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实用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词库;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能力目标:了解香菱这个人物,感知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学*的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智取生辰纲》中,我们领略了英雄与英雄之间智力大比拼时的风采;在《杨修之死》中,我们知道了人有聪明才智很重要,但如何运用聪明才智来保护自己更重要;从《范进中举》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无数知识分子的辛酸与眼泪。今天,我们又能从《香菱学诗》中尝到什么呢?

  二、学*准备内容

  1、作者介绍: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体味甚深,而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胸中多波澜,笔下无滞碍,于是成此绝世之作。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回目及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红楼梦》有《风月宝鉴》、《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三个异名。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败、互相倾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叫“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我们应该慢慢去品味。

  3、导入课文所学内容:

  (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香菱)

  (2)简单介绍香菱的身世、经历。(被拐卖,被欺凌,最后病重而死。)

  (3)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情节: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在小说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开始的。

  4、积累生字生词

  仄(zè)声应玚(yáng)庾(yǔ)信蘅(héng)芜(wú)苑(yuàn)

  三昧(mèi)暧暧(ài)胡诌(zhōu)

  颦(pín)怔怔(zhèng)暖香坞(wù)

  画缯(zēng)鳏鳏(guān)

  起承转合以词害意地灵人杰诲人不倦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穿凿揣摩

  5、熟读课文

  三、分析讨论课文内容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提取关键语句:

  找出课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细读课文:

  边看课文,边仔细分析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过程(香菱拜师,初作,再作,三作的过程;黛玉指点,评价,鼓励的话语。均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来分析)。

  4、思考、讨论: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5、比较阅读:分析香菱所作的三首诗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原诗略)

  分析: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分析:香菱作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分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非似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整,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要有自信,树立学*的信心;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兴趣;要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勤于实践,大胆创作。)

  3、课外拓展:互相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故事。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学*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

  对话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概括文章故事内容。

  三、阅读课文,深入理解

  活动一:读红楼,知故事。

  红楼故事会,香菱身世苦。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活动二:红楼人物品诗论话。

  1.宝玉探、春宝论诗话香菱。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

  2.宝钗论诗话香菱

  “呆”“疯”“魔”“仙”。

  3.黛玉论诗话香菱

  严格要求:“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黛玉为什么愿意这样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呢?真如她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

  4.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然而,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

  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还是老天不公啊,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香菱的一生呢?

  “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

  四、自我体会,获得启迪

  至此,我们对“香菱学诗”的多角度观照,已然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只剩下一个人没有谈自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了,这就是我们这群当代的中学生。给大家一个题目:“香菱学诗――”请大家在破折号后填上自己的认识。老师借用清代袁枚的四句诗谈谈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也算为同学们带个头:

  香菱学诗――白日不到处,青春却自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学*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

  对话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概括文章故事内容。

  三、阅读课文,深入理解

  活动一:读红楼,知故事。

  红楼故事会,香菱身世苦。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活动二:红楼人物品诗论话。

  1、宝玉探、春宝论诗话香菱。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

  2、宝钗论诗话香菱

  “呆”“疯”“魔”“仙”。

  3、黛玉论诗话香菱

  严格要求:“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黛玉为什么愿意这样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呢?真如她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

  4、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然而,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

  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还是老天不公啊,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香菱的一生呢?

  “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

  四、自我体会,获得启迪

  至此,我们对“香菱学诗”的多角度观照,已然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只剩下一个人没有谈自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了,这就是我们这群当代的中学生。给大家一个题目:“香菱学诗——”请大家在破折号后填上自己的认识。老师借用清代袁枚的四句诗谈谈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也算为同学们带个头:

  香菱学诗——白日不到处,青春却自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九年级学生已学过不少小说,对小说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够自主阅读感悟小说。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命运,学会感悟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品读小说的能力,学*香菱专注勤勉的学*精神。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整体把握内容,了解作者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文学常识。梳理结构,揣摩思路,感知主旨,了解本文语言、细节描写,及通过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欣赏精彩语段,把握香菱苦志学诗的性格特征。合作探究难点语句,理解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古典名著,借鉴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高尚情操。学*香菱专注勤勉的学*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跳读、品味、探究课文,梳理结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拓宽阅读视野,理解香菱对诗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

  【辅助教学设施及设计意图】

  使用多媒体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生学*兴趣。课前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候课,营造学*《红楼梦》的愉悦氛围。出示香菱、黛玉的图片,引起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学生研讨的问题用幻灯片逐步展示,清晰有序。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与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概括能力。最后截取了电视剧《红楼梦》中薛宝钗与贾宝玉、林黛玉初次相会的场面,教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举止、神情,并加以评价,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的兴趣。重在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香菱学诗的方法和专注勤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程序媒体设计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组织形式设计意图定向播放视频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开篇主题曲展示香菱、黛玉的图片,

  2、导入新课并展示学*目标。

  一、感悟情境,整体感知

  1、欣赏音乐、画面,汇报课前读《红楼梦》所了解的有关二人的情节。

  2、明确学*目标,朗读课文。师生互动,交流。营造学*《红楼梦》的愉悦氛围,进入情境,引起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初步感知。质疑展示学法、要求

  二、指导自读,梳理疑难

  1、指导读法(跳读)。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解疑、存疑。

  三、主动尝试,发现问题

  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不懂之处;

  2、向小组或老师提交问题,寻求解答。

  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交流。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质疑能力。探究展示互动问题启发诱导,适时点拨。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会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难点: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简介《红楼梦》)

  二、结合思考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简述香菱学诗的经过。

  四、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2、品析语段,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品味其中精美语言。

  3、归纳鉴赏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

  五、思维拓展:谈感受。

  六、课后作业:写一篇《香菱学诗》读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香菱的身世,理解香菱对文学的精神寄托及对艺术的追求。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3、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从香菱的身世,理解香菱对艺术的追求。

  2、难点: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温故知新 〉

  二、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1、香菱为何如此刻苦学诗,你认为她是崇拜艺术,还是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2、体会作者在香菱身上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三、解读探究,思维拓展

  1、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发?

  2、结合现实,分析“教”与“学”的关系

  四、朗读美文,积累语感。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阅读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1)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学*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

  对话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概括文章故事内容。

  三、阅读课文,深入理解

  活动一:读红楼,知故事。

  红楼故事会,香菱身世苦。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活动二:红楼人物品诗论话。

  1.宝玉探、春宝论诗话香菱。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

  2.宝钗论诗话香菱

  “呆”“疯”“魔”“仙”。

  3.黛玉论诗话香菱

  严格要求:“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黛玉为什么愿意这样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呢?真如她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

  4.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然而,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

  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还是老天不公啊,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香菱的一生呢?

  “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

  四、自我体会,获得启迪

  至此,我们对“香菱学诗”的多角度观照,已然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只剩下一个人没有谈自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了,这就是我们这群当代的中学生。给大家一个题目:“香菱学诗——”请大家在破折号后填上自己的认识。老师借用清代袁枚的四句诗谈谈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也算为同学们带个头:

  香菱学诗——白日不到处,青春却自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2、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香菱苦志学诗,定钗因和她同住蘅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吧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五、赏读课文,学*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红楼梦》。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会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难点: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简介《红楼梦》)

  二、结合思考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简述香菱学诗的经过。

  四、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2、品析语段,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品味其中精美语言。

  3、归纳鉴赏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

  五、思维拓展:谈感受。

  六、课后作业:写一篇《香菱学诗》读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香菱的身世,理解香菱对文学的精神寄托及对艺术的追求。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3、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从香菱的身世,理解香菱对艺术的追求。

  2、难点: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温故知新 〉

  二、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1、香菱为何如此刻苦学诗,你认为她是崇拜艺术,还是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2、体会作者在香菱身上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三、解读探究,思维拓展

  1、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发?

  2、结合现实,分析“教”与“学”的关系

  四、朗读美文,积累语感。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2)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2、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香菱苦志学诗,定钗因和她同住蘅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吧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五、赏读课文,学*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红楼梦》。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学*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

  对话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概括文章故事内容。

  三、阅读课文,深入理解

  活动一:读红楼,知故事。

  红楼故事会,香菱身世苦。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活动二:红楼人物品诗论话。

  1、宝玉探、春宝论诗话香菱。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

  2、宝钗论诗话香菱

  “呆”“疯”“魔”“仙”。

  3、黛玉论诗话香菱

  严格要求:“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黛玉为什么愿意这样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呢?真如她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

  4、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然而,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

  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还是老天不公啊,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香菱的一生呢?

