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以后,着重研究两类规则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问题。

  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这就为本课的学*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认知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生长点也就在此处。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流程

  一、激趣设疑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们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不公*!我跑的路程比乌龟的长!”

  师: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预设:

  生1:有,可以量一量。生2:算一算他们的周长……

  师:他们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师: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乌龟的路线有什么特点?(是正方形)

  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怎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卡片,小组合作,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你们小组能想出几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更好?(注意在讨论之前要先选好记录员、测量员和监督员和汇报员。)

  (1)生合作解决以上问题

  (2)小组汇报解决方法,师板书并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师:好,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预设: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因为长方形有两个长边和两个宽边,所以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是:6×2+4×2=20(厘米)。(师板书)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小组的方法和结果都一样?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生2:6+6+4+4=20(师板书)

  生3:(6+4)×2=20(师板书)

  师:哪个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

  预设:

  生4: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正方形卡片的一条边长是5,根据正方形的特点,用5+5+5+5=20(厘米)。

  生5:5×4=20

  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一般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呢?

  预设:

  生:长+宽+长+宽=周长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

  (随着学生的汇报,师板书)

  师:有这么多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每一种方法都很棒,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呢?

  引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这就是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齐读2遍)

  师: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总结出来了,下面小组讨论一下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生: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齐读2遍)

  师: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兔子和乌龟赛跑的路程吧?

  2、比较他俩的路程的长短,得出结论: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

  师:开始小兔子说“比赛不公*”,它这种没有经过计算就下结论的做法对不对?这时小兔子会怎么做?

  师:是呀,小兔子知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师:在这次比赛中,兔子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一心一意的和乌龟比赛,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结果的时候,乌龟又不服气了,说:“跑得快算什么,我们一起来比比智力吧!”同学们,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比赛吗?(愿意)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比赛题目吧!

  1、小小判官。(课件出示)

  (1)长方的周长=长+宽×2。()

  (2)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

  (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0米。()

  (5)用边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是其中一个正方形周长的2倍。()

  2、求下面图形的周长。(课件出示)

  3、量一量,算一算。

  测量并计算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4、拼一拼,算一算。

  两人一组,把两块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算一算所拼图形的周长。

  5、分一分。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

  师:和我们一样,这时候兔子和乌龟的智力比赛也结束了,在比赛中,乌龟取得了胜利。兔子跑得快,乌龟更聪明,兔子和乌龟各有所长,我们用掌声为它们祝贺!其实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我们应该互相学*,对不对?

  兔子和乌龟的比赛结束了,我们这节课也要接*尾声了,请同学们想想: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课下请同学们: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2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最后谁获胜了?比赛之后,兔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不应该骄傲自满,应该向坚持不懈的乌龟学*。后来他两成了好朋友。但是这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原来,他两个都很喜欢散步,乌龟每天围着这个广场走一圈,兔子每天围着公园跑一周。乌龟说,我每天走的路多。兔子说我每天走的多。乌龟说是我走的多,要不我怎么回这么健壮。兔子说,不对,不对,我走的多,要不,我怎么会这么苗条。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谁走的路多些?光靠猜想说服不了他们,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使他们心服口服。看看乌龟走的路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兔子走的路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要看谁走的路多,就要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展开

  1、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用步测的方法,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可以求出周长。)(可以量出长和宽,在计算。)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在这里那种方法最合适呢?(我认为步测的方法不合适,因为步测不太精确,在这里要比较谁走的路多,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用绳子量太麻烦了,有时绳子不够长,也不合适。)(先量出长和宽。再计算的方法比较好。)

  2、乌龟采用了大家的建议,他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时60米,宽是40米,请你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

  (我是用60+40+60+40=200(米)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那就是用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我是用60×2+40×2=200米,先算了两个长,在算两个款,然后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先算长×2就是两个长,再算宽×2就是两个宽,就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我是用(60+40)×2=200米,先算长+宽的和,再×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我们看,我们可以吧长方形的四条边分成两组,这组的长和宽是一组相邻的边,比一比,另一组相邻的边和这组相邻的边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可以先算出长+宽的和,再乘2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

  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看来数学中简单明了的方法喜欢的人总会比较多。

  我把它写在这里。这样写行吗?那你觉得列综合算式解答时最应注意什么?真好,给大家提了个醒。

  3、解决了乌龟的问题,我们再来帮帮兔子,兔子量出了正方形的边长是50米,请帮他算算正方形的周长。

  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50+50+50+50=200米,我是把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得到了它的周长。)就是四个边长相加,得到周长。

  还有更简单些的方法吗?

  (50×4=200米,正方形的边长×4=周长。)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可以用边长×4得到正方形的周长。

  两种方法,你会选择第几种方法?教师板书。

  4、现在,比较一下乌龟和兔子走的长度怎么样?乌龟和兔子有和好如初了。我们帮助了乌龟和兔子,而且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掌握了方法,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对不对?

  三、巩固

  1、求下列图形的周长。(口答。)

  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6米,宽1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3、这是我的一块手帕,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4、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4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看图,一面靠墙,求篱笆长就是求几条边的总长度,那三条边的总长度?

  5、拼一拼,算一算:

  用两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请大家指出它的周长。来看屏幕,我们拼成了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谁来求正方形的周长。(3+3=6米,6×4=24米)为什么中间的边不算呢?(因为中间的边不再是新正方形的周长的一部分了)

  我们还可以这样计算。

  请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指出他的周长。算一算新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算。

  四、总结回顾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三年级哦数学上册P42-4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测量、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新旧知识的引入。

  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课件出示图形:

  问:你们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

  根据学生操作演示,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问:你能指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根据学生操作演示,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就是它们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猜一猜:谁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交流方法。(比一比、量一量)

  4厘米问:各条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6厘米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问:大家都认为量一量的方法能很好地、科学地求出上面图形的周长,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①5+3+5+3=16(厘米)

  ②5×2=10(厘米)③(5+3)×2

  3×2=6(厘米)=8×2

  10+6=16(厘米)=16(厘米)

  问: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比较取优,归纳方法)

  板书:(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问:要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必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

  3、试练:一个长方形长5米,宽3米。周长是多少米?

  4、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

  8厘米

  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8+8+8+8=32(厘米)

  ②8×4=32(厘米)

  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比较取优,归纳方法)

  板书: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

  计算正方形周长时,必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试练:一块边长是2分米的手帕,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用一根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三、巩固练*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242

  35

  2、用两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

  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3、一个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全课归总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P42-4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测量、思考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获得学*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多种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算法优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课堂作业纸,配套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和框架各一组。

  【教学流程预设】

  一、揭题解题:

  1、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引导复*析题:

  (1)、什么是周长?

  (2)、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二、展开学*:

  1、设疑激趣:

  华华想给自己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两张小卡片分别围上花边。哪张卡片需要的花边长一些?(作业纸长方形卡片长6cm,宽4cm,正方形边长5cm。)(板贴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各一张,各边长度放大5倍。)

  (1)、这是要比较两个图形的什么?(周长)

  (2)、请先选好起点,再用手比划或用笔描出两个图形的周长。

  (3)、观察、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一些?

  2、探索新知:

  (1)、怎样才能准确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比较)

  (2)、你认为两个图形分别需要测量几条边的长度?为什么?

  (3)、学生准确测量相关边长,标明数据后集体核对。

  (4)、请独立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比较。追问:你能分别用几种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同桌进行简单交流。

  (5)、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学生想法预设:

  长方形:

  A、6+4+6+4=20cm

  B、6×2+4×2=20cm

  C、(6+4)×2=20cm

  正方形:

  A、5+5+5+5=20cm

  B、5×4=20cm

  答:两张卡片需要的花边一样长。

  (6)、小结: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理由是什么?

  3、拓展延伸:

  (1)、师板贴两个图形的花边(外框)后设疑: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分别拉成*行四边形和菱形(相机指名拉动)。现在这个*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周长又分别是多少呢?

  (2)、生观察思考后组织交流:(要点:四边形拉动后形状发生变化,而周长不变。)

  (3)、你会求*行四边形的周长吗?

  ①、出示:张大爷家里有一块*行四边形的菜地,他想在菜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②、需要测量哪几条边的长度?(生思考作答后师相机出示一组邻边长度)

  ③、学生尝试完成后组织交流。

  4、走入文本:

  学生阅读教材P42-43的例题2和例题3,并将自己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做上标记。

  三、课堂巩固:

  1、判断正误:

  (1)、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宽)×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2米,周长是10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8米,那么它的边长一定是7米。()

  2、新知应用:

  (1)、基本练*:P42做一做第1题、P43做一做第1题。

  (2)、补充:学校给每间办公室配了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如上右图),这面镜子的边框一共用了几米长的铝合金材料?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思考及作业:

  (1)、请比较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

  (2)、解决问题:

  ①、华华拿来一张长15cm、宽8cm的长方形纸,准备折一只千纸鹤,先将这张纸剪裁成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②、华华用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6cm的正方形框架,他想把这根铁丝改围一个长8cm、宽4cm的长方形框架。够吗?文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5

  设计说明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根据周长的含义,应用图形的边的特征进行探究。因此,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氛围。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通过动手量一量,动笔算一算,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针对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以数形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体会数学的抽象与简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1)让学生观看课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呢?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计算美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2个长加2个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算式是6+4+6+4=20(厘米)。

  方法二用6×2算出两个长的长度,再用4×2算出两个宽的长度,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算式是6×2+4×2=20(厘米)。

  方法三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因为另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与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

  (3)引导学生概括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对算法进行优化。

  (学生讨论之后,认为方法三最简便)

  ②引导学生根据方法三的算式,尝试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讨论,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③师生共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计算喜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成果。

  方法一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算式是5+5+5+5=20(厘米)。

  方法二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5×4=20(厘米)。

  (3)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比较美羊羊和喜羊羊谁走得远。

  (学生汇报:20厘米=20厘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样远)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1、完成教材85页“做一做”1、2题。

  2、完成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适时地进行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7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阅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哪部分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学生说说周长。如书本的*面、黑板的*面、篮球场的*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学生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办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学生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三、课堂练*设计

  (一)第一层次:基本练*

  1、周长概念掌握的练*在新授前,安排一组图形说说周长。

  2、圆周长计算的基本练*。

  书中的全部练*题都做为基本练*题,分三个小层次进行。

  先是进行直接计算的模仿练*,安排了练*中的第1、2小题。

  然后是动手测量后计算的题目。安排了练*中的3、4小 题。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起到帮助理解,寻找规律之桥梁作用。通过动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计算周长与用线围课本一周量出长度,这两个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由于我们在用线围时会形成误差,所以结果会有些不同,其实周长应该是相等的。

  最后设计的两道应用题。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要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根据大纲要求这个练*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中的5、6两道应用题。

  (二)变式练*

  这个练*层次我设计的练*是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0分米,长和宽是多少分米?

