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国标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71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具]

  每生印一张例1的方格纸/学生准备剪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情激思。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

  “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受到了哪些启发呢?

  小结:今天我们也要学*爱迪生和他的助手阿普顿,巧妙地运用一定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陌生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列表法、还原法;五年级:列举法、还原法;六年级:替换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师:首先请大家欣赏2个*面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吗?生:没有

  师: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面图形)

  2.引导交流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它们的什么可能相等?生:面积

  师:怎样比较这两个*面图形的面积?谁来说说看。

  生:可能说“数方格/折剪拼移转”(如学生讲到数方格,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方格补好)

  师:好,现在就请大家拿出手头的图形,同桌协商选用哪种方法,然后分好工,每人完成一个*面图形的操作,然后放在一起验证一下。(同桌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验证下来,发现,这两个*面图形的面积确实相等的同学学举手!

  你们组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指名回答。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生可能回答上半圆*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师表扬。

  师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师:这样旋转和*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变成长方形后面积确实————相等!为什么?

  生: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长是5格,宽是4格,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都是20格。)

  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2个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他们什么不变?(面积)都把他变成了什么图形的面积?生:长方形。

  有没有用“数的方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更好的比较两者的面积,运用了解决问题的一个什么策略呢?是的,是把两个未学过的图形(复杂繁琐的)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的)两个面积相同的长方形来比较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解决问题又一个策略——转化。(板书:转化)

  4.出示练一练。

  师:下面,我们继续看一组图形:出示p72练一练。

  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解题关键:*移前后周长不变)

  集体交流校对方法,并演示。

  5.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师:同学们,其实“转化”的策略并不神秘,在我们以前图形学*中就曾经很多次运用了“转化”的策略,你能回想出哪些呢?

  同学们合作交流,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在组内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同时从别人的发言中丰富自己的认识。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

  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

  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行四边形。

  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2)我们除了在图形变化中运用转化,在计算中也同样适用。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若学生不能说出算理的转化过程,师先出示1.25*7.8=?1/7除以2/9是多少,让学生在算的过程中再次体会转化的重要性

  然后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师:(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

  (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你能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他是如何进行转化的?

  如果再添一个分数+1/32呢?

  (3)小结:“转化”中一种常见、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以后的学*、生活、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可以积极地使用“转化”策略来解决。

  三、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师: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的转化策略用得好?

  2、请大家在书上完成练*十四的1,2,3,然后集体校对,进行星级评定(合计5道,五星级评评定)。

  第1题:

  (1)学生数一数,得出结果。(15场)

  (2)交流简便思路,学生最初可能有两种情况。

  生1:用“顺加”的方法:8+4+2+1=15场。

  生2:用“倒减”的方法:16-1=15场

  对于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只是猜测,需要通过举例去证明。

  (3)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后汇报。

  (4)教师讲授: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第2题:(演示直接校对)追问:怎么想到转化的方法的?

  第3题:(重点讲评八卦图)

  已知该八卦图的半径是五厘米,求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在今后的学*、生活中,你愿意运用转化的策略吗?为什么?

  生回答出示:

  学*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

  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

  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

  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小结:当然,有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五、课堂作业

  1、练*十四第3题(1)

  2、练*十四第4题:有三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1/3是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

  S三角形——S*行四边形

  S圆形——S长方形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2

  设计说明

  学*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本教学设计一方面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1.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内容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目标。因此本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理解题意、找出关键条件、确定解题策略、检验解答结果几个步骤,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交流和探究中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题策略。

  在教学例5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尤其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再通过表述让学生理解“进一法”的道理;最后结合教材67页“做一做”中的2题,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还是“去尾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演算纸口算卡片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说得数)

  25÷8=34÷7=27÷9=19÷3=

  2.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口算,一方面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以便引出新知识。

  ⊙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5。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1)(出示课件)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例题中你们获取了哪些有效的数学信息呢?(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最多”和“至少”分别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最多”和“至少”的含义)

  (4)学生思考并列出算式,集体交流。(教师板书算式)

  (5)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得数用什么作单位?

  然后汇报。

  预设生1:22表示一共有22人,4表示每4人坐一条船,5表示可以坐5条船,2表示还多出2人。

  生2: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是“条”,2表示多出2人,单位是“人”。

  (6)教师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

  2.探究解题方法。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说明理由。

  预设生1:我认为需要租5条船,因为商是5,表示5条船。

  生2:我认为安排5条船不够,多出的2人坐不下。

  生3:我认为应该租6条船,5条船能坐20人,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所以一共要租6条船。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结果,并最终确定答案。

  (4)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有剩余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计算。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感受策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播放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播放至曹操质疑大象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称大象,没有那么大的秤!又不能杀掉大象。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曹冲究竟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策略?(板书:策略)

  2.小结:曹冲想到把大象转化成同样重量的石头,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运用很多策略。(板书:解决问题)

  [说明:教材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重在相对集中地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片《曹冲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二、解决问题,初步体验策略

  1.学会列表。

  谈话:我校同学在小书虫俱乐部成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了读书快乐,快乐读书的各项活动,为了及时记下读书心得,大家利用假期到文具店购买笔记本。(出示例题情境图)

  引导: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想法:按不同人物将信息进行整理;从问题出发,找到有关联的信息。

  引导: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出示表格:

  可以先把题目中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表格第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小华)5本填在哪里?多少元填在哪里?完成下列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回顾: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3本用的钱数是18元)

  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清楚、简洁)

  [说明: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

  2.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1本的价钱)再看表格的第二行,求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1本的价钱)

  提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列式:183=6(元)

  65=30(元)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尝试从问题想起,列式解答。

  提问:刚才我们是根据表格从条件想起的。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提问:这样想该怎样列式?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1)从条件想起: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先求出1本的价钱。

  (2)从问题想起: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说明: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

  三、尝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

  1.列表解决问题。

  出示:如果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吗?(学生自己填表)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引导学生分别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全班交流,列式解答。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体会到什么?(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谈话: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和表格,如果把两次的表格合并起来,可以得到: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本

  42元

  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本18元

  5本()元

  ()本42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

  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四、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略)

  2.书法长卷。

  介绍:我校的才女邱叶红同学是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小书法家。为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专门书写了2008米书法长卷,已经被载入上海吉尼斯大全。

  出示信息:邱叶红同学为迎接北京奥运会书写2008米书法长卷,一个星期写了210米,照这样的速度,她10天能写多少米?

  学生独立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

  3.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重点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4.投篮比赛。

  出示相关信息:姚明在两场比赛中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分为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中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分为60分。

  解决下面的问题:

  (1)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的五场比赛中姚明一共能得多少分?

  (2)姚明*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说明:练*以教材为基础,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列表的策略。通过练*,使学生体会:不管具体的问题情境怎样变化,列表的方法都是必要的,从而能够自觉地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牙签,表格,飞镖和靶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曾经两次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策略”是什么意思吗?(指名答:方法)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策略吗?(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上课题)

  二.教学例1

  师:看看今天都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屏幕出示例题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师: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做什么事情?(指名回答)

  师: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王大叔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拿出你们手上的牙签,每根牙签代替一根1米长的栅栏,动手来围围看。(同桌合作摆牙签,教师巡视)

  指名说说他们围成了几种不同的长方形。估计学生可能有的结果:1种,2种,3种……(记录学生汇报的结果)

  师:究竟王大叔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老师现在也不知道,不过通过接下来的学*我们就会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

  师:如何能一个不落的将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了?你们觉得可以从几开始考虑?(指名回答)

  生:可以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先用18÷2=9,然后把9分下来,长8宽1;长7宽2(板书学生说的内容)

  师:你们觉得接下来会是多少?(学生齐答:长6宽3,长5宽4)

  (可能有学生会继续说长4宽5,让学生自己去想要不要长4宽5,让学生明白一般情况长都大于宽,长4宽5实际上就是长5宽4。)

  拿出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3)

  师: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的列举到表上去?动手做做看。(板书:一一列举)

  集体订正列表,各拿一份按顺序列举的和没有按顺序列举的表在实物展示台上让学生去比较,使他们明确列举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现在知道了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齐答)

  指出:刚才我们帮王大叔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是将结果一个一个的列举出来,并且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列举的,所以我们把这个策略叫做:有序的一一列举。(板书)

  师:如果你是王大叔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围法?

  生:第4种(长5宽4)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4种围法围成的长方形羊圈最大,王大叔就能养更多的羊子。

  师:什么时候面积最大?(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面积就越大;长和宽差的越大,面积就越小)

  三.教学例2

  师:王大叔的问题解决好了,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屏幕出示例2及其场景图。

  师:“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订阅3本)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序的一一列举)

  师: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订阅几本的情况,然后再订阅几本的情况?

