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弹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力、弹力》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和对身边几个简单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知道有的物体有弹性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本课以一个“让学生说说弹弹床为什么能把人弹得很高”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什么物体具有弹性,以及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力、弹力》教学反思2

  让学生自主地追求一些自己认为不解的知识,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是学生学*的动力和源泉。我结合课本的“想一想、议一议”、“课外阅读”、“小实验”、“科学世界”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主动追求。例如《蒸发》一节中,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哪滴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个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对其一片吹风,看哪滴干得快?再指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应用,基础好的学生写出小论文。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只重视学生课堂和课后纪律,对学生有没有听课却不在意,经过几个月的教学我发现,班级成绩的好坏与中下游同学的成绩有很大关系,所以,现在我不仅重视学生的课堂纪律还重视了课堂效率,对中下游同学我尽力去做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制定了不同的目标,课后与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现在上课他们没有一人低头,有些同学还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我尽量找这些同学回答,并及时给他们鼓励,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在上次考试中,我教的班,差生明显减少了很多,*均分也上了一大截。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还要教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找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

《力、弹力》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课件使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开始我以实验引入课题,再用幻灯片展示拍皮球、撑杆跳、射箭等场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兴趣。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图片,呈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课本以外的一些内容,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内容。

  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开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单位,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体现物理教育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还有一点琐碎、不太严谨;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 “寻找你身边1N的物体” 活动中,我发现设计的还不够巧妙。开始上第一课时,觉得时间不怎么够?主要是引入课题太冗长,经过改进后时间的处理上好了很多。

  所以,建议上课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因而在前面占用的时间不能太长。弹性、塑性、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弹力等花费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由于有实验,约10分钟,其余20分钟用于讲解及训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力、弹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力、弹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力、弹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力、弹力》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和对身边几个简单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知道有的物体有弹性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本课以一个“让学生说说弹弹床为什么能把人弹得很高”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什么物体具有弹性,以及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力、弹力》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讨论式教学为背景、科学探究为主线。

  1、讨论式教学为背景:

  作为教学过程的背景模式,讨论式教学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为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与创造活动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整节课把《弹力 弹簧策力计》分为三个大问题,三个大问题又分为十余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系列首尾相接的小问题的教学过程。每一个问题生成后先让学生讨论、各述己见,然后再解决。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先发散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2、科学探究为主线:

  探究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的知识探究过程变成一种类似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得出出结论”等三个层面。

  本节课分为三次探究活动:

  第一次: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分析总结 得出结论(弹性、塑性)。

  第二次:提出问题(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设计并进行实验 分析总结 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第三次:提出问题(关于弹簧测力计你想知道的问题) 观察(分享收获)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动手实验 得到结论

  三次探究与研究性学*的过程中,高潮迭起,既达到了探究与学*的目的,又使他们提高了学*的兴趣,学会了许多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以及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但是我在操作过程太过冒进,没有注意要学生的反应,一味想将课堂内容,考点攻破,最后收到的效果反而不太理想。教师在教学时切记慢慢引导,慢工出细活啊!

《力、弹力》教学反思3

  上节咱们复*了弹力的一部分,我们继续复*,现在看图1-11,金属丝的扭转形变,用体态表演:把身体进行扭转,然后不用力的时候,身体会自然的向回转,学生的反映是,气氛活跃。这实质也是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在宏观上的表现为恢复原状。

  第四节摩擦力,这一节的知识点较多,第一个知识点是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压力,粗糙,相对滑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第二个知识点是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一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它相对于和它产生摩擦力的那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以上的内容,我已经给大家编成了顺口溜,谁能把关于以上知识点的那几句背一下,请关超同学试一试,关超说不会,又叫王丛,王丛起来背,背得很流利,如下:两物体间有摩擦,就要接触还得(dei)压,表现光滑是白搭,以上三条全具备,还需外因成全它,方向相切又相反,找好对象人人夸。

  概念性的问题有,什么是滑运动摩擦力,两物体间相对滑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提问,静止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同学们答的很好,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可能。

  什么是静摩擦力,两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提问,运动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静摩擦力?同学们答的也不错。

  同学们把书翻回到第6页,看左上角的图1-7的甲图,如果砝码与车能一直保持相对静止,则在这情景中,砝码受几个力的作用?同学们有的说两个力,有的说三个力。三个力是正确的,砝码是运动的,其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如果变化一下,把砝码用水*绳拉住,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砝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有说三个的,有说四个的,四个的是正确的,水*方向上砝码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大家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最不好掌握,需要的静摩擦力如果不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则能够提供,如果超过了最大静摩擦力,两物体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就会由静摩擦变成滑动摩擦,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外因,根据*衡或运动状态改变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取得某个值。这个知识点编成顺口溜,编了4句,找同学来回答一个,同学们答的不错:“静摩擦力不好弄,外部因素来决定,超过最大静摩擦,滑动摩擦才适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公式,F=uN,u是滑动摩擦系数,也叫动摩擦因数,是没有单位的,并且小于1,是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两物体的材料决定的,N是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这个知识点编成了5句顺口溜,“滑动摩擦有道理,大小与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小于1,粗糙材料决定的,没有单位没关系。”

  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相对滑动的快慢有没有关系?

  没关系。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个*衡的问题,是有关弹力的,我们看练*二,看左上边的图,是一个布娃娃,用水*绳拉着,斜向右上方的绳拉着,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这三个力的特点是,一个是竖直向下的,一个是水*的,另一个是斜向上的,如果已知重力和斜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两个拉力的大小。

  这个题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了,期末考试考过,结果还记得吗?有的同学说记得,期中考试也考过。不信的话拿出卷子看看,这个题型非常重点,不但现在是重点,到高二还是重点,比如水*的这个力可以换成电场力,斜着的这个可以换成洛仑兹力,再加上重力,这三个力*衡。跟这个题就是类似的。

  现在大家拿出笔和纸,再把这个题认真画一画图,这里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是这一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的法则是*行四边行定则,要注意的是实线,虚线,还有箭头。两个力相加,是不是直接大小相加,这不一定,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如果是同方向的就对了。如果成某一角度,就不对了,比如成90度角,应当是用*行四边行的关系来算。

