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不占课时)

  1、看预*提示了解作者生*及学*重点。

  2、,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情况(不看课文):

  ⑴ 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概括方法)

  引导:

  ⑴ 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 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 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 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 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 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 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 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 课后研讨与练*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 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生活的一段经历。

  2、学*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与童趣。

  2、学*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

  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

  准备录音磁带,制作教学投影仪。有条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全文内容,把握结构,了解大意;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深知,他曾因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渡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2、范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可选取重点章节,播放录音磁带或由教师范读。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速度与情感,从而提高听受能力,感知内容。)

  3、检查预*,识记字词。

  4、默读思考,自主学*。

  出示思考题:

  A、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B、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C、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D、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注意圈点、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培养自读能力。)

  5、课堂讨论,培养说话能力和合作意识。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明确:

  A、题目提示:文章内容表现一段经历,(从……至……)两个过程(百草园、三味书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⑧段,第二部分⑨~篇末。

  C、景物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

  D、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通过阅读与讨论,我们大致了解了全文内容。对百草园,作者的感受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请大家进一步讨论思考,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百草园生活的。出示思考题:

  A、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B、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集体讨论、交流,课堂发言,明确。

  (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学生的讨论可能众说纷纭,教师要给予恰当地指导,逐渐集中、归纳。)

  A、第一部分突出了“乐园”,是百草园生活的总起。

  B、最精彩的描写当属景物描写。其特点是:一是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景物的概貌;“单是……”则抓住“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详写百草园的内容。二是动静交替、各具特色:“不必说……”写静物,“也不必说……”写动物,“单是……”亦动亦静,且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形象生动,用词准确。三是虚实结合、趣味横生:多数景物是实写,“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是虚写,通过联想和想像,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四是多角度观察、感受:眼观色,耳闻声,手触物,舌品味……

  C、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鸟则抓住动作描写,引人入胜,使*时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

  (其中同学们更喜欢哪个情节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说明白为什么喜欢,与大家共同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有关片断多朗读、多品味、多体会。景物描写一段最好让学生背过。)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共同了解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我们还领略了作者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同学们也应热爱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以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在描写方面要观察仔细,描写具体、形象、生动。

  四、作业

  1、抄写,积累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在上学途中,也许会有你喜欢的自然景物。请你抓住其特点,进行描写训练。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教师可从读、说、背、写不同角度检查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同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

  三、整体感知

  1、默读理解:

  A、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C、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搜索信息,客观地理解作者的本意。)

  2、讨论明确:

  A、两部分内容是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B、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寻机玩耍取乐。

  C、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形成对比。

  二、问题探究

  1、质疑:

  (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惑。例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贪玩逃学等。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不是重点,但却是难点。教师要正确地加以引导,要从儿童的视角,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同学们提出质疑,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重点问题(教师备案):

  A、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B、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C、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D、本文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学生提问说明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B、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地说来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C、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D、对比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表现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也应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三、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生活的认识。)

  1、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你喜欢什么样老师?与“先生”相比,你更喜欢自己身边的哪一位老师?

  3、你认为游戏与学*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学*态度。)

  三、教师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毫无疑问,这里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成长的足迹。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

  2、写一段对自己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生活经历。300字左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4、作业:

  完成复*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

  2、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引导学生从作者姓名、籍贯、身份、代表作、作品风格等五个方面介绍作者。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提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解决,重点识记。

  三、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1、读过文章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文章哪个地方有疑惑。

  2、学生谈初读感受或提出疑惑。

  小结: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很为你们高兴。大家都很善于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相信这节课我们会解决这些疑惑。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由学生的感受引入主问题)刚才有同学说百草园很好玩,有同学说三味书屋后面的园也很好玩。如果你就是鲁迅,你喜欢哪个地方的生活?为什么?跳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喜欢的理由。

  2、学生依例自主阅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4、全班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答案预设:

  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原因有:

  (1)百草园的景色很美。

  ①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析第二段,反复诵读,感受美景、品味雅词。

  如:A、“碧绿”“紫红”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B、“光滑”“肥胖”“轻捷”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C、“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D、“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②教师引导: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覆盆子、桑葚,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从吃的零食方面,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生活的富裕。

  ③百草园有美丽的景色:绚丽多彩的颜色,悦耳动听的声音,活灵活现的情状,新鲜美好的味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百草园这有声有色、

  有趣有味的美景。(学生齐读)

  (2)百草园的事很有趣。

  引导学生对听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两件事简略品味。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复述。

  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

  (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指导朗读。学生可能回答的原因有:

  ①“我”对“三味书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从“我”问老师何为“怪哉”的奇思妙想,从“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的热闹读书场面,从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略带迂腐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味书屋的风趣和快乐。品味语言:“人都到那里去了!”(通过句末用叹号而不用问号,来揭示先生外严厉内温和的性格,并让学生模拟朗读体味。)

  ②三味书屋的学*虽然枯燥,它后面的园却可以玩。如:爬上花坛折腊梅、攀上桂树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都让人感受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仍然是充满了童趣和欢乐的,这与“百草园”的快乐自由是相连贯的。

  ③上课时老师自己读书入神,学生可以玩纸盔甲、画画。

  引导: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鲁迅都是在玩吗?虽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鲁迅还是很勤奋的,你从文中那些句子看出来的?

  (2)如果没有学生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可引导“你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引导学生把少年鲁迅的读书情况与自己的的读书情况进行比较。

  答案预设:少年鲁迅在私塾的学*生活枯燥无味,上课就是死记硬背;还只能学语文这一门学科;画画还要偷偷摸摸的;问个问题老师不但不答,还要挨骂。现在上学比较有趣:可以问问题,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对我们很和蔼,还有许多有趣的科目,像音乐、美术、体育。还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学校课程来上。

  5、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异同。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预设:

  ①“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某种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②“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不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鲁迅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请同学们以《难忘童年那段记忆》为题,说一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5

  一、设计设想 :

  (一)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二)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三)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 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二) 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 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四) 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二)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二)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二)学*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1)原名及籍贯(2)地位(3)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4)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

  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的菜畦 鸣蝉在树叶里—— ——的黄蜂

  ——的桑葚 色彩 油蛉在这里—— 声音 ——的叫天子 形态

  ——的石井拦 形状 蟋蟀在这里——

  ——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八)、作业:

  1 、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 、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理解主题

  (二)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的认识

  (三)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 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攒(x)——拗(x)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 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二

  (1)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

  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

  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 、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 、对照自身的学*、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环境,主动学*,探究学*,合作学*,寻找并体验学*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 无限趣味 乐园:色彩 形状 声音 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1、百草园:自由 丰富 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 单调 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仿写:从——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 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5、作业:

  完成复*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通过老师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去感知、领悟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主要教学形式: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过程:熟悉课文——解读课文——感受课文——形成观点(后三步在教学中同时进行)。

  活动一: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意的把“园”字和“屋”留出大面积空白,以便学生发挥填写)

  1、问:这个题目哪个词让你最感兴趣?

  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了三味书屋,实际上表现的内容却非常多,可以说是从乐园走到了书斋,(同时在“园”字中板书“乐园”一个词,在“屋”字中板书“书斋”一个词),那你们还从这两个地方读出了哪些感受呢?(意在引导学生自己来解读文本,)能把你的感受也归纳出来吗?

  2、让学生上黑板来板书他对两个地方的感受,并说说是从书中哪些内容读出这种感受的。(学生可能会写是从快乐走到了痛苦,或从自由走到了束缚等)。

  3、学生写的词语所代表的认识和感受,不一定被认同,学生之间可能对彼此的认识有争议,老师要鼓励大家质疑,不求意见的统一,只求言之成理即可。(在这一主要活动中集中体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活动二:在学生尽情陈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后,自然结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准备把自己的学*乐园建成什么样子?

