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1-11 00:00:00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1

  课文《大禹治水》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5课,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主人公禹十三年率先垂范,坚持抗洪一线,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顾大家,最终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造福百姓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光辉形象代代相传,激励华夏儿女为救国救民奋力前行。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都是围绕“伟人”这一主题编排的人物故事。“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以读为主线,通过“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细读,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讲述,借助关键词句,练*表达”的教学流程来学*大禹的伟大故事。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刚刚发展阶段,他们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充满好奇心,这是孩子们能够理解课文脉络的良好基础,此阶段的孩子已经初步具有独立识文断字、初步理解人物美好品质的能力,同时两年的小学生涯已经培养了孩子较长时间的专注力,所以,学生应该能完成本篇课文的学*任务。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能够透过文字表面理解编写者所要灌输孩子的道德理念和实践能力,所以我在课堂上也通过启发诱导顺势而为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领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部分是分析学情,我觉得不能少)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完成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其中抓关键词句,练*讲述本课故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在讲故事同时提高表达能力,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我依据课标和学情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教学: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二、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练*讲故事;三、讲述故事,借助提示,完整讲述,学以致用;四、课后延伸,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我的教学重点是是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讲故事。在讲授第一自然段的过程中,我一边让孩子们通过随文识词的方法理解词语,一边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渗透文本。讲授洪水泛滥环节,通过动画视频的直观教学,孩子们明白了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理解了治水的必要性。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自己提取出关键词语,然后抓住关键词语,练*讲述本段故事。但是个别学生学*速度不理想

  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逐步放手孩子们选择关键词语讲好本段故事,授之以渔。百分之九十的孩子能够完成任务。

  提取三四自然段的关键词语时,我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去找,去提取关键词语,孩子们学*积极性大增,最后在自己提取的关键词语的帮助下,顺利地讲述了这两段故事。百分之八十孩子能达标。

  最后我通过课后题中的“课后提示”,让孩子们根据课后提示的关键句子,完整地讲述故事,这样由老师的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不仅“授之于鱼”,而且“授之于渔”。不但让孩子们掌握了课文内容,更让孩子们学会了讲述故事的方法。百分之八十孩子完成学*任务。

  当然,这节课存在不少缺憾的地方:朗读指导的训练比较单一;受时间限制,对学困生循循善诱太少;动笔训练不够到位;学生展示面不够宽等等。此生有涯学无涯,以后我会继续虚心学*、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更上层楼。

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2

  我今天执教的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大禹治水》。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民造福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练,结构清晰。我们知道,部编版教材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人”,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随单元安排的语文学*要素是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因而在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先贤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也要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练*讲述故事。“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前面的第一单元和孩子们正在学的第三单元中老师已经初步有所训练,本篇课文中出现的“小泡泡”,提示用“联系下文”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课后*题又建议采用“先根据生字构字特点及语境猜一猜,再查字典去验证”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基于此,我本节课的教学首先竭力想紧扣语文要素:以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对词语的学*我想不仅引导孩子能够理解,更希望能帮助孩子掌握理解的方法。本课的“泛滥”、“灾难”、“挡水”、“到处奔走”、“疏导”、“安居乐业”等是关键词,在学*课文的过程中,遇到这些词语,我鼓励学生观察字形、结合语境、大胆猜测,再尝试通过联系上文、联系下文、查字典、借助近义词、拆分词语再合并等方法让孩子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其次,在领悟人文主题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去朗读故事、讲述故事,例如: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这组数字以及“到处奔走”等词,引导学生先提取具体信息,再展开想象,接着通过朗读表现课文内容,最后指导学生借助提示讲述故事。在语言实践中逐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朗读教学中,我适当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尽量想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朗读练*,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过多过满,这一点没有能落实到位,非常遗憾。

  此外,结合本册教材出现的“快乐读书吧”栏目,联系到本课故事选自于*古代神话故事读本《山海经》,我在课前课后都进行了推荐阅读,课前通过谈话,提示学生读一本书要关注到哪些基本信息,尝试根据书名去猜测故事内容,激发阅读兴趣;课后结合本课训练重点,提醒孩子阅读不忘理解词语的方法。以期让孩子初步形成一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阅读体系,掌握读书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千千万万、很多”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练,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最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透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一、教学效果

  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佩。

  教学本课,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课文、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为了让学生*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用编故事的方式体会大禹坚持不懈、关心百姓的品质,使学生在心灵上与大禹产生了共鸣,感受大禹一心为民的高大形象、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的作用。

  二、成功之处

  1、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明白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2、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

  三、不足之处

  1、没有把课堂放给学生,讲得比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强加给学生、其实,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2、本课对于识字的教学不够扎实、在识字的过程中,仅仅是认读了,有些词语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刻理解。

  四、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细心备课,虚心学*,一定要懂得舍弃,认真落实每堂课的训练点。

  2、在课堂上一定要学会倾听学生,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

  3、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课堂的教学语言、说话时就应尽量简练,评价语应尽量多元化。

  4、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带给了很好的帮忙和历练,期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赞颂了她一心一意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抒发了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激之情、缅怀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课文紧紧扣住“治水”这一中心进行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无家可归。课文先写了洪水的水势,“滔滔”形容洪水汹涌,波涛滚滚;其次写危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冲倒房屋;结果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不治不行。这样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课文首先写了大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然后写大禹仔细观察,挖河劈山,疏导洪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两句话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从几个关键词里进行理解:“走遍”、“吃尽”,一个“遍”、一个“尽”表明了大禹为调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千”、“万”都表示很多很多,“九”并不是指数字九,古人以九为数之最大,这里形容大河、大山的多,还要“挖通”“劈开”,可见治水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大禹“仔细”察看水情,“带领”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过“引导”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从思想到行动上,把大禹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课文还列举了典型事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可贵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13年”强调了大禹治水的时间很长,“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对比,“十多岁”应大于“13”,说明大禹离开家的时间太长,孩子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由此可见,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可贵啊!第三部分写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们非常感激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传。

  课文的篇幅适中脉络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感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是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不辞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洪水治理好了的故事。这篇课文将单元主题——奉献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通过学*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继而培养孩子公而忘私的精神。

  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治水的原因。肆虐的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但三年级的孩子对“洪水”的感性认识比较少,很难读到位,我采用老师范读的方式,让他们说说看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孩子们边读边悟,抓出描写洪水可怕的重点词语,如:“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只有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才能领悟鲧为什么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禹“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自然而然明白治水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事。关于治水结果的学*紧随其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紧扣重点词语“欣欣向荣”的理解,与洪水时形成鲜明对照,这巨大的变化都要归功于禹,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孩子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有了明确的源头,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他们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针对全文学*的重点——禹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先引导孩子们找到禹遇到的困难:“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语“常常、又、长年、都、只好”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突出禹无畏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对比学*两句话:“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首先让孩子带着问题: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练读,体会“才、仅仅、就、却”突出了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首先,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去钻研,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设计必须要显得严谨,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必须反复斟酌,加以训练。

