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菁选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3-03-07 00:00:00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回顾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模型.

  2.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体会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1.回顾、梳理本章的知识:

  如同已经学过的有关方程、函数的内容一样,本章内容分为3块:

  (1)从生活到数学:从问题到反比例函数,即建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用数学解决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2.可以设计一组问题,重点归纳、整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一步感受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1)由形到数——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由图象的位置或图象的部分确定函数的特征;

  (2)由数到形――根据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或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图形的位置、趋势等;

  (3)形数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2例如:如图,点P是反比例函数y?上的一点,PD垂直x轴于点D,则△xPOD的面积为________

  3.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例如: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薰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mg)与时间x(m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图).现测得药物8m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含药量为6mg。

  (1)写出药物燃烧前、后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m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方能进入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mg且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时,才能有效灭杀空气中的病菌,那么这次消毒是否有效?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xy =k(一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兴趣。接下来主要讨论了反比例函数在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4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

  2.学生准备:(1)复*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预*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复*: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反比例函数 y?k

  x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讲授新课

  [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关键是充分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并且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最后合作完成此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重点关注:

  ①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②能否利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现象;

  ③能否积极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是底面积×深度,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m3,所以S·d=104.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与其深度d的函数关系,即S=

  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是其深度d的反比例函数.

  104 生:根据函数S= ,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的值就有唯一的S的值和它相d

  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的值.

  题中告诉我们“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5定为500m2,即S=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实际就是求当S=500m2时,d=?m.根据S=104104 ,得500=,解得d=20. dd

  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

  生: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即d=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即当d=15m,S=?m2呢?

  104 根据S=,把d=15代入此式子,得 d

  S=104 ≈666.67. 15104. d

  当储存室的'探为15m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67m2才能满足需要.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当我们把这个“煤气公司修建地下煤气储存室”的问题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时,后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或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借助于方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

  1、(基础题)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cm2:

  (1)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

  求其长为多少?

  (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

  2、(中档题)如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窖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

  (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进一步激励学生学*数学的欲望.

  师生行为:

  由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本上完成,教师可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学困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顺利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③学生能否注意到单位问题.

  生:解:(1)根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设漏斗口的面积为Scm,,漏斗的深为dcm,则容积为1升=l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3000 所以,S·d=1000, S= . 3d

  (2)根据题意把S=100cm2代入S=30003000中,得 100= .d=30(cm). dd

  所以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c㎡,则漏斗的深为30cm.

  3、(综合题)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X103m2.

  (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又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加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各多少块?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列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1)列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首先应分析清楚各变量之间应满足的分式,即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在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时,一定要在关系式后面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五、布置作业

  P54—55.第2题、第5题

  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兴趣。接下来主要讨论了反比例函数在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6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2);(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xx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2);(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 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 ?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观察图象,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数学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重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认识图象的特点.

  2)难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教学关键 教师画图中要规范,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学*的模板

  教学方法 激发诱导,探索交流,讲练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教师画图,学生模仿

  教具 三角板,小黑板

  学法 学生动手,动眼,动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包含课前检测、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小结、形成性检测、反馈拓展、作业布置)

  内 容 设计意图

  一:课前检测:

  1.什么叫做反比例函数;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

  (1)k为常数,k0

  (2)从y= 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

  二: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 y = kx + b ( k 0 )的图象与性质,我们是如何研究的?

  y=kx+b y=kx

  K0 一、二、三 一、三

  b0 一、三、四

  K0 一、二、四 二、四

  b0 二、三、四

  问题2:对于反比例函数 y=k/x ( k是常数,k 0 ),我们能否象一次函数那样进行研究呢?

  可以

  问题3:画图象的步骤有哪些呢?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教学片断:

  师: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反比例函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反比例函数,下面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对反比例函数的了解。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属于反比例函数问题,例如,在匀速运动中当路程一定时,且路程不等于零,则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且k不等于0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曲线。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关于反比例函数,相信大家还会知道一些,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现在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研究一次函数时研究完解析式后,研究的是函数图象,那么对于反比例函数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生: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了。

  师: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探讨一下反比例函数图象该怎么画?

  三:探求新知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提问:你能画出 的图象吗?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1) 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 -8 -4 -2 -1 -1/2 1/2 1 2 4 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议一议

  (1)你认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2)如果在列表时所选取的数值不同,那么图象的形状是否相同?

  (3)连接时能否连成折线?为什么必须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4)曲线的发展趋势如何?

  曲线无限接*坐标轴但不与坐标轴相交

  学生先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而后小组汇报

  做一做

  作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想一想

  观察 和 的图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弄清上述两个图象的异同点

  相同点:(1)图象分别都是由两支曲线组成(2)都不与坐标轴相交(3)都是轴对称图形(y=x、y=-x)和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0,0)即坐标原点)

  不同点:第一个图象位于一、三象限;第二个图象位于二、四象限

  四:归纳与概括

  反比例函数 y = 有下列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五:课堂练*

  (1)

  (2)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是________,过点( ,____),其图象分布在_ __象限;

  六:形成性检测

  (1)已知函数 的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若ab0,则函数 与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可能是下图中的 ( )

  (A) (B) (C) (D)

  (3)画 和 的图象

  七:反馈拓展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2/x与函数y=x-1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它们的交点坐标.

