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积累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了解*传统母亲形象,以及作者是怎样用*淡的语言将母亲形象展现出来的。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师激情导入:

  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文坛上的一位巨匠——胡适。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

  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62年在台湾病逝。

  三、资料助读。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顺弟16岁这年春天,嫁给了比她大32岁的胡传(胡适的父亲),当时胡传已经48岁,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比顺弟大好几岁,他在外边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就续娶了个填房。

  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不过那时还不叫“胡适”,而叫“儿”。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亲生的一点骨血。

  小胡适出世后刚满90天,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

  然而,幸福是那样短暂,瞬息即逝,悲痛却来得那样突然,沉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于是,顺弟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有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胡适。只因为这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

  到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却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

  四、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的怎样的性格?

  明确: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请用“母亲是一个……的人,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表现了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和儿子对母亲的热爱、怀念、感激之情。)

  五、理清本文层次。

  提示:1、写“我”童年时的身体、性格、特点;(1——4)

  2、写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5——8)

  3、写母亲对“我”深远的影响。(9)

  六、本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问题探究。

  出示问题:

  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明确: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2、文章标题为“我的母亲”,然而前面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到母亲,看似与课文内容没多大联系?这是为什么?

  明确: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三、品味语言。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明确: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明确: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既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又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明确: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四、拓展延伸。

  朗读散文。

  母亲

  肖复兴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来,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儿俩,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忐忑不安地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邦邦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惟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是妈妈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感叹:

  读罢全文,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竟感动得泪流满面,彻夜难眠。

  文中的养子受后母大多的呵护和关爱,而他却如此执拗而冷漠地对待后母,以至于他觉得“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这位母亲是生活的强者,她有一种风骨,一种品味.一种神圣的母爱所支撑的耐心。她不动声色地把一大堆关怀和体贴挥霍在你面前,你心中。要你承受,这细微。偷偷摸摸地吞嚼你的五脏六腑,总有一天你会蓦然觉得无地自容。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向缺乏心存感激的心态。我们的互动互助欣慰多数人都认为是应该这么做的。人际关系中任何一个举动,比如文中的母亲的付出,她可做可不做,也就是说可以付给你,也可以付给别人。做了就是一种支付。我们应该学会这种谦让为人的品质。

  思考:同学们,读了这篇散文,我们都很有感触,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母爱也是人间一个永恒的话题。请你用一句名言、一首诗歌、一副画、一曲歌,来表达对母亲浓浓的爱吧!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二、 积累成语:

  蹑手蹑脚 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 热泪盈眶

  循循善诱 饮泣吞声

  辗转反侧 万籁俱寂

  三、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配以《苏格兰摇篮曲》)

  学生边听读,边思考:

  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板书)

  元宵夜的“巡阅”

  涌流的眼泪

  丰富的内心世界

  劳碌的身影

  四、布置作业:

  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 学生活动:

  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

  2. 多媒体播放满军的歌曲《懂你》,创设情境。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 ,我看到了一位 的母亲。

  请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答案: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2.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怀念、赞美

  3. 教师小结:

  “我”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作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

  作者是怎样表达母子深情的呢?(导入下一环节)

  三、研读赏析语言:

  1. 学生活动: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

  2.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与大家交流;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3. 学生活动: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你能从本文中找出议论句吗?

  4. 教师总结: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四、写作训练:

  1.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1) 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2)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穿插必要的议论。

  2.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

  3.学生列写作提纲,口述作文。

  4.师生点评,对于能够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并有所创新的学生,给予鼓励。

  五、课外阅读推荐: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六、布置作业:

  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母亲说的一句话。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主要是叙事性作品,或追述一段难忘经历,或写伟人的一个侧面,整体而言侧重写人。本文通过回忆与母亲相处的一段经历,说明母亲对自己成长的影响,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敬爱之情。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理解水*,以人物题材通常的写作方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旨要。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大意。

  2.学*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感受质朴、真切的文风。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由诗歌《游子吟》导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人类歌颂的永恒主题,能够享受母爱是幸福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她往往影响我们的一生。今天我们跟随胡适一起走*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再次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品质。

  2.走*作者,了解其母亲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

  胡适的母亲冯顺娣,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制度下的贤妻良母,16岁那年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大他28岁的胡传,婚后相夫教子,倒也享受了几年天伦之乐,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在她23岁时,便青年丧夫,不幸成为寡妇,加上家业衰落,经济困窘,亲人们相继死去,于是她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胡适身上,含辛茹苦地熬过了痛苦而漫长的23年,与1918年离开人世。胡适在中年(40)时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因怀念敬爱的母亲而写下此文。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1.检查生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广漠:形容地方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侮辱:使对方的人格或者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或者玩弄意味。

  2.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描述母亲的词语,并用课文当中的一句话概括母亲形象

  慈母严父刚气宽恕

  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a.学*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之情。

  三.深入探究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标题是“我的母亲”可是文章前面三段提及母亲的词句并不多,其内容似乎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面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的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来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所以为写母亲起了很好的奠基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列出文章的行文提纲

  (1)介绍我的童年生活

  (2)回忆我的母亲

  (3)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2.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

  3.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5.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6.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请说说你自己哪些方面深受父母、师长或其他事物的影响?(仿句:如果......,如果.......,如果........,我都得感谢.......。)

  四、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拓展阅读老舍《我的母亲》、毕淑敏《妈妈,我答应您》。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慈母舔我的眼翳与家人相处宽容忍让

  严父让我每日自省催我早上学说错话责罚

  刚气不受人格上的侮辱

  教学反思学*这篇文章首先要求学生要熟悉文章,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其次第一课应重在把握作者写作思路以及包含的情感,学*如何利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引导学生抓关键事例,找关键词语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旨要。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3)体味母亲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提问讨论法、分享交流法

  3、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母爱是我们生活当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胡适的《我的母亲》。

  二、作家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三、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给下面生字字注音(小黑板)

  文绉绉(zhōu)庶祖母(shù)吹笙(shěng) 绰号(chùo)眼翳(yì)舔去(tiǎn) 摹画(mó)侮辱(wǔ)

  2、分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

  读后思考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四、探究讨论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手重重责罚──教之严。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2、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3、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4、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既写出了童年的爱好、快乐,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而且影响巨大。所以,前三段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5、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6、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感激、怀念之情,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1)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把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2)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五、分享交流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在生活当中,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与同学们分享交流一下。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5

  教学创意:

  1、在范读引导中进入文本情境;

  2、适当穿插原文内容,丰满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依托探究“亲情人物”的写法,在品读细节中感悟母亲的心灵世界。

  教学目标:

  1、走进作者再现的场景中,体悟作者的真情独白,理解一个伟大母亲的情怀。

  2、研读文本的叙事写人方式,感悟在细节的描写中鲜活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3、品味质朴的语言中流动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特定情境下母亲的形象与情怀。

  2、把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静听录音,圈画讨论。

  活动一:圈画作者对母亲概括性的介绍和评价的段落和句子,并说说阅读感受。

  活动二:作者回忆了和母亲在一起的哪些事情,作者内心有哪些感受?分别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亲情人物”写法专题探究。

  活动一: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二:交流探究成果,归纳“亲情人物”写法要点。

  讨论、拓展。

  现在重新审视作者所说的,母亲“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小结、作业。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能从自主学*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从事件中提炼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如何评价母亲的教育方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1课时(第二课时)

  教法:

  1、复述法。

  2、美点寻踪法。尊重学生欣赏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自立阅读中品析鉴赏文章的美点,如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等。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在交流中懂得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法。

  3、讨论法。

  4、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黎巴嫩)

  看图片:母亲伴我们成长

  二、讲授新课: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同学们速读(默读)一遍课文,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

  ⑵请学生复述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⑶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4)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2、合作学*,分析探究文章的美,总结写作特色。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默读课文,可以从语言、结构、人物以及情感等方面,用“我认为美在......”的句式大胆地谈谈你的发现,你的体会。(划分小组,四人一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⑴让同学们发现文章的美,即写作特色。

  (2)用“我认为美在……”的句式,自由发言。

  (3)师生共同归纳:

  ①语言美:语言质朴、真切、如话家常。

  ②结构美:全文结构严密、脉络清晰。

  ③人物美:严父、慈母、恩师。

  ④情感美:母子互爱,对母亲的敬意,对母亲的怀念。

  ……

  3、(多媒体播放歌曲:《妈妈的吻》)欣赏有关母亲的花絮,激发内心情感。

  4、自主学*,情感交流。

  ⑴、请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

  ⑵、请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

  ⑶、请你对天下所有母亲说一句话。

  三、拓展学*,延伸课外。

  ⑴我知道的写母亲的文学作品:

  老舍的《我的母亲》、*的《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等。

  ⑵我知道的描写“母爱”的诗歌:

  孟郊的《游子吟》、冰心《繁星》中的母爱诗等。

  ⑶我知道的表现母亲的歌曲:

  《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母亲》等。

  四、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九年里的生活,会议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佳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势力,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以“妈妈(或爸爸),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2、实践作业:放假后,为母亲(父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六、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语言美:质朴、真切

  结构美:严密、清晰

  人物美:严父、慈母、恩师

  情感美:关爱、敬意、怀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高一必修2第一单元“体验情感”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方面。在生活中许多学生对父母的关心爱护已*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在设计中结合老舍的《我的母亲》,让学生从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和怀念中,联系自身实际,进一步感悟亲情、体验亲情,并作真情告白,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懂得如何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充分展现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交流学*,与同学分享自己收集和阅读的成果。

  2、表达训练,感悟亲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亲情的伟大,进而能在日常生活中尽孝。

  三、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的设计,引领学生走进亲情的世界。

  四、教学难点

  把活动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

  五、教学实施

  (一)导入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氛围。

  师:老舍的母亲给予他的是生命的教育,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爱护我们、关心我们。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感悟亲情、体悟亲情。

  (二)交流分享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所收集到的有关亲情的资料。(学生做成多媒体课件)

  老师这里也有一段震撼人心的有关亲情的文字,和大家一起阅读分享,大家谈一谈阅读体会。

  一天半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天亮时分,救援人员赶到,小山村已夷为*地,突然,有人惊呼:“下面有声音!”大伙儿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的小木屋,仅剩下一角屋顶。救援人员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唯独屋梁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赤裸裸的小女孩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哭出了声:“妈——”顺着小女孩手指看去,在他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10个手指。有人呼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救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的往下刨。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个子很矮,全身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

  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小女孩仍不肯走,指着刨除的泥坑,又喊出一声:“爹——”天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

  原来,矮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双肩上,双手高高举着小女孩。

  师:同学们,我们从别人身上体会到亲情,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自身,从我们的家中感悟亲情呢?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妈妈温暖的双手,是爸爸宽阔的肩膀。家里有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有那浓浓的亲情。让我们敞开心扉,表达心中的爱吧。(想一想你们的父母为你们所做的一切。)

  (三)真情告白

  1、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对父母的爱,或谈父母(或亲人)对自己的影响。

  2、或者以歌声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爱。

  (四)小结

  同学们:世界上感情有多种,但真正说不尽、道不完的是伴随我们一辈子的亲情,我们要好好珍惜啊!

  (五)布置作业

  元旦就快到了,请每个同学亲手为自己的父母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诚挚的祝福,以表达你对父母的谢意和敬意。

  (六)全班朗诵小诗《感悟深情》结束这节课

  《感悟深情》

  世间的爱千万种,

  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她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融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

  预*作业详见课后字词及补充字词(注意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二、导人新课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研讨与欣赏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一。

  2、完成《同步探究》上自主性探究及开放性作业部分已学*过内容并评讲。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听写词语

  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粗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文章在*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实。*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三。

  2、完成《同步探究》“课外拓展”部分内容。

  七、教学反思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能通过整体感知文本,概括关于母亲的典型情节

  二、能通过赏析描写母亲的细节,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能通过品味文中动人的语言,感知母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

  教学重难点:

  主要情节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归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片段】

  同学们一边听着这首舒缓动人的歌曲,一边回忆一下: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曾经做过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举一例说一说。

  【学生回忆、分享,评价】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最动情的时候就是回忆母亲的时候。”每当想起母亲,想到她对子女那沉甸甸的爱,总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回忆,关于母爱的文字也总会获得他人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分享著名新闻出版人邹韬奋先生关于母亲的记忆。

  【出示课题《我的`母亲》】

  二、母爱之初体验

  【过渡】在作者童年时期,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处的时光是很短暂的,但母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不知不觉中已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烙印,以至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母亲的哪些画面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片段?

  (提示:概括文章情节可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几方面概括。)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评价、完善答案】

  【板书】:

  母亲在“我”两三岁的一天夜里背“我”去看花灯。

  母亲给妹仔讲故事讲得热泪盈眶。

  在“我”十岁时,母亲见“我”因背书被父亲打而陪“我”一同哭。

  在“我”八岁的一个夜晚,母亲熬夜为“我”做布鞋。

  三、解读母爱

  【过渡】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在他心中留下痕迹的不是玩乐,而是关于母亲的几件小事,想必其中肯定有打动人心之处。我们一起来品读一番,并尝试着把其中打动你的内容“保留”下来。

  我们常说:“细节最能震憾人心。”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探寻最打动你的描写母亲的细节,把它摘录下来,谈一谈打动你的原因何在,并把以上内容制作成一张读书卡片保存。

  (示例:)

  (提示:阐述理由可抓住描写母亲动作、外貌的关键词或语句)

  【学生思考、制作、展示,师生评价】

  【板书:】

  母亲的形象:爱子心切塑造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细心

  善良

  循循善诱

  望子成才

  勤劳能干

  无私奉献

  四、母亲,我想对你说……

  【过渡】母亲做的是普通的生活琐事,表现出的却是一个伟大的形象。她的才能是那么丰富,她的品德是那么美好,读来令人动容。当时小小年纪的作者是否也被母亲的举动所打动呢?他有没有向母亲表达他的爱呢?多年之后回忆起英年早逝的母亲,他有没有觉得遗憾的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认真研读文本。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能体现儿时的作者理解并体恤母亲的辛勤付出的语句,思考:他对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

  他表达爱意的方式:深夜陪母亲做鞋

  可是母亲并不知道他的儿子当时在想些什么,他也没有来得及向母亲抒发他内心的想法,所以我们现在试想一下:在他终于理解了母亲深沉的爱之后,他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可以尝试着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句式:)

  当他看到……(母亲的某个举动)时,他会对母亲说:……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评价】

  【板书】

  他对母亲的感情:理解歉疚感激赞美怜惜……

  对于母亲,作者有没有为她感到不*或遗憾的地方,如果有,请说说是怎样的不*或遗憾?哪些深层的社会因素造成了这些现象?

