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

  达成目标: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问:你们喜欢草原吗?那里的风景优美,牛羊又肥又壮,可是牧民叔叔准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块长方形的羊圈,你能为牧民叔叔设计一下吗?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问: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研究的上来汇报一下,有多少种长方形?你能通过有条理的操作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吗?感觉怎样?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2、进一步探究

  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周长是多少?如果宽是1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是2米,长是多少米?……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订阅的方法可以分几类?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这三种订阅的杂志可不可以用其它什么来表示?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1)用1、2、3代表不同的杂志。(2)用a、b、c代表不同的杂志。(3)用甲、乙、丙代表不同的杂志。(4)用(0、00、000)代表不同的杂志……

  引导:如果只订1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订1本杂志要分几列?订2本杂志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应分几列?3本呢?你是怎样想的?最后怎么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3+3+1=7种。

  师说明:无论你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三种杂志,列举之前都要将它们分类。这样会有什么好处呢?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

  做练一练: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

  做练*十一的第1—3题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47页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春季,教学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教材P40~41练*九第3、4、6、10~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经历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商的*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进一”法、“去尾”法取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

  出示题目1.小强是用50元买了12个蛋糕,*均每个蛋糕多少钱?

  2.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领了4kg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

  3.50个奶油蛋糕,要全部装在盒子里,每8个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学生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第1题用50÷12=4。1666…(元)≈1。17(元)

  生2:第2题用4÷0。32=12(个)……0。16(kg),剩下的面粉不能做成一个蛋糕,最多只能做12个蛋糕。

  生3:第3题用50÷8=6(个)……2(个)。因为剩下来的蛋糕还需要装在一个盒子里,所以至少要用6+1=7(个)盒子。

  生4:这三道题目告诉我们: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取商的*似数,如果求*均数或者计算题的*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整个的物品;如果用油桶装油,因为多出的油也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桶。

  师:求商的*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使用“四舍五入”法。全部用“四舍五入”法解决今天的三个问题很不合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似值。有时需要去掉小数部分(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有时需要进一(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里所用的方法分别叫“去尾”法、“进一”法。

  二、提高练*: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商的*似值出示:

  五(1)班的同学准备装饰教室,他们准备了长为5M的红纸,长为8M的黄纸。每长为0。12M的红纸可以做一朵红花,每长为0。37M的黄纸可以做一朵黄花。

  (1)可以做多少朵红花?

  (2)可以做多少朵黄花?

  (3)3朵红花和3朵黄花扎成一束,一共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引导分析

  (1)要求长为5M的红纸可以做多少朵红花,用除法计算。

  (2)要求长为8M的黄纸可以做多少朵黄花,用除法计算。

  (3)根据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分别求出各有几个3朵,比较后确定可以扎成多少束花?学生尝试解答,集体订正。

  (1)5÷0。12=41(朵)……0。08(M)0。08﹤0。12,不够做1朵。答:可以做41朵红花。

  (2)8÷0。37=21(朵)……0。23(M)0。23﹤0。37,不够做1朵。答:可以做21朵红花。

  (3)41÷3=13(束)……2(朵)21÷ 3=7(束)答:一共可以扎成7束花。

  教师小结: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似值,如本题中的花是一朵一朵的,所以应该用“去尾”法取*似数。因为黄花只能扎成7束,所以最后确定扎成多少束时,必须以较少的为标准。

  2.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出示教材第40页练*第3题。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所求问题:一台喷雾器每小时可以喷多少棵?

  所需条件:3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300棵。

  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300÷3=100(棵)

  方法二:300÷ 4=75(棵)100 ÷4=25(棵)75÷3=25(棵)综合算式:300÷3÷4300÷ 4÷ 3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三、拓展练*:

  1.出示教材第41页练*九第11题。

  教师:450g橙子粉能冲多少杯?冲这么多杯需要多少克方糖?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处理的结果方法。(为什么这样处理?)

  小结:

  1、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教材第40页练*九第4题。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

  3.教材第41页练*九第13题。小组内分析题意,讨论算法,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教师提示:商的小数点向右多点一位,说明商错了,正确的商就是2。46,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

  下面就可以按除法各部分这间的关系得到结果。被除数÷商=除数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教材第40~41页第6、10、12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感受探索问题的成功,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惯。

  教学重点:

  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激活旧知

  (1)解答下列问题。(口答)

  一根铁丝长6米,一根铜铁丝长8米。

  ①铁丝长是铜丝的几分之几?

  ②铜丝的长是铁丝的几分之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提问:解决这类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是怎样想的?

  指出: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其中要找准单位“1“的量,单位”1“的数量是除数。

  (2)一根铁丝长10米,剪下3米。

  剪下的占全长的( ),也就是( )%;

  剩下的占全长的( ),也就是( )%;

  学生口答。

  提问:怎样求剪下的和剩下的各占全长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得到剪下的和剩下的各占全长的百分之几的?

  指出: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在把分数改写成百分之几,就得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引入新课

  引入:这里问题的结果都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如果几分之几改写成百分之几,就能表示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这几科我们一起学*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尝试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条形比一比三人跑的路程哪个最多或最少。 提问: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是把那个量看做单位“1“的量?

  引导:怎样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呢?自己想一想,试着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集体反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引导理解并板书。

  追问:为什么用4÷5来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那两个量在比,应把哪个来那个看做单位“1”。

  小结: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是班王红跑的路程作为单位“1”,解题方法与就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是一样的,用李芳侧路程除以王红的路程,知识最后的结果是要用百分数表示。

  2,教学试一试

  提问:怎样求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百分之呢?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是怎样计算出71.4%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当除不尽时,商要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3.反思归纳

  提问:这两个问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在问题中用王红的路程做除数,而在试一试中用林小刚跑的路程作除数?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实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一致的,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注意找准单位“1”的来那个,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三、巩固练*,深化提高

  1.五年级一班有女生44名,男生36名。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2.苗圃种植了一批新品杨树共2450棵,结果死亡了49棵,求这批树苗的成活率。

  3.五年级一班今天出勤48人,缺勤2人,求五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4.服装厂有职工250人,今天出勤248人,分别求今天的出勤率和今天的缺勤率。

  5.把25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求盐水的含盐率是百分之几。

  6.一块锡和铅的合金重45千克,其中铅重27千克,求这块合金的含铅率。

  7.电视机厂去年计划生产彩电20万台,结果生产了25万台。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

  8.李兵参加数学竞赛,做对了18题,做错了2题。求李兵的正确率。

  9.清水湖春季植树400棵,未成活的有10棵。求成活率。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补充*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完整准确表达的*惯,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发现不能求出问题,因为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现这道题没有问题,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的补充,教师课件出示完整题目: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作业本?)

  师:请同学们口头解答,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刚才的练*我们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条件;还知道了,如果告诉我们两个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本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设计两道不完整的题目,一道是缺少条件,一道是没有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提问题。通过这一学*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乘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复*“要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为学生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主体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1情境图(图略)

  师:大家看,这是同学们在参加广播操比赛。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题中告诉我们“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3个方阵”三个条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题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老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忙着列算式,先说一说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信息)

  师:哪个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

  师:他们这个组用到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说既简练又条理,再说一说,看哪个组能说既简练又条理?

  师:大家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用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3个方阵呢?(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同组交流,集体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于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求一个方阵人数为什么用乘法,怎样求3个方阵的人数。思路图整理如下)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才从要求的问题开始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的。(师生一起说)要求——总人数,就要知道——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题中的——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根据求出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有3个方阵,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请各自再试着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悉思维过程)

  师:有的同学可能是这样想的,看到“每个方阵有8排和每排10人”,就想到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然后用1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就能求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我们都是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根据刚才我们说的思路,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反馈后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想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不知道的条件就是先求的;二是根据题中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想到可以求出什么,求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解决最终问题必需的条件。这两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这里只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明确提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让学生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另外一种思路)

  师:可以看着点子图,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小组讨论,反馈小组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这种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叙述)

  师:根据这种思路这样列算式?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第一步的单位名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阅读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1)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1

  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P11例7、做一做,P14练*二第6—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1)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得出: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学校图书室准备铺地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怎样知道100块瓷砖够不够呢?

  板书:0.9×0.9×100=81(*方米)

  (100块不够)

  追问:0.9X0.9是先求的什么?再乘100又求的是什么?

  4、那110块够吗?(学生独立尝试,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81

  =0.81×110

  =8.1+81

  =89.1(*方米)

  =89.1(*方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

  5、(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P.11页的“做一做”。

  (1)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计算出结果。

  (3)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4)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1)出示:50.4×1.95-1.8

  3.76×0.25+25.8

  (2)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4)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P5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2

  一、复*导入:

  1、首先出几道题咱们一起复*回忆原来学*过的整数运算的知识。(大屏幕展示)

  先自己快速浏览这三道题。然后找三个同学填空。(只有乘法算式的叫做“连乘”板书课题)能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一下运算顺序呢?(板书:从左到右、先乘后加、先乘后减)(同学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也这么帮,真不错)。

  板书完后,再重温一下运算顺序。

  2、谈话:刚才我们复*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其实,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学*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三张纸条,

  先抽出一张,它是一道什么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放在相应的位置上,并固定在黑板上。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是一道什么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

  2、谈话:

  了解了运算顺序了,同学们能不能独立计算出它们的运算结果呢?

  (鼓励:认真的孩子最可爱,你愿做一个认真、可爱的孩子吗?老师希望同学们认真书写,细心计算,能做到吗?)

  汇报:学生边汇报结果,教师适当评价。

  3、出示例题7图示:图上是什么人?他在做什么?

  因为现在是数学课,所以老师提问几个数学问题:

  (1)正方形地砖的面积怎么计算

  (2)要想知道地面的面积有多大,应该怎么办?

  出示例题7的题目,自己读题后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思考后汇报,提问:0.9X0.9求出的是什么?再乘100求出的又是什么?(在这个算式中,我们就用到了连乘)

  再看第二个问题:

  110块够吗?独立尝试完成。

  汇报结果,汇总两种可能性(如果学生想不出第二种方法,教师要适当提示)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就用到了连乘、和乘加两种运算)

  三、拓展练*:

  学*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后,出几个题目考一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1、选择(先小试牛刀)

  2、请你当小老师,下面的运算顺序对吗?

  3、先说出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小玲一家去逛公园,买门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并且知道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多项式。

  2.会进行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以及含有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混合运算。

  3.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难点:

  熟练地运用法则,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三家连锁店以相同的价格m(单位:元/瓶)销售某种商品,它们在一个月内的销售量(单位:瓶)分别是a,b、c.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它们在这个月内销售这种商品总收入吗?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分析题意,得出两种解法:

  解法(一):先求三家连锁店的总销量,再求总收入,即总收入(单位:元)为:m(a+b+c)①

  解法(二):先分别求三家连锁店的收入,再求它们的和,即总收入(单位:元)为:ma+mb+mc ②请学生探究①和②是否表示的结果一致?

  由于①和②表示同一个量,所以:m(a+b+c)=ma+mb+mc 。

  得出结论后再由乘法分配律公式(a+b)c=ac+bc从另一个角度推出结论m(a+b+c)=ma+mb+mc?

  想一想:

  你能由此总结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吗?教师总结如下: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例题分析:分部讲解课本100页例5的两道例题(在学*过程中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三深入探究

  (一)根据例题分析,启发学生总结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实质和一般步骤:

  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实质是利用分配律把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法。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分三个阶段:①按分配律把乘积写成单项式与单项式乘积的代数和的形式;②按照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运算③再把所得的积相加.(二)强调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1.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单项式分别与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时,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

  2.不要出现漏乘现象

  3.运算要有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4.对于混合运算,注意最后应合并同类项。

  四课内巩固

  练一练:课本101页的练*1和2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基础练*,安排2-3个同学在黑板上演示解题过程,及时观察学生知识的掌握状况,及时纠错以便加深印象,使学生深刻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解题思路及基本方法。(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符号问题,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五课外探究

  计算:(1)3a(5c-2b)(2)(x-3y)(-6z)让学生在练*本上计算,然后老师通过课件对照答案,这样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解题思路及基本方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有什么想法要跟大家一起交流?

  七布置作业

  1.课本p105?第4题

  2.练*册p79-p80

  八课后反思

  这节课,实际内容不多,也很简单,重要的是用法则来进行计算,但是在讲课时我通过实际问题,和学生一起推导出了法则,然后让学生学解题。我感觉如果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探究法则,然后学解题,这样效果会更好。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2)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⑵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

  ⑶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时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4、展示学生的学*成果,并及时组织评议。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拓展运用

  1、反馈练*:

  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及时展示评议学*成果。

  2、拓展练*:

  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 ?

