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u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刘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4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惯。

  导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

  导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天净沙秋思

  2、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绕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今天我们一起学**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泊的意思,“瓜洲”现在长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二、互学

  1、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好停顿。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2)检查读古诗情况:指2名学生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

  1)、用画一画的方式学*前两行诗句,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

  2)、用想象画面的方式学*后两行诗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点播学*第一句:

  小组展示画图: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

  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了解地理位置。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其实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真离得*吗?

  从哪些词中看出王安石认为*?(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看到的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认为特别*,这是为什么?

  练*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里一水之隔,确是*在咫尺,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数重山也不远,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家乡就在眼前,读第一句

  诗人太思念家乡了,多想回去呀!再读

  点播学*第二句:

  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的美景,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第三行。

  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人离家多长时间了?哪个词看出?“又”

  诗人离家很久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家乡也绿了,江南这么美,家乡也一样美丽,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思念。

  因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他发出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之隔,*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小组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山高水远,但在作者心中却很*,他太想回故乡,还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教师小结:作者泊船瓜洲,感受到了*在咫尺的家乡,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再读,感受。

  三、评学

  1、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

  2、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随堂作业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

  让学*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效率。

  2、自己独立学*: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收获:

  ⑴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成果,用Word或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三个,老师点了其中一位同学。)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只隔着几层山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呀?

  生:因为前面(网页)的解释里说:瓜洲在长江(读重音)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

  师:哦,原来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阅读真仔细!哪位同学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点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图知道的。(学生操作网页展示地图,指出长江)

  师:你看到了长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钟山在哪里吗?

  (生找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点其一回答)

  生:(操作网页将对应的地点名称拖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网页)说了: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重读)。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重读)。

  师:真不错,能借助注解,把地图看明白!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刚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点点头)

  析: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取字面信息,通过地图获得直观的信息,两种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在这里传统的学*与多媒体的优势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点。

  片段二:

  (一学生回答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后)

  师:理解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怎么明白这句诗的吗?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师:注解上怎么说的?

  生:(操作网页展示。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师:你能想象一下吹绿了的景象吗?

  生:春天来了,草绿了,树绿了。

  师: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气,哪位同学再来想象一下?

  生:春天来了,岸边的小草绿了,岸边的树的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绿树、绿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绿了,江水、树、草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真美的绿呀!

  析: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形象再现,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这里学生不会因多媒体而产生思想的惰性,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这又怎是一个绿字了得。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 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中,再去学*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 “读”是学*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 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法 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

  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 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

  对,看注释对于我们学*古诗词很有帮助,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情况而定,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 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学*课本24页中的资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你们的水*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播放视频]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

  板书设计

  21页 课文注释:①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南京市紫今山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教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 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中,再去学*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 “读”是学*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 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法 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 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

  (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情况而定,

  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

  (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

  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 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

  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

  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

  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

  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

  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你们的水*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

  板书设计

  21页 课文注释:①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

  南京市紫今山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u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本组课文是围绕“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编排的,《泊船瓜洲》是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74年,在第一次任宰相主持变法失败后,应宋神宗急召第二次赴京复职,途径京口泊船瓜洲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未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第三句感叹自己对故乡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忆忧新,各种在家的美好温馨历历在目,因此本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编排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学*能力和学*方法,其中本诗中的“泊、间、数、重、还”这几个多音字的辨音,读通诗句、大体把握诗意,学生能自己解决,再辅以教师适当点拨即可达成目标。而知晓诗人的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因此这是本课教学要突破的难点,需要在多种方式的诵读思考中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语境意项辨析“泊、间、数、重、还”等多音字的读音,交流学*古诗的方法。在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教师点拔,生生合作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绿”“又”两个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情节,进入古诗意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大体把握诗意。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的情节,进入古诗诗境,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识人,奔主题。

  1、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临川,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2、解课题,质疑课题。

  读课题,你是怎么知道“泊”读“bo″?而不读“PO”呢?怎样理解这个课题?

  3、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诗人应皇帝急召……)

  4、交流学诗方法。

  二、初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

  1、本诗的多音字很多,浏览古诗,怎样确定“间、数、重、还”的读音?

  (1)抽生读,谈一谈选择多音字读音的理由。

  (2)抽生分别说其它字的解释,确定读音。

  2、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划出来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3、弄懂了这个问题,诗意就一目了然,同桌交流。抽生说诗意,

  三、知诗情、悟诗境。

  1、作者泊船在长江北岸的瓜洲,离家乡南京远吗?

  “远”与“*”展开争论,找出各自的理由。

  在遥远的古代,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火车,单靠着双脚和一叶扁舟要跨过滚滚的长江水和翻越几重山,可谓是千山一水,可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般得*?

  2、引读悟情:

  因为作者心里想的是——故乡,脑里装的是xxx故乡,嘴里念的是xxxx家乡,因此不觉得家乡远了,不由念着,生读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情不自禁地吟着:京口。情深意切地叨着:京口......

  3、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你知道了哪些描写江南的诗?在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同样写了江南的美,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绿”这个字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晶,默读24页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4、而“绿”字前的“又”我们得好好品一品,“又”代表“又一次”家乡的那些景物会循环往复,轮回的来来去去呢?学生练*说话:燕子飞了,又飞回来的时候,春天去了,又在来的时候,草儿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5、想想诗人曾经有哪些美好的生活吧?

  四、知背景,入诗境。

  1、古诗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诗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他:学生再次质疑:教师补充介绍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了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出尔反尔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从这一段介绍中,你又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播放音乐起......

  2、诗人深知,这一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年迈花甲的他,早已倦了朝廷的尔虞我诈,可只要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张变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法,守旧派依然会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只能忧心忡忡,踌躇满怀,将这满腔的千般不愿万般不情,都化作叩问苍天,质问明月xxxx读春风xxx这是发自肺腑的质问呀!

  3、积累有关明月的诗。

  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似手作为古代诗人思乡的标志,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还是杜甫的“露”还是儿时念的举头,亦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一个亘古不变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

  让学*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效率。

  2、自己独立学*: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收获:

  ⑴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成果,Word或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三个,老师点了其中一位同学。)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只隔着几层山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呀?

  生:因为前面(网页)的解释里说:瓜洲在长江(读重音)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

  师:哦,原来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阅读真仔细!哪位同学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点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图知道的。(学生操作网页展示地图,指出长江)

  师:你看到了长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钟山在哪里吗?

  (生找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点其一回答)

  生:(操作网页将对应的地点名称拖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网页)说了: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重读)。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重读)。

  师:真不错,能借助注解,把地图看明白!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刚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点点头)

  析: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取字面信息,通过地图获得直观的信息,两种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在这里传统的学*与多媒体的优势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点。

  片段二:

  (一学生回答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后)

  师:理解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怎么明白这句诗的吗?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师:注解上怎么说的?

  生:(操作网页展示。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师:你能想象一下吹绿了的景象吗?

  生:春天来了,草绿了,树绿了。

  师: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气,哪位同学再来想象一下?

  生:春天来了,岸边的小草绿了,岸边的树的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绿树、绿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绿了,江水、树、草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真美的绿呀!

  析: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形象再现,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这里学生不会因多媒体而产生思想的惰性,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这又怎是一个绿字了得。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还是远?(*)

  2、学*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惯。

  导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

  导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天净沙秋思。

  2、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绕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今天我们一起学*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泊的意思,“瓜洲”现在长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二、互学

  1、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好停顿。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2)检查读古诗情况:指2名学生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

  1)用画一画的方式学*前两行诗句,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

  2)用想象画面的方式学*后两行诗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点播学*第一句:

  小组展示画图: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

  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了解地理位置。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其实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真离得*吗?(长江、数重山)

  从哪些词中看出王安石认为*?(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看到的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认为特别*,这是为什么?

