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1

  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感触颇深。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本节课,知识的呈现作了重大调整,不是以讲解为主方式也不是以单一的知识为线条,而是在突出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和结论溶于数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成了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成了“做学问”的过程。在这样的探究学*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实验、观察、讨论、归纳得到的。

  二、以问题为主线,**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灵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学*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过程是自己亲身体验的,结论是自己发现的,知识是自己主动获取并学会的,能够增强学生对学*的信心,再次突出本节课的'亮点。

  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我参与,我快乐,我是课堂的主人。放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疑好争,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提供机会、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分享成功的快乐。

  四、备情绪,激发兴趣和学*动力,把情绪调整到高涨状态。本节课教师采用多种激励语言,如心动不如行动,跃跃欲试,不如试一试。不怕你说什么,就怕你什么也不说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动力,把学生的学*情绪调整到比较理想的、十分高涨的状态。

  总之,本节课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模式,给我全新的感受,为我以后的教学指名了前进的方向。努力实践,打造精品课堂。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2

  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所接触的第三类方程,所以对于的它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这里我通过两个实际问题,一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问题,另一个增长率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二次项的产生过程,之后让学生来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特点①只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③方程两边都是整式。那么针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练*,如若关于x的方程(m+1)x|m|+1-2x+3m=0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的值,学生的出错率也不低;如果再问m为何值时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正确率就会很低,所以可以说学生对此类考察方程概念的题型掌握得还不是很好。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学生在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在练*中也会有不少学生会把二次项和一次项位置写反掉,或是在写系数时没有带上符号。本节的第三个知识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课件上关于这个知识点设置了两个练*:

  练*1:判断未知数的值x=-1,x=0,x=2是不是方程x2-2=x的根?

  练*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ax+a=0的一个根是3,求a的值。

  对于这两个练*学生在课堂上都回答得很快,但在课后的作业中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他知道要用“代入检验法”来判断一个值是不是方程的根,但对于如何书写这个判断过程却没有任何思绪,以致于在作业中很多的同学或是直接下结论或是在判断时都没有分开“左边=”“右边=”,这块书写的过程是我教学的一个疏忽,所以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此外,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个知识还有一类这样的提高题,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若满足a+b+c=0,4a-2b+c=0你能通过观察知道这个方程的根吗?实际上这类题目中有着一种逆向的思维,所以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3

  学好一元二次方程,重要的是要学会背公式。除了最主要的求根公式你要背熟外,就是要学会总结不同方程解决形式。形如x+2bx+b=0,你要能熟练的将其变为(x+b)=0这样的形式;形如x+(a+b)x+ab=0的形式,你要熟练将其变为(x+a)(x+b)=0;再高阶的,二次项前面也有系数的,你也要学会变形。总之掌握将普通二项式变为两个一项式的乘积是你必须要掌握的。当你变不了的时候,你就要使用求根公式来解决。

  方程类问题都是如此求解的。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核心,是使其转变为一次方程来求解。三次方程这是转变为二次方程与一次方程的乘积求解。越往后越是这样。求解的主旨是降幂。使高次项变为多个低次项的乘积是求解方程的指导思想。可能你只是一个小学生或是初中生,你不一定明白这个道理,但是随着学*的深入,你要去思考。我给出了解决的一般路径,但要熟练的掌握仍旧需要不停的解题做题,通过练*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并不难,相信以你的聪明与勤奋一定会早日掌握的。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4

  方程是处理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解方程又是这种途径必须要掌握的。

  1、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定义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掌握,首先等号的两边是整式,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其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要是单纯从知识点上来看的话,这一节课的内容很少,教师可以用很短的时间讲完这节课,但是教材的设计是从实际问题出发,要求学生先列方程,将实际问题的方程化为一般的形式后去观察方程的形式,通过观察找到几个方程的共同点,再由学生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表面上看教材的安排很罗嗦,其实这样安排的好处就是将难点分散了,因为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有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在*时的教学中将难点分散对于学生的学*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2、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的时候,有一个地方没有处理好,本来按照*惯一般是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但是在解题中就算二次项系数是负数,给出的答案也是正确的,这样的问题最好是给出方程的一般形式后,叫学生来求各项系数比较好一点。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5

  问题: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函数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这这类利润问题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在上学期的二次方程的应用,经常做关于利润的题目,其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很熟悉,所不同的是方程题目告诉利润求定价,函数题目不告诉利润而求如何定价利润最高。如何解决二者之间跨越?于是在第二节课的教学时我做了如下调整,设计成三个题目:

  1、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要想获得6000元的利润,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

  (学生很自然列方程解决)

  改换题目条件和问题:

  2、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时,商场能获得最大利润?

