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 1

  课文《大禹治水》,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民造福的故事。本节课的教学,我竭力想紧扣语文要素:以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教学。

  教学中,通过课件图片,理解词语冲毁、泛滥、淹没,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学*“驱赶、恢复”等词语时,我鼓励学生观察字形、结合语境、大胆猜测,再尝试通过联系上文、联系下文、查字典、借助近义词、拆分词语再合并等方法让孩子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在领悟人文主题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去朗读故事,学*四处奔走时,让孩子展开想象,大禹都到过哪些地方?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词语和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理解词语,力求促使学生积极走向文本,真正体会到禹治水的艰辛与不易,感知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接着,通过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这组数字,学*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让禹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立体、丰满、高大起来。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先提取具体信息,再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借助提示讲述故事。以期让孩子初步形成一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阅读体系,掌握读书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 2

  1.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舍弃”,“舍弃”的标准是学生,学生的基础资源、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舍弃”的标准是课程标准、是年段目标、是课时目标。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在众多的词语选择中,我舍弃了“吃尽、走遍、挖通、劈开、引导”而重点理解了“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为的是体现禹的.治水精神,而关注孩子为大家做好事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毅力的正确的价值观。

  2.努力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拓宽孩子的思维广度和增强孩子的思维力度。

  A.努力摒弃低年级课堂中琐碎的问题而达到理解文本的目标,进行课堂的块状结构设计,让学生在文本的感悟中有较为整体的思维广度(第二节的教学)。

  B.在课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思中学,在学中思,学思互长(第三节的教学)。

  C.总结反馈技巧地引入互文学*,加大思维的力度(与鲧治水相比较,思考治水成功的原因是锲而不舍的毅力与科学的方法)。

  D.追究寻源,探究名字,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大禹名字的探究)。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 3

  《大禹治水》是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不辞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洪水治理好了的故事。这篇课文将单元主题——奉献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通过学*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继而培养孩子公而忘私的精神。

  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治水的原因。肆虐的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但三年级的孩子对“洪水”的感性认识比较少,很难读到位,我采用老师范读的方式,让他们说说看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孩子们边读边悟,抓出描写洪水可怕的重点词语,如:“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只有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才能领悟鲧为什么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禹“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自然而然明白治水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事。关于治水结果的学*紧随其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紧扣重点词语“欣欣向荣”的理解,与洪水时形成鲜明对照,这巨大的变化都要归功于禹,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孩子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有了明确的源头,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他们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针对全文学*的重点——禹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先引导孩子们找到禹遇到的困难:“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语“常常、又、长年、都、只好”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突出禹无畏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对比学*两句话:“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首先让孩子带着问题: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练读,体会“才、仅仅、就、却”突出了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首先,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去钻研,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设计必须要显得严谨,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必须反复斟酌,加以训练。

  第二,要注重朗读形式与理解课文的结合。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读得并不深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将读的形式完整的呈现出来,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并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间。

  第三,要更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找一找禹治水的方法,还是禹在治水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无论是在指导朗读,还是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引导问题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第四,读写结合的过程,因为读的不够深刻,有的孩子对禹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比较肤浅,导致了看图写话有些偏差,有的孩子在写话时,出现了禹的妻儿欢声笑语的场面。

  第五,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第六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针对孩子们的回答,适当及时地进行评价、引导、鼓励,让孩子们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激发了他们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升。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 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没有吃的,禹饿 得两眼发花,他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 “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添加了一个“送词语”的设计,我送给了学生“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六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本课生字中的“治制”为同音字,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别,我找来了古代的字,让学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制”与刀有关,所以是立刀旁。又通过学生自己组词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填空“禹下决心____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______服了。”加以巩固。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后来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 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 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的教学时,一看学生说不出来,我急了,就讲了很多,还有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 5

  我所上的内容是《大禹治水》的第二课时,是在解决了字词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品读,探究课文内容。

  一、治水前

  我通过词语复*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洪水、泛滥、毒蛇、猛兽等词语进行画面联想,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同时图文结合,展示出洪水泛滥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老百姓生活的痛苦,从而明确治水的迫切。

  二、治水

  首先是请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讲了哪两个人治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用了多少时间,最后结果怎么样?接下来又拎出文章中分别讲鲧和禹治水的自然段再次讲解,同时还设计了练*环节,这样虽然把治水过程讲得非常清楚详细,但由于内容上多有重复,显得拖沓累赘,花去了很多时间。随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一连串的问题。之后,通过让学生找出可以看出,大禹是怎样一个人的关键词句,并且说一说大禹是怎样一个人,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三、治水后

  学生说出大禹治水后的变化,并完成下面表格,同时思考洪水被治理好之后,百姓过上了怎样的生活。让学生知晓是大禹治好了水,让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的生活。随后,我安排了一个复述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着实高估了孩子们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应该放在下一个课时更为合理。最后进行总结,梳理结构,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还安排了随堂练*,让学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巩固。

  这堂课我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教师引导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说出答案,从而能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但整节课让学生读得太少,导致很多同学无法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环节,尽管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都给予了及时的评价,但评价语单一,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要上一堂好的公开课,首先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既要设计好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有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时工作生活中要多学*,多思考,多锻炼,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上出高质量的课。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阅读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1)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述了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但学生对“洪水”的感性认识比较少,很难读到位,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洪水视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接着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一句的朗读中体会到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是令人敬佩的。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材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中又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最后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在千辛万苦面前,勇往直前的英雄真的值得老百姓佩服。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讲述了流传至今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学*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大禹终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终于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了。乡亲们知道后,都出来迎接他,孩子们也都围上来想看看这位治水英雄。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们就是乡里的孩子们,你们想对大禹叔叔说什么呢?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丰满大禹的形象。

  但在本次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略微还显得不够充分,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重点句、段的研读、品味,还不够到位。(2)课堂中缺乏对学生的话语进行评价、引导,对学生鼓励表扬的`话语太少了。(3)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两句话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凑,有点乱。(4)在说话训练这个环节中,缺乏引导,没有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完整。在以后的备课中,还需更深入的研究教材。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的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缺乏生活实际经验,课文一开始就已经有了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内容,我采用了媒体展示,在第一课时伊始,就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在汹涌的洪水面前,人类的渺小和无奈,在这种情感的渲染之下,课堂上学生感悟起来就容易许多。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材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

  在知道禹为了治理洪水是“下定了决心”之后,我问到:禹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做了什么呢?为了察看水流和地形,禹爬过了许多座山,趟过了许多条河,课文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千山外水”,指导读好这个词。这其中的每座山他都爬过,每条河都趟过,就叫做“走遍”。

  “千山万水”的理解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接下来,我继续提问:在翻越这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大禹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师生互动交流:爬山的时候,山上会有……会遇到……下雨天、下雪天……夏天的山林里……大河里……河上没有……

  面对这样的困难,他是怎么做呢?山高路滑,摔倒了,他……脚被石头、树枝划破了,他……走的路多了,脚上起了一个又一个血疱,他……大河里水流很急,找不到船,他……冬天里水冰冷刺骨,他……肚子饿了,他就……口渴了,就……一路上太苦了,但他什么苦都能吃,这就叫“吃尽”了“千辛万苦”,他吃尽这千辛万苦,走遍这千山万水,为的就是——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多不容易啊!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指导读好这句话,注意及时评价。

  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之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妥帖的方法。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很好地展开实施。在引导学生想象时,我的思路仍然不够开阔,对于学生的回答,预设得不够到位,在学生的讲诉中,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这样一来,老师的“牵”就显得很勉强,学生的回答面也就被框住了,不能很充分地展开。另外,老师的评价还很单一,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完全的激发,本应很出彩的一个环节,就显得像是在“牵强附会”了。

  在感知了禹所经历的辛苦之后,便是感知禹的“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禹的做法,我适时地进行了拓展,讲诉了禹的父亲鲧当年治理洪水的方法。鲧用“堵”失败,禹用“引”成功,这一对比很容易体现禹的智慧。另外,我继续使用“想象”这一法宝,让学生将“现代化设备”和“四千多年前的工具”做对比,让学生再次体会禹带领老百姓治水的不易。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比较流畅的,不管是简笔画理解“挖通”“劈开”,还是“九”字的含义,包括资料的拓展,都很好地为理解文本做了服务,让学生多方位地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唯一不足,还是我的语言,不够精炼简洁,我想,这是我以后要经常注意联系的地方。

  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老师就是妈妈,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利用老师的回答,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现在想想,这个小节似乎是被我匆匆一带而过了。是的,学生理解起来似乎并不难,可是,由于我的仓促和不镇定,本来很感人的一个故事,好像一下子就味同嚼蜡了。在听了其他老师的课之后,我想,是不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也可以进行资料的拓展呢?

  比如说: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

  或者引入具体的故事,“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走遍了九州。豫州是九州的中心,大禹的老家就在豫州的中岳嵩山,大禹无论南来北往,还是东奔西走,都要经过嵩山。但由于治水工程时间紧急,刻不容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禹虽然牵挂老母亲和妻子,但没有时间,主要是没有心思回去看望她们。别说路过嵩山了,就是从家门口经过,他也没有进门。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大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是他在治理淮河之前。当时他凿开了雍州的龙门口后,西北一带的洪水流进了黄河,这一带稍为安宁,他就奔走东南去治理淮河。从嵩山经过时,正好路过家门口,大门敞开着,涂山氏正在院里推磨。大禹觉得妻子发胖了,再一瞅,不对,她挺着大肚子,肯定是怀孕了。大禹百感交集,一方面高兴要当爹了,一方面心酸妻子挺着大肚子还要干活儿,一方面愧疚自己不能尽到丈夫的责任。大禹真想下马去帮助她,但转念一想,不能,东南边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还深受洪水之苦呢,于是就扬鞭策马向东南飞驰而去。

  第二次路过家门是在一年之后,当他疏通淮河之后,听说三门峡又有水怪兴风作浪,他急忙掉头向西北飞奔。这次他又经过嵩山自己的家门口。老远就看见涂山氏坐在门口,正给怀里的孩子喂奶。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真想大喊:“我当爹了!我当爹了!”他也真想走上前去抱抱儿子,亲他一口,问问给孩子起名字了没有。可是就在这一瞬间,他想起三门峡荒山野岭里孤儿们哭爹喊娘的声音,他想自己的儿子是儿子,别人的儿子也是儿子,应该先救他们才是。于是,他一扭脸,又策马向西北跑去。

  第三次路过家门是在治理好三门峡后。他在三门岛上劈开三门,在黄河中心凿下了中流砥柱,降服了黄河水怪,使洪水沿着黄河归入大海。他刚刚舒了一口气,突然又听到南方荆水暴涨的消息。他又骑马跃上嵩山,观看远方的水情,正好又路过家门。他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张望,似乎在等待他的归来,看到小夏启在地上爬着玩儿。大禹心里一抽搐,两行热泪滚落到马鬃毛上,白龙马摇了摇头,甩了甩鬃毛。这时,大禹眼前又出现了荆州地区许多老百姓在哭喊亲人的景象。大禹为让那里的老百姓早享天伦之乐,只好紧闭双眼,弯腰伏在马背上,白龙马腾起四蹄又跃过了禹的家门。”

  个人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禹为了治理洪水的无私忘我,只是由于篇幅较长,所以是在课堂上直接引用,还是课前拓展阅读,还是在课后加以延伸,还需要多加思考。

  十三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这时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出示一组图片,展示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学生说出可爱的孩童在池边玩耍,无忧无虑;懂事的孩子开始回到学堂,学*有用的知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吹笛歌唱,有的品茶谈心;农民们又种上了庄稼,从此生活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安定的日子”,并对禹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此情此景之下,让学生来理解“禹”为何被称作“大禹”,就显得比较顺利自然了——是人们对这位治水英雄的尊称。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情境的渲染之下,还是比较投入和集中的,是不是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和第一小节的对比,激发出更多对禹的崇敬之情呢?

  整个教学在对大禹的呼唤中告一段落,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内心之中。

  课文教完了,比赛也结束了,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首先,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去钻研,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

  第二,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要体现一些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但是设计必须要显得严谨,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必须反复斟酌,加以训练。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毕竟,我们的教学时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四,要注重朗读形式于理解课文的结合。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并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间。

  第五,规范老师的语言。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六,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就是为了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成功制服洪水的故事。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讲授很完整,整个流程的衔接合理自然,教学目标基本上也都达成了,既让学生们了解了治水的过程,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句子,也让他们理解体会到了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为民的精神。

  在讲授课文之前,我先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则关于洪水爆发的短视频,看过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后边理解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了学生从侧面进一步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决心,朗读起来更加的动情。尤其是讲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时,许多孩子们眼睛里都含满了泪水,让我十分惊讶与欣慰,惊讶的是我的孩子们竟如此的感性,欣慰的是我的朗读能够吸引孩子们,使他们认真投入倾听。

  但是在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却出现了齐读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针对这个情况,我及时着重进行了评价强调,引导孩子们区分齐读和自由读的区别,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另外就是,课堂上对孩子们回答的评价语还是不够具体,我更多使用的是“理解的真到位”、“感悟的真深刻”这类话语,而没有具体结合学生的回答去评价,在关注学生具体到个人的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多请教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吸取精华转化为适用于自己课堂的'东西,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触动。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刘爽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为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三、讨论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发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这些词语:聪明(因为他看小孩游戏就想到了治水的办法)、善良(帮助老百姓治水)、坚强(不放弃治水)等。然后我又让学生各自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读本组文章,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设计教学目标时,宝莉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视频情境的渲染下,让学生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大禹治水的过程,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开凿了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宝莉老师出示了一处补白,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中,宝莉老师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在这里,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补白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以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摆脱教案的束缚,遵照教案流程走,课堂显得有些生硬、被动;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2)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是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赞颂了她一心一意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抒发了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激之情、缅怀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课文紧紧扣住“治水”这一中心进行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无家可归。

  课文先写了洪水的水势,“滔滔”形容洪水汹涌,波涛滚滚;

  其次写危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冲倒房屋;

  结果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不治不行。

  这样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课文首先写了大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然后写大禹仔细观察,挖河劈山,疏导洪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两句话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从几个关键词里进行理解:“走遍”、“吃尽”,一个“遍”、一个“尽”表明了大禹为调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千”、“万”都表示很多很多,“九”并不是指数字九,古人以九为数之最大,这里形容大河、大山的多,还要“挖通”“劈开”,可见治水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大禹“仔细”察看水情,“带领”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过“引导”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从思想到行动上,把大禹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课文还列举了典型事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可贵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13年”强调了大禹治水的时间很长,“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对比,“十多岁”应大于“13”,说明大禹离开家的'时间太长,孩子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由此可见,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可贵啊!第三部分写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们非常感激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传。

  课文的篇幅适中脉络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感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本单元围绕着“伟人”这一主题,安排了《大禹治水》《*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三篇课文,《大禹治水》本势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在本单元中,基本脱去了“神话”外衣,展现了一个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作为“伟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它承载着让学生理解英雄的奉献与智慧之重任。这个故事文本语言及其简全文只有400来字。第一自然段,抓住四五个词语就勾画出洪水肆虐后的悲惨景象。第二自然段写父亲鲧治水没有成功,由儿子禹继续治水,巧妙地引出大禹。第三、四自然段谢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以及几个典型细节,用几个有代表性的数字水命他的奉献精神与智慧。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去深刻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从而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尤为重要。然而体会人物的内在精神,离不开环境的烘托渲染,对于认识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洪水究竟有多可怕?这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授课为第一课时,我的着力点就放在了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把握上。

  首先,在《大禹治水》的初步认知上,我摒弃了神话的色彩,以突出英雄的事迹为出发点进入课文学*。开篇采用谈一谈你心中的英雄,拉*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拉*学生与英雄之间的距离。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往往出自个人所阅读的书目,对于英雄这个话题很容易展开话题,此时我顺势引入有关英雄的故事《大禹治水》便显得自然流畅。

  教师板书课题后,大家齐读课题,采用课题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问道“大禹是谁?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如何治水?治水是否成功?”等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就放手让生生之间解决问题,教师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学*,让问题作为导向,驱动学生读中体会和感悟。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先进行字词检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识字认词已经不再陌生,所以这个环节我以小老师教读,开火车领读等方式进行,同桌之间说一说识字的方法,提炼方法做一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养成善总结、勤归纳的优良学**惯。除此,教师引入一个本课重点生字“被”,从字的部首着手,通过问一问“为什么它的部首叫衣字旁”,引发孩子的思考,并大胆想象猜测衣字旁的演变过程,通过展示演变过程加深对衣字旁汉字的理解,顺机指导书写。在书写环节,我采用小老师先指导,学生练笔,生生检验的方式,写好“被”字的同时,再写两个衣字旁的汉字,以达到教一字会多字的效果。

  字词攻克后,我们回到起初提到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再次进入课文。学*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感受洪水的可怕,从而为后文“必须治水”做铺垫。其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淹没、冲毁”、“到处伤害”、“痛苦极了”等词,透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好处与迫切。在这一自然段中随文学*“泛滥”一词,并试图通过读书感悟理解词意并学会应用,但是在这一环节,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读的指导不够,孩子们读书形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的课堂本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但我急于讲解,读的还不够,引导的也不足,致使对于词语的理解不深刻,导致仿说练*困难重重。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资料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光。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讲解词语上,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我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是要多注意多思考及时改善的。

  因此结合以上问题,我及时做了多次调整,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自然而然在方法的引导到明白了“泛滥”之意。并结合生活加深对“泛滥”的理解,并加以应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也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进而引出第二课时要学*的重点——大禹如何治水?结果如何?以问题开篇,再以问题结束并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在孩子的思考中结束本课,布置与本课学*理解词语的方法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

  以上是我对本次公开课教学反复研磨中的所悟所感,感谢组内全体老师的献策献计和无私帮助,在个人提高的同时,也希望在教学中能够给新入职教师些许的帮助。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首先,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其次,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让大家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人情怀。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通过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第一段内容,我就用洪水泛滥的视频引入新课,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为本文的学*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篇课文,都要在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地情况下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思想才是最有效的。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以“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你们愿意吗?”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自告奋勇读,接着让学生去挑战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非常积极,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再让学生推荐*时读书少的孩子读,接下来小组读,齐读,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想不想读课文,他们声音响亮地回答我“还想”,我话锋一转,说“那就继续读,不过这次是默读”,然后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都很投入地去读书了。

  三、用心关注学生,而不是关注教案。如果老师上课总是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该如何完成,而不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那这堂课一定不是成功的一节课。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教案可以为学生的学情适当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来还设计让学生背会第四自然段,但我发现学生读得还不够时,我在读上又多用了时间,而事实证明,读得时间多了,学生“读”进了文本,读出了感悟,“我体会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特别是胆小不敢发言的孩子也能锻炼自己。在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推荐一位*时很少发言胆子小的同学来读这一段,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了一个孩子的名字,我走*他,一个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来读这一段,好吗?”我问他,“我不敢,老师”他小声说,“没事的,老师帮你一起读,好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接着开始读课文,由于紧张,刚读了不到一句,就把一个字读错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鼓励鼓励他”,在大家的掌声中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读的也越来越流利。等他读完,我趁机表扬“你读的挺好呀!怎么不争取读呢,今天你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课文,读的还这么好,你超越了你自己,真不简单,老师为你感到高兴……”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到这个孩子早已热泪盈眶,我相信今天我的一番话他一定会记住的,以后他也会更有自信。

  五、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学*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间。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3)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份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学*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学生对大禹治水13年,他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多数学生不认为大禹伟大。我就提了一个问题:“你现在几岁了,如果你这么大都没见到过你的父亲,你有什么感想”,“大禹的儿子为什么十多岁还没见到自己的父亲呢?”,“大禹为什么能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能没有进去?”,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特别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及治水工程的浩大。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帮助背诵这一方法效果很理想。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学*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大禹?”这一问题引导理解“代代相传”。此时大禹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丰满,正是让学生畅说自己情感的时机。于是,我让学生谈谈大禹名字中“大”的含义。板书总结文章内容、结构后让学生欣赏大禹治水的视频资料。磅礴的气势、丰富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再次提升。

