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1

  【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

  【设计思想】

  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

  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

  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

  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

  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

  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

  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

  五、总结全课

  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主黑板:

  第一版

  问题1:什么是形变?

  观察→思考→再观察→

  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

  归纳:

  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

  第二版

  问题2:什么是弹力?

  观察→

  归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结论:见课本第15页。

  问题3:弹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归纳: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第三版

  具体分析(压力、支持力)→

  结论:见课本第16页。

  具体分析(绳的拉力)→

  结论:见课本第17页。

  大小:

  分析→

  结论:胡克定律。

  该定律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副黑板:

《弹力》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物理(必修1)》(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节-形变与弹力。

  本节课围绕弹力的三个要素开展,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呼唤学生的前概念,然后通过体验性实验引出形变,特别是演示微小形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力的作用都要产生形变。通过演示实验归纳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得出胡克定律,在应用与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体验性实验了解常见的形变,以及探究弹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体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演示微小形变;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各种效果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2)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学生学*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作为新课改对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

  2.学*情况分析: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影响,对形变和弹力会造成错误的理解。随着探究实验的不断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问题的暴露过程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课题,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一小段录象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视频1:蹦极

  视频2:射箭

  视频3:跳板跳水

  视频4:撑秆跳高

  问: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橡皮绳,跳板,弓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学生讨论后会给出是因为发生形变,有弹力作用。

  设问: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力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入主题,唤起原有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问题。老师不要忙着解释,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今天学*内容。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的心理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明确概念,得出规律

  1、通过小实验,探究形变概念

  (1)体验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形变?

  请7位同学演示一组实验,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变化。

  体验性实验记录(物体如何变化?)体验性实验1:钢锯条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弯曲体验性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缩短体验性实验3:橡皮筋拉长体验性实验4:钢锯条被体验性实验5:纸张用手揉皱体验性实验6:用手压面包体验性实验7:用手压橡皮泥

  引导学生观察并设问:上述实验中物体都什么共同特点?即物体怎么变?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弯曲了;伸长了;缩短了;扭曲了,被压扁了;体积变化了,形状改变了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的这些变化概括来说,共同特点不就是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改变了吗?

  进一步问:如实验1,剧条的什么变化了,实验6,面包的什么变化了?

  学生回答:实验1剧条的形状变了,实验6,形状和体积都变化了。

  [其他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总结: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设问:那是不是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呢?

  学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

  [学生前概念问题暴露,产生问题冲突,进一步设疑问]

  (2)、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引出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1:a、用手指压实验桌b、物体放在桌面上

  问:上述两个实验中物体都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手指发生了,物体和桌面没有。

  演示实验2(教材63页):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激光笔,*面镜,铁架台。用一激光器发出一束光经过面镜子反射后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亮点,再用手指压*面镜一侧的桌面,亮点在天花板上有明显的移动。

  演示实验3(教材64页):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玻璃瓶,细管,红墨水。

  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要想观察到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应采用何种方法?

  学生:把微小“放大”的实验法。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些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①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②有的物体形变明显,有些物体形变不明显。

  (3)、以实验为据,得出形变的种类。

  设问:按照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式分有哪些形式。

  学生归纳出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设问:是不是当力撤去以后所有物体的形变都能够恢复?

  学生回答:不是,体验性实验1、2、3、4能恢复,体验性实验5、6、7不能完全恢复。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按照形变效果分有哪些种类:

  ①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形变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②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候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

  (1)演示实验,探究什么是弹力?

  回顾视频1:蹦极;

  演示实验4:弯曲的锯条一头放上粉笔头,放手粉笔头弹起;

  演示实验5:压缩弹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弹起。

  设问:锯条和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放手后为什么小球和粉笔头会被弹起?

  学生回答:放手后由于锯条和弹簧要恢复形变,分别对小球和粉笔有弹力作用。

  设问:实验4中粉笔受到的弹力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

  学生回答:粉笔是受到弹力,锯条是施力物体。

  设问:我们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锯条有没有受到粉笔对它的弹力呢?

  学生回答:有。

  设问:锯条受到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

  学生:粉笔

  设问:那么还没有弹出去时,粉笔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学生回答:有,因为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微小形变。

  学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体受到的弹力,必须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出弹力的产生条件。

  设问:粉笔被弹出去以后,即不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学生:否。

  设问: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弹力吗?

  学生:有或不一定。

  师: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6:在桌面上挂一钩码,弹簧秤的挂钩轻轻的钩住钩码,而不产生示数,

  设问:虽然弹簧秤有跟钩码接触,但是没有示数即就没有发生形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没有弹力的作用。

  教师分析归纳众多实验得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a、直接接触;b、产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分析总结,得出弹力的方向。

  以前面的实验为分析材料,师生一同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的相同。

  分析常见物体的弹力方向:

  实例1压缩的弹簧把小球弹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书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3.分析图中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4.分析电线上挂的灯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5,分析图中杆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弹簧弹力方向为恢复原长的方向。以前初中阶段学*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是按照弹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问:请同学们猜想弹簧弹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弹力大小跟长度,形变程度有关。

  师:那么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高中阶段我们较常见的是弹簧的形变,那么我们用探究实验来探究弹簧形变(伸长量)或者长度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教材66)。

  实验步骤:

  1,记下弹簧未挂钩码时的原来长度;

  2,挂上100g的钩码记下总长,和伸长量;

  3,逐个增加钩码记下相应的总长和伸长量,填入表格;

  4,以F为纵坐标,伸长量(或者伸长后的总长度)为横坐标。用图线各分析他们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弹簧的弹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随着伸长量的增加,弹簧弹力的大小也增大。图像表明成正比。而长度与弹力的大小不成关系,说明与长度无关,与形变量有关。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胡克定律:F=kx;该定律适用于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知识连接:介绍胡克的生*事迹,以及对物理所做的贡献]

  x: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k:弹簧的劲度系数(即图中的斜率)劲度系数由材料,形状,长度来决定;

  F:弹簧的弹力;

  结果外推:弹力大小跟形变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消失。

  三,课堂练*,巩固提高总结规律,简单应用,巩固提高

  (1)例题(教材67)

  (2)小结四,课后作业与研究性学*

  课后探究,自主学*,敢于创新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70页第2.3.4.5题

  (2)研究性学*

  ①通过调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混凝土中钢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钢筋应该如何放置?为什么?

  ②弹力在生活中很常见!探究弹力在生活有何应用?

  分组各写两篇小论文,一、二组写第一题,三、四组写第二题,另安排时间一起交流。

  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设计力求贴*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也尽可能多的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做实验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章法,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教学为了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性设计和编排。设计的小实验同时也伴随问题产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定量分析,引发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不断纠正学生问题,使真正使学生明白了弹力这个物理概念。

  胡克简介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胡克,英国实验物理学家,仪器发明家。1635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清水村。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舰等。1653年到牛津大学做工读生,166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655年成为玻意耳的助手,由于他的实验才能,1662年被任命为皇家学会的实验主持人,为每次聚会安排三、四个实验,166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又兼任了学会陈列室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1665年任格雷姆学院几何学教授,1667~1683年任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学会的工作条件使他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如机械仪器改制、弹性、重力、光学,乃至生物、建筑、化学、地质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03年在伦敦逝世。

《弹力》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

  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和重点,充分显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进行分组分类进行讨论,学生为主导,总结结论,初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教学学具:

  橡皮泥、海绵、弹簧、木板、铁架台

  七、教学流程:

  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请同学们回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关于第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将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2弹力

  学生活动一

  给你桌面上的弹簧、海绵、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什么叫形变?

  问题2:撤去力后,观察有什么不同?

  问题3: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

  问题4:用手挤压桌面,它发生形变了吗?

  老师:什么叫形变?

  学生: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

  学生:物体体积发生了改变

  通过学生回答,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到形变的概念

  一、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老师:撤去力后,物体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弹簧和海绵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老师:我们把向弹簧、海绵这样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长所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把橡皮泥这样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长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不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老师: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用力过猛,弹簧形变量过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复原形。引出弹性限度。形变小时,能恢复原状。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演示实验一

  学生活动二

  全体起立,用你的手去拧你同桌的胳膊。同桌两人互相感受。学生和我做一次实验。

  我受压迫——我要反抗——我对压迫者生产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我受压迫被形变——我反抗(要恢复原状)——我对压迫者产生弹力。(与我接触的物体)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演示实验二

  找一个学生上讲台,让学生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让全班学生观察木板的形变方向,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的学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说出来,全班学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学生一起总结弹力的方向。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老师: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变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为施力物体,木板给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变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为施力物体,手指给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学生活动三: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一般来讲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那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器材:

  铁架台、弹簧、刻度尺、

  钩码(每个50克)

  问题5:采用什么方法给弹簧施力?

  问题6:弹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问题7: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怎么测量?

  问题8:表格记录数据,数据怎么处理?

  今天我们学*了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大小。后面的摩擦力,电场力等力的学*都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发现,弹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现象,用理想的思维总结规律。


《弹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弹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弹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弹力》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物理(必修1)》(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节-形变与弹力。

  本节课围绕弹力的三个要素开展,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呼唤学生的前概念,然后通过体验性实验引出形变,特别是演示微小形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力的作用都要产生形变。通过演示实验归纳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得出胡克定律,在应用与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体验性实验了解常见的形变,以及探究弹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体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演示微小形变;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各种效果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2)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学生学*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作为新课改对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

  2.学*情况分析: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影响,对形变和弹力会造成错误的理解。随着探究实验的不断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问题的暴露过程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课题,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一小段录象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视频1:蹦极

  视频2:射箭

  视频3:跳板跳水

  视频4:撑秆跳高

  问: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橡皮绳,跳板,弓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学生讨论后会给出是因为发生形变,有弹力作用。

  设问: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力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入主题,唤起原有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问题。老师不要忙着解释,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今天学*内容。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的心理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明确概念,得出规律

  1、通过小实验,探究形变概念

  (1)体验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形变?

