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计划 / | 教学计划,数学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1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做一个圆柱的?

  生:先找一张长方形的纸,然后把它卷起来。再剪两个相同的圆做底面。

  师:根据你制作的圆柱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师:如何制作圆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小结:生活中圆柱、圆锥的物体很多,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要想设计出圆柱、圆锥的物体,首先要掌握它们的特征。

  (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概括出圆锥的特征)

  2、请同学们整理归纳。先说下本单元主要学*哪些内容?

  3、师: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单元的内容。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做以点评。

  4、汇报点评:有的用图,有的画表格,有的做评论,有的装饰等。

  师:根据这些同学的优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要求简洁明了,完整还要注意书写。

  生分组整理。

  展示:

  学生讲解,并做点评。比较得出哪个最好。老师用哪个小组的整理当板书。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课本76页练*.读题然后完成.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师:通过练*,你这节课有何收获?

  《圆柱和圆锥的复*》说课稿

  谈谈这节课最大的感受:创新、别出心裁。

  胡老师真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脑袋,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来执教,而我们刚才也领略了许文慧同学的风采,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也。

  下面我说说本节课,《圆柱和圆锥的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知识的整理和疏导。

  课前准备: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和整理。

  说教法学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知规律出发,及其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复*。

  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然后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折无底的圆柱,从而引出圆柱的特征及体积。

  接着回顾了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让学生对知识由直观现象到抽象概括,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本单元的内容,让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然后分小组汇报,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构网络。这样,学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课本77页7、8、9题,是复*空间与图形的复*题,练*设计具有层次,不但更好的巩固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而且使知识进一步升华。

  最后老师补充本节课学生讲的不足的地方,让本节课的知识更加完整,课堂更加完美。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2

  教学要求:

  1、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圆柱、圆锥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3、球的形状和特征。

  教学难点:

  1、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准确运用。

  2、圆柱、圆锥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准确运用。

  3、球的不同的切面的大小变化。

  课时安排:

  1、圆柱…………………..………………………………………….....6课时

  2、圆锥…………………..…………………………………………….3课时

  3、球………...…………………………………………………………1课时

  4、整理和复*…………………………………………………………2课时

  1、圆柱

  圆柱的认识总14(电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投影片,教材P147圆柱模型纸样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出示一些圆柱的实物。

  提问:A、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B、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

  述: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直圆柱,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2、板书课题:圆柱

  二、合作交流,操作探究

  1、生活感知

  提问: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观察思考:[投影片1]

  板书: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3、圆柱的表面同长方体表面的比较

  提问:A、请仔细看看看看、摸摸,圆柱的表面同长方体表面有什么不同?

  (长方体的表面是*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B、如果我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打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

  C、你发现了什么?[投影片2]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或是一个正方形*面)

  D、展开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E、展开的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三、巩固练*,加深概念

  1、指出下图中哪个是圆柱体。[投影片3]

  2、P32.做一做2.

  3、P32.做一做3.

  四、质疑点拨,抽象概括。

  提问:A、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B、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五、家作

  仿P147用硬纸做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圆柱展开图,再将其中一个拼合成圆柱。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3

  教学内容

  分析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13—14页,例3、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掌握圆柱基本的特征,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因而要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运用转化、迁移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的瓶子、剪子、圆柱的`模型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由于概念抽象,知识难懂,易使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越听越迷糊。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实物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w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长×宽=底面周长×高,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

  S侧=2πr×h

  如果圆柱展开是*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给出数据:高10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说说自己的猜想)

  上节课已经学*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初步知识,但没有细致研究侧面展开长方形与圆柱高及底面的关系。在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研究。

  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因为刚才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出现种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小组观察讨论: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的周长,侧面展开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理解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后,在老师引导下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并试着推导和理解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

  计算表面积。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四、抽象概括,提炼升华

  五、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四、抽象概括,提炼升华

  4、教师出示例题4:一顶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方厘米。)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觉得该怎样求?

  要计算做这个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我们可以用求解圆柱体面积的方法得到,那么,应该分哪几步?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五、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分组讨论:是求圆柱形的表面积,但是需要少算一个底面的面积)

  独立完成。

  做完后,集体订正。

  理解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几种情况:有时需要计算三个面,有时只需计算一个底面和侧面的面积。

  要视情况而定。

  完成练*。

  巩固所学。

  作业设计(可附页)

  一、填空题

  1.用一张长4.5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它的侧面积是()。

  2.用一张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3.直圆柱的底面周长6.28分米,高1分米,它的侧面积是()*方分米。(π取3.14)。

  二、应用题

  1.用一张长2.5米,宽1.5米的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烟筒,这个烟筒的侧面积是多少?(接口处忽略不计)

  2.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30厘米,做这个水桶大约需用多少铁皮?(π取3.14。得数保留整数)

  个人调整意见

  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2∏r×h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长宽

  圆柱侧面底面周长高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1)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1

  教学要求:

  1、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圆柱、圆锥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3、球的形状和特征。

  教学难点:

  1、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准确运用。

  2、圆柱、圆锥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准确运用。

  3、球的不同的切面的大小变化。

  课时安排:

  1、圆柱…………………..………………………………………….....6课时

  2、圆锥…………………..…………………………………………….3课时

  3、球………...…………………………………………………………1课时

  4、整理和复*…………………………………………………………2课时

  1、圆柱

  圆柱的认识总14(电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投影片,教材P147圆柱模型纸样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出示一些圆柱的实物。

  提问:A、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B、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

  述: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直圆柱,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2、板书课题:圆柱

  二、合作交流,操作探究

  1、生活感知

  提问: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观察思考:[投影片1]

  板书: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3、圆柱的表面同长方体表面的比较

  提问:A、请仔细看看看看、摸摸,圆柱的表面同长方体表面有什么不同?

  (长方体的表面是*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B、如果我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打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

  C、你发现了什么?[投影片2]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或是一个正方形*面)

  D、展开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E、展开的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三、巩固练*,加深概念

  1、指出下图中哪个是圆柱体。[投影片3]

  2、P32.做一做2.

  3、P32.做一做3.

  四、质疑点拨,抽象概括。

  提问:A、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B、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五、家作

  仿P147用硬纸做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圆柱展开图,再将其中一个拼合成圆柱。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参加动手操作活动。

  2、在操作和摆弄多种操作材料中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3、能用语言表达关于圆柱体的认知,并能正确辨别生活中的圆柱体。

  活动准备

  1、信息技术资源准备:AR视频资源,AR音频资源,AR图片资源。

  2、活动材料准备:圆柱体易拉罐,一次性杯子,毛线,彩带,橡皮泥,铅笔,白纸等。

  活动过程

  教师播放AR视频资源,观看视频中的图形之家,引导幼儿思考,图形家族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用语言描述动画片中圆柱体的特点,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品易拉罐和纸杯,引导幼儿尝试探索,进一步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物品。你觉得哪个是圆柱体?请你们拿出来试一试,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这两个物品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它们一样吗?对!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

  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你怎么知道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有什么方法可验证猜想?