  第二,要注重朗读形式与理解课文的结合。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读得并不深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将读的形式完整的呈现出来,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并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间。

  第三,要更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找一找禹治水的方法,还是禹在治水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无论是在指导朗读,还是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引导问题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第四,读写结合的过程,因为读的不够深刻,有的孩子对禹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比较肤浅,导致了看图写话有些偏差,有的孩子在写话时,出现了禹的妻儿欢声笑语的场面。

  第五,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第六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针对孩子们的回答,适当及时地进行评价、引导、鼓励,让孩子们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激发了他们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没有吃的,禹饿 得两眼发花,他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 “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添加了一个“送词语”的设计,我送给了学生“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六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本课生字中的“治制”为同音字,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别,我找来了古代的字,让学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制”与刀有关,所以是立刀旁。又通过学生自己组词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填空“禹下决心____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______服了。”加以巩固。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后来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 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 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的教学时,一看学生说不出来,我急了,就讲了很多,还有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一、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

  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刘爽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为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三、讨论:

  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发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这些词语:聪明(因为他看小孩游戏就想到了治水的办法)、善良(帮助老百姓治水)、坚强(不放弃治水)等。然后我又让学生各自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读本组文章,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7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故事。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本课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通过朗读,来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及各种文化信息的获取。《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高大形象。

  如:开头我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由读、放声读,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感受人物形象。最后指导学生探究式的读,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多角度的读,个性化的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大禹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中我还注意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做到了以学定教。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很了解,对课堂的发展也无法预知,因此课堂上我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原有的教案,通过教师的“情“来激发学生的情,同时运用激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整堂课学生学*积极性高,读书、发言的欲望很强。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我针对中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情感激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在重点部分层层推进,通过朗读指导来突破难点重点,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进行拓展、迁移,为学生展示了当代的英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了提升学情的目的。

  当然,这堂课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

  1、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放声读、齐读、评读、默读等,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学生的读感情融入还不够,感受还比较肤浅,比如让他们读受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受感动时,许多学生只把课文的原句重新复述了一遍,深度和广度上都还不够。

  2、主导性偏强,凸显学生的学尚不够有力。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仍有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情况,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感受英雄人物的奉献精神方面,教师给予的似乎较多,有时还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了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是有缺撼的艺术,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反思,相信我们的教学能力一定会提高到另外一个高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8

  1.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舍弃”,“舍弃”的标准是学生,学生的基础资源、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舍弃”的标准是课程标准、是年段目标、是课时目标。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在众多的词语选择中,我舍弃了“吃尽、走遍、挖通、劈开、引导”而重点理解了“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为的是体现禹的治水精神,而关注孩子为大家做好事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毅力的正确的价值观。

  2.努力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拓宽孩子的思维广度和增强孩子的思维力度。

  A.努力摒弃低年级课堂中琐碎的问题而达到理解文本的目标,进行课堂的块状结构设计,让学生在文本的感悟中有较为整体的思维广度(第二节的教学)。

  B.在课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思中学,在学中思,学思互长(第三节的教学)。

  C.总结反馈技巧地引入互文学*,加大思维的力度(与鲧治水相比较,思考治水成功的原因是锲而不舍的毅力与科学的方法)。

  D.追究寻源,探究名字,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大禹名字的探究)。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9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就是为了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成功制服洪水的故事。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讲授很完整,整个流程的.衔接合理自然,教学目标基本上也都达成了,既让学生们了解了治水的过程,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句子,也让他们理解体会到了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为民的精神。

  在讲授课文之前,我先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则关于洪水爆发的短视频,看过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后边理解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了学生从侧面进一步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决心,朗读起来更加的动情。尤其是讲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时,许多孩子们眼睛里都含满了泪水,让我十分惊讶与欣慰,惊讶的是我的孩子们竟如此的感性,欣慰的是我的朗读能够吸引孩子们,使他们认真投入倾听。

  但是在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却出现了齐读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针对这个情况,我及时着重进行了评价强调,引导孩子们区分齐读和自由读的区别,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另外就是,课堂上对孩子们回答的评价语还是不够具体,我更多使用的是“理解的真到位”、“感悟的真深刻”这类话语,而没有具体结合学生的回答去评价,在关注学生具体到个人的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多请教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吸取精华转化为适用于自己课堂的东西,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是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不辞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洪水治理好了的故事。这篇课文将单元主题——奉献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通过学*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继而培养孩子公而忘私的精神。

  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治水的原因。肆虐的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但三年级的孩子对“洪水”的感性认识比较少,很难读到位,我采用老师范读的方式,让他们说说看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孩子们边读边悟,抓出描写洪水可怕的重点词语,如:“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只有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才能领悟鲧为什么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禹“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自然而然明白治水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事。关于治水结果的学*紧随其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紧扣重点词语“欣欣向荣”的理解,与洪水时形成鲜明对照,这巨大的变化都要归功于禹,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孩子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有了明确的源头,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他们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针对全文学*的重点——禹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先引导孩子们找到禹遇到的困难:“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语“常常、又、长年、都、只好”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突出禹无畏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对比学*两句话:“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首先让孩子带着问题: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练读,体会“才、仅仅、就、却”突出了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首先,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去钻研,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设计必须要显得严谨,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必须反复斟酌,加以训练。

  第二,要注重朗读形式与理解课文的结合。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读得并不深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将读的形式完整的呈现出来,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并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间。

  第三,要更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找一找禹治水的方法,还是禹在治水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无论是在指导朗读,还是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引导问题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第四,读写结合的过程,因为读的不够深刻,有的孩子对禹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比较肤浅,导致了看图写话有些偏差,有的孩子在写话时,出现了禹的妻儿欢声笑语的场面。

  第五,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第六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针对孩子们的回答,适当及时地进行评价、引导、鼓励,让孩子们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激发了他们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 ),走遍了( ),仔细地察看(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 ),劈开了( ),引导洪水( )。”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其一: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挖通,察看,引导,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大禹创造性的治水而不是防水当然也是突显其功绩的一个方面,但毕竟不是本课首重点,因此我没有在这里过多停留,而是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三过家门不入”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其二: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间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间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间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间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环节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二次想象:

  第二自然段写“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里我要学生结合插图和实际经验,想象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第三自然段写“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还和同桌创造出角色,如同事,妻子表演对话。

  三次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读的形式单一,缺少变化。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还是牵着学生走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墨汁需要磨,越磨越细,经过研磨之后墨汁均匀。同样一节好课,也需要磨,反复研磨中。日臻成熟。呈现给孩子的是教师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当课堂上孩子情感投入,发言灵光闪烁,思维达到发展,自信得到提升,磨课中付出的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大禹治水》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尤其是大禹东山凿,西山筑堤坝。三过家门而不入,妇孺皆知,老幼娴熟。如何挖掘出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中两代人崇高信念下的英雄精神,奉献精神呢。备课之前先搜集相关资料,《大禹治水》的动画,电影,歌曲,播放这些资料让学生感悟大禹的崇高精神。

