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本十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 认识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1、CAI 2、本诗的朗读录音,配合简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1、 教师引入: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呀!谁能背给同学们听听?(学*复*以前的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静夜思》《古朗月行》《竹里馆》《望洞庭》《宿建德江》等,主要是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引起学生学*这首诗的兴趣。

  2、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完题目后,问:你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儿?(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四川所做。

  3、 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题。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请同座同学互读古诗,互相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读错字音互相纠正。

  生:互相检查。

  师:这几个字大家都会读吗?谁来读:指名

  1、 检查字

  2、 检查诗

  三、自主探究,读中感悟

  1、大家结合起来插图、注释再读古诗,教师提问:想想你了解到了什么?

  2、学生读完后,说说从诗中了解到了什么。

  同学们很会学*,知道利用插图和课后注释来帮助自己理解诗意,这就是学*古诗的方法。(出示古诗)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月亮倒映在江水之中,船在行,月亮也跟着行。他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第一次远离故土,难免恋恋不舍,可他心怀伟大事业大抱负,毅然决然地顺江驶向渝州。

  三、读中悟情境之美

  1、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我们再来逐字逐句体会诗的意境。大家一边自由读第一句,一边脑海里浮现出画面。

  你们脑海中出现的是这样的一幅画吗?

  2、①和半轮 ②江水流

  3、半轮秋月挂在空中,陪伴作者顺流而下,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啊!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评:月亮走,我也走,我顺流而下,才看到了影入江水流的妙景啊!多美的月色啊!四周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江水的哗哗声。

  4、齐读,过渡语?诗人顺江而下,他从哪儿出发,又到哪儿去呢?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

  5、指名读第三名著重交流:思君不见教师可问学生:诗人在这里思念谁呢?

  预设:如有学生说李白在思念亲朋好友,教师可追问:这跟月亮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学生仍不能理解,教师可举一些李白把月亮当作好朋友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李白曾经写过这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月亮诗人就把他当作了故乡的亲人、朋支。透过这月亮,诗人看到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切一切。这怎么不让他依依不舍呢?

  多么有意境的秋夜远行图啊!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景色之美,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难舍之情啊!

  A.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诗。

  B. 指名朗读这句诗,学生评读。

  C. 学生自由诵读这句诗,注意体会李白愉快的心情。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读整首诗。

  2、配乐再来指名读。

  3、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的意境。

  是啊,李白即将离开家乡远行了,此时,他看到家乡的山、家乡的水,特别是家乡的月是多么亲切和留恋啊!他多么想和它们常常做伴呀,他要把这些家乡的美景一一带走。他马上就要离川远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他的内心豪情万丈!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心情,一起诵读这首诗。

  4、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5、读着读着,诗的语言活了吧,来,赶紧把它背下来吧!

  五、小结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唐代诗歌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古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的优美诗歌,流传至今,我们为能够生在这样诗的国度而自豪。古代诗人很喜欢把月亮写入诗中,他们把月亮当作朋友亲人来歌颂,你们课后可多找一找,看看能找到多少写月亮的诗歌,读一读吧。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

  学生活动,

  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伦》

  《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明确学*目标

  师多媒体展示学*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三、了解创作背景

  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

  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剑术,结交侠士、隐者。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读展示——师生评价

  (*羌,渝州)

  五、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

  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师适时指点。

  学生进一步诵读,搜寻问题词语,理解诗句大意,合作解决;师适时指点,以鼓励为主。

  诗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六、品读诗歌,赏析诗句师指点赏析诗句的方法:走*诗人,联系背景,捉住关键词品内容,品写法,悟情感。例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

  题目是《峨眉山月歌》,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此次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又与“半轮”相叠,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轮秋月,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学生活动:自主合作交流,赏析其余三句,师适时指点,合适处肯定鼓励,不足处适时指点。

  “影入*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词让读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而去。辞亲远游,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此时“思君不见下渝州”,对故乡、对故人的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全浓缩在一个“思”之中。

  赏析小结: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音韵流畅。

  描景与抒情相结合。描景:描写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发对家乡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乡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师指点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总结:诗歌的美点,写法,此首诗中“山月”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七、情读诗歌,走*名家评说师多媒体展示:

  列举两例:《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学生进一步挖掘诗之美。适当处老师指点(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八、课堂检测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通过活动,简单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九、诗歌背诵

  形式不一,注意学生背诵的准确,情感的把握。

  十、课堂小结

  古代诗人创造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诗歌更是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诗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借月抒发自己的情怀,令人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师进行必要的指点:诗的国度——古代诗人众多——诗篇流传——李白,鼓励大家多走*古诗,走*经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2、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3、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诗句并进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背诵。

  三、作业

  1、完成*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 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 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 (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6

  一、学*目标

  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二、学*重点

  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思友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

  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不信,来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诗文略)

  感受到什么?

  (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1、勾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边画边想,诗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同学们,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们还确信它的形状就是“半轮”吗?有没有可能是的呢?你以为是哪种?为什么?

  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

  从何可见?“秋”

  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吗?

  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影入*羌江水流”怎么个美法?江水流动,水波荡漾之美!读月亮照在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显得很美!师质疑:这行没有写月啊,你们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读能用一个词或句子来表现这种美景吗?虽不是渔火,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体会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妙处吧!一起读。

  3、看看插图,我们的诗人此时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随江而下,结合插图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观察点。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随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们圈画的地名,再读读诗文的三、四行,看看还有什么发生的变化?诗人除了陶醉于美景之外,心情会不会有变化呢?赶快读读后两行,感受一下。发现什么有变化?(地点发生了变化)感受到什么?(离家越来越远了)家在哪里?那高大雄伟的峨眉山也渐渐看不见了,谁来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还有谁读?你读出了什么?(一丝不舍、想念)离家越来越远,思念之情渐盛。女生一起读。

  继续往下读,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想念与不舍?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这里的“君”指谁?(亲人)他会想念亲人的什么呢?

  还能见到么?为什么?

  是啊,思亲不见亲,还有谁读?

  除了亲人,这里的“君”还指谁?(朋友)

  李白一生爱交友,与友人情谊之深,在他的诗中也可见一斑,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你们知道,李白最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吗?“喝酒”

  是啊,“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现在呢?

  他是多么想和朋友把酒言欢啊,请男生读。

  5、随着船儿渐行渐远,诗人眼中的美景也渐渐被愈演愈烈的思乡之情所取代。来,请一、二组同学读一二行,三、四组同学读三四行。老师读课题,我们合作来读读这首诗,读出你的理解来。

  6、同学们,随着五个地点的依次出现,诗人似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图。我们随着他一起欣赏美景,沉醉其中;一起思乡思友,依恋不舍;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作者的思念之情真的是从“夜发清溪向三峡”开始的吗?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想法?

  是啊,月亮常常作为思乡的代名词。诗人行至路上,看到家乡的山月之景,思乡之意已顿然而起。这也是为什么诗文短短28个字,连用了五个地名,但诗题却取之其一,名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让我们齐读古诗,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后的背诵更有效率,自由背诵。

  7、李白写“月”的诗句不少,也常常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课下,也请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兴趣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1、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 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 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 (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0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李白是古代诗人的杰出代表,是古代诗歌的一座高峰,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为后人留下*1000首诗。那个同学能为大家背一背自己积累的有关李白的诗。

  2、在这些诗当中有没有和月亮有关的诗句呢?引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在我们学过的诗词当中你还记得哪些和月亮有关的诗句呢?

  4、今天我们要来学**白的'《峨嵋山月歌》,读题,理解题意。

  二、初读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诗,注意读准生字。

  2、指读古诗,划分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自读古诗,找一找韵脚。

  “秋、流、洲”三个字押韵,练*读出诗的韵味。

  4、自读古诗,找一找古诗中的地名。用横线标示出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过渡:要想真正读出这首诗的韵味,还弄明诗的意思和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三、理解诗句。

  1、题目叫作“峨嵋山月歌”,诗中哪几句是写了峨嵋山月?

  2、理解一、二句。

  (1)这句诗你能读懂吗,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理解“秋”

  (3)“影入*羌”是什么影?“江水流”有哪些东西在江中流动了?

  (4)站在船头望着空中那半轮明月,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5)练*朗读。

  3、理解三、四句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对于这句诗你有疑问吗?