  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在本上画图

  解这个题,过一会在同学们中找有画错的,在黑板上按照学生所画,呈现给全班同学看,并强调大家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了,同学们有的虚线画成实线,有的箭头方向不对。我说:“看看同学们犯的错,看似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仍会出错的,我对同学们的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你们还会犯这些错,我这是有的放矢。同学们听了后有点不解,什么是有的放矢呀?我对有的放矢又解释了一翻。这一题目是最基本的,它也是*衡问题中动态问题的基础,比如我们做过的另一个题目,竖直光滑的墙面与一个光滑的档板通过轴相连,上面放一个光滑的球,当档板缓慢放下直到档板处于水*状态这一过程中,档板受到的压力,和墙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同学们现在做这道题,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图。

  结果做得都不是很好。

  过一会做了总结,我在黑板上把这个题的图用大尺寸画了一遍,并看同学们的表情,发现他们较高兴,又问:谁还不理解,请举手,我再解释解释。没有同学发言。这节课到此结束,还剩半分钟,稍后下课了。


《力、弹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力》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

  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 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弹簧测力计受拉力伸长、受压力缩短。

  b、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学*用具做实验,例如:直尺,练*本,橡皮等,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让学*差一点的学生演示,注意鼓励,态度和蔼。)

  c、学生通过身边的一些自然想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尝试归纳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同时让学生利用力的作用效果举例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及时鼓励)

  4、力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举例:用力弯直尺,改变力的大小观察直尺的弯曲程度。再例如扳手拧螺丝,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效果相同吗?同样还可以利用教室里的门改变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点进行关门试验,体验力的三要素(注意探究方法)会画力的示意图。注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实验:

  1、两名学生面对面双掌对推。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b、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两人双手对拍、对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及体会并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练*(尝试用自己总结的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题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

  例如:体育课上,同学们用脚踢球为什么脚会感到疼?

  7、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较多的使用了学生身边的一些学*用具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寓教于乐从而拉*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多鼓励表扬。使学生在轻松的学*过程中自信力逐步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学好本门课程。

《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

  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

  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有关力的知识。2、力是什么?

  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 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弹簧测力计受拉力伸长、受压力缩短。

  b、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学*用具做实验,例如:直尺,练*本,橡皮等,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让学*差一点的学生演示,注意鼓励,态度和蔼。)

  c、学生通过身边的一些自然想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尝试归纳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同时让学生利用力的作用效果举例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及时鼓励)

  4、力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举例:用力弯直尺,改变力的大小观察直尺的弯曲程度。再例如扳手拧螺丝,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效果相同吗?同样还可以利用教室里的门改变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点进行关门试验,体验力的三要素(注意探究方法)会画力的示意图。注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实验:1、两名学生面对面双掌对推。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b、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两人双手对拍、对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及体会并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练*(尝试用自己总结的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题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

  例如:体育课上,同学们用脚踢球为什么脚会感到疼?

  7、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较多的使用了学生身边的一些学*用具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寓教于乐从而拉*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多鼓励表扬。使学生在轻松的学*过程中自信力逐步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学好本门课程。


《力、弹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弹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弹力》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物理(必修1)》(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节-形变与弹力。

  本节课围绕弹力的三个要素开展,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呼唤学生的前概念,然后通过体验性实验引出形变,特别是演示微小形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力的作用都要产生形变。通过演示实验归纳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得出胡克定律,在应用与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体验性实验了解常见的形变,以及探究弹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体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演示微小形变;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各种效果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2)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学生学*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作为新课改对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

  2.学*情况分析: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影响,对形变和弹力会造成错误的理解。随着探究实验的不断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问题的暴露过程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课题,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一小段录象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视频1:蹦极

  视频2:射箭

  视频3:跳板跳水

  视频4:撑秆跳高

  问: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橡皮绳,跳板,弓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学生讨论后会给出是因为发生形变,有弹力作用。

  设问: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力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入主题,唤起原有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问题。老师不要忙着解释,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今天学*内容。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的心理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明确概念,得出规律

  1、通过小实验,探究形变概念

  (1)体验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形变?

  请7位同学演示一组实验,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变化。

  体验性实验记录(物体如何变化?)体验性实验1:钢锯条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弯曲体验性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缩短体验性实验3:橡皮筋拉长体验性实验4:钢锯条被体验性实验5:纸张用手揉皱体验性实验6:用手压面包体验性实验7:用手压橡皮泥

  引导学生观察并设问:上述实验中物体都什么共同特点?即物体怎么变?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弯曲了;伸长了;缩短了;扭曲了,被压扁了;体积变化了,形状改变了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的这些变化概括来说,共同特点不就是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改变了吗?

  进一步问:如实验1,剧条的什么变化了,实验6,面包的什么变化了?

  学生回答:实验1剧条的形状变了,实验6,形状和体积都变化了。

  [其他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总结: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设问:那是不是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呢?

  学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

  [学生前概念问题暴露,产生问题冲突,进一步设疑问]

  (2)、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引出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1:a、用手指压实验桌b、物体放在桌面上

  问:上述两个实验中物体都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手指发生了,物体和桌面没有。

  演示实验2(教材63页):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激光笔,*面镜,铁架台。用一激光器发出一束光经过面镜子反射后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亮点,再用手指压*面镜一侧的桌面,亮点在天花板上有明显的移动。

  演示实验3(教材64页):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玻璃瓶,细管,红墨水。

  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要想观察到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应采用何种方法?

  学生:把微小“放大”的实验法。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些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①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②有的物体形变明显,有些物体形变不明显。

  (3)、以实验为据,得出形变的种类。

  设问:按照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式分有哪些形式。

  学生归纳出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设问:是不是当力撤去以后所有物体的形变都能够恢复?

  学生回答:不是,体验性实验1、2、3、4能恢复,体验性实验5、6、7不能完全恢复。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按照形变效果分有哪些种类:

  ①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形变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②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候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

  (1)演示实验,探究什么是弹力?

  回顾视频1:蹦极;

  演示实验4:弯曲的锯条一头放上粉笔头,放手粉笔头弹起;

  演示实验5:压缩弹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弹起。

  设问:锯条和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放手后为什么小球和粉笔头会被弹起?

  学生回答:放手后由于锯条和弹簧要恢复形变,分别对小球和粉笔有弹力作用。

  设问:实验4中粉笔受到的弹力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

  学生回答:粉笔是受到弹力,锯条是施力物体。

  设问:我们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锯条有没有受到粉笔对它的弹力呢?