  这是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采用可移动的线框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周长不变时,长与宽是同时要发生变化的。

  练*的设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学掌握了周长与长、宽的关系。

  (三)第三部分:发展练*

  用长5厘米,宽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可以发现这是一道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题目,这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特别为优等生而设计的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共有两种不同的拼法。

  (5+8)×2=26(厘米) (10+4)×2=28(厘米)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堂课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渗透、培养。

  1、怎样测得长方形周长时,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用不同的方法:用绳子、用长方形滚动、用边长相加。这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长方形周长计算时,三种计算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哪一种好?学生先进行尝试练*,通过自己去尝试练*后找出答案。

  3、变式练*中一题多解的练*,通过练*,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P63例题,P64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来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测量、计算、拼图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生初步体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拼图中图形边长以及周长的变化,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其中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周长计算的算法理解及交流喜欢的算法基础上逐步掌握长方形周长计算。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手中的是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们想用它们来拼图形吗?

  1、出示题目“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师:请一生读题。你会拼吗?

  生:拼一拼。

  全班交流。

  2、师:用同样的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不会相等呢?今天就来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揭示课题)学完了这一课再来解答这一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1、导入,师:你去过标准的篮球场吗?

  生:有,没有。

  师:这里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演示课件:这是学校的篮球场)

  这个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谁来指指篮球场边的各部分名称。(生指一指)几条长?几条宽?

  师:篮球场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一起来看看。(演示课件: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

  师:根据长和宽,你能提什么问题?(演示课件: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师:谁来指一指篮球场周长。(生指)篮球场周长也就是围成这个篮球场几条边长的和。你会算吗?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生:独立计算,师巡视学生。

  师:有不一样的上去写。

  生:①26×2+14+14=80(米)

  ②14×2+26+26=80(米)

  ③26+26+14+14=80(米)

  ④ 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⑤ 26+14=40(米)

  40×2=80(米)

  3、交流:

  ①26×2+14+14,26是篮球场的什么?(长)为什么×2?14呢?为什么有2个14相加?

  ②14×2+26+26。同上。

  ③26+26+14+14,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

  ④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长×2+宽×2)为什么×2?

  比较:③和②有何不同?(26+26-26×2,14+14-14×2)

  ⑤26+14=4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2(生指一指,1个长和宽,2个长和宽)

  4、师: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生:第⑤种,因为第5种较简便,

  第③④种,因为③④种比较好理解。

  5、师:要求长方形周长,必须要知道和宽,如果长和宽不知道,怎么办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提示:对边相等,只要量几个长和宽就可以了?)多种答案

  (二)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导入:刚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学*的很好,你们想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吗?(课件演示: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边长是几条边的长?边长25厘米是哪一段,周长呢?请生指一指。会计算出正方形周长吗?

  生:独在计算后上黑板写

  ①25+25+25+25=100(厘米)

  ②25×4=100(厘米)

  2、全班交流

  (1)、25+25+25+25,25指什么?(边长),根据什么来求正方形周长?

  (2)、25X4,为何边长X4?

  4、你喜欢那种算法?为什么?

  5、要求正方形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边长)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提示:4条边相等,只要量几条边长就行了?)2X4=8cm 1x4=4 cm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口头报(1)6+3=9 cm 6X2=12 cm

  9X2=18 cm 3X2=6 cm 12+6=18 cm

  (2)3+4=7 cm 3X2=6 cm 7X2=14 cm

  4X2=8 cm 6+8 =14cm

  (3) 3+3+3+3=12 cm

  3X4=12 cm

  过渡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要用到周长的计算,(学生说教室周围用到周长的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镜子长2m,宽1m,镜子边框用铝合金材料做的,要求大约要多少铝合金材料,就是求镜子的什么?(周长)

  生:口头报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四周栏杆”指的什么?(生上来指一指)求“四周栏杆”长就是求什么?

  生:口头报答案。

  4、(1)解决导入中的那道题,

  □□□□中,长宽各多少?为什么?周长是多少?

  □□中,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

  周长相等吗?

  (2)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图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出示黑板)

  生:上黑板拼出不同答案。

  师:出示黑板:□□□□□□ □□□

  □□□ 问:长宽各多少?周长呢?(生动手算)周长相等吗?

  (3)用12个拼呢?(出示黑板)

  生:上黑板拼

  师:同上。“哪个周长最长,哪个周长最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总结周长计算公式;

  (3)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周长计算的问题;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探究学*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总结周长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1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周长的知识,昨在老师要同学们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现在以四人小组的方式,讨论本组有几种不同的做题方法,等会请小组汇报。

  二、合作探究,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四人小组内汇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5分钟)

  2、小组汇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请有不同做题方法的小组补充(教师板书各种方法)(6分钟)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本组的方法)

  3、说说你的发现(小组汇报完计算方法后请个别同学说说发现)(3分钟)

  4、师: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多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说说你的原因。

  (指着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其计算周长的公式)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5、小组汇报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本组的方法)(5分钟)

  师:那么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多种方法中,你又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2分钟)

  (指着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其计算周长的公式)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总结:方法虽然很多,但我们在做数学的时候要选择最优,最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巩固练*,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

  1、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相框的长与宽,求周长。

  (2)课件出示相框由长方形演变正方形的过程,并出示正方形的边

  长,求周长。

  (学生自主完成题目,并进行汇报)

  2、出示书本中三道练*题。

  师:请完成后四人小组说说做题的方法,并请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计算结果。

  生:汇报计算结果(每组说一题)

  3、扩展练*:

  师:我手中有两个正方形,它们的边长都是5厘米,现在请你算一算它们拼成后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演示拼的结果)

  师: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算出结果,看哪个组最快算出来。而且有一个要求:小组内每一位同学都要说说计算的方法,然后请击掌三下以示完成)

  五、小结:(3分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也评价一下同学们的表现。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

  2、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学*能力。

  4、体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体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物品,请同学摸一摸物品表面的周长。

  2、师:同学们,有一天,小狗和小兔为了一件事发生了争吵。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小狗用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小兔用绳子围成了一个长方形。小兔说:我用的绳子长,小狗说,我的绳子比你的长。同学们,你们能有什么办法判断谁的绳子长一点,谁的短一点呢?

  3、学生思考,出主意。

  同学们所用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周长。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小组合作,量长方形的边长。根据量出的长度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3、生汇报师板书。

  4、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5、2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边长。根据量的长度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6、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7、生汇报师板书。

  8、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9、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谁用的绳子长?

  三、实践应用

  1、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2、我们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请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3、作业:

  4、完成的同学量量五角星的边长,求出它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教学设计

  总第20课时

  练*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过程:

  一、基础练*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生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交流。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p63~65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初步形成计算周长的能力。

  2. 使学生在学*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 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大的、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硬纸片每小组20张。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重社学*过程和学*方式,鼓励算法多样化,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

  (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用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 .“理清题意。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 26+14+26+14=80(米)

  (2) 26+26+14+14=80(米)

  (3) 26x2=52(米)

  14x2=28(米)

  52+24=80(米)

  (4)26+14=40(米)

  40x2=80(米)

  师:大家已经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场的周长都必须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教师巡视,对个别差的可稍作指点。集体订正后可粗略统计正确情况。)

  5“试一试”。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作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品质,更进一步说明老师心目中有学生,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学生练*,静等几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自主探究的学*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全班的正确率。)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要求学生先默看题目,然后说说对题目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第4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第5题实际上就是求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里可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有针对性地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

  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

  (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这里让学生稍作讨论,努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因为拼出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所以周长也就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短有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方法,提高学*效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菁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1

  练*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过程:

  一、基础练*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生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交流。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学具

  每个学生都准备6cm和 3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8 cm长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长+宽+宽,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

  (1)摆一摆。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6 cm和3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2个长和2个宽)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长+长+宽+宽)(2长+2宽)【(长+宽)x2】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6+3表示什么(长+宽),为什么要乘2?【(长+宽)的和的2倍】

  (7)归纳公式。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4的图。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

  那么,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

  例4,正方形的周长=5+5+5+5=20cm,公式=边长x4=5x4=20cm、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 、教科书第8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完成练*十九的第4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上台板演,画出设计图,一共排三行,每行6个正方形。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花边最少。

  (4)深化认识。通过本题练*,你有什么想法?

  四、继续巩固练*

  1、第6题

  (1)打开第88页

  让学生画出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8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10题

  (1)让学生画出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3)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5)份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1

  设计说明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根据周长的含义,应用图形的边的特征进行探究。因此,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氛围。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通过动手量一量,动笔算一算,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针对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以数形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体会数学的抽象与简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1)让学生观看课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呢?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计算美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2个长加2个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算式是6+4+6+4=20(厘米)。

  方法二 用6×2算出两个长的长度,再用4×2算出两个宽的长度,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算式是6×2+4×2=20(厘米)。

  方法三 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因为另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与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

  (3)引导学生概括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对算法进行优化。

  (学生讨论之后,认为方法三最简便)

  ②引导学生根据方法三的算式,尝试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讨论,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③师生共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计算喜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成果。

  方法一 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算式是5+5+5+5=20(厘米)。

  方法二 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5×4=20(厘米)。

  (3)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比较美羊羊和喜羊羊谁走得远。

  (学生汇报:20厘米=20厘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样远)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1、完成教材85页“做一做”1、2题。

  2、完成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适时地进行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7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周长概念,有合作学*解决问题的经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初步形成计算周长的能力。

  2、使学生在学*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一张,磁性小棒20根,10根作为长方形的长,10根作为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纸一张。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重社学*过程和学*方式,鼓励算法多样化,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课本例3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熟悉这个生活情景吗(篮球场)?今天我们先要研究一道和篮球场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情境图,便于他们联系篮球场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长方形的周长。

  (1)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自读题并理解题意。

  师: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要求周长是多少厘米、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

  师:你们找得真仔细,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8米,哪条边是15米?(指名学生上台指一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师: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画一个长方形来代表篮球场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贴在黑板上)。篮球场的两条

  长对应这个长方形的哪两条边(课件上篮球场的两条长闪烁)?

