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1

  一、主题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二、教学实践: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快到了,小朋友可以高高兴兴地渡过7天长假了,爸爸妈妈都准备让小朋友做个生活的小主人,小朋友,你想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觉得,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小红的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一些事,想听吗

  二、复*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①、小红自已家共有4个人,买好菜后,小红打电话给8位好朋友到家作客,并准备请他们吃午饭,结果有2位小朋友有事不能来,请你帮小红算一算,她家吃午饭的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②、吃完饭后,大家决定和小红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大人有3人,小朋友7人,扫地的有4人,其余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学了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你能帮帮这几位说不出的小朋友吗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2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3

  二年级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

  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教师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4

  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

  (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难点是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本课注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应用题的结构教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注意运用迁移规律更新知识结构,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突出“中间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在完成例1及“想一想”的教学后又引导学生比较三道题目的异同,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强化这个认识。“导”、“放”结合,培养学*能力。学以致用,强化新知。本节课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这节课明显的缺陷:

  (并分析原因)

  缺陷: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练*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掌握新知不够。

  原因:在教学中,我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

  改进的措施: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5

  二年级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

  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教师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6

  二年级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

  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教师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7

  一、主题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二、教学实践: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快到了,小朋友可以高高兴兴地渡过7天长假了,爸爸妈妈都准备让小朋友做个生活的小主人,小朋友,你想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觉得,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小红的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一些事,想听吗

  二、复*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①、小红自已家共有4个人,买好菜后,小红打电话给8位好朋友到家作客,并准备请他们吃午饭,结果有2位小朋友有事不能来,请你帮小红算一算,她家吃午饭的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②、吃完饭后,大家决定和小红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大人有3人,小朋友7人,扫地的有4人,其余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学了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你能帮帮这几位说不出的小朋友吗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8

  二年级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

  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教师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9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10

  一、主题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二、教学实践: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快到了,小朋友可以高高兴兴地渡过7天长假了,爸爸妈妈都准备让小朋友做个生活的小主人,小朋友,你想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觉得,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小红的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一些事,想听吗

  二、复*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①、小红自已家共有4个人,买好菜后,小红打电话给8位好朋友到家作客,并准备请他们吃午饭,结果有2位小朋友有事不能来,请你帮小红算一算,她家吃午饭的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②、吃完饭后,大家决定和小红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大人有3人,小朋友7人,扫地的有4人,其余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学了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你能帮帮这几位说不出的小朋友吗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1)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1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教务长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例如: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3时,我把例题改成这样:小丽带100元钱要给妈妈买一套衣服。下面表中是上衣和裤子的不同价钱,并用打"√"表示一种买法。你有几种不同买法,用打"√"表示,求还剩多少元呢?犑和学们,小丽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顺的好孩子,用自己获得的100元奖学金,要买一套衣服送给妈妈,如何买这套衣服呢?你们来帮一帮她,出一出金点子好吗?(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解答方法)

  想先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金点子?

  我是这样买的,先用100元买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买一条裤子用43元,还剩下1元我搭车回家。100—56=44(元)44—43=1(元)

  及时表扬肯定,并板书

  我有不一样的,我用100元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钱,我买一个文具盒自己用。(同学们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老师我这样行吗?妈妈*时的上衣比较少,我帮妈妈买两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没有钱可以买裤子了。(同学们纷纷鼓掌)52+48=100(元)

  我还有不一样的,我选一件上衣52元,再选一条裤子45元,拿出100元给售票员阿姨,找回3元;再买一张贺卡3元写上祝贺语送给妈妈。52+45=97(元)100—97=3(元)

  纷纷说出他们的好点子

  同学们真棒!真细心!想出了这么多好点子,小丽一定很高兴。

  课后评析:

  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于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2)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2

  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实际是算术方法中的和倍和差倍应用题的再现,在我们学过方程后要求掌握能用方程去解答,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学生又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无论在例题还是课后练*都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最深切的有以下几点:

  1、选取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节课以计算打篮球得分这一情境将“和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既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学*活动。

