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2、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提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

  2、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4、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五、细读课文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一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二、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有朋自远方来

  活动目标

  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认清自己,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己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五、自己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己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学*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生活

  2.通过讨论交流掌握本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3.在导游活动中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特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人童年时美好的记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学难点:学*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突破方法:通过“导游”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问题抓住重点,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注重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从而感受文章的表达技巧,感受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景法、引导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活动法等

  学法导航:

  朗读法、品味法、合作法、读写结合法、体验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认真分析学情,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第一课时的学*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有关“百草园”的书籍、网站,收集与本课时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情境,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继续朗读课文,掌握百草园部分的主要内容

  2.查阅有关导游知识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自从鲁迅先生创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便名噪海内外每到节假日,大批游客涌向浙江绍兴鲁迅故居附*,去游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以此来回味鲁迅先生小时候的逸事,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导游,请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内容,为游客做一番声情并茂的导游(出示鲁迅故居图——百草园)你认为一个出色的导游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

  (投影显示:能准确挖掘景点的妙处,并将它准确传达出来,以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

  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为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担任导游,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美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二、美点概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游览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和少年鲁迅一道共同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吧!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你看那”的句式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回答示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美丽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荚树……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鸟游戏……

  概括你对百草园的了解,说一说百草园有哪几方面的美点

  学生回答后明确: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

  三、美点欣赏:

  我们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的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那么它们究竟美在何处呢?下面让我们细读课文,亲自去领略吧!

  投影显示:(百草园图),以持续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

  1.课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绘声绘色地描写景物的?

  讨论明确:

  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蟊”“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园中的景物如此繁多

  特征: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①“碧绿的”“紫红的”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②“光滑的”“肥胖的”“轻捷的”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③“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④“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是在盛夏,蟋蟀叫是在秋天,冬天雪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2)两相比照的结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文章结构,教读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约二分钟〉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与向往。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看文下注释和“预*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学*重点。〈约三分钟〉

  三、检查预*情况(不看课文)。〈约五分钟〉

  1、出示小黑板(学生说、互相纠正、教师指导)

  ①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畦 敛 髓 罕 蜕 鼎 拗

  ②辨析读音(要求掌握)

  确凿 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③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

  葚 蛉 蝥 珊瑚 窦 厥 倜傥 叵 盔

  2、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

  确凿 轻捷 鉴赏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四、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读后回答〈约五分钟〉

  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一、(1-8)节、二、(9-24)节]

  2、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

  五、教读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约二十八分钟〉

  1、范读第1节,回答:〈约3分钟〉

  这一节包含几句话?[两句]每一句话的重点词语是什么?[①句:百草园;②句:是“我”的乐园]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2、齐读第2节,思考:〈约13分钟〉

  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的生活的?[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百草园的概貌,使下面“单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略一详。]

  作者写百草园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要求边讨论,边批划,一并完成练*二1。②)

  指导: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抓住了春、夏、秋的动植物,从色、状、声、味各方面对百草园的静景、动景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运用: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完成练*二)

  再读第2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并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百草园的。借助黑板上的词语当堂试背课文第2节。

  3、速读3—6节〈约5分钟〉

  第3节有什么作用?[过渡]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引导:让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并指出课文穿插此传说,并非宣扬封建迷信,那么其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

  思考:从课文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此故事是虚构的?(第6节)

  4、小声朗读7、8两节〈约5分钟〉

  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

  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几十个字,就把捕鸟过程交待清楚?[动词用得准确、贴切]

  引导:捕捉益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衡。

  练*:口说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5、教师小结〈约2分钟〉

  作者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离开百草园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六、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抄写常用字、多音多义字、生词。

  2、熟背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进行写作指导。

  教学步骤

  一、复*检查(约六分钟)

  1、听写常用字、词。2、抽查第二自然段熟背情况。

  3、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流露出什么感情?从哪里最能看出来?[热爱大自然,怀念百草园的生活。从“是我的乐园”这一句能看出来。]

  二、继续教读课文(约十八分钟)

  1、导入正课(约1分钟)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美好的景色,无限趣味的动植物,还有长妈妈讲的神奇故事和闰土父亲教捕鸟的趣事。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2、齐读第9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感情。(完成练*三)〈约3分钟〉

  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依恋]

  3、默读10—20节,思考:〈约7分钟〉

  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对“我”与长妈妈和闰土的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百草园:优美开阔;三味书屋:封闭沉闷。长妈妈慈爱,闰土的父亲善良、耐心;先生既和蔼,也有严厉的时候。(板书关键词语)

  4、分读第21节(约5分钟)

  引导:你们刚才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先生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和蔼、至诚、宽和,但他深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毒害,有些迂腐可笑。]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5、讨论练*一,可懂本文中心意思。〈约2分钟〉

  点拨: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为“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所受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三、自己检测(约二分钟)

  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四、写作训练〈约十七分钟〉

  1、情境速写。〈约10分钟〉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21节第2句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种你喜爱的东西,表达赞叹的情感。〈约7分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小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片绿叶,瓤嫩筋细,水分相当多,到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五、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试以《炒蛋》为题,写一段文字,表现其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2、模仿本文的对比写法,联系现实,写一个片断,反映减负后的学校生活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1.写作背景:《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一革命中当然始终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用手中的笔与**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集中六篇意在叙事而志在写人抒情,寄托了鲁迅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中,选这一名篇作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驱,其文美在朴实诙谐幽默的语言,美在清晰的写作思路,简洁的写法,丰富的思想,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学*内容,无疑是我们语文学*的典范。

  3.关于本文的主题: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题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坚持本文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一点我想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就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来看,我认为本文主题应定位在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回忆怀念的层面上,这是处理本文的难点之一。

  二、教学设计

  据此并结合初一学生首次接触鲁迅作品的学况,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

  2.学*认识鲁迅了解《朝花夕拾》,帮助理解课文.

  3.借鉴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写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揣摩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珍视人生中亦真亦梦的童年。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2.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材料安排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阅读、鉴赏、质疑、探究、合作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思维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及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第一部分。第二课时研读第二部分,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主题,品味本文语言。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关于鲁迅这一大师你了解多少?(学生说一说)

  2.教师小结: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鲁迅的童年和我们一样,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神秘的故事,无味的冬日里难得的情趣;严肃勤奋的学*生活,偶尔淘气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这位大家的童年,体味其丰富的情感,学*他的写作方法,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引导学生约度注释并记忆,教师适当讲授。(课件)

  2.写作背景:

  教师下发相关材料:《朝花夕拾》介绍及作者小引。学生阅读增强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老师播放课件学生听读,了解文意并画出自己的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处理字词。教师明确(课件)。

  3.学生竞读,师生点评。

  4.引导学生谈谈读本文的初步感受,教师抓住题目提示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明确空间变化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据此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大意。(课件)

  5.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过渡段,初步谈谈此段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的结构(课件)

  四、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说: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可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课件)

  4.进一步研读:

  听读第二段作者是怎样写百草园景物的,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听读)?小组探究教师提示写作顺序、描写的角度、情感等。(课件)

  师生小结,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着高低的顺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将高兴愉快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寓于其中,写出了童真,写出了情趣,体现了一个乐字,做到层次井然,情景交融。(课件)

  访写句子: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课件)

  5.作者写景中,为什么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多余的吗?学生结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明确插叙及作用。(课件)

  五、应用:说一说你儿时的乐园,注意要做到层次井然,富有感情

  六、默读第一部分,体会鲁迅在百草园中的乐趣及文中情感。

  七、教师总结:百草园是荒园但在我却儿时乐园,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喜爱眷恋怀念之情。

  八、听读第一部分,结束本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百草园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长大了,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百草园,我不明白大人为什么把我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二、研读过渡段

  1.学生听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及文字中所蕴含的眷恋、惆怅、无奈、担忧、猜测之情。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3.学生自荐朗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三、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代表发言

  3.师生求同存异,教师明确,三味书屋的学*生活与百草园相比很单调、严肃、受约束但是不乏乐趣,仍然充满了欢乐与天真,体现了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生活仍让作者留恋,难以忘怀。

  四、理解本文主题

  1.教师出示几种观点,让学生探讨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教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课件)

  五、揣摩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传神,除描写景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外,再写儿时游戏时更是用词准确

  1.课件:学生填入适当动词

  2.对照课文品味用词的准确性

  3.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儿时做过的一种游戏

  4.除此外,你还觉得哪些词句用的好,说一说理由。

  六、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童年的鲁迅离我们遥远吗?(课件)

  七、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的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怀念惆怅的心情。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八、听读,结束 (课件)

  教学反思

  一、语文作为社会学科其人文性无与伦比,因此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取听读,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争取引起学生共鸣,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其基础性更不容忽视,本课设计重基础,注意培养学生读、听、写、说的基本能力比较成功。

  1)令作课人困惑的是,小组合作学*中任务的分配与操作问题,怎样做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因此在探究学*中难以收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渠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学*。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2)两相比照的结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文章结构,教读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约二分钟〉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与向往。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看文下注释和“预*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学*重点。〈约三分钟〉

  三、检查预*情况(不看课文)。〈约五分钟〉

  1、出示小黑板(学生说、互相纠正、教师指导)

  ①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畦 敛 髓 罕 蜕 鼎 拗

  ②辨析读音(要求掌握)

  确凿 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③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

  葚 蛉 蝥 珊瑚 窦 厥 倜傥 叵 盔

  2、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

  确凿 轻捷 鉴赏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四、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读后回答〈约五分钟〉

  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一、(1-8)节、二、(9-24)节]

  2、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

  五、教读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约二十八分钟〉

  1、范读第1节,回答:〈约3分钟〉

  这一节包含几句话?[两句]每一句话的重点词语是什么?[①句:百草园;②句:是“我”的乐园]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2、齐读第2节,思考:〈约13分钟〉

  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的生活的?[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百草园的概貌,使下面“单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略一详。]

  作者写百草园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要求边讨论,边批划,一并完成练*二1。②)

  指导: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抓住了春、夏、秋的动植物,从色、状、声、味各方面对百草园的静景、动景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运用: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完成练*二)

  再读第2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并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百草园的。借助黑板上的词语当堂试背课文第2节。

  3、速读3—6节〈约5分钟〉

  第3节有什么作用?[过渡]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引导:让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并指出课文穿插此传说,并非宣扬封建迷信,那么其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

  思考:从课文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此故事是虚构的?(第6节)

  4、小声朗读7、8两节〈约5分钟〉

  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

  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几十个字,就把捕鸟过程交待清楚?[动词用得准确、贴切]

  引导:捕捉益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衡。

  练*:口说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5、教师小结〈约2分钟〉

  作者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离开百草园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六、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抄写常用字、多音多义字、生词。

  2、熟背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进行写作指导。

  教学步骤

  一、复*检查(约六分钟)

  1、听写常用字、词。2、抽查第二自然段熟背情况。

  3、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流露出什么感情?从哪里最能看出来?[热爱大自然,怀念百草园的生活。从“是我的乐园”这一句能看出来。]

  二、继续教读课文(约十八分钟)

  1、导入正课(约1分钟)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美好的景色,无限趣味的动植物,还有长妈妈讲的神奇故事和闰土父亲教捕鸟的趣事。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2、齐读第9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感情。(完成练*三)〈约3分钟〉

  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依恋]

  3、默读10—20节,思考:〈约7分钟〉

  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对“我”与长妈妈和闰土的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百草园:优美开阔;三味书屋:封闭沉闷。长妈妈慈爱,闰土的父亲善良、耐心;先生既和蔼,也有严厉的时候。(板书关键词语)

  4、分读第21节(约5分钟)

  引导:你们刚才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先生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和蔼、至诚、宽和,但他深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毒害,有些迂腐可笑。]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5、讨论练*一,可懂本文中心意思。〈约2分钟〉

  点拨: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为“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所受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三、自己检测(约二分钟)

  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四、写作训练〈约十七分钟〉

  1、情境速写。〈约10分钟〉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21节第2句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种你喜爱的东西,表达赞叹的情感。〈约7分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小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片绿叶,瓤嫩筋细,水分相当多,到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五、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试以《炒蛋》为题,写一段文字,表现其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2、模仿本文的对比写法,联系现实,写一个片断,反映减负后的学校生活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9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 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5、作业:

  完成复*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 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5、作业:

  完成复*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

  2、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引导学生从作者姓名、籍贯、身份、代表作、作品风格等五个方面介绍作者。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提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解决,重点识记。

  三、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1、读过文章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文章哪个地方有疑惑。

  2、学生谈初读感受或提出疑惑。

  小结: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很为你们高兴。大家都很善于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相信这节课我们会解决这些疑惑。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由学生的感受引入主问题)刚才有同学说百草园很好玩,有同学说三味书屋后面的园也很好玩。如果你就是鲁迅,你喜欢哪个地方的生活?为什么?跳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喜欢的理由。

  2、学生依例自主阅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4、全班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答案预设:

  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原因有:

  (1)百草园的景色很美。

  ①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析第二段,反复诵读,感受美景、品味雅词。

  如:A、“碧绿”“紫红”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B、“光滑”“肥胖”“轻捷”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C、“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D、“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②教师引导: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覆盆子、桑葚,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从吃的零食方面,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生活的富裕。

  ③百草园有美丽的景色:绚丽多彩的颜色,悦耳动听的声音,活灵活现的情状,新鲜美好的味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百草园这有声有色、

  有趣有味的美景。(学生齐读)

  (2)百草园的事很有趣。

  引导学生对听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两件事简略品味。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复述。

  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

  (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指导朗读。学生可能回答的原因有:

  ①“我”对“三味书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从“我”问老师何为“怪哉”的奇思妙想,从“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的热闹读书场面,从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略带迂腐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味书屋的风趣和快乐。品味语言:“人都到那里去了!”(通过句末用叹号而不用问号,来揭示先生外严厉内温和的性格,并让学生模拟朗读体味。)

  ②三味书屋的学*虽然枯燥,它后面的园却可以玩。如:爬上花坛折腊梅、攀上桂树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都让人感受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仍然是充满了童趣和欢乐的,这与“百草园”的快乐自由是相连贯的。

  ③上课时老师自己读书入神,学生可以玩纸盔甲、画画。

  引导: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鲁迅都是在玩吗?虽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鲁迅还是很勤奋的,你从文中那些句子看出来的?

  (2)如果没有学生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可引导“你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引导学生把少年鲁迅的读书情况与自己的的读书情况进行比较。

  答案预设:少年鲁迅在私塾的学*生活枯燥无味,上课就是死记硬背;还只能学语文这一门学科;画画还要偷偷摸摸的;问个问题老师不但不答,还要挨骂。现在上学比较有趣:可以问问题,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对我们很和蔼,还有许多有趣的科目,像音乐、美术、体育。还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学校课程来上。

  5、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异同。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预设:

  ①“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某种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②“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不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鲁迅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请同学们以《难忘童年那段记忆》为题,说一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领会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感悟作者关注儿童健康生长的情怀。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丰富同学的词汇。

  教学思路

  初步感知──理性认识──深入探究──品味积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像一支动听的歌,又似一幅美丽的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身的童年乐园。鲁迅先生也曾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起他的童年往事,今天就让我们随先生一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简介鲁迅《朝花夕拾》,推荐课下阅读

  三、同学自主学*课文

  要求: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通读课文。

  jia sui jia bo

  荚 髓 颊 箔

  缠络: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无味:文中指没有趣味。

  同窗:文中指同在一个学校学*的人。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考虑题:

  ⑴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哪些事、物来突出“乐”的?

  ⑵作者写三味书屋时,又选取了哪些片断再现当时的学*生活?

  ⑶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两处生活的记叙,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⑷文中第九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四、教师依据同学学*情况和发言,适当予以点拨

  五、作业

  1、读熟课文,诵读第2和第7自然段。

  2、依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想像,为百草园画一幅画。(不要拘泥于课本插图,我个人认为彩图应为现在修后的。)

  第二课时

  一、同学互看互评画的《百草园》,比比谁画的逼真、画的富有想像力,这样便于理解、背诵,对同学更好地理解运用精彩段有协助。

  二、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

  三、这篇课文同学们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是百草园,下面就请大家依照文中句式说说你感受到的百草园之乐。

  句式:不必说……不必说……单是……

  如: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乐,也不必说夏夜纳凉听到的美女蛇的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色彩斑阑、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我很想详细地知道怪哉”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先生真的不知道吗?

  2、课文写了小朋友们人声鼎沸的读书情形,你觉得小朋友们是读懂了念吗?为什么?

  3、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小朋友们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课文为何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5、寿先生是怎样一位教师?

  (以上问题不必拘于教参,同学只要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教师应重点说说第四个考虑题,让同学明白对比的写法。)

  五、品读积累。

  同学细读课文,寻找佳词好句,归纳整理。(同学落实到积累本上)

  例:一组精彩的动词:打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一组精彩的句式:也许是因为拔何鸟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课本《过年》《思,在百草园》。

  2、日记本上完成:给少年鲁迅的一封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布置预*〗

  (1)查字典:给课文“预*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要点。

  (二)预*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想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课外资料,然后汇总资料,自行选择完成下列任务中的一项:

  1.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

  2.制作介绍鲁迅先生的简单网页(或课件)

  3.完成一份介绍鲁迅先生生*为主题的小报。

  4.制作鲁迅图片资料的展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板书课题,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

  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畦敛髓罕蜕鼎拗

  辨析读音(要求掌握):确凿攒成长妈妈系一条长绳宿儒

  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葚蛉蝥珊瑚窦厥倜傥叵盔

  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确凿轻捷鉴赏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2、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3、听配乐课文朗诵,思考:一个……的童年,并阐述理由。

  有趣、乐……

  (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三、质疑问难: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正因为童年是如此有趣、快乐,作者才对这段经历产生依恋之情,请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体会其当时心情。(过渡段)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练*一3)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交流解决。

  三、体验反思:

  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作用。

  二、研读赏析:

  1、学生阅读第二段,思考: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作者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这么描写?

  (详略、顺序、感觉器官、多角度)

  教师小结:第一部分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佳句妙词。

  2、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一是写人的动作,二是写鸟雀的动作,三是写竹筛的动作)

  3、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4、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

  2、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引导学生从作者姓名、籍贯、身份、代表作、作品风格等五个方面介绍作者。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提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解决,重点识记。

  三、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1、读过文章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文章哪个地方有疑惑。

  2、学生谈初读感受或提出疑惑。

  小结: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很为你们高兴。大家都很善于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相信这节课我们会解决这些疑惑。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由学生的感受引入主问题)刚才有同学说百草园很好玩,有同学说三味书屋后面的园也很好玩。如果你就是鲁迅,你喜欢哪个地方的生活?为什么?跳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喜欢的理由。

  2、学生依例自主阅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4、全班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答案预设:

  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原因有:

  (1)百草园的景色很美。

  ①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析第二段,反复诵读,感受美景、品味雅词。

  如:A、“碧绿”“紫红”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B、“光滑”“肥胖”“轻捷”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C、“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D、“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②教师引导: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覆盆子、桑葚,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从吃的零食方面,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生活的富裕。

  ③百草园有美丽的景色:绚丽多彩的颜色,悦耳动听的声音,活灵活现的情状,新鲜美好的味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百草园这有声有色、

  有趣有味的美景。(学生齐读)

  (2)百草园的事很有趣。

  引导学生对听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两件事简略品味。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复述。

  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

  (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指导朗读。学生可能回答的原因有:

  ①“我”对“三味书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从“我”问老师何为“怪哉”的奇思妙想,从“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的热闹读书场面,从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略带迂腐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味书屋的风趣和快乐。品味语言:“人都到那里去了!”(通过句末用叹号而不用问号,来揭示先生外严厉内温和的性格,并让学生模拟朗读体味。)

  ②三味书屋的学*虽然枯燥,它后面的园却可以玩。如:爬上花坛折腊梅、攀上桂树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都让人感受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仍然是充满了童趣和欢乐的,这与“百草园”的快乐自由是相连贯的。

  ③上课时老师自己读书入神,学生可以玩纸盔甲、画画。

  引导: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鲁迅都是在玩吗?虽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鲁迅还是很勤奋的,你从文中那些句子看出来的?

  (2)如果没有学生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可引导“你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引导学生把少年鲁迅的读书情况与自己的的读书情况进行比较。

  答案预设:少年鲁迅在私塾的学*生活枯燥无味,上课就是死记硬背;还只能学语文这一门学科;画画还要偷偷摸摸的;问个问题老师不但不答,还要挨骂。现在上学比较有趣:可以问问题,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对我们很和蔼,还有许多有趣的科目,像音乐、美术、体育。还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学校课程来上。

  5、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异同。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预设:

  ①“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某种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②“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不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鲁迅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请同学们以《难忘童年那段记忆》为题,说一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景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课前准备】

  1、学生:

  通过预*,掌握字词。通过思考,准备说童年趣事的素材。

  2、教师:

  准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童年生活的格言、歌曲或其他小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字词;理解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歌曲“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2、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用屏幕打出鲁迅的画像与介绍)。

  3、学*字词:

  在预*的基础上听写字词,强调自学的能力。

  (用屏幕投影)

  a、给加粗的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略);

  4、放录音听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

  可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品味揣摩。也可以用心轻声跟读课文,初步体味文中的情趣。

  (指导听读:注意力集中,揣摩朗读语气,体味其中感情。)

  听读后出示思考题:

  a、从本文的题目来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b、听读后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起止句间的过渡段。

  c、概述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来看,主要写了两部分的内容。

  b、起止句:百草园部分从开始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三味书屋部分从“出门向东……”到结尾;中间“我不知道……”一段是过渡段。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题,只要有所理解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二、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学*研读“百草园”部分。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b、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2、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相互交流并合作补充:

  最后由老师明确总结:百草园中不仅有春夏的美丽,还有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教师小结:

  写了春夏的百草园是多彩艳丽的,声情并茂,动静有趣,色味俱佳,真正是一个儿童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让百草园*添了几多神秘色彩。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无味,但雪地捕鸟却别有一道风景。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叙述议论相结合,一个充满生机的儿童乐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齐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段。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那么,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读赏析。

  三、作业

  自由朗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三味书屋一部分的内容,品味语言,适当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百草园的内容,作者用优美的笔触将我们带入儿童的乐园──百草园。那么三味书屋究竟会怎样呢?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生活是否也像百草园那样有情趣呢?让我们研读一下。

  二、研读赏析

  1、请同学朗读过渡段落,体会其作用。

  2、学生快速默读,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段,用简洁的话概述。

  b、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3、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可以帮助明确:

  ⑴ 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

  ⑵ 学生有机会跑出去玩;

  ⑶ 趁老师读书入神时游戏、画画。对先生的了解可以有不同看法,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不必统得太死。

  4、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写法:

  本文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大屏幕出示投影:

  例:①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客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②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吧……(“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三、拓展延伸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体验与反思,便罩住了。”

  2、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比一比谁用得准确。

  b、口头说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要求:扣题说文,突出趣字。

  (可以小组比赛,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说得好。)

  四、作业

  写一则童年趣事,或童年傻事。

  要求:说真话,诉真情。600字左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清楚的层次、观察地仔细、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满堂灌”。一般的语文教师象“广播员”,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好一点的语文教师象“相声演员”,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共同点是,把一篇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学生却不会自己吃,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很差。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问答式,关键在于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逐步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解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而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教案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细致分析,整体把握,一定要避免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第一部分要详讲,第二部分可略讲。

  【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解题思路】

  首先,看看这个题目有没有主语?

  (省略了“我”)

  其次,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再次,想一想,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

  (找几个学生回答)

  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看出三点“可能”:第一,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第二,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是怎么样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那里学*情况如何;第三,还可能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

  《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写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一个是**初,一个是清朝末年)

  【朗读设计】

  1、范读。

  (如有录音带就放录音带)

  2、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

  (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3、体会上面的猜测对不对,以加深对审题的认识。并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分为几部分?你对“百草园”的印像如何?