  (1)“夜发”在古代那种条件下是很不安全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夜发”呢?

  (2)夜发时一路上心情又如何?

  (3)可是赶了一路明月,却“思君不见”诗人心情又如何?你觉得李白“下渝洲”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走的?

  (4)三四两句怎么来读了?

  四、配乐朗读练*。

  五、拓展练*。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唐)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重点理解“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引出月之思念情怀。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阅读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1)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你会背哪些?(让学生说作者)你们知道的诗人可真不少,可你们知道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吗?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静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学*《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背诵。

  三、作业

  1、完成*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 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3)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默写《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赠汪伦》,你会背吗?抽生背诵。

  2、你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李白),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哟,————《静夜思》。

  3、师生齐背《静夜思》。

  二、学*《峨眉山月歌》

  1、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解诗题。

  3、读通诗句

  (1)老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3)同桌互相教读,正音。

  (4)齐读。

  (5)个别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知诗意。

  (1)简介“峨眉山”。

  (2)齐读诗的第1、2句,想想诗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3)齐读诗的3、4句,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4个地点转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诗意:尝试着和老师一起说说诗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7、练*背诵。

  三、吟唱《峨眉山月歌》

  四、拓展

  1、学生一起读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出示诗句,学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

  3、齐唱《峨眉山月歌》结束。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你会背哪些?(让学生说作者)你们知道的诗人可真不少,可你们知道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吗?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静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学*《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背诵。

  三、作业

  1、完成*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 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2)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 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 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 (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夜晚,每当我们抬头望月,就会想起住在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一首和月亮有关的诗歌。

  二、了解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峨眉山月歌》创作年代:唐代作者:李白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三、了解作者

  1、请学生介绍李白

  2、看投影,深入了解作者

  3、想一想,以前学过李白的哪些诗,尝试背诵

  (1)《静夜思》:

  这首诗写于作者26岁时,写作地点在当时的扬州旅舍。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李白抬望天空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静夜思》。

  (2)《望庐山瀑布》: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通过形象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早发白帝城》

  这是诗人五十多岁(57)时写的一首诗,当时李白要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西部,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走到白帝城得到朝廷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四、了解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学*的《峨眉山月歌》写于《静夜思》之前,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投影)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满怀留恋之情。

  五、齐读古诗,学*生字

  溪

  1、注意读音:君

  2、注意写法:“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3、尝试组词

  六、再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律

  峨眉 /山月/ 半轮秋,影入 /*羌/ 江水流。

  夜发 /清溪/ 向三峡,思君 /不见/ 下渝州。

  七、细读古诗,两两合作,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半轮:半圆,(看插图理解)这里指上弦月(上上西西,上半夜从西面出来,月面朝西)或下弦月(下下东东,下半夜从东面出来,月面朝东)。

  2、影:指月影。

  3、流:流动,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4、夜发:连夜出发。

  5、向:驶向。

  6、思:思念。

  7、君:作者的友人。

  8、下:由上游往下走。

  八、看动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1、示例:我最喜欢第句,因为它描写了的美丽景象。或我最喜欢第句,因为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

  3、投影:

  第一句描写了秋夜峨眉山半轮明月高挂的美丽景象;

  第二句描写了月亮倒映在*羌江清澈水面的美丽景象;

  第三句描写了作者连夜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的美丽景象;

  第四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九、三读诗歌,找出诗中的五个地名,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投影:

  五个地名连用,既点出行程,也表达了思乡的情怀。

  十、拓展:填写与月有关的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十一、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字册》;

  3、完成《补充*题》。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3)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菁选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1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学实录(送教课)(简)

  时间:9月11日 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 班级:四(4) 教师:张立华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

  1、揭题。今天我们学**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学生没有很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老师相机板书: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感悟意境

  感悟诗的意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张老师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促成学生感悟。

  1、感情诵读。老师大段的抒情独白: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乘舟驶向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他是一个三尺男儿,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

  一名女生读的有声有色。

  老师感情充沛地说: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后面是怎样的一种寂寞之感啊,请再读。

  再站起的这位女生读得更有感情。

  2、补充诗句。老师说,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月亮。

  老师说,对。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这只是老师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给你一个答案,我相信随着岁流逝,你们慢慢长大,一定会寻找到一个答案。

  拓展阅读

  老师提出: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学生回答了《静夜思》《塞下曲》等古诗。

  老师课件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请学生比较三首古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名学生回答:都是写思念别人的。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见解,说月亮在古诗的意象中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

  老师略作总结后,本节课教学结束。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赠汪伦》,你会背吗?抽生背诵。

  2、你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李白),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哟,————《静夜思》。

  3、师生齐背《静夜思》。

  二、学*《峨眉山月歌》

  1、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解诗题。

  3、读通诗句

  (1)老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3)同桌互相教读,正音。

  (4)齐读。

  (5)个别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知诗意。

  (1)简介“峨眉山”。

  (2)齐读诗的第1、2句,想想诗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3)齐读诗的3、4句,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4个地点转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诗意:尝试着和老师一起说说诗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7、练*背诵。

  三、吟唱《峨眉山月歌》

  四、拓展

  1、学生一起读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出示诗句,学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

  3、齐唱《峨眉山月歌》结束。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4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古诗。

  (板书:11 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第一首

  (板书课题)

  2、解题。

  《峨眉山月歌》

  (1)简介“蛾眉山”。

  (2)简介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3、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 影 流 夜发 向 思 君 下

  ③读通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词和句。

  4、精读课文。

  (1)疏通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夜里出发。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2)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①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②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儿。

  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范读、指名读。

  6、指导背诵。

  朗读背诵

  抄写词语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兴趣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1、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

  课前:提示地名、江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1000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年李白《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影——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思念。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生思月怀乡之情,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溪3、完成补充*题第二题2、3;3、搜集写月的诗句

  秋月流向三峡

  (思念情)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你会背哪些?(让学生说作者)你们知道的诗人可真不少,可你们知道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吗?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静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学*《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背诵。

  三、作业

  1、完成*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 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4)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1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学实录(送教课)(简)

  时间:9月11日 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 班级:四(4) 教师:张立华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

  1、揭题。今天我们学*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学生没有很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老师相机板书: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感悟意境

  感悟诗的意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张老师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促成学生感悟。

  1、感情诵读。老师大段的抒情独白: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乘舟驶向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他是一个三尺男儿,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

  一名女生读的有声有色。

  老师感情充沛地说: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后面是怎样的一种寂寞之感啊,请再读。

  再站起的这位女生读得更有感情。

  2、补充诗句。老师说,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月亮。

  老师说,对。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这只是老师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给你一个答案,我相信随着岁流逝,你们慢慢长大,一定会寻找到一个答案。

  拓展阅读

  老师提出: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学生回答了《静夜思》《塞下曲》等古诗。

  老师课件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请学生比较三首古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名学生回答:都是写思念别人的。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见解,说月亮在古诗的意象中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

  老师略作总结后,本节课教学结束。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兴趣

  1、导入新课,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三、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自由读。

  2、小组学*。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五、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

  学生活动,

  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伦》

  《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明确学*目标

  师多媒体展示学*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三、了解创作背景

  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

  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剑术,结交侠士、隐者。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读展示——师生评价

  (*羌,渝州)

  五、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

  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师适时指点。

  学生进一步诵读,搜寻问题词语,理解诗句大意,合作解决;师适时指点,以鼓励为主。

  诗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六、品读诗歌,赏析诗句师指点赏析诗句的方法:走*诗人,联系背景,捉住关键词品内容,品写法,悟情感。例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

  题目是《峨眉山月歌》,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此次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又与“半轮”相叠,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轮秋月,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学生活动:自主合作交流,赏析其余三句,师适时指点,合适处肯定鼓励,不足处适时指点。

  “影入*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词让读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而去。辞亲远游,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此时“思君不见下渝州”,对故乡、对故人的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全浓缩在一个“思”之中。

  赏析小结: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音韵流畅。

  描景与抒情相结合。描景:描写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发对家乡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乡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师指点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总结:诗歌的美点,写法,此首诗中“山月”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七、情读诗歌,走*名家评说师多媒体展示:

  列举两例:《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学生进一步挖掘诗之美。适当处老师指点(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八、课堂检测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通过活动,简单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九、诗歌背诵

