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3节第1课时:“重力、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计算;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力现象,通过各种力现象的区别比较,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微小形变现象的实验观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确定。

  【教具准备】

  弹簧、弹簧秤、小车、砝码、橡皮泥、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力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里的作用指的是一个物体提、压、推、拉另一个物体,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施加出力,称为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什么效果?

  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说,力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系。要明确说明一个力,就要说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顿,方向朝什么方向,作用在受力物体上的什么位置(点)。

  力是矢量。

  力的单位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力的大小能测量吗?

  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来测量。

  如何用图示表示一个力?

  用图示表示一个力,就是运用图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体做法是: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标度(比例)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这样,线段的起点就代表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学*中常常需要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用受力示意图表示分析结果,相当于画出每个力的图示,不过对线段的长度没有严格要求,不需要确定标度。

  2.教师讲述

  在物理学的力学部分,按照力的产生过程,即力的性质,把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

  ◆合作探究──新课学*

  二、重力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1)什么是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

  演示并讲解:将物体挂在弹簧秤弹簧自由端的挂钩上,提起弹簧称外壳上的挂钩,使弹簧秤和物体静止在空中,此时弹簧秤指钟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质量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若已知物体的质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重力大小。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同地理位置处的g值不一样,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纬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样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物体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它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们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体上的一个点所受到的重力,这个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交流评价──关于重心的讨论

  (1)重心的确定:

  对于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各处密度相同)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细杆的中心在它的中点,均匀圆柱体的重心在其轴线的中点。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随物体中质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有些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之外。

  (2)重心与稳度

  把物体竖直放置在支持面上,物体的重心位置越低,物体受到让它晃动的力以后,越不容易翻到,重心位置越高,越容易翻到。

  在建筑中,建筑物的重心应尽量低;装载货物的车辆、船只的重心要尽量低。

  三、弹力

  1.举例并演示

  (1)物体的形变:

  物体受力作用后,形状发生变化。

  (2)两种形变:

  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等演示并说明: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不能恢复原状;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

  (3)弹力的演示:

  用弹簧与小车演示被压缩或拉长的弹簧能够对别的物体(使它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想把使它形变的物体弹开,这种力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的,称为弹力。

  2.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

  两物体直接接触。

  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这两条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出现弹力。接触处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根据其中一个物体所受已知力的方向确定,如对另一物体在接触处造成挤压或拉伸效果,则接触处一定发生弹性形变。如将书本放在水*桌面上,书本受到向下的重力,书本向下挤压桌面,使桌面向下弯曲,桌面产生向上的弹力F2,作用给了书本,支持着书本,按这个效果,可称它为支持力;同时桌面向上挤压书本的下表面,使其向上弯曲,书本产生向下的弹力F1作用给了桌面,向下压桌面,可称为压力。

  3.弹力方向探究

  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或被支持的物体。

  拉力的方向:线、绳子等只能产生伸长形变,所以只能产生拉力,拉力沿着线、绳子指向它们缩短的方向

  4.弹力大小的探究

  与物体的弹性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性限度: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5.弹簧弹力大小探究──胡克定律

  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x是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单位是m,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F是弹力,单位是N。

  弹簧的劲度系数:

  胡克定律公式中的k称为劲度系数,它的大小只由弹簧自身因素决定,如弹簧的长度、材料、粗细等,与弹力大小及形变大小无关。

  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缓冲装置等。

  ◆案例研究──归纳小结

  1.案例研究

  例1 书本静止在斜面上,画出斜面所产生的弹力方向。

  解析:

  确定接触面:斜面

  判断斜面有无弹性形变:书本受重力作用,挤压斜面,斜面产生弹性形变。

  垂直斜面,指向被支持的书本──垂直斜面向上。

  例2 画出图中的两根细绳产生的弹力。

  简析:沿细绳斜向上。

  2.学生练*:

  课本第25页“复*与巩固”1、2、4、5。

  【布置作业】

  复*课文,书面完成课本第25页“复*与巩固”3、7。

  预*本节“摩擦力”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重力

  弹力

  定义

  产生条件

  方向

  大小计算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来理解物体的弹性、塑性以及弹性有一定限度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通过亲手去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来感受弹力的作用,再通过抽象性思维归纳出弹力的一般概念,从中隐约地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演示“共同自制弹簧测力计”自然而然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并且能增强自我创造的自信心。再通过观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能够找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将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长度或角度的大小)。并以此能拓展认识到其它基本测量工具都是如此。

  通过“使用测力计”的分组实验总结出使用的要领,并且联系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们有共同的`使用要领,从而对逐类旁通的学*方法产生一些自发的认识。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弹性、塑性及弹性限度

  演示一:

  拉橡皮筋,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恢复原状。

  {2} 拉泡泡糖条,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不能恢复原状。

  压海绵,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压橡皮泥,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压钢尺,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压铁丝,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用示意图再现以上六个演示实验的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将以上六个现象分类。

  各抒己见再导向统一,得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演示二:用很小,较大,很大的力分别拉同一根弹簧,观察其能否复原。

  共同分析得出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二、弹力

  学生动手实验: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弹簧、尺子对手的力。

  分析以上弹力的产生,得出弹力的概念。

  皮筋在被拉长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弹簧在被压缩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钢尺在被压弯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将“皮筋、弹簧、钢尺”抽象为物体;“被拉长、被压缩、被压弯”抽象为发生弹性形变;“手”抽象为使前者发生形变的物体。之后顺势得出弹力的概念。

  板书弹力的概念,强调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巩固记忆弹力的概念。

  先介绍记忆的方法,而后让学生叙述,教师做示意动作。

  三、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

  自制测力计

  引领学生一起“无意”制作,而后再“意外”发现如此装置能测量力的大小,最后模仿温度计、电流计的命名方法将如此装置命名为弹簧测力计,板书出标题:二、弹簧测力计。

  观察仪器厂家生产的实验室所用的弹簧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测力计的构造与原理。

  归纳测力计的构造原理:

  先师生共同归纳后教师板书。

  观察其他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各种测力计。而后总结其共性:都是利用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把力的大小转化为长度或角度。最后再回想温度计、电流计、电压表以拓展理解基本测量工具的共性:将抽象的大小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大小。

  四、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分组实验:测量头发的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学生各自说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涉及到“0”刻度线时放视频资料:0点的校正。

  归纳板书: 看清量程

  看清分度值

  看清“0”刻线

  正看刻度板

  拓展:引领学生回想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计的使用要领,从中发现基本测量工具具有共同的操作要领。

  练*读数:条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扇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

  五、 小结与作业: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两块知识,从而点出本节课的标题:13、1弹力、弹簧测力计,而后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此标题。最后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施加的力叫做弹力。

  产 生 条 件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得越多。

  2.构造:

  弹簧、指针、刻度板。

  3.使用:

  看清量程、看清0刻线、看清分度值、正看刻度板。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 3

  【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

  【设计思想】

  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

  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

  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

  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

  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

  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

  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

  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

  五、总结全课

  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主黑板:

  第一版

  问题1:什么是形变?

  观察→思考→再观察→

  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

  归纳:

  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

  第二版

  问题2:什么是弹力?

