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运用鸽巢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列举、假设、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使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这里有一副牌,拿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5位同学随意抽一张牌,猜一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指名回答)

  2、师:大家猜对了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叫做“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师: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通常从简单一点的情况开始入手研究。请看大屏幕。(生齐读题目)

  1、教学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1)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PPT)总有:一定有 至少:最少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我们要动手来验证一下。

  (2)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一张作业纸,请同桌两人合作探究: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探究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一生读要求)

  (3)汇报展示方法,证明结论。(展示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是重复摆的。)

  第一张作品:谁看懂他是怎么摆的?(一生汇报,发现重复的摆法)

  第二张作品:他是怎么摆的?这4种摆法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其他的摆法吗?板书:(3,1,0)、(4,0,0)、(2,2,0)、(1,1,2)

  师:我们要证明的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4种摆法都满足要求吗?(指名汇报:第一种摆法中哪个笔筒满足要求?只要发现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就行了。)总结: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看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师: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数学上叫做“枚举法”。(板书)

  (4)通过比较,引出“假设法”

  同桌讨论:刚才我们把4种情况都列举出来进行验证,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就能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说出: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还剩下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里就有2支铅笔了。(PPT演示)

  (5)初步建模—*均分

  师: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怎么分的?

  生:*均分(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去*均分呢?*均分有什么好处?

  生:*均分可以保证每个笔筒里的笔数量一样,尽可能的少。这样多出来的1支不管放进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如果不*均分,随便放,比如把4支铅笔都放到一个笔筒里,这样就不能保证一下子找到最少的情况了)

  师:这种先*均分的方法叫做“假设法”。怎么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呢?

  板书:4÷3=1……1 1+1=2

  (5)概括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题目改一改,结果会怎样呢?

  PPT出示: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笔?……(引导学生说清楚理由)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用假设法来分析?(假设法更直接、简单)

  通过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总结:只要笔的数量比笔筒数量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

  过渡语:师:如果多出来的数量不是1,结果会怎样呢?

  2、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呢?

  (1)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先让一生说出5÷3=1……2 1+2=3 的结果,再问:有不同的意见吗?

  再让一生说出5÷3=1……2 1+1=2

  师:你们同意哪种想法?

  (2)师:余下的2只怎样飞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呢?为什么要再次*均分?

  (3)明确:再次*均分,才能保证“至少”的情况。

  3、教学例2

  (1)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把笔放入笔筒、鸽子飞进鸽笼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它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发现并提出的,当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决定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出示例2。

  (2)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师板书:7÷3=2……1 2+1=3

  (3)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10本书呢?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8÷3=2……2 2+1=3

  师:剩下的2本怎么放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

  为什么不能用商+2?

  10÷3=3……1 3+1=4

  (4)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同桌讨论交流:学到这里,老师想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并思考一个问题,把书放进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本书?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找到这个结果的?(假设法,也就是*均分的方法)用书的数量去除以抽屉的数量,会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最后的结果都是怎么计算得到的?为什么不能用商加余数?

  归纳总结: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可以放“商+1”本书。(板书: 商+1)

  三、巩固应用

  师:利用鸽巢问题中这个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问题。

  1、做一做第1、2题。

  2、用抽屉原理解释“扑克表演”。

  说清楚把4种花色看作抽屉,5张牌看作要放进的书。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运用鸽巢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列举、假设、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使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这里有一副牌,拿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5位同学随意抽一张牌,猜一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指名回答)

  2、师:大家猜对了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叫做“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师: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通常从简单一点的情况开始入手研究。请看大屏幕。(生齐读题目)

  1、教学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1)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PPT)总有:一定有 至少:最少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我们要动手来验证一下。

  (2)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一张作业纸,请同桌两人合作探究: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探究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一生读要求)

  (3)汇报展示方法,证明结论。(展示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是重复摆的。)

  第一张作品:谁看懂他是怎么摆的?(一生汇报,发现重复的摆法)

  第二张作品:他是怎么摆的?这4种摆法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其他的摆法吗?板书:(3,1,0)、(4,0,0)、(2,2,0)、(1,1,2)

  师:我们要证明的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4种摆法都满足要求吗?(指名汇报:第一种摆法中哪个笔筒满足要求?只要发现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就行了。)总结: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看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师: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数学上叫做“枚举法”。(板书)

  (4)通过比较,引出“假设法”

  同桌讨论:刚才我们把4种情况都列举出来进行验证,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就能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说出: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还剩下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里就有2支铅笔了。(PPT演示)

  (5)初步建模—*均分

  师: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怎么分的?

  生:*均分(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去*均分呢?*均分有什么好处?

  生:*均分可以保证每个笔筒里的笔数量一样,尽可能的少。这样多出来的1支不管放进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如果不*均分,随便放,比如把4支铅笔都放到一个笔筒里,这样就不能保证一下子找到最少的情况了)

  师:这种先*均分的方法叫做“假设法”。怎么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呢?

  板书:4÷3=1……1 1+1=2

  (5)概括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题目改一改,结果会怎样呢?

  PPT出示: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笔?……(引导学生说清楚理由)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用假设法来分析?(假设法更直接、简单)

  通过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总结:只要笔的数量比笔筒数量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

  过渡语:师:如果多出来的数量不是1,结果会怎样呢?

  2、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呢?

  (1)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先让一生说出5÷3=1……2 1+2=3 的结果,再问:有不同的意见吗?

  再让一生说出5÷3=1……2 1+1=2

  师:你们同意哪种想法?

  (2)师:余下的2只怎样飞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呢?为什么要再次*均分?

  (3)明确:再次*均分,才能保证“至少”的情况。

  3、教学例2

  (1)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把笔放入笔筒、鸽子飞进鸽笼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它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发现并提出的,当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决定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出示例2。

  (2)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师板书:7÷3=2……1 2+1=3

  (3)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10本书呢?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8÷3=2……2 2+1=3

  师:剩下的2本怎么放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

  为什么不能用商+2?

  10÷3=3……1 3+1=4

  (4)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同桌讨论交流:学到这里,老师想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并思考一个问题,把书放进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本书?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找到这个结果的?(假设法,也就是*均分的方法)用书的数量去除以抽屉的数量,会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最后的结果都是怎么计算得到的?为什么不能用商加余数?

  归纳总结: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可以放“商+1”本书。(板书: 商+1)

  三、巩固应用

  师:利用鸽巢问题中这个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问题。

  1、做一做第1、2题。

  2、用抽屉原理解释“扑克表演”。

  说清楚把4种花色看作抽屉,5张牌看作要放进的书。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运用鸽巢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列举、假设、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使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这里有一副牌,拿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5位同学随意抽一张牌,猜一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指名回答)

  2、师:大家猜对了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叫做“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师: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通常从简单一点的情况开始入手研究。请看大屏幕。(生齐读题目)

  1、教学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1)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PPT)总有:一定有至少:最少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我们要动手来验证一下。

  (2)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一张作业纸,请同桌两人合作探究: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探究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一生读要求)

  (3)汇报展示方法,证明结论。(展示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是重复摆的。)

  第一张作品:谁看懂他是怎么摆的?(一生汇报,发现重复的摆法)

  第二张作品:他是怎么摆的?这4种摆法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其他的'摆法吗?板书:(3,1,0)、(4,0,0)、(2,2,0)、(1,1,2)

  师:我们要证明的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4种摆法都满足要求吗?(指名汇报:第一种摆法中哪个笔筒满足要求?只要发现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就行了。)

  总结: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看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师: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数学上叫做“枚举法”。(板书)

  (4)通过比较,引出“假设法”

  同桌讨论:刚才我们把4种情况都列举出来进行验证,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就能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说出: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还剩下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里就有2支铅笔了。(PPT演示)

  (5)初步建模—*均分

  师: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怎么分的?

  生:*均分(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去*均分呢?*均分有什么好处?

  生:*均分可以保证每个笔筒里的笔数量一样,尽可能的少。这样多出来的1支不管放进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如果不*均分,随便放,比如把4支铅笔都放到一个笔筒里,这样就不能保证一下子找到最少的情况了)

  师:这种先*均分的方法叫做“假设法”。怎么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呢?