  形式不一,注意学生背诵的准确,情感的把握。

  十、课堂小结

  古代诗人创造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诗歌更是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诗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借月抒发自己的情怀,令人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师进行必要的指点:诗的国度——古代诗人众多——诗篇流传——李白,鼓励大家多走*古诗,走*经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2、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3、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诗句并进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赠汪伦》,你会背吗?抽生背诵。

  2、你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李白),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哟,————《静夜思》。

  3、师生齐背《静夜思》。

  二、学*《峨眉山月歌》

  1、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解诗题。

  3、读通诗句

  (1)老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3)同桌互相教读,正音。

  (4)齐读。

  (5)个别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知诗意。

  (1)简介“峨眉山”。

  (2)齐读诗的第1、2句,想想诗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3)齐读诗的3、4句,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4个地点转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诗意:尝试着和老师一起说说诗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7、练*背诵。

  三、吟唱《峨眉山月歌》

  四、拓展

  1、学生一起读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出示诗句,学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

  3、齐唱《峨眉山月歌》结束。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5)

——峨眉山日记(十)份

  峨眉山日记 1

  今天,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爬峨眉山。

  一踏进峨眉山,我就被眼前的风景迷住了,树木茂盛,鲜花盛开,美丽极了!我们首先走到雷洞坪,坐缆车到了金顶。

  一到金顶,寒风呼呼,冻得我瑟瑟发抖。于是,我就买了我梦寐以求的熊猫披风。穿了熊猫披风,我不再觉得冷了。在广场中央,矗立着十方普贤的雕像。她有10个头,骑着巨大无比的`大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天上的云,更是美丽得无法形容。瞧,那团火烧云,半红半白,红的象火,白的像雪,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接下来该下山了,我对爸爸妈妈说:“我们不坐缆车下山,好吗?”“行”。爸爸妈妈欣然同意。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风景,山上的雾把我们包围起来,我们就像在仙境里一样。风把我的披风吹了起来,看起来就像一个大侠。这时,一个小女孩叫道:“看,熊猫大侠!”我听了很高兴。

  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下山,虽然我累得够呛,但是我很开心得了个“熊猫大侠”的称号。

  峨眉山日记 2

  “峨嵋天下秀”,今天一游,果真如此。我和爸爸坐上缆车,我看到下面是高高低低的山,和绿油油的树,整个山看去上很美,有灵气。我们去了峨嵋猴区,看到一只只淘气的猕猴,他们好可爱,特喜欢吃游客给的食物,上窜下跳的。也去了有名的峨嵋金顶,震旦瀑布等。在金顶的时候,我感觉像是在行走在云端里,有点飘渺的样子。

  我以前去过张家界,我觉得峨嵋山比张家界更美。

  峨眉山日记 3

  国庆节到了,我们一家要去风光秀美的`峨眉山。

  远望峨眉山,真是高大雄伟。走上石阶,一阵轻风吹来。啊,多么清新的空气!在万年寺前,真是人山人海呀。我好不容易进去,真是香烟满天,根本连一个人都看不清。最后看见了有几个人在跪拜,许愿,希望他们更快乐,更幸福。

  我们又去了猴区。一只只小猴子跑来跑去。一个个肥胖胖的,真可爱。更有趣的是,我捡了几颗玉米扔了过去,一只猴子一跳就捡到了我的玉米,真好玩。

  传说,峨眉天下秀,今天我总算见到真面目了。

  峨眉山日记 4

  星期六的早晨,我们几家人一起开车去峨眉山游玩。从成都出发,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奔波,终于在中午到达了峨眉半山。

  吃过午饭,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山间玩耍。一路上清澈的山泉陪伴着我们在山间缓缓流淌,发出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一边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一边观看连绵不绝的群山和大片大片的树林;一边在青青的.草地上打滚,一边嗅嗅路边野花的芳香。欣赏完美丽的景色后,在一个农家乐里,我们向一位大叔去学*用棕叶编“蚱蜢”。我们仔细观察、认真学*,编错了就重找一片棕叶再来一次,一遍不行就两遍甚至三遍四遍。最后,我们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D�D每人一只可爱的小“蚱蜢”,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峨眉山日记 5

  今天,我们一家去峨眉山游玩。

  吃过早饭,我们就乘车就来到了峨眉山脚下。站在山下,抬头一看:哇!峨眉山真高啊!它高耸入云,山顶被云雾笼罩着,我们只能看到半山腰。

  山上的`树木很多,有些树木是几百上千年的古木,还有些珍贵的动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呢!山上的空气清新,令人神清气爽。

  沿着弯弯的山路往上爬,我看见了一股清澈的山泉。许多游客都来洗脸、洗手。我也伸手去洗,真凉快,真想喝一口。

  中午的时候,我们特地来到山上的一家“农家乐”,品尝这里的“山泉豆花”。“山泉豆花”又嫩又香,还带着一丝甜味,味道美极了!一桌豆花被我们吃了个精光。

  峨眉山真是个好地方啊!

  峨眉山日记 6

  今天,婆婆、哥哥、我一大家人一起去峨眉山玩。

  我们开车上山,山路是盘旋的,路两边有郁郁葱葱的树,美丽的野花,漂亮的瀑布。

  我们住在半山腰零公里的一个农家乐里。在那里我还认识了一个叫优优的女孩,我们经常一起玩。住了几天后,我们准备去最高峰金顶看日出,可惜到的`太晚了,没看成。金顶上很冷,因为很高,有三千多米呢!没看到日出,我们看到了云海。金顶最上面的是普贤菩萨,他全身是金色的,听说峨眉山是他的。

  我们要回家了,可我真想再在那里玩。

  峨眉山日记 7

  昨天,我们全家人一起去峨眉山去玩,我和爸爸和妈妈和姥姥和姥爷和弟弟和王阿姨。

  我们住了宾馆,游了泳,还耍了水,我和弟弟还“密”了水。晚上我们看了一会儿电视,睡觉了。

  第二天,我们坐车去山上玩,姥姥和姥爷要一起去爬山,我们就去山下玩水。吃了一个冰糕,妈妈就叫我们去吃饭了。睡了中午�,下午去游泳还捉了小蝌蚪。

  峨眉山日记 8

  我们在爬峨眉山的时候,我欣赏了一下两边的风景,感觉可美了!边上全都是郁郁葱葱的`小树,碧绿碧绿的小草,就像一个绿色的世界。

  我们走呀走,爸爸忽然叫起来:“你看一线天!”我感紧转身问爸爸:“一线天是什么啊?”爸爸指了指上面说:“你看!天是不是变成一条线了。”我们站在下面抬头往上看,果然天看上去就像一条粗粗的线。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叫一线天了。我们继续上路。在路上,我们看到了清澈见底的小溪,爸爸看着看着,跟我说:“我想喝一口小溪里的水。”说完,爸爸就用手捧着水喝了一口说:“真好喝!”我也想尝尝生水的味道。于是,我也学爸爸一样喝了一口水,真的好甜呀!

  峨眉山真是一个好地方,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

  峨眉山日记 9

  “峨眉天下秀,青城处处幽。”位于四川峨眉山是峨眉山,以特有的秀丽而闻名天下。它那一幅幅雄伟壮观、气势磅簿、色彩绚丽画卷吸引着中外游客。却峨眉上路上,我翻开啦《峨眉山导游图》我看啦一会儿问妈妈说:“理峨眉山还远吗?”“不远啦,马上就快要到啦。”我又睡啦一觉。爸爸说:“下车吧,到啦。”我兴奋极啦,马上跳下啦车。

  我下啦车,不禁为惊讶,这是怎莫样的山?举目四望,一片从路,淡淡的风从西谷里溢出,轻飘飘的,像是图画中飞扬的轻纱。

  我爱峨眉山。

  峨眉山日记 10

  爸爸喜欢带着我和妈妈出去旅行,他说这样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学*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在今天的大年初一,爸爸就带我去了一趟峨嵋山。峨嵋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是我国的四大佛家胜地之一,是个风景秀美的好地方。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6)

——游峨眉山的作文范文十份

  游峨眉山的作文 1

  成都的旅游景点很多,其中我最想去的是有“天下峨眉秀”之称的峨眉山,同时它也是一座佛教圣山。

  早上我们5点钟从峨眉山市出发,6点钟来到峨眉山脚下,开始爬山了。我们先到雷庭洞,人真多呀!瞧在循环的索道上面,人们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婉如一条腾越的巨龙。经过半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座上了缆车,在缆车上我有一种飞在空中的感觉。从缆车上往下看,一片片绿色的海洋在滚动着,真美呀!不知不觉到站了,我们来到金顶,金顶就如它的名字一样金碧辉煌,高耸云间,它总共有48米高,我数了数它的佛头,一共有十个,佛的下面有四只大象,景色壮观的让我目瞪口呆了。据说围着金顶转一圈,代表敬意,转二圈代表财富,转三圈代表什么都有了。于是,我围着它转了三圈。

  然后我们就去爬万佛顶,万佛顶有3999米高,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层层的云彩在空中飘来飘去,天是那么的蓝,原始森林里的树木是那么的绿,远处的山峰上是一片片雪白,我们仿佛来到了人间仙界,真美丽呀!