  同时扎扎实实落实教学目标,引导孩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等以上的孩子必须达到有感情朗读,潜能生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开凿、挖掘、堵塞、引、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配合孙楠演唱的大禹治水的歌曲,孩子们根据导学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

  小老师主持展示,交流。老师相机补充,课堂上同学们兴趣浓郁,发言踊跃。发言面比较广泛,参与度比较高。

  同学申成宇在《大禹,我想对你说》:“大禹,你真聪明,你爸爸都想不到的方法,你想出来了,爸爸偷了能自生自长的息壤堵水,可还是没有堵住,你把大水引到东海里。”

  苟晨腾以大禹妻子是身份说:“相公,你为什么不回家呀?”我忍俊不住的笑了。这次课堂的不足之处是孩子们写得少,课堂笔记不是很充分。同时小组合作学*的建构也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大禹治水》是*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作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感受老百姓“无家可归”,痛苦至极的生活,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特别抓住“十三年、到处奔跑、多次经过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体现出治水工程的浩大、艰辛。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学*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大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再请小组代表来说一说,让学生畅谈自己情感。同时,我让学生谈谈大禹名字中“大”的含义。结合板书与课文内容,使学生的体验再次提升。

  这节课读的形式有自读、品读、齐读、指名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加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

  在学*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

  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挖通察看引导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学生对大禹治水13 年,他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多数学生不认为大禹伟大。我就提了一个问题:“大禹的儿子为什么十多岁还没见到自己的父亲呢?”,“大禹为什么能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能没有进去?”,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

  教学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份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学*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学生对大禹治水13年,他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多数学生不认为大禹伟大。我就提了一个问题:“你现在几岁了,如果你这么大都没见到过你的父亲,你有什么感想”,“大禹的儿子为什么十多岁还没见到自己的父亲呢?”,“大禹为什么能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能没有进去?”,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特别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及治水工程的浩大。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帮助背诵这一方法效果很理想。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学*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大禹?”这一问题引导理解“代代相传”。此时大禹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丰满,正是让学生畅说自己情感的时机。于是,我让学生谈谈大禹名字中“大”的含义。板书总结文章内容、结构后让学生欣赏大禹治水的视频资料。磅礴的气势、丰富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再次提升。

  这节课读的形式有自读、品读、齐读、指名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加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3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要细细体会,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切感觉器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学生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开凿、挖河、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人们在挖河引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点,效果将更明显。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30岁、四天、十年、三次”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锻炼他们“说”的能力,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领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发现自己的教学水*还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学设计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4

  课上,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我的儿子都不想见呢?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心中暗喜,决定以这个问题以切入点,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飘过家门没有回去。学生有的说,他不敢回家是因为他担心回家后家里人不让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说大禹没治好水,没脸回家见家里人。更多的同学说,他要治水,没有时光回来。有一位同学说:大禹不光要治水,他还要帮老百姓修房子,让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没有时光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光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光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光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光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课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三次想象。

  第二节写“大禹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禹是怎样下决心的,他肯定有许多思考,或者还有过思想斗争,然后才作出最后的决定。那里我启发学生想象。为了使学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话可说,在教第一节时,我让孩子结合挂图,引起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

  第三节写“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我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教到那里时,我引导孩子们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大禹又会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仅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5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奉献中的一篇文章。本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文章共4个自然段,按起因、经过、结果安排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挖开九条大河”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文中“四天”“九座”“十年”“三次”等数量词的运用对表现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离学生很遥远,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些在蜜糖中长大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教学本课,可以与现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相联系,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大爱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一、 品读词句,突出奉献,英雄在艰辛中挺立。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体现了大禹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呢?首先在教学禹治水的过程时,通过比较父亲鲧的做法,用引读的方式让孩子在文中用一个字概括大禹的做法,通过第二次引读体会大禹治水工程的不易。教师激情的引读是火种,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勾画打动着自己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的语言特别打动着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因此在孩子体会到的点评中我都是从表达的角度进行指导。

  二、巧读数字副词深化奉献,英雄在大爱中挺立。

  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读书引导,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大禹的英雄形象饱满起来

  三、 学*方法的渗透,英雄在咬文嚼字中挺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字学*方法的渗透,对孩子的识字兴趣以及方法的引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副词教学中,比较突出副词数词的用途,教师点拨,提醒,加强孩子注意,为三年孩子将来的写作道理有种引领。在理解了“欣欣向荣”后比较为何不写具体让孩子明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写作方法。

  不足:

  1、由于想一节课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因此许多环节不够落实,整堂课读得还不够,一课一得体现不突出。

  2、虽然力图在教学中体现对语言的关注,但在语言运用上这节课体现得还不够好。

  3、由于上课的过程中,缺少大家的沉稳,所以对学生的全面关注还需在课中磨练。

  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虚心学*,一定要懂得舍弃,认真落实每堂课的训练点。

  2、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


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没有吃的,禹饿 得两眼发花,他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 “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添加了一个“送词语”的设计,我送给了学生“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六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本课生字中的“治制”为同音字,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别,我找来了古代的字,让学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制”与刀有关,所以是立刀旁。又通过学生自己组词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填空“禹下决心____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______服了。”加以巩固。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后来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 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 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的教学时,一看学生说不出来,我急了,就讲了很多,还有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作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感受老百姓“无家可归”,痛苦至极的生活,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特别抓住“十三年、到处奔跑、多次经过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体现出治水工程的浩大、艰辛。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学*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大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再请小组代表来说一说,让学生畅谈自己情感。同时,我让学生谈谈大禹名字中“大”的含义。结合板书与课文内容,使学生的体验再次提升。

  这节课读的形式有自读、品读、齐读、指名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加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触动。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刘雨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为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三、讨论: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从二年级起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发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这些词语:聪明(因为他看小孩游戏就想到了治水的办法)、善良(帮助老百姓治水)、坚强(不放弃治水)等。然后我又让学生一文各自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读本组文章,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4月24日,我在区一校上了《大禹治水》这一课,现在课已经结束,但关于这一课的思考却还没有停止,这一课给了我很多的体会,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后心得。

  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庄稼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这一课文内容,我就用洪水泛滥的视频引入新课,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为本文的学*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篇课文,都要在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地情况下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思想才是最有效的。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以“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你们愿意吗?”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自告奋勇读,接着让学生去挑战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非常积极,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再让学生推荐*时读书少的孩子读,接下来小组读,齐读,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想不想读课文,他们声音响亮地回答我“还想”,我话锋一转,说“那就继续读,不过这次是默读”,然后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都很投入地去读书了。