  【明确】

  遗憾或不*:英年早逝没有姓名空有才华却被埋没在家庭中

  原因:封建*俗封建观念封建制度

  五、寻找母爱

  我想在这里化用一首歌的歌词:“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来体现母爱的特点。母亲虽有不同的外貌,不同的性格,但他们对子女的爱却是如出一辙。请同学们从课外搜集关于母爱的动人的故事,把它记录下来讲给其他人听。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3)体味母亲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提问讨论法、分享交流法

  3、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母爱是我们生活当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胡适的《我的母亲》。

  二、作家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三、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给下面生字字注音(小黑板)

  文绉绉(zhōu)庶祖母(shù)吹笙(shěng) 绰号(chùo)眼翳(yì)舔去(tiǎn) 摹画(mó)侮辱(wǔ)

  2、分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

  读后思考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四、探究讨论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手重重责罚──教之严。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2、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3、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4、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既写出了童年的爱好、快乐,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而且影响巨大。所以,前三段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5、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6、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感激、怀念之情,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1)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把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2)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五、分享交流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在生活当中,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与同学们分享交流一下。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人单元的首篇,曾作为悼文、回忆录、叙事散文来读,我们作为写人记叙文来学。这篇课文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本文头绪多,跨度大,却条理清楚,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教学中可把重点放在学*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本文语言质朴敦厚,情深意远。教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将教读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发挥例文作用。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提供背景资料知识,梳理文章结构顺序。

  二、教学目标

  1、学*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的回忆,了解这位*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难点、重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义。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2—13自然段,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1)阅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点拨:通过写母亲生育之苦,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和睦妯娌,周济穷人等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性格。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阅读8—13段,用按时间顺序列表或列提纲的方法,说说又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那些侧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后: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以上事例表现母亲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质。

  (3)思考:要注意区分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的不同。叙事固然离不开人,但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都重在表现事情本身蕴涵的意义;写人也离不开事,但这里记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为,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点拨: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本文中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感人。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6段,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文在立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也穿插使用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本文开头,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题旨。结尾采用议论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题逐步得到升华,主题也得到了深化。本文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凡和伟大,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对人民真挚的爱,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和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回忆母亲,叙写了几十年的事,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本质特征——“勤劳”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为纬线,抓住最能表现母亲伟大性格以及对作者影响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进行具体生动的记叙。回忆母亲,并不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而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迹;作者爱母亲,但又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爱母亲的感情推广到爱人民、爱党的境界,使之得到升华,从而深化了主题。除时间顺序和叙议结合外,作者对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详,“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详略处理得当。另外在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的运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语言赏析

  1.*实深刻,朴质深情。如:“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意切,感人至深。“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写出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本文语言简明朴实,运用了一些看似*常的词语,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民族**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2、虚词不虚,情感浓重

  如:85岁高龄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如本文“还”字的应用,因为作者的感情熔铸和渗透,别具韵致。另外,本文“还”字用了十多次对于直接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句式复沓,反复咏叹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延伸拓展

  1.课下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比较归纳同题散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2、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人单元的首篇,曾作为悼文、回忆录、叙事散文来读,我们作为写人记叙文来学。这篇课文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本文头绪多,跨度大,却条理清楚,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教学中可把重点放在学*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本文语言质朴敦厚,情深意远。教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将教读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发挥例文作用。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提供背景资料知识,梳理文章结构顺序。

  二、教学目标

  1、学*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的回忆,了解这位*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难点、重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义。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2—13自然段,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1)阅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点拨:通过写母亲生育之苦,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和睦妯娌,周济穷人等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性格。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阅读8—13段,用按时间顺序列表或列提纲的方法,说说又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那些侧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后: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以上事例表现母亲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质。

  (3)思考:要注意区分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的不同。叙事固然离不开人,但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都重在表现事情本身蕴涵的意义;写人也离不开事,但这里记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为,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点拨: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本文中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感人。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6段,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文在立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也穿插使用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本文开头,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题旨。结尾采用议论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题逐步得到升华,主题也得到了深化。本文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凡和伟大,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对人民真挚的爱,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和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回忆母亲,叙写了几十年的事,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本质特征——“勤劳”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为纬线,抓住最能表现母亲伟大性格以及对作者影响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进行具体生动的记叙。回忆母亲,并不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而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迹;作者爱母亲,但又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爱母亲的感情推广到爱人民、爱党的境界,使之得到升华,从而深化了主题。除时间顺序和叙议结合外,作者对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详,“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详略处理得当。另外在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的运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语言赏析

  1.*实深刻,朴质深情。如:“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意切,感人至深。“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写出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本文语言简明朴实,运用了一些看似*常的词语,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华民族**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2、虚词不虚,情感浓重

  如:85岁高龄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如本文“还”字的应用,因为作者的感情熔铸和渗透,别具韵致。另外,本文“还”字用了十多次对于直接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句式复沓,反复咏叹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延伸拓展

  1.课下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比较归纳同题散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2、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学*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运用质朴*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

  新课,指导预*,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同志)。文章歌颂了*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易*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

  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èi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

  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研*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

  (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

  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

  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凡的人,……创造着*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

  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 (菁华6篇)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有关母爱的各种格言、诗歌等。

  ⑵ 认识母爱的伟大。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⑵ 培养学生上网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 培养学生多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

  ⑷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母爱的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促使学生感受*凡而伟大的母爱。

  ⑵ 让学生感受母爱、理解母亲引导学生学会感激,学会理解。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爱说好动,已经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自己查找资料,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准备工作。同时,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他们对母爱理解甚少,甚至不能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容易与父母、家长产生误解、隔阂,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理解母亲、热爱母亲的教育。

  【教学策略及活动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九义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节语文课,是一节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本课坚持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是学生学*的合作者,是“朋友式的创造性教学”,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创造性的友谊学*”。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以学生的促进者、引导者、调控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过程的。在学*活动过程中,既有个人的准备、活动,又有学生小组的准备、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寻找切入点,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学生的团体合作的能力培养。可以说,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也体现了不同学科的整合、融会贯通。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准备、活动,了解了母亲,培养了爱母、敬母的情感,也提高了绘画、朗诵、电脑制作、写作、语言表达、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主要使用 powerpoint 制作一些比较简单的课件,主要用于导入课题、投影课题、配乐设置情境、布置课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鲁冰花》、《只要妈妈露笑脸》、《懂你》等歌曲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

  【创新设计】

  1、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诠释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

  2、不停留在课堂、口头上,而是把母爱化作行动来回报母爱。

  3、设计亲情游戏,撞击出母子、母女心灵之间的心灵火花。

  【活动准备】

  学生阅读课本第49~53页,感受伟大的母爱。教师进行活动前的总动员,要求学生利用一周时间进行活动准备。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每个小组3~5人为宜。学生需要完成两个准备工作。一是个人完成的准备:可以去图书馆、资料室、书店等地,收集反映母爱的诗歌、格言、小说、散文、新闻报道、绘画,也可以收集家中的与母亲的合影照片、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难忘的经历、故事,把自己对母亲的感激、或者是自己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写下来。把收集到的所有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卡片或其他形式的小礼物,在活动课上展示出来。二是小组合作完成的准备:每个小组完成一件表现母爱的作品,可以是一组反映母爱亲情的图片、摄影(可以以实物展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可以演唱一首反映母爱的歌曲或是表演一段献给母亲的舞蹈,可以可以画一幅反映母爱的画,可以演出一个反映母爱的小品,可以朗诵一篇反映母爱的事故或散文。总之,只要是反映母爱的任何形式都可以。

  【活动过程】

  1、利用多媒体播放别安乐队的歌曲《真的爱你》,导入活动,利用歌曲来激发学生潜藏在心底的感情。

  2、教师诠说母爱,导入活动:

  别安乐队的一首老歌《真的爱你》,再次让我们重温了母爱。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如果没有母爱,这世界将不复存在。

  母爱就象春雨,润物无声;母爱就象清歌,绵长悠远。想起了母亲,消沉的意志会化为风发的意气;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母亲是人世间最圣洁的称呼,母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为了理解母亲,为了回报母爱,让我们以自己的拳拳赤子心来开始今天的语文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

  3、活动一:母爱大搜索:

  以竞赛的形式,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每个大组派一名代表主持竞赛。竞赛,分成必答和抢答两个阶段。竞赛内容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格言等。必答部分为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展示自己收集的格言、警句、诗歌,要求一个接一个展示,中间不能有停顿,否则扣分。抢答部分为按铃抢答。必答和抢答时均要求口齿清楚、感情饱满。

  竞赛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4、活动四:母爱说不尽: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母亲的爱。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画,可以朗诵写给母亲的小诗,可以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表现母爱的绘画、小说、散文、新闻报道,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一组反映母爱亲情的图片、摄影(可以是实物展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可以演唱一首反映母爱的歌曲或是跳一段献给母亲的舞蹈,可以可以画一幅反映母爱的画,可以演出一个反映母爱的小品,可以朗诵一篇反映母爱的`事故或散文。也可以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小故事,也可以展示自己与母亲的合影、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母亲、说说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小故事。

  5、活动五:亲情小游戏:

  邀请部分母亲参加,设计一些母亲与孩子共同参加的游戏。比如,可以是板鞋比赛,母亲与孩子共穿一双板鞋,看看哪一组先到终点。可以是夹球行进, 由 母亲与孩子共同背靠背、手拉手的夹球行进,以先到中点为胜。也可以是互猜母亲的生日、爱好、最喜欢吃的菜等等,可以由主持人主持,由母亲、孩子各自写在自己的答题卡上。此活动需要母亲与孩子互相配合才能获胜,既可以增进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爱母情结,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6、活动六:感激母爱:

  我们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她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她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但是,在我们的心里母亲永远是最伟大的母亲。母爱如浩瀚大海,母爱如擎天之柱,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是母亲给了我们一切。我们倾其所有也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就让我们用我们亲手制作的一份小小的礼物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感激吧!

  学生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或其他的小礼物,有母亲到来的可以直接送到母亲手上,说一句感谢的话;没有母亲到来的可以在全班展示。

  7、活动七:母爱随我到永远:

  母爱,道不尽;母爱,说不完!让我们去感触这人间最美好的真情,让我们用心灵去解读母爱的缠绵。让那绵绵不尽的慈母爱,穿越时空,流注千年!让我们对天下所有的母亲深情地道一声“妈妈,谢谢您”!或许,你对母亲的爱深深的埋藏在心底;或许你对母亲曾经有过误会和争吵。但是,别忘了生你养你的母亲,请为你的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可以写一封信表达你对母亲的感谢,你可以把你亲手制作的贺卡送到母亲的手上,你可以为母亲煮一次早餐,你可以为母亲买下那枚小小的母亲心仪已久的发夹。

  今天,我们的语文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结束了,但是,我们相信我们对母亲的爱越来越深,我们将让母亲的爱成为我们奋进的动力,我们将把我们对母亲的感激化作行动来回报母爱!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有关母爱的各种格言、诗歌等。

  ⑵ 认识母爱的伟大。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⑵ 培养学生上网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 培养学生多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

  ⑷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母爱的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促使学生感受*凡而伟大的母爱。

  ⑵ 让学生感受母爱、理解母亲引导学生学会感激,学会理解。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爱说好动,已经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自己查找资料,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准备工作。同时,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他们对母爱理解甚少,甚至不能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容易与父母、家长产生误解、隔阂,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理解母亲、热爱母亲的教育。

  【教学策略及活动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九义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节语文课,是一节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本课坚持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是学生学*的合作者,是“朋友式的创造性教学”,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创造性的友谊学*”。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以学生的促进者、引导者、调控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过程的。在学*活动过程中,既有个人的准备、活动,又有学生小组的准备、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寻找切入点,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学生的团体合作的能力培养。可以说,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也体现了不同学科的整合、融会贯通。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准备、活动,了解了母亲,培养了爱母、敬母的情感,也提高了绘画、朗诵、电脑制作、写作、语言表达、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主要使用 powerpoint 制作一些比较简单的课件,主要用于导入课题、投影课题、配乐设置情境、布置课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鲁冰花》、《只要妈妈露笑脸》、《懂你》等歌曲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

  【创新设计】

  1、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诠释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

  2、不停留在课堂、口头上,而是把母爱化作行动来回报母爱。

  3、设计亲情游戏,撞击出母子、母女心灵之间的心灵火花。

  【活动准备】

  学生阅读课本第49~53页,感受伟大的母爱。教师进行活动前的总动员,要求学生利用一周时间进行活动准备。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每个小组3~5人为宜。学生需要完成两个准备工作。一是个人完成的准备:可以去图书馆、资料室、书店等地,收集反映母爱的诗歌、格言、小说、散文、新闻报道、绘画,也可以收集家中的与母亲的合影照片、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难忘的经历、故事,把自己对母亲的感激、或者是自己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写下来。把收集到的所有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卡片或其他形式的小礼物,在活动课上展示出来。二是小组合作完成的准备:每个小组完成一件表现母爱的作品,可以是一组反映母爱亲情的图片、摄影(可以以实物展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可以演唱一首反映母爱的歌曲或是表演一段献给母亲的舞蹈,可以可以画一幅反映母爱的画,可以演出一个反映母爱的小品,可以朗诵一篇反映母爱的事故或散文。总之,只要是反映母爱的任何形式都可以。

  【活动过程】

  1、利用多媒体播放别安乐队的歌曲《真的爱你》,导入活动,利用歌曲来激发学生潜藏在心底的感情。

  2、教师诠说母爱,导入活动:

  别安乐队的一首老歌《真的爱你》,再次让我们重温了母爱。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如果没有母爱,这世界将不复存在。

  母爱就象春雨,润物无声;母爱就象清歌,绵长悠远。想起了母亲,消沉的意志会化为风发的意气;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母亲是人世间最圣洁的称呼,母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为了理解母亲,为了回报母爱,让我们以自己的拳拳赤子心来开始今天的语文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

  3、活动一:母爱大搜索:

  以竞赛的形式,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每个大组派一名代表主持竞赛。竞赛,分成必答和抢答两个阶段。竞赛内容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格言等。必答部分为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展示自己收集的格言、警句、诗歌,要求一个接一个展示,中间不能有停顿,否则扣分。抢答部分为按铃抢答。必答和抢答时均要求口齿清楚、感情饱满。

  竞赛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4、活动四:母爱说不尽: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母亲的爱。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画,可以朗诵写给母亲的小诗,可以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表现母爱的绘画、小说、散文、新闻报道,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一组反映母爱亲情的图片、摄影(可以是实物展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可以演唱一首反映母爱的歌曲或是跳一段献给母亲的舞蹈,可以可以画一幅反映母爱的画,可以演出一个反映母爱的小品,可以朗诵一篇反映母爱的事故或散文。也可以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小故事,也可以展示自己与母亲的合影、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母亲、说说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小故事。

  5、活动五:亲情小游戏:

  邀请部分母亲参加,设计一些母亲与孩子共同参加的游戏。比如,可以是板鞋比赛,母亲与孩子共穿一双板鞋,看看哪一组先到终点。可以是夹球行进, 由 母亲与孩子共同背靠背、手拉手的夹球行进,以先到中点为胜。也可以是互猜母亲的生日、爱好、最喜欢吃的菜等等,可以由主持人主持,由母亲、孩子各自写在自己的答题卡上。此活动需要母亲与孩子互相配合才能获胜,既可以增进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爱母情结,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6、活动六:感激母爱:

  我们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她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她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但是,在我们的心里母亲永远是最伟大的母亲。母爱如浩瀚大海,母爱如擎天之柱,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是母亲给了我们一切。我们倾其所有也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就让我们用我们亲手制作的一份小小的礼物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感激吧!