  分析:该题是求最大利润,是个未知的量,引导学生发现该题目中有两个变量——定价和利润,符合函数定义,从而想到用函数知识来解决——二次函数的极值问题,并且利润一旦设定,就当已知参与建立等式。

  于是学生很容易完成下列求解。

  解:设该商品定价为x元时,可获得利润为y元

  依题意得:y=(x-40)?〔300-10(x-60)〕

  =-10x2+1300x-36000

  =-10(x-65)2+6250300-10(x-60)≥0

  当x=65时,函数有最大值。得x≤90

  (40≤x≤90)

  即该商品定价65元时,可获得最大利润。

  增加难度,即原例题

  3、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该题与第2题相比,多了一种情况,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需要两种情况的结果作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我把题目全放给学生,结果学生很快解决。多了两个题目,需要的时间更短,学生掌握的更好。这说明我们在*时教学中确实需要掌握一些教学技巧,在题目的设计上要有梯度,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还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1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

  3、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学生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

  1、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

  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这一步单独提出来做并不麻烦,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提前做这一步在到求根公式时可以把数值直接代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我在引导解决此题之后,总结了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例2、3是例1的变式与提高,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这是这节课中的一大亮点,在讲完例题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感觉到成功的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中相互交流,相互学*,共同提高。

  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总之通过各种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态度,课堂收效大。

  需要改进的方面,由于怕完不成任务,教师讲的还是多了些,以后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2

  1. 教学计划中,原是考虑把探究1和探究2作为一个课时的,但是在学*了探究1后,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分析,依然是个难点,很多同学分析题意不清,也有不少同学解方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这类“*均变化率”的问题联系生活又非常密切,是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最典型的应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决定把探究2问题作为一个课时来探究。

  2、在教法、学法上我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尝试法、讨论法、先学后教引导式讲授法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学**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3、以导学案的形式,创设由特殊性到一般性的实际问题为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题紧扣生活,难度不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及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4、学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际问题的`探究后,及时让学生归纳,形成知识与方法。

  5、鼓励学生自主学*,理解教材。采用学案问题设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由于是例题,所以注重板书格式。

  6、学案的设置,具有层次性,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结归纳。有梯度的设置*题,让学生去挑战中考题,感受中考的难度,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注重问题及考察需要,体现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主学*的课改精神。

  7、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学环节(一)、(二)部分计划让学生展示后简单点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光是要结果,囫囵吞枣,所以做了详细的推导,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导致了教学程序的不完整,挑战中考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环节(一)、(二)的*题设置有点多和重复,使得环节(五)中的综合练*没有在课堂中探究和展示,所以在*题的选择上还要多加精选,力求做到精选精炼。

  8、生生交流活动少,学生大多数都是各自为阵,没有发挥小组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三)的自主学*中,如果能发挥小组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会更好一些,在引导学生讨论上做得不够,不能兼顾全体。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3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

  3、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学生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

  1、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

  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这一步单独提出来做并不麻烦,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提前做这一步在到求根公式时可以把数值直接代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我在引导解决此题之后,总结了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例2、3是例1的变式与提高,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这是这节课中的一大亮点,在讲完例题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感觉到成功的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中相互交流,相互学*,共同提高。

  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总之通过各种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态度,课堂收效大。

  需要改进的方面,由于怕完不成任务,教师讲的还是多了些,以后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4

  一、教学之前的思考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把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学法上。通过分析本章的难点和所教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理顺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二、实施教学所遇到的难点

