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反比例》教学设计1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2);(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2);(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反比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铺垫

  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

  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吗?

  评价总结

《反比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巩固练*,考考自己;分层练*,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比例的应用(板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学生解答如下几种: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一定,那么和成比例关系?因此和的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X或140:2=X:5

  25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

  3、变式练*改编题

  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4、教学例2(课件演示)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提问:

  (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练*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和成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和的是相等的。

  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X=70×5/4X=87.5

  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

  师:

  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

  C)它们有什么关系?

  D)这道题的一定,和成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和是相等的。

  (5)变式练*(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

  87.5x=70×5x=4

  答:需要4小时到达。

  三、归纳总结,揭示意义

  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四、巩固练*,考考自己(课件演示)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例题的方法去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以上1、2两题,学生做完将鼠标移到“看看做对了没有”进行自我判断。

  3、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4、四选一,每题只能选一次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d)

  a.150×30=1200xb.30:150=1200:x

  c.150x=30×1200d.150:30=1200:x

  (2)机器厂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8分钟减少到3分钟,过去每天生产零件60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个?(a)

  a.60×8=3xb.60:8=3:x

  c.60×8=(8-3)xd.3:x=8:60

  (3)机器厂生产一种零件,每制造5个零件需要40分钟,一天工作480分钟,能制造多少个零件?(b)

  a.5×40=480xb.5:40=x:480

  c.40x=5×480d.40:5=x:480

  (4)托儿所给小朋友分糖,原来中班24人每人可分5块,最*又调进6人,每人可分多少块糖?(c)

  a.24×5=6xb.24:5=6:x

  c.(24+6)x=24×5d.(24+6):x=24:5

  (5)小红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75%,几小时可以走一个来回?(b)

  a.3×75%=2xb.75%:3=2:x

  c.75%x=2×3d.3:75%=2:x

  五、分层练*,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6400-4800):20=4800:x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12×30=(12+6)×X

  3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20×28=(120+20)×X

  六、全课总结,温故知新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

  七、课后反馈,挑战难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

  “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会怎样编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反比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反比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反比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材第83页的“练*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3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材第84页“练*与实践”。

  (1)完成第4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5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3)完成第6题。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通过让学生回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从而自然进入复*序列,从比到比例。

  沟通比、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接下来比较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商不变的规律奠定基础。

  对比和比例进行比较,强化理解,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

  复*解比例。

  应用比例分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

《反比例》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

  P45~46练*七第6~11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

  《反比例的意义》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三步:

  第一,先从复*正比例开始,复*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

  通过"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练*,让学生回顾"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的正比例的意义。然后引入新课题——反比例。

  (从课堂的效果看,感觉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化,学生的回答中规中矩,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性不是很高,课堂气氛稍显沉闷。课后我想如果这样设计:给出路程,速度,时间,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让学生说出"反比例")从而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比例,这样会不会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后面更好的学*作铺垫)

  第二,通过例2与例3两个情境

  (如果按教材的安排先讲例1,觉得会增加难度,让学生不知所以,于是这节课暂不讲例1),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B,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相反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采用了与教学正比例时同样的教学程序。考虑到上一节课的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采取了放手的形式,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学*再次的研究反比例的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感觉还是扶着学生走,有点放不开。)

  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练*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2,在提问的方面,基本兼顾了优生和中下生,但感觉面不够广。学生的回答很完整,而且也有条理性,感觉是*常课堂上要求的结果反映。

  3,在教学的设计上,条理是清晰的,思路是明确的,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活。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可能会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力,效果一定会更好。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的空间,提供自主学*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基本练*。(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通过复*、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例3的方法学*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反比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菁选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由于学生凭借正比例的学*,因此这节课可以做一个“放手”的老师了。

  课上先回忆如何去判断两种相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然后出示信息窗的表格,问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吗?学生马上得出不成,因为两种量的比值是不一定的。从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小组讨论:(1)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与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同?(3)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是怎样的规律?课上重点研究(2)和(3)两个问题,得出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在变大,另一种量在变小,一种量变小,另一种量变大,是相反的,突出反比例的一个“反”字。不管这两种量怎样变化,但是万变中有不变,这两个量的积是不变的'(一定的)。揭示这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让学生说说成反比例的三个条件,受正比例的影响,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然后我直接给出,“糖果厂包装一批糖果,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学生也很流利地把问题解决了

  最后出示三个填空:填成正比例、反比例或不成比例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圆锥的底一定,圆锥的体积和高()。