  练*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里一水之隔,确是*在咫尺,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数重山也不远,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家乡就在眼前,读第一句

  诗人太思念家乡了,多想回去呀!再读

  点播学*第二句:

  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的美景,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第三行。

  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人离家多长时间了?哪个词看出?“又”

  诗人离家很久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家乡也绿了,江南这么美,家乡也一样美丽,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思念。

  因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他发出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之隔,*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小组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山高水远,但在作者心中却很*,他太想回故乡,还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教师小结:作者泊船瓜洲,感受到了*在咫尺的家乡,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再读,感受。

  三、评学

  1、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

  2、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随堂作业

  (1)选字音

  一水间数重山还乡

  (2)补充诗句并完成练*

  京口瓜州(),钟山只隔()。

  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指的是()

  句中“绿”字用在这里的好处是:()

  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之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教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

  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惯。因为学*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二、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学生:拿出词典,动手查“间、重、还”的几种读音及每种读音所表示的意思。

  老师:出示课件作补充,你们看,瓜州在这儿,京口在它的对岸(江南),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京口和瓜州,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四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所以应读一声。再看钟山在京口的西边(在南京)。王安石的家就在钟山南面的半山园。这个“重”这会儿你一定能读准了。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课件播放春天江南的美景,生欣赏后放声诵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这个“绿”字的内涵。

  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四、总结学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五、背诵、默写古诗

  1、小声试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赛背。

  2、打开作业本默写古诗。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练笔: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如果能用上我们*时积累的写景的好词佳句会更好。)

  六、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一水间 归心似箭

  数重山 恋乡思乡之情

  又绿

  何时还 惆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用间组词。)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 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中,再去学*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 “读”是学*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 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法 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

  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 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

  对,看注释对于我们学*古诗词很有帮助,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情况而定,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 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学*课本24页中的资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你们的水*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播放视频]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

  板书设计

  21页 课文注释:

  ①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南京市紫今山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书写亲情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

  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惯。

  导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

  导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天净沙秋思

  2、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绕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今天我们一起学*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泊的意思,“瓜洲”现在长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二、互学

  1、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好停顿。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2)检查读古诗情况:指2名学生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

  1)、用画一画的方式学*前两行诗句,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

  2)、用想象画面的方式学*后两行诗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点播学*第一句:

  小组展示画图: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

  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了解地理位置。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其实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真离得*吗?(长江、数重山)

  从哪些词中看出王安石认为*?(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看到的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认为特别*,这是为什么?

  练*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里一水之隔,确是*在咫尺,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数重山也不远,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家乡就在眼前,读第一句

  诗人太思念家乡了,多想回去呀!再读

  点播学*第二句:

  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的美景,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第三行。

  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人离家多长时间了?哪个词看出?“又”

  诗人离家很久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家乡也绿了,江南这么美,家乡也一样美丽,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思念。

  因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他发出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之隔,*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小组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山高水远,但在作者心中却很*,他太想回故乡,还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教师小结:作者泊船瓜洲,感受到了*在咫尺的家乡,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再读,感受。

  三、评学

  1、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

  2、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随堂作业

  1)选字音

  一水间数重山还乡

  2)补充诗句并完成练*

  京口瓜州(),钟山只隔()。

  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指的是()

  句中“绿”字用在这里的好处是:()

  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之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本组课文是围绕“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编排的,《泊船瓜洲》是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74年,在第一次任宰相主持变法失败后,应宋神宗急召第二次赴京复职,途径京口泊船瓜洲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未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第三句感叹自己对故乡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忆忧新,各种在家的美好温馨历历在目,因此本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编排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学*能力和学*方法,其中本诗中的“泊、间、数、重、还”这几个多音字的辨音,读通诗句、大体把握诗意,学生能自己解决,再辅以教师适当点拨即可达成目标。而知晓诗人的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因此这是本课教学要突破的难点,需要在多种方式的诵读思考中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语境意项辨析“泊、间、数、重、还”等多音字的读音,交流学*古诗的方法。在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教师点拔,生生合作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绿”“又”两个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情节,进入古诗意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大体把握诗意。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的情节,进入古诗诗境,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识人,奔主题。

  1、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临川,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3、解课题,质疑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知道“泊”读“bo″?

  而不读“PO”呢?怎样理解这个课题?

  2、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诗人应皇帝急召……)

  4、交流学诗方法。

  二、初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

  1、本诗的多音字很多,浏览古诗,怎样确定“间、数、重、还”的读音?

  (1)抽生读,谈一谈选择多音字读音的理由。

  (2)抽生分别说其它字的解释,确定读音。

  2、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划出来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3、弄懂了这个问题,诗意就一目了然,同桌交流。抽生说诗意,

  三、知诗情、悟诗境。

  1、作者泊船在长江北岸的瓜洲,离家乡南京远吗?

  “远”与“*”展开争论,找出各自的理由。

  在遥远的古代,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火车,单靠着双脚和一叶扁舟要跨过滚滚的长江水和翻越几重山,可谓是千山一水,可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般得*?

  2、引读悟情:

  因为作者心里想的是——故乡,脑里装的是xx故乡,嘴里念的是xx家乡,因此不觉得家乡远了,不由念着,生读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情不自禁地吟着:京口。情深意切地叨着:京口……

  3、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你知道了哪些描写江南的诗?在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同样写了江南的美,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绿”这个字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晶,默读24页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4、而“绿”字前的“又”我们得好好品一品,“又”代表“又一次”家乡的那些景物会循环往复,轮回的来来去去呢?学生练*说话:燕子飞了,又飞回来的时候,春天去了,又在来的时候,草儿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5、想想诗人曾经有哪些美好的生活吧?

  四、知背景,入诗境。

  1、古诗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诗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他:学生再次质疑:教师补充介绍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了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出尔反尔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从这一段介绍中,你又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播放音乐起……

  2、诗人深知,这一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年迈花甲的他,早已倦了朝廷的尔虞我诈,可只要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张变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法,守旧派依然会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只能忧心忡忡,踌躇满怀,将这满腔的千般不愿万般不情,都化作叩问苍天,质问明月xx读春风xx这是发自肺腑的质问呀!

  3、积累有关明月的诗。

  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似手作为古代诗人思乡的标志,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还是杜甫的“露”还是儿时念的举头,亦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一个亘古不变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教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据前所学或收集到的思乡诗句作答(《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

  附: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公务非常繁忙,经常东奔西走实行变革。这首诗是他有一回坐着船沿着长江向西行驶的旅途中写的。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三、抓字眼,明诗意

  (一)、熟读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和正音。全班配乐齐读。

  (二)理解诗意。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小组合作学*,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

  是(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幻灯演示地形图)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体会用词的巧妙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配乐播放江南美景图片)出示江南春色的相关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的。

  附: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小组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4、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六、归纳学法,拓展学*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是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5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惯。

  导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

  导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天净沙秋思

  2、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绕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今天我们一起学*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泊的意思,“瓜洲”现在长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二、互学

  1、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好停顿。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2)检查读古诗情况:指2名学生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

  1)、用画一画的方式学*前两行诗句,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

  2)、用想象画面的方式学*后两行诗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点播学*第一句:

  小组展示画图: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

  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了解地理位置。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其实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真离得*吗?(长江、数重山)

  从哪些词中看出王安石认为*?(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看到的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认为特别*,这是为什么?

  练*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里一水之隔,确是*在咫尺,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数重山也不远,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家乡就在眼前,读第一句

  诗人太思念家乡了,多想回去呀!再读

  点播学*第二句:

  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的美景,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第三行。

  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人离家多长时间了?哪个词看出?“又”

  诗人离家很久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家乡也绿了,江南这么美,家乡也一样美丽,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思念。

  因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他发出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之隔,*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小组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山高水远,但在作者心中却很*,他太想回故乡,还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教师小结:作者泊船瓜洲,感受到了*在咫尺的家乡,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再读,感受。

  三、评学

  1、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

  2、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随堂作业

  (1)选字音

  一水间数重山还乡

  (2)补充诗句并完成练*

  京口瓜州(),钟山只隔()。

  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指的是()

  句中“绿”字用在这里的好处是:()

  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之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教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教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4

  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惯。因为学*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二、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学生:拿出词典,动手查“间、重、还”的几种读音及每种读音所表示的意思。

  老师:出示课件作补充,你们看,瓜州在这儿,京口在它的对岸(江南),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京口和瓜州,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四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所以应读一声。再看钟山在京口的西边(在南京)。王安石的家就在钟山南面的半山园。这个“重”这会儿你一定能读准了。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课件播放春天江南的美景,生欣赏后放声诵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这个“绿”字的内涵。

  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四、总结学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五、背诵、默写古诗

  1、小声试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赛背。

  2、打开作业本默写古诗。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练笔: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如果能用上我们*时积累的写景的好词佳句会更好。)

  六、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一水间,归心似箭

  数重山,恋乡思乡之情

  又绿

  何时还惆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教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2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古诗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语意、语法等都有很大变革,且内容少而空洞。常常会出现教师没动力教,学生没兴趣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古诗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广的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提出: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巧用推想,不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教参中也未作重点、难点涉及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难点,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这时,我抓住机遇巧用推想,对学生说:刚才你们的辩论都很精彩,各有各的道理,倒让老师也不知所措了。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掌声不断)