  这节课读的形式有自读、品读、齐读、指名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加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3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要细细体会,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切感觉器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学生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开凿、挖河、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人们在挖河引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点,效果将更明显。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30岁、四天、十年、三次”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锻炼他们“说”的能力,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领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发现自己的教学水*还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学设计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4

  课上,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我的儿子都不想见呢?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心中暗喜,决定以这个问题以切入点,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飘过家门没有回去。学生有的说,他不敢回家是因为他担心回家后家里人不让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说大禹没治好水,没脸回家见家里人。更多的同学说,他要治水,没有时光回来。有一位同学说:大禹不光要治水,他还要帮老百姓修房子,让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没有时光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光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光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光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光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课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三次想象。

  第二节写“大禹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禹是怎样下决心的,他肯定有许多思考,或者还有过思想斗争,然后才作出最后的决定。那里我启发学生想象。为了使学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话可说,在教第一节时,我让孩子结合挂图,引起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

  第三节写“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我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教到那里时,我引导孩子们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大禹又会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仅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5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奉献中的一篇文章。本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文章共4个自然段,按起因、经过、结果安排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挖开九条大河”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文中“四天”“九座”“十年”“三次”等数量词的运用对表现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离学生很遥远,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些在蜜糖中长大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教学本课,可以与现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相联系,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大爱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一、 品读词句,突出奉献,英雄在艰辛中挺立。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体现了大禹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呢?首先在教学禹治水的过程时,通过比较父亲鲧的做法,用引读的方式让孩子在文中用一个字概括大禹的做法,通过第二次引读体会大禹治水工程的不易。教师激情的引读是火种,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勾画打动着自己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的语言特别打动着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因此在孩子体会到的点评中我都是从表达的角度进行指导。

  二、巧读数字副词深化奉献,英雄在大爱中挺立。

  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读书引导,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大禹的英雄形象饱满起来

  三、 学*方法的渗透,英雄在咬文嚼字中挺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字学*方法的渗透,对孩子的识字兴趣以及方法的引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副词教学中,比较突出副词数词的用途,教师点拨,提醒,加强孩子注意,为三年孩子将来的写作道理有种引领。在理解了“欣欣向荣”后比较为何不写具体让孩子明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写作方法。

  不足:

  1、由于想一节课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因此许多环节不够落实,整堂课读得还不够,一课一得体现不突出。

  2、虽然力图在教学中体现对语言的关注,但在语言运用上这节课体现得还不够好。

  3、由于上课的过程中,缺少大家的沉稳,所以对学生的全面关注还需在课中磨练。

  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虚心学*,一定要懂得舍弃,认真落实每堂课的训练点。

  2、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4)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炼,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学生阅读有独特的体验,语文学*应重视学生对学*语文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因此,教学中,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通过构建民主、*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在学生已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深入思考,积极表达,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在此过程中,以教材为蓝本,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学*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学*能力。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进而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大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检测,回顾内容。

  1、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洪水滚滚而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于是,从远古时期开始,勤劳智慧的人民就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课文,学*这篇关于治水的古老传说——《大禹治水》。(板书课题)

  2、在昨天的学*中,同学们积累了很多词语,看看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检测认读。)

  3、请同学们仔细回忆这个故事,你能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两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

  4、谁能从这些词中选几个词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是啊,正是因为这样,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是对学生识字情况的检测,同时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概括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走进文本,品读感悟。

  1、出示尝试题:自读课文,想一想,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画出有感受的词或者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读一读你画出的词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相机点拨引导如下:

  (1)治理洪水。

  A、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

  B、启发引导:同学们,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带你回到过去,走进现场(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多么凶猛的洪水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指导朗读。

  C、总结:是啊,无情的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人们的生活可以用这样的词来形容——悲惨,凄惨,可怜,生不如死,水深火热

  是大禹让人们结束了这种……的生活状况,是他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安宁,欣欣向荣。在这里,治洪前和治洪后人们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因为如此,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课文第一自然段以生动的语句描写了洪水的危害,既是引子,又是铺垫。只有深刻感受到洪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才能进而体会大禹治水的伟大无私与功德无量。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并没有一带而过,而是通过朗读、想象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洪水的肆虐,人们生活的悲惨,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为后文的学*做好铺垫。】

  (2)不怕困难。

  A、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英雄,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还在于他是怎么做的?(出示第3段)禹是怎样治水的呢?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抓住“常常”“天蒙蒙亮”“拄着棍子”等词语感受禹治水的艰难与不易。)

  B、创境想象:是啊,大禹治理洪水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间,爬山涉水,所到之处必然都是荒郊野外,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想一想他都会经受哪些磨难和痛苦呢?试着说一说:

  为了治理洪水,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当他渴了,_______________,当他饿了,_______________,当他累了,_______________。他走遍了_____________,可他_____________。

  C、是的,他所经历的困苦和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他却坚持了下来,那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这样一种精神——坚持不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那是因为,他的心里始终想着——老百姓。

  正是这种精神和信念支撑着他完成了治水的伟大工程,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人们心目中——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D、谁来试着读一读?读出他的这种精神。(生生评价,指导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他不怕困难的精神是课文的重点。在这一部分的学*中,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直接与课文对话。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进而创设情境,通过说话练*,将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转化为对大禹行为的叙述与歌颂,内化情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阅读——想象——表达——朗读”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情感体验的激发,还培养了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三过家门而不入。

  A、生交流。师相机补充:

  三十岁结婚:古人一般结婚比较早,男子一般在20岁左右,女子则在15岁左右。三十岁结婚,在古代来说,已经非常晚了。

  B、出示,填空。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你从这些词语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C、大禹治水共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有多长啊?三千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就连他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路过门口,妻子正生下了儿子,孩子哇哇大叫,他却硬是狠了狠心,没有进去;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看到这简简单单、**常常的几个数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是啊,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奉献、大公无私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精神!

  D、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一段?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评价,再读。

  【设计意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虽然感人,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很远。在这里,通过古人结婚时间的介绍、故事情境的创设、数字的品味可以使学生对大禹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而“副词填空”练*,不仅仅关注内容,体会情感,还将学生的视角引向了作者的表达,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与效果,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能力。】

  (4)讲方法。

  禹的治水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不怕困难和勇于付出,还在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方法,他和父亲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父亲采用了“堵”的方法,水是堵不住的。而他“变堵为疏”,通过疏通水道治理洪水。看来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要有智慧。

  (5)有决心。

  既然课文主要写大禹治水,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么长的一段文字写禹的父亲治水?在这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小结:治理洪水寄托了大禹父子两代人的的意愿,也体现了两代人的决心,令人肃然起敬。

  【设计意图:学*本课,大家都会将学*的焦点集中到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决心与智慧。课文中对大禹父亲做法的描写其实并不是多余的,它既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为民着想、立誓治水的决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治水所蕴含的智慧与科学的方法,对这两段内容的感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令人叹服!】

  四、深入探究,升华感情。

  1、故事学到这里,相信大禹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心里,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课题,想一想,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大禹”呢?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加点)

  (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2、是啊,这一个“大”字饱含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爱戴,你的心中又升腾起了对他的什么感情?(佩服,感谢,敬爱……)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通过走进语言文字,品读感悟,大禹的形象已经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变得清晰、高大。最后,再回归整体,透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大”字,感受人们对他无限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升华情感,内化体验。】

  五、拓展练*,总结结课。

  1、欣赏纪念大禹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课件出示雕塑、画像等),人们为他塑像,为他建庙,写诗,做画,通过各种方式纪念、感谢这位伟大的英雄。书上这幅插图就是后人为他做的画。

  2、初识“思维导图”,练笔:刚才我们通过学*,把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提炼成关键词按照一定的思路板书在了黑板上,这就是思维导图。画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课文思路,抓住文章重点,不断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经常使用。

  下面再让我们参考思维导图,把对大禹的了解和感受按照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如果你能用上黑板上这些关键词会更好。

  他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他就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大禹。

  3、交流分享,评价提升。

  4、总结结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

  【设计意图: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已久,在这里,展示有关他的雕塑、画作、诗歌,可以透过人们对他的歌颂与纪念,从另一角度使学生感受到他的伟大及对人们的影响。借助思维导图把对大禹的了解和感受写下来,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作用,梳理课文内容,在以后的预*中尝试运用;另一方面,借助思维导图写话,总结课文,升华情感,将大禹的形象铭刻于学生心目之中。】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努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感知文本内容,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本课教学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词语搭架,学*概括。

  作为第二课时,在课堂一开始,我通过检测词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将课文中的词语分成四组出示,检测结束后,我又向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你能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两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你能从这些词中选几个词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此举真可谓“一石二鸟”,不但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而且进行了一次很有效的概括训练。为了降低“概括”的坡度,借“检测字词”这一拐棍,有效地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迈上“用精简的语言来概括”的台阶。

  2、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紧抓住关键词句,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通过感受大禹治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加深对治水困难的感受,进而指导朗读。其次,抓住描写治水过程的几个动词,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大禹的敬佩之情,达到有感情朗读。

  3、创设情境,诱**感。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学*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我们要通过语言渲染,激发想象,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感受人物形象。本课教学中,在想象洪水的肆虐与无情时,在感受大禹遇到的困难与坚信时,在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纠结与决绝时,我都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与体验,将抽象的毫无感情色彩的文字幻化为活生生的生活场面,诱**感的形成与生发,使学生真正“动情”,进而“情动辞发”,达到指导朗读的最终目的。

  4、品味语言,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任何一篇课文,都只是学*语言文字、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的蓝本。本课教学中,在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我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贯穿始终。紧紧抓住课文关键词语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品读与感悟能力;体会副词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关注“怎么写”;多次创设情境进行语言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与缺憾:

  1、研读教材、挖掘教学资源还不够。如果能够借助地图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大禹治水的起始位置及沿途地理环境特点,对于体会人物形象会有推波助澜之效。

  2、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需要我仔细研究和学*。

  3、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多样,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学*,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台。这些都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究和努力提升的方向。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2

  板块一、学*大禹治水的故事

  (一)治水的原因

  1、观看视频理解 “滔滔的洪水”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ppt出示第一节文字)

  (2)看视频理解“滔滔的洪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洪水来的时候,房屋都冲倒了,他的声音像野兽一样,给你什么感觉?

  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出来

  (3),出示词卡:滔滔的洪水齐读。

  2、想象画面理解 “无家可归”

  (1)出示词卡:“无家可归”,看着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房屋都冲倒了,老百姓只能——;庄稼淹没了,老百姓只能——

  (2)读好这个词。

  3、想象画面,读一读。

  (二)治水的过程

  1、请三位学生读,每人读一句,读完整。(ppt出示第二小节文字)

  2、分句指导朗读

  (1)第一句:读出决心。

  ①把你的决心放到句子中

  ②让我们一起来表表决心

  (2)第二句:抓关键词,感受治水的艰辛

  ①为了治水,他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再请你读,你觉得准备工作简单吗?理解“千辛万苦”

  ③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大禹治水艰难的?他吃了那些苦?(禹渴了……,禹饿了,……)

  ④这么多的苦都藏在了那两个字中?(“千”和“万”)

  ⑤理解“千山万水”

  禹不仅吃了很多苦,还受了很多累,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是告诉我们他翻过了很多座山,趟过了很多条河,这个词你找到了吗?

  ⑥积累千( )万( )的词语

  先同桌交流

  再师创设情境:

  一个人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千言万语)

  打仗的时候,有很多的兵马(千军万马)

  天上的白云变化很多,(千变万化)

  (3)第三句:知道“九”表示很多,并勾连生活中与“九”有关的词语“九牛一毛”、“九死一生”。

  3.指导背诵。

  (1)示范背诵。

  (2)传授背诵秘诀

  这段话非常的有意思,你发现了吗?看:PPT出示:第一个三行;再出示第二个三行。

  看,第一个三行跟第二个三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短一长”,再看看,这两行短的,又有什么相同点?你真会发现,他们长短是一样的。如果咱们数一数字数,怎么样?哦字数相同的。对,这样的句子我们看上去很整齐,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引读: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察看了……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

  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就这样来记:他的准备工作怎么做?我抓住了“吃尽”“走遍”“察看”这三个词,他带领老百姓怎么做?我抓住了“挖通”“劈开”“引导”这三个词来背,这样很轻松的背下来了。不信你也试试!

  (3)生练背

  (4)师引导看PPT,一起背

  4、治水的故事

  (1)自由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2)填数字,质疑

  讨论:禹为什么不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和妻子呢?

  (3)齐读

  同学们,看一看能耽搁多长时间啊?难道他真的不想见他的妻子和儿子吗?可这13年间,禹为了让老百姓尽快地重返家园,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看一看,这是多么的“大公无私”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三):治水的结果

  1、理解词语“安定的日子”和“代代相传”

  (1)引读第四自然段

  大禹这样的努力,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洪水被“制服”了(板书:制服)引读第四小节

  (2)想象画面理解“安定的日子”

  曾经冲垮的房屋,现在……曾经淹没的农田……现在……

  人们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板书)指名读,齐读

  2、语言描述理解“代代相传”

  所以啊,大家都很感谢这位治水英雄。爷爷把这个故事说给孙子听,孙子把这个故事再说给他的孙子听,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这就是——“代代相传”

  板块二:扣“大”质疑,深化主题

  1、老师质疑:为什么文中前3处用“禹”最后和题目用“大禹”?

  ①老师有一个疑惑。你看在“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禹在外治水13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这里都是叫他“禹”,那为什么题目和最后一段中要加上一个“大”叫他“大禹”呢?

  ②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是大禹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板书“→”

  2.小结引读。

  他是伟大的禹,所以我们称他——大禹

  他是大公无私的禹,我们称呼他——大禹

  板块三、识写“治”与“制”

  1、识写“治”

  (1)怎样记住“治”的呢,?利用“抬”识记。

  (2)师范写,生描红

  (3)你能给它组个词吗?

  2、学*“制”

  (1)出示“制”, 你是怎样记住“制”的?

  (2)师范写,生描红,左宽右窄,注意左边的笔顺。

  (3)“制”组词

  板块四:布置作业

  1、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字册》上将“治”和“制”描两个,写一个。

  【板书】

  无家可归

  大禹治水

  制服 安定的日子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会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两个多音字的字音,认识一个新偏旁。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初步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叫“禹”,板书课题,指名读"禹"。

  大禹是人们对禹的尊称。今天我们要来学*大禹治水的故事。板书“治水”,齐读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怎么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要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再看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词语,指导学生读准,读好

  (注意多音字“没、倒”;后鼻音“姓、形”、翘舌音“治、制”)

  (1)滔滔淹没冲倒房屋仔细劈开感激英雄

  (2)害老百姓地形挖通治理洪水被制服伟大

  三、再读读课文

  带着刚才的问题去用心读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

  组织交流,读通课文:把你们读书的发现跟大家交流一下

  1、大禹为什么治水?

  指名读第一段,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简单交流后总结并板书:洪水害人

  2、大禹治水的结果?

  指名读第四段——大禹制服了洪水板书:制服洪水指导理解“制服”

  师指板书:现在你们迫切想知道什么?——大禹如何治理洪水的?板书:治理

  3、大禹如何治理洪水的?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呢?学生回答。

  出示第二段,学生自读,看看有几句话,做个标记。指名分句读句子。

  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他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做了许多事儿,让滔滔的洪水乖乖地听从人的指挥,服从人的管理。让我们齐读这段话读。

  4、朗读感悟第三自然段

  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自由读,指名读。

  5、再读最后一段。

  1、引读,在大禹的不懈努力下,洪水终于被——,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大家——。

  6、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2、生字:害通姓形治理洪被制伟

  (1)整合生字发现规律:8个是左右结构,部首写得窄,偏旁写得宽。

  (2)根据学生需要指导书写描红。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

  从词句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

  3、出示词语

  指名读、领读、齐读

  二、 学*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3、继续播放画面,请你说说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难过)

  4、师:小朋友,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请你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自读、指名读

  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滔滔、淹没、冲倒)

  理解无家可归(老百姓因为洪水没有住的地方)

  指名读、齐读

  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了拯救苦难的老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了,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理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4、从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禹治水的艰辛、他非常能吃苦、治理洪水的方法非常科学)

  5、指名读、齐读

  6、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

  学生可能会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过渡:大禹在外治水很长时间,,其中有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四、学*第三自然段

  1、 阅读故事,介绍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3、 出示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上一系列数字。

  4、 指名读,说说体会

  (13年可以看出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路过、一次也没有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说明大禹心里一直想着老百姓,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5、齐读

  五、学*第四自然段

  过渡:大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终于把洪水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齐读读第四日秒年第四自然段。

  1、读了以后,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很开心,因为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

  2、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

  3、(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

  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

  4、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

  六、总结:

  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他真不愧是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课后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教学生字

  理、伟、姓、制

  板书设计:

  千辛万苦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代代相传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做具体的描述,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为了避免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激励学生学*大禹一心一意为人民做事,不怕辛苦的精神。

  3、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新偏旁,会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新课。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次发大水,洪水滚滚,淹没了大地,冲倒了房屋,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到处流浪。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鲧,他多次带领百姓修坝堵水,但是都失败了。鲧的儿子禹看到这种情景,就整天想办法要为人民制伏洪水,那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传说故事——《大禹治水》。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请学生自己先试着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2)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同桌之间交流互读。

  (1)两人一起读读课文;

  (2)向同学读读你圈出的字。

  3、学生在小组里分自然段读文,要求认真听,帮同学指出没有读准的字音;

  4、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字音是否读准。

  三,交流识字情况。

  (1)认读词语卡片。

  洪水 淹没 农田 冲倒 百姓 父亲 带领

  修筑 才能 制伏 挖洞 水势 辛苦 入学

  a、小组合作认读。 b,开火车检查。

  (2)做游戏认读生字。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及时评价反馈。

  五,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二、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学生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三,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 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走遍,吃*)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具体数字,而是表示很多。

  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四、学*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 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五、学*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 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练*把故事讲下来。

  (1)自己练*讲故事。

  (2)小组内互相讲述。

  (3) 指名讲故事,其他同学仔细听,评议。

  七,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回家搜集传说故事,准备召开"民间传说故事会"。

  八、板书:

  大禹治水

  滔滔洪水 千辛万苦 引入大海

  无家可归 千山万水 安定日子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

  从词句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

  3、出示词语

  指名读、领读、齐读

  二、 学*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3、继续播放画面,请你说说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难过)

  4、师:小朋友,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请你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自读、指名读

  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滔滔、淹没、冲倒)

  理解无家可归(老百姓因为洪水没有住的地方)

  指名读、齐读

  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了拯救苦难的老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了,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理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4、从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禹治水的艰辛、他非常能吃苦、治理洪水的方法非常科学)

  5、指名读、齐读

  6、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

  学生可能会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过渡:大禹在外治水很长时间,,其中有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四、学*第三自然段

  1、 阅读故事,介绍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3、 出示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上一系列数字。

  4、 指名读,说说体会

  (13年可以看出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路过、一次也没有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说明大禹心里一直想着老百姓,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5、齐读

  五、学*第四自然段

  过渡:大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终于把洪水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齐读读第四日秒年第四自然段。

  1、读了以后,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很开心,因为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

  2、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

  3、(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

  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

  4、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

  六、总结:

  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他真不愧是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课后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教学生字

  理、伟、姓、制

  板书设计:

  千辛万苦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代代相传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做具体的描述,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为了避免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7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

  3、发现课文分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题及观察勾画句子的位置,来初步掌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指导:

  (一)学*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治水?

  2、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让孩子抓感受洪水凶猛的词语,教师渲染,学生再读从而深刻体会洪水无情而凶猛)

  (二)学*二自然段

  1、面对无情的洪水,禹在想什么?