  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 ,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延伸练*:

  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一、复*铺垫,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两种比例?好,下面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

  师:你能准确地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回合的抢答比拼:我会判断。(抢答要求:举手证明你有勇气,你会做,你没有抢答到但是你的手势判断正确,你仍然是最棒的。)

  出示: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一)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究例5)

  1、师:(对于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看样子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那么,学*了正反比例到底有什么用呢?(学生交流)来我们一起看看这节课的学*目标吧!

  出示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过渡语: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看,李大妈和张奶奶在讨论什么问题,想不想去看看!(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读李大妈的话进行体会,主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李大妈叙述的两个条件挖出隐含条件每吨水的价格以及水费和用水吨数之间的联系,感受水的单价一定)

  师: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看谁最先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师: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了?

  生:比例

  3、引入新课:对,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4、师:通过大家的表情,好像老师不用教,大家都敢尝试。大家敢不敢自己试试?(相信学生,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培养他们主动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教是为了不教。)

  呈现自学提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怎么判断的?

  (3)你能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吗?

  5、学生交流自学结果,相互补充,呈现一个完整的解答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用比例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

  6、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7、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当然,没有要求时,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但要求用比例解时必须用比例。

  8即时练*

  过渡语:同学们帮助李奶奶解决问题,李奶奶把大家认真学*,帮助她解决问题的事情告诉了邻居王大爷,李大爷正为上个月交了19.2元的水费但算不出用水都少吨而犯愁,就急匆匆地赶过来向大家请教,大家愿意帮帮他吗?

  出示对话情景。

  师:观察帮助要王大爷的问题和帮助李奶奶的事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的交流中逐步认识到这道题与例5相比,条件和问题改变了,但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

  师:这次还需不需要老师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提示?

  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余在下面做,形成一个竞赛的形式。演板的同学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做题过程,教师进行鼓励和评价。

  9、师:上面两道题就是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通过大家亲身实践,你感受到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需要几个步骤吗?

  (出示:表达是我的强项,让学生从学*提示、独立解决问题中逐步提炼归纳出自己做法,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师:同学们真是很棒!通过自学能够感受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次老师想考考你们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你们敢应战吗?

  那么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对比发现超越自我。

  (二)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学*P60例6)

  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1课件出示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与问题

  师: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考例5的学*经验来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师:谁来说说做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回答)

  学情预设:一般的方法是:有的同学用算术方法,有的同学能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30x=20×18,x=12。

  师:(教师手指30x=20×18,x=12。)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说出列式根据,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2.即时练*

  (课件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师:会解决吗?

  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

  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以合作的方式探讨,然后派代表汇报探讨结果。

  比较以上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都是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不同点在于题中两种量的关系不同,计算方法也就不相同。

  三、目标检测

  师:课本第60做一做,是生活中的另外的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要求用比例知识解)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做—做中的问题。

  师:请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情预设:第1题,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1、根据这节课的学*,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怎样想,怎样解答,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组内交流)

  讨论、汇报、师小结: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在这组题目中是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受到怎样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

  2、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的?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⑵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

  ⑶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时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4、展示学生的学*成果,并及时组织评议。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拓展运用

  1、反馈练*:

  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及时展示评议学*成果。

  2、拓展练*:

  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 ?

  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 ,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延伸练*:

  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认识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理解它们表示的具体意义。

  2.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3. 感受百分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信息:西大街小学六(1)班有40人,其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6人。

  问题: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二、学*新课

  1. 把复*准备的问题改成: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1)学生尝试解决。

  (2)让学生交流解决思路,比较改动后的问题与复*中的问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由相同之处再次深化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明确还是分别用男生人数÷总人数和女生人数÷总人数来解答,由不同之处可得知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从而共同揭示出: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2. 学*例1。

  出示课件: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测试的情景。

  出示两条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1)师:对于小精灵给我们带来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

  可以简单介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关内容,重点解释: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取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方式)

  (2)学生独立解答, 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总结求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3)全班交流达标率的计算公式,阅读课本第85页,看看书上的公式与自己总结的有什么不同。讨论:书上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乘100%?对此,你有何看法?

  3. 学*例2。

  (1)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发芽率的含义)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完成统计表。

  (3)分组交流讨论,概括求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4)让学生观察填写完整的统计表,解释绿豆的发芽率是97.5%、花生的发芽率是92%、大蒜的发芽率是95%的具体意义。根据这三个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这里的同学们所做的种子发芽实验有了怎样的认识?

  (5)简单介绍发芽率的应用价值。

  4. 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

  (1)让学生在认识例1和例2中的达标率和发芽率的基础上,讨论:“率”指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率”是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即百分比或百分率。

  (2)师指出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很多,师生共同补充常见的一些百分率的例子。

  (3)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小组讨论:怎样求出我们所知道的百分率?说一说它们的含义和列出相关计算公式。(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列举的公式多而且合理)

  (4)全班反馈交流。

  5.深化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的信息: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用1个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图上表示达标率是75%。课件显示这个圆的75%的部分涂上红色。“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2)这个圆的红色部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那么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剩下的部分表示未达标率是25%。

  (3)达标率和未达标率这一组百分率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达标率+未达标率=1,理解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一个百分率,就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另一个百分率。

  (4)你们还能列举出象这样的一组百分率吗?

  (5)根据以上的学*,讨论“百分率一定小于100%”这句话对吗?可让学生根据百分率的意义及一些实例来进行辩论。

  (6)讨论: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超过100%?哪些可能超过100%?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练*

  1. 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 练*二十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二十的第2、3、4题。

  课外作业:调查一些常见的百分率(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弄清它们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

  五、课堂总结及反思

  1.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2. 能谈谈学*后的收获或者是感受吗?“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学会根据相关问题选择恰当信息,进一步感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前看视频: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感受什么是方阵)

  课前谈话:今天我第一次来到你们学校上课,你们认识我吗?那你从哪些方面了解我呢?这些信息对了解我有帮助吗?

  一、教学流程:

  (一)、课上谈话,获取信息: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什么?(水笔),想作为奖品给上课表现好的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得到这些奖品啊?但是,想得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表现要好。

  大屏幕显示得到奖品的途径:

  1、看要看仔细:仔细寻找数学信息。

  2、说要说清楚:上课大胆发言,说出你的想法;

  3、听要听明白: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现在的问题是:购买这些水笔得花多少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要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信息:(贴纸)

  ①、每支水笔多少钱?(2元),

  ②、买了多少盒?(3盒)

  ③、每盒多少支?(10支)

  (二)、根据信息,解决问题

  A、你能帮我算一算,得花多少钱吗?

  B、独立完成,和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C、汇报,板书

  预设:方法一:2×10×3方法二3×10×2

  比较两种方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和同桌再次交流方法,给今天的课题取名(连乘解决问题)

  总结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先求的问题也就不同。

  (三)、收集信息,解决交流:

  解决:方阵中的数学问题。(多媒体)

  1、理解:方阵,行,列

  2、小组合作:操作学具,相互说出解决方法

  3、汇报、交流:解决思路

  4、小结

  (四)、实际运用,深化理解

  1、解决立方体中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立方体组成的?

  2、提供多余条件的数学问题:解决春游中的数学问题:每组8人,有4组,每组分发面包16只,矿泉水1瓶,垃圾袋1只,苹果3个,每瓶矿泉水2元,面包3元一只,请问老师要准备多少瓶矿泉水?

  3、提供隐含条件的数学问题:

  A、分水实验小学第二届数学手抄报“评比活动开始了,(链接:桐庐县分水实验小学网站教导处通知)要求是:三至五年级,每班上交3副,请问按要求,我们学校应上交多少副?(你还要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B、解决上下班中的数学问题:徐老师家到学校约3千米,我一周上下班一共要行多少米?

  小结:解决问题还得看具体情况,如这里的班级数,具体到一所学校就有所区别,需要选择合理信息才能正确解答。

  (五)总结提升,把握关键

  谈话: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研究什么数学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关键要抓住什么?

  小结: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转化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若干根

  学具:每人小棒若干根,同桌两人一张练*纸、一支水彩笔。

  设计理念: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愉快的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思考交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想:

  (一)初步感知

  1、引入:小朋友们*时喜欢用小棒摆东西吗?会用小棒摆什么呢?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摆的小花伞,得出摆一把小花伞用4根小棒。

  2、动手:学生动手摆小花伞,指名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摆。

  3、交流:(1)说说你摆了几把小花伞,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2)观察黑板上:×××用的小棒根数和老师用的小棒根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出的关系可能有求和、比多少、还有倍数关系。如果没有倍数关系,可以引导学生:除了小朋友们说的求和、比多少,如果换一种说法,说说我们用的小棒根数的倍数关系,你会吗?得出:×××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

  (3)你又是怎么知道×××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的呢?有些学生可能是直接通过观察,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将求12是4的几倍转化为12里面有几个4,并用除法计算。

  (4)12÷4=3表示什么意思?单位怎么写?得出:12是4的3倍,说明倍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5)让学生说说自己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4、引出课题:用倍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进一步感知

  1、引入: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一起去看看。

  2、出示:跳远比

  松鼠:

  袋鼠:

  猜一猜:袋鼠跳的长度是松鼠的()倍。

  3、出示数据,电脑验证

  (三)自主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自主提出问题

  出示:爬行比赛

  蜗牛24只毛毛虫6只;乌龟4只。

  学生提的问题能口答的直接口答。(如求和的或者比多少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摘录:“蜗牛的只数是毛毛虫的几倍?”或“蜗牛的只数是乌龟的几倍?”

  2、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比较两个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引入:闯关比赛

  1、第一关:估一估

  估一估,左边公鸡的只数是右边的几倍?

  图片出示:左边20只公鸡右边5只

  2、第二关:“阳光伙伴”体育运动

  出示图(略)

  要求列式表示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之间有倍数关系。

  3、第三关:开启智慧大门

  出示智慧大门图

  1、提示学生:智慧大门上方有12盏灯,小朋友必须开启一些灯,而且开启的盏数与关着的有倍数关系。如开启——10盏,关着——2盏。10是2的5倍。

  要求同桌合作用彩色笔涂色,探究不同的涂色方法。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3)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科书第107页。这一课时是在学*了“9加几”和“8、7、6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解决方法有:(1)点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方位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与之前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

  设计理念:

  学生学*了9、8、7、6加几的计算,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就列式计算而言,一点都不难。但是在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不管是在探索新知的环节,还是在练*巩固的环节,我都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且全面的观察。

  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设计,试图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先让善于发言的学生说想法,教师再结合学生说的演示给所有学生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再学会用语言表述想法。在练*过程中,基础的练*,为了避免枯燥的书写,采用选一选的形式。在拓展练*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设计的猴子园,是想让学生感受当条件不足的时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想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数学思考:使学生会选择不同的信息解决同一个问题。

  3.解决问题:能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验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8、7、6加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选择正确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图意,并试着探索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1.课件。

  2.每四人小组各一张白纸,一支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好多客人,还有一些“小客人”也要来看看你们,你们欢迎他们吗?

  课件出示:

  左边右边

  5只小白兔和3只小灰兔5只小白兔和2只小灰兔

  2.解读信息

  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能用数学的话说一说吗?

  同桌互说,指名反馈,最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3.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真会观察。我们要招待好它们呀,就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一起读一读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请小朋友们先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算式写在本子上,等同桌也写好之后,互相说一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

  (1)独立书写在纸上,然后同桌交流。

  (2)指名反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按方位的:8+7=15;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啊?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看到了左边8只兔子,右边7只兔子。把他们合起来就有15只兔子。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圈出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左边(8只)右边(7只)。

  师:明白了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b.按颜色的:10+5=15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有10只白兔,有5只灰兔,合起来是15只。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让白兔排成一队灰兔也排成一队。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白兔(10只)灰兔(5只)。

  最后请说对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说一说。

  4.小结。

  A.尝试让学生总结

  谁能把两种想法连起来都说一说啊?

  B.师小结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在解决“一共有几只兔子”的时候,就能用两种方法解决。你们可以按照位置,把左边的8只和右边的7只合起来,又可以按照颜色把白色的10只和灰色的5只合起来。如果他们还有大小,还可以按照大小来合计呢。刚才谁把两种方法都写出来了呀?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为奖励你们为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请你们去游动物园,你们愿意吗?

  二.巩固深化

  1.选一选

  出示动物园门口停车场的图,课件演示:停着8辆车子(其中大巴4辆,小轿车4辆),又开来了4辆车(2辆大巴,2辆小轿车)。

  师:我们首先到达的时动物园门口的停车场。你们看到了什么呀?仔细看,接着又怎么样了?你们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啊?(出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算式呢?请你轻声地说一说你想到的算式。

  出示选项:

  (1)8-4=4(辆)(2)8+4=12(辆)(3)6+6=12(辆)

  师:有一个小朋友想出了三种方法呢,可他不确定到底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们能不能帮他选一选啊?(生看算式)用手势表示,选1就伸出1个手指头,选2就伸出2个手指头,选择3就伸出3个手指头。

  学生思考后,用手势选择,指名反馈。

  2.动物园的“鹿园”

  师:你们真棒。好,现在我要带你们去动物园来,你们看我们要去看谁了啊?(课件显示鹿园)但在进入鹿园之前,我还有一个要求。能答应我的要求我才让你们进去。仔细听,进入鹿园之后,要求四个人小组用数学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板书:说)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板书:想)最后把能解决问题的所有算式都写在纸上(板书:写)。听明白了吗?