  在把握了本章的重难点之后,我把教学中心放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已经清楚三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基本运算不过关。绝大多数同学都知道解方程的方法,但却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这里也透露出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很重视学生思维上的培养,却忽视了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似乎认为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一学就会的理想境界。第二,解方程的方法不灵活。学*了三种方法之后,知道了公式法是最通用的方法,所以也就认为公式法绝对比配方法好用多了。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通用并不意味着简单。

  三、教学后的及时改进

  为了解决"配方法、公式法"谁更好用?很多学生都明白公式法是在配方法上基础上的推导出来,并且有一个通用公式可算,所以学生潜意识已经认为公式法更简单

  通过现场测试,很多同学又一次回到首先移项,接着只能用公式法的做法上。其实,在这里学生让没有抓住配方法的精髓。这两题依然是可以用配方法,而且很快就可以解出来。

  四、反思

  1、备课应该更加务实。

  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吸取这一章教学的有益经验。不仅要抓整体,更要注意一些重要细节,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性问题。例如:按照惯例,对于应用题学生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故最容易忽视的是解方程的细节。例如上文中的例4,很多学生在学*公式法之后,都会很自然将方程的左边展开,继而使用公式法,从而解方程会变得十分复杂。

  2、在教学中如何能够使学生学得简单,让学生的学*热情高涨。

  五、教材的独到之处

  教材有很多闪光点,让人耳目一新,极大调动了学生创造热情。例如课本上很多应用题都来源生活,贴*学生实际,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1: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远时,*均每天能销售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

  2、如图,在一块长92米、宽60米的矩形耕地上挖三条水渠(水渠的宽都相等),水渠把耕地分成面积均为885*方米的6个矩形小块,水渠应挖多宽?

  3、某农场要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鸡场的一边*墙(墙长25米),另三边用木栏围成,木栏长40米。

  (1)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80*方米吗?能达到200*方米吗?

  (2)鸡场的面积能达到250*方米吗?

  如果能,请你给出设计方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在这里我重点谈谈第3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生活问题,很能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但同时很容易被生活中的经验所蒙蔽。很多同学认为,要使鸡场的面积最大,当然要把25米的墙完全利用起来,所以最大的面积应该是*方米,故很快可以解决问题,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80*方米,不可能达到200*方米。实际上当真如此吗?这时引导同学利用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问题中设问"能达到的200*方米吗?"。设这时的养鸡场宽为X米,则养鸡场的长为(40-2X)米,根据题意,可得到,经过计算,,从而得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不仅能达到200*方米,而且养鸡场的墙体不需完全利用,只需要它的一部分,这时学生体会到,即使整面墙都用上,它的面积并不是最大的。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5

  这是一节复*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课,主要通过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章内容中重点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我将复*设为两节,第一节重点讲解法。思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我发现,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注意加强运算。总的设计思路较好,过程中有一个地方费时较多,主要是我没有吃透“课标”,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推导过程不应让学生推导,因为在此费时过多,所以最后的小测试没来得及做。另为,在练*中解方程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比较,而是由我代办,这样效果反而不好。

  通过复*,我感到,在复*时一定要好好研究课标,吃透课标。另为,注意学生的分析,教师不要代办太多。

  看过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的还看了: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 引出课题

  预*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作业的内容,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 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b2—4ac

  两个交点

  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2—4ac 0

  一个交点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 = 0

  没有交点

  没有实数根

  b2—4ac 0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经验。

  [活动3] 例题学*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反馈 巩固新知

  问题:(1) P97。*题 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 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 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 *题21。2: 3、4。

  2。(备选题)P97 *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的*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 教学知识点: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 理解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 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 点的个数,讨论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 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1、 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

  化成了一元一次方 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这个问题.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 引出课题

  预*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作业的内容,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 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b2—4ac

  两个交点

  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2—4ac 0

  一个交点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 = 0

  没有交点

  没有实数根

  b2—4ac 0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经验。

  [活动3] 例题学*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反馈 巩固新知

  问题:(1) P97。*题 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 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 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 *题21。2: 3、4。

  2。(备选题)P97 *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的*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 引出课题

  预*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作业的内容,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 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b2—4ac