  “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

  四、自我体会,获得启迪

  至此,我们对“香菱学诗”的.多角度观照,已然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只剩下一个人没有谈自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了,这就是我们这群当代的中学生。给大家一个题目:“香菱学诗——”请大家在破折号后填上自己的认识。老师借用清代袁枚的四句诗谈谈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也算为同学们带个头:

  香菱学诗——白日不到处,青春却自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学*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

  对话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概括文章故事内容。

  三、阅读课文,深入理解

  活动一:读红楼,知故事。

  红楼故事会,香菱身世苦。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活动二:红楼人物品诗论话。

  1、宝玉探、春宝论诗话香菱。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

  2、宝钗论诗话香菱

  “呆”“疯”“魔”“仙”。

  3、黛玉论诗话香菱

  严格要求:“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黛玉为什么愿意这样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呢?真如她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

  4、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然而,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

  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还是老天不公啊,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香菱的一生呢?

  “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

  四、自我体会,获得启迪

  至此,我们对“香菱学诗”的多角度观照,已然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只剩下一个人没有谈自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了,这就是我们这群当代的中学生。给大家一个题目:“香菱学诗——”请大家在破折号后填上自己的认识。老师借用清代袁枚的四句诗谈谈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也算为同学们带个头:

  香菱学诗——白日不到处,青春却自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3)

——《香菱学诗》教案 (菁华3篇)

《香菱学诗》教案1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 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 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香菱学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词库;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能力目标:了解香菱这个人物,感知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学*的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智取生辰纲》中,我们领略了英雄与英雄之间智力大比拼时的风采;在《杨修之死》中,我们知道了人有聪明才智很重要,但如何运用聪明才智来保护自己更重要;从《范进中举》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无数知识分子的辛酸与眼泪。今天,我们又能从《香菱学诗》中尝到什么呢?

  二、学*准备内容

  1、作者介绍: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体味甚深,而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胸中多波澜,笔下无滞碍,于是成此绝世之作。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回目及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红楼梦》有《风月宝鉴》、《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三个异名。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败、互相倾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叫“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我们应该慢慢去品味。

  3、导入课文所学内容:

  (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香菱)

  (2)简单介绍香菱的身世、经历。(被拐卖,被欺凌,最后病重而死。)

  (3)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情节: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在小说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开始的。

  4、积累生字生词

  仄(zè)声应玚(yáng)庾(yǔ)信蘅(héng)芜(wú)苑(yuàn)

  三昧(mèi)暧暧(ài)胡诌(zhōu)

  颦(pín)怔怔(zhèng)暖香坞(wù)

  画缯(zēng)鳏鳏(guān)

  起承转合以词害意地灵人杰诲人不倦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穿凿揣摩

  5、熟读课文

  三、分析讨论课文内容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提取关键语句:

  找出课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细读课文:

  边看课文,边仔细分析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过程(香菱拜师,初作,再作,三作的过程;黛玉指点,评价,鼓励的话语。均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来分析)。

  4、思考、讨论: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5、比较阅读:分析香菱所作的三首诗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原诗略)

  分析: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分析:香菱作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分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非似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整,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要有自信,树立学*的信心;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兴趣;要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勤于实践,大胆创作。)

  3、课外拓展:互相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故事。

《香菱学诗》教案3

  一、忆一忆:

  1、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字( ),号( ),又号( )、( )。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 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4)

——香菱学诗读后感 (菁华6篇)

香菱学诗读后感1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伟大的通俗小说,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内容的高度性和对人物塑造的成功。一直以来,我对《红楼梦》的印象不过是贾宝玉、林黛玉,最多还有个薛宝钗几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已。可是这次学*的课文《香菱学诗》却是令我很喜欢,朝思暮想地一遍遍回味,许多感情从心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漫开。

  其实《红楼梦》我是读过的。在未学*这篇课文以前,我从未注意到香菱这个孤苦的女子,但*来的学*,只是短短几页纸的文字,香菱的形象便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她对于不幸的乐观和坚强、对知识的渴求、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对学*的执着与刻苦……那么可爱。这些丰富的感受其实揭露了我阅读时一个*惯上的不足我不懂得精度,总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对于像《红楼梦》这样深刻的有内涵的经典之作,我的浅尝辄止实在是可惜。但我感触更深的'应该是曹雪芹的小说对于人物的塑造那么饱满、形象,而正因此,整本《红楼梦》就像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立体而鲜活,构造复杂却有条理、因果。

  读《香菱学诗》,我不仅在学*小说和文学方面感到有收获,有感触,在精神方面,更是获益匪浅。

香菱学诗读后感2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的一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用功不禁让我想向她学*。

  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向住在荣府的梨香院。*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蹯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我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的很,于是去找黛玉。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香菱练*写诗也是在黛玉的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作,指点门径三事。

  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状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这个指示,“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小竹下构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以致将探春“错了韵了”。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起床,到五更才睡去,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作成了,而且笑道:“但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之后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这就是香菱对学*的渴望和执着,但是此刻的我们呢?有好的学*条件却不好好学*,整天只明白耍酷、玩,这一切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中去,你不但能够学好,而且会让学*的负担成为快乐,所以,让我们一齐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中去吧!

香菱学诗读后感3

  香菱是《红楼梦》"所写开卷第一个女子",居于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香菱原名甄英莲,乃乡宦甄士隐之女,原本也是一个千斤小姐的身份,由于元宵节晚上被人拐卖,后来又被薛蟠强买去做了妾,遂先后被改名为香菱、秋菱。在薛蟠和其妻夏金桂的摧残蹂躏之下,苦命的香菱终于年纪轻轻便死于非命,走完了她那十分悲惨的命运结局。若世间从无人怜惜她,我愿为她守候仅余的人间暖情。

  一女香菱,先卖于各乡,后买于折磨。或许她早已料到事态,她或许会念到:“命运皆已成此,不应想方设法讨人怜修改此命罢。”以此了结。之后学诗掩饰悲哀。

  她开始拜于林黛玉,阅诗百篇,倾于诗海中,醉在其中,麻痹自己。夜晚来过,她倚在月色照到的门栏上,在月夜中,她终想起自己的身世,不免有心在痛,捂了胸口,手温勉强暖了暖心房。

  如果月光不洁,手温零度,心绞痛不能止,那么,我将为她守候最后的温度。表面越坚强,内心越痛苦。他们需要别人的保护与安慰,他们的脆弱灵魂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渴望的那一份幸福需要所有人来守候。如无人,我来守。君不在,我还在。

  轻梦为浮夸,只等待,守候来。

香菱学诗读后感4

  在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里,提到的有名有姓的女孩有上百个。最重要的便是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册里的三十六个了。文中姑娘或丫鬟也不少,为什么曹公把学诗这一情节安排给香菱呢?

  我认为,香菱学诗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香菱确实对诗文和学*保持着高度的热情。香菱学诗时,能读诗到“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显出香菱的呆,更是体现了她对学*的执着。香菱有着绝好的领悟能力,在黛玉对作诗稍作解释后便能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说道:“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在第四十八回中,宝玉也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若从这个方面来说,聪明之人必求多掌握学识,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知识很大层面上都是从书中获取的,那么,香菱学诗也不足为奇了。“精华欲掩料应难”月亮那纯净的光华,料必难被掩盖。这句话何曾不是自喻呢?黛玉也说:“你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可见香菱确有过人之处,这光华又怎能被掩盖呢?总有一天会绽放光芒。

  其次是为了抚慰心灵,缓解寂寞,寄托她的寻乡思乡之情。香菱自小被拐卖,好不容易被冯渊看中,“定情于一人者”,可偏又让薛蟠买去做妾,闹出个人命官司。可那“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从这侧面描写,也可看出香菱日后在薛家也不会安稳。可偏巧香菱对于自己的父母,年龄以及家乡,一概没了印象,文中也多次强调这一点,在周瑞家的以及夏金桂的询问中都可以看出。从现当代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萧红的《呼兰河传》来看,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在自己最穷困潦倒之时,写出回忆自己童年美好生活的作品,其中的精神归乡的意味不言而喻。反观香菱,她从小被拐卖,在贾府被欺侮时,她能回忆起自己父母亲的关爱吗?她能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薛蟠外出时,香菱便得了空闲,自然要学几首诗,寄托自己的感情。“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归乡,团圆应是香菱日夜所思的吧。

  再次,便是香菱对进入贾府上层社会的渴望。香菱在贾府的地位并不算高。作为薛蟠的妾,她只比丫鬟高些许,却又比不上宝钗,黛玉等人。大观园中的姑娘们都各有自己的才情。学诗也是一种提高才情的方法。而且这又能够帮助香菱更接*钗黛等人,更是帮助了她进入海棠诗社。

