学生要么只有正、没有负的.,要么右边忘了开方。

  当一元二次方程有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时,在添项这一步骤时,没有将系数化为1,就直接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

  因此,要纠正以上错误,必须让学生多做练*、上台表演、当场讲评,才能熟练掌握。

  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对我今后课堂教学有了一定引领方向有了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有以下3点:

  1. 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2. 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3. 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在讲解过程中,我没让学生进行(1)(2)步就直接用公式求根,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

  1. 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 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

  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着一步单独挑出来做并不麻烦,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提前做着一步在到求根公式时可以把数值直接代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板书不太理想。板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也起关键作用,它可以帮学生温*本课的内容,而我许多本该板书的内容全部反映在大屏幕上,在继续讲一下个内容时,这些内容也就不会再出现,只给学生瞬间的停留,这样做也有欠妥当。

  4、本节课没有激情,学*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学生地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三、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反思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各自求解,然后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方法与课本上对小颖、小明、小亮的方法进行比较与评析,发现分解因式是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较为简便的方法。利用分解因式法解题时。很多同学在解题时易犯的错误是进行了非同解变形,结果丢掉一根,对此教学时只能结合具体方程予以说明,另外,本节课学生易忽略一点是“或”与“且”的区别,应做些说明。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介绍十字相乘法,它对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简便。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存在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我将会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这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复*课,复*的思路是概念的梳理(方法的回忆)__实践(方法的选择)__应用(方法的融合)。由于课前我做了精心准备,所以整个课堂流畅、紧凑容量大。整节课充满着”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的获得新的知识。

  需要改进的方面:

  1、设计的问题太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办法消化。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课堂就应该交给学生,而不是一味的填鸭式灌输给学生,这样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4)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三、巩固练*

  已知某山区的*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均气温(单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08页8、9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阶段重难点,仍运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抽象出数学模型——方程解决、验证实际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而且,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熟练灵活程度直接体现学生的基本解题素养,因此,学会分析问题审清题意、布列方程解好方程就成了本节课、本阶段的重点。而学生经四五年方程训练,已有运用方程解题的意识和技能,所缺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题解的自主思维能力、灵活的解题技能,所以也成了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采用抓住关键条件即处于变化中的数量及其关系,进行具化——“物”化,假设联想,从而发现数量间变化关系,布列出方程。例如在讲*题:某京剧团准备在市歌舞剧院举行迎春演出活动,该剧院能容纳800人。经调研,如果票价定为30元,那么门票可以全部售完,门票价格每增加1元,售出的门票数目将减少10张。如果只想获得28000元的门票收入,那么票价应定为多少元.?

  分析:“如果人数多于30人,那么每增加1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10元”是指“(30+1)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元;(30+2)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2)元;(30+3)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3)元;(30+4)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4)元…自然增加X人,即(30+X)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X)元。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不难得到[800-10(x-30)]·x=28000或(800-10x)·(x+30)=28000。”

  (2)反复提炼、对比优化思考过程,经过思、说、辩,从而内化为解题图式,学生因成功体验的累积产生解题自信心,有为的动力。如就同一方程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同化了不同问题情境的题,增强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解题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解方程要因题而异,先化简再转化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不要匆匆地展开,展开时做一步验一步,最终结合实际情况取舍方程的解。

  尽管细致引导,不激励,不让其自圆其说,学生自我矫正系统掌握还是比较困难的。把课件当作激励启思载体,教学案当作技能形成的砺石,是我教学主要风格,本节课充分体现这点。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

  新课改下,要求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学生个性化学*。善思善想的学生得到几种不同的解答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数学教学中虽提倡一题多解,可答案是确定的,并非灵活多变,对于上述类型题到底该如何确定答案,新课改实施后考题灵活多变,学生翻阅资料扩大知识面无可厚非。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逐渐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通过为孩子买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来提高孩子的学*成绩。孰不知资料中对一些题的答案众说不一,到底谁是权位,我们师生又该如何面对。

  新课程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的内容,学生的学*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4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应用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了课堂气氛。

  1、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是增长率问题,有一定难度,我在讲解时设置问题细化,从多方位多角度帮助学生解析这道题,这样的问题引导,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降低了解题难度。在学*方法上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交流、探索、思考,能够体现新课标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思想。在例1讲完之后,我随即设置了两个练*加以巩固。

  2、在课堂上将更多教学时间留给学*小组,这样小组中,个人的成功会带来团体的成功,进而导致团体内其他成员的成功,因而学生感到成功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中相互尊重、相互欣赏。

  3、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

  4、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同时我的分组以位置为准,前后交流,这样层次不大合理,有待于课前做好思考与准备。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三、巩固练*

  已知某山区的*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均气温(单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08页8、9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5)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五)份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 1

  我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 问题1:如图,张大叔从市场上买回一块矩形铁皮,他将此铁皮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后,剩下的部分刚好能围成一个容积为15米3的无盖长方体箱子,且此长方体箱子的底面长比宽多2米。现已知购买这种铁皮每*方米需20元钱,问:张大叔购买这种铁皮共花了多少钱?