  (朗读完后,找几个学生回答。对第二个问题不要求答案一致。)

  【讲读设计】

  一、分析“百草园”部分

  “百草园”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荒凉的园子,似乎连花也没有一株。但是,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荒凉,而是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百草园”?

  (1~8)

  2、从哪些方面写的“百草园”?有什么变化?

  (按四季变化来写,先写春、夏、秋季,后写冬季)

  3、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开门见山点题。

  为什么用“相传”二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不占课时)

  1、看预*提示了解作者生*及学*重点。

  2、,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情况(不看课文):

  ⑴ 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概括方法)

  引导:

  ⑴ 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 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 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 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 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 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 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 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 课后研讨与练*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 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3

  【设计简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其对精神苦难的温暖慰藉。生命哲学最好的邂逅方式是无言之中的打动,对于处在内心成长起步阶段的学生,作品言说的深层命题是无法读解的,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品味鲁迅“心灵怀乡”的情结,即对儿童拥有健康童年的期盼。语言是思想的外显,以品读简练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抓手”,提升学生语言的感悟力、表现力是教学的重点;创设情景,了解叙事结构,感悟作者的赤子情怀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

  童年是生命之树的花蕾,等待绽放的过程就是品味成熟的过程。走进百草园,走进的是缤纷的童年世界;走进三味书屋,聆听的是感受丰富的读书人生。

  二、品味语言,享受乐趣

  1.自由朗读课文第2段,初步感受百草园的乐趣。

  2.走进百草园,你可以参加哪些游戏活动?你最感兴趣的活动是哪一项?

  提示:观赏碧绿的菜畦、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爬爬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尝尝紫红的丧葚,听听鸣蝉的长吟、油岭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按按班蝥的脊梁,挖挖何首乌的根,摘摘覆盆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章描叙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

  3.齐读文章第17段,初步品味读书生活的乐趣。

  4.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你还可以“偷偷”地享受哪些游戏活动?

  提示: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5.借助文章搭建的回忆之桥,穿越时空隧道,师生分享彼此的童年之乐。

  6.小组讨论:是不是所有的乐趣都可以像作者一样这么痛快地与人享?作者是如何将童年的乐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

  提示:

  (1)品味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肥胖、轻捷、紫红、臃肿,品味动词:伏、吟、唱、弹、按、喷等,说明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是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乐园,它在少年“我”心里就像一个彩色的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能欣赏到不同的缤纷之景,在中年“我”的心里就像一个遥远的清梦,梦醒了之后,依旧留着青草的芳香;品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说明百草园中的佳趣比比皆是,只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就不会丧失享用烂漫之乐的契机。

  (2)至于那读书生活中“偷来”的片刻之乐,虽然要背负“顽皮”的“罪名”,偶尔会有戒尺罚跪的风险,但却一样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将捉了苍蝇喂蚂蚁看作“最好的工作,”可见这群读书郎的童趣之真,也隐隐的表现出私塾学规的清谨。

  7.小组讨论:百草园里和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的快乐是一种怎样的快乐,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提示:在百草园里体悟的是充分张扬童年生活本质意义的快乐,即便在常人眼中看来极为幼稚和极为简单的游戏,在儿童的世界里依旧被赋予了难能可贵的精神意义:因为它们是没有任何束缚、彻底自由的实体存在——快乐有时很简单,它让游戏只是游戏就可以了。而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品尝的片刻之乐,是开始读书的少年郎刻板机械的生活中一抹自己争取到的“阳光”,偷偷呼吸到的自在、宁静的快乐成为一种细腻而充沛的享乐。乐趣,无论是长久的还是短暂的,都会在记忆中留下痕迹,就像那古老的留声机,流泻的虽声质苍老,却依旧持重清晰。

  三、生临其景,体验情趣

  1.复述长妈妈讲的关于美女蛇的故事。

  2.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它给了“我”怎样的一个教训?你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感觉?

  提示:这是个惊悚的故事让“我”感觉“做人之险”,也让阅读者对长草中的赤练蛇产生恐惧。长妈妈不一定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但她的故事却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百草园除了是快乐之园外,还是个神秘之园。它让我们和“我”一起在故事中经历惊悚之旅的同时,还享受新奇、刺激的情趣之美。

  3.冬天是相对宁静的季节,作者也由衷地感叹: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但冬天自有法宝,它可以化无味为有趣。它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孩子们可以参加哪些富有情趣的活动呢?

  提示:拍雪人,塑罗汉,捕鸟。

  4.抓住关键的动词,简述雪地捕鸟的方法。你觉得哪一个步骤最为关键,简单说说理由。

  提示:扫,支,撒,采,牵,拉等等。后一个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在不架空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圆其说。

  5.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记忆洋溢着哪些淡淡却亘古的情感?

  提示:洋溢着与长妈妈、润土父亲无隔阂的长幼之情,与润土这个农村娃无猜的朋友之情。

  四、综合活动,思考理趣

  1.朗读体验。齐读第9段,体会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提示:告别童年,挥别令人快乐的百草园,是成长途中必经的苦楚,也是漫步人生路必须付出的代价。

  2.默读第10-24段,涵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3.创设情景。思考: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与先生第一次见面时得的情状;你觉得遭遇了这样的先生,会学有所获吗?

  提示:讲述中应强调“我”眼中的先生形象。第二问应结合先生的性格、下文的铺叙来作答。

  4.自由组成学*小组,探究学*三个读书生活片段之中蕴含的理趣。

  提示:采用对话的方式品读提问“怪哉”一虫的事:“我”长于理性思索的精神品质在三味书屋求学的最初阶段就已经有所彰显──怀疑是学*的起点;先生一声“不知道”的愠怒,是“不愿说”的托词,在刻板追求师道尊严的时代,提问和答问的权力都牢牢地攥在先生的手里。采用动作复原的方式展示师生共读的场面:读书如果仅仅从喉中发出音来,当然得不尽书的奇妙,这叫有口无心;只有将书装到心里去,连动作姿态都配合进去了,方得文学之趣。采用笔记摘录的方式重视先生读书入迷时学生做游戏、画画儿的场面:兴趣是读书的内驱动力,再有水*和经验的教师也无法在无土的沙漠中栽出一片绿洲来。“之乎者也”的古书当然无法点燃“我”的读书热情,却在三味书屋收获了读书的“副产品”──绘画。这无意之中为日后“我”(鲁迅)对木刻的领悟埋下了艺术的胚芽,属于无心插柳的收获。

  五、联想拓展,深度阅读

  1.替“我”给寿镜吾先生写封段信,谈谈在三味书屋的读书心得。

  2.人到中年的“我”和润土见面了,你觉得他们还会像童年时代那么亲密无间吗?想象他们见面时的情景。

  3.“成长”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对“成长”的阐述。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

  2、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引导学生从作者姓名、籍贯、身份、代表作、作品风格等五个方面介绍作者。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提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解决,重点识记。

  三、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1、读过文章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文章哪个地方有疑惑。

  2、学生谈初读感受或提出疑惑。

  小结: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很为你们高兴。大家都很善于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相信这节课我们会解决这些疑惑。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由学生的感受引入主问题)刚才有同学说百草园很好玩,有同学说三味书屋后面的园也很好玩。如果你就是鲁迅,你喜欢哪个地方的生活?为什么?跳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喜欢的理由。

  2、学生依例自主阅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4、全班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答案预设:

  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原因有:

  (1)百草园的景色很美。

  ①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析第二段,反复诵读,感受美景、品味雅词。

  如:A、“碧绿”“紫红”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B、“光滑”“肥胖”“轻捷”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C、“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D、“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②教师引导: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覆盆子、桑葚,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从吃的零食方面,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生活的富裕。

  ③百草园有美丽的景色:绚丽多彩的颜色,悦耳动听的声音,活灵活现的情状,新鲜美好的味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百草园这有声有色、

  有趣有味的美景。(学生齐读)

  (2)百草园的事很有趣。

  引导学生对听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两件事简略品味。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复述。

  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

  (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指导朗读。学生可能回答的原因有:

  ①“我”对“三味书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从“我”问老师何为“怪哉”的奇思妙想,从“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的热闹读书场面,从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略带迂腐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味书屋的风趣和快乐。品味语言:“人都到那里去了!”(通过句末用叹号而不用问号,来揭示先生外严厉内温和的性格,并让学生模拟朗读体味。)

  ②三味书屋的学*虽然枯燥,它后面的园却可以玩。如:爬上花坛折腊梅、攀上桂树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都让人感受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仍然是充满了童趣和欢乐的,这与“百草园”的快乐自由是相连贯的。

  ③上课时老师自己读书入神,学生可以玩纸盔甲、画画。

  引导: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鲁迅都是在玩吗?虽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鲁迅还是很勤奋的,你从文中那些句子看出来的?

  (2)如果没有学生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可引导“你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引导学生把少年鲁迅的读书情况与自己的的读书情况进行比较。

  答案预设:少年鲁迅在私塾的学*生活枯燥无味,上课就是死记硬背;还只能学语文这一门学科;画画还要偷偷摸摸的;问个问题老师不但不答,还要挨骂。现在上学比较有趣:可以问问题,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对我们很和蔼,还有许多有趣的科目,像音乐、美术、体育。还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学校课程来上。

  5、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异同。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预设:

  ①“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某种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②“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不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鲁迅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请同学们以《难忘童年那段记忆》为题,说一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下面这段话中准确描写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你能否复述一遍呢?

  _____一块雪,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了。

  4、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孩提时代的情趣。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⑵ 揣摩本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了解作者的生活情趣。

  2、难点:

  学*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鲁迅是一个中国老百姓都非常熟悉的文化名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世人所传颂,提到鲁迅,我们会深深地被他刚毅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今天当我们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

  2、纠正字音。

  3、出示思考题:

  ⑴ 根据文章题目和过渡句,文章可分为哪几部分?

  ⑵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⑶ 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觉是怎样的?

  ⑷ 课文两部分的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选取了哪几个片段?

  4、小组讨论,相互合作交流:

  讨论明确:可以把文章分成1~8自然,9~篇末两个部分,作者描写的百草园共有14个景物,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盎然有趣,是个充满情趣的儿童乐园。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眷恋,也反映了过去三味书屋的无可奈何之情,这部分写了先生的性格特点,上课的形式及上课的内容。

  三、赏读课文,体验美感

  1、赏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⑴ 你认为写景状物精彩在哪里?为什么会精彩?

  ⑵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的情节,你喜欢哪一个?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作者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使得景物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美女蛇的故事使百草园笼罩了扑朔迷离的气氛,更具神奇色彩,“雪地捕鸟”中一连串传神的动词的运用,引人入胜,情趣盎然。

  四、合作探究

  1、质疑:

  ⑴ 作者为何写贪玩逃学的情节?

  ⑵ 先生在回答学生提问时为何不高兴,脸有怒色?