  主要场景:11只长颈鹿,有5只站在树旁,有6只在跑。

  还有:12只鸟(红色5只,黄色7只),树上有8只,其中大鸟2只,小鸟6只;天空有4只,其中大鸟1只,小鸟3只。

  (1)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计算,把能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算式都写在白纸上。

  (2)小组活动。

  (3)选取学生的白纸反馈。让组长说一说,这些算式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A.反馈11-6=5(只)

  师:你能说说表示什么吗?同意的举手。你们厉害,这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以后才要学*呢。

  B.师:那要解决一共有几只鹿的问题呢?能用什么算式表示呢?能马上说出算式吗?

  师板书:6+5=11(只)5+6=11(只)

  C.反馈8+4=12(只)、5+7=12(只)

  师:老师还发现有个小组写出了这两条算式,谁知道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啊?有哪个组写的和他们一样的吗?来说一说你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啊?

  生说,教师出示问题。

  师:你们真厉害,同样的问题,又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看完鹿园,你们还想继续去看吗?那我们继续走吧。

  3.动物园的“猴子园”

  这是什么地方啊?你们看到了什么啊?

  师:(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三只)真的吗?请你睁大眼睛瞧仔细了哦!播放动画,怎么用算式来表示呢。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师:看来有些时候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定都能解决。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解决了这么多像一共有几只兔子,一共有几只鸟这样的问题,而且都用了两种方法。你们都用到了什么知识啊?(数学知识,加法计算。)对,这节课我们就是学*用加法解决问题。(出示课题:用加法解决问题)看来学*数学很重要,因为它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

  在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在情境中自主获取信息

  本节课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信息。因此在交流信息时,通过自由说、同桌互说,以及全班交流,促使学生进行全面有序的观察,使多数学生在情境中收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数学信息,

  二、在体验中自主发现策略

  一年级的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都在我们提出问题之前直接说出问题的结果了。为了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例题时,我指出要想好好招待这些小客人就一定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算式来解决问题。在基础练*中,开始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在拓展练*中,才真正放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好扶放程度的重要性。

  三、在交流中重视培养*惯

  让一年级的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很容易的,但要让他们把想法表述出来还是比较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树立好榜样,光有一个人会说还远远不够,在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之后还要及时模仿,这不仅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并能在表述算法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算式说表示的不同意义。这一切,教师的引导性评价很重要,要使会说的学生获得被欣赏的愉悦心理体验,使会听的学生感受到会倾听的好处,使会说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结合多位老师的点评,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不能走出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最大的遗憾

  如果说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那么走出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失败的。我上课之前是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我想,如果我在整节课中,多奖励学生一些花朵,然后让这些花朵,分别贴在黑板的两侧,如左侧7朵,右侧4朵,其中黄花是6朵,红花是5朵。在最后的总结之后,让学生帮我计算一共奖出了多少朵花,是不是算走出了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了呢?

  二、练*题的设计和反馈处理有待改进

  在“停车场”的那道题,有人会问为什么车子都用红色的,我的考虑是这样的:按方位和颜色来计算已经在例题里出现过了,所以这道题,我就不再按颜色来分,而是按车子的种类分。关于8-4=4(辆)这个选项,我自己也有疑惑,因为学生基本上可以马上排除它,我一直在想:如果把第一个选项改成12-4=8(辆)或者是12-6=6(辆)会更好一点?因为之前学生在学*一图四式之后,就养成了看到一条算式想到其他三条算式,在探寻“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时,学生确实写出了15-7=8(只)和15-8=7(只)等算式,而且有些小朋友在和同桌交流的过程当中还很自豪地说自己不仅想到了加法还想到了减法,不过在反馈时,那些学生也没有提出减法的算式。所以我想,是该把减法放在探究新知环节中评价,还是在这个基础练*里,就可以利用12-4=12(辆)或12-6=6(辆)这两条算式做到加法和减法的比较呢?

  在“猴子园”里,我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当条件不足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如何让学生明白我的意图呢?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说,我以为他们会猜,最后再由我总结:“树上到底有几只猴子,我也不知道,那么我们都不知道这树后面有几只猴子,那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可是我的学生似乎很自信,有的认为就是1只,有的认为就是2只,有的认为就是3只,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也许他们确实在猜,但是不会表达;其二,也许是我的语言误导了他们,因为我说:“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呢?谁能最快用算式表示出来?”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想出一条算式来。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两步乘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训练目的,一方面是巩固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今后进一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表内乘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体操表演的情景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的一个问题:3个方阵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学校开展运动会竞赛图片

  1.课件出示学生练广播操的三个方阵的主题图,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探究其它的解决策略

  学生观看图片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会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个方阵。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两个方阵有多少人?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决方法: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策略。预设:学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几种策略:①把三个方阵作为一个整体横向看,先求三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调动学生学*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运动的思想教育。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课件,让学生清楚看到方阵中的每行、每列。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发现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很强。所以,在学生汇报方法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动态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巩固练*

  四、总结全课

  3.优化解题方法。

  4.小结: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鸡蛋问题,指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让学生解决练*二十三第1、4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比较这几种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学生总结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同一应用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就会找到不同的“思路”,并能从“多解”中通过“比较”,找到“巧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先想后说,能完整、准确、有条理地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训练,有利于规范学生有序严谨的思考过程,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练*题非常贴*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1个方阵有多少? 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个方阵有多少人? 3个方阵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里面的问题都是用纸条贴出来的)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整堂课,我始终贯穿着阳光小学举行体育运动会这一主线,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

  2.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再配合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的每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说算式的意义、说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及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3.本节课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学**惯的培养,例如:独立思考问题的*惯――在交流之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序思考的*惯――在交流时,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倾听的*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4.由于我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不时过于罗嗦。学生能说的问题,我总生怕他们不会,而“扶”得太多,没做到“扶放结合”,有时还没做到关注全体;课堂上我给学生的激励语言还是比较少,该表扬时又忘了,没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节课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较扎实,学生也有些所获,如果再让我重新上这节课,在学生解答出第一种方法后,我会让寻求到第二或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自己上台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让他们有个互相学*的机会,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提高自己课堂的驾奴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的愉悦。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听算,学生计算在课堂练*本上。

  3×5+4= 5×7+1= 4×9+8=

  6×8+5= 8×3-6= 9×9-9=

  指名订正答案,生自己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为新课的学*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主题图)

  (1)谈话引人:

  师:前两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游乐园里看木偶戏的人数和孩子们买面包后,面包师傅还剩多少个面包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到跷跷板乐园去看看,好吗?

  引导生观察理解图意和提出问题。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讨论

  a、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b、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c、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d、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3)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4)小结:用乘加和加法两个分步算式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合写成一个乘加的综合算式,这样算式更加简洁。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体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一做。(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图)。

  师先引导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获得已知信息。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

  (先让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10-4+3=9(只) 10+3-4=9(只) ……

  (三)、巩固练*:

  1、练*二第1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二的第2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作业设计(视情况,投影出示)

  1、小白兔种了7 行胡萝卜,每行8个。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 个练*本,每本1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指名答后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板书:

  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 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16 (人) 16+3 =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教学反思:

  乘加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有所接触,而且计算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出现在实际问题之中时,有的孩子就不一定会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有个别的孩子*惯了用连加的方法。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孩子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学*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学生也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用加法计算。所以,在以后的练*中我重点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乘加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练*强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两种方法的异同,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好”、“优”的方法。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125、P12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回顾梳理用算术法和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练*对比,明确算术法与方程的解题特点,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并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审题、灵活选用解决问题方法的*惯,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找准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展台

  教学过程:

  一、小题引路,唤起回忆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了用字母表示数、方程、解方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在庆六一准备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2.出示例题:

  师: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中有哪些信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应该怎么想呢?在审题时可以画画关键词语,也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请同学们把这两道题完整解答在1号作业纸上,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

  方法一:是先求出已完成的,再求剩下的。(画关键词语)

  方法二:60x(1-2/5)。是先求剩下占总的()/(),再求剩下的。

  (预设)方法三:完成的+剩下的=总数

  检验:这道题结果是36对吗?请你来检验检验。生口头检验。

  订正:同位相互批改一下吧。不对的改一改。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析,找出了不同的关系式。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谁来说说第二题是怎么做的?

  方法一:是根据“用舞蹈队人数-合比舞少的人数=合唱的人数”列方程解答。

  方法二:根据“舞蹈队人数X合唱队人数占舞蹈队人数的()/()=合唱队人数”也是列方程解答的。

  (预设)方法三:12÷(1-3/1)=18(人)。

  师:对,这种方法还是利用“舞×(1-1/3)=合唱”这一数量关系倒过来想的。同学们比较这两种方法,用方程和算术法哪一个简单哪?是的。我们用方程解决问题,能使较复杂的思考过程变得简单。

  追问:想一想,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检验:这道题结果是18对吗?请你来检验检验,

  注意:先检验是否是方程的解再检验是否符合题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第一种方法是否正确。

  二、梳理交流、构建网络。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算术法和方程解答了这两道题,仔细观察这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小组讨论。

  2.全班汇报交流。

  师:这两道题在解决问题时都是按照什么步骤进行的?

  汇报:生1:…….生2…….

  师:无论用算术法还是用方程我们都要先读读题,画画关键句子,也就是先审题(板书),(说弄清题意)。再分析数量关系。(说:根据等量关系灵活的选择方法列式解答,有时用算数,有时用方程。),最后检验写答(板书)

  师:用算术法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时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汇报

  小结:是的。根据题意,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把已知信息带入关系式,未知量没有参与运算,用算术法,未知量参与了运算,用方程。(出示课件)

  3.沟通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用方程还是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出示课件联系图)同位相互说说用算术法和方程解决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追问: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用方程解答可以使思考过程变得简单呢?第一题为什么不用算术法哪?

  过渡:刚才我们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梳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继续解决六一准备活动中的其他问题。

  三、综合练*、提升技能。

  1.基本练*: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审题,想一想这些数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时选用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请在作业纸上只列式不计算。

  订正: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学生的。大家同意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T1要求一共?用扇子价钱+花价钱……(体现摘录条件解题策略,板书摘录条件)

  T2要求h△?先想公式:ah÷2=S△。用方程解答。

  出示:错例……为什么错?用算术法怎么改?像这种题目用方程简便还是用算术法简便?互相检查检查,看同位有错误吗?错在哪里?

  师:是的,在这里公式就是等量关系式。(板书:数量关系)追问:同学们想一想,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像这种知道S△,求a或h。根据公式列方程解决问题比较简单的还有哪些知识?(S梯形、V锥、C长方形)

  小结: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什么?(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

  过渡:刚才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了道具问题。现在来看看学生演员人数中的数学问题:

  2.综合练*:连线。

  师:请同学们认真审题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一连。请完成在3#作业纸上。

  订正: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学生的。认真对照一下,跟你的一样吗?

  (预设)错例:这个对吗?错在哪里?(你发现了,来说说……应怎么改?……)怎样能够直观的看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出示线段图分析题意)板书(线段图)

  质疑: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解决这道题的?(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算式再与正确的算式连起来)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信息分析后与正确的算式相连,也可以根据算式选择相对应的信息和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分析给每个问题找到了正确的算式,现在你能根据要求补充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吗?(出示)

  3、拓展练*:补充信息和问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

  订正:如果想用算术法解答,可以补充什么信息?提什么问题呢?2人说,大家同意吗?

  师:同学们,如果用算术法解答,补充的都是那一类信息?提出的都是哪一类的问题?(生答:)如果用方程解答,补充的都是那一类信息?提出的又是哪一类的问题呢?

  师: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关键句相同,标准量知道用算术法,标准量不知道用方程)

  师:你编对了吗?同位交换你编的题互相做一做,相互看看同位做得符合你的意思吗?(如果出现了数据除不尽时,想想应该怎么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数据呢?)

  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知道了要联系题中的数量关系,弄清条件和问题的配搭关系。

  2、提升练*: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解答。

  师:节目组为小演员做演出服,他们也遇到了数学问题。出示:课件

  师:独立思考,认真审题,你想出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

  ①方程:x+3x=120

  ②比:120÷(2+3)×2

  ③120×2/5

  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从不同角度思考,灵活的选用学过的知识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真佩服你们。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对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畅所欲言话收获)相信在解决问题时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策略步骤

  1.画关键句

  2.审题

  3.找等量关系

  4.分析算术

  5.画线段图

  6.列式计算

  7.摘录条件

  8.检验写答方程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 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学情分析】以前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一个问题的应用题,这节课学生主要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情境问题;小明写了12个字,小红比小明多写了8个字,小红写了多少个字?

