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计划 / | 教学计划,社会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1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品社成绩普遍较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容忽视的问题,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课标教材内容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第二单元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不屈不饶的*人;第四单元日益富强的*人。

  三、教学目标和任务:

  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

  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

  6、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安全与信任。

  7、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2

  本册教材学生知识能力*惯态度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本册教材重点难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六(5)班有学生59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三、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

  四、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五、教学内容安排表

  (略)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1)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菁华3篇)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1

  本册教材学生知识能力*惯态度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本册教材重点难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六(5)班有学生59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三、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

  四、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五、教学内容安排表

  (略)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3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1人。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四、教学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学方式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五、优生的培养及学困生转化措施

  1、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优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的兴趣。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2)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3篇)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我们的民主生活”和“我爱祖国山和水”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对祖国山河了解,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我们的民主生活”和“我爱祖国山和水”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对祖国山河了解,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同学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学思维活跃,集体观念强,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有爱心,敢于表示自我,个性好强,但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善于反省自身,爱模仿电视明星,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错误。

  二,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和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和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同学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战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规范》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实际生活。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同学主体

  四,教学目标:

  引导同学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身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引导同学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证了我们的权益。

  了解国家所蒙受的羞耻,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通过生动的事例,协助同学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同学的人文精神。

  让同学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溢机遇和挑战。

  五,教学措施:

  必需注重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同学,以所有同学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中强调"必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需与同学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出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需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必需注重同学的实践

  实践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笼统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学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同学学**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惯。

  4,培养专心听他人讲话的*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考虑,做好笔记的*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惯。

  七,潜能生辅导:

  1,对毛俊杰等喜欢打闹的同学,引导其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引导计智慧等不爱科学的女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3,用"学校里的红绿灯"教育常犯纪律的张浩然等,使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八,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时提高业务水*;辅导同学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

  九,教学活动布置:

  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 3课 10~14课时

  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 3课 7~9课时

  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 4课 8~12课时

  第四单元:科技发明新生活 4课 7~9课时

  第五单元:商品带你看世界 4课 9~12课时

  总计:41——56课时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3)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集合15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来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份计划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5)班全体学生都比较遵守课堂纪律。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3篇课文,29个课时。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包括《社区的.公共设施》《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第二单元“我看家乡的新变化”包括《城乡巨变》《腾飞的翅膀》《交通连四方》《服务在身边》;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包括《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包括《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本册教材由学生身边出发,让学生了解社区,了解城乡变化,了解民族和世界。

  三、教学目标

  1、能关心社区,以热情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乐于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认真进行实践调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2、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体验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关怀,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乐意奉献社会奉献家乡。

  3、乐意了解少数民族,能接受欣赏少数民族,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愿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

  4、乐意走*关心了解世界。积极感受理解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传统,养成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态度。乐意与别人分享快乐,珍视和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二)、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培优补差措施

  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

  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七、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22---2、26

  始业教育

  2

  3、1---3、7

  1、社区的公共设施

  2

  3

  3、8---3、14

  2、和睦相处

  2

  4

  3、15---3、21

  3、精彩的社区生活

  2

  5

  3、22---3、28

  1、城乡巨变

  2

  6

  3、29---4、4

  2、腾飞的翅膀

  2

  7

  4、5---4、11

  3、交通连四方

  清明节放假

  1

  8

  4、12---4、18

  3、交通连四方

  1

  9

  4、19---4、25

  4、服务在身边

  期中考试

  1

  10

  4、26---5、2

  4、服务在身边

  五、一 放假

  1

  11

  5、3---5、9

  1、56个民族是一家

  2

  12

  5、10---5、16

  2、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2

  13

  5、17---5、23

  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2

  14

  5、24---5、30

  1、世界之窗

  2

  15

  5、31---6、6

  2、节日大观

  2

  16

  6、7---6、13

  3、多彩服饰

  2

  17

  6、14---6、20

  期末复*

  18

  6、21---6、27

  期末考试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的目标。

  2、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3、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4、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我学* 我快乐,家庭因我而美丽,共享友爱阳光,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本课程的学*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五、教学进度安排

  1

  2.10—2.15

  开学工作

  2

  2.16—2.22

  时光老人对我说

  3

  2.23—3.1

  我有一把金钥匙

  4

  3.2—3.8

  今天我进步了吗

  5

  3.9—3.15

  妈妈,您放心吧

  6

  3.16—3.22

  我爱我的家人

  7

  3.23—3.29

  我们共同面对

  8

  3.30—4.5

  大家都是好朋友

  9

  4.6—4.12

  你的心情我理解

  10

  4.13—4.19

  友爱是相同的

  11

  4.20—4.26

  为了友谊,我们共同努力

  12

  4.27—5.3

  五一假期

  五.一劳动节

  13

  5.4—5.10

  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

  14

  5.11—5.17

  家乡的打工族

  15

  5.18—5.24

  行行出状元

  16

  5.25—5.31

  “小蜜蜂”在行动

  17

  6.1—6.7

  56个民族是一家

  18

  6.8—6.14

  多彩的民族风情

  19

  6.15—6.21

  民族团结一家亲

  20

  6.22—6.28

  期末测试

  21

  6.29—7.4

  假期工作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学期教学主要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单元: 与人相处中尊重、体谅他人;相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对坦荡正直的人心怀敬佩, 愿意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并愿意为之约束自己的言 行,抵制不良的生活*惯;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与憧憬,棉队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 感受、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愿意主动与家人沟通,尊重孝敬老人。关心家庭生活, 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的意识,初步具有合理的消 费观

  第三单元: 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友谊的珍贵,体验拥有朋友的快乐和团结合作带来的乐趣。 关心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第四单元: 感受信息技术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各种传媒和多媒 体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对各种新兴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充分享用 他所提供的便利时亦能自觉遵守各种共同的规则

  能力目标

  第一单元: 在生活中能分辨是非,正确地面对错误,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调整自己的言行,做一个 诚实的人,学会一些与人坦诚交往的方法,对不应该做的事情学会拒绝;学会面对与人交 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以及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方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能调整自 己的心态,并能尝试加以解决

  第二单元: 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主动关心家人,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 会初步统计家庭收支情况,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初步学会一些与父母和家人沟通的办法

  第三单元: 宽容地对待他人,能欣赏和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等地与伙伴合作交流;自觉地遵 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生活出谋 划策。

  第四单元: 学会用电话、书信等现代通信方式与人交流。养成规范书写信件的*惯,注意通信、 通话的文明礼仪,不私自拆阅别人的信件和撕取别人信件上的邮票。遇到土法事情会正确 拨打应急电话。能有节制地、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不沉溺于看电视和玩网络游 戏,自觉抵制、远离不健康的书报影视以及不健康的网站。能利用交往工具进行交流、沟 通合作,利用传媒、网络获取信息,初步养成看好书、读好报的生活*惯。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知道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同样是诚实的孩子;了解迷恋 游戏机、沉溺电视等不良生活*惯的`危害;知道理解、体谅他人是解决和避免冲突,与人 愉快相处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学*中会有困难,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二单元: 知道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了解家庭经济 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开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 任感

  第三单元: 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知道自己是集体的小主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 任;懂得在一个集体中,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 在日常的学*、生活中,应该按规则办事

  第四单元: 了解邮政、电信、传媒、网络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邮是一项健康、高雅的活动。知道 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行为。明白乱拨应急电话的后果。懂得传媒、网络是两把“双刃剑”, 使用不当会影响甚至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知道写信和打电话是一般程序和方法。

  四、教学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及时进行二次备课,并做好课后小记。

  2、重视课前准备环节,努力使每次上课老师学生都有充分的准备。

  3、精心策划,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专课专用,不占用品社课的教学时间。

  5、多看教学杂志,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教学新动向。

  6、充分利用班队课,谈话课进行教育,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整体提高。

  7、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8、经常与家长联系,让孩子在各种环境下良好的成长。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五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的结构与三年级上册基本相同,共有四个单元,一、三单元各有三课,二、四单元各有四课.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4个专题。依次是:珍爱生命;关心你爱护你;出行的学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1)框架结构综合?