  请7位同学演示一组实验,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变化。

  体验性实验记录(物体如何变化?)体验性实验1:钢锯条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弯曲体验性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缩短体验性实验3:橡皮筋拉长体验性实验4:钢锯条被体验性实验5:纸张用手揉皱体验性实验6:用手压面包体验性实验7:用手压橡皮泥

  引导学生观察并设问:上述实验中物体都什么共同特点?即物体怎么变?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弯曲了;伸长了;缩短了;扭曲了,被压扁了;体积变化了,形状改变了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的这些变化概括来说,共同特点不就是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改变了吗?

  进一步问:如实验1,剧条的什么变化了,实验6,面包的什么变化了?

  学生回答:实验1剧条的形状变了,实验6,形状和体积都变化了。

  [其他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总结: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设问:那是不是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呢?

  学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

  [学生前概念问题暴露,产生问题冲突,进一步设疑问]

  (2)、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引出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1:a、用手指压实验桌b、物体放在桌面上

  问:上述两个实验中物体都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手指发生了,物体和桌面没有。

  演示实验2(教材63页):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激光笔,*面镜,铁架台。用一激光器发出一束光经过面镜子反射后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亮点,再用手指压*面镜一侧的桌面,亮点在天花板上有明显的移动。

  演示实验3(教材64页):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玻璃瓶,细管,红墨水。

  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要想观察到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应采用何种方法?

  学生:把微小“放大”的实验法。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些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①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②有的物体形变明显,有些物体形变不明显。

  (3)、以实验为据,得出形变的种类。

  设问:按照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式分有哪些形式。

  学生归纳出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设问:是不是当力撤去以后所有物体的形变都能够恢复?

  学生回答:不是,体验性实验1、2、3、4能恢复,体验性实验5、6、7不能完全恢复。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按照形变效果分有哪些种类:

  ①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形变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②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候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

  (1)演示实验,探究什么是弹力?

  回顾视频1:蹦极;

  演示实验4:弯曲的锯条一头放上粉笔头,放手粉笔头弹起;

  演示实验5:压缩弹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弹起。

  设问:锯条和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放手后为什么小球和粉笔头会被弹起?

  学生回答:放手后由于锯条和弹簧要恢复形变,分别对小球和粉笔有弹力作用。

  设问:实验4中粉笔受到的弹力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

  学生回答:粉笔是受到弹力,锯条是施力物体。

  设问:我们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锯条有没有受到粉笔对它的弹力呢?

  学生回答:有。

  设问:锯条受到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

  学生:粉笔

  设问:那么还没有弹出去时,粉笔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学生回答:有,因为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微小形变。

  学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体受到的弹力,必须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出弹力的产生条件。

  设问:粉笔被弹出去以后,即不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学生:否。

  设问: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弹力吗?

  学生:有或不一定。

  师: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6:在桌面上挂一钩码,弹簧秤的挂钩轻轻的钩住钩码,而不产生示数,

  设问:虽然弹簧秤有跟钩码接触,但是没有示数即就没有发生形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没有弹力的作用。

  教师分析归纳众多实验得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a、直接接触;b、产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分析总结,得出弹力的方向。

  以前面的实验为分析材料,师生一同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的相同。

  分析常见物体的弹力方向:

  实例1压缩的弹簧把小球弹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书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3.分析图中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4.分析电线上挂的灯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5,分析图中杆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弹簧弹力方向为恢复原长的方向。以前初中阶段学*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是按照弹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问:请同学们猜想弹簧弹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弹力大小跟长度,形变程度有关。

  师:那么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高中阶段我们较常见的是弹簧的形变,那么我们用探究实验来探究弹簧形变(伸长量)或者长度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教材66)。

  实验步骤:

  1,记下弹簧未挂钩码时的原来长度;

  2,挂上100g的钩码记下总长,和伸长量;

  3,逐个增加钩码记下相应的总长和伸长量,填入表格;

  4,以F为纵坐标,伸长量(或者伸长后的总长度)为横坐标。用图线各分析他们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弹簧的弹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随着伸长量的增加,弹簧弹力的大小也增大。图像表明成正比。而长度与弹力的大小不成关系,说明与长度无关,与形变量有关。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胡克定律:F=kx;该定律适用于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知识连接:介绍胡克的生*事迹,以及对物理所做的贡献]

  x: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k:弹簧的劲度系数(即图中的斜率)劲度系数由材料,形状,长度来决定;

  F:弹簧的弹力;

  结果外推:弹力大小跟形变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消失。

  三,课堂练*,巩固提高总结规律,简单应用,巩固提高

  (1)例题(教材67)

  (2)小结四,课后作业与研究性学*

  课后探究,自主学*,敢于创新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70页第2.3.4.5题

  (2)研究性学*

  ①通过调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混凝土中钢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钢筋应该如何放置?为什么?

  ②弹力在生活中很常见!探究弹力在生活有何应用?

  分组各写两篇小论文,一、二组写第一题,三、四组写第二题,另安排时间一起交流。

  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设计力求贴*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也尽可能多的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做实验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章法,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教学为了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性设计和编排。设计的小实验同时也伴随问题产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定量分析,引发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不断纠正学生问题,使真正使学生明白了弹力这个物理概念。

  胡克简介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胡克,英国实验物理学家,仪器发明家。1635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清水村。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舰等。1653年到牛津大学做工读生,166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655年成为玻意耳的助手,由于他的实验才能,1662年被任命为皇家学会的实验主持人,为每次聚会安排三、四个实验,166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又兼任了学会陈列室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1665年任格雷姆学院几何学教授,1667~1683年任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学会的工作条件使他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如机械仪器改制、弹性、重力、光学,乃至生物、建筑、化学、地质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03年在伦敦逝世。

《弹力》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

  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

  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静止的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知道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重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是悬绳对重物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有无的判断可以采用假设法。

  产生弹力必须要接触,但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弹力。引导学生分析如图4中静止的小球与墙壁之间是否有弹力。

  结论:墙壁与小球之间没有弹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墙壁与小球之间存在弹力F,则小球在水*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这与题目中小球静止相矛盾,所以墙壁对小球没有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哦弹力的基本方法,说明两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三)胡克定律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

  演示:①.直尺弯曲不同的程度弹射粉笔头,弯曲程度越大,弹射越远。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弹射小纸团,拉伸程度越大,弹射越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这是对弹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满足关系式:

  F=kx

  即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这个式子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弹力,x表示弹簧的型变量(既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使缩短量),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单位是牛/米,符号是N/m。生活中常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弹簧的粗细、材料、长度、直径、绕法等有关,它反映了弹簧的特性。每根弹簧都有其特定的劲度系数。

  【布置作业】课本56页问题与练*2、3、4题。

《弹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来理解物体的弹性、塑性以及弹性有一定限度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2.通过亲手去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来感受弹力的作用,再通过抽象性思维归纳出弹力的一般概念,从中隐约地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演示“共同自制弹簧测力计”自然而然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并且能增强自我创造的自信心。再通过观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能够找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将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长度或角度的大小)。并以此能拓展认识到其它基本测量工具都是如此。

  4.通过“使用测力计”的分组实验总结出使用的要领,并且联系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们有共同的使用要领,从而对逐类旁通的学*方法产生一些自发的认识。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弹性、塑性及弹性限度

  1、演示一:

  (1)拉橡皮筋,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恢复原状。

  {2}拉泡泡糖条,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不能恢复原状。

  (3)压海绵,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4)压橡皮泥,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5)压钢尺,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6)压铁丝,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2、用示意图再现以上六个演示实验的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将以上六个现象分类。

  4、各抒己见再导向统一,得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5、演示二:用很小,较大,很大的力分别拉同一根弹簧,观察其能否复原。

  6、共同分析得出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二、弹力

  1、学生动手实验: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弹簧、尺子对手的力。

  2、分析以上弹力的产生,得出弹力的概念。

  (1)皮筋在被拉长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2)弹簧在被压缩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3)钢尺在被压弯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将“皮筋、弹簧、钢尺”抽象为物体;“被拉长、被压缩、被压弯”抽象为发生弹性形变;“手”抽象为使前者发生形变的物体。之后顺势得出弹力的概念。

  3、板书弹力的概念,强调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4、巩固记忆弹力的概念。

  先介绍记忆的方法,而后让学生叙述,教师做示意动作。

  三、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

  1、自制测力计

  引领学生一起“无意”制作,而后再“意外”发现如此装置能测量力的大小,最后模仿温度计、电流计的命名方法将如此装置命名为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2、观察仪器厂家生产的实验室所用的弹簧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测力计的构造与原理。

  3、归纳测力计的构造原理:

  先师生共同归纳后教师板书。

  4、观察其他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各种测力计。而后总结其共性:都是利用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把力的大小转化为长度或角度。最后再回想温度计、电流计、电压表以拓展理解基本测量工具的共性:将抽象的大小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大小。

  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分组实验:测量头发的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2、学生各自说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涉及到“0”刻度线时放视频资料:0点的校正。

  3、归纳板书:看清量程

  看清分度值

  看清“0”刻线

  正看刻度板

  4、拓展:引领学生回想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计的使用要领,从中发现基本测量工具具有共同的操作要领。

  5、练*读数:条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扇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

  五、小结与作业: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两块知识,从而点出本节课的标题:13、1弹力、弹簧测力计,而后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此标题。最后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3、1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施加的力叫做弹力。

  产生条件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得越多。

  2.构造:

  弹簧、指针、刻度板。

  3.使用:

  看清量程、看清0刻线、看清分度值、正看刻度板。


《弹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新闻》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新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两年*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主要板书安排:

  4、新闻报道一则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导语:北京申奥成功,人民欢呼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作业设计、安排:

  收集了解*两年*发生的大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2.读标题。2001年7月31日,*获得了2008年奥运举办权,当是,作为*人之一的你有何想法?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

  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

  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五、作业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教后感: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在学生交流时,还体会的少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新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认识*革命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模仿电台主持的形式,带出对自我的介绍,同时用新闻的形式也是对后面的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学期 、新教改、 新创举

  东绛、蠡园两所中学互派教师换岗。

  一座沟通两校之间教学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建成。

  为了促进东绛、蠡园这两所滨湖区各具教学特色的中学之间的教学交流,东绛、蠡园两所中学的校长在暑期合作商谈,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围中提出了“互派教师换岗”的新型教学交流形式。

