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小组讨论)

  *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

  4、通过作者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对自然风光的沉迷与喜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憎恶,对于自由执着向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朗读比赛。(以语文学*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一位组员参加比赛,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配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力求声音洪亮,情感丰富,要体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比赛结束后评选最优秀的选手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带领学生主动回忆与总结)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2、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其他组诗,体会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写一篇400字短文,下节课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篇诗歌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所展现的意向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所找到的诗句和特点各不相同,也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学生讨论时,我会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式与着重点,使课堂设计能顺利实现和进行。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a、从何而归?b、为何而归?c、归向何处?d、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气质,本性。

  丘山:田园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

  “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前八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3、归向何处?(13分钟)

  明确:“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何特点?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

  景语:

  意象: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分析:(前四句为*景)虽普普通通,**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看似自然*淡,其实构思奇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开阔、自由。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郁郁葱葱的榆树柳树的绿限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于堂前竞相斗艳,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前四句为*景,后四句为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静祥和的感觉,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从*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在这里,诗人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顺序和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

  4、归去如何?(2分钟)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学生找出后齐读,思考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归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三、朗读比赛(5分钟)

  活动五: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这一步骤必不可少,既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这也是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学*诗歌的过程,应该是先整体感知,然后分析,分析后没有及时整合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2分钟)

  活动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耕生活那么贫穷落后,可是在作者的眼中却那么的美好?

  在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补充,那就是作者心中有诗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算是诗意的面对生活?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生活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高中学*生活的诗意,学会诗意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描写高中生活的诗意。下节后进行展示。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他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句话里面含有一位诗人的名字,大家注意听,猜猜他是谁?“田园趣,山水情,潜心修意堪陶醉。”(陶渊明)好,那我们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陶渊明哪些课文?有诗歌《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还有学过《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与世隔绝,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吗?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陶渊明向往的居住地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块来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诗人简介

  学*诗歌不仅要学会赏诗,还要学会品人。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文。对于诗人陶渊明,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一起来温*一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人。自称为“五柳先生”,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他幼年时,家世已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他到了29岁才出仕,出仕后他看到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官场黑暗,政治腐败,不久他又归隐。后又几次时隐时仕。到了41岁那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太守派一名督邮来彭泽督察,陶渊明因不愿为见督邮而穿官服束腰带等繁文缛节,他再也忍不下去了,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就有了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退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出仕了。从此他就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

  而陶渊明的作品大多都是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的赞美,因此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并且他还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从此,田园诗不断发展,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又被称为田园诗人。

  三、朗读诗歌,释题。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归园田居》也就是他退隐后做的《归园田居》诗一组里的第一首。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那题目的意思是?(回到田园生活)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的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从题眼展开,通过思考下面四个问题来解读诗歌。

  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3、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并思考这四个问题。

  四、诗歌分析

  (1)从何而归?(官场)

  1、诗中作者把官场比喻成什么?(尘网、樊笼)

  2、把自己比喻成什么?(羁鸟、池鱼,羁鸟是笼中鸟,池鱼是池中鱼。)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官场的厌恶。)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什么还要出仕?从哪句诗可以看得出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而是一个大失误。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为官入仕。而此时作者已经深刻的感受到在那样的门阀制度,官场黑暗的年代,要建功立业,实现政治理想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一个“误”字显出作者是那么的悔恨和痛恨,“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的说法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长。)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1、那作者他希望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找出文中的诗句。(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2、诗人笔下描写的这八句田园景色抓住那些意象来写呢?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3、这些意象都是非常普通*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诗人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呢?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呢?

  全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画外音: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动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这么美的田园生活,作者是向往,追求的。

  (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无尘杂”“余闲”“返”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此时回到田园的诗人心情是如何的?(喜悦、闲适)

  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古有“学而优则世”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洁品格,他选择了舍弃。

  小结: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也塑造了世上最让人崇敬的人格,值得我们学*。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小组讨论)

  *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

  4、通过作者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对自然风光的沉迷与喜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憎恶,对于自由执着向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朗读比赛。(以语文学*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一位组员参加比赛,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配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力求声音洪亮,情感丰富,要体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比赛结束后评选最优秀的选手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带领学生主动回忆与总结)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2、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其他组诗,体会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写一篇400字短文,下节课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篇诗歌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所展现的意向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所找到的诗句和特点各不相同,也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学生讨论时,我会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式与着重点,使课堂设计能顺利实现和进行。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a、从何而归?b、为何而归?c、归向何处?d、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气质,本性。