  (2)学*内容开放?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客厅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3)整体设计连贯?各课的设计既有各自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又有散发性,课与课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4)学*方式新颖?突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学*特点。

  (5)呈现形式活泼

  三、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2、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知识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集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生态,呵护生命。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第二单元: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体会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第三单元: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能利用交通图选择比较简单的出行路线。知道出行时怎样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方式。知道有关的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四单元: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了解为家乡作出贡献的人,唤起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六、教学措施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2、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生活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2、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

  3、注意让学生通过经验来建构认识。

  4、注意通过范例,引导学生自觉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5、重视对学*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八、学生*惯养成目标

  1、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5、在与同伴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6、及时记录心中的疑问,经努力无法解决就虚心向别人求教。

  7、比较自觉地运用工具书解决学*中碰到的问题。

  8、能较自觉地在课前和课后从相关的书籍中查寻需要的资料。

  9、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搜索,初步养成分类整理信息、介绍重点内容的*惯。

  九、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12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课时

  第四单元8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42名学生,男生23人,女生19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措施

  1、认真学*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第1周

  诚实,不需要理由

  第2周

  拍手拉钩不要变

  第3周

  诚信就在身边

  第4周

  同在蓝天下

  第5周

  生活因爱更美丽

  第6周

  我们的爱心行动

  第7周

  流过家乡的小河

  第8周

  我们时刻在呼吸

  第9周

  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

  呵护绿色家园

  第11周

  马路修到家门口

  第12周

  交通海陆空

  第13周

  *安走天下

  第14周

  在世界的东方

  第15周

  我们的大中国

  第16周

  壮丽的河山

  第17周

  海峡**盼统一

  第18周

  复*考核

  第19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基本情况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

  本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学校老师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无私的爱;社会对少年儿童成长给予的关爱。由于现阶段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受爱,不知道爱人,在家不知道爱父母,在学校不知道爱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不知道爱他人。因此,本单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的爱,他人的爱,还应当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本单元的主题思想重在让学生认识自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不同,意识到自己和同学在班级中有不同的作用,懂得在与同学和他人的.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等相处。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观察,认识各行各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感受到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从而树立尊重各行业劳动者的态度,并对他们怀有感激之心。

  第四单元:《寻路和行路》。

  本单元力求让儿童掌握有意义的知识为出发点,改变过去把学知识与儿童生活脱节的状况,让儿童知识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课程中的知识学*对学生而言是有用的和有意义的。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三、本期教学目的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具准备及专题实验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等

  六、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

  1 1、家人的爱(第一单元)

  1 2活动天地:为家人做事

  1 3 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1 4活动天地:有话大家说

  1 5 3、来自社会的爱

  1 6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1 7清明节

  18 1、不一样的你我他(第二单元)

  19我们一起来作画

  1 10 2、换个角度想一想

  1 11五一国际劳动节

  1 12 3、分享快乐

  113 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第三单元)

  14 2、阿姨叔叔辛苦了

  1 15端午节

  1 16 3、说声谢谢

  1 17 1、学看*面图

  1 18 2、校外探路

  1 19 3、出行的学

  1 20期末复*考试

  1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学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同学,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备注

  1 从四大发明说起 2

  2、 圆明园在哭泣 2

  3、 悲愤的吼声 2

  4、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2

  7、 走进新时代 2

  8 高峡出*湖 2

  9 西部大开发 2

  10 日新月异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国际组织 2

  13 期末复* 2

  14 期末检查 2

  15 检查反馈 2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教学实施上,必须贯彻标准的这种根本理念,使得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多样化的学*活动,感受和理解、*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粹的知识学*。

  一、要全面理解课程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必须认识到,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互为影响的。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在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态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的,而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

  在具体的课程单元中,

  要逐渐地*惯于全面地考虑和把握教学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具体内容,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事先从目标出发进行考虑:在这一单元、主题或课题的学*中,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可能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能给予学生哪些知识经验的获得?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把握。当然,在不同的内容中,态度、能力、知识目标必然地会各有侧重。

  二、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并非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并不是从这门课的学*才开始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已经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行为*惯,具有了很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很自然地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基本相适应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了初步的社会积极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正是从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继续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要把教学内容当作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加以讲解,加以灌输。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的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

  除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还应当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连续性过程的规律。所有这些,仅仅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思考和尝试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向更成熟、更高级的水*发展,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扩充、提升。

  三、要引导学生自主学*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当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等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而这些成分的形成、变化与提高,都是以个体的亲身经历、主观体验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会有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而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动当中才可能产生。因此,如何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地学*,是教师带有根本性的任务。

  四、要多方面拓展教学空间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两个班共有84人世间,六(一)班43人,六(二)班41人,这两个班的学生思想纯洁,学*态度好,上进性都很强,爱学*、爱劳动,是两个优秀的班集体。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单元,即学会合作、祖国,我为你自豪、放飞和*鸽、只有一个地球、我的未来不是梦。

  主题文: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其作用相对灵活。

  情景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对话,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课时安排及教学目标

  单元课题教学目标课时

  一、学会合作

  1、齐心真好

  1、知道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有合作才能做好。

  2、懂得战胜困难、获得荣誉等都需要合作,明白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对手也是朋友

  1、以故事的启示及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作用及彼此的关系。

  2、知道现代社会有竞争,更需要合作。

  3、让我们荡起双桨

  1、通过具体的活动、广泛的交流和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学*怎样与人合作。

  2、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二、祖国,我为你自豪

  1、新时代,新生活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议取得的伟大成就。

  2、从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受祖国的巨变,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祖国的逐渐强大而自豪。

  3、感受祖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立志建设祖国。

  2、春天的故事

  1、知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引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从“东方红”到“神舟”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懂得航天事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3、学*航天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从小立志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4、光辉的瞬间

  1、使学生知道祖国领土不可分割,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教育学生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力所能及的事。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学*体育健儿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顽强精神。

  4、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史上的一个个光辉的瞬间,激发民族自豪感。

  5、我为祖国绘蓝图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祖国的逐渐强大而自豪,培养和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感情。

  2、知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从小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做贡献。

  三、放飞和*鸽

  1、和*,我们共同的愿望

  1、知道世界各地的`人们表达向往和*的方式,懂得和*的含义。

  2、了解为和*服务的组织,掌握为和*事业做出贡献的人物事迹。

  3、激发学生热爱和*的思想情感。

  2、战争,人类的灾难

  1、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幸与灾难,进一步体会和*的美好。

  2、使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环境,居安思危,增强优患意识。

  四、只有一个地球

  1、地球,生命的摇篮

  1、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球妈妈深深的爱。

  2、大自然的诉说

  1、了解由于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温室效应、沙尘暴、珍惜物种濒临灭绝等问题挑战着人类,使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

  2、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并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地球累了

  1、知道人中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之一,了解人口膨胀给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

  2、让学生了解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无节制地开采,必将导致资源枯竭的恶果。引导学生爱护资源。

  4、守望碧水蓝天

  1、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

  2、教育每个学生应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用各种方式为保护环境出力。

  五、我的未来不是梦

  1、小小少年

  1、感知自己在不断地成长,学*、生活的能力也在加强。

  2、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爱,学会感激,对亲人,对朋友,对老师,对大自然,对美丽的生命等。

  2、我有一个梦

  1、充分地认识自己,树立理想。

  2、追踪前人的成长历程,懂得实现理想要靠努力。

  3、明天不遥远

  1、使学生懂得要成为中学生,要做好准备。

  2、了解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会得到帮助,应该更自信。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年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

  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时间安排:

  第一大周:入学教育

  1、在公共汽车上

  2、想想他们的难处

  3、伸出我的手

  4、我们赢了

  5、绿色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7、家乡的变化

  8、怎样到达目的地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惯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特别关注水资源的利用问题,确定本学期的环保主题:节水,爱水、节水,创建节水班级,节水校园;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结合班级节水这一环保主题,办一期节水小报,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三、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四、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五、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渗透节水教育)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品德,小学,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 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 第二单元 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 不屈不饶的中国人;第四单元 日益富强的中国人。

  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 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 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标:

  1. 能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 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 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 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知识目标:

  1. 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 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 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 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 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 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安全与信任。

  7. 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 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 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与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 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四、课时安排

  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二班共有学生64人,男生有34人,女生有30人,同学们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级体。可是还存在着所有独生子女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我着想,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忙其养成正确的行为*惯,使其受益终生。,学生们聪明活泼,积极进取,透过三年学*生活的锻炼,他们已具备良好的学**惯,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各个班的成绩相差不大。整体上看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惯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二、成绩和经验