  2. 图书角有故事书3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小11本,科普书有多少本?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属性问题?

  1. 展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 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 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 解答正确吗?

  5. 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检验效果

  1. 完成第32页做一做。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 完成第33页练*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 完成第33页练*六第3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总结评价,汇报提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学生生活的实例学*,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

  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呢?(水占总体积的。)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均分”。是的,*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方米,他准备用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方米?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教材第l0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理解每一步过程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计算。

  72÷4÷3 96÷2÷6 135÷3÷5 168÷7

  2、解答问题。

  (1)学校图书馆买来《海底世界》系列丛书24本,放在3张阅览桌上,*均每张放几本?

  (2)商店里有90千克苹果,*均分装在6个水果箱里,每个水果箱装多少千克?

  (3)学校有60个同学参加运动会团体操表演。表演时*均分成二个方块,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解决问题。

  (1)观察图像,收集信息数据。

  ①一共有60人表演团体操,②*均分成2个方块,③每个方块里又分成5个小圈。(或一共有10个小圈),④也可能出现,每个小圈有6人。

  (2)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依据以往的知识,结合”旧知铺垫”的准备题,可能提出:①每个方块有多少人?②每个小圈有多少人?③也可能提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对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60÷2=30……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30÷5=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通过引导,得出60÷2÷5=6(人)

  ②5×2=10……每个方块有5个小圈,2个方块有10个小圈。

  60÷lO=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4)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获得成功体验。

  三、巩固运用

  1、课本第100页的“做一做”。

  这是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题,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收集信息数据。

  (2)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

  960÷6÷8=20 960÷(6×8)=20

  先解决“一共可以装多少盒”,或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再解决可以装几箱。

  2、练*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①认真审题,收集信息数据。②独立解决问题,并能说出每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③列综合算式计算。完成后,展示解决方法。

  四、课堂练*

  课本练*二十三的第14、15、16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这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学 * 新 课

  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值日生把教室打扫得真干净,解决问题。我很想知道我们班与别的班级相比较,卫生成绩处于第几名?

  生:第二名。

  生:第一名。

  2.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出示表格)

  生:我们班最多16面。

  师:用统计表很容易看出各班的卫生成绩。

  3. 师:那你还可以知道其他班得红旗情况吗?(表格下面被树遮住)

  生: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

  生:二(1)班比我们班少5面,

  生:二(4)班比我们班少1面,

  4. 师:知道他们班红旗比我们班少,可以算出他们有多少面吗?(补上问题)

  学生计算。

  师:为什么这样算?同桌讨论一下。

  甲生:我是这样想的:

  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就是.我们班多,我们班的面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二(2)班多的3面,从16面中去掉比二(2)班多的3面,剩下的就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二(2)班面数。列式:16-3=13(面).

  乙生:我是这样想的:假设我们班和二(2)班同样多都是16面,再去掉我们班比二(2)班多的3面,也就是二(2)班面数,小学数学教案《解决问题》。列式:16-3=13(面).学

  出示课件。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路.

  5归纳.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你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去掉比较小数多的部分求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也可以把较小数假设和较大数同样多,再去掉比较大数少的部分就是较小数.因此,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二、巩固练*.

  师:比15少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15-8=7,比15少8的数是7.

  师:比30少6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30-6=24,比30少6的数是24.

  (三)巩固反馈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6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2下,同学们拍几下?

  (2)同桌同学仿照上面的做法,进行拍手游戏.

  2.出示书23页,做一做。

  (1)国庆节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

  (2)让学生提出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把思考过程小声说给同学听一听.

  (四)合作练*

  1、根据各国金牌数关系进行计算。小组合作完成。

  算 式

  金 牌 数

  俄罗斯

  日 本

  法 国

  意大利

  2、快乐口算练*,独立完成。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精力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再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运用小组合作逐步培养孩子自主学*、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

  在昨天的卫生中,由于大家的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所以教室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小组的力量多大,只要我们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我们小组就会越来越强大,想不想让自己的小组成为最棒的小组,一个优秀的小组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只有每个人在纪律、学*上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的小组才会越来越好,每个组都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小组,接下来就看你的表现了!上课!

  (出示练*题)读题,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组6号回答,答对加1分。

  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棒,而且精神饱满,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1)自学课本

  今天我们请了两位手艺高处的厨师为大家做美食,看,(出示例题情境图)原来他们带来了美味面包,先别急,请同学们看书P53,仔细观察这幅图,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把你知道的完整地说出来。(教师板书:知道了什么?)(1分钟)如果看明白了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一会儿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几号加几分。

  (2)小组交流答案,抽组号,几号加几分。

  2.(1)自学课本

  下面问题变多了,难度也变大了,敢不敢挑战?继续出示课件呈现问题:1.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一个其它的数学问题吗?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3.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么想的?请仔细看书P53“怎样解答”部分,思考这三个问题。

  (2)小组交流答案,每组选三名代表共同汇报,每人回答完整得全分,不完整的小组帮助补充的得一半分,不正确不得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二部分(板书:怎样解答?)

  3.(1)自学课本

  解答完,还有一步是什么?(板书:解答正确吗?)请你自己看书P54检验正不正确?看书中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2)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1分)把问题当作已知条件,把第一个已知条件当做问题,由问题推出已知条件,和原题相符,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三、教师讲解

  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出示线段图)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四、巩固练*

  1.这道题我们解决了,下面这道题更有难度,你们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出示做一做要求)

  2.P55 4题

  各组统计分数,评出优胜小组。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十三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 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据调查统计,在一所有一千名小学生的学校里,一个月可回收废纸约2万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时的学*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 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学*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用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列表整理信息时,本课例题呈现的信息更复杂,而且在列表时所求的问题也没有表示出来,需要学生先根据要求的问题选择相关信息列表,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实际问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了从条件出发、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两积之和等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感悟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带着问题去寻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四、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知道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和反思,不断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在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谈话:首先,我们来玩个小比赛。这边两组叫红队,这边两组叫蓝队。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课程表。比赛规则很简单,请你找到老师所描述的科目,然后圈起来,圈好的同学立刻起立,咱们看看,哪队同学反应最快,注意,老师喊停以后,你就不能再动笔,也不能再站。明白了吗?红蓝两队的队员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你觉得这个比赛公*吗,为什么?

  师小结:小小课程表用不同方法进行整理获得的效果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选择好的方法讲究策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师:这两种整理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谈话:同学们都认为用列表的策略来整理课程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目了然,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列表的策略。(板书:列表)其实生活中列表整理的例子非常多,咱们一起来看一看(日历、值日表),咱们身边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也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

  (二)激发内需,形成策略

  1、联系生活,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中的已

  知条件。

  (2)看了这些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信息比较多)

  师:条件这么多,看来需要整理一下,那可以怎么整理呢?

  (3)根据学生反馈将所有的条件整理进一个表格中。

  (4)出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那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表格中的所有信息吗?为什么?

  小结:所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直接根据问题来整理信息。

  (5)直接出示问题和简化的表格。

  下面,请你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怎样?

  (6)那你能说一说这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吗?你是怎么想到的?

  ①学生反映从问题想起。(板书)

  ②回到表格,引导学生还可以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7)让学生分布列算式解答,指名板演。

  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订正时提问:你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7)答案是否正确?先进行检验,再与同学交流。

  提醒学生:以后解题时都要对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发现错误要及时订正。

  3、这道题还有一问,请想一想: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应该怎样解答?

  请同学们先独立列表整理,然后说说怎样分析数量关系。

  4、比较,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解答了两个问题,你发现在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的另外3个步骤。

  (三)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过渡:其实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列表的策略。学校里就有一些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练一练”第一题

  独立看书明确题意。(请学生说说在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看过图后,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上有这么多的信息,你能用列表的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好吗?(学生整理信息)

  班级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先求三、四年级分别有多少人)

  2、“练一练”第2题

  师:学校里的江老师也有问题要同学们解决,我们来看下。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在作业纸上独立列表整理。

  班级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问题?

  3。、“练*九”第1题和第2题

  请学生一起读题。(第2题先解答,再检验)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有哪些收获?

  讲述: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了其中的一种——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策略。谁能说说我们一般在解决怎样的数学问题时可以用到这个策略?相信在今后的学*中,同学们会形成越来越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合理的解题步骤,学会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信心。

  教学重、难点: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一、引入

  1、刚才课前我们一起看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最后是谁帮曹操解决了问题。

  (曹冲)曹冲真了不起啊!曹冲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生答)

  2、师:石块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把大象替换了石块,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称出来了。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替换”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替换)

  二、展开

  1、出示例1。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同样的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那老师把刚才题目中的条件换一下: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

  (1)师: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每个同学有作业纸,请同学们自己先画一画,画出替换过程,并计算出来。

  (2)指名上台展示并讲述。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再把题目换一下,好吗?

  3、出示“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1)师:现在我们可不可以用替换的方法了?(上课时有的说可以,也有人说不可以)

  (2)请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替换?小组讨论时注意这几个问题(手指屏幕)生读。

  (3)小组汇报。(生答时演示过程)

  三、课堂练*

  1、过渡:我们班的洪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帮忙解决。

  (1)出示题目。

  洪老师想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师:同学们先再作业纸上自己做做看。

  (3)指名汇报。(找不同做法的学生汇报)

  2、过渡:还记得我们上次秋游吗?我们来看看六(2)班的同学在秋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题目。

  六(2)班40名同学和姚老师、张老师一起去公园秋游,买门票一共用去220元。已知每张**票是每张学生票的2倍,每张学生票和每张**票各多少元?

  他们进了公园,来到水上乐园,其中有40人去划船。

  每只大船比每只小船多坐2人,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坐几人?

  (2)左边三组完成第一个问,右边三组完成第二个问。

  (3)指名汇报。

  3、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替换的现象。

  (1)播放视频。(生活的替换现象)

  (2)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能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并能灵活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是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现象。]

  四、全课总结 师: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综合实践

  过渡:最后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综合实践题,课后想一想。

  苏果超市用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一瓶啤酒。

  王叔叔买了12瓶啤酒,他最多能喝到多少瓶啤酒?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

  1、完成练*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十一第7题。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完成:我们可以将直线相交的点用字母代替,列举出所有的路线,并按一定的顺序列举。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正。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5)

——五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菁选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作业:

  预*课本第71-72页例1及练*十四的1-4题,在书上完成自己会做的题目。

  本节课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以往的学*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预*效果检测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出示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教师提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同桌交流。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十四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小组交流。

  5、练一练4(课本练*十四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64个球队呢?100个呢?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吗?(师板书:产生冠军,就是要淘汰多少支队伍?)为什么16-1就是求的比赛的场数?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题对应的练*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今天我们学*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理解它们表示的具体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3.感受百分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信息:西大街小学六(1)班有40人,其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6人。

  问题: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二、学*新课

  1.把复*准备的问题改成: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1)学生尝试解决。

  (2)让学生交流解决思路,比较改动后的问题与复*中的`问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由相同之处再次深化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明确还是分别用男生人数÷总人数和女生人数÷总人数来解答,由不同之处可得知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从而共同揭示出: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2.学*例1。

  出示课件: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测试的情景。

  出示两条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1)师:对于小精灵给我们带来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

  可以简单介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关内容,重点解释: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取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方式)

  (2)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总结求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3)全班交流达标率的计算公式,阅读课本第85页,看看书上的公式与自己总结的有什么不同。讨论:书上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乘100%?对此,你有何看法?

  3.学*例2。

  (1)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发芽率的含义)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完成统计表。

  (3)分组交流讨论,概括求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4)让学生观察填写完整的统计表,解释绿豆的发芽率是97.5%、花生的发芽率是92%、大蒜的发芽率是95%的具体意义。根据这三个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这里的同学们所做的种子发芽实验有了怎样的认识?

  (5)简单介绍发芽率的应用价值。

  4.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

  (1)让学生在认识例1和例2中的达标率和发芽率的基础上,讨论:“率”指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率”是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即百分比或百分率。

  (2)师指出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很多,师生共同补充常见的一些百分率的例子。

  (3)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小组讨论:怎样求出我们所知道的百分率?说一说它们的含义和列出相关计算公式。(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列举的公式多而且合理)

  (4)全班反馈交流。

  5.深化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的信息: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用1个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图上表示达标率是75%。课件显示这个圆的75%的部分涂上红色。“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2)这个圆的红色部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那么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剩下的部分表示未达标率是25%。

  (3)达标率和未达标率这一组百分率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达标率+未达标率=1,理解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一个百分率,就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另一个百分率。

  (4)你们还能列举出象这样的一组百分率吗?