  观察→

  归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结论:见课本第15页。

  问题3:弹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归纳: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第三版

  具体分析(压力、支持力)→

  结论:见课本第16页。

  具体分析(绳的拉力)→

  结论:见课本第17页。

  大小:

  分析→

  结论:胡克定律。

  该定律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副黑板: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1、形变:

  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

  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

  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

  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 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静止的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知道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重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是悬绳对重物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有无的`判断可以采用假设法。

  产生弹力必须要接触,但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弹力。引导学生分析如图4中静止的小球与墙壁之间是否有弹力。

  结论:墙壁与小球之间没有弹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墙壁与小球之间存在弹力F,则小球在水*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这与题目中小球静止相矛盾,所以墙壁对小球没有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哦弹力的基本方法,说明两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三)胡克定律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

  演示:

  ①直尺弯曲不同的程度弹射粉笔头,弯曲程度越大,弹射越远。

  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弹射小纸团,拉伸程度越大,弹射越远。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这是对弹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满足关系式:

  F=kx

  即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这个式子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弹力,x表示弹簧的型变量(既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使缩短量),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单位是牛/米,符号是N/m。生活中常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弹簧的粗细、材料、长度、直径、绕法等有关,它反映了弹簧的特性。每根弹簧都有其特定的劲度系数。

  【布置作业】 课本56页问题与练*2、3、4题。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与实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现象,培养幼儿观察的敏锐性。

  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活动所需资源

  皮球、橡筋、气球、弹簧、木块、铁片、弹性球、动物标靶、自制**(每人一个)、纸制子弹等。

  活动过程:

  一、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

  幼儿自主选择一个皮球跟着音乐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没有气的。

  诱导幼儿按一按、捏一捏有气和没有气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气会弹得高,原来空气也有弹性。

  二、找一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品。

  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弹性的物品(如拉一拉弹簧、橡筋、捏一捏气球、海绵等)。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有弹性的。如弹簧床、海棉枕头、沙发、床垫、吹气救生圈等。

  三、玩一玩。

  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只小球,并用同一只手拿着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橡筋一端系着中指,然后一只手拿着球向前投,随后收回,重复投掷,可投向目标处。

  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着小球,拉到一定的距离时放手,让球反弹回去,超过固定物的高度。

  将长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后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让小球弹上去又拉回来,反复拍打。

  四、做游戏。

  看谁射中靶。

  用力投掷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长,让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离的动物标靶。

  看谁弹得远。

  一手握小**的把柄,另一手用纸制子弹拉紧橡筋,然后放手,让子弹弹出去。拉得越紧,子弹弹得越远。

  在地上按一定距离画三条线,超过最远一条线得3分,超过第二条线得2分,超过第一条线得1分。

  注意事项

  小**不要对着别人。

  可分别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自由活动的形式。

  拓展思路

  弹簧纸偶:先把一张大的长方形纸卷成筒状,然后在上面画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用另一张小纸条来回折叠,折成弹簧状,要求折得整齐。然后把纸筒粘在弹簧状纸条上,用手轻轻一按,它一会儿变矮,一会儿变高。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1)

——《力、弹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力、弹力》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和对身边几个简单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知道有的物体有弹性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本课以一个“让学生说说弹弹床为什么能把人弹得很高”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什么物体具有弹性,以及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力、弹力》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讨论式教学为背景、科学探究为主线。

  1、讨论式教学为背景:

  作为教学过程的背景模式,讨论式教学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为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与创造活动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整节课把《弹力 弹簧策力计》分为三个大问题,三个大问题又分为十余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系列首尾相接的小问题的教学过程。每一个问题生成后先让学生讨论、各述己见,然后再解决。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先发散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2、科学探究为主线:

  探究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的知识探究过程变成一种类似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得出出结论”等三个层面。

  本节课分为三次探究活动:

  第一次: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分析总结 得出结论(弹性、塑性)。

  第二次:提出问题(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设计并进行实验 分析总结 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第三次:提出问题(关于弹簧测力计你想知道的问题) 观察(分享收获)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动手实验 得到结论

  三次探究与研究性学*的过程中,高潮迭起,既达到了探究与学*的目的,又使他们提高了学*的兴趣,学会了许多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以及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但是我在操作过程太过冒进,没有注意要学生的反应,一味想将课堂内容,考点攻破,最后收到的效果反而不太理想。教师在教学时切记慢慢引导,慢工出细活啊!

《力、弹力》教学反思3

  上节咱们复*了弹力的一部分,我们继续复*,现在看图1-11,金属丝的扭转形变,用体态表演:把身体进行扭转,然后不用力的时候,身体会自然的向回转,学生的反映是,气氛活跃。这实质也是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在宏观上的表现为恢复原状。

  第四节摩擦力,这一节的知识点较多,第一个知识点是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压力,粗糙,相对滑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第二个知识点是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一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它相对于和它产生摩擦力的那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以上的内容,我已经给大家编成了顺口溜,谁能把关于以上知识点的那几句背一下,请关超同学试一试,关超说不会,又叫王丛,王丛起来背,背得很流利,如下:两物体间有摩擦,就要接触还得(dei)压,表现光滑是白搭,以上三条全具备,还需外因成全它,方向相切又相反,找好对象人人夸。

  概念性的问题有,什么是滑运动摩擦力,两物体间相对滑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提问,静止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同学们答的很好,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可能。

  什么是静摩擦力,两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提问,运动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静摩擦力?同学们答的也不错。

  同学们把书翻回到第6页,看左上角的图1-7的甲图,如果砝码与车能一直保持相对静止,则在这情景中,砝码受几个力的作用?同学们有的说两个力,有的说三个力。三个力是正确的,砝码是运动的,其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如果变化一下,把砝码用水*绳拉住,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砝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有说三个的,有说四个的,四个的是正确的,水*方向上砝码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大家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最不好掌握,需要的静摩擦力如果不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则能够提供,如果超过了最大静摩擦力,两物体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就会由静摩擦变成滑动摩擦,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外因,根据*衡或运动状态改变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取得某个值。这个知识点编成顺口溜,编了4句,找同学来回答一个,同学们答的不错:“静摩擦力不好弄,外部因素来决定,超过最大静摩擦,滑动摩擦才适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公式,F=uN,u是滑动摩擦系数,也叫动摩擦因数,是没有单位的,并且小于1,是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两物体的材料决定的,N是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这个知识点编成了5句顺口溜,“滑动摩擦有道理,大小与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小于1,粗糙材料决定的,没有单位没关系。”

  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相对滑动的快慢有没有关系?

  没关系。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个*衡的问题,是有关弹力的,我们看练*二,看左上边的图,是一个布娃娃,用水*绳拉着,斜向右上方的绳拉着,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这三个力的特点是,一个是竖直向下的,一个是水*的,另一个是斜向上的,如果已知重力和斜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两个拉力的大小。

  这个题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了,期末考试考过,结果还记得吗?有的同学说记得,期中考试也考过。不信的话拿出卷子看看,这个题型非常重点,不但现在是重点,到高二还是重点,比如水*的这个力可以换成电场力,斜着的这个可以换成洛仑兹力,再加上重力,这三个力*衡。跟这个题就是类似的。

  现在大家拿出笔和纸,再把这个题认真画一画图,这里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是这一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的法则是*行四边行定则,要注意的是实线,虚线,还有箭头。两个力相加,是不是直接大小相加,这不一定,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如果是同方向的就对了。如果成某一角度,就不对了,比如成90度角,应当是用*行四边行的关系来算。

  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在本上画图

  解这个题,过一会在同学们中找有画错的,在黑板上按照学生所画,呈现给全班同学看,并强调大家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了,同学们有的虚线画成实线,有的箭头方向不对。我说:“看看同学们犯的错,看似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仍会出错的,我对同学们的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你们还会犯这些错,我这是有的放矢。同学们听了后有点不解,什么是有的放矢呀?我对有的放矢又解释了一翻。这一题目是最基本的,它也是*衡问题中动态问题的基础,比如我们做过的另一个题目,竖直光滑的墙面与一个光滑的档板通过轴相连,上面放一个光滑的球,当档板缓慢放下直到档板处于水*状态这一过程中,档板受到的压力,和墙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同学们现在做这道题,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图。

  结果做得都不是很好。

  过一会做了总结,我在黑板上把这个题的图用大尺寸画了一遍,并看同学们的表情,发现他们较高兴,又问:谁还不理解,请举手,我再解释解释。没有同学发言。这节课到此结束,还剩半分钟,稍后下课了。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2)

——《力、弹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力、弹力》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和对身边几个简单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知道有的物体有弹性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本课以一个“让学生说说弹弹床为什么能把人弹得很高”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什么物体具有弹性,以及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力、弹力》教学反思2