  板书:4÷3=1……11+1=2

  (5)概括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题目改一改,结果会怎样呢?

  PPT出示: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笔?……(引导学生说清楚理由)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用假设法来分析?(假设法更直接、简单)

  通过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总结:只要笔的数量比笔筒数量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

  过渡语:师:如果多出来的数量不是1,结果会怎样呢?

  2、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呢?

  (1)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先让一生说出5÷3=1……21+2=3的结果,再问:有不同的意见吗?

  再让一生说出5÷3=1……21+1=2

  师:你们同意哪种想法?

  (2)师:余下的2只怎样飞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呢?为什么要再次*均分?

  (3)明确:再次*均分,才能保证“至少”的情况。

  3、教学例2

  (1)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把笔放入笔筒、鸽子飞进鸽笼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它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发现并提出的,当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决定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出示例2。

  (2)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师板书:7÷3=2……12+1=3

  (3)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10本书呢?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8÷3=2……22+1=3

  师:剩下的2本怎么放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

  为什么不能用商+2?

  10÷3=3……13+1=4

  (4)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同桌讨论交流:学到这里,老师想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并思考一个问题,把书放进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本书?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找到这个结果的?(假设法,也就是*均分的方法)用书的数量去除以抽屉的数量,会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最后的结果都是怎么计算得到的?为什么不能用商加余数?

  归纳总结: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可以放“商+1”本书。(板书:商+1)

  三、巩固应用

  师:利用鸽巢问题中这个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问题。

  1、做一做第1、2题。

  2、用抽屉原理解释“扑克表演”。

  说清楚把4种花色看作抽屉,5张牌看作要放进的书。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候课阅读分享:

  同学们,大家好,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鸽巢问题”的阅读资料,现在就某某同学的阅读在这候课的几分钟内与大家分享一下。

  (二)激情导课

  好,咱们班人数已到齐,从今天开始,我们学*第五单元鸽巢问题,这节课通过数学活动我们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你准备好了吗?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三)民主导学

  1、请同学们先来看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只铅笔。

  请你再把题读一次,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我们再思考这一句话中,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对总有就是一定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至少有两支铅笔,就是说最少有两支铅笔。或者是说,铅笔的支数要大于或等于两支。

  那你能现在说说,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两支铅笔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对,这句话就是说,一定有一个笔筒里最少有两支铅笔,或者是说一定有一个笔筒里的铅笔数是大于或等于两支的。你说对了吗?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完成前置性作业,就“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有几种摆法呢?”这儿老师收集到了各组组长整理出的大家的各种摆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也可用“分解法”证明把4分解成3个数。我们发现有(4,0,0)(0,1,3)(2,2,0)(2,1,1)四种不同的方法。

  刚才的两种方法无论是摆还是写都是把方法枚举出来,在数学中我们叫它“枚举法”。

  那大家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情况呢?

  方法二:用“假设法”证明。

  对,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先放3支,剩下的1支就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这时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有2支,所以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均分)

  方法三:列式计算

  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个方法吗?

  学生列出式子并说一说算式中商与余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2、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这道题大家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呢?

  3种,枚举法、假设法、列式计算。

  3、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要放进多少支铅笔呢?

  还能有枚举法吗?对,不能,枚举法虽然比较直观,但数据大的时候用起来比较麻烦。可以用假设法和列式计算。

  4、表格中通过整理,总结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当要分的物体数比鸽巢数(抽屉数)多1时,至少数等于2“商+1”。

  5、简单了解鸽巢问题的由来。

  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把我们的这一发现,称为笔筒问题。但其实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不是我们,而是德国的一个数学家“狄里克雷”。

  (四)检测导结

  好,我们做几道题检测一下你们的学*效果。

  1、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2、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

  3、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4、育新小学全校共有2192名学生,其中一年级新生有367名同学是2008年出生的,这个学校一年级学生2008年出生的同学中,至少有几个人出生在同一天?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作业:两导两练第70页、71页实践应用1、4题。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候课阅读分享:

  同学们,大家好,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鸽巢问题”的阅读资料,现在就某某同学的阅读在这候课的几分钟内与大家分享一下。

  (二)激情导课

  好,咱们班人数已到齐,从今天开始,我们学*第五单元鸽巢问题,这节课通过数学活动我们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你准备好了吗?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三)民主导学

  1、请同学们先来看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只铅笔。

  请你再把题读一次,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我们再思考这一句话中,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对总有就是一定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至少有两支铅笔,就是说最少有两支铅笔。或者是说,铅笔的支数要大于或等于两支。

  那你能现在说说,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两支铅笔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对,这句话就是说,一定有一个笔筒里最少有两支铅笔,或者是说一定有一个笔筒里的铅笔数是大于或等于两支的。你说对了吗?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完成前置性作业,就“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有几种摆法呢?”这儿老师收集到了各组组长整理出的大家的各种摆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也可用“分解法”证明把4分解成3个数。我们发现有(4,0,0)(0,1,3)(2,2,0)(2,1,1)四种不同的方法。

  刚才的两种方法无论是摆还是写都是把方法枚举出来,在数学中我们叫它“枚举法”。

  那大家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情况呢?

  方法二:用“假设法”证明。

  对,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先放3支,剩下的1支就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这时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有2支,所以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均分)

  方法三:列式计算

  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个方法吗?

  学生列出式子并说一说算式中商与余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2、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这道题大家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呢?

  3种,枚举法、假设法、列式计算。

  3、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要放进多少支铅笔呢?

  还能有枚举法吗?对,不能,枚举法虽然比较直观,但数据大的时候用起来比较麻烦。可以用假设法和列式计算。

  4、表格中通过整理,总结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当要分的物体数比鸽巢数(抽屉数)多1时,至少数等于2“商+1”。

  5、简单了解鸽巢问题的由来。

  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把我们的这一发现,称为笔筒问题。但其实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不是我们,而是德国的一个数学家“狄里克雷”。

  (四)检测导结

  好,我们做几道题检测一下你们的学*效果。

  1、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2、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

  3、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4、育新小学全校共有2192名学生,其中一年级新生有367名同学是2008年出生的,这个学校一年级学生2008年出生的同学中,至少有几个人出生在同一天?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作业:两导两练第70页、71页实践应用1、4题。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初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扑克牌、3个笔筒。

  教学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趣导入:

  1、老师这个魔术需要请1名同学来配合,谁愿意?

  向学生介绍这是一幅扑克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请学生随意抽出5张牌)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手里有5张牌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学生打开牌让大家看)

  课件出示:至少有2张是同一花色。“至少”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老师为什么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呢?因为这个有趣的魔术中蕴含着一个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演:鸽巢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列举法:

  课件出示:同学们,如果把3支笔放进2个笔筒中,会有哪几种摆放的结果?

  找一组学生上前实物模拟操作摆放情况。

  师问:同学们,你们谁能把摆放的情况用“总有……至少……”这个句式来概括出来吗?“总有”、“至少”分别又是什么意思呢?

  概括得出: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及时肯定学生们的回答: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真强)

  课件出示:如果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中呢?快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探索一下:

  1.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实物模拟(2)图示(3)数的分解

  2.学生汇报,讲台展示。

  3.学生概括得出: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以上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验证了结论,这种方法叫“列举法”。

  (二)假设法

  师问:同学们,将100支笔放99个笔筒,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进几支笔呢?

  追问有勇气列举吗?预设:没有勇气列举

  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找到“至少数”呢?

  课件出示:4支笔放3个笔筒,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这句话能快速得到验证吗?

  1.引导学生思考:回顾下“至少”的意思,为保障每个笔筒都尽量少,不能出现某个笔筒特别多的情况,我们要把怎样分?学生尝试作答:

  生:如果每个笔筒里放1支笔,放了3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既而教师图示。(及时肯定学生的探究能力)

  2.引伸拓展:

  (1) 5支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 )支笔。

  (2) 6支笔放进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 )支笔。

  (3) 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

  也就是说:有n+1支笔放进n个笔筒中,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2支笔。

  3.小结:这种先假设按*均分,然后再分配剩余量的方法叫做“假设法”。

  教师追问:列举法和假设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学生总结出:

  列举法优点: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结果一目了然。缺点:局限性,摆放更多笔浪费时间,效率低。

  假设法的优点是:简洁、迅速解决问题,更具有一般性。

  三、练*巩固,解决问题

  1.5只鸽子飞进3个鸽笼,总有1个鸽笼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为什么?