  学生回答:有。

  设问:锯条受到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

  学生:粉笔

  设问:那么还没有弹出去时,粉笔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学生回答:有,因为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微小形变。

  学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体受到的弹力,必须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出弹力的产生条件。

  设问:粉笔被弹出去以后,即不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学生:否。

  设问: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弹力吗?

  学生:有或不一定。

  师: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6:在桌面上挂一钩码,弹簧秤的挂钩轻轻的钩住钩码,而不产生示数,

  设问:虽然弹簧秤有跟钩码接触,但是没有示数即就没有发生形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没有弹力的作用。

  教师分析归纳众多实验得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a、直接接触;b、产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分析总结,得出弹力的方向。

  以前面的实验为分析材料,师生一同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的相同。

  分析常见物体的弹力方向:

  实例1压缩的弹簧把小球弹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书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3.分析图中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4.分析电线上挂的灯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5,分析图中杆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弹簧弹力方向为恢复原长的方向。以前初中阶段学*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是按照弹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问:请同学们猜想弹簧弹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弹力大小跟长度,形变程度有关。

  师:那么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高中阶段我们较常见的是弹簧的形变,那么我们用探究实验来探究弹簧形变(伸长量)或者长度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教材66)。

  实验步骤:

  1,记下弹簧未挂钩码时的原来长度;

  2,挂上100g的钩码记下总长,和伸长量;

  3,逐个增加钩码记下相应的总长和伸长量,填入表格;

  4,以F为纵坐标,伸长量(或者伸长后的总长度)为横坐标。用图线各分析他们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弹簧的弹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随着伸长量的增加,弹簧弹力的大小也增大。图像表明成正比。而长度与弹力的大小不成关系,说明与长度无关,与形变量有关。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胡克定律:F=kx;该定律适用于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知识连接:介绍胡克的生*事迹,以及对物理所做的贡献]

  x: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k:弹簧的劲度系数(即图中的斜率)劲度系数由材料,形状,长度来决定;

  F:弹簧的弹力;

  结果外推:弹力大小跟形变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消失。

  三,课堂练*,巩固提高总结规律,简单应用,巩固提高

  (1)例题(教材67)

  (2)小结四,课后作业与研究性学*

  课后探究,自主学*,敢于创新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70页第2.3.4.5题

  (2)研究性学*

  ①通过调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混凝土中钢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钢筋应该如何放置?为什么?

  ②弹力在生活中很常见!探究弹力在生活有何应用?

  分组各写两篇小论文,一、二组写第一题,三、四组写第二题,另安排时间一起交流。

  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设计力求贴*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也尽可能多的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做实验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章法,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教学为了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性设计和编排。设计的小实验同时也伴随问题产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定量分析,引发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不断纠正学生问题,使真正使学生明白了弹力这个物理概念。

  胡克简介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胡克,英国实验物理学家,仪器发明家。1635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清水村。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舰等。1653年到牛津大学做工读生,166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655年成为玻意耳的助手,由于他的实验才能,1662年被任命为皇家学会的实验主持人,为每次聚会安排三、四个实验,166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又兼任了学会陈列室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1665年任格雷姆学院几何学教授,1667~1683年任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学会的工作条件使他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如机械仪器改制、弹性、重力、光学,乃至生物、建筑、化学、地质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03年在伦敦逝世。

《弹力》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

  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

  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静止的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知道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重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是悬绳对重物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有无的判断可以采用假设法。

  产生弹力必须要接触,但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弹力。引导学生分析如图4中静止的小球与墙壁之间是否有弹力。

  结论:墙壁与小球之间没有弹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墙壁与小球之间存在弹力F,则小球在水*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这与题目中小球静止相矛盾,所以墙壁对小球没有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哦弹力的基本方法,说明两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三)胡克定律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

  演示:①.直尺弯曲不同的程度弹射粉笔头,弯曲程度越大,弹射越远。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弹射小纸团,拉伸程度越大,弹射越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这是对弹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满足关系式:

  F=kx

  即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这个式子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弹力,x表示弹簧的型变量(既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使缩短量),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单位是牛/米,符号是N/m。生活中常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弹簧的粗细、材料、长度、直径、绕法等有关,它反映了弹簧的特性。每根弹簧都有其特定的劲度系数。

  【布置作业】课本56页问题与练*2、3、4题。

《弹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来理解物体的弹性、塑性以及弹性有一定限度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2.通过亲手去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来感受弹力的作用,再通过抽象性思维归纳出弹力的一般概念,从中隐约地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演示“共同自制弹簧测力计”自然而然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并且能增强自我创造的自信心。再通过观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能够找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将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长度或角度的大小)。并以此能拓展认识到其它基本测量工具都是如此。

  4.通过“使用测力计”的分组实验总结出使用的要领,并且联系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们有共同的使用要领,从而对逐类旁通的学*方法产生一些自发的认识。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弹性、塑性及弹性限度

  1、演示一:

  (1)拉橡皮筋,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恢复原状。

  {2}拉泡泡糖条,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不能恢复原状。

  (3)压海绵,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4)压橡皮泥,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5)压钢尺,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6)压铁丝,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2、用示意图再现以上六个演示实验的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将以上六个现象分类。

  4、各抒己见再导向统一,得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5、演示二:用很小,较大,很大的力分别拉同一根弹簧,观察其能否复原。

  6、共同分析得出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二、弹力

  1、学生动手实验: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弹簧、尺子对手的力。

  2、分析以上弹力的产生,得出弹力的概念。

  (1)皮筋在被拉长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2)弹簧在被压缩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3)钢尺在被压弯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将“皮筋、弹簧、钢尺”抽象为物体;“被拉长、被压缩、被压弯”抽象为发生弹性形变;“手”抽象为使前者发生形变的物体。之后顺势得出弹力的概念。

  3、板书弹力的概念,强调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4、巩固记忆弹力的概念。

  先介绍记忆的方法,而后让学生叙述,教师做示意动作。

  三、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

  1、自制测力计

  引领学生一起“无意”制作,而后再“意外”发现如此装置能测量力的大小,最后模仿温度计、电流计的命名方法将如此装置命名为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2、观察仪器厂家生产的实验室所用的弹簧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测力计的构造与原理。