  峨眉山真是名不虚传,真是人们向往的风景区呀!

  游峨眉山的作文 2

  对峨眉山的向往由来已久,久闻峨眉是“普贤道场,”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那里四季晨钟暮鼓,香烟弥漫,佛音缭绕,从山麓到山顶“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高出玉岳,秀甲天下,自古就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

  今年十·一长假,我与父母来到了峨眉山。进入峨眉山景区大门,汽车疾驰在蜿蜓的盘山公路上。沿途,车窗外的山坡间满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丰富的树种,使人举目四望,应接不暇。满眼尽是翠绿、碧绿、墨绿的树叶,像一床绿色的大棉被盖住了山坡,山埋藏在厚厚的绿叶之中。绿叶如此的浓密,叶子与叶子之间不留一点儿缝隙,连根针也插不进去。沿途古木参天,流泉飞瀑,景色清幽,风景独秀。

  经过一小时二十分钟左右,我们抵达了登峨眉山的石阶。这石阶既高且滑,与普通石阶迥然不同。这石阶可真高啊,右边是悬崖峭壁,崖壁陡似削,山石横如断。而下面是万丈深渊,望不到尽头,向下俯视令人心惊胆战,似乎一失脚立即就会从崖上摔落,粉身碎骨。这石阶可真滑啊,石英阶上几乎堆满积雪,伸脚踩去仿佛在溜冰一般,人们提心吊胆,生怕一不小心摔个大跟头。游人纷纷购买草鞋、防滑铁钉环拴在鞋底,以此防滑。我们一面借助于防滑工具,一面互相搀扶并拉住护栏,心有余悸地迈着缓慢而又艰难的步子向上走。尽管我们举步维艰,可我们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地登上了缆车站,乘缆车抵达山顶。

  十分钟后我们下了缆车,登上了峨眉山金顶!我们驻足金顶观云海。白云从千山万壑中升起,犹如雪白的'绒毯铺展,崇山峻岭宛若云海中的浮舟。现代诗人赵朴初诗曰:“云若覆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

  我曾看见过洁白的绫纱一般的卷云,如棉花团似的积云,更常看见飘在天空中的浮云,却从没见过像滔滔流水似的人间银河。峨眉山的云可真长啊,长得无法用眼睛望到边际,浩瀚无边的白云在岩下翻滚,像一张帷幕盖住了天地。站在岩上侧耳静听,仿佛有一种捉摸不透的声音,极远的又是极*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腻的。像小河潺潺流水的细语,像大海波涛澎湃的呐喊,像春天蒙蒙细雨的安谧,像骏马驰骋草原的热烈。峨眉山的云可真妙呀,妙就在它依稀缥缈,一种朦胧的意境令人浮想联翩。峨眉山的云可真是变幻莫测呀,云朵是一个百变的小孩子,一会儿变作一才正熊熊燃烧的烈火,一会儿又摇身一变,变成一盆向四面泼洒的水…云海时而*铺绒毯,称作“云毯”;时而波涛漫卷,称为“云涛”;时而簇拥如山,称作“云峰”;时而聚结蓬堆,称为“云团”;时而分割如窟,称作“云洞。”这真是“绵绵长云飘山间,疑是银河降人间。变幻莫测难捉摸,依稀缥缈浮想连。”

  随后,我们又游览了千佛顶、万佛顶等景的心还在峨眉山飞荡。望着渐渐从视野里远去的峨眉山,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喊道:“我爱你,秀丽的峨眉山,希望我们再相会!”

  游峨眉山的作文 3

  去年寒假,姨妈带着我和哥哥到峨眉山去爬雪山、观雪景。我们先到了清音阁,那里没有雪,但是那里的水清澈见底,可漂亮啦!那里还有瀑布,它从山上流下来,不顾疲劳,把大山洗得干干净净,使山变得那样漂亮、美丽,惹人喜爱。我们还去了猴山、一线天、万年寺、报国寺。第二天,我们早早的来到了雷洞坪,车刚停,我就迫不及待地向车外跑去。哇!好大的雪呀!我情不自禁地说。姨妈说:“这里的雪不算大,金顶的雪更大,而且还是最高的山呢。”我便缠着姨妈带我到金顶去。不到半个小时代,就到金顶。只见一片片鹅毛般的大雪,既像千千万万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又如天女散花落在地上。雪花扬扬洒洒的`随着飒飒的寒风漫天飞舞,似轻柔的柳絮,似随风飞荡的鹅毛,在广阔的天空中遨游。结白的山,结白的树,结白的木屋。我的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啊!这不是美丽的白雪公主住的地方吗?我陶醉在这结白无瑕的世界里。我们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银铃般的笑声随着雪花飘向远方…...今天我回到了这个喧闹的城市,但眼前仍是那片洁白的雪。

  游峨眉山的作文 4

  峨眉山,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而来。今日,就让我给大家来介绍一下它吧!

  进了峨眉山,必须要坐车走一段路,要不然的话,你走断了两条腿,也走不到大门口的!

  走进大门,你会看见葱葱茏茏的树木,里面云像纱一样在山腰间漂浮着,走进里面,你真像走进了仙境一般,这只是刚刚开始,真正的美景还在后面呢!

  刚进去的时候,我在大巴上还有点晕车,可是看着路边美丽的风景,我的心情又开始明朗起来了。

  等进去到了三国古镇古栈道时,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这么窄,人能过去吗?于是我问妈妈,妈妈说:“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了,他们在没有任何技术的前提下,建造了这么伟大的工程,难道不值得我们学*吗?”我下定决心要走过去,于是,坚定的踏上了古栈道。我走到一半时,看了看下面,原来这是新建的栈道,最古老的还在下面呢!我看了看最古老的栈道,那里没有任何防备措施,然而古人还能安全过去,我们新建的栈道要安全得多,难道我们不能过去吗?于是,我更加坚定地走了过去。

  走完古栈道,就到了泼墨石,这是一块很大的石头,传说李白在这喝酒时,把墨泼到石头上了,泼墨石由此而得名。并且泼墨石很大,所以远看像小山呢!

  我最喜欢的,还要数猴园了。因为里面有很多精灵的小猴子,可是带小孩的游客们,你们可要注意了,猴子可能会误伤人的。

  这里不仅是一个旅游风景的好地方,还是道教、佛教的文化中心,那里面有很多的寺院,万佛寺是给以前皇上建造的,所以,今天我能来到这里,还是我的荣耀呢!

  峨眉山不仅有这些,还有别的旅游地点呢!如:洗象池、舍身崖……除此,这里还有很多动物,也被誉为“动物王国”。

  “云鬓凝翠,鬓黛遥妆”这句诗形容峨眉山再恰当不过了。峨眉山,我们下次再见!