  2.同学们理解上面扑克牌的原理了吗?

  四、鸽巢原理的由来

  最早指出这个数学原理的是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这个原理被称为“狄利克雷原理”,又因为在讲述这个原理是,人们经常以鸽巢、抽屉为例,所以它往往也被称为“鸽巢原理”和“抽屉原理”。

  五:板书设计

  鸽巢问题

  “总是”“至少”

  列举法

  假设法*均分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工程问题的抽象化过程,进一步感知它的产生。

  2、复*巩固工程问题的一般解决策略。同时通过联想熟悉的事件解决与此相类似的数学问题,进而进行类比数学思想的渗透。

  3、在基本解决简单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数学这门学科里,大家最感到头痛的是什么?(解决问题)同学们还知道在这门学科里最有价值的是什么?(解决问题)它能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学*的快乐与成功。

  一、感知工程问题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1、出示课件。上面显示以下*题。

  1盘柏公路长8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2盘达公路长20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3柏达公路长28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4一段路,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几个题有什么特征,再冷静地思考一下,看谁能最快解答出来?(教师巡视,发现那么没有一个一个解答的同学,只解答一个的同学。然后让这位同学汇报原因,直击中心两队每天的工作量(占总共的几分之几没发生变化)从而得出这一段路的长度可以有多种数量表示,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单位1”来进行解答。对这些学生进行大力表扬。

  8÷( + )

  20÷( + )

  28÷( + )

  1÷( + )

  二、复*基本解决策略。

  1、出示例题。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总共的 ?

  1先认真读题,独立思考(理清思路)完成*题。

  2汇报交流。要求说出解题思路。通常有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

  3如果学生回答较好,则不必出示解题思路,如果不是很好则出示。而且要安排一个*题让学生做后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我是这样想的。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就可以想到甲队每天做的(也就是甲队的工作效率)占总共的 ;乙队单独15天完成,就可以想到乙队每天做的(也就是乙的工作效率)占总共的 。甲乙两队合作一天就是甲队每天修的 和乙队每天修的 ,也就是 + 。用两队完成总工程的 ,除以两队每天完成总共的 + ,就可以得到需要多少天。 ÷( + )

  像这种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为综合法。

  我还可以这样想:要想求出甲乙合作多少天完成总共的 ,就必须找出甲乙合作的工作总量( )和甲乙合作一天的工作效率的和( + ),然后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 ÷( + )像这种从问题入手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为分析法。

  4练*题。

  三、拓展延伸。

  1、出示一个类似的问题。一段路,甲单独6小时行完,乙单独8小时行完,如果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

  1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思路。

  2教师总结:像这种通过联想熟悉的事物或例子将问题转化成熟悉的例子数学上把这种解题策略称为类比。

  解题思路:我是这样想的:这个题跟我们熟悉的工程问题有想类似,我可以把它转化为一项工程,甲单独6小时行完,乙单独8小时行完,如果两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

  2、出示一个*题。一批布,单独做上衣可以做10件,单独做裤子可以做15件,如果要做成套的,可以做多少套?

  1通过观察采取类比策略转化为工程问题然后解答。

  2交流总结。

  3、同学们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先独立思考1-2分钟再抽生交流。

  四、综合练*。

  此环节是根据前面第二环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则此为补充。*题:一项工程,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8天完成。两人合做,中途甲因病休息1天这项工程前后共用了多少天?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98页例10

  教材简析:

  工程问题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特例。它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应用题基本相同。本节教学,主要是用整数工程应用题引入,让学生根据具体数量解答,然后把工作总量抽象成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它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点。

  2、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

  3、能正确解答分数工程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几张。

  过程设计:

  一、复*引入:

  口答列式:

  1、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5天修完。*均每天修多少米?

  2、一项工程,5天完成,*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3、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每天修25米,几天修完?

  4、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8,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通过这组题,复*工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定具体的数量应样表示,为学*用分数解答奠定基础。)

  二、新课:

  1、引出课题:工程问题应用题、

  2、教学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审题后,根据条件问题列成下表,分析解答,讲算理:

  工作总量

  甲独修完成时间

  乙独修完成时间

  两队合修完成时间

  30天

  10天

  15天

  3、改变例10中的工作总量,让学生猜一猜,算一算,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接上表在工作总量栏中写出:60千米、90千米。

  (1)让学生猜完后,计算:

  (2)订正后问:为什么总千米数不同,而两队 合修的天数都一样?

  (通过工作总量的改变,让学生猜猜、算算合修的天数,激发学生学*工程问题的兴趣,引起思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中。)

  4、如果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 改为“修一段公路”,还能不能解答?

  (1)组织学生讨论:

  (2)列式解答、讲算理、

  (3)比较与归纳:

  再讨论:

  1)这题与上面的练*题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两题的解题思路是否相同呢?

  3)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解题特点是什么?

  4)指出例10这样的题目可用两种方法解答。

  (通过学*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征,掌握了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方法。)

  三、练*:

  1、第98页做一做。(通过基本练*,让学生及时掌握、巩固工程问题的解法。)

  2、第99页

  3、判断题。

  (通过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工程问题,工程总量和工作效率必须要相对应。加深学生对工程民问题应用题的特征的理解,牢固掌握解题方法。)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题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题目特点,掌握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一)解答下面应用题

  1.挖一条水渠100米,用5天挖完,*均每天挖多少米?

  列式:1005=20(米)

  2.挖一条水渠,用5天挖完,*均每天挖全长的几分之几?

  列式:

  教师提问:上面这两道题研究的是哪三种的关系?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回答:上面两道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三量关系,已知工作总量和工程时间,求工作效率.

  3.挖一条水渠100米,*均每天挖20米,几天可以挖完?

  列式:10020=5(天)

  4.挖一条水渠,每天挖全长的,几天可以挖完?

  列式:(天)

  师生小结:上面3、4两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问题.已知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9.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1.教师提问:

  (1)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怎样分析?怎样解答?

  30(3010+3015)=6(天)

  (2)把上题的一段公路完成60千米、90千米、30千米、24千米等如何分析解答?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24(2410+2415)=6(天)

  (3)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结果都相同)

  (4)为什么结果都相同呢?

  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变了,但数量关系没有变;工作效率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它们的商也就是工作时间不变.)

  (5)去掉具体的数量,你还能解答吗?

  把这段公路的长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两队合修,每天可以修这段公路的()

  列式: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3.归纳总结.

  4.小组讨论:工程问题有什么特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工作效率用来表示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5.练*.

  (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要30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作,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几天可以完成?

  (2)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用12小时,乙单独做用10小时,丙单独做用15小时.甲、丙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甲、乙、丙三人合作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三、巩固练*.

  (一)选择正确的算式.

  一堆货物,甲车单独运4小时可以完成,乙车单独运6小时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车合运这批货物的,需要多少小时?正确列式是().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了新的分数应用题-工程应用题.其解答特点是什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工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用表示.)工程应用题还有很多变化,以后我们继续学*.

  五、板书设计

  工程问题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30(3010+3015)=6(天)

  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天)

  特点:工作总量:1

  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的特点是新旧知识联系紧密,重点突出。复*中,通过应用题条件的变化,准确的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课中,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突出了工程问题独特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探究活动

  迎接狂欢节

  活动目的

  1.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联系的认识.

  活动题目

  鸡爸爸和鸡妈妈为了明天的动物狂欢节,两人计划赶做280面小彩旗发给鸡宝宝们.当天快黑的时候,鸡爸爸已做了自己任务的,鸡妈妈已做了自己任务的,这时,他们数了数,还剩下64面小彩旗没有完成,他们准备等吃过饭后,休息片刻来继续完成.夜深的时候,鸡爸爸和鸡妈妈终于完成了任务.

  小朋友,你知道鸡爸爸、鸡妈妈他们每人做多少面小彩旗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活动题目.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解答过程,方法多并且简单的小组为优胜组.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打折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打折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打折问题的过程。

  2、知道打折的含义,能解决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3、体验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许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难点:

  知道打折的含义,能解决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一袋大米24千克,二分之一袋大米是多少千克?