  第一小题没有问题,第二小题问题比较多,都说不成比例,第三题有的同学不动脑筋,受反比例影响也说是成反比例了。

  整节课我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知识的迁移性的应用上我感觉挺不错,而这也让我明白打牢知识的基础才能很好的发挥知识的迁移性,它能让自己的教学轻松自如,让孩子们对学*更加充满自信,更能体验到学*成功的快乐。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的空间,提供自主学*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基本练*。(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3

  学*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时问题比较大,一部分同学对于这两种比例关系的意义比较模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辨析这两种比例关系,我利用了一节课时间进行了对比整理,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比例关系的异同后,总结出判断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先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和一定的量;第二步列出求一定量的数量关系式;第三步根据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对照判断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从而确定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根据这三个步骤做有关的判断练*时,思路清晰了,也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和窍门,不再是一头雾水了,逐渐地错误减少了。

  看来在一些概念性的教学中必要的`点拨引导是不能少的,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给学生一定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能提高教学效率。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4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讨论、分析例4,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5和例4相仿,必须注意学*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5的学*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4、例5同质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3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异质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合情推理的能力。]

  四、联系旧知识,渗透难点

  联系旧知,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得出新知,在联系中渗透重点难点,为引出概念打下伏笔,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困难程度,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轻松有效。例如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了教材及练*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总之,在本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方式都有较明显的改善。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发展了积极的情感和学*态度。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5

  我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函数知识基础,并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经验,这为反比例的数学建模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利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选择了课本上的探究素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问题再组织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概括、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构建反比例的数学模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反比例函数中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义,体验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我设计了例题1使学生对反比例的一般型的变式有所认识,设计例题2使学生从系数、指数进一步领会反比例的解析式条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数学的建模。以上活动力求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的开展建模活动。教学中按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达到了预计的效果。此环节暴露的问题是:学生逐渐感受了反比关系,但在语言组织上有欠缺,今后应注意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三、应用拓展:

  设置例题3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获得数学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设置两个练*,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板书不够端正,肢体语言的多余动作,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本次公开课得到备课组长刘燕老师的认真指导。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6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有利时机,数学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我在教学时,经常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出示小朋友读《安徒生童话选》例题时,我告诉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多读书,增长知识;在练**明骑自行车的练*时,提醒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简短、温馨的话语,温暖滋润了学生的心,拉*了师生的距离。

  根据我自己的反思及听课老师的点评,本节课还需改进的.地方有:

  一、复*正比例的知识时分的过细,只复*正比例的意义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正比例,为学*反比例奠定基础,还可以节约时间。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加用心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要及时提醒更改。例如有个别学生说: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增加,5乘以6,这些地方*时我都提醒学生注意,但是这节课没有及时纠正。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要丰富,富有针对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四、反比例的知识是个难点,很抽象,学生往往硬套意义来判断,因此,讲解例题和练*时,要多设计图表型的题目,让学生形象的看到两个量的变化规律,直观的计算、比较出两个量的积一定,简明的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五、数学课上,计算题、应用题和正、反比例的意义等内容主要靠学生分析、对比、概括、判断等,有时整节课枯燥无味,如何让这种课也能变得生动有趣,活泼精彩,还需要教师好好思考。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7

  接到学期公开课任务的当天晚上就开始着手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怕自己做的不好,很是紧张。第二天先写好了常规的教学设计,也算是雏形已定。我觉得对我自己来说,教学设计一定要先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参照要求设定了合适的教学目标。初稿是按照流水帐形式,和*时上课一样,按照复*引入、讲授新课、分析例题、练*巩固、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等程序进行。初稿交给指导老师后,孟主任建议其中的复*引入环节做大的调整,对*题的设置也给出了指导建议,修改后流畅了很多。随后设计了学卷,给董老师把关指导。因为我定位于层次相对高的学生,在*题的数量设置、坡度设置上不合理,难度不适宜。有些题目过于简单,毫无价值;而有些则过难,在课堂上会耽误很多时间,于是想到变式训练,在题目设置的顺序和难度上下功夫。

  在第一次试讲后,发现引入部分太拖沓,用了10分钟时间才归纳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形式,随后的两个针对定义设计的稍难的`题目就直接跨过到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课程结束得比较匆忙。