  分析:

  本来干巴空洞的内容,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便变得情趣盎然,这一纠缠不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运用推想不仅能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难点迎刃而解,还能体会诗歌主旨,升华主题。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古诗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古诗的能力。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时代在前进,新世纪赋予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发展的人。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3

  十月十三日上午,我们全县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召开,我的公开课是《泊船瓜洲》,在接到教学任务到公开教学有10多天的时间,我在备课的历程中感受颇多。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它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所以文学与生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学真实不能可以违背生活真实,否则读者也难以接受,只有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文学真实,才能带给读者审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中,由于古典诗歌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含义、语法等都有很大差异,且内容简单,理解困难。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理解错位,对体会诗歌的内涵与情感产生阻隔。

  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在理解“钟山只隔数重山”时,我让学生同桌交流讨论“数重山”是几座山,还是许多座山?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瓜洲隔着许多座大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分歧,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最后我让他们联系上一句“一水间”,提出问题引导:为什么宽阔的长江在作者的眼中仅仅是“一水”之隔?为什么作者诗中“又绿江南岸”,而不是江北岸呢?他们稍作议论,便争先恐后地说:“因为作者马上就要到京城任宰相,远离亲人和家乡,此时勾起了作者悠悠的思乡之情。”

  对于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诗歌的理解便变得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二、教材挖掘与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只有课前充分挖掘好教材,利用好课堂这个舞台,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筹划就像花园里德园丁,只有园丁们精心护理,因地制宜的筹划,才能有新颖别致的风景。而古诗教学进入诗境、体悟诗情是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的目标。一般的公开教学很少看到教师们涉足,为什么一些教师畏惧诗词教学呢?教学名家的“观摩课”与普通教师的“常态课”究竟有多少距离呢?我想在努力地寻求一个突破口。

  古典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好感情,融入了作者对于审美的独特感受。诗无达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努力使学生的理解贴*作者的实际思想。王安石诗句中的“明月”就是*传统的思乡的意象,我抓住这一意象做足文章,课前导入就播放歌曲《*的月亮》,石顺义作词: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曹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苏轼

  让学生知道“明月”往往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的寄托,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另外关于“绿”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令台下听课的教师们称奇。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个“绿”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来让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唐代)丘为《题农父庐舍》选自《全唐诗》第129卷46首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唐代)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老师出示的诗句和书后的诗句“又绿湖上出”有一点差异,这是我在备课时发现,并查阅大量的资料得到的结果,我乘机告诉学生学*时要多动脑筋,要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

  三、教学负担与专业成长:

  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书训义》中指出:“教者因人才不齐,而教之多术。”开课教师要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驾驭课堂上才可能做到应对自如。的确,公开教学任务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正常教学,毕竟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来认真对待,因此有的教师便推辞,觉得开课己是一种负担,不愿意去啃这根骨头。当然我也有过这种考虑,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原本不太熟悉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后来只有逼迫着自己去做课件,经过多次的请教和修改幻灯内容,我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受益匪浅。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在研磨教材教法的经历中,常会有许多的灵感。通过备课、开课、研讨活动,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和同事与专家的讨论,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和理念上的一个洗礼。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做一些课题研究,进一步升华,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自己的在历练中也不知不觉地促进了专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项缓慢而美好的事业,我将会在这条漫长的路上,争取去做一名有底蕴、有情怀、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4

  今天我上了 《泊船瓜洲》 这一课 。 这是我第一年带语文,对于古诗词我又很多想法,大多都不是很成熟。在请教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之后,我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框架。但上完课后,我又觉得有很多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好。

  经过听课老师的指导与评价,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优点

  教态大方,思路清晰,语速掌控较好。对学生的引导也很成功。()课堂气氛好,学生发言踊跃,有激情。在诗句的朗读、节奏处理上非常突出。做到了在“读中自悟”。对全诗中的“字眼”---“绿”做了较为精彩的分析与领悟。

  二、缺点

  1.在作者王安石的简介中停留过多,政治性的东西给学生提提就行了,没必要说的那么透。只要学生能感受到作者那淡淡的忧伤就可以了。

  2.押韵未给学生普及,有点一笔带过。古诗词重在押韵,学生应细细体会。

  3.“间”字的读音在参考书中有两个版本,我提前没搞清,使该字在学生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终我虽自己辨识为四声,但还是业务部熟练,提前没做好功课。

  今后的工作中要谨记这次的经验教训,争取做的更好。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5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6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诗中悟情、句中品情、诗中入情等环节,尤其是注重加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第一环节,导入入情: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读诗时,我把PPT诗配画投放给学生,加上音响渲染、诗人范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自读、听读、情境中悟情,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

  二、第二环节,句中品情:

  通过诵读,PPT展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读诗时能够很轻松地结合诗的意境去体味诗所映射的情感,也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如读“间”字品情;读“绿”字品情(拓展诗人几次改字的情景);(PPT诗人的背景介绍)按诗的节奏读出诗人想回家却又不能回的无奈之情。此环节中学生开始读诗时对诗句的情感把握总不到位,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他们理解诗句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引领作用。

  三、第三环节,拓展抒情。

  诵读拓展古诗文六首(PPT展示思乡诗句六首),进一步感受诗人用月亮寄托情思的情怀。学生在读中继续加深了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最后环节中学生对出示的图画再配以诗,从而很好地体会出该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 (菁华5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1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本组课文是围绕“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编排的,《泊船瓜洲》是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74年,在第一次任宰相主持变法失败后,应宋神宗急召第二次赴京复职,途径京口泊船瓜洲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未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第三句感叹自己对故乡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忆忧新,各种在家的美好温馨历历在目,因此本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编排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学*能力和学*方法,其中本诗中的“泊、间、数、重、还”这几个多音字的辨音,读通诗句、大体把握诗意,学生能自己解决,再辅以教师适当点拨即可达成目标。而知晓诗人的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因此这是本课教学要突破的难点,需要在多种方式的诵读思考中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语境意项辨析“泊、间、数、重、还”等多音字的读音,交流学*古诗的方法。在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教师点拔,生生合作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绿”“又”两个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情节,进入古诗意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大体把握诗意。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的情节,进入古诗诗境,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识人,奔主题。

  1、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临川,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2、解课题,质疑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知道“泊”读“bo″?而不读“PO”呢?怎样理解这个课题?

  (2)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诗人应皇帝急召……)

  3、交流学诗方法。

  二、初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

  1、本诗的多音字很多,浏览古诗,怎样确定“间、数、重、还”的读音?

  (1)抽生读,谈一谈选择多音字读音的理由。

  (2)抽生分别说其它字的解释,确定读音。

  2、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划出来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3、弄懂了这个问题,诗意就一目了然,同桌交流。抽生说诗意,

  三、知诗情、悟诗境。

  1、作者泊船在长江北岸的瓜洲,离家乡南京远吗?

  “远”与“*”展开争论,找出各自的理由。

  在遥远的古代,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火车,单靠着双脚和一叶扁舟要跨过滚滚的长江水和翻越几重山,可谓是千山一水,可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般得*?

  2、引读悟情:

  因为作者心里想的是——故乡,脑里装的是xxx故乡,嘴里念的是xxxx家乡,因此不觉得家乡远了,不由念着,生读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情不自禁地吟着:京口。情深意切地叨着:京口......

  3、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你知道了哪些描写江南的诗?在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同样写了江南的美,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绿”这个字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晶,默读24页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4、而“绿”字前的“又”我们得好好品一品,“又”代表“又一次”家乡的那些景物会循环往复,轮回的来来去去呢?学生练*说话:燕子飞了,又飞回来的时候,春天去了,又在来的时候,草儿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5、想想诗人曾经有哪些美好的生活吧?

  四、知背景,入诗境。

  1、古诗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诗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他:学生再次质疑:教师补充介绍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了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出尔反尔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从这一段介绍中,你又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播放音乐起......

  2、诗人深知,这一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年迈花甲的他,早已倦了朝廷的尔虞我诈,可只要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张变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法,守旧派依然会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只能忧心忡忡,踌躇满怀,将这满腔的千般不愿万般不情,都化作叩问苍天,质问明月xxxx读春风xxx这是发自肺腑的质问呀!