  八:作业布置

  (1) 作反比例函数y=2/x,y=4/x,y=6/x的图象

  (2) *题5.2.1

  (3)预*下一节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II

  复*上节主要内容

  (3分钟)

  (5分钟)

  运用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

  由于初中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经过入学选拔,所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上面提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面向各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问题可答,从而激发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积极性。

  数学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会学*,利用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会寻找研究的方向,会提出研究的课题,提高学*的能力。

  数学学*活动是学生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所以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及研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研究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使学生知道如何研究新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2分钟)

  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能归纳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

  在画第一个图象时,教师要在黑板上用三角板一步一步的示范,在重要地方再重点强调,直到整个图象的完成。只有以身示范,同学学*才有样可依,有了正确标准的样板,学生学*也变得容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与严密的做题步骤以及做题的规范性。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 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在此学生若是回答图象是轴对称图象或者中心对称图象都要予以肯定,这些内容留给学生课下探讨,并鼓励提出问题的学生继续探索不要放弃。

  (3分钟)

  此时图象由学生仿照第一个在下边自己独立画出,并且监督学生,在有学生画的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并使其改正后鼓励。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图象,使学生自己画的图象与黑板对比。

  (5分钟)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 学生初次作非线性函数的图象,在作图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连线必须是光滑的曲线

  (4分钟)

  培养学生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此中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

  (2分钟)

  与新课较接*的简化检测可以再次回顾所学内容,以及内容重点。这类题多为口算或口答,题目简单不过所学内容可以全部体现。

  (5分钟)

  这类练*要求动笔计算或者画图,有一定难度,可以深化所学内容。

  (4分钟)

  此题既是对函数图象画法的复*又是对方程求解的深化。其中蕴含了数形结合思想。

  (1分钟)

  巩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步骤,预*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与检讨: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画图,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此节课是动手画图,限于器材以及教学设备,图象显示不能用几何画板和投影仪,不过一笔一笔的教学生一个范例,既可给学生思考也可有学*的空间。

  在由图象获取性质的时候有一些不足,以后教课时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较快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归纳出要得到的性质和结论。在这节课要多强调光滑曲线以及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画出 的图象

  (1)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 -8 -4 -2 -1 -1/2 1/2 1 2 4 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三:练*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巩固。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txk可知:形如y=(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2)xy=10(3)y=k—1x(4)y=—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k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巩固。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与性质的知识点,通过相应知识点的配套练*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本章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它的图象,并根据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增减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变式探究,正确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进一步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比例函数复*活动,激发学*兴趣,获得问题解决后的乐趣,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并正确运用。

  难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复*反比例函数,通过今天的复*课,希望大家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对反比例函数你了解那知识?

  课件展示: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与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有关的问题

  课件展示:

  忆一忆: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要求学生说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及其等价形式

  巩固练*:课件展示: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y= 5/x(2)y=x/4+2 (3)y= -5/3x(4)y=-7 x的-1次方(5)y=1/x+4

  2、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它们是什么函数?

  ⑴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均速度v之间的关系。

  ⑵质量为m(kg)的气体,其体积v(m3)与密度ρ(kg/m3)之间的关系。

  3、若y=为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

  4、若y=(m-1)为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 。

  (二)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

  2、图象性质见下表(课件展示):

  3、做一做(课件展示)

  (1)函数y=的图象在第______象限,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 。

  (2)双曲线y=经过点(-3,______)。

  (3)函数y=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内,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

  (4)若双曲线经过点(-3,2),则其解析式是______.

  (5)已知点A(-2,y1),B(-1,y2) C(4,y3)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则y1、y2与y3的大小关系(从大到小)为____________ 。

  (三)综合运用(课件展示)

  一次函数的图像y=ax+b与反比例函数y=交与M(2,m)、N(-1,-4)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像写出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三、随堂练*

  见课件

  四、小结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五、作业:

  配套练*22页21、22题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题13.8 1-4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2);(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2);(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3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

  2.学生准备:

  (1)复*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预*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复*: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反比例函数 y?k

  x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讲授新课

  [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关键是充分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并且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最后合作完成此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重点关注:

  ①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②能否利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现象;

  ③能否积极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是底面积×深度,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m3,所以S·d=104.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与其深度d的函数关系,即S=

  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是其深度d的反比例函数.

  104 生:根据函数S= ,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的值就有唯一的S的值和它相d

  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的值.

  题中告诉我们“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5定为500m2,即S=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实际就是求当S=500m2时,d=?m.根据S=104104 ,得500=,解得d=20. dd

  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

  生: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即d=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即当d=15m,S=?m2呢?

  104 根据S=,把d=15代入此式子,得 d

  S=104 ≈666.67. 15104. d

  当储存室的探为15m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67m2才能满足需要.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当我们把这个“煤气公司修建地下煤气储存室”的问题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时,后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或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借助于方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

  1、(基础题)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cm2:

  (1)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

  求其长为多少?

  (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

  2、(中档题)如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窖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

  (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进一步激励学生学*数学的欲望.

  师生行为:

  由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本上完成,教师可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学困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顺利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③学生能否注意到单位问题.

  生:解:

  (1)根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设漏斗口的面积为Scm,,漏斗的深为dcm,则容积为1升=l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3000 所以,S·d=1000, S= . 3d

  (2)根据题意把S=100cm2代入S=30003000中,得 100= .d=30(cm). dd

  所以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c㎡,则漏斗的深为30cm.

  3、(综合题)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X103m2.

  (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又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加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各多少块?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列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1)列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首先应分析清楚各变量之间应满足的分式,即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在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时,一定要在关系式后面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五、布置作业

  P54—55.第2题、第5题

  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菁选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回顾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模型.

  2.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体会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1.回顾、梳理本章的知识:

  如同已经学过的有关方程、函数的内容一样,本章内容分为3块:

  (1)从生活到数学:从问题到反比例函数,即建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用数学解决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2.可以设计一组问题,重点归纳、整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一步感受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1)由形到数——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由图象的位置或图象的部分确定函数的特征;

  (2)由数到形――根据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或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图形的位置、趋势等;

  (3)形数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2例如:如图,点P是反比例函数y?上的一点,PD垂直x轴于点D,则△xPOD的面积为________

  3.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例如: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薰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mg)与时间x(m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图).现测得药物8m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含药量为6mg。

  (1)写出药物燃烧前、后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m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方能进入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mg且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时,才能有效灭杀空气中的病菌,那么这次消毒是否有效?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xy =k(一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巩固。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兴趣。接下来主要讨论了反比例函数在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观察图象,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数学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重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认识图象的特点.