  让学生自主地追求一些自己认为不解的知识,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是学生学*的动力和源泉。我结合课本的“想一想、议一议”、“课外阅读”、“小实验”、“科学世界”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主动追求。例如《蒸发》一节中,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哪滴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个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对其一片吹风,看哪滴干得快?再指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应用,基础好的学生写出小论文。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只重视学生课堂和课后纪律,对学生有没有听课却不在意,经过几个月的教学我发现,班级成绩的好坏与中下游同学的成绩有很大关系,所以,现在我不仅重视学生的课堂纪律还重视了课堂效率,对中下游同学我尽力去做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制定了不同的目标,课后与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现在上课他们没有一人低头,有些同学还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我尽量找这些同学回答,并及时给他们鼓励,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在上次考试中,我教的班,差生明显减少了很多,*均分也上了一大截。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还要教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找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

《力、弹力》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课件使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开始我以实验引入课题,再用幻灯片展示拍皮球、撑杆跳、射箭等场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兴趣。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图片,呈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课本以外的一些内容,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内容。

  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开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单位,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体现物理教育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还有一点琐碎、不太严谨;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 “寻找你身边1N的物体” 活动中,我发现设计的还不够巧妙。开始上第一课时,觉得时间不怎么够?主要是引入课题太冗长,经过改进后时间的处理上好了很多。

  所以,建议上课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因而在前面占用的时间不能太长。弹性、塑性、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弹力等花费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由于有实验,约10分钟,其余20分钟用于讲解及训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3)

——《弹力》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弹力》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没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弹簧等,让学生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通过制作,探究学*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

  建立弹力概念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学生操作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交流评估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

  (一)塑性、弹性、弹力概念的教学

  由直观到抽象,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活动感受:学生的课桌上备有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把玩等活动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

  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动手活动,你们对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

  点评:上述提问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诱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彻底的**,学生很可能会在物体(物质)的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等方面加以认识,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学生也会在物体能够恢复原状或不能够恢复原状方面加以描述,对塑性、弹性、弹力等概念逐渐明晰。当然,也不排除过度的开放会使学生显得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学生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2)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提出塑性、弹性、弹力的概念。

  (二)关于弹簧测力计的探究

  1、探究橡皮筋或弹簧的形变程度(伸长)与弹力大小的关系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具体关系。

  实验与体会:在弹簧或橡皮筋下面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对此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点评: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满足不同思考方式的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的学生会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善于动手实践的学生会想到制作设计测力计。因为没有限制问题的思考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目的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得到三种不同的回答: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能够用于工程技术上;我们可以根据同样的道理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力计。而这三种回答其实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作为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才真正进入探究,因为学生的类似以上的回答其实是试探性的(猜想),真正的结论性语言应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论证。因此,可以说上述教学步骤仅仅是探究活动的一个引子。

  探究:学生探究弹簧(或橡皮筋)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探究

  导引:我们已经知道了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这一关系,并且我们也想到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测力计。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实际制作一个测力计,同时完成以下必要的工作(投影在屏幕上):

  (1)设计制作方案。方案包括制作的原理、方法、器材、步骤、合作等内容。

  (2)交流制作方案。主要加深对测力计是应用了弹簧被拉得越长,受到的拉力越大的原理的认识,以及对制作过程中用挂钩码作为已知拉力这一方法的理解。

  (3)制作过程。可以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收集到的各种弹簧、各种橡皮筋、纸盒、图钉、小块三合板、剪刀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寻找合适的器材完成。

  (4)交流评估。课堂上,先让学生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获得的经验,然后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弹簧秤,挂重物称量,并和准确的弹簧秤进行对比,如有较大差异,分析误差原因。

  点评: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因此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时间(科技实践活动时间或物理课)进行交流,将每一个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互相学*,并进一步完善。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根据制作过程中的认识以及在交流评估中老师的一些示范操作,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使用弹簧秤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测量范围、零点、自由伸缩等,再进一步学会读数。

  《弹力》教学设计 2

  【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

  【设计思想】

  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

  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

  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

  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

  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

  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

  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

  五、总结全课

  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主黑板:

  第一版

  问题1:什么是形变?

  观察→思考→再观察→

  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

  归纳:

  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

  第二版

  问题2:什么是弹力?

  观察→

  归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结论:见课本第15页。

  问题3:弹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归纳: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第三版

  具体分析(压力、支持力)→

  结论:见课本第16页。

  具体分析(绳的拉力)→

  结论:见课本第17页。

  大小:

  分析→

  结论:胡克定律。

  该定律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副黑板:

  《弹力》教学设计 3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玩弹力球。

  2、引导法:针对幼儿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调控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法:为幼儿准备多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弹力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法:幼儿在记录表中填写探索结果。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弹力》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

  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和重点,充分显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进行分组分类进行讨论,学生为主导,总结结论,初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教学学具:橡皮泥、海绵、弹簧、木板、铁架台

  七、教学流程:

  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请同学们回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使物体发生形变

  关于第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将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2弹力

  学生活动一

  给你桌面上的弹簧、海绵、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什么叫形变?

  问题2:撤去力后,观察有什么不同?

  问题3: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

  问题4:用手挤压桌面,它发生形变了吗?

  老师:什么叫形变?

  学生: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

  学生:物体体积发生了改变

  通过学生回答,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到形变的概念

  一、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老师:撤去力后,物体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弹簧和海绵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老师:我们把向弹簧、海绵这样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长所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把橡皮泥这样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长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不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老师: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用力过猛,弹簧形变量过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复原形。引出弹性限度。形变小时,能恢复原状。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演示实验一

  学生活动二

  全体起立,用你的手去拧你同桌的胳膊。同桌两人互相感受。学生和我做一次实验。

  我受压迫——我要反抗——我对压迫者生产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我受压迫被形变——我反抗(要恢复原状)——我对压迫者产生弹力。(与我接触的物体)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演示实验二

  找一个学生上讲台,让学生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让全班学生观察木板的形变方向,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的学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说出来,全班学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学生一起总结弹力的方向。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老师: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变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为施力物体,木板给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变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为施力物体,手指给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学生活动三: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一般来讲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那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器材:

  铁架台、弹簧、刻度尺、

  钩码(每个50克)

  问题5:采用什么方法给弹簧施力?

  问题6:弹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问题7: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怎么测量?

  问题8:表格记录数据,数据怎么处理?

  今天我们学*了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大小。后面的摩擦力,电场力等力的学*都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发现,弹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现象,用理想的思维总结规律。

  八、板书:

  3-2弹力

  一、形变

  1.概念: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

  非弹性形变

  3.微小形变——放大法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接触 .发生形变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4.大小: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F=k x ——胡克定律

  X=形变量【伸长量,压缩量】K=劲度系数,单位N/m

  《弹力》教学设计 5

《弹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 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 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 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成正比,即:

  式中 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 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弹力》。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4)

——《二力*衡》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力*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衡;观察物体受两力*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衡状态、*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衡的情况是二力*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衡的条件。得出二力*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复*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在*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衡。物体受力*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衡?

  2.二力*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使学生掌握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衡,水*方向的二力也*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二力*衡的条件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工具,实验分析二力*衡的条件,并思考其应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二力*衡》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衡力和*衡状态,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衡力。

  2、经历二力*衡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会应用二力*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力*衡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运动?举例说明。

  (三)进行新课:

  1、*衡力和*衡状态

  实例分析:不同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对媒体展示),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能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几个力互相*衡。物体受力*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只有两个力作用时,就叫二力*衡。引导学生认识*衡状态。

  引出: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衡?

  2、二力*衡条件

  实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还能静止吗?