  学生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或其他的小礼物,有母亲到来的可以直接送到母亲手上,说一句感谢的话;没有母亲到来的可以在全班展示。

  7、活动七:母爱随我到永远:

  母爱,道不尽;母爱,说不完!让我们去感触这人间最美好的真情,让我们用心灵去解读母爱的缠绵。让那绵绵不尽的慈母爱,穿越时空,流注千年!让我们对天下所有的母亲深情地道一声“妈妈,谢谢您”!或许,你对母亲的爱深深的埋藏在心底;或许你对母亲曾经有过误会和争吵。但是,别忘了生你养你的母亲,请为你的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可以写一封信表达你对母亲的感谢,你可以把你亲手制作的贺卡送到母亲的手上,你可以为母亲煮一次早餐,你可以为母亲买下那枚小小的母亲心仪已久的发夹。

  今天,我们的语文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结束了,但是,我们相信我们对母亲的爱越来越深,我们将让母亲的爱成为我们奋进的动力,我们将把我们对母亲的感激化作行动来回报母爱!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综合性学*,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教学对象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用人类美好的、高尚的、无私的思想和感情去熏陶,母爱就是这众多感情中最真实、最纯洁的感情。然而,因家长文化程度的差异,很多家庭的家教方式粗暴简单,不能让学生理解母爱和亲情。因而,特别需要从描写母爱的艺术品中唤醒学生心中的感激母爱之心,然后才能去发现母爱,回报母爱。

  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活动以母爱为中心,“母爱”是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不朽的主题,有文学的、影视的、歌曲的、绘画的等,表现形式千姿百态。然而母爱有时又是狭隘的、短视的,造成了一些溺爱,本项活动特意安排了理性地看待母爱,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客观的评价自己的母亲,客观的认识母爱;为了巩固活动成果,教材安排了实践性环节,让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母爱;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安排了口语交际:采访自己的母亲;作文:记母亲对自己无尽关怀的小事;为顾及特殊家庭的学生,特别是单亲学生和留守学生,又设计了亲情的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或亲人)表达感情,学会理智的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或亲人)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和亲人的情感。

  教学策略

  1.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音像制品烘托母爱氛围。

  2.展览投影学生收集的文字、绘画作品,多角度感知母爱。

  3.学生口头交流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4.鼓励学生将感恩之心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媒体

  1.教材

  2.电脑和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一)调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1.教师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为划分学*小组作准备。了解学生可借助以下几种途径。

  ① 查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

  ② 问卷调查学生,如:姓名、年龄、住址、家长姓名、职业、家庭成员姓名及职业、个人兴趣特长等;

  ③找部分学生了解,或深入个别家庭走访。

  2.在调查中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留守孩子等,尽量把他们分在一组。

  (二)明确活动任务之一:道不尽的母爱。(分组活动)

  1.师引导:“母爱”的主题在各种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我们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作品资料,了解这些作品,我们将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

  2.学生结合教材“活动一:道不尽的母爱”明确任务:

  ①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格言、新闻报道等文字作品。

  ②搜集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音像制品。

  ③搜集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或有关亲情的作品。

  3.依据学生家庭背景及兴趣特长,按自主结合的原则分成三个组,其中一组是特殊家庭学生。

  4.各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本组的成员联系,及时检查、登记搜集资料的情况。

  5.组织小组内讨论交流:搜集资料的方法及计划。

  6.教师作总结性归纳与指导:

  ①可以在家找;

  ②可以到亲戚朋友家去找;

  ③可以在网上查,然后打印或下载;

  ④星期天进城到书店去找,然后复印下来;

  ⑤几个同学可联合起来找。

  (三)明确活动任务之二:剪不断的脐带。(人人参与)

  1.师引导,我们的母亲(或亲人),与我们长期相处,然而我们了解他们吗?找个时间与母亲(或亲人)聊聊天,采访他们,进一步了解母爱(亲情),体会母爱(亲情)你会有更新的发现。

  2.学生讨论:采访中你准备谈那些内容,采用什么形式?

  3.教师作指导性归纳总结:

  内容:

  ①母亲(或亲人)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②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

  ③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④母亲(或亲人)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

  ⑤母亲(或亲人)现在的身体状况和工作情况。

  形式:

  ①找一个空闲时间,对方比较愉快的时刻来谈;

  ②可以找一找母亲(或亲人)往日的照片,结合照片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③以聊天的形式来采访,先在心中把要谈的话题排好条理,不要过于庄严,营照一个和谐轻松的气氛,更有利于了解母亲;

  ④访谈结束后,迅速整理好采访记录,为写作做准备。

  4.学生采访结束后,将记录交给家长做评语,评价学生采访的方式是否恰当,是否容易让人接受,记录整理是否全面,真实,通顺。

  (四)、明确活动任务之三:多角度看母亲。(人人参与)

  1.师引导:母爱(亲情)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或亲人)那寻常小事却富含着深爱,我们应用心去深入地体察母爱(或亲情)。

  2.以书面形式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母亲(或亲人)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师印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说明本次活动的内容以及程序、目的,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三、一周后开展活动。

  (一)教师整理学生搜集的材料,制订活动步骤。

  1.学生在小组内汇报展示搜集的材料,组长作好分类,整理与登记以上报老师。

  2.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评价搜集成果:

  ①该同学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与能力;

  ②在搜集资料,编辑整理方面的水*与交流的效果。

  3.根据各组整理记录后的材料,教师制订详实可行的活动步骤。

  4.设计活动计划表,印发学生,以便在活动中作好记录。

  (二)开展活动一:“道不尽的母爱”

  1.师展播有关“母爱(或亲情)”的音像制品。

  ①VCD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母亲》《白发亲娘》《父亲》等。引导学生结合歌词、画面在音乐旋律中感知对母爱的颂歌,即及时记录下感人的歌词。

  ②电影片段展播《妈妈再爱我一次》。

  ③投影绘画作品:油画《父亲》、《大地――妈妈》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感知人物包经风霜的经历,一世的辛劳。

  2.师展播学生搜集的有关“母爱”的文字作品。

  ①格言:“儿行千里母担忧”“天地宽大,父母恩大”等。

  ②故事《鹿跳峡》。

  ③诗歌《献给母亲的歌》。

  采用朗读、齐读、读后说感受等形式开展,同时用笔记下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3.师总结:尽管时代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但母亲那真挚温柔的感情却是一致的。接下来,让我们去感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亲情吧。

  (三)开展活动二:“剪不断的脐带。”

  1.多媒体投影显示活动项目:了解我们的母亲(或亲人)

  2.按5~8人一组,(特殊家庭学生一组),分小组交流采访结果,采访形式,采访感受,感受千姿百态的母爱(或亲情)。要求边听别人说,边用笔记,记下千姿百态的爱。

  3.学生评出采访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的同学,交流经验。

  4.师总结:母亲对孩子的爱虽都是一样的深挚,但他的表现方式却有多种多样,下面,看看狐狸母亲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的`?

  (四)开展活动三:“多角度看母亲”

  1.多媒体投影显示狐狸母亲的故事:狐狸母亲在自己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配以动画、声音)

  2.学生观看,思考后发言: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

  ①太残忍,小狐狸太可怜了;

  ②严厉的爱,有利于小狐狸的成长。

  3.师小结: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但有时却是狭隘的,短视的,溺爱便是如此,对孩子是有害的。爱就是对成长负责,对未来负责,我们应防止溺爱对意志的侵蚀。

  四、巩固活动成果,开展活动四:“抱得三春晖”

  1.根据活动感受及记录,结合自己整理的材料,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注意抓住典型事件,借助细节描写,表达中心。

  2.在小组中间交流: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选出说的好的同学发言。

  3.星期天回家将孝心化为行动,家长为学生的行动打分,下评语,上交评比。

  教学评估与反思

  本次“综合性学* 写作 口语交际”活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工具性的特点。学生以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实地采访,进行思考与探究,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了语文交际能力。同时,通过生动丰富的资料,使学生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了母爱,并以实际行动回报母爱。

  然而,活动中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一是单亲孩子和留守孩子问题。他们缺少对人间温情的深刻体验,因而在活动中不是太积极,虽将他们特意分成一组,但效果还是不太好。教师在生活中学*中应多给他们以关怀与鼓励。二是农村学生能接触到的文化资源贫乏,搜集资料工作难度大。一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有一定文化、一定修养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支持;而据学生反映,大多数家长文化条件有限,对提供一些文化方面的资料无能为力,对于学生的采访也表现的不够热心。然而,许多学生还是克服了困难,基本上完成了小组分给的任务。虽然艰难,但锻炼了学生,增长了才干。针对这一类情况,我们应该多开展这种学校家庭 社区三结合的实践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的学*打下基础。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有关母爱的各种格言、诗歌等。

  ⑵ 认识母爱的伟大。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⑵ 培养学生上网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 培养学生多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

  ⑷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母爱的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促使学生感受*凡而伟大的母爱。

  ⑵ 让学生感受母爱、理解母亲引导学生学会感激,学会理解。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爱说好动,已经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自己查找资料,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准备工作。同时,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他们对母爱理解甚少,甚至不能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容易与父母、家长产生误解、隔阂,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理解母亲、热爱母亲的教育。

  【教学策略及活动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九义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节语文课,是一节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本课坚持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是学生学*的合作者,是“朋友式的创造性教学”,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创造性的友谊学*”。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以学生的促进者、引导者、调控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过程的。在学*活动过程中,既有个人的准备、活动,又有学生小组的准备、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寻找切入点,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学生的团体合作的能力培养。可以说,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也体现了不同学科的整合、融会贯通。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准备、活动,了解了母亲,培养了爱母、敬母的情感,也提高了绘画、朗诵、电脑制作、写作、语言表达、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主要使用 powerpoint 制作一些比较简单的课件,主要用于导入课题、投影课题、配乐设置情境、布置课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鲁冰花》、《只要妈妈露笑脸》、《懂你》等歌曲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

  【创新设计】

  1、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诠释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

  2、不停留在课堂、口头上,而是把母爱化作行动来回报母爱。

  3、设计亲情游戏,撞击出母子、母女心灵之间的心灵火花。

  【活动准备】

  学生阅读课本第49~53页,感受伟大的母爱。教师进行活动前的总动员,要求学生利用一周时间进行活动准备。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每个小组3~5人为宜。学生需要完成两个准备工作。一是个人完成的准备:可以去图书馆、资料室、书店等地,收集反映母爱的诗歌、格言、小说、散文、新闻报道、绘画,也可以收集家中的与母亲的合影照片、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难忘的经历、故事,把自己对母亲的感激、或者是自己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写下来。把收集到的所有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卡片或其他形式的小礼物,在活动课上展示出来。二是小组合作完成的准备:每个小组完成一件表现母爱的作品,可以是一组反映母爱亲情的图片、摄影(可以以实物展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可以演唱一首反映母爱的歌曲或是表演一段献给母亲的舞蹈,可以可以画一幅反映母爱的画,可以演出一个反映母爱的小品,可以朗诵一篇反映母爱的事故或散文。总之,只要是反映母爱的任何形式都可以。

  【活动过程】

  1、利用多媒体播放别安乐队的歌曲《真的爱你》,导入活动,利用歌曲来激发学生潜藏在心底的感情。

  2、教师诠说母爱,导入活动:

  别安乐队的一首老歌《真的爱你》,再次让我们重温了母爱。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如果没有母爱,这世界将不复存在。

  母爱就象春雨,润物无声;母爱就象清歌,绵长悠远。想起了母亲,消沉的意志会化为风发的意气;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母亲是人世间最圣洁的称呼,母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为了理解母亲,为了回报母爱,让我们以自己的拳拳赤子心来开始今天的语文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

  3、活动一:母爱大搜索:

  以竞赛的形式,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每个大组派一名代表主持竞赛。竞赛,分成必答和抢答两个阶段。竞赛内容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格言等。必答部分为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展示自己收集的格言、警句、诗歌,要求一个接一个展示,中间不能有停顿,否则扣分。抢答部分为按铃抢答。必答和抢答时均要求口齿清楚、感情饱满。

  竞赛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4、活动四:母爱说不尽: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母亲的爱。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画,可以朗诵写给母亲的小诗,可以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表现母爱的绘画、小说、散文、新闻报道,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一组反映母爱亲情的图片、摄影(可以是实物展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可以演唱一首反映母爱的歌曲或是跳一段献给母亲的舞蹈,可以可以画一幅反映母爱的画,可以演出一个反映母爱的.小品,可以朗诵一篇反映母爱的事故或散文。也可以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小故事,也可以展示自己与母亲的合影、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母亲、说说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小故事。

  5、活动五:亲情小游戏:

  邀请部分母亲参加,设计一些母亲与孩子共同参加的游戏。比如,可以是板鞋比赛,母亲与孩子共穿一双板鞋,看看哪一组先到终点。可以是夹球行进, 由 母亲与孩子共同背靠背、手拉手的夹球行进,以先到中点为胜。也可以是互猜母亲的生日、爱好、最喜欢吃的菜等等,可以由主持人主持,由母亲、孩子各自写在自己的答题卡上。此活动需要母亲与孩子互相配合才能获胜,既可以增进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爱母情结,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6、活动六:感激母爱:

  我们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她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她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但是,在我们的心里母亲永远是最伟大的母亲。母爱如浩瀚大海,母爱如擎天之柱,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是母亲给了我们一切。我们倾其所有也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就让我们用我们亲手制作的一份小小的礼物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感激吧!