  ——这里刚好有一段绳子,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

  ——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你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验证一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

  ——这种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物品就叫做圆柱体。

  圆柱体与非圆柱体,并让幼儿在活动室中寻找圆柱体。

  教师播放AR视频资源,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圆柱体。

  ——除了今天我们找到这些圆柱体的物品外,还有哪些是圆柱体的,请你们找一找吧!

  课堂延展:

  1、放一些桌面玩具(如积木),让幼儿自己检出。

  2、区分让幼儿用橡皮泥做出圆柱体;

  3、投放一些圆柱体的*亲形状体(如圆球、圆锥、圆台等),让幼儿辨认,并能说出不同点。

  教学反思:

  1、课堂的节奏是否有点快?

  2、准备的圆柱体图片是否有点少?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3

  教学内容

  分析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13—14页,例3、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掌握圆柱基本的特征,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因而要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运用转化、迁移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的瓶子、剪子、圆柱的`模型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由于概念抽象,知识难懂,易使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越听越迷糊。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实物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w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长×宽=底面周长×高,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

  S侧=2πr×h

  如果圆柱展开是*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给出数据:高10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说说自己的猜想)

  上节课已经学*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初步知识,但没有细致研究侧面展开长方形与圆柱高及底面的关系。在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研究。

  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因为刚才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出现种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小组观察讨论: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的周长,侧面展开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理解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后,在老师引导下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并试着推导和理解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

  计算表面积。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四、抽象概括,提炼升华

  五、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四、抽象概括,提炼升华

  4、教师出示例题4:一顶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方厘米。)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觉得该怎样求?

  要计算做这个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我们可以用求解圆柱体面积的方法得到,那么,应该分哪几步?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五、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分组讨论:是求圆柱形的表面积,但是需要少算一个底面的面积)

  独立完成。

  做完后,集体订正。

  理解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几种情况:有时需要计算三个面,有时只需计算一个底面和侧面的面积。

  要视情况而定。

  完成练*。

  巩固所学。

  作业设计(可附页)

  一、填空题

  1.用一张长4.5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它的侧面积是()。

  2.用一张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3.直圆柱的底面周长6.28分米,高1分米,它的侧面积是()*方分米。(π取3.14)。

  二、应用题

  1.用一张长2.5米,宽1.5米的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烟筒,这个烟筒的侧面积是多少?(接口处忽略不计)

  2.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30厘米,做这个水桶大约需用多少铁皮?(π取3.14。得数保留整数)

  个人调整意见

  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2∏r×h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长宽

  圆柱侧面底面周长高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2)

——2022春季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

2022春季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均数的方法。

  3.较复杂*均数的求法。

  4.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5.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6.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7.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8.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二、教学措施: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5、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6、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7、加强良好学**惯的培养。

2022春季数学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下培养学生检验的好*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1 .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教学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学*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态度。

  2.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3. 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022春季数学教学计划3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25名学生,其中男生16人,女生9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和常规等各方面的*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惯和行为*惯较差,上学期期终统考成绩在镇靠后,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的*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反思和评价。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内容和学*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有条理地思考,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五、教学难点:

  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难点,位置与方向也是是本册教材的难点内容。

  六、具体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七、教学方法:

  1、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3、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八、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本班学困生武华飞、孙恩、徐慊、叶士新,他们口算能力差,解决问题不会分析,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九、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4课时 2.17—2.20

  第二单元 口算除法 3课时 2.21—2.24

  笔算除法 9课时 2.27—3.8

  整理和复* 1课时 3.9

  第三单元 简单的数据分析 3课时 3.12—3.13

  *均数 2课时 3.14—3.16

  第四单元 年、月、日的认识 2课时 3.19—3.21

  24时计时法 2课时 3.22—3.27

  制作年历 1课时 3.28

  第五单元 口算乘法 3课时 3.29—4.3

  笔算乘法 4课时 4.4—4.12

  整理与复* 1课时 4.13

  第六单元 面积和面积单位 2课时 4.16—4.18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3课时 4.19—4.2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课时 4.24—4.27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3课时 4.30—5.2

  小数的简单计算 3课时 5.3—5.5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4课时 5.7—5.11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2课时 5.14—5.17

  第十单元 总复* 4课时 5.18—5.24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3)

——八上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

八上数学教学计划1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数学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入学成绩上学生的数学基础很差,所以本学期的教学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仍有信心迎接这个新挑战。为了能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本学期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确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目标的具体做法。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八年级(下)的六章内容,力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操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类比猜想的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开始不适应中学教师的教法,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究其原因,就学生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学*态度不够端正;二是智能上存在差异;三是学*方法不科学。我以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

  妙在开窍。因此为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我准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奴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

  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进入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方法问

  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后做作业的好*惯。课后注意及时复*巩固以及经常复*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三.教学研究计划

  课堂教学与数学改革是相铺相成的,做好教学研究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本学期将积极参加学校和备课组的各项教研活动,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

  本人决定与学校同组的老师共同探讨教学。

  四、继续教育计划: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我积极参与校内外组织的各项继续教育,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

  1、通过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

  2、阅读有关新课程的书籍,做好读书笔记;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还有很多,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八上数学教学计划2

  对于老师制作好的教学计划,有利于新课的讲授,小编为大家编辑了青岛版八年级上学求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情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从事七年级一、二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部分学生的成绩还算可以,有一半学生成绩相当糟糕,分析原因,主要是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后知识学*太快,学*跟不上;还有就是练*的量太少,所以这学期的主要突破口是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加大学生的练*力度。在学*能力上,一些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向深处学*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在学*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投入到自学和讨论中,积极的探讨新知,也有少数学生学*积极性不高,有空就偷着玩,不爱学*。在教学方面,*时对学生的练*抓的不够紧,没有及时跟上辅导,致使有些学生越拉越远。

  二、设计思路: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几类简单的尺规作图。

  2.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线段的垂直*分线和角的*分线的性质;掌握线段的垂直*分线和角的*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3.了解分式和分式方程的概念;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解有关分式方程的应用题。

  4.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加权*均数的两个计算公式,会计算加权*均数。

  5.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学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会证明以前学过的一些重要定理。

  四、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一章《全等三角形》,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尺规作图。第二章《图形的轴对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性质,线段的垂直*分线及其性质,角的*分线及其性质,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第三章《分式》,本章是在学*了整式的加减乘法运算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学*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乘法、除法,分式的通分与加法、减法,比和比例,分式方程。第四章《数据分析》,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加权*均数、中位数、众数、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用计算器计算*均数和方差。第五章《几何证明初步》本章内容包括定义与命题、为什么要证明、什么是几何证明、*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几何证明举例。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三角形全等的几种判定方法.

  (2)线段的.垂直*分线和角的*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4)加权*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概念与计算.

  (5)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角*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难点:

  (1)三角形全等的几种判定方法。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

  (3)连比,分式方程的增根,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应用问题.