  第二个问题,便是曹公为什么把学诗这一情节安排给香菱呢?第一,我们知道,曹公对香菱是既赞美又同情的。首先是赞美。文中多次采用侧面描写赞美。第七回,周瑞家的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第十六回,王熙凤赞:“也因姨妈看着香菱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可见香菱的品性不同一般。脂砚斋道“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杜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在这一点的作用下,“香菱”学诗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红楼梦中合计有正、副、又副册各十二钗,第六回判词副册中唯一提到的便是副册之首香菱。显然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书中香菱出现的次数并不算少,但正面描写就只有那么一两处。第一回以及第四回有对她的外貌描写。其余的描写多为一笔带过,如第二十回,“正遇见宝钗、香菱、莺儿三个赶围棋作耍”第二十九回的“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我们对香菱性情的了解多从旁人的描绘中得到,缺少正面描写。在前面的描写中,我们知道,香菱是一个漂亮、安静的女孩子。但,这还不够,这从哪儿体现出来?于是香菱学诗的情节便上场了。这也是文学作品必须要做到的,这才使香菱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其三,人物的行为是与其身份地位有直接关联的`。我们把与香菱年纪相仿的其他女子如惜春、*儿、袭人等人来和香菱作个对比。惜春是荣国府的四姑娘,即使是庶出,从小也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虽不善诗,但善画,拥有小姐的气质。*儿是凤姐的陪房,贾琏的妾,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凤姐的帮手的,没有身份也没有时间去学诗。而袭人地位更低,就更不可能与宝黛等人*等相处,向他们学诗了。而香菱正好有这个身份及时间,安排学诗的情节也是自然的。

  综上,香菱学诗的情节正是大观园的必然产物。

香菱学诗读后感5

  香菱,本名英连,小时候出生于有钱人家,却由于在元宵灯会上被拐卖,沦落为贾府奴仆。宝钗一副夫子样的作为有时难免会煞风景,给人家泼冷水,所以香菱更愿意舍*求远找黛玉学诗,而黛玉则指点她学诗门径。

  这个故事描述了很多人,但重点描述的还是透过香菱学诗这件事来表现书宝钗和黛玉两人不一样的对待人、事、物的方式。宝钗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想教香菱的,她认为一个奴仆不值得,会显低她的身份,所以宝钗会偶摆夫子的架子,作者在此次是要体现出宝钗内心性格特征。而黛玉则不一样,她认为香菱也是人,和大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她不会嫌香菱不好,很认真的教她,香菱学诗最后成功,从而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曹雪芹在此处是明写香菱学诗,暗写宝钗和黛玉这两人的人物性格。和前面一样,曹雪芹除了明面上的意思外,还有很多是从暗处着手的,如后面写到的史湘云见宝玉,黛玉在窗下聆听,除了在明处设线了人物对话,又暗处着笔些了几人的内心想法。这也体现出了曹雪芹写作的高明之处。

  香菱学诗,并不仅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从中甚至能够延伸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感想或者说是期望。诗词要求的是创新,倘若有了“新”,那么诗词的格式等束缚,也就成为了空壳,可有可无,重要的是内涵,而非格式。

  学诗的过程中,香菱找了宝钗、黛玉来指点,宝钗虽认定“女子无才便是得”,但还是给了香菱些许指点。但与黛玉则有了很大区别。黛玉虽生性好静,喜散不喜聚,可还是很大度地给了香菱不少指点。也让她成了香菱学诗成功的重要人物。文中还出现了探春、宝玉等人,也起到了不小的陪衬作用,似乎是在为香菱的学*而赞叹,又似乎是作者在为后文写伏笔。

  循序渐进的文字,流水般俊秀的诗词,香菱最后做到了。

香菱学诗读后感6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念之所至。”其实,香菱学诗也好,语文学*也罢,亦或是生活中的学*与尝试等,心若向,身若往,则必然会得到一个可观的结果。

  心之所向,即内心的向往与憧憬。若指学*,则可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心与期待的目标,像香菱执着于学诗那样,我们也应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就能够做好。如果我们定一个目标,则可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向前,这是自身的信念所致。因此,成功的第一步,即相信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高度。

  身之所往,是在精神与灵魂的指引下行动的实践。若是说学*,则可引申为在拥有了自身的良好状态后付出的行动与坚持不懈的尝试。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像香菱执着于一次又一次地写诗,如果只有多彩的想法却不将其努力变成现实,那又有何用?不经历几次失败,又如何取得成功?所以,不懈地尝试与在每次实践失败后的反思,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多观察体验也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学*,抑或是生活。香菱在写诗之前,不也研读了许多好诗吗?我们学*语文,不正是要多阅读才能得到更多的观察体验吗?观察、体验写作要领,体会作者思想和感情,在此过程中又积累巩固了基础。

  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正如有些人,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别人的言行与结果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所以,有时多观察、体验、思考,也不失为一条成功的捷径。

  香菱终学有所成,自身原因不外乎这些。天资聪颖,学*认真而勤奋,肯多观察思考,愿意一遍遍写诗且让林黛玉教导自己,这都是促使她终成佳作的原因。当然,道理我们都懂,能实行的人却不多,愿我们“心之所向,即为信仰”吧。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5)

——《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诗》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

  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字。

  乃: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撇”。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诗》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预*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⑴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⑵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⑴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⑵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⑶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⑴《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⑵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⑶体味诗的颈*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⑷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⑸《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⑹想象一下,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⑴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⑵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⑶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声起韵。

  (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⑷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诗》教学设计4

  【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准备】

  搜集作者生*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⑴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1、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2、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⑴ 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⑵ 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范读;

  ⑵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范读;

  ⑵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⑴ 背诵这两首诗;

  ⑵ 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⑶ 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诗》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童年的幸福快乐。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4、通过学*诗歌,会仿照《我想》前四小节写诗句。

  评价设计:

  1、目标1通过课前预*,课上检查的方式了解和指导,使全班100%的学生会读生字"丫",认识"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目标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观察、教师点评、读悟结合的方式,使全班80%以上的学生会读出童年的快乐。

  3、目标3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表情,以及学生回答问题来检查。

  4、目标4通过课堂小练笔来检测。

  过程预设:

  一、谈话引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9 儿童诗两首 (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教师范读,激**感。

  三、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四、品读诗歌,深化情感。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五、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六、再读诗歌,升华情感,背诵诗歌。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七、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板书设计: 儿童诗两首

  美好的愿望 街头读书

  丰富的想象力 溪边钓鱼 快乐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6)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郭沫若诗两首》选的是《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它们都短小、精粹,清新、优美,适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追求理想、追求美的愿望。它们的结构、手法和情调都颇为类似,可以进行比较。《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天上的街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投影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

  3、师评点。

  4、师读。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

  (1)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2)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3)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1)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2)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

  (1)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2)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

  2)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3)诗人怎样由联想而进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4)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予以引导、明确,掌握全诗结构和主旨。

  归纳想象思路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课堂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三、再次朗读,探究解疑。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四、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1、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2、两首诗歌有何异同?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区别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联想和想象练*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七、朗诵比赛。

  背诵两首诗歌。小组间互背,推荐背的好的'全班交流。

  八、布置作业。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重点】

  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难点】

  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知识链接】

  1、走*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2、写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19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静夜》最初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时世新报学灯》,原题《静夜吟》。

  3、关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文学作品中,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环境场面描写更充分发挥衬托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想象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

  【自主学*】

  1、指导、训练朗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试着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这两首诗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漏出()鲛人()

  3、填空。

  这两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籍贯________,是著名________、________,代表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4、选词填空。

  (点闪明现)

  (1)远远的街灯___了,好像___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___了,好像____着无数的街灯。

  (2)这四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合作探究】

  《天上的街市》

  5、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6、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7、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8、细读《静夜》诗文,看诗人具体写了什么。其中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9、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静夜》全诗的意境。

  11、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结构有哪些异同?同是夜晚,同在天上,同条天河,可在两首诗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境,你能说说原因吗?

  【精读精练】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缥缈”一词换成“晴朗”不是更好吗?能不能换,请说说理由。

  13、既是想像,作者为什么又用“定然”一词来作充分肯定呢?

  14、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试结合背景分析作者这一美好想像的根源在何处?

  15、“美丽的街市”在作者心中是对什么的追求?而“世上没有的珍奇”是作者对什么的追求?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按“名、时、地、作、评”确定记忆重点。

  三、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四、探究讨论

  1、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⑴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⑵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⑶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⑴街灯(联想)明星(想象)天上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⑵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⑶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⑷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如: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四、比较阅读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五、指导学生练*,学*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很简单,是学生学*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教后反思】

  学生还是很喜欢这两首诗的。让他们谈更喜欢哪一首这个环节很出彩,学生大多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对第二首留白艺术的认识分析很让我意外。他们在这课还是有所获的。这也提醒我,新教材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体悟,只在学生感受的层面上做文章,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应该有适当的点拨和传授,以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知识链接】

  1、走*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2、写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19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静夜》最初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时世新报学灯》,原题《静夜吟》。

  3、关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文学作品中,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环境场面描写更充分发挥衬托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想象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

  【自主学*】

  1、指导、训练朗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试着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这两首诗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漏出()鲛人()

  3、填空。

  这两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籍贯________,是著名________、________,代表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4、选词填空。

  (点 闪 明 现)

  (1)远远的街灯___了,好像___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___了,好像____着无数的街灯。

  (2)这四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合作探究】

  《天上的街市》

  5、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6、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7、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8、细读《静夜》诗文,看诗人具体写了什么。其中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9、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静夜》全诗的意境。

  11、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结构有哪些异同?同是夜晚,同在天上,同条天河,可在两首诗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境,你能说说原因吗?

