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优秀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运用鸽巢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列举、假设、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使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这里有一副牌,拿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5位同学随意抽一张牌,猜一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指名回答)

  2、师:大家猜对了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叫做“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师: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通常从简单一点的情况开始入手研究。请看大屏幕。(生齐读题目)

  1、教学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1)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PPT)总有:一定有 至少:最少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我们要动手来验证一下。

  (2)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一张作业纸,请同桌两人合作探究: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探究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一生读要求)

  (3)汇报展示方法,证明结论。(展示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是重复摆的。)

  第一张作品:谁看懂他是怎么摆的?(一生汇报,发现重复的摆法)

  第二张作品:他是怎么摆的?这4种摆法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其他的摆法吗?板书:(3,1,0)、(4,0,0)、(2,2,0)、(1,1,2)

  师:我们要证明的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4种摆法都满足要求吗?(指名汇报:第一种摆法中哪个笔筒满足要求?只要发现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就行了。)总结: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看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师: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数学上叫做“枚举法”。(板书)

  (4)通过比较,引出“假设法”

  同桌讨论:刚才我们把4种情况都列举出来进行验证,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就能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说出: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还剩下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里就有2支铅笔了。(PPT演示)

  (5)初步建模—*均分

  师: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怎么分的?

  生:*均分(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去*均分呢?*均分有什么好处?

  生:*均分可以保证每个笔筒里的笔数量一样,尽可能的少。这样多出来的1支不管放进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如果不*均分,随便放,比如把4支铅笔都放到一个笔筒里,这样就不能保证一下子找到最少的情况了)

  师:这种先*均分的方法叫做“假设法”。怎么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呢?

  板书:4÷3=1……1 1+1=2

  (5)概括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题目改一改,结果会怎样呢?

  PPT出示: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笔?……(引导学生说清楚理由)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用假设法来分析?(假设法更直接、简单)

  通过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总结:只要笔的数量比笔筒数量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

  过渡语:师:如果多出来的数量不是1,结果会怎样呢?

  2、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呢?

  (1)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先让一生说出5÷3=1……2 1+2=3 的结果,再问:有不同的意见吗?

  再让一生说出5÷3=1……2 1+1=2

  师:你们同意哪种想法?

  (2)师:余下的2只怎样飞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呢?为什么要再次*均分?

  (3)明确:再次*均分,才能保证“至少”的情况。

  3、教学例2

  (1)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把笔放入笔筒、鸽子飞进鸽笼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它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发现并提出的,当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决定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出示例2。

  (2)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师板书:7÷3=2……1 2+1=3

  (3)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10本书呢?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8÷3=2……2 2+1=3

  师:剩下的2本怎么放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

  为什么不能用商+2?

  10÷3=3……1 3+1=4

  (4)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同桌讨论交流:学到这里,老师想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并思考一个问题,把书放进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本书?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找到这个结果的?(假设法,也就是*均分的方法)用书的数量去除以抽屉的数量,会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最后的结果都是怎么计算得到的?为什么不能用商加余数?

  归纳总结: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可以放“商+1”本书。(板书: 商+1)

  三、巩固应用

  师:利用鸽巢问题中这个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问题。

  1、做一做第1、2题。

  2、用抽屉原理解释“扑克表演”。

  说清楚把4种花色看作抽屉,5张牌看作要放进的书。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鸽巢原理”)的基本形式,并能初步运用“抽屉原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的现象。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形成过程,体会和掌握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了解掌握“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模式:

  学、探、练、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生玩“扑克牌魔术”游戏。

  (1)教师介绍: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下52张牌,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

  (2)玩游戏,组织验证。

  通过玩游戏验证,引导学生体会到:不管怎么抽,总有两张牌是同花色的。

  2.导入新课。

  刚才这个游戏当中,蕴含着一个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有趣的问题。

  二、呈现问题,探究新知

  课件呈现: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为什么呢?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2)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

  不同的放法?(请大家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3)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xxx支铅笔?

  (一)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2、反馈交流。

  (1)枚举法。

  (2)数的分解法:(4,0,0)(3,1,0)(2,2,0)(2,1,1)。

  (3)假设法。

  师:除了像这样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举出来,还有没有别的

  方法也可以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先假设每个笔筒中放1支,这样还剩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有2支了。

  师:你为什么要先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呢?

  生:因为总共有4支,*均分,每个笔筒只能分到1支。

  师:你为什么一开始就*均分呢?(板书:*均分)

  生:*均分就可以使每个笔筒里的笔尽可能少一点。

  师:我明白了。但是这样只能证明总有一个笔筒中肯定有2支笔,怎么能证明至少有2支呢?

  生:*均分已经使每个笔筒里的笔尽可能少了,如果这样都符合要求,那另外的情况肯定也是符合要求的了。

  (4)确认结论。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齐):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二)提升思维,构建模型

  师:(口述)那要是

  (1)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xx支铅笔。

  (2)把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xx支铅笔。

  (3)10支铅笔放进9个笔筒中呢?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中

  2.建立模型。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生:只要铅笔的数量比笔筒的数量多1,那么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要放进2支笔。

  师:对。铅笔放进笔筒我们会解释了,那么有关鸽子飞入鸽巢的问题,大家会解释吗?(课件出示)

  师:以上这些问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其实都是一样的,鸽巢就相当于笔筒,鸽子就相当于铅笔。

  师:像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就叫做“鸽巢问题”或“抽屉问题”,它们里面蕴含的这种数学原理,我们就叫做“鸽巢问题”或“抽屉问题”。(揭题)

  三、基本练*。

  四、拓展提升。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第71页,练*十三,第1题。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候课阅读分享:

  同学们,大家好,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鸽巢问题”的阅读资料,现在就某某同学的阅读在这候课的几分钟内与大家分享一下。

  (二)激情导课

  好,咱们班人数已到齐,从今天开始,我们学*第五单元鸽巢问题,这节课通过数学活动我们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你准备好了吗?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三)民主导学

  1、请同学们先来看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只铅笔。

  请你再把题读一次,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我们再思考这一句话中,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对总有就是一定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至少有两支铅笔,就是说最少有两支铅笔。或者是说,铅笔的支数要大于或等于两支。

  那你能现在说说,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两支铅笔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对,这句话就是说,一定有一个笔筒里最少有两支铅笔,或者是说一定有一个笔筒里的铅笔数是大于或等于两支的。你说对了吗?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完成前置性作业,就“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有几种摆法呢?”这儿老师收集到了各组组长整理出的大家的各种摆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也可用“分解法”证明把4分解成3个数。我们发现有(4,0,0)(0,1,3)(2,2,0)(2,1,1)四种不同的方法。

  刚才的两种方法无论是摆还是写都是把方法枚举出来,在数学中我们叫它“枚举法”。

  那大家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情况呢?