  2、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重点是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式,并根据线段图和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教材中的例1是“和倍”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中出现了“差倍”问题,但学生理解应用的时候在思维上感觉很有差距,借助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解答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练*设计充分体现基础练*和发展性练*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自主建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课练*设计也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通过买苹果、买笔和男女生人数等学生实际接触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3

  一、 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 “ 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学*兴趣已成为学生学*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而游戏是学生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巩固新知识。

  本人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例如,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生:好!(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兴趣是学*的原动力。 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拼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本人将课前的单人游戏转变为合作游戏。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以游戏结束,使学生再次达到学*高潮。

  二、以 “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本人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从进入画面开始,学生就像身临其景,很容易就进入学*状态,使他们立刻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 (兴致雀跃)(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看着电脑一步步的演示,学生很快就编出一道应用题,生:商店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有利于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成应用题来解答;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比起只是文字的呈现显然来得更生动、活泼、有趣多了;也是因为通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被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又如,在例题教学完后的对应练*中,我选择了一道和购物有关的题目,这时就可以继续利用例题出现的`情景来强化新知。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电脑显示题目)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 … 虽然情景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三、 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4

  一、主题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二、教学实践: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快到了,小朋友可以高高兴兴地渡过7天长假了,爸爸妈妈都准备让小朋友做个生活的小主人,小朋友,你想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觉得,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小红的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一些事,想听吗

  二、复*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①、小红自已家共有4个人,买好菜后,小红打电话给8位好朋友到家作客,并准备请他们吃午饭,结果有2位小朋友有事不能来,请你帮小红算一算,她家吃午饭的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②、吃完饭后,大家决定和小红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大人有3人,小朋友7人,扫地的有4人,其余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学了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你能帮帮这几位说不出的小朋友吗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5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3)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优选【五】份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1

  教学内容: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3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 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创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 )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本环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蕴涵了尊重个体思维的原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的学*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中,融入活动中,学生学*兴趣盎然。]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生自练,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列式)师:谁愿意来说说?

  逐题出示:① 8+6=14(个) ② 8+6+9=23(个)

  14+7=21(个) 23+7=30(个)

  师: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那如何改题目呢?

  [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着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师: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师: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在课尾设计“计划四:购物”,这一环节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用20元钱去买提供的商品。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仅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学生学*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4

  一、主题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二、教学实践: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快到了,小朋友可以高高兴兴地渡过7天长假了,爸爸妈妈都准备让小朋友做个生活的小主人,小朋友,你想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觉得,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小红的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一些事,想听吗

  二、复*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①、小红自已家共有4个人,买好菜后,小红打电话给8位好朋友到家作客,并准备请他们吃午饭,结果有2位小朋友有事不能来,请你帮小红算一算,她家吃午饭的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②、吃完饭后,大家决定和小红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大人有3人,小朋友7人,扫地的有4人,其余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学了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你能帮帮这几位说不出的小朋友吗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5

  二年级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

  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教师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4)

——《分数应用题(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分数应用题(一)》教学反思1

  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复*时要注意三种分数应用题,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分数应用题(一)》教学反思2

  在分数应用题中,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其中有一种应用题,其单位“1”在发生变化,针对这种题,我教给学生的解决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一根绳子剪去的部分是剩下的1/6,如果多剪10厘米,则剪去部分是剩下部分的1/5,这根绳子全长多少厘米?在这题中最容易找到的单位“1”是剩下的绳子,但是这个剩下的绳子在发生变化,两个剩下绳子长度不一样,剪去的部分也在发生变化,但不管剪去的和剩下的绳子如何变化,这根绳子的长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以可以找剪去部分和剩下部分分别与全长的关系。根据“一根绳子剪去的部分是剩下的1/6”,可以知道剪去的部分是全长的1/7,或者剩下部分是全长的6/7,根据“剪去部分是剩下部分的1/5”,可以知道,剪去的部分是全长的1/6,或者剩下部分是全长的5/6,这是就可以设全长为X厘米。1/6X+10=1/5X或者6/7X—10=5/6X,就可以求出这根绳子的全长。