  在备课组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设置了题目的数量,第4题中原来为了复*设置了五个小问题,在函数概念上纠缠过多,反而引起学生理解困难;把引入部分第5题的练*由原来的四个减少到两个,剩下了的两个留在第7题作为练*。由于函数解析式的形式通过归纳与对比形成新知识并不需要太多雷同的题目,这样引入时间大大减少,而列关系式的题目难度并不大,把第一次的逐题讲解变成了答案展示,节约了*10分钟时间。其实开始是对学生的水*不太相信,怕题目过难,学生不能迅速完成,时间证明,引入部分的题目难度不大,学生能迅速完成,而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第一次的试讲,所以时间显得很紧张,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水*。

  第3题的最后一问“反比例函数kxy=还可以表示成什么的形式”,这个问题显得很宽泛,学生也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个角度入手,也不明白老师想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效的设计。后来结合要求,丽涛说新课只要求学生能辨认出伪装后的反比例函数或者说经过等价变形的反比例函数的形式,因此问题改成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目标范围,也不会因为问题设置不合理而耽误过多时间。当他能正确选择出答案时,也说明他知道了这几个答案是由标准形式经历了怎么样的等价变形而得到的。

  第6题目更改设计后是使得教学过程流畅了很多且节约了时间,但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忽略了,认为学生能直接选择出答案就是他们已经牢记了这些形式。此处应该在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后,教师最好再花2分钟的时间讲解下变形过程,同时也回顾了分式的乘法、负指数的意义等知识,加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或者让学生口头回答他选择的理由。总之在这里应该停顿回顾下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以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及时总结归纳反比例函数形式的特点,要能突破这个学生理解的难点,要不会对第8题的影响就比较大。

  第5题在讲解过程中花了过多的时间,说明前面kxy=及其变形讲解不透彻。k值(反比例系数)不能顺利求出,表示y是的x反比例函数疑惑颇多,讲解费时,在成反比例和反比例函数之间有混淆。经过对比板书,学生明白了题目要求的是y与x成反比例,为了巩固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增加了练*6。

  在讲解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原来只设计了讲解例题,随后的巩固练*与例题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数据而已,这样的题目设计对学生来说是很不愿意接受的,但是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学生必须动手写一次,难度又不能加大太多,怎么办呢?就结合小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虽然多了考察内容,但是都是最基本的内容,难度没有加大太多,学生也能按照顺序顺利解决问题

  课堂归纳小结第一次设计的时候,就是问一句“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这些宽泛的问题,学生一般都不知怎么回答,所以要紧扣定义,引导学生。这样,学生知道了本节课的内容,也明白了空白处就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掌握的部分了。

  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自己也有点紧张,学生也有点紧张。在数次不停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题目设计水*也有了提高,指导老师,还有我的同事都给了我不少的建议和帮助,才使我的设计更臻完善,在此也感谢他们!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8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6

  《反比例的意义》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三步:

  第一,先从复*正比例开始,复*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通过"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练*,让学生回顾"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的正比例的意义。然后引入新课题——反比例。

  (从课堂的效果看,感觉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化,学生的回答中规中矩,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性不是很高,课堂气氛稍显沉闷。课后我想如果这样设计:给出路程,速度,时间,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让学生说出"反比例")从而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比例,这样会不会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后面更好的学*作铺垫)

  第二,通过例2与例3两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安排先讲例1,觉得会增加难度,让学生不知所以,于是这节课暂不讲例1),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B,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相反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采用了与教学正比例时同样的教学程序。考虑到上一节课的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采取了放手的形式,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学*再次的研究反比例的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感觉还是扶着学生走,有点放不开。)

  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练*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2,在提问的方面,基本兼顾了优生和中下生,但感觉面不够广。学生的回答很完整,而且也有条理性,感觉是*常课堂上要求的结果反映。

  3,在教学的设计上,条理是清晰的,思路是明确的,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活。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可能会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力,效果一定会更好。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9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是联系旧知、渗透难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提出自主学*“要求”,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

  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中是反复强调过的,因此,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起来是较为轻松的。当学完例1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例1的方法学*试一试,接着对例1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

  然后,再通过说一说,让学生对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很难,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就更难,原因多多……这节课课前我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练*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0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1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系列训练,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识体系,而且能在规律上点拨启发,所以学生主动性高,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既开动了学生脑筋,又培养了学*兴趣。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探究、创新意识,以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使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和扩展延伸,形成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2

  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把“分层”理念贯穿于整节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中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这一教学资源,把其中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和层次的不同选择性的适时融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而服务。