  两个交点

  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2—4ac 0

  一个交点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 = 0

  没有交点

  没有实数根

  b2—4ac 0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经验。

  [活动3] 例题学*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反馈 巩固新知

  问题:(1) P97。*题 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 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 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 *题21。2: 3、4。

  2。(备选题)P97 *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的*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 引出课题

  预*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作业的内容,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 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b2—4ac

  两个交点

  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2—4ac 0

  一个交点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 = 0

  没有交点

  没有实数根

  b2—4ac 0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经验。

  [活动3] 例题学*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反馈 巩固新知

  问题:(1) P97。*题 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 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 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 *题21。2: 3、4。

  2。(备选题)P97 *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的*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 教学知识点: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 理解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 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 点的个数,讨论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 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1、 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

  化成了一元一次方 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这个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菁华3篇)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1)节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同时为今后学*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打下基础。

  (二)、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快乐,形成主动学*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介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与不同,立足渗透类比这一重要思想方法,又根据大纲的要求,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还有常数项。因此这节课的关键则为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课堂实验的研讨,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学生分析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九年级的学生较为活泼开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较强。使得他们很快就能融入课堂,接受知识也事半功倍。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列出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关方程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变厌学为乐学。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①教法分析: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为了使学生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首先是探究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创设合适的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以及学生学*探究方法。其次是合作交流法,就是让学生共同讨论,有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②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研讨式学*方法,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中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体现在教学中循序渐进,讲练结合的特点,本节课安排了情景引入、新课学*、

  归纳小结、巩固练*、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六个环节组成。

  (一)、情景引入

  给出3个数据x,6,3,请同学们自己编一道方程,并求出这个方程的解。这个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回忆复*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自己编方程的形式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紧接着我又出示这样三个数据:6,3,x2,你还能编一个方程出来吗?因此在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引入本节课《一元二次方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二)、新课学*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课件演示课本中的实例:

  一张矩形的铁片,长100厘米,宽50厘米。在他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地正方形,然后将四角突起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的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方厘米,那么铁片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应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多媒体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把图形的静变成动,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同时突破难点之一的“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列出方程。

  英国一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曾说:概念的教学要从大量实例出发,通过实例帮助完成定义,而不是就定义教定义。因此,我在课本的基础上,又补充第2个实例: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这里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①全部比赛共有多少场?

  ②如果邀请x个队比赛,每个队都要与其它队共赛多少场?③甲对与乙队,乙队与甲对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有多少场呢?小组讨论,并列出方程。

  《新教学理念》指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同时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也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去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归纳小结

  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同时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因为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

  以化为“ax+b=c(a≠0)”的形式,由此类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并由一元一次方程项及系数的概念联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的概念。

  (四)巩固练*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我出示以下练*。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①x2+2x-y=3

  ②mn+3=0

  ③a2=4

  ④13x2+2x+1=0

  我让学生巩固练*,在巩固中提高。从学生心理条件来讲,喜欢参与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而老师又希望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因此通过这组练*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概念进行变式应用,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紧接着,我遵循巩固与发展想结合的原则,先引导学生学*课本例题,接着进行赏析。这个例题已经明确让我们“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其实,即使课本没有这样指明,或者说,课本安排这道例题的用意,就是让学生养成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再进行研究的良好*惯。因为,所谓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都是在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的项。

  接着,就是练*了。在学生做练*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的练*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

  (五)课堂小结

  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2)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

  (3)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觉得对你又有什么帮助呢?