  学生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或其他的小礼物,有母亲到来的可以直接送到母亲手上,说一句感谢的话;没有母亲到来的可以在全班展示。

  7、活动七:母爱随我到永远:

  母爱,道不尽;母爱,说不完!让我们去感触这人间最美好的真情,让我们用心灵去解读母爱的缠绵。让那绵绵不尽的慈母爱,穿越时空,流注千年!让我们对天下所有的母亲深情地道一声“妈妈,谢谢您”!或许,你对母亲的爱深深的埋藏在心底;或许你对母亲曾经有过误会和争吵。但是,别忘了生你养你的母亲,请为你的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可以写一封信表达你对母亲的感谢,你可以把你亲手制作的贺卡送到母亲的手上,你可以为母亲煮一次早餐,你可以为母亲买下那枚小小的母亲心仪已久的发夹。

  今天,我们的语文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结束了,但是,我们相信我们对母亲的爱越来越深,我们将让母亲的爱成为我们奋进的动力,我们将把我们对母亲的感激化作行动来回报母爱!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5

  【活动设想】

  这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关于母爱。“母爱”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不但生育了我们,更养育教育了我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根本无法领悟到母爱的伟大,认为妈妈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事,或会为一点小事就认为妈妈不爱自己,甚至和妈妈发生冲突。孩子根本没有从生活点滴看到妈妈对自己的爱。我想通过开展这样一堂综合活动课,培养学生多方面认识母亲,理解并孝顺母亲,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活动目标】

  1、能力目标:

  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具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2、情感目标:

  多侧面认识母亲, 培养热爱并孝敬母亲的感情。

  3、知识目标: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实施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一份送给母亲的小礼物,要求必须是自己亲手做的。

  2、准备好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活动。

  3、邀请部分家长参加活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诗歌《游子吟》引入正题。

  这首诗歌是歌颂谁的?

  (全体):母亲。

  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这又是歌颂谁的呢?

  也是母亲。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思念家乡时,当我们身处困境时,母亲就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托。现在,让我们再次融入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中,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大屏幕出示学*目标)

  二、多角度看母爱

  (过渡语)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母爱的真挚是相同的,但母爱的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让我们多角度看母爱:

  1、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

  2、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

  (引导)思考: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三、谢母恩

  有这样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提问: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同学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各小组选两名代表发言。

  小结:我们要孝顺父母,希望同学们有这样的决心,将来要有所作为,来报答母亲,让她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四、送祝福

  1、谁知道母亲的生日?请举手。

  谁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2、随着日历的翻动,母亲的生日就要到了,让我们每一个同学给自己的母亲一个惊喜:亲手给母亲做一个蛋糕,送一份礼物,对母亲说一句祝福的话。

  要求:妈妈参加活动的学生说完后把礼物送给妈妈,没到的要求学生在课后能把礼物和祝福的话语送给妈妈。

  学生小结:谈谈学后感受。

  教师小结:

  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刚才我们谈了许多,谈得很精彩。如果把刚才所谈的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就会成为永久的回忆,好吗?

  五、布置作业

  1、每天为母亲做一件小事。

  如:端一杯水,扫一次地等,用你的一生去爱你的母亲。

  2、以“母爱或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6

  【活动背景】

  学生中有些同学对母亲不理解,相互缺乏沟通,乱花钱,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有的欺骗母亲:有的讨厌母亲的唠叨……针对这些情况,开展了这次主题班会课,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学生深刻认识到母亲的辛劳,体谅母亲,尊重母亲,从而更加热爱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母亲。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母亲对他们的亲情。

  2、通过对有关母爱的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让学生感受到*凡而伟大的母爱。

  3、学会尊重母亲,学会感激身边最亲*的人。

  【设计思路】

  1、了解学生在家对待母亲的,评选班内十名孝子(女)。

  2、每人找时间和自己的母亲聊聊天,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3、准备一份送给母亲的小礼物,要求自己亲手做。

  4、准备好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贯穿于整个活动。

  5、收集母亲一天工作时间表。

  6、写一件与母亲有关的又最令你难忘的事。

  【活动实施设想】

  1、活动由二部分组成:

  ⑴ 倾听母亲的故事。

  ⑵ 报得三春晖。

  2、用音乐作为活动的线索。

  【活动实施过程】

  1、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

  2、导入:

  提起“母亲”这个词语,我们感觉尤为熟悉、亲切,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最亲密的人。为了子女的成长,她付出了很多很多,儿女们一天天长大了,母亲却一天天的老了……今天,就让我们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3、第一个环节:走*母亲,倾听母亲的故事:

  ⑴ 教师讲述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故事一:

  一位八十三岁的老母亲三十年来一直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的故事。

  故事二:

  一对年轻夫妇在关键时刻用手举起儿子,把生命留给儿子的故事。

  小结:

  生活中的母亲就是这样,不但在*时生活中悉心照顾儿子,就是在生命攸关的时刻,也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这就是生活中的母爱。那同学们现实生活中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

  ⑵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母亲:

  要求:可以说一说自己母亲一天的生活情况,可以说一说母亲对你的教育或影响,也可以说一说母亲给你印象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总之,与母亲有关的故事都可以说。并说出你的感受。

  先在小组中说,然后派代表在班上说。

  小结: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我们的母亲没有伟人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英雄们的豪言壮语,但母亲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4、第二个环节:报得三春晖:

  过渡:诗人孟郊有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过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

  ⑴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评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热爱自己的母亲到热爱祖*亲这一点上来。

  ⑵ 请三个同学朗读三首有关母亲的诗歌。

  ⑶ 公布前段时间评选的十名孝子(女)名单,并给这十位同学颁奖。

  ⑷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为了表达对母亲的谢意,请同学们说说你准备亲手做一件什么礼物送给你的母亲。

  ⑸ 假如你要对母亲说一句“祝福”的话,你会说什么?

  5、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已经了解到: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凡而又是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人世间至圣的感情。可是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让我们从爱父母开始,爱我们的老师,爱我们的班集体,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生活环境,用一颗年轻的心和蓬勃的朝气谱写我们青春壮美的诗篇吧!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红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关爱和呵护,从而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本文借景抒情,花本无情人有情,以花喻人,极其自然地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本堂课借助音乐的力量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散文诗阅读能力。并学会仔细观察生活细节,从动情处入手模仿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写人间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初读诗歌,了解大意,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3、拓展阅读,学*“借物抒情”的写法

  4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借物抒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景,导入母爱(3分钟)

  1师导语:(多媒体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和相关图片)

  孩子们,20xx年5月12日一个让全世界人民都铭记的日子,由任润和逄子齐为大家带来一首小诗:

  当灾难过去,人们扒开废墟

  一位母亲静静地用身体将孩子抱在怀里

  她用自己的身躯支撑着倒塌的墙壁

  用自己宽厚的胸怀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

  孩子安然的睡着,没有任何声音将她惊起

  仿佛一切如昨日妈妈轻轻晃动伴她入睡

  伴她如昔

  人们将孩子托起

  在遗留的手机里人们发现了写好的信息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我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此刻的感受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她用伟大的母爱延续着对孩子生命的继续

  古今中外,赞颂母爱的篇章数不胜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品读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荷叶母亲》(师板书:荷叶母亲)

  2走*冰心:(示意学生拿出导学案)

  师:首先让我们走*冰心,(多媒体播放冰心的画像)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冰心?

  生: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师:很好,有谁了解冰心的创作内容?

  生: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冰心简介”文字内容)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冰心的散文《荷叶母亲》

  二、诵读课文,沉潜文本(20分钟)

  (一)有感情诵读课文

  一,老师和全班同学分角色朗读散文要求:老师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女生读大三段,循环往复,直到最后一自然段合读。

  二自读散文诗

  1、要求:注意重点字词、句子的语气、语调,融入自己对行文的理解,读出感情。

  2、教师巡视,并适当个别指导。

  (二)沉潜文本,研读赏析

  1、从第一自然开始逐段朗读,在品味散文诗的同时加以朗读指导,重点字词、句子的语气、语调,融入自己对行文的理解,读出感情。

  2、问题设计

  (1)你读到了什么?

  (2)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3)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3、附:问题设想及点拨

  师:本文的描写对象是什么?

  生齐答:荷叶

  师:还有呢?

  生齐答:莲花

  师:确切一点

  生齐答:红莲

  师:重点描写的对象是荷叶还是红莲?也就是说对谁的描写文字多?

  生齐答:红莲

  师:很好师:散文主要写什么?(指名回答)

  生:母爱

  师:母爱是通过写什么景物来表现的?

  生:荷叶保护红莲

  师:在什么环境下保护的?

  生齐答:风雨中

  师:非常准确。风雨中荷叶保护红莲

  师:既然课文重点写莲花,为什么要写与祖父赏莲?(师指名回答)

  师进一步启发:祖父说,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添了三姊妹,说是应了花瑞。

  生:三蒂莲就如同三姊妹。

  师:好,和下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生:做铺垫

  师:为下文写什么内容做铺垫?

  生:把莲花比喻成孩子做铺垫

  师:很好,写“三蒂莲”初开,与大家庭中添了“三个姊妹”映衬着写,暗示花即是人,花瑞即人祥,为下文以花比喻子女做好充分的铺垫。(多媒体展示答案)

  师(过渡下一个教学环节):那么冰心是怎样以花喻人的?冰心的情感又是怎样抒写的?让我们进入研读赏析部分。

  师:(过渡到下一个研读赏析内容)在这三次赏莲中作者重点写的是第三次赏莲,请同学们有感情齐读6、7、8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作者心中深深受了感动,这是为什么?(师指名回答)

  生:因为作者看得荷叶无所畏惧的保护红莲。

  师:在怎样的环境下保护红莲的?

  生:风雨之中

  师:仅仅是因为风雨之中看到荷叶护红莲而感动吗?(师指名回答)

  生:作者想到荷叶护红莲就像母亲保护自己一样。(师板书;母亲护子女)

  师:比较深刻,那么荷叶护红莲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生:无私,不怕风雨,无所畏惧。

  师:很精辟,因为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红莲,无畏的为红莲遮蔽,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作者内心的温柔被深深触动,感受母亲为自己的付出.(多媒体依次出示答案)

  师(过渡):由此作者发出最深情的呼唤,让我们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师指导朗读:同学们感情不够真挚,要读出对母爱的感动和歌颂。再读。

  (生齐读,第二遍明显比第一遍效果好)

  师:“心中的雨点”指什么?(师指名回答)

  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对,心中的风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和坎坷磨难。(多媒体出示答案)那么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师指名回答)

  生:遇到困难只有母亲会帮助我们。

  师:怎样表达更恰当?(学生沉默思考,师进一步启发)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一个人肯定会帮助我们,这个人是谁?

  生齐声回答;母亲

  师: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一定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时得到安慰,在孤独时得到快乐,在绝望中看到希望,母亲就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生沉默并思考,师进一步启发)这篇散文歌颂的是母爱,只在最后一段点出来,这叫……?

  生齐答:点明中心。

  师:很棒!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曲终见主旨,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自然界的雨点是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涉及面及广,内容纷繁。谁来荫蔽?这就把母爱推向高潮。

  四写作指导抒写母爱(17分钟)(一)理解借物抒情手法

  师: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什么?

  生齐答:母爱

  师:作者是借助哪种具体形象来歌颂的?

  生齐答:红莲

  师:这种把把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或事物上的写作手法就叫借物抒情,(师板书:借物抒情)借物抒情可以使文章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自然万物皆可寄情,只是所寄情的物要恰当,物的功能或象征性要能负载人的情,否则是不能感染读者的。(师过渡)冰心是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老师准备了冰心的另外两首小诗和大家一起欣赏。同时思考这两首小诗是怎样运用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的?(多媒体播放配背景音乐)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

  (教师有感情范读后,生齐读。)

  师:这首小诗是怎样运用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的?(是指名回答)

  生:借春光来歌颂母爱。

  师:很棒!

  师:一起欣赏下一首小诗。(多媒体播放配背景音乐)

  《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生有感情自读一遍并体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同桌交流体会)

  师:谁来说说这首小诗情感的载体是什么?

  生齐答:纸船

  师:对,那么冰心是将什么情感寄托在纸船上的?

  生:母爱。

  师摇头并进一步启发:冰心希望自己含泪叠的小船飘到母亲的梦里,体会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纷纷答:对母亲的思念。

  师:很棒,再读诗歌体会这种情感及写作手法。

  (生齐读)

  (二)写法指导小试牛刀

  师过渡:同学们,如果可以我们不需要叠纸船,只要适时的一句问候,妈妈就会开心、幸福,妈妈的爱无理由,无声的付出只为你能更好!现在我们一起欣赏歌曲阎维文的《母亲》。

  请同学们学会歌曲中用简单的生活细节表达真情,(多媒体出示写作方法指导)1、从“细” “小”处入手—留心观察,关注细节。2、从“动情”处入手—选取典型,打动人心。

  (多媒体播放DVD《母亲》,师生共同欣赏)

  师:欣赏完歌曲就让我们搜索记忆深处的*凡生活细节,来抒写你身边的伟大母爱吧!(多媒体出示写作要求)

  小试牛刀

  听歌曲《母亲》品味生活细节,感悟真事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写一段体现母爱的细节描写,100字左右。(5分钟)

  (师巡视指导,找出范例)

  (三)互相交流,共同分享

  (师指名读范例)

  生:写完作业后,妈妈回来了,随后,我就听见一阵“稀里咕噜”的声音,我以为他们把芒果吃了,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吃属于我的那一份了。我刚要剥皮,耳边又隐隐约约的传来了妈妈的咳嗽声,我停下剥皮,将手中的芒果放了起来,留给妈妈吃。

  第二天一大早,我醒来后,蹑手蹑脚的走进厨房,怕惊醒了正在睡梦中的爸爸妈妈。我打开冰箱,我惊呆了,里面的两个芒果放的好好的,连动都没有动。只不过多了一张纸条“儿子,你想吃就吃吧,别忍着,爸爸妈妈不想吃!”

  我这时终于明白了,芒果,原来一个都没少。

  师评:情感细腻真挚,芒果凝聚着父母浓浓的爱!

  生:突然,有一个东西重重地压在我的脚上,当我睁开眼睛,发现妈妈正微笑的看着我,而那把斧头,正砍在妈妈的脚上。妈妈慢慢的把脚从我的脚背上拿开,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后来,妈妈的脚上多了一道异常明显的疤痕,我想了许多办法也无法使那道伤疤消除。妈妈却释然,对我说:“算了吧,长在脚上,又不是长在脸上,我不在意的。”我苦笑,心里却被深深感动,为了子女,恐怕即使伤痕在脸上,妈妈也会义无反顾。

  此后,每当看到那道疤痕,我的眼睛便会被刺痛,但我的心,却是暖暖的。因为我明白,无论有多少文人墨客的赞颂,不管有多少千古文章的抒写,比起我伟大的母亲,都还是太逊色了!

  师评:这是一条爱的疤痕,母爱义无反顾。

  师结束语:

  母亲,一个温暖的名字;

  温暖了你的手,你的脚,还有你的心。

  母亲,一个坚强的名字;

  她柔弱的背可以背起你,也可以扛得起高楼大厦。

  母亲,一个爱的名字;

  爱里有笑容,有哭泣,有辛酸,有喜悦……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只因你

  ——她爱的孩子!