  三、用心关注学生,而不是关注教案

  如果老师上课总是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该如何完成,而不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那这堂课一定不是成功的一节课。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教案可以为学生的学情适当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来还设计让学生背会第四自然段,但我发现学生读得还不够时,我在读上又多用了时间,而事实证明,读得时间多了,学生“读”进了文本,读出了感悟,“我体会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特别是胆小不敢发言的孩子也能锻炼自己。在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推荐一位*时很少发言胆子小的同学来读这一段,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了一个孩子的名字,我走*他,一个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来读这一段,好吗?”我问他,“我不敢,老师”他小声说,“没事的,老师帮你一起读,好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接着开始读课文,由于紧张,刚读了不到一句,就把一个字读错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鼓励鼓励他”,在大家的掌声中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读的也越来越流利。等他读完,我趁机表扬“你读的挺好呀!怎么不争取读呢,今天你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课文,读的还这么好,你超越了你自己,真不简单,老师为你感到高兴……”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到这个孩子早已热泪盈眶,我相信今天我的一番话他一定会记住的,以后他也会更有自信。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课文。并透过了解鲧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述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状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能够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我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我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情绪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比较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构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到达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要细细体会,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切感觉器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学生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开凿、挖河、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人们在挖河引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点,效果将更明显。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30岁、四天、十年、三次”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锻炼他们“说”的能力,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领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发现自己的教学水*还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学设计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课文有了变动。开头除了描写洪水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还写了禹的父亲治水九年却失败,描写禹治水的过程也截然不同。教学过程中,我将旧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结合进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禹治水前的段落,我引导学生将新老课文内容进行对比,思考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不难发现相同点是都描写了洪水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不同点是新课文描写了鲧治水的情况。为什么要增加这样的内容呢?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讨论后收获很多,不用我多说,就能体会到治水之难,也能感受到禹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

  教学禹治理洪水的过程,我用老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千辛万苦”引入,学生从字面上就理解了词语意思,我追问: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体会到这个词语的意思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相关内容,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治水之难。

  最后是大禹这个称呼的由来,课文中只提到了百姓安居乐业,拓展一下老百姓会对禹说些什么,尽情表达对禹的感激以及对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的钦佩之情,在名字前面加“大”的原因顺势而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4月24日,我在区一校上了《大禹治水》这一课,现在课已经结束,但关于这一课的思考却还没有停止,这一课给了我很多的体会,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后心得。

  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庄稼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这一课文内容,我就用洪水泛滥的视频引入新课,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为本文的学*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篇课文,都要在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地情况下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思想才是最有效的。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以“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你们愿意吗?”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自告奋勇读,接着让学生去挑战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非常积极,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再让学生推荐*时读书少的孩子读,接下来小组读,齐读,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想不想读课文,他们声音响亮地回答我“还想”,我话锋一转,说“那就继续读,不过这次是默读”,然后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都很投入地去读书了。

  三、用心关注学生,而不是关注教案

  如果老师上课总是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该如何完成,而不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那这堂课一定不是成功的一节课。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教案可以为学生的学情适当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来还设计让学生背会第四自然段,但我发现学生读得还不够时,我在读上又多用了时间,而事实证明,读得时间多了,学生“读”进了文本,读出了感悟,“我体会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特别是胆小不敢发言的孩子也能锻炼自己。在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推荐一位*时很少发言胆子小的同学来读这一段,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了一个孩子的名字,我走*他,一个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来读这一段,好吗?”我问他,“我不敢,老师”他小声说,“没事的,老师帮你一起读,好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接着开始读课文,由于紧张,刚读了不到一句,就把一个字读错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鼓励鼓励他”,在大家的掌声中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读的也越来越流利。等他读完,我趁机表扬“你读的挺好呀!怎么不争取读呢,今天你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课文,读的还这么好,你超越了你自己,真不简单,老师为你感到高兴……”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到这个孩子早已热泪盈眶,我相信今天我的一番话他一定会记住的,以后他也会更有自信。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资料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资料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情绪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之后,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用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透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透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透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我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样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透过自我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但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我让自我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我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要细细体会,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切感觉器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学生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开凿、挖河、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人们在挖河引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点,效果将更明显。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30岁、四天、十年、三次”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锻炼他们“说”的能力,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领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发现自己的教学水*还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学设计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奉献中的一篇文章。本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文章共4个自然段,按起因、经过、结果安排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挖开九条大河”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文中“四天”“九座”“十年”“三次”等数量词的运用对表现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离学生很遥远,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些在蜜糖中长大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教学本课,可以与现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相联系,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大爱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一、 品读词句,突出奉献,英雄在艰辛中挺立。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体现了大禹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呢?首先在教学禹治水的过程时,通过比较父亲鲧的做法,用引读的方式让孩子在文中用一个字概括大禹的做法,通过第二次引读体会大禹治水工程的不易。教师激情的引读是火种,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勾画打动着自己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的语言特别打动着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因此在孩子体会到的点评中我都是从表达的角度进行指导。

  二、巧读数字副词深化奉献,英雄在大爱中挺立。

  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读书引导,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大禹的英雄形象饱满起来

  三、 学*方法的渗透,英雄在咬文嚼字中挺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字学*方法的渗透,对孩子的识字兴趣以及方法的引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副词教学中,比较突出副词数词的用途,教师点拨,提醒,加强孩子注意,为三年孩子将来的写作道理有种引领。在理解了“欣欣向荣”后比较为何不写具体让孩子明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写作方法。

  不足:

  1、由于想一节课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因此许多环节不够落实,整堂课读得还不够,一课一得体现不突出。

  2、虽然力图在教学中体现对语言的关注,但在语言运用上这节课体现得还不够好。

  3、由于上课的过程中,缺少大家的沉稳,所以对学生的全面关注还需在课中磨练。

  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虚心学*,一定要懂得舍弃,认真落实每堂课的训练点。

  2、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


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是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赞颂了她一心一意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抒发了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激之情、缅怀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课文紧紧扣住“治水”这一中心进行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无家可归。

  课文先写了洪水的水势,“滔滔”形容洪水汹涌,波涛滚滚;

  其次写危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冲倒房屋;

  结果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不治不行。

  这样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课文首先写了大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然后写大禹仔细观察,挖河劈山,疏导洪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两句话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从几个关键词里进行理解:“走遍”、“吃尽”,一个“遍”、一个“尽”表明了大禹为调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千”、“万”都表示很多很多,“九”并不是指数字九,古人以九为数之最大,这里形容大河、大山的多,还要“挖通”“劈开”,可见治水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大禹“仔细”察看水情,“带领”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过“引导”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从思想到行动上,把大禹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课文还列举了典型事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可贵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13年”强调了大禹治水的时间很长,“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对比,“十多岁”应大于“13”,说明大禹离开家的'时间太长,孩子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由此可见,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可贵啊!第三部分写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们非常感激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传。