  (5)根据以上的学*,讨论“百分率一定小于100%”这句话对吗?可让学生根据百分率的意义及一些实例来进行辩论。

  (6)讨论: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超过100%?哪些可能超过100%?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练*

  1.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练*二十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二十的第2、3、4题。

  课外作业:调查一些常见的百分率(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弄清它们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

  五、课堂总结及反思

  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2.能谈谈学*后的收获或者是感受吗?“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一)复*

  1、教师引导学生看复*题(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68册,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口答

  3、引导学生看复*题(2)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教师出示不同答案a、1400+ b、1400+1400× c、1400× d、1400×(1+)

  4、教师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选择正确答案

  指名汇报并说明原因

  5、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如果将这道题的条件变为“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板书课题: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新课

  1、教学例3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学生默读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教师巡视发现不同做法指名板演

  (4)学生说解题思路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3与复*题3有什么异同?(两道题问题相同,条件不同。)条件不同在哪儿?

  (复*题3条件中给出的数值形式是分数形式;例3中给出的'数值形式是百分数形式。)

  教师指出,分数与百分数的互相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回答。

  2、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问:同学们能说一说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区别吗?

  问:谁做单位“1”?(让学生分别指出两道题中的单位“1”),用什么方法解答。(乘法)

  问:怎样列式表达?(比较)

  问:结果如何?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教师板书:相同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百分数来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分数来表示。

  3。做一做第1题。

  龙泉镇去年有小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在例3中已经学*了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本题中学*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讨论

  (1)教师巡视,适时引导。先确定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800-2800×0。5%

  =2800-14

  =2786(人)

  或

  2800×(1-0.5%)

  =2800×99.5%

  =2786(人)

  答:今年有小学生2786人。

  (2)指名说解题思路。

  问:此题和例3相比较,哪儿相同,哪儿不同?(条件不同,问题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了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示形式不一样而已。

  (四)巩固反馈

  练*二十二第4、9题。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P100例2、做一做及练*二十三P103第10题、P105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练*纸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记得吗?考考你:

  1、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条件:

  ①、同学们植树,分成了3组。

  ②、每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树144棵。

  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

  ②、*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我们学校从每班挑选部分同学参加集体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图:)看!这是他们新编的造型: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集体舞新造型,把同学们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学校共挑选了多少人参加这次集体舞表演?

  3、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不了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有关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现在,老师将这题变一变。看!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吗?(后面一个条件和问题交换了)现在要你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1)学生齐读题目。谁来说说:从题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要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根据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后互相说说,互相说一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学板演)

  (4)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反馈(理解算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学跟他一样?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每大组几人,再算每小圈几人)

  60÷2表示什么?(每个组有几人?)

  30÷5表示什么?(每个小圈有几人)

  (2)、先算:*均每个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意义一样,谁再来说一说?

  综合算式:60÷2÷5=6(人)

  (4)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个)

  60÷10=6(人)

  (1)这样列式的同学请举手,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5表示?(2组共有几个小圈)

  60÷10表示?(每小圈有几人)

  (2)分析:先求两大组共有多少个小圈?引导学生明确:已知*均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个小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个小圈?5×2=10(个)

  再求:*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综合算式:60÷(5×2)=6(人)

  (5)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若没有同学用这种方法就不讲)

  (1)你是怎么想的?

  60÷5表示什么?(2小圈为一组,每组有12人)

  12÷2表示什么?(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聪明,会想到用这种方法。

  3、讨论比较: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一种解法先把60人分成两个大圈,每个大圈再分5个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种解法是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两个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种解法是用连除,第二种解法是先乘再除;虽然列式不相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两步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4、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选取相应的信息、选用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算,我们都应该弄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像今天所学的这类问题,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用连除,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

  5、指导看书,梳理知识

  (1)独立阅读教材P100例2,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每一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质疑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6、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3层教学楼,每层8个教室,一共安装了168台风扇。

  ①*均每层安装风扇多少台?3×8

  ②*均每个教室安装风扇多少台?168÷3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168÷3÷8

  2、(课件出示:P100做一做:)看,这是我们在活动中为家长、同学们准备的杯子,你能帮忙解决吗?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条件入手或从问题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2.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一种策略。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师: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一开始怎么比?后来田忌的朋友孙膑帮他想出了怎样的好方法?

  师:你们佩服孙膑吗?为什么?

  师:人们把这样巧妙的办法和好的计策称之为“策略”。其实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常常要运用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田忌赛马》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整理信息。

  师:国庆期间,家福乐超市文具柜的部分商品降价销售,你们知道超市为什么降价销售吗?(降价销售其实也是一种经营策略,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师: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大声说出来吗?看谁观察得仔细,说得完整。同样的笔记本说明了什么?这么多信息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已知条件: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了5本笔记本,小军用了42元。)

  师:思考: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

  师: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些信息都需要吗?你准备摘录哪些条件解决这个问题?

  师:在我们*时的学*生活中,经常需要把一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有意识地进行筛选和整理,从而找出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板书:整理信息)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条件进行整理,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一些吗?

  (学生动手整理,教师进行巡视,学生汇报结果。)

  展示学生列出的方法:(摘录条件、画线段图、列表……)

  2。列表整理。

  师:同学们说了许多整理信息的方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把最喜欢的一票投给谁呢?为什么?(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教师指导:教师选择学生列出的不规范的表格,引导学生认识表格的结构、理解表格里的内容,思考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要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如买3本要用18元钱。)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3.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整理好信息后,我们就来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求小华用去多少元,你是怎样想的?先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同桌交流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4.小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哪两种不同思路?谁来说说。

  (1)从条件入手: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先求出1本的价钱。

  (2)从问题入手:要求买5本需要多少元,也要先求出1本的价钱。

  (板书: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手)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师:解决了小华的问题,赶紧来解决小军的问题。你能选择有关的信息列表进行整理,并列式解答吗?出示空白表格:

  (1)学生书上填表,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四人小组交流解题思路。

  (3)学生汇报。

  师:与小华的问题一样,要解决小军的`问题,我们也选择了小明的相关信息,这是为什么呢?(可以求出笔记本的单价)不能选择小华的信息吗?为什么?(其实小华的也可以,但如果计算小华的总价发生错误,就会把这个错误带到解决小军的问题上来,因此我们一般选择给定的条件。)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体会到什么?(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出示两张表格。

  师:解决同一情境中的两个问题,我们用了两个表格,麻烦吧?能不能把两次的表格合并成一个表格呢?说说你是怎么合并的?(学生说,再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本

  42元

  师:如果不考虑姓名,而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本→元

  5本→()元

  ()本→42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

  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3.反思交流,体验策略。

  探讨:上述问题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种策略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价值,了解用表格整理信息的优势,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巩固深化,提升策略

  1.完成教材第67页第1题。

  先观察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将它们列表整理。(整理在书上即可)比比谁找得准,写得快!

  分析表格中的信息,独立解答。

  2.师:NBA篮球赛看过吗?知道姚明吗?老师收集了一些关于他投篮比赛的情况。用画面及录音出示相关信息:姚明在两场比赛**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60分。①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的五场比赛中姚明一共能得多少分?②姚明*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整理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避免机械地记忆和简单地模仿。]

  五、总结交流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

  达成目标: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问:你们喜欢草原吗?那里的风景优美,牛羊又肥又壮,可是牧民叔叔准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块长方形的羊圈,你能为牧民叔叔设计一下吗?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问: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研究的上来汇报一下,有多少种长方形?你能通过有条理的操作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吗?感觉怎样?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2、进一步探究

  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周长是多少?如果宽是1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是2米,长是多少米?……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订阅的方法可以分几类?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这三种订阅的杂志可不可以用其它什么来表示?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1)用1、2、3代表不同的杂志。(2)用a、b、c代表不同的杂志。(3)用甲、乙、丙代表不同的杂志。(4)用(0、00、000)代表不同的杂志……

  引导:如果只订1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订1本杂志要分几列?订2本杂志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应分几列?3本呢?你是怎样想的?最后怎么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3+3+1=7种。

  师说明:无论你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三种杂志,列举之前都要将它们分类。这样会有什么好处呢?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

  做练一练: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

  做练*十一的第1—3题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铺垫。

  1.谈话导入:大家刚参加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复*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有多少个同学参与?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⑴创造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训练,体育老师打算按图这样安排,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⑵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观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⑶ 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该怎样思考?请同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一行一行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巩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出示题目。

  ⑵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二十三的第1题

  ⑴出示题目:P.101⑴

  ⑵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分小组交流。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二十三的第4题

  ⑴出示题目。P.102⑷

  ⑵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第一步,先请同学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如果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第二步,根据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放题,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练*二十三的2、3、5、6题

  教学反思:

  1、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还不够充分。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完整准确表达的*惯,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发现不能求出问题,因为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现这道题没有问题,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的补充,教师课件出示完整题目: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作业本?)

  师:请同学们口头解答,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刚才的练*我们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条件;还知道了,如果告诉我们两个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本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设计两道不完整的`题目,一道是缺少条件,一道是没有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提问题。通过这一学*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乘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复*“要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为学生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主体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1情境图(图略)

  师:大家看,这是同学们在参加广播操比赛。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题中告诉我们“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3个方阵”三个条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题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老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忙着列算式,先说一说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信息)

  师:哪个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

  师:他们这个组用到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说既简练又条理,再说一说,看哪个组能说既简练又条理?

  师:大家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用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3个方阵呢?(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同组交流,集体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于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求一个方阵人数为什么用乘法,怎样求3个方阵的人数。思路图整理如下)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才从要求的问题开始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的。(师生一起说)要求——总人数,就要知道——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题中的——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根据求出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有3个方阵,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请各自再试着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悉思维过程)

  师:有的同学可能是这样想的,看到“每个方阵有8排和每排10人”,就想到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然后用1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就能求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我们都是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根据刚才我们说的思路,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反馈后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想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不知道的条件就是先求的;二是根据题中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想到可以求出什么,求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解决最终问题必需的条件。这两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这里只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明确提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让学生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另外一种思路)

  师:可以看着点子图,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小组讨论,反馈小组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这种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叙述)

  师:根据这种思路这样列算式?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第一步的单位名称)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2、练*一2、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通过看、说、读、想、算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说,老师板贴:看、说、读、想、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

  师:看,这是面包房,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导学生再观察画面,你从图中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从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初步感受数学信息之间的一些联系,从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54-22=32,32-8=24(个)

  方法三、8+22=30(个)或22+8=30(个)54-30=24(个)(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5、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1)54-8-22=24(个)或54-22-8=24(个)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小括号”: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导学生读:54-(8+22)读作:54减8与22的和

  9、小结。(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后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运算进行表达并计算出结果,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

  1、教科书第6页练*一的第2题。

  (1)指导观察并说一说: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组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一读,说一说关键词。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用喜欢的方法计算,能用小括号就更好啦)

  94-34-29=31(个)或94-(34+29)=31(个)

  2、教科书第7页练*一的第3题。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喜欢的方法计算,最好能用上小括号,并汇报。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24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用上小括号)

  (1)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视。(要求运用小括号进行计算)

  (3)学生汇报。87-24-26=37(台)或87-(24+26)=37(台)

  4、完成练*一第5题。先指导观察,明确条件和问题,指导读一读,找出关键词,然后思考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数,并学会运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时

  学*任务分析:

  1最终能力: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结果分类:问题解决的学*

  3条件分析:(1)必要条件:①找到题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②借助画图理解题意;③能够正确用除法列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支持性条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

  4起点能力:乘法口诀,除法的含义

  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有理有据的选择正确的算法;

  2通过充分的参与“*均分”的.实践活动,理解*均分以及除法的含义。

  3运用除法解决生活情境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用乘法口诀求商和*均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一、知识回顾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共有几组星星?每组星星有?每组都有6个,说明是怎么分的?

  (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

  追问:遇到*均分需要用什么来解决?

  追问:图中表达的意思是?(把8*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

  小易: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易。“易星球”准备举行“最强大脑”的闯关比赛,但是我在冲关游戏中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来帮帮我吗?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帮助小易“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接下来我们来看小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一)有15人参加“撕名牌”游戏,*均分成3个组,每个组有几人?(出示ppT)

  问题1: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边说边出示图例)

  大家看到这个图熟悉吗?那谁愿意来说一说图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所以小易遇到的问题就是?(把15*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

  那我们应该怎么分呢?动手在学*单上画一画吧

  谁愿意来说一说每份分几个?每份分得的相同吗?

  所以我们可以用(?)来解决

  问题2:应该怎样用除法解答呢?

  15÷3=5????这个算式的含义是?把15*均分成3份,每份是5(引导说)

  问题3:解答正确吗?