  (4)加权*均数的两个计算公式,*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方差的计算公式.(5)学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辅助线的添设。

  六、具体措施:

  1、加强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2、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同时要指导学生预*,提出预*要求,并布置与课本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尝试题材由学生课前完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新课知识,指出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预*时遇到的问题,再设计提高题由学生进行尝试,使学生在学*中体会成功,调动学*积极性,同时也可激励学生自我编题。努力培养学生发现、得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将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注意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3、改革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浅三个层次作业,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课后辅导实行流动分层。七、本学期教学进度

  相信大家对于上文为大家所推荐的青岛版八年级上学求数学教学计划,一定仔细阅读了吧,祝大家学*愉快。

八上数学教学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对八年级的学*情况与期末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一般的应用题,对数据的频数及其分布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行四边形与特殊*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数学的思维方面,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过度提升期,教学中提倡数形结合,让学生适当思考部分有利于思维提高的练*,无疑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在学**惯方面,部分学生的不良*惯得到了纠正,良好的*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等,都应得到强化;在学*兴趣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的积极性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信心不足,因此开学初要给学生树信心,刚开始起点宜低,讲解宜慢,使学生适应九年级的数学学*。

  二、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章 反比例函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解析式、图象、性质及其应用. 本章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给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带来复杂性,是本章教学的难点.本章教学时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第二章 二次函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和应用,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章的重点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学*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图象的特征和变换以及二次函数性质的灵活应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本章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实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思想.

  第三章 圆的基本性质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圆的有关概念、圆的性质,以及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计算. 本章的重点是有关弦、弧、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基本性质;

  圆的基本性质的几个主要定理的探究和证明是本章教学的难点.在本章教学中要使学生从事观察、测量、折叠、*移、推理等活动,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抽象与直观相结合,分步设疑,巧设阶梯,以达学生理解.

  第四章 样本与数据分析初步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性质及其应用,相似多边形和图形的位似. 本章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图形中的比例线段问题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本章教学时应注意充分运用类比的思想;继续重视观察、实验的方法等.

  三、具体措施:

  1、做好教材钻研工作。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相应的数学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数学建模,野外测量,七巧板游戏,课件演示。使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4、挖掘数学特长生,发展这部分学生的特长,使其冒尖。

  5、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4)

——圆柱和圆锥教案 (菁华5篇)

圆柱和圆锥教案1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统筹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

  圆柱、圆锥认识、练*: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回顾、练*:1课时

  巩固练*: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1课时

  综合练*: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2课时

  六.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的分析:

  练*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表面积做铺垫。练*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2)用一块木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的分析:

  自主练*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

  4、练*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

  第12题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自主式回顾。

  青岛版教材在回顾方面从低中年级就比较注重,到了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地回顾与。可以让学生独立或者是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对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进行回顾。

  第二种:回顾时,教师可重点对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引领。

  综合练*第3题学生会感到很陌生,因为对雨量器学生并不了解,所以首先要结合图意让学生明白雨量器是怎样的结构,并结合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第一个问题,求做一个雨量器的外壳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材料这是求雨量器的表面积(只有一个底面)。第二个问题求储水瓶里一共接了多少雨水?这是求一段圆柱的体积。在学生明确了这个以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教案2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统筹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

  圆柱、圆锥认识、练*: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回顾、练*:1课时

  巩固练*: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1课时

  综合练*: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2课时

  六.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的分析:

  练*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表面积做铺垫。练*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2)用一块木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的分析:

  自主练*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

  4、练*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

  第12题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自主式回顾。

  青岛版教材在回顾方面从低中年级就比较注重,到了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地回顾与。可以让学生独立或者是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对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进行回顾。

  第二种:回顾时,教师可重点对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引领。

  综合练*第3题学生会感到很陌生,因为对雨量器学生并不了解,所以首先要结合图意让学生明白雨量器是怎样的结构,并结合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第一个问题,求做一个雨量器的外壳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材料这是求雨量器的表面积(只有一个底面)。第二个问题求储水瓶里一共接了多少雨水?这是求一段圆柱的体积。在学生明确了这个以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教案3

  预设目标: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了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知道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等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圆柱

  1、圆柱的特征。

  ⑴圆柱有什么特点?⑵做第91页第1题的上半题。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⑴教师: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⑵做第91页第2题的第⑴、⑵小题,第3题上半题求圆柱表面积部分。

  3、圆柱的体积。

  ⑴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⑵做第91页第3题的上半题求圆柱体积部分。

  二、复*圆锥

  ⑴圆锥有什么特点?

  ⑵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⑶小题。

  2、圆锥的体积。

  ⑴教师问: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⑵做第91页第3题的下半题。

  三、课堂练*

  1、做练*二十三的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

  四、创意作业。

  练*二十三的第3题。

圆柱和圆锥教案4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初步感受了圆柱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例1先教学认识圆柱,再教学认识圆锥,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圆柱从识别圆柱形的物体开始,因为学生已有这样的能力。例1的图片里,有些物体是圆柱形的,有些物体的一部分是圆柱形的,也有些物体不是圆柱形的。而且,在圆柱形的物体中,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厚,有的薄,这就为认识圆柱提供了丰富的具体对象。

  认识圆柱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让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而且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前两点学生容易注意到,第三点往往会疏忽,在交流的时候,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练一练”里,教材安排了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不同的杯子和木桶,两个底面虽然相同但两底之间粗细不同的腰鼓,还有底面是正六边形的盒子,让学生指出这些物体都不是圆柱形,从而加强对圆柱特征的体验。在学生交流圆柱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指出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侧面,及时出现圆柱的几何图形,在图形上标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这是建立圆柱概念的重要一步。同时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并在圆柱的几何图形上标出高,既直观地表达高的意义,又能使学生想到测量圆柱高的方法。

  例题引导学生把认识圆柱的学*方法迁移到认识圆锥上来,在观察圆锥形物体的基础上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在交流圆锥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圆锥的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圆锥的高是圆锥内部的一条线段的长。教材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并在圆锥的几何图形上用虚线画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帮助学生理解圆锥高的含义。

  练*五的设计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都是动手操作的*题。第2题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通过立体图形与*面图形、曲面与*面的相应转化,加强对圆柱、圆锥特征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第3题把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形成圆柱,把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形成圆锥,把半圆绕它的直径旋转形成球,让学生在动态中感受这些几何体,使已有的圆柱、圆锥概念得到深化。第5题利用教材附页里的图形做圆柱和圆锥,体会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卷成的,圆锥的侧面是扇形卷成的,再次经历*面图形变成立体的过程。同时,做成一个圆柱要两个相同的圆,做成一个圆锥只要一个圆,再次体会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测量做成的圆柱、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能巩固高的概念,培养测量能力。计算圆柱、圆锥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复*了圆的知识,为继续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做好准备。

  2.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是旧知识。为此,教材先在例2里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再在例3里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例2计算圆柱形罐头盒侧面的商标纸的面积,这个素材容易引发把商标纸剪开后看看、算算等教学活动。教材指导学生“沿着接缝剪开”,经历展开商标纸的活动,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要研究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让学生在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和长方形卷成侧面的活动中,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例3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材先让学生思考底面直径2厘米、高2厘米的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两个底面是多大的圆,再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思考的过程能帮助正确地画图,画图则有助于体会表面积的含义。“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既是表面积的概念,也是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一样,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不列出公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避免了记忆公式的负担。由于圆柱的侧面积已在例2教学,计算底面积是旧知识,因此例3组织学生讨论算法并独立计算。