  3、积累有关明月的诗。

  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似手作为古代诗人思乡的标志,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还是杜甫的“露”还是儿时念的举头,亦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一个亘古不变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学*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比较阅读,揣摩不同作者对思乡的不同表达方式。

  3、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重难点:

  1.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2.体会诗人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环境:

  老师自制的课件;上课环境为有电脑、投影仪和大屏幕的教室;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了,大家还能背诵李白的所写的那首名篇——《静夜思》吗?(学生齐背后,出示幻灯片2)

  2)大家知道是什么景物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吗?(月亮)

  3)师小结:说得很好,自古以来,月亮就象征团圆之意,我国古代文人在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词中往往会提到月亮,比如我们今天要学*的《泊船瓜洲》。

  2.新授《泊船瓜洲》

  1)初读:大家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文,看看有哪些字词的读音你还不确定?尤其是诗文中的多音字,你能结合书下的注释和你的初步理解,为这些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吗?

  你知道读七言绝句时,应当如何停顿吗?(出示幻灯片3进行正音,师画出停顿节奏)老师范读后学生再读诗文。

  2)介绍作者(出示幻灯片4)

  你对王安石了解多少?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3)诗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①大家再看看文中的注释,了解“泊、一水间、数重山”的意思,再思考:“京口、瓜洲、钟山”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幻灯片5)

  ②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眼里看到了什么地方?心中想到了什么地方?(幻灯片6)

  (眼中之景——京口、瓜洲想象之景——老家钟山)

  ③既然离家“只隔”“一水间”、“数重山”,但离家真的*了吗?(对于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即时要回到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说“只隔”只是诗人的自我安慰而已)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归心似箭、高兴)

  ④诗意:从京口到瓜州仅仅只隔着一条长江了,离老家钟山也不远了,只隔着几重山而已。

  老师小结: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眼能见到,说明离家很*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是想象之景,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⑤过渡:离家这么*,诗人回家了吗?为什么不能回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句,然后一边欣赏老师所出示的图片,一边思考问题。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7)

  ①这几张照片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的?(春季)你是根据图片上的什么特点来认定是春天景色的?(绿色)是什么让江南*出现了一片绿色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所以说,江南的绿色是春风的功劳}

  ②为什么说作者选用“绿”字比“过、满、吹”字好?(幻灯8)

  (一个“绿”字,使动用法,使(江南*)变绿,从春风的结果入手,将静景化为动景,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缤纷、春天的草长莺飞、春天的绿意盎然,春天的满目新绿、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春后江南景色变化。一个“绿”字,其实也是)

  ③一个“又”字,你能体会出什么?一个“绿”字,从表面上看是江南春草遍地生长,一片新绿,实则比喻的是什么在无情地生长?(而这一片生机却隐喻着诗人思乡的愁绪如同春风之下的小草一样,无穷无际地蔓延与生长。)

  (一个“又”字,点明了诗人当初离家的时间,又暗含“草儿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春天去了,也有再回来的时候”的意思,而自己的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又才能回来呢?)

  ④望着一轮明月,诗人会说些什么呢?(幻灯片9)

  (明月何时照我还)

  (3)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幻灯片10)

  此时的诗人,离家已经很*了,只隔着“一水间、数重山”了,诗人也很想回家,却不能回家,这是为什么?

  (背景简介:本诗写于熙宁8年,此时正好是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离京刚好一年,宋神宗再次拜他为宰相,王安石深感变法的不易,因此两次上书推辞都未被批准,只好勉强上任。在途经家乡之时,看到可望可见的京口,想到不远的老家钟山,一股浓浓的思乡情怀油然而生,然而皇命在身,却不能回家,所以只能自我安慰;找看到眼前的一片绿油油的庄稼,不油让人想起自己的变法给农民所带来的好处,想到这些,还会不由自主生出一点欣慰和高兴;然而,这变法却得不到上层人物的支持,以后的政治前途和自身命运到底如何:是功成名就呢,还是又一次失败而归?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一种无奈之情已然可见)

  更为苦恼的是,诗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回家吗?(不知道。所以才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呐喊,此处已经可以看出诗人的真实内心了,不愿上任,却不得不上任,只能盼望早日离开官场,尽早回到没有利益纷争的老家。)

  板书:强烈思乡、欣慰高兴、无奈苦恼

  4)生齐读诗文,要读出诗人的这种心路历程。

  3、背诵古诗(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读诗文,达到背诵的目的)

  王安石的这首七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着眼于春天景色的描绘,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思念和*家不能回的无奈之情,也写出对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暖人的春风和勾人的明月可以勾起大家的思乡之情;而可以使万叶飘落、百花凋零的秋风,则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从而让人想起客居他乡的游子之孤独、凄凉与寂寞,再燃思乡之火。张籍的七言乐府诗《秋思》便是如此。这是下节课所要学*的内容了。

  4、扩展了解同一主题“思乡”的不同表达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现):

  回顾旧知:你还记得以下这些描写思念家乡的文章吗?

  诗词:《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白话文学:《故都的秋》

  欣赏:歌曲:播放mp3《明月几时有》

  5、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词?抄写两首,背诵一首。

  2)学会唱一首思乡的歌曲。

  6、板书设计:

  只隔家在眼前强烈思乡

  绿江南变法成效欣慰高兴

  何时还家不能回

  遥无归期无奈苦恼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3

  教学要求

  1.学*《泊船瓜洲》一诗,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体验诗人对家园的深切思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补充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深化学*,扩大阅读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4.学*并初步运用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2.乐曲、《泊船瓜洲》的配乐朗诵。

  3.简笔画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出示王安石作品《梅花》,齐读。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

  2.激情介绍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著名文学家。他,曾官居宰相,为解黎民之苦,积极实行变法。但,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辞官而去。神宗熙宁八年,他二次上京任相,罢相又复相,对一个经历了政治斗争风雨的人来说,对前景并不抱幻想,兴奋喜悦之中,掺有几丝忧虑。此时,他路经瓜洲,望月抒怀,作下此篇《泊船瓜洲》。

  二、解题。

  (1)齐读题目。作者旅途停在什么地方?出示简笔画。

  (2)“泊船瓜洲”这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学法

  “知诗人,解诗题”是学古诗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

  三、学*古诗

  (1)那么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诗。(正确流利)

  (2)指明读,纠正字音。

  (3)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4)集体汇报,明确诗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在说之前老师再看看几个字你有没有搞清楚?(指名提问:“间”、“数”、“绿”、“何时”、“还”)

  画出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5)揭示学法

  我们刚才抓住了诗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抓字眼,明诗意。

  四、欣赏古诗体会感情

  1、听范读,初步体会诗人感情。

  学*古诗,要了解诗的大意,但更重要的还要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这首诗,大家听听,体会体会。

  2、想象诗的意境。

  (1)听老师读了,我想大家对诗人的感情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怎样才能更深地体会到呢?

  刚才你们听着诗,觉得诗人吟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那么,在你们的想象中,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着哪儿吟这首诗的呢?天上有什么?

  (2)那么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眺望江南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让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照着诗想想看。

  播放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提示:

  明月之夜,晚风徐徐,诗人走出船舱独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对岸就是京口,由这些诗人想到……现在又是春天了,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青山——绿水——河岸,诗人望着明月又怎么想呢……

  (3)诗人看到想到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现在,如果你们就是诗人,就是王安石,能说说你们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四人一组,一人说,其他人补充。

  指名上台做诗人。

  3、学*三、四两句。

  (1)刚才同学们扮演诗人,想象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家乡春天的许多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诗来概括的呢?

  (2)那么,你觉得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呢?让我们再用“绿”来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好在哪?,体会到了吗?

  (3)指导朗读,多种方式朗读,激发朗读兴趣。

  (4)学到这儿,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学过的另一首写诗人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那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揭示学法:想意境、悟诗情。

  5、朗读、背诵。

  (1)下面我们再听一遍配乐朗诵,进一步体会体会诗人的情感,听的时候老师就要看,哪些同学想象到了意境,领悟到了诗情。

  放配乐朗诵录音。

  (2)学生自由读背。

  指名背诵。

  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13.小结。

  这首诗写了诗人泊船瓜洲时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觉得家乡是那么美,那么可爱,他是那么急切地想回到家乡,这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的家乡多爱啊!