  2、除了大禹心系百姓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更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 “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初步树立人物形象,从理解鲧的心系百姓转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点理解“叮嘱”,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志向。)

  (三)学*三自然段

  1、勾画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2、抓“常常”、“天蒙蒙亮”、“长年”、“脚跟都烂了”、“只好”等词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设计意图:着重由学生自读自悟,圈出重点词语,自己说说体会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让人物形象逐渐高大、丰满)

  (四)学*四自然段

  1、两个句子对比,自己体会“才”、“仅仅”、“就”、“却顾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练读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体会副词的作用,从中感受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朗读批注。)

  (四)学*五自然段

  1、通过和第一自然段洪水来时的场景对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荣”。

  三 、归纳小结:

  1、为什么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答问题)

  2、全文都是称呼“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

  (设计意图:力图成功塑造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大禹治水》教学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认为本课的精彩之处在于:

  一、把握教材特点,紧扣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本节课 以“禹因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崇敬和爱戴的英雄?”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最初孩子们只能简单地认为大禹是为了治水而成为英雄,教学中,力图通过理解大禹为什么治水?(体会洪水带来的灾害以及父亲临终的叮嘱,有心想百姓的胸怀)大禹怎么样治水?(让学生自读自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大禹治水历经艰辛,治水成功)结果怎么样?(给人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造福人民)最后总结出大禹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天下百姓,这种为别人付出不求回报,我们就称为奉献,回扣了单元主题。从“英雄”入手,回到“英雄”,其间诠释了大禹为什么是英雄,也将这一英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

  二、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我抓住一切可以训练的机会,对孩子进行听、说、读的训练。

  1、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引读,最后小结课文中正是用上了这些动词才更准确地描写出洪水的凶猛。整个引读过程中我努力让孩子体会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的搭配,孩子加深了印象,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细细的品位。

  2、理解“叮嘱”一词。禹因为不忍让百姓受苦而想治水,这是第一个治水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大禹更坚定地投入到治水中?孩子的回答是因为父亲临死前的叮嘱。这时,我及时抓“叮嘱”一词,理解叮嘱的意思。父亲为什么要叮嘱?孩子回答因为父亲没能把洪水治好而放心不下受苦的老百姓,因为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帮自己完成未完的事业……这样,孩子既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树立了一定的人物形象,理解到鲧的心系百姓,进而也能理解到大禹的心系百姓。加上我刻意的四次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成功地把父亲的遗愿转化为大禹的志向。

  3、当教学到让孩子找出文中大禹治水方法的句子时,我抓“开凿”这一动词,抓“九条河”这一量词,通过引读和渲染,让孩子体会到大禹治水这一工程是如此的巨大和不容易。

  4、大禹的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象贴标签似的讲读,也没有让孩子直接说出大禹有什么样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边读边勾画感动的句子,圈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谈自己的体会。抓“常常”“又”体会到大禹不只是一次这样,而是经常,多次。体会到大禹为治水风餐露宿都是常有之事。当孩子说到“天蒙蒙亮”能体会出大禹很早很早就起床。抓长年,理解一年很长时间大禹的脚都泡在泥水中,抓“脚跟都烂了”体会连最不容易烂的地方都烂了。抓“才”字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结婚很晚,抓“仅仅”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在家住的时间之短。抓“却顾不得回家看一看”中的‘却’字时,通过“十年”和“三次”的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本来回家次数就很少了,就该进去看看,但大禹为了治水,“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这里,我还声情并茂补充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又一次回扣了“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让孩子们更理解“却”字的语法意义,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大禹为了治水,抛下小家而为大家,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越发高大。另外,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孩子感受到哪句就出示哪句,我完全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孩子们更自主地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课后,我发现还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孩子自读自悟时,应根据他们的理解和体会,适时地加入朗读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这样,读和悟才能更有效地结合,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好。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通过集中识字、随文识字、多次复现等方式识记“洪、毒”等11个生字。

  2. 通过创设情境、反复练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生字集中的第1、4自然段。

  3. 通过“泛滥”学*“联系下文”理解词语,并运用这一方法理解“疏导”,通过“安居乐业”学*联系上文理解词语。

  4. 会写左右结构的“洪、认、难、被”四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词卡

  一、看图猜神话故事,引出课题

  1.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肯定听过不少故事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能看图猜故事吗?

  (图:哪吒闹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它们可都是古代神话故事,今天就来读读其中的一个故事——大禹治水。

  2. 其实他的名字只有一个字“禹”,由于他治理洪水有功,为民造福,是个大英雄,所以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大禹”,我们一起来恭恭敬敬地叫一叫。(相机板书课题)

  过渡:大禹是如何治理洪水的呢?赶紧打开书第71页。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分组认读词语,初步感知治水前后的对比。

  1.第一组词语:洪水泛滥 毒蛇猛兽 伤害 灾难

  读准前后鼻音。带拼音,去拼音。

  猜字谜:一间房子着火了——识记会意字“灾”,并积累词语:火灾、水灾,虫灾。

  火灾、水灾、虫灾,对于人们来说,可都是灾难呀。

  2.第二组:退去 耕种 重新 恢复 安居乐业

  带拼音,去拼音,读准多音字。

  3. (集中呈现两组词语)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词语分成这样两组吗?

  一组是写灾难,一组是写美好生活的,而且这两组词语所在的自然段特别难读。

  三、练读第一自然段,读懂泛滥,学*“联系下文”理解词语。

  1.(课件呈现第一自然段)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能读正确,读通顺吗?

  自由练读,个读检查。

  2.(词卡:泛滥)这里有个词语“泛滥”。

  看看这两个字的偏旁,你发现了?你能来猜一猜“泛滥”的意思吗?

  生:水很多 很快冲出来

  水很多,这么多够不够?(图片,一盆水,一潭水)

  光看字面还不一定猜得出来,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可以帮我们读懂“泛滥”的意思?我们拿起笔来划一划。

  反馈:这大水怎么样?

  开火车。这大水干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可能还会干什么坏事?

  课件:泛滥就是~我们一起来读读。还有大家说的

  是啊,刚才我们读泛滥下面的句子,找到关键的词语,把它们对应起来,理解了泛滥的意思,这样的方法就叫“联系下文”。(板贴)

  想看看洪水泛滥的样子吗?(视频)

  朗读。人们在洪水中失去了财产,也失去了生命,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齐读第一段。

  四、练读第四自然段,运用“联系下文”理解疏导,联系上文理解安居乐业。

  小朋友们,真会读课文,第一段读得这么好,敢不敢来挑战更难读的第四自然段?

  1.(课件呈现第4自然段,标上句序)这段共有四句话,请2个同学来读一读。

  反馈,检查朗读。

  第一句:教训 疏导

  第二句:疏通

  第三句:

  第四句:练*词组(被水淹过的土地)(农业生产)

  2. 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大禹治水成功了,他是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呢?疏导是一种什么样的办法呢?

  生猜:挖 。(课件插图)我们来看看课文插图,是啊,老百姓有的在挖土,有的在~,

  挖土,搬石头是不是就是疏导的意思呢?我们来用一用联系下文的方法吧。

  学*提示:读读下面的句子,划一划有关的词句,再用箭头对应起来。

  反馈:疏导就是~

  (课件)你们刚才提到的内容,老师把它们请到了课件上,你能给它们排排顺序吗?

  连起来读一读。

  疏导的过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最后让洪水流到大海里去。

  3洪水终于退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件: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读读课文的句子,找到有关的词句填一填吗?

  (课件图片)如果用几幅图表示安居乐业的意思,你认为几号图?

  4. 其实不知不觉我们也用了~~联系下文的方法理解了安居乐业。

  (课件,位置)你看,疏导我们是联系它下面的句子,而安居乐业已经在最下面了,我们是联系上文。

  联系上文,联系下文,和在一起,我们送它一个名字,叫~联系上下文(板贴)

  五、巩固生字,书写

  1.这节课我们学*了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其实这篇课文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词语,我们来积累积累,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疏通 泛滥 灾难 采用 驱赶 恢复 消退 教训)

  2. 书写“洪、认、难、被”

  (呈现课后生字表)发现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独体字三类

  (呈现“洪、认、难、被”)说说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宽,穿插

  (呈现魔法棒)看看每个字的上面、下面,你发现了什么?

  师范写:难

  生描一个,写一个

  反馈,再写一个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9

  尊敬的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

  在介绍我的课例以前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我对阅读教学的一度困惑:

  很长一段时间,当我拿到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就犯傻了,就好像一个人被关在漆黑的屋子里找门,这里摸一把,那里摸一把,不知那里是边,那里是岸,这种感觉,唉!就叫酸。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们看,观察同一只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太阳在白天放射光芒,月亮在夜晚投射青辉——可见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体,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但他们所获得的启示都是对的。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也是如此呢,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立足一个“趣”字;倾注一个“情”字;把准一个“创”字;落实一个“读”字。我们的教学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看课例《大禹治水》。

  【设计依据】

  给孩子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让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让我爱我所爱,孩子必将还你一片蓝天。这样的课堂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来学*。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与其让人累着,不如让人乐着;与其让人闲着,不如让人塌实着。

  根据以上的设计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旧引新,迁情入境。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如下:

  一.*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我这样问:这一节我们继续学*《大禹治水》,上一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这样你不又瑞居在圣坛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讲台之下了吗?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等、和谐的学*氛围。

  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第二部分的教学: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

  第一小节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这样三个环节:

  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

  第二小节的教学,尽可能的把学*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也安排了三个环节:

  尽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问域宽,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交流汇报。

  最令我回味的还是第三个环节,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小朋友,请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第几句话?老师你最喜欢第一句话,NO,第二句话,NO TO,那肯定是第三句话了!YES!YES与NO的加入这不就是多学科的整合吗,使学生为之一震,从而精神倍增。一般按常理我会抓住—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这几个重点词来进行教学。而在这里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给老师一次机会,让我来读读这一句话,播放动画,范读他吃劲了千辛万苦……通过上一课的学*呢,我们已经知道—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你看,老师带着微笑走向孩子,用智慧去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用生命去点燃生命,在师生完全*等的*台上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孩子情不自禁地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用情感填白式、故事连载式学*第三部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1、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在这13年里(填读第一句话)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儿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2、这些问题不光是你不明白,连禹的儿子也不明白啊!(填读第二句话)

  3、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又会怎样回答他呢?你们看-提问的权利学生拥有,解疑的义务学生承担,这不就是主体性最好的落实吗!

  以上只是情感的铺垫,精彩的是以下循循善诱地三次表演。指名试着表演---互相点评后同桌互演----配乐加动作表演。将表演活动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螺旋式,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推向高潮----(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设计一些动作再现生活—儿子在门前读书,妈妈在屋里缝衣服)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有一天,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娘,别人都有爹,我的爹在那里,他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娘强忍着泪水,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啊!爹不回来看我们,自有他的道理,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于是用情感对比式学*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都在干些什么呢?(播放流动图)快来看呀!认为此处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动静结合,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孩子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填读23句)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不是说“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吗?大禹啊大禹-----由于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的说,大禹啊大禹,你真了不起,滔滔的洪水都让你给制服了,人们永远感谢你;是你又带给了人们安逸的生活,你的美名流芳百世,长大后我要像你一样做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我也生在那个年代,我就会帮你出出注意,造很多水库,让你不用那么辛苦……

  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这一线索,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在读中设境,在境中激情,在情中悟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作品内涵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创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质疑交流,指导朗读,引发思考,合理想象,充分理解,体会提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没有了它,我们将无法生存,地球将一片荒芜。(板书:水)

  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波涛滚滚而来的时候,水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所到之处一片汪洋,这就是洪水。洪水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

  于是,勤劳智慧的人民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学*一篇关于治水的古代传说:(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这洪水来势多么凶猛呀!)

  2,指名读第一节。

  3,引读,抓关键词:这洪水,一路咆哮,真是洪水 ,它来到田野,农田被 ,它来到村庄,房屋被 ,大地成了一片汪洋,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

  4,再指名朗读。

  5,小结:这凶猛的洪水,造成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多么悲惨呀!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第二自然段

  1,插叙:讲述大禹的父亲鲧用筑坝的方法治水的故事。

  2,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3,禹是怎样治水的呢 自由读第二,三句话。

  4,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

  5,学生交流。指名朗读。

  6,引导启发想象:他吃了多少苦呀!

  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请你想想,当他渴了——————————,当他饿了 ————————,当他累了————————,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理解"千辛万苦")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他走遍了——————————当他遇到高山,不管多高,他————————,他遇到大河,不管多深,他——————————, 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理解"千山万水")。禹就是这样坚定!(一起来读第二句话。)

  7,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指读第三句话)

  8,禹带领老百姓,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多么苦,多么累啊!把许多条大河挖通,许多座大山劈开,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是多不容易啊!

  9,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禹也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0,比较鲧和禹不同的治水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禹的智慧。

  四,学*第三段

  1,禹治理洪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呢。(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

  2,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3,完成填空,填写文中数字,理解。

  4,结合实际引导感悟:你几天不见爸爸会怎样 几个月不见呢 几年不见呢 (体会禹的儿子13年没有看见过爸爸)

  5,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和儿子吗

  6,朗读这一段。

  7, 小结:十三年有多长啊 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让学生体会到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

  五,学*第四段

  1,(出示图片)过渡:在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后,结果怎么样了 理解"制服","安定"。

  2,指名朗读。

  3,小结:洪水使百姓无家可归,而现在,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抓住"非常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等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大禹顽强治水的英雄形象。)

  六,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个著名的古代传说故事《大禹治水》,课题中的"大禹",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何人们称他为"大禹"呢 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 (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七,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5)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没有吃的,禹饿 得两眼发花,他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 “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添加了一个“送词语”的设计,我送给了学生“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六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本课生字中的“治制”为同音字,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别,我找来了古代的字,让学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制”与刀有关,所以是立刀旁。又通过学生自己组词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填空“禹下决心____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______服了。”加以巩固。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后来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 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 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的教学时,一看学生说不出来,我急了,就讲了很多,还有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透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好处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透过朗读、群众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奠定基础。其次学*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其次,《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数量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这些数量词。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我就让学生展开想像:夏天,大禹;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大禹;有时饿了,他就渴了;累了。这一自然段中,“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诉孩子们这两个“九”也不是实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请孩子们想像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透过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第三自然段写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再读读这段话。这一连串的数字,让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此刻孩子们的眼前。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其一: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挖通,察看,引导,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大禹创造性的治水而不是防水当然也是突显其功绩的一个方面,但毕竟不是本课首重点,因此我没有在这里过多停留,而是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三过家门不入”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因此,

  其二: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间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间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间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间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环节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二次想象:

  第二自然段写“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里我要学生结合插图和实际经验,想象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第三自然段写“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还和同桌创造出角色,如同事,妻子表演对话。

  三次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读的形式单一,缺少变化。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还是牵着学生走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的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缺乏生活实际经验,课文一开始就已经有了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内容,我采用了媒体展示,在第一课时伊始,就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在汹涌的洪水面前,人类的渺小和无奈,在这种情感的渲染之下,课堂上学生感悟起来就容易许多。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材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

  在知道禹为了治理洪水是“下定了决心”之后,我问到:禹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做了什么呢?为了察看水流和地形,禹爬过了许多座山,趟过了许多条河,课文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千山外水”,指导读好这个词。这其中的每座山他都爬过,每条河都趟过,就叫做“走遍”。

  “千山万水”的理解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接下来,我继续提问:在翻越这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大禹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师生互动交流:爬山的时候,山上会有……会遇到……下雨天、下雪天……夏天的山林里……大河里……河上没有……

  面对这样的困难,他是怎么做呢?山高路滑,摔倒了,他……脚被石头、树枝划破了,他……走的路多了,脚上起了一个又一个血疱,他……大河里水流很急,找不到船,他……冬天里水冰冷刺骨,他……肚子饿了,他就……口渴了,就……一路上太苦了,但他什么苦都能吃,这就叫“吃尽”了“千辛万苦”,他吃尽这千辛万苦,走遍这千山万水,为的就是——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多不容易啊!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指导读好这句话,注意及时评价。

  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之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妥帖的方法。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很好地展开实施。在引导学生想象时,我的思路仍然不够开阔,对于学生的回答,预设得不够到位,在学生的讲诉中,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这样一来,老师的“牵”就显得很勉强,学生的回答面也就被框住了,不能很充分地展开。另外,老师的评价还很单一,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完全的激发,本应很出彩的一个环节,就显得像是在“牵强附会”了。

  在感知了禹所经历的辛苦之后,便是感知禹的“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禹的做法,我适时地进行了拓展,讲诉了禹的父亲鲧当年治理洪水的方法。鲧用“堵”失败,禹用“引”成功,这一对比很容易体现禹的智慧。另外,我继续使用“想象”这一法宝,让学生将“现代化设备”和“四千多年前的工具”做对比,让学生再次体会禹带领老百姓治水的不易。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比较流畅的,不管是简笔画理解“挖通”“劈开”,还是“九”字的含义,包括资料的拓展,都很好地为理解文本做了服务,让学生多方位地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唯一不足,还是我的语言,不够精炼简洁,我想,这是我以后要经常注意联系的地方。

  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老师就是妈妈,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利用老师的回答,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现在想想,这个小节似乎是被我匆匆一带而过了。是的,学生理解起来似乎并不难,可是,由于我的仓促和不镇定,本来很感人的一个故事,好像一下子就味同嚼蜡了。在听了其他老师的课之后,我想,是不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也可以进行资料的拓展呢?

  比如说: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

  或者引入具体的故事,“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走遍了九州。豫州是九州的中心,大禹的老家就在豫州的中岳嵩山,大禹无论南来北往,还是东奔西走,都要经过嵩山。但由于治水工程时间紧急,刻不容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禹虽然牵挂老母亲和妻子,但没有时间,主要是没有心思回去看望她们。别说路过嵩山了,就是从家门口经过,他也没有进门。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大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是他在治理淮河之前。当时他凿开了雍州的龙门口后,西北一带的洪水流进了黄河,这一带稍为安宁,他就奔走东南去治理淮河。从嵩山经过时,正好路过家门口,大门敞开着,涂山氏正在院里推磨。大禹觉得妻子发胖了,再一瞅,不对,她挺着大肚子,肯定是怀孕了。大禹百感交集,一方面高兴要当爹了,一方面心酸妻子挺着大肚子还要干活儿,一方面愧疚自己不能尽到丈夫的责任。大禹真想下马去帮助她,但转念一想,不能,东南边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还深受洪水之苦呢,于是就扬鞭策马向东南飞驰而去。

  第二次路过家门是在一年之后,当他疏通淮河之后,听说三门峡又有水怪兴风作浪,他急忙掉头向西北飞奔。这次他又经过嵩山自己的家门口。老远就看见涂山氏坐在门口,正给怀里的孩子喂奶。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真想大喊:“我当爹了!我当爹了!”他也真想走上前去抱抱儿子,亲他一口,问问给孩子起名字了没有。可是就在这一瞬间,他想起三门峡荒山野岭里孤儿们哭爹喊娘的声音,他想自己的儿子是儿子,别人的儿子也是儿子,应该先救他们才是。于是,他一扭脸,又策马向西北跑去。

  第三次路过家门是在治理好三门峡后。他在三门岛上劈开三门,在黄河中心凿下了中流砥柱,降服了黄河水怪,使洪水沿着黄河归入大海。他刚刚舒了一口气,突然又听到南方荆水暴涨的消息。他又骑马跃上嵩山,观看远方的水情,正好又路过家门。他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张望,似乎在等待他的归来,看到小夏启在地上爬着玩儿。大禹心里一抽搐,两行热泪滚落到马鬃毛上,白龙马摇了摇头,甩了甩鬃毛。这时,大禹眼前又出现了荆州地区许多老百姓在哭喊亲人的景象。大禹为让那里的老百姓早享天伦之乐,只好紧闭双眼,弯腰伏在马背上,白龙马腾起四蹄又跃过了禹的家门。”

  个人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禹为了治理洪水的无私忘我,只是由于篇幅较长,所以是在课堂上直接引用,还是课前拓展阅读,还是在课后加以延伸,还需要多加思考。

  十三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这时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出示一组图片,展示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学生说出可爱的孩童在池边玩耍,无忧无虑;懂事的孩子开始回到学堂,学*有用的知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吹笛歌唱,有的品茶谈心;农民们又种上了庄稼,从此生活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安定的日子”,并对禹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此情此景之下,让学生来理解“禹”为何被称作“大禹”,就显得比较顺利自然了——是人们对这位治水英雄的尊称。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情境的渲染之下,还是比较投入和集中的,是不是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和第一小节的对比,激发出更多对禹的崇敬之情呢?