  (一)经验

  1、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显。

  2、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主要是学**惯、纪律*惯、卫生*惯、文明礼貌、学**惯和两操*惯,环境卫生的教育,都不一样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1、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2、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我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

  3、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4、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思想品质。

  5、利用电教媒体,比如录象、课件等,形象生动的使学生受到教育。

  (二)成绩

  1、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学生透过学*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时的学*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我的毅力。

  4、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不断进步。

  5、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应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我的名誉,学*了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学生知道了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三、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说道理,同学都能了解,可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我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构成仍然是个难题。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构成仍然有必须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的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6、不能有效的运用电教手段。

  7、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也、社会公德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不一样与其他的行业,我们教育的是一群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光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采用多渠道的沟通,势在必行。

  4、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5、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构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6、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惯的出现。作到防患于未然。

  7、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5人,其中女生7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从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名人开始,安排了“引以为荣的家乡”、“缩短时空的通信”、“四通八达的交通”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主要以河北省为切入点,逐步扩大到华北*原等地,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家乡曾了出现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了解现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引导学生学*家乡优秀人物的品质。同时,通过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们,激发他们自觉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教材编排了“历史悠久的家乡”、“革命精神照后人”、“值得骄傲的家乡人”、“多样的风俗”、“大家共同出本书”五个主题见容。

  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通过让学生了解通信的种类和通信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通信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信的发展越来越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人们之间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小,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邮政和电信作为通信的主要部门,辛勤工作着许许多多的人们,教材通过展示“众人托起一封信”的过程,引导学生尊重在通信部门工作的人们,并通过案例的分析,教育学生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教材编排了“通信的种类和发展”、“天涯若比邻”、“感谢你们的服务”、“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温情寄给希望小学”五个主题。

  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通过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之间关系的了解,感受交通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自觉爱护交通设施和交通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对乘务员辛勤工作的认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劳动。同时鼓励学生对交通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的想像,并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交通的变化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为我们的国家而自豪。教材编排了“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乘务员辛苦了”、“爱护交通设施”、“我心中的交通蓝图”四个主题。

  (二)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引以为荣的家乡”单元的学*,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热爱***,爱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

  (2)通过了解通信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感受通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遵守通信道德规范。

  (3)初步感受交通运输和我们学*、生活、工作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建国以来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交通运输行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够使用常用的通信方式与亲友、同学进行通信联系,培养观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和选择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的初步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了解家乡名人的先进事迹,了解家乡的民众等。

  (2)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了解和感受通信与无误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3)初步了解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知识、特点以及发展过程,知道生活离不开交通运输设施的帮助;感受交通运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懂得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懂得怎样使用交通运输工具,懂得爱护交通设施,使学生对交通运输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修改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三、教学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主题,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其他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1、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话题和范例,很难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创造。

  2、精心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启发学生观察图片和周围事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拓展性的学*和探索。

  3、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分析和运用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验、探究的尝试活动,激励学生在学*中有创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四、优生的培养及学困生转化措施

  1、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的活动中享受*等的待遇。

  2、优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的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

  1、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14课时

  第二单元10课时共计36课时

  第三单元12课时

  2、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第二周第一单元1课

  第三周2课

  第四周3课

  第五周4课

  第六周5课

  第七周单元检测

  第八周第二单元1课

  第九周2课

  第十周3课

  第十一周4课

  第十二周5课

  第十三周单元检测

  第十四周第三单元1课

  第十五周2课

  第十六周3课

  第十七周4课

  第十八周复*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和原则,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二、现状分析

  (1)四年级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150名新入学儿童,他们个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他们懂礼貌,文明*惯较好;经第一天培训后发现,绝大多数孩子不仅识字量大,而且非常乐于助人,理解能力也较强。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相信在品社课上,他们会认真听课,收获更多的好*惯及更好的品德行为。期待他们的进步!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由三个单元组成。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儿童的生活经验,贴*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一单元《我们在一起》第二单元《成长不烦恼》第三单元《聪明的消费者》,各单元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活动主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主要有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内容,家乡,世界的民族风情,*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三、本单元的学*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在一起

  第二单元成长不烦恼

  第三单元聪明的消费者

  四、教学工作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五、保障措施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喜爱艺术,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欲望

  3、改进学*、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4)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XX—XX学年度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感。教学中应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周:《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周:《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周:复*

  第十周:《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周:《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周:《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周:综合活动

  第十五周:学生社会生活考察活动

  第十六周:复*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将心比心心更宽》的教学设计05-02

  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1-16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1-02

  小学三年级学生品德评语04-10

  论品德修养04-17

  论品德修养01-04

  品德修养谚语07-31

  学生品德评语05-21

  学生品德评语05-21

  演讲与口才的教学计划03-26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五、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

  世界问题还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

  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第13周至第15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班级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1、丝品课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小学语文、数学、思品、自然等学科既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虽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教育的任务。寓思想教育于愉快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思品课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如随着家庭生活水*的日益提高,小学生口袋里的人民币也日益增多,吃零食、比穿戴、讲享受成风。所有这些决定了思品课只靠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和教师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奏效的,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惯。

  3、思品课教学与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和安全教育活动等德育工作相结合,思品课教学要从课堂内容出发,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4、思品课教学与课前、课后活动相结合,我们将根据教材特点开展课前活动。如: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有关资料等,为明理充实感性材料,做好铺垫。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惯,从而促进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和安全教育活动来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所起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和世界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学会在利用互联网的同时又能保持高度的警惕。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

  6、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7、培养学生一定的国际意识和世界公民的责任感。逐步增强维护世界和*、促进世界发展的责任感,为建设一个*等、富足、民主、进步的世界而努力。

  四、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重、难点第1周至第5周

  第一单元:永恒的愿望11节

  1.了解和*鸽的由来,知道鸽子是和*的象征,知道和*是全世界人民最美好的心愿。

  2.萌发爱好和*的情感。

  3.学会搜集资料。

  4、通过*两个世纪末世界发生的两次大战争的事例,引出“和*”、“安全”、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而又向往的生活的话题。引起“不忘历史,携手未来”的作用。

  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及灾难,希望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难点:两次世界战争的时间距离现在较远,学生对战争遗留的创伤比较生疏,需疏导。

  第6周至第11周第二单元地球真美丽22节

  1、帮助学生世界的一些情况,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的下人们的的生活一、方式风俗*惯。

  2、知道社会生活不同的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

  3、形成“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1、从地球仪上清楚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

  2、知道地球是我们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而且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激发保护地球的欲望。

  第11周至第14周第三单元成长记录册11节

  态度:通过学*和交流,感悟亲子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真情;学会自我控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困难和问题。

  能力:提高与家长、同学等人际之间的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反思自我的能力。

  知识:懂得简单的自我调节和人沟通的方法,懂得吸烟和吸毒对人的身体健康的损害,懂得吸毒不仅有害健康而且违法,懂得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懂得男女之间不仅应该相互尊重,也可以友好交往。

  懂得正确交友的意义,学*正确交友的方法。

  认识毒品的危害。

  增加对小学生活和母校的热爱之情。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二班共有学生64人,男生有34人,女生有30人,同学们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级体。可是还存在着所有独生子女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我着想,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忙其养成正确的行为*惯,使其受益终生。,学生们聪明活泼,积极进取,透过三年学*生活的锻炼,他们已具备良好的学**惯,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各个班的成绩相差不大。整体上看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惯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二、成绩和经验

  (一)经验

  1、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显。

  2、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主要是学**惯、纪律*惯、卫生*惯、文明礼貌、学**惯和两操*惯,环境卫生的教育,都不一样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1、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2、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我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

  3、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4、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思想品质。

  5、利用电教媒体,比如录象、课件等,形象生动的使学生受到教育。

  (二)成绩

  1、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学生透过学*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时的学*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我的毅力。

  4、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不断进步。

  5、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应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我的名誉,学*了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学生知道了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三、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说道理,同学都能了解,可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我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构成仍然是个难题。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构成仍然有必须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的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6、不能有效的运用电教手段。

  7、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也、社会公德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不一样与其他的行业,我们教育的是一群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光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采用多渠道的沟通,势在必行。