  五、扩展学*《回乡偶书》

  1.导入。

  对家园、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是人之常情。这种感情是无比深沉,无法磨灭的。下面这一首唐朝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大家先自己读读诗,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联系现实。

  这首诗表现的这种离家多年回到故乡的情景,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

  3.齐读。

  4.小结。

  六、总结

  今天这一课我们学*了《泊船瓜洲》和《回乡偶书》两首诗。这两首诗一首写思乡,一首写回乡,读了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爱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我们的家乡是美丽可爱的济源,她如今已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创卫也取得圆满成功,我们邵原更是被评为神话之乡,让我们也为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板书

  泊船瓜洲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春绿江南赞春、思乡

  见月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4

  设计理念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品味诗意

  1、解题目,知诗人。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2、熟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的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全班配乐齐读。

  3、品味诗意。

  (1)小组合作学*,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三、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的。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4、入境悟情: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

  5、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四、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搜集、欣赏更多王安石的诗歌。

  附: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一水间

  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只隔

  思念家乡之情

  又

  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何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5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惯。

  导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

  导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天净沙秋思

  2、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绕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今天我们一起学*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泊的意思,“瓜洲”现在长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二、互学

  1、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好停顿。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2)检查读古诗情况:指2名学生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

  1)、用画一画的方式学*前两行诗句,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

  2)、用想象画面的方式学*后两行诗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点播学*第一句:

  小组展示画图: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

  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了解地理位置。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其实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真离得*吗?(长江、数重山)

  从哪些词中看出王安石认为*?(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看到的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认为特别*,这是为什么?

  练*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里一水之隔,确是*在咫尺,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数重山也不远,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家乡就在眼前,读第一句

  诗人太思念家乡了,多想回去呀!再读

  点播学*第二句:

  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的美景,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第三行。

  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人离家多长时间了?哪个词看出?“又”

  诗人离家很久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家乡也绿了,江南这么美,家乡也一样美丽,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思念。

  因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他发出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之隔,*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小组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山高水远,但在作者心中却很*,他太想回故乡,还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教师小结:作者泊船瓜洲,感受到了*在咫尺的家乡,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再读,感受。

  三、评学

  1、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

  2、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随堂作业

  (1)选字音

  一水间数重山还乡

  (2)补充诗句并完成练*

  京口瓜州(),钟山只隔()。

  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指的是()

  句中“绿”字用在这里的好处是:()

  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之情。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6)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菁选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描写春景的古诗、词语。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声背诵)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经常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三个步骤学*古诗(出示幻灯,齐读)。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

  2、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

  3、理解题目。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2)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路过瓜洲写下这首诗,他想说什么呢?(幻灯)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①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②指名读:请你读一读。其他同学留意听,这首诗当中有三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③听完学生朗读,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生小组读,老师范读,生再齐读。

  ④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指名读,齐读。

  ⑤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⑥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为什么会如此地思念家乡?

  ①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说)

  ②好了。老师想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把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a、“间”是什么意思?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板画南京、紫金山)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离家乡非常的*。老师想问第二个问题,此时作者身处瓜洲,他的“心”又在哪儿?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是什么意思?

  c、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绿”是什么意思?“又”说明什么?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念家乡但又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1、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谁能把学过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词语跟大家分享?(指名背一背、说一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一派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据说诗人在作诗的.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的时候才用了“绿”字。大家想一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只钟情于一个“绿”字呢?(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3)欣赏了江南美景,你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用“绿”字了。

  (4)一个“绿”字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齐读后两句。

  3、启发质疑:学到这儿,大家有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抓住“家乡景色美、离家*、离家久、想回家而不能回家”这一矛盾点进行质疑: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呢?)

  猜一猜诗人不回家的原因。

  4、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思念家乡而又不能回的无奈)?谁来读一读?

  (2)指名读。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留意节奏,还要读出要害字。齐读。

  四、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异乡的、跟南京同样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有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在南京读了中学和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为“乡愁诗人”。(幻灯出示作品)

  (2)播放课件,欣赏诗歌《乡愁》,说一说:你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觉?

  (3)学生自由读,齐读,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总结:思乡之情像一首漂亮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思乡之情又像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能更理解王安石和余光中的乡愁。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古诗《泊船瓜洲》,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公务非常繁忙,经常东奔西走实行变革。这首诗是他有一回坐着船沿着长江向西行驶的旅途中写的。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三、抓字眼,明诗意

  (一)、熟读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和正音。全班配乐齐读。

  (二)理解诗意。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小组合作学*,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

  是(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幻灯演示地形图)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体会用词的巧妙

  诗文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经过了多次修改。(南宋洪迈《客斋续笔》卷八对该诗草稿的修改过程有记载。)最初用“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这样一改再改,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配乐播放江南美景图片)出示江南春色的相关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的。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小组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4、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六、归纳学法,拓展学*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关键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预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反映作者思乡之情的诗词,王安石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往今来,思乡一直是人们吟诵的主题。课前,老师布置了收集任务,下面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比一比谁收集的反映作者思乡之情的诗词多!(学生汇报)

  过渡: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真的很佩服大家,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这样的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

  2、理解题目。

  “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学生介绍: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2、请学生主动站起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间”字的读音,如有不准确,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自行解决。)

  3、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指名读,齐读。

  4、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5、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三、品古诗,知内容,悟感情

  1、请大家细细地品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品读——————说)

  2、汇报

  (1)前两句(指明汇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知道诗中涉及到了三个地名,请同学们分别在书中勾画出来,然后回答是哪三个。(京口、瓜洲、钟山)然后让同学们用简笔画在本上画出这三个地名的位置(指明板演,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2)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却不能如愿以偿的回到家乡,此情此景,他想到了什么?请用文中的诗句回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知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再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③过渡:诗人写诗贵在推敲,这两句中有一个字,诗人酝酿了好久,最后才定稿,你认为会是哪个字呢?同学回答:绿。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吹)比较一下,这几个字,哪个字用的做好呢?小组讨论回答。

  ④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多媒体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多么美丽的江南美景啊!

  ⑤指名朗读后两句,其他同学闭眼想象江南景色的美丽。

  四、欣赏诗歌,体会意境

  过渡:家乡*在咫尺,但由于种种原因,作者却不能回到家乡,这是多么难耐的情感啊!

  1、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闭眼想象: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学生想象回答。(描述江南的美丽景色、人们快乐的。情景)。

  五、总结全诗

  1、全班齐背,再次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师总结:人是故乡的美,水是故乡的甜,思乡之情像一首委婉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又像是一个甜美而美好的梦,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也会有乡愁,到那时,一定更能理解王安石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心境。

  六、第二课堂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人选一题自己完成。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根据诗句内容编故事。

  七、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泊船、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挂图、投影片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学前谈话

  1、板书课题:泊船瓜洲

  王安石

  同学们,一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2、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3、你背过哪些王安石写的诗,并说说你的体会。

  4、下面我们来看这首《泊船瓜洲》。

  二、理解题目。(出示全诗)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出示挂图,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

  (2)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三、检查预*。

  1、指名朗读。(可多请几位学生个别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读音:

  数重:读chóng,不读zhòng(重量)。

  还:读huán,不读hái(还好)。

  四、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合作学*

  (1)先自己对照注释默读,思考,再小组互相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合作画一幅简图,图上要标有京口、瓜洲、钟山。

  2、讨论、交流。

  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并说全诗意思。京口瓜洲一水间,**只隔数重山的意思。

  3、评议

  你觉得哪一小组完成的质量最高。

  4、教师演示

  同学们,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在电脑里画了一幅简图,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五、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出示挂图)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

  六、指导朗读。

  (1)、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就让我们带着感情来读好它读之前先欣赏两遍配乐朗诵。第一遍,要求大家注意听;第二遍,我们边听边跟着录音轻声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下面我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我为你加上音乐(多请几个人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读出感情,读后评价。)

  (4)试着背诵《泊船瓜洲》。

  七、启发学生推敲词句。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修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我们一起来想一下,作者可能用过什么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八、拓展练*。

  课前我曾布置我们同学搜集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谁愿意起来背给大家听的。

  九、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再看看诗中的每个字怎么写,准备默写这首诗。

  2.预*《游子吟》。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用具。搜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4)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步骤和方法。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方法。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三、背诵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上”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逛街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推敲诗中诗人所用的一些词语之妙处,并通过形象的位置图展示出当时作者所在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做做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总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桥)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板书设计

  学*方法:读、说、背、做、写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惯。

  导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

  导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天净沙秋思

  2、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绕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今天我们一起学**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泊的意思,“瓜洲”现在长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二、互学

  1、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好停顿。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2)检查读古诗情况:指2名学生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

  1)、用画一画的方式学*前两行诗句,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

  2)、用想象画面的方式学*后两行诗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点播学*第一句:

  小组展示画图: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

  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了解地理位置。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其实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真离得*吗?