  2)难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教学关键 教师画图中要规范,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学*的模板

  教学方法 激发诱导,探索交流,讲练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教师画图,学生模仿

  教具 三角板,小黑板

  学法 学生动手,动眼,动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包含课前检测、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小结、形成性检测、反馈拓展、作业布置)

  内 容 设计意图

  一:课前检测:

  1.什么叫做反比例函数;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

  (1)k为常数,k0

  (2)从y= 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

  二: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 y = kx + b ( k 0 )的图象与性质,我们是如何研究的?

  y=kx+b y=kx

  K0 一、二、三 一、三

  b0 一、三、四

  K0 一、二、四 二、四

  b0 二、三、四

  问题2:对于反比例函数 y=k/x ( k是常数,k 0 ),我们能否象一次函数那样进行研究呢?

  可以

  问题3:画图象的步骤有哪些呢?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教学片断:

  师: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反比例函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反比例函数,下面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对反比例函数的了解。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属于反比例函数问题,例如,在匀速运动中当路程一定时,且路程不等于零,则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且k不等于0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曲线。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关于反比例函数,相信大家还会知道一些,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现在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研究一次函数时研究完解析式后,研究的是函数图象,那么对于反比例函数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生: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了。

  师: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探讨一下反比例函数图象该怎么画?

  三:探求新知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提问:你能画出 的图象吗?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1) 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 -8 -4 -2 -1 -1/2 1/2 1 2 4 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议一议

  (1)你认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2)如果在列表时所选取的数值不同,那么图象的形状是否相同?

  (3)连接时能否连成折线?为什么必须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4)曲线的发展趋势如何?

  曲线无限接*坐标轴但不与坐标轴相交

  学生先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而后小组汇报

  做一做

  作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想一想

  观察 和 的图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弄清上述两个图象的异同点

  相同点:(1)图象分别都是由两支曲线组成(2)都不与坐标轴相交(3)都是轴对称图形(y=x、y=-x)和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0,0)即坐标原点)

  不同点:第一个图象位于一、三象限;第二个图象位于二、四象限

  四:归纳与概括

  反比例函数 y = 有下列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五:课堂练*

  (1)

  (2)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是________,过点( ,____),其图象分布在_ __象限;

  六:形成性检测

  (1)已知函数 的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若ab0,则函数 与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可能是下图中的 ( )

  (A) (B) (C) (D)

  (3)画 和 的图象

  七:反馈拓展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2/x与函数y=x-1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它们的交点坐标.

  八:作业布置

  (1) 作反比例函数y=2/x,y=4/x,y=6/x的图象

  (2) *题5.2.1

  (3)预*下一节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II

  复*上节主要内容

  (3分钟)

  (5分钟)

  运用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

  由于初中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经过入学选拔,所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上面提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面向各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问题可答,从而激发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积极性。

  数学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会学*,利用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会寻找研究的方向,会提出研究的课题,提高学*的能力。

  数学学*活动是学生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所以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及研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研究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使学生知道如何研究新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2分钟)

  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能归纳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

  在画第一个图象时,教师要在黑板上用三角板一步一步的示范,在重要地方再重点强调,直到整个图象的完成。只有以身示范,同学学*才有样可依,有了正确标准的样板,学生学*也变得容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与严密的做题步骤以及做题的规范性。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 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在此学生若是回答图象是轴对称图象或者中心对称图象都要予以肯定,这些内容留给学生课下探讨,并鼓励提出问题的学生继续探索不要放弃。

  (3分钟)

  此时图象由学生仿照第一个在下边自己独立画出,并且监督学生,在有学生画的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并使其改正后鼓励。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图象,使学生自己画的图象与黑板对比。

  (5分钟)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 学生初次作非线性函数的图象,在作图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连线必须是光滑的曲线

  (4分钟)

  培养学生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此中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

  (2分钟)

  与新课较接*的简化检测可以再次回顾所学内容,以及内容重点。这类题多为口算或口答,题目简单不过所学内容可以全部体现。

  (5分钟)

  这类练*要求动笔计算或者画图,有一定难度,可以深化所学内容。

  (4分钟)

  此题既是对函数图象画法的复*又是对方程求解的深化。其中蕴含了数形结合思想。

  (1分钟)

  巩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步骤,预*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与检讨: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画图,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此节课是动手画图,限于器材以及教学设备,图象显示不能用几何画板和投影仪,不过一笔一笔的教学生一个范例,既可给学生思考也可有学*的空间。

  在由图象获取性质的时候有一些不足,以后教课时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较快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归纳出要得到的性质和结论。在这节课要多强调光滑曲线以及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画出 的图象

  (1)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 -8 -4 -2 -1 -1/2 1/2 1 2 4 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三:练*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题13.8 1-4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txk可知:形如y=(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2)xy=10(3)y=k—1x(4)y=—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k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巩固。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与性质的知识点,通过相应知识点的配套练*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本章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它的图象,并根据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增减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变式探究,正确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进一步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比例函数复*活动,激发学*兴趣,获得问题解决后的乐趣,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并正确运用。

  难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复*反比例函数,通过今天的复*课,希望大家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对反比例函数你了解那知识?

  课件展示: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与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有关的问题

  课件展示:

  忆一忆: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要求学生说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及其等价形式

  巩固练*:课件展示: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y= 5/x(2)y=x/4+2 (3)y= -5/3x(4)y=-7 x的-1次方(5)y=1/x+4

  2、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它们是什么函数?