  例如:六(1)班有女生24人,占全班人数的4/9,今年转出若干名女生,这时女生占全班人数的2/5,求今年转出多少名女生。在这一题中的单位“1”全班人数在发生变化,女生也在发生变化,但是男生却不变,转出学生之前男生是多少人,转出学生之后男生也应该是那么多人。根据“六(1)班有女生24人,占全班人数的4/9”先求出转出学生之前全班的人数是(24÷4/9=)54人,那么男生是(54—24=)30人,后来转出学生了,女生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男生占全班人数3/5,就可以求出转出之后的全班人数(30÷3/5=)50人,那么转出去的女生人数是(54—50)4人。

  解决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还有许多策略,但是学生的基础是前提。希望其他老师能与我交流,一起来探讨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解决策略。

《分数应用题(一)》教学反思3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学好分数应用题,将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既能熟悉和掌握各种类型分数应用题的内容、特点、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也能提高解答各类复杂分数应用题的应变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我将画线段图理解题意、看关键句子写数量关系式作为分析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课堂上每讲一道题我都先引导学生说说怎样画,然后再由老师示范,引导学生确实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作业中也要求学生先画出线段图,然后写出等量关系式,最后再解答。学生在看懂线段图的基础上,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仍是强化训练的重点。我相信这对孩子们学*数学是终身受益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性练*。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分数除法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应用题演变而来的,两者紧密联系易于混淆。因此,在教学时要加强对比,通过对比,加深理解。可以对直观线段图对比,也可以对已知数量的内在联系与解法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求新、求异、求同、求实。还要灵活多变,通过多变沟通联系。使学生在多变中思辨、纠错、探讨、沟通,以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5)

——两步应用题教案 (菁华6篇)

两步应用题教案1

  教学内容:第94页练*二十第12-14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刚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过程和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难点:能用综合思路对两步计算应用题进行分析、推理。提高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练*思路

  1、出示

  (1)学校买排球12个,足球13个,买的篮球比排球和足球的总数多4个,买的篮球多少个?

  (2)学校买排球12个,买的篮球的个数比排球的2倍多4个,买的篮球多少个?

  学生列式解答,并分别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对比练*

  1、练*二十第12题

  (1)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2)学生说一说各是怎样想的?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练*二十第13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两题哪里相同?它们的第3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在哪里?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这两题第一步都是求的什么?

  3、练*二十第14题

  (1)出示表格

  一班

  二班

  三班

  25棵

  31棵

  28棵

  ⑴从这张表格里,你知道了些什么?

  ⑵讨论:假如要求六年级植树的棵数,请你补充一个条件,要求六年级植树的棵数,可以补充哪些条件?

  ⑶学生根据根据条件,一一列式解答。

  三、作业:

  练*二十第12、13、14题。

两步应用题教案2

  一.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1.出示学校各个兴趣组的活动情况。航模组18人美术组25人数学组

  2.引导思考,提出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的校园生活,创设现实情境,将数学问题寓于生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要知道数学组有多少人,你有什么好办法?生自由回答,师小结:要知道数学组的人数,必须补充一个和数学组有关的条件。出示所有条件。如果要把这些条件分类,你准备怎么分,说说为什么这么分。出示: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人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少人

  航模组的人数比数学组少人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多人

  数学组和航模组、美术组的总人数学组的人数是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的倍数一样多

  师小结:如果补充的是左边的这些条件,要求数学组的人数所需要的条件就直接告诉我们了,只要用一步就可以求出来了;如果是右边的条件,要求数学组人数的条件就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把和数学组有关的条件求出来再进行计算。今天我们就从大家补充的这些条件中选出三种情况,一起来研究一下。选出三种情况:

  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少人

  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多人

  数学组的人数是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的倍

  谁来完整地这三个题目叙述一下。

  2.学生尝试独立解题这些题如何解决呢?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选出一个最想解决的问题,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伙伴交流。

  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尝试解答,然后小组讲座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装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做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观察比较提示课题提问:

  (1)这在三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说一说为什么这两题都用两步计算?