  生:上下两条边。(教师拿表示长的磁性小棒摆在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上,并写上28米)

  师:那两条宽呢?(课件上篮球场的两条宽闪烁)

  生:左右两条边。(请学生上台拿表示宽的小棒摆到长方形上去,并写上15米)

  师:要求篮球场的周长,其实也就是求这个形的……(周长)

  师: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第一个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又把篮球场抽象为一个长方形,便于学*和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难点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此时教师下去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让其把他的答案写在磁性小黑板贴上,然后请他带着自己的方法上台)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还可以借助老师的小棒解释。)

  预设1:

  长

  宽

  宽

  长

  (1)28+15+28+15=86(米)

  86

  30

  56

  宽

  宽

  长

  长

  预设2:(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56+30=86(米)

  43

  43

  长

  宽

  长

  宽

  预设3:(4)28+15=43(米)

  43×2=86(米)

  师:这四种方法都算出了长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

  生:第四种。

  师:为什么?

  生:只需两步计算。

  师:这也是在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候经常采用的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3)“练一练”。

  那我们就用刚才的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吧?(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前两道)

  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集体纠正。

  2、正方形的周长。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果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课件出示“试一试”)

  师:请你们自己读题,并独立解决。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1:25×4=100(米)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吗?(对)这里为什么要乘“4”?

  生:因为正方形有四条边,四边相等。

  预设2:50+50+50+50=100(米)

  师:这样做对吗?(对)

  生:这样做太麻烦了。

  师:那也就是说,我们以后再算一个正方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并在它的一条边旁写上边长)的周长的时候,只要怎么样就可以计算出它的周长了?

  生:边长乘4(教师板书,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

  师: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第二个知识。(补充课题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学*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又相对容易,这里就让学生自己读题并解决,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品质。完成“试一试“后再出示一个一般的.正方形,帮助学生归纳计算正方形的公式,加深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比较归纳

  师: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相同:都是求四条边的和。

  不同:长方形的周长是用一条边加一条宽,再用结果乘2;正方形的周长是用边长乘4。

  设计意图:在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后,让学生再回头再一起比较两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一方面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更好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练*巩固。

  1、快速抢答,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课件依次出示:

  长方形:长6米,宽3米,周长()米。

  长方形:长8cm,宽4cm,周长()cm。

  正方形:边长12分米,周长()分米。

  长方形:长15m,宽5m,周长()m。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为快速抢答,数据很简单,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快速地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其周长。对于长方形,学生要采用第四种方法才能更快速得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从而巩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隐形中运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形成技能技巧

  师:下面我们再运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开课本第42页,自己独立完成第3、4两题,同时指名两位同学黑板板演。

  (教师下面巡视,有必要的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完成“想想做做“第3、4两题。

  学生完成后

  (1)课件出示第3题。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吗?哪里告诉你是算这个长方形周长的?

  生:跑一圈。(课件将“一圈“一词圈出)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以后我们要注意这一类词语。

  (1)课件出示第4题。

  师:哪里告诉你是算这个正方形周长的?

  生:边框。(课件将“边框“一词圈出)

  师:你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由于课本上这两题的难度不大,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这两道简单的实际问题没有难度,所以这里放手让学生自主在课本上解答,培养学生独立审题、解题的能力,学生完成后,在校对过程中总结以后会经常出现一类求周长的词语,如:一圈、边框、四周等词语。

  3、拓展提升

  师:老师这边还有一道和长方形周长有关的问题,你们敢挑战一下吗?(课件出示第4题:4、一个长方形的池塘,长126米,宽74米,小明每天早上绕着它跑两圈,小明每天跑了多少米?)

  师:这道题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生:池塘的长是126米,宽74米,小明每天绕着它跑两圈,问题:小明每天跑多少米?(课件依次标出这些信息)

  师:题目大家都清楚了,但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有点困难了,请四人小组讨论,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学生完成后,小组代表发言。

  师:以后在做题时一定要报题目的意思弄清楚了在做。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告诉大家,不能盲目第认为现在学*长方形的周长,那本题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仔细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意思再下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

  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方法,提高学*效率。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导入新课,进而把它抽象成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在这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交流等学*形式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已使学生感悟到学*方法,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2.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概括和抽象出长(正)方形周长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卡片、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吗?今天,进行了一场竞走比赛,他们为这事争论不休,请看大屏幕:猫和老鼠各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跑一圈,他们谁跑的路线长?喜羊羊和灰太狼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猫和老鼠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一)摆小棒,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摆一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一生上台摆)

  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部分?

  生:四条边的长度之的和。

  师:我把这个长方形放大放在黑板上,求黑板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要量出哪些长度?

  生:一条长和一条宽。

  师:为什么不量出4条边的长度?

  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地板书所摆小棒的长度。追问:现在可以求出它的周长了吗?

  2.请你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3.用小棒来与同桌说明你的算法。

  反馈:1生

  4.反馈交流算法。

  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用小棒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谁来说说他的算法,你理解了吗?)

  5.交流讨论,优化算法.

  小组交流讨论:

  (1)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

  (2)有什么不同点?

  (3)你喜欢哪种算法?

  6.引导学生概括归纳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 X2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4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教材提供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的题材,提出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全班交流来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比较,选择算法。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索、计算。通过交流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教材P63例题,P64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来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测量、计算、拼图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生初步体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拼图中图形边长以及周长的变化,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其中乐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周长计算的算法理解及交流喜欢的算法基础上逐步掌握长方形周长计算。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手中的是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们想用它们来拼图形吗?

  1、出示题目“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师:请一生读题。你会拼吗? 生:拼一拼。

  全班交流。

  2、师:用同样的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不会相等呢?今天就来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揭示课题)学完了这一课再来解答这一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1、导入,师:你去过标准的篮球场吗?

  生:有,没有。

  师:这里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演示课件:这是学校的篮球场)

  这个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谁来指指篮球场边的各部分名称。(生指一指)几条长?几条宽?

  师:篮球场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一起来看看。(演示课件: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

  师:根据长和宽,你能提什么问题?(演示课件: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师:谁来指一指篮球场周长。(生指)篮球场周长也就是围成这个篮球场几条边长的和。你会算吗?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生:独立计算,师巡视学生。

  师:有不一样的`上去写。

  生:①26×2+14+14=80(米)

  ②14×2+26+26=80(米)

  ③26+26+14+14=80(米)

  ④ 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⑤ 26+14=40(米)

  40×2=80(米)

  3、交流:

  ①26×2+14+14,26是篮球场的什么?(长)为什么×2?14呢?为什么有2个14相加?

  ②14×2+26+26。同上。

  ③26+26+14+14,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

  ④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长×2+宽×2)为什么×2?

  比较:③和②有何不同?(26+26-26×2,14+14-14×2)

  ⑤26+14=4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2(生指一指,1个长和宽,2个长和宽)

  4、师: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生:第⑤种,因为第5种较简便,

  第③④种,因为③④种比较好理解。

  5、师:要求长方形周长,必须要知道和宽,如果长和宽不知道,怎么办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提示:对边相等,只要量几个长和宽就可以了?)多种答案

  (二)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导入:刚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学*的很好,你们想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吗?(课件演示: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边长是几条边的长?边长25厘米是哪一段,周长呢?请生指一指。会计算出正方形周长吗?

  生:独在计算后上黑板写

  ①25+25+25+25=100(厘米)

  ②25×4=100(厘米)

  2、全班交流

  (1)、25+25+25+25,25指什么?(边长),根据什么来求正方形周长?

  (2)、25X4,为何边长X4?

  4、你喜欢那种算法?为什么?

  5、要求正方形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边长)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提示:4条边相等,只要量几条边长就行了?)2X4=8cm 1x4=4 cm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口头报(1)6+3=9 cm 6X2=12 cm

  9X2=18 cm 3X2=6 cm 12+6=18 cm

  (2)3+4=7 cm 3X2=6 cm 7X2=14 cm

  4X2=8 cm 6+8 =14cm

  (3) 3+3+3+3=12 cm

  3X4=12 cm

  过渡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要用到周长的计算,(学生说教室周围用到周长的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镜子长2m,宽1m,镜子边框用铝合金材料做的,要求大约要多少铝合金材料,就是求镜子的什么?(周长)

  生:口头报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四周栏杆”指的什么?(生上来指一指)求“四周栏杆”长就是求什么?

  生:口头报答案。

  4、(1)解决导入中的那道题,

  □□□□中,长宽各多少?为什么?周长是多少?

  □□中,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

  周长相等吗?

  (2)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图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出示黑板)

  生:上黑板拼出不同答案。

  师:出示黑板:□□□□□□ □□□

  □□□ 问:长宽各多少?周长呢?(生动手算)周长相等吗?

  (3)用12个拼呢?(出示黑板)

  生:上黑板拼

  师:同上。“哪个周长最长,哪个周长最短?”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P42-4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测量、思考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获得学*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多种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算法优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课堂作业纸,配套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和框架各一组。

  【教学流程预设】

  一、揭题解题:

  1、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引导复*析题:

  (1)、什么是周长?

  (2)、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二、展开学*:

  1、设疑激趣:

  华华想给自己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两张小卡片分别围上花边。哪张卡片需要的花边长一些?(作业纸长方形卡片长6cm,宽4cm,正方形边长5cm。)(板贴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各一张,各边长度放大5倍。)

  (1)、这是要比较两个图形的什么?(周长)

  (2)、请先选好起点,再用手比划或用笔描出两个图形的周长。

  (3)、观察、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一些?

  2、探索新知:

  (1)、怎样才能准确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比较)

  (2)、你认为两个图形分别需要测量几条边的长度?为什么?

  (3)、学生准确测量相关边长,标明数据后集体核对。

  (4)、请独立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比较。追问:你能分别用几种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同桌进行简单交流。

  (5)、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学生想法预设:

  长方形:

  A、6+4+6+4=20cm

  B、6×2+4×2=20cm

  C、(6+4)×2=20cm

  正方形:

  A、5+5+5+5=20cm

  B、5×4=20cm

  答:两张卡片需要的花边一样长。

  (6)、小结: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理由是什么?

  3、拓展延伸:

  (1)、师板贴两个图形的花边(外框)后设疑: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分别拉成*行四边形和菱形(相机指名拉动)。现在这个*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周长又分别是多少呢?

  (2)、生观察思考后组织交流:(要点:四边形拉动后形状发生变化,而周长不变。)

  (3)、你会求*行四边形的周长吗?