  3、归纳测力计的构造原理:

  先师生共同归纳后教师板书。

  4、观察其他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各种测力计。而后总结其共性:都是利用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把力的大小转化为长度或角度。最后再回想温度计、电流计、电压表以拓展理解基本测量工具的共性:将抽象的大小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大小。

  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分组实验:测量头发的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2、学生各自说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涉及到“0”刻度线时放视频资料:0点的校正。

  3、归纳板书:看清量程

  看清分度值

  看清“0”刻线

  正看刻度板

  4、拓展:引领学生回想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计的使用要领,从中发现基本测量工具具有共同的操作要领。

  5、练*读数:条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扇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

  五、小结与作业: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两块知识,从而点出本节课的标题:13、1弹力、弹簧测力计,而后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此标题。最后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3、1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施加的力叫做弹力。

  产生条件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得越多。

  2.构造:

  弹簧、指针、刻度板。

  3.使用:

  看清量程、看清0刻线、看清分度值、正看刻度板。


《力、弹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力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力的教学反思1

  《滑动摩擦力》这节课安排为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摩擦力,同学们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和,所以,根据教材安排,在介绍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后就直接进入实验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时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以日常生活中事例为基础加以分析得出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我感觉《滑动摩擦力》的实验的可见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不够理想,实验原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实验的操作性难度比较大。

  实验原理:根据二力*衡知识,用弹簧测力计水*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很难做到:用手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在水*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木块在做变速运动,这样,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不是*衡力。同学们通过观察也发现: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市数不稳定,读取数据不方便,同时,对实验的准确性也产生了怀疑。

  针对该实验设计的不足,我经过思考和实验操作,个人认为进行以下改进实验效果更理想。

  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木块上,在木块的下面放置一块长木板。

  实验过程中,拉动木块下的长木板,使木块与长木板之间发现相对运动,木板受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作用,长木板的运动状态,并不能影响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这样,弹簧测力计的市数就稳定了,读取实验数据也就方便了。

  经过对该实验设计理论的改进,实验效果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到,实验的可操作性也大大加强,由于木块自身质量有限。引起压力太小,致使滑动摩擦力太小,所以,实验的可见度还是不很理想为了使实验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我采用弹性系数比较小弹簧测力计来完成本实验。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感觉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完全满足新课的要求,要时时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重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力的教学反思2

  一、教材的特点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具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玻璃板、一条毛巾、两个钩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学生,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摩擦吗?”待学生回答后,我又继续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你们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呢?”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学生举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他们所举的例子进行了简单归类,同时列举了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四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知识更重要。

  七、教学反思

  第一点,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第二点,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探究时的组织教学。

  第三点,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点,由于这一节教材的容量较大,本节内容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叫“变量控制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力的教学反思3

  我外甥最喜欢看图写话,给他一张图,他能给你编出一大段故事。他编的故事都特别的有意思,我惊诧于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脑袋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想想自己现在,如果给我一幅图,让我去写一段话,或者去编一个故事,我未必有他说的精彩有趣。思来想去,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的想象力已经逐渐消失了,给我一幅图,我只会循规蹈矩的去描述图中有谁,我看到了什么,而不会去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丰富的想象力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但是随着我们不断的长大,周围的人会告诉我们,你这么想不对,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甚至于写作文,都要给你一个模板,开头要怎么写,结尾要怎么写,中间要写什么,完完全全被束缚在一个框架里。看似是为我们好的举动,实际上却是在扼杀我们的想象力,为了得高分,为了求稳,大部分学生只能选择循规蹈矩,按照常规要求去放弃自己一个又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也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人类社会的创造和进步是多么的重要。世界是在我们的想象中发生改变的,所以,别轻易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大胆想象吧!

力的教学反思4

  这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实验方法;通过分析数据学*“分析论证”,学*交流、评估、合作。

  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可许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作科学内容来学*。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

  这也是我这节课设计的重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摩擦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为此我准备了一些演示实验和一些实验器材。

  为了使学生熟悉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设计演示实验时,我意图引导学生沿着这样一个路线走:首先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其次让学生大胆猜想,最后做演示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这种探究方法,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我在讲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在教授的过程中,并没有象预想中的那样师生互动起来。

  我讲的多,学生说的少,没有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在复*引入时 ,应该复*一些本节课要用到的知识点如:什么是相对运动。

  这样在讲解摩擦力的定义时,学生能接受的快一些。

  (3)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我没有发挥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而是一切包办,尽管实验让学生动手去做了,可是我担心学生做的时候想不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于是先给学生提示和讲解,这样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地方太少,一直强牵着学生的鼻子往前赶。

  应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让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

  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

  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力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教材安排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鼓励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去探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互相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本堂课的学*目标的确定具体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1、本节课成功之处: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并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②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存在着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设问和适当的分析归纳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有些学生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有些学生用弹簧秤一端连接木块另一端固定后水*放置,再把木板放到木块下面匀速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其次,对实验数据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处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2、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讨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物体速度无关的讨论时间较为少。

  ②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中.


《力、弹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弹力教学反思菁选

弹力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弹力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弹力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对看似简单的概念,一定让学生理解到位多加以举例训练。

  教学中我是从力的效果出发引出形变,从形变从而引出弹力,其中弹力是形变后产生,能恢复的是弹性形变,不能回复的是塑性,不管弹性形变和塑性都能产生弹力。弹力包括,推、拉、提、托。只要接触并挤压就会产生形变,产生形变后就能产生弹力。弹力的运用在生活有很多的实例,其中应用于生活的很多,比如弹簧,接着探究在一定的范围里弹簧的伸长于和与受力之间成正比,并通过实验正确认识要在一定的范围里,最后运用这一知识学*和课后制作弹簧测力器,通过学生自学自己掌握测力器的量程,分度值,和使用方法,然后直接测量,在使用中找出问题加以改正,从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由于本节课知识容量过大,所以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我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本节课知识容量作出相应的调整。