  游峨眉山的作文 5

  我像一片云,从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飘到了峨眉山。

  快到峨眉了,可是一路上,灰尘飞扬,我心中闪出了这几个字,市里的空气就这般模样,山里还得了。

  终于上山了,我发现我错了,那里并没有一丝尘土的气息,空气是那么清新。

  坐上景区公共大巴后,我恨不得把头伸出窗外,好好看一看窗外的美景。不必说那碧绿而又笔直的松柏;也不必说嫩绿而又顽强的小草;单是高矮不一的花,就拥有无限的'魅力。那花儿五彩缤纷,金黄,橘红,曙红,天蓝,海蓝……每一朵都闪耀着生命的活力,人看了也会变得精神。

  第一天的行程草草结束了,半夜三点时,我被吵醒。妈妈说:“走了,要早点去爬山,看日出。”由于我爸有“韧带拉伤”,嗯只好座索道。索道车厢里,我把面孔紧紧地贴在了窗户上,那雄山俊岭,那断崖峭壁,如此壮丽。往下一看,树枝上的几只小猴子活蹦乱跳,似乎在用它们那优美的舞姿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几只小猴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一切是那么的和谐美好。

  到了山顶,太阳还没出来,可天空已经是橘红色了,一个火球从云海中冒了出来,天空的红也越来越深,橙红、火红、朱砂……突然,太阳一下跳出了云海。看看脚下,哇,好大一片金光闪闪的云海,此时,云海之上的我好似腾云驾雾一般。我的心也跟着云游去了。抬一抬脚,正准备飞跃高山时,才猛然发现,脚下踩着的是峨眉山的巨石。

  再见了,峨眉!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搭一次大巴,再坐一次索道,再看一遍日出。

  游峨眉山的作文 6

  去年的十一小长假,妈妈带着我来到了四川省的峨眉山市。我们不仅看到了峨眉山风景区那壮丽的风景,而且还了解到了峨眉山上的四大奇观。

  我们首先乘坐大巴车来到了雷洞坪车站,然后乘坐观光索道来到了峨眉山最高的地方——金顶。一路上,导游给我们讲,峨眉山有四大奇观。第一奇观——“佛光”:所谓佛光,就是金顶下面金佛发出的光芒。第二奇观——“圣灯”:所谓圣灯,就是在夜晚的时候,舍身崖边发着红光的球体。第三奇观——“云海”:云海在下雨的时候就能看见,正所谓“浮云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第四奇观——“日出”:这时,有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了,日出在哪里都能见到,这里的日出有什么特别的呢?原来这里的日出都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这样的日出能不被称为奇观吗?

  听了导游的一番讲解,我们到达了金顶。那里是个佛教圣地,也是峨眉山最高的地方。每当太阳出来的时候,金顶就会发出金光。可惜那天有雾霾,我们没看见。

  游峨眉山的作文 7

  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早早的起来非常的高兴,因为我可以和外公、外婆一起去爬峨眉山。听外公说峨眉山位于峨眉市境内,这里的景区很大,有154*方公里,最高的地方万佛顶海拔大约有三千多米,它有“秀甲天下”之美誉。这里的植物也非常的多,其中有世界上很稀有的树木。

  在峨眉山下我感到气温非常的暖和,站在山下抬头向山顶望去,一眼看不到顶。我们爬啊!爬啊!看到山色是那么的迷人,沿着山路上到处都是美丽的花草、清脆的鸟叫声。我们突然看见前面有许多人围着,我们好奇的过去一看,呀!原来是一群可爱的猴子。我们走过去想逗逗他们,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我手里的苹果就不见了,原来是被一只小猴子给抢去了。我看见小猴子快速的跑到一棵小树上,它的后面是一个深深的山谷,真美!原来我们爬了这么高了啊!从这里看下去,山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层峦叠嶂,我都看入迷了,又一只小猴子看我正在发呆就又把我喜欢喝的可乐也抢去了,这时我才醒过来,我可怜的可乐啊!

  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去排队坐缆车。我一上缆车就座位都没有了,也没有人给我和外公外婆让座,我一下只就高兴不起来了。但是看到缆车外面的风景时心情马上180度变了,在窗外有许多许多的树,看上去仿佛是树的海洋,一会儿有雾又一会儿没有雾,我们就如同在仙境一般。

  到了山顶,我们看到了外公说的金、银、铜做的寺庙,真是太美了!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下次我还来玩。峨眉山真不愧有“秀甲天下”之美誉啊!

  游峨眉山的作文 8

  前年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到峨眉山游玩。峨眉山海拨有3100米,是中国的四大名山之一,向来有“峨眉天下秀”之称。那天很早,我们就进了山门,妈妈买了一根拐杖,我还在心里纳闷:“买柺杖有什么用?”我们上山了,一路上崎岖难行,我才爬了一会儿就觉得累了。还好山路两旁绿树成荫,不时还有阵阵山风,景色不错。正好拐杖派上用场了,我柱着柺杖一边走,一边欣赏周围的风景。看到天色已晚,我们才走到半山腰!于是我们找了一家旅馆,住下了。

  第二天,我们又一早上路,经过了笔陡的钻天坡和雄伟的洗象池,我们来到了雷洞坪。在雷洞坪我们看到了一群猴子。这一群猴子大约有二十多只,有大有小,有的坐在路边,有的在树枝头倒挂金钩,有的在树枝上荡秋千,还有的在山谷里蹦来跳去,弄得树枝“嘎嘎”作响……多有趣啊!我们经过猴子面前时,把口袋里的`花生拿出来,那两只“枝头猴”扑过来抢,吓得我赶紧扔掉花生跑走了。那些猴子有了吃的,就在路边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不理我们了。我们终于在傍晚时分爬上了金顶。站在峨眉山的最高峰,看到脚下的群山都变小了,我突然觉得自己真了不起!因为天气的原因,我们没能看到有名的金顶日出。不过没关系,下次我还可以去峨眉山!

  游峨眉山的作文 9

  刚上峨眉山,我披上了一件棉袄。这是夏天,山下是穿短袖的,而峨眉山海拔高气温低,不穿棉袄会冻得瑟瑟发抖的。

  这天天气预报说峨眉山上阴有小雨。我们一群人开始爬山了。上到顶峰的路是由木板铺成的。脚踩在木板上会发出“吱吱”的声音。我有点害怕,上得比较慢,爸爸在旁边不断地鼓励着我。

  上到一半,下起了小雨。虽然雨不大,淋在人身上却一点也不好受。我们撑起了各自的伞。雨中登山,又体会了别样的.一番滋味。

  山路的旁边,被木栅栏围着,栅栏外生长着许多大树,大树的枝叶上布满了露珠。那应该是峨眉山那些顽皮可爱的猴子们的休息地吧。可是上山的时候,却没有看到猴子,它们到哪里去了呢?

  下山的时候,我看到了猴子。它们出来了。有大猴子也有小猴子。一群猴子上来了,散开来。一个猴子向一位叔叔要吃的,正当叔叔拿包找东西喂给它吃时,狡猾的猴子趁那位叔叔不注意,从包里抽出一百元钱。等那位叔叔反应过来时,猴子坐在一块石头上了,得意洋洋的看着那位叔叔。那位叔叔又急又生气,于是伸手去抓,可是猴子又跳到了另外一块石头上了,挥挥手中的钞票,好像在说:“来呀!来呀!嘻嘻!”

  雨停了,一棵棵大树挺立在路旁,旁边就是悬崖。下了山,坐在车子上,想起刚才可爱的猴子,真是妙趣横生。又想起那百丈高的悬崖,不禁感到胆颤。

  游峨眉山的作文 10

  这个暑假里,爸爸带着我和爷爷一家坐飞机去四川峨眉山游玩。

  我们一到乐山就步行到乐山大佛的观赏台,一到这里就看见人山人海的人在排队坐船看乐山大佛的全貌。可惜的是由于人太多爸爸不让我去排了,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乐山大佛的头部。它的头真大呀,它的头有几层楼这么高,它的鼻子有五﹑六米长,它的眼睛有三﹑四米宽,耳朵有五﹑六米长。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尔佛坐像。

  看完乐山大佛我们往山上走去,我在山上看见了树木茂盛﹑郁郁葱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空气特别清新。我们一口气爬上山顶,这里的海拔有3077米高,高得好像是伸手就可以摸到太阳似的。山顶上有一座金光闪闪的“金顶”建筑。它浑身涂了一层金粉,在太阳的照射下金光四射。它的工艺非常精美,屋檐的四角往上高高的翘起。像雄鹰展翅高飞。美极了!在峨眉山的山顶,这个高处我们还看见四大奇观之一的云海。在睛空万里时,白云从千山万壑冉冉升起,顷刻,茫茫苍苍的云海像雪白的绒毯似的那么漂亮。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7)

——峨眉山月歌教案优选【10】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 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

  课前:提示地名、江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1000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年李白《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影——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思念。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生思月怀乡之情,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补充*题第二题2、3。