  据悉,开学前几天,东绛、蠡园两所中学分别从教语文、物理的两名青年教师便均已到对方学校报到。今天9月1日,这四名青年教师在交换的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据两校校方称,此次“互派教师换岗”的交流形式将进行两个月,这一“实验”若获得成功、效果明显,将在今后大范围、长时间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于东绛、蠡园两校间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闻的结构、六要素。

  2、由“新闻作为记叙文的一种,既有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与一般的记叙文比较,你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凭感觉和经验谈。

  3、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引出对今天新闻文体的零距离接触,在学*中掌握新闻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6、采取四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新闻的各个结构部分、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作业

  我来当一回报社编辑

  以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新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多途径收集新闻,培养搜集新闻的兴趣和能力。

  2、在互动、合作的口语交际情境中,着重实践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并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的课程目标。

  3、通过交流、评议,激励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新闻,谈谈看法。

  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如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观察生活等,收集有关新闻,如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身边的新鲜事等,从收集到的新闻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想想怎样说得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多练说几遍,再想想对这些新闻有什么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共鸣

  1、小游戏:看谁反应快

  2、谈对联

  3、小结,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新和真。

  二、自由交流,共同感悟

  1、读教材,明确搜集新闻上的要求

  2、说新闻(指名)

  3、从同学说的新闻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人、事等)

  (板书:讲清楚 听清楚)

  4、再读教材,明确本课其他要求

  (板书:谈看法 积极评)

  5、小结

  三、巧设*台,课中实践

  1、观看发布会录像

  2、讨论:发布会上有什么样的人物?主持人怎么做?

  3、小组活动,尝试进行发布新闻会

  4、选择主持人,简单培训

  5、全班交流

  四、展现成功,经验共享

  1、记者采访:发布会进行到现在,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2、小结

  五、现时播报,开放交际,评选一批受欢迎新闻发言人

  出示要求:请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情况发布一则新闻

  自己练*-指名发布-集体评议

  六、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实践

  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新鲜事向家人发布几则新闻。

  板书设计:

  小小新闻发布会

  新

  真

  讲清楚

  谈看法

  认真听

  积极评


《弹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特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特产》教学设计1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开放单元,主题是“特产”,由一幅主体画页、一篇自读课文、两首古诗和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了搜集资料、口头和文字描绘特产等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

  第二课时:学*《故乡的杨梅》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

  第三、四课时:初显身手、笔下生花

  课题:特产

  教材分析:

  本课由几个系列版块组成。连线,把水果和最有名的产地连起来;写物产的产地;找找不是同类的特产;学*古诗。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特产,我国各地的特产有什么。学*《故乡的杨梅》,向客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家乡特产写广告。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了解课文从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口语训练:做一名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家乡的特产,会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问一问学生知道哪些水果。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这些水果的产地,观察*地图,了解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了解时间,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

  教学准备:教师:*地图、投影仪

  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学*第七单元《特产》板书课题,你知道什么叫特产吗?

  二、新授

  1、你知道哪些特产?它们的产地分别在哪?

  出示*地图,认识地图

  介绍课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游戏:猜谜语

  了袍子弯弯像月亮,

  是白胖子短短像瓜

  去了白胖子少穿衣

  是黑子。大衣。

  谜:荔枝谜:香蕉

  身材又

  穿著紫衣裳

  我像竹竿

  是甜又甜。

  谜:甘蔗

  你知道它们的产地吗?在地图上指一指。

  连线:哈密瓜龙眼甘蔗红橘鸭梨菠萝

  福建新疆河北广西贵州四川

  3、投影出示:写一写下列物产的产地

  丝绸----- 辣椒------- 枸杞------

  茶叶----- 香菇----- ()-----

  自由读词语,你认识哪个生字,怎样记住的?不理解哪个词语?

  出示实物,学生观察

  指名做练*,交流:丝绸-----浙江辣椒----四川、湖北、湖南……

  (1)在地图上找一找

  (2)你还知道哪些物产和它们的产地?

  表扬查资料、多问的学生。

  4、出示词语:

  刺绣铁画景泰蓝玉雕云南白药

  湖笔徽墨雨花石端砚宣纸

  指名读,你了解哪个词?投影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5、找一找,画出各组中不是同一类的特产。

  学生在练*纸上做,交流

  6、自学古诗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2)出示两首古诗,自由读,图文对照,给古诗配上图

  (3)选自己喜欢的古诗自学

  自由读古诗,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交流

  古诗诵读会(配乐)

  7、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作业:搜集家乡的一种特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畅所欲言、开卷有益

  教学过程:

  开卷有益

  1、同学们见过和吃过杨梅吗?知道产地吗?

  2、看看本文作者是怎样讲他故乡的杨梅的。

  3、集体读第一段。

  4、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总起全文)

  5、指名读第二段。

  体会“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本来都是写人的行为动作和感情的,这里用来描写杨梅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6、齐读第三段,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指名说说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各如何?

  7、指名读描写杨梅形状的自然段。(体会“细腻”“柔软”是什么感觉)

  8、指名读写杨梅颜色的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讲杨梅颜色的?(先讲外边的,后讲里边的)哪些语句使你感到杨梅果非常惹人喜爱,为什么?

  9、指名读描写杨梅味道的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是讲杨梅味道的,哪几句是讲“我”爱吃杨梅的?指导有感情朗读

  10、练*朗读课文。

  畅所欲言

  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它有哪些特点?你准备从哪几方面给大家介绍呢?仿照开卷有益说一说,注意要按一定的顺序。

  小组练说,每组选一代表班内交流。

  学生评价,师随机指导。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笔下生花:为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我们知道了很多地区的特产下面我请同学们作一下练*

  哈密瓜 福建

  龙眼 新疆

  甘蔗 河北

  红橘 广西

  鸭梨 贵州

  菠萝 四川

  同学们又获得了一些知识,你能告诉我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吗?

  (看书、同学之间介绍、看电视、上网等)

  二、*作

  1 广告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街上,车体上,报纸上我们随处可见,广告是对产品的推销,也是对新产品的介绍。相信有的广告语使你们印象深刻,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并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食品类电器类药品类饮料类

  2 通过看广告是我们获取信息比较简便的方法,我们的家乡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每到旅游季节世界各地的友人都纷至沓来,我们的家乡也有丰富的特产,并且围绕特产也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你能列举几个这样的活动吗?你们能不能为它们做一下宣传?

  3 撰写广告词是抓住产品的特点,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高度概括产品的特点,也可以配生动活泼的画面,也可以通过电脑所做的.动画来为产品做宣传。

  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选你们喜欢的活动。

  注意:写广告词时,注意抓住特点,描写要生动细腻。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现产品。

  小组完成后,上台交流。

  4 金钥匙

  教会学生了解特产的方法,鼓励学生不仅留心观察商店的字号,还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来了解。

《特产》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在“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挖掘了许多极具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东山特产展不完》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童谣,它句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包含了地域的知识。我园通过开展学讲闽南话、学唱闽南童谣、学说闽南语故事等活动,推动幼儿对闽南语、闽南童谣、闽南文化的了解,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让幼儿耳濡目染,在浓郁的闽南文化氛围中,感受闽南语的魅力。

  活动目的:

  1、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闽南方言童谣独特的美。

  2、让幼儿理解闽南童谣的内容,体验民间童谣特有的韵味。

  3、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事先开展“东山知多少?”谈话活动,让家长帮助幼儿了解东山地名和各地特产。

  2、物质准备:

  (1)东山各村的背景图及各种特产的图片。

  (2)将东山各村的背景图配上音乐《美丽的东山岛》制作成课件。

  (3)2-3种特色食品;响板。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引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图片,请小朋友看一看,然后告诉老师里面有哪些村庄?”(引导幼儿观看课件)

  师:“刚才,我们看到许多村庄,有哪些呢?”(教师将幼儿说出的地名贴在黑板上)。现在请小朋友一起说一说有哪些村庄?(教师引导幼儿边观看图片边说出各村的名称)

  师:小朋友都知道我们东山岛有这么多美丽的'村庄,老师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原来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后来被人们编成了一首很容易记的童谣,这首好听的童谣叫《东山特产展不完》,请小朋友听听。

  二、完整欣赏,感受童谣

  1、教师借助响板完整朗诵一遍童谣,让幼儿感受童谣的韵律美。

  提问:(1)这首童谣的名称叫什么?(请2—3名幼儿回答,然后全班一起回答)(2)小朋友在这首童谣里听到各个村庄有哪些特色的东西?(教师将幼儿说出的特产贴在黑板上———出示图谱)。

  2、结合图谱,再次欣赏童谣,引导幼儿理解闽南语。

《特产》教学设计3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开放单元,主题是“特产”,由一幅主体画页、一篇自读课文、两首古诗和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了搜集资料、口头和文字描绘特产等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

  第二课时:学*《故乡的杨梅》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

  第三、四课时:初显身手、笔下生花

  课题:特产

  教材分析:

  本课由几个系列版块组成。连线,把水果和最有名的产地连起来;写物产的产地;找找不是同类的特产;学*古诗。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特产,我国各地的特产有什么。学*《故乡的杨梅》,向客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家乡特产写广告。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了解课文从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口语训练:做一名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家乡的特产,会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问一问学生知道哪些水果。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这些水果的产地,观察*地图,了解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了解时间,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

  教学准备:教师:*地图、投影仪

  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学*第七单元《特产》板书课题,你知道什么叫特产吗?

  二、新授

  1、你知道哪些特产?它们的产地分别在哪?

  出示*地图,认识地图

  介绍课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游戏:猜谜语

  了袍子弯弯像月亮,

  是白胖子短短像瓜

  去了白胖子少穿衣

  是黑子。大衣。

  谜:荔枝谜:香蕉

  身材又

  穿著紫衣裳

  我像竹竿

  是甜又甜。

  谜:甘蔗

  你知道它们的产地吗?在地图上指一指。

  连线:哈密瓜龙眼甘蔗红橘鸭梨菠萝

  福建新疆河北广西贵州四川

  3、投影出示:写一写下列物产的产地

  丝绸----- 辣椒------- 枸杞------

  茶叶----- 香菇----- ()-----

  自由读词语,你认识哪个生字,怎样记住的?不理解哪个词语?