  4、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5、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构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6、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惯的出现。作到防患于未然。

  7、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教学内容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生活中讲规则,分别介绍我们的'约定;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我做小小普法员。第二单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进健康;远离“诱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单元交通连着你我他:从马车到飞机;天南地北任我游;我做交通设计师。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2、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用法的意识。

  3、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安全与信任。

  (7)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社会性、时代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对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尚有一定的断层。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内容更加深刻,学*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

  (四)重视世界史地内容的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世界地理,知道地球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体会世界地貌的多姿多彩。初步知道世界上的三大任中和使用的几种语言,知道世界各国在地理环境、传统方面存在差异,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激发了解世界文化的兴趣。

  2、知道人类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发明成果,懂得科技造福人类,增强学好科学的使命感。直到国际间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知道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重大灾难,体会热爱和*、反对侵略战争和恐怖活动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关注环境与资源等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初步树立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了解联合国、国际奥委会等一些重要的国际性的名称及其开展的一些活动,体会联合国宗旨和奥运精神。知道《儿童权利公约》等一些国际性公约的名称极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作用。

  4、懂得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少年要学*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立志成才。懂的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要有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当好"地球村"的公民。感谢母校与老师的辛勤培育,为走向时代做好德、智、体等方面的准备。

  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今秋我担任三年级4个班,四年级4个班的品德教学工作,一周共16节课,每课都有配套的练*题,一课一练、做后要改,工作量相当大。

  一、指导思想: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四年级四个班的学生比三年级学生稍微好一点,已经有一年的品德学*经验。学生学**惯、风气、态度良好。热爱学*,热爱生活,有一定安全意识。

  三、工作目标:

  总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综合指数达到规定标高。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培优辅差措施:

  培优对象为20xx年春期末考试成绩临优学生,辅差对象为20xx年春期末考试成绩临及学生。

  1、教师了解和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其实并不是以消灭差异为目的,而是推动有差异的发展。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使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升。

  2、教师坚持做到每节课“层级化”训练分明,练*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既有“双基”知识,也有拓展训练,保证后进生学有所获,优等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

  3、*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努力做到多鼓励,多宽容。耐心细致地帮助,上课时多留意,多体贴,督促他们及时完成相关作业以及练*。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和生活的强者;鼓励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下,另行自我发展,找到自己的长处。

  5、使他们明确学*的目的性、端正学*态度,逐步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

  6、课堂活动中,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譬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7、对学困生在教学中做到:“四优先、五跟踪”(“四优先”即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课外辅导优先、家庭访问优先,“五跟踪”即思想跟踪、课堂跟踪、作业跟踪、测试跟踪、学法跟踪)。

  六、教学进度表:

  20xx年秋季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进度表

  周数

  具体时间

  应完成的教学内容

  课时数

  备注

  第1周

  9.1———9.4

  新学期开学*惯教育

  1

  只有2天教学时间

  第2周

  9.6———9.10

  第一单元我的一家

  2

  第3周

  9.14———9.18

  爱的港湾

  2

  第4周

  9.21———9.25

  安全地成长

  2

  第5周

  9.28———10.2

  复*第一单元

  1

  只有3天教学时间

  第6周

  10.5———10.10.

  复*第一单元

  1

  只有3天教学时间

  第7周

  10.12———10.16

  第二单元说说我自己

  2

  第8周

  10.19———10.23

  夸夸我的同学

  2

  第9周

  10.26———10.30

  同学之间

  2

  第4周

  11.2———11.6

  复*第二单元

  2

  第11周

  11.9———11.13

  第三单元我爱我们班

  2

  第12周

  11.16———11.20

  学*交流站

  2

  第13周

  11.23———11.27

  大家一起玩

  2

  第14周

  11.30———12.4

  复*第三单元

  2

  第15周

  12.7———12.11

  第四单元画画我们的学校

  2

  第16周

  12.14———12.18

  学校里工作的人们

  2

  第17周

  12.21———12.25

  学校的变化

  2

  第18周

  12.28———元月1日

  复*第四单元

  2

  第19周

  元月4日———元月8日

  总复*

  2

  第20周

  元月11日——元月15日

  总复*

  2

  第21周

  元月18日————元月22

  考试周

  20xx年秋季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进度表

  周数

  具体时间

  应完成的教学内容

  课时数

  备注

  第1周

  9.1———9.4

  新学期开学*惯教育

  1

  只有2天教学时间

  第2周

  9.6———9.10

  第一单元学会合作

  2

  第3周

  9.14———9.18

  当意见不一致时

  2

  第4周

  9.21———9.25

  诚信是金

  2

  第5周

  9.28———10.2

  复*第一单元

  1

  只有3天教学时间

  第6周

  10.5———10.10.

  复*第一单元

  1

  只有3天教学时间

  第7周

  10.12———10.16

  第二单元我是学*的主人

  2

  第8周

  10.19———10.23

  和好书交朋友

  2

  第9周

  10.26———10.30

  复*第二单元

  2

  第4周

  11.2———11.6

  第三单元我的家乡在哪里

  2

  第11周

  11.9———11.13

  长江**是家乡

  2

  第12周

  11.16———11.20

  说说家乡的故事

  2

  第13周

  11.23———11.27

  复*第三单元

  2

  第14周

  11.30———12.4

  第四单元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2

  第15周

  12.7———12.11

  我的发现与担心

  2

  第16周

  12.14———12.18

  复*第四单元

  2

  第17周

  12.21———12.25

  复*第1、2单元

  2

  第18周

  12.28———元月1日

  复*第3、4单元

  2

  第19周

  元月4日———元月8日

  总复*

  2

  第20周

  元月11日——元月15日

  总复*

  2

  第21周

  元月18日————元月22

  考试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这个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文明通信,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预期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让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和陌生,教材从“吃穿用哪里来”切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饮食,首先把握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大量的图片 “到农村去看看”和“到工厂去看看” ,让学生感受到亲临其境,让学生认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基本过程。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教材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教材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主题。

  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状态和学*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 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教学总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四、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 1

  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五、教学时间安排

  (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本班学生共23人,这是个团结上进、活泼诚实的班集体,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一、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三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

  二、学情分析

  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

  2、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区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区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3、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风景名胜的国家,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惯和礼仪*俗增进民族团结

  四、教学策略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五、教学进度

  时间工作内容备注第一周机动新学期常规教育第二周第一单元方便面的来历。

  1粒粒皆幸苦第三周2走进食品加工厂第四周3珍惜劳动成果第五周第二单元天涯若比邻。

  1便捷的通信

  第六周机动国庆放假第七周

  2多彩的现代传媒第八周

  3走进网络时代第九周半期复*

  第十周1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三单元科技改变生活。

  身边的科技科技推动社会发展锋利的双刃剑机动期末复*期末复*考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同学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同学通过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时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生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家长对自身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家长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身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身手。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交通*安知识,通过对水、电、火的*安使用问题,培养他们的*安意识。

  三、具体措施:

  1、全面掌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同学已有的经验,结合同学实际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起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同学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

  4、空虚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同学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实际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布置: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在爱的阳光下 10课时

  第一、二周 家人的爱

  第三、四周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第四、五周 来自社会的爱

  我们共欢乐 8课时

  第七周 不一样的你我他

  第八周 换个角度想一想

  第九周 分享的快乐

  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6课时

  第十一周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第十二周 阿姨、叔叔辛苦了

  第十三周 说声“谢谢”

  寻路和行路 8课时

  第十四周 学看*面图

  第十五周 校外探路

  第十六周 出行的学问

  第十七周 马路不是游戏场

  第十八周 复*、考核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30,男生19,女生11,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爱国精神,但对社会、国际时事没有关注的意识,除了看电视外,很少有机会了解国家大事与国外文化,还没确立开放的国际意识。大部分学生的道德处于他律状态,逐步向自律发展。个别学生处于青春期,出现自我中心、故意捣乱、是非不分、叛逆等现象。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引领儿童走进多样化的世界,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学期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五、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探究、体验,在学*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俱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六、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2.23——2.28

  始业教育(1课时)

  1、可爱的地球(1课时)

  2

  3.1——3.7

  1、可爱的地球(1课时)

  2、从世界***(1课时)

  3

  3.8——3.14

  2、从世界***(1课时)

  3、我们互通有无(1课时)