  (2)五(2)班有学生58人,其中女生占六分之四,女生有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

  1、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步行街逛街,看到很多店门口都贴着海报,有的写着冬季棉服3~5折甩卖,有的写着庆“三八”,商品8折出售……你们在买东西或逛街时,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学生自由谈论。

  教师:那么打折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学*关于打折的知识。(板书课题)

  2、你对于“打折”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1、打折会比原来便宜。2、比如原来卖10元,5折就卖5元。3、打折对于买家来说,比较合适。4、打折就是降价。5、打折就是处理等。

  教师小结:打折就是按原价的'十分之几出售。比如,5折出售,就是把原价*均分成10份,按5份出售,也就是求原价的是多少。板书:5折出售就是求原价的是多少。 提问:求原价的是多少,怎样计算?

  教师随意出几个几折出售,让学生说明含义。

  3、打折问题。

  师:大头蛙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一个衣服店季节性降价,服装一律六折出售。(出示羽绒服原价)(板书:6折)

  提问:280元是这件羽绒服的什么价钱?6折出售后,现价是多少元?你能试着计算吗?

  学生计算。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接着出示其余三件商品的原价,让学生自己算出打折后的价钱。交流。

  4、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学生试着算出打折后的现价。交流后,提出大头蛙的问题:便宜了多少元?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1、2100—2100× 2、2100×(1—)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应用实践

  1、争做优秀售货员。

  同学们,我们来分小组做个游戏,争做优秀的售货员。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件商品,它们一律八折出售。现在,我们1、3、5组做售货员,2、4、6组做顾客,看哪组“售货员”能用数据打动“顾客”,让“顾客”心甘情愿地买你们组的商品。

  学生分组做游戏。如果学生只算出现价,而没有算出便宜多少,引导学生算出来。

  2、做题我最棒。

  学生读题,让学生找出不懂的词语,解释“让利”,然后让学生计算,交流。

  3、我是精明“小顾客”。

  同一种冰箱在不同的商场有不同的价格和优惠方式。

  商场a:原价是3280元,八折销售。

  商场b:原价是3640元,直降800元。如果你买这种冰箱,要从哪个商场去买?为什么?

  学生试做,交流。

  四、交流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五、拓展练*

  一种羽毛球拍原价是300元,现在8折出售。原来买8只球拍的钱,现在购买多少只?《打折问题》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圆柱的表面积 课堂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利息(人教版新课标)《圆柱的体积》导学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把握教材特点优化课堂教学---- 谈分数乘法的教学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打折问题》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第8页例4和“练一练”。练*三的第1-4题。

  二、设计理念

  打折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看到的问题,但他们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理解。本课要引导学生把“打折问题”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应用题进行联系。在教学设计上,重点是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引入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活动。在学生熟悉的实践活动中搭建起数学学*的`桥梁,理解打折问题。然后结合具体的信息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解释,最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打折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打折的含义,在已有知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正确理解“打折”的意义,明白购物中的优惠方法。正确理解、应用,做个智慧、理智的消费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打折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五、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购物中的优惠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教学例4

  ①认识打折

  课件出示商场商品打折促销图片,学生观察。

  师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折问题”。

  板书:打折问题。

  师:关于“打折”,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会说:打折可能会比以前便宜;打折对于购买者来说可能比较合适;打折可能就是降价;打折就是处理……

  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学了本课就知道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4的场景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A.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B.小晴买一本《趣味数学》用了12元。C.小洪买一本《成语故事》用了10元4角。

  师提问:你们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你还会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小结:商店有时要把商品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通常称“打折”出售。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降价20%。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降价17%。

  师课件出示练*:

  三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五五折是()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八二折是()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小组合作完成,交流、汇报。

  师生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②探索解法

  教师出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打八折是12元,原价是多少元?

  师启发:

  小晴花多少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

  学生回答:12元

  师再启发: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

  学生回答:现价

  师追问:现价与原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原价的八折(80%)是现价;现价是原价的八折(80%)。

  师再追问: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学生回答:现价与原价。

  再追问: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

  学生回答:原价

  师提出要求:讨论原价、现价、折扣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师板书:原价×80%=现价

  师:你们能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吗?

  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并板书:

  师:你们能根据线段图列方程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回答并板书: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x元

  x×80%=12

  x=12÷80%

  x=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师:根据线段图用算术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板书:

  12÷80%=15(元)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师追问:为什么用除法做?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因为12元对应的折扣刚好是八折。

  ③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师再追问:结果是不是正确,我们应该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怎样检验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总结,师板书:

  验证折扣——用现价÷原价

  验证现价——用原价×折扣

  ④教师质疑

  师:一本《趣味数学》原价15元,现价12元。你能算出打了几折吗?怎样算?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小结: “打几折”:现价÷原价

  2.指导完成练一练。

  教师出示问题:《成语故事》的原价是多少元?

  要求:先写等量关系,再画图,最后解答。

  学生独自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原价×80%=现价

  方法一:

  解:设《成语故事》的原价Y是元

  Y×80%=10.4

  Y=10.4÷80%

  Y=13

  答:《成语故事》的原价是13元。

  方法二:

  10.4÷80%=13(元)

  答:《成语故事》的原价是13元。

  3.巩固练*:第9页的第1、2、3、4题。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时辅导、点评。

  4.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打折是什么意思?你们在课前的猜想都对了吗?

  2、一件商品的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3.观看板书,同样是原价的80%,为什么《趣味数学》和《成语故事》的价钱不一样?

  5.布置作业

  课后抽时间到附*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一些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解答,正确理解购物中的优惠方法。

  九、板书设计(略)

《打折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打折问题的过程。

  2、知道打折的含义,能解决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3、体验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许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难点:

  知道打折的含义,能解决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一袋大米24千克,二分之一袋大米是多少千克?

  (2)五(2)班有学生58人,其中女生占六分之四,女生有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

  1、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步行街逛街,看到很多店门口都贴着海报,有的写着冬季棉服3~5折甩卖,有的写着庆“三八”,商品8折出售……你们在买东西或逛街时,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学生自由谈论。

  教师:那么打折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学*关于打折的知识。(板书课题)

  2、你对于“打折”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1、打折会比原来便宜。2、比如原来卖10元,5折就卖5元。3、打折对于买家来说,比较合适。4、打折就是降价。5、打折就是处理等。

  教师小结:打折就是按原价的十分之几出售。比如,5折出售,就是把原价*均分成10份,按5份出售,也就是求原价的是多少。板书:5折出售就是求原价的是多少。 提问:求原价的是多少,怎样计算?

  教师随意出几个几折出售,让学生说明含义。

  3、打折问题。

  师:大头蛙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一个衣服店季节性降价,服装一律六折出售。(出示羽绒服原价)(板书:6折)

  提问:280元是这件羽绒服的什么价钱?6折出售后,现价是多少元?你能试着计算吗?

  学生计算。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接着出示其余三件商品的原价,让学生自己算出打折后的价钱。交流。

  4、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学生试着算出打折后的现价。交流后,提出大头蛙的问题:便宜了多少元?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1、2100—2100× 2、2100×(1—)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应用实践

  1、争做优秀售货员。

  同学们,我们来分小组做个游戏,争做优秀的售货员。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件商品,它们一律八折出售。现在,我们1、3、5组做售货员,2、4、6组做顾客,看哪组“售货员”能用数据打动“顾客”,让“顾客”心甘情愿地买你们组的商品。

  学生分组做游戏。如果学生只算出现价,而没有算出便宜多少,引导学生算出来。

  2、做题我最棒。

  学生读题,让学生找出不懂的词语,解释“让利”,然后让学生计算,交流。

  3、我是精明“小顾客”。

  同一种冰箱在不同的商场有不同的价格和优惠方式。

  商场a:原价是3280元,八折销售。

  商场b:原价是3640元,直降800元。如果你买这种冰箱,要从哪个商场去买?为什么?