  出示实物,学生观察

  指名做练*,交流:丝绸-----浙江辣椒----四川、湖北、湖南……

  (1)在地图上找一找

  (2)你还知道哪些物产和它们的产地?

  表扬查资料、多问的学生。

  4、出示词语:

  刺绣铁画景泰蓝玉雕云南白药

  湖笔徽墨雨花石端砚宣纸

  指名读,你了解哪个词?投影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5、找一找,画出各组中不是同一类的特产。

  学生在练*纸上做,交流

  6、自学古诗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2)出示两首古诗,自由读,图文对照,给古诗配上图

  (3)选自己喜欢的古诗自学

  自由读古诗,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交流

  古诗诵读会(配乐)

  7、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作业:搜集家乡的一种特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畅所欲言、开卷有益

  教学过程:

  开卷有益

  1、同学们见过和吃过杨梅吗?知道产地吗?

  2、看看本文作者是怎样讲他故乡的杨梅的。

  3、集体读第一段。

  4、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总起全文)

  5、指名读第二段。

  体会“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本来都是写人的行为动作和感情的,这里用来描写杨梅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6、齐读第三段,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指名说说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各如何?

  7、指名读描写杨梅形状的自然段。(体会“细腻”“柔软”是什么感觉)

  8、指名读写杨梅颜色的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讲杨梅颜色的?(先讲外边的,后讲里边的)哪些语句使你感到杨梅果非常惹人喜爱,为什么?

  9、指名读描写杨梅味道的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是讲杨梅味道的,哪几句是讲“我”爱吃杨梅的?指导有感情朗读

  10、练*朗读课文。

  畅所欲言

  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它有哪些特点?你准备从哪几方面给大家介绍呢?仿照开卷有益说一说,注意要按一定的顺序。

  小组练说,每组选一代表班内交流。

  学生评价,师随机指导。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笔下生花:为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我们知道了很多地区的特产下面我请同学们作一下练*

  哈密瓜 福建

  龙眼 新疆

  甘蔗 河北

  红橘 广西

  鸭梨 贵州

  菠萝 四川

  同学们又获得了一些知识,你能告诉我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吗?

  (看书、同学之间介绍、看电视、上网等)

  二、*作

  1 广告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街上,车体上,报纸上我们随处可见,广告是对产品的推销,也是对新产品的介绍。相信有的广告语使你们印象深刻,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并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食品类电器类药品类饮料类

  2 通过看广告是我们获取信息比较简便的方法,我们的家乡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每到旅游季节世界各地的友人都纷至沓来,我们的家乡也有丰富的特产,并且围绕特产也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你能列举几个这样的活动吗?你们能不能为它们做一下宣传?

  3 撰写广告词是抓住产品的特点,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高度概括产品的特点,也可以配生动活泼的画面,也可以通过电脑所做的.动画来为产品做宣传。

  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选你们喜欢的活动。

  注意:写广告词时,注意抓住特点,描写要生动细腻。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现产品。

  小组完成后,上台交流。

  4 金钥匙

  教会学生了解特产的方法,鼓励学生不仅留心观察商店的字号,还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来了解。


《弹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弹力教学设计菁选

弹力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弹力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弹力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物理(必修1)》(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节-形变与弹力。

  本节课围绕弹力的三个要素开展,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呼唤学生的前概念,然后通过体验性实验引出形变,特别是演示微小形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力的作用都要产生形变。通过演示实验归纳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得出胡克定律,在应用与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体验性实验了解常见的形变,以及探究弹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体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演示微小形变;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各种效果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2)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学生学*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作为新课改对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

  2.学*情况分析: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影响,对形变和弹力会造成错误的理解。随着探究实验的不断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问题的暴露过程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课题,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一小段录象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视频1:蹦极

  视频2:射箭

  视频3:跳板跳水

  视频4:撑秆跳高

  问: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橡皮绳,跳板,弓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学生讨论后会给出是因为发生形变,有弹力作用。

  设问: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力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入主题,唤起原有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问题。老师不要忙着解释,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今天学*内容。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的心理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明确概念,得出规律

  1、通过小实验,探究形变概念

  (1)体验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形变?

  请7位同学演示一组实验,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变化。

  体验性实验记录(物体如何变化?)体验性实验1:钢锯条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弯曲体验性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缩短体验性实验3:橡皮筋拉长体验性实验4:钢锯条被体验性实验5:纸张用手揉皱体验性实验6:用手压面包体验性实验7:用手压橡皮泥

  引导学生观察并设问:上述实验中物体都什么共同特点?即物体怎么变?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弯曲了;伸长了;缩短了;扭曲了,被压扁了;体积变化了,形状改变了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的这些变化概括来说,共同特点不就是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改变了吗?

  进一步问:如实验1,剧条的什么变化了,实验6,面包的什么变化了?

  学生回答:实验1剧条的形状变了,实验6,形状和体积都变化了。

  [其他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总结: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设问:那是不是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呢?

  学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

  [学生前概念问题暴露,产生问题冲突,进一步设疑问]

  (2)、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引出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1:a、用手指压实验桌 b、物体放在桌面上

  问:上述两个实验中物体都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手指发生了,物体和桌面没有。

  演示实验2(教材63页):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激光笔,*面镜,铁架台。用一激光器发出一束光经过面镜子反射后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亮点,再用手指压*面镜一侧的桌面,亮点在天花板上有明显的移动。

  演示实验3(教材64页):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玻璃瓶,细管,红墨水。

  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要想观察到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应采用何种方法?

  学生:把微小“放大”的实验法。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些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①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②有的物体形变明显,有些物体形变不明显。

  (3)、以实验为据,得出形变的种类。

  设问:按照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式分有哪些形式。

  学生归纳出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设问:是不是当力撤去以后所有物体的形变都能够恢复?

  学生回答:不是,体验性实验1、2、3、4能恢复,体验性实验5、6、7不能完全恢复。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按照形变效果分有哪些种类:

  ①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形变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②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候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

  (1)演示实验,探究什么是弹力?

  回顾视频1:蹦极;

  演示实验4:弯曲的锯条一头放上粉笔头,放手粉笔头弹起;

  演示实验5:压缩弹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弹起。

  设问:锯条和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放手后为什么小球和粉笔头会被弹起?

  学生回答:放手后由于锯条和弹簧要恢复形变,分别对小球和粉笔有弹力作用。

  设问:实验4中粉笔受到的弹力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

  学生回答:粉笔是受到弹力,锯条是施力物体。

  设问:我们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锯条有没有受到粉笔对它的弹力呢?

  学生回答:有。

  设问:锯条受到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

  学生:粉笔

  设问:那么还没有弹出去时,粉笔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学生回答:有,因为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微小形变。

  学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体受到的弹力,必须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出弹力的产生条件。

  设问:粉笔被弹出去以后,即不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学生:否 。

  设问: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弹力吗?

  学生:有或不一定 。

  师: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6:在桌面上挂一钩码,弹簧秤的挂钩轻轻的钩住钩码,而不产生示数,

  设问:虽然弹簧秤有跟钩码接触,但是没有示数即就没有发生形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没有弹力的作用。

  教师分析归纳众多实验得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a、直接接触;b、产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分析总结,得出弹力的方向。

  以前面的实验为分析材料,师生一同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的相同。

  分析常见物体的弹力方向:

  实例1压缩的弹簧把小球弹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书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3.分析图中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4.分析电线上挂的灯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5,分析图中杆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弹簧弹力方向为恢复原长的方向。以前初中阶段学*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是按照弹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问:请同学们猜想弹簧弹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弹力大小跟长度,形变程度有关。

  师:那么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高中阶段我们较常见的是弹簧的形变,那么我们用探究实验来探究弹簧形变(伸长量)或者长度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教材66)。

  实验步骤:

  1,记下弹簧未挂钩码时的原来长度;

  2,挂上100g的钩码记下总长,和伸长量;

  3,逐个增加钩码记下相应的总长和伸长量,填入表格;

  4,以F为纵坐标,伸长量(或者伸长后的总长度)为横坐标。用图线各分析他们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1

  2

  3

  4

  5

  钩码总重G

  弹簧总长Ln

  原长L0

  弹簧伸长量△Ln

  [学生分组探究,安装仪器,测量数据,列表纪录,画出图像寻找规律。实验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强调注意事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弹簧的弹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随着伸长量的增加,弹簧弹力的大小也增大。图像表明成正比。而长度与弹力的大小不成关系,说明与长度无关,与形变量有关。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胡克定律 :F=kx;该定律适用于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知识连接:介绍胡克的生*事迹,以及对物理所做的贡献]

  x: 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k: 弹簧的劲度系数(即图中的斜率)劲度系数由材料,形状,长度来决定;

  F: 弹簧的弹力;

  结果外推:弹力大小跟形变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消失。

  三,课堂练*,巩固提高总结规律,简单应用,巩固提高

  (1)例题(教材67)

  (2)小结四,课后作业与研究性学*

  课后探究,自主学*,敢于创新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70页第2.3.4.5题

  (2)研究性学*

  ①通过调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混凝土中钢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钢筋应该如何放置?为什么?

  ②弹力在生活中很常见!探究弹力在生活有何应用?

  分组各写两篇小论文,一、二组写第一题,三、四组写第二题,另安排时间一起交流。

  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设计力求贴*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也尽可能多的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做实验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章法,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教学为了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性设计和编排。设计的小实验同时也伴随问题产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定量分析,引发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不断纠正学生问题,使真正使学生明白了弹力这个物理概念。

  胡克简介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 胡克,英国实验物理学家,仪器发明家。1635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清水村。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舰等。1653年到牛津大学做工读生,166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655年成为玻意耳的助手,由于他的实验才能,1662年被任命为皇家学会的实验主持人,为每次聚会安排三、四个实验,166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又兼任了学会陈列室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1665年任格雷姆学院几何学教授,1667~1683年任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学会的工作条件使他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如机械仪器改制、弹性、重力、光学,乃至生物、建筑、化学、地质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03年在伦敦逝世。

弹力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

  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和重点,充分显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进行分组分类进行讨论,学生为主导,总结结论,初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教学学具:橡皮泥、海绵、弹簧、木板、铁架台

  七、教学流程:

  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请同学们回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使物体发生形变

  关于第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将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2弹力

  学生活动一

  给你桌面上的弹簧、海绵、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什么叫形变?