  二、关注学生的学*过程

  数学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3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上完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猜测两种量还可能成什么比例,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后我问学生想学会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再让学生猜测这些知识,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这一环节设计巧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节课教材上的例题是由例一变化来的,教学正比例时,我也是自己重新编写了例题,因为我感觉利用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这三种量认识正、反比例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不接*生活。因此,我借鉴了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这一事例,学生感觉这就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亲切易懂,并且愿意在这个表格中找寻规律,进而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4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通过复*、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例3的方法学*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反比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反比例》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反比例》教学反思 1

  反比例函数作为一类重要的函数,也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本节课首先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表达形式,图象及性质,k的几何意义几个方面进行复*,在知识的复*梳理过程中,进行的较为顺利,本节课设计上是知识点的复*梳理之后,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变式题的*作交流,学生获得一定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的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进行问题的分析,从而解决问题。总体上来说,我完成了预设的目标,教学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难得的小插曲,使得学生对知识对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印象和理解,例如涉及到的反比例函数y=-k2-1/x中对于k2学生有些认为应是正数,有些认为是非负数,但是经过学生的讨论、争辩、判断,最终达成共识,当然这本身也是学生的易错之处,此处出了问题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说明学生对一个数的*方的理解与反比例函数系数的理解出现了混淆,此处便可得到澄清。

  还有最后一道题,本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自然不是唯一,而这道题的解答也颇为精彩,学生在举出一个比例系数为负的反比例函数后,师生进行判断共评之后便可结束对此题的评价。在我“谁还能举出不同的函数?”的追问下,终于有学生中了我的“圈套”,举出了一个正比例函数,之后通过师生讨论、结合题中关键条件的判断下最终否定了正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而且善于思考,并且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等解决问题,教学任务也轻松完成。我觉得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不足之处是:

  1、未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意识。

  2、最后一题未能再将其挖深,总结。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要让学生完全的动起来可能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才是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做好课堂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交流中获得知识,从而能真正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反比例》教学反思 2

  我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函数知识基础,并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经验,这为反比例的数学建模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利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选择了课本上的探究素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问题再组织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概括、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构建反比例的数学模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反比例函数中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义,体验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我设计了例题1使学生对反比例的一般型的变式有所认识,设计例题2使学生从系数、指数进一步领会反比例的解析式条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数学的建模。以上活动力求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的开展建模活动。教学中按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达到了预计的效果。此环节暴露的问题是:学生逐渐感受了反比关系,但在语言组织上有欠缺,今后应注意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三、应用拓展:

  设置例题3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获得数学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设置两个练*,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板书不够端正,肢体语言的多余动作,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本次公开课得到备课组长刘燕老师的认真指导。

  《反比例》教学反思 3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通过复*、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例3的方法学*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反比例》教学反思 4

  今天上午的第二节课,我试讲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这节课上完以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层次(认识量、变量,建立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的教学。这个环节处理得很不好(具体的下面介绍),学生没有很好地建立“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也就影响到了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我自己很清楚,不管怎么说,“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教学的失误是我造成的,后来我明白了,如果在学生回答了“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在变化”后,我顺势说一句“读一读这些数据”,随后再接着问:“谁随着谁变呀?”这样就会很顺畅地得出: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或是时间随着路程变),我们就把这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最后再用表(2)中的两种量来巩固这个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应该就能够使学生很好地建立这个概念了,也就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层的教学内容。

  《反比例》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从以前的教学中我知道,大部分学生对反比例的意义表面上了解,但是不会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去解答问题。即让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时,只说因为积相等,而不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因为现在是网上教学,孩子们自觉性差。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借助一个动画:有一堆黄沙,先用载重量大一些的货车运,然后换成载重量小一些的货车运,接着再换一辆载重量还要小的货车运,并提问:从动画中能想到什么?让学生知道,每次运的越少,运的次数就越多,每次运的越多,运的次数就越少,初步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再讲反比例意义时,马上就知道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乘积一定。网络教学,让人欢喜让人忧。

  《反比例》教学反思 6

  首先是复*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函数知识,为接下去学*反比例函数作好铺垫,其次给出了三个实际情景要求列出函数关系式,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函数都是反比例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几种形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通过列表格的方法对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巩固反比例函数知识。通过做一做的三个练*进一步巩固新知,但到这里用时接*25分钟,时间分配上没有很好把握为接下去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埋下伏笔。接下去是要进行例1的教学,先进行的是杠杆定理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学练*纸上让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三个问题,然后有学生回答,当进行到第二时,时间已经不够了,很仓促进行了小节。这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备好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思考问题的时间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积极性;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肢体语言也不够丰富,鼓励的话显得很单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课导入的时候还出现了差错,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存在的问题。综观整堂课,严谨亲切有余,但活泼激情不足,显得*铺直叙的感觉,缺少高潮和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经过这节课的教学,让自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反比例》教学反思 7