  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还能静止吗?重新*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

  3、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1)由*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一个力;

  (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判断各力间的关系;

  (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六、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4题。

《二力*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衡

  (2)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知道二力*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教学器材:

  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探究其原因。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力的*衡

  1、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衡状态,叫做二力*衡,是最简单的*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1)猜想:二力*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2)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3)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便,既“控制变量法”。

  (4)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观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相同。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实验请同学总结二力*衡的条件。

  (5)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三、二力*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衡状态——受*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水*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A、确定研究对象:木块

  B、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C、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衡状态:静止---*衡状态

  D、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衡

  E、根据二力*衡的条件得出:N=G=6N方向:竖直向上

  练*:

  (1)看课本图12—6—2,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N?

  (2)看课本图12—6—4,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

  (3)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若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则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衡”吗?

  2、物体受*衡力——处于*衡状态:

  练*:“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

  判断:物体受*衡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受*衡力,则保持静止;

  原来运动的物体,受*衡力,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应用二力*衡的条件有两种情况: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也可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拓展:“二力*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

  一课三练:基础练*。

  七、板书设计:

  一、力的*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衡状态,叫做二力*衡,是最简单的*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三、二力*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衡状态——受*衡力:

  2、物体受*衡力——处于*衡状态: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5)

——《弹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弹力》教学设计1

  【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

  【设计思想】

  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

  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

  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

  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

  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

  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

  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

  五、总结全课

  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主黑板:

  第一版

  问题1:什么是形变?

  观察→思考→再观察→

  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

  归纳:

  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

  第二版

  问题2:什么是弹力?

  观察→

  归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结论:见课本第15页。

  问题3:弹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归纳: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第三版

  具体分析(压力、支持力)→

  结论:见课本第16页。

  具体分析(绳的拉力)→

  结论:见课本第17页。

  大小:

  分析→

  结论:胡克定律。

  该定律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副黑板:

《弹力》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物理(必修1)》(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节-形变与弹力。

  本节课围绕弹力的三个要素开展,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呼唤学生的前概念,然后通过体验性实验引出形变,特别是演示微小形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力的作用都要产生形变。通过演示实验归纳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得出胡克定律,在应用与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体验性实验了解常见的形变,以及探究弹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体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演示微小形变;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各种效果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2)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学生学*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作为新课改对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

  2.学*情况分析: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影响,对形变和弹力会造成错误的理解。随着探究实验的不断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问题的暴露过程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课题,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一小段录象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视频1:蹦极

  视频2:射箭

  视频3:跳板跳水

  视频4:撑秆跳高

  问: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橡皮绳,跳板,弓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学生讨论后会给出是因为发生形变,有弹力作用。

  设问: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力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入主题,唤起原有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问题。老师不要忙着解释,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今天学*内容。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的心理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明确概念,得出规律

  1、通过小实验,探究形变概念

  (1)体验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形变?

  请7位同学演示一组实验,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变化。

  体验性实验记录(物体如何变化?)体验性实验1:钢锯条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弯曲体验性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缩短体验性实验3:橡皮筋拉长体验性实验4:钢锯条被体验性实验5:纸张用手揉皱体验性实验6:用手压面包体验性实验7:用手压橡皮泥

  引导学生观察并设问:上述实验中物体都什么共同特点?即物体怎么变?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弯曲了;伸长了;缩短了;扭曲了,被压扁了;体积变化了,形状改变了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的这些变化概括来说,共同特点不就是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改变了吗?

  进一步问:如实验1,剧条的什么变化了,实验6,面包的什么变化了?

  学生回答:实验1剧条的形状变了,实验6,形状和体积都变化了。

  [其他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总结: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设问:那是不是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呢?

  学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

  [学生前概念问题暴露,产生问题冲突,进一步设疑问]

  (2)、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引出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1:a、用手指压实验桌b、物体放在桌面上

  问:上述两个实验中物体都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手指发生了,物体和桌面没有。

  演示实验2(教材63页):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激光笔,*面镜,铁架台。用一激光器发出一束光经过面镜子反射后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亮点,再用手指压*面镜一侧的桌面,亮点在天花板上有明显的移动。

  演示实验3(教材64页):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玻璃瓶,细管,红墨水。

  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要想观察到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应采用何种方法?

  学生:把微小“放大”的实验法。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些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①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②有的物体形变明显,有些物体形变不明显。

  (3)、以实验为据,得出形变的种类。

  设问:按照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式分有哪些形式。

  学生归纳出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设问:是不是当力撤去以后所有物体的形变都能够恢复?

  学生回答:不是,体验性实验1、2、3、4能恢复,体验性实验5、6、7不能完全恢复。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按照形变效果分有哪些种类:

  ①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形变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②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候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

  (1)演示实验,探究什么是弹力?

  回顾视频1:蹦极;

  演示实验4:弯曲的锯条一头放上粉笔头,放手粉笔头弹起;

  演示实验5:压缩弹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弹起。

  设问:锯条和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放手后为什么小球和粉笔头会被弹起?

  学生回答:放手后由于锯条和弹簧要恢复形变,分别对小球和粉笔有弹力作用。

  设问:实验4中粉笔受到的弹力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

  学生回答:粉笔是受到弹力,锯条是施力物体。

  设问:我们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锯条有没有受到粉笔对它的弹力呢?

  学生回答:有。

  设问:锯条受到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

  学生:粉笔

  设问:那么还没有弹出去时,粉笔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学生回答:有,因为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微小形变。

  学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体受到的弹力,必须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出弹力的产生条件。

  设问:粉笔被弹出去以后,即不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学生:否。

  设问: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弹力吗?

  学生:有或不一定。

  师: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6:在桌面上挂一钩码,弹簧秤的挂钩轻轻的钩住钩码,而不产生示数,

  设问:虽然弹簧秤有跟钩码接触,但是没有示数即就没有发生形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没有弹力的作用。

  教师分析归纳众多实验得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a、直接接触;b、产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分析总结,得出弹力的方向。

  以前面的实验为分析材料,师生一同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的相同。

  分析常见物体的弹力方向:

  实例1压缩的弹簧把小球弹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书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3.分析图中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4.分析电线上挂的灯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5,分析图中杆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弹簧弹力方向为恢复原长的方向。以前初中阶段学*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是按照弹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问:请同学们猜想弹簧弹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弹力大小跟长度,形变程度有关。

  师:那么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高中阶段我们较常见的是弹簧的形变,那么我们用探究实验来探究弹簧形变(伸长量)或者长度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教材66)。

  实验步骤:

  1,记下弹簧未挂钩码时的原来长度;

  2,挂上100g的钩码记下总长,和伸长量;

  3,逐个增加钩码记下相应的总长和伸长量,填入表格;

  4,以F为纵坐标,伸长量(或者伸长后的总长度)为横坐标。用图线各分析他们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弹簧的弹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随着伸长量的增加,弹簧弹力的大小也增大。图像表明成正比。而长度与弹力的大小不成关系,说明与长度无关,与形变量有关。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胡克定律:F=kx;该定律适用于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知识连接:介绍胡克的生*事迹,以及对物理所做的贡献]

  x: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k:弹簧的劲度系数(即图中的斜率)劲度系数由材料,形状,长度来决定;

  F:弹簧的弹力;

  结果外推:弹力大小跟形变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消失。

  三,课堂练*,巩固提高总结规律,简单应用,巩固提高

  (1)例题(教材67)

  (2)小结四,课后作业与研究性学*

  课后探究,自主学*,敢于创新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70页第2.3.4.5题

  (2)研究性学*

  ①通过调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混凝土中钢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钢筋应该如何放置?为什么?

  ②弹力在生活中很常见!探究弹力在生活有何应用?