  问题2:撤去力后,观察有什么不同?

  问题3: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

  问题4:用手挤压桌面,它发生形变了吗?

  老师:什么叫形变?

  学生: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

  学生:物体体积发生了改变

  通过学生回答,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到形变的概念

  一、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老师:撤去力后,物体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弹簧和海绵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老师:我们把向弹簧、海绵这样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长所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把橡皮泥这样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长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不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老师: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用力过猛,弹簧形变量过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复原形。引出弹性限度。形变小时,能恢复原状。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演示实验一

  学生活动二

  全体起立,用你的手去拧你同桌的胳膊。同桌两人互相感受。学生和我做一次实验。

  我受压迫——我要反抗——我对压迫者生产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我受压迫被形变——我反抗(要恢复原状)——我对压迫者产生弹力。(与我接触的物体)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演示实验二

  找一个学生上讲台,让学生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让全班学生观察木板的形变方向,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的学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说出来,全班学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学生一起总结弹力的`方向。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老师: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变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为施力物体,木板给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变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为施力物体,手指给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学生活动三: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一般来讲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那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器材:

  铁架台、弹簧、刻度尺、

  钩码(每个50克)

  问题5:采用什么方法给弹簧施力?

  问题6:弹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问题7: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怎么测量?

  问题8:表格记录数据,数据怎么处理?

  今天我们学*了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大小。后面的摩擦力,电场力等力的学*都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发现,弹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现象,用理想的思维总结规律。

  八、板书:

  3-2弹力

  一、形变

  1.概念: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

  非弹性形变

  3.微小形变----放大法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接触 .发生形变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4.大小: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F=k x ——胡克定律

  X=形变量【伸长量,压缩量】K=劲度系数,单位N/m

弹力教学设计3

  【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

  【设计思想】

  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

  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

  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

  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

  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

  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

  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

  五、总结全课

  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主黑板:

  第一版

  问题1:什么是形变?

  观察→思考→再观察→

  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

  归纳:

  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

  第二版

  问题2:什么是弹力?

  观察→

  归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结论:见课本第15页。

  问题3:弹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归纳: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第三版

  具体分析(压力、支持力)→

  结论:见课本第16页。

  具体分析(绳的拉力)→

  结论:见课本第17页。

  大小:

  分析→

  结论:胡克定律。

  该定律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副黑板:

弹力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 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静止的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知道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重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是悬绳对重物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有无的判断可以采用假设法。

  产生弹力必须要接触,但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弹力。引导学生分析如图4中静止的小球与墙壁之间是否有弹力。

  结论:墙壁与小球之间没有弹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墙壁与小球之间存在弹力F,则小球在水*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这与题目中小球静止相矛盾,所以墙壁对小球没有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哦弹力的基本方法,说明两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三)胡克定律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

  演示:①.直尺弯曲不同的程度弹射粉笔头,弯曲程度越大,弹射越远。 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弹射小纸团,拉伸程度越大,弹射越远。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这是对弹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满足关系式:

  F=kx

  即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这个式子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弹力,x表示弹簧的型变量(既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使缩短量),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单位是牛/米,符号是N/m。生活中常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弹簧的粗细、材料、长度、直径、绕法等有关,它反映了弹簧的特性。每根弹簧都有其特定的劲度系数。

  【布置作业】 课本56页问题与练*2、3、4题。

弹力教学设计5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学*重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既是此节的重点,又是此节的难点。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 气球 橡皮

  教学过程:

  一、预*导学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符号为 。

  2.物体受力会发生_______,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__________________,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3.物体发形变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_________,它是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4.弹簧测力计制造原理: 。

  5.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 ,使用时不能超过它的 。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 ___ ,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

  二、合作探究

  (一)实验1 :压气球或拉橡皮

  请大家同学们压气球或拉橡皮,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体会你的'感受,然后谈谈你的发现。

  1.手压气球,气球会 ;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会 ;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改变,叫__________。

  2.坚硬的物体是否也会发生形变呢?_______________

  3.我们把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_______形变。

  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________。

  (二)实验2:手压橡皮泥

  这样的形变和弹性形变不一样,我们把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

  (三)实验3:探究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的关系

  提出问题: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什么关系?

  猜想: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系。

  进行实验: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用的力越大,橡皮筋伸长就 。

  2、用大小不同的力压气球,用的力越大,气球形变大小 。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说明 。

  (四)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

  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弹簧测力计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观察你们的弹簧测力计,说说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

  (2)怎样校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__________。

  4、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下桌子上钩码的重量,说说2个钩码的重是多少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提升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旬是否指在零点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关于弹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弹性物体只要有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B.物体静止在水*面上,则物体对水*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C.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一定产生弹力 D.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3.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发现指针在零刻度线以上,用这个测力计测出一个力是4N,则该力的大小实际是( )A、大于4N B、等于4N C、小于4N D、无法确定

  资源库4.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四、拓展延伸

  观察图5-6所示的弹簧测力计,请你回答:

  (1)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

  (2)图中的字母“N”表示_____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是否需要校零?___________

  (4)如果用这个弹簧测力计去测量10N的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

  (5)如果用4.4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在图中画出指针的位置。

  五、教后记

弹力教学设计6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作出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2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显然,这些教学改革就其内在动机而言,主要还是面向各种考试,特别是应付高考的。

  可以预言,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做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3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培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3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对三维目标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机械套用、生硬拼凑,或者“穿靴戴帽”、画蛇添足。事实上,教师只有通过完整的教学才可能培育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弹力教学设计7

  教学设计

  形变和弹力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此整节课设计都是利用身边常用物体来做实验。实验同时不断的提出问题,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思维,问题的不断深入,形成教学的层次感,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设计的实验和问题有较合理的梯度,能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兴趣,从而积极参与探究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物理(必修1)》(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节-形变与弹力。本节课围绕弹力的三个要素开展,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呼唤学生的前概念,然后通过体验性实验引出形变,特别是演示微小形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力的作用都要产生形变。通过演示实验归纳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得出胡克定律,在应用与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体验性实验了解常见的形变,以及探究弹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物体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演示微小形变;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各种效果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2)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学生学*情况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作为新课改对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

  2、学*情况分析: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影响,对形变和弹力会造成错误的理解。随着探究实验的不断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问题的暴露过程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引入课题,设计情景,提出问题播放一小段录象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视频1:蹦极

  视频2:射箭

  视频3:跳板跳水

  视频4:撑秆跳高

  问: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橡皮绳,跳板,弓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学生讨论后会给出是因为发生形变,有弹力作用。

  设问: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力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入主题,唤起原有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问题。老师不要忙着解释,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今天学*内容。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的心理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实验探究,明确概念,得出规律

  1、通过小实验,探究形变概念

  (1)体验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形变?请7位同学演示一组实验,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变化。体验性实验记录(物体如何变化?)

  体验性实验1:钢锯条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弯曲

  体验性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缩短

  体验性实验3:橡皮筋拉长

  体验性实验4:钢锯条被

  体验性实验5:纸张用手揉皱

  体验性实验6:用手压面包

  体验性实验7:用手压橡皮泥

  引导学生观察并设问:上述实验中物体都什么共同特点?即物体怎么变?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弯曲了;伸长了;缩短了;扭曲了,被压扁了;体积变化了,形状改变了等。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的这些变化概括来说,共同特点不就是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改变了吗?

  进一步问:如实验1,剧条的什么变化了,实验6,面包的什么变化了?

  学生回答:实验1剧条的形状变了,实验6,形状和体积都变化了。

  [其他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总结: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设问:那是不是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呢?学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学生前概念问题暴露,产生问题冲突,进一步设疑问]

  (2)、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引出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1:

  a、用手指压实验桌

  b、物体放在桌面上问:上述两个实验中物体都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手指发生了,物体和桌面没有。

  演示实验2(教材63页):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激光笔,*面镜,铁架台。用一激光器发出一束光经过面镜子反射后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亮点,再用手指压*面镜一侧的桌面,亮点在天花板上有明显的移动。演示实验3(教材64页):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玻璃瓶,细管,红墨水。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要想观察到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应采用何种方法?学生:把微小“放大”的实验法。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些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

  ①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②有的物体形变明显,有些物体形变不明显。

  (3)、以实验为据,得出形变的种类。

  设问:按照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式分有哪些形式。学生归纳出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设问:是不是当力撤去以后所有物体的形变都能够恢复?

  学生回答:不是,体验性实验1、2、3、4能恢复,体验性实验5、6、7不能完全恢复。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按照形变效果分有哪些种类:

  ①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形变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②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候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

  (1)演示实验,探究什么是弹力?

  回顾视频1:蹦极;演示实验4:弯曲的锯条一头放上粉笔头,放手粉笔头弹起;演示实验5:压缩弹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弹起。

  设问:锯条和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放手后为什么小球和粉笔头会被弹起?

  学生回答:放手后由于锯条和弹簧要恢复形变,分别对小球和粉笔有弹力作用。

  设问:实验4中粉笔受到的弹力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

  学生回答:粉笔是受到弹力,锯条是施力物体。

  设问:我们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锯条有没有受到粉笔对它的弹力呢?

  学生回答:有。设问:锯条受到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学生:粉笔设问:那么还没有弹出去时,粉笔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学生回答:有,因为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微小形变。学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体受到的弹力,必须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出弹力的产生条件。设问:粉笔被弹出去以后,即不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学生:否。设问: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弹力吗?