  练*六应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1、2题的练*重点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求队鼓的铝皮面积就是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求队鼓的羊皮面积是计算圆柱的两个底面积之和,求做一个铁桶用的铁皮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第3题有整理知识的作用,通过计算既能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这三个不同的概念以及不同的算法,又能整理三者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第4~9题是灵活应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知识,要联系实际判断所求问题需不需要计算底面积,要算几个底面积。

  3.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

  例4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认识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以下简称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第二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安排第一步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三是复*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这些目的要在思考和讨论例题中第(1)、(2)两个问题时实现。第二步的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在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探索思路后,展示转化活动。学生可以看教材里的插图,也可以通过操作学具,明确转化的方法与过程。第二,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的是一个*似于长方体的物体。如果圆柱的底面*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越接*长方体,渗透极限思想,发展想像能力。第三,让学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圆柱的关系,体会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也没有变。用“底面积乘高”算得的既是转化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也是原来圆柱的体积。这是形成圆柱体积公式的推理活动。

  例5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教材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直观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进行这个估计是形成一个猜想,如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就可以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然后验证估计,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例题把验证活动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指导学生选择实验器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左图把圆锥形容器放到圆柱形容器的上面,容易比出底面积是否相等。右图把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靠*着放在同一桌面上,容易比出高是否相等。第二步指导倒沙活动:在圆锥形容器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形容器。从“3次正好倒满”证实圆柱形容器的容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的3倍,也就是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1/3。第三步进行推理,把实验的结论用数学式子表示,最终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猜想—验证是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常用策略,教材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把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教学设计成鼓励猜想—引导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练*七和练*八里应用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要进行乘法计算。从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一单元的计算学生经常出现错误。对此,教学应采取三点措施:一是营造良好的计算氛围,每次作业的题量不宜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要充分,在心理负担较轻的状态下能减少计算错误。保持安静,在无干扰的环境中专心计算也能减少错误。二是较繁的计算使用计算器,通常情况下,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采用笔算,位数更多的数的乘法计算可以用计算器。如果让学生进行过繁的四则计算,不仅容易出错,而且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没有必要。三是指导简便计算,在半径(或直径)的长度数是5、15、25,高的长度数是2、4、8时,经常可以应用乘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4.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有计算公式,生活中还有大量不是这些形状的物体,它们的体积怎样测量呢?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研究这个问题。

  把土豆或铁块放入盛水的圆柱形容器里进行测量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把不规则形体转化成规则形体,利用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通过质量除以比重(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求体积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依赖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没有把两种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想到和理解这些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要依次测量圆柱容器的底面积、放入土豆前的水面高度和放入土豆后的水面高度,直观体会容器中水面上升所形成的那段圆柱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感悟“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利用这种方法测量土豆的体积以后,还要再测量两个铁块的体积,为第二种测量方法积累数据资料。对于第二种方法,两个铁块的体积已经测得,再用天*称出它们的质量就能填表。通过计算发现一个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和另一个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如果测量和计算都正确,这个比值应该约是7.8。要让学生理解这个比值的具体意思是“1立方厘米铁块大约重7.8克”,这样,第三个铁块的体积就可以称出质量后用除法计算了。

圆柱和圆锥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了一些*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出示)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当它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

  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探究圆锥的特征。

  (1)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圆柱特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圆锥有哪些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的特征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想一想,圆柱、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拓宽应用。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的圆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

  2。圆柱有()个面是弯曲的,圆锥的侧面是一个()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一个圆柱有()条高。

  4。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5)

——大班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

大班数学教学计划1

  一、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教与学,幼儿已初步掌握了1—6的加减运算,理解了1—6的数的组成,另外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立体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摸索发现中发展了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中还发现他们对于动手操作,自己尝试的活动非常有兴趣和耐心,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力求新、奇,恰当地融合知识和趣味。

  二、学期目标:

  1、教幼儿学*6—10数的分解和组成。引导幼儿体验总数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数的互补和互换。

  2、教幼儿学*10以内的加减,正确迅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3、教幼儿学*等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

  4、引导幼儿学*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在表格中勾画图形特征及按勾画好的特征寻找图形,学*交集分类。

  5、启发幼儿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正逆性关系。

  6、教幼儿认识球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7、引导幼儿学*以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会向左右转动。

  8、教幼儿认识时钟,学着看整点和半点,学*看日历,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

  9、教幼儿认识一元以内的纸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它们的值是不同的。

  10、培养幼儿能清楚讲述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11、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学*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12、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学会迅速,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三、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一、学*7的组成

  1、学*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可以有6种分法。

  2、学*按序分合和记录。

  二、学*7的加减

  1、让幼儿讲述图意并列出算式,会编应用题。

  2、学*7的三组加减。

  第二周

  一、学*用三个数字写四道算式题

  1、鼓励幼儿尝试按图中的动物不同特征,找出三个相关联的数,并列出算式计算。

  2、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加减运算中三数的关系。

  二、认识圆柱体和球体

  让幼儿观察、比较球体和圆柱体,说出其名称和特征。

  第三周

  一、学*二等分

  1、教幼儿初步学*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二、分成几小杯

  1、感觉用瓶瓶罐罐一起玩水的快乐。

  2、观察生活中水在流动的现象。

  第四周

  一、学*8的组成

  1、教幼儿学*8的组成,了解8分成两份有7种分法。

  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相关系(增1、减1)

  二、圆柱体的游戏

  1、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

  2、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3、在动手尝试的基础上,会自己说出、找出并制作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第五周

  一、学*8的加减

  1、引导幼儿学*按实物图的内容选择答案图,列算式。

  2、教幼儿学*8的四组加减。

  二、学*看点图列算式

  引导幼儿观察点子图,列出相应的算式,复*8的加减。

  第六周

  一、看点子图列算式

  学*看两张点子图,根据点子图的变化列算式。

  二、按差异个数摆放图形

  1、教幼儿学*在相邻的两个图形之间,用短波浪线作标记表差异个数。

  2、教幼儿学*按标记表示的差异数目摆放图形。

  第七周

  一、学*9的组成

  1、学*按序将9分成不同的两份,感知9的分合。

  二、学*9的加减

  1、学*看分合式列算式,体验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2、学*9的加减。

  第八周

  一、改错题(一)

  1、学*改错题中的得数,使得算式运算结算正确。

  2、复*9的组成、加减。能熟练准确得进行运算。

  二、改错题(二)