  我们算出每组有5人,题中说有3组,所以一共有多少人?和题中所给的15人相同吗?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养成检验的好*惯。

  检验时需要用到???(乘法口诀)

  预设1:学生回答用乘法口诀。

  继续追问具体用哪句成法口诀?

  检验完之后还要?(齐答)

  (二)15人参加跳大绳游戏,5人一组(出示PPT)

  问题1:通过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统一将问题写在学*单上)

  问题2:针对我们提出的这个数学问题,应该怎样解答呢?

  预设1:学生在画图前列出算式“15÷5=3”。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解决?怎么看出是*均分的?

  存在疑惑,动手在学*单上画一画。

  通过画和圈,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求?(15里有几个5)

  那应该怎样列式呢?

  问题3:15÷5=3这个式子的含义是?

  问题3:我们解答完需要?检验

  我们算出有3组,题中给出每组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与题中给出的15相同吗?

  接着我们要?(齐答)

  (三)小结

  问题1:我们帮小易解决的这2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预设一:都用除法来解决

  追问: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说*均分时可以用除法来接解决,第1个题中说了是*均分,我们用除法来解决。第2个种没有说是*均分,为什么也用除法来解决?

  预设二: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般1个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计算2个乘法算式,今天通过学*又知道一般1个乘法口诀同样也可以帮我们计算2个除法算式。

  小易:小朋友们,谢谢你们帮助我,只剩下最后一关了,我们一起加油吧!

  三、第三关(巩固练*)

  说出算式表达的含义(小组推磨式)

  说出算式表达的含义(单独说)

  小易?:小朋友们,太感谢你们了!在你们的帮助下,我顺利通过了“最强大脑”的闯关。真的很舍不得你们,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四、小结

  你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惯。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提供:“冰雪天地”图:**票:24元儿童票:半价

  1、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关于门票的信息?

  2、如何购门票,这样合理吗?

  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

  1、需要花多少钱?

  2、策略讨论,分析原因。

  三、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概念,变式提升

  1、如果有老师和同学去游玩,需要花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五、练*延伸,体验成功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203-134÷228+120×8

  97-12×6+4326×4-125÷5

  2、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3、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4、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体操比赛,其中三年级有240人,四年级有300人。每12人站成一排,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站几排?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材分析:这是第八册数学第6页例3及“做一做”,练*一中的第5题~9题的教学内容。四则计算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以什么为主?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学生的学*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时的练*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有的学生甚至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因此我不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而把它作为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一、复*旧知

  1.口算:

  3×4= 3.1×3= 2.8×4= 0.2×12=

  40÷5= 7.2÷8= 5.6÷0.8= 1.2÷0.4=

  二、探究新知

  (一)学*例1

  1. 情境图: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 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2.(1)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3)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似值?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 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似值: 即2.5÷0.4≈6(个)

  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 所以需要7个瓶子。)

  4.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 *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5.练*:出示书本练*九第8题。

  (二)学*例10(2)

  1.出示例10(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 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 (个)

  3.让学生尝试分析: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4.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似值的方法 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5.练*:书本练*九第7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三)小结:如果求*均数或者计算题的*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练*:(1)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需要几个袋子?

  (2) 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可以装满几个袋子?

  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②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③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区分“去尾法”和“进一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作业:教材第40页练*九第2、5题。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进一法根据实际情况去尾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与以往所学*相比,列式、计算没有新的知识点,只是在对计算结果的处理时有了“出新”之处,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课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展开,注重让学生经历思维挑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p68、69和练一练,P72第1-3题。

  学情分析:

  1、在学*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尝试过用画图、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解决过用列举、转化等策略的实际问题,并在五年级时能够用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学本单元的学*,学生对于倍数关系的问题容易掌握。据资料,有人做过前测,在没任何指导和提示的情况下,约有63%检测对象能做对例1的答案。但学生不太关注假设策略的提炼和升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运用策略解决一些特定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如何用假设的策略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两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把握假设后新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热身

  1、媒体出示下面的热身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提问:为什么可以用720÷9来计算?

  3、隆重推出例1,并齐读。

  4、谈话:例1与热身题相比,这道题主要难在哪里?(上道题倒入一种杯子,这道题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量。板书“一种未知量两种未知量”)

  5、揭示课题:这道题怎么解答?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这样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略作解释)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梳理数量关系(基本策略)

  谈话:刚才阅读了题目,想必知道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题意想一想,你能找到哪些数量关系?

  学生思考梳理后,汇报并板书:

  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1/3=小杯的容量

  小杯的容量×3=大杯的容量

  (2)挑名思考方向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使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老师在此明确地告诉大家:可以采用假设的策略,把两种未知量假设成一种未知量,把大杯、小杯假设成同样的一种杯子。

  假设

  相机完成板书“一种未知量两种未知量”

  (3)布置:请大家先联系刚才找到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在作业纸上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作个别指导。

  个人独立完成后,同位分享一下,相互质疑,说说思路。

  (4)全班展示汇报分享(老师巡视时选择几种代表性的解答方法,请学生拿自己的作业纸上讲台展示汇报)。

  预设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提问,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结果会怎样?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杯?(第一个汇报的同学要口头检验一下)

  预设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

  提问,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结果会怎样?6个小杯要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一共需要多少个大杯?

  预设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5)师精心板书一种方程解答,作为范本,强调方程解答的格式和注意事项。

  解:设小杯容量x毫升,则大杯容量3x毫升。

  6X+3x=720

  9x=720

  x=720÷9

  x=803x=3×80=240(口头检验)

  答:小杯容量80毫升,大杯容量240毫升。

  假设

  (6)小结,相机完成板书“一种未知量两种未知量”

  调整

  三、反思过程,提炼策略

  思考:

  ●解答例1的开始,我们遇到怎样的困难?

  ●你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

  ●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

  ●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

  即:假设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假设是要注意什么?假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四、比较回顾,丰富策略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过去的学*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如果学生想不出,师提示)如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把除数当成整十数试商,276÷43,把43假设成40试商;把接*整百或整十数,估算出大致的结果,298×41可以看做300×40进行估算;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把大数假设成小数相等,或者把小数假设成河大数相等,利用和与差的关系求出两个数……

  五、应用巩固,内化策略

  1、完成练一练

  根据例1的结构特点,换成桌、椅子的价钱素材编题。

  出示“练一练”:

  1张桌子和4把椅子的总价是2700元,椅子的单价是桌子的1/5。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

  让学生按讨论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规定学生统一用方程解答,写在书上。核对,师巡视抽改。

  六、巩固练*

  1、做练*十一第一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2、做练*十一第二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题与前面例1的不同之处(3大4小,而例1练一练均是1大几小)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假设?如果加上全部用小货车来运,一共需要多少辆?假设全部用大货车?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3、做练*十一第三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读一读题目,并对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再提出假设,并列式解答。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假设的,怎样解答的。

  七、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送同学们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华罗庚爷爷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假设

  一个未知量两个未知量假设都是同样的大(小)杯

  调整

  解:设小杯容量X毫升,则大杯容量3X毫升。

  数量关系6X+3X=720

  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9X=720。

  大杯的容量×1/3=小杯的容量X=803X=240

  小杯的容量×3=大杯的容量答:小杯容量80毫升,大杯容量240毫升。

  附:板书设计

  略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P35练*六第7-10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求商的*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P35第6、7题

  (1)P35第6题

  问:“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最多”?

  理解后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吃完蛋糕,我们还要吃点水果,果农民正在运葡萄,请你们帮忙算一算,需要几个纸箱?

  (2)P35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对比第6、7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判断下面各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问:你们还发现生活中哪些问题也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呢?

  教师可请学生将搜集的问题进行汇报。

  二、指导练*

  1、解决下列问题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冲完这筒橙汁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P35第9题)

  提醒学生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学生在计算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似值,然后再用取的*似值与9相乘,这种情况是学生第一次经历。因此,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或提示,避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走过多的.弯路。

  (2)电信局为新建小区的680户居民安装宽带网,工人*均每周安装70条,电信局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安装完?

  请学生先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再在练*本上独立练*,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P35第8题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P35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4、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课堂练*:P35第9题。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P36-37

  教学目的: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的*惯。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七第1题,做完后再说一说计算法则。

  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中易错题巩固。

  3、取商的*似值应注意什么?

  取商的*似值时要看清题目要求,需要保留几位小数就除到后面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似值。

  完成练*七第2题。

  4、计算除法时,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

  5、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进一步训练。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特点,理解并掌握它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进行解决。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互动当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想一想,填一填。

  (1).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

  男同学有()人;

  男女同学共有()人;

  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

  (2).校园里栽了棵柳树,栽的松树是柳树的2.5倍。

  松树栽了()棵;

  柳树比松树少栽()棵。

  2.解下面的方程。

  二.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引发学生感想。

  出示植树造林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说说看。(师板书条件)

  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补充板书)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种树面积:

  种草面积:共12.5亩

  提问: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怎么办?怎样设未知数?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在线段图上标出亩和

  1.5亩。

  教师:借助线段图,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后组织交流,汇报解法。师板书解题过程,进行检验。

  3.回顾解题过程,加深对题目的进一步理解,并评价学生的做法,激发学*的积极性。

  四.巩固练*。

  同学们知道地球的形状吗?

  1.观察地球的图片,介绍地球表面的情况,了解表面积的含义。

  2.自学教材例题,在深入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法。

  五.深化练*。

  1.将主题图中的“我家今年共种了12.5亩的草和树”改为“我家今年种的草比树多2.5亩”。

  让学生编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同伴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画出线段图进行解决,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学*解题方法和步骤。

  2.比较两题的异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倍”、“差倍”问题的一般解法。

  2.数学小博士。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8倍,它的周长是56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六.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总结本节课解决问题的特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强调怎样设未知数,要求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进行解答。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一、教材的处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前设计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种草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但学*了新知,而且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内容。紧接着,通过对教材例题的自学和练*,进一步巩固上面学到的方法。然后,改变情境图中的一个条件,启发学生继续学*,学生在前面学*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通过思考、交流、分析、解答,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又经过比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两道题的联系与区别,提高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节课目标完成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前预设的三维目标实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教学实施的过程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大多数学生掌握了稍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尽管有些学生会做还不会说,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我能不断评价鼓励学生,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课件的应用。

  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上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提高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中的不足。

  1.课前复*时说的过细,学生弄清楚了这样做的道理,但费时较多,占用了后面的教学时间,致使教学过程前松后紧,练*部分处理得较为仓促,学生学会了“和倍”问题的解决方法,“差倍”问题掌握的同学不多。

  2.解方程练的较少,中、下学生没有熟练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方法,制约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也影响了教学进度。

  3.因为多媒体的原因,使学生上课后不能立刻进行学*,耽误了几分钟的学*时间,同时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逐步形成一些技能技巧,最终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6

  教学内容:

  教材P40~41练*九第3、4、6、10~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经历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商的*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进一”法、“去尾”法取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

  出示题目1.小强是用50元买了12个蛋糕,*均每个蛋糕多少钱?

  2.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领了4kg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

  3.50个奶油蛋糕,要全部装在盒子里,每8个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学生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第1题用50÷12=4。1666…(元)≈1。17(元)

  生2:第2题用4÷0。32=12(个)……0。16(kg),剩下的面粉不能做成一个蛋糕,最多只能做12个蛋糕。

  生3:第3题用50÷8=6(个)……2(个)。因为剩下来的蛋糕还需要装在一个盒子里,所以至少要用6+1=7(个)盒子。

  生4:这三道题目告诉我们: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取商的*似数,如果求*均数或者计算题的*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整个的物品;如果用油桶装油,因为多出的油也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桶。

  师:求商的*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使用“四舍五入”法。全部用“四舍五入”法解决今天的三个问题很不合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似值。有时需要去掉小数部分(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有时需要进一(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里所用的方法分别叫“去尾”法、“进一”法。

  二、提高练*: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商的*似值出示:

  五(1)班的同学准备装饰教室,他们准备了长为5M的红纸,长为8M的黄纸。每长为0。12M的'红纸可以做一朵红花,每长为0。37M的黄纸可以做一朵黄花。

  (1)可以做多少朵红花?

  (2)可以做多少朵黄花?

  (3)3朵红花和3朵黄花扎成一束,一共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引导分析

  (1)要求长为5M的红纸可以做多少朵红花,用除法计算。

  (2)要求长为8M的黄纸可以做多少朵黄花,用除法计算。

  (3)根据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分别求出各有几个3朵,比较后确定可以扎成多少束花?学生尝试解答,集体订正。

  (1)5÷0。12=41(朵)……0。08(M)0。08﹤0。12,不够做1朵。答:可以做41朵红花。

  (2)8÷0。37=21(朵)……0。23(M)0。23﹤0。37,不够做1朵。答:可以做21朵红花。

  (3)41÷3=13(束)……2(朵)21÷ 3=7(束)答:一共可以扎成7束花。

  教师小结: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似值,如本题中的花是一朵一朵的,所以应该用“去尾”法取*似数。因为黄花只能扎成7束,所以最后确定扎成多少束时,必须以较少的为标准。

  2.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出示教材第40页练*第3题。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所求问题:一台喷雾器每小时可以喷多少棵?