  学生:有或不一定。

  师: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6:在桌面上挂一钩码,弹簧秤的挂钩轻轻的钩住钩码,而不产生示数,设问:虽然弹簧秤有跟钩码接触,但是没有示数即就没有发生形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没有弹力的作用。教师分析归纳众多实验得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

  a、直接接触;

  b、产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分析总结,得出弹力的方向。以前面的实验为分析材料,师生一同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的相同。分析常见物体的弹力方向:实例1压缩的弹簧把小球弹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实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书受到的弹力方向;

  实例3、分析图中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实例4、分析电线上挂的灯受到的弹力方向;

  实例5,分析图中杆受到的弹力方向。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弹簧弹力方向为恢复原长的方向。以前初中阶段学*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是按照弹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设问:请同学们猜想弹簧弹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弹力大小跟长度,形变程度有关。

  师:那么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高中阶段我们较常见的.是弹簧的形变,那么我们用探究实验来探究弹簧形变(伸长量)或者长度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教材66)。

  实验步骤:

  1、记下弹簧未挂钩码时的原来长度;

  2、挂上100g的钩码记下总长,和伸长量;

  3、逐个增加钩码记下相应的总长和伸长量,填入表格;

  4、以F为纵坐标,伸长量(或者伸长后的总长度)为横坐标。用图线各分析他们的关系。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012345钩码总重G0弹簧总长Ln原长L0弹簧伸长量△Ln0

  [学生分组探究,安装仪器,测量数据,列表纪录,画出图像寻找规律。实验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强调注意事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弹簧的弹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随着伸长量的增加,弹簧弹力的大小也增大。图像表明成正比。而长度与弹力的大小不成关系,说明与长度无关,与形变量有关。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胡克定律:F=kx;该定律适用于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知识连接:介绍胡克的生*事迹,以及对物理所做的贡献]x: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k:弹簧的劲度系数(即图中的斜率)劲度系数由材料,形状,长度来决定;F:弹簧的弹力;结果外推:弹力大小跟形变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消失。

  三、课堂练*,巩固提高总结规律,简单应用,巩固提高

  (1)例题(教材67)

  (2)小结四,课后作业与研究性学*课后探究,自主学*,敢于创新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70页第2、3、4、5题

  (2)研究性学*

  ①通过调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混凝土中钢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钢筋应该如何放置?为什么?

  ②弹力在生活中很常见!

  探究弹力在生活有何应用?分组各写两篇小论文,一、二组写第一题,三、四组写第二题,另安排时间一起交流。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本部分内容设计力求贴*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也尽可能多的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做实验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章法,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教学为了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性设计和编排。设计的小实验同时也伴随问题产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定量分析,引发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不断纠正学生问题,使真正使学生明白了弹力这个物理概念。

  胡克简介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胡克,英国实验物理学家,仪器发明家。1635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清水村。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舰等。1653年到牛津大学做工读生,166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655年成为玻意耳的助手,由于他的实验才能,1662年被任命为皇家学会的实验主持人,为每次聚会安排三、四个实验,166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又兼任了学会陈列室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1665年任格雷姆学院几何学教授,1667~1683年任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学会的工作条件使他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如机械仪器改制、弹性、重力、光学,乃至生物、建筑、化学、地质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03年在伦敦逝世。

弹力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没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弹簧等,让学生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通过制作,探究学*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

  建立弹力概念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学生操作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交流评估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

  (一)塑性、弹性、弹力概念的教学

  由直观到抽象,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活动感受:学生的课桌上备有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把玩等活动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

  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动手活动,你们对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

  点评:上述提问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诱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彻底的**,学生很可能会在物体(物质)的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等方面加以认识,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学生也会在物体能够恢复原状或不能够恢复原状方面加以描述,对塑性、弹性、弹力等概念逐渐明晰。当然,也不排除过度的开放会使学生显得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学生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2)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提出塑性、弹性、弹力的'概念。

  (二)关于弹簧测力计的探究

  1、探究橡皮筋或弹簧的形变程度(伸长)与弹力大小的关系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具体关系。

  实验与体会:在弹簧或橡皮筋下面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对此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点评: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满足不同思考方式的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的学生会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善于动手实践的学生会想到制作设计测力计。因为没有限制问题的思考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目的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得到三种不同的回答: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能够用于工程技术上;我们可以根据同样的道理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力计。而这三种回答其实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作为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才真正进入探究,因为学生的类似以上的回答其实是试探性的(猜想),真正的结论性语言应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论证。因此,可以说上述教学步骤仅仅是探究活动的一个引子。

  探究:学生探究弹簧(或橡皮筋)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探究

  导引:我们已经知道了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这一关系,并且我们也想到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测力计。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实际制作一个测力计,同时完成以下必要的工作(投影在屏幕上):

  (1)设计制作方案。方案包括制作的原理、方法、器材、步骤、合作等内容。

  (2)交流制作方案。主要加深对测力计是应用了弹簧被拉得越长,受到的拉力越大的原理的认识,以及对制作过程中用挂钩码作为已知拉力这一方法的理解。

  (3)制作过程。可以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收集到的各种弹簧、各种橡皮筋、纸盒、图钉、小块三合板、剪刀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寻找合适的器材完成。

  (4)交流评估。课堂上,先让学生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获得的经验,然后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弹簧秤,挂重物称量,并和准确的弹簧秤进行对比,如有较大差异,分析误差原因。

  点评: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因此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时间(科技实践活动时间或物理课)进行交流,将每一个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互相学*,并进一步完善。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根据制作过程中的认识以及在交流评估中老师的一些示范操作,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使用弹簧秤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测量范围、零点、自由伸缩等,再进一步学会读数。

  点评: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突出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1)提倡使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具体感知了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等生活中常见物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2)重视过程体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具体方法可以不同,所用器材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3)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探究过程中的高度开放性既重视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各种实验方案,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主动地思维。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对问题的讨论,还是设计制作,都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发挥的余地,实验室提供的器材也有许多可以互相替代的,并且允许学生自己寻找材料,这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

  (4)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估与交流。一般教师在布置此类任务时,都对后果不抱太大的希望,往往流于一种仅是说说的口头形式。本教学设计中,特别再花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评估和交流活动,作用有两个:一是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激励学生健康热情的科学情感;二是可以在设计与制作的原理方法的知识层面上获取更多的信息量。

弹力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来理解物体的弹性、塑性以及弹性有一定限度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2. 通过亲手去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来感受弹力的作用,再通过抽象性思维归纳出弹力的一般概念,从中隐约地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3. 通过演示“共同自制弹簧测力计”自然而然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并且能增强自我创造的自信心。再通过观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能够找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将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长度或角度的大小)。并以此能拓展认识到其它基本测量工具都是如此。

  4. 通过“使用测力计”的分组实验总结出使用的要领,并且联系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们有共同的使用要领,从而对逐类旁通的学*方法产生一些自发的认识。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弹性、塑性及弹性限度

  1、 演示一:

  (1)拉橡皮筋,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恢复原状。

  {2} 拉泡泡糖条,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不能恢复原状。

  (3)压海绵,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4)压橡皮泥,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5)压钢尺,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6)压铁丝,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2、用示意图再现以上六个演示实验的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将以上六个现象分类。

  4、各抒己见再导向统一,得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5、演示二:用很小,较大,很大的力分别拉同一根弹簧,观察其能否复原。

  6、共同分析得出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二、弹力

  1、学生动手实验: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弹簧、尺子对手的力。

  2、分析以上弹力的产生,得出弹力的概念。

  (1)皮筋在被拉长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2)弹簧在被压缩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3)钢尺在被压弯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将“皮筋、弹簧、钢尺”抽象为物体;“被拉长、被压缩、被压弯”抽象为发生弹性形变;“手”抽象为使前者发生形变的物体。之后顺势得出弹力的概念。

  3、板书弹力的概念,强调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4、巩固记忆弹力的概念。

  先介绍记忆的方法,而后让学生叙述,教师做示意动作。

  三、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

  1、自制测力计

  引领学生一起“无意”制作,而后再“意外”发现如此装置能测量力的大小,最后模仿温度计、电流计的命名方法将如此装置命名为弹簧测力计,板书出标题:二、弹簧测力计。

  2、 观察仪器厂家生产的实验室所用的弹簧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测力计的构造与原理。

  3、 归纳测力计的构造原理:

  先师生共同归纳后教师板书。

  4、 观察其他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各种测力计。而后总结其共性:都是利用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把力的大小转化为长度或角度。最后再回想温度计、电流计、电压表以拓展理解基本测量工具的共性:将抽象的大小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大小。

  四、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分组实验:测量头发的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2、 学生各自说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涉及到“0”刻度线时放视频资料:0点的校正。

  3、 归纳板书: 看清量程

  看清分度值

  看清“0”刻线

  正看刻度板

  4、 拓展:引领学生回想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计的使用要领,从中发现基本测量工具具有共同的操作要领。

  5、 练*读数:条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扇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

  五、 小结与作业: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两块知识,从而点出本节课的标题:13、1弹力、弹簧测力计,而后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此标题。最后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3、1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施加的力叫做弹力。

  产 生 条 件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得越多。

  2.构造:

  弹簧、指针、刻度板。

  3.使用:

  看清量程、看清0刻线、看清分度值、正看刻度板。

弹力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部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知道胡克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并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4、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物理的乐趣。

  2、通过学*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二、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二)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程设计: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3)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

  四、教学准备

  细钢丝、钢锯条、弹簧、海绵、橡皮泥、白纸,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面镜及支架(两套)、小车、橡皮筋、气球、、纤维板、演示胡克定律用的'米尺、弹簧、钩码、力传感器等等。

  教学反思部分

  一、设计思想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的基础,高一物理比较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弹力》是高中物理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


《弹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弹力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弹力教学反思 1

  学校课改处安排了高一各备课组准备一节课改展示课,很荣幸我能代表物理组来完成这节课改展示课,我这次讲的是《弹力》,从开始准备这节课到正式讲课,我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这一周的时间里组里的所有老师都对我的课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

  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体会本课的三维目标,努力围绕三维目标来讲好这一节课。

  课上,我首先想到利用多媒体播放20__年奥运会上何雯娜蹦床的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在显示微小形变实验中,我让同学们自己演示"激光"实验,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走向课堂中央向同学们演示显示微小形变的瓶子实验,效果非常显著。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问法,并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思想,如在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我设计的问题是:1、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的方向,在讲述弹力的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做几道关于弹力方向的练*题,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解题,这样,我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学生各方面的看法,进行评讲,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总结这一堂课,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角色已变成学生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创新中发展。