  【精读精练】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缥缈”一词换成“晴朗”不是更好吗?能不能换,请说说理由。

  13、既是想像,作者为什么又用“定然”一词来作充分肯定呢?

  14、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试结合背景分析作者这一美好想像的根源在何处?

  15、“美丽的街市”在作者心中是对什么的追求?而“世上没有的珍奇”是作者对什么的追求?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郭沫若诗两首》选的是《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它们都短小、精粹,清新、优美,适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追求理想、追求美的愿望。它们的结构、手法和情调都颇为类似,可以进行比较。《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天上的街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投影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

  3、师评点。

  4、师读。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

  (1)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2)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3)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1)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2)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

  (1)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2)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

  2)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3)诗人怎样由联想而进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4)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予以引导、明确,掌握全诗结构和主旨。

  归纳想象思路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课堂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三、再次朗读,探究解疑。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四、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1、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2、两首诗歌有何异同?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区别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联想和想象练*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七、朗诵比赛。

  背诵两首诗歌。小组间互背,推荐背的好的全班交流。

  八、布置作业。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7)

——《哦,香雪》教学设计通用5篇

  《哦,香雪》教学设计 1

  一.导语设计

  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也许祖祖辈辈有着同样的回答,山外还是山。然而幸运地是小山村台儿沟人们的生活因为一列火车而发生了变化,从那以后,他们知道了山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将为我们展现这一划时代的变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的抒情小说《哦,香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作者**,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小说集》。

  《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在小说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突现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丽的小说和一群美丽的姑娘。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课前大家已经充分地进行了预*,有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复述一下它的故事情节?

  (火车来之前……火车来之后……)

  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锁定目标,追赶火车,交出鸡蛋

  愿望实现,步行返回,欢呼香雪

  这位同学复述得很好,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四、赏析人物形象

  1.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2.提问:她们的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3.提问: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明确:

  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们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地希望能拥有和她一样的铅笔盒。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

  提问:香雪的木制铅笔盒是怎么得来的?

  明确:那是她“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呢。”

  提问:那她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

  明确:因为她的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提问:是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这并不是因为她爱慕虚荣。首先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

  其次,香雪觉得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也没有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

  ……“赶快下去,赶快回家,第二天赶快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

  提问:那么香雪所追求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又代表着什么呢?

  明确: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

  4.提问:课文展现了以香雪和凤娇为代表一群性格鲜明的山里姑娘,但是课文的题目却是“哦,香雪?”作者为什么不将文题改为“哦,凤娇”?

  既然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作者有为什么花笔墨刻画凤娇这个侧面人物呢?不写的话不是更能突出主人公吗?

  明确:红花应由绿叶衬,作者在首先为我们展现香雪的同伴――以凤娇为代表的一群山里姑娘,是为了衬托香雪的清纯。香雪既是这群姑娘中普通的一员,又有许多和她们不同的地方。她们的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是她们的目的都一样,就是要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只不过换的东西不同

  5.从作者的描述对象来说,小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群清纯、美丽的姑娘,那她为什么不选择小孩、老者或者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呢?

  明确:因为小孩少不更事,他们的思想还很稚嫩;老者们已*垂暮,他们已经不再能担负起台儿沟的发展和兴盛;而青年男人们虽然有年轻的思想,可以很快接受新兴的事物,也有开创新气象的勇气。但是从小说的创作需要来看,小说是通过一群女孩子来衬托香雪这个主人公,而男人一般比较独立,他们很少成群结对地出门。其次,那些拿鸡蛋换东西做买卖的事情一般只有女孩子才能做得来,小伙子一般从事体力劳动。另外,女孩子们的穿着打扮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充满朝气的感受,乘客在心理上更容易接纳她们。

  五.小结课文

  孙犁评价《香雪》这篇小说时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绐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是的,这是一篇很美的小说,它为我们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清纯、美丽,不沾一点尘杂,清澈透明,总能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的女孩子。更难得地是她对知识,对现代文明充满着渴求和执着。关于这篇小说,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说的题目“哦,香雪”。为什么要用“哦,香雪”,而不用“哇,香雪”或者“村里有个姑娘叫香雪”?

  《哦,香雪》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3.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学*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说明:

  **的《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题目的感叹语调也提示和透露了这一点。《哦,香雪》是**的成名作,作者选取了一个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厚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时代思潮的波澜。反映在小说的叙述结构上,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圈划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来鉴赏人物,通过景物描写来补充反映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鉴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说明: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而相对较多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作家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也突出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但更重要的是时代思潮的影响,70年代末兴起的个性**和主情主义思潮,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出现了一种抒情化的倾向。闭塞的台儿沟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没有了过去的宁静,也扰乱了少女们的心,一方面是因为少女们天生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是封闭的山寨对山外世界、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之情,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竿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纯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80年代是一个对“现代化”充满神秘与迷信的时代,一种新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代化必然代表进步、文明和美好;反之,就是落后、封建和野蛮--,但敏锐的作家**却从现代化(火车的象征)进入以前的人性淳朴的民间社会作出美轮美奂的赞美,这种深远的意蕴,将会超越时空而发生永恒的魅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今天我们学*的抒情小说《哦,香雪》就是这样一篇大山中的文章。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请大家用笔圈划出来。

  2.“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1.火车打破了宁静。

  圈划第5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2.“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读课文,有明确的目的性,圈划课文也有明确的指向性,由于课文较长,整体预*之后,往往抓不住主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有目的的思考。

  快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文本的故事情节略显散乱,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在大概提炼出了整篇小说中的各个“事件”按“历时性”顺序之后,让我们把它们按照“共时性”事件的排列顺序重新编排:

  火车进村——姑娘们打扮—— 姑娘们互开玩笑;

  停靠一分钟——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凤娇与“北京话”聊天,做生意——火车开走;

  上学被人嘲笑——香雪看到铅笔盒, 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

  通过这样的一组排列,你能看清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容吗?

  1.火车进村,停靠一分钟,姑娘们打扮,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火车开走,姑娘们互开玩笑,做生意,凤娇与“北京话”聊天,香雪看到铅笔盒,上学被人嘲笑,车上的冷漠,香雪错上了车,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与姐妹们相遇。

  2.在左一栏的正是属于“城市世界”的话语,而右一栏则是“乡村世界”的话语,中间一栏是“乡村世界”努力向“城市世界”靠拢的表现。

  通过复述情节,理清文章结构铺排,思考这样的情节安排对文本有何作用。

  再读课文

  鉴赏人物

  1.香雪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段?在文中找出原句并说说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在火车到来的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她们感兴趣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体现香雪怎样的性格?

  3.香雪追求的是不是“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用文中的原话)。

  4.作者在65自然段中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其中有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说明了什么?

  5.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你会选择哪几个呢?

  1.小说第五段末尾便提到了两位主要人物:香雪和凤娇。她们俩都是对“火车”带来的那个——说得玄一些——不同的“世界”十分之渴盼,于是带有一种迫不及待的热情。而“总是”一词又使读者在此感到,香雪比凤娇显得更外向,也更积极主动。

  2.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而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

  3.香雪的内心刻画中我们可以发现,香雪的追求其实已经超出了“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而向往着那她自己——甚至包括叙述者——也说不清的那什么超越于一切她的知识范围所了解的东西之外的那个什么。这种焦虑从叙述者用日常语言对香雪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时可以显现出来:“香雪的心再也不能*静了,她好象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着重为引者所加)我们当然不认为香雪的思考是错误的,但当她的思想用“贫穷”、“不光彩”等属于她的日常语汇来表达出来,却又显得单薄和贫瘠。当然,通过这些词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香雪比她的姐妹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台儿沟需要的不是“完善”,而是“革新”。

  4.作者用了一段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却是再次突出了“两个世界”不同的观念差异。香雪似乎不能领会属于“别个世界”的人们对于她所处的世界的怜悯和同情,而香雪则认定“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坚持把鸡蛋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换句话说,香雪认为白拿铅笔盒是“不光彩”的事情,而以四十个鸡蛋换来,就可以使双方达成“*等”。

  5.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重中之重,而散文化的语言,抒情式的表达,使得分析文本时必需注重关键词句的表面和引申,看出词句背后的深意。注重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细读章节

  注重景物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1)第66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2)第69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3)第70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4)第71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明确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强调人物描写重方法;环境描写重作用的考察重心。

  小结课文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也是**的成名作。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教师的小结必不可少,通过小节使得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深的探讨。

  课后作业

  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学生按照要求,想象完成作业。

  作业的开放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思路点拨

  **曾经说过,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小说中香雪那洁如水晶的目光,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少女们那飘荡在山谷里的天真烂漫的笑声,还有少女凤娇对乘务员“北京话”的那种无私无邪的情感,都是少女世界的特有的美丽风景。小说重点写了少女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作者还有意交代了香雪这一举动的心理动力,那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还有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

  在小说的叙述结构上,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她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的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将一些每天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精心的选择、排列和叙述,最后以香雪换铅笔盒的“冒险”为终结,尤其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就如一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练*举隅

  1.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1)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2)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3)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4)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2.孙犁评价《香雪》这篇小说时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绐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是的,这是一篇很美的小说,它为我们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清纯、美丽,不沾一点尘杂,清澈透明,总能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的女孩子。更难得地是她对知识,对现代文明充满着渴求和执着。关于这篇小说,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说的题目“哦,香雪”。为什么要用“哦,香雪”,而不用“哇,香雪”或者“村里有个姑娘叫香雪”?