  ①、出示:张大爷家里有一块*行四边形的菜地,他想在菜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②、需要测量哪几条边的长度?(生思考作答后师相机出示一组邻边长度)

  ③、学生尝试完成后组织交流。

  4、走入文本:

  学生阅读教材P42-43的例题2和例题3,并将自己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做上标记。

  三、课堂巩固:

  1、判断正误:

  (1)、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宽)×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2米,周长是10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8米,那么它的边长一定是7米。()

  2、新知应用:

  (1)、基本练*:P42做一做第1题、P43做一做第1题。

  (2)、补充:学校给每间办公室配了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如上右图),这面镜子的边框一共用了几米长的铝合金材料?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思考及作业:

  (1)、请比较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

  (2)、解决问题:

  ①、华华拿来一张长15cm、宽8cm的长方形纸,准备折一只千纸鹤,先将这张纸剪裁成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②、华华用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6cm的正方形框架,他想把这根铁丝改围一个长8cm、宽4cm的长方形框架。够吗?文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菁华3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提出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2.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6×2+4×2=20;(6+4)×2=20,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好本课,是以后学*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面图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这个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心理发展仍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不能抽象理解。他们有初步的数学学*经历,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够恰当;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差距较大;有小组合作意识,有表达意愿,但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对于面积这一具有抽象特点的知识,探索、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将成为他们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能区分面积和周长。

  2、技能目标

  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发现——验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惯,渗透事物间相互迁移类推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我主要运用“情景创设法”,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验证”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六、说教学过程

  1、复*质疑,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出示两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和长7厘米宽2厘米)图片,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汇报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识、经验。

  继而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猜想一下哪个面积大?留下了一个悬念,导入了课题(板书课题)。

  【教学设想:通过复*,唤醒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回忆,特别是周长、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记忆,为新知学*做好准备。问题的提出既引出了新课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2、经历探索过程,概括归纳公式

  接着探索刚才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小组合作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探讨。学生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采取用面积单位摆、画格子等较为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演示并对学生的探索结果给予肯定。继而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该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是否正确,才能做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摆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并填写记录卡。

  提取3组以上操作数据,验证猜想,教师要作好小组操作指导工作。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经历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后,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想——验证——归纳——概括,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在不断的失误中进步,同时树立学*数学的信心,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对公式记忆深刻。】

  3、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还将练*设计成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同学们去游乐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然后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碰碰车场地和旱冰场地的面积谁更大些。

  然后出示花草地示意图:游乐场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草坪,想在中间修建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算一算建好后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节课上到此时,学生已经开始倦怠,利用游乐场的情境能再次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更多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既记忆了公式、初步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缓解了学*的疲惫,可谓一举多得。】

  4、拓展思路,启迪思维。

  在本环节设计了两道具有一定难度,要进行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想: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激发新的思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数学的喜悦。】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由具象的实物向抽象的数字转化;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的快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这个单元的第二小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第三小节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和学*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紧接着周长概念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还十分强调对周长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1)四基两能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②本节课重在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经历把数字符号抽象成文字公式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这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拿给他们,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公式是理论的东西,要让学生不仅知道,还要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会、学活。

  3、教具准备。

  周长的推导强调直观操作,所以我准备了教具,学生准备了学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个钉子板,小棒。

  三、说学生。

  1、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进行学*的知识基础。

  2、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说教法。

  1、情景导入法。

  2、动手操作法。

  3、自主探究法。

  4、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学理念。

  1、在认真分析教材、教师用书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七个环节:

  (1)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课堂练*。

  (4)实践操作。

  (5)走进生活。

  (6)延伸提高。

  (7)课堂总结。

  2、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动手比、动手摸、动手摆,动笔算,交流讨论,引导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这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实实在在地练,真真切切地落实四基两能。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直接利用情景导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

  ①教学时,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就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练*时,围钉子板,求周长,直观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四基

  ②在长、正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多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类推能力。——两能

  ③在探究长、正方形周长的时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周长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长公式靠*,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能

  通过3—6四个环节练*,反复巩固。练*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新概念形成后,通过多次的反复练*和运用,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才能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概念教学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练*,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3、课堂练*:新知应用。

  4、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

  5、走进生活:知识迁移。

  6、延伸提高:知识升华。

  7、课堂总结:知识回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1

  1、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上,教师将制作的两张卡片出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提出问题:为了使卡片变得更漂亮,把卡片四周镶上彩带,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是对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去探索,去学*,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氛围。而且,整节课始终围绕着这两张卡片展开教学,学生以这条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得到,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这节课里教师能把握这个契机,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动手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再动笔算一算,求出卡片的周长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成果,而不是包办代替,恰到好处的进行引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值得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师生互动不够。虽然学生在小组学*中有相互交流的过程,但是在学生汇报时使交流讨论更充分,更深入。

  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提高学*兴趣,增强自信,并且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在学*活动中的评价、对学*结果的评价、课堂总结时总的评价都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提起注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2

  1、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上,教师将制作的两张卡片出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提出问题:为了使卡片变得更漂亮,把卡片四周镶上彩带,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是对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去探索,去学*,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氛围。而且,整节课始终围绕着这两张卡片展开教学,学生以这条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得到,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这节课里教师能把握这个契机,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动手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再动笔算一算,求出卡片的周长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成果,而不是包办代替,恰到好处的进行引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值得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师生互动不够。虽然学生在小组学*中有相互交流的过程,但是在学生汇报时使交流讨论更充分,更深入。

  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提高学*兴趣,增强自信,并且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在学*活动中的评价、对学*结果的评价、课堂总结时总的评价都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提起注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3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然而,真理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诞生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课本第63页的例题及第64—65页的练*。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例题的安排是测量学校篮球场的周长。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想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又紧贴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选择的使用,做了整合处理。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根据以往的教学要求理应通过本节课的学*结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根据新课程目标及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基础,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在我的第一次试教的时候,长方形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我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打算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的空间。然而,在比较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大部分学生认为长加宽的和乘2,这种计算方法很费事。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原来在于计算28+15是进位加法,没有乘法来的快,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28×2,15×2这种方法比较简便。针对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的新理念,对教学内容做了重新的修改,则,长方形的长是30米,宽是10米。在教学时,由于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十数,学生口算速度比较快,想到的方法也很多。然而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我不止是引导他说自己的方法,还要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让其他的学生也能认识并理解这种计算方法。

  学生一:30+30+10+10=80米

  想法: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它的四边的长。

  学生二:30×2=60米 10×2=20米 60+20=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条相等的长,两条相等的宽。

  学生三:30+10=40米 40×2=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个这样的长加宽。

  学生四:20×4=80米

  想法:长比宽多20米,如果给宽10米,那它每边就都是20米。

  ……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我并没有急于对算法进行优化,而是引导他们理解不同的算法。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呢?那你也来说说你的想法吧!通过这样的提问,让每个学生在说与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并理解每一种算法。那你喜欢哪一种算法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其实,在学生说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对每一种算法进行优化了。当第三种方法被喜欢的理由让大家信服时,则已经达到算法的优化了。这样设计,在没有揭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前提下,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使相关的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使学*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快乐、自主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实现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优化。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4

   核心提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互补和再创造。

  在周长的认识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 描” ,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的动机,使学生学*情绪高涨,学*效果很好。

  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又能合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因此在片段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也为以后学*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了基础,因而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2、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因此我是如此设计本节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提供篮球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动手操作主要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知。比如:我让学生用线围成一个长方形,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的意义,在充分认识周长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课件出示的篮球场的周长,这样学生会很轻松的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出篮球场的周长。

  三、恰当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不同的计算方法中择优,在学生的民主决定后我再进一步解释选出的计算方法的意义,然后出示练*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在学*正方形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提升练*,拓展思维:

  为了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实际生活中的长方形一边靠墙的菜地,能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乐”中获取新知识,并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还培养学生合作学*意识,在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学*和互补的学*态度。并在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表扬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一些有进步的学困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此外,我还利用学生的错误为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内容。比如:我根据学生中的算式14+26×2,解释实际上是算了两个长和一个宽,并不是四条边的长度,要想算出四条边,要先算14+26,这就需要把14+26放进括号里计算,因此引出一个计算方法:(14+26)×2,让好朋友括号帮助我们计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方法的含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6)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哪部分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学生说说周长。如书本的*面、黑板的*面、篮球场的*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学生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办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学生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三、课堂练*设计

  (一)第一层次:基本练*

  1、周长概念掌握的练*在新授前,安排一组图形说说周长。

  2、圆周长计算的基本练*。

  书中的全部练*题都做为基本练*题,分三个小层次进行。

  先是进行直接计算的模仿练*,安排了练*中的第1、2小题。

  然后是动手测量后计算的题目。安排了练*中的3、4小 题。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起到帮助理解,寻找规律之桥梁作用。通过动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计算周长与用线围课本一周量出长度,这两个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由于我们在用线围时会形成误差,所以结果会有些不同,其实周长应该是相等的。

  最后设计的两道应用题。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要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根据大纲要求这个练*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中的5、6两道应用题。

  (二)变式练*

  这个练*层次我设计的练*是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0分米,长和宽是多少分米?

  这是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采用可移动的线框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周长不变时,长与宽是同时要发生变化的。

  练*的设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学掌握了周长与长、宽的关系。

  (三)第三部分:发展练*

  用长5厘米,宽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可以发现这是一道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题目,这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特别为优等生而设计的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共有两种不同的拼法。

  (5+8)×2=26(厘米) (10+4)×2=28(厘米)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堂课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渗透、培养。

  1、怎样测得长方形周长时,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用不同的方法:用绳子、用长方形滚动、用边长相加。这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长方形周长计算时,三种计算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哪一种好?学生先进行尝试练*,通过自己去尝试练*后找出答案。

  3、变式练*中一题多解的练*,通过练*,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P63例题,P64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来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测量、计算、拼图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生初步体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拼图中图形边长以及周长的变化,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其中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周长计算的算法理解及交流喜欢的算法基础上逐步掌握长方形周长计算。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手中的是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们想用它们来拼图形吗?

  1、出示题目“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师:请一生读题。你会拼吗?

  生:拼一拼。

  全班交流。

  2、师:用同样的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不会相等呢?今天就来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揭示课题)学完了这一课再来解答这一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1、导入,师:你去过标准的篮球场吗?

  生:有,没有。

  师:这里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演示课件:这是学校的篮球场)

  这个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谁来指指篮球场边的各部分名称。(生指一指)几条长?几条宽?