  弹力教学反思 2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对看似简单的概念,一定让学生理解到位多加以举例训练。

  教学中我是从力的效果出发引出形变,从形变从而引出弹力,其中弹力是形变后产生,能恢复的是弹性形变,不能回复的是塑性,不管弹性形变和塑性都能产生弹力。弹力包括,推、拉、提、托。只要接触并挤压就会产生形变,产生形变后就能产生弹力。弹力的运用在生活有很多的实例,其中应用于生活的很多,比如弹簧,接着探究在一定的范围里弹簧的伸长于和与受力之间成正比,并通过实验正确认识要在一定的范围里,最后运用这一知识学*和课后制作弹簧测力器,通过学生自学自己掌握测力器的量程,分度值,和使用方法,然后直接测量,在使用中找出问题加以改正,从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由于本节课知识容量过大,所以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我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本节课知识容量作出相应的调整。

  弹力教学反思 3

  上节咱们复*了弹力的一部分,我们继续复*,现在看图1-11,金属丝的扭转形变,用体态表演:把身体进行扭转,然后不用力的时候,身体会自然的向回转,学生的反映是,气氛活跃。这实质也是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在宏观上的表现为恢复原状。

  第四节摩擦力,这一节的知识点较多,第一个知识点是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压力,粗糙,相对滑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第二个知识点是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一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它相对于和它产生摩擦力的那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以上的内容,我已经给大家编成了顺口溜,谁能把关于以上知识点的那几句背一下,请关超同学试一试,关超说不会,又叫王丛,王丛起来背,背得很流利,如下:两物体间有摩擦,就要接触还得(dei)压,表现光滑是白搭,以上三条全具备,还需外因成全它,方向相切又相反,找好对象人人夸。

  概念性的问题有,什么是滑运动摩擦力,两物体间相对滑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提问,静止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同学们答的很好,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可能。

  什么是静摩擦力,两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提问,运动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静摩擦力?同学们答的也不错。

  同学们把书翻回到第6页,看左上角的图1-7的甲图,如果砝码与车能一直保持相对静止,则在这情景中,砝码受几个力的作用?同学们有的说两个力,有的说三个力。三个力是正确的,砝码是运动的,其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如果变化一下,把砝码用水*绳拉住,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砝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有说三个的,有说四个的,四个的是正确的,水*方向上砝码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大家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最不好掌握,需要的静摩擦力如果不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则能够提供,如果超过了最大静摩擦力,两物体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就会由静摩擦变成滑动摩擦,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外因,根据*衡或运动状态改变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取得某个值。这个知识点编成顺口溜,编了4句,找同学来回答一个,同学们答的不错:“静摩擦力不好弄,外部因素来决定,超过最大静摩擦,滑动摩擦才适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公式,F=uN,u是滑动摩擦系数,也叫动摩擦因数,是没有单位的,并且小于1,是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两物体的材料决定的,N是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这个知识点编成了5句顺口溜,“滑动摩擦有道理,大小与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小于1,粗糙材料决定的,没有单位没关系。”

  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相对滑动的快慢有没有关系?

  没关系。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个*衡的问题,是有关弹力的,我们看练*二,看左上边的图,是一个布娃娃,用水*绳拉着,斜向右上方的绳拉着,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这三个力的特点是,一个是竖直向下的,一个是水*的,另一个是斜向上的,如果已知重力和斜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两个拉力的大小。

  这个题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了,期末考试考过,结果还记得吗?有的同学说记得,期中考试也考过。不信的话拿出卷子看看,这个题型非常重点,不但现在是重点,到高二还是重点,比如水*的这个力可以换成电场力,斜着的这个可以换成洛仑兹力,再加上重力,这三个力*衡。跟这个题就是类似的。

  现在大家拿出笔和纸,再把这个题认真画一画图,这里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是这一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的法则是*行四边行定则,要注意的是实线,虚线,还有箭头。两个力相加,是不是直接大小相加,这不一定,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如果是同方向的就对了。如果成某一角度,就不对了,比如成90度角,应当是用*行四边行的关系来算。

  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在本上画图

  解这个题,过一会在同学们中找有画错的,在黑板上按照学生所画,呈现给全班同学看,并强调大家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了,同学们有的虚线画成实线,有的箭头方向不对。我说:“看看同学们犯的错,看似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仍会出错的,我对同学们的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你们还会犯这些错,我这是有的放矢。同学们听了后有点不解,什么是有的放矢呀?我对有的放矢又解释了一翻。这一题目是最基本的,它也是*衡问题中动态问题的基础,比如我们做过的另一个题目,竖直光滑的墙面与一个光滑的档板通过轴相连,上面放一个光滑的球,当档板缓慢放下直到档板处于水*状态这一过程中,档板受到的压力,和墙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同学们现在做这道题,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图。

  结果做得都不是很好。

  过一会做了总结,我在黑板上把这个题的图用大尺寸画了一遍,并看同学们的表情,发现他们较高兴,又问:谁还不理解,请举手,我再解释解释。没有同学发言。这节课到此结束,还剩半分钟,稍后下课了。

  弹力教学反思 4

  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培养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意识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

  联系本节内容,在教学上应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过去,我们强**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今天我们更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服务意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本节课,力求为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资料及材料,让学生能够观察、思考和体会,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学生的学*能力包括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能力;直觉的'判断力;观察推理的能力和收集证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交流合作,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方面的能力等。当然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逐步进行,要有侧重点,要分阶段进行。

  本节内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要注意观察弹性形变,体会弹力的存在;其次,本节内容还要注意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如对弹簧的弹力与伸长的关系,要初步学会用图象法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科学的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本节内容,要让学生理解经过光学放大来观察微小形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问题。

  弹力教学反思 5

  周一,我上了一节小组的教研公开课,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综合。这是一节*题评讲课,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上公开课。这节课有师傅张玉滨、刘旭升、崔晓丽、张海龙听课评课。

  在我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听别人说*题课不好讲,心里就有些没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开始着手,大量听老教师的*题课。当我听到师傅张老师的一节*题课时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利用知识点来讲*题。我反复琢磨这种方式很适用我这节*题课的口味。因为这次课的.题量大,如果一个一个的讲肯定是讲不完的。我于是就决定采取这种方式。同时还征求康主任和刘老师的意见,他们都说这种方式很好。

  通过实际的操作,确实在讲课的过程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并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反映也很好。至少通过这节课也给学生一种学*方法——归纳法。通过重点讲解某个*题而带动类似的一串*题,即讲了知识又给学生课后发挥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个重点,学生听完总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这一次确实能够体现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效果。

  讲完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也都肯定了这次公开课很成功,学生确实积极性高,个个都精神饱满。但是我自己也感觉到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喻有些小的细节没有讲到,但是它对作题也很重要,板书也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但总体我认为达到了目的,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向老教师学*、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多归纳、多总结。

  弹力教学反思 6

  通过执教《弹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层面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方法,也积累了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并通过学*,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视频,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出疑问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活动中,知道怎样的物体才具有弹性,以及区分弹性与弹力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学法上说,分为两个部分。

  ①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活动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4、建议教师尽可能发挥小组研究学*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内。

  弹力教学反思 7

  周一,我上了一节小组的教研公开课,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综合。这是一节*题评讲课,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上公开课。这节课有师傅张玉滨、刘旭升、崔晓丽、张海龙听课评课。

  在我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听别人说*题课不好讲,心里就有些没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开始着手,大量听老教师的*题课。当我听到师傅张老师的一节*题课时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利用知识点来讲*题。我反复琢磨这种方式很适用我这节*题课的口味。因为这次课的题量大,如果一个一个的讲肯定是讲不完的'。我于是就决定采取这种方式。同时还征求康主任和刘老师的意见,他们都说这种方式很好。

  通过实际的操作,确实在讲课的过程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并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反映也很好。至少通过这节课也给学生一种学*方法——归纳法。通过重点讲解某个*题而带动类似的一串*题,即讲了知识又给学生课后发挥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个重点,学生听完总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这一次确实能够体现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效果。

  讲完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也都肯定了这次公开课很成功,学生确实积极性高,个个都精神饱满。但是我自己也感觉到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喻有些小的细节没有讲到,但是它对作题也很重要,板书也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但总体我认为达到了目的,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向老教师学*、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多归纳、多总结。

  弹力教学反思 8

  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弹力教学反思 9

  本节课出示秋季收获南瓜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孩子学*兴趣,从实际情景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首先,我利用课件,向学生们展示采南瓜这两幅情景图,让孩子们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结合情景图理解算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竖式,让孩子观察、比较中,发现连加连减竖式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从而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其次,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过程中,加入了两个练*环节。第一个练*我设计了三道连加题在花朵中,三道连加题难度逐渐增加大,既训练了孩子的口算能力,也给孩子在动手笔算过程中体会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计算也可以是很有趣的。而另外一个练*,我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孩子在送小蜜蜂回家的过程中,完成连减的练*。

  练*中,既巩固、加强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互相帮助的情感。在教学的最后,我还设计了一只没有算式只有得数的小蜜蜂,让孩子思考,哪些数连加或是连减可以让小蜜蜂回家。学生在刚才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上整节课的练*,学生想出了许多算式。这一环节我拔高层次,让学生在思考和计算中发散他们的数理逻辑思维,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既巩固、加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情感。但是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观察连加竖式的时候,我经验不足,在对于一些竖式上的小毛病,我没有抓住这个教学机会,让孩子去发现那些小毛病,因此在连减计算过程中,仍有这样的小毛病存在。

  弹力教学反思 10

  《弹力》这节课知识容量大,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体现五环节色彩的探究性学*课,采用了“自我学*──点播解惑──探究实验──总结规律──合理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学基础部分的理论,通过全班同学的自我学*基础知识,讨论困惑,提出问题,学生自我解决,无法解决的教师再最后点拨解决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准备了5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和2个演示实验和一个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的`能力。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通过学生讨论旧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探究方案,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通过对实验的再次挖掘。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通过演示,学生感悟到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了创新的意识。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必须两个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原本*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弹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3节第1课时:“重力、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计算;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力现象,通过各种力现象的区别比较,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微小形变现象的实验观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确定。

  【教具准备】

  弹簧、弹簧秤、小车、砝码、橡皮泥、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力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里的作用指的是一个物体提、压、推、拉另一个物体,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施加出力,称为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什么效果?