  ⑴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均速度v之间的关系。

  ⑵质量为m(kg)的气体,其体积v(m3)与密度ρ(kg/m3)之间的关系。

  3、若y=为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

  4、若y=(m-1)为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 。

  (二)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

  2、图象性质见下表(课件展示):

  3、做一做(课件展示)

  (1)函数y=的图象在第______象限,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 。

  (2)双曲线y=经过点(-3,______)。

  (3)函数y=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内,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

  (4)若双曲线经过点(-3,2),则其解析式是______.

  (5)已知点A(-2,y1),B(-1,y2) C(4,y3)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则y1、y2与y3的大小关系(从大到小)为____________ 。

  (三)综合运用(课件展示)

  一次函数的图像y=ax+b与反比例函数y=交与M(2,m)、N(-1,-4)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像写出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三、随堂练*

  见课件

  四、小结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五、作业:

  配套练*22页21、22题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9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

  2.学生准备:(1)复*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预*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复*: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反比例函数 y?k

  x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讲授新课

  [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关键是充分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并且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最后合作完成此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重点关注:

  ①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②能否利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现象;

  ③能否积极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是底面积×深度,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m3,所以S·d=104.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与其深度d的函数关系,即S=

  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是其深度d的反比例函数.

  104 生:根据函数S= ,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的值就有唯一的S的值和它相d

  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的值.

  题中告诉我们“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5定为500m2,即S=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实际就是求当S=500m2时,d=?m.根据S=104104 ,得500=,解得d=20. dd

  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

  生: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即d=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即当d=15m,S=?m2呢?

  104 根据S=,把d=15代入此式子,得 d

  S=104 ≈666.67. 15104. d

  当储存室的探为15m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67m2才能满足需要.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当我们把这个“煤气公司修建地下煤气储存室”的问题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时,后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或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借助于方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

  1、(基础题)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cm2:

  (1)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

  求其长为多少?

  (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

  2、(中档题)如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窖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

  (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进一步激励学生学*数学的欲望.

  师生行为:

  由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本上完成,教师可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学困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顺利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③学生能否注意到单位问题.

  生:解:(1)根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设漏斗口的面积为Scm,,漏斗的深为dcm,则容积为1升=l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3000 所以,S·d=1000, S= . 3d

  (2)根据题意把S=100cm2代入S=30003000中,得 100= .d=30(cm). dd

  所以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c㎡,则漏斗的深为30cm.

  3、(综合题)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X103m2.

  (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又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加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各多少块?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列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1)列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首先应分析清楚各变量之间应满足的分式,即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在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时,一定要在关系式后面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五、布置作业

  P54—55.第2题、第5题

  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兴趣。接下来主要讨论了反比例函数在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1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2);(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xx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2);(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 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 ?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教学反思1

  反思一: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

  我的优点主要包括:

  1、教态自然,能注重身体语言的作用,声音洪亮,提问具有启发性。

  2、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自我学*培养和小组合作学*的落实。

  3、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尤其是能用几何画板等软件突破重难点。

  我的不足之处表现在:

  1、课堂上讲的太多。有些过程,让学生自主观察总结是完全能收到好的效果的,但是我都替学生总结了,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其实这还是思想的问题,说明我没有真的放开手。真正让学生有了空间,他们也会给我们很大的惊喜。

  2、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老是打断学生。提问一个问题,学生说了一半,我就迫不及待地引导他说出下一半,有的时候是我替学生说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就被我打断了。破坏学生的思路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毛病,此顽疾不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合作学*的有效性不够。学生在a>0的情况下能得到a越大开口越小,a<0的情况下a越小开口越大。但是综合起来学生就困难的多了。这个时候不妨让大家小组讨论完成知识的总结。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的好处。教师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这是我的一节课,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个小结,希望对我以后的课堂能提供帮助。

  反思二:

  在二次函数教学中,根据它在初中数学函数在教学中的地位,细心地准备《二次函数》的教学,教学重点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为a、b、c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根据反思备课过程和讲课效果,感受颇深,有收获,也有不足。

  本章的教学是我对选题有了进一步认识,要体现教学目标,要有实际意义。要体现学生的“最*发展区”,有利于学生分析。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二次函数的概念,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积的研究出发,通过建立函数解析式,归纳解析式特点,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建立了二次函数概念后,再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和解决,促进学生理解和建构二次函数的概念,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

  接下来教学主要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二次函数的性质,并帮助学生总结性的去记忆。在学*过程中加强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判断抛物线对称轴、借图象分析函数增减性等的训练。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教学反思2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中,我营造了宽松的学*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2、重视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

  握作图的技能

  3、相互评价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形式有很多,但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作出的评价,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而在这节课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重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既培养了能力,又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达到自我矫正的目标。

  4、让学生养成在众多意见中进行甄别、选择的*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学*方法

  反思今后在教学中我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学*数学的一个目的。*几年中考都有这方面的考题,所占分值也不少,我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指导,但基础差的同学仍然不会做,今后在这教学中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要有崭新的科学指导思想,以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学*数学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教学反思3

这部分内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学生容易混淆,还需掌握方法,加强记忆,强调必须利用图形去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数上下左右的*移是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动态的展示了二次函数的*移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很形象,便于记忆。

  但在教学中,我自认为热情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热情的语言,感染力不足。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风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置难,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反思三:

  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探究性重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内化知识的做法是成功的。通过充分的过程探究,学生容易得出也是最早得出了图象的性质,借助直观图象的性质而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花费了一番周折,说明去掉这个中介,直接让学生从单调性来接受二次函数性质是困难的。

  真正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真实的'自主探究。只有放手探究,学生的潜力与智慧才会充分表现,学生也才会表现真实的思维和真实的自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文章,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真实的知识和真正的知识。