  整个教学在对大禹的呼唤中告一段落,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内心之中。

  课文教完了,比赛也结束了,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首先,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去钻研,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

  第二,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要体现一些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但是设计必须要显得严谨,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必须反复斟酌,加以训练。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毕竟,我们的教学时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四,要注重朗读形式于理解课文的结合。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并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间。

  第五,规范老师的语言。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六,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7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应该来说,关于他的教学设计也很多。不同的教材中都有这篇课文。我在建构我的教学设计之前,阅读了其他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的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我贯穿的是两条主线:

  一、使大禹这个人物鲜明而且立体、多维。

  二、把对于二年级学生至关重要的说话训练抓住,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有效真正为学生发展使用汉语服务。同时第二条主线更可以推动第一条主线的明确。同时,文中的字词教学又不能放弃,它是年段目标中的重点。

  因此,开篇的关于水的成语的引导,洪水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千辛万苦”的拓展想象,数字的深究讨论,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无所畏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回扣课题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治、制”的区分运用,考验着学生对汉字的字义理解。

  虽然整堂课紧凑而且环环相扣,但上下来仍有超时,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过渡语的精炼程度不够,思考以课堂流程和大问题的把握为主。同时在某些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呼之欲出时,还是不能急于给出简明的答案,应由学生品悟。最大的收获是,在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做好两手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课堂的精彩。教学机智也来源于充分的预设。当你面对是未知数的学生时,还是解读学生的思维入手,打好有准备的“仗”!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8

  课上,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我的儿子都不想见呢?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心中暗喜,决定以这个问题以切入点,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飘过家门没有回去。学生有的说,他不敢回家是因为他担心回家后家里人不让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说大禹没治好水,没脸回家见家里人。更多的同学说,他要治水,没有时光回来。有一位同学说:大禹不光要治水,他还要帮老百姓修房子,让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没有时光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光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光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光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光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课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三次想象:

  第二节写“大禹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禹是怎样下决心的,他肯定有许多思考,或者还有过思想斗争,然后才作出最后的决定。那里我启发学生想象。为了使学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话可说,在教第一节时,我让孩子结合挂图,引起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

  第三节写“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我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教到那里时,我引导孩子们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大禹又会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仅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9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要细细体会,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切感觉器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学生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开凿、挖河、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人们在挖河引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点,效果将更明显。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30岁、四天、十年、三次”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锻炼他们“说”的能力,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领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发现自己的教学水*还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学设计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6)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学*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交流)

  引读:结果——(出示句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些问题。(板书:伟大)

  [过渡的这三个问题,提示本课的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3、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4、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5、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有感情!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师生的互评,充满激励,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二)、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

  不行!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他会怎么想呢?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图1:禹先做了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指名读。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多数不清。谁来读好这个词。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出示图2: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让你去开山你敢么?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无畏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方法是补养的。你听了,觉得大禹又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智慧

  [通过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通过介绍父亲治水的教训,进一步引导小朋友“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也就水到到渠成。]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读一读。

  3、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一个月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十三年知道多少天?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二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接着又让学生分别表演母亲和儿子,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在境中悟情,体会大禹的伟大精神。]

  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阅读课文后,进行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6、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板书:无私。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过渡: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图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展示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情景,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扩充了课文的内容,也有利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

  [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三个连续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梯度,通过角色的变换,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聪慧、富有智慧,还无私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

  [引导学生讨论,既照应了题目,又完成了开头的学*目标:为什么称大禹为伟大的英雄,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禹的形象,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大禹!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升华情感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四、扩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无畏

  智慧

  无私

  (代代相传)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如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想像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会是怎样感人的情景。

  4、识字11个,写字11个。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文,展开联想,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大禹的资料。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学生简介大禹。请学生在课文中是怎么介绍大禹的?读一读。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3、请学生对课题质疑。(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这些问题在那些自然段告诉我们了?(1、3、4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词认读。(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四处逃荒”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细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自读要求:

  (1)用喜欢的方法读,找出大禹治水时表示动作的词语,结合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大禹治水与父亲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3)同桌就以上问题讨论一下,然后再试着读一读。

  2、汇报学*结果,出示第三自然段。(表示动作的词语用红色标注)

  3)指导朗读。想像大禹治水时的千辛万苦和聪明才智。

  学生练读,齐读。

  3、默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为了治水,大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这些词和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些词,行不行呢?

  想像一下他三次过家门时感人的情景,说说当时他会想什么?指导朗读。

  4、细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

  (2)小组讨论: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联系三、四自然段讨论。)出示讨论的提纲:

  在长达十年的治水是建设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怎样的奉献精神?

  (3)汇报讨论结果。

  六、总结课文。

  板书:

  10奉献

  聪明才智、千辛万苦

  制服洪水

  大禹治水

  敬仰爱戴

  公而忘私、不辞辛劳

  资料提供者: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技能: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情感:学*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二、教材分析:

  重点: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难点: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

  1、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2、大禹治水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是纪念什么人的?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

  1、黄帝和炎帝的事迹:

  (1)教师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然后提问:祖国境内原始社会的遗址主要有哪几个?为什么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2)师生归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大禹治水:

  (1)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中大禹像,将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提问:鲧治水为什么未成功?禹根据实际采用了什么治水方法?

  (2)师生归纳: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3)请学生观察大禹治水插图,教师简介禹与群众同甘共苦,顶风冒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劳动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控制住。反映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聪明才智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4)组织学生讨论: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5)归纳: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百姓的赞颂,人们为了感谢禹的功劳,称他为“大禹”。他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6)讲一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桌同学讲)

  3、大禹陵和夏朝的建立。

  (1)教师出示大禹陵、禹庙的照片,介绍大禹陵(也可以让去过大禹陵的学生讲)。

  (2)教师讲解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三)知识反馈

  1、课后填空题。

  2、请几个学生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四)全课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板书设计:

  疏导法

  大禹治水

  公而忘私

  人定胜天

  同甘共苦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大禹治水》。

  2、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水指的是什么水?洪水是什么样子?你见过吗?(指名说)

  3、播放录相: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相。(洪水肆虐的景象)

  二、学*课文

  学*第一节

  1、问:你从录相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谈)

  2、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洪水的?

  自己读读第一节。

  3、指导朗读。你能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吗?

  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

  4、通过朗读这一段你还知道了什么?

  (很久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直到我们还知道,是因为什么?课文最后有一个成语,大家找一找。(代代相传)

  学*第四节

  1、师: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洪水就像一

  头猛兽,摧毁了老百姓幸福的家园,老百姓已经无家可归了!那么洪水究竟有没有被制服呢?(制服了)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老百姓该有多么感激大禹啊!

  2、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指名说)

  过渡:大禹是怎样制服凶猛的洪水?继续往下把课文读完。(自读二、三小节)

  学*第二、三节

  1、问:那么禹是怎样制服洪水的?治水的过程怎样?(指名答)

  2、出示图1、2:禹在干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带领老百姓……)他是怎样察看的?他又是怎样疏通河道的?读读课文。(板画千山万水)

  3、先是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

  5、师:在禹之前,很多人包括他的父亲,都曾治过水,但是因为没有查看水流和地形,所以都没有成功。那么通过仔细察看,禹到底用了什么办法治水呢?(指名说)

  6、教师简笔画理清思路:要治水,最终就是要让洪水流入——(大海),而这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所以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板书)

  7、看图:挖河、劈山容易吗?从哪里看出?再去读一读,找一找。

  课文中的“九”你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朗读)

  8、连起来练读第二节

  学*第三节

  1、师:在治水的过程中,有一件更加令人感人的故事,想听吗?

  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2、教师示范朗读第三节。

  3、出示填空题:

  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指名填;齐读。)

  4、禹的儿子多大了?怎么会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呢?

  体会: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伤心、责怪、觉得父亲了不起……)读出他的感受,行吗?

  是他不想回去吗?那是为了什么?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他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

  5、指导朗读。读出对大禹的崇敬和感谢。

  6、洪水被制服了,那么治水是一件容易的事吗?(学生讨论)

  ⑴同学们想象一下,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危险呀?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⑵师:为了寻找治理洪水的最好办法,大禹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劳动啊!

  ⑶理解“英雄”: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英雄?小结:英雄就是不怕困难、勇敢顽强,为人民谋幸福的那些人,(伟大),我想应该是付出的努力更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更大的那些人。让我们读好这个词:伟大英雄

  7、指导朗读。

  三、小结

  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为了制服洪水,他克服了许多常人受不了的艰难困苦,做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儿。

  四、布置作业

  给大家一个建议:读一读古代英雄故事,在班级举办英雄故事会,比比谁的故事最精彩。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为民造福、为民奉献的英雄,学*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禹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辞辛劳的制服了洪水,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神话故事我们最爱看了,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开天地》、《夸父追月》等)在课外我们也看了不少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又来学*一篇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2、板题,读题,质题。

  师归纳:

  (1)为什么治水?

  (2)怎样治水?

  (3)治水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三个问题分别是那些自然段写的?

  2、抽学生轮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并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3、交流汇报上面的问题。

  三、细读故事,体验感悟

  1、学*第1和2自然段

  (1)抽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禹治水的原因。

  (2)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朗读。

  2、学*第3和4自然段

  (1)分组读这两段。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朗读来理解。

  a、禹改变了父亲的_____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引导学生比较禹与他的父亲治水方法的不同,体会大禹的聪明。

  b、晚上,他常常睡在_____拄着棍子走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如“蒙蒙亮”、“烂了”“草丘山冈”等体会大禹为了治水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引导学生想象大禹还遇到了哪些困难?适时指导学生朗读。

  c、为了治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引导学生抓住“才”、“仅仅”、“就”、“却”来理解大禹的奉献精神。)

  补充:“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大禹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人们,一心扑在治水上。并让学生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来读句子。

  3、学*最后一段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2)看到这些景象,心情如何?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

  四、升华情感,内化问题

  (1)此时此刻,你难道不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吗?

  (2)教师总结:大禹也成了我们心中的英雄,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呼唤他的名字——大禹。

  五、搜集故事,拓展延伸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我们的周围、身边,也有许多像大禹那样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人物,课下收集你心目中的英雄故事,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艰苦

  奉献辛苦爱戴敬仰

  痛苦

  附: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一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所有生字并正确美观的书写“治、洪、姓、理、形”五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把课文的字音都读准了,并且认识生字、写好本课要求的生字。

  难点:读好课文中的长句。

  对策:让学生来自主朗读。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大禹。

  3、请小朋友仔细听一个关于大禹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小朋友是否也想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字读情况。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朗读全文。

  4、汇报交流并检查字音。

  5、范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6、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理、形,指名读。

  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3、老师范写这些生字。

  4、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作业:学生在《*字册》上描红。

  15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

  1.巩固“洪、毒”等15个生字,了解“疏导、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根据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2.能根据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

  一、复*回顾

  1.检查词语认读。

  (1)洪水 伤害 灾难 痛苦极了

  (2)教训 驱赶 恢复 安居乐业

  2.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 )经常泛滥,人们的生活十分( ),鲧没有治好水。他的儿子禹吸取了( ),治好了水,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过渡:那么,当年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他又是怎样制服这洪水的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一起去四千多年前看看吧。

  二、精读感悟,体会大禹精神。

  (一)学*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看到这滔滔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老百姓遭到伤害,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二)学*第2—4自然段。

  (阅读提示)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洪水过后谁在处理水患?结果如何?用“——”画出你获得的消息。(重点让学生说清人物、治水方法、时间、结果,为后面的“讲故事”做好准备。)

  学生自读勾画,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1.大禹的父亲鲧用什么办法治水的?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鲧使用的是什么方法?什么是“筑坝挡水”?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堵)

  2.大禹又是用什么方法制服洪水的?

  (1)“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什么是“疏导”的办法呢?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疏)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吗?

  (课件出示)“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过渡:做事情找准方法很重要,这样,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还要靠辛苦地努力、坚定的决心及无私的奉献精神。

  (2)哪些地方看出大禹治水决心很大?

  (课件出示)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进去看一看。十三年啊,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他就不想回家么?想象一下禹三次经过家门时的情景:(课件出示)

  A. 他的妻子刚生了他们的儿子,禹在门口听见婴儿哇哇的哭声,他多想 可是,禹想了又想,认为 ,还是狠狠心,走了……

  B.他的孩子已经会叫爹了。这一天,他的妻子抱着他们的孩子,站在家门口。孩子挥着小手叫:“爹,爹。”禹的眼眶红了,他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对她的妻子说 ,说完,又走了……

  C.此时,禹的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儿子拉着他的手说: ,禹多想留下来陪陪儿子啊,可他一想到洪水带给人们的灾难,认为治水要紧,又走了……

  学生补充说完整。

  多么令人感动啊!人们把禹的这种行为概括成了一个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带着你的感悟读读这句话。

  像禹这样心理装着别人,没有自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3.因为大禹的坚定决心和无私奉献精神,洪水退了,你看到的大地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学*课文最后一句话,相机板书:治水成功民开怀)人们为了表示对禹的尊敬和爱戴,在他的名字前加了一个大字,尊称他为“大禹”。

  三、巩固拓展,复述故事。

  课文学完了,你会讲这个故事给别人听吗?根据下列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学生在小组内练*讲故事,再选代表讲故事“大禹治水”。)

  (课件出示)提示:

  A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B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

  C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D大禹用开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四、课外作业新设计

  1.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类似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会本课生字的基础上,能了解一定的解词方法,并通过品词析句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艰辛以及其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去过吗?是纪念谁的呢?

  2、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他世代为后人所传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故事。

  3、齐读课题。

  “治”是我们要学的生字,

  拿出手来跟着老师一块写(注意:左边的三点水瘦一点,让出位置给右边的台,上面的私字头要宽宽的,像顶帽子盖住下面的扁口)

  (治是本课的生字,虽然笔画不多,但是在间架结构的认识上,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学生写字上的难点自然也就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

  4、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怎么做的呢?我们就通过学*课文来解决它们。

  (整体教学可以使繁文简教,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接触课文之始,便抛出两个主问题,使本课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词儿连读)

  2、课前我们已经预*了课文,生字都会读吗?

  看着生字,心里默默地读读想想,不会的打开书再看一看。

  3、滔滔 淹没 冲倒 害得 老百姓

  治理 仔细 地形 挖通

  被 制服 感激 伟大英雄

  (1)第一行,谁会读?

  这里面还藏着两个多音字呢,谁找到了。

  知道还可以怎么读吗?“倒”组个词?出示练*。

  课文中怎么提到这两个词语的?(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冲倒了——)

  其实判断多音字读音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在句子中一读就明白了。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四步教学法:

  1、联系词语读准字音。

  2、提问学生其他读音并组词。

  3、找到课文句子明确读音。

  4、总结提炼归纳方法。教师仅仅简单的一句话:“多音字判断最好放在具体的句子中一读就明白了。”却蕴含着今后指导学生今后判断多音字的方法。

  我们一块读读这行词。

  (2)下一行不难读,谁来试试?

  (3)最后一行,一起读读?

  又出现了一个制,刚才是治水的治,现在是制服的制。有什么区别呢?

  先看治,可以组什么词?读读!(治病、治家、治河、治国、治虫)

  发现了吗?治大多指的是—治理的意思,所以治水就是——(治理洪水)。

  小结:其实有时组组词也是挺好的一个解词办法!

  那制服呢,课文中说谁被制服了?(洪水)

  生活中还听过什么被制服吗?(老虎 风沙 坏人)

  原来都挺厉害的,但后来都在强大的力量下变得听话了、服从了,这就是“制服”,能分清吗?

  (第一个“治”,我采用的是“扩词意会”法,即:给出学生一串相关的词语,让学生读读悟悟,进而自然体会这些“治”大多都是—治理的意思,也很快理解了治水就是治理洪水的意思。教师顺势点拨道:其实有时组组词也是一个解词的好方法。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实际却传递着一种信息,相信学生今后在遇到此类词语的时候也一定能尝试着运用这样的扩词解词法。和“治”不同的“制”的教学,我则采用了“联系生活造句”法,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联系文本来理解,然后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听过“什么被什么制服吗”?一位学生马上联想到武松打虎的故事,说::武松把老虎制服了。接着又有孩子说道:坏蛋被警察制服了。还有的说:牧民制服了野马。这些生活中的经验巧妙地帮助孩子理解了“制服”的意思,同时“被字句”“把字句”“一般陈述句”等多种句式都在学生的发言中获得了体现,真是一词多得呀!相信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这两个治(制)可能很难混淆了。)

  (4)齐读生词。

  3、刚才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能找到答案吗?

  4、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呢?谁找到了答案?(生读第一小节)

  三、学*第一小节。

  1、可怕的洪水到底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呢?让我们一块看一看。(录像)

  2、回想刚才情景,猜想洪水中老百姓会怎样呢?

  学生一: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

  学生二: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大声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都感受到洪水的凶猛、百姓的可怜,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呢?(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1)反复读读词语,都读懂吗?读懂哪个说哪个。

  (滔滔就是很大的水)

  (无家可归就是没有家可以回。)

  (出示图片)你们看,洪水来了,老百姓的房子没了,农田没了,家里的一切都没了,只好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真是太可怜了!

  (2)连起来读读,让我们感受到洪水下百姓苦难的生活。

  4、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感受那滔滔的洪水和人们的苦难!

  5、传说,当时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的很是悲惨。

  6、正因为如此,(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再读读,读出大禹治水的决心。

  7、禹为什么要治洪水,现在明白了吗?

  (对于“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一问题,教师首先通过录像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再联系生活想象洪水中百姓境况,在有了充分的直观感受后迅速回归文本展开教学。学生先通过浏览课文自然找到书中的答案(第一小节),自己再读文感悟,体会到“洪水的浩大和百姓的不幸”,又从“滔滔、淹没、冲倒”这些词语中具体去想象洪水的凶猛,从“无家可归”中去咀嚼百姓的苦不堪言,这样由文到段再到词句,教师始终放手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地读懂文章,最后我们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孩子真的走*了百姓,走*了洪水,更读懂了文章。)

  8、说起容易做起难,大禹是怎么做的呢?这个问题谁找到了答案?在第几小节?

  四、学*第二小节。

  1、治洪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禹会怎么做的呢?

  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谁来读读?禹是怎么治水的?画出表示大禹治水的动作的词语。

  ((察看、挖通、劈开……)

  (2)那么你能根据课文把下面的这组词连一连吗?

  (察看—地形;挖通—大河;劈开—大山)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呢?

  小结:是的,你们看大禹他们通过挖河劈山的方式开出一条水道,将四处泛滥的洪水引导入了大海。 板书:引

  (4)大家知道禹的父亲鲧过去也一直在治水,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用堵的方法治水)

  鲧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花了九年时间洪水没有治好。就这样禹接替了父亲的工作。

  (在重点段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弄懂文本内容,即:大禹治水的方法。

  具体的练*环节则由四步展开:

  (1)、圈画大禹治水的动词。

  (2)、通过动宾词组搭配练*理清治水的步骤。

  (3)、运用练*说话弄懂治水方法。

  (4)、资料对比禹父—鲧“堵”的方法,真切体会大禹的智慧。)

  2、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再读读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1)发现了吗?其实像千辛万苦这样带有数字的词句子中还有好几个,找到了吗?这些数字词都表示了什么呢?(都不是指实在的数字,而是指很多的意思。)

  千辛万苦就是很多的(辛苦),千山万水就是很多座山很多条河。

  (2)小结拓展: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读读语文角,记住它们:千秋万代、千言万语、十全十美、四面八方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3)“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意思我们都懂了,那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又表示什么呢?