  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说,力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系。要明确说明一个力,就要说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顿,方向朝什么方向,作用在受力物体上的什么位置(点)。

  力是矢量。

  力的单位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力的大小能测量吗?

  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来测量。

  如何用图示表示一个力?

  用图示表示一个力,就是运用图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体做法是: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标度(比例)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这样,线段的起点就代表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学*中常常需要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用受力示意图表示分析结果,相当于画出每个力的图示,不过对线段的长度没有严格要求,不需要确定标度。

  2.教师讲述

  在物理学的力学部分,按照力的产生过程,即力的性质,把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

  ◆合作探究──新课学*

  二、重力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1)什么是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

  演示并讲解:将物体挂在弹簧秤弹簧自由端的挂钩上,提起弹簧称外壳上的挂钩,使弹簧秤和物体静止在空中,此时弹簧秤指钟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质量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若已知物体的质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重力大小。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同地理位置处的g值不一样,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纬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样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物体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它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们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体上的一个点所受到的重力,这个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交流评价──关于重心的讨论

  (1)重心的确定:

  对于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各处密度相同)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细杆的中心在它的中点,均匀圆柱体的重心在其轴线的中点。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随物体中质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有些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之外。

  (2)重心与稳度

  把物体竖直放置在支持面上,物体的重心位置越低,物体受到让它晃动的力以后,越不容易翻到,重心位置越高,越容易翻到。

  在建筑中,建筑物的重心应尽量低;装载货物的车辆、船只的重心要尽量低。

  三、弹力

  1.举例并演示

  (1)物体的形变:

  物体受力作用后,形状发生变化。

  (2)两种形变:

  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等演示并说明: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不能恢复原状;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

  (3)弹力的演示:

  用弹簧与小车演示被压缩或拉长的弹簧能够对别的物体(使它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想把使它形变的物体弹开,这种力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的,称为弹力。

  2.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

  两物体直接接触。

  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这两条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出现弹力。接触处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根据其中一个物体所受已知力的方向确定,如对另一物体在接触处造成挤压或拉伸效果,则接触处一定发生弹性形变。如将书本放在水*桌面上,书本受到向下的重力,书本向下挤压桌面,使桌面向下弯曲,桌面产生向上的弹力F2,作用给了书本,支持着书本,按这个效果,可称它为支持力;同时桌面向上挤压书本的下表面,使其向上弯曲,书本产生向下的弹力F1作用给了桌面,向下压桌面,可称为压力。

  3.弹力方向探究

  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或被支持的物体。

  拉力的方向:线、绳子等只能产生伸长形变,所以只能产生拉力,拉力沿着线、绳子指向它们缩短的方向

  4.弹力大小的探究

  与物体的弹性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性限度: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5.弹簧弹力大小探究──胡克定律

  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x是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单位是m,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F是弹力,单位是N。

  弹簧的劲度系数:

  胡克定律公式中的k称为劲度系数,它的大小只由弹簧自身因素决定,如弹簧的长度、材料、粗细等,与弹力大小及形变大小无关。

  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缓冲装置等。

  ◆案例研究──归纳小结

  1.案例研究

  例1 书本静止在斜面上,画出斜面所产生的弹力方向。

  解析:

  确定接触面:斜面

  判断斜面有无弹性形变:书本受重力作用,挤压斜面,斜面产生弹性形变。

  垂直斜面,指向被支持的书本──垂直斜面向上。

  例2 画出图中的两根细绳产生的弹力。

  简析:沿细绳斜向上。

  2.学生练*:

  课本第25页“复*与巩固”1、2、4、5。

  【布置作业】

  复*课文,书面完成课本第25页“复*与巩固”3、7。

  预*本节“摩擦力”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重力

  弹力

  定义

  产生条件

  方向

  大小计算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来理解物体的弹性、塑性以及弹性有一定限度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通过亲手去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来感受弹力的作用,再通过抽象性思维归纳出弹力的一般概念,从中隐约地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演示“共同自制弹簧测力计”自然而然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并且能增强自我创造的自信心。再通过观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能够找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将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长度或角度的大小)。并以此能拓展认识到其它基本测量工具都是如此。

  通过“使用测力计”的分组实验总结出使用的要领,并且联系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们有共同的`使用要领,从而对逐类旁通的学*方法产生一些自发的认识。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弹性、塑性及弹性限度

  演示一:

  拉橡皮筋,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恢复原状。

  {2} 拉泡泡糖条,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不能恢复原状。

  压海绵,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压橡皮泥,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压钢尺,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压铁丝,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用示意图再现以上六个演示实验的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将以上六个现象分类。

  各抒己见再导向统一,得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演示二:用很小,较大,很大的力分别拉同一根弹簧,观察其能否复原。

  共同分析得出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二、弹力

  学生动手实验: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弹簧、尺子对手的力。

  分析以上弹力的产生,得出弹力的概念。

  皮筋在被拉长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弹簧在被压缩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钢尺在被压弯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将“皮筋、弹簧、钢尺”抽象为物体;“被拉长、被压缩、被压弯”抽象为发生弹性形变;“手”抽象为使前者发生形变的物体。之后顺势得出弹力的概念。

  板书弹力的概念,强调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巩固记忆弹力的概念。

  先介绍记忆的方法,而后让学生叙述,教师做示意动作。

  三、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

  自制测力计

  引领学生一起“无意”制作,而后再“意外”发现如此装置能测量力的大小,最后模仿温度计、电流计的命名方法将如此装置命名为弹簧测力计,板书出标题:二、弹簧测力计。

  观察仪器厂家生产的实验室所用的弹簧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测力计的构造与原理。

  归纳测力计的构造原理:

  先师生共同归纳后教师板书。

  观察其他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各种测力计。而后总结其共性:都是利用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把力的大小转化为长度或角度。最后再回想温度计、电流计、电压表以拓展理解基本测量工具的共性:将抽象的大小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大小。

  四、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分组实验:测量头发的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学生各自说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涉及到“0”刻度线时放视频资料:0点的校正。

  归纳板书: 看清量程

  看清分度值

  看清“0”刻线

  正看刻度板

  拓展:引领学生回想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计的使用要领,从中发现基本测量工具具有共同的操作要领。

  练*读数:条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扇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

  五、 小结与作业: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两块知识,从而点出本节课的标题:13、1弹力、弹簧测力计,而后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此标题。最后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施加的力叫做弹力。

  产 生 条 件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得越多。

  2.构造:

  弹簧、指针、刻度板。

  3.使用:

  看清量程、看清0刻线、看清分度值、正看刻度板。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 3

  【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

  【设计思想】

  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

  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

  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

  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

  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

  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

  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

  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

  五、总结全课

  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主黑板:

  第一版

  问题1:什么是形变?

  观察→思考→再观察→

  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

  归纳:

  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

  第二版

  问题2:什么是弹力?

  观察→

  归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结论:见课本第15页。

  问题3:弹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归纳: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第三版

  具体分析(压力、支持力)→

  结论:见课本第16页。

  具体分析(绳的拉力)→

  结论:见课本第17页。

  大小:

  分析→

  结论:胡克定律。

  该定律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副黑板: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1、形变:

  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

  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

  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

  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 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静止的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知道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重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是悬绳对重物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有无的`判断可以采用假设法。

  产生弹力必须要接触,但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弹力。引导学生分析如图4中静止的小球与墙壁之间是否有弹力。

  结论:墙壁与小球之间没有弹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墙壁与小球之间存在弹力F,则小球在水*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这与题目中小球静止相矛盾,所以墙壁对小球没有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哦弹力的基本方法,说明两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三)胡克定律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

  演示:

  ①直尺弯曲不同的程度弹射粉笔头,弯曲程度越大,弹射越远。

  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弹射小纸团,拉伸程度越大,弹射越远。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这是对弹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满足关系式:

  F=kx

  即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这个式子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弹力,x表示弹簧的型变量(既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使缩短量),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单位是牛/米,符号是N/m。生活中常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弹簧的粗细、材料、长度、直径、绕法等有关,它反映了弹簧的特性。每根弹簧都有其特定的劲度系数。

  【布置作业】 课本56页问题与练*2、3、4题。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与实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现象,培养幼儿观察的敏锐性。

  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活动所需资源

  皮球、橡筋、气球、弹簧、木块、铁片、弹性球、动物标靶、自制**(每人一个)、纸制子弹等。

  活动过程:

  一、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

  幼儿自主选择一个皮球跟着音乐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没有气的。

  诱导幼儿按一按、捏一捏有气和没有气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气会弹得高,原来空气也有弹性。

  二、找一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品。

  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弹性的物品(如拉一拉弹簧、橡筋、捏一捏气球、海绵等)。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有弹性的。如弹簧床、海棉枕头、沙发、床垫、吹气救生圈等。

  三、玩一玩。

  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只小球,并用同一只手拿着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橡筋一端系着中指,然后一只手拿着球向前投,随后收回,重复投掷,可投向目标处。

  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着小球,拉到一定的距离时放手,让球反弹回去,超过固定物的高度。

  将长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后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让小球弹上去又拉回来,反复拍打。

  四、做游戏。

  看谁射中靶。

  用力投掷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长,让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离的动物标靶。

  看谁弹得远。

  一手握小**的把柄,另一手用纸制子弹拉紧橡筋,然后放手,让子弹弹出去。拉得越紧,子弹弹得越远。

  在地上按一定距离画三条线,超过最远一条线得3分,超过第二条线得2分,超过第一条线得1分。

  注意事项

  小**不要对着别人。

  可分别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自由活动的形式。

  拓展思路

  弹簧纸偶:先把一张大的长方形纸卷成筒状,然后在上面画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用另一张小纸条来回折叠,折成弹簧状,要求折得整齐。然后把纸筒粘在弹簧状纸条上,用手轻轻一按,它一会儿变矮,一会儿变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