  4

  3.15——3.21

  3、我们互通有无(1课时)

  4、网络连接你我他(1课时)

  5

  3.22——3.28

  4、网络连接你我他(1课时)

  5、地球在“发低烧”(1课时)

  6

  3.29——4.4

  5、地球在“发低烧”(1课时)

  6、天有不测风云(1课时)

  7

  4.5——4.11

  6、天有不测风云(1课时)

  7、许多物种消失了(1课时)

  8

  4.12——4.18

  7、许多物种消失了(1课时)

  9

  4.19——4.25

  8、可怕的物种入侵(2课时)

  10

  4.26——5.2

  9、自然资源取之不尽(2课时)

  11

  5.3——5.9

  10、战争何时了(2课时)

  12

  5.10——5.16

  11、科学技术的喜与忧(1课时)

  13

  5.17——5.23

  11、科学技术的喜与忧(1课时)

  12、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14

  5.24——5.30

  12、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13、我的这6年(1课时)

  15

  5.31——6.6

  13、我的这6年(1课时)

  14、去中学看看(1课时)

  16

  6.7——6.13

  14、去中学看看(1课时)

  15、我们的毕业典礼(1课时)

  17

  6.14——6.20

  15、我们的毕业典礼(1课时)

  18

  6.21——6.27

  复*迎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第二学期

  一、新课程规范要求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规范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生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同学的经验作为学*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的目标。

  3、依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出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规范的各局部和各条均不是依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出现的。每一条规范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议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同学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同学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规范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出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生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偏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沛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偏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和建议

  (一)全面掌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协助同学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同学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同学已有的经验,结合同学实际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起探究学*主题,不时丰富和发展同学的生活经验,使同学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同学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同学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同学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同学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注意引导同学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同学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和时鼓励同学的各种尝试和有发明性的考虑,引导同学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空虚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同学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同学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和时丰富、空虚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实际性和亲*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同学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同学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同学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发明条件让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生长: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身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身的学*时间表。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身的学*方法收入自身的锦囊的活动。3、试着每天把自身的新发现记下来。4、建立自身的学*档案。

  我与家庭: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辛苦劳累,选择一些自身可以承当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2、学会认识*安标志,维护自身。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方法多。4、建立自身的*安卡。

  我与同学:1、为自身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身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抵触,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方法。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1、想方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2、协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身的采访记录。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果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身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惯和特色食品。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3、了解一些民族的保守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五、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同学自我评价、同学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议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同学进行充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同学在一段时间内学*本课程的学*态度、表示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同学巩固进步,修正缺乏,继续努力。

  3、同学自评。教师引导和协助同学对自身在学*中的表示与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同学互评。同学依据一定的规范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协助同学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同学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发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一起进行研讨。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同学学*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五、教学进度布置

  周 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3.1—3.7

  2 3.8—3.14

  3 3.15—3.21

  4 3.22—3.28

  5 3.29—4.4

  6 4.5—4.11

  7 4.12—4.18

  8 4.19—4.25

  9 4.26—5.2

  五.一劳动节

  10 5.3—5.9

  期中检测

  11 5.10—5.16

  12 5.17—5.23

  13 5.24—5.30

  14 5.31—6.6

  15 6.7—6.13

  16 6.14—6.20

  17 6.21—6.27

  18 6.28—7.4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班级情况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第二单元为《我们爱和*》、第三单元为《只有一个地球》、第四单元为《我们一起走过》。

  全册共13课33个框题,其教材的编排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综合性。本册教材共设四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开放性。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4。形式活泼。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富有亲切感。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并感到自豪。

  2、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对非正义战争的痛恨之情和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之心;体会和*的美好,增强和*意识,激发学生向往和*、热爱和*的情感。

  3、感谢地球对人类的养育之恩,激发热爱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能正确认识自然灾害。

  4、感受成长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及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体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的多彩及六年小学校园生活的美好。

  (二)行为与*惯:

  1、关注和同伴的公共事件,关注祖国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养成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惯。

  2、珍惜今天的和*环境,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主动关心国内外形势,为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做力所能及的事。

  3、逐步养成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好*惯;培养冷静、正确应对自然灾害侵袭的能力。

  4、能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并为母校、为老师、为同学弟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外交往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知道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外交方面的主要成就,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而得不断提升。了解奥运会历史及我国申办、筹办奥运会的历程。

  2、了解历史上各国人民为世界和*事业所做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和*环境的来之不易,知道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以及维护和*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世界和*是全人类的责任。提高冷静观察、客观分析社会事件的能力和收集、归纳有关信息及资料的能力。

  3、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知道由于人类的种种不良行为,地球正遭到破环;知道自然灾害是自然界发生的异常现象,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

  4、知道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同之处;能为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做好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准备。

  三、学生分析

  本班共48名学生,整体素质一般,部分学生思想表现好,遵纪守规,学*认真、自觉,劳动观念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养成了较好的行为*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学生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五、进度安排本学期教学周16周,每周2课时,总计3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每周内容:

  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

  2、飘扬的***

  3、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

  4、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5、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6、和*来之不易

  7、放飞和*鸽

  8、人类唯一的家园

  9、伤心的地球母亲

  10—11、在自然灾害面前

  12—13、课程伴我成长

  14—15、依依不舍情

  16、向往明天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5)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制定一个计划。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学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同学,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备注

  1 从四大发明说起 2

  2、 圆明园在哭泣 2

  3、 悲愤的吼声 2

  4、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2

  7、 走进新时代 2

  8 高峡出*湖 2

  9 西部大开发 2

  10 日新月异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国际组织 2

  13 期末复* 2

  14 期末检查 2

  15 检查反馈 2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

  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并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2、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

  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5、通过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的学*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结合第一单元的学*让他们巩固与贵州有关的地理知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搜集整理,了解到贵州的特色、民俗,进行汇报交流,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宣传家乡、报效家乡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学*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学会保护自身安全。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①我的家乡在哪里2课时

  ②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2课时

  ③浓浓乡土情2课时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①吃穿用哪里来2课时

  ②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2课时

  ③生活中的各行各业2课时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①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2课时

  ②交通与我们的生活2课时

  ③从古到今话交通2课时

  ④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2课时

  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

  ①通信连万家2课时

  ②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课时

  ③小窗口大世界2课时

  ④从看电视说起2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35人,男18,女17,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四、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4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五、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家庭、学校、社区 10课时

  第一、二周 我爱我的家

  第三、四周 我们的学校

  第四、五周 我生活的社区

  第二单元 我在学*中长大 8课时

  第七周我学会了

  第八周向“谁”学

  第九周做学*的主人

  第十一周 大家都在学

  第三单元 我和规则交朋友6课时

  第十二周 规则在哪里

  第十三周 规则有什么用

  第十四、五周 我们给自己定规则

  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 6课时

  第十六周我是谁

  第十七周我的责任

  第十八、九周 我能做好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20xx年9月

  20xx年9月1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孩子们的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 、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 、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 、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 、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 、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形式,学会合理选择通信;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 、了解诚信的内涵,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3 、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4 、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措施:

  1 、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 “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 “一锅煮”的误区。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周次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1

  第一单元通信与生活1通信连万家

  2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

  3小窗口大世界

  4

  4从看电视说起

  5

  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1请你相信我

  7

  2诚信是金

  8

  3社会呼唤诚信

  9

  机动

  10

  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1班队干部大家选

  11

  2集体事情大家定

  12

  3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13

  4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14

  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吃穿住话古今

  15

  2火焰中的文化:陶瓷青铜

  16

  3汉字和数的故事

  17

  4我们的骄傲:先人国宝国粹

  18

  机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1、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2、现状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三个单元组成。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儿童的生活经验,贴*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的主题,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费知识。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为主,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获取消费的初步感受。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俗》单元以燃放礼花,悬挂彩灯的情景为背景,其目的为烘托节日的喜庆氛围。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俗,感受到人们节日中享受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是让学生随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 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们**安安地度过每一天,是家长,学校,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设计本单元让学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系统地掌握一些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本领,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单元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活动主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主要有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内容,家乡,世界的民族风情,*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3、本单元的学*内容: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消费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俗

  第三单元 安全地生活

  4、教学工作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俗。

  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一意识

  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能力

  能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事,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常识合作的,有意识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3、知识