  3、搜集写月的诗句

  峨眉山月歌教案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

  学生活动,

  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伦》

  《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明确学*目标

  师多媒体展示学*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三、了解创作背景

  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

  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剑术,结交侠士、隐者。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读展示——师生评价

  (*羌,渝州)

  五、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

  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师适时指点。

  学生进一步诵读,搜寻问题词语,理解诗句大意,合作解决;师适时指点,以鼓励为主。

  诗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六、品读诗歌,赏析诗句师指点赏析诗句的方法:走*诗人,联系背景,捉住关键词品内容,品写法,悟情感。例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

  题目是《峨眉山月歌》,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此次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又与“半轮”相叠,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轮秋月,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学生活动:自主合作交流,赏析其余三句,师适时指点,合适处肯定鼓励,不足处适时指点。

  “影入*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词让读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而去。辞亲远游,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此时“思君不见下渝州”,对故乡、对故人的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全浓缩在一个“思”之中。

  赏析小结: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音韵流畅。

  描景与抒情相结合。描景:描写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发对家乡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乡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师指点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总结:诗歌的美点,写法,此首诗中“山月”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七、情读诗歌,走*名家评说师多媒体展示:

  列举两例:《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学生进一步挖掘诗之美。适当处老师指点(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八、课堂检测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通过活动,简单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九、诗歌背诵

  形式不一,注意学生背诵的准确,情感的把握。

  十、课堂小结

  古代诗人创造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诗歌更是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诗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借月抒发自己的情怀,令人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师进行必要的指点:诗的国度——古代诗人众多——诗篇流传——李白,鼓励大家多走*古诗,走*经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2、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3、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诗句并进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案 3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预案:

  一、导入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四、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五、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1、听录音,结合注释感知。调整:调整: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峨眉山月歌》第二课时主备人缪君丽执教老师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2、默写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展开丰富想象,理解诗意,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预案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调整:调整: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 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背诵。

  三、作业

  1、完成*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案 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峨眉山月歌》

  ㈠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㈢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㈣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㈤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默写《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案 6

  一、学*目标

  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二、学*重点

  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思友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

  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不信,来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诗文略)

  感受到什么?

  (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1、勾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边画边想,诗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同学们,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们还确信它的形状就是“半轮”吗?有没有可能是的呢?你以为是哪种?为什么?

  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

  从何可见?“秋”

  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吗?

  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影入*羌江水流”怎么个美法?江水流动,水波荡漾之美!读月亮照在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显得很美!师质疑:这行没有写月啊,你们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读能用一个词或句子来表现这种美景吗?虽不是渔火,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体会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妙处吧!一起读。

  3、看看插图,我们的诗人此时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随江而下,结合插图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观察点。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随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们圈画的地名,再读读诗文的三、四行,看看还有什么发生的变化?诗人除了陶醉于美景之外,心情会不会有变化呢?赶快读读后两行,感受一下。发现什么有变化?(地点发生了变化)感受到什么?(离家越来越远了)家在哪里?那高大雄伟的峨眉山也渐渐看不见了,谁来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还有谁读?你读出了什么?(一丝不舍、想念)离家越来越远,思念之情渐盛。女生一起读。

  继续往下读,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想念与不舍?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这里的“君”指谁?(亲人)他会想念亲人的什么呢?

  还能见到么?为什么?

  是啊,思亲不见亲,还有谁读?

  除了亲人,这里的“君”还指谁?(朋友)

  李白一生爱交友,与友人情谊之深,在他的诗中也可见一斑,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你们知道,李白最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吗?“喝酒”

  是啊,“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现在呢?

  他是多么想和朋友把酒言欢啊,请男生读。

  5、随着船儿渐行渐远,诗人眼中的美景也渐渐被愈演愈烈的思乡之情所取代。来,请一、二组同学读一二行,三、四组同学读三四行。老师读课题,我们合作来读读这首诗,读出你的理解来。

  6、同学们,随着五个地点的依次出现,诗人似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图。我们随着他一起欣赏美景,沉醉其中;一起思乡思友,依恋不舍;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作者的思念之情真的是从“夜发清溪向三峡”开始的吗?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想法?

  是啊,月亮常常作为思乡的代名词。诗人行至路上,看到家乡的山月之景,思乡之意已顿然而起。这也是为什么诗文短短28个字,连用了五个地名,但诗题却取之其一,名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让我们齐读古诗,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后的背诵更有效率,自由背诵。

  7、李白写“月”的诗句不少,也常常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课下,也请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峨眉山月歌教案 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该单元选用了现代诗歌、古典诗词,意在增强学生对我国诗词的领会能力,诗歌体裁的魅力和诗歌独特的表达效果。

  古诗两首均描写秋夜景色。《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秋夜行船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凭借图文对照,想象全诗场景,诗人的所见所思与所感;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颔联。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离别赴任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背诵古诗,有感情地诵读来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下的千里蜀江行旅图。

  难点:体会诗人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中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多法品读、图画展现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回忆旧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大家都很熟悉诗仙李白,谁来介绍一下?谁愿意把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给同学们背背?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第二板块:激发兴趣,解题引学。

  1.出示几幅美丽的峨眉山图片,指名介绍所了解的峨眉山。

  (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2.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3.配乐朗读,学生边看边听,整体感知美,教学生划准节奏223,指名练读出韵律和节奏。

  4.找出最重点的字:“月”。

  李白写下《峨眉山月歌》之后,“峨眉山月”遂成典故,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弯弯娥眉秋月 青山吐月

  影入*羌江水流——影映清江 随水流去

  夜发清溪向三峡——一叶轻舟驶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随行明月 被遮不见

  把词写在对应的诗句旁边。

  第三板块: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用上老师刚刚出示的词语,说说古诗的意思,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残月娥眉月或新月娥眉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

  第四板块: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影入*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谈一谈。

  2.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

  3. 最后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争取背诵。

  第五版块:拓展资料,开阔视野。

  自从李白写下《峨眉山月歌》之后,“峨眉山月”遂成典故,对后世咏诵峨眉的诗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样作业布置:

  1、读一读: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2、 做一做: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小题。

  峨眉山月歌教案 8

  一.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归后,在黄鹤楼送蜀地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进蜀僧晏入中京》。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为《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得家喻户晓。后来又借酒力和醉态思维,创造出《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诗歌神品。谪仙之月,是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因此经过李白、苏轼以及唐宋一系列诗人赋予明月具有人间亲和感的想象和意义,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兴遂渐渗透到民间风俗心理,终于在北宋形成了人伦情感非常浓郁的中国人盼团圆、庆团圆的岁时节日——中秋节了。

  二.课文分析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巧妙构思、思想情感 这首诗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在表达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这首诗只是以“蛾眉山——*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四.小结: 蜀江行旅图:峨眉山——*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兼指友人、故士象征乡情、友情

  峨眉山月歌教案 9

  一.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归后,在黄鹤楼送蜀地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进蜀僧晏入中京》。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为《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得家喻户晓。后来又借酒力和醉态思维,创造出《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诗歌神品。谪仙之月,是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因此经过李白、苏轼以及唐宋一系列诗人赋予明月具有人间亲和感的想象和意义,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兴遂渐渗透到民间风俗心理,终于在北宋形成了人伦情感非常浓郁的中国人盼团圆、庆团圆的岁时节日——中秋节了。

  二.课文分析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巧妙构思、思想情感 这首诗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在表达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这首诗只是以“蛾眉山——*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四.小结: 蜀江行旅图:峨眉山——*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兼指友人、故士象征乡情、友情

  峨眉山月歌教案 10

  【学*目标】

  1、 认识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1、CAI 2、本诗的朗读录音,配合简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1、 教师引入: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呀!谁能背给同学们听听?(学*复*以前的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静夜思》《古朗月行》《竹里馆》《望洞庭》《宿建德江》等,主要是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引起学生学*这首诗的兴趣。

  2、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完题目后,问:你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儿?(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四川所做。

  3、 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题。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请同座同学互读古诗,互相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读错字音互相纠正。

  生:互相检查。

  师:这几个字大家都会读吗?谁来读:指名

  1、 检查字

  2、 检查诗

  三、自主探究,读中感悟

  1、大家结合起来插图、注释再读古诗,教师提问:想想你了解到了什么?