  所需条件:3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300棵。

  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300÷3=100(棵)

  方法二:300÷ 4=75(棵)100 ÷4=25(棵)75÷3=25(棵)综合算式:300÷3÷4300÷ 4÷ 3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三、拓展练*:

  1.出示教材第41页练*九第11题。

  教师:450g橙子粉能冲多少杯?冲这么多杯需要多少克方糖?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处理的结果方法。(为什么这样处理?)

  小结:

  1、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教材第40页练*九第4题。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

  3.教材第41页练*九第13题。小组内分析题意,讨论算法,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教师提示:商的小数点向右多点一位,说明商错了,正确的商就是2。46,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

  下面就可以按除法各部分这间的关系得到结果。被除数÷商=除数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教材第40~41页第6、10、12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6)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20篇)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

  9月27日听取了学校高年级数学组曹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听后很有感触,现表述如下:

  1、在探索中疑惑。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如何让学生知道与应用列举法,靠灌是不能形成的,也不能让学生掌握的。如何让学生生成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发现——归纳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例1,学生在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一开始是无序的找出每一种,这是探索规律人之常情的方法,当这种无序的方法获得答案学生感到不满意时,他们也在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时学生茫然,指望老师指定迷津。

  2、在疑惑中引导。

  学生既然有迷津,他们会积极思考,努力听取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加以引导,指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优化,促使学生进行有序思考,自然形成采用列举法获得不同的围法,比如进行列表,借助列表进行有序思考,例1,宽1米,长8米、宽2米,长7米、宽3米,长6米……,比如进行一定的顺序找答案,练一练中第一次投中10环,第二次可能是10环、8环、6环;第一次投中8环、6环,第二次可能是投中10环、8环、6环……经过删除重复的,就轻松地获得答案,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全面,无遗漏,无重复。

  3、在引导中发现。

  在教学例1时,当学生无序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分析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然后找出规律,对解决这一问题形成的规律进行反思和总结,自然就产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法。在练*时通过应用更加发现应用列举法解决问题容易获得解决问题的结果。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这部分内容需要补充的必要性。同时有以下想法。

  1、画线段图现在就应该加强。

  学生画线段图的技能相对较弱。在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加强了学生画线段图的练*。效果不错。同时为后面更加复杂的内容的学*打好基础。

  2、加强对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的理解。

  虽然学生能够结合线段图理解分数的含义。我觉得还是不够的 ,应该让学生多说,说一说分数所表示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也可以用手“比划“的方法。充分说一说是把谁*均分成多少份,谁相当于其中的多少份。让学生对于单位1有充分的认识。

  3、继续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多来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说一说求谁,就是求谁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说的练*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我觉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

  4、抓住练*题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加强巩固。

  练*四中第4题是存在两个单位1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在解决这个的问题的时候,不能图快。要让班里每一位同学都彻底明白这个问题中存在两个单位1.如何分步进行计算。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3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

  首先,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我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议论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及“只”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边的人物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边的物体数量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问题“不知道两边一共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接着,教学减法计算。出示青蛙跳水图:在前面教学解决加法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初步理解了大括号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放在认识大括号下面的数量及部分数位置的问号上。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大括号,说一说大括号表示什么,让学生明确大括号一样是表示两边物体的数量,大括号下面有数字,就是表示已经知道总的有多少个,再让学生观察分析画面中和上一题加法不同的地方,知道加法中原来两边都已经知道数量是多少,现在其中的一部分有问号,也就是说其中的一部分物体不知道数量是多少,让学生讨论明确已经知道总数及其中的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要用总数扣掉已经知道的那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计算。

  最后,在练*的时候,我出示企鹅图: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观察比较两幅画面,找到大括号和问号,想一想它们分别和哪一道题的形式一样,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在哪里,要问的问题又是什么,应该怎么样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的练*,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解决加减法问题的格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4

  今天上午,终于把自己准备多时的课上完了,心里是一阵无比轻松的感觉,*几天以来,经历了试讲、调整,对学生的训练,让我感受到一种洗礼,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都很出色卖力,的确,现如今的课堂——生本课堂,看重的是学生,不是教师,我们学生们在课堂上是否能充分地展示自己,他们是否能拥有真正地话语权是我们生本课的关键。

  整节课,让人感受到一种紧张又充满活力的气氛,孩子们认真地交流,为展示做好了充分地准备,比*日里的交流时间节省了不少。接下来,都举起了小手,他们都想到前面做展示的小组,都想争取这次展示的机会,其实,*常的日子里,我们的孩子们在每天的生本课堂上也都是一种争先恐后的劲头,他们都愿意到台前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积极性,我每次都暗暗地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期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表达的关注度,对于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展示能力的认可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对孩子们交流时的表现,对孩子们倾听的认真程度是十分在意的,让学生们感受到,他们的每一分的努力,每一份的付出,老师都是看得见的,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与学生的交流与碰撞,会使自己前进的脚步走的更快,失去了集体的促进作用,每一个人的进步都既微乎其微又是艰难无比。对于孩子们来说,在集体中的成长和进步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自我的无意识,自我的在一种不知不觉中的成长和进步。

  小组交流时,我特意提到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求因为解决问题关注的是思考的过程,所以要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二个是要做好展示的准备。孩子们对于这样真切而具体的要求做的到位,让人为他们的认真而感动,接下来的全班展示环节,作为小然组长的她在组织本组的同学展示交流时一副得心应手的样子,对于学生的点评,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的点拔,都显示出了很高的`个人魅力,仅仅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全班展示就顺利的结束了,孩子们响亮的声音,至今仿佛还回荡在我的耳边,原来我所担心地全班展示时间不够的问题早已不存在,课堂训练结束,还有*10分钟的剩余时间,真的很感谢孩子们准确到位的展示,接下来的时间,我安排了同学们自我出题考大家的环节,孩子们踊跃地参与进来,小垒同学也非常有创意地出了一道既是年龄问题又不是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可我们的教学时间真的要到了。

  小结的时刻要到了,我提出“一节课的解决问题,你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的发言让人感动,有的说“生活中问题真的很多”“有时候,是一个数里面有4个几,不一定都是几个6这样的形式”。我进而指出,我们的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学*的用途就在于此。

  在今后的教学研讨中,我们必须做好试讲,周到细致地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在*时的训练中实在到位不走过场,让我们的孩子们真实地拥有能力,让我们的课堂能经得住考验。

  数学课堂永远值得解说,我们的脚步也永不会停止,我们将在生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5

  学生自主学*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

  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一、培养学生养成提问体题的*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学生经我引导后都能提出:什么比什么少几;什么与什么相差几,什么比什么多几等问题。

  二、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如教学生“求两数相比用减法计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已突出学*重点,突破学*难点。

  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教师要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6

  我现任二年级数学教学,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二年级上册已经出现“解决问题”即应用题。因为学生初步接触到“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首先要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就是让学生有战胜问题的决心与信心。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尽量做到题目简单化、明确化。为此,本学期,根据教材,我制定了“大小数应用题”研究计划。

  一、认识“同样多”

  同样多是研究大小数之间关系的`桥梁,只有在深入理解“同样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可用实物图让学生理解,如3个苹果和3个梨子比较,理解同样多就是相等。

  二、认识大数、小数

  要让学生明白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而且还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它是大数而它又是小数。因为两者进行比较,相对就有大有小。

  三、通过大量实物图巩固大数小数

  教师可以课前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明白何为大数何为小数。如教室里的桌椅门窗、男女生人数等等进行对比。

  四、从实物图过度到线段图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画线段图表示实物的良好*惯,这样思路就比较清晰了。

  五、巩固阶段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我们就逐步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7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用旧知识引入,复*6和7解决问题中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然后出示本节课的主题图,问学生在这幅图中你找到大括号和问号了吗?那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那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引导学生关注文字信息,理解文字信息的含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中一共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这时,我引导学生:关于小鹿,你知道了那些信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小鹿的问题上。然后再解决有关天鹅和蘑菇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时,课件的'动画操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了图中的信息。天鹅和蘑菇的信息,图中没有直接给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对于此类问题还比较陌生,今后还需加强训练。

  本节课的关键是强调学生完整说话,形式是执行说,集体说,强调个别说。并且在列好算式后强调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整体从“小鹿图”扶,“蘑菇图”扶,“天鹅图”放开让学生自己解决。上完课后,感觉自己的学生理解并未到位,对于“已知什么条件”和“解决什么问题”并没有分清楚,在今后的课堂练*中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能力的训练。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8

  本节课是在学*了正反比例之后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主要是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复*导入,一是找出哪一个量一定,二是如何判断另外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特征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使学生清楚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从学生回答问题看,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一定,需要学生自已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出现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还是自已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局部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同学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考虑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和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想一想”,假如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同学学*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同学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同学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笼统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归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同学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同学的当前解题确有协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同学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同学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归结为这样的四步,同学在解题时依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依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同学的思维训练做不到灵活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提高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同学的发展为基准,把同学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同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开展的,大多数学庭作业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体积公式计算直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这对本节课的后续计算莫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对生通过上节课的课堂练*以及家于例7中非直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计算,很多同学一开始无处着手。通过课件将瓶子正置及倒置的情况分开讨论,然后逐步引导,从而最终使学生明白该瓶子的容积在数值上就相当于两个小圆柱的体积。紧接着,两个及时的模仿练*再次让大家感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转换”和“构建”,即:将无法直接计算体积的.物体转换成可计算体积的物体的体积;又或者将原不规则的物体换个角度或方向,从而便于我构建新的可计算体积的物体,进而得出解题思路和问题答案。

  对于“转化”这种数学思想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一些引导性提问,给于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出思路,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兴趣。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0

  今天我上了《解决问题》复*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讲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复*口算,以开火车的游戏导入,从而为复*新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我出示复*题:看图列算式。图中有8只白兔,2只黑兔,问一共有几只兔?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图里有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的意思。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图中得知:白兔有8只,黑兔有2只。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但在讲解时发现学生不明白什么是问题。经过举例后学生提出“一共有几只兔子?”

  出示“一共有几只兔子?“引出“大括线熊的问题”,讲解大括线时只告诉学生大扩线表示合起来,告知学生“合起来”就是“一共”的意思。接着讲解大扩线下的“?”,就是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几只熊,也就是把左边的2只和右边的5只合起来。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道减法题,一共有10只兔,走了4只,还剩几只?在教学减法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图中的意思。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图中得知:一共有10只兔,走了4只,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还剩下多少只?出示一共的只数就是总数,走了4只,就是去掉了一部分,还剩的就是另一部分。

  从上面的几道题中,我们可以总结出:

  1.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2.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我先让学生读读记记这两个知识点,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看图提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这节课,学生的学*氛围已经形成,学*的效果还不错。

  不足之处:

  1.学生在看图的时候,可以欣赏欣赏图片中的美景,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观察的顺序。大多数学生根据图片提出的是加法的问题,对于提出减法问题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再说一说减法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保护小动物。

  2.板书打印的字小,可以加粗字体。

  3.让学生多读读记记总结的知识点。

  4.没有让学生演板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给予学生合适的评价语。在课堂上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的数学兴趣。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1

  这节课讲了一遍,又讲一遍,遗憾挺多,算理说的不到位,着急,无论是动手操作,还是画图,训练不够。教具准备不充分。

  本节课主要是完成一个“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手段就是画图,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题意,不仅对关键词进行了解,还采用动手操作的.手段,重点突出用画图的方法把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亲手画图,亲身体验的直观效果,从而让学生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基础。

  在突破难点的时候,孩子们说的不到位,教师充分让学生说,再说的基础上画图,一步一步深入,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说,给学生机会,让他表达。激励孩子。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惯。我觉得这节课有很多遗憾,准备好的*题没有用上,跟备课不充分有直接关系。好多都乱了,可以让孩子充分操作,虽然在讲课过程中有所侧重,但是不理想,今后还大胆的让孩子们去说,去练。

  还有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在做练*的时候,*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根备课不充分有直接关系,留着当作业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2

  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第一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能求什么问题,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让学生计算400米,她一个星期(5天)跑了多少米?以主题式展开教学,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教学中,老师通过让学生选择老师出示的程,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

  4、丰富的题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一的问题解决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3页。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主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的重要基础,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材呈现了完整的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但是,我认为这样做,与实际生活经验脱节。比如,生活中,需要付比较大的一笔钱,应先想到用大面额的钞票。所以,在本问题中,不应该先考虑只派载质量2吨的车去运煤,而应该先从只派出载质量3吨的车去运煤入手。实践证明,这样做,既简单又符合实际生活经验。

  当然,在此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1、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练*巩固时间,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不能完全理解、消化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2、在课堂上,一些细小的环节没有照顾到,如运煤吨数的计算,我只是一带而过,而真的就有一些学生不会计算,换句话说是不会思考,这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探究,可是我没有太多时间,只能放到课下进行。

  3、达标检测没有当堂完成。虽然整堂课只完成三道题,可是还是感觉容量很大。

  4、课堂评价语过于单一。

  总之,这节课目标虽然达成了,但是需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关注细节,关注全体学生,使我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4

  一、教材分析:

  《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解决问题》中的例2和练*十三中的部分内容,前面的例1是用连乘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为本课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孕伏,而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两步计算试题的掌握程度,则为本课的计算作好了铺垫。教材通过情境图60人表演团体操,*均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圈,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连除来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也为后续学*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为有了前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多媒体播放运动会场景,听到了熟悉的音乐,你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开运动会),上节课我们学了解决运动会中求队列人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团体操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自主探究:

  (1).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只出示下面的图片)

  (站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教师根据学生所叙述的贴信息。

  (2).你能依据这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现在老师再给你一条信息。(多媒体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现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4).(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②③:多媒体课件上出示①②③,)

  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5).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你会列式计算吗?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表示2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那也就是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必须要用到哪些信息?