  1、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纪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保障措施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喜爱艺术,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欲望。

  3、改进学*、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走出深重的历史灾难”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学期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一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每周两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七、本册教学时间安排

  1、第一单元9教时

  2、第二单元9教时

  3、第三单元12教时

  4、第四单元10教时

  教学进度表

  周次

  内容

  1

  准备课(1课时)

  2

  第一单元解开心中千千结

  第1课同桌的你(2课时)

  3

  第2课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2课时)

  4

  第3课让烦恼走开(3课时)

  5

  第二单元法律在我身边

  第4课我要上学(2课时)

  6

  第5课小小**岗(2课时)

  7

  第6课一封特别的来信(2课时)

  8

  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

  第7课悲壮的古炮台(2课时)

  9

  第8课走进中山故里(2课时)

  10

  第9课南湖红船破浪开(2课时)

  11

  第10课黄河在怒吼(2课时)

  12

  第四单元***,我为你骄傲

  第11课祖国的钢铁长城(2课时)

  13

  第12课灿烂的姐妹花

  14-18

  第13课共同的心声

  19-20

  复*整理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

  2、我要安全地成长;

  3、我的成长与家庭;

  4、我的邻里生活;

  5、我的成长与学校;

  6、我的成长与他人;

  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教学目标总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不给邻居添麻烦

  第四周快乐的邻里生活

  第五周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第六周我是教室美容师

  第七周我送老师一朵花

  第八周我的劳动感受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从总体上看,本册继承了前四册即5、6、7、8册教材的整体风格。例如,课主题引领次主题,次主题整合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版式上,上方以导语、卡通人物呈现学*内容或任务要求,下方由卡通动物提出问题或活动设计及要求。

  从变化上看,自五年级上册开始,与图片相比,文字量明显加大;与形象的东西相比,观念的引导力度在加大;从语气、语态上看,逐步减弱了儿语化的特点。

  从学*方式看,适当增加了辩论、辨析、选择、二难情景讨论的活动方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加以内化。品德课的学*,一定要始于情感态度,依托于活动与实践,形成于观念及价值判断。

  另外,增加一定篇幅的阅读材料,以补充不同孩子的学*需要;教材本身留给老师的空间,也有所拓展。

  总之,本册教材各单元主题层次清晰、内容突出。例如,第一单元主要是课标“我在成长”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是课标“我与家庭”的内容,第三单元主要是课标“我与学校”的内容,第四单元主要是课标“我是中国人”的内容。而且,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与三年级、四年级教材的相关内容自然衔接、螺旋上升。

  二、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围绕课程性质,根据五年级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五年级上册分解的目标如下: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3)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过学校和班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4)知道在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5)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6)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

  (1)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2)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过学校和班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1、关于不同领域。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或家乡、祖国、世界等方面不断扩大,其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在随之加大,这是教材形成的内在逻辑,也是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依据。

  2、把握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2、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元周次课题课时

  第一单元有困难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2

  第二周2、成功一定有方法2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2

  第二单元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2

  第五周5、“我”和“我们”2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2

  第三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2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2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2

  第四单元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2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2

  第十二周12、不怕一万,就怕万一2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2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2

  第五单元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2

  第十六周16、在这危急时刻2

  第十七周17、灾害无情人有情2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2、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和成功感。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六年级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期。这个期间人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在个性方面出现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感”的发展,表现在:期望自己能和**一样独立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期望了解和参与**的生活世界;对于成年人的刻意模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于他的理解还是很不够的,但少年儿童们却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从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的渴望、共创和*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生活提供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1

  男生和女生

  22

  朋友之间

  3、

  学会和谐相处

  4、

  只有一个地球

  5、

  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

  6、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7、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8、

  9、

  10、

  11、

  12--16

  放飞和*鸽

  我们手拉手

  我的成长足迹

  临别感言

  期末复*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教学理念: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教学建议:

  一、运用对话教学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民主的、*等的师生关系,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是现代教学的艺术,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教师应具有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能迅速对反馈的信息及时梳理,正确引导并添加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在对话教学中,教材只是个精选的例子,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目的。

  二、教学手段媒体化教学手段是师生双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大大提高教学的速度和学*的效率。课改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革,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学*工具。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运用图片、图表、地图、报刊、图书、音像、网络、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尤其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活动多样化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具体指导活动,要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既能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活动时间不一定局限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课前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查阅书刊、报纸,可以去请教有关人士,也可以上网搜索,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线索和答案。课后可以对当堂没有理解的内容进行研究和落实。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立竿见影的,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于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在于学生的自主学*。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就可能被真正领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触及和调动,态度、价值观就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情境的创设,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效。

  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国际国内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本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就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应该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如与社会公益活动、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亲*感,也只有当他们感觉到所面对的教学内容原来就是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有益于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如教学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时,可结合当时发生的世界性的重大事件,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事发展同步。除上所述,还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六、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评价要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这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这种评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尺度的;这种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价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有好处,也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 2月25日上课

  2. 《可爱的地球》 2课时

  3 . 《可爱的地球》 1课时 《从世界***》 1课时

  4 . 《从世界***》 1课时 《我们互通有无》 1课时

  5 . 《我们互通有无》 1课时 《网络连接你我他》 1课时

  6.《网络连接你我他》 2课时

  7 . 《地球在“发低烧”》 2课时

  8 . 《天有不测风云》 2课时

  9 . 《许多物种消失了》 2课时 清明节放假

  10 . 《许多物种消失了》 1课时 《可怕的物种入侵》 1课时

  11 . 《可怕的物种入侵》 1课时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课时

  12 .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课时 《战争何时了》 1课时 期中考试

  13 . 《战争何时了》 1课时 国际劳动节 放假

  14 . 《科学技术的喜与忧》2课时 ,

  15. 《科学技术的喜与忧》1课时 《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16. 《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我的这6年》 1课时

  17. 《我的这6年》 1课时 《去中学看看》 1课时 端午节放假

  18 . 《我们的毕业典礼》 1课时 考核 期终考试 7月1日放暑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一班、六年级二班、六年级七班、六年级八班品社课下册的教学工作。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几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展开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景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永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审核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相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

  1、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懂得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能创造;勇于尝试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

  2、了解工业、农业生产与认得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科学技术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3、感受现代通信和现代传媒与人们生存的关系;了解现代通信和现代传媒的种类与方式。

  4、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文学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主要价值。

  5、知道实际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知道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风情,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成果。

  五、教学进度表

  (略)

  六、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都很陌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自己成长的变化。对比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不同,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2、认识同学和老师,愿意与他们交往。了解学校概况,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生长的基本情况,手的作用及保健。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

  3、尊敬**,学会唱**。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学校生活。知道规则在学校生活中的作用并自觉遵守。热爱集体,乐于与他人合作,生活中有自己的创意。

  4、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构成及他们之间的伦理和血缘关系。形成初步的小主人意识,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感受家庭生活愉快、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

  5、了解元旦和春节的来历及相关的民俗文化,认识十二生肖,学会区别公历和农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策划、创意的'能力和交往、合作的意识。能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充分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能够尝试一物多用,学会正确使用剪刀等工具。积极参与新年联欢活动,并体验节日的快乐。

  四、教法设想:

  1、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改变呆板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的时间和空间。

  3、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五、教学措施: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针对《品德与生活》的学科性,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课程要求收集一些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多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教学活动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

  3、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讨论、资料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讲故事等。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四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0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五、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10课时

  第二单元我在学*中长大8课时

  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6课时

  第四单元我的角色和责任6课时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6)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做好计划可是让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喔!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

  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课程改革,不断完善教学研究机制,不断创新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课堂上注重四个强调,四个转变,四个还给,四个到位。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加强学生文明*惯养成教育;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又要重视道德行为的指导。以健康心理品质养成为目标,加强艰苦朴素和热爱劳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知道一些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赞美他们。

  2、懂得在集体生活中,有事要与大家商量。学会遵守集体生活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3、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

  4、懂得学*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要从小勤奋学*,热爱科学。懂得学*、做事要讲效率,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5、知道国家有法律,少年儿童是受法律保护的,小学生要学法守法。