  课后练*:与鲁迅比一比童年,看一看有无快乐值得收藏?

  说明:这一活动优点有三方面:

  (1)、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自己去熟悉,解读文本,并形成自己的认识,避免了老师按文本大量的去灌输式教学。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创造能力,

  (3)、让学生在彼此质疑中学会自己独立的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一活动意在完全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中,以学生为主体,去自由的领悟课文内容,特别是学生所概括的这两个词,就是他对课文主题的一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特别要指出的是,不必按照教参,一定要把学生拉入封建私塾教育的框架中。学生所探究的主题,可以站在现代的角度,与教参不同。

  活动的亮点是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来理解、探究课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参与欲望,扩广参与面,而老师只是穿针引线,那么,在活动中,学生到底有哪些新的感受,有哪些争议,是事先无法预知的。就由于这种不可预知性,恰恰让这堂语文课别开生面、轻松自由、魅力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景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课前准备】

  1、学生:

  通过预*,掌握字词。通过思考,准备说童年趣事的素材。

  2、教师:

  准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童年生活的格言、歌曲或其他小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字词;理解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歌曲“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2、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用屏幕打出鲁迅的画像与介绍)。

  3、学*字词:

  在预*的基础上听写字词,强调自学的能力。

  (用屏幕投影)

  a、给加粗的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略);

  4、放录音听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

  可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品味揣摩。也可以用心轻声跟读课文,初步体味文中的情趣。

  (指导听读:注意力集中,揣摩朗读语气,体味其中感情。)

  听读后出示思考题:

  a、从本文的题目来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b、听读后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起止句间的过渡段。

  c、概述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来看,主要写了两部分的内容。

  b、起止句:百草园部分从开始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三味书屋部分从“出门向东……”到结尾;中间“我不知道……”一段是过渡段。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题,只要有所理解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二、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学*研读“百草园”部分。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b、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2、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相互交流并合作补充:

  最后由老师明确总结:百草园中不仅有春夏的美丽,还有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教师小结:

  写了春夏的百草园是多彩艳丽的,声情并茂,动静有趣,色味俱佳,真正是一个儿童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让百草园*添了几多神秘色彩。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无味,但雪地捕鸟却别有一道风景。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叙述议论相结合,一个充满生机的儿童乐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齐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段。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那么,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读赏析。

  三、作业

  自由朗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三味书屋一部分的内容,品味语言,适当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百草园的内容,作者用优美的笔触将我们带入儿童的乐园──百草园。那么三味书屋究竟会怎样呢?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生活是否也像百草园那样有情趣呢?让我们研读一下。

  二、研读赏析

  1、请同学朗读过渡段落,体会其作用。

  2、学生快速默读,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段,用简洁的话概述。

  b、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3、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可以帮助明确:

  ⑴ 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

  ⑵ 学生有机会跑出去玩;

  ⑶ 趁老师读书入神时游戏、画画。对先生的了解可以有不同看法,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不必统得太死。

  4、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写法:

  本文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大屏幕出示投影:

  例:①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客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②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吧……(“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三、拓展延伸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体验与反思,便罩住了。”

  2、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比一比谁用得准确。

  b、口头说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要求:扣题说文,突出趣字。

  (可以小组比赛,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说得好。)

  四、作业

  写一则童年趣事,或童年傻事。

  要求:说真话,诉真情。600字左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清楚的层次、观察地仔细、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9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 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5、作业:

  完成复*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 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5、作业:

  完成复*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

  2、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引导学生从作者姓名、籍贯、身份、代表作、作品风格等五个方面介绍作者。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提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解决,重点识记。

  三、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1、读过文章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文章哪个地方有疑惑。

  2、学生谈初读感受或提出疑惑。

  小结: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很为你们高兴。大家都很善于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相信这节课我们会解决这些疑惑。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由学生的感受引入主问题)刚才有同学说百草园很好玩,有同学说三味书屋后面的园也很好玩。如果你就是鲁迅,你喜欢哪个地方的生活?为什么?跳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喜欢的理由。

  2、学生依例自主阅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4、全班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答案预设:

  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原因有:

  (1)百草园的景色很美。

  ①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析第二段,反复诵读,感受美景、品味雅词。

  如:A、“碧绿”“紫红”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B、“光滑”“肥胖”“轻捷”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C、“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D、“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②教师引导: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覆盆子、桑葚,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从吃的零食方面,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生活的富裕。

  ③百草园有美丽的景色:绚丽多彩的颜色,悦耳动听的声音,活灵活现的情状,新鲜美好的味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百草园这有声有色、

  有趣有味的美景。(学生齐读)

  (2)百草园的事很有趣。

  引导学生对听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两件事简略品味。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复述。

  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

  (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指导朗读。学生可能回答的原因有:

  ①“我”对“三味书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从“我”问老师何为“怪哉”的奇思妙想,从“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的热闹读书场面,从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略带迂腐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味书屋的风趣和快乐。品味语言:“人都到那里去了!”(通过句末用叹号而不用问号,来揭示先生外严厉内温和的性格,并让学生模拟朗读体味。)

  ②三味书屋的学*虽然枯燥,它后面的园却可以玩。如:爬上花坛折腊梅、攀上桂树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都让人感受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仍然是充满了童趣和欢乐的,这与“百草园”的快乐自由是相连贯的。

  ③上课时老师自己读书入神,学生可以玩纸盔甲、画画。

  引导: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鲁迅都是在玩吗?虽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鲁迅还是很勤奋的,你从文中那些句子看出来的?

  (2)如果没有学生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可引导“你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引导学生把少年鲁迅的读书情况与自己的的读书情况进行比较。

  答案预设:少年鲁迅在私塾的学*生活枯燥无味,上课就是死记硬背;还只能学语文这一门学科;画画还要偷偷摸摸的;问个问题老师不但不答,还要挨骂。现在上学比较有趣:可以问问题,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对我们很和蔼,还有许多有趣的科目,像音乐、美术、体育。还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学校课程来上。

  5、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异同。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预设:

  ①“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某种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②“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不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鲁迅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请同学们以《难忘童年那段记忆》为题,说一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领会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感悟作者关注儿童健康生长的情怀。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丰富同学的词汇。

  教学思路

  初步感知──理性认识──深入探究──品味积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像一支动听的歌,又似一幅美丽的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身的童年乐园。鲁迅先生也曾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起他的童年往事,今天就让我们随先生一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简介鲁迅《朝花夕拾》,推荐课下阅读

  三、同学自主学*课文

  要求: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通读课文。

  jia sui jia bo

  荚 髓 颊 箔

  缠络: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无味:文中指没有趣味。

  同窗:文中指同在一个学校学*的人。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考虑题:

  ⑴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哪些事、物来突出“乐”的?

  ⑵作者写三味书屋时,又选取了哪些片断再现当时的学*生活?

  ⑶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两处生活的记叙,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⑷文中第九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四、教师依据同学学*情况和发言,适当予以点拨

  五、作业

  1、读熟课文,诵读第2和第7自然段。

  2、依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想像,为百草园画一幅画。(不要拘泥于课本插图,我个人认为彩图应为现在修后的。)

  第二课时

  一、同学互看互评画的《百草园》,比比谁画的逼真、画的富有想像力,这样便于理解、背诵,对同学更好地理解运用精彩段有协助。

  二、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

  三、这篇课文同学们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是百草园,下面就请大家依照文中句式说说你感受到的百草园之乐。

  句式:不必说……不必说……单是……

  如: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乐,也不必说夏夜纳凉听到的美女蛇的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色彩斑阑、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我很想详细地知道怪哉”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先生真的不知道吗?