  学生试做,交流。

  四、交流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五、拓展练*

  一种羽毛球拍原价是300元,现在8折出售。原来买8只球拍的钱,现在购买多少只?《打折问题》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圆柱的表面积 课堂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利息(人教版新课标)《圆柱的体积》导学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把握教材特点优化课堂教学---- 谈分数乘法的教学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教材第68页—69页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单、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2、出示例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创设倒果汁的问题情境,呈现对比强烈的可以直接*均分和不能直接*均分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新的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 =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个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对题中条件和问题的梳理,找到数量关系,并画图对数量关系进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感知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打开寻求解题方法的思路。针对解决问题的困难,启发学生思考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的方法,既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又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有了明确方向,进而产生假设的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并交流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并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体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假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在列式解答的同时,提出检验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题中数量大系的理解,进一步养成检验的良好*惯】

  (4)回顾反思。

  问题:解答例1时,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因难?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设计说明:及时反思提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等问题,以强化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5)教学第二种思路。

  谈话:刚才我们假设把720毫开果计全部倒入小怀,顺利解决了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假设把720毫开果计全部倒入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你能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假设全部倒入大杯和全部倒入小杯这两种假设方法,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过去的学*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假设“把720毫升果计全部例入大杯”的思路,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再次经历和体验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对假设策略更深刻的感悟。比较两种假设思路的联系。并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对策略的认识和感悟;回顾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策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的学*中解决一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促进策略的内化,形成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设计说明: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假设,再独立完成解答,并交流不同的假设思路,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三、巩固练*

  完成练*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合理的解题步骤,学会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信心。

  教学重、难点: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一、引入

  1、刚才课前我们一起看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最后是谁帮曹操解决了问题。

  (曹冲)曹冲真了不起啊!曹冲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生答)

  2、师:石块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把大象替换了石块,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称出来了。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替换”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替换)

  二、展开

  1、出示例1。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同样的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那老师把刚才题目中的条件换一下: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

  (1)师: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每个同学有作业纸,请同学们自己先画一画,画出替换过程,并计算出来。

  (2)指名上台展示并讲述。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再把题目换一下,好吗?

  3、出示“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1)师:现在我们可不可以用替换的方法了?(上课时有的说可以,也有人说不可以)

  (2)请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替换?小组讨论时注意这几个问题(手指屏幕)生读。

  (3)小组汇报。(生答时演示过程)

  三、课堂练*

  1、过渡:我们班的洪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帮忙解决。

  (1)出示题目。

  洪老师想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师:同学们先再作业纸上自己做做看。

  (3)指名汇报。(找不同做法的学生汇报)

  2、过渡:还记得我们上次秋游吗?我们来看看六(2)班的同学在秋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题目。

  六(2)班40名同学和姚老师、张老师一起去公园秋游,买门票一共用去220元。已知每张**票是每张学生票的2倍,每张学生票和每张**票各多少元?

  他们进了公园,来到水上乐园,其中有40人去划船。

  每只大船比每只小船多坐2人,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坐几人?

  (2)左边三组完成第一个问,右边三组完成第二个问。

  (3)指名汇报。

  3、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替换的现象。

  (1)播放视频。(生活的替换现象)

  (2)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能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并能灵活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是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现象。]

  四、全课总结 师: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综合实践

  过渡:最后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综合实践题,课后想一想。

  苏果超市用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一瓶啤酒。

  王叔叔买了12瓶啤酒,他最多能喝到多少瓶啤酒?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5本故事书:9×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

  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枚()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八”第3题。

  这道题练*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2=120(本)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学*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用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列表整理信息时,本课例题呈现的信息更复杂,而且在列表时所求的问题也没有表示出来,需要学生先根据要求的问题选择相关信息列表,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实际问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了从条件出发、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两积之和等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感悟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带着问题去寻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四、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知道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和反思,不断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在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谈话:首先,我们来玩个小比赛。这边两组叫红队,这边两组叫蓝队。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课程表。比赛规则很简单,请你找到老师所描述的科目,然后圈起来,圈好的同学立刻起立,咱们看看,哪队同学反应最快,注意,老师喊停以后,你就不能再动笔,也不能再站。明白了吗?红蓝两队的队员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你觉得这个比赛公*吗,为什么?

  师小结:小小课程表用不同方法进行整理获得的效果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选择好的方法讲究策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师:这两种整理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谈话:同学们都认为用列表的策略来整理课程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目了然,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列表的策略。(板书:列表)其实生活中列表整理的例子非常多,咱们一起来看一看(日历、值日表),咱们身边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也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

  (二)激发内需,形成策略

  1、联系生活,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中的已

  知条件。

  (2)看了这些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信息比较多)

  师:条件这么多,看来需要整理一下,那可以怎么整理呢?

  (3)根据学生反馈将所有的条件整理进一个表格中。

  (4)出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那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表格中的所有信息吗?为什么?

  小结:所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直接根据问题来整理信息。

  (5)直接出示问题和简化的表格。

  下面,请你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怎样?

  (6)那你能说一说这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吗?你是怎么想到的?

  ①学生反映从问题想起。(板书)

  ②回到表格,引导学生还可以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7)让学生分布列算式解答,指名板演。

  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订正时提问:你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7)答案是否正确?先进行检验,再与同学交流。

  提醒学生:以后解题时都要对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发现错误要及时订正。

  3、这道题还有一问,请想一想: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应该怎样解答?

  请同学们先独立列表整理,然后说说怎样分析数量关系。

  4、比较,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解答了两个问题,你发现在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的另外3个步骤。

  (三)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过渡:其实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列表的策略。学校里就有一些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练一练”第一题

  独立看书明确题意。(请学生说说在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看过图后,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上有这么多的信息,你能用列表的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好吗?(学生整理信息)

  班级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先求三、四年级分别有多少人)

  2、“练一练”第2题

  师:学校里的江老师也有问题要同学们解决,我们来看下。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在作业纸上独立列表整理。

  班级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问题?

  3。、“练*九”第1题和第2题

  请学生一起读题。(第2题先解答,再检验)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有哪些收获?

  讲述: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了其中的一种——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策略。谁能说说我们一般在解决怎样的数学问题时可以用到这个策略?相信在今后的学*中,同学们会形成越来越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合理的解题步骤,学会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信心。

  教学重、难点: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一、引入

  1、刚才课前我们一起看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最后是谁帮曹操解决了问题。

  (曹冲)曹冲真了不起啊!曹冲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生答)

  2、师:石块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把大象替换了石块,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称出来了。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替换”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替换)

  二、展开

  1、出示例1。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同样的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那老师把刚才题目中的条件换一下: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

  (1)师: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每个同学有作业纸,请同学们自己先画一画,画出替换过程,并计算出来。

  (2)指名上台展示并讲述。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再把题目换一下,好吗?

  3、出示“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1)师:现在我们可不可以用替换的方法了?(上课时有的说可以,也有人说不可以)

  (2)请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替换?小组讨论时注意这几个问题(手指屏幕)生读。

  (3)小组汇报。(生答时演示过程)

  三、课堂练*

  1、过渡:我们班的洪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帮忙解决。

  (1)出示题目。

  洪老师想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师:同学们先再作业纸上自己做做看。

  (3)指名汇报。(找不同做法的学生汇报)

  2、过渡:还记得我们上次秋游吗?我们来看看六(2)班的同学在秋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题目。

  六(2)班40名同学和姚老师、张老师一起去公园秋游,买门票一共用去220元。已知每张**票是每张学生票的2倍,每张学生票和每张**票各多少元?

  他们进了公园,来到水上乐园,其中有40人去划船。

  每只大船比每只小船多坐2人,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坐几人?

  (2)左边三组完成第一个问,右边三组完成第二个问。

  (3)指名汇报。

  3、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替换的现象。

  (1)播放视频。(生活的替换现象)

  (2)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能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并能灵活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是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现象。]

  四、全课总结 师: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综合实践

  过渡:最后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综合实践题,课后想一想。

  苏果超市用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一瓶啤酒。

  王叔叔买了12瓶啤酒,他最多能喝到多少瓶啤酒?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

  1、完成练*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十一第7题。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完成:我们可以将直线相交的点用字母代替,列举出所有的路线,并按一定的顺序列举。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正。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和分析题意,能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分析、归纳、练*

  学法:思考、交流、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5分钟)

  1. 认真听、仔细想、解决下面的问题:

  我每天读12页,20天能读多少页?