  2、讨论明确:

  描写孩童逃学,上课画画的情节,是从侧面反映教学方式的枯燥以及教学内容的陈腐。

  五、课堂小结

  首先由学生谈谈学*本课的最大收获?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了解了鲁迅的成长足迹,这段童年生活对他的成长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也应保持纯真活泼的天性,激发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已培养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六、布置作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准备好讲给同学听。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导入:歌曲小小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觅食mì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鼎沸dǐng

  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四、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文章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通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自然段,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一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

  2、熟读全文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5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七、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八、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分钟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九、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十、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3分钟)

  十一、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 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 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5、作业:

  完成复*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

  第一部分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⑷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提问: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 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提问: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小结]: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 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六、引导分析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①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 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③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研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三味书屋的学*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②“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 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 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学生讨论,回答。)

  写出了五个方面 的学*生活情况: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 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②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③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 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 ,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④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⑤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⑥作者写三味书屋 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好的朗读*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⑦第二部分表现三味书屋学*生 活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⑧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 存在对比?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七、练*: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 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3、作文片段练*。

  A、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 童年有趣的生活。

  B、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

  2、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引导学生从作者姓名、籍贯、身份、代表作、作品风格等五个方面介绍作者。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提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解决,重点识记。

  三、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1、读过文章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文章哪个地方有疑惑。

  2、学生谈初读感受或提出疑惑。

  小结: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很为你们高兴。大家都很善于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相信这节课我们会解决这些疑惑。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由学生的感受引入主问题)刚才有同学说百草园很好玩,有同学说三味书屋后面的园也很好玩。如果你就是鲁迅,你喜欢哪个地方的生活?为什么?跳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喜欢的理由。

  2、学生依例自主阅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4、全班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答案预设:

  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原因有:

  (1)百草园的景色很美。

  ①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析第二段,反复诵读,感受美景、品味雅词。

  如:A、“碧绿”“紫红”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B、“光滑”“肥胖”“轻捷”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C、“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D、“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②教师引导: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覆盆子、桑葚,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从吃的零食方面,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生活的富裕。

  ③百草园有美丽的景色:绚丽多彩的颜色,悦耳动听的声音,活灵活现的情状,新鲜美好的味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百草园这有声有色、

  有趣有味的美景。(学生齐读)

  (2)百草园的事很有趣。

  引导学生对听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两件事简略品味。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复述。

  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

  (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指导朗读。学生可能回答的原因有:

  ①“我”对“三味书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从“我”问老师何为“怪哉”的奇思妙想,从“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的热闹读书场面,从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略带迂腐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味书屋的风趣和快乐。品味语言:“人都到那里去了!”(通过句末用叹号而不用问号,来揭示先生外严厉内温和的性格,并让学生模拟朗读体味。)

  ②三味书屋的学*虽然枯燥,它后面的园却可以玩。如:爬上花坛折腊梅、攀上桂树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都让人感受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仍然是充满了童趣和欢乐的,这与“百草园”的快乐自由是相连贯的。

  ③上课时老师自己读书入神,学生可以玩纸盔甲、画画。

  引导: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鲁迅都是在玩吗?虽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鲁迅还是很勤奋的,你从文中那些句子看出来的?

  (2)如果没有学生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可引导“你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引导学生把少年鲁迅的读书情况与自己的的读书情况进行比较。

  答案预设:少年鲁迅在私塾的学*生活枯燥无味,上课就是死记硬背;还只能学语文这一门学科;画画还要偷偷摸摸的;问个问题老师不但不答,还要挨骂。现在上学比较有趣:可以问问题,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对我们很和蔼,还有许多有趣的科目,像音乐、美术、体育。还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学校课程来上。

  5、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异同。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预设:

  ①“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某种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②“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不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鲁迅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请同学们以《难忘童年那段记忆》为题,说一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生活的一段经历。

  2、学*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与童趣。

  2、学*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

  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

  准备录音磁带,制作教学投影仪。有条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全文内容,把握结构,了解大意;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深知,他曾因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渡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2、范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可选取重点章节,播放录音磁带或由教师范读。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速度与情感,从而提高听受能力,感知内容。)

  3、检查预*,识记字词。

  4、默读思考,自主学*。

  出示思考题:

  A、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B、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C、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D、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注意圈点、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培养自读能力。)

  5、课堂讨论,培养说话能力和合作意识。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明确:

  A、题目提示:文章内容表现一段经历,(从……至……)两个过程(百草园、三味书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⑧段,第二部分⑨~篇末。

  C、景物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

  D、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通过阅读与讨论,我们大致了解了全文内容。对百草园,作者的感受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请大家进一步讨论思考,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百草园生活的。出示思考题:

  A、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B、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集体讨论、交流,课堂发言,明确。

  (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学生的讨论可能众说纷纭,教师要给予恰当地指导,逐渐集中、归纳。)

  A、第一部分突出了“乐园”,是百草园生活的总起。

  B、最精彩的描写当属景物描写。其特点是:一是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景物的概貌;“单是……”则抓住“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详写百草园的内容。二是动静交替、各具特色:“不必说……”写静物,“也不必说……”写动物,“单是……”亦动亦静,且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形象生动,用词准确。三是虚实结合、趣味横生:多数景物是实写,“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是虚写,通过联想和想像,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四是多角度观察、感受:眼观色,耳闻声,手触物,舌品味……

  C、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鸟则抓住动作描写,引人入胜,使*时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

  (其中同学们更喜欢哪个情节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说明白为什么喜欢,与大家共同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有关片断多朗读、多品味、多体会。景物描写一段最好让学生背过。)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共同了解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我们还领略了作者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同学们也应热爱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以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在描写方面要观察仔细,描写具体、形象、生动。

  四、作业

  1、抄写,积累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在上学途中,也许会有你喜欢的自然景物。请你抓住其特点,进行描写训练。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教师可从读、说、背、写不同角度检查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同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

  三、整体感知

  1、默读理解:

  A、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C、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搜索信息,客观地理解作者的本意。)

  2、讨论明确:

  A、两部分内容是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B、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寻机玩耍取乐。

  C、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形成对比。

  二、问题探究

  1、质疑:

  (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惑。例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贪玩逃学等。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不是重点,但却是难点。教师要正确地加以引导,要从儿童的视角,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同学们提出质疑,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重点问题(教师备案):

  A、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B、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C、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D、本文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学生提问说明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B、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地说来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C、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D、对比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表现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也应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三、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生活的认识。)

  1、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你喜欢什么样老师?与“先生”相比,你更喜欢自己身边的哪一位老师?

  3、你认为游戏与学*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学*态度。)

  三、教师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毫无疑问,这里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成长的足迹。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

  2、写一段对自己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生活经历。300字左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不占课时)

  1、看预*提示了解作者生*及学*重点。

  2、,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绣像、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情况(不看课文):

  ⑴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概括方法)

  引导:

  ⑴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课后研讨与练*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孩提时代的情趣。

  2、过程与方法:

  ⑴学*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⑵揣摩本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了解作者的生活情趣。

  2、难点:

  学*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鲁迅是一个*老百姓都非常熟悉的文化名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世人所传颂,提到鲁迅,我们会深深地被他刚毅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今天当我们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

  2、纠正字音。

  3、出示思考题:

  ⑴根据文章题目和过渡句,文章可分为哪几部分?

  ⑵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⑶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觉是怎样的?

  ⑷课文两部分的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选取了哪几个片段?

  4、小组讨论,相互合作交流:

  讨论明确:可以把文章分成1~8自然,9~篇末两个部分,作者描写的百草园共有14个景物,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盎然有趣,是个充满情趣的儿童乐园。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眷恋,也反映了过去三味书屋的无可奈何之情,这部分写了先生的性格特点,上课的形式及上课的内容。

  三、赏读课文,体验美感

  1、赏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⑴你认为写景状物精彩在哪里?为什么会精彩?

  ⑵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的情节,你喜欢哪一个?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作者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使得景物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美女蛇的故事使百草园笼罩了扑朔迷离的气氛,更具神奇色彩,“雪地捕鸟”中一连串传神的动词的运用,引人入胜,情趣盎然。

  四、合作探究

  1、质疑:

  ⑴作者为何写贪玩逃学的情节?

  ⑵先生在回答学生提问时为何不高兴,脸有怒色?

  2、讨论明确:

  描写孩童逃学,上课画画的情节,是从侧面反映教学方式的枯燥以及教学内容的陈腐。

  五、课堂小结

  首先由学生谈谈学*本课的最大收获?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了解了鲁迅的成长足迹,这段童年生活对他的成长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也应保持纯真活泼的天性,激发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已培养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六、布置作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准备好讲给同学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

  2、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引导学生从作者姓名、籍贯、身份、代表作、作品风格等五个方面介绍作者。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提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解决,重点识记。

  三、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1、读过文章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文章哪个地方有疑惑。

  2、学生谈初读感受或提出疑惑。

  小结: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很为你们高兴。大家都很善于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相信这节课我们会解决这些疑惑。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由学生的感受引入主问题)刚才有同学说百草园很好玩,有同学说三味书屋后面的园也很好玩。如果你就是鲁迅,你喜欢哪个地方的生活?为什么?跳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喜欢的理由。

  2、学生依例自主阅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4、全班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答案预设:

  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原因有:

  (1)百草园的景色很美。

  ①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析第二段,反复诵读,感受美景、品味雅词。

  如:A、“碧绿”“紫红”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B、“光滑”“肥胖”“轻捷”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C、“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D、“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②教师引导: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覆盆子、桑葚,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从吃的零食方面,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生活的富裕。

  ③百草园有美丽的景色:绚丽多彩的颜色,悦耳动听的声音,活灵活现的情状,新鲜美好的味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百草园这有声有色、

  有趣有味的美景。(学生齐读)

  (2)百草园的事很有趣。

  引导学生对听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两件事简略品味。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复述。

  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

  (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指导朗读。学生可能回答的原因有:

  ①“我”对“三味书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从“我”问老师何为“怪哉”的奇思妙想,从“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的热闹读书场面,从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略带迂腐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味书屋的风趣和快乐。品味语言:“人都到那里去了!”(通过句末用叹号而不用问号,来揭示先生外严厉内温和的性格,并让学生模拟朗读体味。)

  ②三味书屋的学*虽然枯燥,它后面的园却可以玩。如:爬上花坛折腊梅、攀上桂树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都让人感受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仍然是充满了童趣和欢乐的,这与“百草园”的快乐自由是相连贯的。

  ③上课时老师自己读书入神,学生可以玩纸盔甲、画画。

  引导: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鲁迅都是在玩吗?虽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鲁迅还是很勤奋的,你从文中那些句子看出来的?

  (2)如果没有学生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可引导“你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引导学生把少年鲁迅的读书情况与自己的的读书情况进行比较。

  答案预设:少年鲁迅在私塾的学*生活枯燥无味,上课就是死记硬背;还只能学语文这一门学科;画画还要偷偷摸摸的;问个问题老师不但不答,还要挨骂。现在上学比较有趣:可以问问题,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对我们很和蔼,还有许多有趣的科目,像音乐、美术、体育。还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学校课程来上。

  5、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异同。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预设:

  ①“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某种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②“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不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鲁迅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请同学们以《难忘童年那段记忆》为题,说一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板书课题,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

  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畦敛髓罕蜕鼎拗

  辨析读音(要求掌握):确凿攒成长妈妈系一条长绳宿儒

  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葚蛉蝥珊瑚窦厥倜傥叵盔

  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确凿轻捷鉴赏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2、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3、听配乐课文朗诵,思考:一个……的童年,并阐述理由。

  有趣、乐……

  (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三、质疑问难: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正因为童年是如此有趣、快乐,作者才对这段经历产生依恋之情,请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体会其当时心情。(过渡段)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练*一3)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交流解决。

  三、体验反思:

  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作用。

  二、研读赏析:

  1、学生阅读第二段,思考: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作者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这么描写?

  (详略、顺序、感觉器官、多角度)

  教师小结:第一部分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佳句妙词。

  2、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一是写人的动作,二是写鸟雀的动作,三是写竹筛的动作)

  3、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4、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导入:歌曲小小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觅食mì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鼎沸dǐng

  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四、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文章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通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自然段,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一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2、熟读全文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0

  【教材重点】

  1、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抓住景物的特点,注意一定的顺序。

  2、描写的语言形象、准确。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14个字,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2、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

  【学情学法】

  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阿杰研究表明,初一学生观察力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培养初一学生的观察力,必须经常不断地向他们明确地提出观察目的和具体方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结构模式。读是学生感知教材;议是分析、理解、掌握教材;练是巩固、应用新知识,形成技能;讲是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读、议、练,讲清规律。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串始终。

  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依据心理学情感、意识倾向性的发展知识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课时】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指出学生在写景及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本文的目的是学会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这样既突出了本文的学*重点,又让学生明确学*本文的目的,使学生在学*时有个思维定向,可提高课堂学*效率。

  2、介绍作家:

  本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学*鲁迅的作品,所以很有必要介绍作者。在板书课题后,可结合注释①②,让学生指出掌握文学常识要记住几个要点。指名回答后教师总结学*文学常识的方法,要记住五个方面:名(作者原名、字、笔名等)、时(作者生卒年代或时代)、地(作者籍贯)、评(人们对他的评价)、作(作者的代表作)。这是本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的第一个学*方法──掌握文学常识的方法。

  3、检查预*: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给要掌握的生字注音,掌握14个字,落实本文 的字词教学目标。

  二、阅读理解新课

  1、读:学生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为下面的“议、讲、练”打好基础。

  2、议、讲:通过分析第二段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解决教学重点问题。教师可针对教学重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启发、点拨,落实本文的能力训练目标。

  教师可出示小黑板,设计如下问题:

  ⑴ 课文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是用什么句式把这些景物串联起来的?