  1、学*改错题的三种方法,使幼儿知道三个数的任一个数均可以改动。

  第九周

  一、两个特征分类

  学*按运算方法和得数的数目将算式归类。进行9以内的加减。

  二、分类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进行分类。

  第十周

  一、认识时钟

  1、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特征。

  2、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辨认整、半点。

  二、记录时间

  1、让幼儿知道整点半点的记录方法,理解钟点和指针关系。

  2、进一步使幼儿感知时钟和生活的关系,初步发展幼儿的时间感。

  第十一周

  一、学*10的组成

  1、要求幼儿有序的进行10的分解。

  2、引导幼儿从9的分合推导10的分合。

  二、学*10的加减

  1、引导幼儿看实物图列算式,学*10的加减。

  2、教幼儿讲述应用题。

  第十二周

  一、学*“0”的算式

  1、学*有关“0”的算式。

  大班数学的教学计划,

  2、复*10以内的加减。

  二、复*10以内的加减(一)

  会两个、三个加减符号的连续加减。

  第十二周

  一、复*10以内加减(二)

  会把算式题目填写完整,如1()=3

  二、快速口算

  1、练*口算的能力,能相互之间玩出题游戏。

  第十三周

  一、认识人民币

  1、认识十元以内的货币,并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学*钱币兑换,复*10以内加减。

  二、超市

  1、复*10的加法,并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学*态度,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四周

  一、学*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1、教幼儿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让幼儿感受到客体和自我为中心的左右方向不同。

  二、依样接画

  1、培养幼儿仔细观察排队规律的能力。

  2、教幼儿发现规律并依着接画。

  第十五周

  一、学*四等分物体

  1、帮助幼儿学*将物体四等分的方法。

  2、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补漏洞

  1、引导幼儿学*根据物体缺口而选择形状相同的填。

  2、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

大班数学教学计划2

  一、情况分析:通过上学期的教与学,幼儿已初步掌握了1—6的加减运算,理解了1—6的数的组成,另外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立体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摸索发现中发展了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中还发现他们对于动手操作,自己尝试的活动非常有兴趣和耐心,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力求新、奇,恰当地融合知识和趣味。

  二、学期目标:

  1、 教幼儿学*6—10数的分解和组成。引导幼儿体验总数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数的互补和互换。

  2、 教幼儿学*10以内的加减,正确迅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3、 教幼儿学*等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

  4、 引导幼儿学*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在表格中勾画图形特征及按勾画好的特征寻找图形,学*交集分类。

  5、 启发幼儿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正逆性关系。

  6、 教幼儿认识球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7、 引导幼儿学*以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会向左右转动。

  8、 教幼儿认识时钟,学着看整点和半点,学*看日历,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

  9、 教幼儿认识一元以内的纸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它们的值是不同的。

  10、培养幼儿能清楚讲述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11、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学*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12、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学会迅速,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三、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一、学*7的组成

  1、 学*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可以有6种分法。

  2、 学*按序分合和记录。

  二、学*7的加减

  1、 让幼儿讲述图意并列出算式,会编应用题。

  2、

  ; 学*7的三组加减。

  第二周

  一、学*用三个数字写四道算式题

  1、 鼓励幼儿尝试按图中的动物不同特征,找出三个相关联的数,并列出算式计算。

  2、 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加减运算中三数的关系。

  二、认识圆柱体和球体

  1、 让幼儿观察、比较球体和圆柱体,说出其名称和特征。

  第三周

  一、学*二等分

  1、 教幼儿初步学*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

  2、 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二、分成几小杯

  1。感觉用瓶瓶罐罐一起玩水的快乐。

  2。观察生活中水在流动的现象。

  第四周

  一、学*8的组成

  1、 教幼儿学*8的组成,了解8分成两份有7种分法。

  2、 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相关系(增1、减1)

  二、圆柱体的游戏

  1、 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

  2、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3、在动手尝试的基础上,会自己说出、找出并制作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第五周

  一、学*8的加减

  1、 引导幼儿学*按实物图的内容选择答案图,列算式。

  2、 教幼儿学*8的四组加减。

  二、学*看点图列算式

  1、引导幼儿观察点子图,列出相应的算式,复*8的加减。

  第六周

  一、看点子图列算式

  1、学*看两张点子图,根据点子图的变化列算式。

  二、按差异个数摆放图形

  1、 教幼儿学*在相邻的两个图形之间,用短波浪线作标记表差异个数。

  2、 教幼儿学*按标记表示的差异数目摆放图形。

  第七周

  一、学*9的组成

  1、学*按序将9分成不同的两份,感知9的分合。

  二、学*9的加减

  1、 学*看分合式列算式,体验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2、 学*9的加减。

  第八周

  一、改错题(一)

  1、 学*改错题中的得数,使得算式运算结算正确。

  2

  、 复*9的组成、加减。能熟练准确得进行运算。

  二、改错题(二)

  1、学*改错题的三种方法,使幼儿知道三个数的任一个数均可以改动。

  第九周

  一、两个特征分类

  1、学*按运算方法和得数的数目将算式归类。进行9以内的加减。

  二、分类

  1、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进行分类。

  第十周

  一、认识时钟

  1、 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特征。

  2、 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辨认整、半点。

  二、记录时间

  1、 让幼儿知道整点半点的记录方法,理解钟点和指针关系。

  2、 进一步使幼儿感知时钟和生活的关系,初步发展幼儿的时间感。

  第十一周

  一、学*10的组成

  1、 要求幼儿有序的进行10的分解。

  2、 引导幼儿从9的分合推导10的分合。

  ,大班数学学科的教学计划范文2

  二、学*10的加减

  1、 引导幼儿看实物图列算式,学*10的加减。

  2、 教幼儿讲述应用题。

  第十二周

  一、学*“0”的算式

  1、 学*有关“0”的算式。

  2、 复*10以内的加减。

  二、复*10以内的加减(一)

  1、会两个、三个加减符号的连续加减。

  第十二周

  一、复*10以内加减(二)

  1、会把算式题目填写完整,如1 ( )=3

  二、快速口算

   1、练*口算的能力,能相互之间玩出题游戏。

  第十三周

  一、认识人民币

  1、 认识十元以内的货币,并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 学*钱币兑换,复*10以内加减。

  二、超市

  1、复*10的加法,并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学*态度,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四周

  一、学*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1、 教幼儿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 让幼儿

  感受到客体和自我为中心的左右方向不同。

  二、依样接画

  1、 培养幼儿仔细观察排队规律的能力。

  2、 教幼儿发现规律并依着接画。

  第十五周

  一、学*四等分物体

  1、 帮助幼儿学*将物体四等分的方法。

  2、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补漏洞

  1、 引导幼儿学*根据物体缺口而选择形状相同的填。

  2、 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

  数学游戏

  第十六周

  一、10的加减试题

  1、 会运算各类形式的加减题目。

  2、 提高幼儿的运算正确度。

  二、复*和考核

  数学:分成几小杯活动目标:

  1。感觉用瓶瓶罐罐一起玩水的快乐。

  2。观察生活中水在流动的现象。

  3。在从大的容器舀水到小容器可以分成几小杯。

  活动准备:搜集各种可以盛水的瓶罐有大的 小的是果冻杯 接水的水管活动过程:取水:用小朋友常玩的水管,取几个弯管和直管做成一根他几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的流动水系统,水流出后小朋友用大容器去接水。