弹力教学反思2

  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弹力教学反思3

  《弹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

  上完这一节课,回顾一下,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 .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实验过程是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发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索的欲望。本课中设计了多个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将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生动活泼、兴趣昂然的学*体验,让学生在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活动中,获得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2 .巧妙设置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将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个关键性的设问对课堂内容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弹簧和橡皮泥的形变有什么不同之处:坚硬的物体会发生形变吗?如何观察桌子的微小形变?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3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设计充分注重对生活的挖掘,积极贯彻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充分地注意从学生身边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的难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较难驾驭。因此,这节课的授课中在时间的调控上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弹力教学反思4

  此次课是自己第一次公开课,非常重视,非常认真,自己在正式上课时不免很紧张,从过此次公开课,让自己收获了很多东西,发现了自己的确定和不足。

  本课设计了多个实验,引入新课采用的实验,学生观察弹簧、钢尺、海绵、橡皮泥的形变特点,总结他们的特点并分析不同点,实验使用的器材很普通,这个实验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后用的玻璃瓶和激光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还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弹力的方向,这里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方向,使学生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力的方向,丰富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深化了对“弹力的方向指向恢复形变方向”的理解。

  后面在让学生自己练*画弹力方向时,部分同学预*的较充分,已经做完大部分甚至全部,这时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跟上老师课堂教学,状态有点下滑,下次应注意多做准备,可以准备一些拓展的.题目。

  这堂课整体来说较好,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下,让学生主动的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空间,充分的体现了讲学案的使用。

 

弹力教学反思5

  1、对学生的回答还有练*时的点评过于着急,没有听听其他学生的见解。比如,在课堂中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对弹力的应用呢?老师这里有个拉力器,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拉一拉好不好?根据两位同学的表演,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A的力气大些?

  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呢?

  在我追问原因。她没有说出原因,在我的引导下她的回答也不够准确。然后我就急于给出正确的原因。“弹簧伸长得越多,该同学的力气就越大。”

  2、在学生讲题的过程中,只注意了学生的解题步骤,而且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自己把解题要点又重述了一遍。其实这样既没有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自己在重复的过程中把时间也浪费了。

  3、没有适时的发挥交互的作用。记得在学生求解一道“弹簧的弹性形变与外力有什么关系?”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发散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在我巡视的过程中看到程度好的学生,很快就求得了很多的物理量,而且方法迥异,而程度差的学生有的只解出了一个物理量有的甚至一个物理量都没有求出来。

  改进措施:

  1、把某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转抛给其他学生,听听别的学生的意见。这样既把问题解决了,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时训练的过程中就注意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既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自己又可以把重述的时间节省下来。

  3、抓住时机发挥兵交兵的作用。鼓励学生:同桌俩讨论,或者前后四人一组讨论,让好学生帮助差学生。这样好学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差学生也学到了知识。也免去了老师照顾不到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弹力教学反思6

  荣老师和刘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基础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这里面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任何教学方式和技巧的运用都是为课堂服务,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观摩两节课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在听课的时候,我同时也对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色才能感受到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和对课堂的准确把握。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激起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两位教师的鲜明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优雅的教学艺术让我很钦佩。虽然她们的课教学风格各异,侧重点也不同,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借鉴的东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课堂资源,采取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反思:

  1.精心的课前设计很重要,再繁忙的课务也不能成为自己敷衍的借口。反过来课前充分的准备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不能松懈的努力目标。

  2.不要畏惧课堂的突发状况。学生错误的解答往往是我们切入知识点的契机。由错误入手不仅可以把知识点分析的更透彻,同时也会激活我们的课堂,形成活跃*等的课堂氛围。当然这也要求我们课前能预设这些问题。

  3.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当的取舍和有目的的侧重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细致的准备工作。多尝试课堂的实践,虚心学*。文

弹力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力学知识的开端,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对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我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

  总结

  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随后通过举出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同时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非常深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弹力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同一下三个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第一、自创实验击破疑点

  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在5、6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很含糊也很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在四班上课时增设了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实验,从效果上看还是很很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学生们热情很高,参与积极。第二,展示的学生演示的效果非常好,一下子突破了难点和疑点。

  第二、自制实验突破难点

  弹簧秤制作原理及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特意增设了“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实验,实验中通过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观察及对实验数据的记录、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图像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为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奠定基础,突破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认识。并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做好铺垫,对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拨,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

  顺利解决。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点

  采用播放视频形式引入新课,;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不足之处有三:

  第一、学生的学*气氛有些压抑、沉闷,可能与学生的心里素质及预*程度有关,部分学生一看到有老师听课就不敢发言,还有一部分学生课前没做好预*。

  第二、由于时间的仓促,最后一道题的讲解不是太清晰,学生仅仅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的是挂钩所受的拉力,并不清楚挂环所受的力在哪显示。

  第三、课堂的容量加大,语速较慢,使得练*量偏小。

  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可能的扬长避短,争取课堂的效率最大化。

弹力教学反思9

  周一,我上了一节小组的教研公开课,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综合。这是一节*题评讲课,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上公开课。这节课有师傅张玉滨、刘旭升、崔晓丽、张海龙听课评课。

  在我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听别人说*题课不好讲,心里就有些没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开始着手,大量听老教师的*题课。当我听到师傅张老师的一节*题课时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利用知识点来讲*题。我反复琢磨这种方式很适用我这节*题课的口味。因为这次课的题量大,如果一个一个的讲肯定是讲不完的.。我于是就决定采取这种方式。同时还征求康主任和刘老师的意见,他们都说这种方式很好。

  通过实际的操作,确实在讲课的过程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并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反映也很好。至少通过这节课也给学生一种学*方法——归纳法。通过重点讲解某个*题而带动类似的一串*题,即讲了知识又给学生课后发挥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个重点,学生听完总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这一次确实能够体现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效果。

  讲完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也都肯定了这次公开课很成功,学生确实积极性高,个个都精神饱满。但是我自己也感觉到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喻有些小的细节没有讲到,但是它对作题也很重要,板书也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但总体我认为达到了目的,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向老教师学*、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多归纳、多总结。

弹力教学反思10

  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培养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意识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

  联系本节内容,在教学上应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过去,我们强**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今天我们更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服务意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本节课,力求为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资料及材料,让学生能够观察、思考和体会,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学生的`学*能力包括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能力;直觉的判断力;观察推理的能力和收集证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交流合作,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方面的能力等。当然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逐步进行,要有侧重点,要分阶段进行。