  课文的篇幅适中脉络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感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本单元围绕着“伟人”这一主题,安排了《大禹治水》《*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三篇课文,《大禹治水》本势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在本单元中,基本脱去了“神话”外衣,展现了一个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作为“伟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它承载着让学生理解英雄的奉献与智慧之重任。这个故事文本语言及其简全文只有400来字。第一自然段,抓住四五个词语就勾画出洪水肆虐后的悲惨景象。第二自然段写父亲鲧治水没有成功,由儿子禹继续治水,巧妙地引出大禹。第三、四自然段谢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以及几个典型细节,用几个有代表性的数字水命他的奉献精神与智慧。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去深刻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从而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尤为重要。然而体会人物的内在精神,离不开环境的烘托渲染,对于认识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洪水究竟有多可怕?这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授课为第一课时,我的着力点就放在了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把握上。

  首先,在《大禹治水》的初步认知上,我摒弃了神话的色彩,以突出英雄的事迹为出发点进入课文学*。开篇采用谈一谈你心中的英雄,拉*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拉*学生与英雄之间的距离。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往往出自个人所阅读的书目,对于英雄这个话题很容易展开话题,此时我顺势引入有关英雄的故事《大禹治水》便显得自然流畅。

  教师板书课题后,大家齐读课题,采用课题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问道“大禹是谁?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如何治水?治水是否成功?”等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就放手让生生之间解决问题,教师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学*,让问题作为导向,驱动学生读中体会和感悟。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先进行字词检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识字认词已经不再陌生,所以这个环节我以小老师教读,开火车领读等方式进行,同桌之间说一说识字的方法,提炼方法做一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养成善总结、勤归纳的优良学**惯。除此,教师引入一个本课重点生字“被”,从字的部首着手,通过问一问“为什么它的部首叫衣字旁”,引发孩子的思考,并大胆想象猜测衣字旁的演变过程,通过展示演变过程加深对衣字旁汉字的理解,顺机指导书写。在书写环节,我采用小老师先指导,学生练笔,生生检验的方式,写好“被”字的同时,再写两个衣字旁的汉字,以达到教一字会多字的效果。

  字词攻克后,我们回到起初提到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再次进入课文。学*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感受洪水的可怕,从而为后文“必须治水”做铺垫。其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淹没、冲毁”、“到处伤害”、“痛苦极了”等词,透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好处与迫切。在这一自然段中随文学*“泛滥”一词,并试图通过读书感悟理解词意并学会应用,但是在这一环节,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读的指导不够,孩子们读书形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的课堂本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但我急于讲解,读的还不够,引导的也不足,致使对于词语的理解不深刻,导致仿说练*困难重重。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资料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光。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讲解词语上,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我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是要多注意多思考及时改善的。

  因此结合以上问题,我及时做了多次调整,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自然而然在方法的引导到明白了“泛滥”之意。并结合生活加深对“泛滥”的理解,并加以应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也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进而引出第二课时要学*的重点——大禹如何治水?结果如何?以问题开篇,再以问题结束并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在孩子的思考中结束本课,布置与本课学*理解词语的方法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

  以上是我对本次公开课教学反复研磨中的所悟所感,感谢组内全体老师的献策献计和无私帮助,在个人提高的同时,也希望在教学中能够给新入职教师些许的帮助。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首先,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其次,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让大家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人情怀。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通过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第一段内容,我就用洪水泛滥的视频引入新课,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为本文的学*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篇课文,都要在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地情况下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思想才是最有效的。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以“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你们愿意吗?”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自告奋勇读,接着让学生去挑战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非常积极,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再让学生推荐*时读书少的孩子读,接下来小组读,齐读,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想不想读课文,他们声音响亮地回答我“还想”,我话锋一转,说“那就继续读,不过这次是默读”,然后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都很投入地去读书了。

  三、用心关注学生,而不是关注教案。如果老师上课总是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该如何完成,而不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那这堂课一定不是成功的一节课。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教案可以为学生的学情适当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来还设计让学生背会第四自然段,但我发现学生读得还不够时,我在读上又多用了时间,而事实证明,读得时间多了,学生“读”进了文本,读出了感悟,“我体会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特别是胆小不敢发言的孩子也能锻炼自己。在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推荐一位*时很少发言胆子小的同学来读这一段,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了一个孩子的名字,我走*他,一个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来读这一段,好吗?”我问他,“我不敢,老师”他小声说,“没事的,老师帮你一起读,好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接着开始读课文,由于紧张,刚读了不到一句,就把一个字读错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鼓励鼓励他”,在大家的掌声中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读的也越来越流利。等他读完,我趁机表扬“你读的挺好呀!怎么不争取读呢,今天你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课文,读的还这么好,你超越了你自己,真不简单,老师为你感到高兴……”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到这个孩子早已热泪盈眶,我相信今天我的一番话他一定会记住的,以后他也会更有自信。

  五、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学*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间。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菁选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要细细体会,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切感觉器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学生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开凿、挖河、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人们在挖河引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点,效果将更明显。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30岁、四天、十年、三次”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锻炼他们“说”的能力,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领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发现自己的教学水*还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学设计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大禹治水》的第二教时,一堂课上下来,自己感觉问题很多,重点不突出,课文中的词语没有很好地让学生通过课文来自己理解,无效问题太多。

  《大禹治水》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为大家牺牲小家的献身精神”。

  课文的层次很清楚,就是治水的原因、治水的过程以及治水的结果。重点是治水的过程。一开始,就是常规的生字词复*,指名读、小老师带读。接着,就进行精读课文。在复*和新授之间的转换和过渡可以这样讲:这节课,我们要来学*如何讲讲《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在这之前呢,我们先要来读懂课文。在教学第一小节时,由于稍些紧张,感觉自己在兜着圈子提问,还出现了重复问题。“淹没”、“冲倒”这两个词语虽然我是懂的,可学生不一定懂。应该让他们通过边朗读边想象,眼前出现课文中所描述的画面,庄稼被洪水淹没了,没有了,老百姓住的房子被洪水冲倒了,也没有了,这时可引出对“无家可归”的理解,吃的和住的都被洪水无情的夺走了,老百姓们怎样来生活呢?这里可以让学生来说说,自然而然地体会老百姓无家可归的可怜和日子的苦难,从中还可以渗透洪水的凶猛和可怕。讲完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来读读这一小节。到第二自然段了,该怎样来过渡呢?“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谁出现了?”引出禹要治水。这里有一个“下决心”我疏忽了。什么是“下决心”?就是“心里下定了决心,做好了打算,一定要怎样”。大禹下了决心要怎样?“读出决心的意思”。“大禹不光说了,还落实到了行动上,他做了些什么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学生讲到大禹吃了很多很多的苦,“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千辛万苦”,那么他会吃哪些苦呢?让学生自己想象,可能被洪水冲走,可能会没有干净的水喝,可能会没有东西吃,可能会遭到猛兽的攻击等。学生讲得很多。突出一个“尽”。另外,禹在之前到了很多地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他走了很多地方?”“千山万水”,为了仔细地察看,他走“遍”了千山万水。这里要突出“尽”、“遍”、“仔细地”、“千辛万苦”以及“千山万水”。最后,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让学生理阅读和复述。第三小节了,怎样衔接过渡呢?大禹为了大家,为了广大老百姓,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那么,他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的呢?我们来看看第三小节。引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这里面的重点是借助几个数字来说明大禹为了治水不顾家人的献身精神。我让学生做了填空,将那些数字填了进去。填完后,我没有做任何评价,这也是我疏忽的地方,数字大小的对比,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我没有做点引导性的讲述。另外,我还设计了个有些偏差的环节,就是让禹的妻儿对话,没有任何引导,让学生有些不着边际的讲着。这一节的主旨是体现大禹的精神。其实,在这里可以加些进去,比如说让禹也加进去,来个三人表演,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些。讲完最后一节,可组织一个朗读比赛,看着图,尽量不看课文。最后也可设计一个四人小组的活动,分工复述这个故事。