  分组各写两篇小论文,一、二组写第一题,三、四组写第二题,另安排时间一起交流。

  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设计力求贴*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也尽可能多的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做实验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章法,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教学为了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性设计和编排。设计的小实验同时也伴随问题产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定量分析,引发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不断纠正学生问题,使真正使学生明白了弹力这个物理概念。

  胡克简介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胡克,英国实验物理学家,仪器发明家。1635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清水村。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舰等。1653年到牛津大学做工读生,166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655年成为玻意耳的助手,由于他的实验才能,1662年被任命为皇家学会的实验主持人,为每次聚会安排三、四个实验,166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又兼任了学会陈列室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1665年任格雷姆学院几何学教授,1667~1683年任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学会的工作条件使他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如机械仪器改制、弹性、重力、光学,乃至生物、建筑、化学、地质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03年在伦敦逝世。

《弹力》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

  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和重点,充分显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进行分组分类进行讨论,学生为主导,总结结论,初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教学学具:

  橡皮泥、海绵、弹簧、木板、铁架台

  七、教学流程:

  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请同学们回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关于第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将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2弹力

  学生活动一

  给你桌面上的弹簧、海绵、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什么叫形变?

  问题2:撤去力后,观察有什么不同?

  问题3: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

  问题4:用手挤压桌面,它发生形变了吗?

  老师:什么叫形变?

  学生: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

  学生:物体体积发生了改变

  通过学生回答,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到形变的概念

  一、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老师:撤去力后,物体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弹簧和海绵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老师:我们把向弹簧、海绵这样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长所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把橡皮泥这样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长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不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老师: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用力过猛,弹簧形变量过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复原形。引出弹性限度。形变小时,能恢复原状。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演示实验一

  学生活动二

  全体起立,用你的手去拧你同桌的胳膊。同桌两人互相感受。学生和我做一次实验。

  我受压迫——我要反抗——我对压迫者生产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我受压迫被形变——我反抗(要恢复原状)——我对压迫者产生弹力。(与我接触的物体)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演示实验二

  找一个学生上讲台,让学生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让全班学生观察木板的形变方向,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的学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说出来,全班学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学生一起总结弹力的方向。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老师: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变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为施力物体,木板给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变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为施力物体,手指给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学生活动三: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一般来讲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那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器材:

  铁架台、弹簧、刻度尺、

  钩码(每个50克)

  问题5:采用什么方法给弹簧施力?

  问题6:弹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问题7: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怎么测量?

  问题8:表格记录数据,数据怎么处理?

  今天我们学*了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大小。后面的摩擦力,电场力等力的学*都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发现,弹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现象,用理想的思维总结规律。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6)

——《摩擦力》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摩擦力》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学*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学生演示用:小车、长木板、毛巾、弹簧秤、木块、金属块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提问

  师:前面我们学*了哪两种力?

  生:重力、弹力

  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师: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后来小车慢慢停下来。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慢慢停下来?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问题)

  生:讨论举例(搜集事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归纳分析)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得出结论)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创造性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儿?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板书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并举例巩固。)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猜想或假设)

  师:(副板书)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讨论、回答)讲桌上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学生现察进行评估、补充)(设计实验)

  (说明:在测量摩擦力时,物体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教师应及时参与讨论,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和接触面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实验数据。)(进行实验)

  师:(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与你设计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递给老师,(展示并进行评估)根据这几组表格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个别回答并补充)摩擦力与重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重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对刚才的结论,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评估交流)

  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大确切。为什么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师生实验: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并将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轻轻向前推手指;③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谈一**验。

  生:(实验谈体会)手指前进越来越困难(受摩擦力越来越大)。

  师:什么原因使摩擦力变大呢?

  生:(讨论回答)手对桌面所施加压力不同,压力大、摩擦力大。

  师:因此,我们对上述结论应做怎样的修改呢?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大小应改为与压力大小有关。

  师:当物体放在水*面上时,物体受的重力和它对桌面压力大小是相等的。有关压力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学*。(板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

  师: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利用桌面器材继续实验。(提示:研究接触面积时,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应控制相同。)

  (说明:实验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师:(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辨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板书)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说明:以上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小结)本节课: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①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题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六、作业

  以“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摩擦力》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让小朋友在活动小认识摩擦力,初步了解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

  培养小朋友对摩擦力的兴趣,发展动手能力。

  难点:

  操作技能的掌握。

  活动准备:

  汽车玩具、积木、瓶子、笔、拔河绳等。

  活动过程:

  1通过活动让小朋友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1)让小朋友用手搓桌面,用脚搓地面,然后说说感觉?(有一种力阻碍磨擦即摩擦力)

  (2)再让小朋友扫地,擦黑板,擦玻璃,了解扫帚与地面问、板擦与黑板间、布与玻璃之间也存在摩擦力。

  2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辆同样的小汽车在相向斜画的积木上往下滑,其中两个斜面上分别铺有一块毛巾,一块手帕,让小朋友看看想想哪辆汽车走得最快,哪辆汽车走得最慢,说说为什么?(铺有毛巾的斜面上的汽车走的最慢,因为毛巾最粗糙摩擦力大。斜面上铺有手帕的汽车走得最快,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1)拧紧的瓶盖打不开怎么办?引导小朋友回忆用肥皂洗手滑溜的感觉,尝试用肥皂水把瓶子打开,因肥皂水可减少摩擦力。

  (2)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自行车链子转动不灵活怎么办?(给幼儿提供石蜡、柴油让小朋友尝试,用减少摩擦力来解决问题?)

  (3)你手中的钢笔怎样才不易被别人拔出?爬杆时怎样爬的快?(让小朋友亲自体验活动,从中得出答案:用力握紧(或夹紧、可以增大摩擦力):

  (4)在地板坎教室里走路易打滑怎么办?(穿上带花纹的鞋子,加大摩擦力)

  (5)下雨或下雪天在光滑的马路上行走,怎样保证行人车辆的安全?(可以在路上放些木屑、煤灰和黄沙,加大摩擦力)

  活动延伸:

  把材料放入操作区便于小朋友继续操作活动:

  评量:

  下面的问题是问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为什么用力系鞋带?滑冰鞋上为什么装有铁轮子?

  活动结束:

  有些科学概念在活动中的出现,不是让小朋友掌握,而是便于老师理解指导,因小朋友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应在实验活动和游戏活动小渗透科学知识,目的在于激发小朋友的兴趣,懂得粗浅的道理。

《摩擦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产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摩擦力演示仪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NBA 篮球场上两名球员相撞后在地板上长距离滑行的视频

  2、观看图片:老师在学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后膝盖受伤的照片

  3、提出问题:老师腿受伤是什么惹的祸?——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

  1、学生活动:手放在水*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谈谈感受。

  2、对照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试探性归纳摩擦力的定义,教师可提示性提问:

  (1)谈某个力至少需要涉及几个物理?

  (2)是否需要接触?

  (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3、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实质:

  活动:通过展示用显微镜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说明摩擦力的实质是由于接触面间的凹凸不*产生的

  备注: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摩擦力,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

  通过前面展示的老师在篮球场上膝盖受伤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动体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与接触面所受压力

  (2)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与接触面的面积

  (4)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5)………

  2、设计实验

  (1)怎样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器材(木块、砝码、棉布、长木板、弹簧秤),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实验方案: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利用二力*衡的知识,由弹簧秤的示数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

  思考:怎样验证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想一想:要用到什么科学方法?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3、动手完成实验

  主要设计表格参考:

  表一: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备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4、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摩擦与我们

  问:你认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

  答:有利有弊

  问:怎样减少有害摩擦;怎样增大有益摩擦?

  说一说:汽车在冰面上打滑,我们可以怎么办?

  考一考:以下是驾照交通规则考试的一道试题:

  动脑筋:同一水*面上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试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备注:提出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收获了什么?