  方法二:用“假设法”证明。

  对,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先放3支,剩下的1支就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这时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有2支,所以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均分)

  方法三:列式计算

  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个方法吗?

  学生列出式子并说一说算式中商与余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2、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这道题大家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呢?

  3种,枚举法、假设法、列式计算。

  3、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要放进多少支铅笔呢?

  还能有枚举法吗?对,不能,枚举法虽然比较直观,但数据大的时候用起来比较麻烦。可以用假设法和列式计算。

  4、表格中通过整理,总结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当要分的物体数比鸽巢数(抽屉数)多1时,至少数等于2“商+1”。

  5、简单了解鸽巢问题的由来。

  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把我们的这一发现,称为笔筒问题。但其实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不是我们,而是德国的一个数学家“狄里克雷”。

  (四)检测导结

  好,我们做几道题检测一下你们的学*效果。

  1、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2、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

  3、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4、育新小学全校共有2192名学生,其中一年级新生有367名同学是2008年出生的,这个学校一年级学生2008年出生的同学中,至少有几个人出生在同一天?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作业:两导两练第70页、71页实践应用1、4题。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 (菁华3篇)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出示一副扑克牌。

  教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取出大王和小王,还剩下52张牌,下面请5位同学上来,每人随意抽一张,不管怎么抽,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同学们相信吗?

  5位同学上台,抽牌,亮牌,统计。

  教师:这类问题在数学上称为鸽巢问题(板书)。因为52张扑克牌数量较大,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先来研究几个数量较小的同类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把3支铅笔放到2个铅笔盒里,有哪些放法?请同桌二人为一组动手试一试。

  教师:谁来说一说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表示两种结果

  教师: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说得对吗?

  教师:这句话里总有是什么意思?

  教师:这句话里至少有2支是什么意思?

  (2)教师:把4支铅笔放到3个铅笔盒里,有哪些放法?请4人为一组动手试一试。

  教师:谁来说一说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表示四种结果)

  引导学生仿照上例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假设法(反证法)

  教师:前面我们是通过动手操作得出这一结论的,想一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小组讨论一下。

  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支铅笔,最多放3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首先通过*均分,余下1支,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就是*均分的方法。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68~69页。

  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又称抽屉原理或鸽巢原理,它是组合数学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从这个原理出发,可以得出许多有趣的结果。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了“鸽巢问题”。学生在理解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学情分析:

  “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但“鸽巢问题”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鸽巢问题”的逆用,学生对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可能会感到困难,也缺乏思考的方向,很难找到切入点。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标准》的重要要求,也是本课的编排意图和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初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均分”,再调整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合作探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

  1、游戏:

  一副扑克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牌。

  自己动手洗牌。随意抽出五张牌,至少有两张牌是相同的花色。自己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2、把3枝笔放到2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不管怎么放”也就是说放的情况X“总有一个”也就是指X的意思。 “至少”也就是指X的意思。

  二、合作探究

  (一)枚举法

  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了3支铅笔。

  1、小组合作:

  (1)画一画:借助“画图”或“数的分解”的方法把各种情况都表示出来;(2)找一找: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了几支,用笔标出;(3)我们发现: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支铅笔。 2、学生汇报,展台展示。交流后明确:

  (1)四种情况:(4,0,0)、(3,1,0)、(2,1,1)、(2,2,0)(2)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进了:4支、3支、2支。(3)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2支铅笔。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画图”、“数的分解”两种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验证了结论,这种方法叫“枚举法”,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找到“至少数”呢?

  (二)假设法

  1、学生尝试回答。(如果有困难,也可以直接投影书中有关“假设法”的截图)

  2、学生操作演示,教师图示。

  3、语言描述:把4支铅笔*均放在3个笔筒里,每个笔筒放1支,余下的1支,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那个笔筒就有2支笔,所以说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2支笔。(指名说,互相说)

  4、引导发现:

  (1)这种分法的实质就是先怎么分的?(*均分)

  (2)为什么要一开始就*均分?(均匀地分,使每个笔筒的笔尽可能少一点,方便找到“至少数”),余下的1支,怎么放?(放进哪个笔筒都行)

  (3)怎样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4÷3=1支……1支? 1+1=2支)算式中的两个“1”是什么意思?5、引伸拓展:

  (1)5只鸽子飞进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只鸽子。(2)6本书放进5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本书。(3)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笔。学生列出算式,依据算式说理。

  6、发现规律:刚才的这种方法就是“假设法”,它里面就蕴含了“*均分”,我们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把*均分的过程简明的表示出来了,现在会用简便方法求“至少数”吗?

  (三)建立模型

  1、出示题目:17支笔放进3个文具盒?17÷3=5支……2支学生可能有两种意见: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5支,至少6支。针对两种结果,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 2、小组讨论,突破难点:至少5只还是6只?

  3、学生说理,边摆边说:先*均分给每个文具盒5支笔,余下2只再*均分放进2个不同的文具盒里,所以至少6只。(指名说,互相说)

  4、质疑:为什么第二次*均分?(保证“至少”)5、强化:如果把笔和笔筒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呢?(1)28支笔放进11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28÷11=2(支)…6(支)? 2+1=3(支)

  (2)77支笔放进13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77÷13=6(支)…12(支)? 6+1=7(支)

  6、对比算式,发现规律:先*均分,再用所得的“商+1” 7、强调:和余数有没有关系?

  学生交流,明确:与余数无关,不管余多少,都要再*均分,所以就是加1.8、引申拓展:刚才我们研究了笔放入笔筒的问题,那如果换成鸽子飞进鸽笼你会解答吗?把苹果放入抽屉,把书放入书架,高速路口同时有4辆车通过3个收费口……,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答。

  三、鸽巢原理的由来

  微视频:同学们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些事情,同时根据数据特征,发现了这些规律。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和一位数学家发现的规律一模一样,只不过他是在150多年前发现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由于人们对鸽子飞回鸽巢这个引起思考的故事记忆犹新,所以人们又把这个原理叫做“鸽巢原理”,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抽屉原理”。

  四、解决问题

  1、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2、11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3只鸽子。为什么?3、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为什么?

  4、把15本书放进4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4本书,为什么?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初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扑克牌、3个笔筒。

  教学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趣导入:

  1、老师这个魔术需要请1名同学来配合,谁愿意?

  向学生介绍这是一幅扑克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请学生随意抽出5张牌)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手里有5张牌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学生打开牌让大家看)

  课件出示:至少有2张是同一花色。“至少”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老师为什么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呢?因为这个有趣的魔术中蕴含着一个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演:鸽巢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列举法:

  课件出示:同学们,如果把3支笔放进2个笔筒中,会有哪几种摆放的结果?