  一节有趣的数学课,就是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成就感。因此整个过程我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选做、思考题三类。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来自。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堂意外预案等几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乐于学*,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练*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学生对学*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失去信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对学*的情感体验,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中树立信心,感受学*的乐趣。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我以学生熟悉的画一次函数图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为背景知识切入,设置一个练*题组,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已有知识,为后面学*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然后以2004年江苏省的一道高考试题为引子,引入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对于本题,引导学生,利用上面解练*题组1的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象来解答。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本题又给出了函数图象上许多点,相信学生画出图象应该不成问题,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不难得到正确答案。以高考试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常的练*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课本例题1、2编为练*题组(一),交由学生用上面解高考题的方法——图象法去解,学生由于熟知二次函数图象,求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两题的异同,组织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探讨第(2)题能不能先把二次项系数化正以后再构造函数画图求解。然后达成共识,如果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时,先做等价转化,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解,课本19页例3、例4作为题组(二),继续让学生用上面的图象法,由学生自己求解,这时我及时提示学生注意这两题与题组(一)中两题的不同(例1、例2对应方程都有两个不等实根,例3对应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例4对应方程无实根)。两个题组的练*之后,可以寻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规律。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前面两个题组的四个小题,基本涵盖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种情况,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题目的结论做一般化总结,与学生一起就 △>0,△<0,△=0 的三种情况,总结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0 (a>0)的解的情况应该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须①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bx+c=0 的根。③根据①后的二次不等式的符号写出解集即可,必要时也可以结合图象写解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种解法(可称为“三步曲”法)。

  4.训练小结——巩固深化。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接下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完成课本21页练*1-4题。本环节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之后师生共同纠正问题,规范解题过程的书写。

  5.延伸拓宽——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的原则。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提高练*题组,共有三道备选题目,以供程度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堂意外预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

  1.学生在做课本练*1(x+2)(x-3)>0 时,可能会问到转化为不等式组{ 或{ 求解对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想法非常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与下节简单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关,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种解法——等价转化法,不在本节课之列。

  2.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解(x-1)(x+2)>1一类的不等式的时候,由于受方程(x+1)(x+2)=0 可转化为x-1=0或x+2=0求解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将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 来求解的错误做法,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指出上面的转化不是等价转化。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3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在学*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别式之后引入的。它深化了两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也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灵活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热情,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发现规律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体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引入和新授中充分地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注重由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参与韦达定理的发现、不完全归纳验证以及演绎证明等整个数学思维过程。

  采用“复*-探索发现-应用”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通过对所提问题的求解,在观察、归纳中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间的关系。从已知两根构造方程引入,积极配合使学生能观察出所给出的两根与所作方程系数的关系。比原先求出两根,验证两根之和,之积的难度提高了,但数学思维品质也相对提高了。实践证明,只要教学语言使用得当,问题情境设计得好,学生是能够从题目中去获得发现的。

  四、过程分析:

  为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我的设计意图是以创设“学*环境”为主要任务,以主动学*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

  1、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写出它的一般形式和求根公式,然后解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环节一是为了复*前面所学的内容,二是为抛出问题引入新的学*内容做好铺垫。

  2、引发思考,探索新知

  引导他们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形成过程,体验新的知识是从已有的知识中自然地“长”出来的。探究的过程,我给学生设计了“解——算——验证——推导”的模式,最终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3、知识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知识的生命所在,这样才能将新知识真正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在这里我设置了三个例题,主要是为了及时巩固新知,引导学生正确书写,进一步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理解。

  4、达标测试

  学以致用,最后我设计了4个小题通过学生独立完成来进一步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课下做实时的辅导训练。

  5、小结提高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6、布置作业 必做题

  (1). 已知x1,x2是方程-2x2+5x+6=0的两个根,则x1+x2= ,x1x2= 。

  (2).已知方程2x2-7x+m=0的根是4,求它的另一根及m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三、巩固练*

  已知某山区的*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均气温(单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08页8、9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阶段重难点,仍运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抽象出数学模型——方程解决、验证实际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而且,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熟练灵活程度直接体现学生的基本解题素养,因此,学会分析问题审清题意、布列方程解好方程就成了本节课、本阶段的重点。而学生经四五年方程训练,已有运用方程解题的意识和技能,所缺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题解的自主思维能力、灵活的解题技能,所以也成了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采用抓住关键条件即处于变化中的数量及其关系,进行具化——“物”化,假设联想,从而发现数量间变化关系,布列出方程。例如在讲*题:某京剧团准备在市歌舞剧院举行迎春演出活动,该剧院能容纳800人。经调研,如果票价定为30元,那么门票可以全部售完,门票价格每增加1元,售出的门票数目将减少10张。如果只想获得28000元的门票收入,那么票价应定为多少元.?