  2、课文写了小朋友们人声鼎沸的读书情形,你觉得小朋友们是读懂了念吗?为什么?

  3、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小朋友们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课文为何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5、寿先生是怎样一位教师?

  (以上问题不必拘于教参,同学只要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教师应重点说说第四个考虑题,让同学明白对比的写法。)

  五、品读积累。

  同学细读课文,寻找佳词好句,归纳整理。(同学落实到积累本上)

  例:一组精彩的动词:打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一组精彩的句式:也许是因为拔何鸟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课本《过年》《思,在百草园》。

  2、日记本上完成:给少年鲁迅的一封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布置预*〗

  (1)查字典:给课文“预*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要点。

  (二)预*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想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课外资料,然后汇总资料,自行选择完成下列任务中的一项:

  1.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

  2.制作介绍鲁迅先生的简单网页(或课件)

  3.完成一份介绍鲁迅先生生*为主题的小报。

  4.制作鲁迅图片资料的展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板书课题,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

  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畦敛髓罕蜕鼎拗

  辨析读音(要求掌握):确凿攒成长妈妈系一条长绳宿儒

  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葚蛉蝥珊瑚窦厥倜傥叵盔

  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确凿轻捷鉴赏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2、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3、听配乐课文朗诵,思考:一个……的童年,并阐述理由。

  有趣、乐……

  (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三、质疑问难: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正因为童年是如此有趣、快乐,作者才对这段经历产生依恋之情,请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体会其当时心情。(过渡段)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练*一3)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交流解决。

  三、体验反思:

  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作用。

  二、研读赏析:

  1、学生阅读第二段,思考: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作者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这么描写?

  (详略、顺序、感觉器官、多角度)

  教师小结:第一部分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佳句妙词。

  2、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一是写人的动作,二是写鸟雀的动作,三是写竹筛的动作)

  3、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4、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

  2、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引导学生从作者姓名、籍贯、身份、代表作、作品风格等五个方面介绍作者。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提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解决,重点识记。

  三、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1、读过文章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文章哪个地方有疑惑。

  2、学生谈初读感受或提出疑惑。

  小结: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很为你们高兴。大家都很善于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相信这节课我们会解决这些疑惑。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由学生的感受引入主问题)刚才有同学说百草园很好玩,有同学说三味书屋后面的园也很好玩。如果你就是鲁迅,你喜欢哪个地方的生活?为什么?跳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喜欢的理由。

  2、学生依例自主阅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4、全班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答案预设:

  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原因有:

  (1)百草园的景色很美。

  ①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析第二段,反复诵读,感受美景、品味雅词。

  如:A、“碧绿”“紫红”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B、“光滑”“肥胖”“轻捷”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C、“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D、“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②教师引导: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覆盆子、桑葚,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从吃的零食方面,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生活的富裕。

  ③百草园有美丽的景色:绚丽多彩的颜色,悦耳动听的声音,活灵活现的情状,新鲜美好的味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百草园这有声有色、

  有趣有味的美景。(学生齐读)

  (2)百草园的事很有趣。

  引导学生对听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两件事简略品味。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复述。

  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

  (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指导朗读。学生可能回答的原因有:

  ①“我”对“三味书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从“我”问老师何为“怪哉”的奇思妙想,从“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的热闹读书场面,从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略带迂腐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味书屋的风趣和快乐。品味语言:“人都到那里去了!”(通过句末用叹号而不用问号,来揭示先生外严厉内温和的性格,并让学生模拟朗读体味。)

  ②三味书屋的学*虽然枯燥,它后面的园却可以玩。如:爬上花坛折腊梅、攀上桂树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都让人感受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仍然是充满了童趣和欢乐的,这与“百草园”的快乐自由是相连贯的。

  ③上课时老师自己读书入神,学生可以玩纸盔甲、画画。

  引导: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鲁迅都是在玩吗?虽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鲁迅还是很勤奋的,你从文中那些句子看出来的?

  (2)如果没有学生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可引导“你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引导学生把少年鲁迅的读书情况与自己的的读书情况进行比较。

  答案预设:少年鲁迅在私塾的学*生活枯燥无味,上课就是死记硬背;还只能学语文这一门学科;画画还要偷偷摸摸的;问个问题老师不但不答,还要挨骂。现在上学比较有趣:可以问问题,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对我们很和蔼,还有许多有趣的科目,像音乐、美术、体育。还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学校课程来上。

  5、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异同。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预设:

  ①“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某种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②“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不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鲁迅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请同学们以《难忘童年那段记忆》为题,说一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景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课前准备】

  1、学生:

  通过预*,掌握字词。通过思考,准备说童年趣事的素材。

  2、教师:

  准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童年生活的格言、歌曲或其他小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字词;理解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歌曲“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2、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用屏幕打出鲁迅的画像与介绍)。

  3、学*字词:

  在预*的基础上听写字词,强调自学的能力。

  (用屏幕投影)

  a、给加粗的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略);

  4、放录音听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

  可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品味揣摩。也可以用心轻声跟读课文,初步体味文中的情趣。

  (指导听读:注意力集中,揣摩朗读语气,体味其中感情。)

  听读后出示思考题:

  a、从本文的题目来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b、听读后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起止句间的过渡段。

  c、概述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来看,主要写了两部分的内容。

  b、起止句:百草园部分从开始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三味书屋部分从“出门向东……”到结尾;中间“我不知道……”一段是过渡段。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题,只要有所理解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二、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学*研读“百草园”部分。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b、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2、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相互交流并合作补充:

  最后由老师明确总结:百草园中不仅有春夏的美丽,还有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教师小结:

  写了春夏的百草园是多彩艳丽的,声情并茂,动静有趣,色味俱佳,真正是一个儿童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让百草园*添了几多神秘色彩。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无味,但雪地捕鸟却别有一道风景。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叙述议论相结合,一个充满生机的儿童乐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齐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段。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那么,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读赏析。

  三、作业

  自由朗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三味书屋一部分的内容,品味语言,适当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百草园的内容,作者用优美的笔触将我们带入儿童的乐园──百草园。那么三味书屋究竟会怎样呢?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生活是否也像百草园那样有情趣呢?让我们研读一下。

  二、研读赏析

  1、请同学朗读过渡段落,体会其作用。

  2、学生快速默读,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段,用简洁的话概述。

  b、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3、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可以帮助明确:

  ⑴ 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

  ⑵ 学生有机会跑出去玩;

  ⑶ 趁老师读书入神时游戏、画画。对先生的了解可以有不同看法,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不必统得太死。

  4、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写法:

  本文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大屏幕出示投影:

  例:①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客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②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吧……(“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三、拓展延伸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体验与反思,便罩住了。”

  2、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比一比谁用得准确。

  b、口头说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要求:扣题说文,突出趣字。

  (可以小组比赛,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说得好。)

  四、作业

  写一则童年趣事,或童年傻事。

  要求:说真话,诉真情。600字左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清楚的层次、观察地仔细、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2)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作文 (菁华3篇)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作文1