  找一组学生上前实物模拟操作摆放情况。

  师问:同学们,你们谁能把摆放的情况用“总有……至少……”这个句式来概括出来吗?“总有”、“至少”分别又是什么意思呢?

  概括得出: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及时肯定学生们的回答: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真强)

  课件出示:如果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中呢?快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探索一下:

  1.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实物模拟(2)图示(3)数的分解

  2.学生汇报,讲台展示。

  3.学生概括得出: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以上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验证了结论,这种方法叫“列举法”。

  (二)假设法

  师问:同学们,将100支笔放99个笔筒,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进几支笔呢?

  追问有勇气列举吗?预设:没有勇气列举

  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找到“至少数”呢?

  课件出示:4支笔放3个笔筒,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这句话能快速得到验证吗?

  1.引导学生思考:回顾下“至少”的意思,为保障每个笔筒都尽量少,不能出现某个笔筒特别多的情况,我们要把怎样分?学生尝试作答:

  生:如果每个笔筒里放1支笔,放了3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既而教师图示。(及时肯定学生的探究能力)

  2.引伸拓展:

  (1) 5支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 )支笔。

  (2) 6支笔放进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 )支笔。

  (3) 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

  也就是说:有n+1支笔放进n个笔筒中,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2支笔。

  3.小结:这种先假设按*均分,然后再分配剩余量的方法叫做“假设法”。

  教师追问:列举法和假设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学生总结出:

  列举法优点: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结果一目了然。缺点:局限性,摆放更多笔浪费时间,效率低。

  假设法的优点是:简洁、迅速解决问题,更具有一般性。

  三、练*巩固,解决问题

  1.5只鸽子飞进3个鸽笼,总有1个鸽笼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为什么?

  2.同学们理解上面扑克牌的原理了吗?

  四、鸽巢原理的由来

  最早指出这个数学原理的是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这个原理被称为“狄利克雷原理”,又因为在讲述这个原理是,人们经常以鸽巢、抽屉为例,所以它往往也被称为“鸽巢原理”和“抽屉原理”。

  五:板书设计

  鸽巢问题

  “总是”“至少”

  列举法

  假设法*均分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 (菁华3篇)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1

  教学内容:

  在小朋友们的心目中,科学家的大脑中装满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一定什么都知道。一位科学家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引起小朋友们的纷纷议论,他们毫不怀疑科学家问题的正确性,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证明科学家的话是正确的。玛丽亚对科学家的问题心有质疑,在妈妈的启发下,她亲自动手,终于从实践中获得了正确的答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位、朋、友、鱼、这、亚、对、买”8个生字,会认“科、杯、别、议、论、理、些、得”8个生字。认识“寸”字旁。

  2、了解课文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领悟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懂得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查找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事迹,课文朗读磁带,教师制作相关内容的课件;准备一条金鱼,一个玻璃水杯。

  教学时间:2课时

  设计理念:

  1、在兴趣中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将科学家----这个深为学生崇敬、距离现实生活非常

  遥远的权威人物请进课堂,借助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自然地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转化为学生与科学家的直接交流,让学生与小玛丽亚一起,历经疑惑、生气、惊讶、高兴的情感变化,懂得“不懂就问,勤于动手才能得到成功”的道理,并在亲手实践中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识字教学加强生生合作学*,识字记字方法多样化。

  2、重视多层次的朗读感悟。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分层次地指导朗读:初读整体感知----精读有所感悟----读时培养语感----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活化语言,内化感情,强化玛丽亚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玛丽亚不懂就问和敢于实践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迪。

  3、勇于疑与实践。

  通过课文的学*,学生领悟到就连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说的话都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自己亲手做做看。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奇怪”一词,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自己的阅读中探求问题的真谛;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成功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而是在本课问题的探究中获得发现更多问题的兴趣、自信与勇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揭示课题: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科学家”三个字,问: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科学家

  是什么样的人呢?

  (让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的心中,科学家懂得许多知识,几乎没有不知道的问题。)

  师:是啊,科学家有着非常渊博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老师

  在“科学家”后面加上“的问题”三字。)学生齐读课题:16、科学家的问题

  师:读完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质疑。对有价值的质疑进行肯定与鼓励。

  (过渡语:我们一定会在学*课文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听范读后自主合作,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1、听录音机里的范读,用铅笔圈出生字。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读准字音。并帮助同桌纠正错误的发音。

  4、小组合作学*,由小组长抽读生词卡片,包括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5、开火车认读生字,识记生字,及时正音。

  6、学生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7、指名朗读课文,反馈读书情况,引导学生评价并正音。

  三、在书写指导中写对、写美。

  1、复*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位、朋、友、鱼、这、亚、对、买。

  2、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3、交流识记方法,并口头组词。

  4、重点指导书写:这、亚。老师边范写,边指导重点。

  这:“文”字的捺变成了点,“之”注意一波三折。

  亚: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中间部分注意对称。

  对:认识“寸”字旁。

  5、学生练写生字。老师巡视,提示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学*课文第1自然段,创设情境:我与科学家面对面。体会科学家问题的奇怪之处。

  1、师:同学们,今天科学家爷爷也来到了我们一(1)班,(老师播放课件:一位和蔼、慈祥的白胡子老爷爷出现在屏幕上,非常严肃、认真地说:“一(1)班的小朋友,你们好!”)科学家爷爷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畅所欲言,尽量说出自己所能想到的,老师对学生的想象和向往表示理解。

  2、师: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爷爷给我们带来什么礼物吧?(播放课件,科学家爷爷说:“小朋友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随着科学家的提问,屏幕上显示出问题。)

  3、师:你能像科学家爷爷一样把问题说清楚吗?

  自由读后指名读,读时体会科学家提问题时的认真语气。

  4、师:这个出人意料之外的礼物可真奇怪呀!奇怪在那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联系全文用笔画出你认为问题奇怪之处?

  5、学生自由朗读,勾画。

  6、学生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相机引导:

  A、学生联系课文后面的内容,知道科学家

  提的是一个错误的问题,科学家那么了不起的人怎么会提出错误的问题呢?

  B、问题本身很奇怪,金鱼放进水中,水不会漫出来,这是为什么?玛丽娅的同学毫不怀疑科学家的话有什么不对。

  C、实际上通过第一课时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学生都知道金鱼放进去后水是会漫出来的。科学家其实知道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提出来?