  一、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创建了活泼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能力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空间观念,发展了创造力,丰富了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并对“割、补”有所了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体验、建构知识,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学*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二、本节课的学*方式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与接受性学*相结合方式,重点放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与性质的探究与掌握上,力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感悟数形结合、分类、归纳、运动与变化的数学思想。

  三、本节课知识点的.传授主要采用了与正比例函数相对照的方式进行的,这是根据现代建构主义的理论,从思维的最*发展区,通过有关知识的联想激活学生原有的函数知识,巧妙的引导学生发现正,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新知。由于本章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思想,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所以本节课引入时引导学生观察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下节函数内容做好铺垫。

  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尤其关心后进生的学*状况,适时的给予鼓励,使每位学生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数学。

  五、用多媒体教学解决重点难点。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严密、思维抽象。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尚未成熟,缺乏逻辑严谨性,导致思考问题不全面,从而对数学中抽象的性质定理较难理会,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通过其图象及数据的处理功能在教师的操作下,层层深入地引导他们运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来处理问题,减少学*困难。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解决过程中我都利用了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在学生讨论反比例函数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得出:“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这个结论是不完善的,必须补上“在每一象限内”这一条件。我处理这个问题时是利用多媒体图象的分解和组合技术通过在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上各取一个点,引导学生去比较相应的x、y值的变化情况,让他们自己领会出应将上述结论改为“在每一象限内,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二、本节课的学*方式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与接受性学*相结合方式,重点放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与性质的探究与掌握上,力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感悟数形结合、分类、归纳、运动与变化的数学思想。

  《反比例》教学反思 8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的内容。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据此,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也激起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

  首先我把自**交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营造了民主、*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能对例题的学*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学生通过对正、反比例的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做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

  最后学生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我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培养了积极的情感和学*态度。让学*成为一种乐趣。

  《反比例》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从以前的教学中我知道,大部分学生对反比例的意义表面上了解,但是不会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去解答问题。即让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时,只说因为积相等,而不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因为现在是网上教学,孩子们自觉性差。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借助一个动画:有一堆黄沙,先用载重量大一些的货车运,然后换成载重量小一些的货车运,接着再换一辆载重量还要小的货车运,并提问:从动画中能想到什么?让学生知道,每次运的越少,运的次数就越多,每次运的越多,运的次数就越少,初步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再讲反比例意义时,马上就知道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乘积一定。网络教学,让人欢喜让人忧。

  《反比例》教学反思 10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了正比例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题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所谓的“正”,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小。总而言之,两个量发生了相同的变化。那么反比例的“反”怎么理解呢?有的同学已经可以自己概括了:两个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一个变大另一个就随着变小;一个变小另一个就随着变大。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断两个量可能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展开!


《反比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反比例教学设计范本5份

  反比例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和综合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活动的*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

  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十三的第1—3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例1中的变化与不变

  4、介绍成正比例的量

  指名说说,表中有哪两种量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学生完整的说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教材试一试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3、学试着完成,并交流回答四个问题。

  三、概括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板书)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y:x=k(一定)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

  2、练*十三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3、做练*十三第2题

  4、做练*十三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完成书上的问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的量。

  独立判断,交流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判断,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填在书上。

  五、全课总结

  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k(一定)y和x就成正比例的量

  课后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及其图像

  教材第63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和练*十三的第4、5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2

  1、先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同学们,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

  出示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噶关信息的方格图。教师先示范描一两个点(边讲解边示范),你们会描点吗?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并用直线连起来。

  提问:(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点分别表示什么吗?(任意指几个点让学生回答)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象判断一下,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描点。

  学生按要求操作完成。

  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启发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行线,从而得到与已知图象的交点;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行线,从而得到与纵轴的交点;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二、巩固练*

  1、练一练

  学生做好后展示学生画的图象,共同评议

  问:你们画出的表示打字时间和打字个数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第(3)个问题

  追问:你是怎样判断打750个字用多少分钟的?估计7分钟、10。5分钟呢?打450个字、625个字各用几分钟?