  本节内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要注意观察弹性形变,体会弹力的存在;其次,本节内容还要注意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如对弹簧的弹力与伸长的关系,要初步学会用图象法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科学的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本节内容,要让学生理解经过光学放大来观察微小形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问题。

弹力教学反思11

  通过执教《弹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层面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方法,也积累了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并通过学*,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视频,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出疑问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活动中,知道怎样的物体才具有弹性,以及区分弹性与弹力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学法上说,分为两个部分。

  ①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活动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4、建议教师尽可能发挥小组研究学*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内。

弹力教学反思12

  用教材教:有的放矢地展开"任何一个过程,包括每个细节都是’全息’的,这既是展开的条件,也为展开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无法回避展开的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每个探究环节都展开探讨是不实际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程目标,考虑如何有的放矢地展开。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本课展开的部分是在对雨量器的设计上。围绕"怎样准确地知道雨量的多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争论,逐步明白了雨量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制作标准。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自己也可以设计制作雨量器,也可以亲自观察、研究降水量了。这个过程的展开,是富有成效的'。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良好个性的养成,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的积极意义。这种展开充分体现了刘默耕老师所说过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

  学*方式变革:探究在争论中发展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展开争论,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教学策略,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挑起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引发争论,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学生如果不认真听,不作认真地思考,是争论不起来的。上述案例中教师挑起学生的争论后,在旁观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智慧的闪光和创造的火花将会在争论中时时闪现。学生"累了",但"累"背后的收获是巨大的。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探求意义的经历。"显然,思辩和争论将主导着学生的探究行为,积极而理性地去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过程,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弹力教学反思13

  1、今天上了弹力第一个班时,觉得时间不怎么够。讲到弹簧测力计原理就下课了,想想什么地方耽误了时间,注意引入课题要快,用一个自制**弹出子弹引入课题,学生在看几幅跟弹力有关的图片(学生归纳特点引入弹力),这里最多是用5分钟进入课题(第一节时这里耽误了)。讲解形变,进入弹力学*,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条件,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利用弹力大小跟型变量有关,设计弹簧测力计,学*弹簧测力计原理,学生看数据分析,弹簧测力计使用,所以另外的班我注意了时间的掌握。

  2、形变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弹力在高中阶段物理学*中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性质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既能为学生以后的学*奠定知识基础,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3、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信息量较大,实践性和趣味性较强,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实验探索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以学生活动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的实验、分析、讨论、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知识学*,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探索物理规律,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物理的学*兴趣。

  4、在教学中,我还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所能传授的知识将变得越来越有限,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谨求实,特别是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教育学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不能为凑出一个看似完美的结果而随意改动数据。总之,通过这节物理课的学*,学生不管在知识技能上,还是情感价值观上都能有明显的收获,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6、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重点的内容是通过学生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的过程,通过学生熟悉的弹力的例子,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悟。通过探究了解测力计的原理,并通过使用测力计进一步分析归纳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测力计。

弹力教学反思14

  让学生自主地追求一些自己认为不解的知识,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是学生学*的动力和源泉。我结合课本的“想一想、议一议”、“课外阅读”、“小实验”、“科学世界”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主动追求。例如《蒸发》一节中,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哪滴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个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对其一片吹风,看哪滴干得快?再指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应用,基础好的学生写出小论文。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只重视学生课堂和课后纪律,对学生有没有听课却不在意,经过几个月的教学我发现,班级成绩的`好坏与中下游同学的成绩有很大关系,所以,现在我不仅重视学生的课堂纪律还重视了课堂效率,对中下游同学我尽力去做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制定了不同的目标,课后与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现在上课他们没有一人低头,有些同学还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我尽量找这些同学回答,并及时给他们鼓励,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在上次考试中,我教的班,差生明显减少了很多,*均分也上了一大截。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还要教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找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

弹力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力、弹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弹力教学反思菁选

弹力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弹力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弹力教学反思1

  上节咱们复*了弹力的一部分,我们继续复*,现在看图1-11,金属丝的扭转形变,用体态表演:把身体进行扭转,然后不用力的时候,身体会自然的向回转,学生的反映是,气氛活跃。这实质也是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在宏观上的表现为恢复原状。

  第四节摩擦力,这一节的知识点较多,第一个知识点是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压力,粗糙,相对滑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第二个知识点是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一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它相对于和它产生摩擦力的那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以上的内容,我已经给大家编成了顺口溜,谁能把关于以上知识点的那几句背一下,请关超同学试一试,关超说不会,又叫王丛,王丛起来背,背得很流利,如下:两物体间有摩擦,就要接触还得(dei)压,表现光滑是白搭,以上三条全具备,还需外因成全它,方向相切又相反,找好对象人人夸。

  概念性的问题有,什么是滑运动摩擦力,两物体间相对滑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提问,静止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同学们答的很好,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可能。

  什么是静摩擦力,两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提问,运动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静摩擦力?同学们答的也不错。

  同学们把书翻回到第6页,看左上角的图1-7的甲图,如果砝码与车能一直保持相对静止,则在这情景中,砝码受几个力的作用?同学们有的说两个力,有的说三个力。三个力是正确的,砝码是运动的,其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如果变化一下,把砝码用水*绳拉住,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砝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有说三个的,有说四个的,四个的是正确的,水*方向上砝码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大家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最不好掌握,需要的静摩擦力如果不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则能够提供,如果超过了最大静摩擦力,两物体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就会由静摩擦变成滑动摩擦,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外因,根据*衡或运动状态改变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取得某个值。这个知识点编成顺口溜,编了4句,找同学来回答一个,同学们答的不错:“静摩擦力不好弄,外部因素来决定,超过最大静摩擦,滑动摩擦才适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公式,F=uN,u是滑动摩擦系数,也叫动摩擦因数,是没有单位的,并且小于1,是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两物体的材料决定的,N是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这个知识点编成了5句顺口溜,“滑动摩擦有道理,大小与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小于1,粗糙材料决定的,没有单位没关系。”

  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相对滑动的快慢有没有关系?