  12×20=280(页)

  答:二(1)班一共有48页。

  2.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我们是这样解决问题的:

  阅读与理解

  ↓

  分析与解答

  ↓

  回顾与反思

  3.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自学指导(12分钟)

  课件出示第52页例3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一)自学要求

  1.观察并思考:

  (1)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2)可以先求什么?怎样列式?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3)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决?

  2.自学方法:先独立完成,后交流讨论

  3.自学时间:4+1分钟

  (二)反馈

  阅读与理解:

  1、知道了每箱有12个,还知道卖出5箱,每个45元。

  2、问题是“一共卖了多少钱”。

  3、怎样分析与解答呢?

  分析与解答:

  教师板书:

  (1)一共卖了多少钱?

  45×60=2700(元)

  12×5×4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回顾与反思:

  知道了卖出的保温壶的数量和每个保温壶的价钱,就可以求出卖的总钱数。

  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卖了2700元。

  三、质疑探究(6分)

  质疑探究

  1、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在求几个几是多少。

  2、能不能这样算?为什么?

  45×5=225(元)

  225×12=2700(元)

  四、当堂训练(16分钟)

  (一)课堂检测

  做一做。

  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一共要安装多少块玻璃?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方法一:

  (1)每间教室装多少块玻璃?

  8×6=48(块)

  (2)一共安装了多少块玻璃?

  48×16=768(块)

  8×6×16=768(块)

  方法二:

  (1)16间教室共有多少扇窗子?

  6×16=96(扇)

  (2)一共安装了多少块玻璃?

  8×96=768(块)

  8×(6×16)=768(块)

  答:一共要安装768块玻璃。

  (二)堂清作业

  1、跑道每圈长400米,小红每天跑2圈,她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2、一个西瓜大鹏有8垄,每垄种35棵,每棵结2个西瓜,一共结多少个西瓜?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

  可以先求一箱卖了多少钱,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1)每箱卖了多少钱?

  45×12=540(元)

  (2)一共卖了多少钱?

  540×5=2700(元)

  45×12×5=2700(元)

  也可以先求出5箱共有多少个,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1)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

  12×5=60(个)

  (2)一共卖了多少钱?

  45×60=2700(元)

  12×5×4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2

  一、复*导入:

  1、首先出几道题咱们一起复*回忆原来学*过的整数运算的知识。(大屏幕展示)

  先自己快速浏览这三道题。然后找三个同学填空。(只有乘法算式的叫做“连乘”板书课题)能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一下运算顺序呢?(板书:从左到右、先乘后加、先乘后减)(同学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也这么帮,真不错)。

  板书完后,再重温一下运算顺序。

  2、谈话:刚才我们复*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其实,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学*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三张纸条,

  先抽出一张,它是一道什么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放在相应的位置上,并固定在黑板上。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是一道什么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

  2、谈话:

  了解了运算顺序了,同学们能不能独立计算出它们的运算结果呢?

  (鼓励:认真的孩子最可爱,你愿做一个认真、可爱的孩子吗?老师希望同学们认真书写,细心计算,能做到吗?)

  汇报:学生边汇报结果,教师适当评价。

  3、出示例题7图示:图上是什么人?他在做什么?

  因为现在是数学课,所以老师提问几个数学问题:

  (1)正方形地砖的面积怎么计算

  (2)要想知道地面的面积有多大,应该怎么办?

  出示例题7的题目,自己读题后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思考后汇报,提问:0.9X0.9求出的是什么?再乘100求出的又是什么?(在这个算式中,我们就用到了连乘)

  再看第二个问题:

  110块够吗?独立尝试完成。

  汇报结果,汇总两种可能性(如果学生想不出第二种方法,教师要适当提示)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就用到了连乘、和乘加两种运算)

  三、拓展练*:

  学*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后,出几个题目考一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1、选择(先小试牛刀)

  2、请你当小老师,下面的运算顺序对吗?

  3、先说出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小玲一家去逛公园,买门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运算方法的过程。

  2、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能解答三个数连乘计算的简单问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

  难点:

  掌握连乘运算的运算顺序,应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7×9+3

  49-3×3

  5×(217-215)

  2、三年级植树234课,六年级植树的棵树是三年级的3倍,六年级植树多少课?

  一、情景导入

  师:

  现在家里安装固定电话的少了,但在十几年前,固定电话可是我们的主要通讯工具。咱们一起去看看,当年西王庄固定电话安装情况。

  二、师生合作,学*新课。

  (1)题意分析

  1、图中的老伯伯在干什么呢?

  (汇报西王庄2010年固定电话安装情况。不过老伯伯还是挺风趣,没有直接告诉数量,而是让我们动脑动手算一算。) 2、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要求2010年固定电话数量,首先得计算出什么?

  2、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师:

  题中给出2005年固话数量吗?看来还是要先求出2005年固话安装数量。它是一个“中间量”,起桥梁的作用。我们借线段图来分析下各年份安装的固话的数量关系。

  3、自己试着计算,然后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4、揭示课题含义

  师:

  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这样的综合算式叫做连乘(板书)。

  师:

  连乘算式的计算顺序:从左向右。(板书)

  师:

  我这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谁来说说计算顺序,请在练*本上做一做。

  4×15×9

  12×4×35(板演)三、深度探索:师:刚才同学们帮助算出了固定电话安装数量,学*了连乘的计算顺序,大家表现的都很棒。老伯伯对你们非常满意,不过他还有一个新建楼房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

  试一试:

  住楼问题。

  1、自己先计算,然后小组交流2、组内代表汇报四、课堂练*:

  1、25×2×45

  19×3×24

  27×9×8

  5×13×11(板演) 2、练一练:3题、2题五、课堂总结:

  1、连乘的运算顺序: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用连乘解决问题,应找出“中间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六、课下练*:

  练一练:第1题、4题、5题。

  七、板书设计:

  连乘

  关键:确定先算什么(中间量)

  例:

  24×6×2

  试一试:

  12×5×8

  5×8×12

  = 144 ×2

  =60×8

  =40×12

  =288(部)

  =480(户)

  =480(户)

  连乘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发展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确定分组形式

  教学形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按学生能力由低→高依次编号①②③④)

  教学过程

  小班特征活动预设

  引入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同学们,人有两大宝,你知道是什么吗?猜猜看。(双手和大脑

  2.说得非常正确,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双手合大脑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好不好?

  二、创设情境,解读信息。

  1.(板书:饼)饼,你吃过吗?吃过哪些饼呢?

  2.(板书:烙)“烙”,是指放在器物上烤熟的意思,烙饼是把饼放在器物上烤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学*烙饼问题。

  三、自主探究,研究烙法。

  探究双数张饼的最优烙法

  1.课件出示图:这位阿姨家今天来了好几位客人,阿姨要烙饼招待客人,我们一起帮阿姨烙饼好吗?你从图中读懂了哪些数学信息?(最多烙2张、两面都烙、每面3分钟)

  (1)烙一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呀?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把一只手当饼,数学书当锅,一起演示烙的过程。

  嗤啦,三分钟,正面熟了,嗤啦三分钟,反面熟了。

  烙了计策?听到几声嗤啦声,烙了几次?

  (2)烙两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呢?最快是什么意思?

  谁来演示?

  (3)为什么烙一张饼和烙2张饼的时间都是6分钟(一样多)呢?可以同时烙,同时烙有好处吗?“同时”这两个字用得好。老师给他写下来

  现在,我们一起来烙2张饼(嗤啦,三分钟,正面熟了,嗤啦三分钟,反面熟了,听到几声嗤啦声,烙了几次?)

  (4)你可以将烙饼的过程写下来或画下来吗?试试看。

  2.(1)有了刚才的经验,烙4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呀?你又是怎么想的?

  (2)同桌再用双手做饼,来烙4张饼,开始!学生动手操作4张饼的烙法。请同学上台演示。烙了几次?