  (从只订阅1本的情况考虑)

  师: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是哪几种?(3种)

  如果订阅2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分别是哪几种?(指名回答,3种,让学生明白这个地方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列举:《科学世界》《七彩文学》,《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数学乐园》)

  如果订阅3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1种)

  师:那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7种)

  师: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4上的),用打“√”表示订法,动手做一做,完成这个表格。

  (教师巡视,对于困难的学生可作适当的指导)

  指名到实物展示台来完成表格,集体订正。

  师:怎么从这张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么看?(竖着看,一列就是一种订阅方法)

  师:通过一一列举,不但能看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而且还能看出每种订法分别订的什么书。要得到全部答案,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说出: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四.游戏完成练一练

  师:帮王大叔解决了两个问题,有解决了订杂志的问题,咱们来做个小游戏吧!

  拿出飞镖和靶盘,让学生认识一下靶盘及其环数的分布(与P64练一练靶盘一样)

  师:咱们来做个投飞镖的游戏,看看能投中多少环。

  师:每人投中两次,请3-4名学生到前面来参加游戏,一个一个依次的投。

  学生投镖,教师注意记录结果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投了。如果小华现在来投的话,也投中两次,你觉得小华可能会得到多少环?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的列举在课堂练*本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观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图形,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求的?为什么这样做呢?通过转化,我们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了规则的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练*十六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提问:在刚才的做题、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二、新授,尝试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和刚才的方法比较,这2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候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练一练

  三、练*运用转化策略

  1.练*十六第5题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2.练*十六第6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练*十六第7、8、10题

  四、总结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五、指导完成思考题

  弄清27+19的和就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之和。

  作业布置练*十六第9、11、12、13题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

  达成目标: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问:你们喜欢草原吗?那里的风景优美,牛羊又肥又壮,可是牧民叔叔准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块长方形的羊圈,你能为牧民叔叔设计一下吗?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问: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研究的上来汇报一下,有多少种长方形?你能通过有条理的操作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吗?感觉怎样?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2、进一步探究

  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周长是多少?如果宽是1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是2米,长是多少米?……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订阅的方法可以分几类?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这三种订阅的杂志可不可以用其它什么来表示?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1)用1、2、3代表不同的杂志。(2)用a、b、c代表不同的杂志。(3)用甲、乙、丙代表不同的杂志。(4)用(0、00、000)代表不同的杂志……

  引导:如果只订1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订1本杂志要分几列?订2本杂志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应分几列?3本呢?你是怎样想的?最后怎么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3+3+1=7种。

  师说明:无论你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三种杂志,列举之前都要将它们分类。这样会有什么好处呢?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

  做练一练: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

  做练*十一的第1—3题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47页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春季,教学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教材P40~41练*九第3、4、6、10~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经历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商的*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进一”法、“去尾”法取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

  出示题目1.小强是用50元买了12个蛋糕,*均每个蛋糕多少钱?

  2.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领了4kg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

  3.50个奶油蛋糕,要全部装在盒子里,每8个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学生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第1题用50÷12=4。1666…(元)≈1。17(元)

  生2:第2题用4÷0。32=12(个)……0。16(kg),剩下的面粉不能做成一个蛋糕,最多只能做12个蛋糕。

  生3:第3题用50÷8=6(个)……2(个)。因为剩下来的蛋糕还需要装在一个盒子里,所以至少要用6+1=7(个)盒子。

  生4:这三道题目告诉我们: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取商的*似数,如果求*均数或者计算题的*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整个的物品;如果用油桶装油,因为多出的油也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桶。

  师:求商的*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使用“四舍五入”法。全部用“四舍五入”法解决今天的三个问题很不合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似值。有时需要去掉小数部分(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有时需要进一(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里所用的方法分别叫“去尾”法、“进一”法。

  二、提高练*: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商的*似值出示:

  五(1)班的同学准备装饰教室,他们准备了长为5M的红纸,长为8M的黄纸。每长为0。12M的红纸可以做一朵红花,每长为0。37M的黄纸可以做一朵黄花。

  (1)可以做多少朵红花?

  (2)可以做多少朵黄花?

  (3)3朵红花和3朵黄花扎成一束,一共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引导分析

  (1)要求长为5M的红纸可以做多少朵红花,用除法计算。

  (2)要求长为8M的黄纸可以做多少朵黄花,用除法计算。

  (3)根据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分别求出各有几个3朵,比较后确定可以扎成多少束花?学生尝试解答,集体订正。

  (1)5÷0。12=41(朵)……0。08(M)0。08﹤0。12,不够做1朵。答:可以做41朵红花。

  (2)8÷0。37=21(朵)……0。23(M)0。23﹤0。37,不够做1朵。答:可以做21朵红花。

  (3)41÷3=13(束)……2(朵)21÷ 3=7(束)答:一共可以扎成7束花。

  教师小结: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似值,如本题中的花是一朵一朵的,所以应该用“去尾”法取*似数。因为黄花只能扎成7束,所以最后确定扎成多少束时,必须以较少的为标准。

  2.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出示教材第40页练*第3题。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所求问题:一台喷雾器每小时可以喷多少棵?

  所需条件:3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300棵。

  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300÷3=100(棵)

  方法二:300÷ 4=75(棵)100 ÷4=25(棵)75÷3=25(棵)综合算式:300÷3÷4300÷ 4÷ 3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三、拓展练*:

  1.出示教材第41页练*九第11题。

  教师:450g橙子粉能冲多少杯?冲这么多杯需要多少克方糖?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处理的结果方法。(为什么这样处理?)

  小结:

  1、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教材第40页练*九第4题。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

  3.教材第41页练*九第13题。小组内分析题意,讨论算法,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教师提示:商的小数点向右多点一位,说明商错了,正确的商就是2。46,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

  下面就可以按除法各部分这间的关系得到结果。被除数÷商=除数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教材第40~41页第6、10、12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感受探索问题的成功,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惯。

  教学重点:

  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激活旧知

  (1)解答下列问题。(口答)

  一根铁丝长6米,一根铜铁丝长8米。

  ①铁丝长是铜丝的几分之几?

  ②铜丝的长是铁丝的几分之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提问:解决这类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是怎样想的?

  指出: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其中要找准单位“1“的量,单位”1“的数量是除数。

  (2)一根铁丝长10米,剪下3米。

  剪下的占全长的( ),也就是( )%;

  剩下的占全长的( ),也就是( )%;

  学生口答。

  提问:怎样求剪下的和剩下的各占全长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得到剪下的和剩下的各占全长的百分之几的?

  指出: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在把分数改写成百分之几,就得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引入新课

  引入:这里问题的结果都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如果几分之几改写成百分之几,就能表示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这几科我们一起学*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尝试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条形比一比三人跑的路程哪个最多或最少。 提问: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是把那个量看做单位“1“的量?

  引导:怎样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呢?自己想一想,试着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集体反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引导理解并板书。

  追问:为什么用4÷5来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那两个量在比,应把哪个来那个看做单位“1”。

  小结: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是班王红跑的路程作为单位“1”,解题方法与就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是一样的,用李芳侧路程除以王红的路程,知识最后的结果是要用百分数表示。

  2,教学试一试

  提问:怎样求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百分之呢?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是怎样计算出71.4%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当除不尽时,商要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3.反思归纳

  提问:这两个问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在问题中用王红的路程做除数,而在试一试中用林小刚跑的路程作除数?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实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一致的,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注意找准单位“1”的来那个,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三、巩固练*,深化提高

  1.五年级一班有女生44名,男生36名。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2.苗圃种植了一批新品杨树共2450棵,结果死亡了49棵,求这批树苗的成活率。

  3.五年级一班今天出勤48人,缺勤2人,求五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4.服装厂有职工250人,今天出勤248人,分别求今天的出勤率和今天的缺勤率。

  5.把25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求盐水的含盐率是百分之几。

  6.一块锡和铅的合金重45千克,其中铅重27千克,求这块合金的含铅率。

  7.电视机厂去年计划生产彩电20万台,结果生产了25万台。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

  8.李兵参加数学竞赛,做对了18题,做错了2题。求李兵的正确率。

  9.清水湖春季植树400棵,未成活的有10棵。求成活率。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补充*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完整准确表达的*惯,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发现不能求出问题,因为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现这道题没有问题,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的补充,教师课件出示完整题目: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作业本?)