  7、老师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懂得科学家提出这个奇怪的问题目的是要小朋友们遇到问题时不要凭空猜测,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学*2----6自然段,体会玛丽亚动手实践的可贵之处。

  (一)师:从课文中,我们都知道科学家提出的这个奇怪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但是,当时的小朋友们可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请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读后指名回答。

  2、指名读小朋友的对话。

  3、理解“议论纷纷”。

  (二)师:看来,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都是凭着自己的想象猜测,并未深入思考,只有一个人例外,她就是玛丽娅。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后说说:玛丽亚听了大家的议论后是怎么想的?

  1、学生自由回答时,引导学生抓住“玛丽亚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是自己又说不出是什么道理。”想一想自己*时遇到问题时有过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吗?可以联系着简单说说。

  2、玛丽亚遇到问题,寻求妈妈的帮助,妈妈是怎么样回答玛丽亚的,指名读妈妈的话。

  (三)自由读读第4自然段,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又是怎么做的?

  1、引导学生在回答时体会玛丽亚看到水漫出来的惊讶之情,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惊讶的语气。

  2、咱们都是玛丽亚,我们动手实践,看一看。

  指名一学生将一条金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中。

  3、(师)哎呀----(生)水真的漫出来了!!!

  4、师:结合后文我们都知道实验一定会出现这种结果,但是玛丽亚并不知道呀,如果你是玛丽亚,面对这种结果,你会怎么想呢?

  学生回答:伤心、生气、难过、气愤,感觉自己和同学都被科学家欺骗了。

  5、师:让我们和小玛丽亚一块儿,带着气愤、伤心、生气与被骗的感觉,一起去问问科学家。

  指导学生读好“您怎么可以提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采取多种形式读,自由读----对读----指名读----齐读。体会小玛丽亚的生气的感情。

  6、师:面对玛丽亚的责问,科学家并没有生气,他是什么反应呢?从第5自然段中你会找到。

  学生回答:哈哈大笑。自己试一试,用动作来理解“哈哈大笑”。从哈哈大笑中体会科学家对玛丽娅能动手实验感到非常高兴。

  7、自由读,读懂科学家的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8、重点指导“有些问题”、“自己动手试一试”、“正确的答案”。(板书:自己动手试一试)

  9、玛丽亚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她高兴地笑了。齐读,体会高兴的感情。

  10、你想对玛丽娅说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说出真情实感。

  三、学*第7自然段。

  1、师:玛丽亚与她的同学的不同之处面对一个问题时,其他孩子靠凭空想象,理所当然地认定了自己的答案,只有玛丽亚能从答案中发现问题,正是因为养成了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好*惯,这个小女孩长大后也成了科学家,(用课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理解“著名”。

  2、学生简介自己收集的居里夫人的事迹。

  3、朗读第7自然段。

  四、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玛丽亚遇到的这种情况,当你不太相信别人的说法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自己发表意见,老师给予肯定与鼓励。

  五、总结:这就是科学家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生活与学*中,遇到问题要做到不懂就问,勤于动脑,用信心与恒心去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与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

  板书:16、科学家的问题

  奇怪的问题自己动手试一试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2

  教材分析:

  这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科学家,一个奇怪的问题;一群小朋友,一些离奇的答案。最后是玛利亚自己动手,亲自实践,用事实证明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课文文字浅显,但启迪深刻。它启迪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迷信权威,努力实践就会解决一个个疑惑,得到许多正确答案。共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读通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本篇教案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4.学*按正确的方法抄写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说的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利用抽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检查。

  2.听写词语。

  问题 错误 答案

  (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的正确姿势。)

  教师巡视,抽生把听写的词语拿到展示台,师生一起订正,可以强调书写规则。教师问:谁能用“问题”一词说句话呢?

  抽生说。

  问:孩子们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本文讲的谁的问题吗?生:是科学家的问题。

  教师板书:科学家的问题。齐读课题。

  二.学*课文。

  1.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抽生读科学家提的问题。齐读带有问号的句子。

  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离奇的答案呢?

  师引渡:所有的孩子们都相信了吗?生:玛丽亚不相信。

  2.学*三、四自然段。

  (1)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第三、四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能体会玛丽亚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的句子。抽学生说。

  当孩子说到玛丽亚“满腹疑惑”一词,想象她会想些什么呢?从而理解这一词语。

  (2)年幼的玛丽亚虽然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但自己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她请教了谁?(妈妈)妈妈是怎么对她说的呢?

  (3)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她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请一名学生读。

  (4)玛丽亚得出了什么结论?结合插图和回家实践的理解“漫”的意思。

  (5)得出结论后,玛丽亚很生

  气。思考:她为什么生气呢?

  抽学生说。齐读第四自然段。如果是你,会生气吗?

  师引渡:是呀,玛丽亚的确很生气,我很崇拜的科学家怎么会骗小孩呢?得找那个科学家问问。

  3、学*四、五、六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玛利亚的问的句子。抽学生回答。

  生:“你怎么可以提出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为什么她会这样问呢?联系前文说。体会玛利亚这是心情怎样的?把这种生气的语气送进句子中读。指名学生玛丽亚的话。从你读中我听出来了你是很生气的。

  (2)科学家听后,他有什么表情呢?(生:哈哈大笑)

  师: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时哈哈大笑?

  生:科学家为自己提的问题而发笑。

  生:科学家看到玛利亚的认真实践而高兴。

  (3)科学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生自由回答。勾画出反复读。出示小黑板。齐读。

  (3)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只有不迷信权威,多动手做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

  三、作业:

  (1)抄写科学家的话。这道题是第一次出现,教师要求学生:把一句默记完整后再抄,不能看一个字或词就写。(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没掌握方法及时纠正)

  (2)抄写词语。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板书设计:

  25科学家的问题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自己动手试一试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词语,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小实验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一次,一位科学家向几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一个叫玛利亚的小朋友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那科学家为什么要向小朋友提出这个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讨论!学*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汉字娃娃打打招呼。

  2、认读生字

  3、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1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科学家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读后交流

  (1)科学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

  (2)你觉得这个问题奇怪吗?哪儿奇怪?

  (3)指导读,读出奇怪的语气来。

  3小朋友是怎么议论的呢?

  (1)根据小朋友的发言,相机理解抢着说

  (2)你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刚才大家都争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课文里说的哪个词语?议论纷纷。

  (3)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引读第三段

  (1)玛利亚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又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因此,她的心里充满了疑问,课文里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赶快去找找吧!理解满腹疑惑

  (2)妈妈怎么说?