  6、懂得社会财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能尊重各行各业的劳。

  7、乐意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8、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同学间能互相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9、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10、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而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趣味性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以情育人,永远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经,今后还须坚持以情育人的教学法。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我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2)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3.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1)要注重感情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要借助于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感情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润五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的榜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学*英雄人物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要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2)要动情用理,辨析导行。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鼓励学生暴露思想,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例如有道辨析题:“国产的东西都不如进口的东西好。”学生争论很激烈,最后教师从国产名优产品为国争光,假冒伪劣产品败坏名声,外国的东西并非样样都好这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爱国产物品的情感,引导学生澄清思想,统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2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2、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元周次课题课时

  第一单元有困难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2

  第二周2、成功一定有方法2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2

  第二单元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2

  第五周5、“我”和“我们”2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2

  第三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2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2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2

  第四单元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2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2

  第十二周12、不怕一万,就怕万一2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2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2

  第五单元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2

  第十六周16、在这危急时刻2

  第十七周17、灾害无情人有情2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2、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和成功感。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经过了上个学期的施教,学生基本适应了我的教学风格,能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几个学生,上课时喜欢开小差,随意发言,作业也不能主动积极地完成,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基本特点如下

  1、综合性

  (1)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因此,本册教材的内容为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多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学*也是整体的。本册教材仍然重视各知识层面的互相联系和支持,更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2、开放性

  教材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强调学*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力图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的社会,了解社会,研究社会。单元主题的.设计上都采用的“你”、“我”两种人称的叙述方式。

  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教材注重丰富学生的内容体验,帮助他们深入的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中的道德敏感性。

  4、形式活泼

  本册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轻松有趣;采用对话式语言,富有亲切感。

  三、教学要求

  一单元《我学*我快乐》

  引导学生增强时间观念,学*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初步做到生活有规律,学*和做事讲究效率。引导他们注意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体验学*的快乐,从而促使学生热爱学*、学会学*。

  二单元《家庭因我而美丽》

  鼓励孩子们主动和家人沟通,难处自己的创意,开展有意义的家庭活动,参与制定美好的家庭计划。重视将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帮助孩子们体会家庭的快乐,主动创造家庭之乐。促进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形成。初步培养学生的家庭安全意识,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三单元《共享友爱阳光》

  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的*常而真实的友情,学会在人与人之间相处中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帮助学生获得友谊,在集体中积极愉快的生活和成长;引导学生完善自己,在矛盾和摩擦中互相宽容,勇于认错和改正错误。同时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轰动。共享友爱阳光。

  四单元《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乡或社区的劳动者带给自己的方便,了解劳动者的艰辛,初步学会尊重劳动者和他人的劳动,尝试在利索能力及的前提下为他人提供方便;知道生活离不开人们的劳动,任何物品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劳动成果。

  五单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初步了解不同民族的*惯于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引导孩子了解民族交流的一般常识,懂得和各民族的同胞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祖国的深远意义。引导学生对祖国各民族的饮食、服饰手工艺、节日文化进行主动探索,发现中华民资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使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上,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转化为增进民族团结的动力和行为。

  四、详细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4《我学*,我快乐》8

  5-8《家庭因我而美丽》8

  9-11《共享友爱阳光》6

  12-14《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6

  15-19《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8

  20复*,检测2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4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内容更加深刻,学*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相关学科的学*内容。

  (四)重视学生生活实践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三、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农民、勤俭节约的情感态度;认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的;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能力:

  能够尝试合理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分析复杂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的发展对工业的重要影响;了解信的种类和方式,初步懂得通信礼仪和法规,懂得利用现代传媒安全、有效获取知识;了解科技的发展,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科学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四、教学策略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5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间的关系,体验合作的快乐。

  2.让学生了解祖国新时代的新面貌,树立为祖国自豪,为祖国骄傲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和*意识,号召他们为世界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4.通过学*,了解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惯。

  二、教材分析:

  1.综合性。本册教材共设五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开放性。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活动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三、教学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要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及时关注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以便及时地、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

  3.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一些爱绿护绿活动和环保小调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4.注意整体把握。在实际教学中尽力挖掘活动空间,从更多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尽可能的体现一种儿童文化,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朋友。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6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39人,他们大多来本村或周边村子,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讯与生活&”。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探究和了解家乡,共同感受家乡的乡音、乡情和独特的家乡文化。

  第二单元是关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从中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奥秘。

  第三单元是关于交通与生活的。告诉学生交通不仅方便了我们的出行,而且它的发展也影响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着世界。

  第四单元是关于通讯与生活的.。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7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担任五年级10个班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几年的学*,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3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个主题。

  三、教学要求

  1、第一单元初步让学生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第二单元让生知道自然资源是地球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理解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3、第三单元是让学生知道地球上各个国家的面积,人口是不等的',经济发展水*也是不均衡的,但是这些国家都是*等的,都享有*等的权利。

  四、教学措施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评价的方式

  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学生辅导

  1、注重全班学生整体发展和提高,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

  2、与潜能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进行自我转化。

  3、采用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潜能生的辅导。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8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五(3)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27人。是一个活泼诚实、团结上进的班集体,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对自我、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比较主观片面。

  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的主要意图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是按照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圈(场域)来建构的,它们分别是:我的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区(家乡)我是中国人以及走进世界。教材内容都是从生活出发,反映了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编写是在1~4年级家庭、学校、社区等领域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祖国与世界的场景中去,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我们”的意识的形成,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祖国、民族的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二)教材特色

  本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色:

  1、教育性

  2、综合性

  3、参与性

  4、直观性

  教学目标

  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能力、知识方面的目标主要体现为:

  1、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第一、二单元)

  2、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第二单元)

  3、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4、使学生了解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以及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第三、四单元)

  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让学生体会到在接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要有回报父母的意识。

  3、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

  第二单元

  1、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2、在行动上依法、用法,能够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来保护自己,尽自己的义务。

  3、知道权利和义务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一致的。

  第三单元

  1、了解革命先辈不畏**、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向上的理想。

  3、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四单元

  1、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

  2、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懂得国家兴亡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命运。3、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进度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9

  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重点”“学*内容”“学*活动”“单元练*”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

  2、学*重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学*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分课文练*和活动练*两大部分。“课文练*”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报告、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

  13课时第二单元

  为了建设新中国

  10课时第三单元

  腾飞的中国

  15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有三节教材:、站在泰山顶峰、来到黄河岸边、循迹孔子故里;第二单元,心中有祖国:有三节教材:好大一个家、同是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振兴;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在学*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收集资料,不断提高地图学*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二、乐于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初步学会阅读简单的史料,初步具有对所掌握的史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与体验──感悟的学*,当然,传授──给予的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满腹的话儿说不出”。

  六、教学进度

  周次起止日期教学内容

  1 2、16——2、20一、一山一水一圣人1站在泰山顶峰(1)登临泰山

  2 2、23——2、27 1站在泰山顶峰(2)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3)名山

  3 3、2——3、6 2、来到黄河岸边(1)我看到了母亲河(2)母亲河哺育了我

  4 3、9——3、13 (3)为了母亲的微笑(4)主题会

  5 3、16——3、20 3寻迹孔子故里(1)至圣先师

  6 3、23——3、27 (2)孔子的影响(3)主题活动

  7 3、30——4、3二、心中有祖国1、好大一个家(1)祖国有多大(2)我们都是一家人

  8 4、6——4、10 2、同是炎黄子孙(1)海外华人心系祖国

  9 4、13——4、17 (2)**人民血浓于水3、为了祖国的振兴(1)辉煌成就

  10 4、20——4、24 (2)祖国不会忘记他们(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 4、27——5、1机动时间

  12 5、4——5、8三、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1林海雪原北国风光

  13 5、11——5、15资源宝库2、江南水乡水上人家鱼米之乡

  14 5、18——5、22 3、黄土高坡走进窑洞学唱黄土高坡

  15 5、25——5、29开发热土4、雪域高原领略雪域风情

  16 6、1——6、5雪域变通途走进布达拉宫

  17 6、8——6、12期末复*

  18 6、15——6、19期末复*

  19 6、22——6、26期末质量测试

  20 6、29——7、3期末工作总结,安排放假事宜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与社会课,通过了解,三(1)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总会有几个学生顽皮,组织纪律涣散。虽说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们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规教育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学校,这就需要老师能耐心地指导,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和常规教育,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学生改正缺点。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将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手工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但主导价值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问题做出准确的判定和评价。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朴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发言。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用电教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思品教学质量。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负担和心理压力。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周次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第一周我的自画像2课时