  师:请同学们口头解答,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刚才的练*我们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条件;还知道了,如果告诉我们两个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本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设计两道不完整的题目,一道是缺少条件,一道是没有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提问题。通过这一学*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乘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复*“要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为学生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主体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1情境图(图略)

  师:大家看,这是同学们在参加广播操比赛。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题中告诉我们“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3个方阵”三个条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题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老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忙着列算式,先说一说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信息)

  师:哪个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

  师:他们这个组用到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说既简练又条理,再说一说,看哪个组能说既简练又条理?

  师:大家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用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3个方阵呢?(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同组交流,集体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于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求一个方阵人数为什么用乘法,怎样求3个方阵的人数。思路图整理如下)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才从要求的问题开始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的。(师生一起说)要求——总人数,就要知道——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题中的——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根据求出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有3个方阵,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请各自再试着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悉思维过程)

  师:有的同学可能是这样想的,看到“每个方阵有8排和每排10人”,就想到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然后用1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就能求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我们都是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根据刚才我们说的思路,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反馈后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想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不知道的条件就是先求的;二是根据题中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想到可以求出什么,求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解决最终问题必需的条件。这两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这里只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明确提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让学生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另外一种思路)

  师:可以看着点子图,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小组讨论,反馈小组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这种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叙述)

  师:根据这种思路这样列算式?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第一步的单位名称)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优选【五】份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1

  一、课程标准

  初步地掌握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认知:初步掌握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

  技能:1.能在高级语言编程环境操作执行一段简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

  2.初步理解计算机程序的执行目的。情感:培养学生进一步学*程序设计的兴趣。

  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难点:读懂计算机程序代码。

  三、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是与常用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有关。对于计算机编程知识,他们以前可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同时,因为陌生,他们往往会把其看作一种神秘而遥不可及的事物。因此,强调计算机程序与生活的关系的必不可少。再者,他们在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对于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了解起来应该是不会太困难。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除了使用通用工具软件(如文字处理、图表处理或多媒体加工软件等)进行信息处理以外,直接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也是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学*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延续,与第三章内容紧密相联。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以前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因此,只要求学生对这种方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能激发学*的兴趣,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以及编写程序的基本过程有所了解,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内容的衔接部分。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应用计算机的工具软件处理许多事情之外,相当部分的现实问题也都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加以解决,实现一些个性化的信息处理方式。本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3个课时完成,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后续的课时将带领学生编制一些简单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体验程序的编制环境、方式及作用,了解程序的基本元素和编制过程,从而进一步认识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了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了解算法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读懂简单程序代码,理解代码执行目的。

  五、教学理念

  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渗透。采用了以学生的学*和发展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教学方法;强调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评价隐含于学*过程之中。

  六、教学策略

  营造和谐生活化的计算机程序体验课。通过一定的课堂情景的创设和学生探究、体验活动,力求让学生首先体会到计算机程序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的不可替代性,并产生自己动手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愿望。进而了解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有能力和有意愿把这样的方法真正地溶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最后能通过本堂课的学*,能够培养良好的利用技术优势为自己生活服务的意识和相应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讲授新知→交流评价→实践拓展→课堂总结”这么一条主线索来开展教学活动。

  七、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极域电子教室等。

  八、教学过程:略。

  九、教学反思:

  就整堂课来说,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老师分析、讲解基础上,让学生从自学到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直到最终完成程序,逐步体验程序编写的过程;通过对比学*法完成了初步理解计算机程序的执行目的的目标。

  2、本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局面,合作讨论为辅,学生动手机会多,教学效果较好。

  3、舍弃教材的案例,选用身边的出租车计价学生更能理解和接受,根据学*的流程对案例分析研究最终完成程序编写,体验了编程的乐趣,为下步学*算法和程序设计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学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数学上的算法没有完全掌握,更不太熟悉VB编制环境,此过程遇到疑难,导致步步跟不上,对后续教学造成部分学生兴趣不高。

  2、提升拓展效果不明显。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觉“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对替换前后数量关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有谁带了钢笔吗?

  老师真是健忘啊,今天忘了带钢笔,谁能借老师用一下?

  要不这样吧,有谁愿意让老师用一枝铅笔来换你的钢笔?(学生困惑)

  (严肃,让学生觉得真换)

  怎么啦?(学生说说)

  是啊!

  那你倒是说说看希望老师拿几枝铅笔,你才肯和我交换?

  为什么?(老师:成交!)

  用铅笔换钢笔依据

  板书:十枝铅笔---------换(黄色粉笔写)---------一支钢笔(价格相当)

  那你说说看为什么非要老师用十支铅笔才肯换呢?

  (引导学生说出价钱差不多)

  紧接板书:价格相当

  十枝铅笔和一支钢笔价格相当,这正是公*交换的前提和依据。

  板书:依据

  师:闹了半天,你当老师来做生意了吧.不,可别小看这个"换"字,交换的换,替换的换,就是这个换字,它确是蕴涵着一种的数学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就有位7岁的孩子使用了这种换的方法,被传为一段千古佳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二、温故知新:

  课件打开到曹冲称象图片。

  对,课前大家已经熟悉了这个故事。那谁能告诉我,曹冲是怎么解决称大象体重这个难题的呢?

  (他用什么替换了什么?)

  你能联系上面情节讲一讲它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

  (鼓励性评价:真聪明)

  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作为替换的依据。

  那曹冲是怎样来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

  板书:一堆石头---------替换----------一头大象(重量相同)

  曹冲称象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替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对,替换。

  板书:添上----替换两字

  三、协作创新

  曹冲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谈到三国,大家一定都知道赤壁大战吧。这场著名的战斗主要是在水上进行的。

  三国时期的水上兵器比较多,有走舸,艨艟,斗舰和楼船等等,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简略介绍其中的走舸和楼船。)

  赤壁大战,东吴向前方军营增派105名援军。如果用10艘走舸和1艘楼船来运,一次就可以运完。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人数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那每艘走舸装了多少士兵,楼船上又装了多少士兵呢?

  题目看不清楚的话,可以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面也有。

  生一起读题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道题目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题目下面的要求,来亲身体验一下替换。

  同桌合作:

  1用什么替换什么?(把题目中替换的双方圈一圈)

  2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在题目关键句的下面画一画)

  3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分别把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写一写,也可以用图画或者线段图表示)

  小组交流:

  知道怎么替换了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在替换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替换有什么好处啊?

  请你在四人小组里面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是不是想的都和你一样?

  1替换有什么好处?

  2你替换的方法和其他同学完全一样吗?

  结合课件画面讲解,板书

  一艘楼船--替换--5艘走舸(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数量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

  课件展示:

  替换前

  (10走舸与1楼船横排,出示数量关系:10艘走舸和1艘楼船上一共装了105名士兵)

  替换后

  (15走舸,出示数量关系:15艘走舸一共装了105名士兵)让学生计算。并讲一讲过程(数量关系)。

  (注重: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还有其他的替换方法吗?(课件要可以在两种方法间自由切换)

  两种方法都讲解完后,让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四、巩固立新: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东吴又准备用船和马车同时向军营输送粮草,已知每条运粮船比每辆马车能多运15袋粮食,2条运粮船和5辆马车水陆并进,刚好能把100袋粮食一次运到军营,每条运粮船和每辆马车各运了多少袋粮食?

  这个问题还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请学生说说如何替换?

  板书:一条运粮船----------替换----------(一辆马车+15袋)

  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实物投影展示替换方法。(最好选文字和图画各一份)

  数学是需要简洁和凝练的,看赵老师怎么来做。。。

  强调计算的时候是个倒推的过程,是先减还是先除,不能忘记什么?

  课件演示思考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

  请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五、博古通今:

  学校阅览室为了让大家能阅读三国的故事,进了3套《四大名著》和8本《三国演义》,一共花费了410.4元。每本《三国演义》比每套《四大名著》便宜31.2元。分别求《三国演义》和《四大名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

  让一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力求作出示意图)。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把四大名著换成三国演义

  并让学生体会把三国演义换成四大名著虽然也可以计算,但是比较繁琐。

  六、自编自演:

  大家家里都买过名著没有?小红她也想买些书来阅读,所以她就把*时的零花钱都放到储蓄罐里储存起来。

  请大家开动脑筋,根据5角硬币1元硬币储蓄罐三个词语,抽象出一道可以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应用题。(可适当加上数据条件)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准备以后经常使用这个策略吗?说说原因。对于这个策略,你有什么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呢?经验也可以。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3

  【课标要求】

  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程序实例引入,理解程序是什么;

  (2)了解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原理;(3)熟悉VB编程环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程序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升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2)进一步深化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活,从而养成健康、有效的使用计算机的*惯。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是与常用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有关。对于计算机编程知识相对比较陌生,对自己编程来解决问题,既感觉新奇,又担心程序设计的技术难度。鉴于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全认识计算机编程,但他们在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在修改程序的基础上,在VB中执行一段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感受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程序设计的兴趣,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是学*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的延续,与第三章内容紧密相联。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以及编写程序的基本过程有所了解,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内容的衔接部分。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本节共分3个课时完成,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编辑执行一段简单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体验程序的编制环境、方式和作用,了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计算机程序工作的基本机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讲授新知→交流评价→课堂总结→实践拓展”这一条主线索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环境】计算机房。

  【教学过程】略。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同学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同学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扮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同学为安排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同学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同学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同学研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发明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扮演情境,吸引同学“进场”。接着,定格在扮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同学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

  师生活动

  到困难的同学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同学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同学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同学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同学充分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同学展示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同学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考虑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同学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同学探索的欲望,增强同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

  1.请同学解决练*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同学独立完成。可以不受*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假如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同学,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同学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方法指导:

  引导法,提示法,学会观察,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不吃早餐,不仅会营养失衡、引起胃肠疾病,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容易衰老、精神无法集中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想学*好,早餐要吃好哦!