  2、学生读完后,说说从诗中了解到了什么。

  同学们很会学*,知道利用插图和课后注释来帮助自己理解诗意,这就是学*古诗的方法。(出示古诗)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月亮倒映在江水之中,船在行,月亮也跟着行。他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第一次远离故土,难免恋恋不舍,可他心怀伟大事业大抱负,毅然决然地顺江驶向渝州。

  三、读中悟情境之美

  1、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我们再来逐字逐句体会诗的意境。大家一边自由读第一句,一边脑海里浮现出画面。

  你们脑海中出现的是这样的一幅画吗?

  2、①和半轮 ②江水流

  3、半轮秋月挂在空中,陪伴作者顺流而下,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啊!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评:月亮走,我也走,我顺流而下,才看到了影入江水流的妙景啊!多美的月色啊!四周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江水的哗哗声。

  4、齐读,过渡语?诗人顺江而下,他从哪儿出发,又到哪儿去呢?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

  5、指名读第三名著重交流:思君不见教师可问学生:诗人在这里思念谁呢?

  预设:如有学生说李白在思念亲朋好友,教师可追问:这跟月亮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学生仍不能理解,教师可举一些李白把月亮当作好朋友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李白曾经写过这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月亮诗人就把他当作了故乡的亲人、朋支。透过这月亮,诗人看到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切一切。这怎么不让他依依不舍呢?

  多么有意境的秋夜远行图啊!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景色之美,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难舍之情啊!

  A.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诗。

  B. 指名朗读这句诗,学生评读。

  C. 学生自由诵读这句诗,注意体会李白愉快的心情。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读整首诗。

  2、配乐再来指名读。

  3、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的意境。

  是啊,李白即将离开家乡远行了,此时,他看到家乡的山、家乡的水,特别是家乡的月是多么亲切和留恋啊!他多么想和它们常常做伴呀,他要把这些家乡的美景一一带走。他马上就要离川远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他的内心豪情万丈!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心情,一起诵读这首诗。

  4、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5、读着读着,诗的语言活了吧,来,赶紧把它背下来吧!

  五、小结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唐代诗歌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古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的优美诗歌,流传至今,我们为能够生在这样诗的国度而自豪。古代诗人很喜欢把月亮写入诗中,他们把月亮当作朋友亲人来歌颂,你们课后可多找一找,看看能找到多少写月亮的诗歌,读一读吧。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8)

——五一见闻作文——峨眉山游记范本五份

  五一见闻作文——峨眉山游记 1

  啊,又到了五一节,我和爸爸、妈妈、姐姐、阿姨一起去诸暨老家摘野草莓。

  到了外婆家,我们先休息了一会儿,便到山上去摘野草莓。

  爸爸给我和姐姐讲了蛇草莓和野草莓的区别,蛇草莓比较小,它的叶子没有刺,蛇草莓有毒,不能吃,而野草莓个头大,成熟之后里面是空心的,它的叶子上长满了刺。爸爸一再叮嘱我们不要摘蛇草莓 。

  接着爸爸分给我们每人一个杯子,我们奋力地找了起来。“哇!好大的一片野草莓!”姐姐惊叫着,我赶快跑过去,只见一个个草莓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美丽极了!有的红透了,有的还没有成熟,黄 黄的,都很好看!

  很快,我和姐姐就摘了满满的一杯。我们又各拿了一只,姐姐说:“我们来摘野草莓比赛吧!”我爽快地答应了。妈妈当裁判,她给我们一分钟时间,“预备,开始!”随着妈妈的发令声,我和姐姐开 始四处寻找,这边一簇簇,那边一簇簇,野草莓多得让我不知道摘哪个好!啊,时间快到了,我加快了速度。“五、四、三、二、一,时间到!”妈妈喊着。我们拿着杯子来到妈妈身边,妈妈请爸爸来数 草莓,“1、2、3、4、5……”我和姐姐的眼睛都紧紧地盯着草莓,恐怕爸爸数错。“哈哈,一样多!”爸爸笑着说:“奖励你们一杯自己摘的 草莓吧!”我和姐姐开心极了,立刻狼吞虎咽地 吃了起来。

  吃着自己摘的野草莓,心里美滋滋的,看着满山遍野嫩绿嫩绿的树叶、五彩缤纷的小野花,心里更甜了!

  五一见闻作文——峨眉山游记 2

  今天是每年一度的“五一”劳动节。又是雷州市‘世贸’商场开业的第一天,我和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去逛‘世贸’。因为我我的姐姐去广州了,所以就不来了。

  那天天气很热,刚来到‘世贸’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挺不自在的!

  全楼高五层,大门上面的陶瓷上刻着‘世贸商场’四个字,光大门就够酷,可美中不足的是连一个停车场都没有!

  走进去一看,“嘿!还有空调,真凉快!”一楼是卖手机的,二楼是衣服的,那里的档口装得非常时髦,很漂亮。那里的衣服全是名牌货!我看了很久可就是有人看没人买,有的说穿着不舒服,还有人说……

  但我无暇看这些,急忙跑到三楼的超市里,到了那里却碰了个钉子——门关着!旁边也有很的人。但透过玻璃门看到里面居然有很多人!“这是真么回事?”大家纷纷问服务员。服务员说:“这里人太多了怕挤伤您,所以只能出不能进,等人少些再进。”

  唉!真倒霉,我们从乡下上来真不容易。怪不得我进门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原来是这样!过几天再来吧,我顺道去了‘昌大昌’商场,买了一袋糖果就回去了。

  今天,(过了几天)我又来到我盼望已久的‘世贸’商场,希望这次的结果不会和上次的一样。

  进了‘世贸’的大门,我又向三楼跑去,这次的门终于开了!到了那里一看,却让我这个馋猫大失所望——里面全都是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我扫兴的走完世贸,买了一些大米和一瓶饮料就回去了。

  “我嘟起嘴巴说:“这个超市里什么都没有!”我的妈妈说:“是超市里没有你要的零食,所以你说‘世贸’里什么都没有!”

  五一见闻作文——峨眉山游记 3

  “五一”小长假的前一天,我们连夜出发去商洛,第一天一大早,天还蒙蒙亮,我们就带着迫切的心情来到了金丝峡入口。一入园,首先经过的是一条环湖桥,桥下是一片清澈见底的池水,水中有几朵亭亭玉立的荷花,此景正如诗中所写到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池底的鱼儿在莲叶下嬉戏玩耍,吐出的泡泡浮出水面,在池中荡漾起一片涟漪……顺着小径伴着扑鼻而来的一股淡淡的玫瑰花香,我们来到了玫瑰苑,里面的鲜花争奇斗艳,不少人拿出了相机开始拍这些“一枝独秀”,鲜嫩欲滴的红玫瑰、黄玫瑰、粉玫瑰真是美不胜收。

  再往前走,放眼望去前方是一条激涌的瀑布,不少游客三三两两的乘着漂流艇,在河中漂流,下面传出的呐喊声、欢笑声、尖叫声一浪高过一浪,望着瀑布,它那种川流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进过这条小瀑布,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曲的小路,正如古时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中的一幕景象。

  时间在飞速的流逝,不经意间,天就渐渐黑了起来,我们准备返回了,离开时,我恋恋不舍的向身边的每一个经过的美景告别,暗淡的天空在美景的衬托下显得不再那么显眼,而我却仍旧沉浸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中。

  这充实的一天不但是我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与大自然的什秘,更使我懂得了一些深刻的道理,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害怕、畏惧,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克服面前的困难。今天的收获十分颇丰。

  五一见闻作文——峨眉山游记 4

  今天是劳动节,早晨爸爸,妈妈要带我到红山森林动物园游玩。在路上节日的早晨毕竟与*日不同,空气和风里都夹带着节日暖融融的气息。街上,身着盛装的男女老少兴致勃勃地漫步着,大家有说有 笑。都陶醉在节日的快乐气氛里。我也一样,兴奋极了,真想立即插上翅膀,飞到那些动物身边。不知不觉就到了目 的地。