  小时候在家,我总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日子过得十分快活。

  早晨,小伙伴们都还在梦乡,我就起来了。一个人在家里就开始了我的“个人秀”:客厅成为我纵横驰骋的战场,我就是身披铠甲的威风凛凛的勇士甚至是盖世英雄,我拿起一把玩具剑,转一个圈,一剑砍下去,顿时天旋地暗。再转一个圈又把剑想象成锤子,“砰”地一声砸在了地上,水泥地“轰轰”两声裂开了一条条缝,假想的敌人们在空中转了几圈后应声倒地,在裂缝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于我嘛,潇洒地掀掀自己的“披风”,大摇大摆地走下了“战场”。我估计即使唐·吉坷德见到我也只能感叹小巫见大巫。

  当然,我最想听到的还是小伙伴们的叫声:“曾奕铭,快下来玩啊!”每当听到这声音,我都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门外飞奔而下。我们最喜欢玩的就是模仿*叔叔打仗的游戏。游戏开始之前是得准备一些“装备”的。拿起长树枝当作枪,捡起那种摔在地上就会响的小果子当手榴弹,然后找个特大的石碑当盾牌,“大战”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嘶杀声响彻整个院子……

  时光在流逝,快乐的童年一去不复返,我也在不知不觉中跨进了初中的校门。

  每天清晨,我背着书包来到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漂亮的校园:高大宏伟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两栋教学楼的中间绿树成阴,一阵阵的花香扑鼻而来,我神清气爽。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教学楼前面的操场,红色柔软的塑胶跑道,跑道上一道道的白线,好像是一根根飘逸的裙带。跑道的中间是绿茵茵的足球场,绿油油的小草们都竖着耳朵,挺直腰背,随时欢迎足球小子们的到来。操场的一旁还有一个偌大的篮球场,这些可都是我的`最爱。

  可我不敢有片刻的停留,我马不停蹄地直奔教室,在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中开始了一天的学*:课堂上我们随着老师在知识的海洋探索,一个个聚精会神、积极思考,课后我们抓紧时间完成作业,不懂就问……同学们都是认认真真,你追我赶,生怕稍一松懈就落在了别人的后面。每天的学校生活忙碌而又充实。

  我喜欢家给予我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我也喜欢学校给予我的充实紧张,让我茁壮成长。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作文2

  独角兽,比目鱼;上大人,孔乙己循着阵阵爽朗的对课声,我来到了三味书屋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漫步在三味书屋,让我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看,尽管年代久远,那一块牌匾上写着的三味书屋几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牌匾下面的画上,一只俏皮可爱的梅花鹿正在树荫底下悠闲地栖息。画的下面就是寿镜吾老先生的座位了。三味书屋的四周散布着一些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的桌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此时,我仿佛看到了寿镜吾老先生正摇头晃脑地带领着学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四书五经》呢。小鲁迅的座位在最左侧靠墙处,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正是因为这个座位以及它的主人让这个晚清时期的私塾从此名扬海内外。如今,小鲁迅在书桌上刻的早字已被层层保护起来,并被放大供游客观瞻。一次事出有因的迟到,让这个早字不仅刻在了小鲁迅的书桌上,更重要的是刻进了他的内心深处,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从那以后,小鲁迅再也没有迟到,因为他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正如他长大以后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还有的。小鲁迅刻早的故事,更是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勤学苦练,树人成才。

  从三味书屋出来,我一路哼着《三味早读》的小曲,沿着一段青石板铺成的路,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百草园。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挺拔的皂荚树,依然如故。还有那每年夏天不约而来的知了在不停地歌唱,蟋蟀在尽情地弹琴,勤劳的蜜蜂在欢快地舞蹈,泥墙根旁不时传来几声斑鸠的叫声,好像汇聚成了一首轻松美妙的交响曲哦,这不就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景象吗?我们现在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可能会认为百草园也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菜园子,没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去游乐场呢。可是,在鲁迅的童年时代,他和小伙伴们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玩斗蛐蛐、找何首乌、雪地捕鸟等各种有趣的游戏,在这片成长的乐土上,享受着无穷无尽的乐趣。怪不得鲁迅会说,三味书屋的学*是极其枯燥无味的,百草园的生活却是令人无限向往的呢。这,也许就是我们现在的孩子所不能体会到的美好感觉吧。

  通过这次游览,在三味书屋让我感受到了私塾的严厉、小鲁迅的勤奋;在百草园让我找到了小鲁迅快乐的身影这就是鲁迅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作文3

  “独角兽,比目鱼;上大人,孔乙己……”循着阵阵爽朗的对课声,我来到了三味书屋——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漫步在三味书屋,让我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看,尽管年代久远,那一块牌匾上写着的“三味书屋”几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牌匾下面的画上,一只俏皮可爱的梅花鹿正在树荫底下悠闲地栖息。画的下面就是寿镜吾老先生的座位了。三味书屋的四周散布着一些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的桌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此时,我仿佛看到了寿镜吾老先生正摇头晃脑地带领着学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四书五经》呢。小鲁迅的座位在最左侧靠墙处,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正是因为这个座位以及它的主人让这个晚清时期的私塾从此名扬海内外。如今,小鲁迅在书桌上刻的“早”字已被层层保护起来,并被放大供游客观瞻。一次事出有因的迟到,让这个“早”字不仅刻在了小鲁迅的书桌上,更重要的是刻进了他的内心深处,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从那以后,小鲁迅再也没有迟到,因为他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正如他长大以后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还有的。”小鲁迅刻“早”的故事,更是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勤学苦练,树人成才。

  从三味书屋出来,我一路哼着《三味早读》的小曲,沿着一段青石板铺成的路,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百草园。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挺拔的皂荚树,依然如故。还有那每年夏天不约而来的知了在不停地歌唱,蟋蟀在尽情地弹琴,勤劳的蜜蜂在欢快地舞蹈,泥墙根旁不时传来几声斑鸠的叫声,好像汇聚成了一首轻松美妙的交响曲……哦,这不就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景象吗?我们现在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可能会认为百草园也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菜园子,没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去游乐场呢。可是,在鲁迅的童年时代,他和小伙伴们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玩斗蛐蛐、找何首乌、雪地捕鸟等各种有趣的游戏,在这片成长的乐土上,享受着无穷无尽的乐趣。怪不得鲁迅会说,三味书屋的学*是极其枯燥无味的,百草园的生活却是令人无限向往的呢。这,也许就是我们现在的孩子所不能体会到的美好感觉吧。

  通过这次游览,在三味书屋让我感受到了私塾的严厉、小鲁迅的勤奋;在百草园让我找到了小鲁迅快乐的身影……这就是鲁迅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菁华6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

  在讲授这篇课文的三味书屋那部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童年鲁迅的眼里,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较下,三味书屋是不是就是枯燥无味、没有丝毫的乐趣呢?”学生都很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大家一致认为就算是读书生活也是有一点乐趣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跑到后园去折桂花,捉蚂蚁喂苍蝇;二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

  在整篇文章结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看课后研讨与练*一中的第三小题,请你静静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五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作答,大部分学生都赞成第三种观点,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但也有同学赞成第二种观点,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我问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说老师拒绝回答怪哉这个问题就是很好的依据。我再追问还有没有时,他们都摇头说没有了。

  这时周睿哲举起了手,他的依据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同窗们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他的话刚一出口,其他同学都纷纷指责他,说他是胡说,明明前面已经说了 这是读书生活中的一点乐趣,怎么又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依据呢?我摇手制止了其他学生,我让周睿哲说一下他是怎样理解这个地方的,他说了很多,但一直没准确的表达出来(他*时的成绩不是很出色)。看着他那着急的神情,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我说:“请你听我说,看看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师教授的知识很有趣的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话,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的读书,就不会偷偷的玩游戏了。是不是这个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连连点头。其他同学听后也很是赞同。我表扬了周睿哲并鼓励其他同学以后也要多动脑筋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按照优差生的观念来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举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学不就失去了这么精彩的一个观点吗?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等的空间,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论XX》的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感谢洪宗礼先生,和苏教版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的编写者们,在教参中再看不到“扣帽子”“喊号子”“贴条子”式的课文简析了,鲁迅先生也终于可以从那个凄冷的圣坛上回到温暖的“故乡”,美丽的“百草园”里了,相信这种以人为本的分析不仅让先生含笑九泉,也让一代代的读者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师。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多年来所苦苦寻求的语文的真谛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3