  《哦,香雪》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整体领悟,圈划关键词句;学*作者语言运用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中的景物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学*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著与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把握香雪的形象特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理解火车、大山、铅笔盒的象征意义;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分钟能做什么?

  一分钟,看了一页书;一分钟,浏览了一则新闻;一分钟,也许什么都不干,就楞了一会儿神……那么,一列火车一分钟的停靠能给大山深处带来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的抒情小说《哦,香雪》,看看在大山深处,火车停靠的一分钟里发生了什么。

  二、作家剪影

  **,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

  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这篇小说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三、感知故事

  1、预*检测:

  2、小说是以什么为背景的?

  背景——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

  3、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4、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5、“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6、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人物——一群淳朴、善良但性格各异的山村少女。

  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

  引子:火车开进了深山。

  7、指名复述故事情节:火车来之前……火车来之后……

  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锁定目标,追赶火车,交出鸡蛋

  愿望实现,步行返回,欢呼香雪

  一句话概括: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四、品评形象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主要用什么手法塑造这一人物的?

  主人公香雪,前半部分注重行动描写,后半部分注重心理描写。

  2、鉴赏行动描写。

  ⑴火车开进深山,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生活方面的)

  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学*方面的)

  ⑵香雪本来有没有铅笔盒?铅笔盒怎么样?那她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

  那是她“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呢”。但是她的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⑶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自尊的香雪。

  ⑷为了得到一个铅笔盒,一个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这又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

  勇敢、执着。

  ⑸香雪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表明了什么?

  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文化方面的追求。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知识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所以,和其他姑娘相比,香雪还是一个积极要求上进,有着远大梦想的人。

  ⑹香雪和其他姑娘的追求本质相同吗?

  本质上,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只不过层次不同而已。(这正是火车带来的现代文明对她们的影响和冲击)

  3、鉴赏心理描写。

  指名分别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写香雪想到了什么?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

  想到了明天向同学炫耀:可能有虚荣心,但又不仅仅是虚荣心,更多的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体现了她自尊心即将得到满足的喜悦和憧憬。

  想到台儿沟的明天:对家乡美好明天的憧憬和渴望,这是她热爱家乡的表现。

  想到如何向母亲交代:担心,害怕。

  拿这个盒子可以考上大学以便向母亲交代:用知识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也许香雪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但我们可以肯定,**一定有,因为这恰巧是她创作本文的意图所在,这正体现了**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深层次思考)。

  总结:其中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山村现状的朦胧而强烈愿望。这正是香雪和前面我们提到的放羊娃最大的不同。所以人生的可悲之处不在于目标没有达到,而在于根本没有目标。而香雪的这种愿望正是由象征着现代文明的火车所带来的。

  4、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的一个女孩子,唯一的初中生,她美丽、纯朴、勇敢、执着、自尊、并有着渴望现代文明,渴望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进而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朦胧愿望。

  铅笔盒:为得到铅笔盒,香雪付出了四十个鸡蛋和走三十里夜路的代价,在得到铅笔盒后,香雪不仅想到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还想到考上大学和台儿沟面貌的改观。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香雪和台儿沟的自尊的象征,跟火车一样,还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五、鉴赏环境

  1、知识要点:环境描写包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2、示例分析:找出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这一情节中的环境描写,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分析其中的作用。

  ①“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父的声音。”——怕

  ②“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③“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父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④“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小结: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

  3、课堂练*:分析下面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①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表面看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其实写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发生在台儿沟这样一个地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保守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们安于现状,自甘封闭。

  正是因为它的封闭,所以才有了后面这些山里的姑娘对火车的惊喜,才显得香雪对外界文明的追求的可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然而,两根纤细、闪亮地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的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粱,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拟人、象征。火车的到来给这个封闭的小山村撕开了一个口子,让山里人通过它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火车象征着改革的春风,虽然行程曲折,但它还是刮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③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这一段描写的景物色调都比较灰暗,但只有一样东西色彩是明丽的,那就是铅笔盒,前面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此时香雪心里的害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突出铅笔盒在香雪看来是十分重要的,珍贵的,甚至是神圣的。

  4、小结:综上所述,环境描写不仅为人物提供活动的舞台,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以景写情,直接参与对人物的塑造,可谓一举多得,在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品味语言

  1、老作家孙犁,看过《香雪》之后,给**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作者语言清新淡雅,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对人物的描写,写得都很美,且富有寓意。请同学们迅速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单说明理由。

  2、示例分析。

  ⑴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⑵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喜欢,想多待一会,特别是开她玩笑后更有那一点意思了;“更够意思”是说“北京话”对她更好。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⑶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⑷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⑸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碾扎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一组叠词,强调火车对台儿沟的不怜惜,不愿再这里多停一会儿,全句拟人化,从火车的心理写出了台儿沟的小。

  ⑹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有挽留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挽留”讲台儿沟拟人化,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

  ⑺她有点儿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工具。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代文明对台儿沟的控制。从香雪的心理写出了火车巨大快速强势的特点,写出了乡村姑娘在现代文明面前的无奈。

  ⑻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

  两个动词从速度等方面写出了火车的冷漠无情,暗喻现代文明的冷漠。

  3、小结: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

  七、难点探究

  1、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有人说,换铅笔盒的“历险”,正是小说的重点和高潮,表现的是香雪的自尊与自强,意味着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是乡村社会走向开放的起点。你更赞同哪种观点?

  要点:火车,象征开放、现代;深山,象征封闭、落后、传统;铅笔盒,象征知识、文明。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实物,它象征着知识与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同样也表现了她的追求和理想。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

  2、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香雪,题目如果叫“香雪”也未尝不可,可是为什么还要加一个“哦”呢?这个“哦”字到底该怎样读?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哦”字而不用“哇”、“啊”、“嘿”、“唉”、“嗯”?

  “哦”字,一般情况下都作叹词;常见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ò”①表示领会、醒悟②表示惊喜、赞叹③表示提醒④表示承诺、应答;一是读“ó”①表示将信将疑②表示疑问、惊奇。

  结合小说的情节来看,“哦,香雪!”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处,是台儿沟的姐妹们(在香雪毅然踏进火车又夜半独自走了30里回到台儿沟时)见到香雪时所发出的惊喜之声。但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如果结合整篇小说的内容和主旨来看,其内涵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①香雪,为了那只铅笔盒,而耽误了下车时间,一个女孩在一片漆黑中步行了30里,这种勇气说明香雪已打开心结去接受新生事物,作者为香雪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发出由衷的赞叹。②“哦”字所表达的是一种惊喜与欢呼。作者对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独自踏上火车,走出封闭的农村,追求文明社会新生活的勇气与胆量,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哦”都读去声“ò”,表示赞叹之情、敬佩之意。)

  “啊”过分大气,小山村、小姑娘、小火车站、小事情,用“啊”来感叹不妥;“哇”太现代气,洋气,闭塞的山村与之不符;“嘿”,太随意轻松;“唉”变成了叹息;“嗯”只表现了赞许。只有“哦”才含蓄、凝重,充满觉悟,意蕴丰富,既有同情和赞叹,又有对山村姑娘追求现代文明不易的感叹。

  八、总结延伸

  1、课文总结:《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短篇小说,其特点就在于纯净的诗情与隽永的意境。散文体小说不重在情节上下功夫,而是写人,写人的内心世界,写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美好。小说把农村女孩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转化为一种抒情诗的意境,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意境优美,韵味萦回。“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动情。”

  2、作者**为什么要刻画香雪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眼中的《哦,香雪》:

  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我写她们,那是因为我真心地热爱她们,即使是自私、愚昧、落后也总那么真切,那么感人。