  师:篮球场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一起来看看。(演示课件: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

  师:根据长和宽,你能提什么问题?(演示课件: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师:谁来指一指篮球场周长。(生指)篮球场周长也就是围成这个篮球场几条边长的和。你会算吗?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生:独立计算,师巡视学生。

  师:有不一样的上去写。

  生:①26×2+14+14=80(米)

  ②14×2+26+26=80(米)

  ③26+26+14+14=80(米)

  ④ 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⑤ 26+14=40(米)

  40×2=80(米)

  3、交流:

  ①26×2+14+14,26是篮球场的什么?(长)为什么×2?14呢?为什么有2个14相加?

  ②14×2+26+26。同上。

  ③26+26+14+14,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

  ④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长×2+宽×2)为什么×2?

  比较:③和②有何不同?(26+26-26×2,14+14-14×2)

  ⑤26+14=4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2(生指一指,1个长和宽,2个长和宽)

  4、师: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生:第⑤种,因为第5种较简便,

  第③④种,因为③④种比较好理解。

  5、师:要求长方形周长,必须要知道和宽,如果长和宽不知道,怎么办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提示:对边相等,只要量几个长和宽就可以了?)多种答案

  (二)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导入:刚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学*的很好,你们想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吗?(课件演示: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边长是几条边的长?边长25厘米是哪一段,周长呢?请生指一指。会计算出正方形周长吗?

  生:独在计算后上黑板写

  ①25+25+25+25=100(厘米)

  ②25×4=100(厘米)

  2、全班交流

  (1)、25+25+25+25,25指什么?(边长),根据什么来求正方形周长?

  (2)、25X4,为何边长X4?

  4、你喜欢那种算法?为什么?

  5、要求正方形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边长)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提示:4条边相等,只要量几条边长就行了?)2X4=8cm 1x4=4 cm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口头报(1)6+3=9 cm 6X2=12 cm

  9X2=18 cm 3X2=6 cm 12+6=18 cm

  (2)3+4=7 cm 3X2=6 cm 7X2=14 cm

  4X2=8 cm 6+8 =14cm

  (3) 3+3+3+3=12 cm

  3X4=12 cm

  过渡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要用到周长的计算,(学生说教室周围用到周长的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镜子长2m,宽1m,镜子边框用铝合金材料做的,要求大约要多少铝合金材料,就是求镜子的什么?(周长)

  生:口头报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四周栏杆”指的什么?(生上来指一指)求“四周栏杆”长就是求什么?

  生:口头报答案。

  4、(1)解决导入中的那道题,

  □□□□中,长宽各多少?为什么?周长是多少?

  □□中,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

  周长相等吗?

  (2)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图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出示黑板)

  生:上黑板拼出不同答案。

  师:出示黑板:□□□□□□ □□□

  □□□ 问:长宽各多少?周长呢?(生动手算)周长相等吗?

  (3)用12个拼呢?(出示黑板)

  生:上黑板拼

  师:同上。“哪个周长最长,哪个周长最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总结周长计算公式;

  (3)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周长计算的问题;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探究学*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总结周长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1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周长的知识,昨在老师要同学们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现在以四人小组的方式,讨论本组有几种不同的做题方法,等会请小组汇报。

  二、合作探究,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四人小组内汇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5分钟)

  2、小组汇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请有不同做题方法的小组补充(教师板书各种方法)(6分钟)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本组的方法)

  3、说说你的发现(小组汇报完计算方法后请个别同学说说发现)(3分钟)

  4、师: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多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说说你的原因。

  (指着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其计算周长的公式)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5、小组汇报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本组的方法)(5分钟)

  师:那么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多种方法中,你又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2分钟)

  (指着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其计算周长的公式)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总结:方法虽然很多,但我们在做数学的时候要选择最优,最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巩固练*,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

  1、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相框的长与宽,求周长。

  (2)课件出示相框由长方形演变正方形的过程,并出示正方形的边

  长,求周长。

  (学生自主完成题目,并进行汇报)

  2、出示书本中三道练*题。

  师:请完成后四人小组说说做题的方法,并请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计算结果。

  生:汇报计算结果(每组说一题)

  3、扩展练*:

  师:我手中有两个正方形,它们的边长都是5厘米,现在请你算一算它们拼成后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演示拼的结果)

  师: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算出结果,看哪个组最快算出来。而且有一个要求:小组内每一位同学都要说说计算的方法,然后请击掌三下以示完成)

  五、小结:(3分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也评价一下同学们的表现。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

  2、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学*能力。

  4、体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体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物品,请同学摸一摸物品表面的周长。

  2、师:同学们,有一天,小狗和小兔为了一件事发生了争吵。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小狗用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小兔用绳子围成了一个长方形。小兔说:我用的绳子长,小狗说,我的绳子比你的长。同学们,你们能有什么办法判断谁的绳子长一点,谁的短一点呢?

  3、学生思考,出主意。

  同学们所用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周长。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小组合作,量长方形的边长。根据量出的长度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3、生汇报师板书。

  4、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5、2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边长。根据量的长度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6、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7、生汇报师板书。

  8、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9、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谁用的绳子长?

  三、实践应用

  1、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2、我们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请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3、作业:

  4、完成的同学量量五角星的边长,求出它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教学设计

  总第20课时

  练*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过程:

  一、基础练*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生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交流。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p63~65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初步形成计算周长的能力。

  2. 使学生在学*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 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大的、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硬纸片每小组20张。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重社学*过程和学*方式,鼓励算法多样化,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

  (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用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 .“理清题意。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 26+14+26+14=80(米)

  (2) 26+26+14+14=80(米)

  (3) 26x2=52(米)

  14x2=28(米)

  52+24=80(米)

  (4)26+14=40(米)

  40x2=80(米)

  师:大家已经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场的周长都必须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教师巡视,对个别差的可稍作指点。集体订正后可粗略统计正确情况。)

  5“试一试”。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作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品质,更进一步说明老师心目中有学生,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学生练*,静等几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自主探究的学*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全班的正确率。)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要求学生先默看题目,然后说说对题目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第4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第5题实际上就是求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里可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有针对性地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

  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

  (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这里让学生稍作讨论,努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因为拼出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所以周长也就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短有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方法,提高学*效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汇总10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

  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

  在练*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过程和学*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的乐趣。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哪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把一组长和宽用红粉笔标出,另一组用蓝粉笔标出,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2,学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练*设计力求突出层次性、典型性、生活化,避免简单的重复与模仿。在这里,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通过学生们对长方形周长的认识直接迁移到求正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想到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从教学效果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而且还会合理地选择简便的运算方法。

  但是在练*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在算的时候只是用长和宽加起来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在教学时,我也应该强调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才是最好的。

  纵观本课,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一)评价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1、评价学生参与的状况和品质;2、评价学生参与学*的方式;3、评价学生参与的时间和广度;4、评价学生参与的效果。

  (二)评价老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评价课堂中引导学生创新学*的时间和数量;2、评价创新学*的策略;3、评价创新学*的.效果。

  (三)师生是否保持有效的互动。1、评价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状况;2、评价有效的互动还必须关注教师的师生观;3、评价教师能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4、评价教学互动的成果。

  (四)评价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1、教师是否热爱学生,师生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心灵的感应;2、评价教师的精神状态;3、评价教师是否善于用激情的语言或良好的学*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学*的热爱;4、评价教师是否细心观察和运用来自于学生及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因素;5、评价教师是否充满对学生的理解和人文关怀6、评价教师是否善于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评价课堂结构的安排与教学手段的使用1、评价课堂结构:课堂引入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小结是否简练有效。2、教学手段的使用:据重难点适当选用不束缚想象力

  (六)评价教学内容:1、老师想教的内容和他在课堂上教的内容是否一致;2、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七)评价教学风格。评价教学风格要会从课中发现一些共性,在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学方法运用等环节已经烙上了明显的个人观点和个性,区别于他人而成为个人的特色。(如:读写结合,读中感悟;教贵质疑,学贵有疑;欣赏激励,充满关怀;切磋砥砺,功底扎实;语感强,语味浓;为学而教,抓住导学焦点;不拘一式,不限一法,把课上)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过程和学*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的乐趣。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哪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把一组长和宽用红粉笔标出,另一组用蓝粉笔标出,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2,学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练*设计力求突出层次性、典型性、生活化,避免简单的重复与模仿。在这里,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通过学生们对长方形周长的`认识直接迁移到求正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想到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从教学效果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而且还会合理地选择简便的运算方法。

  但是在练*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在算的时候只是用长和宽加起来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在教学时,我也应该强调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才是最好的。

  纵观本课,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一)评价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1、评价学生参与的状况和品质;2、评价学生参与学*的方式;3、评价学生参与的时间和广度;4、评价学生参与的效果。

  (二)评价老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评价课堂中引导学生创新学*的时间和数量;2、评价创新学*的策略;3、评价创新学*的效果。

  (三)师生是否保持有效的互动。1、评价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状况;2、评价有效的互动还必须关注教师的师生观;3、评价教师能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4、评价教学互动的成果。

  (四)评价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1、教师是否热爱学生,师生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心灵的感应;2、评价教师的精神状态;3、评价教师是否善于用激情的语言或良好的学*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学*的热爱;4、评价教师是否细心观察和运用来自于学生及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因素;5、评价教师是否充满对学生的理解和人文关怀6、评价教师是否善于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评价课堂结构的安排与教学手段的使用1、评价课堂结构:课堂引入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小结是否简练有效。2、教学手段的使用:据重难点适当选用不束缚想象力

  (六)评价教学内容:1、老师想教的内容和他在课堂上教的内容是否一致;2、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七)评价教学风格。评价教学风格要会从课中发现一些共性,在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学方法运用等环节已经烙上了明显的个人观点和个性,区别于他人而成为个人的特色。(如:读写结合,读中感悟;教贵质疑,学贵有疑;欣赏激励,充满关怀;切磋砥砺,功底扎实;语感强,语味浓;为学而教,抓住导学焦点;不拘一式,不限一法,把课上)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5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以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教学可以略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并说说理由。

  在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可以拓展,出示8分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想象,如果围成正方形,那么边长可以是几?