  没关系。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个*衡的问题,是有关弹力的,我们看练*二,看左上边的图,是一个布娃娃,用水*绳拉着,斜向右上方的绳拉着,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这三个力的特点是,一个是竖直向下的,一个是水*的,另一个是斜向上的`,如果已知重力和斜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两个拉力的大小。

  这个题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了,期末考试考过,结果还记得吗?有的同学说记得,期中考试也考过。不信的话拿出卷子看看,这个题型非常重点,不但现在是重点,到高二还是重点,比如水*的这个力可以换成电场力,斜着的这个可以换成洛仑兹力,再加上重力,这三个力*衡。跟这个题就是类似的。

  现在大家拿出笔和纸,再把这个题认真画一画图,这里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是这一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的法则是*行四边行定则,要注意的是实线,虚线,还有箭头。两个力相加,是不是直接大小相加,这不一定,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如果是同方向的就对了。如果成某一角度,就不对了,比如成90度角,应当是用*行四边行的关系来算。

  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在本上画图

  解这个题,过一会在同学们中找有画错的,在黑板上按照学生所画,呈现给全班同学看,并强调大家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了,同学们有的虚线画成实线,有的箭头方向不对。我说:“看看同学们犯的错,看似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仍会出错的,我对同学们的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你们还会犯这些错,我这是有的放矢。同学们听了后有点不解,什么是有的放矢呀?我对有的放矢又解释了一翻。这一题目是最基本的,它也是*衡问题中动态问题的基础,比如我们做过的另一个题目,竖直光滑的墙面与一个光滑的档板通过轴相连,上面放一个光滑的球,当档板缓慢放下直到档板处于水*状态这一过程中,档板受到的压力,和墙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同学们现在做这道题,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图。

  结果做得都不是很好。

  过一会做了总结,我在黑板上把这个题的图用大尺寸画了一遍,并看同学们的表情,发现他们较高兴,又问:谁还不理解,请举手,我再解释解释。没有同学发言。这节课到此结束,还剩半分钟,稍后下课了。

弹力教学反思2

  此次课是自己第一次公开课,非常重视,非常认真,自己在正式上课时不免很紧张,从过此次公开课,让自己收获了很多东西,发现了自己的确定和不足。

  本课设计了多个实验,引入新课采用的实验,学生观察弹簧、钢尺、海绵、橡皮泥的形变特点,总结他们的特点并分析不同点,实验使用的器材很普通,这个实验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后用的玻璃瓶和激光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还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弹力的方向,这里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方向,使学生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力的`方向,丰富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深化了对“弹力的方向指向恢复形变方向”的理解。

  后面在让学生自己练*画弹力方向时,部分同学预*的较充分,已经做完大部分甚至全部,这时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跟上老师课堂教学,状态有点下滑,下次应注意多做准备,可以准备一些拓展的题目。

  这堂课整体来说较好,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下,让学生主动的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空间,充分的体现了讲学案的使用。

 

弹力教学反思3

  用教材教:有的放矢地展开"任何一个过程,包括每个细节都是’全息’的,这既是展开的条件,也为展开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无法回避展开的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每个探究环节都展开探讨是不实际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程目标,考虑如何有的放矢地展开。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本课展开的部分是在对雨量器的设计上。围绕"怎样准确地知道雨量的多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争论,逐步明白了雨量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制作标准。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自己也可以设计制作雨量器,也可以亲自观察、研究降水量了。这个过程的展开,是富有成效的。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良好个性的.养成,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的积极意义。这种展开充分体现了刘默耕老师所说过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

  学*方式变革:探究在争论中发展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展开争论,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教学策略,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挑起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引发争论,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学生如果不认真听,不作认真地思考,是争论不起来的。上述案例中教师挑起学生的争论后,在旁观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智慧的闪光和创造的火花将会在争论中时时闪现。学生"累了",但"累"背后的收获是巨大的。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探求意义的经历。"显然,思辩和争论将主导着学生的探究行为,积极而理性地去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过程,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弹力教学反思4

  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弹力教学反思5

  通过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 课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比赛的视频,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到蹦床能把运动员弹跳得很高,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蹦床为什么能把人弹起这么高呢?”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的学*。其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员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付出了汗水与努力,这一切需要*时勤学苦练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努力学*,长大了报效祖国的`情感。

  二、 在科学课堂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活动。在探究环节中选取的材料是弹簧、橡皮筋、尺子、海绵等,它们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物品,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物体里面也蕴含着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活动三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使学生体会到学*科学的价值。

弹力教学反思6

  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培养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意识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

  联系本节内容,在教学上应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过去,我们强**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今天我们更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服务意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本节课,力求为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资料及材料,让学生能够观察、思考和体会,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学生的学*能力包括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能力;直觉的判断力;观察推理的能力和收集证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交流合作,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方面的能力等。当然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逐步进行,要有侧重点,要分阶段进行。

  本节内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要注意观察弹性形变,体会弹力的'存在;其次,本节内容还要注意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如对弹簧的弹力与伸长的关系,要初步学会用图象法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科学的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本节内容,要让学生理解经过光学放大来观察微小形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问题。

弹力教学反思7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对看似简单的概念,一定让学生理解到位多加以举例训练。

  教学中我是从力的效果出发引出形变,从形变从而引出弹力,其中弹力是形变后产生,能恢复的是弹性形变,不能回复的是塑性,不管弹性形变和塑性都能产生弹力。弹力包括,推、拉、提、托。只要接触并挤压就会产生形变,产生形变后就能产生弹力。弹力的运用在生活有很多的实例,其中应用于生活的很多,比如弹簧,接着探究在一定的范围里弹簧的伸长于和与受力之间成正比,并通过实验正确认识要在一定的范围里,最后运用这一知识学*和课后制作弹簧测力器,通过学生自学自己掌握测力器的量程,分度值,和使用方法,然后直接测量,在使用中找出问题加以改正,从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由于本节课知识容量过大,所以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我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本节课知识容量作出相应的调整。

弹力教学反思8

  《弹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

  上完这一节课,回顾一下,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 .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实验过程是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发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索的欲望。本课中设计了多个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将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生动活泼、兴趣昂然的学*体验,让学生在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活动中,获得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2 .巧妙设置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将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个关键性的设问对课堂内容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弹簧和橡皮泥的形变有什么不同之处:坚硬的物体会发生形变吗?如何观察桌子的微小形变?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3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设计充分注重对生活的挖掘,积极贯彻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充分地注意从学生身边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的难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较难驾驭。因此,这节课的授课中在时间的调控上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弹力教学反思9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弹力教学反思10