  祝普天下母亲永远健康、美丽!

  板书:

  荷叶母亲

  冰心送荷叶护红莲忆赏

  悟借物抒情

  母亲爱子女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鉴赏诗歌隽永淡雅的语言;

  3、通过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4、通过拓展仿写,学*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会感恩母爱。

  重难点:

  重点:朗读训练和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难点:拓展仿写,学*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前准备:

  学*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预*案”,其中有作者作品简介、重点字词、朗读练*,质疑问难四项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引课题:

  配乐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教师语言导入:20世纪,*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至今仍熠熠生辉;她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著名作家冰心女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代表作《荷叶母亲》。

  二、读“荷”,说印象:

  1、1、2小组用小黑板交流展示预*学案上的作家作品简介和重点字词。

  2、第3小组选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一方面准备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一方面关注诗歌最触动你心灵的内容。

  3、学生点评朗读,教师补充:本文适宜用缓慢的语速,轻柔而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4、谈谈触动你心灵的地方。教师给予准确而有针对性的肯定和鼓励。

  三、品“荷”,赏语言:

  1、同学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被5—7段中展现的画面感动了,请你和着优美的旋律自由的、动情的大声朗读,让美好的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2、小组合作探究:以6人小组为单位对5—7段进行品位和赏析,提示:(1)为画面拟写小标题、(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合作探究。每组一个主要发言人,一个记录员,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板书:荷叶护红莲,母亲爱孩子。)荷叶是脆弱的,但是当它要保护红莲时却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这不由得让冰心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无私无畏的爱。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在母爱的保护伞下,一切暴风雨都仿佛是流转无力的水珠。播放汶川大地震中感人视频,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汶川大地震正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母爱的故事却永远不会淡化。正如高尔基说:“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4、让我们再次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齐读5—8段,回味这温馨感人的画面。

  四、悟“荷”,感诗情

  1、看资料,悟诗情。此时,面对幸福的红莲,勇敢慈怜的荷叶,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的母亲。引入冰心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这一感人资料。于是乎,作者在文中不由得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请大家大声朗读出来并体会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这里作者用了借物喻人写法。(心中的雨点)就如那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亲是保护我们走过坎坷磨难的人。

  2、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背诵第9段,20秒后竞赛。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1、讲述母爱故事: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2、写作练*: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母亲啊,你是xx,我是xx,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

  (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母亲啊,你是大树,我是小鸟,除了你,谁是我栖息的家园?)

  (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小草,除了你,谁是我生命的源泉?)

  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诗,诗歌的名字就是:母爱。

  6、结束语

  小时候,冰心曾经天真的问母亲:“妈妈,你为什么爱我?”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轻轻的说:“傻孩子,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是啊,因为爱,所以爱。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母爱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最后,我提议,我们全体起立,大声说:“妈妈,我爱您,谢谢您!”

  7、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写的小诗,扩展完善后整理在作业本上。

  2、课外阅读《繁星》《春水》中描写母爱的小诗并摘抄赏析。

  八、板书设计。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细致深入的体味母爱,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朗读形式多样,个体大声朗读,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听读磁带等。

  2、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成八个小组

  教学设计

  一、课前展示(8——10分钟)——激发学生学*兴趣

  1、主持人出题,每组派代表展示作者简介,重点字的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学生展示:

  作者: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

  字词:并蒂瑞 菡萏(hàndàn)徘徊(páihuái)欹(qī)斜

  荫蔽:遮蔽。

  2、其他学生回答主持人出的口答题(上节课的内容和本节课的词语解释)

  3、主持人总结活动。

  4、教师小结课前展示环节:看来同学们回去都做好了预*,表现的很好,希望能够再接再厉。

  5、导入新课:

  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这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母亲为了子女“黑发泛起了白霜”,“腰身倦的不再挺拔”。是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千古绝唱道出了母爱的真谛。

  母爱是线,编织着我们的梦想;

  母爱如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母爱似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然而,冰心笔下的《荷叶母亲》又能悟出母爱是什么呢?(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一课。

  6、出示目标。

  二、小组研讨(10——15分钟)——深入感知课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竞争意识。

  1、播放录音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速度,字音和感情。

  2、教师指名朗读,学生练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研讨下列问题:

  (1)、本文的描写对象是什么?主要写什么情景?文中写到作者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作者的心情、红莲的样子各怎样?请找出变化过程。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环境

  红莲

  心境

  (2)、课文重点写莲花,为什么要写与祖父赏莲?

  (3)、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说一说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并深入研讨这句话,进一步讨论下列问题:

  a。“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b。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c。这一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d、看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圈点,标记,教师巡视。

  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师适当点评。导入下一步。

  三、达标训练(10——15分钟)——检测学生学*成果

  a)文章的题目叫“荷叶母亲”那么荷叶和母亲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的联系?

  学生畅所欲言,师小结: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b)荷叶护红莲不求些许回报,母亲养育子女不存半点私心,这就是人间最纯洁最美丽的真爱。那么,我们的母亲又是怎么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呢?请大家说一说。

  学生畅所欲言,师简单评价。

  c)母亲为了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是不是应该唱响对母亲的赞歌呢?我们又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呢?大家可以参考以下选项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A 吟一吟:如果你爱好吟诗,可以吟诵与本文内容、情感相关的诗歌。

  B 唱一唱:如果你热衷歌唱,可以唱一首与文章情感类似的歌曲

  C 写一写:如果你擅长写作,请你按照“假如我变成了——,我要——”的句式,表达对你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吧。

  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是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收烈日无情的炙烤

  学生完成,教师适当点拨,评价。

  教师小结:本文通过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表现了温馨感人的母亲。

  4、检测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该次。

  (hàndàn) (qī) 斜

  (2)、填空:

  《荷叶母亲》借——赞美——,运用了————————的写法,抒发了诗人对母亲的——————————之情

  四、完成作业(5——10分钟)——总结,巩固学生学*成果

  1、总结:让我们感受父爱,承载母爱幸福地成长。感恩父母!回报父母!但愿有一天当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祖国辽阔的蓝天时,能看到父母欣慰的笑容!

  2、作业:

  (1)、回家为母亲做一件事,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继续搜集表达母爱的诗文,回来给大家朗诵。

  (3)、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吟诵其中表达母爱的诗篇。

  (4)、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第二节的空缺内容使之雨一、三两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

  ———————————————————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

  五、板书设计:

  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 烦 闷

  雨打红莲 不适意

  荷叶遮蔽 红莲 不宁的心绪散尽

  象 征

  母亲无私爱护子女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荷叶母亲》处于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这是一篇散文诗。文章描述了一朵在雷雨之夜盛开的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作者站在屋檐下,不由得担心那一朵刚刚展开花瓣的红莲。正当作者“无法可想”之时,红莲旁的大荷叶“倾侧了,正好覆盖在红莲上”,无惧无畏地守护着红莲,正如母亲的手呵护着儿女一般??散文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爱这一永恒的主题。所以,在教学时应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在教学中,应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清丽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情境体验法;2、多种形式诵读法;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4、拓展延伸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多媒体播放阎维文歌曲《母亲》)

  同学们,有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你们能说说这条短信背后的故事吗?

  师生共叙:5.12汶川大地震中,在都江堰一处坍陷的民宅上,一位已经死亡了的母亲保持着双膝跪地、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自己身体的姿势。她的身下有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安然无恙。已经死亡了的母亲的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位伟大的妈妈伟大无私的母爱,让所有在场的战士和医生等救援人员泪流满面。大家说说,是什么力量让母亲当时那么做呢?是的,是伟大的、无私的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共同感受作者所歌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

  二、走*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是冰心作品的主旋律。

  三、初步感知

  1、请几位学生试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徘徊 攲斜 菡萏 荫蔽

  2、听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听读思考:听后你有何感受?是否也如作者一样“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为什么?

  (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四、品读悟情

  (多媒体显示)题为《荷叶母亲》,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红莲跟荷叶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请结合红莲所处环境与状态谈谈。

  (1)让我们一起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起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只是忽然之间,作者看到了什么啊?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红莲,有没有让作者的心情好一点?(仍是不适意!)

  (2)二看红莲。

  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

  (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

  (3)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此时的水珠是流转无力,还记得我们二看红莲的时候风雨的威力吗?那这么比较有什么作用呢?)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为什么?表面上因为解决了我对红莲的担心,其实呢?坐在了母亲旁边。) 这就是默默呵护莲花的荷叶,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怪乎冰心要受到深深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冰心发出了一声发自内心的呐喊,哪句啊?

  (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齐读这一句,学生点评试读,教师指导朗读,重音,再齐读)

  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呢?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诗人借荷叶护莲,表达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揭示主题,借物喻人,借景抒情!)

  (板书:荷叶护莲联想母亲爱我)

  (5)教师小结: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个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冰心是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看到荷护红莲,她就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冰心成为作家后,每写完一篇文字,总是先捧到母亲面前。母亲是她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感谢母亲,思恋母亲也是她经常的话题,比如我们熟悉的《纸船》。

  五、拓展阅读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教师范读

  思考:作者借助(纸船)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母亲)

  其实,如果可以,我们不需要叠纸船,只要适时的一句问候,一句理解关切的话语,妈妈就会开心,就会幸福,妈妈的爱没有理由,无声地付出只为你能更好!

  那么,你,有没有想对母亲说的话呢?

  六、吐露心声

  妈妈,

  我想对您说

  ……

  七、结束课堂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的付出

  却从不要我们的任何回报——

  作为儿女,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学会感恩!

  八、阅读推荐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抓住母爱这个主题,通过反复诵读,领悟文本的主题思想,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在课堂上通过拓展阅读,更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在课堂上比较注重锻炼学生赏析文字的能力,但做的还不是特别到位,需要继续加强

  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积极踊跃,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提升了感情。特别是学生在品读时能够发现文本中的问题,比如有个同学提出文中的“的”“地”不分。这节课不足之处,我认为还需加强学生的诵读。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感情的读一读,最后拿出一段时间自由读、齐读等,从而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主旨。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在享受母爱同时,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思想感情,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清丽语言,把握诗歌托物言情写法。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画面导入,调动情感。

  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回到母校,和大家一起学*。我姓刘,你们可以叫我刘老师。作为学*伙伴的我,为可爱的你们准备了一份礼物,大家想不想看?

  (PPT展示:一组动物与幼子嬉戏温馨画面)

  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类。关于母爱,你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顺势引出:有一位作家非常擅长写母爱,她就是冰心。在她的散文诗《荷叶 母亲》中,母亲就像荷叶保护娇弱的荷花一样保护着孩子。)

  二、初步感知,走*作者。

  1、 请学生介绍冰心。

  师:咱们小学学过冰心的文章吗?举几个例子,你还知道有关她的什么资料?

  PPT补充介绍作者: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

  (师:将童心、母爱和自然记在作者名字下方。

  2、(师:下面请大家放出声,朗读一遍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明确幻灯片上的生字词,做到读准,读顺,尽量读出感情。

  正音:

  zǐmèi hàndàn qīxié cílián yīnbì páihuái bìnɡdì huāruì

  姊妹 菡萏 敧斜 慈怜 荫蔽 徘徊 并蒂 花瑞

  积累词语。

  姊妹:姐妹。

  花瑞:花开的好预兆。

  菡萏:书面语,指荷花。这里指荷花的花苞。(有关荷花的名称还知道几个?)适意:舒适。

  攲斜:倾斜,歪斜。

  荫蔽:遮蔽。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师:记得将这些音标在课文中。你们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提出来大家一起消灭它。有关荷花的名称还知道几个?)

  3、(刚才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投入,想不想听老师朗读?)再次感悟朗读的魅力。研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

  1、(听完了朗读,下面老师就要大家动起脑,拿起笔,小组讨论,前后左右就*四人一组,共同完成大屏幕上的题目,派一个人做好记录。表现最好的一组咱们给予他们奖励,加油哦)

  四人一组讨论:(PPT打出要求)

  A、找出两三幅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取一名字。

  (如:怀乡忆莲图

  雨打莲花图

  白莲凋谢图

  红莲飘摇图

  荷叶护莲图)

  (做好Flash制作,配以画面)

  B、每一幅画面中“我”心情又如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变化的依据。

  (烦闷---不适宜---不宁的心绪散了---深深的受了感动)

  C、尝试用一个语文术语对课文整体或局部进行一次点评。

  (PPT:什么叫术语?就是语文的话语。)

  (教师小结:本文在写作上采用的手法有借物抒情、以物写人、融情于景、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巧妙穿插、对比突出、生动照应等。

  2各小组交流学*成果。

  交流中,教师穿插问题:

  A、最让作者感动的是哪一幅画面?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

  (莲叶护莲图。这一朵红莲正在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这画面不仅让作者感动,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弦。试想一下: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保护,结果会怎样呢?)

  B、文眼是哪句?如何理解其中含义。(PPT展示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揭示全文的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常是议论抒情性的文字。请一同学朗读。)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在这里,“红莲”是“我“,”荷叶“是母亲。“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就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作者借物抒情,直抒胸臆,)(师:请所有喜欢这一段的同学满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大声朗读一遍。)

  3、学生仿写,小试牛刀。

  师: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种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冰心是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看到荷护红莲,她就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比喻的修辞仿写几句话或者一首小诗,以表达我们自己对母亲的爱和赞美之情。(学生试写,老师指导)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例: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

  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四、朗读竞赛,品味情感。

  (师:看到同学们写出这么富有诗意的句子,老师忍不住又想朗诵一段。你们想不想也配乐朗诵一段?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朗诵家。)

  1、请几位同学带着美的情怀,用舒缓的语调,饱含深情配乐朗读,可以任选其中一段。

  2、点评朗读。(师:同学们觉得哪位同学朗读最好?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吐露心声。

  教师:同学们,母亲给予我们的只是一片荫蔽吗?(PPT展示,以情动人)当我们饿了冷了的时候,母亲来了;当我们病了痛了的时候,母亲来了;当我们的生命遭受威胁的时候,还是母亲来了;当需要牺牲自己的命去留住孩子生命的时候,母亲,更是毫不犹豫地来了!

  你感受到了母爱吗?有没有说过:妈妈,我爱你!看来我们同学们*时把对母亲的爱是深藏在心里不过我觉得,我们同时还要学会沟通与交流,并有所行动借此机会,倘若将这束鲜花送给母亲,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将你想对妈妈说的话制作成一张卡片,放在妈妈床头。(老师将彩色卡纸发给学生)(PPT)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

  (背景音乐 阎维文《母亲》)(最后幻灯片打出: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快乐永远!)

  六、课后作业

  (PPT展示)

  1、将卡片完成。

  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课外阅读《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师:再次感谢大家的配合,辛苦啦!)