  首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教材对二次函数的性质是从增减来描述的,我们认为这种对性质的表述是教条化的,对这种学术、文本状态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接受。当然教材强调所呈现内容的逻辑性、严密性与科学性是合理的。但是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才是最好的。如果牵强的引出来,不一定是好事。

  其次,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的过程。探究教学是追求教学过程的探究和探究过程的自然和本真。只有这样探究才是有价值的,真知才会有生长性。要表现过程的真实与自然,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就是要尊重学生各自的经验与思维方式、*惯。结论是一致的,但过程可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恰倒好处地优化提炼学生的结论。追求自然,就要适当放开学生的手、口、脑,例如本文中的“走向”问题,“向上爬”、“向下走”等,如果是讲授注入式,我们就听不到学生真实的声音了。

  最后,教师在学生探究真知之旅上应是一个促进者、协作者、组织者。要做善于点燃学生探究欲望和智慧火把的人,要善于让学生说教师要说的话,做教师想做的事,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促进者。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5篇】文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5篇出自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1

  学*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反比例函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和解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样,是学*上面的难点内容,除了要求学生研读题意,理顺数量关系,在学*研究问题时,通过实例使学生搞清基本量的关系,认准常量与变量,熟练等式变形,注意单位统一。

  在进行新课学*之前,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存在着三个基本量满足a=bc的关系,当b为常量时,a与c成正比例,当c为常量时,a与b成正比例,当a为常量时,b与c成反比例,试举出具有a=bc的关系的例子,学生能够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再利用这样的例子加以研究,例如有学生举出路程速度时间满足: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速度为常量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时间为常量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为常量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在继续研究问题时,学生对于问题中的常量变量及其函数关系就能够比较快地用变化的观念来理解了。布置学生学*第56页的《阅读与思考》: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

  课本上有几个不太妥当的地方:

  例题2的第二小问用的是具体求出t=5时v=48,再进行问题的回答,学生较难理解,我在处理时,用函数的增减性加以解释,当0<t≤5时,v随t的增大而增大,所以v≥48。或者结合函数的图象加以认识,学生理解起来更为便利。

  第54页的三个练*题都应该指明变量的单位,没有单位,函数关系式是不好确定的。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2

  学*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反比例函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和解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样,是学*上面的难点内容,除了要求学生研读题意,理顺数量关系,在学*研究问题时,通过实例使学生搞清基本量的关系,认准常量与变量,熟练等式变形,注意单位统一。

  在进行新课学*之前,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存在着三个基本量满足a=bc的.关系,当b为常量时,a与c成正比例,当c为常量时,a与b成正比例,当a为常量时,b与c成反比例,试举出具有a=bc的关系的例子,学生能够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再利用这样的例子加以研究,例如有学生举出路程速度时间满足: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速度为常量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时间为常量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为常量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在继续研究问题时,学生对于问题中的常量变量及其函数关系就能够比较快地用变化的观念来理解了。布置学生学*第56页的《阅读与思考》: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

  课本上有几个不太妥当的地方:

  例题2的第二小问用的是具体求出t=5时v=48,再进行问题的回答,学生较难理解,我在处理时,用函数的增减性加以解释,当0<t≤5时,v随t的增大而增大,所以v≥48。或者结合函数的图象加以认识,学生理解起来更为便利。

  第54页的三个练*题都应该指明变量的单位,没有单位,函数关系式是不好确定的。

  在研究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时,一般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正数,所以画出的函数图象都是双曲线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做练*时没有注意这一点,本课要做说明。由这个作业讲评引出例题1熏药消毒的问题研究,首先提出释放药物之后的反比例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再关注到空气中的含药量与时间的函数关系是分段函数,进而有条理地求出解析式,第二、三小问是难点,结合图形直观地解读题目,可以借助直尺放置在图形上,使直尺*行于横轴,进行*移,表出直线与图形交点的横坐标的变化和意义,学生对这样的处理有比较好的理解,联系前面学*过的农作物受冻害的题目,这个难点还是可以很好地突破的。

  对于课本第58页的两个数学活动,本来是很好的教学探究内容,由于没有在专门的课题活动课上研究,时间仓促,准备不好,走的还是只求结果之路,需要很好地改进。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3

  一.预见到的问题

  1。学生可能记不清圆锥体积公式,影响教学进度,

  2。学生对分米厘米的换算可能会出现问题,

  3。使用小组会占时间长,独立完成,小组交流,个别展示,每一环节都要时间,所以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效果

  1。回顾思考部分占用时间较多,用了4分钟,学生在写基本公式时没有写到体积公式,没有达到为本节学生打基础的目的。评课老师意见,学生说出公式后应写在黑板上,不如老师直接给出节约时间。我的想法是,学生这样写出后互相交流提高了复*面,虽然他们提到的面积公式例题中用不着,但在练*中都会用到,所以虽占用时间较多,却不是没有效果。在后边学*中,主要困难是圆锥体积公式学生都回意不起来,通过这个小波折,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掌握的比老师直接给出要好。

  2。例题由小组研讨后,教师没有板书,只是让学生看书对照答案写出解题过程,目的是想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解题过程,整理思维。但由于研究解题思路占用时间多,所以这部分没有专门给时间,是与尝试运用一起完成的。

  3。解题思路在例1后马上给出,使学生明确了解题的过程,有助于他们条理清晰的完成下面的*题,在完成*题中感觉到了学生对解题思路的认识清楚,应用较好。

  4。尝试运用环节占时太长,学生完成后,找一生板演,该生在单位换算处出现了问题,在让其他同学改题时,找了一位很聪明但学*不踏实的学生去改,结果他也没有做对,在公式变形处出现了问题。这样一来时间都耗费过去了,只好由老师草草收场。评课时,老师们指出,改错应找优秀生,才能达到示范的目的,我想确实是,由中等生板演后,优生改两种颜色的笔对比,把问题显现无遗,可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以后要注意。另外,时间紧教师就跟着紧张了,处理两题时显得草率,这个地方是本节课出现的不该是难点的难点,应继续找学生改正题,或教师详细讲解,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自评