  ⑵ 这些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词语?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观察、描述的?

  ⑶ 这14种景物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和描写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⑷ 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⑸ 为了表现儿童情趣,为了写出百草园的乐趣,作者在写景中写了几件趣事?

  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落实本文的情感教育目标,使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质和特点。

  3、在讨论分析后,教师小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本文的第二个学*方法──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4、最后齐读第3自然段,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复*文学常识及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熟读第2段,巩固前一课时的内容。

  复*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著名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刚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小时内的遗忘速度很快,两天后就缓慢。一句话,就是“先快后慢”。因此,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必须及时复*,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

  2、读、讲、议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让其他学生找出写捕鸟动作的动词,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教材内容。

  ⑵ 学生找出动词后,然后采取置换法加以对比,如把“支”换成“顶、撑、架”,把“撒”换成“放、摆、扔”,把“系”换成“扎、捆、绑”,把“罩”换成“盖、压、扣”。然后让学生细心品味,讨论对比,明确本文用词的准确性,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二。

  讨论后教师可再设计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描写得这么准确?让学生明白,描写准确除了要有丰富的词汇外,首先取决于观察准确,鲁迅幼年时曾热衷雪地捕鸟,十分熟悉这一游戏,所以写得这样准确、简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3、读、讲、议第5段:

  ⑴ 齐读第5段,然后讨论“我”离别百草园的心情,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⑵ 教师总结归纳。本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节选,最后一段是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过渡段。因最后一段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学生理解较难,教师要予以重点讲解。

  4、教师总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5、作业:

  从形状、动作、颜色、滋味、声音等不同角度观察一景物,并把它描述下来。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识记生字,背诵精彩片段。

  2、能力目标:

  学*细节描写及对比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童真。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体现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细节描写体现思想。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

  〖教学手段〗

  电脑。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讯

  百草园的故事:

  1、迷人的泥墙根

  2、美女蛇的传说

  3、冬天的百草园

  〖课后记〗

  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较准,但归纳的本事不强。

  一、百草园

  1、迷人的泥墙根:

  ⑴景物:菜畦、石井栏、鬼其树、桑萁、蝉、黄蜂、菜花、叫天子、草、油蛉、蟋蟀、蜈蚣、斑x、向首乌、水莲、覆盒子。

  ⑵色彩缤纷,形状各异声并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黄、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对百草园的热爱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恰当的形容词的使用,细节描写体现喜欢之情。

  2、朔的美女蛇的故事:

  给百草园增加了神迷色彩。

  3、冬天的百草园:

  冬天无味,但孩子们却从中找到了无限的乐趣。体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积极乐观。

  二、背诵第二自然段,以增加词汇量

  三、语言句式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拟人手法:

  (见附文)

  小溪清清

  彭卓夫

  小溪如带般静静地轻轻地流着。一片绿油油的草地铺在*。

  不必说嫩绿的小草,在一旁的野花,高大的枫树,翠绿的竹林;也不必说知了在树叶里歌唱,蟋蟀在草丛中弹琴。单是浅浅的清澈见底的溪水,就有无限的乐趣。一块块光滑的鹅卵石,一条条自由自在的鱼儿,偶尔有几片树叶飘落在水面上,有的鱼儿便躲在树叶上遮阳;还有的围着叶儿转圈圈,像在玩游戏,翻天那些小石头,有时会遇见的小螃蟹,放它们在手上,便觉得痒酥酥的。

  到了秋天,虽然草儿都黄了,花儿凋了,却还有枫叶落满地,有的随风飘到弯弯曲曲,窄小的小路上,有的扑向软软的草坪。

  小溪清清,带着我的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能力、情感)感知三书屋 。

  〖教学重点〗

  感知三味书屋。

  〖教学难点〗

  从对三味书屋的具体描写中表现对它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

  〖教学手段〗

  电脑。

  〖板书设计〗

  三味书屋

  一、先生的印象:和蔼、迂腐、较开明

  二、学*生活:乏味、无聊

  三、忙里偷闲:在无聊中寻乐趣

  〖课后记〗

  对老先生能客观地进行分析、公正地评判、对文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地。

  一、三味书屋

  1、三味:

  味如稻梁,味如肴馔,味如酸醢几句古文的翻译。

  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

  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笑人家牙齿缺了,说“那个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⑶上九,潜龙,匀用:

  恶势力强大时(上九、初九),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作官,以免被害。

  ⑷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那个土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下上,等等)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有祭祀专用的一梱梱茅草,还有橘柚过类水果。

  2、先生:

  寿敬吾(原型)。方正、质朴、博学、和蔼、教学方法古老。

  3、学*内容:

  晦涩难懂、乏味。

  4、教学方法:

  陈旧、不能引起学生举。

  二、体现的感情

  学生生活的无耐,苦中寻乐。

  三、本文的主题

  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热的天性、追求新鲜知识的心理。结合课后第一题,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讨论时应以课文为依据,不要凭空想像。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能力、情感)

  〖拓展阅读〗

  读相关的文章《草原屋顶》,摹仿细节描写,进行片断训练。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观察、练*。

  〖教学方法〗

  练*法。

  〖板书设计〗

  1、草原屋顶。

  2、似花非花。

  〖课后训练〗

  一、阅读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相关的文章节

  注意语言积累,注意学*细节描写。

  《似花非花》、《草原屋顶》。

  二、片断练*

  学生*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鲁迅的生*经历,学*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作者写景时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鲁迅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1-8段: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

  9-24段: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你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鲁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他的乐园?

  从优美的景物(乐景)、美女蛇故事(乐闻)和雪地里捕鸟(乐事)三方面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延伸

  (1)利用多媒体展示百草园的图片

  (2)齐读第二段,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思考:这一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色彩——( )的菜畦 ( )的石井栏 ( )的皂荚树 ( )的桑葚

  形态——( )的黄蜂 ( )的叫天子

  声音——蚰蛉在这里( ) 蟋蟀在这里( ) 鸣蝉在树叶里( )

  (3)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3.思考: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4.阅读第七自然段,找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并探讨这一连串的动词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扫开...,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生动地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以此表现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

  (七)作业

  预*文章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对比百草园带给作者的“快乐”,思考三味书屋的生活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全国各地QQ交流群(点击进入加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导入:歌曲小小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觅食mì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鼎沸dǐng

  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四、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文章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通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自然段,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一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2、熟读全文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菁华6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

  下午的课,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每个人都进行脑力劳动,就会改变那种无事可做的局面。因此用了一节课,人人练*,人人作笔记,教师检查,效果交好。

  在分析第二段的美点时,层次美、动静美、句式美学生不能指出,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难点也变成容易点了。

  问题在于:学生作笔记太机械,不动脑筋,为完成任务而做。

  第三课时 多层次评说 感悟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结合文本信息和学生自己体验,合作探究,感悟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对第2段美点品评对美女蛇、私塾先生、三味书屋的评价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1、分四个小组,每一组选一个话题,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体验,合作探究:成长中的小插曲——谈谈美女蛇的故事

  成长中的启蒙者——评评文中的私塾先生

  成长中的学堂——议议私塾教育下的三味书屋

  成长中的启示——说说作者成长故事给我的启迪

  2、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

  (1)讨论分析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几种观点:

  ①这个故事充满充满迷信色彩,是为了吓唬孩子,因此,这里有批判迷信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威逼利诱孩子“有志于学”,造成了儿童迷信、恐惧的思想。

  ③美女蛇是专门扮演善良面貌骗人害人的恶人,飞蜈蚣是制服恶人的力量。

  ④故事颂扬糟粕,寓意是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会披上漂亮的伪装害人。

  ⑤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

  (2)找出写先生的文字,你对先生有什么看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他什么态度?

  几种观点可供参考:

  ①“一个迂腐的老学究”,用自己深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于儿童”。

  ②一个被批判的、被讽刺的、可憎又可笑的反面人物。

  ③先生即寿镜吾,“知识渊博”,“具有反帝爱国思想”,对鲁迅也很关心,鲁迅对他也很尊敬。

  二、部分难点理解

  1、“似乎”和“确凿”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有些模糊;而“确凿”是因为“百草园那时是我的乐园”,因此记忆清楚。

  2、分析第9段(布置作业)

  ①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②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

  ③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面加上“们”?

  ④三个“也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⑤给这一段分层。

  ⑥第一句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⑦两个Ade能颠倒顺序吗?

  三、拓展阅读

  思,在百草园(节选)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椹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尽管我来得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我以无限的情趣。

  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

  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 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 作者:刘绍棠)

  [评析]历史的久远的鲁迅生活过的百草园现在成了人们游玩、瞻仰的地方,成了人们凭吊先贤、抒发感受的地方。教师如果将这种扩读所得介绍给自己的学生,他们也许就有穿越时光的隧道、看到历史与现实碰撞的感觉,他们将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学*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听写(家庭作业)

  2、句子仿写:结合课文或自己的经历,写“如果说,人生是……那么童年是……”

  提示:

  在七年级上册《童趣》中仿写过: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现在的仿写深入了一步,例: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附录三: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三个小故事——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他曾经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十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书桌的右下角刻“早”的故事。

  课后反思:

  句子仿写要注意什么?

  句子仿写作业收上来了,比较好的: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电影,那么童年就是最扣人心弦的一段;

  如果说,人生是绚丽的一幅画,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笔;

  如果说,人生是一棵茂盛的大树,那么童年就是上面最嫩绿的叶片;

  如果说,人生是一篇文章,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富有情趣的一段;

  如果说人生是四季,那么童年就是拥有无限生机的春天;

  如果说人生是交替变换的昼夜,那么童年就是旭日东生的清晨;

  如果说人生是一汪海洋,那么童年就是拍击礁石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道风景线,那么童年是其中最眩人夺目的景物;

  如果说人生是浩淼广阔的宇宙,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恒星。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童年就是前言,就是背景,通过它来了解人生的第一步。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音乐。也许是因为听它优美的旋律可以放松心情,也许是因为哼唱着悦耳动听,也许是因为小时侯就耳濡目染、形成的爱好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就像活泼的音符一样快乐。

  我不知道秋天为什么给人的感觉那么凄凉,并且还带着伤感。也许是因为树叶不得不脱离母体,盘旋、盘旋,最终融入泥土吧;也许是因为秋风萧瑟,吹到人脸上凉飕飕的吧;也许是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凉地演奏凄美的乐曲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拜明星,而且无论年纪大小。也许是因为明星们亮丽的外表吧,也许是因为他们有过人的技能吧,也许是因为他们特别的身份和个性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海洋那么吸引着我。也许是因为它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也许是因为它包孕着的无数活泼的小生命们,也许是因为海底蕴藏的神秘的宝藏吧……都无从知道。

  仿写存在的问题是:

  (1)人生和童年之间的关系弄不清,如:

  如果说人生是咖啡,那么童年是咖啡伴侣年—牛奶和糖;

  人生是一片大海,那么童年是在海上的小船;

  (2)令人费解,逻辑不明,如:

  童年的动作是清洁的,是正直的,都显明他的本性;

  人生是树,童年就是树上的果实;

  如果说,人生是一座一座大山,要经历许多次失败,那么童年是一座一座的小金字塔。

  我不知道这浩渺无际的草原有多大,而且也不知道在那草原生活的牛羊有多少,也许是远处像白云一样的羊群,也许是奔驰在碧绿的草毡上的骏马。也许是静静地俯下身躯吃草的牛群。

  (3)格调灰暗或者毫无意义,如:

  我不知道学*为什么那么没意思,也许是因为要面对,也许是因为生活的关系,也许是因为明天的阳光还在待着我们,到低是为了什么我不知道。(还有错别字)

  人生是乏味无趣的,但是童年是儿时最美好的时光。

  如果说人生是幸福的,那么,人生也是不幸的那么童年有不幸,也有不幸。

  (4)不合理,如:

  我不知道为什么北京人要住在一个没有秩序、有污染的环境里呢,而且还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得意忘形,也许是因为人们的文化底蕴太低,也许是人民的秩度还不够严厉。……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们保护我们的家园吧!(错字)

  (5)三个“也许”不够。

  仿写要做到:严格遵照原句的修辞、几个句子,句子间有内在逻辑关系,格调好,减少错别字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2

  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各听课老师的评论、指导,让自己感受颇深,对某些问题有了较深的思考。

  首先,语文课是语言课。

  记得刚开学的序言课上,我是这样对学生阐释“语文”的涵义的:语=言+吾,是我说,我想说,我要说。“文”在古语中同“纹”,意为雕饰,目的是增加美感。所以“语文”的涵义应该是:我要说,而且要把话说得漂亮。所以这堂课立足于体验,联系课文,激发学生曾有的体验,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在评课的时候,曹明老师问我,在冬季捕鸟这一环节上,为什么要安排五个学生发言。我想说的是:首先,这不是安排,这是满足学生想要表达的愿望,其次,我所要立足的不仅是分析课文,课文只是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来激发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现在学生想要表现自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与作者相通的感受并且想与大家分享,我

  为什么不满足他们呢?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种活泼、踊跃的课堂氛围,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因为老师才是激发活力的源头,教师自身必须有这种意识:让你的学生想要开口说话,并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在这方面,李阳英语给了自己一些启发,他之所以疯狂,就是表现在说,充满活力的说。在这种大声说的过程中,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较大程度的被激活。联想到外教给学生上课,课堂里总能听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声,可以想到此时学生们兴奋的神情,语言课就该有这样的氛围。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不仅激发学生想说,而且得慢慢引导他们会说,怎样说得有条理,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怎样把语言说得再美一点,包括表达自己时的仪态、表情。自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相信不断地坚持,总会有收获。

  其次,语文课不能疏忽情感的培养。

  课后,曹明老师指出,在学*冬季捕鸟的内容上,老师疏忽了一点,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是非观,和敬畏生命意识的机会。老师如果是个有心人,只要捎带一句,提醒学生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事后再细读课文,觉得所言极是。当第二天引导学生重学这一内容时,学生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残忍”。这又让我忽然想起了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写战士们与敌人血拼后的场面,其实是极血腥和暴力的。显然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会发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在情感领域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这不是对老师的备课的要求,而是对老师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这样认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论XX》的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4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刚刚学*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挖掘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例如: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穿插这样的问题:1、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认为应该有怎样的儿童教育。(或谈对三味书屋生活改革的看法)2、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以教材为根本的同时,时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学贯穿起来,处处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想在课堂说话的欲望,并且可以根据我校开展的“幸福课堂”激发学生的幸福感,从而强化学生的学*欲望。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水*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我们用了三个课时学*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反思一下,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对这篇文章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但是在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眷恋。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

  我的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对比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文章写景的方法,这个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但是,经过反思发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学*中,学生可以学*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学*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等。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重点放在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设计时就没有想学*字词,但是,在读文章时就发现了问题,也使我明白了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毕竟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绍作者的图片也应该用上,否则,只是浪费,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课程的进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课前的考虑不够充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6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或者说他们学*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已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等的首*”,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思想,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 “*等的首*”,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菁华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主题,也是语文四结合课题实验的主要目标。

  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完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极大的帮助。

  所谓的分散思维指的是:如果一个问题有很多可能的答案,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发散,找出适当答案越多越好。分散思维我们*日又叫发散思维。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针对课文的第二段设计了一个分散思维训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名篇,尤其是课文的第二段,各参考书都对第二段景物描写的妙处进行了连篇累牍的分析介绍。但学生初读这一段时,往往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对它们津津乐道。在教学中,如果一味照搬教科书,把诸条妙处—一列出,学生便会兴味索然,学*积极性便得不到发挥。若是仅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斑螫、何首乌等事物上,对本段写景的手法、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以及作者的感情便会体会不深,阅读教学又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教授这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

  1、阅读理解。

  2、分(发)散思维。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在利用多媒体时,应多考虑此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时学生属于典型的形象思维,多媒体教学中,往往是形象刺激在前。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若把形象刺激放前边却不合适。因为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刺激再造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加入每人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和适当的想象,它己经属于抽象思维过程了。若把直观事物提早展现,学生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形象的想象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限制,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因此,通过阅读使学生先在自己心目中勾画出形象是最重要的。在“阅读理解”环节中,循着“整体感知──理清线索──找出中心句──把握关键词语──内容概括”这条学*线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很容易的完成阅读学*。最后的一个步骤“揣摩词语”设计为个别化学*,既避免了过于琐碎的词语分析,又给学生留下了自我学*的空间。

  学生对百草园有了自己的认识后,我设计了学*这段的第二个环节:分(发)散思维。

它包括四个步骤:

  1、形象刺激

  2、情感铺垫

  3、文字概括

  4、交流体会。

  分(发)散思维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概括出百草园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体会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它是为了进一步完善阅读理解中所树立起的百草园的形象。

  形象刺激这个步骤利用了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向学生展现了大量的课文中事物的图片和文字,我把这个过程也设计为个别化学*。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动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观看事物形象时,也拿它来和阅读形象进行比较。这一步是阅读理解的延伸,也是分(发)散思维的形象基础。

  情感铺垫是从兴趣上激发学生。在一阵清脆悦耳的虫鸣鸟叫声中,眼前缓缓展现一幅百草园的示意图,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给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如果你来到百草园,你会玩些什么?”这个话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作者和自我的距离,是自我体验的重要过程。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相当有创意的:有人说要爬到皂荚树上看风景;有人说要把覆盆子榨汁喝;有人说要找黄蜂的窝;甚至有人说要挖个大坑,放入石井栏的水游泳。这样作者写到的情趣学生体会到了,没有写到的情趣学生也体会到了,学生对百草园的感情自是不言而喻的。

  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百草园的乐趣时,我又设计了一个拔高的过程:文字概括,即概括百草园在自己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世界。有了形象刺激和情感铺垫,学生能很自然地总结出自己的结论。然后把结论打在各自的电脑中,教师通过个别化指导,让学生把结论总结得更准确更有概括性。最后通过“交流体会”来展示成果。学生的总结可谓各有特色:有人总结为“儿童的天堂”;有人总结为“纯天然的儿童游乐场”;有人总结为“适于儿童成长的一方乐土”;有人总结为“植物的天堂,动物的家园,儿童的乐园。”

  在学*课文第二段中,阅读理解是基础,分(发)散思维是提升,二者紧密结合,能使学生从内容和情感上全面理解这一段。同时,通过自我体验、分(发)散思维,每位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创造性自然地被激发出来了。

  分(发)散思维只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也应注重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集中思维是指如果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为了达到这个正确答案,要求每一个思维步骤都指向这个问题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美女蛇的故事如何体现百草园是乐园,对于初一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尽管他们知道结论,但“如何体现”这个思维步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得通的。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就是集中思维的过程。集中思维是个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此过程中,逐步交给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能力。为此我设计了四条思维路径:直接解答、复杂提示、简单提示、个人见解。这四条路径由易到难。在前三条路径中,包含有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还包含有推力能力的训练,个人见解专门为悟性高的同学设计。尽管路径各不相同,但每条路经的每个思维步骤都指向同一目标,照顾了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和思维速度。不少同学选择了简单提示和个人见解,它们的理解异彩纷呈:有的同学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满足了作者探险好奇的心理,给人以刺激感,因而能吸引作者;有同学认为,美女蛇的故事尽管有些恐惧,但却使作者欲罢不能,这也能说明百草园是乐园。

  进行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不仅能很方便的进行这两种思维训练,还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在初中阶段,我们应摒弃给学生单纯声像刺激的做法,以免使学生形成阅读怠惰心理,而应注重教授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把多媒体教学向纵深推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 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5、作业:

  完成复*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隔了七八年,其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而写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很喜欢到家后面的百草园玩,百草园就像是他的乐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他被家人送去三味书屋学*时,也还是很喜欢玩。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的老师读书读得正入神时,鲁迅先生就照着书本画绣像,画了一本又一本。小时候的鲁迅虽然调皮,但他拥有一个多么快乐的童年啊!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充满生机!我外公也去过那里游览,听外公说,百草园只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园子,不是很漂亮。可是为什么鲁迅先生说那里是他的乐园呢?我想,是因为鲁迅先生在里面拔何首乌,拔木莲,捕鸟......每天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尽管小园子只有一些野草,也给鲁迅先生带来许多乐趣的缘故吧!

  比起我们现在的童年生活,我觉得鲁迅先生的.童年更为快乐。我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小学毕业生了,我和我的同学都忙着为小升初作准备。像我,大半个暑假都在上补*班,还要天天做题。童年时的鲁迅先生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为学业而烦恼。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对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向往。我真羡慕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啊!他的生活充满了趣味。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有自己的小乐园,拔何首乌、木莲,捕鸟。可以无忧无虑地过我的童年,那该多好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样去感受,怎么去理解这些美好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

   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经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假期读了这本书让自己学会了很多!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 (菁华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1

  我正在家专心练字,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两篇读后感没有写,

  便慌了起来,*静了一会,便开始在那补起读后感。

  第一篇文章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于我们学过鲁迅先生,所以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整篇文章不喧哗,没有过多的精彩语句,但是却能反映鲁迅先生的快乐时光,令人向往。

  文章一开始就进入主题,讲明百草园是先生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杆,高大的皂荚树,自红的桑椹为我们呈现一篇生机勃勃的景象。捉虫子是鲁迅先生十分喜欢的`一项游戏。在先生的眼中,百草园就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鲁迅先生还听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就过得出的结论便是: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每到冬天的时候,拍雪人、捉鸟雀也给先生带来了不少的童年乐趣。

  没有过多地修饰,反而很简洁却又表达的很清楚,这篇文章,真的令我受益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2

  一条小路向远处的田野延伸,路旁一个小池塘旁有一处不大,但也不小的村子。这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这里载满了我童年时期的一切,现在忆起还甚是怀念。

  记忆中,天上满是炊烟,几十座房子,参差不齐,紧挨在一起。一座小桥连接着*,桥下流着不怎么清澈的溪水,桥上走着忙碌的人们。溪两边是树,像战士一样,挺立在*,风也微微的吹,撩拨着无论什么季节都不多的绿叶。岸边野花暗藏在长长的野草中,含羞地对人们笑着,小鸟也会偶尔在房顶或树梢上休息。这里很安静,几乎没有什么不该有的声音,任何生物都在忙碌,无声无息的,一天过去了。

  我家后面是一块长长一片绿的菜地,这里*时不常有人来,只有外公外婆偶尔会来打理,于是,这里便成了我童年时期的乐园。

  早上,我总是第一个爬下床,兴奋地换完衣服,马马虎虎地洗漱过后,就迫不及待地跑向草地。这时候的天特别蓝,在菜地上踩动那些松散的泥土,有时也是一件极大的趣事。泥土在反复的耕犁,早已向盐坨一样脆不可击,用脚在泥土上踩,泥土碎裂,像巧克力一般,这些碎渣对我来说有得是用处。把土渣用水浇过,像油画用的彩油一般,用这种水泥在地上随心所欲的涂画,无拘无束,总是想着画好,却反而弄巧成拙。

  晚上乐趣比早上多的多,夜晚藏在地里整整一天的小虫子们都从土地钻出来,不说成千上万几百只肯定是有的。许多人都怕虫子,所以他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虫子是一种多么有趣的生物。抓几只虫子,有的叫得出名字,像蟋蟀,七星瓢虫……有的叫不出名字,都全抓进瓶子。用筷子轻轻的玩弄他们,我们这里拨到那里,他们也不怎么反抗,一心只想爬出瓶子,但都一一被我拦下。一手敌不过四雄,总是会有几只虫子趁我不注意的时候逃走,我想挽留这些“阶下囚”,因为没盖盖子,让之前的心血付之东流。