  这是开学第一节课。考虑到学生的学**惯在寒假有所松散,所以首先让同学们猜读。猜读环节刘轲宏第一个发言,着实让我吃惊。再安排男女轮读。轮读让同学们嗓子有放松的时间,又能够保证一定的朗读训练量。

  导读的设计同学们觉得很新奇。老师刻意放缓提示的语速,让同学们听清要求。许是第2段是整段朗读的缘故,第7段有同学读过了头,后面就好很多了。不过朗读的语气、感情不很到位。老师示范朗读第9段,同学自由读,同学展示读。读好了第9段同学自由读11段,展示朗读。效果不错。

  第二段的品读同学们还是放不开。

  第二课时的感觉不太好。

  教训有:一、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

  二、考虑到学生还未完全进入状态,说话的语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实上还可以快些。

  三、注意讲与练的衔接语。

  四、注意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上完了,回忆刚刚结束的两个课时的授课情况,我感触颇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

  因此,在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作者。

  但是,在学*第二课时内容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

  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学生就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的学*还是对学生以后深入的了解鲁迅的作品有一定影响的。

  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学*前一部分百草园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并把如何来写百草园作为学生学*写景的重点。利用合作学*来解决,效果很好。对于第二部分的学*,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学生理解学堂后面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讨论,学生认识到,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

  虽然在教学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总觉得自己在扼杀了学生的热情,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又觉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鸟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游戏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练*成。所以留了一个课下作业,以《炒蛋》为题写一个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结果学生写的部分效果较好。

  现摘录下一段:首先将鸡蛋打碎,倒入一个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把锅里放上油,等油慢慢热后,再将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用炒菜勺不断了翻炒,最后拿出盘子,把鸡蛋盛入盘子中。

  从这一环节中,我想,虽然课堂的学*上不是轰轰烈烈的,只要在练*中,让学生训练语文的学*技能,也是一个真正的收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6

  刚刚结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了两节课不到。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巨恨鲁迅的文章。难懂,难背,包括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此奠定了讨厌这个爱骂人的老头的基础。直到现在。但是在给学生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能不能不让我的学生产生我这样的情绪,抛开个人偏见,鲁迅是堪称文坛泰斗的人物,如果让他们现在就失去了兴趣,那必将是和我一样的结果,见鲁迅的文章就退避三舍。于是,我让自己不带任何成见的去重新品读这篇文章,其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相当有趣的,初读下来,会被其中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还曾经尝试着按照鲁迅的方式去捕过鸟,虽然一无所获,但是孩童的那份好奇和天真,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有趣。

  所以,在讲的时候,第一,要让学生体会得到童年鲁迅的那份乐,事实证明,孩子们的确能够感受到那份童真和乐趣。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未免太肤浅了,鲁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六岁了,身处上海,这自然要从《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入手,四十六岁的鲁迅回忆童年生活,除了快乐意外,还有淡淡的忧伤,这忧伤来自于他对故乡的思念,正所谓落叶归根,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世事的芜杂,唯有童年那些亮丽、清纯的地方才是心灵的避难所。而作为十几岁的孩子,让他们深刻的理解这些委实不容易,他们无法感同身受,那么,就要让他们了解这些背景,去体会鲁迅写文章时不同的心境。

  鉴于以上各方面的考虑,一层一层不断的深入的同时,适时的引导学生不断的读很重要,每读一篇就带上不同的情感和体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走进鲁迅。讲完以后,有些小小的遗憾,觉得没有引领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这篇文章深层的情感。但是,下课后,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和我说:“老师,为什么了解了鲁迅以后,理解起来就不一样了呢?”这也算是对我小小的安慰吧。总觉得语文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受用终生的,在现在不被名利所扰的时候,多带给学生一些真正语文的东西是我的目标和最大的快乐。继续努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 (菁华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1

  我正在家专心练字,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两篇读后感没有写,

  便慌了起来,*静了一会,便开始在那补起读后感。

  第一篇文章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于我们学过鲁迅先生,所以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整篇文章不喧哗,没有过多的精彩语句,但是却能反映鲁迅先生的快乐时光,令人向往。

  文章一开始就进入主题,讲明百草园是先生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杆,高大的皂荚树,自红的桑椹为我们呈现一篇生机勃勃的景象。捉虫子是鲁迅先生十分喜欢的`一项游戏。在先生的眼中,百草园就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鲁迅先生还听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就过得出的结论便是: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每到冬天的时候,拍雪人、捉鸟雀也给先生带来了不少的童年乐趣。

  没有过多地修饰,反而很简洁却又表达的很清楚,这篇文章,真的令我受益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2

  一条小路向远处的田野延伸,路旁一个小池塘旁有一处不大,但也不小的村子。这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这里载满了我童年时期的一切,现在忆起还甚是怀念。

  记忆中,天上满是炊烟,几十座房子,参差不齐,紧挨在一起。一座小桥连接着*,桥下流着不怎么清澈的溪水,桥上走着忙碌的人们。溪两边是树,像战士一样,挺立在*,风也微微的吹,撩拨着无论什么季节都不多的绿叶。岸边野花暗藏在长长的野草中,含羞地对人们笑着,小鸟也会偶尔在房顶或树梢上休息。这里很安静,几乎没有什么不该有的声音,任何生物都在忙碌,无声无息的,一天过去了。

  我家后面是一块长长一片绿的菜地,这里*时不常有人来,只有外公外婆偶尔会来打理,于是,这里便成了我童年时期的乐园。

  早上,我总是第一个爬下床,兴奋地换完衣服,马马虎虎地洗漱过后,就迫不及待地跑向草地。这时候的天特别蓝,在菜地上踩动那些松散的泥土,有时也是一件极大的趣事。泥土在反复的耕犁,早已向盐坨一样脆不可击,用脚在泥土上踩,泥土碎裂,像巧克力一般,这些碎渣对我来说有得是用处。把土渣用水浇过,像油画用的彩油一般,用这种水泥在地上随心所欲的涂画,无拘无束,总是想着画好,却反而弄巧成拙。

  晚上乐趣比早上多的多,夜晚藏在地里整整一天的小虫子们都从土地钻出来,不说成千上万几百只肯定是有的。许多人都怕虫子,所以他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虫子是一种多么有趣的生物。抓几只虫子,有的叫得出名字,像蟋蟀,七星瓢虫……有的叫不出名字,都全抓进瓶子。用筷子轻轻的玩弄他们,我们这里拨到那里,他们也不怎么反抗,一心只想爬出瓶子,但都一一被我拦下。一手敌不过四雄,总是会有几只虫子趁我不注意的时候逃走,我想挽留这些“阶下囚”,因为没盖盖子,让之前的心血付之东流。

  日子很快溜到了我四岁。有一天外婆说是带我出去吃好吃的,一会儿就回来,于是我迷迷糊糊被外婆带上了车,但我感觉不对,因为好几箱行李被抬上了车,我好像明白了什么,没有哭也没有闹,看着房顶上几缕炊烟,村子里依旧那么安静,好像根本不知道一个孩子就要离开她的怀抱。我的眼泪流在脸边,风负责地一遍又一遍地抹它。