  本节课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主要原因是太理想化,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在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现问题,占用时影响了教学进程。小组没有达到预想的合作效果,没有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研讨,仍然存在看客,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改进。注意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反比例》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反比例》教学反思1

这部分内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学生容易混淆,还需掌握方法,加强记忆,强调必须利用图形去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数上下左右的*移是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动态的展示了二次函数的*移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很形象,便于记忆。

  但在教学中,我自认为热情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热情的语言,感染力不足。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风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置难,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反思三:

  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探究性重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内化知识的做法是成功的。通过充分的`过程探究,学生容易得出也是最早得出了图象的性质,借助直观图象的性质而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花费了一番周折,说明去掉这个中介,直接让学生从单调性来接受二次函数性质是困难的。

  真正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真实的自主探究。只有放手探究,学生的潜力与智慧才会充分表现,学生也才会表现真实的思维和真实的自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文章,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真实的知识和真正的知识。

  首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教材对二次函数的性质是从增减来描述的,我们认为这种对性质的表述是教条化的,对这种学术、文本状态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接受。当然教材强调所呈现内容的逻辑性、严密性与科学性是合理的。但是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才是最好的。如果牵强的引出来,不一定是好事。

  其次,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的过程。探究教学是追求教学过程的探究和探究过程的自然和本真。只有这样探究才是有价值的,真知才会有生长性。要表现过程的真实与自然,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就是要尊重学生各自的经验与思维方式、*惯。结论是一致的,但过程可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恰倒好处地优化提炼学生的结论。追求自然,就要适当放开学生的手、口、脑,例如本文中的“走向”问题,“向上爬”、“向下走”等,如果是讲授注入式,我们就听不到学生真实的声音了。

  最后,教师在学生探究真知之旅上应是一个促进者、协作者、组织者。要做善于点燃学生探究欲望和智慧火把的人,要善于让学生说教师要说的话,做教师想做的事,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促进者。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5篇】文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5篇出自

《反比例》教学反思2

  12月初,学校在初三年级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根据教学进度,我们初三数学备课组选择了《反比例函数》这个内容来开展此次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同课异构,课前精心做了准备,课中竭尽全力上好,课后也做了深刻的反思,感觉收获良多。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九年级数学下第26章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会根据已知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相比前二种函数,反比例函数较为容易,对学生而言,函数的学*方法和套路都是不难掌握的,而这一节课也主要是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讲透这个概念就OK了。

  首先,我来谈一下对自己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

  新课引入部分。这个设想源自于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出的一份份报纸,报纸上孩子们用她们特有的漫画手法,描述了身边的人与事,非常形象,虽然简单,但很有质感。因此,就故事《贪婪的财主》,我拜托女儿根据这个故事的情景,把这个故事用漫画的形式(如下图)勾勒出来,并且配上女儿稚嫩的童音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课堂上,以这个为引入,大大的吸引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之后,又通过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们轻松的接收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展示学生成果部分。考虑到这节课在时间上还是有些紧张,但我又想让所有同学都

  能达到一定的训练,因此在我出示例题后,让全班同学每人都把答案写在一张白纸上,我下位进行检查后,适当的选取部分同学的答案用手机拍下来,通过网络传送到QQ空间里,即时在教室的电脑大屏幕上展示,并讲解,大大节省了时间,效果也是不错的,而且还能看到大多数同学的课堂练*情况,这个方式也得到许多老师的一致好评。

  教态得体,语速适中。记得自己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有许多老师听过我的课,都反映语速较快,讲话就象剥豆子一样,通过这16年的磨炼,我对我这节课的语速还是比较满意的,而且在讲课期间,语言也比较精炼,教态方面个人感觉还是比较自然大方。

  其次,我再来谈一下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例题的设计。在例题的选取上,我也是反复进行了筛选,总希望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通过在另一个班的教学,最后还是删掉了一道中考题,也是希望在时间上能够掌控,但后来还是发现,例题在整合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确实一节好课,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在乎例题有多少,关键是例题要精选,要能够涵盖或辐射出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太板的例题势必也会影响同学们学*的热情。

  二、例题的讲解。上完课后,总觉得自己哪里没有讲好,在例题的讲解上,有些地方过于自信化,有些地方又过于啰嗦,有些知识点又没有更好的给学生解释到位,比如判断这个函数,是不是表示是的反比例函数?如果是,求出成果比例系数。在讲这个点时,应该将写成的形式,就能更好的确定比例系数。在这一点上,没有注意细节上的处理,而细节的处理往往在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运用的好的话,也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数学思想的渗透不到位。我们说,数学的学*不在于你做了多少题目,而是在于你学到了多少数学思想,这节课上我虽然也提到了类比思想和整体思想,但不够系统,不够具体,没有体现过程与思想的有机结合,这点要向杨颖老师学*,在她的课上,她给学生整体呈现了函数学*中大家会接触的各类数学思想,而且在讲课过程中,也做了必要的渗透,希望在下次课上能在这方面有所进步。

  我认为,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自己的这些反思中的点点滴滴能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反比例》教学反思3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2)对练*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课间的时候就对着这几个小题进行了比较,发现5、6题的数量关系的本质上与前面的1、3题雷同,而且第7小题比较简单,而第4小题倒是一个不错的*题。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对于课本上练一练5,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反比例》教学反思4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学中, 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 进入新课学*, 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 又回到问题情境的他讪, 同时还提供一个理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 “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 为什么? ”在学生能准确由A X B = C 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 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 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 再次回归生活, 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 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 我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学*成果。如: 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 我提出: “用你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方法的渗透, 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成果。