  2、练*十三第4题

  既可以根据图象的特点说明,也可以从图象上选取几个点,求出比值来作判断。

  第二题要求估计,答案出入是允许的

  3、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相互间说一说

  学生回答,要说明理由

  讨论第(4)小题后,引导学生在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知道今后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吗?

  说说,议论议论。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及其图像

  例2(图像)

  课后感受

  反比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 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 的应用

  教学程序:

  一、新授:

  1、实例1:(1)用含S的代数式 表示P,P是 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s (s0),P 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 要多少?

  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 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 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电池的'电 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 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 , I=60k

  2、完成下表,并 回答问题,如果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R() 3 4 5 6 7 8 9 10

  I(A )

  3、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 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 ,23 )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 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随堂练*:

  P145~146 1、2、3、4、5

  作业:P146 *题5.4 1、2

  反比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二)。

  2.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为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出示幻灯)

  一种练*本的数量和总页数如下表:

  师: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量?

  (2)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3)表内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填空。(小黑板(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__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________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_关系。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

  (2)水稻产量一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

  (3)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

  (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

  (5)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

  可选其中一、二题,说一说为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复*,我们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得很好。你们想一想,有正比例就一定有反比例。什么时候成反比例呢?今天我们就学*反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二)学*新课

  1.出示例4。(小黑板(二))

  例4 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如下表:

  (1)分析表,回答下列问题。(幻灯出示)

  ①表中有哪种量?

  ②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

  ③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吗?

  ④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⑤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以上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发言。

  反比例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兴趣。接下来主要讨论了反比例函数在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

  反比例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 概念。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从现实情况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导入反比例函数。

  2 、U=IR,当U=220V时,

  (1)你能用含 R的代数式 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 变化?

  当R越来越小呢?

  (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答:① I = UR

  ② 当R越来越大时,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

  ③变量I是R的函数 。当给定一 个R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值,因此I是R的函数。

  二、新授: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 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y=kx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 数。

  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

  2、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 面积为20cm2,相邻两条边长分别为xcm和 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 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

  解:y=20x ,是反比例函数。

  三、课堂练* :

  P133,12

  四、作业:

  P133,*题5.1 1、2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数学《反比例》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数学《反比例》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tx

  k可知:形如y=(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2)xy=10(3)y=k-1x(4)y=-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k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巩固。

  数学《反比例》教学设计 2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

  2.学生准备:

  (1)复*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预*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复*: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反比例函数y?k

  x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讲授新课

  [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关键是充分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并且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最后合作完成此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重点关注:

  ①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②能否利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现象;

  ③能否积极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是底面积×深度,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m3,所以S・d=104。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与其深度d的函数关系,即S=

  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是其深度d的反比例函数

  104生:根据函数S=,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的值就有唯一的S的值和它相d

  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的值

  题中告诉我们“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5定为500m2,即S=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实际就是求当S=500m2时,d=?m.根据S=104104,得500=,解得d=20。dd

  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

  生: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即d=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即当d=15m,S=?m2呢?

  104根据S=,把d=15代入此式子,得d

  S=104≈666.67.15104.d

  当储存室的探为15m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67m2才能满足需要。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当我们把这个“煤气公司修建地下煤气储存室”的问题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时,后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或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借助于方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

  1、(基础题)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cm2:

  (1)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

  求其长为多少?

  (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

  2、(中档题)如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窖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

  (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进一步激励学生学*数学的欲望。

  师生行为:

  由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本上完成,教师可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学困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顺利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③学生能否注意到单位问题

  生:解:(1)根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设漏斗口的面积为Scm,漏斗的深为dcm,则容积为1升=l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3000所以,S・d=1000,S=3d

  (2)根据题意把S=100cm2代入S=30003000中,得100=.d=30(cm).dd

  所以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c�O,则漏斗的深为30cm。

  3、(综合题)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X103m2。

  (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又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加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各多少块?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列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1)列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首先应分析清楚各变量之间应满足的分式,即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在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时,一定要在关系式后面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五、布置作业

  P54―55.第2题、第5题

  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学《反比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例7.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成()关系.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速度成()关系.

  1.分组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从表1中,怎样知道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从表2中,怎样知道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引导学生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4.练*:判断下面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

  (2)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

  (3)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

  (三)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正反比例的比较)

  讨论填表:正、反比例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反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练*

  (一)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成().

  (二)从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五、课后作业

  一个单位食堂每天用大米的数量、用的天数和大米的总量如下表.