  (3)为什么都在求数学组的人数,而解题方法却各不相同呢?

  (4)刚才这几题都是先求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观察这几题是不是也要和他们总数比呢?出示: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差少人

  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差多人

  数学组的人数是航模组和美术组的差的倍

  生回答后小结:如果是数学组的人数是和两组的总数在比,就要先求出他们的和,如果是和差在比,就要先把差先求出来,然后现进行计算。象这样的两步应用题还很多,但不管这些问题怎样变化,都要先把和问题有关的条件求出来,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百合花有3朵,玫瑰花有5朵,睡莲有8朵,太阳花比百合花和玫瑰的总数多2朵。太阳花有多少朵?

  学生独立完成。

  问:如果3+8=1111+2=13,条件怎么改?

  2.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各式各样的比赛,比如跳绳比赛。

  (1)指名说说能跳多少下?

  (2)互相提供住处猜猜能跳多少下?

  (3)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猜猜老师能跳多少下?

  3.大家都知道,如果谁表现好,老师就会给他加上红五星。现在,三(6)班的几个小朋友正在为比谁的红五星最多吵了起来,我们一起去帮他们分清楚,好吗?明明说:我有5颗星兰兰说:我有3颗星亮亮说:我的星数比明明和兰兰的总数少4个小刚说:我的星数是兰兰的3倍小红说:我的星数是明明和兰兰总数的3倍大家讨论一下,谁的星数最多?并说明理由。[评析:本环节的练*设计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不确定性的生活情境。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找到不同的答案。最后一个练*题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求异思维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动力。]

  四.全课总结,知情并举

  师: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最高兴的是什么?对老师有什么建议?[评析: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关注学生的学*情感、态度、信心等,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两步应用题教案3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例3,想一想,完成练一练和练*二十第1~4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这一类应用题里不同情况的联系与区别,以及这一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难点:找准中间问题,进行有序思维。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根据出示的条件,提出问题。

  白兔有24只,黑兔有8只,?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并让学生列式计算。

  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多少只?

  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

  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

  2、根据线段图,让学生列式计算:

  (1)

  (2)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题目中讲了哪几种果树?桃树有多少棵?梨树有多少棵?

  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

  提问:苹果树的棵树与桃树和梨树的棵树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桃树和梨树的总树?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把线段图合并成:

  指出:这表示的就是桃树和梨树的总数。

  提问:苹果树的棵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20棵,应该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把线段图画完整:

  提问:看线段图,根据果园里有桃树78棵和梨树有26棵这两个条件,可以先求什么?为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1)桃树和梨树的总数是多少棵?

  78+36=114(棵)

  指名学生说出78、36和114各表示什么。

  提问:求出了桃树和梨树的总数,第二步应该求什么?根据什么条件来求苹果树有多少棵?怎样求?

  要求学生在书上列式计算,写答句。再要求学生说说分析过程。

  2、讨论。

  (1)把例3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苹果树的棵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多20棵,并出示改编的应用题,其中改变的条件用红笔写出。

  提问:这一问题第一步应该求什么?为什么?再怎样求苹果树的棵树?

  (2)把例3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苹果树的棵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的2倍,并出示改编的应用题,其中改变的条件用红笔写出。

  提问:这一问题第一步应该求什么?为什么?再怎样求苹果树的棵树?

  3、比较。

  提问:比较上面的三道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小结(略)。

  (通过三题的比较辨析,让学生从中找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即基本的分析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同时,同中导异,由于第三个条件不同,所以解答方法也有所不同。引导学生在认真审题、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来解答应用题。)

  三、巩固练*:

  1、P91练一练第1、2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先算什么?)

  2、做练*二十第3题。

  3、先补充条件,再解答:(随机安排)

  动物园里有8只大象,12只长颈鹿,,猴子有多少只?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步计算应用题。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有时候可以根据题里的两个条件先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另一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

  五、课堂作业

  练*二十第1、2、4题。

  板书设计:两步计算应用题

  (1)桃树和梨树的总数是多少棵?