  (4)吃尽了千辛万苦,治水中他们到底吃过哪些苦、遇到哪些困难呢?你们能想象得出来吗?(同座互相说说)

  (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补充故事:传说大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由于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大禹的指甲被泡烂,双腿得了关节炎,常常酸痛不已。。

  (5)指导朗读

  (6)同学们,大禹这一切都是为了谁呢?(老百姓)一块读读,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我们一块读读!

  (7)读到这,你想对大禹说什么(为了百姓,宁愿自己……我真佩服你!)板书

  ——一心为民,令人钦佩!

  ——不怕困难,勇敢无畏!

  ——聪明智慧,为民治水

  (8)拿起书,让我们跟随着大禹一同去感受治水的艰辛。

  (本段教学的重点主要锁定为: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主要是抓住一连串的带有数字的词语。如:千辛万苦等,在此环节中的我的设计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在读中去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带有数字的词语都非具体所指,而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2、通过语文角主动给出一串相关的数字词语,再次引导感受数字词语的妙用。

  3、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知道的数字词语,检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4、再次回归文本,透过“千辛万苦”“吃尽千辛万苦”等感悟治水艰辛。

  5、顺势展开想象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吃过哪些苦?孩子们出色的想象既充实了文本,更丰富了理解。我们高兴地发现,朗读中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情境,个个动情,人人投入,相信大禹那充满智慧、富含勇气的高大形象早已在孩子心中清晰起来。)

  3、小结:如果说大禹治水过程满含着艰辛,体现了大禹一心为民和非凡的勇气和决心,那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更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

  (1)、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中为什么一次也没有回家看看呢?

  (2)、禹为什么能成为大家心目伟大英雄呢?

  (3)、孔子为什么说:没有大禹,我们可能都变成鱼虾了?让我们把这些问题留到下节课一块去解决,好吗?

  四、写字练*。

  1、指导写好“被”和“制”。

  (1)被

  左边是我们新学的部首——衣字部,要区别示字部。

  (2)制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左边的横画较多,要紧凑一些)

  (3)描红

  (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的生字写字教学中,教师重点教了两个字“被”和“制”,“被”字中涉及到本节课新学的一个偏旁“衣字旁”,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了讲解、书空、范写等都很得法,但是对于“制”教师也沿用了前一字的方法,*均用力。

  回顾本案例的教学,应该讲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是有所遗憾的,因为教师忽略和淡化了教材资源(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在生字的笔顺自学上是有所显现),同时也没有充分发挥二年级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其实这里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打开课本,通过教材的笔顺图自学笔顺,然后在调动孩子写字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去独立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就是因为教师还不够放心、放手,还未能真正做到相信学生,这也成为我们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布置补充*题的作业。

  聪明智慧

  板书:大禹治水 导 一心为民

  勇敢无畏(不怕吃苦)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9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能力目标:

  能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默读能力及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惯。

  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三自然段。

  设计理念: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数量词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一、复*检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5课: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2、师:看看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

  指名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古代有个人叫“大禹”,这篇课文是讲他做了一件什么伟大的事呢?(讲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学*第一自然段

  1、师: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出示课件)

  2、师: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听到——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又好像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3、(继续播放画面),请你说说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难过)

  4、师:(出示第一自然段)小朋友,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情景,请你们读一读。想一想: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

  生自由读。

  指名读,再指名回答: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滔滔、淹没、冲倒)

  5、(描述渲染):刚才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这洪水来势多么凶猛啊!波涛滚滚,一路咆哮,真是洪水——滔滔,它所到之处,农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害得老百姓只能四处流浪——无家可归(边说边显现红色: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6、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评读激励: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

  三、学*第二自然段

  1、(导语):看到这滔滔的洪水,老百姓悲惨的生活,大禹会怎么想呢?大禹会怎么做呢?(出示第二自然段)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2、大禹会怎么想呢?(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师:禹为什么一定要治理洪水呢?(让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讲讲)生说。

  3、你能通过朗读来读出禹的决心吗?指名读。齐读。

  4、过渡:小朋友,光有决心还不行,还要有行动。下面请你们自由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笔划出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词语。一边读一边划。

  5、读完了第二自然段,划好了吗?指名回答。(出示关键词语)

  (引读:)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他吃尽了_____,走遍了_____,____察看______。____________挖通_______,劈开________,引导_______。

  6、理解“走遍、吃尽”(蓝线显现)、“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红色显现)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7)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课文有了变动。开头除了描写洪水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还写了禹的父亲治水九年却失败,描写禹治水的过程也截然不同。教学过程中,我将旧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结合进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禹治水前的段落,我引导学生将新老课文内容进行对比,思考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不难发现相同点是都描写了洪水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不同点是新课文描写了鲧治水的情况。为什么要增加这样的内容呢?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讨论后收获很多,不用我多说,就能体会到治水之难,也能感受到禹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

  教学禹治理洪水的过程,我用老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千辛万苦”引入,学生从字面上就理解了词语意思,我追问: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体会到这个词语的意思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相关内容,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治水之难。

  最后是大禹这个称呼的由来,课文中只提到了百姓安居乐业,拓展一下老百姓会对禹说些什么,尽情表达对禹的感激以及对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的钦佩之情,在名字前面加“大”的原因顺势而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4月24日,我在区一校上了《大禹治水》这一课,现在课已经结束,但关于这一课的思考却还没有停止,这一课给了我很多的体会,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后心得。

  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庄稼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这一课文内容,我就用洪水泛滥的视频引入新课,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为本文的学*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篇课文,都要在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地情况下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思想才是最有效的。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以“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你们愿意吗?”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自告奋勇读,接着让学生去挑战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非常积极,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再让学生推荐*时读书少的孩子读,接下来小组读,齐读,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想不想读课文,他们声音响亮地回答我“还想”,我话锋一转,说“那就继续读,不过这次是默读”,然后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都很投入地去读书了。

  三、用心关注学生,而不是关注教案

  如果老师上课总是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该如何完成,而不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那这堂课一定不是成功的一节课。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教案可以为学生的学情适当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来还设计让学生背会第四自然段,但我发现学生读得还不够时,我在读上又多用了时间,而事实证明,读得时间多了,学生“读”进了文本,读出了感悟,“我体会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特别是胆小不敢发言的孩子也能锻炼自己。在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推荐一位*时很少发言胆子小的同学来读这一段,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了一个孩子的名字,我走*他,一个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来读这一段,好吗?”我问他,“我不敢,老师”他小声说,“没事的,老师帮你一起读,好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接着开始读课文,由于紧张,刚读了不到一句,就把一个字读错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鼓励鼓励他”,在大家的掌声中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读的也越来越流利。等他读完,我趁机表扬“你读的挺好呀!怎么不争取读呢,今天你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课文,读的还这么好,你超越了你自己,真不简单,老师为你感到高兴……”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到这个孩子早已热泪盈眶,我相信今天我的一番话他一定会记住的,以后他也会更有自信。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资料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资料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情绪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之后,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用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透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透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透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我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样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透过自我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但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我让自我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我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要细细体会,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切感觉器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学生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开凿、挖河、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人们在挖河引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点,效果将更明显。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30岁、四天、十年、三次”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锻炼他们“说”的能力,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领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发现自己的教学水*还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学设计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奉献中的一篇文章。本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文章共4个自然段,按起因、经过、结果安排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挖开九条大河”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文中“四天”“九座”“十年”“三次”等数量词的运用对表现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离学生很遥远,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些在蜜糖中长大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教学本课,可以与现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相联系,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大爱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一、 品读词句,突出奉献,英雄在艰辛中挺立。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体现了大禹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呢?首先在教学禹治水的过程时,通过比较父亲鲧的做法,用引读的方式让孩子在文中用一个字概括大禹的做法,通过第二次引读体会大禹治水工程的不易。教师激情的引读是火种,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勾画打动着自己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的语言特别打动着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因此在孩子体会到的点评中我都是从表达的角度进行指导。

  二、巧读数字副词深化奉献,英雄在大爱中挺立。

  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读书引导,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大禹的英雄形象饱满起来

  三、 学*方法的渗透,英雄在咬文嚼字中挺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字学*方法的渗透,对孩子的识字兴趣以及方法的引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副词教学中,比较突出副词数词的用途,教师点拨,提醒,加强孩子注意,为三年孩子将来的写作道理有种引领。在理解了“欣欣向荣”后比较为何不写具体让孩子明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写作方法。

  不足:

  1、由于想一节课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因此许多环节不够落实,整堂课读得还不够,一课一得体现不突出。

  2、虽然力图在教学中体现对语言的关注,但在语言运用上这节课体现得还不够好。

  3、由于上课的过程中,缺少大家的沉稳,所以对学生的全面关注还需在课中磨练。

  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虚心学*,一定要懂得舍弃,认真落实每堂课的训练点。

  2、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8)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是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赞颂了她一心一意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抒发了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激之情、缅怀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课文紧紧扣住“治水”这一中心进行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无家可归。

  课文先写了洪水的水势,“滔滔”形容洪水汹涌,波涛滚滚;

  其次写危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冲倒房屋;

  结果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不治不行。

  这样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课文首先写了大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然后写大禹仔细观察,挖河劈山,疏导洪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两句话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从几个关键词里进行理解:“走遍”、“吃尽”,一个“遍”、一个“尽”表明了大禹为调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千”、“万”都表示很多很多,“九”并不是指数字九,古人以九为数之最大,这里形容大河、大山的多,还要“挖通”“劈开”,可见治水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大禹“仔细”察看水情,“带领”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过“引导”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从思想到行动上,把大禹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课文还列举了典型事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可贵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13年”强调了大禹治水的时间很长,“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对比,“十多岁”应大于“13”,说明大禹离开家的'时间太长,孩子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由此可见,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可贵啊!第三部分写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们非常感激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传。

  课文的篇幅适中脉络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感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本单元围绕着“伟人”这一主题,安排了《大禹治水》《*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三篇课文,《大禹治水》本势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在本单元中,基本脱去了“神话”外衣,展现了一个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作为“伟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它承载着让学生理解英雄的奉献与智慧之重任。这个故事文本语言及其简全文只有400来字。第一自然段,抓住四五个词语就勾画出洪水肆虐后的悲惨景象。第二自然段写父亲鲧治水没有成功,由儿子禹继续治水,巧妙地引出大禹。第三、四自然段谢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以及几个典型细节,用几个有代表性的数字水命他的奉献精神与智慧。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去深刻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从而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尤为重要。然而体会人物的内在精神,离不开环境的烘托渲染,对于认识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洪水究竟有多可怕?这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授课为第一课时,我的着力点就放在了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把握上。

  首先,在《大禹治水》的初步认知上,我摒弃了神话的色彩,以突出英雄的事迹为出发点进入课文学*。开篇采用谈一谈你心中的英雄,拉*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拉*学生与英雄之间的距离。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往往出自个人所阅读的书目,对于英雄这个话题很容易展开话题,此时我顺势引入有关英雄的故事《大禹治水》便显得自然流畅。

  教师板书课题后,大家齐读课题,采用课题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问道“大禹是谁?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如何治水?治水是否成功?”等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就放手让生生之间解决问题,教师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学*,让问题作为导向,驱动学生读中体会和感悟。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先进行字词检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识字认词已经不再陌生,所以这个环节我以小老师教读,开火车领读等方式进行,同桌之间说一说识字的方法,提炼方法做一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养成善总结、勤归纳的优良学**惯。除此,教师引入一个本课重点生字“被”,从字的部首着手,通过问一问“为什么它的部首叫衣字旁”,引发孩子的思考,并大胆想象猜测衣字旁的演变过程,通过展示演变过程加深对衣字旁汉字的理解,顺机指导书写。在书写环节,我采用小老师先指导,学生练笔,生生检验的方式,写好“被”字的同时,再写两个衣字旁的汉字,以达到教一字会多字的效果。

  字词攻克后,我们回到起初提到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再次进入课文。学*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感受洪水的可怕,从而为后文“必须治水”做铺垫。其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淹没、冲毁”、“到处伤害”、“痛苦极了”等词,透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好处与迫切。在这一自然段中随文学*“泛滥”一词,并试图通过读书感悟理解词意并学会应用,但是在这一环节,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读的指导不够,孩子们读书形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的课堂本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但我急于讲解,读的还不够,引导的也不足,致使对于词语的理解不深刻,导致仿说练*困难重重。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资料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光。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讲解词语上,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我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是要多注意多思考及时改善的。

  因此结合以上问题,我及时做了多次调整,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自然而然在方法的引导到明白了“泛滥”之意。并结合生活加深对“泛滥”的理解,并加以应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也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进而引出第二课时要学*的重点——大禹如何治水?结果如何?以问题开篇,再以问题结束并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在孩子的思考中结束本课,布置与本课学*理解词语的方法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

  以上是我对本次公开课教学反复研磨中的所悟所感,感谢组内全体老师的献策献计和无私帮助,在个人提高的同时,也希望在教学中能够给新入职教师些许的帮助。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首先,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其次,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让大家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人情怀。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通过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第一段内容,我就用洪水泛滥的视频引入新课,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为本文的学*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篇课文,都要在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地情况下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思想才是最有效的。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以“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你们愿意吗?”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自告奋勇读,接着让学生去挑战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非常积极,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再让学生推荐*时读书少的孩子读,接下来小组读,齐读,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想不想读课文,他们声音响亮地回答我“还想”,我话锋一转,说“那就继续读,不过这次是默读”,然后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都很投入地去读书了。

  三、用心关注学生,而不是关注教案。如果老师上课总是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该如何完成,而不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那这堂课一定不是成功的一节课。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教案可以为学生的学情适当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来还设计让学生背会第四自然段,但我发现学生读得还不够时,我在读上又多用了时间,而事实证明,读得时间多了,学生“读”进了文本,读出了感悟,“我体会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特别是胆小不敢发言的孩子也能锻炼自己。在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推荐一位*时很少发言胆子小的同学来读这一段,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了一个孩子的名字,我走*他,一个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来读这一段,好吗?”我问他,“我不敢,老师”他小声说,“没事的,老师帮你一起读,好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接着开始读课文,由于紧张,刚读了不到一句,就把一个字读错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鼓励鼓励他”,在大家的掌声中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读的也越来越流利。等他读完,我趁机表扬“你读的挺好呀!怎么不争取读呢,今天你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课文,读的还这么好,你超越了你自己,真不简单,老师为你感到高兴……”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到这个孩子早已热泪盈眶,我相信今天我的一番话他一定会记住的,以后他也会更有自信。

  五、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学*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间。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9)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本20份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

  [文本解读]

  《大禹治水》是一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教学中应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讲故事、看插图等多样手段,在学生读、说、听、思等言语实践活动中将识字、学词、学句、知文有效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大禹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随文识字,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治 洪 形 理 制”。

  [教学难点]

  读好课文中的长句。理解“治理”“地形”“制服”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初识“大禹”,揭题质疑:

  1.图片初识禹。

  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故事了。这个故事里有个英雄,他的名字叫“禹”,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人们又叫他“大禹”(板书大禹)。我们一起读读他的名字。(学生齐读)关于大禹的传说可多了,其中“治水”的故事留传最广。

  2.随机识“治”字。

  (1)“治”是生字,谁能读好?(板书 :zhi )

  (2)这个字你在生活中见过吗?你来说说。

  你们已经会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了,真好!小朋友们,那你们一定知道治理河水可以说成――治水,医治疾病就叫――治病,治理国家就叫――治国。

  (3)治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起来写好它。――(一三两笔对对齐 当中一点往外提 撇折夹角小写轻巧 台字宽宽靠右边)生描红。

  3.读题引思考。

  (1)今天,我们就一起读读《大禹治水》的故事――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关于这个治水的故事(标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质疑)

  理答:治水的原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以“故事”开篇,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简单直接地切入课题。随文教学“治”字,在与学生边聊边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加以词语的理解,降低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生字运用启发性的儿歌,增加写字的乐趣。

  二、初识洪水,借图促读:

  1.读图知洪水。

  那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让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看,发生了什么?――洪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洪水吗?(学生说知道)那就请你来说一说(洪水是什么样的?)。

  2.故事学“洪”字。

  是的,其实洪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个“洪”字里还藏着一个故事呢。传说古代有一位很厉害的水神,他的名字叫“共工”,他一生气就要发大水,在“共”的旁边又加上了一个三点水,变成了“洪”。这个字你记住了吗?汉字中还藏着故事呢,多有趣呀!来,读读这个词。(齐读)

  3.情境读短语。

  (1)(回到图)这水那么大,那么急,这就是课文里所说的――滔滔的洪水(引读)朗读评价。我们一起读一读。

  (2)滔滔的洪水来到了村子,农田呢?(请学生说――也可以说成―再出示:淹没了农田(你读)。房屋呢(请学生说),也可以说成-冲倒了房屋。(真了不起,两个多音字都读准确了。)谁再来读。(了字读得真好听,轻声又轻又短,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是啊,洪水害的老百姓都没有家可以回了,这就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4.短语促读文。 短语入文,读好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洪水危害。

  [设计意图]巧妙地利用课文插图,以“趣”促“学”,通过生字故事帮助孩子识记生字,加深印象。同时,教师语言的渲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文本中学*,水到渠成。通过有效的评价语言达成知识点的训练,不留痕迹。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

  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那禹,是怎么治水呢?请大家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一读故事。

  2.按序来读文。

  (1)第二自然段:

  a.关注轻声,读准词串,读好短语。

  第一关: 第二关: 第三关:(难度加大,轻声小“了”来帮忙)

  吃尽 千辛万苦(吃了很多苦) 吃尽了千辛万苦

  走遍 千山万水 走遍了千山万水

  挖通 九条大河 挖通了九条大河

  劈开 九座大山 (很多座大山) 劈开了九座大山

  大禹怎么治水的呢?我们来看看第二自然段。这一段故事挺长,怎样才能读得很通顺很流畅呢?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第一竖排,谁来试一试。四字词语谁来读?诶,我还会变呢!词和词在一起,还可以连起来变成一个短语呢,怎么样才能读得自然好听呢?