  附:板书设计

  荷叶 母亲

  冰心(散文诗)

  寄寓

  荷叶―――――――――>母亲

  (无畏遮蔽)联想(无私爱护)

  红莲―――――――――>我

  心中的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

  象征

  借物抒情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品味语言,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调动情感。

  教师播《有你的地方是天堂》,学生静静地倾听

  (二)展示目标,明确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品味语言,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三)初步感知,走*作者。

  以学生为主介绍作者冰心的相关情况。

  (四)解决字词,扫清障碍。

  (五)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思考: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画面表现的?

  (六)研读课文,走进文本。

  1、作者在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变化?请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小结:写母亲是抒情,写莲花和荷叶是写景,两者结合,使情因景美而更真,景因情真而更美。使文章达到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结合内容分析托物寄情的写法。)

  2、整篇文章有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也就是本文的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揭示全文的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常是议论抒情性的文字。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为大家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七)调动感情,练*仿写。

  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种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冰心是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看到荷护红莲,她就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比喻的修辞仿写几句话或者一首小诗,以表达我们自己对母亲的爱和赞美之情。

  (八)拓展延伸,吐露心声。

  同学们,母亲给予我们的只是一片荫蔽吗?当我们饿了冷了的时候,母亲来了;当我们病了痛了的时候,母亲来了;当我们的生命遭受威胁的时候,还是母亲来了;当需要牺牲自己的命去留住孩子生命的时候,母亲,更是毫不犹豫地来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有这样一张图片。就是这种图片和它背后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有的人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首诗。(播放视频)

  结合视频请大家谈谈自己母亲做过的让自己感动的事情。

  (九)回顾全程,总结收获。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1

  教材介绍:

  本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本课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一天,小姑娘受了伤,输血迫在眉睫。阮恒颤抖地举手为小姑娘献血,因为小姑娘是他的朋友。故事篇幅不长,却非常感人,阮恒献血时的表情动作,都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小男孩的矛盾、挣扎和坚持,也让我们在学*过程中体会到他为了救朋友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不理解的生字词会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能理解本课大意。虽然故事背景是战争时期,与现今孩子们所处的和*年代有一定的'差距,但阮恒勇于为朋友献身的行为依然让孩子们感动,并从中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并学会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输、睫”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输血、掩盖”等15个词语;

  2.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的表情、动作词句,体会从啜泣,到呜咽,到低声哭泣,再到抽泣的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输、睫”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输血、掩盖”等15个词语;

  2.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的表情、动作词句,体会从啜泣,到呜咽,到低声哭泣,再到抽泣的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的表情、动作词句,体会从啜泣,到呜咽,到低声哭泣,再到抽泣的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输、睫”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输血、掩盖”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1-4自然段;

  3.拓展阅读《夏洛的网》,感受友谊的真挚。

  第一课时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读“输、睫”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输血、掩盖”等15个词语;

  2.拓展阅读《夏洛的网》,感受友谊的真挚。

  教学过程:

  1.引文导入,揭题解题。

  出示《伯牙绝弦》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古有伯牙和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了。他们的友谊令人感动。今天,我们也来学*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解题:通过预*,你知道课题中的“她”是谁吗?

  生回答:小姑娘。

  2.读文解词,有感情朗读。

  出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说说你知道了有关小姑娘的哪些信息?

  第2自然段:

  还有几名儿童受了伤,其中有个小姑娘。(联系上文,知道小姑娘的身份是孤儿,还受了伤,很可怜。)

  第3自然段:

  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失血过多而死去。(小姑娘的情况非常危险。)

  相机引导理解“休克”。

  第4自然段:

  输血迫在眉睫。(如果小姑娘没有及时输入血液,就没命了。)

  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小姑娘很危险,但能救她的人却没有了。)

  相机引导理解“迫在眉睫”和“血型”。

  语用训练:理解“迫在眉睫”,并造句。

  大火就要烧到森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看着小蚂蚁就要掉进河里了,_________________。

  (自由造句)

  师: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眼前,十分紧迫。小姑娘的情况就是这样。(相机出示战争场景的图片)无情的战争,夺去了人们珍贵的生命。我们一起读读一到四自然段,感受这个小姑娘是多么迫切需要输血。

  配乐,全班朗读1-4自然段。

  3.拓展阅读,感受真挚友谊。

  出示《夏洛的网》第13章《进展顺利》,找出描写夏洛动作、语言的句子,小组讨论:夏洛当时是怎么想的?

  运用“四合一”每组B同学代表小组汇报。

  4.阶段小结,学写生字。

  师:夏洛为了好朋友威尔伯,不但想方设法给它织网,逃脱变成熏肉火腿的命运,还在辛劳中讲故事让威尔伯安睡。这就是朋友,在你危急的时候毫不计较地伸出援手。当小姑娘伤得最重,输血迫在眉睫的时候,阮恒还是决定给她输血。那阮恒在献血时又有怎样的动作和表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现在我们一起学写生字。

  学写生字:

  (1)出示“洒”和“酒”,让学生发现规律,师范写,全班写。

  (2)出示“医”字源演变故事,引导理解繁体字的“医”需要用到酒,但简化后外围就有“容器”的意思,“矢”代表箭,古义是医治箭伤。请生范写,师评,全班写。

  (3)出示“卷”和“拳”的字源演变图片,让学生体会“拳”和手有关,下面是“手”字。师范写时说明要点,第四笔要出头。全班写。

  (4)小组自主学*生字,堂听词语表15个词语。

  5.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读课文。

  板书设计:

  17.她是我的朋友

  ↓

  小姑娘:伤得最重

  迫在眉睫

  生字:酒医拳

  教学反思:

  1.初步读文时应该先让学生感知大意。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有留意到初读正字音,但忽略了整体把握这一部分。课文内容对于现阶段的孩子时浅显易懂的,因此相机让孩子概括大意,会有助于整体把握,并为下阶段学*积累一定的概括能力。

  2.读课文的容量和次数不足。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品读5-10自然段的重点放在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音,并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出小姑娘的相关信息。尽管学生在一次次回答中不断完善小姑娘的信息,例如地点、伤势等,但没有把个人体会重新放到句子中读出感情,是本课的失误之一。

  3.生字学*缺乏自主性。

  学写生字时,有学生小组合作学*的环节,但更多的是由教师作为主导,自主性不足。学*后虽然有堂听环节进行检测,但前面自主学*生字的时间不够充分,学*效果未能达到目标。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颤抖、迫在眉睫、草垫、擦拭、呜咽、抽泣、竭力、轻柔”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继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中,前者还是教学难点。

  三、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生活中,我们除了需要亲情,更需要友情呀,交流歌颂友情的名言,体会友情的珍贵。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指名读课题,鼓励读的不同:她是我的朋友/她是我的朋友/她是我的朋友/她是我的朋友

  3、就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读文,自学生字

  2、把课文读通,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把自己感受深的词句圈画出来,并作些批注。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边听边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初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大致汇报。

  4、提出研读目标:你认为课题该怎么读?结合课文重点词句来说明理由,体会文本内涵。

  四、再读课文,读后交流,各自怎样读课题。结合:强调“她”“我”“朋友”这三个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体会阮恒对朋友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第二课时

  一、学*课文2—4自然段,体会情况的危急

  1、指名读,圈画出情况危急的词句,体会。

  a、战争时期,有一天,几发炮弹落在一所孤儿院里。

  b、两名儿童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儿童受了伤,其中有个小姑娘。

  c、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d、输血迫在眉睫。

  e、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孩子们处境危险,值得同情,为更好理解阮恒的品质做好铺垫。

  二、研读课文,从阮恒的动作、神态去体会阮恒的内心,领悟“她是我的朋友”的内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阮恒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a、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b、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

  c、输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d、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

  e、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引导学生从阮恒的言行和神态中去体会这儿孤儿是如何抱着“她是我的朋友”,为挽救朋友的生命,抑制内心对献血的巨大恐惧,为那个失血过多的小姑娘献血,感悟阮恒为朋友无私奉献的品质。

  三、学*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思考这段可否省去?体会,“听说”,可见阮恒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被大家传诵,从侧面感受到阮恒的品质感染了大家。同时也引导学生学*,如何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四、总结。

  五、作业。

  感受同学之爱,写出自己特别难忘的事。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学*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2.继续学*连接每段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按预*要求想想小男孩是怎样献血的,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初步体会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感情。

  (二)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以相关的自然段意的归并划分段落,再连接、综合为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或默读课文,按“预*”要求想想小男孩怎样献血的,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初步体会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

  (二)指名读课文,正音正字,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以备质疑问难。

  1.读准本课出现带“血”字的词。书面语(一般为固定词语)读“(xu8)”,口语(一般单独出现)读(xi7):“输血”、“流血”、“血管”,应读书面语;“献血”、“抽血”、“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这句话里的“血”和“小姑娘失去的血”中的“血”应读口语。

  2.“胳膊(bo)”的“膊,“消息(xi)”的“息”应读轻声。

  3.注意以下生字字形:

  “迫在眉睫”的“睫”与眼睛有关,左边是“目”旁;“草垫”的“垫”的右上部是“丸”,不要少写一点;“擦拭”的“拭”的右半部不要多一撇;“名字”的“字”不要丢掉“宀”,写成“子”。

  4.通过查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初步了解生词的意思: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眼前,十分紧迫。课文指小姑娘流血过多,急需输血抢救。

  带“泣”(q@)的词语较多,应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在阅读课文时,结合人物感情的变化再深入理解。)

  啜(chu^)泣——抽抽搭搭地哭。

  哭泣——轻声哭。

  抽泣——同“啜泣”。

  呜咽(y8)——低声哭泣。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概括出自然段的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可适当合并),再以相关自然段合并方法划分段落。最后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可适当合并):

  第1自然段:我听说的一件事。

  第2自然段:炮弹炸死炸伤几名儿童。

  第3自然段:一个小姑娘伤重,要立刻抢救。

  第4自然段:女医生问谁愿意献血。

  第5~7自然段:阮恒举起小手表示愿意。

  第8自然段:阮恒躺下,医生抽他的血。

  第9自然段:阮恒紧张、痛苦地呜咽起来。

  第10自然段:阮恒竭力制止抽泣。

  第11自然段:医生安慰,阮恒才停止了哭泣。

  第12自然段:阮恒以为自己要死了,好让小姑娘活下来。

  第13、14自然段:小男孩愿意这样做,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2.讨论相关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段落,为课文分段,并提示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再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4自然段):几名儿童在炮弹爆炸中死伤,一个小姑娘伤重,急需抢救输血。

  第二段(第5~11自然段):阮恒愿意,医生抽了他的血。

  第三段(第12~14自然段):阮恒表示,献血是为了朋友。

  讨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一个小姑娘在战争的炮弹爆炸中受伤,急需输血。小男孩阮恒愿意献血,医生抽了他的血。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朋友。

  比较归纳后的主要内容和三个段落大意的原封连接有什么区别。由此应注意语言的'简洁,避免重复。

  (三)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深入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某些语句的分析和理解,体会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的动作、表情的语句,体会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提问:《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述了一个小姑娘在战争的炮弹爆炸中受伤,急需输血。小男孩阮恒愿意献血,医生抽了他的血,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朋友。)

  (二)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故事是怎样发生的?读第一段,进一步了解事情的起因。

  (一个小姑娘在炮弹中受了重伤,输血抢救迫在眉睫。这就是事情的起因,也是这一段的段意。)

  在议论事情起因的同时,顺便了解“确认”、“休克”、“血型”和“未受伤”的“未”,“是否”的“否”两个反义词的意思。可以在议论中自行解答,但要大家认同:

  “确认”,明确承认小姑娘伤势严重。

  “血型”,血液的类型,分成四种。输血时,除O型可输给任何型,AB型可以接受任何型外,其它血型输血时必须用同型的血。

  “未”,没的意思。

  “否”,不的意思。“是否”,就是“是不是”。

  再解释“迫在眉睫”(答案见“第一课时”)

  (三)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

  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为那位受伤的小姑娘献血的?献血时,他有哪些动作和表情?这些动作和表情反映了什么复杂的心情?

  1.读第5自然段: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想一想,再解答:当女医生问孩子们谁愿意献血的时候,出现了“一阵沉默”。“一阵沉默”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几个没有受伤的孩子都在思考,是献还是不献,拿不定主意。)

  就在大家“一阵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的时候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这一“举”一“放”,又一“举”,反映了什么内心活动?

  (阮恒的小手举起来“颤抖”,说明他愿意献血,但由于情绪激动、紧张,小手不由地抖动起来。一“举”一“放”又一“举”,反映他先愿意献;因为紧张、害怕,又不愿意献了;接着想到为了朋友,还是要献的。说明内心献与不献的思想斗争很激烈。)

  2.默读第二段第8~11自然段,描写抽血过程中阮恒的表情、动作,体会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激动的?

  提示:注意第8自然段,第9、10自然段,第11自然段,所写三个阶段阮恒的表情、动作是截然不同的,是有很大变化和起伏的。看看有哪些变化和起伏?

  (第8自然段是写医生抽阮恒的血的。从躺在草垫上“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看出这时的心情还是*静的。)

  3.再读第9、10自然段,阮恒的心情还*静吗?从阮恒的不同的表情、动作,不难看出他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内心活动的变化是激烈的。

  大家议一议,把情绪变化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归纳、整理,用下面的表格说明。学生边说,老师边填写:

  这里,“一只手捂住脸”和“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两个动作一样不一样?

  (一样。)

  “掩盖”是什么意思?

  (遮盖。)

  跟前边哪个词的作用一样?

  (跟“捂”的作用一样。)

  小结:从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不难看出,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内心是非常激动的。从*静到紧张,再从紧张到痛苦,失望。但这种紧张、痛苦和失望不肯表露出来,同时,又没法掩盖、制止。

  4.这两段描写用了不少描写“哭”的词:“啜泣”、“哭泣”、“抽泣”、“呜咽”,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各是什么?为什么用表示不同的哭的词?

  (“啜泣”和“抽泣”是抽抽搭搭地哭;“哭泣”和“呜咽”是低声哭。后两个较前两个哭得厉害些。哭的情形不一样,要表现得准确就要选择最准确的词语,还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单调。)

  5.阮恒在献血时这样紧张、痛苦,是因为针刺痛了吗?读一读第11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打破这个疑问。

  “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阮恒“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这里,没有说明医生安慰他的内容,能不能猜测出医生安慰阮恒的话是什么?假如你是医生,怎样用轻柔的声音安慰小男孩?试试看。

  (医生会告诉小男孩:“阮恒。输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更不会有生命危险,只会用你的一小部分血,救活你的伙伴。你放心好了,勇敢的孩子!”)