  二、自主学*

  (约7分钟)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深入理解,体会方法

  (1)一共要考(90)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54)个没有烤,每次烤9个,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图示中,把要考的90个看做一个整体,分成(已烤的)和(剩下的)两部分,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必须先求出(剩下的量),再用剩下的数量除以每次烤的数量9个,就是要烤的(次数)。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完整准确表达的*惯,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发现不能求出问题,因为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现这道题没有问题,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的补充,教师课件出示完整题目: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作业本?)

  师:请同学们口头解答,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刚才的练*我们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条件;还知道了,如果告诉我们两个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本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设计两道不完整的题目,一道是缺少条件,一道是没有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提问题。通过这一学*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乘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复*“要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为学生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主体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1情境图(图略)

  师:大家看,这是同学们在参加广播操比赛。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题中告诉我们“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3个方阵”三个条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题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老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忙着列算式,先说一说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信息)

  师:哪个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

  师:他们这个组用到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说既简练又条理,再说一说,看哪个组能说既简练又条理?

  师:大家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用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3个方阵呢?(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同组交流,集体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于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求一个方阵人数为什么用乘法,怎样求3个方阵的人数。思路图整理如下)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才从要求的问题开始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的。(师生一起说)要求——总人数,就要知道——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题中的——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根据求出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有3个方阵,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请各自再试着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悉思维过程)

  师:有的同学可能是这样想的,看到“每个方阵有8排和每排10人”,就想到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然后用1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就能求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我们都是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根据刚才我们说的思路,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反馈后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想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不知道的条件就是先求的;二是根据题中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想到可以求出什么,求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解决最终问题必需的条件。这两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这里只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明确提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让学生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另外一种思路)

  师:可以看着点子图,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小组讨论,反馈小组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这种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叙述)

  师:根据这种思路这样列算式?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第一步的单位名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3-64页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惯。

  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2分钟)

  1、复*: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生答师帖卡片)

  请大家齐读一遍。同学们真了不起,学过的知识能记得那么牢!

  2、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一些策略来解决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今天王大叔遇到了新的难题,大家请看。

  二、教学例1。(18分钟)

  1、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2、(读题):同学们愿意帮王大叔这个忙吗?

  王大叔遇到了什么难题?谁来说一说?

  师:应该怎样围呢?老师已经为同学们每桌准备了18根小棒,每一根代表1米,请同桌2人合作用小棒在桌子上围一围。在摆之前老师有个说明:(1)每次都要把18根小棒用完。(2)围成一种后就数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一中。(3)尽可能少的移动一些小棒让它变成另一种不同的围法,再进行记录。

  先想想怎样摆才摆得快,比比看哪一组合作得又快又好。开始动手操作吧!(师巡视,并与生个别交流:还可以怎么摆?不要动太多的小棒。)

  (有的学生已经完成,要鼓励没完成的学生。)

  注意收集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准备展示。(看中后可拿大笔给学生描大一些)

  好了,同学们,请停止操作,用很短的时间把小棒收起来。

  3、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老师手上有两组同学的记录表。(投影)

  大家更欣赏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师相机板书:按顺序)

  4、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想的?(生回答)

  你怎么知道宽是1米的时候长就是8米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师展示18÷2=9米)

  大家认为先从宽开始考虑好还是先从长开始考虑好?

  (从最小的宽开始考虑比较好,顺序较明确。)

  5、下面我们就从宽是1米开始摆一摆。

  (学生说教师展示围法)

  6、我还可以继续摆。(展示宽5长4)

  这样行不行?为什么?大家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实际是前面4个长方形中的哪一个?重复了,因此我们要把它去掉。(单击鼠标擦掉)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按顺序摆有什么好处?

  (师相机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好吗?

  哪位同学刚才没有按顺序排列的请改成按顺序排列好吗?

  7、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展示答)

  8、小结揭示课题: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帮王大叔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叫做一一列举。(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齐读课题。

  我们在一一列举时应注意几点是什么?(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9、下面我们把每种摆法的面积分别计算出来好吗?

  同学们,在这4种不同的围法当中,你认为王大叔的羊圈用哪种围法比较合适?为什么?(第四种面积最大,养得羊最多。)

  10、说得太好了!请继续观察这张表,你还有什么发现?(面积越来越大)这跟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长与宽的长度越接*,面积就越大。)

  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没想到在围长方形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11、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一种新的策略——有序的一一列举,列举时应注意什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

  三、教学例2(10分钟)

  1、出示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读题)

  2、“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生答师展示: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也可以订阅3本)

  3、那我们应该从订几本开始想起比较好?(从只订阅1本开始想起)

  4、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列举出来好吗?(我们可以怎么订?还可以怎么订?)

  (生说师展示)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法都列举出来了。!

  5、其实我们还有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列表,用“√”表示订法,订哪本就在相对应的格里打“√”,一列就表示一种订阅方法。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这张表格,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所有情况呢?请拿出表二试着填一填,不明白的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6、师展示学生作业,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比较。

  7、集体评:第一张表列举出所有情况了没有?再看第二张表列举出所有情况了没有?两位同学都列举出了所有的情况,大家更欣赏哪张表呢?为什么?

  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做的?(生说师课件展示)你真了不起,刚学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自如!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顺序列举的请改成按顺序列举好吗?

  8、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我们一起来答出来吧?(齐答)

  9、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想一想: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一一列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经意我们就会遇见它,有时他还会出现在我们的投镖游戏中。

  四、拓展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9分钟)

  1、出示“练一练”,生齐读题。

  2、同学们玩过投镖游戏吗?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两镖都投在靶上)

  我们来投一次好吗?(让学生举起手来一起做投镖的动作)你想得到多少环?再投第二镖,投中多少环?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可能两次都投中同一个环数,也可能两次投中不同的环数。那老师就根据这两种可能制成一张表。)

  3、展示表格:画“√”表示投中,一个“√”表示一镖。一列就表示一种情况。请同学们拿出表3,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所有情况。

  4、师展示表,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填这张表?

  5、集体评:他这样填可以吗?为什么?按顺序有什么好处?(如果有时间,就让这位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顺序列举的请改成按顺序列举好吗?

  6、请同学们观察总环数,你有什么发现?(注意:有两个16环,答题时只写一次就行了,不要重复。)

  齐答。

  五、总结全课(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策略?列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答师展示)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采用一一列举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利用这种方法去为我们的生活排忧解难,这正是我们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3、现在小学生数学学*的现状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XX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惯。

  四、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思维水*、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

  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

  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

  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

  (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六、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七、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八、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2月)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2月)

  1、加强学*,建立健全学*研究制度

  学*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九、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贴*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十、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特点,理解并掌握它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进行解决。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互动当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想一想,填一填。

  (1).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

  男同学有()人;

  男女同学共有()人;

  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

  (2).校园里栽了棵柳树,栽的松树是柳树的2.5倍。

  松树栽了()棵;

  柳树比松树少栽()棵。

  2.解下面的方程。

  二.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引发学生感想。

  出示植树造林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说说看。(师板书条件)

  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补充板书)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种树面积:

  种草面积:共12.5亩

  提问: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怎么办?怎样设未知数?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在线段图上标出亩和

  1.5亩。

  教师:借助线段图,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后组织交流,汇报解法。师板书解题过程,进行检验。

  3.回顾解题过程,加深对题目的进一步理解,并评价学生的做法,激发学*的积极性。

  四.巩固练*。

  同学们知道地球的形状吗?