  5、玛利亚动手实验,发现了什么?读第四自然段,勾画有关的句子。

  6、是这样的吗?我们也来做做这个实验。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鸽巢原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鸽巢原理》教学反思1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鸽巢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玩“抢凳子”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这个游戏虽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鸽巢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活动中恰当引导,建立模型

  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4枝笔放入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鸽巢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在例2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书尽量多的“*均分”到各个鸽巢,看每个鸽巢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鸽巢里,总有一个鸽巢比*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

  大量例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鸽巢原理。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鸽巢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三、通过练*,解释应用

  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兴趣。如“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在练*中,我采取游戏的形式,请3位同学上来分别抽5张牌,然后请同学们猜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鸽巢里至少放进了几个苹果?”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个苹果放进了同一个鸽巢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增强提问的指向性、目的性。

《鸽巢原理》教学反思2

  鸽巢原理是数学广角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能主动去思考去想办法,最后总结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鸽巢原理教学反思。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一幅扑克,去掉大王和小王,在学生面前变魔术,我对学生说:“我随意抽出五张牌至少有两种牌是花色一样的。”有的同学半信半疑,有的同学说同意。于是我找三名同学到前面来实验,实验的结果和我是一样的。于是我有说:老师叫的三位同学玩这个游戏,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总有二个同学的性别是一样的,你们同意吗?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总有……至少……”。

  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把4支笔放入3个杯子学*中,把5支笔放入2个杯子学*中等,都是让学生自己操作,这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学生归纳总结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氛围和学*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鸽巢问题。在这节课里部分学生判断不出谁是“物体”,谁是“抽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下些功夫,以求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所授知识。课后还要让多做相关的练*加以巩固。

《鸽巢原理》教学反思3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鸽巢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玩“抢凳子”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这个游戏虽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鸽巢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活动中恰当引导,建立模型

  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4枝笔放入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鸽巢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在例2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书尽量多的“*均分”到各个鸽巢,看每个鸽巢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鸽巢里,总有一个鸽巢比*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

  大量例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鸽巢原理。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鸽巢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三、通过练*,解释应用

  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兴趣。如“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在练*中,我采取游戏的形式,请3位同学上来分别抽5张牌,然后请同学们猜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鸽巢里至少放进了几个苹果?”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个苹果放进了同一个鸽巢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增强提问的指向性、目的性。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运用鸽巢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列举、假设、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使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这里有一副牌,拿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5位同学随意抽一张牌,猜一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指名回答)

  2、师:大家猜对了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叫做“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师: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通常从简单一点的情况开始入手研究。请看大屏幕。(生齐读题目)

  1、教学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1)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PPT)总有:一定有 至少:最少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我们要动手来验证一下。

  (2)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一张作业纸,请同桌两人合作探究: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探究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一生读要求)

  (3)汇报展示方法,证明结论。(展示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是重复摆的。)

  第一张作品:谁看懂他是怎么摆的?(一生汇报,发现重复的摆法)

  第二张作品:他是怎么摆的?这4种摆法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其他的摆法吗?板书:(3,1,0)、(4,0,0)、(2,2,0)、(1,1,2)

  师:我们要证明的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4种摆法都满足要求吗?(指名汇报:第一种摆法中哪个笔筒满足要求?只要发现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就行了。)总结: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看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师: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数学上叫做“枚举法”。(板书)

  (4)通过比较,引出“假设法”

  同桌讨论:刚才我们把4种情况都列举出来进行验证,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就能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说出: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还剩下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里就有2支铅笔了。(PPT演示)

  (5)初步建模—*均分

  师: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怎么分的?

  生:*均分(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去*均分呢?*均分有什么好处?

  生:*均分可以保证每个笔筒里的笔数量一样,尽可能的少。这样多出来的1支不管放进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如果不*均分,随便放,比如把4支铅笔都放到一个笔筒里,这样就不能保证一下子找到最少的情况了)

  师:这种先*均分的方法叫做“假设法”。怎么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呢?

  板书:4÷3=1……1 1+1=2

  (5)概括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题目改一改,结果会怎样呢?

  PPT出示: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笔?……(引导学生说清楚理由)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用假设法来分析?(假设法更直接、简单)

  通过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总结:只要笔的数量比笔筒数量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

  过渡语:师:如果多出来的数量不是1,结果会怎样呢?

  2、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呢?

  (1)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先让一生说出5÷3=1……2 1+2=3 的结果,再问:有不同的意见吗?

  再让一生说出5÷3=1……2 1+1=2

  师:你们同意哪种想法?

  (2)师:余下的2只怎样飞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呢?为什么要再次*均分?

  (3)明确:再次*均分,才能保证“至少”的情况。

  3、教学例2

  (1)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把笔放入笔筒、鸽子飞进鸽笼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它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发现并提出的,当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决定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出示例2。

  (2)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师板书:7÷3=2……1 2+1=3

  (3)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10本书呢?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8÷3=2……2 2+1=3

  师:剩下的2本怎么放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

  为什么不能用商+2?

  10÷3=3……1 3+1=4

  (4)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同桌讨论交流:学到这里,老师想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并思考一个问题,把书放进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本书?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找到这个结果的?(假设法,也就是*均分的方法)用书的数量去除以抽屉的数量,会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最后的结果都是怎么计算得到的?为什么不能用商加余数?

  归纳总结: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可以放“商+1”本书。(板书: 商+1)

  三、巩固应用

  师:利用鸽巢问题中这个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问题。

  1、做一做第1、2题。

  2、用抽屉原理解释“扑克表演”。

  说清楚把4种花色看作抽屉,5张牌看作要放进的书。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运用鸽巢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列举、假设、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使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这里有一副牌,拿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5位同学随意抽一张牌,猜一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指名回答)

  2、师:大家猜对了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叫做“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师: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通常从简单一点的情况开始入手研究。请看大屏幕。(生齐读题目)

  1、教学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1)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PPT)总有:一定有 至少:最少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我们要动手来验证一下。

  (2)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一张作业纸,请同桌两人合作探究: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探究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一生读要求)

  (3)汇报展示方法,证明结论。(展示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是重复摆的。)

  第一张作品:谁看懂他是怎么摆的?(一生汇报,发现重复的摆法)

  第二张作品:他是怎么摆的?这4种摆法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其他的摆法吗?板书:(3,1,0)、(4,0,0)、(2,2,0)、(1,1,2)

  师:我们要证明的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4种摆法都满足要求吗?(指名汇报:第一种摆法中哪个笔筒满足要求?只要发现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就行了。)总结: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看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师: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数学上叫做“枚举法”。(板书)

  (4)通过比较,引出“假设法”

  同桌讨论:刚才我们把4种情况都列举出来进行验证,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就能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说出: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还剩下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里就有2支铅笔了。(PPT演示)

  (5)初步建模—*均分

  师: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怎么分的?

  生:*均分(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去*均分呢?*均分有什么好处?