  ――瞧,故事的语言就是这么有趣。

  b.结合图片,结合词串,理解词意。

  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借助图片,理解“地形”,认识“形”字。

  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为的.是什么呢?出示: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读

  地形(后鼻音)你知道地形什么意思呀?地形:就是大地表面的形态。示图:我们的大地(让学生说)有高,有低,有山,有水,这就是――地形。看着图,再来读读这个词,印象就更深了。

  这个形也是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请学生说)。跟着老师来写写这个形。老师范写。(杉字旁已经学过了,又和老朋友见面了。形字有三丿,有高有低,有短有长,就像地面上高低错落的大山,长短不一的江河。描的时候要把三丿描好看,力量送撇尖。

  借助短语,理解 “治理”,认识“理”字。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样为的是――?出示: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读一读)为了治水,大禹――请学生齐读,大禹就是这样治理洪水。(出示治理洪水)写好“理”。怎么记住这个字呢?(运用熟字记生字,也是记生字的好办法。好,看着笔顺图自己写一写。 斜玉旁,横等距,长长短短有条理。)

  c.短语回文,分组朗读,读顺本段。来,读好了短语,老师现在把它们送回课文中,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点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读是重点。指导学生有方法地提高朗读水*,通过词语-短语-句子的方式,分解难度,帮助学生逐步达成,激发自信。游戏的加入,师生的合作读掀起整节课的小高潮,不仅调节了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巩固了短语的读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故事语言的乐趣。同时,巧妙地安排生字的教学,关键笔画地书写借助简短的儿歌指导学生,便于接受。

  (2)第三自然段

  a. 借助图片,听讲故事,入情入境。

  大禹治水还有很多小故事呢。出示图,这幅图就讲了其中一个故事。老师讲给你们听一听。

  b. 关注数字,尝试练*,读好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

  课文的第三小节就讲了这个故事。这个小故事里,数字特别多,注意了这些数字,这个小故事就读好了。生读。你看,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吃尽了辛苦。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字在图上)齐读。

  (3)第四自然段

  a.追溯字源,学写“制”字,理解“制服”。

  (洪水被制服了)点红:制服。谁来读这个词?这个制里有个你熟悉的偏旁,是――利刀旁,它和什么有关。出示古文字,我们来看看“制”文字演变。

  制在古时候就是指用刀修剪树枝,(刂泛红)所以右边有个利刀旁。

  这里的制服是指大禹用工具、智慧和力量征服了洪水。你看,根据字形,我们就能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也是学生字的好办法。

  写好制。这个“制“字有些难写,我们该怎么制服它呢?有个小窍门。一竖要挺直,轻顿笔,竖有力。

  b.了解结果,齐读全段,感知心情。

  c.结合情境,理解词意,“代代相传”。 渗透传说的文体特点。

  这个故事发生在四千多年以前,为什么我们还能读到呢?老百姓为了纪念它,就把大禹的名字和他治水的故事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了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这就叫“代代相传“,其实还有很多的传说故事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下来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中加入教师的示范读,营造了故事的氛围,吊足学生的口味,再让学生去读,效果就是不仅想去读,还会读得更好。“制”的教学以及“制服”的理解是难点,通过古文字的引入和结合文本的解读化解难点,达成目标。词语意思理解方法多样化,除了生硬的“告诉”,还可以是通过结合文本情境来理解,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理解。

  四、插图排序,整体感知:

  1. 回顾全文,插图排序,整体感知。

  这个故事还要继续流传下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直接请学生说。

  2.巧妙巩固,词语填充,总结全文。

  读这个故事,就像看连环画一样,老师给它配了段文字,可是缺了几个词,你能填进去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谁来试一试。好,一起读一读。

  总结:小朋友真了不起,看着连环画,把长长的故事读成了短短的几个句子。下节课,我们还要把这幅连环画读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句子里还藏着我们要学过的生字呢,我们赶快把他们请出来吧。

  [设计意图]课文插图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结合“故事传说”的文本特点,借用“连环画”这一有趣的说法调动学生兴趣,在读图的过程中梳理故事的内容,整体感知。

  五、写字练*,关注布局:

  学写 治 制 形

  1.学*读帖,提炼规律,关注布局。小儿歌:左右等宽中间靠 左右不等窄让宽。

  2.练*书写,关注姿势,反馈点评。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除了安排随文识字,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加入一定量的集中识字写字时间来强化。本课10个生字中有8个左右结构的生字,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读帖的过程中,发现左右结构的生字的特点,教给学生一类生字的书写规律。

  六、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总结: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个英雄:生齐读大禹,牢牢记住他带领百姓做的事:生齐读治水。深深记下这个神话传说:生齐读大禹治水。

  教学反思:

  20xx届青年教师会课的帷幕即将渐渐拉上,今天上完《大禹治水》,这几日的疲惫好像一下子除去了不少,但还是忍不住坐下来细细回味今日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再比对之前的试教演课,发现在目标达成的同时,还有诸多值得提高改进的地方。

  这篇课文,说实话,在设计之初,有些犯难。第一课时35钟的课,我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我的这节课上应该有什么样的知识生长点?

  回顾区级会课的主题“文体在左,学情在右”,想到这里,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许多。我始终想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一篇故事传说的第一课时,应该学什么”的大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比起刚开始的天马行空,现在似乎接地气了许多。在备课磨课后半程思路又开始混乱的时候,我拿出了手边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翻阅,以求找到一些思路,看着看着,心中的目标渐渐明晰,识字写字,阅读,文体主旨,技能方法应该是我这节课的应该教给学生的。我就顺着这个思路又开始重新审视教案,一步一步地进行梳理和对照。不仅理顺了教学目标,整个环节也显得清晰了许多。我就把这节《大禹治水》的第一课时在识字写字的目标上定位成认读20个字,会写“治 洪 形 理 制”。在阅读上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会读“了”字短语。在文体主旨上要把握传说的问题特点,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个给孩子讲故事的大姐姐”的身份,让学生能够借助插图了解传说故事的大意。在技能方法上要交给孩子识字写字的方法策略,比如通过这节课,会写左右结构这一类字,突出语言表达上的特色,比如第三自然段的数量词,一、二自然段的“了”字短语等。期待在结构巧妙处理的同时,能够把技能的训练层层递进。

  在最终的课堂呈现环节,初步达成了教学设计的意图。

  一、读通课文重分解

  第一课时,重在读通全文,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本课的生词很多,光光二会字四会字就有20个之多,一一出示没有归类地读,学生也容易产生疲倦,环节也会显得冗长,效率不高的同时,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设计时,还原文本最初的形态,一段一段地帮着孩子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再随机进行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多种形式地读。第一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短语“淹没了农田”“冲到了房屋”“无家可归’,再送短语回归文本读好句子。第二自然段特别长,处理时则侧重教会学生读好词语的基础上,读好“了”字短语,再读好句子,帮助孩子一步步分解难度,逐步达成目标,激发学生浓浓的兴趣,再设置游戏环节师生合作读地形式检查巩固,课堂气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调节。这样组块的模式也便于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清晰的课件展示一目了然,反倒优于教师讲的效果。第三自然段则改用教师示范读,创造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启发学生关注数字,读好数量词。第四自然段通过重点词语“制服”“代代相传”的理解来读通文段,节奏进程到这里可以适当加快。

  二、识字写字有方法

  识字写字时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一课的生字很多,并且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采用了随文识字加上集中写字的策略,让学生在文本中认读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的形式。课中,为了防止破坏上课的节奏,我把随文识字定位在认识和记住的层面上,通过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的方式得以巩固。课尾,我则采用集中写字的形式,启发孩子通过读帖学会观察、对比汉字,发现汉字书写规律,期望通过一节课的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只是这些字,而是像“左右结构“这一类汉字的书写规律。在随文识字中挖掘汉字的故事,充分站在学情的基础上出发,通过有趣的汉字起源故事,象形文字的演变等来激发孩子的识字欲望,充分渗透中国的汉字文化,让学生更好的学*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学生回答巧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反馈和激励,还能更好地指向学生的学情,调控课堂节奏,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方向。几次试教中暴露出我的一个问题,评价语言太过泛化,大多是“太棒了”“真好”。这类评价语其实就是无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为此在备课时,我在学生回答预设上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和准备,力求在评价时通过简单精巧的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今天课堂上呈现的效果基本不错。

  整节课上下来,在与孩子交流互动的同时,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关注到,影响了一些效果。在读书方式上,较多地使用了齐读的方式,没有运用的恰到好处,一是浪费了时间二是齐读反倒没有个别读的效果好。在个别词语理解上没有下到功夫,不是太巧妙。比如“制服”的理解除告诉学生课文里表示大禹用智慧、工具、力量征服了洪水以外,如果能加上一句“让洪水变听话”这种儿童话的语言来总结,会更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记住制服的意思,和“治理”更好的区分,化解难点。再如关于“伟大“一词,没有让孩子体悟,其实就可以用大禹的父亲“鲧”的故事来凸显大禹的智慧和不容易,从而体会理解“伟大英雄”,这个难点也就可以很好的突破了。

  课上到这里终于结束了,但是与我工作刚刚5年的青年教师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这次的赛课体验让我更深入地知道如何去研读文本,如何去把握学情。真正的一节好课需要用心去体悟、去演绎,还课堂的精彩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就是为了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成功制服洪水的故事。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讲授很完整,整个流程的.衔接合理自然,教学目标基本上也都达成了,既让学生们了解了治水的过程,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句子,也让他们理解体会到了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为民的精神。

  在讲授课文之前,我先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则关于洪水爆发的短视频,看过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后边理解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了学生从侧面进一步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决心,朗读起来更加的动情。尤其是讲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时,许多孩子们眼睛里都含满了泪水,让我十分惊讶与欣慰,惊讶的是我的孩子们竟如此的感性,欣慰的是我的朗读能够吸引孩子们,使他们认真投入倾听。

  但是在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却出现了齐读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针对这个情况,我及时着重进行了评价强调,引导孩子们区分齐读和自由读的区别,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另外就是,课堂上对孩子们回答的评价语还是不够具体,我更多使用的是“理解的真到位”、“感悟的真深刻”这类话语,而没有具体结合学生的回答去评价,在关注学生具体到个人的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多请教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吸取精华转化为适用于自己课堂的东西,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3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透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好处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透过朗读、群众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奠定基础。其次学*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其次,《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数量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这些数量词。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我就让学生展开想像:夏天,大禹;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大禹;有时饿了,他就渴了;累了。这一自然段中,“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诉孩子们这两个“九”也不是实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请孩子们想像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透过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第三自然段写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再读读这段话。这一连串的数字,让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此刻孩子们的眼前。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设计教学目标时,宝莉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视频情境的渲染下,让学生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大禹治水的过程,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开凿了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宝莉老师出示了一处补白,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中,宝莉老师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在这里,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补白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以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摆脱教案的束缚,遵照教案流程走,课堂显得有些生硬、被动;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5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这一课呢?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全组成员召开了讨论、研讨会,制定出磨课计划。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们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经过本次的磨课、上课,我们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

  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6

  这课生字不算多,一课时除了读通读顺外,还分了段,理清了文章的线索。二课时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来交流。学生提到鲧堵水、大禹引水,于是便由“引”字慢慢深入理解。从“引”字中你明白了什么?既有大禹的聪明、智慧,也有大禹的伟大和奉献,更是一种博爱的体现。

  说到引水,就不得不提到都江堰了。本课的课外重点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必讲解过细,讲清基本原理即可,关键在于认识李冰父子,明白这项工程对于我们现在生活的意义,使学生从现实中去体会前人的奉献精神,学*古人积极思考的精神。但是问题在于课文就那么一点点的内容,怎样把课外的拓展和文本有机的结合起来?是重文本还是重拓展?课外知识是为课文的'学*服务的,但是深入的体会是否只能在文本中寻找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思考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7

  本堂课,就教案而言,我想是有不少问题的。朱校长的一句话“重点段落没有抓准。”很精辟地诠释了我的教案。但总而言之,我也觉得经过了一年的工作,我的教态自然、柔和了许多。虽然面对台下的众多领导,我一点也没有紧张。与此同时,以前领导和其他老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语言不够精炼、教学过程问题设计太多”的毛病,我也有了很大的好转。

  就本课而言,我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堂精彩的公开课。从教案中,就可以看出来。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常规课。记得刚做语文老师的时候,我常常会忽视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字词的过关、朗读与默写课文。因此带的七班常出现有难度的卷子考得比简单的卷子好的怪圈!为此,在新学期的到来,我痛下决心,钻研新课标、重抓基础。

  在本课的设计上,因为不善引导学生,出现冷场,我确实是在有意降低难度的。比如第二段的第三句,是由我直接说出重点词语是“挖通、劈开、引导。”应该对学生放手,可以先这样问:“你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大禹治水的辛苦?” 还是这一句,我没有说清“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里的“九”是虚指。说明了禹为了将洪水疏通入海挖通了许多河、劈开了许多山,从而再次感悟禹的“千辛万苦”。而且我还忽视了大禹治水的方法“疏通入海”。这点可以和禹的父亲鲧采取的“堵塞”进行比较。从而体会禹的机智。

  总而言之,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着重点段落没抓准、没挖深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控制课堂气氛上,我还欠缺得很。但这次赛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更从暴露的问题中,促进了自己的成长。我想,赛课,重点不是自己上得怎么样,而是今后的路该怎样走才能走好。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8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其一: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挖通,察看,引导,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大禹创造性的治水而不是防水当然也是突显其功绩的一个方面,但毕竟不是本课首重点,因此我没有在这里过多停留,而是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三过家门不入”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因此,

  其二: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间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间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间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间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环节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二次想象:

  第二自然段写“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里我要学生结合插图和实际经验,想象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第三自然段写“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还和同桌创造出角色,如同事,妻子表演对话。

  三次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读的形式单一,缺少变化。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还是牵着学生走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9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要细细体会,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切感觉器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学生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开凿、挖河、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人们在挖河引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点,效果将更明显。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30岁、四天、十年、三次”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锻炼他们“说”的能力,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领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发现自己的教学水*还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学设计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0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敬。

  优点之处:

  1、在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

  2、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

  3、为了让学生*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不足之处:

  1、语言文字训练不足

  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没有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我一带而过。同学们解释为“吹牛”“做不到,就匆匆过去了,没有进行扎实理解。

  2、时间分配不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的情况下,生字和书写练*时间不够达标。

  改进措施:

  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并在上课的时候,随时看时间,紧凑的掌握上课的节奏。同时要能够把课备得更精练一些,对学生的放手更有操控一些。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敬。

  优点之处:

  1、在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

  2、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

  3、为了让学生*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不足之处:

  1、语言文字训练不足

  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没有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我一带而过。同学们解释为“吹牛”“做不到,就匆匆过去了,没有进行扎实理解。

  2、时间分配不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的情况下,生字和书写练*时间不够达标。

  改进措施:

  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并在上课的时候,随时看时间,紧凑的掌握上课的节奏。同时要能够把课备得更精练一些,对学生的放手更有操控一些。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2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后终于把洪水治服。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出示课文中数字的填空,让学生重点抓住“13、三、一、十”这些数字,然后问学生:“从这些数字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本是一组*淡无奇的数字,但在课堂上,学生却读得特别响亮,并会抓住这些数字来说出大禹的伟大品质。通过填空,朗读、讨论,使学生很快从中悟出这些数字的深刻内涵。

  最后连读完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让学生积极讨论:“大禹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学生们积极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数字来讲,从而能说出大禹的伟大之处。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透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佩。

  新课标指出:“就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在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

  首先透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透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

  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透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

  最后,为了让学生*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我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样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应该来说,关于他的教学设计也很多。不同的教材中都有这篇课文。我在建构我的教学设计之前,阅读了其他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的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我贯穿的是两条主线:

  一、使大禹这个人物鲜明而且立体、多维。

  二、把对于二年级学生至关重要的说话训练抓住,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有效真正为学生发展使用汉语服务。同时第二条主线更可以推动第一条主线的明确。同时,文中的字词教学又不能放弃,它是年段目标中的重点。

  因此,开篇的`关于水的成语的引导,洪水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千辛万苦”的拓展想象,数字的深究讨论,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无所畏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回扣课题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治、制”的区分运用,考验着学生对汉字的字义理解。

  虽然整堂课紧凑而且环环相扣,但上下来仍有超时,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过渡语的精炼程度不够,思考以课堂流程和大问题的把握为主。同时在某些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呼之欲出时,还是不能急于给出简明的答案,应由学生品悟。最大的收获是,在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做好两手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课堂的精彩。教学机智也来源于充分的预设。当你面对是未知数的学生时,还是解读学生的思维入手,打好有准备的“仗”!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5

  [文本解读]

  《大禹治水》是一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教学中应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讲故事、看插图等多样手段,在学生读、说、听、思等言语实践活动中将识字、学词、学句、知文有效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大禹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随文识字,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治 洪 形 理 制”。

  [教学难点]

  读好课文中的长句。理解“治理”“地形”“制服”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初识“大禹”,揭题质疑:

  1.图片初识禹。

  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故事了。这个故事里有个英雄,他的名字叫“禹”,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人们又叫他“大禹”(板书大禹)。我们一起读读他的名字。(学生齐读)关于大禹的传说可多了,其中“治水”的故事留传最广。

  2.随机识“治”字。

  (1)“治”是生字,谁能读好?(板书 :zhi )

  (2)这个字你在生活中见过吗?你来说说。

  你们已经会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了,真好!小朋友们,那你们一定知道治理河水可以说成――治水,医治疾病就叫――治病,治理国家就叫――治国。

  (3)治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起来写好它。――(一三两笔对对齐 当中一点往外提 撇折夹角小写轻巧 台字宽宽靠右边)生描红。

  3.读题引思考。

  (1)今天,我们就一起读读《大禹治水》的故事――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关于这个治水的故事(标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质疑)

  理答:治水的原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以“故事”开篇,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简单直接地切入课题。随文教学“治”字,在与学生边聊边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加以词语的理解,降低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生字运用启发性的儿歌,增加写字的乐趣。

  二、初识洪水,借图促读:

  1.读图知洪水。

  那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让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看,发生了什么?――洪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洪水吗?(学生说知道)那就请你来说一说(洪水是什么样的?)。

  2.故事学“洪”字。

  是的,其实洪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个“洪”字里还藏着一个故事呢。传说古代有一位很厉害的水神,他的名字叫“共工”,他一生气就要发大水,在“共”的旁边又加上了一个三点水,变成了“洪”。这个字你记住了吗?汉字中还藏着故事呢,多有趣呀!来,读读这个词。(齐读)

  3.情境读短语。

  (1)(回到图)这水那么大,那么急,这就是课文里所说的――滔滔的洪水(引读)朗读评价。我们一起读一读。

  (2)滔滔的洪水来到了村子,农田呢?(请学生说――也可以说成―再出示:淹没了农田(你读)。房屋呢(请学生说),也可以说成-冲倒了房屋。(真了不起,两个多音字都读准确了。)谁再来读。(了字读得真好听,轻声又轻又短,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是啊,洪水害的老百姓都没有家可以回了,这就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4.短语促读文。 短语入文,读好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洪水危害。

  [设计意图]巧妙地利用课文插图,以“趣”促“学”,通过生字故事帮助孩子识记生字,加深印象。同时,教师语言的渲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文本中学*,水到渠成。通过有效的评价语言达成知识点的训练,不留痕迹。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

  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那禹,是怎么治水呢?请大家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一读故事。

  2.按序来读文。

  (1)第二自然段:

  a.关注轻声,读准词串,读好短语。

  第一关: 第二关: 第三关:(难度加大,轻声小“了”来帮忙)

  吃尽 千辛万苦(吃了很多苦) 吃尽了千辛万苦

  走遍 千山万水 走遍了千山万水

  挖通 九条大河 挖通了九条大河

  劈开 九座大山 (很多座大山) 劈开了九座大山

  大禹怎么治水的呢?我们来看看第二自然段。这一段故事挺长,怎样才能读得很通顺很流畅呢?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第一竖排,谁来试一试。四字词语谁来读?诶,我还会变呢!词和词在一起,还可以连起来变成一个短语呢,怎么样才能读得自然好听呢?