  3.(1)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烙饼经验了,烙6张饼要几分钟呢?你又是怎么想的?(6+6+6=18分钟)

  (2)谁愿意到黑板上用手做饼,烙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好的圆圈里演示6张饼的烙

  法。

  4.总结偶数张饼的烙法:两张两张同时烙。

  请你仔细观察偶数饼的烙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四、合作交流、探究烙法。

  烙三张饼问题的优化

  1.爸爸回来了,那3张饼最少要几分钟呢?要达到最快,我们要考虑什么?把象棋当作饼,摆一摆,并把你的过程写下来或画下来。

  要求:(1)先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

  小组轮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烙了几次?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记录员负责纪律你们组的方法。

  汇报员准备汇报

  【预设】方法一:一张一张地烙,共18分钟;

  方法二:先烙两张,再烙一张,共12分钟;

  方法三: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的反面,有9分钟。

  【机动】如果学生想不到第三种方法则进行启发引导:

  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3)讨论:

  ①上面三种方法是否都可行?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烙只需要9分钟?一开始的烙法有什么问题?

  (一开始的烙法中,烙第三张饼时锅的另一半资源(烙的位置)浪费了。而交替烙则没有这个问题。)没错。交替烙最大限度地使用了锅的资源,从而节约了烙的时间。

  小结:我们称这种最省时间的方法为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4)好,一个同学的2只手当作2张饼,另一个同学的1只手当作1张饼,把2本书叠在一起当作锅,同桌合作烙3张饼,开始!同桌合作,开始烙饼。

  2.下面该烙几张饼啦,5张饼,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烙的最快。

  预设:方法一:3+29+6=15分钟

  方法二:演示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2

  教材简析: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经济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对优化问题可能在生活、学*中只是一点朦胧的了解,根本说不上什么是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优化的价值,从而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活动,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1、谈话引入;

  2、情境引入,学*新知;

  3、实践应用;

  4、全课总结,寻找规律。

  二、教师活动:

  1、制作课件(妈妈为家人烙饼);

  2、三张圆纸片。

  三、预设学生行为:

  1、可能见过烙饼,可能没见过;

  2、学生演示烙饼(怎样快));

  3、学生讨论小结,怎样烙饼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得出);

  4、探究规律(可能学生不可能一下总结出规律,可在老师帮助下得出)。

  四、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寻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板书设计:

  烙饼问题

  快速烙饼法

  饼速x3=所需最少的时间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烙饼)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此只是彰显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交流寻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本课之目的。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烙饼问题”数学模型,掌握不同张数“烙饼”最优化方案的基本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进行相关的简单实际应用。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等数学学*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利用探究“烙饼问题”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探索“烙饼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研究方法,体会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表、饼模型。

  教学过程

  准备课前互动:有一个字总是被人们念错,猜猜是哪个字?(错)同一天出生的两个小孩,长得一模一样,是一个妈妈生的,不是双胞胎,请问咋回事?(三胞胎)

  设计意图:舒缓紧张气氛,活跃现场氛围,帮助学生思维“热身”。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自家厨房情境,交流吴老师做饭的兴趣爱好。

  2.煮一个鸡蛋需要5分钟,煮3个鸡蛋需要多长时间?

  3.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

  设计意图:老师进行自我开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老师,拉进师生距离。从最简单的优化案例谈起,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时空,为探究课堂中的问题打基础。通过逆向思维问题的直接对比,初步引发冲突,激发学生学*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1.学生自主阅读,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2.深入解读数学信息。

  (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

  (2)两面都要烙呢?设计意图: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数学学*的根本。引导学生能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来解决,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依次探究2张饼、1张饼、4张、6张、8张……张饼的最优烙法

  1.研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设问:如果要烙2张饼呢?需要几分钟?

  (1)想一想,你会怎样烙?所用时间是多少?

  (2)指名学生汇报(借助手直观演示),预设出现两种情况。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烙一张饼需要3分钟。可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钟,共6分钟。

  (3)原因分析。预设:锅里面有空位,但是只烙一张饼,只有空着。

  2.探索4张饼的烙法。

  (1)同桌之间用手当饼,尝试验证。

  (2)交流汇报:用老师的饼模型在黑板上演示,得出公认的结果。

  3.全班分4组,分别探究烙6张、8张、10张、12张饼的最优方案。

  (1)集体研讨。

  (2)交流汇报,合情推理,得出结论。当要烙的饼的张数为双数时,最优化方案所用时间是饼的张数乘烙单面的时间。(板书)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会感觉到轻松得出结论。同时探索过程中的直观方法、模型思想为后面探究更难的烙3张饼问题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4.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1)猜测烙3张饼所需时间。学生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2)展示烙法,寻求最优方案。

  (3)挑选至少两个小组分别汇报,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饼模型在黑板演示,同时呈现记录表。预设生成:第一种:12分钟、第二种:9分钟(4)对比发现3张饼的最优烙法。

  5.小结:3张饼的最优烙法的原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是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在前面探究较为简单的烙饼张数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活动经验,经历了猜想、操作、验证的学*过程,能更好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6.探究5张、7张、9张、11张饼的最优烙法。

  (1)教师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利用前面烙饼的经验推理出烙单数张饼(不含1张)的最优烙法。

  (2)学生小结。设计意图:当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就2张2张的烙,当烙饼的张数是单数时,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按最佳方法烙,这样最节省时间。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拓展,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所形成的知识、技能、思想和经验是推动学生后续学*数学最宝贵的财富。

  三、练*巩固,提升应用

  1.(例题中情境)如果有1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需要几分钟?

  2.(例题中情境)如果有23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需要几分钟?

  3.妈妈用一口*底锅煎鱼,每次只能放两条鱼,煎一条需要2分钟(正、反两面各需1分钟),煎7条鱼至少需要几分钟?

  4.一口锅一次能同时烙3张饼,两面需要各烙3分钟,烙6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设计意图:练*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完成巩固和应用。

  四、总结延伸,拓展思维

  1.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2.拓展延伸。设疑:假如妈妈的这口锅再大一点,每次最多能烙3张饼,情况还跟两张饼的一样吗?附:用一口*底锅烙饼,每次可以烙3张饼,每面要烙1分钟。如果有4张饼,两面都要烙,至少需要多分钟?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进行更为深度的思考,为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时空。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发展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确定分组形式。

  教学形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按学生能力由低→高依次编号①②③④)

  教学过程

  小班特征活动预设

  引入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同学们,人有两大宝,你知道是什么吗?猜猜看。(双手和大脑

  2.说得非常正确,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双手合大脑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好不好?

  二、创设情境,解读信息。

  1.(板书:饼)饼,你吃过吗?吃过哪些饼呢?

  2.(板书:烙)“烙”,是指放在器物上烤熟的意思,烙饼是把饼放在器物上烤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学*烙饼问题。

  三、自主探究,研究烙法。

  探究双数张饼的最优烙法

  1.课件出示图:这位阿姨家今天来了好几位客人,阿姨要烙饼招待客人,我们一起帮阿姨烙饼好吗?你从图中读懂了哪些数学信息?(最多烙2张、两面都烙、每面3分钟)

  (1)烙一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呀?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把一只手当饼,数学书当锅,一起演示烙的过程。

  嗤啦,三分钟,正面熟了,嗤啦三分钟,反面熟了。

  烙了计策?听到几声嗤啦声,烙了几次?

  (2)烙两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呢?最快是什么意思?

  谁来演示?

  (3)为什么烙一张饼和烙2张饼的时间都是6分钟(一样多)呢?可以同时烙,同时烙有好处吗?“同时”这两个字用得好。老师给他写下来。

  现在,我们一起来烙2张饼(嗤啦,三分钟,正面熟了,嗤啦三分钟,反面熟了,听到几声嗤啦声,烙了几次?)

  (4)你可以将烙饼的过程写下来或画下来吗?试试看。

  2.(1)有了刚才的经验,烙4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呀?你又是怎么想的?

  (2)同桌再用双手做饼,来烙4张饼,开始!学生动手操作4张饼的烙法。请同学上台演示。烙了几次?