  (6).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要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必须要用到的信息有哪些?

  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表示把60人*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把旧知的复*糅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7).解决第三个问题,将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板书到黑板上。

  (8).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着做一做吗?

  学生做完后,让最快完成的学生上台板书。

  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

  ⑴先求出共有多少个小圈:

  25=10个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6010=6人

  综合算式:

  60(25)=6人

  方法一:

  ⑴先求出每个大圈的人数:

  602=30人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305=6人

  综合算式:

  (教学方法如下:)

  方法一教学:

  ①让讲台上写完的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哪些同学与他的列式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一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教学:

  ①让板书的学生先讲一讲每一步求的什么?

  ②你们听懂了没有啊?谁能像他这样再说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地自主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自己说算理,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提醒说明:

  ①6010=6(人)60里面有6个10。所以6010=6(人)

  ②如果学生出现了6052=6人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指出:这种算式虽然答案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说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所以一般不列这种算式。

  (9).教师小结:

  同学们,请看打屏幕:刚才这位同学是这样解答的:60人站成了2个大圈,所以每个大圈就站602=30人,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要求一个小圈有多少人,就用305=6人。

  这个同学呢,是根据有2个大圈,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一共就有52=10个小圈,再依据这10个小圈总共有60人,求出每个小圈就站6010=6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回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明白解题思路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10).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我会做)

  ①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教师指名说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打开书本独立解决。

  ③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1至2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新知,教师半扶半放,让优生找出信息,再让所有学生自主的解答,并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在这里解决讲不出道理的算式,不予采纳,使学生明白必须要根据算理来列式。

  3、交互反馈:

  (1).我会说:(解决练*二十三的第10题。)

  分析:*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又是什么意思?有几辆车?现在要求1辆车1次运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明回答:

  方法一:960042=1200(千克);

  方法二:960024=1200(千克)。

  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认为这样列式合理吗?

  方法三: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分步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我会连(解决练*二十三的第14题。)

  学生直接连线,注重说明连除算式的算理。除以2的2是什么意思,除以3的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两步计算呢?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部分题目的难度,练*体现多样化,注重学生讲清算理。

  4、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回顾这几题,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①仔细看图,完整地收集信息。特别注意隐藏的信息。

  ②要明确问题,确定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③根据每一步要求什么,选择相关的信息列式计算。

  ④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

  (3).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二十三的第15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概况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五、教学反思:

  解读教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不是放在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不是由分步算式到综合算式的过渡教学,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标对于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从问题入手的分析法,一种是从信息入手的综合法。本节课,我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关注了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很多学生往往只停留于会做不会说,或只是少数个别学生会说。所以,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上台板书后,自己说出算理。让下面的学生仔细的倾听算理,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啊?、谁听懂了他的方法啊?让多名学生叙述算理。这里教师并没有在第一个学生说出算理后就急切地板书出算理,而是多让几个人说后,才板书出来。这种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倾听和自我知识地完善。达到让其他学生逐步内化地目的。从而学生才能从一种解题方法发展到两种,三种。

  不足之处:

  1、教师在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两种算法的过程中,图文没有结合好,教师要充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用的综合法解答的,梳理时可以用分析法来梳理,不仅让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更好地找到中间量提供基础。还让学生学会了用分析法或综合法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5

  小学数学的学*能力我认为主要是要有扎实的计算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分数乘法解决问题这节课中主要承载着对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引领同时也是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一个途径。在翟主任、陈校长、班老师还有全年级组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顺利的完成了这项任务。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收获。

  一、目标定位给一节课带来巨大的变化。

  刚开始备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放在解决“红萝卜地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上“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检验与总结”仅仅局限在一道题的解答上,后来经过大家的指导做了调整,把课前研究改成了两个大问题,第一个就是给出一些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二个就是出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选择哪些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就很明显的体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阅读信息联想问题”和“聚焦问题,寻找相关信息”使得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局限解答问题上,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感悟和总结分析。从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老师与学生要用亲和力。

  试讲的过程中不断的涌现出我上课中的种种问题,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语言生硬”和“眼神往上看”讲课中与学生距离很远。陈校长说的非常正确我之所以出现这种就是因为*常上课与学生的交往。*几年我都在半路接班,接班的滋味很难受,每次都得费很大的功夫才能让学生原有的坏*惯和行为又算改变,接班时随着对学生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们的坏毛病也就随之而来,想一想我都养成了一个坏*惯,在我的眼里更多的是学生坏毛病,很少能够看到哪个学生方方面面都好,所以每次上课或遇到事情都会很严肃的跟他们交流,说话也就生硬。这样的说话*惯在公开课上就显得那么不协调,尤其是用其他班的学生上课,师生之间什么都是陌生的,我的课堂语言显得好乏味。经过这次讲课我想我应该改变一下自己,不仅仅做一个严肃的教师,更好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学*上不应因为知识不懂或不会而给予批评,如果态度不好必须严厉批评,对待学生要针对事情区别对待,该严厉时严,上课讲解题目时要温和一些,走进学生能够进行眼神的交流。

  三、备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你有多少花哨的教学环节,而是在于你能否抓住学生的真实思维状态因势利导。这节课我采取的是课前研究课上汇报交流的形式,要想讲好这样的课,必须对学生了如指掌,既了解学生的研究报告写成什么样,更要知道学生能否讲出来,讲的怎么样?如果知道应该指导到什么程度,指导过了就假了,如果任其自然课上就很可能完不成任务,很难拿捏。我试讲了3遍,用了三个班,每个班的情况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到了四班时,学生优秀表达能力又强,这节课最后上完感觉有些太简单,又一次没能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所以即使是同一节课在不同的班级中上,应该处理的方式,及达成的目标都应该有所不同。所以上好一节成功的课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备课时的核心应该是学生不应该仅仅放在教学设计上。

  每一次讲课都是一次磨练,这次活动展示了自己的优点更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想这次能够激励我,慢慢的改变自己的教学能为,不断的提高我的教学水*。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6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体验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学*过程,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尝试改变学生的传统学*方式。

  一是基础的复*,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新经历一遍。求几倍的数,主要还是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收集信息表达想法,通过这个直观的线段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求几倍的数其实就是求几个几。

  二让学生先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来提一个倍数问题,这里主要体现三个层次:1、谁是谁的几倍?这个学生基本上都会提。2、谁与谁的和是谁的几倍?问题三是本节课的新知识,求一倍的数。这个求一倍数对学生来说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对于1倍的数的观念其实在低年级就应该强调。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爸爸今年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几岁?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基本上不会去做加法减法或者乘法,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会做除法。当然也有的学生会猜数,用验证的方法做。35是几的5倍?这个数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算出来。这道题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没有人会做错的,他们都是没有办法才做对的。但是为什么做除法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说不清楚。所以在学生做对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画图,运用这个直观的线段图来说想法,找到关键句,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画一格,爸爸就是5格,这5格就是35岁,那么一格就是7岁。让学生搞清楚两者的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做除法?这个问题也是这题的关键,学生能说清了那么这节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7

  《利用*移解决问题》是学生在学*了图形的*移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着重在于让学生体会*移能让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从而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纵观整节课,首先带领学生复*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接着,探究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和周长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深化,挑战提高,体悟生活中的转化的'精妙之处。教学内容以学生学过的*移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周长为知识的增长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在探究第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然后在作业纸上标一标、画一画、写一写或算一算,最后指名汇报:你是怎样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的,为什么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这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说。并且尊重学生,让他通过自主选择在图上标、画、写、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旧到新,由浅入深,在不同的环节,让学生体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解决第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侧重点在于让学生领悟剪切图形时是有技巧的,并体悟到*移的过程中,*移部分的面积并没有改变。

  在解决第二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侧重点在于类比:这两道题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在解决周长问题时,又进一步体悟:利用*移图形的周长不变,可以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探究了面积和周长问题后,再一次带着学生反思:无论是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还是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都用了哪种运动方式来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由浅入深,层层渲染学生对*移的作用了然于胸。对*移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深入心扉。最后,我让学生观看《曹冲称象》的视频,再次感受生活中转化的妙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中遇到难题时要学会转化,化难为易。本节课,学生不仅仅学*了利用*移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更领悟到了化难为易的精妙之处。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8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一定的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只不过解决问题的工具还局限在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内,所以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很广泛,但学生心里已经存在种种疑问,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适时给予启发,就能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能让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运用乘法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第一次在6班,可能因为在他们班上课的课件动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读图,获取信息,刘老师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出示3个方阵,可用圆片直观呈现,第一次让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的信息;其次是请学生上来汇报,环节设置不明确,放手不够,让学生上去讲就让他讲,我们不要剥夺孩子表达的机会,可以采取让其他孩子说他的这种想法想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先让他们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看看有几种不一样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最多。

  第二次上课,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改。但教学中的不足是:

  1、语调太*,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建议在今后的课堂里多多改进。

  2、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学生能列出算式,不能正确表达所求的含义,以后教学中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3、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他直接回答,并让他说说想法,从横着看和从竖着看。

  4、在总结多种方法后,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择优。

  经过这次展示课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后教学时多给学生创造*台,多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总结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成长自己。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9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用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对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的要求是:“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情境图正确分析题意。

  2、会用6和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大括号、问号以及问号在大括号中间分别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分析情境图的题意。

  首先,教学课本例题。我是按照教材中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一个流程来进行的。

  1、图中有什么?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数学信息。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让学生猜一猜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并借助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表示的意思,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出示“?只”,让学生说一说“?只”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只”在大括号中间表示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只”在大括号中间表示求一共有几只。接着让学生借助动作用三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图的意思。

  2、怎样解答?要求一共有几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解答正确吗?老师引导学生一起用数一数和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证解答是否正确,最后学生一起口答。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运用中,我尝试从引导学生做题到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题,并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解题过程。让学生积极反馈所学知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本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

  1、导入时间太长,导入语中说谜语时虽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是也引起了学生们的'一阵骚动,影响班级秩序。

  2、教学过程中*惯性重复学生说的话,浪费时间。

  3、讲解“做一做”的那道题时,没有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又领着学生从信息、问题、列算式、检验、答等步骤详细过了一遍,花费时间较长。导致后面学生展示环节时间紧张,匆匆做了小结。

  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精细备课,备好每个教学环节,详细地安排好各环节的时间划分,并且更好的备学生,让孩子在今后的数学课中能轻松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真正的“高效课堂”。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己还需要在数学研讨的道路上不停地摸索,让自己的教学之路更加丰富多彩!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在认识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知识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本节课的学*中,我设计了课件,直播时有意放慢步骤,让学生的学*循序渐进,目的也是想照顾思维水*中等的孩子。先从复*正反比例入手,使学生分清正反比例关系,使巩固了旧知,又为本节新授做了充足准备。

  在教学新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啤酒的总瓶数和箱子个数的这两种量,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学生列出自己的算术方法,老师给以肯定。“你还会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知道啤酒总瓶数÷箱数=每箱啤酒的瓶数,每箱啤酒的瓶数是一定的',所以啤酒总瓶数和箱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啤酒总瓶数和箱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导学生用比例解答。

  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和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用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中信息,讨论题中量与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判断是什么比例,固定不变的是哪一个,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整个过程比较顺利,学生传过来的问题回答比较积极,学生的学*互动交流也比较好。

  不足之处:因线上教学关系没有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不回答问题的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以后的线上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方面继续努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