  6.写阮恒献血时感情的激动和变化,集中在第8~11四个自然段。从开始*静得“一动不动、一句话不说”到“痛苦”到“持续不断的哭泣”,最后,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生动地表现出阮恒复杂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注意表现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分析课文第三段,明确阮恒为小伙伴献血表现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读读写写“思考·练*”第4题中的词语。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并能受到启发和教育,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三段。

  1.提问,思考并议论解答:

  事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的想法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是在医生问是否有人献血,一阵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之后,阮恒献血过程中“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一直到“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竭力制止抽泣”为止,这一段时间,这种想法始终在困扰威胁着他。也就是在课文第9、10两个自然段所描写的情节之中。)

  2.由此可见,阮恒在献血过程中表现出的痛苦,不是因为针刺痛了他,而是以为自己怎样了?

  (以为自己就要死了。)

  阮恒献血时“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尽管他很痛苦,为什么还坚持让医生抽自己的血呢?

  (“他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

  阮恒为什么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可是还愿意这样做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3.总结:

  小男孩阮恒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的,可是为了救活自己的好朋友,还是愿意这样做的。尽管献血过程中,由于思想斗争的激烈而感到很痛苦。这种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什么高尚的品格,可贵的精神呢?让我们议一议。

  (感受中应肯定高尚的品格是无私奉献,可贵的精神是舍己救人。)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读写写以下词语:

  休克 输血 颤抖 草垫 擦拭 孤儿院 捂住 掩盖 呜咽 抽泣 竭力 轻柔 制止 迫在眉睫 持续不断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学*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2.继续学*连接每段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按预*要求想想小男孩是怎样献血的,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初步体会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感情。

  (二)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以相关的自然段意的归并划分段落,再连接、综合为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或默读课文,按“预*”要求想想小男孩怎样献血的,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初步体会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

  (二)指名读课文,正音正字,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以备质疑问难。

  1.读准本课出现带“血”字的词。书面语(一般为固定词语)读“(xu8)”,口语(一般单独出现)读(xi7):“输血”、“流血”、“血管”,应读书面语;“献血”、“抽血”、“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这句话里的“血”和“小姑娘失去的血”中的“血”应读口语。

  2.“胳膊(bo)”的“膊,“消息(xi)”的“息”应读轻声。

  3.注意以下生字字形:

  “迫在眉睫”的“睫”与眼睛有关,左边是“目”旁;“草垫”的“垫”的右上部是“丸”,不要少写一点;“擦拭”的“拭”的右半部不要多一撇;“名字”的“字”不要丢掉“宀”,写成“子”。

  4.通过查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初步了解生词的意思: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眼前,十分紧迫。课文指小姑娘流血过多,急需输血抢救。

  带“泣”(q@)的词语较多,应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在阅读课文时,结合人物感情的变化再深入理解。)

  啜(chu^)泣——抽抽搭搭地哭。

  哭泣——轻声哭。

  抽泣——同“啜泣”。

  呜咽(y8)——低声哭泣。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概括出自然段的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可适当合并),再以相关自然段合并方法划分段落。最后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可适当合并):

  第1自然段:我听说的一件事。

  第2自然段:炮弹炸死炸伤几名儿童。

  第3自然段:一个小姑娘伤重,要立刻抢救。

  第4自然段:女医生问谁愿意献血。

  第5~7自然段:阮恒举起小手表示愿意。

  第8自然段:阮恒躺下,医生抽他的血。

  第9自然段:阮恒紧张、痛苦地呜咽起来。

  第10自然段:阮恒竭力制止抽泣。

  第11自然段:医生安慰,阮恒才停止了哭泣。

  第12自然段:阮恒以为自己要死了,好让小姑娘活下来。

  第13、14自然段:小男孩愿意这样做,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2.讨论相关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段落,为课文分段,并提示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再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4自然段):几名儿童在炮弹爆炸中死伤,一个小姑娘伤重,急需抢救输血。

  第二段(第5~11自然段):阮恒愿意,医生抽了他的血。

  第三段(第12~14自然段):阮恒表示,献血是为了朋友。

  讨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一个小姑娘在战争的炮弹爆炸中受伤,急需输血。小男孩阮恒愿意献血,医生抽了他的血。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朋友。

  比较归纳后的主要内容和三个段落大意的原封连接有什么区别。由此应注意语言的简洁,避免重复。

  (三)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深入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某些语句的分析和理解,体会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的动作、表情的语句,体会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提问:《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述了一个小姑娘在战争的炮弹爆炸中受伤,急需输血。小男孩阮恒愿意献血,医生抽了他的血,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朋友。)

  (二)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故事是怎样发生的?读第一段,进一步了解事情的起因。

  (一个小姑娘在炮弹中受了重伤,输血抢救迫在眉睫。这就是事情的起因,也是这一段的段意。)

  在议论事情起因的同时,顺便了解“确认”、“休克”、“血型”和“未受伤”的“未”,“是否”的“否”两个反义词的意思。可以在议论中自行解答,但要大家认同:

  “确认”,明确承认小姑娘伤势严重。

  “血型”,血液的类型,分成四种。输血时,除O型可输给任何型,AB型可以接受任何型外,其它血型输血时必须用同型的血。

  “未”,没的意思。

  “否”,不的意思。“是否”,就是“是不是”。

  再解释“迫在眉睫”(答案见“第一课时”)

  (三)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

  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为那位受伤的小姑娘献血的?献血时,他有哪些动作和表情?这些动作和表情反映了什么复杂的心情?

  1.读第5自然段: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想一想,再解答:当女医生问孩子们谁愿意献血的时候,出现了“一阵沉默”。“一阵沉默”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几个没有受伤的孩子都在思考,是献还是不献,拿不定主意。)

  就在大家“一阵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的时候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这一“举”一“放”,又一“举”,反映了什么内心活动?

  (阮恒的小手举起来“颤抖”,说明他愿意献血,但由于情绪激动、紧张,小手不由地抖动起来。一“举”一“放”又一“举”,反映他先愿意献;因为紧张、害怕,又不愿意献了;接着想到为了朋友,还是要献的`。说明内心献与不献的思想斗争很激烈。)

  2.默读第二段第8~11自然段,描写抽血过程中阮恒的表情、动作,体会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激动的?

  提示:注意第8自然段,第9、10自然段,第11自然段,所写三个阶段阮恒的表情、动作是截然不同的,是有很大变化和起伏的。看看有哪些变化和起伏?

  (第8自然段是写医生抽阮恒的血的。从躺在草垫上“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看出这时的心情还是*静的。)

  3.再读第9、10自然段,阮恒的心情还*静吗?从阮恒的不同的表情、动作,不难看出他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内心活动的变化是激烈的。

  大家议一议,把情绪变化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归纳、整理,用下面的表格说明。学生边说,老师边填写:

  这里,“一只手捂住脸”和“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两个动作一样不一样?

  (一样。)

  “掩盖”是什么意思?

  (遮盖。)

  跟前边哪个词的作用一样?

  (跟“捂”的作用一样。)

  小结:从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不难看出,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内心是非常激动的。从*静到紧张,再从紧张到痛苦,失望。但这种紧张、痛苦和失望不肯表露出来,同时,又没法掩盖、制止。

  4.这两段描写用了不少描写“哭”的词:“啜泣”、“哭泣”、“抽泣”、“呜咽”,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各是什么?为什么用表示不同的哭的词?

  (“啜泣”和“抽泣”是抽抽搭搭地哭;“哭泣”和“呜咽”是低声哭。后两个较前两个哭得厉害些。哭的情形不一样,要表现得准确就要选择最准确的词语,还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单调。)

  5.阮恒在献血时这样紧张、痛苦,是因为针刺痛了吗?读一读第11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打破这个疑问。

  “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阮恒“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这里,没有说明医生安慰他的内容,能不能猜测出医生安慰阮恒的话是什么?假如你是医生,怎样用轻柔的声音安慰小男孩?试试看。

  (医生会告诉小男孩:“阮恒。输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更不会有生命危险,只会用你的一小部分血,救活你的伙伴。你放心好了,勇敢的孩子!”)

  6.写阮恒献血时感情的激动和变化,集中在第8~11四个自然段。从开始*静得“一动不动、一句话不说”到“痛苦”到“持续不断的哭泣”,最后,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生动地表现出阮恒复杂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注意表现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分析课文第三段,明确阮恒为小伙伴献血表现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读读写写“思考·练*”第4题中的词语。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并能受到启发和教育,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三段。

  1.提问,思考并议论解答:

  事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的想法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是在医生问是否有人献血,一阵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之后,阮恒献血过程中“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一直到“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竭力制止抽泣”为止,这一段时间,这种想法始终在困扰威胁着他。也就是在课文第9、10两个自然段所描写的情节之中。)

  2.由此可见,阮恒在献血过程中表现出的痛苦,不是因为针刺痛了他,而是以为自己怎样了?

  (以为自己就要死了。)

  阮恒献血时“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尽管他很痛苦,为什么还坚持让医生抽自己的血呢?

  (“他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

  阮恒为什么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可是还愿意这样做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3.总结:

  小男孩阮恒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的,可是为了救活自己的好朋友,还是愿意这样做的。尽管献血过程中,由于思想斗争的激烈而感到很痛苦。这种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什么高尚的品格,可贵的精神呢?让我们议一议。

  (感受中应肯定高尚的品格是无私奉献,可贵的精神是舍己救人。)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读写写以下词语:

  休克 输血 颤抖 草垫 擦拭 孤儿院 捂住 掩盖 呜咽 抽泣 竭力 轻柔 制止 迫在眉睫 持续不断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在略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并通过对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态、动作的句子的精读,体会他内心活动的变化,渗透无私奉献的友爱教育,同时学*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本课学*任务

  1、由《狼牙山五壮士》的简单回顾,引入学*战争时期的另一个感人故事,揭示课题。

  2、读读“阅读提示”,提出学*任务与要求。

  ①略读课文,想想小男孩献血时是怎样想的?

  ②读读课文,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态、动作的句子,思考他内心活动有什么变化。

  ③把你想到的与同学交流,再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二、略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根据学*要求,自主略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边交流,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况,满足学生即时求助需要。

  三、品读——揣摩内心活动变化

  (一)交流自读情况与感受

  1、交流一:你知道他献血时是怎么想的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这个环节教师不作深入的启发和讲解,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了解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重点品读作好铺垫。

  2、交流二:把你画出的小男孩献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并简要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这个环节教师也不作深入的启发和讲解,而是让学生交流画出的句子有哪些,以及自己的体会是什么,了解学生对小男孩内心活动变化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重点品读作好铺垫。

  (二)品读重点词句,揣摩小男孩内心活动的变化

  (1)出示导读题:

  依照下面的例子,根据你所画的表现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语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然后与同学交流。例: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2)集中品读:联系第12自然段体会阮恒“沉默”是在犹豫,“颤抖”“放下去”是因为对献血、对死亡很害怕,“又举起来”是要坚持献血。然后以朗读体味加深感悟: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小男孩是怎么说的呢?

  (3)小组讨论:“她是我的朋友”,阮恒这样说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你从这句话想到了什么?体会小男孩为朋友愿意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有感情朗读,体会小男孩的内心变化与奉献精神

  1、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选择一句或一段进行有感情朗读。

  2、有感情朗读第5—14自然段。

  四、回顾——升华文章思想感情

  自由谈谈学*本课后的感受,再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3、品味*实而富于这里的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

  【教学难点】从三个方面梳理、把握课文内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法】读读、讲讲、议议、练练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

  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心动,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化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的另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着,这样耐得苦寒。她从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到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这位美丽而神奇的女子是谁呢?请同学们一起回答:居里夫人(生齐答)是什么使这位美丽的女子放弃了安逸,选择了艰辛;放弃了财富,选择了贫寒;放弃了名利,选择了淡泊。我们就让居里夫人自己来揭开这个谜底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第九课《我的信念》。(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作者)

  二、听课文朗诵,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生边听边标出段落序号,画出生字难词,以及所喜欢的语句。

  三、走*作者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1867—1934)波兰人,后移居法国。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发现了放射性元素,两次获诺贝尔奖。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她的女儿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四、梳理思路:学生默读课文:梳理与把握课文内容,学会筛选信息。(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梳理的方法:第一步概括要点,第二步分析归纳(分为几类),第三步整理排列,概括要点只要抓住每段的关键词就行了。

  1、引导学生梳理,抓关键词。

  依次筛选的关键词是:坚忍不拔、信心;勤奋、目标;执著、努力;探讨真理、献身科学;安静、简单、不谋利、自由;克制、科学之美。

  2、归纳整理。

  学法指导:可按宗旨、环境、工作三方面归类整理。

  ① 科学研究的宗旨是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于科学之美。

  ② 科学研究的环境是需要安静,需要时间,需要自由。

  ③ 科学研究的工作需要献身精神:目标如一,信心要足,要坚忍不拔,要勤奋努力,要执著。

  师再用课件展示课文结构提纲,以梳理脉络,加强巩固文章结构。

  五、读罢《我的信念》,你认为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文中有个短语可以表达,试找出来。【献身科学】

  六、深度研读课文:(课内语段阅读训练)抢答,打擂台赛,优胜组加分。

  1、阅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种态度?

  【A我们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B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2、第二段写居里夫人对“蚕正在结茧”感兴趣,其原因是什么?

  【因为蚕和我一样执著地勤奋地工作。】

  3、作者说的“快乐的记忆”在常人的眼里并不一定快乐,你怎样认为?

  【我认为她和丈夫是快乐的。她和丈夫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

  4、第五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段首句】

  5、“讲究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可用原文回答)从哪一件事可看出来,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①a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报酬。B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②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看出来,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6、阅读第七段,“沉醉”与“迷醉”可不可以调换,为什么?