  3.(1)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烙饼经验了,烙6张饼要几分钟呢?你又是怎么想的?(6+6+6=18分钟)

  (2)谁愿意到黑板上用手做饼,烙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好的圆圈里演示6张饼的烙法。

  4.总结偶数张饼的烙法:两张两张同时烙。

  请你仔细观察偶数饼的烙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四、合作交流、探究烙法。

  烙三张饼问题的优化

  1.爸爸回来了,那3张饼最少要几分钟呢?要达到最快,我们要考虑什么?把象棋当作饼,摆一摆,并把你的过程写下来或画下来。

  要求:(1)先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

  小组轮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烙了几次?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记录员负责纪律你们组的方法。

  汇报员准备汇报

  【预设】方法一:一张一张地烙,共18分钟;

  方法二:先烙两张,再烙一张,共12分钟;

  方法三: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的反面,有9分钟。

  【机动】如果学生想不到第三种方法则进行启发引导:

  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3)讨论:

  ①上面三种方法是否都可行?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烙只需要9分钟?一开始的烙法有什么问题?

  (一开始的烙法中,烙第三张饼时锅的另一半资源(烙的位置)浪费了。而交替烙则没有这个问题。)没错。交替烙最大限度地使用了锅的资源,从而节约了烙的时间。

  小结:我们称这种最省时间的方法为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4)好,一个同学的2只手当作2张饼,另一个同学的1只手当作1张饼,把2本书叠在一起当作锅,同桌合作烙3张饼,开始!同桌合作,开始烙饼。

  2.下面该烙几张饼啦,5张饼,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烙的最快。

  预设:方法一:3+29+6=15分钟

  方法二:演示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材简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运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经历烙饼的具体过程中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最省时间,从而体会做事情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2、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

  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同学们,吃过鸡蛋吗?煮熟一个鸡蛋大约用5分钟,煮熟6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间?(30分钟)

  师:你是怎么煮的?请你说一说。(煮1个需要5分钟,煮6个需要30分钟。)

  师:你是一个一个煮的,这是一种方法。还有没有跟他不同的煮法?

  生:只需要5分钟。

  师:请你说说怎样煮只需要5分钟?

  生:煮1个需要5分钟,6个一起煮也只需要5分钟。

  师:这样煮行吗?(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生齐:行!)?

  师:当能6个一起煮时,只需要5分钟,这是一种好方法,不但节省了时间,还节省了能源。

  师:孩子们,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为了节省时间和能源,经常要用到最优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烙饼问题。

  二、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烙饼情境(先出示112页主题图的条件部分):

  师: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每次只能烙2张饼是什么意思?(生:锅里最多只能放两张饼)

  生2:两面都要烙。

  师:每一个饼都有两个面,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就把它称为"A面"和"B面"。

  2、烙一张、两张饼,进一步说明烙饼规则。

  师:根据图中信息,如果妈妈只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生:烙1张饼需要6分钟。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烙的?

  生:先烙熟一面需要3分钟,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也要3分钟,3+3=6,所以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6分钟。

  师:你们都这样烙吗?

  师:如果要烙2张饼,需要几分钟?(6分、12分)

  师:我们用1号、2号饼亲自烙一烙。

  汇报:说一说你用了几分钟?

  生1:烙2张饼需要12分钟。(师:为什么?说一说你的方法)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2:烙2张饼只需要6分钟?(为什么用的时间不同,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师:那种方法更节省时间?它为什么能节省时间?(指两名学生说)

  生:2张饼同时烙。

  师�D�D板书:2张:1正2正,1反2反

  讨论:为什么烙1张饼需要6分钟,烙2张饼也只需要6分钟?(2张饼同时烙)

  师小结:也就是保证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这样才能不浪费时间和能源,所用的时间也最少。(课件出示)

  3、烙三张饼,体验模型思想,自主设计方案。

  出示主题图的下部分,理解题意

  师:小红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要烙几张饼?(生:要烙3张饼)

  师: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怎样烙饼需要时间最少)

  师;烙3张饼,怎样烙所需时间最少?

  师:请你想一想、猜一猜。

  师: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了。(然后指名说)

  师:刚才是同学们的猜测,下面同桌合作,动手烙一烙,验证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

  (1)学生分组尝试烙饼。(教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预计有18分钟、12分钟、9分钟)

  师:我们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烙完3张饼要用几分钟?

  预设:

  小组展示出三种方法:

  ①一张一张烙:烙一张要:3+3=6(分钟)烙三张要:6×3=18(分钟)

  师:请你说说这种烙法怎样?有没有不一样的?

  先同时烙两张,再单独烙第三张:同时烙两张6分钟,烙一张也要6分钟,6+6=12(分钟)

  师:它的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烙3张饼需要12分钟,比起一张一张烙,的确节省了时间,为什么?(第1次2张同时烙)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跟他一样的?动脑筋想,有没有更短的时间?

  饼1,饼2先烙正面,再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最后烙饼2、饼3的反面,共烙了3次即3+3+3=9(分钟)

  师:看明白了吗?谁再来演示一下?

  ②6分钟,我是用2个*底锅同时烙。

  师:听清楚他的意思了吗?他说要怎么样?你的想法是挺好的,想提高效率,但现在只有一个*底锅,6分钟能烙完吗?

  (3)比较、讨论、总结。

  师:你们认为要想尽快吃上饼,哪种安排最合理?

  师:只用9分钟的烙法有特点?为什么它能节省时间?

  生:这种烙法锅里始终有2张饼,不是9分钟的其他小组烙饼时有时候锅里只有1张饼。

  再次实验:锅里始终有2张饼这是节省时间的秘决,因此老师建议,能同时烙尽量同时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我们再一次用实验证明这种烙法到底是几分钟,开始吧。

  实验结果:第二次实验,你发现烙完3个饼最短的时间是几分钟?(9分)都会烙了吗?

  指前一次12分钟的同学再次板演。

  师:在我们的合理安排下,使锅里始终有2张饼在烙,只用了9分钟。这对于3张饼来说就是最合理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交替烙法。

  小结:3张饼的最佳烙法只用了9分钟。它的秘诀在于每一次锅里始终有2张饼在烙,没让它闲着。

  4、对比2张饼和3张饼的烙法,体验优选法。

  5、烙4张饼。

  师:如果要烙4张饼,你能很快地说出它的最佳烙法和所用的最少时间吗?

  师:下面同桌俩人合作,先想一想怎样烙?然后把烙的过程像老师一样记录在科作业纸上,不会记录的同学也可以一个人烙一个人记录。

  师:4张饼烙完了,怎样烙?哪一小组来演示一下,一人烙一人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的烙法跟他们一样吗?(一样)

  师:这种方法也就是2张2张地烙,最短时间是几分钟?小结:每一次锅里都有2张饼,没让它闲着,所以这是4张饼的最佳方法。(课件出示)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简单地记为:2+2。也就是怎样烙?(也就是2张2张地烙)

  6、烙5张饼

  师:5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呢?大家不摆学具,你能不能直接说出它的最佳烙法。

  生:先烙2个,再烙3个。

  师:烙2个需要几分(6)烙3个需要几分(9),一共需要几分钟?(15)

  小结:烙5张饼先2张2张地烙,再烙剩下的3张,这样最节省时间:2+3。

  7、烙6-10张饼,探讨烙饼的次数与饼的分组方案间的规律。

  师:烙6张饼、7张饼、8张饼呢,最快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合作探究,并把你们的结果填在表里。

  师:烙6、7、8张饼最佳烙法是?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课件)烙9、10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课件)

  三、发现规律。

  师:通过前面的烙饼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烙饼的方法和表中的数据两方面寻找规律)

  预设:

  师: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怎样烙最方便又最节省时间?烙饼的张数是单数呢?

  烙饼所用的最少时间与饼的张数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当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2张2张烙最省时间;当烙饼的张数是单数时(除1张饼外),先2张2张烙,剩下的3张按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烙,这样所用的时间最少。

  生2:我从表中发现,除1张饼外,烙饼的张数乘3等于烙饼所需的最少时间。

  师:“3”是什么?师:就是烙饼的张数乘烙每面所需的时间等于烙饼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烙饼的张数×烙每面饼的时间=烙饼所用的最少时间。

  四、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基础练*

  我们班一共有几个人?(45人),每人吃一张饼,最少要烙用多少时间?

  2、拓展练*:

  煎鱼:一只锅每次最多煎两条鱼,煎第一面要2分钟,煎第二面要1分钟,煎三条鱼最少要几分钟?(5分钟)

  五、全课总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