  生:*均分可以保证每个笔筒里的笔数量一样,尽可能的少。这样多出来的1支不管放进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如果不*均分,随便放,比如把4支铅笔都放到一个笔筒里,这样就不能保证一下子找到最少的情况了)

  师:这种先*均分的方法叫做“假设法”。怎么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呢?

  板书:4÷3=1……1 1+1=2

  (5)概括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题目改一改,结果会怎样呢?

  PPT出示: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笔?……(引导学生说清楚理由)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用假设法来分析?(假设法更直接、简单)

  通过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总结:只要笔的数量比笔筒数量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

  过渡语:师:如果多出来的数量不是1,结果会怎样呢?

  2、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呢?

  (1)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先让一生说出5÷3=1……2 1+2=3 的结果,再问:有不同的意见吗?

  再让一生说出5÷3=1……2 1+1=2

  师:你们同意哪种想法?

  (2)师:余下的2只怎样飞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呢?为什么要再次*均分?

  (3)明确:再次*均分,才能保证“至少”的情况。

  3、教学例2

  (1)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把笔放入笔筒、鸽子飞进鸽笼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它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发现并提出的,当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决定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出示例2。

  (2)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师板书:7÷3=2……1 2+1=3

  (3)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10本书呢?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8÷3=2……2 2+1=3

  师:剩下的2本怎么放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

  为什么不能用商+2?

  10÷3=3……1 3+1=4

  (4)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同桌讨论交流:学到这里,老师想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并思考一个问题,把书放进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本书?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找到这个结果的?(假设法,也就是*均分的方法)用书的数量去除以抽屉的数量,会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最后的结果都是怎么计算得到的?为什么不能用商加余数?

  归纳总结: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可以放“商+1”本书。(板书: 商+1)

  三、巩固应用

  师:利用鸽巢问题中这个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问题。

  1、做一做第1、2题。

  2、用抽屉原理解释“扑克表演”。

  说清楚把4种花色看作抽屉,5张牌看作要放进的书。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运用鸽巢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列举、假设、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使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这里有一副牌,拿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5位同学随意抽一张牌,猜一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指名回答)

  2、师:大家猜对了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叫做“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师: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通常从简单一点的情况开始入手研究。请看大屏幕。(生齐读题目)

  1、教学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1)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PPT)总有:一定有至少:最少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我们要动手来验证一下。

  (2)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一张作业纸,请同桌两人合作探究: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探究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一生读要求)

  (3)汇报展示方法,证明结论。(展示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是重复摆的。)

  第一张作品:谁看懂他是怎么摆的?(一生汇报,发现重复的摆法)

  第二张作品:他是怎么摆的?这4种摆法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其他的'摆法吗?板书:(3,1,0)、(4,0,0)、(2,2,0)、(1,1,2)

  师:我们要证明的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4种摆法都满足要求吗?(指名汇报:第一种摆法中哪个笔筒满足要求?只要发现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就行了。)

  总结: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看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师: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数学上叫做“枚举法”。(板书)

  (4)通过比较,引出“假设法”

  同桌讨论:刚才我们把4种情况都列举出来进行验证,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就能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说出: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还剩下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里就有2支铅笔了。(PPT演示)

  (5)初步建模—*均分

  师: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怎么分的?

  生:*均分(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去*均分呢?*均分有什么好处?

  生:*均分可以保证每个笔筒里的笔数量一样,尽可能的少。这样多出来的1支不管放进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如果不*均分,随便放,比如把4支铅笔都放到一个笔筒里,这样就不能保证一下子找到最少的情况了)

  师:这种先*均分的方法叫做“假设法”。怎么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呢?

  板书:4÷3=1……11+1=2

  (5)概括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题目改一改,结果会怎样呢?

  PPT出示: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笔?……(引导学生说清楚理由)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用假设法来分析?(假设法更直接、简单)

  通过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总结:只要笔的数量比笔筒数量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

  过渡语:师:如果多出来的数量不是1,结果会怎样呢?

  2、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呢?

  (1)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先让一生说出5÷3=1……21+2=3的结果,再问:有不同的意见吗?

  再让一生说出5÷3=1……21+1=2

  师:你们同意哪种想法?

  (2)师:余下的2只怎样飞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呢?为什么要再次*均分?

  (3)明确:再次*均分,才能保证“至少”的情况。

  3、教学例2

  (1)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把笔放入笔筒、鸽子飞进鸽笼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它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发现并提出的,当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决定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出示例2。

  (2)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师板书:7÷3=2……12+1=3

  (3)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10本书呢?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8÷3=2……22+1=3

  师:剩下的2本怎么放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

  为什么不能用商+2?

  10÷3=3……13+1=4

  (4)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同桌讨论交流:学到这里,老师想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并思考一个问题,把书放进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本书?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找到这个结果的?(假设法,也就是*均分的方法)用书的数量去除以抽屉的数量,会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最后的结果都是怎么计算得到的?为什么不能用商加余数?

  归纳总结: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可以放“商+1”本书。(板书:商+1)

  三、巩固应用

  师:利用鸽巢问题中这个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问题。

  1、做一做第1、2题。

  2、用抽屉原理解释“扑克表演”。

  说清楚把4种花色看作抽屉,5张牌看作要放进的书。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花颈鸽》读后感 (菁华3篇)

《花颈鸽》读后感1

  在学校的好书推荐会上,我一眼看中了一本封面漂亮的书——《花颈鸽》,封面上一只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鸽子深深得吸引了我,我果断地买下了它。回到家,我顾不上写作业,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急切地看了起来……

  花颈鸽是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城市的一只漂亮、机智的鸽子,它一生悲惨坎坷,但仍顽强勇敢。花颈鸽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爸爸死于一场暴风雨,在喜马拉雅山上,妈妈为了保护花颈鸽也被鹰隼抓走了。花颈鸽经历了各种磨难,它保护燕子,和雀鹰,猫头鹰战斗,在和白兹的斗争中身受重伤,失去兄弟。后来在小主人的爱护和训练下,它克服恐惧,刻苦训练,终于成为了一只出色的战地信鸽。

  读完了《花颈鸽》,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脖子上有七彩羽毛的漂亮鸽子。它的坚强勇敢让我明白了有困难,不退缩的道理。我想起了学游泳时,以前我总是害怕闭气,游10米就停下来休息,更害怕去深水区游,有一次我游到一半的时候又感觉累了,刚想放弃的时候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花颈鸽受伤了还在枪林弹雨中送信的场景,好像她在鼓励我不要放弃,于是我深吸一口气,两腿一蹬继续奋力的朝前游去,游到终点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看见教练和同学们赞许的目光,感觉一点也不累了,而且还好开心,我在心中默默的感谢着花颈鸽。说来也奇怪,自从有了这一次经历,后来我每次都能轻松的游完全程了。