  从哪些词中看出王安石认为*?(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看到的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认为特别*,这是为什么?

  练*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里一水之隔,确是*在咫尺,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数重山也不远,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家乡就在眼前,读第一句

  诗人太思念家乡了,多想回去呀!再读

  点播学*第二句:

  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的美景,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第三行。

  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人离家多长时间了?哪个词看出?“又”

  诗人离家很久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家乡也绿了,江南这么美,家乡也一样美丽,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思念。

  因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他发出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之隔,*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小组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山高水远,但在作者心中却很*,他太想回故乡,还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教师小结:作者泊船瓜洲,感受到了*在咫尺的家乡,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再读,感受。

  三、评学

  1、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

  2、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随堂作业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7)

——泊船瓜洲教案菁选

泊船瓜洲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泊船瓜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见。

  2、紧扣“还”体会作者的思家之切,揣磨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新课。

  1、(配乐播放月亮图)师: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你们想到了哪些古诗:《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

  2、师生合作,生生互助,背诵诗句。

  3、富有诗书气自华,诗词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这首诗折射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入诗解题初感知

  1、板书“泊船瓜洲”,解诗题(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2、多种方式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

  3、小结读诗感受。

  三、读议结合知诗意

  1、出示诗的前两行,借助注释,了解大概意见。

  2、(课件公示)诗中的三个地名,体会诗人离家*还是远?为什么?

  3、小结:作者想念家乡,虽然实际距离遥远,可在作者心里,家乡都是那么*,我们体会到作者想家之情,带着这份感觉读诗的前两行。

  4、出示后两行,说说大意。

  四、紧扣“绿”字想画面。

  1、春风又绿江南岸,读到这行,我们来了解诗人作此诗时的一段小故事(阅读书上24页的资料袋,师用课件出示)。

  2、文字本是有情物,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3、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用语言描绘江南的春景。

  4、多美的春天啊!同学们,“又”字说明什么?

  过渡:诗人不由地想到了春天去了,又再来了,可我这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回来呀?

  五、品味“还”字悟诗情

  1、遥望美丽的故乡,遥想家中的`亲人,诗人不禁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2、回顾诗的前两行,了解诗人离家*应该还。

  3、想象诗人在家中度过的难忘时光,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什么,感受是什么,写下来。

  4、对比此刻的心境,诗人现在泊船瓜洲,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不免产生疑问,诗人为何要离开家乡,为何想家了不能回家看看。

  5、了解写作背景,探寻诗人思家切而不能还的心情。

  6、通过阅读资料,我们看到了一个被逼无奈的王安石,一个身不由己的王安石,一个无可奈何的王安石,他只好问明月,只有问明月,只能问明月,发自肺腑地问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

  7、诗读到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8、学生畅谈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六、借问明月话相思

  1、同学们自古以来月圆、月缺、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借问明月话相思,让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课件出示)。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

  2、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大家在课后可以积累更多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板书:

  泊船瓜洲

  靠家*

  “绿” 离家久“还”

  思家切

  泊船瓜洲教案 篇2

  学*目标:

  1.自选方法学*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

  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再来(请学生)

  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

  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

  全班:泊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古诗。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读、理解、背诵)

  (反思:“学生是学*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创造*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确定学*任务,使而后的学*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

  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n。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我读成zhònɡ,同学告诉我数重是几层的意思,所以应读chónɡ。

  师;很好。还有吗?(没有举手)。没有了,刚才小组学*的时候,同学们很认真。但我注意了,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个同学机会,请他多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反思:同学之间懂得合作,互相倾听,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氛围。)

  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声音略低了一些,谁能读得高一些?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流利。

  生:继续读。

  三、理解。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全班:(学生按要求合作学*、讨论。)

  (反思: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泊船瓜洲的意思。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生:学生自由画图。

  师:老师巡视。然后请画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师: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画得怎样?

  生:画得很好,把它们的位置画准确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画得也很棒,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学生到黑板前展示。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知道。

  师:诗人要“还”到哪里呀?

  生:家乡。

  师:对。从这一诗句中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是不是很着急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如何?

  全班:一般。

  师:(微笑地对生)你可以再读。

  生1:再读。

  师:怎么样啦?

  生:有进步了。

  师:谁来帮助他?

  生2:读

  师:再读一遍。

  生2: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不错了。谁再来?

  生3:读

  师:读出些意思了。谁再来?

  生4:再读。

  师:读得很棒,把意思读出来了。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来,要把哪些字读好?

  生:又绿了。

  师:还在吗?

  生:何时、照、还。

  师:很好。全班同学试试看。

  生:齐读。

  师:不错。再读。

  生:齐读。

  师:很不错,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

  师:哪个字是长江的意思?

  全班:水。

  师:哪个字是“隔着”的意思?

  全班:间。

  师: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这说明它们之间的距离怎样?

  全班:很*。

  师:(微笑对着生5)我们想听你能不能把很*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停一会儿)开始,好吗?

  生5:读。

  师:要着重把什么字突出来念,可以表示两者距离很*呢?

  生5: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生6:读。

  师:特别是有些字…

  全班:间。

  师:还有什么?

  全班:一水。

  师:很好,(提高声音向全体同学)读。

  全班:朗读。

  师:全班朗读全诗。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出意思来了。现在可以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呢?

  师:(没有举手的学生)看来都懂了,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课件出示(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学*。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小组交流。

  生:可能用过“吹”字,只说明春风的到来,而不能看出江南变绿。

  生:可能用过“到”“过”字,只是说春风来过江南,而“绿”字用得好,它表现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生:还有,春天来了江南变美,诗人就会思念家乡。

  师:是呀!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生:“绿”字用得好。

  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千古佳话。同学们应该学**安石的这种精神,*时作文时应注意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养成善于推敲善于修改的*惯。

  (反思;课中放手让学生学*、注重良好*惯的培养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方法。)

  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没有回到家乡。同学们知道了这些内容,朗读就一定不一样了。现在我们重新把诗句读一遍,要把诗的意思读出来。自由朗读,开始吧。

  全班: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全诗。

  师:“春风”、“明月”、“绿”、“何时”读得很好。谁再来读?

  生: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很聪明!我们一起来读,一、二、

  全班:齐声朗读全诗。

  师:好。同学们,再读诗句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京口和瓜洲很*,和家乡只隔几重山,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呢?

  师:这是个十分有水*的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又不回去呢?思考一下,你们找的资料有谈到这个问题的吗?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后回答问题。(发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师:巡视、辅导。

  师:看完了吗?

  全班:看完了。

  师:请告诉你知道的情况。

  生1:知道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泊船瓜洲时写的,是在江边。

  师:这时诗人正做什么事情?

  生2:去赴任的路上,所以说是在赴任路上写的。

  师: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3: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他诗写得好啊。还知道什么?

  生4: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

  师:恩,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所以、、、

  生4:所以他在江边写下这首诗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师:非常好啊!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他前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啊!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他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全班:句号。

  师:他不是在问,而是在心里、、、

  全班:想。

  师:对,想自己的蹉跎,想、、、(请一学生)

  生5: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首诗充满了了忧愁。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作手势)我们再读。

  三、背诵。

  全班:(读)

  师:不太好,同学们要体会王安石的心情啊。

  全班:(再读,很有感情地)

  师:非常的忧愁,这一去呀,不知何时返回家乡了。会背诵了吗?

  全班:会!

  师:我们一起试一下,忧愁地背诵啊。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四、延伸。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任务。现在,布置作业。(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找一找有关王安石写的诗读一读。)

  (反思:逐步引导学生学*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补充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泊船瓜洲教案 篇3

  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独立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学*能力。

  3、自选方法学*古诗,重点指导学生从理解字、词含义,再到体会整个句子的含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1.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文解释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瓜洲”位于长江北岸,现是扬州南面的一小镇,。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或作者?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教师可根据同学们的介绍做出适当补充)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在当时,诗人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他已经经历了两次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此只能勉强违心上任。上任后,他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终于在复出后第二年又被再度罢相。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出《泊船瓜洲》,难免字里行间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师:介绍得真好,看得出我们的同学都在课前作了一番的努力了。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试读)师:那谁愿意试着准确、流利的'朗诵这首诗吗?(具体指明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评价。

  3、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shǔ)重(zhòng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huán)

  4、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5、听录音,让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重读与轻读让学生再次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二、背诵

  师:古诗琅琅上口,大家可以试着背背它。看看谁能背得又快又好。(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师:谁愿意试试背背这首诗?