  ――瞧,故事的语言就是这么有趣。

  b.结合图片,结合词串,理解词意。

  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借助图片,理解“地形”,认识“形”字。

  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为的是什么呢?出示: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读

  地形(后鼻音)你知道地形什么意思呀?地形:就是大地表面的形态。示图:我们的大地(让学生说)有高,有低,有山,有水,这就是――地形。看着图,再来读读这个词,印象就更深了。

  这个形也是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请学生说)。跟着老师来写写这个形。老师范写。(杉字旁已经学过了,又和老朋友见面了。形字有三丿,有高有低,有短有长,就像地面上高低错落的大山,长短不一的江河。描的时候要把三丿描好看,力量送撇尖。

  借助短语,理解 “治理”,认识“理”字。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样为的是――?出示: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读一读)为了治水,大禹――请学生齐读,大禹就是这样治理洪水。(出示治理洪水)写好“理”。怎么记住这个字呢?(运用熟字记生字,也是记生字的好办法。好,看着笔顺图自己写一写。 斜玉旁,横等距,长长短短有条理。)

  c.短语回文,分组朗读,读顺本段。来,读好了短语,老师现在把它们送回课文中,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点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读是重点。指导学生有方法地提高朗读水*,通过词语-短语-句子的方式,分解难度,帮助学生逐步达成,激发自信。游戏的加入,师生的合作读掀起整节课的小高潮,不仅调节了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巩固了短语的读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故事语言的乐趣。同时,巧妙地安排生字的教学,关键笔画地书写借助简短的儿歌指导学生,便于接受。

  (2)第三自然段

  a. 借助图片,听讲故事,入情入境。

  大禹治水还有很多小故事呢。出示图,这幅图就讲了其中一个故事。老师讲给你们听一听。

  b. 关注数字,尝试练*,读好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

  课文的第三小节就讲了这个故事。这个小故事里,数字特别多,注意了这些数字,这个小故事就读好了。生读。你看,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吃尽了辛苦。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字在图上)齐读。

  (3)第四自然段

  a.追溯字源,学写“制”字,理解“制服”。

  (洪水被制服了)点红:制服。谁来读这个词?这个制里有个你熟悉的偏旁,是――利刀旁,它和什么有关。出示古文字,我们来看看“制”文字演变。

  制在古时候就是指用刀修剪树枝,(刂泛红)所以右边有个利刀旁。

  这里的制服是指大禹用工具、智慧和力量征服了洪水。你看,根据字形,我们就能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也是学生字的好办法。

  写好制。这个“制“字有些难写,我们该怎么制服它呢?有个小窍门。一竖要挺直,轻顿笔,竖有力。

  b.了解结果,齐读全段,感知心情。

  c.结合情境,理解词意,“代代相传”。 渗透传说的文体特点。

  这个故事发生在四千多年以前,为什么我们还能读到呢?老百姓为了纪念它,就把大禹的名字和他治水的故事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了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这就叫“代代相传“,其实还有很多的传说故事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下来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中加入教师的示范读,营造了故事的氛围,吊足学生的口味,再让学生去读,效果就是不仅想去读,还会读得更好。“制”的教学以及“制服”的理解是难点,通过古文字的引入和结合文本的解读化解难点,达成目标。词语意思理解方法多样化,除了生硬的“告诉”,还可以是通过结合文本情境来理解,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理解。

  四、插图排序,整体感知:

  1. 回顾全文,插图排序,整体感知。

  这个故事还要继续流传下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直接请学生说。

  2.巧妙巩固,词语填充,总结全文。

  读这个故事,就像看连环画一样,老师给它配了段文字,可是缺了几个词,你能填进去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谁来试一试。好,一起读一读。

  总结:小朋友真了不起,看着连环画,把长长的故事读成了短短的几个句子。下节课,我们还要把这幅连环画读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句子里还藏着我们要学过的生字呢,我们赶快把他们请出来吧。

  [设计意图]课文插图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结合“故事传说”的文本特点,借用“连环画”这一有趣的说法调动学生兴趣,在读图的过程中梳理故事的内容,整体感知。

  五、写字练*,关注布局:

  学写 治 制 形

  1.学*读帖,提炼规律,关注布局。小儿歌:左右等宽中间靠 左右不等窄让宽。

  2.练*书写,关注姿势,反馈点评。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除了安排随文识字,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加入一定量的集中识字写字时间来强化。本课10个生字中有8个左右结构的生字,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读帖的过程中,发现左右结构的生字的特点,教给学生一类生字的书写规律。

  六、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总结: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个英雄:生齐读大禹,牢牢记住他带领百姓做的事:生齐读治水。深深记下这个神话传说:生齐读大禹治水。

  教学反思:

  20xx届青年教师会课的帷幕即将渐渐拉上,今天上完《大禹治水》,这几日的疲惫好像一下子除去了不少,但还是忍不住坐下来细细回味今日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再比对之前的试教演课,发现在目标达成的同时,还有诸多值得提高改进的地方。

  这篇课文,说实话,在设计之初,有些犯难。第一课时35钟的课,我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我的这节课上应该有什么样的知识生长点?

  回顾区级会课的主题“文体在左,学情在右”,想到这里,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许多。我始终想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一篇故事传说的第一课时,应该学什么”的大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比起刚开始的天马行空,现在似乎接地气了许多。在备课磨课后半程思路又开始混乱的时候,我拿出了手边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翻阅,以求找到一些思路,看着看着,心中的目标渐渐明晰,识字写字,阅读,文体主旨,技能方法应该是我这节课的应该教给学生的。我就顺着这个思路又开始重新审视教案,一步一步地进行梳理和对照。不仅理顺了教学目标,整个环节也显得清晰了许多。我就把这节《大禹治水》的第一课时在识字写字的目标上定位成认读20个字,会写“治 洪 形 理 制”。在阅读上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会读“了”字短语。在文体主旨上要把握传说的问题特点,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个给孩子讲故事的大姐姐”的身份,让学生能够借助插图了解传说故事的大意。在技能方法上要交给孩子识字写字的方法策略,比如通过这节课,会写左右结构这一类字,突出语言表达上的特色,比如第三自然段的数量词,一、二自然段的“了”字短语等。期待在结构巧妙处理的同时,能够把技能的训练层层递进。

  在最终的课堂呈现环节,初步达成了教学设计的意图。

  一、读通课文重分解

  第一课时,重在读通全文,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本课的生词很多,光光二会字四会字就有20个之多,一一出示没有归类地读,学生也容易产生疲倦,环节也会显得冗长,效率不高的同时,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设计时,还原文本最初的形态,一段一段地帮着孩子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再随机进行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多种形式地读。第一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短语“淹没了农田”“冲到了房屋”“无家可归’,再送短语回归文本读好句子。第二自然段特别长,处理时则侧重教会学生读好词语的基础上,读好“了”字短语,再读好句子,帮助孩子一步步分解难度,逐步达成目标,激发学生浓浓的兴趣,再设置游戏环节师生合作读地形式检查巩固,课堂气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调节。这样组块的模式也便于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清晰的课件展示一目了然,反倒优于教师讲的效果。第三自然段则改用教师示范读,创造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启发学生关注数字,读好数量词。第四自然段通过重点词语“制服”“代代相传”的理解来读通文段,节奏进程到这里可以适当加快。

  二、识字写字有方法

  识字写字时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一课的生字很多,并且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采用了随文识字加上集中写字的策略,让学生在文本中认读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的形式。课中,为了防止破坏上课的节奏,我把随文识字定位在认识和记住的层面上,通过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的方式得以巩固。课尾,我则采用集中写字的形式,启发孩子通过读帖学会观察、对比汉字,发现汉字书写规律,期望通过一节课的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只是这些字,而是像“左右结构“这一类汉字的书写规律。在随文识字中挖掘汉字的故事,充分站在学情的基础上出发,通过有趣的汉字起源故事,象形文字的演变等来激发孩子的识字欲望,充分渗透中国的汉字文化,让学生更好的学*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学生回答巧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反馈和激励,还能更好地指向学生的学情,调控课堂节奏,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方向。几次试教中暴露出我的一个问题,评价语言太过泛化,大多是“太棒了”“真好”。这类评价语其实就是无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为此在备课时,我在学生回答预设上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和准备,力求在评价时通过简单精巧的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今天课堂上呈现的效果基本不错。

  整节课上下来,在与孩子交流互动的同时,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关注到,影响了一些效果。在读书方式上,较多地使用了齐读的方式,没有运用的恰到好处,一是浪费了时间二是齐读反倒没有个别读的效果好。在个别词语理解上没有下到功夫,不是太巧妙。比如“制服”的理解除告诉学生课文里表示大禹用智慧、工具、力量征服了洪水以外,如果能加上一句“让洪水变听话”这种儿童话的语言来总结,会更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记住制服的意思,和“治理”更好的区分,化解难点。再如关于“伟大“一词,没有让孩子体悟,其实就可以用大禹的父亲“鲧”的故事来凸显大禹的智慧和不容易,从而体会理解“伟大英雄”,这个难点也就可以很好的突破了。

  课上到这里终于结束了,但是与我工作刚刚5年的青年教师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这次的赛课体验让我更深入地知道如何去研读文本,如何去把握学情。真正的一节好课需要用心去体悟、去演绎,还课堂的精彩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6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于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炼,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故事,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本文旨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与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课文配有插图画面,泓括图中众多百姓在禹的带领下,火热朝天的`开通河道,禹正在与有经验的老者观察地形,画面与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对应为学生领会课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凭借。

  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从课文当中获取信息教学中,教学中我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讲故事能力为辅,穿插阅读训练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学*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本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体编排课文,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也要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练*讲述故事。

  在本次教学过程当中,我更多的注重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学生书写的训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改正。

  通过讲授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7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xxxxxx。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xxxxxx。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xxxxxx。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xxxxxx。”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禹下决心要xx,他吃尽了xx,走遍了xx,仔细地察看xx,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xx,劈开了xx,引导洪水xx。”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添加了一个“送词语”的设计,我送给了学生“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六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本课生字中的“治制”为同音字,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别,我找来了古代的字,让学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制”与刀有关,所以是立刀旁。又通过学生自己组词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填空“禹下决心xxx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xxx服了。”加以巩固。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后来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xxxx。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xxxxxx。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xxxxxx。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xxxxxx。”的教学时,一看学生说不出来,我急了,就讲了很多,还有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8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栗张洋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三、讨论: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从小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发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这些词语:聪明(因为他看小孩游戏就想到了治水的办法)、善良(帮助老百姓治水)、坚强(不放弃治水)等。然后我又让学生各自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读本组文章,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当然,本节课也有略微的遗憾,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点前松后紧,导致最后“让学生对大禹说几句感激的话”这个环节显得太匆忙,草草收场!今后在时间安排上要做到心中有数!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9

  《大禹治水》,课文有了变动。开头除了描写洪水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还写了禹的父亲治水九年却失败,描写禹治水的过程也截然不同。教学过程中,我将旧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结合进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禹治水前的段落,我引导学生将新老课文内容进行对比,思考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不难发现相同点是都描写了洪水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不同点是新课文描写了鲧治水的情况。为什么要增加这样的内容呢?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讨论后收获很多,不用我多说,就能体会到治水之难,也能感受到禹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

  教学禹治理洪水的过程,我用老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千辛万苦”引入,学生从字面上就理解了词语意思,我追问: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体会到这个词语的意思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相关内容,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治水之难。

  最后是大禹这个称呼的由来,课文中只提到了百姓安居乐业,拓展一下老百姓会对禹说些什么,尽情表达对禹的感激以及对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的钦佩之情,在名字前面加“大”的原因顺势而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20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佩。

  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在教学中,我紧扣“到处奔走”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到处奔走”有了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大禹治水的辛苦的理解。最后,为了让学生*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10)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合集10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的奉献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了后世颂扬的英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 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2、认会本文8个生字,写会7个生字。学*多音字“处”。

  3、理解“倒塌、堵塞、临死、叮嘱”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点 :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才、仅仅”等副词的用法以及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成语以及有关奉献的名言。

  能力目标:掌握“抓住重点词语想”的读书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的原因,感受大禹治水的奉献精神,树立时时处处为人们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难点:体会“才、仅仅”等副词的用法以及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大禹治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认读词语。

  淹没 堵塞 开凿 恢复 草丘山冈 四处逃荒

  冲毁 叮嘱 英雄 处死 欣欣向荣 垒起堤坝

  2、出示课文主要内容。

  ( ),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人们只好( ),( )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大地又恢复了( )的景象。

  二、抓重点句品读,探究人们敬仰爱戴大禹的原因。

  1、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勾出描写禹治水的句子。

  2、全班交流:

  预设一: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了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1、请同学们圈出描写大禹治水的动作词。

  2、自由读句子,体会一下禹治水的方法。

  3、指名说禹是怎样治水的?师随机引导。

  4、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禹治水的方法。

  5、和父亲的做法进行对比。

  6、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变堵为引,你觉得禹怎样?(智慧)

  7、齐读这句话,一起来夸夸大禹。

  预设二: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1、自由读句子,看看从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很辛苦、很累)

  2、哪些词能体现大禹治水的艰辛?(自由发言)

  3、自由练读,读出大禹治水的艰辛。

  4、小组赛读。

  5、请大家想象一下,大禹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6、积累成语。

  (起早贪黑、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吃苦耐劳、顶风冒雨、坚持不懈、严寒酷暑、不辞劳苦……)

  预设三: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1、自由读句子,比较,你发现少了哪些字?圈出来。

  2、自由读文中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才——三十岁结婚迟吗?补充:十三四岁就结婚了。为了治水,耽误了自己的婚姻大事。

  仅仅,就——住的时间很短。十年大约是3650天,对比之下4天很短很短。

  却——只有三次路过家门,却一次都没有进去,他只顾得上干什么?

  过渡:这段话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的由来,你们想看看这个感人的故事吗?

  1、生看动画片。

  2、谈谈看完之后的感受。

  3、积累有关奉献的名言。

  三、小结。

  谁来用“因为大禹 ,所以成为了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四、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伙伴听。

  2、推荐阅读其他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世世代代?

  有智慧 千辛万苦 无私奉献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学*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交流)

  引读:结果——(出示句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些问题。(板书:伟大)

  [过渡的这三个问题,提示本课的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3、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4、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5、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有感情!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师生的互评,充满激励,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二)、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

  不行!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他会怎么想呢?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图1:禹先做了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指名读。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多数不清。谁来读好这个词。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出示图2: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让你去开山你敢么?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无畏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方法是补养的。你听了,觉得大禹又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智慧

  [通过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通过介绍父亲治水的教训,进一步引导小朋友“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也就水到到渠成。]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读一读。

  3、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一个月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十三年知道多少天?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二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接着又让学生分别表演母亲和儿子,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在境中悟情,体会大禹的伟大精神。]

  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阅读课文后,进行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6、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板书:无私。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过渡: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图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展示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情景,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扩充了课文的内容,也有利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

  [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三个连续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梯度,通过角色的变换,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聪慧、富有智慧,还无私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

  [引导学生讨论,既照应了题目,又完成了开头的学*目标:为什么称大禹为伟大的英雄,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禹的形象,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大禹!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升华情感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四、扩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无畏

  智慧

  无私

  (代代相传)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大禹治水虽然吃尽千山万苦,却仍意志顽强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洪水的凶猛,了解大禹是一位为民造福的大英雄。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第

  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复*词语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2、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

  洪水 淹没 无家可归 治理 挖通 千辛万苦 制服 英雄 代代相传

  5、你能用上其中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生一个什么故事吗?(大禹决心治理洪水,最后终于制服了洪水。)

  过渡:说得多有条理!大禹治理的是什么样的洪水呢?快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学*第一自然段

  1.读完了吗?在这段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最能看出洪水的凶猛?把它们圈出来。 2.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1) 哪些词语写出了洪水来势凶猛?(滔滔 淹没 冲倒 ) (2)抓住这些词语,你能读出洪水的凶猛吗?

  (3)这滔滔的洪水什么样?想看看吗?(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 凶猛的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淹没了农田,人们将—— 冲到了房屋,人们将—— 谁再来读读?

  3.多么悲惨呀!谁再来读读?

  过渡:这一切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所以——

  三、品读文字,精读感悟 学*第二自然段

  板块一 体会“治水”决心 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1.指名读。是啊,洪水摧毁了家园,害惨了百姓,真该治一治它!板书:治理 ? 2.谁愿意做禹,再把决心表一表?(决心还不够坚定!决心很大) 3.咱们一起来表表决心。(齐读,读好“下决心”) 过渡:禹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小节,边读边画出禹做了哪些事情? 禹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板块二 感受“治水”艰辛

  谁读读他先做的事: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1.同学们,禹先要要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其中的每一座山都要一一爬过,这其中的每一河都要一条条趟过,这就叫走遍了——“千山万水”引读。

  2.看图。大家看,这儿*处,远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山,山与山之间还有无数条河,大禹都要一一走遍,一路上非常辛苦。用文中的词就是—“千辛万苦”

  3.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4猜想一下:禹一路上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困难呢?(投影出示情境)

  5.师补充介绍: 据说禹为了寻找治水的好办法,他的脚跟泡烂了,脚上的皮磨破了,汗毛都磨光了。这么多的苦都尝遍了就叫做吃尽了——“千辛万苦”

  6.我们一起再来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大禹?(????) 7.仅仅查看水流和地形就如此艰辛,更大的辛苦还在后面,谁来读读禹又做了哪些事情?

  板块三 感知“治水”之智

  随学生读出示: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这里有有两个带数字的词,分别是——(齐答)九条、九座 老师告诉你们,这里的“九”并不是刚好九个,而是很多很多的意思

  那么挖通九条大河就是——挖通了很多很多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就是劈开了——很多很多座大山呀!

  3.没有挖土机挖河,没有炸药炸山,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大禹劳动时怎么干的? 多不容易呀!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有感情地练读。

  4.读到这儿,老师不由得想起了禹的父亲鲧(gǔn),他治了9年的洪水,采用的是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这种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的方法叫——疏,治水最后取得成功,从这里你能看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爱动脑筋、肯吃苦、有智慧)

  5.是呀,那咱们把第二小节连起来,再来感受禹治水的艰辛和智慧。 过渡:禹治水13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第三自然段就有一个,请小朋友读一读,然后请读得认真的小朋友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四、咀嚼数字,境中悟情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大家读得很投入。 谁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故事听完了,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刚才读得最用心!你会填吗? 3.出示: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1)仔细看填入的词语,你有什么新发现吗?(都是数字) (2)你们知道13年有多长时间吗?四千七百多天哪!如果你是七周岁的禹的儿子,那意味着你还有六年看不到爸爸!你能读出时间的漫长吗? 5.禹真的不想妻子和儿子吗?那为什么到家门口也不进门去看看?谁代表大禹说句话?

  6……

  7.是的,禹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造福,真是——大公无私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叫作——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齐说)

  五、深悟文本,提升形象

  1.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十三年啦,禹一心一意扑在治水的工作上,终于“洪水被制服了”,看图,看——洪水像听话的孩子,在各条河道里乖乖地流向大海,不再淹没农田,不再冲倒房屋,老百姓呢?看图(读“安定的日子”。)

  2.让我们怀着对大禹的感激之情,一起读读最后一段。

  3.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你觉得这还是什么样的日子呀?(幸福、快乐、安居乐业)

  4.假如你是老百姓,你想对禹说些什么? 5.是的,所以呀,大家非常感激大禹,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6.为了纪念他,人们还为他塑了像,你能代表当时的百姓表达一下对大禹的感激之情吗?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像大禹这样的伟大英雄多得数不请,有:开天的**,补天的女娲,尝药的神农,射日的后羿??课后,我们多读读这些故事,不知不觉,我们身上也会感染他们的优秀品质,也许有一天,你的名字也将代代相传。

  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播放洪水课件,让学生体会洪水之大。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来体会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走遍、察看、挖河、劈山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想象大禹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自己的教学水*,教学设计及思路,还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

  学*新课求学网网

  1、根据布置预*的内容逐一检查(读、画、查)。

  2、以《语文天地》中的名人名言导入新课。

  1、接受测查,有错则改。

  2、齐读,说感受。

  二、再读课文

  解决问题

  1、师作巡视指导。

  2、共同梳理,提醒学生作必要的补充。

  1、自读课文,准备回答同学预*时所提的问题(问)。

  2、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法,对同学的问题加以解答。

  三、集中学*

  听写词语

  1、从文中摘抄15—20个词写于黑板。

  2、选取10词。

  1、以闯关形式、指名读、开火车读,读错及时正音。

  2、听写后当堂改错(写)。

  四、作业设置

  1、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布置学生回家把本课故事内容向家长作简要的复述,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增删改补。

  2、读课文给家长听。

  (二选一)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

  分组交流

  1、指导学生带问题读课文2、3、4自然段。

  2、指导学生抓住“才、仅仅、就、却”等词语,展开想象。

  1、个人有针对性地读课文,找、画、想:大禹为何“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

  2、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抓关键词来体会大禹为了治水不顾个人生活幸福的高尚情怀。

  二、引导想象

  升华主题求学网网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适当小结:

  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

  爱戴的`英雄?

  2、老百姓怎样感谢大禹?怎样纪念大禹?