  进而尝试着背诵。

  语文课,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品悟,进行文本对话,不要脱离课本,一味地挖掘、提炼课文体现的精神,否则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图和作用,变成思想品德课了。

  以上就是我上过这节课后的一些收获。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成功之处: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再现”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不足之处:

  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洁,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通过朗读、集体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奠定基础。其次学*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本单元围绕着“伟人”这一主题,安排了《大禹治水》《**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三篇课文,《大禹治水》本势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在本单元中,基本脱去了“神话”外衣,展现了一个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作为“伟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它承载着让学生理解英雄的奉献与智慧之重任。这个故事文本语言及其简全文只有400来字。第一自然段,抓住四五个词语就勾画出洪水肆虐后的悲惨景象。第二自然段写父亲鲧治水没有成功,由儿子禹继续治水,巧妙地引出大禹。第三、四自然段谢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以及几个典型细节,用几个有代表性的数字水命他的奉献精神与智慧。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去深刻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从而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尤为重要。然而体会人物的内在精神,离不开环境的烘托渲染,对于认识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洪水究竟有多可怕?这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授课为第一课时,我的着力点就放在了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把握上。

  首先,在《大禹治水》的初步认知上,我摒弃了神话的色彩,以突出英雄的事迹为出发点进入课文学*。开篇采用谈一谈你心中的英雄,拉*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拉*学生与英雄之间的距离。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往往出自个人所阅读的书目,对于英雄这个话题很容易展开话题,此时我顺势引入有关英雄的故事《大禹治水》便显得自然流畅。

  教师板书课题后,大家齐读课题,采用课题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问道“大禹是谁?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如何治水?治水是否成功?”等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就放手让生生之间解决问题,教师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学*,让问题作为导向,驱动学生读中体会和感悟。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先进行字词检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识字认词已经不再陌生,所以这个环节我以小老师教读,开火车领读等方式进行,同桌之间说一说识字的方法,提炼方法做一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养成善总结、勤归纳的优良学**惯。除此,教师引入一个本课重点生字“被”,从字的部首着手,通过问一问“为什么它的部首叫衣字旁”,引发孩子的思考,并大胆想象猜测衣字旁的.演变过程,通过展示演变过程加深对衣字旁汉字的理解,顺机指导书写。在书写环节,我采用小老师先指导,学生练笔,生生检验的方式,写好“被”字的同时,再写两个衣字旁的汉字,以达到教一字会多字的效果。

  字词攻克后,我们回到起初提到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再次进入课文。学*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感受洪水的可怕,从而为后文“必须治水”做铺垫。其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淹没、冲毁”、“到处伤害”、“痛苦极了”等词,透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好处与迫切。在这一自然段中随文学*“泛滥”一词,并试图通过读书感悟理解词意并学会应用,但是在这一环节,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读的指导不够,孩子们读书形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的课堂本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但我急于讲解,读的还不够,引导的也不足,致使对于词语的理解不深刻,导致仿说练*困难重重。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资料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光。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讲解词语上,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我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是要多注意多思考及时改善的。

  因此结合以上问题,我及时做了多次调整,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自然而然在方法的引导到明白了“泛滥”之意。并结合生活加深对“泛滥”的理解,并加以应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也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进而引出第二课时要学*的重点——大禹如何治水?结果如何?以问题开篇,再以问题结束并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在孩子的思考中结束本课,布置与本课学*理解词语的方法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

  以上是我对本次公开课教学反复研磨中的所悟所感,感谢组内全体老师的献策献计和无私帮助,在个人提高的同时,也希望在教学中能够给新入职教师些许的帮助。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数量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这些数量词。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我就让学生展开想像:夏天,大禹();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大禹();有时饿了,他就();渴了();累了()。这一自然段中,“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诉孩子们这两个“九”也不是实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请孩子们想像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第三自然段写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再读读这段话。这一连串的数字,让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我所上的内容是《大禹治水》的第二课时,是在解决了字词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品读,探究课文内容。

  一、治水前

  我通过词语复*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洪水、泛滥、毒蛇、猛兽等词语进行画面联想,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同时图文结合,展示出洪水泛滥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老百姓生活的痛苦,从而明确治水的迫切。

  二、治水

  首先是请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讲了哪两个人治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用了多少时间,最后结果怎么样?接下来又拎出文章中分别讲鲧和禹治水的自然段再次讲解,同时还设计了练*环节,这样虽然把治水过程讲得非常清楚详细,但由于内容上多有重复,显得拖沓累赘,花去了很多时间。随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一连串的`问题。之后,通过让学生找出可以看出,大禹是怎样一个人的关键词句,并且说一说大禹是怎样一个人,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三、治水后

  学生说出大禹治水后的变化,并完成下面表格,同时思考洪水被治理好之后,百姓过上了怎样的生活。让学生知晓是大禹治好了水,让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的生活。随后,我安排了一个复述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着实高估了孩子们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应该放在下一个课时更为合理。最后进行总结,梳理结构,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还安排了随堂练*,让学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巩固。

  这堂课我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教师引导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说出答案,从而能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但整节课让学生读得太少,导致很多同学无法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环节,尽管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都给予了及时的评价,但评价语单一,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要上一堂好的公开课,首先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既要设计好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有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时工作生活中要多学*,多思考,多锻炼,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上出高质量的课。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7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象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考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无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步地反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

  1、学生讲,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自己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锻炼他们“说”的能力,可以使教师从发言中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同时,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全体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朗读水*打下基础。