  1.观察地球的图片,介绍地球表面的情况,了解表面积的含义。

  2.自学教材例题,在深入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法。

  五.深化练*。

  1.将主题图中的“我家今年共种了12.5亩的草和树”改为“我家今年种的草比树多2.5亩”。

  让学生编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同伴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画出线段图进行解决,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学*解题方法和步骤。

  2.比较两题的异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倍”、“差倍”问题的一般解法。

  2.数学小博士。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8倍,它的周长是56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六.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总结本节课解决问题的特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强调怎样设未知数,要求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进行解答。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一、教材的处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前设计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种草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但学*了新知,而且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内容。紧接着,通过对教材例题的自学和练*,进一步巩固上面学到的方法。然后,改变情境图中的一个条件,启发学生继续学*,学生在前面学*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通过思考、交流、分析、解答,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又经过比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两道题的联系与区别,提高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节课目标完成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前预设的三维目标实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教学实施的过程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大多数学生掌握了稍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尽管有些学生会做还不会说,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我能不断评价鼓励学生,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课件的应用。

  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上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提高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中的不足。

  1.课前复*时说的过细,学生弄清楚了这样做的道理,但费时较多,占用了后面的教学时间,致使教学过程前松后紧,练*部分处理得较为仓促,学生学会了“和倍”问题的解决方法,“差倍”问题掌握的同学不多。

  2.解方程练的较少,中、下学生没有熟练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方法,制约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也影响了教学进度。

  3.因为多媒体的原因,使学生上课后不能立刻进行学*,耽误了几分钟的学*时间,同时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逐步形成一些技能技巧,最终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作业:

  预*课本第71-72页例1及练*十四的1-4题,在书上完成自己会做的题目。

  本节课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以往的学*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预*效果检测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出示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教师提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 同桌交流。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十四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小组交流。

  5、练一练4(课本练*十四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64个球队呢?100个呢?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吗?(师板书:产生冠军,就是要淘汰多少支队伍?)为什么16-1就是求的比赛的场数?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题对应的练*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今天我们学*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 340×2-120 (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学生完成练*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 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 草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 正确率%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 正确率%

  实验班(40人) 38 95% 37 92.5%

  对照班(40人) 35 87.5% 30 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这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学 * 新 课

  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值日生把教室打扫得真干净,解决问题。我很想知道我们班与别的班级相比较,卫生成绩处于第几名?

  生:第二名。

  生:第一名。

  2.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出示表格)

  生:我们班最多16面。

  师:用统计表很容易看出各班的卫生成绩。

  3. 师:那你还可以知道其他班得红旗情况吗?(表格下面被树遮住)

  生: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

  生:二(1)班比我们班少5面,

  生:二(4)班比我们班少1面,

  4. 师:知道他们班红旗比我们班少,可以算出他们有多少面吗?(补上问题)

  学生计算。

  师:为什么这样算?同桌讨论一下。

  甲生:我是这样想的:

  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就是.我们班多,我们班的面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二(2)班多的3面,从16面中去掉比二(2)班多的3面,剩下的就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二(2)班面数。列式:16-3=13(面).

  乙生:我是这样想的:假设我们班和二(2)班同样多都是16面,再去掉我们班比二(2)班多的3面,也就是二(2)班面数。列式:16-3=13(面).学

  出示课件。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路.

  5归纳.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你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去掉比较小数多的部分求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也可以把较小数假设和较大数同样多,再去掉比较大数少的部分就是较小数.因此,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二、巩固练*.

  师:比15少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15-8=7,比15少8的数是7.

  师:比30少6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30-6=24,比30少6的数是24.

  (三)巩固反馈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6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2下,同学们拍几下?

  (2)同桌同学仿照上面的做法,进行拍手游戏.

  2.出示书23页,做一做。

  (1)国庆节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

  (2)让学生提出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把思考过程小声说给同学听一听.

  (四)合作练*

  1、根据各国金牌数关系进行计算。小组合作完成。

  算 式

  金 牌 数

  俄罗斯

  日 本

  法 国

  意大利

  2、快乐口算练*,独立完成。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8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练*二十三第1题和第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运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体操比赛录像,课件,智慧树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2008年,奥林匹克圣火就要在古老的华夏大地燃烧,第29届夏季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办,你们高兴吗?激动吗?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到来,东门小学的全体师生,开展了一系列迎奥运的活动。(课件)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收集信息。

  我们要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

  3.独立试做。

  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

  4.交流汇报。

  ①8×10×3=240(人)

  ②8×3×10=240(人)

  ③3×10×8=240(人)

  5.小结

  虽然同一个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今后解决问题时学会选择最简单最好理解的方法同样非常重要哦。

  三、练*

  奥运会就要到了,小明为了参加奥运会,天天锻炼身体,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1、(课件)我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我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自己独立做,再交流汇报

  2、(课件)你真棒,可是我也不差呀!我每天游3个来回,游泳池长25米,我每天游多少米?

  自己独立做,再交流汇报

  贴智慧树

  3、(课件)世界杯足球赛,每个组有4个队,每个队有20名运动员,8个组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自己独立做,做对的摘智慧星

  4*、(机动)有36位运动员要坐车,有三种租车方案:

  ?? 第一种方案:只租甲种车

  第二种方案:只租乙种车

  ?? 第三种方案:甲种车和乙种车一起租

  ?? 甲种:每辆汽车有7排座位,每排可坐4人,一辆车租一天需240元。

  ?? 乙种:每辆汽车有5排座位,每排可坐3人,一辆车租一天需200元。

  ? 选择哪种租车方案最合适(最便宜),需几辆?

  ? 小组合作完成,做对的得奖杯

  四、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每个同学都能多观察、勤动脑,就能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对同学们充满信心,你们有信心吗?最后祝每个同学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

  教案《解决问题》

  安阳市东门小学

  陈 宏 霞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转化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若干根

  学具:每人小棒若干根,同桌两人一张练*纸、一支水彩笔。

  设计理念: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愉快的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思考交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想:

  (一)初步感知

  1、引入:小朋友们*时喜欢用小棒摆东西吗?会用小棒摆什么呢?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摆的小花伞,得出摆一把小花伞用4根小棒。

  2、动手:学生动手摆小花伞,指名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摆。

  3、交流:(1)说说你摆了几把小花伞,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2)观察黑板上:×××用的小棒根数和老师用的小棒根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出的关系可能有求和、比多少、还有倍数关系。如果没有倍数关系,可以引导学生:除了小朋友们说的求和、比多少,如果换一种说法,说说我们用的小棒根数的倍数关系,你会吗?得出:×××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

  (3)你又是怎么知道×××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的呢?有些学生可能是直接通过观察,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将求12是4的几倍转化为12里面有几个4,并用除法计算。

  (4)12÷4=3表示什么意思?单位怎么写?得出:12是4的3倍,说明倍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5)让学生说说自己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4、引出课题:用倍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进一步感知

  1、引入: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一起去看看。

  2、出示:跳远比

  松鼠:

  袋鼠:

  猜一猜:袋鼠跳的长度是松鼠的()倍。

  3、出示数据,电脑验证

  (三)自主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自主提出问题

  出示:爬行比赛

  蜗牛24只毛毛虫6只;乌龟4只。

  学生提的问题能口答的直接口答。(如求和的或者比多少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摘录:“蜗牛的只数是毛毛虫的几倍?”或“蜗牛的只数是乌龟的几倍?”

  2、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比较两个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引入:闯关比赛

  1、第一关:估一估

  估一估,左边公鸡的只数是右边的几倍?

  图片出示:左边20只公鸡右边5只

  2、第二关:“阳光伙伴”体育运动

  出示图(略)

  要求列式表示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之间有倍数关系。

  3、第三关:开启智慧大门

  出示智慧大门图

  1、提示学生:智慧大门上方有12盏灯,小朋友必须开启一些灯,而且开启的盏数与关着的有倍数关系。如开启——10盏,关着——2盏。10是2的5倍。

  要求同桌合作用彩色笔涂色,探究不同的涂色方法。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在新课学*时,我利用教材的主题题给出完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梳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首先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并且整理信息,要求学生会正确、有序地看图。要让学生知道看图的一般方法:先整体地了解图中的情境讲什么事,再看图中的其他信息,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地,仔细地看图,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再理一理: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哪些条件对这个问题有用,哪些条件对那问题有用。

  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它是解决多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转折点。虽然只比低年级多了一步计算,但在思考上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步计算只要思考怎么列式就可以了,只用一个数量关系。而两步计算要用两个不同的数量关系,要列两个算式才能解决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先分析和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个环节中我力求突出思路的提炼和反思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说出“怎么想的”更通过追问让学生反思“怎样想到这样想的”,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信息解决问题,也就是这一过程中实现“从信息到问题”与“从问题到信息”两种解题策略的沟通,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有六条船,每条船上坐4人,这些人后来去玩只能坐3人的碰碰车,问需要多少辆碰碰车?”课堂上有学生利用拆分的数学思想解决的:每条船上去掉一个人,每条船上还有3个人,这样相当于要6辆碰碰车,再把拿出来的6个人可以坐2辆碰碰车,2加6等于8,需要8辆,于是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其实只有部分学生能想到的,除了要表扬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最优化解决问题.