  日子很快溜到了我四岁。有一天外婆说是带我出去吃好吃的,一会儿就回来,于是我迷迷糊糊被外婆带上了车,但我感觉不对,因为好几箱行李被抬上了车,我好像明白了什么,没有哭也没有闹,看着房顶上几缕炊烟,村子里依旧那么安静,好像根本不知道一个孩子就要离开她的怀抱。我的眼泪流在脸边,风负责地一遍又一遍地抹它。

  汽车风一样疾驰,村庄很快不见踪影,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到了城里。这里跟乡里不一样,每一栋楼都直冲云霄,看不见影,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片繁荣。不久,我便进了幼儿园,我们的老师姓肖,是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如此瘦的人,好像单薄的衬衫穿在她身上就是一张渔网。她戴着眼镜,好像博学多才的样子,上课喜欢摇头晃脑的老师。幼儿园所学知识甚是浅薄,26个字母,声母,韵母及一些易懂的生字,在这就不做说明。

  幼儿园是睡午觉的,这时候才是快活所在,把所有孩子哄上床的老师就去休息,但殊不知床上的孩子并未睡着,几个孩子围在一块,拿出自己收藏已久的卡牌,划拳定胜负,谁输谁就把卡牌给胜者,老是玩得过头,午睡时间已过,被老师抓个正着,宝贝卡牌全收走了。后来我们跟着老师打起了游击战,为不让老师发现,留一人发哨,在门口铺爪子……不知老师怎么这么厉害,每次都把我们一网打尽。

  从乡村到幼儿园,这是我的童年,一条承载着欢乐的小溪,在记忆里奔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3

  不必说清澈的河水,逼真的假山,源源的泉水,高大的四季树;也不必说蟑螂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蜜蜂潜伏在花朵旁,轻捷的蝴蝶忽然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引起一阵喧闹。单是周围小小的假山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仔细一看,隐隐有几个脚印,深而急促。原来同学们在这里赛跑,流水们在这里呐喊。假山边的读书屋也极具色彩。瞧那微微上的屋檐,多像一本翻开的书本啊。又好似一只张开翅膀,翩翩飞舞的大雁,带你探索书的'奥秘。就是背背书啊,鱼儿也会为你鼓掌。累了,就与蚱蚂玩耍。用手撸开草丛来,有时候会遇见蚱蚂。倘若用手指夹住它们的身体,便会死死挣扎,用触角来挠你痒痒。抓住了,那是磨练到了意志而喜悦;抓不住,也不灰心,就凭着假山怪石,萍藻游鱼,谁会觉得沮丧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4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来到浙江绍兴鲁迅故里。这里有许多景点,如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等,我们重点参观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

  妈妈担心我走马观花,特意为我请了一位导游,全程讲解。我们先来到三味书屋前,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先生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树下。”屋子里面有11个学生的座位,鲁迅的座位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显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听导游说这个“早”字还有故事哩!

  一天,鲁迅父亲生病了。鲁迅替父亲去抓药,结果上学迟到了,老师责备了他。鲁迅为了让自己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便在课桌上刻下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提醒自己不要再迟到,从此他再也没迟到过。

  从书屋出来就到了百草园,妈妈跟我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来我们会在语文课本里学到。这时,导游姐姐和蔼地告诉我们:“这里也有一个小故事呢,鲁迅小时候听别人说可以挖出一种特别的草,他就在百草园里挖啊挖,最后什么也没挖出来。”大家觉得鲁迅小时候是不是很可爱?

  鲁迅故里真是个好地方,它让我增长了见识,受到了教育。从百草园出来,鲁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印象越来越深,特别是导游姐姐说的两个小故事,更是刻在我的心里。返回的路上,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一定要改掉做事粗心、毛毛躁躁的坏毛病,做一个能说到做到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5

  假日里,爸爸妈妈带我去绍兴,寻访鲁迅故居,了解鲁迅的生*事迹。

  我们先来到鲁迅故居,这儿人山人海、游人如织,大家都慕名而来,排了好长的队伍,终于轮到我们进去参观了。故居古色古香,而且非常大,一间房连着一间房,青砖黑瓦,还有燕子在屋檐下做的窝。那里的家俱都是用木头做的,桌子椅子都缕空雕花真好看。

  接着我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原来鲁迅是一个笔名,他的原名是周树人,他曾用过很多笔名,但最重要最有名的笔名就是“鲁迅”,先生一生虽然只活了55岁,但他写过上万篇文章,出了几十本书,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博闻强记,勤奋好学,我要向他这种精神学*。

  我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以我一定亲眼看看百草园,书上说鲁迅小时候经常到百草园来玩耍,这里有胖胖的蜜蜂、轻快的云雀等等,可我来到百草园,没有看到蜜蜂和云雀,这里是小小的一块菜地,我看到刚种下的青菜发了嫩芽,南瓜藤开着小花,还有那碧绿的毛豆。书上还说有美女蛇、赤练蛇,可惜我都没有看到,就看到落叶像一只只小黄蝶在飞来飞去。

  跟着文章,我又来到三味书屋,那屋子不大,只有我们教室的二分之一大,上方立着一块扁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大字,屋子中间有一张大桌椅是鲁迅老师的座位,两边有四张椅子是给客人坐的,窗边有几张桌椅就是给学生做的,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儿读了五年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仿佛看到鲁迅先生捧着书正在窗前读书,老师正在摇头晃脑地读古文......

  就这样短短的一天过去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诵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念去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学*与回忆童年生活,感受到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美好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同时通过在课堂上对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体会到是百草园乐园,三味书屋也不是苦屋,一般教学都是通过二者的对比批判封建社会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而忽视了教育就是要有要求、规矩。通过引导学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而发现各有滋味。百草园生活无拘无束,三味书屋生活是有限制的、有安排的、有引导的,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必须学*和经历的。学生从中领会到我们为什么要到学校学*,在学校学*生活如果没有限制是不好的,人由小到大是要是要学好守规矩的。激发学生认同学校生活,抛弃厌学思想。我想对现在的留守学生还是有用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2

  下午的课,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每个人都进行脑力劳动,就会改变那种无事可做的局面。因此用了一节课,人人练*,人人作笔记,教师检查,效果交好。

  在分析第二段的美点时,层次美、动静美、句式美学生不能指出,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难点也变成容易点了。

  问题在于:学生作笔记太机械,不动脑筋,为完成任务而做。

  第三课时 多层次评说 感悟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结合文本信息和学生自己体验,合作探究,感悟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对第2段美点品评对美女蛇、私塾先生、三味书屋的评价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1、分四个小组,每一组选一个话题,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体验,合作探究:成长中的小插曲——谈谈美女蛇的故事

  成长中的启蒙者——评评文中的私塾先生

  成长中的学堂——议议私塾教育下的三味书屋

  成长中的启示——说说作者成长故事给我的启迪

  2、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

  (1)讨论分析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几种观点:

  ①这个故事充满充满迷信色彩,是为了吓唬孩子,因此,这里有批判迷信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威逼利诱孩子“有志于学”,造成了儿童迷信、恐惧的思想。

  ③美女蛇是专门扮演善良面貌骗人害人的恶人,飞蜈蚣是制服恶人的力量。

  ④故事颂扬糟粕,寓意是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会披上漂亮的伪装害人。

  ⑤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

  (2)找出写先生的文字,你对先生有什么看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他什么态度?

  几种观点可供参考:

  ①“一个迂腐的老学究”,用自己深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于儿童”。

  ②一个被批判的、被讽刺的、可憎又可笑的反面人物。

  ③先生即寿镜吾,“知识渊博”,“具有反帝爱国思想”,对鲁迅也很关心,鲁迅对他也很尊敬。

  二、部分难点理解

  1、“似乎”和“确凿”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有些模糊;而“确凿”是因为“百草园那时是我的乐园”,因此记忆清楚。

  2、分析第9段(布置作业)

  ①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②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

  ③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面加上“们”?

  ④三个“也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⑤给这一段分层。

  ⑥第一句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⑦两个Ade能颠倒顺序吗?

  三、拓展阅读

  思,在百草园(节选)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椹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尽管我来得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我以无限的情趣。

  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

  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 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 作者:刘绍棠)

  [评析]历史的久远的鲁迅生活过的百草园现在成了人们游玩、瞻仰的地方,成了人们凭吊先贤、抒发感受的地方。教师如果将这种扩读所得介绍给自己的学生,他们也许就有穿越时光的隧道、看到历史与现实碰撞的感觉,他们将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学*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听写(家庭作业)

  2、句子仿写:结合课文或自己的经历,写“如果说,人生是……那么童年是……”

  提示:

  在七年级上册《童趣》中仿写过: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现在的仿写深入了一步,例: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附录三: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三个小故事——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他曾经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十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书桌的右下角刻“早”的故事。

  课后反思:

  句子仿写要注意什么?

  句子仿写作业收上来了,比较好的: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电影,那么童年就是最扣人心弦的一段;

  如果说,人生是绚丽的一幅画,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笔;

  如果说,人生是一棵茂盛的大树,那么童年就是上面最嫩绿的叶片;

  如果说,人生是一篇文章,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富有情趣的一段;

  如果说人生是四季,那么童年就是拥有无限生机的春天;

  如果说人生是交替变换的昼夜,那么童年就是旭日东生的清晨;

  如果说人生是一汪海洋,那么童年就是拍击礁石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道风景线,那么童年是其中最眩人夺目的景物;

  如果说人生是浩淼广阔的宇宙,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恒星。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童年就是前言,就是背景,通过它来了解人生的第一步。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音乐。也许是因为听它优美的旋律可以放松心情,也许是因为哼唱着悦耳动听,也许是因为小时侯就耳濡目染、形成的爱好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就像活泼的音符一样快乐。

  我不知道秋天为什么给人的感觉那么凄凉,并且还带着伤感。也许是因为树叶不得不脱离母体,盘旋、盘旋,最终融入泥土吧;也许是因为秋风萧瑟,吹到人脸上凉飕飕的吧;也许是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凉地演奏凄美的乐曲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拜明星,而且无论年纪大小。也许是因为明星们亮丽的外表吧,也许是因为他们有过人的技能吧,也许是因为他们特别的身份和个性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海洋那么吸引着我。也许是因为它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也许是因为它包孕着的无数活泼的小生命们,也许是因为海底蕴藏的神秘的宝藏吧……都无从知道。

  仿写存在的问题是:

  (1)人生和童年之间的关系弄不清,如:

  如果说人生是咖啡,那么童年是咖啡伴侣年—牛奶和糖;

  人生是一片大海,那么童年是在海上的小船;

  (2)令人费解,逻辑不明,如:

  童年的动作是清洁的,是正直的,都显明他的本性;

  人生是树,童年就是树上的果实;

  如果说,人生是一座一座大山,要经历许多次失败,那么童年是一座一座的小金字塔。

  我不知道这浩渺无际的草原有多大,而且也不知道在那草原生活的牛羊有多少,也许是远处像白云一样的羊群,也许是奔驰在碧绿的草毡上的骏马。也许是静静地俯下身躯吃草的牛群。

  (3)格调灰暗或者毫无意义,如:

  我不知道学*为什么那么没意思,也许是因为要面对,也许是因为生活的关系,也许是因为明天的阳光还在待着我们,到低是为了什么我不知道。(还有错别字)

  人生是乏味无趣的,但是童年是儿时最美好的时光。

  如果说人生是幸福的,那么,人生也是不幸的那么童年有不幸,也有不幸。

  (4)不合理,如:

  我不知道为什么北京人要住在一个没有秩序、有污染的环境里呢,而且还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得意忘形,也许是因为人们的文化底蕴太低,也许是人民的秩度还不够严厉。……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们保护我们的家园吧!(错字)

  (5)三个“也许”不够。

  仿写要做到:严格遵照原句的修辞、几个句子,句子间有内在逻辑关系,格调好,减少错别字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3

  刚刚结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了两节课不到。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巨恨鲁迅的文章。难懂,难背,包括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此奠定了讨厌这个爱骂人的老头的基础。直到现在。但是在给学生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能不能不让我的学生产生我这样的情绪,抛开个人偏见,鲁迅是堪称文坛泰斗的人物,如果让他们现在就失去了兴趣,那必将是和我一样的结果,见鲁迅的文章就退避三舍。于是,我让自己不带任何成见的去重新品读这篇文章,其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相当有趣的,初读下来,会被其中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还曾经尝试着按照鲁迅的方式去捕过鸟,虽然一无所获,但是孩童的那份好奇和天真,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有趣。