  【不能。沉醉不是大醉,多用于比喻;而迷醉则是因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比沉醉程度更深。】

  7、科学的魅力指什么?可用书中原话概括。

  【“科学展现出的崭新远景”或“科学本身具有的伟大的美”】

  8、就第五段而言,你看还可出点考题吗?你来试一试。

  生答师订正。

  七、总结、归纳整理。

  1、从本文中,可看出杰出科学家具有怎样的品质(人格魅力)?可用四字短语概括。

  【专心致志、追求真理、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温和沉静】

  2、品味语言:文中有些话可视为格言或警句,摘出来并谈谈你的启示。(积累摘抄)

  八、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九、浅谈居里夫人印象,“我眼中的居里夫人”,50字以上。

  十、听听其他科学家对居里夫人的评价:玛丽心中从未考虑过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中作出抉择。她一直把妻子的爱、母亲的责任和科学研究摆在同等位置上,她决不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而且她以极大的热情和意志获得成功。(池田大作)

  (是一个“贤妻良母”型的科学家)

  十一、拓展迁移:你所了解的像居里夫人这样的只为科学而不为金钱的科学家还有哪些?说给大家听听。【爱因斯坦、钱学森、袁隆*等】

  十二、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进一步对居里夫人的品质加深印象。

  十三、师小结。

  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她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这是值得我们学*的。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智慧而美丽的科学家。

  十四、布置作业:以“读《我的信念》有感”为题写一篇文章,600字左右,写在作文甲本上。

  提示:可按读后感“引、议、联、结”四字密诀来构思,布局谋篇。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体会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了解她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悼词这种文章体裁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思考伟人对待事业和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品味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力量。

  2.学*居里夫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居里夫人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梦想放弃个人利益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短文两篇》

  指导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了解悼词这种文章体裁的特点

  完成自学目标

  一、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二、字词的音形意

  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

  2、重点词语的理解

  三、体会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起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很多,因为这些科学家奋斗的故事和精神给我们以启示和鼓舞。那么你们知道哪位科学家一人获得过物理、化学两个领域的诺贝尔奖吗?她就是居里夫人。一位女科学家能有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能不让我们钦佩。那么,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作为呢?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

  更正字音,掌握重点词语。

  坚韧不拔 问心无愧 专心致志 天赋 侵扰 渲染 纯粹 获益匪浅 逆来顺受 毫不妥协 痴迷 琐事 鞭策 奢望 猝然 报酬 闲暇 眺望 呵责 蹂躏 崭新

  三、了解作者。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物质,获得成功,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和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1934年7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四、分析课文。

  1.初读之后谈谈你理解的居里夫人的信念包括哪些因素。

  (1)坚韧不拔的精神。

  (2)致力于科学的研究,及对科学的痴迷。

  (3)固执、勤奋的工作。

  (4)对生活的热爱。

  2.你觉得居里夫人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居里夫人是一个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意志坚定的人,她刻苦勤奋,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退缩。她的品格还表现在她的公正无私,淡泊名利,从没想过以科学研究去换取个人的荣誉和利益。

  3.文章第2段居里夫人举“蚕结茧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自己一旦确定了奋斗的目标,就会像蚕一样固执勤奋地工作。用这个例子来比喻自己对事业的执著,更生动地说明了自己的奋斗历程。

  4.你知道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对于人类的意义吗?

  她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

  5.居里夫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里能看出来?你对此看法如何?

  居里夫人热爱生活,但从不将生活复杂化,她崇尚简单,追求安静,这样就不会为生活所累。她也善于欣赏生活,例如她会欣赏诸如栽花、植树、建筑、诵诗、眺望星辰等琐事。应该说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也恰是她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

  五、总结。

  我们的生活中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我们的幸运,我们更应该从她的身上汲取优秀的品质,向她学*,从小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并不断地为之奋斗。

  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像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一定会赢得全世界人民的赞誉。是的,在她去世一年以后,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为纪念居里夫人对世界的贡献举行了追悼会,会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演讲,对居里夫人致以极高的评价。我们来看一看被称之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是怎样评价居里夫人的。

  二、朗读课文。

  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提炼出文章的中心。

  中心内容: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对于人类的意义不仅是科学上的贡献,在道德品质方面她对时代和历史的进程则更有意义。

  三、了解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在瑞士专利局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他经过8年艰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威胁,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

  四、分析课文。

  1.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有哪些伟大的人格?

  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2.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能取得伟大的科学功绩的原因是什么?

  大胆的直觉、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3.作者评价“第一流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道德品质比才智、成就更重要。

  4.如何理解短文的结尾段“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强调学*居里夫人的品德和热忱,在推动时代和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也说明在欧洲一些知识分子中间还存在着道德品质不过关的人。作者这样说也是在呼吁人们能以居里夫人为楷模。

  五、小结。

  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我们从爱因斯坦的赞誉中更进一步了解了居里夫人高尚的品质。同时,学*本课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百行德为先,一个科学家留给人类的贡献除了他的研究更有他的品质,所以,向居里夫人这样的有德之士学*,我们应该从道德上规范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了解居里夫人的信念理想、工作态度及环境需求。

  2.感觉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学*她的科研精神。

  3.品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是什么信念支持她从事科学研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呢?让我们一起阅读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和居里夫人的灵魂对话,理解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心灵。

  二、正课

  1、课题讲解

  2、居里夫人简介。

  3、默读,基础检查

  注意下列词语的音、意。

  信念鞭策盛名奢望蹂躏

  坚韧不拔懊恼猝然长逝问心无愧

  4、自学课文

  A、找出每段的关键词语,用四字短语概括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第1段,坚忍不拔,树立信心。

  第2段,执著勤奋,集中目标。

  第3段,探讨真理,献身科学。

  第4段,生活简单,保持安宁。

  第5段,不图财富,追求自由。

  第6段,克制自己,热爱生活。

  第7段,沉醉科学。

  B、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指名回答问题。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

  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何联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三、积累与拓展

  1、课文中有些可以视为格言或警句,请选些抄在摘抄本上并说说理由。

  2、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经过梳理后,存入自己的学*材料库

  3、读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认为人的美包涵哪些内在品质?

  4、找一找,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一些你认为是美的言与行?

  四、小结

  五、作业:以“美”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理想信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宁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忍不拔执著勤奋

  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有毅力、有信心、有足够的兴趣、不为名利所诱惑,这也是她成功的原因。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2、学*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3、感觉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学*她的科研精神。

  【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2、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设想】

  1、学生注意收集或上网下载介绍居里夫人事迹的有关资料,了解居里夫人的高尚品格。

  2、引导学生学*梳理,要特别把握“献身”二字。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由居里夫人轶事说引,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2、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成就,并着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和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1934年7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二、自读基础检查

  1、检查预*。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问心无愧致力专心致志渲染盛名报酬蹂躏呵责逆来顺受懊恼迷醉沉醉

  2、学生交流自己预*时收集的有关资料,选择一两个最动人的事例介绍给其他同学。初步了解居里夫人的成就和品格。共同体会她杰出的贡献、伟大的人格。

  3、解释:“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4、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方式,而在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会讨厌他的外表。——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自由朗读课文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简单的生活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着勤奋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5、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坚忍不拔,有信心。

  6、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7、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8、作者认为“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感想可以自由谈)

  9、“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二、问题研究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居里夫人所以没有明确地说出来,大概是因为这种力量是难以明确表述的。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第1段里说,“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完成的决心,是一种因素。第3段里说,“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对真理的渴求,是一种因素。篇末说,“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科学魅力的吸引,是一种因素。居里夫人从事科学研究,图的不是名利,是有崇高的使命感的,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这种使命感,肯定也是一种因素。

  2、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3、“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先要理解“世界的优美”,说的不是景色的优美。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三、课堂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感受了居里夫人坚忍不拔,抛弃财富,献身科学等伟大的人格。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我们在学*、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中,以此为楷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处,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居里夫人——居里夫人

  2、课文中有些话可视为格言或警句,选一些抄在笔记本上,写上一点体会更好。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5

  一、导语

  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这样一句名言: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获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三克镭》中居里夫人的话)居里夫人之所以能成为一位真正的科学家,是因为她有坚定的人生信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她的一篇文章──《我的信念》。

  二、提示学法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应怎样阅读?

  (用眼用心,读思结合。)

  三、自主学*

  1、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课文(默读、小声读、朗读均可)。

  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从居里夫人身上,你知道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边读边想边圈画,圈出关键词,画出重点句,还可以做批注,写写自己的体会。做到不动脑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

  2、交流检查:

  ⑴指名读课文。

  ⑵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面向全体,集思广益,尽可能多地找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坚韧不拔、信心、勤奋、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安静、不谋利、自由、克制、科学之美)

  四、合作学*

  1、明确要求:

  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还比较凌乱,现在我们分小组梳理概括一下,尽可能写得简单些,提纲挈领。

  2、小组合作探讨,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并选一代表准备汇报。

  3、全班交流。分类方法可以多样,但一定要合理,要概括,不能过于复杂。以下仅供参考。

  ⑴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于科学之美。(为什么工作?)

  ⑵环境:自由、安静、时间。(需要什么条件?)

  ⑶工作:目标、信心、坚韧不拔、勤奋努力、克制。(怎样工作?)

  五、探究学*

  1、快速阅读全文,提出自己还有疑惑的问题。

  2、全班交流解决,教师相机点拨。

  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因翻译的原因令人费解,如有学生提出,教师可酌情讲解。

  ⑴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

  ⑵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

  ⑶我估量过在法国得到自由的代价。

  ⑷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3、总结质疑探究的经验。

  六、积累语言

  七、布置作业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1

  [课标要求]

  1、 了解母亲*凡伟大的一生,学*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德。

  2、 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学*文章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4、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学法点悟]

  学*本文要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通过自学归纳*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

  [整体感知]

  本文是*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这就是我们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解惑: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解惑: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质疑: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惑:采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从母亲的去世写起。这对母亲的一生来讲,当然是最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是倒叙。痛定之后,母亲一生的重要事迹和优良的品德以及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就一幕一幕地映现在作者的脑海里。因此作者从第2自然段起,到第12自然段止,就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写,这是顺叙。作者将倒叙和顺叙结合起来运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楚,内容的安排极其自然。

  [语言揣摩]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这看似*常的语言,深藏着*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2、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在*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

  3、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华民族**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研究课题]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文章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古往今来,讴歌母爱的文章和诗歌不胜枚举。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一首讴歌母爱的诗歌,如孟郊的《游子吟》或冰心的《纸船》,体会一下不同文体的表达效果。

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一词经纬法。

  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词去连缀写作内容,营造文章结构,突出文章主旨,抒发文章感情等等。把“一词经纬”借用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上,指的是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就是巧妙抓住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这一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一词经纬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如下优点:

  1、“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巧,一词既出,能给学生惊奇感、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新,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能力。

  3、“一词经纬法”以一词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连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4、“一词经纬法”以一词贯穿教学全过程,思路明晰单纯,方便教者把握操作。

  5、“一词经纬法”以一词串起全课的教学内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高效。

  “一词经纬法”运用之妙在于:所捕捉的关键词要的确能串起主要的教学内容,避免挂一漏万;以一词“牵”出其他教学内容时要自然顺畅,避免牵强生硬。

  [*台展示]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激趣:今天,我们准备抓住文中反复使用的一个词语来学*全文,同学们猜猜是哪个词?

  2、学生猜测议论片刻后教师公布答案。(“还”)

  二、拎出关键词语

  1、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还”字的语句,找出一句抢答一句。

  2、教师用幻灯出示分类整理好的带“还”字的句子。

  第一类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②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床。

  ③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④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第二类

  ⑦到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⑧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三类

  ⑨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三、品析母亲形象

  此教学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一)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来直接刻画母亲形象

  1、学生品析:上述①—⑥句中的“还”一词,各写出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明确:

  ①②句写出了母亲的勤劳,③④句写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⑤句写出了母亲的宽厚仁慈,⑥句写出了母亲同情支持革命。

  3、教师点拨:上述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一个生动的画面,作者以此直接刻画了母亲形象。

  (二)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我”来丰满母亲形象

  1、学生体会:第⑦⑧句中的“还”的表达作用。

  2、学生明确:这些“还”字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

  3、迁移: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

  学生找出的句段可能有:

  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4、教师点拨:文中写了母亲给我的教育和影响,用我的“行动”和感受侧面烘托,丰满了母亲形象。

  (三)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其他人来深化母亲形象。

  1、抢答:⑨⑩句涉及了父亲和祖父,句中的“还”写出了他们什么共同特点?(勤劳)

  2、提问:文中还有哪些人具有勤劳的品质?(大家庭中的其他人、许许多多的贫苦农民)

  3、讨论:文中写许多和母亲一样具有勤劳品质的劳动人民,这样写有何好处?(由写母亲拓展到写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深化了母亲形象。)

  4、相机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5、学生背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的:

  1、体会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

  2、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怀念之情。

  3、认识*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教学重点:

  学*老舍先生回忆散文的写法和谋篇布局的精巧。

  三、教学难点:

  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有名的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是谁的作品吗?对了,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20世纪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曾被译为二十多国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舍先生讲述的他的母亲的故事。

  请同学们先浏览一遍课文,把生字词找出来,查字典解决,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练*(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能说出其意思):

  殷勤 揣在怀中 撮土 挨打 掂量 丧事

  殷红 揣摩 一撮子 挨家挨户 惦念 廿位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讲出文中叙述了母亲的哪些事,理清思路,学生概括,老师归纳总结。

  参考:母亲的身世;

  母亲的出嫁、生“我”;

  母亲的勤俭持家;

  待人接物,为人处世;

  保护儿女;

  爱子情深;

  母对儿的理解、牵挂;

  儿对母的想念;

  儿对母的哀悼、感激和怀念。

  齐读最后一段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这种感情的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痛及对母的感激、怀念。

  2、文中所叙述的事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参考:反映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勤俭、爱清洁、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能忍让、不怕吃亏、坚强、勇敢

  (软而硬的性格)爱子情深、无私

  第二课时

  三、探究研读

  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母亲身世的叙述在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

  母亲既非大家闺秀,又非小家碧玉,而是出生在穷苦农家,所以她从小就能吃苦,她的出生和小时候艰苦的生活也培养了她热爱劳动的*惯,造就了她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所以这些叙述为下文写母亲的勤劳、“软而硬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2、文中“母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母亲的呢?谁来说一说,这位母亲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母亲形象的?

  比如这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这是通过什么来写母亲?对母亲的手的描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母亲的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母亲的手,通过这些细节来表现母亲热爱劳动,勤劳能干,不怕吃苦的优良品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妇女优良的传统美德。

  3、再看还有哪些细节表现了母亲的性格特点的?又分别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母亲形象的?

  学生举例并说明其所用的描写方法。如第十一段有这样一段描写:“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这里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以“笑”、“愣”、“叹”、“递”等字写出了母亲神态的变化及感情的变化,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的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这些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的手法,都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某些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此外,还有心理活动描写,外貌描写,这些也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法,也叫做细节描写。

  4、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以感人的笔墨刻画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像一部纪录片一样记录了这位母亲感人的人生历程。同时,在这位母亲的人生路上也有作者的足迹。因为其中也穿插了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想,即在写法上有叙述,也有议论、抒情。作者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还写了母亲的性格对“我”的深刻影响。再次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有哪些语句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从这里,我学会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样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

  5、作者在文中写道:“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

  参考: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影响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6、谈一谈你学完这篇课文后有何感想。

  引导和结语:母亲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她辛辛苦苦地抚养我们长大,默默地奉献着无私的母爱,温暧着我们的心,教我们学*做人,学会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母爱,感谢母亲、尊敬母亲、关心母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母亲!不仅要尊敬自己的母亲,也要尊敬天下所有的母亲!

  四、扩展延伸

  找一些有关母爱的文章进行朗读并比较写法异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