  作者刻画之一形象:赞美香雪等女孩子的纯洁心灵和美好品性;赞美香雪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精神;赞美迫切地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纯美自尊的农村青年;担心在追求现代文明的时候,会失落人性中的尊严、纯真和淳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3、延伸讨论:火车开进台儿沟来,对这些姑娘们对台儿沟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各人的认识理解不同,回答可能也会千差万别。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当火车开来的时候,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这些单纯质朴的姑娘们展露出了迷人的性格魅力:热情、活力、勇敢。她们渴望美好生活的心多么热诚。山里的风沙没能吹得她们灰头土脸地认命,火车来了,让她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她们并不只是观望和羡慕,而是行动起来了:拿鸡蛋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对凤娇来说,是纱巾和发卡,对香雪来说,是书包和铅笔盒。虽然她们对更好的生活的理解不一样,但焕发着同样的勇于追求的活力和生命力。香雪,更是她们中的最优秀者,她强烈的自尊心、上进心和不服输的顽强劲儿令人惊叹。而这些品质正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下才被激发了出来。倘若不是火车开来,打开了姑娘们的眼界,她们可能就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中简单而单调地活下去,那种兴奋的感觉、那种热望的经历就不会产生,这些优秀的品质、这些美好的性格也不会养成。正是在这种山里和山外的碰撞中,这些姑娘们展示出了更多的优美可爱之处,就如同石子在小溪里激起了美丽的浪花。所以她们应该感谢火车。但是,她们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外面的世界是繁华的、五光十色的,但也是浮华的、虚荣的。而这些单纯的姑娘们并不了解,她们只是像虔诚的向日葵一样对着外面的世界仰起了脸庞,不知道将失去什么。凤娇们羡慕城里人的头饰和手表,而背着家人用鸡蛋换了这些奢侈品回来,不知道几个圈圈套在头上并不就是好看,而手表也不一定越小越好,她们只是盲目的羡慕和追随,就像城市里的姑娘盲目追随潮流一样。而为了这些并无多少价值的东西,她们已经开始把自家不多的鸡蛋牺牲掉而宁愿挨父母骂了,在贪图享受的诱惑面前,对贫穷父母的体谅和爱也不再重要了。香雪受的伤害更加令人难过。她被歧视和嘲讽。她太单纯了,还不具备冷静看待这种嘲讽的能力,更没有批判那些势利冷酷的同学们的意识。她觉得自己受歧视是应该的,因为她穷。所以她唯一想的就是弄到自动铅笔盒,在她们面前也自豪一次,以为这样可以挽回自尊。那只木头铅笔盒,是父亲亲手做的,但在她眼里,却是那么寒碜。其实全世界的铅笔盒都没有比它更贵重的了,因为它凝聚着父亲的爱。可是她的注意力已不在这里了。香雪对尊严的维护让人感动和怜惜,但这种方式却令人忧虑。她将没法获得真正的尊严,因为这次是铅笔盒,下次可能就是书包。她的伤害将越积越多,会不会让她变成冷酷的人呢?现在她就开始骗起母亲了,而且觉得理所当然。这是一个善良纯洁再质朴不过的女孩子,但外面的世界却逼迫她去欺骗母亲了……看着这些女孩子,我们的心里充满喜爱、怜惜、心疼和淡淡的忧伤,这或许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吧。4、香雪的故事给你的最大启发是什么?“我”与香雪比,缺少了什么?

  示例1:知识改变命运

  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至理名言早已放之四海、深入人心。古今中外无数鲜活的事例都印证了这句话。

  中国的华罗庚,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后来因其数学研究屡有重大成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

  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学*,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让人可怜的残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张艺谋因为苦苦求学,才得以上了电影学院,才得以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变成为今天带着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知名导演。

  同样真实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样条件、同样环境,最后因知识水*不同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

  示例2:知识就是力量,进取改变命运

  当知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大门的时候,我们是否有香雪她们那样的机遇意识,香雪她们的那种期盼追求?让青春冲动和生命激情,引发我们队远方生活的憧憬,在骨子里永远保持那份对文明和进步的执着追求。香雪生活的时代正离我们越来越远,香雪的热情和追求却永远离我们很*很*。

  《哦,香雪》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整体领悟,圈划关键词句;学*作者语言运用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中的景物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学*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著与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把握香雪的形象特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理解火车、大山、铅笔盒的象征意义;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分钟能做什么?

  一分钟,看了一页书;一分钟,浏览了一则新闻;一分钟,也许什么都不干,就楞了一会儿神……那么,一列火车一分钟的停靠能给大山深处带来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的抒情小说《哦,香雪》,看看在大山深处,火车停靠的一分钟里发生了什么。

  二、作家剪影

  **,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

  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这篇小说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三、感知故事

  1、预*检测:

  2、小说是以什么为背景的?

  背景——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

  3、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4、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5、“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6、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人物——一群淳朴、善良但性格各异的山村少女。

  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

  引子:火车开进了深山。

  7、指名复述故事情节:火车来之前……火车来之后……

  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锁定目标,追赶火车,交出鸡蛋

  愿望实现,步行返回,欢呼香雪

  一句话概括: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四、品评形象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主要用什么手法塑造这一人物的?

  主人公香雪,前半部分注重行动描写,后半部分注重心理描写。

  2、鉴赏行动描写。

  ⑴火车开进深山,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生活方面的)

  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学*方面的)

  ⑵香雪本来有没有铅笔盒?铅笔盒怎么样?那她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

  那是她“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呢”。但是她的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⑶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自尊的香雪。

  ⑷为了得到一个铅笔盒,一个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这又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

  勇敢、执着。

  ⑸香雪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表明了什么?

  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文化方面的追求。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知识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所以,和其他姑娘相比,香雪还是一个积极要求上进,有着远大梦想的人。

  ⑹香雪和其他姑娘的追求本质相同吗?

  本质上,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只不过层次不同而已。(这正是火车带来的现代文明对她们的影响和冲击)

  3、鉴赏心理描写。

  指名分别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写香雪想到了什么?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

  想到了明天向同学炫耀:可能有虚荣心,但又不仅仅是虚荣心,更多的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体现了她自尊心即将得到满足的喜悦和憧憬。

  想到台儿沟的明天:对家乡美好明天的憧憬和渴望,这是她热爱家乡的表现。

  想到如何向母亲交代:担心,害怕。

  拿这个盒子可以考上大学以便向母亲交代:用知识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也许香雪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但我们可以肯定,**一定有,因为这恰巧是她创作本文的意图所在,这正体现了**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深层次思考)。

  总结:其中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山村现状的朦胧而强烈愿望。这正是香雪和前面我们提到的放羊娃最大的不同。所以人生的可悲之处不在于目标没有达到,而在于根本没有目标。而香雪的这种愿望正是由象征着现代文明的火车所带来的。

  4、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的一个女孩子,唯一的初中生,她美丽、纯朴、勇敢、执着、自尊、并有着渴望现代文明,渴望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进而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朦胧愿望。

  铅笔盒:为得到铅笔盒,香雪付出了四十个鸡蛋和走三十里夜路的代价,在得到铅笔盒后,香雪不仅想到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还想到考上大学和台儿沟面貌的改观。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香雪和台儿沟的自尊的象征,跟火车一样,还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五、鉴赏环境

  1、知识要点:环境描写包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2、示例分析:找出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这一情节中的环境描写,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分析其中的作用。

  ①“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父的声音。”——怕

  ②“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③“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父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④“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小结: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

  3、课堂练*:分析下面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①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表面看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其实写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发生在台儿沟这样一个地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保守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们安于现状,自甘封闭。

  正是因为它的封闭,所以才有了后面这些山里的姑娘对火车的惊喜,才显得香雪对外界文明的追求的可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然而,两根纤细、闪亮地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的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粱,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拟人、象征。火车的到来给这个封闭的.小山村撕开了一个口子,让山里人通过它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火车象征着改革的春风,虽然行程曲折,但它还是刮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③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这一段描写的景物色调都比较灰暗,但只有一样东西色彩是明丽的,那就是铅笔盒,前面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此时香雪心里的害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突出铅笔盒在香雪看来是十分重要的,珍贵的,甚至是神圣的。

  4、小结:综上所述,环境描写不仅为人物提供活动的舞台,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以景写情,直接参与对人物的塑造,可谓一举多得,在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品味语言

  1、老作家孙犁,看过《香雪》之后,给**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作者语言清新淡雅,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对人物的描写,写得都很美,且富有寓意。请同学们迅速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单说明理由。

  2、示例分析。

  ⑴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⑵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喜欢,想多待一会,特别是开她玩笑后更有那一点意思了;“更够意思”是说“北京话”对她更好。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⑶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⑷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⑸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碾扎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一组叠词,强调火车对台儿沟的不怜惜,不愿再这里多停一会儿,全句拟人化,从火车的心理写出了台儿沟的小。

  ⑹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有挽留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挽留”讲台儿沟拟人化,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

  ⑺她有点儿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工具。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代文明对台儿沟的控制。从香雪的心理写出了火车巨大快速强势的特点,写出了乡村姑娘在现代文明面前的无奈。

  ⑻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

  两个动词从速度等方面写出了火车的冷漠无情,暗喻现代文明的冷漠。

  3、小结: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

  七、难点探究

  1、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有人说,换铅笔盒的“历险”,正是小说的重点和高潮,表现的是香雪的自尊与自强,意味着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是乡村社会走向开放的起点。你更赞同哪种观点?

  要点:火车,象征开放、现代;深山,象征封闭、落后、传统;铅笔盒,象征知识、文明。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实物,它象征着知识与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同样也表现了她的追求和理想。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

  2、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香雪,题目如果叫“香雪”也未尝不可,可是为什么还要加一个“哦”呢?这个“哦”字到底该怎样读?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哦”字而不用“哇”、“啊”、“嘿”、“唉”、“嗯”?