  汽车风一样疾驰,村庄很快不见踪影,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到了城里。这里跟乡里不一样,每一栋楼都直冲云霄,看不见影,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片繁荣。不久,我便进了幼儿园,我们的老师姓肖,是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如此瘦的人,好像单薄的衬衫穿在她身上就是一张渔网。她戴着眼镜,好像博学多才的样子,上课喜欢摇头晃脑的老师。幼儿园所学知识甚是浅薄,26个字母,声母,韵母及一些易懂的生字,在这就不做说明。

  幼儿园是睡午觉的,这时候才是快活所在,把所有孩子哄上床的老师就去休息,但殊不知床上的孩子并未睡着,几个孩子围在一块,拿出自己收藏已久的卡牌,划拳定胜负,谁输谁就把卡牌给胜者,老是玩得过头,午睡时间已过,被老师抓个正着,宝贝卡牌全收走了。后来我们跟着老师打起了游击战,为不让老师发现,留一人发哨,在门口铺爪子……不知老师怎么这么厉害,每次都把我们一网打尽。

  从乡村到幼儿园,这是我的童年,一条承载着欢乐的小溪,在记忆里奔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3

  不必说清澈的河水,逼真的假山,源源的泉水,高大的四季树;也不必说蟑螂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蜜蜂潜伏在花朵旁,轻捷的蝴蝶忽然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引起一阵喧闹。单是周围小小的假山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仔细一看,隐隐有几个脚印,深而急促。原来同学们在这里赛跑,流水们在这里呐喊。假山边的读书屋也极具色彩。瞧那微微上的屋檐,多像一本翻开的书本啊。又好似一只张开翅膀,翩翩飞舞的大雁,带你探索书的'奥秘。就是背背书啊,鱼儿也会为你鼓掌。累了,就与蚱蚂玩耍。用手撸开草丛来,有时候会遇见蚱蚂。倘若用手指夹住它们的身体,便会死死挣扎,用触角来挠你痒痒。抓住了,那是磨练到了意志而喜悦;抓不住,也不灰心,就凭着假山怪石,萍藻游鱼,谁会觉得沮丧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4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来到浙江绍兴鲁迅故里。这里有许多景点,如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等,我们重点参观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

  妈妈担心我走马观花,特意为我请了一位导游,全程讲解。我们先来到三味书屋前,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先生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树下。”屋子里面有11个学生的座位,鲁迅的座位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显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听导游说这个“早”字还有故事哩!

  一天,鲁迅父亲生病了。鲁迅替父亲去抓药,结果上学迟到了,老师责备了他。鲁迅为了让自己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便在课桌上刻下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提醒自己不要再迟到,从此他再也没迟到过。

  从书屋出来就到了百草园,妈妈跟我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来我们会在语文课本里学到。这时,导游姐姐和蔼地告诉我们:“这里也有一个小故事呢,鲁迅小时候听别人说可以挖出一种特别的草,他就在百草园里挖啊挖,最后什么也没挖出来。”大家觉得鲁迅小时候是不是很可爱?

  鲁迅故里真是个好地方,它让我增长了见识,受到了教育。从百草园出来,鲁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印象越来越深,特别是导游姐姐说的两个小故事,更是刻在我的心里。返回的路上,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一定要改掉做事粗心、毛毛躁躁的坏毛病,做一个能说到做到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5

  假日里,爸爸妈妈带我去绍兴,寻访鲁迅故居,了解鲁迅的生*事迹。

  我们先来到鲁迅故居,这儿人山人海、游人如织,大家都慕名而来,排了好长的队伍,终于轮到我们进去参观了。故居古色古香,而且非常大,一间房连着一间房,青砖黑瓦,还有燕子在屋檐下做的窝。那里的家俱都是用木头做的,桌子椅子都缕空雕花真好看。

  接着我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原来鲁迅是一个笔名,他的原名是周树人,他曾用过很多笔名,但最重要最有名的笔名就是“鲁迅”,先生一生虽然只活了55岁,但他写过上万篇文章,出了几十本书,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博闻强记,勤奋好学,我要向他这种精神学*。

  我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以我一定亲眼看看百草园,书上说鲁迅小时候经常到百草园来玩耍,这里有胖胖的蜜蜂、轻快的云雀等等,可我来到百草园,没有看到蜜蜂和云雀,这里是小小的一块菜地,我看到刚种下的青菜发了嫩芽,南瓜藤开着小花,还有那碧绿的毛豆。书上还说有美女蛇、赤练蛇,可惜我都没有看到,就看到落叶像一只只小黄蝶在飞来飞去。

  跟着文章,我又来到三味书屋,那屋子不大,只有我们教室的二分之一大,上方立着一块扁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大字,屋子中间有一张大桌椅是鲁迅老师的座位,两边有四张椅子是给客人坐的,窗边有几张桌椅就是给学生做的,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儿读了五年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仿佛看到鲁迅先生捧着书正在窗前读书,老师正在摇头晃脑地读古文......

  就这样短短的一天过去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菁华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方面:

  学*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

  写作能力:指导*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学**作《这里有我的欢乐》,而后与20年代作者的欢乐比较。在今昔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练、隽永。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学*作者的语言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观察。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的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开车”》

  在本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以激发其学*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一则学*作者的语言,二则传授观察方法,三则练*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以便巩固。

  教学程序 :

  (一)、本课教学的整堂安排

  根据课文内容和讲练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即:第一环节:讲授新知,大约用30分钟;第二环节:练*巩固,大约用15分钟。

  (二)、第一环节的具体安排

  导入新课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采用练*式导入法。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篇100字的小《这里有我的欢乐》。教师批阅以后,选出两篇短文:一篇较好的,一篇较差的。一开始上课,先投影两篇文字,评析其词语的运用。肯定好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同时指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准确的语言运用;练*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教授新知 :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8段,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明确: 景物(美好)

  百草园 故事(神奇) 乐园

  捕鸟(有趣)

  (2)、重点研读第二段,放录音。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抓住了静物的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就写出了十五种景物。写静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和动态;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

  (3)、学生齐读第七段,以捕鸟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扫开、露出、撒、系、牵、看、拉、罩

  小结: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觉具体的写到里。

  概括起来说: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三)、练*运用

  指导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A、写作手法采用“移步换景”法。

  B、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美丽”。

  C、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

  这既是本课的.结尾,又是本课的高潮。它使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学*,走到实践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以上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整堂教学紧紧教学目标展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学以致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不管教材编排如何变化,总少不了它的位置。不得不承认其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范文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美丽景物和奇闻趣事的描写及三味书屋学*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着眼学生的学*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三、说学法

  首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活动。在与老师同学网络等的合作中质疑解难探究。

  其次应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同时应用学*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读——抓关键。

  最后具体到本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作者是文学大师鲁迅等特点,学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自行解决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等事情。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学生应联系自我,将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激活学*的兴趣,增加了探究的自信。

  四、说程序

  设计思路:

  其一,我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着力贯彻新课改精神。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削减了文章的语文味,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兴趣。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其二,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多读,静下心来读,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情怀。一定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从文字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带着一种当事人的参与感来真实体会,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其三,本文篇幅较长,要讲的东西也很多,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尽量删繁就简,长文短教。我在交代学生充分预*的基础上,安排两个课时教授。第一课时主要是交流学生预*的情况,包括对作者的了解和字词的掌握;其次是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提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和思考。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本堂课淡化对主题的解读,重点放在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具体程序如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熟悉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思路,感受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的开又收的拢,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今天我们将深入文本,品味大师语言的魅力,随作者一起感受美好的无可复制的童年。