  花颈鸽失去了爸爸妈妈,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持刻苦训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地信鸽,而我们拥有如此优越的学*条件,有爸爸妈妈的呵护,有好老师的教导,我们一定要刻苦努力的学*,取得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

《花颈鸽》读后感2

  《花颈鸽》是一本十分感人,让我一气读完的小说,它讲了一个关于花颈鸽艾丽的故事。

  艾丽是一只聪明又勇敢的信鸽,它不畏艰险,一次又一次从险境中解救出自己的孩子。由于她生活的森林危机四伏,常常会遇到危险,有时是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有时是在天色微蒙的黎明。艾丽担心自己的孩子遭遇危险,所以,它决定举家搬迁到城里去生活。城里的人们都非常热情,每当飞过他们的窗前屋后,他们都会投下面包屑,这让艾丽轻松许多,它不必每天都去遥远的地方辛苦觅食了。可是好景不长,一天,正当它们依偎在一起睡觉时,一只凶猛的老鹰从天而降,幸亏艾丽嗅觉灵敏,千钧一发之际,它带着孩子们迅速飞向天空,老鹰在后面紧追不舍,孩子们刚学会飞翔,惊慌之下四处乱飞,跟妈妈失散了,所幸,老鹰最后放弃了追踪,艾丽找回了孩子们,劫后余生的艾丽决定再次带着孩子们向梦中的安全港湾起锚远航。

  读了这个本小说,我被艾丽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她想方设法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生的生活环境,不辞劳苦,一次次地搬家,就象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妈妈也一直想为小孟轲创造一个良好安静的学*环境,可以让他静心学*。最初他们的家安在荒芜墓地旁,人烟稀少,孟妈妈觉得不利于学*,随后他们搬到了市场旁边,可那儿人声鼎沸,于是孟妈妈再度搬迁,最后搬到了学堂边上,在每日琅琅的书声中果然孟子学业大有长进,最终成为儒学大师。

  我希望花颈鸽妈妈艾丽最终找寻到了理想中没有危险、没有忧愁,充满安宁与快乐的地方。为了保护我们的动物朋友,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是不是也有责任为它们做点什么呢?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生态环境,让它们与我们一起和谐相处,鸟鸣莺啼时时与我们相伴,我们人类的生活不是会更加温馨美好吗?

《花颈鸽》读后感3

  寒假里,我读完了《花颈鸽》一书。《花颈鸽》是一本关于鸽子的传奇故事书。因为它脖颈处有着彩虹一样的颜色,所以被称为“花颈鸽”。这只鸽子还有着尊贵的血统,它注定要和大自然的暴风狂雨及鹰隼等恶鸟进行殊死搏斗。后来,作为一只信鸽,花颈鸽又被召集到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却因为冲破枪林弹雨送情报而负伤。从此,它变得十分消沉,飞不上蓝天。但是在*的帮助下,它最终又飞上了蓝天。

  读完这本书,我被花颈鸽的顽强、勇敢、不怕挫折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的同时,也知道了: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内心也不要有恐惧,否则将做不好任何事情。说到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妹妹。事情是这样的:

  妹妹刚转到新学校读书,英语成绩总是跟不上。有一次期末考试,妹妹只得了八十多分。暑假前几天,妹妹一直昏昏沉沉的,没有一点儿精神,对学*英语充满了恐惧,害怕永远学不好英语。我见妹妹整天无精打采的,便关切地问:“你到底怎么了,每天没有精神?”妹妹只好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没有考好,心情不好。”我听了安慰地说:“一次考不好没有关系,但你如果因此打不起精神,不去弥补之前的不足,而被挫折吓倒,不肯用心去学*,那就永远也考不好了啊!”妹妹听了,心里暖暖的,并渐渐地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后来,在我和妹妹的共同努力下,妹妹的英语成绩总算有点起色,达到了中等水*。所以,我相信,假如遇到困难,不垂头丧气,抬起头去面对未来,就可以克服艰难险阻。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我们的思维和情感常常会影响我们的言行,无论你是否意识得到,当一个人感到恐惧的时候,或者哪怕是睡梦中一丝一毫的怨恨,都不可避免地表现为今后的行动。所以,朋友们鼓起勇气来,向花颈鸽学*,表现出我们的勇气来吧!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三年级上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了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们级的老师进行多次探讨,在几次磨课过程中感受很多,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觉,事先准备了孩子爱吃的棒棒糖,并说这是老师为举手积极的小朋友准备的奖品,紧接着问“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棒棒糖”。在孩子们都猜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条件,他们发现条件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2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三年级上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了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们级的老师进行多次探讨,在几次磨课过程中感受很多,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觉,事先准备了孩子爱吃的棒棒糖,并说这是老师为举手积极的小朋友准备的奖品,紧接着问“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棒棒糖”。在孩子们都猜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条件,他们发现条件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3

  小葛老师在尊重教材的情况下,把知识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连接起来,将丰富的精彩问题策略进行外显。根据解决问题是多元的,让学生的思维流动,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给学生有充分的学*自由度,让学生快乐的学*。

  本节课教者没有把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上。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点比较好:

  一、教学设计“实”。

  教学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情感,结合教学实际,大胆更改教材,增加了情景中的信息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需要情感——愿意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整理信息。做到了教材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服务于教材。

  二、教学方式“活”。

  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老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知识的学*,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在老师的组织下充分的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成了学*的主人,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学会赞美别人;他们掌握了学*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内容“丰”。

  整节课的教学密度大,内容丰富,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课的开始一直到结束,每一个问题的产生,每一次知识的收获都离不开实际生活的情景,这是教师用心之处,让学生知道学*数学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从多种策略中慢慢感知、理解,在比较摆小棒、列举、图表等策略中使学生领略列举的优势,注重过程的学*。诱发学生学*快速进入探索状态,因学而设、顺学而导,把设计、学*、引导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及时回头看一看自己的学*行为过程,关注学生学*的真切体会,及时检测学*效果,同时拓展了问题的深度,培养学*逻辑思维能力。


《鸽巢问题》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候课阅读分享:

  同学们,大家好,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鸽巢问题”的阅读资料,现在就某某同学的阅读在这候课的几分钟内与大家分享一下。

  (二)激情导课

  好,咱们班人数已到齐,从今天开始,我们学*第五单元鸽巢问题,这节课通过数学活动我们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你准备好了吗?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三)民主导学

  1、请同学们先来看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只铅笔。

  请你再把题读一次,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我们再思考这一句话中,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对总有就是一定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至少有两支铅笔,就是说最少有两支铅笔。或者是说,铅笔的支数要大于或等于两支。

  那你能现在说说,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两支铅笔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对,这句话就是说,一定有一个笔筒里最少有两支铅笔,或者是说一定有一个笔筒里的铅笔数是大于或等于两支的。你说对了吗?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完成前置性作业,就“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有几种摆法呢?”这儿老师收集到了各组组长整理出的大家的各种摆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也可用“分解法”证明把4分解成3个数。我们发现有(4,0,0)(0,1,3)(2,2,0)(2,1,1)四种不同的方法。

  刚才的两种方法无论是摆还是写都是把方法枚举出来,在数学中我们叫它“枚举法”。

  那大家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情况呢?