  78+36=114(棵)

  (2)苹果树有多少棵?

  114-20=94(棵)

  答:苹果树有94棵。

两步应用题教案4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2.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理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出中间隐藏的条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步应用题(一),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10月1日是国庆节,校园里到处充满欢乐的气氛,同学们有的做彩旗,有的做纸花.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

  2.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即例1)

  (2)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三种花一共做了多少朵?(此题以后再研究)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例1.

  (1) 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 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3)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方法一:根据黄花25朵和紫花18朵这两个条件,可求出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朵?25+18=43(朵).再根据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就能求出做了多少朵红花? 43-3=40(朵).

  方法二: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根据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这句话知道:做的红花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必须先求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 25+18=43(朵).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 43-3=40(朵).

  (4)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演示课件两步应用题(一)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使学生明确: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就是说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总数少3朵,也就是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和少3朵.要想求红花多少朵,先求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用25+18=43(朵),再用433=40(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师板书课题)

  (5)小组互相说一说分析思路.

  三、改编例题,求异拓展(即教科书第76页的想一想).

  1.改编例题,合作解答.

  (1)把例1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该怎么解答?

  (2)把例1 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总数的3倍,该怎么解答?

  (小组讨论分析思路,自己独立解答.)

  第(1)题的解题思路: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就是说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总数多3朵,也就是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和多3朵.要想求红花多少朵,先求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用25+18=43(朵),再用43+3=46(朵).

  第(2)题的解题思路: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就是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和的3倍.要想求红花多少朵,先求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用25+18=43(朵),再用433=129(朵).

  2.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1)师问: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例1与想一想中两题的异同,看能发现些什么?(学生充分讨论后悟出这三道应用题的结构及分析解答方法上的异同.)

  (它们都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且第一步都是先求黄花与紫花的总数,因为第三个已知条件所给出的数量关系都是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所以必须先求.也就是说根据题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确定解答这道题先求什么,要先求出来.再进行下一步解答.)

  (2)教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解答.

  四、动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题(教科书第76页做一做).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

  (2)畜牧场养山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2.游戏:智力闯关【详见探究活动】.

  3.课外实践作业:观察和调查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应用本节学到的本领编成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五、质疑问难,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及注意的问题.

两步应用题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 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应用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应用题的知识?你还想对应用题有哪方面的了解?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两步应用题教案6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最佳解题。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最佳。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题的幻灯片和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98-48=50(米)学生乙48+45=93(米)

  50-45=5(米)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

  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3.看图解答下题

  (想一想,怎样解答比较简便。)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课堂设计用了四个教学环节完成上述任务,即,“做一做、说一说”,“设疑激发兴趣”、“巩固发展”、“比较沟通联系”,从而使学生在逐步理解、比较中强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6)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10)份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1

  教学内容:练*二十一第9-12题。

  教学目标:认识和解答先求两个数的总数(或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求它与另一部分的相差数(或和,倍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会用分析法思路分析这类应用题,提高分析推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出示:

  (1)学校卖了15个足球,还买了4盒皮球,每盒6个,足球和皮球一共买了多少个?

  (2)学校买了15个足球,还买了4盒皮球,每盒6个,足球比皮球少买了多少个?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订正时,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解答两步应用题,可以看问题,想需要的条件,确定先要求的中间问题,求出中间问题后,再根据求题里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的结果。

  3、出示

  (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2)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

  (3)红花朵数是黄花的多少倍?

  让学生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4、揭示课题:

  我们根据看问题想条件的方法,可以找到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怎样算。这节课,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练*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发展题练*

  (一)1、出示:

  少先队员种了24棵蓖麻,还种了2行向日葵,每行4棵。

  1、学生读题,思考:这题有几个条件?

  2、缺少一个什么?(问题)

  3、讨论: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第98页第10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要求“楼上的座位比楼下少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3、学生列式解答。

  (三)书第98页第12题

  1、学生说图意

  2、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3、思考讨论:

  (1)戴眼镜男孩和扎辫子女孩各用了多少钱?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

  (2)要求戴帽子男孩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必须先算什么?