  (四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想一想,议一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大家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不过要读出感情,还要理解诗中的含义。今天,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首诗呢?小组讨论一下。(10分钟后全班交流汇报学*收获)

  (1)、结合图片,根据图片中的情境理解

  (2)、用字典查生字的解释

  (3)、抓住重点词,再根据词的意思补充句子理解诗。

  师:(肯定学生在理解词的基础上理解词)那么下面小组间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着理解诗句中的大概意思。(小组汇报学*情况。)

  2、深入推敲。

  (1)学*第一第二句

  师:下面请大家认真地再次默读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的第一第二句中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一水间”是什么意思?生:为什么用“只隔”?……板书:

  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谁能给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钟山

  △△△△

  ◎京口

  ~~~~~~~~~~~~~~~~

  ~~~~~~~~~~~~~~~~

  ◎瓜洲

  师: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望着中间仅隔着一条江水南边岸上的“京口”。由此诗人想到离京口只隔着几层山的家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道江,数重山,可谓山高水远,为什么诗人却觉得只是“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呢?引导学生理解:实际距离——心理距离——巨大的反差

  (正好说明诗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2)小组自学第三第四句,将不明白的地方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例如:

  生:请问老师,“还”是什么意思?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展示以下内容。

  A、绿:吹绿了。

  B、还:①指归还。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还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词吗?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第三第四句诗的大意呢?

  (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师:这首诗写出来后还流传着一个小故事,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

  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生:可以用“入”字。

  生:还可以用“来”。

  师:诗的第三句继续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诗人为什么选作“绿”字呢?

  生:“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3、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

  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生:“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绿”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课外拓展:

  师:王安石这首诗体现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在许许多多的古诗中也体现了思乡之情,课后,大家分小组收集有关这方面主题的古诗,比一比,看他们有什么异同点。下节课我们来讨论讨论。

  泊船瓜洲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数重山(shù chóng) 照我还(huán)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间(jiàn):隔开,间隔。

  只:仅仅。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泊船瓜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复*过去学过的王安石所写的诗作,交流有关于王安石的资料。尤其要引导学生交流关于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作的背景。

  2、板书并齐读诗题,重点指导“泊”字读音。

  3、引导学生思考诗题中写了几样东西,并让学生将找到的几样事物连起来说说,理解诗题意思。

  4、帮助学生制定学*目标,提问质疑。

  二、初读古诗,自解诗意

  1、课件出示《泊船瓜洲》,让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宏亮。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其中6个多音字的读法。

  3、回顾过去学诗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那些方法自己理解诗句意思。

  三、学*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教师通过画图演示,理清瓜洲、长江与京口、钟山等地的位置关系,明确钟山是诗人的第二故乡。

  2、结合诗意思考:诗人离家乡*还是远呢?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等词语,各抒己见。

  3、从学生的辩论中,使他们逐步了解诗人的`思乡心切。

  4、教师结合资料介绍王安石在钟山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到这里绝不仅仅是他的居住之地,而是见证诗人成长的地方以及他实现政治理想,挥洒青春和理想的地方……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诗。

  6、学生交流从后两句诗中读懂的内容。

  7、引导学生抓住“绿”字,通过换词比较等方法,体会“绿”字一箭三雕的妙用。

  8、透过最后两句诗,想象江南春天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文字本是有情物,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除了想到家乡美丽的春景,还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9、教师渲染情境,读出思乡之情。

  四、回归全诗,升华主题

  1、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综观全诗,引导学生找到诗眼“还”,发现每句诗与“还”之间的关系,离家*,应该还,思家切,却不能还,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诗人。

  3、结合学生的问题——诗人不舍得离家,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为什么靠家乡那么*却不能回去等,教师补充王安石变法失败,辞官回到家乡,皇帝召唤重新任相,两次请求辞官但皇帝不准,只能二次上京赴任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诗人的无奈、身不由己,进而更深入地体会王安石对家乡深深的依恋之情。

  4、教师配乐创设意境,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五、拓展积累

  1、引导学生回忆品味其他古诗中用词精妙的千古名句,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杏闹”中的“闹”字等。

  2、收集积累思乡诗,背诵下来。

  泊船瓜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用具。搜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4)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步骤和方法。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方法。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三、背诵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上”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逛街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推敲诗中诗人所用的一些词语之妙处,并通过形象的位置图展示出当时作者所在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做做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总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桥)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板书设计

  学*方法:读、说、背、做、写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泊船瓜洲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基于人文教学思想,本课设计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追求古诗学*的人文性、个性化。打破传统的串讲古诗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读感悟。

  设计特色:

  激发主体情趣,自读感悟,入境悟情。

  设计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

  3、感情朗读背诵,体会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我们从课文中,从《诗文赏读》中已学会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次古诗背诵擂台赛。看谁一下子背得多,背得熟,他就是今天擂台赛冠军。

  2、今天我们学*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谁预*了,已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积累,通过创设情境让*时喜爱诗文的同学有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二、自由朗读,初解诗意。

  1、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什么?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

  看看插图,可以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注释说说诗意。同桌可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自读诗句,观察画面,感悟诗意。既可以以画表示诗意,也可说说诗意,使古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而为愉悦的自学自悟活动。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代替教师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喜欢这句?

  重点品析“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歌讲了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境。作者的故乡这么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词表示?把这些词放入诗句读读、想想,想象一下画面体会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品味词句,一改传统的古诗教学之法,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这一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想意悟境,入境悟情。

  1、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又会讲些什么呢?把你所想的',所要讲的说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想意悟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加深对诗情画意的理解,入境悟情,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采用以下步骤: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泊船瓜洲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串问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紧扣诗眼“还”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运用比较法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学*、体验诗人苦心推敲字词的写作态度。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

  1、今天我们学*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板课题),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板书)在旅途中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

  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后齐读。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

  (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想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理解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

  若A:学生汇报

  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指名一生上台在原有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板书:靠家*——很想还)

  若B: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并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板书:离家久——早想还)

  师引导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生答)诗人此时有何感想呢?生汇报学*第四句。

  引导:谁能加上语气词(啊、呢)把第四句的诗意及作者强烈的思乡情表达出来?

  问: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问: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你认为后面应该补上怎样的板书?(引导生板书:不能还)

  问: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讨论、升华诗情,体验作者情感: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让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4、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试着背诵)

  5、同桌互说诗意。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中有两句诗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一个字吗?(------绿------)

  2、师:对,据说王安石为了这个“绿”字,推敲了很久,进行了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你能放到诗中读一读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呢?它好在哪里?

  3、教师总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四、选字练*,学*运用,体会“推敲”的妙处

  1、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2、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五、总结全文。

  附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很想还

  简贴画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教后记:《抓住诗眼悟诗情

  咬文嚼字学推敲》

  一、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我打破了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而这一主线正是诗人情感发展的逐渐深入,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的这一系列情感变化呢?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如抓住“一水间”“只”“数重山”体会诗人“离家*——很想还”,抓住“又”字体会诗人“离家久——早想还”,抓住“何时”体会诗人“思家切——不能还”。并通过板画贴图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却不能还的情感。教学至此,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诗人离家*、离家久、思家切却不能还呢?然后让学生猜测诗人不能还的原因,最后教师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此时便会油然而然对王安石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的那种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所折服,并深深地体会到诗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

  二、咬文嚼字学推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延伸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选字练*”“自由填字”的推敲,确实有了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作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泊船瓜洲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静夜思》、《枫桥夜泊》等。)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大声地)泊船瓜洲。非常好。再来(请学生)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大声地)bǒ。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

  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拿出词典,动手查“间、重、还”的几种读音及每种读音所表示的意思。出示课件作补充,你们看,瓜州在这儿,京口在它的对岸(江南),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京口和瓜州,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四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所以应读一声。再看钟山在京口的西边(在南京)。王安石的家就在钟山南面的半山园。这个“重”这会儿你一定能读准了。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了,往下读。

  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学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课件播放春天江南的美景,生欣赏后放声诵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这个“绿”字的内涵。

  “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四、总结学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五、背诵、默写古诗

  1、小声试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赛背。

  2、打开作业本默写古诗。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练笔: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如果能用上我们*时积累的写景的好词佳句会更好。)

  六、板书设计泊船瓜洲王安石(北宋)一水间归心似箭

  数重山恋乡思乡之情又绿何时还惆怅

  泊船瓜洲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描写春景的古诗、词语。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声背诵)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经常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三个步骤学*古诗(出示幻灯,齐读)。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

  2、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

  3、理解题目。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2)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路过瓜洲写下这首诗,他想说什么呢?(幻灯)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①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②指名读:请你读一读。其他同学留意听,这首诗当中有三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③听完学生朗读,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生小组读,老师范读,生再齐读。

  ④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指名读,齐读。

  ⑤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⑥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为什么会如此地思念家乡?