  选择一个大的容器盛满水,把水接回来,1"2个不同大小的舀水果冻杯。先用一种果冻杯舀水,一边口头记录次数,最后报给老师(自己记手湿不方便),也可以自己记录,直到舀完为止。

  再换第二种舀水的器皿,口头记录用多少次舀完水。

  大班数学的教学计划2 怎样会尽量避免弄湿衣服。

  比较二种器皿,究竟哪一种舀水的次数多(或少),为什么,老师在用若干次实验证实自己的理由是否正确,交流各自玩水经验和方法。

  活动目标:

  1。复*10的加法,并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学*态度,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将活动室周边布置成超市;已标价实物商品若干。

  2。数字卡、自制10元面值代金券若干。

  3。小筐、钱袋若干。

  4。大鼓一面。

  活动过程:

   一、语言诱导,激发兴趣。

  带幼儿逛超市,看看超市里有哪些物品,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想买些什么。

  二、自己购物,自由探索。

  1。幼儿到超市自选商品,然后自己计算总价是否与钱袋里的钱数相等。

  2。将所购物品的价格用加法算式记录在纸上,并互相交流。

  三、验证结果,巩固知识。

  教师展示幼儿的记录结果,共同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四、有奖游戏,复*知识。

  游戏玩法:教师出示二至三样实物商品,幼儿计算总价后,举起相应的数字卡,最先举对的可以免费获得商品。

  延伸活动:

  1。将部分材料投放于角色区,供幼儿玩角色游戏超市。

  2。继续以超市形式复*10以内数的减法,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分类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进行分类。

  区域活动一:分图形 准备;○、△、□几何图形若干,每种形状有2种颜色、2种大小,小篮子若干。 过程:师:“弟弟妹妹要玩拼图游戏,可是这些图形都混在一起,他们不容易很快找到想要的图形,怎么办呢?”(让幼儿思考后说一说,然后教师再提出操作要求)“想一想,这些图形可以怎么分?小朋友可以一起商量,看你们能找出几种不同的分法。”

  区域活动二:娃娃超市 准备:绒布玩具、饮料瓶、塑料恐龙、塑料水果、衣服、玩具汽车、积木等 过程:师:“娃娃超市现在有一批东西乱糟糟的,经理可头疼啦。他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帮忙,怎么帮呢?”(可以提示幼儿:小朋友都去过超市吗?超市里的东西是怎样摆放的)“对,超市里的东西都是把一样的东西整齐地放在一起。”

  区域活动三:涂色 准备:相似的物体若干 过程:给相同的物体涂上相同的颜色。 游戏:找朋友 玩法:给每个幼儿发一张不同数量的印章卡,当音乐起时,幼儿快速找朋友,音乐停时,找到同数量印章卡的幼儿手牵手出教室。

  认识圆柱体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

  ,大班数学学科的教学计划范文2

  2。 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3。 在动手尝试的基础上,会自己说出、找出并制作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材料投放:

  1。 教具准备:用各种圆柱体制成的机器人一个。胡萝卜、粉笔 、小刀、磁带、录音机

  2。 操作学具: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浆糊。①长方形纸8张、水笔8盒②废卫生纸筒8个、各色腊光纸若干③吸管一篮、薯片筒若干④各种空心小形体、铁丝

  3。 环境创设:

  ① 体育角,内放高跷、圆柱状沙袋、棍、易拉罐、滚筒、金箍棒等]

  ② 自制玩具角,陈设会叫的陀螺、望远镜、万花筒、柱状风铃等

  ③ 实物角,内置电池、果汁罐、卷糖、球、椎状物体、花瓶、废旧蛋糕盒等

  指导要点

  一、通过机器人柱柱激发幼儿参观圆柱世界的兴致。

  1。 介绍机器人引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它的名字叫柱柱。柱柱想请小朋友到柱柱世界宫玩,你们想去吗?

  2。 听音乐开火车带领幼儿到柱柱世界。

  二、通过反复尝试初步认识圆柱体,引导幼儿体验圆柱世界的秘密。

  1。 玩一玩、想一想——

  引导幼儿第一次游戏尝试,知道圆柱体的名称。

  ① 让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自由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② 启发提问:A、你玩的是什么?它象什么形状?

  B、你还发现了圆柱世界的什么秘密?

  ③ 鼓励幼儿完整表述自己的经验,重点能说出它象什么

  形状?

  ④ 以机器人口吻小结——柱柱世界里的每样东西都象柱子一样,这种形体就叫圆柱体。

  2。 量一量,说一说——

  引导幼儿第二次测量尝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① 启发尝试:A、你发现圆柱体是什么样的?它跟圆形一样吗?

  B、请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么玩的?

  C、每个圆柱体摸上去都是什么感觉?请你用绳子或尺子量一量好吗

  ② 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

  ③ 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④ 小结:圆柱体的两端是两个一样大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放倒了还会滚动。

  三、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巩固认识圆柱体,提高

  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辨别能力。

  1。 叠一叠,变一变——

  让幼儿在比较尝试中 加深对圆柱体的印象。

  ① 启发提问:A、你知道硬币是什么形状的?

  B、你能不能用许多硬币变一个圆柱体?

  ② 幼儿操作,思考:你是怎么变的?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象什么?

  ③ 小结: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象圆柱体。

  2。 找一找,削一削——

  让幼儿在寻找相似与不似中加深对圆柱体的理解。

  ① 以柱柱口吻夸奖操作认真的幼儿,并寻求帮助:你能不能帮我把象圆柱体的东西找出来?

  ② 引导幼儿观察陈列柜内实物,分辨相似与 不似圆柱体的东西,并说出原因。

  ③ 提出疑问:怎样使胡萝卜变得象圆柱体?

  ④ 教师操作:用削刀将胡萝卜削掉,中间部分削去外皮,变成一样粗细。

  四、通过联想生活中的圆柱体,开拓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迁移发散能力。

  想一想,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见到、用到的东西有哪些象圆柱体?

  五、通过分组小制作延伸幼儿对圆柱世界的想象创造能力。

  1。 制作望远镜——在长方形卡纸上先涂上花纹,再粘制两个一样大的圆柱体,并用胶水固定。

  2。 花链数字玩具——在许多形状中寻找圆柱体的小纸链,并串到弯好的铁丝上,变成花链玩具。

  3。 纸筒小动物——利用废卫生纸筒,卷上色纸,粘贴眼睛、嘴巴、耳朵等制作小兔、小鸟、螃蟹等小动物。

  插吸管——把吸管有规律地插入纸杯,并调整吸管两边长度,变出各种形态东西。

大班数学教学计划3

  在园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新学年新学期的工作紧锣密布地进行着。根据新学年《幼儿园工作》、《幼儿园教学计划安排》,集合我班配班老师及幼儿实际情况,拟定本学期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所有配班老师团结一致,搞好具有夏季特色的教室布置工作,为幼儿设置良好的肓人环境,为幼儿的在园生活提供学*、生活、休息的良好场所,让幼儿喜欢上我们班,喜欢我们班的每位老师。