  1、什么是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五、练*

  书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备注:教师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摩擦力》教学设计4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而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減少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4)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控制变量的方法。

  (5)学*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6)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惯。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但也是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耐心。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各自和团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本节课的意义在于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小组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既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了力、重力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情景体验,来认识摩檫力,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本节课重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数据分析,有利于养成规范的探究*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手沿桌面滑动等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根据二力*衡,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物体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能运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通过解析生活中人走路、汽车刹车等实例,会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拔河比赛”、“手沿桌面滑动”、“推动牙刷”等方式,评价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根据二力*衡测量摩擦力,运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操作、语言表达能力,检测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举例,阅读课本,会说出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评价学生自学、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三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明确目标

  情境导入

  (3分钟)

  活动一:

  1、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要求。

  2、穿钉子鞋的瘦小女生和穿滑轮鞋的强壮男生进行拔河比赛。

  (完成目标一)

  1、明确目标。

  2、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生活体验

  感受摩擦力

  (8分钟)

  活动二:

  1、学生通过手沿桌面滑动感受摩擦力。

  2、教师演示在桌面上推动牙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完成目标一)

  1、学生亲身感受,认识摩擦力。

  2、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理解摩擦力的定义。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25分钟)

  活动三:

  1、学生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各小组选取研究课题。

  2、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摩擦力?小组根据课题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并分享。

  3、各小组进行实验,分享自己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5、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实验装置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完成目标二)

  1、学生根据课前预*,大胆猜想。

  2、引导学生如何测量摩擦力。

  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5、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9分钟)

  活动四:

  1、引导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P25—P26页,分组讨论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完成目标三)

  1、通过举例,知道摩擦力既有益也有害。

  2、通过阅读课本和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第3节摩擦力

  1、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大小(摩擦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3、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加压力(2)使接触面更粗糙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3)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使接触面分离

《摩擦力》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实验器材准备】

  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测力计、毛巾、玻璃板、毛刷、身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长木板(带滑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巩固

《摩擦力》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学*了重力与弹力之后,教材以生活事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掌握方面: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大小和方向规律,难点是滑动摩擦中压力与重力的区别。静摩擦是否与重力有关?

  能力培养方面:

  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探究过程中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对静摩擦力的学*以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探究了有关静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启发学生说出生产生活中应用静摩擦力的例子,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四、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种摩擦力的产生、方向、大小如何判断;了解滚动摩擦;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探究教学,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养成动手、动脑、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学会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②通过对我国磁悬浮列车和乒乓球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奋发学*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

  学生:探究摩擦力改进仪器一套(上附一个弹簧测力计和最大静摩擦力指示条)、一个摩擦块、一块木板(上下表面不同材料)、一块长布条、四个钩码。

  教师:与学生相同外,另加两组演示教具。

  六、教学实施

  (一)静摩擦力——本部分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以两个富有趣味性和神秘色彩的演示实验(提米实验和拉书实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同时引入课题。引入时注意引导学生应用二力*衡的知识,为下面的学*提供了知识准备。

  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投影课题名)

  2.体会感觉,明确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摩擦力,把一本书提在手中体会一下我们对书的摩擦力。引导学生从摩擦力的产生处、物体具有何种状态时、摩擦力起到了什么效果等方面来讨论分析。从而给出静摩擦力的定义,找到静摩擦力的方向和产生条件。(投影静摩擦力的定义、方向及产生条件)

  3.观察体验,提出猜想

  投影推木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变化?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推课桌来体验静摩擦力的大小,提出对静摩擦力大小特点的猜想。(投影图片)

  4.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观点是随着推力的增大摩擦力跟着增大,并且存在一个最大值,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展台投影)展示实验器材,小纸片的作用是什么?提示操作过程要点。请同学们明确分工,协调合作。(老师继续巡视参与交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注意提醒学生运用二力*衡的知识)

  5.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我们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发现摩擦力的大小有什么特点呢?你的理由是什么?随机提问几个同学发表一下他们小组实验的'结论。(投影静摩擦力的大小)

  6.应用结论,走向实践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想想实际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静摩擦力的例子。随机提问几名同学。(投影奥运图片)

  (二)滑动摩擦力——本部分主要突出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自主、探究、合作。

  1.承上启下,引出课题

  回放刚才的图片,在上面的事例中箱子被推动后,受到的还是静摩擦力吗?提示学生仿照静摩擦力的定义来确定滑动摩擦力的定义。以推书为例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产生条件。(投影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方向、条件)

  2.创设情景,鼓励猜想

  讨论并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只对三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班分为ABC三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A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B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C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①制定探究计划,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既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应选用什么研究方法呢?

  ②选定所需器材,明确基本步骤

  确定实验方法后,我们还需要考虑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如何进行操作,记录哪些实验数据,完成实验表格等等。

  ③分组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方法,探究计划确定以后,开始分组实验。实验前,各小组认真阅读学*指导卡的内容。注意与刚才的操作不同之处:实验时要固定附有弹簧测力计的支架,水*拉动木板。因为拉动弹簧测力计难于控制匀速,读数不稳,造成误差过大,而拉动木板对匀速没有要求。(展台投影操作演示)四名同学明确分工,协调合作,共同分析实验数据。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积极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老师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每个大组抽取了一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将各组的结论汇集在一起,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规律。(投影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分析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5.应用迁移,指导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找出学*生活中存在滑动摩擦力的事例。(投影滑冰图片)进而引出雪橇的事例。

  通过人在有沙的地面上容易滑到的事例,插入滚动摩擦力,(投影滚动摩擦力的定义)并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滚动摩擦的事例。(投影滚动轴承图片)

  6.分层练*(备选)

  每小组从三个练*中任选一个完成。(投影练*)

  7.课堂小结(投影小结)

  ①获得了哪些知识:

  ②掌握了什么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③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你最深的体验是什么?

  8.课外探究,把学*引向课堂以外

  回扣开始的拉书实验,很重的课桌我们可以推动,问什么轻轻的两本书却拉不开呢?(投影问题)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适时投影)

  第三节 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

  1.定义: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

  4.大小:0 根据二力*衡确定实际的大小。

  二、滑动摩擦力

  1.定义: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

  4.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表达式:分析各量的物理意义。

  三、滚动摩擦

  滚动摩擦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当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7)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1

  【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

  【设计思想】

  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

  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

  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

  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

  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

  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

  (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

  (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

  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

  五、总结全课

  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主黑板:

  第一版

  问题1:什么是形变?

  观察→思考→再观察→

  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

  归纳:

  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

  第二版

  问题2:什么是弹力?

  观察→

  归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结论:见课本第15页。

  问题3:弹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归纳: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第三版

  具体分析(压力、支持力)→

  结论:见课本第16页。

  具体分析(绳的拉力)→

  结论:见课本第17页。

  大小:

  分析→

  结论:胡克定律。

  该定律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副黑板: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

  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和重点,充分显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进行分组分类进行讨论,学生为主导,总结结论,初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教学学具:

  橡皮泥、海绵、弹簧、木板、铁架台

  七、教学流程:

  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请同学们回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使物体发生形变

  关于第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将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2弹力

  学生活动一

  给你桌面上的弹簧、海绵、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什么叫形变?

  问题2:撤去力后,观察有什么不同?

  问题3: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

  问题4:用手挤压桌面,它发生形变了吗?

  老师:什么叫形变?

  学生: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

  学生:物体体积发生了改变

  通过学生回答,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到形变的概念

  一、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老师:撤去力后,物体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弹簧和海绵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老师:我们把向弹簧、海绵这样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长所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把橡皮泥这样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长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不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老师: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用力过猛,弹簧形变量过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复原形。引出弹性限度。形变小时,能恢复原状。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演示实验一

  学生活动二

  全体起立,用你的手去拧你同桌的胳膊。同桌两人互相感受。学生和我做一次实验。

  我受压迫——我要反抗——我对压迫者生产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我受压迫被形变——我反抗(要恢复原状)——我对压迫者产生弹力。(与我接触的物体)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演示实验二

  找一个学生上讲台,让学生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让全班学生观察木板的形变方向,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的学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说出来,全班学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学生一起总结弹力的方向。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老师: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变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为施力物体,木板给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变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为施力物体,手指给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学生活动三: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一般来讲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那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器材:

  铁架台、弹簧、刻度尺、

  钩码(每个50克)

  问题5:采用什么方法给弹簧施力?

  问题6:弹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问题7: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怎么测量?

  问题8:表格记录数据,数据怎么处理?