  我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春游游玩这一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遗憾的是,由于赛课只有三十分钟,最优化策略的思想未能完全渗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9月底,有幸第一次参加区教研室的视导工作,虽时间紧张,压力大,可在师傅和二年级数学组全体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视导课。

  解决问题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抽象也难懂,我们二年级数学组认真钻研教案,商讨以更清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清楚这一课。为此,我们做实物图,让孩子感受想求出2班有多少人,就是把与1班同样多的12面和2班比1班多出的3面小红旗合起来,用加法进行计算。而在求解3班得了多少面,要用减法计算的时候,大多数孩子思路还是理不清楚。课后,李沪老师针对我提出的这一难点专门进行解决,我们可以先假设3班的小红旗数和1班的小红旗数同样多,因为3班比1班少4面,所以要减出去,用减法进行计算。此外,李沪主任指出,二年级,要多多鼓励孩子自己去说,去讲,去思考,做班级的小老师。从低段就开始培养孩子学*的能力不做知识的灌输者,对于此点,我受益匪浅,培养孩子自身学*能力正如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本节课在学生学*分数解决问题及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加强知识前后联系,着力问题的解决。在新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出示分数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再把题目中的分率改成百分数,让学生发现原来百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分数问题的解决思路完全相同,从而较好地达到了利用前后知识的联系来解决新知识的能力。

  2.着重对学生学*方法策略的训练。在教学中,虽然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但是总感到教学中缺少了一些训练,那就是还要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学生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很多题目都是通过画线段图来找具体数量所对应的分率或百分率进行解决问题,只要找到这样的一种关系,问题随之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让学生练*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在练*中,学生对于求相差的分率的方法虽然能够掌握,但是对于单位1的量仍然有个别学生找不准,以致出现错误。

  改进之处:

  加强对问题类型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根据数学模型来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

  对应量÷单位1的量=分率(百分率)

  相差量÷单位1的量=相乘的分率(百分率)

  单位1的量×分率(百分率)=对应量

  对应量÷分率(百分率)=单位1的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在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复*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时侧重分析法的运用。

  3、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在应用题复*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多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今天,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对于一一列举的方法,有许多学生都在无意中用过,但是却没有把它系统化,甚至根本就没有正视它。换句话说,学生基本都认识列举的方法,这节课的学*过程主要是学生思考方法的整理过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在以下方面下了工夫。

  一、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五年级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碰到问题的第一反应终究是形象化的。就比如本课例一,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把围的样子摆出来或画出来,空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是直接想出来。于是,我组织学生从摆小棒入手,在摆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在小棒已显得可有可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屏弃小棒,共同进行方法的优化。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教为学服务,每一步的推进既是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学生主宰了课堂,课堂也发展了学生。

  二、 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是贯穿数学学*始末的一项活动,故数学被喻为思维的体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即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况。因此,课上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说说对于问题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发言中的反馈信息合理安排接下来的环节。

  但是,最后的巩固环节处理得很不到位。首先试一试时三份作业一起呈现,学生比较起来无从下手,未能找到各个的特点。而接下来几题由于时间关系交流得比较仓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小学阶段总复*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在复*完所有的知识内容之后,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一个梳理归纳,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在这里安排了三个课时。画图作为第一个呈现的策略,是学生学*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从低年级的直观图形,到高年级的展示思维的线段图,画图策略的使用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所以我们把画图策略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用一个课时进行梳理。

  为了能够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内容,我设计了一份课前作业单。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是以作业单的题目为载体,对画图这个策略进行梳理。结果整节课就变成了一节解题课,老师忙于带领学生解题。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过六年的学*与提炼,有部分已经能够不画图就正确的解决部分问题或记忆概念。那么,我们要怎样激发学生用策略和再次学策略的热情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节复*课,我们不但要帮学生梳理知识内容,更应该帮助学生获得梳理的方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重新审视本课的教学设计,原来在归纳画图策略的这一部分显得太单薄,要加重分量。因此,我在梳理策略之前加入一个交流环节。让学生交流画图在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是怎样帮助了你。然后在梳理策略之后让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的学*中,还在什么时候使用到了画图策略。力图在这一过程不但让学生能够归纳梳理,并充分经历梳理的过程,明确梳理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补充例:李叔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该怎么围呢?

  师: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

  生:用6根栅栏作长,3根栅栏作宽。

  生:用8根栅栏作长,1根栅栏作宽。

  生:用7根栅栏作长,2根栅栏作宽。

  ……

  师:但现在李叔叔思考的问题却是怎样围面积最大。

  学生有争论。

  师: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呢?光靠这样的猜想和无谓的争论是不行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生:我觉得应该把周长为18米的各种情况的长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种围法面积最大了。

  通过列表发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现在大家再次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结论:当长方形的长越长、宽越小时,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长为9米,宽为0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为零了。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其载体。本课例中教者紧紧扣住“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适时引领学生不断提升策略选择的思维品质。如出示问题后,教者提出:“猜想一下,他会怎样围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策略。当学生对各种围法进行争议时,教师提出:“光靠这样猜想、争议可不行,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策略改向。在学生以为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有的猜想错误,但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得到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评价,进行策略与反思。这样,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达到优化策略的目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

  “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完全的新知识。在小学阶段虽然安排在五年级学*,但是在各册教材中都有渗透,这种解题的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陌生的,所以,我布置了四道预*作业作为本节课的铺垫1、把7个苹果随意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2、《科学世界》、《七彩语文》、《数学乐园》,从中任意订2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3、*叔叔轮流换岗,第一次换岗时间是7:00,第二次是9:00,第三次是11:00,第四次是( ),第五次是( ),第六次是( )。4、用10根火柴棒摆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摆法?请你摆一摆,画一画。

  从预*作业来看1、2、两题列举方法多样,第四题好多同学把10看成了长方形的周长。“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一一列表。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分类列举,用文字,用字母,画图等等,表格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表达出了多种形式,有列式的,列表的,用长宽对应书写的。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推荐表格列举。通过有序与无序、重复与遗漏列举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列举要性。

  寻找到突破口,找到“从那里想起?”。而后让学生体会“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列举出来,这种策略就叫做一一列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精心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和同伴反复交流,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4

  对例题的想法。例题难度不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如图,)经过4分后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例题并不能体现出画图这一策略在行程问题中的价值,因为许多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就可以轻松解决。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采用列表这一策略的。有许多学生告诉我,列表这一策略其实根本也用不上,因为他们很容易就抓住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在讲解这道例题时,我把着力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画图上。指导学生抓住画图的三要素:方向,条件,问题。数量关系倒是很简单的两三句话带过了。

  学生对画线段图来表述行程问题这一方法不感兴趣,我认为是有原因的。

  第一,不*惯,虽然以前也接触过线段图,要画好线段图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列表这一策略。

  第二:往往会画线段图的也能够分析清题目的数量关系,甚至说,不画线段图也能分清。而不会做的也不会画,所以,他们觉得线段图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只有在*时的教学中多强调线段图的简洁,方便性,同时,只要学生的线段图上能够反映出三要素,也就应该加以鼓励。如若不然,恐怕学生会更加不喜欢线段图了。

  还有,班级中大括号的画法实在是难看之极。我们同轨的老师交流了一下,总结出一个方法:先画两根直线,然后加个小帽子(中间的尖),再把两头弯一下。让学生画了几个,果然本子上的大括号漂亮多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

  xx月xx日教研室成员来我校常规调研,汪主任听了我的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我是这样思考的: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教学例题2时要主动应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设可以是多样的。教材呈现了两种比较典型的假设,即假设10只都是大船和假设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开展替换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多样的,图画枚举和列表枚举等,这些都是已经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有能力应用这些策略。结合使用画图、列表、枚举,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综合而灵活的。

  教学例题2时,一是组织猜想,引发假设,拓展思路。在创设情境后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样的船。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指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二是验证假设,引导替换,有序思考。每一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看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学生的假设多样了,那么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调整,即进行相应的替换。学生的替换活动逐步进行,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惯。三是交流解法,寻找共性,体验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种假设与替换的方法,以及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发展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寻找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题2是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难度高了。对于教材上出现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可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方法理解。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例题2中介绍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以前所没有涉及的,我在教学中也是努力在学*。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阅教师用书,看看前人是怎样总结的,他的意图怎样,但往往会框住我们的思维,所以汪主任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新。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让我以三个学来勉励自己:教学也;始于自学学也;终于教人,学也。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

  1、完成练*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十一第7题。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完成:我们可以将直线相交的点用字母代替,列举出所有的路线,并按一定的顺序列举。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正。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学*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用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列表整理信息时,本课例题呈现的信息更复杂,而且在列表时所求的问题也没有表示出来,需要学生先根据要求的问题选择相关信息列表,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实际问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了从条件出发、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两积之和等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感悟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带着问题去寻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四、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知道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和反思,不断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在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谈话:首先,我们来玩个小比赛。这边两组叫红队,这边两组叫蓝队。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课程表。比赛规则很简单,请你找到老师所描述的科目,然后圈起来,圈好的同学立刻起立,咱们看看,哪队同学反应最快,注意,老师喊停以后,你就不能再动笔,也不能再站。明白了吗?红蓝两队的队员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你觉得这个比赛公*吗,为什么?