  【师生行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用几何画板演示折合过程。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解题思路用实物投影展示,师生共同寻找错误纠正问题。教师最后归纳总结点评强调。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事实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兴趣和求知欲,为学*新知识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有利于认知的必要环境。教师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不由自主的参与到学*活动中来。

  问题2:如图,要设计一幅宽20cm,长30cm的矩形图案,其中有两横两竖的彩条,横竖彩条的宽度比为2/3,如果要使所有彩条所占面积是原矩形图案面积的三分之一,应如何设计每个彩条的宽度?

  图① 图②

  【师生行为】:给学生留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学*的时间,待学生有了自己的想

  法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组的方法,教师深入各小组,倾听他们的意见,组织

  学生交流。发现学生中有代表性的错误、典型问题及好的解题方法,非常规的解题思路,教师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自己纠错,自己选择最优解题方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能力。让学生着眼与问题的解决,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教师在给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同时,对学生探究的结果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后继学*的激情。

  对本环节的教学反思:

  一、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方面感到较为成功的几点:

  1、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强化学*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的全过程,是学生自主学*,和谐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的全过程,做学*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诱发学生学*的动机,点拨和指导学生参与学*的方法,创设时空保证学生参与学*的机会。

  3、学*方式的转变的同时学生角色也在转变

  重视探究性学*,但不排除接受性学*。加强小组合作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合作学*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充分地学*探究,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组员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二、教学中感到不足的地方和进一步优化的教学环节:

  1、学*问题1时,课堂上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剪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这里的1米就是长方体箱子的高,理解不到位,对折叠后的长方体底面的长与宽表示不准确,虽然在多媒体上进行了演示,还是有部分同学理解不到位。如果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矩形纸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折叠成长方体箱子,那么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2、“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动探究学*的一种典型代表,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能力是很有作用的。在问题二的教学中,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还是不足,由于害怕完成不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没有一一展示纠正,优秀的解题方案也没有给学生时间去理解消化吸收。如果在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资源,放手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主动参与,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使教学能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

  教案是教材与课程标准的桥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我们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要教教材”。教师编写教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 、课标要求重组教材、编制教材,增加其探究性、思考性,为实施开发式、活动探究式、合作参与式学*方式创造条件。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 2

  一、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方面感到较为成功的几点:

  1、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强化学*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的全过程,是学生自主学*,和谐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的全过程,做学*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诱发学生学*的动机,点拨和指导学生参与学*的方法,创设时空保证学生参与学*的机会。

  3、学*方式的转变的同时学生角色也在转变

  重视探究性学*,但不排除接受性学*。加强小组合作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合作学*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充分地学*探究,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组员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二、教学中感到不足的地方和进一步优化的教学环节:

  1、学*问题1时,课堂上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剪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这里的1米就是长方体箱子的高,理解不到位,对折叠后的长方体底面的长与宽表示不准确,虽然在多媒体上进行了演示,还是有部分同学理解不到位。如果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矩形纸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折叠成长方体箱子,那么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2、“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动探究学*的一种典型代表,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能力是很有作用的。在问题二的教学中,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还是不足,由于害怕完成不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没有一一展示纠正,优秀的解题方案也没有给学生时间去理解消化吸收。如果在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资源,放手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主动参与,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使教学能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

  教案是教材与课程标准的桥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我们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要教教材”。教师编写教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课标要求重组教材、编制教材,增加其探究性、思考性,为实施开发式、活动探究式、合作参与式学*方式创造条件。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 3

  首先因为学生在开始已经学*了用直接开*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因此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篱笆问题引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掌握的过程中,选取不同类型的方程让学生用配方法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最后为了进一步拓展提升,出现了二次项系数不是一的方程,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自己在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方面做到比较成功:

  1.巩固旧知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有了厌学的情绪,或是怕自己跟不上,产生消极的心里,通过复*旧知,可唤起他们学*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

  2.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新课,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们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就会愈学愈带劲,这样更能提高学困生的学*积极性。

  3.初三数学又得体现分次优化,因此,在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我备课翻阅了*几年的中考题,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题让同学们来做,并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的交流,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学*积极性的目的。

  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本节课中有些能够让学生口答的地方应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类型题,以提高优生的能力。

  2.课堂小结的权利也应交给学生来总结,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3.题目的难易度没有掌握好,根本上解决不了好学生吃不饱,跟队生吃不了的问题。

  4.课堂容量不大,节奏比较缓慢。应该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 4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学*的实际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并在教师的激励,指导和帮助下,独立地思考、探索、交流和感悟,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数学学**惯。在形式上,尽量采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独立动手实践等形式,使每个学生尽量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

  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实际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更加深刻,一切都为以后学*函数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对借助表格表达数学信息感到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观察、实践、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急于直接告之结论。此外,对于学*兴趣等问题,教师应多创设探索性的教学问题,给学生提供大胆猜想,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去体验“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 5

  本两周继续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我现从方程的应用来反思如下: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应用价值。

  本章节的应用基本上是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不足之处。需改进的方面有: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P46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生列错了方程,老师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有些问题讲的过于快,理解较慢的同学跟不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