  二、了解幼儿情况,对幼儿的性格、爱好、兴趣等进行祥细的了解,为他们制定远*期发展目标,注意每一个孩子的不同进步。对孩子进行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身体发展的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惯和学**惯,教育教学中注意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有主动学*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观念,感觉新教法,表现新思维,让他们在观察中探索,探索中发现,发现中了解,了解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鼓励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力争在师幼互动中完成所有教学计划。

  三、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一学期进行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让每一位家长都了解和理解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放心孩子在园生活,做好幼儿的家访随访工作,随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园情况,探讨孩子在学*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家长达成共识,力求每个孩子都有较明显的进步,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老师们工作起来顺心舒心。力争家长参与班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各项竟技活动,鼓励家长重视孩子方方面面的教育,让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我们的新理念、新方法。

  四、做好单亲子女,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关心关爱单亲子女的衣、食、住,心理以及健康,让他们不孤僻、不自卑、不妄自菲薄,让他们充分感受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每一个动作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注重特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方法的衔接,逐步引导他们向完美人格的快速发展,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的现象发生,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及自由尊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组织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及竞技活动,让幼儿养成从小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惯,让他们懂得劳动的艰辛及取得成功的不易。组织幼儿参加故事比赛、绘画比赛、体育竞技比赛、唱歌比赛以及劳动竞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及参与意识。

  五、为幼儿准备进行各种探索活动需要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并凭借为幼儿创设的环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试试看”、“试着想一想”、“试着做一做”的提示中看看、想想、玩玩、做做,鼓励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期达到放养儿童的目的。让他们不再局限于幼儿园、家庭的小环境,而是放眼社会,放眼自然、让那些鲜活的、孩子有兴趣的事物一次次地汇入孩子的观察、思维和探索,让他们一轮一轮地进行有效果的探索活动,从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带领幼儿进行晨间活动、室外游戏活动、户外观察探索活动、科学实践活动、野外采集活动,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搞好卫生保健工作,管好班级各类学具教具及相关财产。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6)

——幼儿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

幼儿数学教学计划1

  一、情况分析

  中班幼儿的年龄大约在4岁左右,本学期仍有一部分是新生,没有上过幼儿园,他们一直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因此他们在数学的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及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以上情况,本学期将对幼儿有针对的进行教学组织和设计,借助具体的事物和形象进行初步的逻辑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究和思考能力。我们将关注班里所有幼儿的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

  二、教育目标:

  1、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学*目测树群,学*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势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

  3、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4、学*用各种几何体进行拼搭和建造活动。

  5、学*概括物体的两个特征;学*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

  6、学*按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

  7、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学*新知识,促进初步的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发展。

  8、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9、学*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学*区分和说出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学*按指定方向运动。

  10、幼儿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

  三、具体措施:

  1、教师根据数学计划按时开展数学活动。

  2、为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探索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操作,探索。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帮助幼儿学*,理解数学知识。

  4、结合游戏活动,操作,巩固数学知识。

  5、结合操作卡片,帮助幼儿学*上,理解数学知识。

  6、家长配合教师,共同帮助幼儿学*,理解数学知识。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1、我身上的数。

  2、和数字朋友做游戏。

  3、举卡片。

  4、我长大了。

  5、漂亮的月饼盒。

  6、拼彩旗。

  7、不一样的蛋糕。

  8、量布做围巾。

  8、玩具有多少。

  9、几个朋友在一组。

  10、图形变变变。

  11、数字口袋找朋友。

  12、大大小小的水果。

  13、拾落叶。

  14、分树叶。

  15、打扮活动室。

  16、图形宝宝。

  17、图形变变变。

  18、种各样的帽子。

幼儿数学教学计划2

  设计思路:

  对于我班的孩子来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数概念,特别在单双数的学*中孩子们发现了数字之间的一些排序规律,如有孩子说,双数与双数之间隔一个数,单数与单数之间差2等,可见他们对数字的排列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更进一步发展孩子的数概念,因此今天我设计了这一数学活动:快乐大本营。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发现相邻数的规律,学*相邻数。另外,根据大班孩子好动、好问、好奇的年龄特点,及二期课改中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我以“快乐大本营”为主线,提供了多种游戏形式,让孩子在自主意识下积极参与,并在游戏中掌握相邻数的概念,除此之外,还渗透了记录的要求,提出了游戏的规则,诣在掌握数概念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名称:快乐大本营

  活动目标:

  1 在看看、找找、想想的活动中学*10以内的相邻数,发现其规律。

  2 能在游戏中遵守规则,并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活动室的准备(椅子的排放、座位号、游戏场地划分)、游戏材料若干(保龄球、自制鱼杆、小球、鱼、骰子等)、记录纸、铅笔、数字卡片

  观察与指导:

  一、入场

  1 幼儿根据自己手中入场券上的座位号寻找相应座位。

  2 引导语:大家想去快乐大本营玩吗?那首先要凭票入场,请看清自己票上的座位号,寻找到自己位置。

  二、学*相邻数

  1 发现相邻数的秘密。

  引导语:瞧!快乐大本营中有许多游戏等着大家玩呢!大家想玩吗?那首先要先接受第一个考验.

  2 看看找找你坐的是几号座位?你的身边有几位朋友呢?他们分别坐的是几号座位?(幼儿边说老师进行记录)

  3 看看老师记录的'三个三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4 小结:每个数字旁都有两个朋友,一个数字朋友比它大1,一位数字朋友比它小1,这样的两个数字就是中间数字的邻居,也叫相邻数.

  5 游戏:找朋友

  引导语: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相邻数,那让我们一起来做第一个游戏---找朋友.

  玩法:A老师从卡片中抽出任意一个数字或填空题, 座位号与它是相邻数的幼儿快速站起来,(游戏的速度可不断变化).

  B 老师拍手,幼儿听音记数,是这一数的相邻数幼儿站起来。

  6 百变相邻数:能变化三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数字,使其成为正确的相邻数.

  引导语:你们的本领真大,这下要接受第二个考验,你们行吗?(出示一组数字,如:2.4.5),老师这里有这样的三个数字朋友,你们看看他们是邻居吗?怎样改变可以使他们成为正确的相邻数呢?

  7 小结:你们真厉害,这样你们可以真正参加”快乐大本营”的游戏了.

  三、游戏:快乐大本营

  1 老师介绍每个游戏的名称与玩法,明确遵守的规则.

  2 讨论记录表的记录方式,并尝试独立记录,能计清所参与的游戏及找到的相邻数.

  3 幼儿自由选择,分组游戏.(保龄球馆 夹夹乐 垂钓馆 智慧屋 投骰子)

  4 根据记录表分享游戏情况.

  四、延伸:

  1 出示老师家的门牌号,引导孩子想想,我家的左右邻居是谁呢?