  丘山:田园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

  “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前八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3、归向何处?(13分钟)

  明确:“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何特点?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

  景语:

  意象: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分析:(前四句为*景)虽普普通通,**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看似自然*淡,其实构思奇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开阔、自由。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郁郁葱葱的榆树柳树的绿限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于堂前竞相斗艳,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前四句为*景,后四句为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静祥和的感觉,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从*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在这里,诗人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顺序和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

  4、归去如何?(2分钟)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学生找出后齐读,思考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归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三、朗读比赛(5分钟)

  活动五: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这一步骤必不可少,既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这也是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学*诗歌的过程,应该是先整体感知,然后分析,分析后没有及时整合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2分钟)

  活动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耕生活那么贫穷落后,可是在作者的眼中却那么的美好?

  在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补充,那就是作者心中有诗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算是诗意的面对生活?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生活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高中学*生活的诗意,学会诗意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描写高中生活的诗意。下节后进行展示。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他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句话里面含有一位诗人的名字,大家注意听,猜猜他是谁?“田园趣,山水情,潜心修意堪陶醉。”(陶渊明)好,那我们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陶渊明哪些课文?有诗歌《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还有学过《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与世隔绝,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吗?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陶渊明向往的居住地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块来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诗人简介

  学*诗歌不仅要学会赏诗,还要学会品人。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文。对于诗人陶渊明,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一起来温*一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人。自称为“五柳先生”,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他幼年时,家世已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他到了29岁才出仕,出仕后他看到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官场黑暗,政治腐败,不久他又归隐。后又几次时隐时仕。到了41岁那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太守派一名督邮来彭泽督察,陶渊明因不愿为见督邮而穿官服束腰带等繁文缛节,他再也忍不下去了,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就有了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退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出仕了。从此他就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

  而陶渊明的作品大多都是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的赞美,因此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并且他还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从此,田园诗不断发展,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又被称为田园诗人。

  三、朗读诗歌,释题。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归园田居》也就是他退隐后做的《归园田居》诗一组里的第一首。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那题目的意思是?(回到田园生活)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的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从题眼展开,通过思考下面四个问题来解读诗歌。

  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3、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并思考这四个问题。

  四、诗歌分析

  (1)从何而归?(官场)

  1、诗中作者把官场比喻成什么?(尘网、樊笼)

  2、把自己比喻成什么?(羁鸟、池鱼,羁鸟是笼中鸟,池鱼是池中鱼。)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官场的厌恶。)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什么还要出仕?从哪句诗可以看得出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而是一个大失误。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为官入仕。而此时作者已经深刻的感受到在那样的门阀制度,官场黑暗的年代,要建功立业,实现政治理想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一个“误”字显出作者是那么的悔恨和痛恨,“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的说法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长。)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1、那作者他希望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找出文中的诗句。(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2、诗人笔下描写的这八句田园景色抓住那些意象来写呢?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3、这些意象都是非常普通*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诗人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呢?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呢?

  全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画外音: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动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这么美的田园生活,作者是向往,追求的。

  (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无尘杂”“余闲”“返”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此时回到田园的诗人心情是如何的?(喜悦、闲适)

  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古有“学而优则世”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洁品格,他选择了舍弃。

  小结: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也塑造了世上最让人崇敬的人格,值得我们学*。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归园田居》说课稿 (菁华3篇)

《归园田居》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的阅读部分,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课时

  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

  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课时:

  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

  (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第三步:疑难指津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景。“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阅读迁移(比较异同)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五、预*、作业、板书设计

  预*设计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字:熟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

  2、自我选圈重点词句。如“误落”、“尘网”、“樊笼”等。

  3、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通过预*使学生在课前进入陶诗所营造的氛围,为学*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准备。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

  官场田园

  误落尘网自得其乐

《归园田居》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方式。同时,本单元学*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为他们设置学*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激趣导入

  人的一生有许多次取舍,这些取舍是否满意不取决于他人的议论,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当一个农民,在许多朝代都会被人耻笑。但东晋的陶渊明却辞官不做,宁可归隐农村,做一个农民,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归园田居》,了解他的思想初衷。(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

  (三)诵读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点评:五言诗歌断句上有别于四言及杂言之处:二二一拍,二一二拍。