  第二周别人眼中的我1课时

  第三周心中有阳光1课时

  第四周温馨的港湾1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1课时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1课时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1课时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1课时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1课时第九周在学校工作的人们2课时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2课时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2课时

  第十二周家乡的山和水2课时

  第十三周我的家乡变了样2课时

  第十三周家乡明天更美好1课时

  第十附*我喜欢过年1课时

  第十五周家乡的风味小吃2课时

  第十六周小城故事多2课时

  第十七周一起采风去2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生活中讲规则,分别介绍我们的约定;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我做小小普法员。第二单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进健康;远离“诱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单元交通连着你我他:从马车到飞机;天南地北任我游;我做交通设计师。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2、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用法的意识。

  3、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安全与信任。

  (7)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3

  “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这句指导求学、求知的名句同样适用于一个教师的教学研究。在教学活动中唯有不断思考、不断反思,才会不断的进步。一直以来我承担着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且严格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反思几年来的教学,如何才能真正的、有效的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率,现将我在教学中提炼总结到的一些经验和大家探讨交流。

  1、确定适合于儿童的培养目标

  我们知道,教学必须首先确定目标,正如布鲁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一味灌输,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并且只有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活动能力,提出难易适中的目标,才能使儿童在学*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儿童才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活动,自觉接受教育。

  2、引领学生成为学*的主导者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中最根本的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儿童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具体而言就是儿童从事学*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等。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学*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长期以来,我们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忽视了自主活动是儿童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基本特点,过于求同,往往片面追求统一的答案,影响了儿童多角度、有创意的观察社会、感受社会,这种倾向应当改变。

  对处于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来说,他们的主体意识、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都不是很强,或者说他们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主体,也是等待着进一步发展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恰恰是最需要我们教师的培养和引导,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就成为我们作为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品德课程活动教学的根本要求所在。

  3、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生活经验中

  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儿童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多方面发展的,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结合儿童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儿童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当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我爱你,祖国》时,课前首先组织儿童听朗诵诗歌《祖国,感谢您》,让学生在课前就深深的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然后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使他们初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来歌颂、赞美祖国,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随之把这种爱国情付诸于生活中。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集体力量大》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小蚂蚁的故事感悟道理,然后通过参与游戏活动《五指操》、欣赏表演《拔萝卜》、制作日常生活中的水果拼盘,体验“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如五年级的《红绿灯》,可以用儿歌配合进行“安全过马路”的行为训练:“横道线内过马路,先看左,后看右,红灯停,绿灯行,看清车辆才可走。”用这种琅琅上口的形式配合训练,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在行动中经常对照。所以学生的情趣发展也不言而语了。

  5、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方法,它关注的是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具有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新课程要求新型的评价体系应该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品德课程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学*形式,它的评价应紧跟时代潮流,应成为激励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一些英雄或老一辈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的榜样。在指导学生学*英雄人物时,不仅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活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题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有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能把握这门课程的教学之“魂”。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4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课程是在中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

  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计十三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

  第一单元认识我自己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时间

  1、两年来的变化(2课时)第二周

  2、我的优点和不足(2课时)第三周

  3、我的兴趣和特长(2课时)第四周

  4、相信我能行(2课时)第五周

  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单元我爱我家

  5、说说我的家

  6、我是怎样长大的

  7、爸爸妈妈真辛苦法制教育:了解环境卫生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9、共建文明家庭第三单元我们的班集体

  10、说说我们班法制教育:了解环境卫生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11、同学友谊要珍惜

  12、我们应该这样学

  13、团结合作才能赢法制教育:课题四:用火安全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课时)第六周

  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3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7)

——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实用5篇

  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但也有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6、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7、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8、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9、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周 画画我自己 2课时

  第二周 你是好样的 2课时

  第三周 我的小伙伴 2课时

  第四周 奶奶过生日 2课时

  第五周 夸爸爸赞妈妈 1课时

  第六周 我是一个好帮手 2课时

  第七周 请到我们学校来 1课时

  第八周 老师,亲爱的老师 1课时

  第九周 学*智慧树 2课时

  第十周 家乡在哪里 1课时

  第十一周 家乡风景美如画 2课时

  第十二周 我爱家乡的美食 1课时

  第十三周 他们是家乡的骄傲 2课时

  第十四周 复* 1课时

  第十六周 复* 1课时

  第十七周 复* 1课时

  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2个班,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俗”“安全地生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1、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

  1、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4、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2、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措施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时间课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1、2周第1课生活需要消费

  第3、4周第2课不同的购物场所

  第5、7周第3课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俗

  第8、9周第1课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10、11周第2课家有喜事

  第12、13周第3课异国*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第14、15周第1课交通安全每一天

  第16、17周第2课从“119”谈起

  第18、19周第三课面对突发事件

  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3

  一、自我分析

  只有专业知识扎实、深厚、广博、精深,才能驾驭教材、课堂,做到深入浅出,真正消化理解,使之转化为智能,这样,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在这些方面,虽然从教以来一直在不断努力,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工作中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二、教材分析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学*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勇于尝试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

  2、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感受科学技术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3、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人们生存的关系,了解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的种类与方式。

  4、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认识,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5、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直到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风情,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成果。

  五、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四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0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五、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10课时

  第二单元我在学*中长大8课时

  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6课时

  第四单元我的角色和责任6课时

  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5

  一、 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课内外学*活动中去。

  三年级学生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数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由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 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 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如《我想要 我能要》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 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等。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荣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4.珍惜时间,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惯,独立完成学*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规律。

  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系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方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四、课时安排

  第一周——1.自画像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 4.同样是学*(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 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8)

——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合集5篇

  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三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分析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话说社区;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三单元;

  东西南北中;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

  三、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1.社区一一我的大“家”

  第三周 2.可爱的社区人

  第四周 3.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第五周 4.走进社区

  第二单元 生我养我的地方

  第六周 1.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七周 2.我来做个小导游

  第八周 3、家乡特产知多少

  第九周 4、了不起,家乡人

  第三单元 东西南北中

  第十周 1、我国的行政区

  第十一周 2、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第十二周 3、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四单元 人类共同的家园

  第十三周 1、我们的地球

  第十四周 2、世界真奇妙

  第十五周 3、我们这样生活

  第十六周 复**结

  第十七、八周 复*考试

  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

  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42名学生,男生23人,女生19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措施

  1、认真学*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第1周

  诚实,不需要理由

  第2周

  拍手拉钩不要变

  第3周

  诚信就在身边

  第4周

  同在蓝天下

  第5周

  生活因爱更美丽

  第6周

  我们的爱心行动

  第7周

  流过家乡的小河

  第8周

  我们时刻在呼吸

  第9周

  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

  呵护绿色家园

  第11周

  马路修到家门口

  第12周

  交通海陆空

  第13周

  *安走天下

  第14周

  在世界的东方

  第15周

  我们的大中国

  第16周

  壮丽的河山

  第17周

  海峡**盼统一

  第18周

  复*考核

  第19周

  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3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9人,通过上学期的学*,学生学*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三、教学进度。

  本学期以16周计算,每周2课时,全计3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周次

  第一单元 我的邻里生活

  8课时

  1—4

  第二单元 我的成长与学校

  8课时

  5—8

  第三单元 我的成长与他人

  8课时

  9—12

  第四单元 家乡哺育了我

  8课时

  13—16

  四、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了,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等机会。学生的*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学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同学,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备注

  1 从四大发明说起 2

  2、 圆明园在哭泣 2

  3、 悲愤的吼声 2

  4、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2

  7、 走进新时代 2

  8 高峡出*湖 2

  9 西部大开发 2

  10 日新月异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国际组织 2

  13 期末复* 2

  14 期末检查 2

  15 检查反馈 2

  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5

  一、 学生现状分析:

  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三个单元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活动,第一主题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从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人和事为切入口,了解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应该为他们伸出友谊之手。第二主题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通过设计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懂得怎样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第三主题单元《我与外界的联系》。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与外界的接触面越来越广,如何正确让学生处理媒介的利用,了解我国的媒体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这样的编排目的是:一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水*的基础上的自己的交往面越来越广

  三、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 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五:教学进度(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