  练*与提高部分, 我打破了老师出示题目――自己完成――集体订正的模式, 而是通过练*型课件, 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性, 既充分挖掘各省市毕业会考试题这一课题资源, 又通过“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有点马虎哟”、“要加把劲呀”、“要仔细呀”等鼓励性的“语言”, 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收获与提高。

《反比例》教学反思5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讨论、分析例4,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5和例4相仿,必须注意学*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5的学*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4、例5同质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3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异质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合情推理的能力。]

  四、联系旧知识,渗透难点

  联系旧知,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得出新知,在联系中渗透重点难点,为引出概念打下伏笔,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困难程度,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轻松有效。例如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了教材及练*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总之,在本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方式都有较明显的改善。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发展了积极的情感和学*态度。

《反比例》教学反思6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成反比例的量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了教材及练*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选择了让12位同学上台站一站,看“每行站几人,可以站几行?”这一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例4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例4的方法学*例5,接着对例4和例5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对例4和例5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课后反思]

  教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再创造,改成了学生熟悉的事例,问题导向明确,学生对熟悉的事情或操作性强的事例感觉亲切、贴*生活,易于理解,在观察中思考,在操作中体验,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在填一填、拿一拿、猜一猜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体会了反比例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同进也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但其中有一道题学生的争议很大,即华荣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全班还有许多同学认为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些同学忽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要乘积一定的时候,这两种量才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也暴露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考的过程还不够灵活和全面。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全面性的培养。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菁选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巩固。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2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6

  《反比例的意义》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三步:

  第一,先从复*正比例开始,复*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通过"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练*,让学生回顾"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的正比例的意义。然后引入新课题——反比例。

  (从课堂的效果看,感觉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化,学生的回答中规中矩,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性不是很高,课堂气氛稍显沉闷。课后我想如果这样设计:给出路程,速度,时间,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让学生说出"反比例")从而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比例,这样会不会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后面更好的学*作铺垫)

  第二,通过例2与例3两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安排先讲例1,觉得会增加难度,让学生不知所以,于是这节课暂不讲例1),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B,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相反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采用了与教学正比例时同样的教学程序。考虑到上一节课的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采取了放手的形式,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学*再次的研究反比例的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感觉还是扶着学生走,有点放不开。)

  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练*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2,在提问的方面,基本兼顾了优生和中下生,但感觉面不够广。学生的回答很完整,而且也有条理性,感觉是*常课堂上要求的结果反映。

  3,在教学的设计上,条理是清晰的,思路是明确的,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活。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可能会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力,效果一定会更好。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的空间,提供自主学*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基本练*。(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4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讨论、分析例4,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5和例4相仿,必须注意学*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5的学*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4、例5同质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3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异质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合情推理的能力。

  四、联系旧知识,渗透难点

  联系旧知,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得出新知,在联系中渗透重点难点,为引出概念打下伏笔,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困难程度,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轻松有效。例如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了教材及练*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总之,在本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方式都有较明显的改善。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发展了积极的情感和学*态度。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5

  我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函数知识基础,并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经验,这为反比例的数学建模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利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选择了课本上的探究素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问题再组织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概括、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构建反比例的数学模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反比例函数中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义,体验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我设计了例题1使学生对反比例的一般型的变式有所认识,设计例题2使学生从系数、指数进一步领会反比例的解析式条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数学的建模。以上活动力求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的开展建模活动。教学中按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达到了预计的效果。此环节暴露的问题是:学生逐渐感受了反比关系,但在语言组织上有欠缺,今后应注意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三、应用拓展:

  设置例题3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获得数学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设置两个练*,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板书不够端正,肢体语言的多余动作,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本次公开课得到备课组长刘燕老师的认真指导。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6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7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系列训练,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识体系,而且能在规律上点拨启发,所以学生主动性高,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既开动了学生脑筋,又培养了学*兴趣。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探究、创新意识,以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使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和扩展延伸,形成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8

  接到学期公开课任务的当天晚上就开始着手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怕自己做的不好,很是紧张。第二天先写好了常规的教学设计,也算是雏形已定。我觉得对我自己来说,教学设计一定要先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参照要求设定了合适的教学目标。初稿是按照流水帐形式,和*时上课一样,按照复*引入、讲授新课、分析例题、练*巩固、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等程序进行。初稿交给指导老师后,孟主任建议其中的复*引入环节做大的调整,对*题的设置也给出了指导建议,修改后流畅了很多。随后设计了学卷,给董老师把关指导。因为我定位于层次相对高的学生,在*题的数量设置、坡度设置上不合理,难度不适宜。有些题目过于简单,毫无价值;而有些则过难,在课堂上会耽误很多时间,于是想到变式训练,在题目设置的顺序和难度上下功夫。

  在第一次试讲后,发现引入部分太拖沓,用了10分钟时间才归纳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形式,随后的两个针对定义设计的稍难的题目就直接跨过到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课程结束得比较匆忙。

  在备课组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设置了题目的数量,第4题中原来为了复*设置了五个小问题,在函数概念上纠缠过多,反而引起学生理解困难;把引入部分第5题的练*由原来的四个减少到两个,剩下了的两个留在第7题作为练*。由于函数解析式的形式通过归纳与对比形成新知识并不需要太多雷同的题目,这样引入时间大大减少,而列关系式的题目难度并不大,把第一次的逐题讲解变成了答案展示,节约了*10分钟时间。其实开始是对学生的水*不太相信,怕题目过难,学生不能迅速完成,时间证明,引入部分的题目难度不大,学生能迅速完成,而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第一次的试讲,所以时间显得很紧张,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水*。