  “哦”字,一般情况下都作叹词;常见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ò”①表示领会、醒悟②表示惊喜、赞叹③表示提醒④表示承诺、应答;一是读“ó”①表示将信将疑②表示疑问、惊奇。

  结合小说的情节来看,“哦,香雪!”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处,是台儿沟的姐妹们(在香雪毅然踏进火车又夜半独自走了30里回到台儿沟时)见到香雪时所发出的惊喜之声。但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如果结合整篇小说的内容和主旨来看,其内涵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①香雪,为了那只铅笔盒,而耽误了下车时间,一个女孩在一片漆黑中步行了30里,这种勇气说明香雪已打开心结去接受新生事物,作者为香雪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发出由衷的赞叹。②“哦”字所表达的是一种惊喜与欢呼。作者对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独自踏上火车,走出封闭的农村,追求文明社会新生活的勇气与胆量,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哦”都读去声“ò”,表示赞叹之情、敬佩之意。)

  “啊”过分大气,小山村、小姑娘、小火车站、小事情,用“啊”来感叹不妥;“哇”太现代气,洋气,闭塞的山村与之不符;“嘿”,太随意轻松;“唉”变成了叹息;“嗯”只表现了赞许。只有“哦”才含蓄、凝重,充满觉悟,意蕴丰富,既有同情和赞叹,又有对山村姑娘追求现代文明不易的感叹。

  八、总结延伸

  1、课文总结:《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短篇小说,其特点就在于纯净的诗情与隽永的意境。散文体小说不重在情节上下功夫,而是写人,写人的内心世界,写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美好。小说把农村女孩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转化为一种抒情诗的意境,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意境优美,韵味萦回。“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动情。”

  2、作者**为什么要刻画香雪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眼中的《哦,香雪》:

  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我写她们,那是因为我真心地热爱她们,即使是自私、愚昧、落后也总那么真切,那么感人。

  作者刻画之一形象:赞美香雪等女孩子的纯洁心灵和美好品性;赞美香雪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精神;赞美迫切地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纯美自尊的农村青年;担心在追求现代文明的时候,会失落人性中的尊严、纯真和淳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3、延伸讨论:火车开进台儿沟来,对这些姑娘们对台儿沟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各人的认识理解不同,回答可能也会千差万别。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当火车开来的时候,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这些单纯质朴的姑娘们展露出了迷人的性格魅力:热情、活力、勇敢。她们渴望美好生活的心多么热诚。山里的风沙没能吹得她们灰头土脸地认命,火车来了,让她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她们并不只是观望和羡慕,而是行动起来了:拿鸡蛋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对凤娇来说,是纱巾和发卡,对香雪来说,是书包和铅笔盒。虽然她们对更好的生活的理解不一样,但焕发着同样的勇于追求的活力和生命力。香雪,更是她们中的最优秀者,她强烈的自尊心、上进心和不服输的顽强劲儿令人惊叹。而这些品质正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下才被激发了出来。倘若不是火车开来,打开了姑娘们的眼界,她们可能就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中简单而单调地活下去,那种兴奋的感觉、那种热望的经历就不会产生,这些优秀的品质、这些美好的性格也不会养成。正是在这种山里和山外的碰撞中,这些姑娘们展示出了更多的优美可爱之处,就如同石子在小溪里激起了美丽的浪花。所以她们应该感谢火车。但是,她们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外面的世界是繁华的、五光十色的,但也是浮华的、虚荣的。而这些单纯的姑娘们并不了解,她们只是像虔诚的向日葵一样对着外面的世界仰起了脸庞,不知道将失去什么。凤娇们羡慕城里人的头饰和手表,而背着家人用鸡蛋换了这些奢侈品回来,不知道几个圈圈套在头上并不就是好看,而手表也不一定越小越好,她们只是盲目的羡慕和追随,就像城市里的姑娘盲目追随潮流一样。而为了这些并无多少价值的东西,她们已经开始把自家不多的鸡蛋牺牲掉而宁愿挨父母骂了,在贪图享受的诱惑面前,对贫穷父母的体谅和爱也不再重要了。香雪受的伤害更加令人难过。她被歧视和嘲讽。她太单纯了,还不具备冷静看待这种嘲讽的能力,更没有批判那些势利冷酷的同学们的意识。她觉得自己受歧视是应该的,因为她穷。所以她唯一想的就是弄到自动铅笔盒,在她们面前也自豪一次,以为这样可以挽回自尊。那只木头铅笔盒,是父亲亲手做的,但在她眼里,却是那么寒碜。其实全世界的铅笔盒都没有比它更贵重的了,因为它凝聚着父亲的爱。可是她的注意力已不在这里了。香雪对尊严的维护让人感动和怜惜,但这种方式却令人忧虑。她将没法获得真正的尊严,因为这次是铅笔盒,下次可能就是书包。她的伤害将越积越多,会不会让她变成冷酷的人呢?现在她就开始骗起母亲了,而且觉得理所当然。这是一个善良纯洁再质朴不过的女孩子,但外面的世界却逼迫她去欺骗母亲了……看着这些女孩子,我们的心里充满喜爱、怜惜、心疼和淡淡的忧伤,这或许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吧。4、香雪的故事给你的最大启发是什么?“我”与香雪比,缺少了什么?

  示例1:知识改变命运

  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至理名言早已放之四海、深入人心。古今中外无数鲜活的事例都印证了这句话。

  中国的华罗庚,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后来因其数学研究屡有重大成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

  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学*,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让人可怜的残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张艺谋因为苦苦求学,才得以上了电影学院,才得以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变成为今天带着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知名导演。

  同样真实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样条件、同样环境,最后因知识水*不同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

  示例2:知识就是力量,进取改变命运

  当知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大门的时候,我们是否有香雪她们那样的机遇意识,香雪她们的那种期盼追求?让青春冲动和生命激情,引发我们队远方生活的憧憬,在骨子里永远保持那份对文明和进步的执着追求。香雪生活的时代正离我们越来越远,香雪的热情和追求却永远离我们很*很*。

  《哦,香雪》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整体领悟,圈划关键词句;学*作者语言运用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中的景物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学*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著与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把握香雪的形象特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理解火车、大山、铅笔盒的象征意义;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分钟能做什么?

  一分钟,看了一页书;一分钟,浏览了一则新闻;一分钟,也许什么都不干,就楞了一会儿神……那么,一列火车一分钟的停靠能给大山深处带来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的抒情小说《哦,香雪》,看看在大山深处,火车停靠的一分钟里发生了什么。

  二、作家剪影

  **,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

  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这篇小说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三、感知故事

  1、预*检测:

  2、小说是以什么为背景的?

  背景——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

  3、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4、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5、“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6、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人物——一群淳朴、善良但性格各异的山村少女。

  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

  引子:火车开进了深山。

  7、指名复述故事情节:火车来之前……火车来之后……

  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锁定目标,追赶火车,交出鸡蛋

  愿望实现,步行返回,欢呼香雪

  一句话概括: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四、品评形象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主要用什么手法塑造这一人物的?

  主人公香雪,前半部分注重行动描写,后半部分注重心理描写。

  2、鉴赏行动描写。

  ⑴火车开进深山,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生活方面的)

  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学*方面的)

  ⑵香雪本来有没有铅笔盒?铅笔盒怎么样?那她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

  那是她“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呢”。但是她的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⑶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自尊的香雪。

  ⑷为了得到一个铅笔盒,一个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这又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

  勇敢、执着。

  ⑸香雪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表明了什么?

  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文化方面的追求。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知识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所以,和其他姑娘相比,香雪还是一个积极要求上进,有着远大梦想的人。

  ⑹香雪和其他姑娘的追求本质相同吗?