  表1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大米的总量和用的天数成()关系.

  表2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每天用的数量和用的天数成()关系.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

  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探究活动

  灵活判断

  活动目的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思考题目:

  (1)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否成比例?

  (2)圆的面积和半径是否成比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共同小结并总结规律.

  数学《反比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图象的性质。

  函数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题13.81-4

  数学《反比例》教学设计 5

  从容说课

  我们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如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就说明确实把知识学好了,会用了用函数观点处理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教学时应注意分析的过程,即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看成什么?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考查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此外,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法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象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Ⅱ.新课讲解

  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N,那么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当木板画积为0.2m2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清利用图象对(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分析: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两个变量,然后看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关系,若是则可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请大家互相交流后回答

  [生](1)由p=得p=

  p是S的反比例函数,因为给定一个S的值。对应的就有唯一的一个p值和它对应,根据函数定义,则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S=0.2m2时,p==3000(Pa)

  当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3000Pa。

  (3)当p=6000Pa时,

  S==0.1(m2)

  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0.1m2

  (4)图象如下:

  (5)(2)是已知图象上某点的横坐标为0.2,求该点的纵坐标;(3)是已知图象上点的纵坐标不大于6000,求这些点所处的位置及它们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下面我要提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两支双曲线、它们要么位于第一、三象限,要么位于第二、四象限,从(1)中已知p=>0,所以图象应位于第一、三象限,为什么这位同学只画出了一支曲线,是不是另一支曲线丢掉了呢?还是因为题中只给出了第一象限呢?

  [生]第三象限的曲线不存在,因为这是实际问题,S不可能取负数,所以第三象限的曲线不存在

  [师]很好,那么在(1)中是不是应该有条件限制呢?

  [生]是,应为p=(S>0)。

  做一做

  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Ω)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图;

  (1)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此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师]从图形上来看,I和R之间可能是反比例函数关系。电压U就相当于反比例函数中的k。要写出函数的表达式,实际上就是确定k(U),只需要一个条件即可,而图中已给出了一个点的坐标,所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填表实际上是已知自变量求函数值。

  [生]解:(1)由题意设函数表达式为I=

  ∵A(9,4)在图象上,

  ∴U=IR=36

  ∴表达式为I=

  蓄电池的电压是36伏

  (2)表格中从左到右依次是:12,9,7.2,6,4.5,3.6

  电源不超过10A,即I最大为10A,代入关系式中得R=3.6,为最小电阻,所以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R≥3.6这个范围内

  2、如下图,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2)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要求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只要把A点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出k1,k2,求点B的

  坐标即求y=k1x与y=的交点

  [生]解:(1)∵A(,2)既在y=k1x图象上,又在y=的图象上

  ∴k1=2,2=

  ∴k1=2,k2=6

  ∴表达式分别为y=2x,y=

  ∴x2=3

  ∴x=±

  当x=?时,y=?2

  ∴B(?,?2)

  Ⅲ.课堂练*

  1.某蓄水池的排水管每时排水8m3,6h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1)蓄水池的容积是多少?

  (2)如果增加排水管,使每时的排水量达到Q(m3),那么将满池水排空所需的时间t(h)将如何变化?

  (3)写出t与Q之间的关系式;

  (4)如果准备在5h内将满池水排空,那么每时的排水量至少为多少?

  (5)已知排水管的最大排水量为每时12m3,那么最少多长时间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解:(1)8×6=48(m3)

  所以蓄水池的容积是48m3

  (2)因为增加排水管,使每时的排水量达到Q(m3),所以将满池水排空所需的时间t(h)将减少

  (3)t与Q之间的关系式为t=

  (4)如果准备在5h内将满池水排空,那么每时的排水量至少为=9.6(m3)

  (5)已知排水管的最大排水量为每时12m3,那么最少要=4小时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Ⅳ、课时小结

  节课我们学*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具体步骤是:认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Ⅴ课后作业

  *题5.4.