  一走进红山森林动物园,仿佛来到了原始森林,那高高的青山,绿绿的草坪,青青的泉水,真是诗情画意。我和爸爸。妈妈随着人流沿着山间小道走去。首先来到狮虎山。我看见那威风禀禀的狮子在拦 杆前来回走动,似乎正着急地等待着午餐,两只东北虎互相追跑着,打闹着,真热闹!我和小朋友逗它们,它们站起来,很很地盯着我们,好象要吃了我们,我们哈哈大笑。 在熊猫馆,只见三只从“卧龙保护区〞过来的三只”国宝“正在悠闲地啃着嫩叶。我看着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真可爱。它们一会儿走在独木桥上 ,一会儿在地下打滚,每一个动作都使人们哈哈大笑。在一个大草坪上,有两头大象。背上披着红色的锦绣坐垫,那样子就象即将出征的大将军。我剥了一根香蕉向它扔去,它用鼻子灵活的卷起来,迅 速地递到嘴里,吃了起来。有些小朋友勇敢地骑上大象,神气地向大家招手我的心痒痒的。

  五一见闻作文——峨眉山游记 5

  五一国际劳动节,始于美国工人在19世纪90年代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而进行的斗争。

  自那以后,世界人民便开始庆祝这一天-国际国际劳动节。这个日子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体现了它的力量:正是在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工人们宣布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奋斗。

  在许多个五一国际劳动节里,工人们都受到镇压,他们的活动被禁止,还时常发生。五一节逐渐失去它原来的意义,成为了和集权统治的**对抗工人运动的一种标志性装饰;又或者就是一个**安安的法定假日。

  尽管事实如此,工人们仍然满怀信心地庆祝国际劳动节,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是靠着我们的力量、眼睛、双手和智慧而不断地发展和强壮,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支持。

  正是在这一天,我们坚持体面的工作、工人健康、饮食和住房、教育和文化表达,都是我们应得的权利,而不是特权。我们志在获得这些权利。

  然而在这一天,我们从未胆怯卑微地去找法官和狱卒,从未守在财长们进行会议的地方,从未说服他们工会是有益于做生意,也从未要求进行更多的对话。

  正是在这一天,我们大声地说出:你们的银行,你们的买断、买回,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和大量的失业工人;你们的贸易协定和专利制让工人们无法谋生,更破坏了所有人类获得食物、水和药物的权利。正是在这一天,我们大声地说出: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且,我们也坚决不会让世界越变越差。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大家庆祝过去、庆祝现在和庆祝未来的日子。我们庆祝的方式就是争取应有权利和向全世界表达我们争取权利的决心。让我们一起大声又自豪地庆祝五一国际国际劳动节吧。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9)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5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 1

  一、学*目标

  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二、学*重点

  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思友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

  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不信,来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诗文略)

  感受到什么?

  (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1、勾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边画边想,诗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同学们,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们还确信它的形状就是“半轮”吗?有没有可能是的呢?你以为是哪种?为什么?

  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

  从何可见?“秋”

  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吗?

  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影入*羌江水流”怎么个美法?江水流动,水波荡漾之美!读月亮照在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显得很美!师质疑:这行没有写月啊,你们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读能用一个词或句子来表现这种美景吗?虽不是渔火,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体会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妙处吧!一起读。

  3、看看插图,我们的诗人此时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随江而下,结合插图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观察点。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随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们圈画的地名,再读读诗文的三、四行,看看还有什么发生的变化?诗人除了陶醉于美景之外,心情会不会有变化呢?赶快读读后两行,感受一下。发现什么有变化?(地点发生了变化)感受到什么?(离家越来越远了)家在哪里?那高大雄伟的峨眉山也渐渐看不见了,谁来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还有谁读?你读出了什么?(一丝不舍、想念)离家越来越远,思念之情渐盛。女生一起读。

  继续往下读,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想念与不舍?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这里的“君”指谁?(亲人)他会想念亲人的什么呢?

  还能见到么?为什么?

  是啊,思亲不见亲,还有谁读?

  除了亲人,这里的“君”还指谁?(朋友)

  李白一生爱交友,与友人情谊之深,在他的诗中也可见一斑,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你们知道,李白最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吗?“喝酒”

  是啊,“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现在呢?

  他是多么想和朋友把酒言欢啊,请男生读。

  5、随着船儿渐行渐远,诗人眼中的美景也渐渐被愈演愈烈的思乡之情所取代。来,请一、二组同学读一二行,三、四组同学读三四行。老师读课题,我们合作来读读这首诗,读出你的理解来。

  6、同学们,随着五个地点的依次出现,诗人似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图。我们随着他一起欣赏美景,沉醉其中;一起思乡思友,依恋不舍;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作者的思念之情真的是从“夜发清溪向三峡”开始的吗?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想法?

  是啊,月亮常常作为思乡的代名词。诗人行至路上,看到家乡的山月之景,思乡之意已顿然而起。这也是为什么诗文短短28个字,连用了五个地名,但诗题却取之其一,名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让我们齐读古诗,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后的背诵更有效率,自由背诵。

  7、李白写“月”的诗句不少,也常常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课下,也请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峨眉山月歌》教案 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兴趣

  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教学反思

  学*《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我相机提示:这就是哪句诗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学会自己读诗,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颠倒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秋峨眉山月半轮”,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影入*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峨眉山月歌》教案 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背诵。

  三、作业

  1、完成*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案 4

  【学*目标】

  1、 认识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1、CAI 2、本诗的朗读录音,配合简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1、 教师引入: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呀!谁能背给同学们听听?(学*复*以前的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静夜思》《古朗月行》《竹里馆》《望洞庭》《宿建德江》等,主要是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引起学生学*这首诗的兴趣。

  2、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完题目后,问:你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儿?(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四川所做。

  3、 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题。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请同座同学互读古诗,互相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读错字音互相纠正。

  生:互相检查。

  师:这几个字大家都会读吗?谁来读:指名

  1、 检查字

  2、 检查诗

  三、自主探究,读中感悟

  1、大家结合起来插图、注释再读古诗,教师提问:想想你了解到了什么?

  2、学生读完后,说说从诗中了解到了什么。

  同学们很会学*,知道利用插图和课后注释来帮助自己理解诗意,这就是学*古诗的方法。(出示古诗)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月亮倒映在江水之中,船在行,月亮也跟着行。他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第一次远离故土,难免恋恋不舍,可他心怀伟大事业大抱负,毅然决然地顺江驶向渝州。

  三、读中悟情境之美

  1、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我们再来逐字逐句体会诗的意境。大家一边自由读第一句,一边脑海里浮现出画面。

  你们脑海中出现的是这样的一幅画吗?

  2、①和半轮 ②江水流

  3、半轮秋月挂在空中,陪伴作者顺流而下,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啊!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评:月亮走,我也走,我顺流而下,才看到了影入江水流的'妙景啊!多美的月色啊!四周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江水的哗哗声。

  4、齐读,过渡语?诗人顺江而下,他从哪儿出发,又到哪儿去呢?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

  5、指名读第三名著重交流:思君不见教师可问学生:诗人在这里思念谁呢?

  预设:如有学生说李白在思念亲朋好友,教师可追问:这跟月亮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学生仍不能理解,教师可举一些李白把月亮当作好朋友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李白曾经写过这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月亮诗人就把他当作了故乡的亲人、朋支。透过这月亮,诗人看到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切一切。这怎么不让他依依不舍呢?

  多么有意境的秋夜远行图啊!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景色之美,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难舍之情啊!

  A.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诗。

  B. 指名朗读这句诗,学生评读。

  C. 学生自由诵读这句诗,注意体会李白愉快的心情。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读整首诗。

  2、配乐再来指名读。

  3、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的意境。

  是啊,李白即将离开家乡远行了,此时,他看到家乡的山、家乡的水,特别是家乡的月是多么亲切和留恋啊!他多么想和它们常常做伴呀,他要把这些家乡的美景一一带走。他马上就要离川远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他的内心豪情万丈!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心情,一起诵读这首诗。

  4、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5、读着读着,诗的语言活了吧,来,赶紧把它背下来吧!

  五、小结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唐代诗歌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古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的优美诗歌,流传至今,我们为能够生在这样诗的国度而自豪。古代诗人很喜欢把月亮写入诗中,他们把月亮当作朋友亲人来歌颂,你们课后可多找一找,看看能找到多少写月亮的诗歌,读一读吧。

  《峨眉山月歌》教案 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兴趣

  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教学反思

  学*《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我相机提示:这就是哪句诗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学会自己读诗,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颠倒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秋峨眉山月半轮”,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影入*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