  今天学生猜测:32分米、2分米、8分米,在学生的讨论中,马上否认了32分米和8分米。而对于边长为2分米的,让几个学生合作,一起把长8分米的绳子拉成一个*似的正方形。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正方形的周长就是绳子的长,正方形的周长拉直了就是一条线,体会到周长一条线,为能以后与面积一个面的比较做好铺垫。同时可以继续利用这根绳子,如果这根8分米的绳子,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大家猜测它的长和宽可以是几呢?也可以让学生一起示范动手拉一个*似的长方形,从而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同时在拉的过程中体会到,不管形状怎样变,长加宽的和是不变的。

  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基本出现的方法是:方法一:长+宽+长+宽;方法二:长*2+宽*2 ;方法三:(长+宽)*2在这三种方法中,需不需要优化?想想还是需要优化的,因为(长+宽)*2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逆向思考的题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长,求长和宽,就需要这种方法作基础。那么在优化的时候,如何进行优化呢?怎样优化才能水到渠成?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

  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用手势表示(长+宽)*2,使学生理解(长+宽)是一份,长方形的周长有这样的两份。加深学生对这种算法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6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然而,真理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诞生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课本第63页的例题及第64—65页的练*。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例题的安排是测量学校篮球场的周长。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想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又紧贴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选择的使用,做了整合处理。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根据以往的教学要求理应通过本节课的学**结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根据新课程目标及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基础,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在我的第一次试教的时候,长方形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我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打算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的空间。然而,在比较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大部分学生认为长加宽的和乘2,这种计算方法很费事。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原来在于计算28+15是进位加法,没有乘法来的快,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28×2,15×2这种方法比较简便。针对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的新理念,对教学内容做了重新的修改,则,长方形的长是30米,宽是10米。在教学时,由于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十数,学生口算速度比较快,想到的方法也很多。然而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我不止是引导他说自己的方法,还要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让其他的学生也能认识并理解这种计算方法。

  学生一:30+30+10+10=80米

  想法: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它的四边的长。

  学生二:30×2=60米 10×2=20米 60+20=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条相等的长,两条相等的宽。

  学生三:30+10=40米 40×2=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个这样的长加宽。

  学生四:20×4=80米

  想法:长比宽多20米,如果给宽10米,那它每边就都是20米。

  ……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我并没有急于对算法进行优化,而是引导他们理解不同的算法。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呢?那你也来说说你的想法吧!通过这样的提问,让每个学生在说与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并理解每一种算法。那你喜欢哪一种算法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其实,在学生说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对每一种算法进行优化了。当第三种方法被喜欢的理由让大家信服时,则已经达到算法的优化了。这样设计,在没有揭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前提下,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使相关的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使学*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快乐、自主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实现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优化。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也为以后学*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了基础,因而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2、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因此我是如此设计本节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提供篮球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动手操作主要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知。比如:我让学生用线围成一个长方形,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的.意义,在充分认识周长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课件出示的篮球场的周长,这样学生会很轻松的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出篮球场的周长。

  三、恰当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不同的计算方法中择优,在学生的民主决定后我再进一步解释选出的计算方法的意义,然后出示练*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在学*正方形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提升练*,拓展思维:

  为了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实际生活中的长方形一边靠墙的菜地,能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乐”中获取新知识,并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还培养学生合作学*意识,在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学*和互补的学*态度。并在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表扬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一些有进步的学困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此外,我还利用学生的错误为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内容。比如:我根据学生中的算式14+26×2,解释实际上是算了两个长和一个宽,并不是四条边的长度,要想算出四条边,要先算14+26,这就需要把14+26放进括号里计算,因此引出一个计算方法:(14+26)×2,让好朋友括号帮助我们计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方法的含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8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我们应这样备课

  上个周六、周日我们进行了两天的学*培训。聆听了来自北京z、杭州z等全国著名老师的观摩课,以及有关课堂教学的精彩报告。课堂上的轻松高效,报告做的精彩异常,使我们都受益匪浅。

  来自杭州文海实验小学的z老师做的关于优效课堂教学的报告,感触颇深使我认识到:在备课时要思考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样教?

  一、教什么;

  老师说:一个成功的人首先知道自己一生该干什么;其次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干。那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知道一节课该教什么,也应该知道怎么教;这之前备课时总是看看教参、教案,留心一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怎样设计的,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通过学*才觉得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困惑是什么?学生最困难和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什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2、根据学生制定目标:教学中做到三讲和三不讲;

  三讲:

  ①学生想不到的要讲;

  ②学生易出错的要讲;

  ③学生容易混淆的要讲。

  三不讲:

  ①学生自己会的不讲;

  ②你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③学生已经会的不讲。

  3、练*题设计要有层次。基本的练*题、容易出错的练*题、容易混淆的题、提高的.题型都要涉及到。

  二、怎么教;

  老师说:所有的好课都是当堂生成的!课堂一定关注生成,关注学生。他借用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如果一节课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一样的话,绝不是一堂好课,因为这说明他没有关注学生,没有当堂生成。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按照上面的这些去备课、去教学。力求让课堂教学更优效,教学的的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最让我感动的是刘老师作为一名知名教师,备一节三年级的《乘法分配律》,还大量浏览文献资料。仅查阅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论文就达61篇,并做了探究、归类整合。在自己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别人的经验进行融合,他说这才叫研究。把知识进行横向比较,拓宽知识面和眼界,使知识更为严谨系统。作为名师他这种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9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也为以后学*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了基础,因而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2、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因此我是如此设计本节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提供篮球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动手操作主要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知。比如:我让学生用线围成一个长方形,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的意义,在充分认识周长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课件出示的篮球场的周长,这样学生会很轻松的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出篮球场的周长。

  三、恰当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不同的计算方法中择优,在学生的民主决定后我再进一步解释选出的计算方法的意义,然后出示练*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在学*正方形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提升练*,拓展思维:

  为了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实际生活中的长方形一边靠墙的菜地,能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乐”中获取新知识,并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还培养学生合作学*意识,在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学*和互补的学*态度。并在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表扬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一些有进步的学困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此外,我还利用学生的错误为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内容。比如:我根据学生中的算式14+26×2,解释实际上是算了两个长和一个宽,并不是四条边的长度,要想算出四条边,要先算14+26,这就需要把14+26放进括号里计算,因此引出一个计算方法:(14+26)×2,让好朋友括号帮助我们计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方法的含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10

  1、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上,教师将制作的两张卡片出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提出问题:为了使卡片变得更漂亮,把卡片四周镶上彩带,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是对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去探索,去学*,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氛围。而且,整节课始终围绕着这两张卡片展开教学,学生以这条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得到,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这节课里教师能把握这个契机,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动手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再动笔算一算,求出卡片的周长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成果,而不是包办代替,恰到好处的进行引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值得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师生互动不够。虽然学生在小组学*中有相互交流的过程,但是在学生汇报时使交流讨论更充分,更深入。

  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提高学*兴趣,增强自信,并且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在学*活动中的评价、对学*结果的评价、课堂总结时总的评价都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提起注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8)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实用十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1

  1、关于算法的优化?

  和云同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基本出现的是:方法一:长*2+宽*2;方法二:(长+宽)*2。在这两种方法中,需不需要优化?想想还是需要优化的,因为(长+宽)*2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逆向思考的题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长,求长和宽,就需要这种方法作基础。那么在优化的时候,如何进行优化呢?怎样优化才能水到渠成?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

  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用手势表示(长+宽)*2,使学生理解(长+宽)是一份,长方形的周长有这样的两份。加深学生对这种算法的理解。

  那么是否在练*中设计一题:如已知长和宽的和是6cm,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此时学生可能会感受到用(长+宽)*2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性。而用另外一种方法长*2+宽*2就有了它的局限性,不知是否可以?

  2、对周长公式的理解。

  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长*2+宽*2后,进行了几道的尝试练*,我觉得需要进行小结。问:为什么求长方形的周长要用上面的方法去做呢?目的想要使学生体会到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四条边的和,所以不管是怎样的长方形,都可以这样去求周长。但是学生的回答却是:长和长一样,宽和宽一样。却不能回到我的设计意图上,课中自己就去引学生思考这个方面。那么问题该怎么问呢?这样问是否可行。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2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以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教学可以略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并说说理由。

  在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可以拓展,出示8分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想象,如果围成正方形,那么边长可以是几?

  今天学生猜测:32分米、2分米、8分米,在学生的讨论中,马上否认了32分米和8分米。而对于边长为2分米的,让几个学生合作,一起把长8分米的绳子拉成一个*似的正方形。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正方形的周长就是绳子的长,正方形的周长拉直了就是一条线,体会到周长一条线,为能以后与面积一个面的比较做好铺垫。同时可以继续利用这根绳子,如果这根8分米的绳子,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大家猜测它的长和宽可以是几呢?也可以让学生一起示范动手拉一个*似的长方形,从而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同时在拉的过程中体会到,不管形状怎样变,长加宽的和是不变的。

  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基本出现的方法是:方法一:长+宽+长+宽;方法二:长*2+宽*2 ;方法三:(长+宽)*2在这三种方法中,需不需要优化?想想还是需要优化的,因为(长+宽)*2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逆向思考的题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长,求长和宽,就需要这种方法作基础。那么在优化的时候,如何进行优化呢?怎样优化才能水到渠成?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

  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用手势表示(长+宽)*2,使学生理解(长+宽)是一份,长方形的周长有这样的两份。加深学生对这种算法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启发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周长的含义,自己去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寻求策略、尝试计算、交流、讨论,自己找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能力。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有更具体的感受,他们真正成为了学*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伊始,让学生带着做花边至少需要多少边框料这个问题,展开求周长策略的探究,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和取舍。

  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接着,学生自主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算法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使思维得到共同提高。到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迸出了火花,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4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同学借助已有的图形周长的意义,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图形周长的意义是同学已有的认知基础,更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核心,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引导同学从周长意义动身,去反思、解释,才干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如:同学在交流周长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同学围绕周长意义来进行辨析,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再如:第二个练*,当多数同学出现4+7+2+3=16这种方法之后,和时引导同学借助周长意义来发现问题。这样,通过以上活动,协助同学理解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学不只知道怎样计算,还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从而形成牢固知识结构。

  二、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引发同学的思维,激发同学学*兴趣。

  本节课,注意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如:“仔细观察情境图,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这是知识的生长点;“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先求什么?”这是知识的转折点,为学*新知奠定了基础。和时协助同学分析问题。再如:出现(4+8)×2这种方法时,引导同学说出括号里要求的是什么?在重点处协助同学理解方法。再如:“猜猜看,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在同学思维容易混淆的地方,创设问题,激发同学认知抵触。引发同学探究学*的兴趣。最后一题“你能根据今天学*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在同学思维受阻的地方创设问题,为同学思维指明了方向。正因为能在关键处创设问题,能激发同学学*兴趣,同学学*比较投入,为同学学*方法奠定基础。