  第3题的最后一问“反比例函数kxy=还可以表示成什么的形式”,这个问题显得很宽泛,学生也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个角度入手,也不明白老师想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效的设计。后来结合要求,丽涛说新课只要求学生能辨认出伪装后的.反比例函数或者说经过等价变形的反比例函数的形式,因此问题改成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目标范围,也不会因为问题设置不合理而耽误过多时间。当他能正确选择出答案时,也说明他知道了这几个答案是由标准形式经历了怎么样的等价变形而得到的。

  第6题目更改设计后是使得教学过程流畅了很多且节约了时间,但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忽略了,认为学生能直接选择出答案就是他们已经牢记了这些形式。此处应该在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后,教师最好再花2分钟的时间讲解下变形过程,同时也回顾了分式的乘法、负指数的意义等知识,加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或者让学生口头回答他选择的理由。总之在这里应该停顿回顾下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以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及时总结归纳反比例函数形式的特点,要能突破这个学生理解的难点,要不会对第8题的影响就比较大。

  第5题在讲解过程中花了过多的时间,说明前面kxy=及其变形讲解不透彻。k值(反比例系数)不能顺利求出,表示y是的x反比例函数疑惑颇多,讲解费时,在成反比例和反比例函数之间有混淆。经过对比板书,学生明白了题目要求的是y与x成反比例,为了巩固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增加了练*6。

  在讲解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原来只设计了讲解例题,随后的巩固练*与例题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数据而已,这样的题目设计对学生来说是很不愿意接受的,但是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学生必须动手写一次,难度又不能加大太多,怎么办呢?就结合小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虽然多了考察内容,但是都是最基本的内容,难度没有加大太多,学生也能按照顺序顺利解决问题

  课堂归纳小结第一次设计的时候,就是问一句“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这些宽泛的问题,学生一般都不知怎么回答,所以要紧扣定义,引导学生。这样,学生知道了本节课的内容,也明白了空白处就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掌握的部分了。

  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自己也有点紧张,学生也有点紧张。在数次不停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题目设计水*也有了提高,指导老师,还有我的同事都给了我不少的建议和帮助,才使我的设计更臻完善,在此也感谢他们!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9

  首先简单复*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目的是想让学生清楚每种函数都有其特有的表达式,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总结作了一个铺垫。其次利用题组(一)题组(二)对反比例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进行巩固和熟悉。

  例题非常简单,在例题的处理上我注重了学生解题步骤的培养,同时通过两次变式进一步巩固解法,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变式训练之后,我又补充了一个综合性题目的例题,(在上学期曾有过类似问题的,由于时间的久远学生不是很熟悉)但在补充例题的处理上点拨不到位,导致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点走弯路。

  题组(三)在本节既是知识的`巩固又是知识的检测,通过这组题目的处理,发现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从整体来看,时间有点紧张,小结很是仓促,而且是由老师代劳了,没有让学生来谈收获,在这点有些包办的趋势。

  虽然在题目的设计和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了由浅入深的梯度,但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积极性。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0

  学*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时问题比较大,一部分同学对于这两种比例关系的意义比较模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辨析这两种比例关系,我利用了一节课时间进行了对比整理,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比例关系的异同后,总结出判断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先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和一定的量;第二步列出求一定量的数量关系式;第三步根据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对照判断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从而确定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根据这三个步骤做有关的判断练*时,思路清晰了,也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和窍门,不再是一头雾水了,逐渐地错误减少了。看来在一些概念性的教学中必要的点拨引导是不能少的',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给学生一定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能提高教学效率。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旦学生的学*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考虑到学生学*基础、能力的差异,练*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上的几个练*分成三个层次,设置了三个智力台阶(基础性练*、综合性练*、拓展性练*),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取得成功机会,使他们在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积极自信的信心。

  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我在这节课的练*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各行各业密切联系的*题,既有学生做练*,骑车上学,又有学校烧煤、买课桌,农民播种,工厂运货物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2

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把“分层”理念贯穿于整节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中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这一教学资源,把其中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和层次的.不同选择性的适时融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而服务。

  二、关注学生的学*过程

  数学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3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是联系旧知、渗透难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提出自主学*“要求”,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

  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中是反复强调过的,因此,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起来是较为轻松的。当学完例1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例1的方法学*试一试,接着对例1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

  然后,再通过说一说,让学生对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很难,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就更难,原因多多……这节课课前我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练*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4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学*《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学*的。为了吸取上次课的教学经验,我改变了教学方法,目是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上课时,以已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说说你是如何来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既复*了旧知,又为学*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再出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疑问:如成正比例的量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减少,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不是一个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呢?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比值一定,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什么一定呢?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有了一些疑问,相信学生们会急着想要解决呢!我就顺势提出让学生们自己看书来寻找这些答案,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发言及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看法,这样既学会了思考,又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的学**惯。接着对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进行比较,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整个自主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迁移,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自主学*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这课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都很高,学*效果较好,为了鼓励学生学*的积极和主动性,一是人人能自主积极参加新知的探索与学*;二是大家能充分合作,发挥出了各自的能力;三是大家学会了如何利用旧知识来学*新知识的方法;四是很多同学通过自主学*获得知识后,有一种快乐感和成就感。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难。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学生身边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较好的创设了现实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题比较相*,因此要注意学*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因此我采取把自**交给学生方式,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题的学*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后通过例题与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推理的能力。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5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上完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猜测两种量还可能成什么比例,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后我问学生想学会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再让学生猜测这些知识,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这一环节设计巧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节课教材上的例题是由例一变化来的,教学正比例时,我也是自己重新编写了例题,因为我感觉利用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这三种量认识正、反比例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不接*生活。因此,我借鉴了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这一事例,学生感觉这就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亲切易懂,并且愿意在这个表格中找寻规律,进而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