  三、作业:第98页第11题。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2

  教材分析: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通过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由于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应用题情节的发展顺序一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教学处理:

  情境导入时,从学生日常的生活问题坐公车出发,贴*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教学新课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充分发表的自己的意见,做到反馈交流;练*时,安排了两种类型:1、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2、提高练*,通过补条件,加深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理解。练*中,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

  2、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要用到数学。今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也遇到了,出示例1(改编)

  公交车上有乘客40名,开到武林广场下车16人,上车8人。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独立解答。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例1没有什么困难。

  2、板书:各种情况

  (1)40-16=2424+8=32

  (2)40-16+8=32

  (3)40+8=4848-16=32

  (4)16-8=840-8=32

  3、弄清每一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2)同一思路,只是一个分步列式、一个综合列式。(3)先求上车后,再算下车的。请学生按生活实际,一般先下后上。(4)不做特别要求,16-8即抵消了8位上下车的乘客。

  4、选择一种你认为最为合适、简单的方法再进行解答。

  5、组织讨论:

  读题后要先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计算。(学生感觉到要先求出中间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没有直接告诉你的,要自己动脑筋想。)

  6、联系实际生活: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课件出示)

  (1)我校原有学生405人,毕业了96人,又招收新生84人。现在我校有学生多少人?

  (2)我校有图书1080本,捐出574本,又买来638本,现在学校有图书多少本?

  (3)学校有本子20xx本,又买来884本,开学发掉1789本,还剩多少本?

  (4)运来点心560块,吃掉128块,又运进76块,现在有点心多少块?

  提高性练*:

  肯德基生产炸鸡腿1500个,,,现在有炸鸡腿多少个?

  作业:

  书本P2415

  练*要求:

  1、每组依次派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自行计算。

  2、规范书写横式、竖式、横式、竖式、答。

  3、答对一题,小组加星;错误,要请小组分析错误原因,要读懂题意。

  开放性应用:可以先减、再加;也可以先加、再减。开拓学生的思路,不要形成定势。

  设计意图:

  整节课的设计中,着力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数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科学,从学生常见生活现象着手,逐步引入到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当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美,并在通过本节课的学*后,能够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碰到一些实际问题。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3

  教学内容:

  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4

  教学内容:第83、84页练*十八第5-10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理解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初步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从条件想起的分析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训练分析方法

  1、出示:

  ⑴学校饲养了40只兔子,卖出18只,还剩多少只?

  ⑵学校饲养了25只白兔,15只黑兔,卖出18只,还剩多少只?

  ⑶学校饲养了8只兔子,每笼有5只,卖出18只,还剩多少只?

  ①学生口头列式

  ②比较:

  ⑴第一题为什么用一步计算?第二、三两题为什么都用两步计算?

  一题与第二、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二、对比练*:

  1、第83页第5题

  ①学生读题,学生列式解答,

  ②并说说各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比较: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第84页第6题

  ①学生默读

  ②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③学生独立解答

  ④同桌互相交流,各是先算什么的?再算什么的?

  3、第84页第7题

  ①学生读题,列式解答

  ②讨论: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③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三、发散训练

  1、出示第84页第9题:茶杯每只4元,茶壶每个37元,买15只茶杯和1个茶壶要用多少元。

  2、告诉我们哪些条件?同桌互相交流。

  3、学生解答。

  4、讨论:还可提哪些不同的问题?

  学生提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练*的是什么内容?刚才练*的两步计算应用题都要怎样想?在做每一步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练*十八第8-10题。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5

  教学内容:第86、87页例2,练一练,练*十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连续比较是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初步掌握用综合法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口头提问题:

  (1)面粉28千克,大米比面粉少5千克,?

  (2)班级图书柜里有科技书2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2倍,?

  学生根据题的问题,口答算式。

  2、教学准备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是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3)先要提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柏树多少棵?

  (4)第一个问题怎样求?第二个问题呢?