  三、重视同学自主探索、合作学*,提高同学学*的能力。

  本节课,在引导同学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注意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在同学有了想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协助同学理解计算方法,思维发生碰撞。如:探索周长计算方法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当同学有了想法,和时交流,再借助周长意义来判断理解掌握方法。再如:练*一,先猜一猜,找准问题,然后验证,找到答案,再解释原因。“为什么拼成大长方形后周长是20厘米,而不是24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同学发现,这两个宽已经不是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了。发展了同学的思维。正因为有了同学独立考虑,同学才有言可发,正因为有了教师的点拨,同学认识才比较到位。

  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逐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

  如:练*一,问题一从先求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入手,再验证,最后通过拼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对比,发现减少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反之减少的越少,剩下的越多,渗透一种函数思想。再如:练*二,是一道发散思维题,是一个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发散同学的思维;后面多题一解,发展同学概括能力,同时体会转化思想。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5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兴趣。

  我首先出示描上花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们观察哪个花边长一些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 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最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再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学生自主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这个过程中我的组织性语言过多,总结性的语言不精准,知识性的总结没有做到最贴切,且过于重复学生们的回答致用时较长,误了后面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的设计

  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由浅入深的做题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上下来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是教学用语不规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锻炼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6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内在需要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中,更应该让数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二、积极自主,经历探索与思考

  学*者有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兴趣、积极愉悦的情绪之后,灵活有效的思维、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实际价值的保证。在长方形周长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有的利用方格纸(每个小方格边长为1厘米)进行研究,在方格纸上,数出或者计算出图片的周长;还有的用尺子量出各个边的长度然后相加;还有的只量出长方形的一组长和宽,只量出正方形的一条边的边长,然后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亲身的经历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周长公式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总结方法,提升学*能力。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学*方法,提高学*能力,这一点在教师评价学生的学*成果的时候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方面。我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刚才的学*过程中,我们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最后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再总结出周长公式。随后,孩子们用这个学*方法小组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的学*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预见,在学生以后的学*中,遇到此类的学*任务,他们一定也能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学*,并且,如果学生有了积累学*方法的意识,并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们的学*能力将得到大步的提升。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交流展示过于仓促。在全班交流过程中重要方法没有充分得到讨论,正方形周长学生小组推导后只汇报了结果,没有让学生汇报研究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没有充分的领会,自己遇到问题后的灵活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7

  [案例]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篮球场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从略)

  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沿着篮球场的边线走一圈,走了多少米?

  生2: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自己动手算一算。

  4、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

  5、全班进行交流。

  生1:28+15+28+15,我是一条一条加起来的。

  生2:28+28+15+15,我是二条长加上二条宽的。

  生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我二条长是用乘法算的。

  生4:28+15=43(米) 432=86(米),我上台来说明,指着图说出来。

  师:你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呢?

  6、试一试:一条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1)学生试做。

  (2)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做法。

  [反思]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研究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营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学生是学*过程的主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观察、思考、计算、讨论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并掌握的'。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己来选一选,来感悟体验哪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好,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和探索的*惯,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实现算法的优化,有利于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学生初步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直接放给学生试做,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发现、探索、研究的机会,体现了数学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8

  刚拿到这堂课,心中一阵窃喜,我在四年前曾经研究过这节课,于是我美美地拿出那年的教案,仔细看了起来,又认真进行了修改,于是一稿就诞生了,在进行完试讲后,觉得学生虽然也在这堂课上认识了周长,但是认识的程度不够深刻,大部分浮在表层上,而我的设计也没有体现学生对周长的深层理解,与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不相吻合。

  试讲完后,杨主任给我们进行说课,她指出我应该在教案里体现周和长,这使我为之一颤,我讲过了一遍,居然没有想到这一点,光顾着把周长的概念通过多种活动给学生,只要让孩子们知道周长指的是一周,它是有长度的就把这个概念轻松解决了,我真是愚笨啊!

  我觉得本节课另外一个令我有感触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周长是有长度的,就给学生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真正的动手去量一量这个三角形的长度,这也是我不敢想的,我只知道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真的想不到要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而且给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也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周长,比如量一量再计算、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在计算周长时,可以一边一边的相加求出总的周长,也可以量出一边的.长度再乘以三,这样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而用绳子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

  最令我开阔思路的是本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给学生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同桌合作随意拼摆图形,然后画出所想拼摆图形的示意图,然后再计算所画图形的周长,我觉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巩固周长的定义,而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求的了图形一周的长度,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们就再拼拼摆摆中对本节课的学*内容进行了巩固和练*。通过本环节还可以通过学生们摆出的的长方形,让学生们在汇报时能够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不同算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只可惜最后一个环节我没有处理好,我看到孩子画出的示意图有问题,一边的总高是3厘米,相对边的高度是2厘米,而学生画的连接线居然是*行的,为了订正这个问题,我就把剩下的时间用在了研究这道题上,当时脑子一热,就顺便把移补的思想讲给了孩子们,其实课后冷静下来一想,我连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还没来得及探讨,移补完却要让孩子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真是……看来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得练啊!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9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10

  1、关于算法的优化?

  和云同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基本出现的是:方法一:长*2+宽*2;方法二:(长+宽)*2。在这两种方法中,需不需要优化?想想还是需要优化的,因为(长+宽)*2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逆向思考的题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长,求长和宽,就需要这种方法作基础。那么在优化的时候,如何进行优化呢?怎样优化才能水到渠成?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

  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用手势表示(长+宽)*2,使学生理解(长+宽)是一份,长方形的周长有这样的两份。加深学生对这种算法的理解。

  那么是否在练*中设计一题:如已知长和宽的和是6cm,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此时学生可能会感受到用(长+宽)*2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性。而用另外一种方法长*2+宽*2就有了它的局限性,不知是否可以?

  2、对周长公式的理解。

  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长*2+宽*2后,进行了几道的`尝试练*,我觉得需要进行小结。问:为什么求长方形的周长要用上面的方法去做呢?目的想要使学生体会到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四条边的和,所以不管是怎样的长方形,都可以这样去求周长。但是学生的回答却是:长和长一样,宽和宽一样。却不能回到我的设计意图上,课中自己就去引学生思考这个方面。那么问题该怎么问呢?这样问是否可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9)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实用5份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认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小组一起讨论学*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合作学*能力,为后面学*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和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等的学*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心理特征和族状况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 储备,对未来世界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欲望。他们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动手实践测量,小组合作学*讨论交流,丰富学生的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的设计就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学*交流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测量、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根据这一理念,本课教学力求放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运用故事情境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法、练*教学法等方法为学生找寻良好的教学*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测量、交流、总结等教学活动,并以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探索、发散思维,从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本节课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侧重于过程性电影票的落实。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这个单元的第二小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第三小节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和学*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紧接着周长概念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还十分强调对周长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1)四基两能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②本节课重在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经历把数字符号抽象成文字公式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这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拿给他们,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公式是理论的东西,要让学生不仅知道,还要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会、学活。

  3、教具准备。

  周长的推导强调直观操作,所以我准备了教具,学生准备了学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个钉子板,小棒。

  三、说学生。

  1、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进行学*的知识基础。

  2、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说教法。

  1、情景导入法。

  2、动手操作法。

  3、自主探究法。

  4、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学理念。

  1、在认真分析教材、教师用书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七个环节:

  (1)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课堂练*。

  (4)实践操作。

  (5)走进生活。

  (6)延伸提高。

  (7)课堂总结。

  2、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动手比、动手摸、动手摆,动笔算,交流讨论,引导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这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实实在在地练,真真切切地落实四基两能。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直接利用情景导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

  ①教学时,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就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练*时,围钉子板,求周长,直观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四基

  ②在长、正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多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类推能力。——两能

  ③在探究长、正方形周长的时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周长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长公式靠*,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能

  通过3—6四个环节练*,反复巩固。练*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新概念形成后,通过多次的反复练*和运用,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才能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概念教学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练*,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3、课堂练*:新知应用。

  4、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

  5、走进生活:知识迁移。

  6、延伸提高:知识升华。

  7、课堂总结:知识回归。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西南师大版,三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节课,第一课时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说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五、说学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六、说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不公*!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目标指名读读)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设计思路: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设计思路: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2、小龟的路程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边长×4=周长(设计思路: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设计思路:前后照应,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

  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题,通过练*,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这几个*题的设计,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五、说规律总结

  学生是学*的主体,我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己在学*过程中自己总结规律,说出规律。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设计思路:本课的板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虽很简练,但通过板书能看出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文章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4

  第五单元美化校园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2.说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3.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 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4.说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说巩固新知的方法

  ①分层练*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变式练*和发展练*三种不同层次的练*,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三、说学法

  1.说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2.说学法

  ①小组合作学*。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四、说教学程序

  (包括情境创设、各环节及设计意图、课件的应用说明、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提问:三角形的周长怎样求?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师板书)

  师:要求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算出什么?

  生: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第三环节: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第四环节:操作验证,总结方法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

  (1)8+4+8+4=24(米)

  板书:长+宽+长+宽 =周长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8×2=16(米)

  4×2=8(米)

  16+8=24(米)

  板书 长2+宽2=周长

  (3)(4+8)×2=24(米)

  板书:(长+宽)x2=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5、求护栏的钱数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6、跟进练*:(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求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生1:(7+7)×2=28(米) 28×8=224(元)

  生2:4×7=28(米) 28×9=252(元)

  4、全班交流。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跟进练*:(课件出示题目)

  12厘米

  8米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1、小小测量师

  有四个图形分别测出周长,想:算周长之前应该干什么?