  分析:“如果人数多于30人,那么每增加1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10元”是指“(30+1)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元;(30+2)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2)元;(30+3)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3)元;(30+4)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4)元…自然增加X人,即(30+X)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X)元。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不难得到[800-10(x-30)]·x=28000或(800-10x)·(x+30)=28000。”

  (2)反复提炼、对比优化思考过程,经过思、说、辩,从而内化为解题图式,学生因成功体验的累积产生解题自信心,有为的动力。如就同一方程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同化了不同问题情境的题,增强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解题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解方程要因题而异,先化简再转化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不要匆匆地展开,展开时做一步验一步,最终结合实际情况取舍方程的解。

  尽管细致引导,不激励,不让其自圆其说,学生自我矫正系统掌握还是比较困难的。把课件当作激励启思载体,教学案当作技能形成的砺石,是我教学主要风格,本节课充分体现这点。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

  新课改下,要求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学生个性化学*。善思善想的学生得到几种不同的解答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数学教学中虽提倡一题多解,可答案是确定的,并非灵活多变,对于上述类型题到底该如何确定答案,新课改实施后考题灵活多变,学生翻阅资料扩大知识面无可厚非。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逐渐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通过为孩子买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来提高孩子的学*成绩。孰不知资料中对一些题的答案众说不一,到底谁是权位,我们师生又该如何面对。

  新课程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的内容,学生的学*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4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应用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了课堂气氛。

  1、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是增长率问题,有一定难度,我在讲解时设置问题细化,从多方位多角度帮助学生解析这道题,这样的问题引导,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降低了解题难度。在学*方法上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交流、探索、思考,能够体现新课标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思想。在例1讲完之后,我随即设置了两个练*加以巩固。

  2、在课堂上将更多教学时间留给学*小组,这样小组中,个人的成功会带来团体的成功,进而导致团体内其他成员的成功,因而学生感到成功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中相互尊重、相互欣赏。

  3、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

  4、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同时我的分组以位置为准,前后交流,这样层次不大合理,有待于课前做好思考与准备。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三、巩固练*

  已知某山区的*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均气温(单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08页8、9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前面,学生学了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次方程组,上述内容都是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就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指数方式,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此外,学*一元二次方程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对这部分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能力目标: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一元二次方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做为起始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化成一般形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概念背得很熟,但在准确和熟练应用方面较差,缺乏应变能力,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节课突出对教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采用探索发现的方法研究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入手,类比发现并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最后达到问题解决。

  四、教学手段

  采用投影仪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铺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并引例打基础)

  课本引例(如图)由教师提出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来源于客观需要的)

  设出求知数,列出代数式,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阅读教材P39页的有关内容,虽然新课程标准没有要,教材上也作为阅读教材,但由于其内容太重要了,因而必须把它作为一堂课来上。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能尽快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2、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配方后得到的(x+ )2 = 2 的观察,分析,讨论,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当 2

  b2-4ac≥ 0 时,才能直接开*方,进一步讨论分析得出根的判别式,从而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根的判别式作为删去内容,虽然其内容重要,因而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只能要求作了解性深入,练*尽可能简捷明确。

  4、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在知识上了解掌握根的判别式。在能力上在求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根据根的情况,探求所需的条件。

  (2)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培养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感受数学的变化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5、数学思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6、教学重点:

  (1)发现根的判别式。

  (2)用根的判别式解决实际问题。

  7、教学难点:

  根的判别式的发现

  8、教法:启导、探究

  9、学法:合作学*与探究学*

  10、教学模式:引导——发现式

  二、教学过程

  (一)自*回顾,引入新课

  1、师生共同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 -1=0 (2)x2 -2x =-1

  (3)(x+1)2- 4=0 (4)x2 +2x+2=0

  3、为什么会出现无解?

  (二)探索

  1、回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2、观察(x+ ) 2= 2 在什么情况下成立?

  3、学生分组讨论。

  4、猜测?

  5、发现了什么?