  所以,在讲的时候,第一,要让学生体会得到童年鲁迅的那份乐,事实证明,孩子们的确能够感受到那份童真和乐趣。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未免太肤浅了,鲁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六岁了,身处上海,这自然要从《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入手,四十六岁的鲁迅回忆童年生活,除了快乐意外,还有淡淡的忧伤,这忧伤来自于他对故乡的思念,正所谓落叶归根,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世事的芜杂,唯有童年那些亮丽、清纯的地方才是心灵的避难所。而作为十几岁的孩子,让他们深刻的理解这些委实不容易,他们无法感同身受,那么,就要让他们了解这些背景,去体会鲁迅写文章时不同的心境。

  鉴于以上各方面的考虑,一层一层不断的深入的同时,适时的引导学生不断的读很重要,每读一篇就带上不同的情感和体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走进鲁迅。讲完以后,有些小小的遗憾,觉得没有引领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这篇文章深层的情感。但是,下课后,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和我说:“老师,为什么了解了鲁迅以后,理解起来就不一样了呢?”这也算是对我小小的安慰吧。总觉得语文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受用终生的,在现在不被名利所扰的时候,多带给学生一些真正语文的东西是我的目标和最大的快乐。继续努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学生就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的学*还是对学生以后深入的了解鲁迅的作品有一定影响的.。

  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学*前一部分百草园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并把如何来写百草园作为学生学*写景的重点。利用合作学*来解决,效果很好。对于第二部分的学*,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学生理解学堂后面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讨论,学生认识到,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

  虽然在教学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总觉得自己在扼杀了学生的热情,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又觉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鸟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游戏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练*成。所以留了一个课下作业,以《炒蛋》为题写一个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结果学生写的部分效果较好。现摘录下一段:

  首先将鸡蛋打碎,倒入一个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把锅里放上油,等油慢慢热后,再将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用炒菜勺不断了翻炒,最后拿出盘子,把鸡蛋盛入盘子中。

  从这一环节中,我想,虽然课堂的学*上不是轰轰烈烈的,只要在练*中,让学生训练语文的学*技能,也是一个真正的收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5

  本文教学是开学的第一篇文章,有好的开头上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仍然坚持用“生本”的方法。经过一个假期,学生是否在学*中又不适应?是否还能够用生本的学*方法与学**惯来迎接新的学*?为此,我这样来处理:

  第一课时,我将“前置性作业”放在堂内进行,向学生明确学*内容,独立去完成。我则不断巡视,及时给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我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整体感知。

  (2)交流阅读体会。

  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先口头,后笔头,纠正学生个在表达上的不足。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尤其关注学生在“引读”方面的功夫做到没有,同时也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赏读文章。

  总的感觉,学生在赏读批注方面还可以,使上学期生本语文教学的成果得到巩固。但在“引读”上学生还是很欠缺的,尤其是材料不丰富。因此,我应该借此来引导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才能积累到丰富的材料,才可以使得“引读”的角度更广,使学生的思维有深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6

  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各听课老师的评论、指导,让自己感受颇深,对某些问题有了较深的思考。

  首先,语文课是语言课。

  记得刚开学的序言课上,我是这样对学生阐释“语文”的涵义的:语=言+吾,是我说,我想说,我要说。“文”在古语中同“纹”,意为雕饰,目的是增加美感。所以“语文”的涵义应该是:我要说,而且要把话说得漂亮。所以这堂课立足于体验,联系课文,激发学生曾有的体验,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在评课的时候,曹明老师问我,在冬季捕鸟这一环节上,为什么要安排五个学生发言。我想说的是:首先,这不是安排,这是满足学生想要表达的愿望,其次,我所要立足的不仅是分析课文,课文只是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来激发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现在学生想要表现自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与作者相通的感受并且想与大家分享,我为什么不满足他们呢?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种活泼、踊跃的课堂氛围,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因为老师才是激发活力的源头,教师自身必须有这种意识:让你的学生想要开口说话,并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在这方面,李阳英语给了自己一些启发,他之所以疯狂,就是表现在说,充满活力的说。在这种大声说的过程中,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较大程度的被激活。联想到外教给学生上课,课堂里总能听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声,可以想到此时学生们兴奋的神情,语言课就该有这样的氛围。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不仅激发学生想说,而且得慢慢引导他们会说,怎样说得有条理,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怎样把语言说得再美一点,包括表达自己时的仪态、表情。自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相信不断地坚持,总会有收获。

  其次,语文课不能疏忽情感的培养。

  课后,曹明老师指出,在学*冬季捕鸟的内容上,老师疏忽了一点,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是非观,和敬畏生命意识的机会。老师如果是个有心人,只要捎带一句,提醒学生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事后再细读课文,觉得所言极是。当第二天引导学生重学这一内容时,学生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残忍”。这又让我忽然想起了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写战士们与敌人血拼后的场面,其实是极血腥和暴力的。显然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会发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在情感领域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这不是对老师的备课的要求,而是对老师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这样认为。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论就课文的结构安排,篇幅比例,还是思想立意,“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二者的描写比重,都有着严格均衡的对照作用。而且,作者写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态,大多是为了衬托三味书屋中毫无生命力的封建启蒙教育,借以表明作者严肃的批判态度,因此,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分析,全文的描写重心在于“三味书屋”。

  但是,由于当代中学生和年轻的语文教师对旧式私塾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陌生,也由于鲁迅对百草园景象与生活的依恋更容易引发中学生活泼的兴致,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学安排都有重前轻后的偏向,即重点阅读分析百草园一段的描写,对三味书屋的重头描写则一带而过,这种处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点,但却有避重就轻的偏向。

  只要我们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难发现,百草园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的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切*孩子的生活与心理,学生一读便能理解,教师反复讲解分析实在不很必要。作家对三味书屋内毫无生气的学*生活描写,则并非单纯的记实,而是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和批判态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就无法讲透。况且,鲁迅先生行文中的批评态度表现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鲁迅风格”,如果不领会三味书屋一段的深刻描写,抓住全文的对比和照应关系,进而领悟鲁迅散文独特的批判精神和艺术风格,那么势必舍本逐末,降低了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与知识两个方面的教育功能。

  要深入领会三味书屋一段描写中所蕴涵的丰富意味,教师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细致把握描写中隐伏、照应的多重细节联系。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寿镜吾先生将私塾命名为“三味书屋”,本意是要创立一种最佳的教育境界。

  但是,正如封建没落时期的其他精神文化产品一样,总是有着既相互包容、又互相对立、冲突的特征,书屋讲坛的安排正隐含了这一特征:“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凭空添一句“没有孔子牌位”呢?从这个简洁的暗示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更深刻的意味。

  作家对三味书屋的描写,已经不像描写百草园那样纯粹用孩子的直观方法了,而是介入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文化审视,这种审视首先发现的是三味书屋中

  “名”与“实”的矛盾。匾上大书“三味”,有鲜明的佛教特色;画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有一种清空消遥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风味;可偏偏“没有孔子牌位”,这对正统的儒家文化无疑是一种嘲讽,它暗示了晚清时期封建思想无法抗拒的衰落。

  的确,在18世纪末期,封建思想的神圣地位不仅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所动摇,并且也由于自身教育的贫乏与空泛而无力振作。这种神圣与贫乏的强烈对照,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与讽刺。

  书屋称作“三味”,先生的外表也有三个特征:“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先生的德行也有三个长处:“极方正,质朴,博学”;他的教学安排每天都一样:“早上读书”,“正午*字”,“晚上对课”;教学过程也分为三步:“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总之,作家对于书屋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描写,处处都与“三”字相照应。连孩子们偷跑到园子里玩游戏也是三种玩法:有的“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树上寻蝉蜕”,还有的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三个招数:“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甚至连先生的教学用语也只记述了三句,一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里去了”!三曰“读书”!如此而已,整个三味书屋中的一切,简直如同一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经》!

  作家不惜叠床架屋的关于“三”的排列,绝非无意中的巧合。笔者认为,鲁迅如此精心安排,其目的正是要揭示这样的思想意义:三味书屋中僵化的教学程式、死板的教育方法、毫无用处而又不知所云的教学内容,同孩子们来自百草园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反差太大,不可调和;孩子们对毫无生命力的封建教育,只能报之以无味的兴趣,无聊的情绪,无尽的怀疑;而只有当先生进入“个中三昧”、得意忘形、忘记了身边的孩子的时候,孩子们才能重归于自由,恢复童心、童趣,做点于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讲讲有趣的话语,画几张自己喜爱的画片,做点自己需要的小交易。大约这才正是孩子们读书生活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中三昧”吧!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是外在的,直观的,是用童心直接感受的;对三味书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则是内在的,隐含的,是童心感悟与思想家的审视相交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是鲜明的,均衡的,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顾此失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毫无疑问,只有深入了解后者,才能够充分挖掘两组对比描写中所蕴涵的思想倾向和批判态度。教学的难点在于,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除却内容、背景与当今少年儿童生活的隔膜之外,还由于作家同时采用了两个观察的“视点”,一是孩提时代朦胧的感知,二是作家的批判审视。由于两个“视点”的观察互为表里、相互交错,加之作者采用了朦胧的暗示和照应,就使得作家关于三味书屋学*生活的描写具有含蓄、内在、深沉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以自己细致入微的解读作引导,逐步深入地诱导学生去阅读和领悟,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无法达到。

  总之,真正体现鲁迅散文创作风格的方面,真正反映鲁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精神,都包含在对三味书屋的含蓄、幽默、深刻的描写之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处理上,不可轻易忽略对“三味书屋”一段的阅读、剖析和深入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我们用了三个课时学*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反思一下,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对这篇文章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但是在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眷恋。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

  我的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对比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文章写景的方法;

  这个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但是,经过反思发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学*中,学生可以学*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学*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等。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重点放在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

  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设计时就没有想学*字词,但是,在读文章时就发现了问题,也使我明白了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毕竟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绍作者的图片也应该用上,否则,只是浪费,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课程的进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课前的考虑不够充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8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这一课可以挖掘出许多外延,培养他们综合探究的能力,而且,整节课也可以一线串珠地完成。在知识内容的学*上,可以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在教法上,也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在研究学情上,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但是,经过反思发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学*中,学生可以学*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学*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等。

  3、反思教学设计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

  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设计时就没有想学*字词,但是,在读文章时就发现了问题,也使我明白了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毕竟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绍作者的图片也应该用上,否则,只是浪费,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课程的进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

  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课前的考虑也不充分。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育人功能。

  4、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

  5、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还算没有大的问题,但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做得更吸引学生。

  6、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

  7、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9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写景为什么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什么地方值得你学*。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妈妈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

  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文章写景的方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符合单元教学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但是,经过反思和课后阅读发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显,所以,教学目标定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适,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对私塾教育稍有不满。

  3、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应把对词语的掌握加入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补充,分别在练*本和练*册上听写了本课字词,巡视中发现好多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个假就忘记了怎么写字了。

  4、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5、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是我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放手 。

  另外,在教学中,我把对比的写法割裂开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现在想来,在设置前置性作业时,应该这样设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对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学中是讲完了百草园、讲过渡段,再讲三味书屋,这样对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6、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的语言不简洁,爱重复。

  那么,我的教学就没有优点吗?不是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分别布置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用一连串动词写事,用我和鲁迅比童年写童年趣事。这些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学水*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10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这是我在这堂课的目标。

  所以本课中,我力求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让学生在中心的理解上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里,我让学生从自己的童年体会开始谈起。让学生在共鸣中领会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一切都在娓娓中道来。在分析第二段中结合小作文的景物描写,既对景物做了详细的分析,又教会景物描写的方法,在课后的作业中加以巩固。写景状物的描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总的来说,课堂的目标都在这两课时的内容中及时得到了落实,在学生自己的畅所欲言中得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不足的,对在三味书屋中生活的分析,对于个别难解的语句没有及时解决,而且也没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这是我在这一课文教学的遗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