  2 将游戏材料提供与区域活动中,让幼儿选择操作。

幼儿数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作为一名新的幼儿教师,孩子们的情况还不太了解。不过在*两周的观察下发现学前班的孩子们都非常聪明。大多数孩子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开展数学活动,基本掌握了对数字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对数学活动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这为他们今后的学*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学前班是幼儿升入小学的过渡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根据时代以及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学*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数学是一门提高幼儿智力反应能力的一门课程,针对幼儿个体和全面素质的要求,教师会用心、耐心、信心教好每一位幼儿。

  三、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是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数学教材安排了34节课,教材着重培养幼儿思考、动脑筋的好*惯和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如:《10以内的分成组合》、《比较大小》、《10以内的加减法》、《时间的变换》、《几何图形》等,教材从多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发散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多动脑思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惯。

  1、本学期将学*按数群记数和数的分类统计,它不仅能引导幼儿将数字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更能提高幼儿对数的敏感性和计算能力。

  2、教幼儿学*简单的测量方法,并认识时钟和日历等生活常用数学知识。

  3、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将体和形、数结合起来认识并引导儿童认识三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实物展示和提问、讲解等方法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活动。

  4、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和实际的生活需要来展开教学。

  5、继续学*数的组成5---10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四、教学目的

  要求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关联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关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1、使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比等数学方式学*类包含关系。

  2、帮助幼儿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和分成。

  3、指导幼儿认识生活中的加减法,进一步认识时间,并知道怎么在生活中运用时间的变换。

  4、让幼儿初步了解、认识几何立体图,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5、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惯和作业*惯。

  6、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7、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联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8、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的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对生活中的物体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力。

  4、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打基础。

  六、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表

  1、物体的分类《学*分类》《区别上下、远*》

  2、《区别前后,左右》《认识1和许多》《分组游戏》

  3、《比较大小、长短、高矮》《比较轻重、厚薄、粗细》

  4、《学*排序》《认识2和3》

  5、《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认识4和5》

  6、《认识梯形、三角形》《认识圆形和椭圆形》

  7、《填图形》《图形变换》《认识6》

  8、《认识7和8》《复*8以内的数》

  9、〈认识9和10〉,认识1----10的数序,

  10、学*1--50的数数。认识0

  11、学*1---10的倒数,数字的用处

  12、学*2的组成及加,减法

  13、学*编应用题------2的加减

  14、学*3的组成,及加法,口编应用题

  15、学*3的减法和口头减法

  16、学*4的组成及加减。

  17、学*4的应用题。

  18、复*分类、图形等知识

  19、复*2、3、4的加法及口编应用题

  20、总复*

  七、教学措施

  教学活动与幼

  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儿童的学*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1、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全面的图片,创设轻松愉悦的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兴趣。

  3、根据幼儿班的特点,以鼓励表扬的形式支持幼儿自主学*,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加强幼儿对数学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幼儿多思考多动脑多操作。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扩展7)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汇总5篇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1

  对于圆柱和圆锥的教学,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索获取新知,如:

  1、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高,从而找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动手剪开圆锥的侧面,验证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3、学生通过做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

  3,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4、测量学具有关数据,计算体积等。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顺序是:激疑——猜想——验证——应用。如,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关系,然后实验验证。教给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科学方法验证的数学方法。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可先引导学生回忆*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以及由于图形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点。接着提出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的问题,并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两个图形学具,按照书上所示的方法将圆分成16等份,剪开后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然后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通过拼摆进行迁移,可以使学得轻松、主动。

  又如:学*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练*:

  1、计算学具的体积;

  2、在桌面上有一堆沙子,现在想知道它的体积,该怎样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兴趣。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2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方法的迁移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交流学生对学*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3

  在以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概念建立地非常快,而又容易忘记。我想,概念的建立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自主地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自由地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这样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探究精神。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形的实物,同桌合作,观察讨论,再反馈。学*侧面积时,让学生卷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发现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又如,在推导侧面积公式时,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并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打开,又卷一次。思考: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现在卷成圆柱的什么?生:原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师:真好,那如果要计算你卷成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算呢?生:长乘以宽。师:也就是圆柱的什么乘什么呢?生: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师:好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思考,认识了圆柱,还知道了它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研究生活中实物,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记忆就少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多了。如此,学生就有机会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到数学的奇妙,使每位学生在数学都得到不同的发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4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我是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将用进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中理解和掌握。

  我认为这节课只要解决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就会水到渠成,于是我首先安排了侧面积的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后,就安排了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题。生活中圆柱体比较多见,应用广泛,如圆柱形油桶、花坛、通风管等,解决问题时,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是求哪些部分的面积。在保留小数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所要用的原料都要比实际计算的结果稍微多一些,要考虑到接口等实际问题,所以要采取进一法。

  从课后作业中,我得到反馈,学生出现了典型的错误,我认真反思,觉得有些方面做的不够。

  1、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计算公式也肯定不同。但计算之前没有进行适当的复*,导致在计算侧面积时用了底面积乘高,而在计算底面积时又用了周长公式,个别学生搞混淆了。

  2、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大多数学生列了综合算式,其中有一步计算错误导致全题错误。刚学时最好要求学生列分步式计算,不但理清思路,更能减少失误。我会坚持课后进行反思,发扬优点,找出不足,做得不够的方面在下次想办法弥补!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5

  今天,进入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的学*,也是学生在小学最后一次学*空间图形。操作、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也安排了操作活动的,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圆柱实物测量算表面积,制作笔筒,深化知识的理解。

  我跟去年一样,布置课前前置作业:明天我们学*《圆柱的认识》,回家找一个大一点的圆柱形的物体,用最少的彩纸把这个圆柱包起来。

  课一开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你心目中长方体与正方体是怎样的呢?学生从面、顶点、边来交流,交流中其实对圆柱的认识做了很好引导。接着,让学生交流你心目中的圆柱是怎样的?由于学生自己操作过,因此回答非常积极。从底面、高和侧面来交流,很快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并且粗细均匀;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我追问着:你怎样证明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呢?生1:我在包这个圆柱时,只测量了一个底面直径,剪了两个,正好,因此两个底面大小相等。生2:圆柱可以看成有无数个大小相等的圆片叠起来的,那么两个底面大小一定相等。生3:在包圆柱时,我测量过两个底面的直径,大小相等。你怎样证明圆柱的高有无数条?生1:我觉得两个底面间有很多的垂直线段。生2:底面有无数的点,两个底面对应的点连接的线段都是圆柱的高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的方法来证明,让学生结合实验操作进行辩析明理,加深学生对圆柱特征的理解。

  你怎么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呢?学生通过滚、包圆柱、围圆柱发现了展开的侧面与圆柱的联系。你能用这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纸围成怎样的圆柱呢?生1:我围成的圆柱,圆柱的底面周长是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是长方形的长。生2:我围成的圆柱,圆柱的底面周长是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是长方形的宽。我课件演示,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发现了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面积。得出了结论侧面积相等,但它们的底面积不相等,高也不相等。通过这样的练*学生很自然的感悟到圆柱的侧面积就用长方形的长乘宽,也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

  学生对圆柱认识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教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圆柱”是“圆柱”单元的重点中的重点。通过包圆柱,一张白纸围圆柱,把传统的“剪”改成现在的“围”,使学生对圆柱侧面研究自然过渡到对“长方形”与“围成圆柱”关系的研究上,更加深入,努力实现探究效果的最大化。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