  二.品读文本:

  (一)走进百草园

  1、问题导引,品析语言。

  ①同学们,你认为百草园里什么东西最吸引你?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欣赏图片。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融入情感、讲究顺序、多个角度、联想想象、恰当修辞、精选词语。)

  这个环节落实了本堂课的重点,即“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而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路来品析文章,理解“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同时图文并茂,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④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雪地捕鸟”这一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补充朱自清《背影》里一段关于父亲买桔子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加深对动作描写的认识。

  ⑤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型说一段话。

  ⑥请一同学上台表演在人多的食堂买饭的艰难,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观察,完了,每个人写一段话,描述表演者的动作变化。

  学以致用,遵循由简到难有样可依的原则,从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挖掘他们言语表达的潜能。

  ⑦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过渡自然,问题直接。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总结。鲁迅借助这个故事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得百草园更加充满神秘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满足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好奇。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描写为叙事,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2、朗读训练,感性认识。

  语文课堂需要书声琅琅,散文的赏析更需要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增强语感,丰富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3、小结百草园的生活。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短墙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传说

  雪地里的捕鸟

  “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

  这一总结回归整体,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形象一目了然,并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以便引出下面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二)走进三味书屋

  1、作者写了三味书屋的那些生活片段?

  提问题遭拒绝

  全心*字对课

  忙里偷闲寻乐

  有口无心念书

  瞄准时机画画

  “苦中有乐”的三味书屋生活

  将看似杂乱的三味书屋生活梳理成片,苦乐相伴,有助于学生客观的认识。

  2、你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生活?

  我特意把问题设计得很开放很主观,力图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由轻松愉快的对话,达到对文章主题的个性理解。

  三、联系自身,感悟童年,小结课堂。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培植世界上所有的花鸟虫鱼,可以放飞心灵上所有的梦想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永远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和求知进取的心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仍然采用文体与内容兼顾的模式来划分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童年趣事”,文体为记叙文,这与同属记叙文的第一单元相得益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有的是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有的是作家描写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五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回味无穷。

  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属重点单元。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不同情感,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本篇课文共设计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探究“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

  过程与方法: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并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相映成趣。初一学生对“童年”这类话题有很强的体验和迁移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说,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与它们不同的是,本文在写景时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同时,选取的景物均能投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历。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喜欢好玩、感性、形象的文本。但对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受上,从能知道景物“写的美”上升到深入思考景物“为何美”成为学生景物描写阅读中的瓶颈。

  三、教学模式

  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课文新授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共分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用一段导语开门见山,触及重点。同时进行比较联系,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课文中的鲁迅形象,对新授内容产生兴趣,并对本课时的学*目标有所了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品读,使学生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通过教师设问质疑,学生讨论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矫正,教师梳理提炼,达成本课时的学*目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的能力。

  (四)总结内容,当堂练*

  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会用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结合板书内容,对教学重点做一个总结回顾。然后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事先挑选的一段阅读素材呈现到学生面前,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当堂练*,及时巩固所学技能。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1分钟)

  我会以这样一段话来导入:鲁迅先生一向以“横眉冷对”的形象示人。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鲁迅先生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童年眷恋的“百草园”,来看一看那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从鲁迅的固有形象入手,引起学生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兴趣。

  (二)初步感知(4分钟)

  我会让学生诵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并找出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哪些景物,概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百草园”?

  通过诵读、品读、思考,学生得以明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十多种景物,有优美的植物和奇异的小动物,完全是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之多,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含英咀华(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对比阅读周作人写的《鲁迅的故家》节选,来看一看同样是写“百草园”,选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两者有何不同,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深情。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周作人描写园中景物时像一个科学家一样进行考证和辨析。而鲁迅更像一位画家,不仅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形容词,还使用了如素描技法一样的表示情态的词,以及生动传神的动词。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情态。另外,鲁迅在写景时还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实则意蕴丰富的关联词,可见园中还有无限丰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它们让“百草园”成为了一个生命磁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四)有我之景(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仍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景中记事所饱含的深情。

  我会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如此多的景物,这些景物中有哪些在后文中又一次被提到了?

  学生通过查找能发现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

  于是,我会让学生结合这一发现,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讨论“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在写作立场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春》里的景物与作者的回忆无关,没有作者亲自的参与,只是被观察和欣赏的对象,而“百草园”中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并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记。与其说作者在描写园中的景物,不如说在细数自己在园中的往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回忆城堡。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作者立场的不同,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座在**眼中早已荒废的花园,通过鲁迅先生的选景、选词、选事的景物描写,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成为了张扬无限力量与美好的“生命磁场”,更是浸透作者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世界中,心灵、感官、行动都不受任何约束,“百草园”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写下了此文,暮色苍茫中,他怀着一片温情采撷着带露的朝花,走进了儿时那片自由的乐土,为现实中伤痕累累、精疲力尽的身心找寻到慰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提升主题。

  (六)阅读训练(8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欣赏一段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景物描写,运用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当堂点评。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和本篇课文一样,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尝试应用。并将其作为课后练*,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五、板书设计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地表现出赏析“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三种途径和分别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以及写作特点。

  六、课堂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使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堂课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一是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并总结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二是在当堂和课后练*中,通过品读课外语段,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

  七、资源开发

  本课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周作人所写的散文《鲁迅的.故家》节选,朱自清的散文《春》节选,以及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前两个资源是在体会“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时,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入的。第三个资源是作为课堂评价素材引入的。三个资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在前面教学设计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仍然采用文体与内容兼顾的模式来划分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童年趣事”,文体为记叙文,这与同属记叙文的第一单元相得益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有的是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有的是作家描写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五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回味无穷。

  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属重点单元。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不同情感,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本篇课文共设计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探究“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

  过程与方法: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并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相映成趣。初一学生对“童年”这类话题有很强的体验和迁移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说,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与它们不同的是,本文在写景时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同时,选取的景物均能投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历。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喜欢好玩、感性、形象的文本。但对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受上,从能知道景物“写的美”上升到深入思考景物“为何美”成为学生景物描写阅读中的瓶颈。

  三、教学模式

  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课文新授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共分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用一段导语开门见山,触及重点。同时进行比较联系,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课文中的鲁迅形象,对新授内容产生兴趣,并对本课时的学*目标有所了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品读,使学生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通过教师设问质疑,学生讨论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矫正,教师梳理提炼,达成本课时的学*目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的能力。

  (四)总结内容,当堂练*

  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会用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结合板书内容,对教学重点做一个总结回顾。然后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事先挑选的一段阅读素材呈现到学生面前,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当堂练*,及时巩固所学技能。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1分钟)

  我会以这样一段话来导入:鲁迅先生一向以“横眉冷对”的形象示人。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鲁迅先生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童年眷恋的“百草园”,来看一看那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从鲁迅的固有形象入手,引起学生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兴趣。

  (二)初步感知(4分钟)

  我会让学生诵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并找出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哪些景物,概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百草园”?

  通过诵读、品读、思考,学生得以明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十多种景物,有优美的植物和奇异的小动物,完全是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之多,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含英咀华(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对比阅读周作人写的《鲁迅的故家》节选,来看一看同样是写“百草园”,选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两者有何不同,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深情。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周作人描写园中景物时像一个科学家一样进行考证和辨析。而鲁迅更像一位画家,不仅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形容词,还使用了如素描技法一样的表示情态的词,以及生动传神的动词。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情态。另外,鲁迅在写景时还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实则意蕴丰富的关联词,可见园中还有无限丰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它们让“百草园”成为了一个生命磁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四)有我之景(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仍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景中记事所饱含的深情。

  我会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如此多的景物,这些景物中有哪些在后文中又一次被提到了?