  6、总结:2(先由学生完成,后由教师补充完整),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只有当 b2-4ac≥ 0时, 才能直接开*方,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只有当系数a,b,c都是b2-4ac≥ 0时,才有实数根。(注意有根和有实数根的区别)

  7、进一步观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1)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总结:

  (1)比较分析学生的讨论分析结果。

  (2)由学生总结。

  (3)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情况补充完整。

  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

  (1)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应用新知:

  1、不解方程判定下列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1)x2-x-6=0 b2-4ac=______ x1=_____ x2=_____

  (2)x2-2x=1 b2-4ac=______ x1=_____ x2=_____

  (3)x2-2x+2=0 b2-4ac=______ x1=_____ x2=_____

  2、根据根的情况,求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例1:当m取什么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m+2)+2m=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并求出方程的根。

  (1)读题分析:

  A、二次项系数是什么? a=_______

  B、一次项系数是什么? b=_______

  C、常数项是什么? c=_______

  (2)建立等式,根据有个常数根 b2-4ac=0

  (3)由学生完成解题过程后教师评价

  3、证明

  例2:说明不论m取什么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1)(x-2)=m2,不论m取代的值都有几个不相等的实根。

  (四)练*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2m+1)x+m=0的根的判别式是9,求m的值及方程的根。

  (五)小结:把__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作业

  1、把例1、例2整理在作业本上。

  2、有余力的同学把练*题整理在作业本。

  四、教学后记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12.1 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探

  究

  新

  知

  1

  1.复*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4

  一、出示学*目标:

  1.继续感受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通过自学探究掌握裁边分割问题。

  二、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47页,思考下列问题)

  1.阅读探究3并进行填空;

  2.完成P48的思考并掌握裁边分割问题的特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P48-49第8、9题(不精确,只留根号即可)。

  探究3: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

  分析:封面的长宽之比为27﹕21=9﹕7,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也应是9﹕7,则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是。9﹕7

  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则:

  由中下层学生口答书中填空,老师再给予补充。

  思考:如果换一种设法,是否可以更简单?

  设正中央的长方形长为9acm,宽为7acm,依题意得

  9a·7a=(可让上层学生在自学时,先上来板演)

  2.P48-49第8、9题中下层学生在自学完之后先板演

  效果检测时,由同座的同学给予点评与纠正

  9.如图,要设计一幅宽20m,长30m的图案,两横两竖宽度之比为3∶2,若使彩条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应怎样设计彩条的宽带?(讨论用多种方法列方程比较)

  注意点:要善于利用图形的*移把问题简单化!

  三、当堂训练:

  1.如图,在一幅长90cm,宽40cm的风景画四周镶上一条宽度相同的金色纸边,制成一幅挂画.如果要求风景画的面积是整个挂画面积的72%,那么金边的宽应是多少?

  (只要求设元、列方程)

  2.要设计一个等腰梯形的花坛,上底长100m,下底长180m。上下底相距80m,在两腰中点连线出有一横向甬道,上下两底之见有两条纵向的甬道,各甬道宽度相等,甬道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六分之一,甬道的宽应是多少?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5

  教材分析

  1.本节在引言中的方程基础上,首先通过两个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出它们的共同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书中的定义是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用文字的形式给出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整理为ax2+bx+c=0(a≠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本节始终都有列方程的内容,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分散列方程这一教学难点,化整为零地培养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由一些具体的方程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堂练*,大部分学生对概念基本理解,能够找出各项系数,但有少数学困生对于系数符号没有掌握。

  2、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问题要以多练为主。

  3、学生认知障碍点: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和整式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3、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同时通过变式练*,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具备完整性和深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概念的形成及一般形式。

  2、难点: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正确识别一般形式中的“项”及“系数”。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级上升,这是这节课中的一大亮点。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比如我所设计练*题可用不同方法去求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需改进的方面: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练*题1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扑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生列错了方程,老师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下课后很多学生和老师沟通课上一生的错误问题,但他们上课并不敢提出,有点却场,所以*时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的学风。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2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模型进行求解,然后回到实践问题中进行解释和检验,从而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

  本节内容教材提供了与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思考和探究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尝试解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进行探究学*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互相学*,互相促进,从而创建*等、轻松的学*氛围。