  ①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说)

  ②好了。老师想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把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a、 “间”是什么意思?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板画长江,标出瓜洲和京口)。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板画南京、紫金山)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离家乡非常的*。老师想问第二个问题,此时作者身处瓜洲,他的“心”又在哪儿?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是什么意思?

  c、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绿”是什么意思?“又”说明什么?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念家乡但又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1、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谁能把学过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词语跟大家分享?(指名背一背、说一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一派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据说诗人在作诗的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的时候才用了“绿”字。大家想一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只钟情于一个“绿”字呢?(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3)欣赏了江南美景,你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用“绿”字了。(链接江南春图片)

  (4)一个“绿”字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齐读后两句。

  3、启发质疑:学到这儿,大家有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抓住“家乡景色美、离家*、离家久、想回家而不能回家”这一矛盾点进行质疑: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呢?)

  猜一猜诗人不回家的原因。

  4、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思念家乡而又不能回的无奈)?谁来读一读?

  (2)指名读。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留意节奏,还要读出要害字。齐读。

  四、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异乡的、跟南京同样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有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在南京读了中学和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为“乡愁诗人”。(幻灯出示作品)

  (2)播放课件,欣赏诗歌《乡愁》,说一说:你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觉?

  (3)学生自由读,齐读,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总结:思乡之情像一首漂亮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思乡之情又像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能更理解王安石和余光中的乡愁。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泊船瓜洲教案 篇11

  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感悟中学*诗人借不同景物抒**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中学*诗人借不同景物抒**怀的写法。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

  1.了解王安石的生*,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请问你们还记得以前学*故事的方法吗?【生回答,教师板书:学*方法1.读(背);2.理解诗意;3.写(画)】

  师:学*古诗除了以上3个方法,还要注意的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4.体会感情.)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读题。

  3.理解诗题的意思。

  问“泊”怎样读?(多音字:bó与p?的区别)“泊”是什么意思?

  (泊:是船靠岸的意思。“泊船瓜洲”就是在瓜洲船靠岸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运用学法1)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多音字:“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运用学法2)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 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练*题。

  小结: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1.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2.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3.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4.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5.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时的*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6.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运用学法3)

  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

  指名答。

  2.理解“明月何时找我还”。

  3.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并据诗画画。

  4.点评学生画的画是否符合诗意。(地理位置)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体会。

  简介王安石: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这首诗是他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7.练*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运用学法4)

  导: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学生有感情地读。

  总结: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泊船瓜洲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 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 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7、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 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泊船瓜洲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泊船、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挂图、投影片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学前谈话

  1、板书课题:泊船瓜洲

  王安石

  同学们,一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2、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3、你背过哪些王安石写的诗,并说说你的体会。

  4、下面我们来看这首《泊船瓜洲》。

  二、理解题目。(出示全诗)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出示挂图,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

  (2)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三、检查预*。

  1、指名朗读。(可多请几位学生个别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读音:

  数重:读chóng,不读zhòng(重量)。

  还:读huán,不读hái(还好)。

  四、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合作学*

  (1)先自己对照注释默读,思考,再小组互相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合作画一幅简图,图上要标有京口、瓜洲、钟山。

  2、讨论、交流。

  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并说全诗意思。京口瓜洲一水间,**只隔数重山的'意思。

  3、评议

  你觉得哪一小组完成的质量最高。

  4、教师演示

  同学们,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在电脑里画了一幅简图,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五、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出示挂图)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

  六、指导朗读。

  (1)、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就让我们带着感情来读好它读之前先欣赏两遍配乐朗诵。第一遍,要求大家注意听;第二遍,我们边听边跟着录音轻声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下面我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我为你加上音乐(多请几个人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读出感情,读后评价。)

  (4)试着背诵《泊船瓜洲》。

  七、启发学生推敲词句。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修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我们一起来想一下,作者可能用过什么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八、拓展练*。

  课前我曾布置我们同学搜集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谁愿意起来背给大家听的。

  九、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再看看诗中的每个字怎么写,准备默写这首诗。

  2.预*《游子吟》。

  泊船瓜洲教案 篇14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吴方写的那篇名叫《别离》的日记吗?吴方,你能再把那篇日记口述一次吗?

  (吴方口述父母出门打工临行时的那依依惜别的场面。)

  师:谁还经历过这样的场面,能讲讲你当时的心情吗?能讲讲你父母当时的种种表现吗?可以小组互说。

  (学生自由述说。非典期间,我曾统计过,班上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出门在外。)

  师:谁能告诉我今天是什么节日呀?

  生:(齐)中秋。

  师:想一想你那远离家乡的父母,现在你想对他说什么呢?你的父母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此刻,学生们的那种强烈的思念亲人的感情已被充分调动出来。然后我再把话头一转,切入到了今天要上的两首古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就表达了出门的游子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和强烈的爱。你们想去感受一下他们的`那种强烈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浓浓思念情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对读读这两首古诗,分分哪首是思乡,哪首是忆母,好吗?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读读思乡诗?谁又愿读读思亲诗?

  (指名读。)

  师:哪一个敢站起来说:我比他们读得更好?

  (再读古诗。)

  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诗人的思念之情吧!可独立完成,可小组合作学*,开始。

  (学生学*古诗。)

  由于学生多数已养成了那种较为传统的学*古诗的方法(释字、词→译为白话文→四遍八步法自学白话文→悟境,悟情),当我发现班上一个学生在纸上画了一幅《泊船瓜洲》的图时,我开始说话了:唐雨湮同学在用画图的方式来学*《泊船瓜洲》呢!我想你们也一定能像她一样开动脑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为什么一定要用我上学期教给你们的方法呢?

  (有少数同学跑去看唐雨湮的图。我说:想去看的都去看一下吧!)

  学生的思维就在此时已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已懂得去寻找自我了。这时,我开始活动了:“你还没找到好的方法吗?那我建议你就用老方法吧!”、“你的图画得好像不对呀,在地图上方向应该怎么标示?能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来画正确这幅图吗?”、“你想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学*《游子吟》吗?你的方法真好!”……。

  师:同学们都学得很好,老师很高兴。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学*的情况呀!我建议一首一首地汇报,大家有没有意见呀!

  (学生开始汇报。)

  生1:我学*的是《泊船瓜洲》。我来汇报一下吧!我是用图的方式来理解诗的。老师,我能把图画到黑板上吗?我点点头。他跑到前面开始画起来。

  师:还有谁学*了《泊船瓜洲》?

  生2:我是学*的《泊船瓜洲》。

  师:你学*了吗?

  生:学会了。

  师:你这么肯定?

  生:我想应该是吧。

  师:我们大家考考他好吗?看谁的问题能把他难倒好不好?

  (学生开始积极“发难”于他:请问诗人在哪里?他的家乡又在哪里?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诗中哪个词写出了季节?……学生逐一提问,他逐一回答,碰到疑处各述理由,集体确定。)

  (生1悄悄对我说:老师,我画好了。)

  师:好,我们等会儿再考他,现在来看看小画家的杰作吧。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画吗?生1指着图画讲解。

  生:老师,他有个地方画错了吧!诗句题目说:泊船瓜洲,他的船画到京口去了。这一说,同学们一看,真的画错了。

  师对生1说:你能自己改改吧!(生1改)

  师:看来他是个粗心的小画家,我们再来看看他还有没有粗心的地方呀,不过,你可要找到证据了再说话哟!

  (学生们瞪大眼睛,仔细观察图画。)

  生:老师,他的钟山也画错了!

  师:你能告诉老师钟山是什么地方,应该画在哪里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确定他错了的。

  (关于这个钟山,有不少同学没弄明白,所以这个地方有了争议。通过他们自己说理,辨论,终于确定了答案。)

  下课铃响了。

  (我本来想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法,让学生今后能打破思维定势去开展学*。看来只有下节课再说了。)下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