  3、引入新课

  如果去掉刚才提的问题,你会解答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①学生读题

  ②说说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③根据条件画线段图。

  15棵

  松树

  6课

  柏树

  8棵

  杨树

  ④求杨树有多少棵?就是求线段图上的哪一段?你会算吗?

  ⑤学生尝试解答

  ⑥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5+6=21求的是什么?

  21+8=29求的是什么?

  ⑦同桌互相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⑧小结:这里的三个条件是连续比多少的,解答问题时,可以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结果和第3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

  2、教学“想一想”

  (1)把第一个条件改为

  ①柏树比松树少6棵

  ②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

  (2)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一比

  讨论:

  (1)这三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道题为什么都要先算柏树的棵数?

  三、巩固练*

  1、练一练第1、2题

  (1)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2)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十九第1题

  ⑴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⑵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十九2、3、4、5题。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数学,激发学*数学的积极性。

  4.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用不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已有条件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

  教学关键

  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篇头动画

  1. 师:小朋友们,你们爱看动画片吗?

  2.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片。想看吗?会唱的一起唱。(引言:播放主题歌)

  3. 刚才我们看的是什么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

  4. 今天蓝猫也来到了我们教室,和我们一起学*。请看屏幕:(播放专卖店录像)

  (二)书包信息

  5. 师:从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6. 生:黄书包有6个、蓝书包有6个、红书包有6个、

  7. 师:除了颜色,还有什么不同?仔细数一数,大书包有几个?小书包呢?

  8. 生:大书包8个、小书包10个。

  9. 师:大家了解的信息真多,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生提问)

  10.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计算? 8+10=18(个)、6+6+6=18(个)、6×3=18(个)

  11.问"6×3"的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抽象出"3种颜色的书包,每种有6个")

  12.小朋友,想象一下,一周以后……这里的书包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卖出了一些书包)

  13.师:正如小朋友想象的那样,一周后,专卖店卖出了15个书包

  师:现在又可以提出什么新的数学问题了?(还剩多少个书包?)(非常好)

  二、 讲授新课,主动探究

  (一)研究例题

  1. 师: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着列出算式做一做,做完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哪个小朋友先来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

  2. 生(1)6�w3=18(个)18-15=3(个)师根据回答板书。

  3.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4. 生(2)8+10=18(个)18-15=3(个)师根据回答板书。

  5.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如果有,作出肯定:你能和别人想的不一样,真棒!)

  6. 师:用第一种方法的小朋友举手,第二种呢?有没有想出两种方法的?

  7. 问第一种 :你们是选择了哪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用到的信息和解决的问题组合起来,就是一道应用题。谁来完整的叙述一下?

  8. 生(1)蓝猫专卖店进了3种颜色的书包,每种有6个,卖出了15个,还剩多少个书包?(如果出现两问的编题,师作出肯定:很好,还可以怎么说?)

  9.师:请刚才那位小朋友说一说:你在解决"还剩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分几步来解决的?

  10.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先求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再求还剩多少个书包?

  11.问第二种:你们又是选择了哪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来叙述成一道应用题?

  12. 生(2) 蓝猫专卖店进了8个大书包和10个小书包,卖出了15个,还剩多少个书包?

  13.选择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的同学,他们又是分几步来解答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人自己说一说。(谁来交流一下)

  14.出现全部信息:

  师:小朋友能够合理的选择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真不简单!这两种方法虽然选择的信息不同,但在解决"还剩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时也有相同的地方,你们仔细看一下,有什么地方相同呢?

  15.生答:(1)都是先求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再求还剩多少个书包?(说的真好)

  师:为什么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生: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就能求?"还剩多少个书包?"

  16.手指"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师: "一共有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虽然在题目中没有出现,但它其实就藏在题目的中间。需要我们小朋友自己去发现。

  17.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要要分几步来解答?(两步)(板书课题)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继续研究

  师:一周以后,书包专柜上只剩下3个书包了,小朋友,如果你是这家专卖店的经理,你会怎么办?

  经理和我们小朋友想的一样,又进了两箱书包。

  1. 出现两箱书包,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书包?谁有本事求出来?