  本质上,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只不过层次不同而已。(这正是火车带来的现代文明对她们的影响和冲击)

  3、鉴赏心理描写。

  指名分别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写香雪想到了什么?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

  想到了明天向同学炫耀:可能有虚荣心,但又不仅仅是虚荣心,更多的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体现了她自尊心即将得到满足的喜悦和憧憬。

  想到台儿沟的明天:对家乡美好明天的憧憬和渴望,这是她热爱家乡的表现。

  想到如何向母亲交代:担心,害怕。

  拿这个盒子可以考上大学以便向母亲交代:用知识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也许香雪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但我们可以肯定,**一定有,因为这恰巧是她创作本文的意图所在,这正体现了**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深层次思考)。

  总结:其中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山村现状的朦胧而强烈愿望。这正是香雪和前面我们提到的放羊娃最大的不同。所以人生的可悲之处不在于目标没有达到,而在于根本没有目标。而香雪的这种愿望正是由象征着现代文明的火车所带来的。

  4、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的一个女孩子,唯一的初中生,她美丽、纯朴、勇敢、执着、自尊、并有着渴望现代文明,渴望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进而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朦胧愿望。

  铅笔盒:为得到铅笔盒,香雪付出了四十个鸡蛋和走三十里夜路的代价,在得到铅笔盒后,香雪不仅想到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还想到考上大学和台儿沟面貌的改观。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香雪和台儿沟的自尊的象征,跟火车一样,还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五、鉴赏环境

  1、知识要点:环境描写包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2、示例分析:找出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这一情节中的环境描写,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分析其中的作用。

  ①“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父的声音。”——怕

  ②“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③“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父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④“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小结: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

  3、课堂练*:分析下面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①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表面看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其实写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发生在台儿沟这样一个地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保守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们安于现状,自甘封闭。

  正是因为它的封闭,所以才有了后面这些山里的姑娘对火车的惊喜,才显得香雪对外界文明的追求的可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然而,两根纤细、闪亮地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的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粱,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拟人、象征。火车的到来给这个封闭的小山村撕开了一个口子,让山里人通过它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火车象征着改革的春风,虽然行程曲折,但它还是刮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③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这一段描写的景物色调都比较灰暗,但只有一样东西色彩是明丽的,那就是铅笔盒,前面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此时香雪心里的害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突出铅笔盒在香雪看来是十分重要的,珍贵的,甚至是神圣的。

  4、小结:综上所述,环境描写不仅为人物提供活动的舞台,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以景写情,直接参与对人物的塑造,可谓一举多得,在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品味语言

  1、老作家孙犁,看过《香雪》之后,给**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作者语言清新淡雅,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对人物的描写,写得都很美,且富有寓意。请同学们迅速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单说明理由。

  2、示例分析。

  ⑴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⑵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喜欢,想多待一会,特别是开她玩笑后更有那一点意思了;“更够意思”是说“北京话”对她更好。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⑶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⑷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⑸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碾扎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一组叠词,强调火车对台儿沟的不怜惜,不愿再这里多停一会儿,全句拟人化,从火车的心理写出了台儿沟的小。

  ⑹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有挽留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挽留”讲台儿沟拟人化,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

  ⑺她有点儿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工具。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代文明对台儿沟的控制。从香雪的心理写出了火车巨大快速强势的特点,写出了乡村姑娘在现代文明面前的无奈。

  ⑻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

  两个动词从速度等方面写出了火车的冷漠无情,暗喻现代文明的冷漠。

  3、小结: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

  七、难点探究

  1、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有人说,换铅笔盒的“历险”,正是小说的重点和高潮,表现的是香雪的自尊与自强,意味着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是乡村社会走向开放的起点。你更赞同哪种观点?

  要点:火车,象征开放、现代;深山,象征封闭、落后、传统;铅笔盒,象征知识、文明。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实物,它象征着知识与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同样也表现了她的追求和理想。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

  2、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香雪,题目如果叫“香雪”也未尝不可,可是为什么还要加一个“哦”呢?这个“哦”字到底该怎样读?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哦”字而不用“哇”、“啊”、“嘿”、“唉”、“嗯”?

  “哦”字,一般情况下都作叹词;常见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ò”①表示领会、醒悟②表示惊喜、赞叹③表示提醒④表示承诺、应答;一是读“ó”①表示将信将疑②表示疑问、惊奇。

  结合小说的情节来看,“哦,香雪!”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处,是台儿沟的姐妹们(在香雪毅然踏进火车又夜半独自走了30里回到台儿沟时)见到香雪时所发出的惊喜之声。但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如果结合整篇小说的内容和主旨来看,其内涵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①香雪,为了那只铅笔盒,而耽误了下车时间,一个女孩在一片漆黑中步行了30里,这种勇气说明香雪已打开心结去接受新生事物,作者为香雪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发出由衷的赞叹。②“哦”字所表达的是一种惊喜与欢呼。作者对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独自踏上火车,走出封闭的农村,追求文明社会新生活的勇气与胆量,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哦”都读去声“ò”,表示赞叹之情、敬佩之意。)

  “啊”过分大气,小山村、小姑娘、小火车站、小事情,用“啊”来感叹不妥;“哇”太现代气,洋气,闭塞的山村与之不符;“嘿”,太随意轻松;“唉”变成了叹息;“嗯”只表现了赞许。只有“哦”才含蓄、凝重,充满觉悟,意蕴丰富,既有同情和赞叹,又有对山村姑娘追求现代文明不易的感叹。

  八、总结延伸

  1、课文总结:《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短篇小说,其特点就在于纯净的诗情与隽永的意境。散文体小说不重在情节上下功夫,而是写人,写人的内心世界,写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美好。小说把农村女孩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转化为一种抒情诗的意境,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意境优美,韵味萦回。“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动情。”

  2、作者**为什么要刻画香雪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眼中的《哦,香雪》:

  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我写她们,那是因为我真心地热爱她们,即使是自私、愚昧、落后也总那么真切,那么感人。

  作者刻画之一形象:赞美香雪等女孩子的纯洁心灵和美好品性;赞美香雪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精神;赞美迫切地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纯美自尊的农村青年;担心在追求现代文明的时候,会失落人性中的尊严、纯真和淳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3、延伸讨论:火车开进台儿沟来,对这些姑娘们对台儿沟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各人的认识理解不同,回答可能也会千差万别。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当火车开来的时候,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这些单纯质朴的姑娘们展露出了迷人的性格魅力:热情、活力、勇敢。她们渴望美好生活的心多么热诚。山里的风沙没能吹得她们灰头土脸地认命,火车来了,让她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她们并不只是观望和羡慕,而是行动起来了:拿鸡蛋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对凤娇来说,是纱巾和发卡,对香雪来说,是书包和铅笔盒。虽然她们对更好的生活的理解不一样,但焕发着同样的勇于追求的活力和生命力。香雪,更是她们中的最优秀者,她强烈的自尊心、上进心和不服输的顽强劲儿令人惊叹。而这些品质正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下才被激发了出来。倘若不是火车开来,打开了姑娘们的眼界,她们可能就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中简单而单调地活下去,那种兴奋的感觉、那种热望的经历就不会产生,这些优秀的品质、这些美好的性格也不会养成。正是在这种山里和山外的碰撞中,这些姑娘们展示出了更多的优美可爱之处,就如同石子在小溪里激起了美丽的浪花。所以她们应该感谢火车。但是,她们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外面的世界是繁华的、五光十色的,但也是浮华的、虚荣的。而这些单纯的姑娘们并不了解,她们只是像虔诚的向日葵一样对着外面的世界仰起了脸庞,不知道将失去什么。凤娇们羡慕城里人的头饰和手表,而背着家人用鸡蛋换了这些奢侈品回来,不知道几个圈圈套在头上并不就是好看,而手表也不一定越小越好,她们只是盲目的羡慕和追随,就像城市里的姑娘盲目追随潮流一样。而为了这些并无多少价值的东西,她们已经开始把自家不多的鸡蛋牺牲掉而宁愿挨父母骂了,在贪图享受的诱惑面前,对贫穷父母的体谅和爱也不再重要了。香雪受的伤害更加令人难过。她被歧视和嘲讽。她太单纯了,还不具备冷静看待这种嘲讽的能力,更没有批判那些势利冷酷的同学们的意识。她觉得自己受歧视是应该的,因为她穷。所以她唯一想的就是弄到自动铅笔盒,在她们面前也自豪一次,以为这样可以挽回自尊。那只木头铅笔盒,是父亲亲手做的,但在她眼里,却是那么寒碜。其实全世界的铅笔盒都没有比它更贵重的了,因为它凝聚着父亲的爱。可是她的注意力已不在这里了。香雪对尊严的维护让人感动和怜惜,但这种方式却令人忧虑。她将没法获得真正的尊严,因为这次是铅笔盒,下次可能就是书包。她的伤害将越积越多,会不会让她变成冷酷的人呢?现在她就开始骗起母亲了,而且觉得理所当然。这是一个善良纯洁再质朴不过的女孩子,但外面的世界却逼迫她去欺骗母亲了……看着这些女孩子,我们的心里充满喜爱、怜惜、心疼和淡淡的忧伤,这或许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吧。4、香雪的故事给你的最大启发是什么?“我”与香雪比,缺少了什么?

  示例1:知识改变命运

  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至理名言早已放之四海、深入人心。古今中外无数鲜活的事例都印证了这句话。

  中国的华罗庚,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后来因其数学研究屡有重大成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

  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学*,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让人可怜的残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张艺谋因为苦苦求学,才得以上了电影学院,才得以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变成为今天带着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知名导演。

  同样真实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样条件、同样环境,最后因知识水*不同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

  示例2:知识就是力量,进取改变命运

  当知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大门的时候,我们是否有香雪她们那样的机遇意识,香雪她们的那种期盼追求?让青春冲动和生命激情,引发我们队远方生活的憧憬,在骨子里永远保持那份对文明和进步的执着追求。香雪生活的时代正离我们越来越远,香雪的热情和追求却永远离我们很*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