  2、教师讲。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诏发学生国境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这种联想往往使学生增强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感情,补充和丰富他们对中心思想的具体感受,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

  3、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公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8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透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好处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透过朗读、群众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奠定基础。其次学*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其次,《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数量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这些数量词。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我就让学生展开想像:夏天,大禹;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大禹;有时饿了,他就渴了;累了。这一自然段中,“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诉孩子们这两个“九”也不是实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请孩子们想像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透过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第三自然段写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再读读这段话。这一连串的数字,让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此刻孩子们的眼前。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9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资料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资料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情绪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之后,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用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透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透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透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我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样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透过自我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但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我让自我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我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部编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必须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资料,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我的情绪”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透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资料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资料。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样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我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我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善: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我的东西。

  第二,就应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必须不能代为回答,必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改善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就应尽量简炼,评价语就应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带给了很好的帮忙和历练,期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部编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课上,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我的儿子都不想见呢?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心中暗喜,决定以这个问题以切入点,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飘过家门没有回去。学生有的说,他不敢回家是因为他担心回家后家里人不让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说大禹没治好水,没脸回家见家里人。更多的同学说,他要治水,没有时光回来。有一位同学说:大禹不光要治水,他还要帮老百姓修房子,让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没有时光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光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光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光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光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课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三次想象。

  第二节写“大禹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禹是怎样下决心的,他肯定有许多思考,或者还有过思想斗争,然后才作出最后的决定。那里我启发学生想象。为了使学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话可说,在教第一节时,我让孩子结合挂图,引起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

  第三节写“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我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教到那里时,我引导孩子们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大禹又会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仅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0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就是为了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成功制服洪水的故事。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讲授很完整,整个流程的衔接合理自然,教学目标基本上也都达成了,既让学生们了解了治水的过程,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句子,也让他们理解体会到了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为民的精神。

  在讲授课文之前,我先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则关于洪水爆发的短视频,看过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后边理解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了学生从侧面进一步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决心,朗读起来更加的动情。尤其是讲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时,许多孩子们眼睛里都含满了泪水,让我十分惊讶与欣慰,惊讶的是我的孩子们竟如此的感性,欣慰的是我的朗读能够吸引孩子们,使他们认真投入倾听。

  但是在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却出现了齐读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针对这个情况,我及时着重进行了评价强调,引导孩子们区分齐读和自由读的区别,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另外就是,课堂上对孩子们回答的评价语还是不够具体,我更多使用的是“理解的真到位”、“感悟的真深刻”这类话语,而没有具体结合学生的回答去评价,在关注学生具体到个人的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多请教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吸取精华转化为适用于自己课堂的东西,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首先,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其次,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让大家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人情怀。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通过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2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触动。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刘雨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为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三、讨论: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从二年级起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发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这些词语:聪明(因为他看小孩游戏就想到了治水的办法)、善良(帮助老百姓治水)、坚强(不放弃治水)等。然后我又让学生一文各自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读本组文章,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3

  11月24日,《大禹治水》第二教时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张建刚老师的教鞭下生动开演,圆满结束。我听的上档次的公开课不多,只觉得张老师这节课确实体现了很多闪光的东西,给了我很多启示。我想,当你真正悟透一位名师的教学长处时,如果自己能加以时日照此修炼,必定会取得成功。

  这节课,重点、难点都得以清晰地突出,且在轻松巧妙中得以突破。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得以充分读,充分说,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使整节课一直处于十分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诸方面都得到愉快地发展也提高,体现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饱满的精神面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正确的道德意识。

  在这节课中,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推动了教学预设也生成的和谐发展,富于鼓动性的评价激励更是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求知欲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请看课堂上张老师运用的一些激励引导的话:“真棒!”“多聪明的孩子!”“真会学*!我们要像他这样会学*!”“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真会读书!”“越来越好了!”“嗯,老师听你读出了……”“他读得真好!谁也能读得这样好!”“嗯,读得更好了!”“谁能指导老师来写这个字?”“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句句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激起层层波浪,让学生一次感受成功,激发了自信,看到了希望。

  字词教学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张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媒体,并借助图片、示意图来突破对词语的理解。如一开始对“洪水”的理解,张老师就直接用录像来使学生明白。而理解“千山万水”这词,光凭说是没用的,张老师出示了一张示意图和一张图片,使学生比较轻松地就明白了“山”“水”及“千山万水”的含义。

  词的内涵不仅在于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生活的体验,这才能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并从中受到生活的启发。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千辛万苦”一词,张老师没有直接出示这个词学生说,而是对文本内容作了适当的拓展。在学生理解“千山万水”后,张老师即引导学生猜猜大禹会吃过哪些苦,然后老师讲大禹治水中的一些故事来使学生明白“大禹了很多的苦”,然后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吃了很多苦的词,学生就明白老师讲的就是“千辛万苦”一词。这还不算,在接下来的理解“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一句时,又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看、说、读中继续深入感受大禹吃的苦,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大禹吃的.苦是“千辛万苦”。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词语,也加深了对大禹的了解,使大禹的人格魅力逐渐印在学生心里。

  再如“制服”“代代相传”“吃尽”等词语的理解,也是顺手牵出,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也记得牢。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课件)地址是:

  张老师还善于抓住本课中重要的元素,好文中出现的几个数量词,开展十分巧妙的朗读与教学。如“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还有“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等的教学中,张老师或画简笔画,或运用设计巧妙的课件,深入“巧”出,把枯燥的数字化为动人的事、情、理,在不知不觉中,大禹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不断升华。

  在引导学生朗读方面,张老师也十分善于激发学生不断读,深入读的欲望,并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如“谁能把大禹的决心读得更大些?”这样的引导方式比比皆是,他的读词语要“正确、有感情”“读书要动情”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深入人心,学生的朗读越来越入情入境。

  此外,张老师在引导学生说方面也是方法多样。如一开始时用“淹没、冲倒、无家可归”三个词语进行说话练*时,张老师首先让学生选用一个词语说,再两个,最后三个。这种不断提高要求的方式有梯度,学生不会感觉到太大困难。接着在介绍当时老百姓生活的悲惨情况后,引导学生想想:大禹看到这些情景会怎么想呢?于是学生各抒己见,然后顺利引出下文。再如“假如你是他儿子,你会怎样想呢?”“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话呢?”等等,都体现了张老师的诱导工夫。

  在写字教学方面,张老师也把教学进行得生动有效,当一生说认得“衣字旁”时,他就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是向年级高的同学请教的,他当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并说:“向别人请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

  听完这课后,我也听了中心校、我校其他老师的几堂课,从比较中,我明白了要想把语文教好,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引导技巧,还要有颗赏识学生的爱心,有此心,好办法才能成为有效的办法。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应该来说,关于他的教学设计也很多。不同的教材中都有这篇课文。我在建构我的教学设计之前,阅读了其他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的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我贯穿的是两条主线:

  一、使大禹这个人物鲜明而且立体、多维。

  二、把对于二年级学生至关重要的说话训练抓住,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有效真正为学生发展使用汉语服务。同时第二条主线更可以推动第一条主线的明确。同时,文中的字词教学又不能放弃,它是年段目标中的`重点。

  因此,开篇的关于水的成语的引导,洪水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千辛万苦”的拓展想象,数字的深究讨论,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无所畏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回扣课题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治、制”的区分运用,考验着学生对汉字的字义理解。

  虽然整堂课紧凑而且环环相扣,但上下来仍有超时,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过渡语的精炼程度不够,思考以课堂流程和大问题的把握为主。同时在某些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呼之欲出时,还是不能急于给出简明的答案,应由学生品悟。最大的收获是,在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做好两手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课堂的精彩。教学机智也来源于充分的预设。当你面对是未知数的学生时,还是解读学生的思维入手,打好有准备的“仗”!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

  课上,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心中暗喜,决定以这个问题以切入点,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学生有的说,他不敢回家是因为他担心回家后家里人不让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说大禹没治好水,没脸回家见家里人。更多的同学说,他要治水,没有时间回来。有一位同学说:大禹不光要治水,他还要帮老百姓修房子,让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没有时间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间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间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间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间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课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三次想象。

  第二节写“大禹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禹是怎么下决心的,他肯定有许多思考,或者还有过思想斗争,然后才作出最后的决定。这里我启发学生想象。为了使学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话可说,在教第一节时,我让孩子结合挂图,引起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

  第三节写“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教到这里时,我引导孩子们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大禹又会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大禹治水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 1

  课文《大禹治水》,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民造福的故事。本节课的教学,我竭力想紧扣语文要素:以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教学。

  教学中,通过课件图片,理解词语冲毁、泛滥、淹没,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学*“驱赶、恢复”等词语时,我鼓励学生观察字形、结合语境、大胆猜测,再尝试通过联系上文、联系下文、查字典、借助近义词、拆分词语再合并等方法让孩子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在领悟人文主题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去朗读故事,学*四处奔走时,让孩子展开想象,大禹都到过哪些地方?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词语和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理解词语,力求促使学生积极走向文本,真正体会到禹治水的艰辛与不易,感知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接着,通过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这组数字,学*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让禹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立体、丰满、高大起来。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先提取具体信息,再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借助提示讲述故事。以期让孩子初步形成一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阅读体系,掌握读书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 2

  1.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舍弃”,“舍弃”的标准是学生,学生的基础资源、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舍弃”的标准是课程标准、是年段目标、是课时目标。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在众多的词语选择中,我舍弃了“吃尽、走遍、挖通、劈开、引导”而重点理解了“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为的是体现禹的.治水精神,而关注孩子为大家做好事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毅力的正确的价值观。

  2.努力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拓宽孩子的思维广度和增强孩子的思维力度。

  A.努力摒弃低年级课堂中琐碎的问题而达到理解文本的目标,进行课堂的块状结构设计,让学生在文本的感悟中有较为整体的思维广度(第二节的教学)。

  B.在课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思中学,在学中思,学思互长(第三节的教学)。

  C.总结反馈技巧地引入互文学*,加大思维的力度(与鲧治水相比较,思考治水成功的原因是锲而不舍的毅力与科学的方法)。

  D.追究寻源,探究名字,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大禹名字的探究)。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 3

  《大禹治水》是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不辞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洪水治理好了的故事。这篇课文将单元主题——奉献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通过学*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继而培养孩子公而忘私的精神。

  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治水的原因。肆虐的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但三年级的孩子对“洪水”的感性认识比较少,很难读到位,我采用老师范读的方式,让他们说说看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孩子们边读边悟,抓出描写洪水可怕的重点词语,如:“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只有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才能领悟鲧为什么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禹“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自然而然明白治水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事。关于治水结果的学*紧随其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紧扣重点词语“欣欣向荣”的理解,与洪水时形成鲜明对照,这巨大的变化都要归功于禹,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孩子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有了明确的源头,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他们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针对全文学*的重点——禹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先引导孩子们找到禹遇到的困难:“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语“常常、又、长年、都、只好”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突出禹无畏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对比学*两句话:“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首先让孩子带着问题: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练读,体会“才、仅仅、就、却”突出了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首先,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去钻研,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设计必须要显得严谨,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必须反复斟酌,加以训练。

  第二,要注重朗读形式与理解课文的结合。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读得并不深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将读的形式完整的呈现出来,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并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的时间。

  第三,要更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找一找禹治水的方法,还是禹在治水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无论是在指导朗读,还是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引导问题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第四,读写结合的过程,因为读的不够深刻,有的孩子对禹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比较肤浅,导致了看图写话有些偏差,有的孩子在写话时,出现了禹的妻儿欢声笑语的场面。

  第五,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的。

  第六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针对孩子们的回答,适当及时地进行评价、引导、鼓励,让孩子们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激发了他们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升。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 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没有吃的,禹饿 得两眼发花,他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 “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添加了一个“送词语”的设计,我送给了学生“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六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本课生字中的“治制”为同音字,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别,我找来了古代的字,让学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制”与刀有关,所以是立刀旁。又通过学生自己组词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填空“禹下决心____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______服了。”加以巩固。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后来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 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 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的教学时,一看学生说不出来,我急了,就讲了很多,还有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 5

  我所上的内容是《大禹治水》的第二课时,是在解决了字词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品读,探究课文内容。

  一、治水前

  我通过词语复*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洪水、泛滥、毒蛇、猛兽等词语进行画面联想,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同时图文结合,展示出洪水泛滥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老百姓生活的痛苦,从而明确治水的迫切。

  二、治水

  首先是请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讲了哪两个人治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用了多少时间,最后结果怎么样?接下来又拎出文章中分别讲鲧和禹治水的自然段再次讲解,同时还设计了练*环节,这样虽然把治水过程讲得非常清楚详细,但由于内容上多有重复,显得拖沓累赘,花去了很多时间。随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一连串的问题。之后,通过让学生找出可以看出,大禹是怎样一个人的关键词句,并且说一说大禹是怎样一个人,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三、治水后

  学生说出大禹治水后的变化,并完成下面表格,同时思考洪水被治理好之后,百姓过上了怎样的生活。让学生知晓是大禹治好了水,让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的生活。随后,我安排了一个复述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着实高估了孩子们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应该放在下一个课时更为合理。最后进行总结,梳理结构,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还安排了随堂练*,让学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巩固。

  这堂课我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教师引导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说出答案,从而能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但整节课让学生读得太少,导致很多同学无法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环节,尽管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都给予了及时的评价,但评价语单一,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要上一堂好的公开课,首先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既要设计好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有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时工作生活中要多学*,多思考,多锻炼,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上出高质量的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