  板书设计

  §5.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一、1.例题讲解

  2.做一做

  二、课堂练*

  三、课时小节

  四、课后作业(*题5.4)


《反比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反比例》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⑴教师谈话。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复*这方面的知识。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⑴完成“练*与实践”第7题。

  呈现“练*与实践”第7题,明确要交流的主题:表中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班级交流判断的方法:一是利用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在次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量在变化中的不同规律。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一个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也是相同的;二是利用数量关系式判断,表格一:因为钢材质量:钢材体积=比重(一定),所以钢材质量和钢材体积成正比例;表格二:圆柱底面积×圆柱高=圆柱的体积(一定),所以圆柱底面积和圆柱高成反比例;利用图象判断,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象,如果是直线,则成正比例。

  ⑵完成“练*与实践”第8题。

  呈现完成“练*与实践”第8题,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独立写出数量关系式,同桌交流。

  第一问:因为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一间教室的面积(一定),所以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成反比例;

  第二问:因为圆的周长÷半径=2π,所以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⑶完成“练*与实践”第9题。

  呈现完成“练*与实践”第9题,明确要交流的内容:判断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

  班级交流理解、完成题目的情况,进行“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的练*题;反馈学生形成的正比例图象的情况;比较汽车高速公路和市区耗油量的不同情况,体会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⑷完成“练*与实践”第10题。

  呈现完成“练*与实践”第10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分别量出学校到各个地方的图上距离,形成以下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学校-少年宫4厘米()米

  学校-体育场3.5厘米()米

  学校-市民广场2.5厘米()米

  学校-火车站7厘米()米

  多种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思: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00厘米;……

  解答:在多种书写形式的基础上,体会用“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的优越性。沟通和正比例之间的联系。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反比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巩固练*,考考自己;分层练*,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比例的应用(板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学生解答如下几种: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一定,那么和成比例关系?因此和的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X或140:2=X:5

  25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

  3、变式练*改编题

  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4、教学例2(课件演示)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提问:

  (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练*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和成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和的是相等的。

  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X=70×5/4X=87.5

  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

  师:

  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

  C)它们有什么关系?

  D)这道题的一定,和成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和是相等的。

  (5)变式练*(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

  87.5x=70×5x=4

  答:需要4小时到达。

  三、归纳总结,揭示意义

  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四、巩固练*,考考自己(课件演示)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例题的方法去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以上1、2两题,学生做完将鼠标移到“看看做对了没有”进行自我判断。

  3、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4、四选一,每题只能选一次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d)

  a.150×30=1200xb.30:150=1200:x

  c.150x=30×1200d.150:30=1200:x

  (2)机器厂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8分钟减少到3分钟,过去每天生产零件60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个?(a)

  a.60×8=3xb.60:8=3:x

  c.60×8=(8-3)xd.3:x=8:60

  (3)机器厂生产一种零件,每制造5个零件需要40分钟,一天工作480分钟,能制造多少个零件?(b)

  a.5×40=480xb.5:40=x:480

  c.40x=5×480d.40:5=x:480

  (4)托儿所给小朋友分糖,原来中班24人每人可分5块,最*又调进6人,每人可分多少块糖?(c)

  a.24×5=6xb.24:5=6:x

  c.(24+6)x=24×5d.(24+6):x=24:5

  (5)小红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75%,几小时可以走一个来回?(b)

  a.3×75%=2xb.75%:3=2:x

  c.75%x=2×3d.3:75%=2:x

  五、分层练*,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6400-4800):20=4800:x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12×30=(12+6)×X

  3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20×28=(120+20)×X

  六、全课总结,温故知新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

  七、课后反馈,挑战难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

  “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会怎样编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

  P45~46练*七第6~11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 4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2);(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2);(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反比例》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反比例。(教材第47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创设情境。

  教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

  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6.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51页第9、10题。

  答案:

  1.(1)每天运的吨数和所需的天数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2)300×1=150×2=100×3=300(答案不唯一),积都是300。积表示货物的总量。

  (3)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变化,需要的天数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积一定。

  2.第9题:成反比例,因为每瓶的容量与瓶数的乘积一定。

  第10题:50 100 12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2.教材51~52页第8、14题。

  答案:

  2.第8题:成反比例,因为教室的面积一定,而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的乘积都等于教室的面积54m2。

  第14题:

  (1)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路程和奔跑时间成正比例。

  (2)分析:可以通过图像直接估计,先在横轴上找到18分的位置,然后在两个图像中找到相应的点,再分别在竖轴上找到与这个点对应的数值;也可以通过计算找到。

  解答:从图像中可以知道斑马10min跑12km,那么1min跑1.2km,18min跑1.2×18=21.6(km)。

  从图像中可以知道长颈鹿5min跑4km,1min跑0.8km,18min跑0.8×18=14.4(km)。

  (3)斑马跑得快。

  第3课时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成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k(一定)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