  学生通过查找能发现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

  于是,我会让学生结合这一发现,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讨论“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在写作立场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春》里的景物与作者的回忆无关,没有作者亲自的参与,只是被观察和欣赏的对象,而“百草园”中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并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记。与其说作者在描写园中的景物,不如说在细数自己在园中的往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回忆城堡。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作者立场的不同,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座在**眼中早已荒废的花园,通过鲁迅先生的选景、选词、选事的景物描写,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成为了张扬无限力量与美好的“生命磁场”,更是浸透作者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世界中,心灵、感官、行动都不受任何约束,“百草园”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写下了此文,暮色苍茫中,他怀着一片温情采撷着带露的朝花,走进了儿时那片自由的乐土,为现实中伤痕累累、精疲力尽的身心找寻到慰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提升主题。

  (六)阅读训练(8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欣赏一段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景物描写,运用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当堂点评。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和本篇课文一样,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尝试应用。并将其作为课后练*,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五、板书设计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地表现出赏析“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三种途径和分别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以及写作特点。

  六、课堂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使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堂课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一是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并总结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二是在当堂和课后练*中,通过品读课外语段,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

  七、资源开发

  本课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周作人所写的散文《鲁迅的故家》节选,朱自清的散文《春》节选,以及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前两个资源是在体会“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时,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入的。第三个资源是作为课堂评价素材引入的。三个资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在前面教学设计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5

  【教学目的】

  1、学*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2、学*谴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法,通过引导想像(如百草园的美景)、动手实践(如雪地捕鸟)、模拟表演(如私塾先生读书),并通过口头造句、书面写作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变讲堂为学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性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今天我们学*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赏析课文

  1、详学百草园部分:

  ⑴ 作者回忆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标题?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答案不求一致:有《我的乐园──百草园》、《童年的乐园》、《童年趣事》等。

  ⑵ 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

  第2段。

  学生齐读第2段。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细腻逼真,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⑶ 讨论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⑷ 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仿例造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⑸ 春夏时的百草园是如此美丽迷人,充满趣味,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

  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又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学生按照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连贯,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情趣。

  印发或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片断,与课文比较阅读,扩大阅读面。

  2、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讨论:

  ⑴ 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表现?

  读书的样子。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

  ⑵ 描写了教书先生的哪些方面才使人物形象如此生动形象?

  答案略。

  小结:作者并未表现出对私塾先生的厌恶感,尽管先生有些迂腐、古板,但不失为是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三、拓展延伸

  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四、布置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鲁迅童年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幻想、冒险;有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令人回味留恋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童话。童年的幻想多彩诱人,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把童年的趣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和鲁迅先生一比高低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6)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

  2、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引导学生从作者姓名、籍贯、身份、代表作、作品风格等五个方面介绍作者。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提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解决,重点识记。

  三、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1、读过文章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文章哪个地方有疑惑。

  2、学生谈初读感受或提出疑惑。

  小结: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很为你们高兴。大家都很善于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相信这节课我们会解决这些疑惑。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由学生的感受引入主问题)刚才有同学说百草园很好玩,有同学说三味书屋后面的园也很好玩。如果你就是鲁迅,你喜欢哪个地方的生活?为什么?跳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喜欢的理由。

  2、学生依例自主阅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4、全班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答案预设:

  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原因有:

  (1)百草园的景色很美。

  ①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析第二段,反复诵读,感受美景、品味雅词。

  如:A、“碧绿”“紫红”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B、“光滑”“肥胖”“轻捷”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C、“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D、“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②教师引导: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覆盆子、桑葚,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从吃的零食方面,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生活的富裕。

  ③百草园有美丽的景色:绚丽多彩的颜色,悦耳动听的声音,活灵活现的情状,新鲜美好的味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百草园这有声有色、

  有趣有味的美景。(学生齐读)

  (2)百草园的事很有趣。

  引导学生对听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两件事简略品味。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复述。

  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

  (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指导朗读。学生可能回答的原因有:

  ①“我”对“三味书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从“我”问老师何为“怪哉”的奇思妙想,从“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的热闹读书场面,从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略带迂腐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味书屋的风趣和快乐。品味语言:“人都到那里去了!”(通过句末用叹号而不用问号,来揭示先生外严厉内温和的性格,并让学生模拟朗读体味。)

  ②三味书屋的学*虽然枯燥,它后面的园却可以玩。如:爬上花坛折腊梅、攀上桂树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都让人感受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仍然是充满了童趣和欢乐的,这与“百草园”的快乐自由是相连贯的。

  ③上课时老师自己读书入神,学生可以玩纸盔甲、画画。

  引导: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鲁迅都是在玩吗?虽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鲁迅还是很勤奋的,你从文中那些句子看出来的?

  (2)如果没有学生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可引导“你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引导学生把少年鲁迅的读书情况与自己的的读书情况进行比较。

  答案预设:少年鲁迅在私塾的学*生活枯燥无味,上课就是死记硬背;还只能学语文这一门学科;画画还要偷偷摸摸的;问个问题老师不但不答,还要挨骂。现在上学比较有趣:可以问问题,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对我们很和蔼,还有许多有趣的科目,像音乐、美术、体育。还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学校课程来上。

  5、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异同。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预设:

  ①“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某种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②“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不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鲁迅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请同学们以《难忘童年那段记忆》为题,说一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下面这段话中准确描写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你能否复述一遍呢?

  _____一块雪,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了。

  4、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孩提时代的情趣。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⑵ 揣摩本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了解作者的生活情趣。

  2、难点:

  学*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鲁迅是一个中国老百姓都非常熟悉的文化名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世人所传颂,提到鲁迅,我们会深深地被他刚毅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今天当我们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

  2、纠正字音。

  3、出示思考题:

  ⑴ 根据文章题目和过渡句,文章可分为哪几部分?

  ⑵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⑶ 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觉是怎样的?

  ⑷ 课文两部分的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选取了哪几个片段?

  4、小组讨论,相互合作交流:

  讨论明确:可以把文章分成1~8自然,9~篇末两个部分,作者描写的百草园共有14个景物,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盎然有趣,是个充满情趣的儿童乐园。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眷恋,也反映了过去三味书屋的无可奈何之情,这部分写了先生的性格特点,上课的形式及上课的内容。

  三、赏读课文,体验美感

  1、赏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⑴ 你认为写景状物精彩在哪里?为什么会精彩?

  ⑵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的情节,你喜欢哪一个?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作者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使得景物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美女蛇的故事使百草园笼罩了扑朔迷离的气氛,更具神奇色彩,“雪地捕鸟”中一连串传神的动词的运用,引人入胜,情趣盎然。

  四、合作探究

  1、质疑:

  ⑴ 作者为何写贪玩逃学的情节?

  ⑵ 先生在回答学生提问时为何不高兴,脸有怒色?

  2、讨论明确:

  描写孩童逃学,上课画画的情节,是从侧面反映教学方式的枯燥以及教学内容的陈腐。

  五、课堂小结

  首先由学生谈谈学*本课的最大收获?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了解了鲁迅的成长足迹,这段童年生活对他的成长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也应保持纯真活泼的天性,激发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已培养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六、布置作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准备好讲给同学听。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导入:歌曲小小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觅食mì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鼎沸dǐng

  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四、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文章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通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自然段,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一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

  2、熟读全文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5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七、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八、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分钟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九、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十、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3分钟)

  十一、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 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