  在出示了例7后,我提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可以自己画出草图,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学生根据题意很快可以画出图形,然后,我让他们找出题目中可以写等量关系的条件,根据条件写出文字的等量关系。在这个环节有的学生遇到了困难,于是,我就让他们互相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可以写出等量关系,我再让会的学生说出理由。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互相促进,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2、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学生的集体智慧更符合学生自己的口味,比教师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例7的解答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让学生观察图形,在图形上做文章,还是让他们自主探索,讨论,很快有一部分学生想到了把图形中的道路*移到一边的方法,这样就把种植面积集中起来,方程就好列了。这时,我就让学生上来讲述方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样其他人接受起来更快一些。并且,学生还总结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图形*移,在以下练*的几道题中都能得心应手的解答了。由此可见,通过自己思考学到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且掌握的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材中在例题之前设计了一个应用,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耽误了时间,延误了下面的教学,导致设计的练*题没有做完,所以在下次教学时,这个应用问题只让学生列出方程即可,不必在解答上花费时间。另外,练*设计过于单一,只涉及到了例题这种类型的练*,变式练*题少,所以,在下次教学时,要设计两道不同题型的题目。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领悟到,数学学*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该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学应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建构,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有意识的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在他们的最*发展区发展。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3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学*的实际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并在教师的激励,指导和帮助下,独立地思考、探索、交流和感悟,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数学学**惯。在形式上,尽量采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独立动手实践等形式,使每个学生尽量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

  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实际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更加深刻,一切都为以后学*函数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对借助表格表达数学信息感到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观察、实践、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急于直接告之结论。此外,对于学*兴趣等问题,教师应多创设探索性的教学问题,给学生提供大胆猜想,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去体验“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4

  首先因为学生在开始已经学*了用直接开*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因此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篱笆问题引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掌握的过程中,选取不同类型的方程让学生用配方法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最后为了进一步拓展提升,出现了二次项系数不是一的方程,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自己在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方面做到比较成功:

  1.巩固旧知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有了厌学的情绪,或是怕自己跟不上,产生消极的心里,通过复*旧知,可唤起他们学*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

  2.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新课,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们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就会愈学愈带劲,这样更能提高学困生的学*积极性。

  3.初三数学又得体现分次优化,因此,在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我备课翻阅了*几年的中考题,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题让同学们来做,并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的交流,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学*积极性的目的。

  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本节课中有些能够让学生口答的地方应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类型题,以提高优生的能力。

  2.课堂小结的权利也应交给学生来总结,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3.题目的难易度没有掌握好,根本上解决不了好学生吃不饱,跟队生吃不了的问题。

  4.课堂容量不大,节奏比较缓慢。应该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5

  一、教学之前的思考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把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学法上。通过分析本章的难点和所教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理顺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二、实施教学所遇到的难点

  在把握了本章的重难点之后,我把教学中心放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已经清楚三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基本运算不过关。绝大多数同学都知道解方程的方法,但却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这里也透露出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很重视学生思维上的培养,却忽视了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似乎认为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一学就会的理想境界。第二,解方程的方法不灵活。学*了三种方法之后,知道了公式法是最通用的方法,所以也就认为公式法绝对比配方法好用多了。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通用并不意味着简单。

  三、教学后的及时改进

  为了解决"配方法、公式法"谁更好用?很多学生都明白公式法是在配方法上基础上的推导出来,并且有一个通用公式可算,所以学生潜意识已经认为公式法更简单

  通过现场测试,很多同学又一次回到首先移项,接着只能用公式法的做法上。其实,在这里学生让没有抓住配方法的精髓。这两题依然是可以用配方法,而且很快就可以解出来。

  四、反思

  1、备课应该更加务实。

  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吸取这一章教学的有益经验。不仅要抓整体,更要注意一些重要细节,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性问题。例如:按照惯例,对于应用题学生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故最容易忽视的是解方程的细节。例如上文中的例4,很多学生在学*公式法之后,都会很自然将方程的左边展开,继而使用公式法,从而解方程会变得十分复杂。

  2、在教学中如何能够使学生学得简单,让学生的学*热情高涨。

  五、教材的独到之处

  教材有很多闪光点,让人耳目一新,极大调动了学生创造热情。课本上很多应用题都来源生活,贴*学生实际,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