  师小结:小小课程表用不同方法进行整理获得的效果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选择好的方法讲究策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师:这两种整理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谈话:同学们都认为用列表的策略来整理课程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目了然,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列表的策略。(板书:列表)其实生活中列表整理的例子非常多,咱们一起来看一看(日历、值日表),咱们身边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也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

  (二)激发内需,形成策略

  1、联系生活,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

  (2)看了这些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信息比较多)

  师:条件这么多,看来需要整理一下,那可以怎么整理呢?

  (3)根据学生反馈将所有的条件整理进一个表格中。

  (4)出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那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表格中的所有信息吗?为什么?

  小结:所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直接根据问题来整理信息。

  (5)直接出示问题和简化的表格。

  下面,请你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怎样?

  (6)那你能说一说这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吗?你是怎么想到的?

  ①学生反映从问题想起。(板书)

  ②回到表格,引导学生还可以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7)让学生分布列算式解答,指名板演。

  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订正时提问:你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7)答案是否正确?先进行检验,再与同学交流。

  提醒学生:以后解题时都要对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发现错误要及时订正。

  3、这道题还有一问,请想一想: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应该怎样解答?

  请同学们先独立列表整理,然后说说怎样分析数量关系。

  4、比较,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解答了两个问题,你发现在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的另外3个步骤。

  (三)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过渡:其实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列表的策略。学校里就有一些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练一练”第一题

  独立看书明确题意。(请学生说说在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看过图后,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上有这么多的信息,你能用列表的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好吗?(学生整理信息)

  班级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先求三、四年级分别有多少人)

  2、“练一练”第2题

  师:学校里的江老师也有问题要同学们解决,我们来看下。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在作业纸上独立列表整理。

  班级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问题?

  3、“练*九”第1题和第2题

  请学生一起读题。(第2题先解答,再检验)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有哪些收获?

  讲述: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了其中的一种——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策略。谁能说说我们一般在解决怎样的数学问题时可以用到这个策略?相信在今后的学*中,同学们会形成越来越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十六的相关*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逆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倒推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建立倒推法的一般解题流程

  1、路线倒推

  师:前不久,学校组织大家去春游,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游玩后一位同学写了这样的一篇数学日记。来,听一听。

  (录音:我们8点从学校出发,一路经过长江大桥、老山风景区,最后到达雏鹰军校。下午沿原路返回,你知道我们的返回路线吗?出示:学校→长江大桥→老山风景区→雏鹰军校)

  师:谁能回答?

  生:返回路线是从雏鹰军校出发,经过老山风景区、长江大桥,最后到学校。

  (出示:学校←长江大桥←老山风景区←雏鹰军校)

  师:原来你是倒过来想的。

  2、翻牌倒推

  师:下面老师玩一个小魔术,想不想看?

  生:想

  师:看好了。

  (出示三张牌:先第一张和第二张交换位置,再将第二张和第三张交换位置)

  师:要想知道原来这三张牌是怎样摆放的,怎么办?

  生:(上台操作)先交换第二张和第三张位置,再交换第一张和第二张位置。

  师:你为什么这样操作?

  生:我是倒过来想的,刚才最后交换的是第二和第三张,那我就先交换这两张,在交换第一张和第二张。

  师:原来你也是倒过来想的。

  3、运算倒推

  师:我们再来玩一个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出示:)

  师:你能立刻报出表示多少吗?

  生:18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6×5=3030-20=1010+8=18

  师:你也是倒过来想的

  4、小结

  师:刚才这3个问题,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生:倒过来想的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倒过来想的方法称之为“倒推”(板书:倒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用倒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例题,探究倒推法

  1、(出示例题: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小明原有一些邮票,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剩52张。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你能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吗?

  同座位讨论,其中一人记录。

  生:(同座位讨论整理过程)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整理的?

  生:原有?张→又收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师:我们已经整理了信息,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试一试。

  生:(尝试解题)

  师:谁来介绍你的计算方法?

  生1:52+30-24=58(张)

  师:你能具体说说算式的意思吗?

  生:从结果开始想,送出的要收回,而收集的要去掉。

  师:你听懂了吗?

  这个结果正确吗?你有办法验证吗?

  生:58+24—30=52(张)

  师:你是用顺推的方法,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这一题你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生2:52+(30-24)=58(张)

  师:你能解释算式意思吗?

  生:在变化过程中,小明的邮票总共减少了6张,所以要用剩下的52张加上6张。

  师:听懂了吗?

  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原来有52张邮票。

  2、小结:

  师:第一种解法,是从结果出发,按顺序倒推出原来的情况。第二种解法,先比较小明的邮票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再从结果出发倒推退出原来的情况。

  师:这两种解法列式不同,但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采用了倒推的方法。

  师: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倒推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比较简单,容易理解。

  师:原来用倒推解决这种问题,是一种既简洁又方便的解题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3、试一试

  出示图:

  师: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乙两杯果汁原来共重400毫升,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果汁就同样多了,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1:400÷2=200(毫升)

  甲:200+40=240(毫升)

  乙:200-40=160(毫升)

  师:你能具体说说这三步的意思吗?

  生1:400÷2=200(毫升)求的是现在甲、乙两杯有多少毫升,再把到入乙杯的40毫升倒回去,200+40=240(毫升),求出甲原来有多少毫升,200-40=160(毫升),求出乙原来有多少毫升。

  师:他是用倒推的方法解决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受策略。

  课前同学们都看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遇到了要救落入大水缸里的孩子的问题。救人的办法有很多,如:可以从缸口把孩子拉出来,但是由于在场的都是孩子,人还没有缸高呢,力气就更小了,不可能能把落水的孩子拉出来;再如:也可以去叫大人来救,但是可能时间不允许……这些办法都不能很快地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司马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终于看到了一块石头,于是想出了“砸缸放水救孩子”的办法救了落水孩子一命。司马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许多办法中选择砸缸救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种大智慧,这样的过程就是应用策略解决救人的问题(板书:策略)。这是生活中的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中也经常遇到问题,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创设情境,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导入语: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逛超市吧,今天有三位小朋友相约来到了超市里,他们准备买同一种笔记本,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听录音,(录音中增加了“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说的话“我用42元买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我们要用到哪些条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只留下有用信息,提问:你能找到信息中的关键词吗?你能将这些关键词整理写出来吗?学生交流,相互补充逐步简洁成: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添上表格线,形成一张完整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3)问:谁能不看图,只看表格就能复述题目的意思?学生复述后,比较表格和情景图,你觉得哪儿的条件和问题,看上去更加简洁,排列的更加整齐?