  周一,我上了一节小组的教研公开课,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综合。这是一节*题评讲课,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上公开课。这节课有师傅张玉滨、刘旭升、崔晓丽、张海龙听课评课。

  在我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听别人说*题课不好讲,心里就有些没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开始着手,大量听老教师的*题课。当我听到师傅张老师的一节*题课时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利用知识点来讲*题。我反复琢磨这种方式很适用我这节*题课的口味。因为这次课的题量大,如果一个一个的讲肯定是讲不完的'。我于是就决定采取这种方式。同时还征求康主任和刘老师的意见,他们都说这种方式很好。

  通过实际的操作,确实在讲课的过程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并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反映也很好。至少通过这节课也给学生一种学*方法——归纳法。通过重点讲解某个*题而带动类似的一串*题,即讲了知识又给学生课后发挥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个重点,学生听完总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这一次确实能够体现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效果。

  讲完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也都肯定了这次公开课很成功,学生确实积极性高,个个都精神饱满。但是我自己也感觉到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喻有些小的细节没有讲到,但是它对作题也很重要,板书也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但总体我认为达到了目的,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向老教师学*、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多归纳、多总结。

弹力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同一下三个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第一、自创实验击破疑点

  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在5、6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很含糊也很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在四班上课时增设了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实验,从效果上看还是很很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学生们热情很高,参与积极。第二,展示的学生演示的效果非常好,一下子突破了难点和疑点。

  第二、自制实验突破难点

  弹簧秤制作原理及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特意增设了“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实验,实验中通过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观察及对实验数据的记录、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图像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为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奠定基础,突破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认识。并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做好铺垫,对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拨,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

  顺利解决。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点

  采用播放视频形式引入新课,;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不足之处有三:

  第一、学生的学*气氛有些压抑、沉闷,可能与学生的心里素质及预*程度有关,部分学生一看到有老师听课就不敢发言,还有一部分学生课前没做好预*。

  第二、由于时间的仓促,最后一道题的讲解不是太清晰,学生仅仅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的是挂钩所受的拉力,并不清楚挂环所受的力在哪显示。

  第三、课堂的容量加大,语速较慢,使得练*量偏小。

  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可能的扬长避短,争取课堂的效率最大化。

弹力教学反思12

  学校课改处安排了高一各备课组准备一节课改展示课,很荣幸我能代表高一物理组来完成这节课改展示课,我这次讲的是《弹力》,从开始准备这节课到正式讲课,我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这一周的时间里组里的所有老师都对我的课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

  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体会本课的三维目标,努力围绕三维目标来讲好这一节课。

  课上,我首先想到利用多媒体播放2008年奥运会上何雯娜蹦床的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在显示微小形变实验中,我让同学们自己演示“激光”实验,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走向课堂中央向同学们演示显示微小形变的瓶子实验,效果非常显著。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问法,并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思想,如在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我设计的问题是:1、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的方向,在讲述弹力的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做几道关于弹力方向的练*题,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解题,这样,我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学生各方面的看法,进行评讲,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总结这一堂课,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角色已变成学生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创新中发展。

弹力教学反思13

  1、对学生的回答还有练*时的点评过于着急,没有听听其他学生的见解。比如,在课堂中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对弹力的应用呢?老师这里有个拉力器,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拉一拉好不好?根据两位同学的表演,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A的力气大些?

  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呢?

  在我追问原因。她没有说出原因,在我的引导下她的回答也不够准确。然后我就急于给出正确的原因。“弹簧伸长得越多,该同学的力气就越大。”

  2、在学生讲题的过程中,只注意了学生的解题步骤,而且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自己把解题要点又重述了一遍。其实这样既没有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自己在重复的过程中把时间也浪费了。

  3、没有适时的发挥交互的作用。记得在学生求解一道“弹簧的弹性形变与外力有什么关系?”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发散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在我巡视的过程中看到程度好的学生,很快就求得了很多的物理量,而且方法迥异,而程度差的学生有的只解出了一个物理量有的甚至一个物理量都没有求出来。

  改进措施:

  1、把某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转抛给其他学生,听听别的学生的意见。这样既把问题解决了,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时训练的过程中就注意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既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自己又可以把重述的时间节省下来。

  3、抓住时机发挥兵交兵的作用。鼓励学生:同桌俩讨论,或者前后四人一组讨论,让好学生帮助差学生。这样好学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差学生也学到了知识。也免去了老师照顾不到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弹力教学反思14

  本节课为《弹力 弹簧测力计》,弹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从弹力应用的广泛性和关于力的初步知识的完整性出发,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增加了“了解弹力”的内容。我把教学难点定为对弹力的概念的理解,但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不去分析它的三要素,我的突破方法是充分利用手中的器材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弹力的存在,从而理解弹力的概念。教学重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我的突破方法是每人手上都有弹簧测力计,并去使用它,同时给出一些有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资料放在屏幕上给学生看,让学生在使用中学*,在学*中使用,并在学*中交流。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我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在本节课中,我不仅力求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技能目标,而且努力体现“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我课前让学生做足了准备工作,同学们自己带了实验器材,例如:橡皮筋,弹簧,钢板尺,海棉,橡皮泥等。我也为大家准备了弹簧测力计。让学生们能够自己亲自动手去按一按,压一压,感受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为了突出难点,我安排了“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能在实验中亲自探索其使用方法。

  总体来看,本节课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对于弹力的理解比较透彻,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也掌握的很好。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探究实验中,如果可以再设计一些实验,例如:可让学生体验如何匀速拉动物体,为后面的学*做准备,将会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充实。我还可以在学生测量一根头发的拉力是多少时,简单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健康头发的弹力大概是多少。*题的设计也还可以挖掘的更深入一些。

弹力教学反思1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课件使用了影片和Powerpoint幻灯片。开始我联系生活,播放了全运会的一些体育精彩片段,再现跳板、蹦床等场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兴趣。然后用身边的一些有趣的实验,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已去发现弹性形变之后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兴趣。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图片,呈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课本以外的一些内容,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内容。

  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开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单位,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体现物理教育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还有一点琐碎、不太严谨;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 “弹力与伸长关系” 活动中,我发现设计的还不够巧妙;另外在处理课堂出现的一些应急情况,还不够迅速,如实验中出现学生吹爆气球,应及时提出弹力有一个弹性限度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