  2、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齐读背诵。

  (四)合作探究

  围绕“归”字,回答四个问题: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注重圈点和朗读。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归来?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拓展延伸: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六)堂上总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七、说作业:

  根据本文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散文,600字以上。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归园田居》说课稿3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单元。陶渊明的诗作内容比较简单,选入中学课本的这几篇都是讲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选择。加上初中已经学过《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学生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熟知度。必修二诗歌单元选编这篇《归园田居》,后面必修五还有陶渊明的一篇骈文《归去来兮辞》,我希望高中可以给学生不同的视角,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有逐渐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拘囿于我们给陶渊明贴的标签。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上还有所欠缺。虽然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高中再读陶渊明希望给他们更深层的认识和引导。同时,高一孩子思维很活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表达效果可能会不够规范,需要慢慢贯彻。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针对这些,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探知陶渊明其人其文。

  过程与方法: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陶渊明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学*作者诗意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来体会其文其人。在讨论时,通过合作探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说学法

  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想象力在语文学*中尤其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作品《我向往的生活》,初步引导: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你披荆斩棘历经高考,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样的?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同,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选择。

  (二)以文本为基础探究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细品陶渊明其文其人,感受陶渊明的人性光辉。

  (三)探究讨论: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是赞成还是反对?

  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难免有些许污浊之气和阴暗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学*陶渊明并不是学他的归隐田园而是那种纯净的坚守,最后得出结论:积极抗争,固为上策;随波逐流,才是下策;洁身自好,不失良策。

  最后展示以积极进取为生活态度的《我向往的生活》,做到首尾照应,进一步渗透。综合整节课内容,并联系实际,确定本节课的题目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八、说作业设计:

  写作文片段《我向往的生活》。

  九、说板书设计:

  十、说课后反思:

  优点:

  1、教学设计上创新,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入,注重科学态度、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教育渗透;注重学生良好精神面貌、思想情感,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对于处于懵懂青春期的学生进行了正确的明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这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

  2、重难点把握准确适当,教学设计衔接较好,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板书设计规范切合主题,作业设计和目标一脉相承。

  不足:

  1、诗歌是朗读的艺术,因为课堂容量大,为学生提供的朗读的机会有点少,朗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应该齐读、范读、请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因为是公开课,学生难免紧张,加上高一的学生语文学*的思维方式并未形成,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回答问题不积极,缺少自己的思考,回答问题欠缺自我意识,课堂少了一些灵动和精彩。

  3、上课节奏有点快,不能很好的关照到学生,放手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参与。

  4、教学设计可以再做修改:不再是以“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线索贯穿,而是从探究文章入手,其文—其人—延伸拓展,这样环节脉络更加清晰,也能节省出来时间留给学生展开讨论。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菁华3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1

  教学设想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惯,归园田居(其三)。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一般的教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

  归园田居(其三)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归园田居(其三)》。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局(邻居)。”(其五)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2

  教学设想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惯,归园田居(其三)。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一般的教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

  归园田居(其三)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归园田居(其三)》。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局(邻居)。”(其五)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课件展示环境优美,和*安宁的图片。师生共赏,由优雅安宁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拼音节奏。

  2、自由朗读。解词释句

  3、词语小测试。

  三、研读赏析,解读文本

  1、品读

  一读: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兴月归,夕露沾衣)

  二读:读出耕者的乐观和坚定。

  (理秽荷锄,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读:读出诗人的情趣和愉悦。

  (带月晚归,悠然惬意)

  四读:读出隐士的洁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脱俗)

  2、解读陶渊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练*设计,巩固知识

  六、深层思考,升华思想

  1.评价陶渊明。

  2.探讨: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

  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景到远景(*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因为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凡的思想意境。”——引自游国恩《*文学史》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等,和*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课件展示环境优美,和*安宁的图片。师生共赏,由优雅安宁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拼音节奏。

  2、自由朗读。解词释句

  3、词语小测试。

  三、研读赏析,解读文本

  1、品读

  一读: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兴月归,夕露沾衣)

  二读:读出耕者的乐观和坚定。

  (理秽荷锄,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读:读出诗人的情趣和愉悦。

  (带月晚归,悠然惬意)

  四读:读出隐士的洁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脱俗)

  2、解读陶渊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练*设计,巩固知识

  六、深层思考,升华思想

  1.评价陶渊明。

  2.探讨: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

  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