  今天我们学*了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大小。后面的摩擦力,电场力等力的学*都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发现,弹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现象,用理想的思维总结规律。

  八、板书:

  3-2弹力

  一、形变

  1.概念: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

  非弹性形变

  3.微小形变----放大法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接触 .发生形变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4.大小: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F=k x ——胡克定律

  X=形变量【伸长量,压缩量】K=劲度系数,单位N/m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3节第1课时:“重力、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计算;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力现象,通过各种力现象的区别比较,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微小形变现象的实验观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确定。

  【教具准备】

  弹簧、弹簧秤、小车、砝码、橡皮泥、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力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里的作用指的是一个物体提、压、推、拉另一个物体,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施加出力,称为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什么效果?

  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说,力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系。要明确说明一个力,就要说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顿,方向朝什么方向,作用在受力物体上的什么位置(点)。

  力是矢量。

  (4)力的单位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5)力的大小能测量吗?

  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来测量。

  (6)如何用图示表示一个力?

  用图示表示一个力,就是运用图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体做法是: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标度(比例)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这样,线段的起点就代表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学*中常常需要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用受力示意图表示分析结果,相当于画出每个力的图示,不过对线段的长度没有严格要求,不需要确定标度。

  2.教师讲述

  在物理学的力学部分,按照力的产生过程,即力的性质,把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

  ◆合作探究──新课学*

  二、重力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1)什么是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

  演示并讲解:将物体挂在弹簧秤弹簧自由端的挂钩上,提起弹簧称外壳上的挂钩,使弹簧秤和物体静止在空中,此时弹簧秤指钟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质量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若已知物体的质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重力大小。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同地理位置处的g值不一样,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纬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样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物体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它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们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体上的一个点所受到的重力,这个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交流评价──关于重心的讨论

  (1)重心的确定:对于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各处密度相同)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细杆的中心在它的中点,均匀圆柱体的重心在其轴线的中点。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随物体中质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有些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之外。

  (2)重心与稳度

  把物体竖直放置在支持面上,物体的重心位置越低,物体受到让它晃动的力以后,越不容易翻到,重心位置越高,越容易翻到。

  在建筑中,建筑物的重心应尽量低;装载货物的车辆、船只的重心要尽量低。

  三、弹力

  1.举例并演示

  (1)物体的形变:物体受力作用后,形状发生变化。

  (2)两种形变: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等演示并说明: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不能恢复原状;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

  (3)弹力的演示:用弹簧与小车演示被压缩或拉长的弹簧能够对别的物体(使它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想把使它形变的物体弹开,这种力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的,称为弹力。

  2.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

  (1)两物体直接接触。

  (2)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这两条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出现弹力。接触处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根据其中一个物体所受已知力的方向确定,如对另一物体在接触处造成挤压或拉伸效果,则接触处一定发生弹性形变。如将书本放在水*桌面上,书本受到向下的重力,书本向下挤压桌面,使桌面向下弯曲,桌面产生向上的弹力F2,作用给了书本,支持着书本,按这个效果,可称它为支持力;同时桌面向上挤压书本的下表面,使其向上弯曲,书本产生向下的弹力F1作用给了桌面,向下压桌面,可称为压力。

  3.弹力方向探究

  (1)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或被支持的物体。

  (2)拉力的方向:线、绳子等只能产生伸长形变,所以只能产生拉力,拉力沿着线、绳子指向它们缩短的方向

  4.弹力大小的探究

  (1)与物体的弹性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弹性限度: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5.弹簧弹力大小探究──胡克定律

  (1)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x是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单位是m,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F是弹力,单位是N。

  (2)弹簧的劲度系数:

  胡克定律公式中的k称为劲度系数,它的大小只由弹簧自身因素决定,如弹簧的长度、材料、粗细等,与弹力大小及形变大小无关。

  (3)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缓冲装置等。

  ◆案例研究──归纳小结

  1.案例研究

  例1 书本静止在斜面上,画出斜面所产生的弹力方向。

  解析:

  (1)确定接触面:斜面

  (2)判断斜面有无弹性形变:书本受重力作用,挤压斜面,斜面产生弹性形变。

  (3)垂直斜面,指向被支持的书本──垂直斜面向上。

  例2 画出图中的两根细绳产生的弹力。

  简析:沿细绳斜向上。

  2.学生练*:课本第25页“复*与巩固”1、2、4、5。

  【布置作业】

  1.复*课文,书面完成课本第25页“复*与巩固”3、7。

  2.预*本节“摩擦力”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重力

  弹力

  定义

  产生条件

  方向

  大小计算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

  三、德育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能力,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2、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讨论答疑

  教学用具:

  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4、知道形变的种类

  (二)学*目标完成过程

  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3、弹力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1) 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

  (2)师生共评: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强调:象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5、形变的种类

  请同学阅读p6,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生:形变分为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比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为拉伸形变,弓、跳板的形变为弯曲形变,金属丝被扭转为扭转形变。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三、小结

  1、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力方向的确定

  3、形变的种类

  四、作业

  p8、练*二、3、4、5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5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玩弹力球。

  2、引导法:针对幼儿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调控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法:为幼儿准备多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弹力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法:幼儿在记录表中填写探索结果。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8)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学*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学生演示用:小车、长木板、毛巾、弹簧秤、木块、金属块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提问

  师:前面我们学*了哪两种力?

  生:重力、弹力

  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师: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后来小车慢慢停下来。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慢慢停下来?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问题)

  生:讨论举例(搜集事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归纳分析)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得出结论)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创造性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儿?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板书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并举例巩固。)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猜想或假设)

  师:(副板书)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讨论、回答)讲桌上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学生现察进行评估、补充)(设计实验)

  (说明:在测量摩擦力时,物体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教师应及时参与讨论,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和接触面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实验数据。)(进行实验)

  师:(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与你设计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递给老师,(展示并进行评估)根据这几组表格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个别回答并补充)摩擦力与重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重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对刚才的结论,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评估交流)

  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大确切。为什么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师生实验: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并将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轻轻向前推手指;③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谈一**验。

  生:(实验谈体会)手指前进越来越困难(受摩擦力越来越大)。

  师:什么原因使摩擦力变大呢?

  生:(讨论回答)手对桌面所施加压力不同,压力大、摩擦力大。

  师:因此,我们对上述结论应做怎样的修改呢?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大小应改为与压力大小有关。

  师:当物体放在水*面上时,物体受的重力和它对桌面压力大小是相等的。有关压力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学*。(板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

  师: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利用桌面器材继续实验。(提示:研究接触面积时,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应控制相同。)

  (说明:实验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师:(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辨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板书)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说明:以上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小结)本节课: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①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题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六、作业

  以“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

  2、能判断并运用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培养观察操作、归纳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严谨、创新、理性、求真、协作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难点】

  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使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前面学*的牛顿第一定律中强调: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即处于*衡状态,换句话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为什么我们在推桌子的时候桌子并没有动呢?在桌面用弹簧拉动物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受到拉力为什么还会是匀速直线运动呢?引出课题《滑动摩擦力》。

  环节二:建立概念

  1、学生分组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桌面上的木块,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并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尝试描述滑动摩擦力的的定义、方向、大小。教师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观察进行总结明确概念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i,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阻碍物体运动,故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回忆旧知,归纳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并存在挤压力;

  (2)接触面粗糙;

  (3)有相对运动。

  通过几组演示实验来验证以上条件,如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接触但没有相互挤压力的情况,学生也可自行尝试验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得记忆和理解。

  (2)教师明确说明摩擦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根据以往对力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环节三:深化概念

  【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探究】

  1、小实验:

  a、将手放在桌面上轻轻滑动,用力!再用力!再用力!感觉滑动摩擦力不断增大;

  b、 将手放在纸上重复上述动作。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器材:滑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棉布、纸等。

  (3)实验步骤:

  a、提出问题: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b、作出假设:

  ①跟作用在接粗面的正压力有关系

  ②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

  ③跟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系

  ④跟运动速度有关系

  c、证明假设: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

  d、分析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首先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数据分享,最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环节五: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对摩擦力有怎样的认识。

  2、作业:如何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什么时候需要增加滑动摩擦力?怎么办?