  方法二:用“假设法”证明。

  对,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先放3支,剩下的1支就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这时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有2支,所以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均分)

  方法三:列式计算

  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个方法吗?

  学生列出式子并说一说算式中商与余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2、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这道题大家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呢?

  3种,枚举法、假设法、列式计算。

  3、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要放进多少支铅笔呢?

  还能有枚举法吗?对,不能,枚举法虽然比较直观,但数据大的时候用起来比较麻烦。可以用假设法和列式计算。

  4、表格中通过整理,总结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当要分的物体数比鸽巢数(抽屉数)多1时,至少数等于2“商+1”。

  5、简单了解鸽巢问题的由来。

  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把我们的这一发现,称为笔筒问题。但其实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不是我们,而是德国的一个数学家“狄里克雷”。

  (四)检测导结

  好,我们做几道题检测一下你们的学*效果。

  1、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2、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

  3、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4、育新小学全校共有2192名学生,其中一年级新生有367名同学是2008年出生的,这个学校一年级学生2008年出生的同学中,至少有几个人出生在同一天?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作业:两导两练第70页、71页实践应用1、4题。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候课阅读分享:

  同学们,大家好,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鸽巢问题”的阅读资料,现在就某某同学的阅读在这候课的几分钟内与大家分享一下。

  (二)激情导课

  好,咱们班人数已到齐,从今天开始,我们学*第五单元鸽巢问题,这节课通过数学活动我们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你准备好了吗?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三)民主导学

  1、请同学们先来看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只铅笔。

  请你再把题读一次,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我们再思考这一句话中,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对总有就是一定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至少有两支铅笔,就是说最少有两支铅笔。或者是说,铅笔的支数要大于或等于两支。

  那你能现在说说,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两支铅笔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对,这句话就是说,一定有一个笔筒里最少有两支铅笔,或者是说一定有一个笔筒里的铅笔数是大于或等于两支的。你说对了吗?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完成前置性作业,就“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有几种摆法呢?”这儿老师收集到了各组组长整理出的大家的各种摆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也可用“分解法”证明把4分解成3个数。我们发现有(4,0,0)(0,1,3)(2,2,0)(2,1,1)四种不同的方法。

  刚才的两种方法无论是摆还是写都是把方法枚举出来,在数学中我们叫它“枚举法”。

  那大家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情况呢?

  方法二:用“假设法”证明。

  对,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先放3支,剩下的1支就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这时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有2支,所以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均分)

  方法三:列式计算

  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个方法吗?

  学生列出式子并说一说算式中商与余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2、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这道题大家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呢?

  3种,枚举法、假设法、列式计算。

  3、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要放进多少支铅笔呢?

  还能有枚举法吗?对,不能,枚举法虽然比较直观,但数据大的时候用起来比较麻烦。可以用假设法和列式计算。

  4、表格中通过整理,总结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当要分的物体数比鸽巢数(抽屉数)多1时,至少数等于2“商+1”。

  5、简单了解鸽巢问题的由来。

  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把我们的这一发现,称为笔筒问题。但其实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不是我们,而是德国的一个数学家“狄里克雷”。

  (四)检测导结

  好,我们做几道题检测一下你们的学*效果。

  1、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2、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

  3、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4、育新小学全校共有2192名学生,其中一年级新生有367名同学是2008年出生的,这个学校一年级学生2008年出生的同学中,至少有几个人出生在同一天?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作业:两导两练第70页、71页实践应用1、4题。

《鸽巢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初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扑克牌、3个笔筒。

  教学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趣导入:

  1、老师这个魔术需要请1名同学来配合,谁愿意?

  向学生介绍这是一幅扑克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请学生随意抽出5张牌)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手里有5张牌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学生打开牌让大家看)

  课件出示:至少有2张是同一花色。“至少”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老师为什么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呢?因为这个有趣的魔术中蕴含着一个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演:鸽巢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列举法:

  课件出示:同学们,如果把3支笔放进2个笔筒中,会有哪几种摆放的结果?

  找一组学生上前实物模拟操作摆放情况。

  师问:同学们,你们谁能把摆放的情况用“总有……至少……”这个句式来概括出来吗?“总有”、“至少”分别又是什么意思呢?

  概括得出: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及时肯定学生们的回答: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真强)

  课件出示:如果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中呢?快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探索一下:

  1.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实物模拟(2)图示(3)数的分解

  2.学生汇报,讲台展示。

  3.学生概括得出: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以上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验证了结论,这种方法叫“列举法”。

  (二)假设法

  师问:同学们,将100支笔放99个笔筒,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进几支笔呢?

  追问有勇气列举吗?预设:没有勇气列举

  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找到“至少数”呢?

  课件出示:4支笔放3个笔筒,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这句话能快速得到验证吗?

  1.引导学生思考:回顾下“至少”的意思,为保障每个笔筒都尽量少,不能出现某个笔筒特别多的情况,我们要把怎样分?学生尝试作答:

  生:如果每个笔筒里放1支笔,放了3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既而教师图示。(及时肯定学生的探究能力)

  2.引伸拓展:

  (1) 5支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 )支笔。

  (2) 6支笔放进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 )支笔。

  (3) 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

  也就是说:有n+1支笔放进n个笔筒中,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2支笔。

  3.小结:这种先假设按*均分,然后再分配剩余量的方法叫做“假设法”。

  教师追问:列举法和假设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学生总结出:

  列举法优点: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结果一目了然。缺点:局限性,摆放更多笔浪费时间,效率低。

  假设法的优点是:简洁、迅速解决问题,更具有一般性。

  三、练*巩固,解决问题

  1.5只鸽子飞进3个鸽笼,总有1个鸽笼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为什么?

  2.同学们理解上面扑克牌的原理了吗?

  四、鸽巢原理的由来

  最早指出这个数学原理的是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这个原理被称为“狄利克雷原理”,又因为在讲述这个原理是,人们经常以鸽巢、抽屉为例,所以它往往也被称为“鸽巢原理”和“抽屉原理”。

  五:板书设计

  鸽巢问题

  “总是”“至少”

  列举法

  假设法*均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