  2、分析解决问题,感受列表的价值。

  (1)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这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板书:分析列式解答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在解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也可以从要求的问题想起,想: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这样一来,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行动起来(学生活动)。

  课件出示: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2)师归纳:解决条件较多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列表整理,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下面我们就用列表的策略来帮小军算算4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课件出示问题和空表格。

  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相机完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军?本42元

  列式解答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18÷3=6(元)

  42÷6=7(元)

  答:小军买了7本。

  (4)课件同时出示上述两个表格。问: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能买多少本,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依据屏幕上的列式回答)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5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 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 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 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48元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29页的例3及练*六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具准备:

  课件、作业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2、丰富多彩的游戏可以锻炼身体,开发智力,所以吸引了很多同学参加。老师昨天就看到一些同学在高高兴兴的做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学*新知:

  1、认真观察,根据图上的信息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2、汇报:(有15个同学做游戏,*均分成了3组,每组有几人?)(有15个同学做游戏,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将提前写好的例题贴在黑板上。如果学生提出了“有3组同学在做游戏,每组5人,求一共有多少人?”时,直接让学生解答。

  3、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自己做在作业纸上,找学生板书。

  4、由板书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写的。并通过生生交流的形式解决以下问题:

  ①、 为什么这样列式?(有15个同学做游戏,*均分成了3组,每组有几人?就是把15*均分成了3分,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②、 15÷3=5表示什么?(15÷3=5表示把15*均分成3份,每份是5。)

  ③、 为什么单位名称是人?(因为最后求得是每组有几人?所以单位名称是人。)

  ④、 第二题为什么用除法?(有15个同学做游戏,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

  ⑤、 15÷5=3表示什么?(15÷5=3表示15里面有3个5。)

  ⑥、 为什么单位名称是组?(因为最后求的是可以分成几组?所以单位名称是组。)

  5、通过观察、思考我们解决了三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里讨论讨论。汇报。

  小结:由于这两个问题讲的是一件事,所以都用除法;而且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15个同学在做游戏,所以算式中被除数都是15;第二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交换了位置,所以算式中除数和商交换了位置,造成了算式的意义不同,一个表示把15*均分成3份,每份是5;

  另一个表示15里面有3个5。

  6、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找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喜欢做游戏的人比较多,所以人数发生了变化,我们来看看!

  7、出示主题图:学生读题。你们会解决吗?谁来说说?

  根据汇报板书,说说想法。(15+3=18(人)18÷3=6(人)

  3÷3=1(人)1+5=6(人))

  怎样列综合算式?(15+3÷3 3÷3+5)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要加括号?

  小结:所以当我们列综合算式的时候一定要看看需不需要加括号。

  指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得是什么?

  8、由于有的同学有事,所以人数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示主题图:如果来得不是3人,而是1人,*均分成三组行不行?(不行,因为来的只有1人,将这个人分在哪一组,都会造成有多有少的现象,不是*均分。所以不行。)

  9、既然*均分成3组不行,那你认为*均分成几组比较合适?小组为单位,借助小棒先摆一摆,再交流并列出算式。

  汇报:我们组是把16人*均分成了4份,每组有4人。算式是16÷4=4(人)。

  我们组是把16人*均分成了2份,每组有8人。算式是16÷2=8(人)

  我们组是把16人*均分成了8份,每组有2人。算式是16÷8=2(人)

  我们组是把16人*均分成了16份,每组有1人。算式是16÷8=2(人)

  10、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

  1、你们掌握了吗?那老师考考你们!出示练*六的第1题和第2题。 学生读题,口答。

  2、为了激励同学们养成爱动脑筋的好*惯,小刺猬准备运苹果奖励给大家。

  3、大家一起来看小刺猬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怎样解答?你帮小刺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奖励你一个大苹果。第二个问题谁会解决?

  4、同学们得到了小刺猬的奖励,高兴吗?老师还有一个想法,刚才我们都是口头解决的问题,你能讲问题写在纸上吗?出示主题图,要求将问题写在作业纸上,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题用除法计算?

  五、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

  有15个同学做游 有15个同学做游戏,

  戏,*均分成了3 每组有5人,

  组,每组有几人? 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 15÷5=3(人)

  答:每组有5人。 答:可以分成3组。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国庆节到了,学校为祝贺祖国的生日,要进行迎国庆歌咏比赛,要在校园里拉上彩旗,彩旗是按1面黄旗,2面绿旗3面红旗的顺序组成的。

  出示课件:猜一猜,第13面是什么颜色的?第35面呢?第98面呢?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 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2、做56页第3题。画线段图分析,说一说。

  四、本课 小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练*作业。

  1、教材P56第2、3题。

  2、把你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4、32÷6=5(组)……2(人)

  5

  632

  30

  2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的设计是以创设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十三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 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据调查统计,在一所有一千名小学生的学校里,一个月可回收废纸约2万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时的学*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 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l0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理解每一步过程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计算。

  72÷4÷3 96÷2÷6 135÷3÷5 168÷7

  2、解答问题。

  (1)学校图书馆买来《海底世界》系列丛书24本,放在3张阅览桌上,*均每张放几本?

  (2)商店里有90千克苹果,*均分装在6个水果箱里,每个水果箱装多少千克?

  (3)学校有60个同学参加运动会团体操表演。表演时*均分成二个方块,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解决问题。

  (1)观察图像,收集信息数据。

  ①一共有60人表演团体操,②*均分成2个方块,③每个方块里又分成5个小圈。(或一共有10个小圈),④也可能出现,每个小圈有6人。

  (2)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依据以往的知识,结合”旧知铺垫”的准备题,可能提出:①每个方块有多少人?②每个小圈有多少人?③也可能提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对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60÷2=30……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30÷5=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通过引导,得出60÷2÷5=6(人)

  ②5×2=10……每个方块有5个小圈,2个方块有10个小圈。

  60÷lO=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4)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获得成功体验。

  三、巩固运用

  1、课本第100页的“做一做”。

  这是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题,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收集信息数据。

  (2)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

  960÷6÷8=20 960÷(6×8)=20

  先解决“一共可以装多少盒”,或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再解决可以装几箱。

  2、练*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①认真审题,收集信息数据。②独立解决问题,并能说出每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③列综合算式计算。完成后,展示解决方法。

  四、课堂练*

  课本练*二十三的第14、15、16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案范文五份

  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 340×2-120 (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学生完成练*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 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 草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 正确率%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 正确率%

  实验班(40人) 38 95% 37 92.5%

  对照班(40人) 35 87.5% 30 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6-1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渗透环保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1、出示练*一第2题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2、生理解图意

  3、独立解决

  4、汇报交流,巩固旧知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第9页的做一做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要求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

  在数学学*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2、出示练*二第3题

  (1)生获取信息进行合理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略)

  【评析或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案 4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例1,练*二十三第1、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两步计算乘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2.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从中感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与方法。

  3.在学*活动中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学会欣赏自己和同伴。

  教学重点:探索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收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数学信息,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预*作业:

  1.自学教材第99页,例1的主题图,想一想:

  (1)画面上同学们在干什么?

  (2)从图中你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3)怎样解决每个方正有多少人?

  (4)怎样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5)10×8表示什么?80×3又表示什么?

  (6)你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并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尝试作业:P99做一做说一说:第1步求什么?第2步求什么?

  二.预*反馈:

  1.出示画面:2个班同学做操,每班4排,每排8个同学。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解答。指名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今天我们继续学*解决新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4.出示情境图: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一个方阵与例1相同,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5.请同学们自己观察画面,你看懂了什么?

  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可以与同桌交流意见。(组织学生交流。)

  (1)你收集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怎样列式计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善解答过程。你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对吗?

  二.关键点拨:

  1.自主解决问题。课本第99页“做一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5×6×8

  (2)5×6×(5+3)

  (3)5×6×7+5×6

  (4)5×6×7+30

  (5)30×8

  (6)30×5+30×3……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3.看到这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想?

  (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师:以后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页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多样了。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练*二十三第1、3、4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三(1)班5个小队去植树,每小队8人,每人种3棵柳树和2棵桃树,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桃树?(训练学生收集有用数学信息的能力。)5×8×2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这些问题。

  3.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49页。

  第二课时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103页,练*二十三第2、5~9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学*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同学,与同学友好合作的良好学*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用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对实际问题具体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及方法。

  教学设计:

  一.预*作业:

  1.看一看:P101

  2.想一想:

  (1)画面上他们在干什么?从图中你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2)怎样解决?做一做说一说:第1步求什么?第2步求什么?

  每步表示什么意思?你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

  二.预*反馈:

  1.想一想,算一算:

  盒子里有若干捆铅笔,每捆5枝。小明先拿出2捆,接着又拿出4捆,他一共拿出多少枝铅笔?(讨论算法)

  2.练*二十三第2题。

  3.今天我们继续学*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可能也会用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关键点拨、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练*二十三第2题。

  (1)看题,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3)组织交流。

  (4)你做对了吗?

  (5)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根据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而决定的。

  2.练*二十三第9题。

  (1)自己看题,收集信息,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列式计算。

  (2)组织讨论。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解决问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3)比较哪一种算法好?哪一种简便?

  ①15×4+7

  ②15×5-8

  3.练*二十三第7题。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强调对“一年”的理解)

  (2)独立解决问题。

  (3)组织讨论,订正。

  (4)环保教育:不乱扔垃圾、保持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存放处理。

  4.练*二十三第8题。

  (1)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讨论、订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