  (2)什么时候需要减小滑动摩擦力?用什么方法?

  方法归纳:

  (1)改变动摩擦因素μ

  (2)改变正压力

  四、板书设计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3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而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減少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4)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控制变量的方法。

  (5)学*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6)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惯。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但也是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耐心。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各自和团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本节课的意义在于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小组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既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了力、重力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情景体验,来认识摩檫力,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本节课重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数据分析,有利于养成规范的探究*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手沿桌面滑动等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根据二力*衡,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物体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能运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通过解析生活中人走路、汽车刹车等实例,会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拔河比赛”、“手沿桌面滑动”、“推动牙刷”等方式,评价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根据二力*衡测量摩擦力,运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操作、语言表达能力,检测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举例,阅读课本,会说出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评价学生自学、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三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明确目标

  情境导入

  (3分钟)

  活动一:

  1、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要求。

  2、穿钉子鞋的瘦小女生和穿滑轮鞋的强壮男生进行拔河比赛。

  (完成目标一)

  1、明确目标。

  2、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生活体验

  感受摩擦力

  (8分钟)

  活动二:

  1、学生通过手沿桌面滑动感受摩擦力。

  2、教师演示在桌面上推动牙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完成目标一)

  1、学生亲身感受,认识摩擦力。

  2、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理解摩擦力的定义。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25分钟)

  活动三:

  1、学生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各小组选取研究课题。

  2、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摩擦力?小组根据课题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并分享。

  3、各小组进行实验,分享自己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5、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实验装置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完成目标二)

  1、学生根据课前预*,大胆猜想。

  2、引导学生如何测量摩擦力。

  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5、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9分钟)

  活动四:

  1、引导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P25—P26页,分组讨论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完成目标三)

  1、通过举例,知道摩擦力既有益也有害。

  2、通过阅读课本和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第3节摩擦力

  1、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大小(摩擦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3、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加压力

  (2)使接触面更粗糙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4)使接触面分离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

  ⑴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⑵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⑶能够设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验

  ⑷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

  2、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

  ⑵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⑶知道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探究精神

  ⑵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⑶认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形成利用摩擦力为人们服务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一张、多媒体电脑一套、液晶投影设备一套、PVC管材13套、锉刀13把、砂纸13张

  三、教学过程:

  1、录像引入,激趣导思

  ⑴观看两遍录像。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⑶发现摩擦现象。

  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经过这一部分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了一些自己曾经切身体验的生活细节,虽然还不是所要探究的内容,但是经过这个步骤学生已经渐渐进入探究情景,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明确意识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的第一次观察通常是不够充分的,因此继续引入第二次观察,并且提示他们所要注意的内容,让他们更加明确地带着问题去观察。)

  (从这一段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生的观察过程中,形象思维成分较多,从观察到联系实际,处处体现形象思维,尤其是对摩擦所产生声音的描述更是维妙维俏,学生能说出这些声音,其一是因为有*时生活的切身感受,其二说明他们对将要探究的问题充满兴趣的,这正是我们继续进行教学的着力点。第二次观察完成后,我们已经可以对学生明确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了。)

  2、引导学生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摩擦力”

  [板书:“摩擦力”]

  3、引导学生了解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⑴师:我们刚才讨论了很多摩擦力的现象,我们能不能从中总结出,摩擦力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⑶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①需要两个物体。

  ②两个物体要紧密接触。

  ③两个物体要有相对运动趋势。

  (这一段教学说明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是困难的,他们在这一个阶段必须克服两个困难:一是思维跨越的困难,二是语言表达的困难。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急不得,一定要把握好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慢慢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思维的困惑,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将一个自然现象或是科学过程表述出来。而表述这一过程的载体就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这个需要他们进行探究的环节。我们可以发现,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基本达到了要求,这是当前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难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得真正把握好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之间的联系,二是得真正把握好教学规律,不能急功*利。)

  4、实践探究,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条件有关系

  ⑴将pvc管比作“成龙”。

  (渗透模拟实验的探究方法,从录像向实验材料迁移。)

  ⑵想办法让管子从滑道上滑下来是不会滑得太快。

  ⑶引导学生讨论。

  ⑷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实践。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条件有关系。

  ⑸渗透对比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

  ①对比实验所采用的材料是不是相同的?为什么要采用相同的材料?

  ②两个滑道的坡度是不是相同的?为什么要采用相同的坡度?

  ③为什么管子要同时放下来。怎么放才可以做到“同时放”?

  ④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⑤什么条件是不相同的(只有管子的粗糙程度不相同,其他条件都一样),这种实验我们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⑥一次改变多个条件行不行?

  ⑦引导学生反思,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才可以——加深对比实验的认识。

  (以上为教学的主要部分:一是借研究摩擦现象渗透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以前我们教实验方法多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名称,在学生实践的过程总是手把手地教,生怕学生遗漏了什么“重要环节”,学生实践的过程还要反复“告诉”学生这是“对比实验”。

  我想,认识“对比实验”不是一、两节课可以完成的,应该把这个认识过程当成一个“系列的教学”,然后在每一节实践课的每一个实践过程加以认真引导,科学的教学过程不能“心求通而未知其意”,应是“心求通而欲达其意”。从以上教学过程可以发现,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细节量化”,学生能深刻了解“对比试验”的实践意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教比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好多了。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而言,他们只不过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在他们的学*阶段至少还得接触十年,那么我们更该给他们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让他们充分地理解这种实验方法。

  有的教师说,学生已经懂得将pvc管磨粗可以增大摩擦力,那教师还有什么可以教的?我认为其实不然,一是我们本来就不可能“教”会学生科学;二是学生懂得把管材磨粗不一定代表理解了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三是对于这个教学环节,其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教材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不在于知识本身。小学科学教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我们正是要通过一些通俗浅显、方便易得的东西,促使孩子去探究、去钻研。从中渗透现代的、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寓有深意,这样才能对未来的科学人才的成长施加良好的深远影响。)

  5联系生活事例,运用所学改进生活用品。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类似的现象呢?

  ⑵展示生活中的图片。

  ⑶找一找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

  ⑷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表面要做成凹凸不*的形状?

  ⑸引导学生多寻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

  ⑹玩陀螺。

  ⑺讲一讲玩陀螺的体会:陀螺的哪个部分要增大摩擦,哪个部分要减少摩擦?

  ⑻利用所学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造。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产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摩擦力演示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NBA篮球场上两名球员相撞后在地板上长距离滑行的视频

  2.观看图片:老师在学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后膝盖受伤的照片

  3.提出问题:老师腿受伤是什么惹的祸?——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

  1.学生活动:手放在水*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谈谈感受。

  2.对照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试探性归纳摩擦力的定义,教师可提示性提问:

  (1)谈某个力至少需要涉及几个物理?(2)是否需要接触?(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3.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实质:

  活动:通过展示用显微镜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说明摩擦力的实质是由于接触面间的凹凸不*产生的

  备注: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摩擦力,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

  通过前面展示的老师在篮球场上膝盖受伤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动体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与接触面所受压力

  (2)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与接触面的面积

  (4)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5)………

  2.设计实验

  (1)怎样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器材(木块、砝码、棉布、长木板、弹簧秤),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实验方案: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利用二力*衡的知识,由弹簧秤的示数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

  思考:怎样验证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想一想:要用到什么科学方法?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3、动手完成实验

  主要设计表格参考:

  表一: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备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4、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摩擦与我们

  问:你认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

  答:有利有弊

  问:怎样减少有害摩擦;怎样增大有益摩擦?

  说一说:汽车在冰面上打滑,我们可以怎么办?

  考一考:以下是驾照交通规则考试的一道试题:

  动脑筋:同一水*面上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试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备注:提出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收获了什么?

  1、什么是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五、练*

  书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备注:教师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