  3、你们从大禹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1、独立默读课文作答、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2、想象场面与小组同学交流、补充后再派代表汇报。

  3、自由反馈。

  三、作业设计

  拓展延伸

  为了继续延伸学生在课堂上学*神话故事、了解因公而忘私人物的兴趣,作如右设计。

  1、收集神话故事看后与同学交流。

  2、查找有关书籍了解如大禹一般公而忘私的人物,体会他们的高尚情怀。

  视情况而做可(二选一)。

  3、预*《炮手》。(必做)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开渠引水

  治水十年 吃尽苦头 受人敬仰、爱戴(无私奉献)

  三不入门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述大禹吃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洪水的故事,赞扬他造福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认识,预设以下学*目标:

  1、用自主识字、游戏巩固等形式正确认读10个生字;用不同字音表不同字义的方法区分多音字“倒”和“没”;用扩词的方法区分同音字“治”和“制”;认识衣字旁及表示的意思;正确书写10个字。

  2、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纲背诵课文。

  3、用结合上下文、数量词、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千辛万苦”、“安定”的意思,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2、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数量词、生活实际等了解“千辛万苦”、 “安定”的意思,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初步具备了主动识字的能力。他们喜欢阅读,初步具备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重要词句意思的能力。同时,《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虽年代久远,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通过动画片、课外书籍等,已经对故事有所了解。

  【教学策略】

  在识字教学中采取自主识字、同伴合作、随文识字、游戏巩固等策略。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朗读指导法、句式比较法、再造想象法等,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出示有关古代传说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猜故事,再大声说出故事的名字。 最后一张定格在《大禹治水》,学生说出名字后板书课题,“治”是生字,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治” 。 齐读课题后,接着问学生,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可能想到用换偏旁或偏旁加旧字的方法来识记。再让学生说说“治水” 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

  导课环节运用情境创设法,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的学*积累,丰富课程资源。其中“治”字随课题识字,用分散识字的.方法降低学*难度。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共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难度的句子也要多读几遍。读完后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设计意图】

  一方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自主识字。

  第二步,同位合作读生字卡片,不会的互相教一教,然后和同位分享好的识字方法。

  【设计意图】

  此环节意在体现自主学*与合作学*的有效融合。

  第三步,请2—3组同位上台交流,交流内容包括:易读错的字音、同音字、多音字、形*字及扩词等。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生字: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6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

  3、发现课文分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题及观察勾画句子的位置,来初步掌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指导:

  (一)学*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治水?

  2、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让孩子抓感受洪水凶猛的词语,教师渲染,学生再读从而深刻体会洪水无情而凶猛)

  (二)学*二自然段

  1、面对无情的洪水,禹在想什么?

  2、除了大禹心系百姓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更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 “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初步树立人物形象,从理解鲧的心系百姓转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点理解“叮嘱”,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志向。)

  (三)学*三自然段

  1、勾画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2、抓“常常”、“天蒙蒙亮”、“长年”、“脚跟都烂了”、“只好”等词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设计意图:着重由学生自读自悟,圈出重点词语,自己说说体会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让人物形象逐渐高大、丰满)

  (四)学*四自然段

  1、两个句子对比,自己体会“才”、“仅仅”、“就”、“却顾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练读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体会副词的作用,从中感受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朗读批注。)

  (四)学*五自然段

  1、通过和第一自然段洪水来时的.场景对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荣”。

  三 、归纳小结:

  1、为什么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答问题)

  2、全文都是称呼“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

  (设计意图:力图成功塑造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大禹治水》教学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认为本课的精彩之处在于:

  一、把握教材特点,紧扣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本节课 以“禹因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崇敬和爱戴的英雄?”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最初孩子们只能简单地认为大禹是为了治水而成为英雄,教学中,力图通过理解大禹为什么治水?(体会洪水带来的灾害以及父亲临终的叮嘱,有心想百姓的胸怀)大禹怎么样治水?(让学生自读自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大禹治水历经艰辛,治水成功)结果怎么样?(给人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造福人民)最后总结出大禹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天下百姓,这种为别人付出不求回报,我们就称为奉献,回扣了单元主题。从“英雄”入手,回到“英雄”,其间诠释了大禹为什么是英雄,也将这一英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

  二、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我抓住一切可以训练的机会,对孩子进行听、说、读的训练。

  1、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引读,最后小结课文中正是用上了这些动词才更准确地描写出洪水的凶猛。整个引读过程中我努力让孩子体会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的搭配,孩子加深了印象,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细细的品位。

  2、理解“叮嘱”一词。禹因为不忍让百姓受苦而想治水,这是第一个治水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大禹更坚定地投入到治水中?孩子的回答是因为父亲临死前的叮嘱。这时,我及时抓“叮嘱”一词,理解叮嘱的意思。父亲为什么要叮嘱?孩子回答因为父亲没能把洪水治好而放心不下受苦的老百姓,因为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帮自己完成未完的事业……这样,孩子既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树立了一定的人物形象,理解到鲧的心系百姓,进而也能理解到大禹的心系百姓。加上我刻意的四次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成功地把父亲的遗愿转化为大禹的志向。

  3、当教学到让孩子找出文中大禹治水方法的句子时,我抓“开凿”这一动词,抓“九条河”这一量词,通过引读和渲染,让孩子体会到大禹治水这一工程是如此的巨大和不容易。

  4、大禹的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象贴标签似的讲读,也没有让孩子直接说出大禹有什么样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边读边勾画感动的句子,圈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谈自己的体会。抓“常常”“又”体会到大禹不只是一次这样,而是经常,多次。体会到大禹为治水风餐露宿都是常有之事。当孩子说到“天蒙蒙亮”能体会出大禹很早很早就起床。抓长年,理解一年很长时间大禹的脚都泡在泥水中,抓“脚跟都烂了”体会连最不容易烂的地方都烂了。抓“才”字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结婚很晚,抓“仅仅”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在家住的时间之短。抓“却顾不得回家看一看”中的‘却’字时,通过“十年”和“三次”的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本来回家次数就很少了,就该进去看看,但大禹为了治水,“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这里,我还声情并茂补充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又一次回扣了“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让孩子们更理解“却”字的语法意义,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大禹为了治水,抛下小家而为大家,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越发高大。另外,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孩子感受到哪句就出示哪句,我完全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孩子们更自主地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课后,我发现还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孩子自读自悟时,应根据他们的理解和体会,适时地加入朗读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这样,读和悟才能更有效地结合,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好。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息壤、堤坝、欣欣向荣”等词语意思。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体会他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的第2、3、4自然段

  2、在阅读中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大禹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揭题,直奔中心: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大禹治水》。(板书课题)

  2、师:课文中有一句话给予大禹很高的评价,你找到了吗?

  3、师(过渡):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我想学完课文后同学们就会明白的。下面我们学课文,看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二、品读、感悟重点段落: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大禹治水?

  2、自由合作学*3、4段,思考:

  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用“__”划出有关句子,并圈出动词。

  大禹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艰辛?用“~~~”划出有关句子,议一议。

  3、学生自主学*

  4、学生交流,师引导:

  师: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生答,师板书,指导齐读)

  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你知道这里面包含了什么意思吗?

  师:对。禹的父亲也治过水,课文中有介绍吗?

  师:禹的父亲是谁?他是怎样治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禹的父亲是怎样治水的?用“__”划出有关句子,并圈出动词。“息壤”是什么?

  师:现在,禹和鲧的治水方法你们都了解了。你能用一个字分别禹和鲧的不同的治水方法吗?

  师:这一“堵”一“引”形象地概括了禹和鲧不同的治水方法。面对滔滔洪水,用“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你把洪水的路堵住了,水就到处乱

  跑,就会泛滥成灾。相反,我们把挡住洪水的山劈开,把河道挖通,才能把水引到大海,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下面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禹在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你找到了哪句,能说说吗?

  (生自由回答,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三、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1、师:请同学们设想,如果禹来到我们身边,如果你是受灾人民,如果你是和禹一起抗洪的勇士,如果你是他的妻子、儿子??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同时,老师还想请几位同学当禹,谈谈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难道你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生自由讨论)

  2、现场情境表演

  3、师:同学们表演得非常精彩。从“大禹治水”这件事来看,你认为大禹身上有着一种怎样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美德?(师板书)

  四、对比首尾两段,突破中心:

  1、师:大禹十年艰辛,换来了怎样的结果?

  2、师:你能想象一下这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吗?

  3、师:课文中还有一段与这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找到了吗?(齐读)这是怎样的景象,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4、师:现在你能说出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了吗?

  五、拓展:

  1、师:是呀,正是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使大禹成为了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像大禹这样的英雄,你知道吗?

  2、师: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人,值得我们学*,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师出示练*)

  仿照例句说话: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为了道路的畅通,交警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美化城市,环卫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________,爸爸(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________,我班的卫生委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关于奉献方面的名言,我们一起来读读。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开凿、挖通、垒起、引到

  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奉献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一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上古时代治水英雄____大禹,带领人们不辞辛苦,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疏通河道,制服洪水的故事,歌颂了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这个故事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离学生实际生活太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查找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并在第一课时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大禹以及大禹治水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甚至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我对教学流程也做了精心设计,首先,我抓住中心句,将学生引入到重点段落的学*,通过对比禹和鲧的治水方法,让学生明白治理水患就要疏通河道,把水引到大海。然后,我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细细品味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并创设情境,进行角色换位当大禹,学生很快体会到了大禹身上那种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接着,我又采用对比手法学*了首尾两段,很好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最后是拓展升华部分,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身边还有哪些默默奉献的人,读读关于奉献方面的名言。整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课改下的新理念,较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课堂上高潮迭起。下面就做得好的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1、注重教给学生学*方法

  现代学生观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地潜能,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养成爱思考、爱学*的好*惯。作为老师,只有交给学生学*方法,才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会学*,具有终身学*能力的人。在我执教《大禹治水》时,我特别注重学*方法的渗透,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时,我通常会让学生采用“读读、想想、划划、议议”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又如,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现了一个新词“息壤”,我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理解“息壤”,学生很快找到了。我便告诉学生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倡导“对话式”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始终以亲切*和的形象,用话语给学生以激励,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同时,我本着鼓励多元解读,展现独特思维的观念,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例如,在教学课文3、4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再让学生谈谈禹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当学生找到“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这一句时,我又继续引导:“你能说说睡在草丘山冈的感觉吗?”有的同学说:“我坐在草地上都觉得痒痒的,睡在草地上肯定不舒服。”有的同学说:“睡在草地上又冷又湿,还有蚊子叮咬,还可能会被树叶划破。”

  还有的说:“他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天刚刚亮就又出发了,真是太辛苦了。”这就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吧。

  3、开发资源,提高学*兴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只重视“教科书”的观念,积极倡导“大语文”的教材观,走的是“开放性”教学的道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这一理念提出的好处。课前,学生就查阅大量资料,如关于禹及禹的儿子出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治理洪水的故事??甚至还有不同的版本。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内化后,在班上交流。学生对大禹有了感性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体会他的奉献精神也不难了。

  4、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本节课中,我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做了一些扎扎实实的训练。例如,在教学首尾两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齐读第五段,引导:“你能想象一下这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吗?”学生闭上眼睛想了想后,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小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着。岸边是一片青草地,种着垂柳,孩子们在尽情地玩耍。”有的说:“四处逃荒的灾民们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盖起了一栋栋房子。”有的说:“他们把地翻松了,撒上了种子,辛勤地劳动。到了秋天,地里长出了金黄的稻子。”??然后,我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与这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第一段,读一读,问:“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一段的景象吗?”学生马上回答:“荒凉”、“荒芜人烟”、“悲惨”、“惨不忍睹”??这一环节的设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8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大禹治水》。

  2、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水指的是什么水?洪水是什么样子?你见过吗?(指名说)

  3、播放录相: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相。(洪水肆虐的景象)

  二、学*课文

  学*第一节

  1、问:你从录相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谈)

  2、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洪水的?

  自己读读第一节。

  3、指导朗读。你能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吗?

  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

  4、通过朗读这一段你还知道了什么?

  (很久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直到我们还知道,是因为什么?课文最后有一个成语,大家找一找。(代代相传)

  学*第四节

  1、师: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洪水就像一

  头猛兽,摧毁了老百姓幸福的家园,老百姓已经无家可归了!那么洪水究竟有没有被制服呢?(制服了)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老百姓该有多么感激大禹啊!

  2、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指名说)

  过渡:大禹是怎样制服凶猛的洪水?继续往下把课文读完。(自读二、三小节)

  学*第二、三节

  1、问:那么禹是怎样制服洪水的?治水的过程怎样?(指名答)

  2、出示图1、2:禹在干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带领老百姓……)他是怎样察看的?他又是怎样疏通河道的?读读课文。(板画千山万水)

  3、先是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

  5、师:在禹之前,很多人包括他的父亲,都曾治过水,但是因为没有查看水流和地形,所以都没有成功。那么通过仔细察看,禹到底用了什么办法治水呢?(指名说)

  6、教师简笔画理清思路:要治水,最终就是要让洪水流入――(大海),而这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所以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板书)

  7、看图:挖河、劈山容易吗?从哪里看出?再去读一读,找一找。

  课文中的“九”你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朗读)

  8、连起来练读第二节

  学*第三节

  1、师:在治水的过程中,有一件更加令人感人的故事,想听吗?

  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2、教师示范朗读第三节。

  3、出示填空题: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指名填;齐读。)

  4、禹的儿子多大了?怎么会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呢?

  体会: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伤心、责怪、觉得父亲了不起……)读出他的感受,行吗?

  是他不想回去吗?那是为了什么?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他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

  5、指导朗读。读出对大禹的崇敬和感谢。

  6、洪水被制服了,那么治水是一件容易的事吗?(学生讨论)

  ⑴同学们想象一下,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危险呀?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⑵师:为了寻找治理洪水的最好办法,大禹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劳动啊!

  ⑶理解“英雄”: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英雄?小结:英雄就是不怕困难、勇敢顽强,为人民谋幸福的那些人,(伟大),我想应该是付出的努力更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更大的那些人。让我们读好这个词:伟大英雄

  7、指导朗读。

  三、小结

  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为了制服洪水,他克服了许多常人受不了的艰难困苦,做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儿。

  四、布置作业

  给大家一个建议:读一读古代英雄故事,在班级举办英雄故事会,比比谁的故事最精彩。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9

  【设计说明】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这一线索,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在读中设境,在境中激情,在情中悟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作品内涵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创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质疑交流,指导朗读,引发思考,合理想象,充分理解,体会提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没有了它,我们将无法生存,地球将一片荒芜。(板书:水)

  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波涛滚滚而来的.时候,水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所到之处一片汪洋,这就是洪水。洪水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

  于是,勤劳智慧的人民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学*一篇关于治水的古代传说:(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这洪水来势多么凶猛呀!)

  2,指名读第一节。

  3,引读,抓关键词:这洪水,一路咆哮,真是洪水 ,它来到田野,农田被 ,它来到村庄,房屋被 ,大地成了一片汪洋,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

  4,再指名朗读。

  5,小结:这凶猛的洪水,造成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多么悲惨呀!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第二自然段

  1,插叙:讲述大禹的父亲鲧用筑坝的方法治水的故事。

  2,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3,禹是怎样治水的呢 自由读第二,三句话。

  4,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

  5,学生交流。指名朗读。

  6,引导启发想象:他吃了多少苦呀!

  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请你想想,当他渴了——————————,当他饿了 ————————,当他累了————————,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理解"千辛万苦")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他走遍了——————————当他遇到高山,不管多高,他————————,他遇到大河,不管多深,他——————————, 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理解"千山万水")。禹就是这样坚定!(一起来读第二句话。)

  7,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指读第三句话)

  8,禹带领老百姓,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多么苦,多么累啊!把许多条大河挖通,许多座大山劈开,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是多不容易啊!

  9,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禹也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0,比较鲧和禹不同的治水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禹的智慧。

  四,学*第三段

  1,禹治理洪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呢。(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

  2,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3,完成填空,填写文中数字,理解。

  4,结合实际引导感悟:你几天不见爸爸会怎样 几个月不见呢 几年不见呢 (体会禹的儿子13年没有看见过爸爸)

  5,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和儿子吗

  6,朗读这一段。

  7, 小结:十三年有多长啊 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让学生体会到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

  五,学*第四段

  1,(出示图片)过渡:在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后,结果怎么样了 理解"制服","安定"。

  2,指名朗读。

  3,小结:洪水使百姓无家可归,而现在,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抓住"非常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等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大禹顽强治水的英雄形象。)

  六,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个著名的古代传说故事《大禹治水》,课题中的"大禹",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何人们称他为"大禹"呢 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 (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七,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10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

  3、发现课文分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题及观察勾画句子的位置,来初步掌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指导:

  (一)学*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治水?

  2、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让孩子抓感受洪水凶猛的词语,教师渲染,学生再读从而深刻体会洪水无情而凶猛)

  (二)学*二自然段

  1、面对无情的洪水,禹在想什么?

  2、除了大禹心系百姓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更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 “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初步树立人物形象,从理解鲧的心系百姓转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点理解“叮嘱”,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志向。)

  (三)学*三自然段

  1、勾画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2、抓“常常”、“天蒙蒙亮”、“长年”、“脚跟都烂了”、“只好”等词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设计意图:着重由学生自读自悟,圈出重点词语,自己说说体会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让人物形象逐渐高大、丰满)

  (四)学*四自然段

  1、两个句子对比,自己体会“才”、“仅仅”、“就”、“却顾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练读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体会副词的作用,从中感受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朗读批注。)

  (四)学*五自然段

  1、通过和第一自然段洪水来时的场景对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荣”。

  三 、归纳小结:

  1、为什么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答问题)

  2、全文都是称呼“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

  (设计意图:力图成功塑造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大禹治水》教学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认为本课的精彩之处在于:

  一、把握教材特点,紧扣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本节课 以“禹因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崇敬和爱戴的英雄?”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最初孩子们只能简单地认为大禹是为了治水而成为英雄,教学中,力图通过理解大禹为什么治水?(体会洪水带来的灾害以及父亲临终的叮嘱,有心想百姓的胸怀)大禹怎么样治水?(让学生自读自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大禹治水历经艰辛,治水成功)结果怎么样?(给人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造福人民)最后总结出大禹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天下百姓,这种为别人付出不求回报,我们就称为奉献,回扣了单元主题。从“英雄”入手,回到“英雄”,其间诠释了大禹为什么是英雄,也将这一英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

  二、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我抓住一切可以训练的机会,对孩子进行听、说、读的训练。

  1、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引读,最后小结课文中正是用上了这些动词才更准确地描写出洪水的凶猛。整个引读过程中我努力让孩子体会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的搭配,孩子加深了印象,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细细的品位。

  2、理解“叮嘱”一词。禹因为不忍让百姓受苦而想治水,这是第一个治水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大禹更坚定地投入到治水中?孩子的回答是因为父亲临死前的叮嘱。这时,我及时抓“叮嘱”一词,理解叮嘱的意思。父亲为什么要叮嘱?孩子回答因为父亲没能把洪水治好而放心不下受苦的老百姓,因为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帮自己完成未完的事业……这样,孩子既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树立了一定的人物形象,理解到鲧的心系百姓,进而也能理解到大禹的心系百姓。加上我刻意的四次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成功地把父亲的遗愿转化为大禹的志向。

  3、当教学到让孩子找出文中大禹治水方法的句子时,我抓“开凿”这一动词,抓“九条河”这一量词,通过引读和渲染,让孩子体会到大禹治水这一工程是如此的巨大和不容易。

  4、大禹的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象贴标签似的讲读,也没有让孩子直接说出大禹有什么样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边读边勾画感动的句子,圈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谈自己的体会。抓“常常”“又”体会到大禹不只是一次这样,而是经常,多次。体会到大禹为治水风餐露宿都是常有之事。当孩子说到“天蒙蒙亮”能体会出大禹很早很早就起床。抓长年,理解一年很长时间大禹的脚都泡在泥水中,抓“脚跟都烂了”体会连最不容易烂的地方都烂了。抓“才”字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结婚很晚,抓“仅仅”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在家住的时间之短。抓“却顾不得回家看一看”中的‘却’字时,通过“十年”和“三次”的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本来回家次数就很少了,就该进去看看,但大禹为了治水,“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这里,我还声情并茂补充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又一次回扣了“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让孩子们更理解“却”字的语法意义,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大禹为了治水,抛下小家而为大家,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越发高大。另外,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孩子感受到哪句就出示哪句,我完全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孩子们更自主地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课后,我发现还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孩子自读自悟时,应根据他们的理解和体会,适时地加入朗读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这样,读和悟才能更有效地结合,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