  2、篮球场的周长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师:你想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7、拓展题(课件出示题目,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 )米长的铁栏杆。

  学生组内交流,独立计算。

  师:为什么只算3条边?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第六环节:回顾小结,梳理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宽+长+宽+长 8+4+8+4

  宽×2+长×2 8×2+4×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4+8)×2

  7+7+7+7=28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7×4=28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5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正确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能正确测量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

  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

  (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3.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 、理清题意。

  让学生指一指、想一想,认清求周长的意思。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答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逐一展示学生的解答思路,生答时老师板书学生的解答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 26+14+26+14=80(米)

  (2) 26+26+14+14=80(米)

  (3) 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比较解答方法,自主选择,鼓励算法多样化。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适当地安排练*。

  做“想想做做”第1题。

  5、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尝试求正方形的周长

  做“试一试”,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自主探究的学*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把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有针对性地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

  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四)、课堂小结时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方法,提高学*效率。]

  (五)、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 26+14+26+14=80(米)(2) 26+26+14+14=80(米)

  (3)26×2=52(米) (4) 26+14=40(米)

  14×2=28(米) 40×2=80(米)

  52+28=80(米)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1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范文五份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42~43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在小学阶段分别安排了物体与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其他*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并了解*面图形计算的第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与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尺子

  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交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索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在动物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蜗牛先生和蚂蚁xxx。它们俩都很喜欢散步。蜗牛和蚂蚁每天分别沿着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走一圈。有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的路程比对方长。

  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到底谁走的路程长一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判断出谁走的路程长吗?你觉得蜗牛和蚂蚁散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我从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想一想:我们要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要知道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在小组里交流。

  2、量一量:小组合作,动手量出计算这两个图形所需要的数据。

  3、议一议:小组讨论,有了这些数据,该怎样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4、算一算:独立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并在小组里交流。

  5、说一说:把自己的算法跟全班的同学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参与学*、合作学*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们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四、说教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变为主动积极的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们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自学、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五、说过程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两只蚂蚁比赛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引出周长概念。并让学生通过“五做”来感知,感悟,最后理解周长概念。摸一摸,通过摸一些图片的一周,来初步感知周长;描一描,把这些图形的一周描在纸上,抽象出图形的周长;想一想,让学生想象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周长概念;然后再找一找周围一些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是相对于*面图形来说的;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周长概念。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通过第一环节的的学*,学生认识到了周长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那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这就需要去测量,在测量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环节是做书上练*,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然后再测量难度更大的圆的周长,遵循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了数学知识,应该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环节让学生先尝试着找找生活中周长知识的应用,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老师事先搜集的一些例子,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相互测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说特点

  我们认为本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以“做数学”为核心来指导教学。

  所谓“做数学”,就是“做中学数学”。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做数学”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在实验操作、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们始终坚持“做数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为了使学生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好周长的概念,我们让学生去摸一摸图形的一周,再把这一周给描在纸上,还在周围找一找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最后来量一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量同学的腰围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抽象的数学概念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深刻。就象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但动手操作不应该是脖子以下的活动,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应为学生学*知识服务,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服务,更应为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之前进行思考,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抓手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空间观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的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周长的计算教学,而忽视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一些灵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把本课设计为三个层次:识周长,量周长,用周长,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特别是想象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是我们独特的设计,能更好地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来精心设计。

  课堂是有限的,如何能处理好时空的有限性和学生思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点。我们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精心设计了很多的小环节,并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特别是在测量图形周长的环节里,如果让学生测量太多的图形,操作就只会流于形式,于是我们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先测量书上练*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让学生的学*落实到“知识”上。然后安排学生测量一个圆片的周长,这是因为书上练*很典型,而圆片的一周是曲线,它可以体现出很多的测量方法,并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肤浅的讨论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更有意义。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加上一个比较灵活的环节,测量腰围和生活中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并及时进行反馈。

  这样,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利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七、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3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哪部分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学生说说周长。如书本的*面、黑板的*面、篮球场的*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学生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办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学生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三、课堂练*设计

  (一)第一层次:基本练*

  1、周长概念掌握的练*在新授前,安排一组图形说说周长。

  2、圆周长计算的基本练*。

  书中的全部练*题都做为基本练*题,分三个小层次进行。

  先是进行直接计算的模仿练*,安排了练*中的第1、2小题。

  然后是动手测量后计算的题目。安排了练*中的3、4小 题。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起到帮助理解,寻找规律之桥梁作用。通过动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计算周长与用线围课本一周量出长度,这两个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由于我们在用线围时会形成误差,所以结果会有些不同,其实周长应该是相等的。

  最后设计的两道应用题。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要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根据大纲要求这个练*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中的5、6两道应用题。

  (二)变式练*

  这个练*层次我设计的练*是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0分米,长和宽是多少分米?

  这是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采用可移动的线框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周长不变时,长与宽是同时要发生变化的。

  练*的设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学掌握了周长与长、宽的关系。

  (三)第三部分:发展练*

  用长5厘米,宽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可以发现这是一道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题目,这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特别为优等生而设计的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共有两种不同的拼法。

  (5+8)×2=26(厘米) (10+4)×2=28(厘米)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堂课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渗透、培养。

  1、怎样测得长方形周长时,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用不同的方法:用绳子、用长方形滚动、用边长相加。这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长方形周长计算时,三种计算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哪一种好?学生先进行尝试练*,通过自己去尝试练*后找出答案。

  3、变式练*中一题多解的练*,通过练*,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上海试用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0~112页的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会进行周长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学*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一节课学*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打基础,同时又为后继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及长、正方体的学*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本课内容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为主,通过讨论交流,围围描描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二期课改教学大纲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本课可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②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过程能力与方法:

  ①通过围一围、描一描等操作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

  ②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讨论,配以媒体的直观演示,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常用的周长计算公式,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以提高。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喜好的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的信心。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会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得出;而要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通过多种学生喜好的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观,来协调感性认识,并通过合作学*将得到的直观感受加以内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并形成一定的探究学*的方式。

  二、说教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描一描,围一围,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识和理解,在合作讨论和交流中进行完善和内化,在练*与运用中进行对比,排除误区,得以巩固。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面向全体,人人动手

  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又较抽象,如果单纯是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必然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亲身的体验而无法建立正确的概念或建立残缺的概念。因此,结合教师摆小棒、部分学生上前指一指图形的周长这两个示范性的初步感知活动,我又让每个学生挑选练*纸上2~3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周长,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而不再是纯粹的一个旁观者。

  2、激发主动,积极参与

  三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要通过个人的探究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对很多同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在讨论中相互取长补短,得出比较全面的方法。在这一小组探究的活动中,人人都是学*的主人,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以体现,一些思维、概括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

  3、师生配合,多边互动

  本课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帮助学生整理探究学*的成果。特别是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配以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判断学*的成果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辅导学生优选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计算公式。在第二次讨论学*后,安排学生看书,既是利用教材对前面活动成果的一个加强,又留给学生消化与质疑的余地。

  三、说学法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围围,描描,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学**惯。学生通过自主的'小组学*、讨论,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尝试去发现和创造自己未知领域中的知识,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学*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质疑,通过练*中判断题的解答,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排除干扰,巩固成果。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力求形成的一种学*方法和能力,为此本节课在这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一)、周长的含义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是这样安排的:

  1、出示一个(小棒搭成)三角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长。

  演示:三小棒摆成一直线

  2、出示一个(小棒搭成)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四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四边形的周长。

  ▲这两次出示由教师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3、出示钉板(围着各种图形),让学生上来用手指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由几个学生上来操作,一是检测前两次观察后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二是继续加强学生对周长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完成练*纸:选择你喜欢的2~3个图形,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

  ▲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同时又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4、揭示课题:(指钉板上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们着重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二)、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学生学*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长方形的周长

  ▲《大纲》中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充分地感知了周长的含义,认知结构已有了调整和重组,所以在这一层次中,我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并就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作好记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学生应该很明白接下来的学*任务,在讨论探究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享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批判不同算法的权利,这段时间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对于学生而言,把问题交给他们远比把结果交给他们有挑战性,更容易使他们有成功的情绪体验,学*上的探究能力得以发展,合作意识得以加强,组内成员相互取长补短。

  1、出示一个长方形(媒体):

  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2)交流汇报。配以媒体演示。

  ▲此时应该是学生努力探索的精彩呈现,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对自己的成果的正确性是十分关注的,利用这一时间,不失时机地配以媒体的演示,一方面让学生巩固讨论学*已有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辨别学*结果的正确性。

  (3)方法比较,得出常用公式。

  根据四边形的周长概念,这四个算式都正确吗?你觉得哪个最简便?(5+4)×2

  5+4表示什么?表示一份长与宽),配以媒体演示。

  乘以2表示什么?(有这样的两份),配以媒体演示。

  这个算式也就是(以媒体演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将学生的学*成果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较为简便的算法,并引导学生概括为计算公式,此时学生的认识就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2、如果用字母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a表示长的长度,b表示宽的长度;

  长方形周长公式可以写成:C=(a+b)×2

  练*利用公式求长方形的周长。(媒体)

  第二层次:正方形的周长

  ▲这一层次基于上一层次的认识,学生应该有能力解决,但可能方法的选择上有一些偏差,因此,这里采用学生讨论的学*方式,主要使学生全体能对正方形的特征重新唤起,进而应对这种四边相等的特征,采用合理优化的解答方法。

  1、出示正方形,a=5cm

  这个正方形周长怎样求?为什么?

  2、学生讨论,并交流:(配以媒体演示)

  板书:(5+5)×2=20cm5×4=20cm

  3、为什么这里可以乘以4?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

  4、可以得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5、如果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C=a×4

  6、练*利用公式求正方形的周长。(媒体)

  第三层次:看书,划出概念,质疑。

  ▲这一层次主要对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进行重温和整理,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惯及敢于质疑的学*精神。

  (三)、巩固反馈

  1.完成P112练一练

  2.A册34页第二题。

  3.媒体出示判断题

  4.根据要求在钉板上围长方形或正方形

  (1)围一个长5cm,宽4cm的长方形,口答周长。

  (2)围一个边长3cm正方形,口答周长。

  (3)围一个周长是12cm的长方形,怎么围?(拓展题,视时间)

  ▲由于这是第一课时,练*也以实践操作题居多。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学生头脑中周长的概念。在第2个练*之后安排了第3个练*,使学生在比较中排除干扰,强化所学的知识。第4个练*的第(3)小题是一个拓展题,视时间,如果充足,在课堂上讨论;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则安排学生课后思考,使学生课堂上已掌握的知识得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四)、总结整理: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A册P34;每日精练P6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5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引入比较新颖,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将龟兔赛跑引入本节课中,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问题“谁跑的路程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做到了问题导学,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简洁明了,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对比概括计算公式。

  设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测量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导每个算式中不同的数代表不同的含义,最后得出最简单的一个作为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题设计有始有终,层次清晰,由易到难。

  概括出本节课的新知后,首先解决了本节课一开始的龟兔赛跑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练*用公式计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巩固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判断中有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最后又以计算拼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长提高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周长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强调了重合的边。

  四、教师的讲解清晰,重难点强调比较突出。

  长方形周长公式中小括号的作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倍数关系,单位的统一,拼接方法和周长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几个突出的重点都做到详细讲解和强调,提高学生的认识意识。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释不够透彻,它是两组领边的和或者是两组长和宽,这一点王老师做到了很好强调和摆图。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可以举一些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大小和不确定性,增强学生生活感受意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