  2. 生:不知道每箱有多少个书包?

  3. 师:那怎样才能知道呢?

  4. 生:打开数一数、查看包装上的数量

  5. 师:真是个好办法,(每箱有30个)。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6. 生:30×2=60(个)60=3=63(个)

  7. 师问:30×2求的是什么?两箱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8.师:为什么要先求出"两箱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9.生:先求出"两箱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就能求出"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三.巩固练*,内化新知

  1.师:下面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动动小脑筋):想一想:先求出什么?

  2.师:轻声读一读每道题目,再想一想,解决这些问题要先求什么?

  (解决第一个问题先求什么?)

  (1)蓝猫专卖店有5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1个,还剩多少个?

  (先求: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同意吗?)

  (2)蓝猫专卖店有红色运动鞋8双,蓝色运动鞋10双,卖出12双,还剩多少双?

  (先求:一共有多少双运动鞋?)

  (3)蓝猫专卖店有15袋保龄球,卖出10袋,又进来12袋,现在还有多少袋?

  (先求:卖出后还剩多少袋?)

  3.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先求:一共进了多少袋?)

  4.师:你的想法很独特,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下。(鼓掌)(请你们任选两题列式计算。)

  5.(当回小会计):

  师:蓝猫专卖店的生意越做越好,经营的品种也越来越多。这是专卖店一个月部分文具用品的进货和销售情况(媒体出示)

  文具用品 进货 卖出 剩余

  文具盒 大号25个、小号40个 50个

  橡皮 5盒、每盒20块 85块

  卷笔机 红色12个、蓝色15个 16个

  铅笔 3盒、每盒50支 120支

  师:经理知道我们小朋友今天学到了新的本领,想请你们当回专卖店的小会计,帮他完成这张表格。小朋友,你们能帮这位经理解决这些问题吗?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对?

  小组汇报交流。(请这一组小朋友上来说一说各自的想法,第一题:剩余文具盒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你们个个都是出色的小会计。)

  6.(出个小注意)

  师:你们为蓝猫专卖店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经理准备用25元钱为你们购买一些奖品,奖品就是蓝猫专卖店里的学*用品。

  (卷笔刀5元、水彩笔4元、练*本3元)经理想从这三种商品中选择1~2种购买,怎样买正好用完这25元钱呢?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想法填在表内。

  7.小组讨论交流。

  (想出一种方法的小组举手,两种的呢?三种的呢?三种以上的呢?)

  (先请想出一种方法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

  (你们是怎么想的?)这个方法很好。

  (还有哪一组来补充),这个方法也不错。

  还有吗?

  8. 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经理到底买了什么呢?瞧!奖品就在这儿。这些奖品应该奖给谁呢?就奖给我们三()班的全体小朋友。你们推选哪位小朋友来领奖。

  四、总结谈话,激励创新

  师:能有机会和这么聪明的小朋友合作,丁老师感到非常愉快。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小朋友,你还有什么话想说吗?

  师:蓝猫也有话想对你们说(结束语)

  小朋友再见!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会分析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先认真审题,再列式计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1)二(1)班男生20人,女生18人。(学生可能提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者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2)汽车上有36人,到站下去8人。(学生可提出车上还剩多少人?)

  2.根据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

  (1)妈妈买来12个苹果,________。还剩多少个?

  (2)小明拍球50下,________。小明和小刚一共拍了多少下?

  3.做书上的准备题

  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学生独立在课堂练*本上解答,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

  4.订正板演24-20=4(个)答:还剩4个。

  问: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是什么,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二)学*新课

  师说:刚才的复*题大家做得很好,老师知道大家对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将第1个已知条件“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出,而告诉你“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你会算吗?(出示例1),这道题就不能用一步直接算出还剩多少个。我们今天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1.解题方法

  (1)读题

  小声自由读一遍,指名读一遍,齐读一遍。

  (2)找已知、求

  学生口述,教师在题中标出。

  师问:和复*题比较,哪儿变了?哪儿没变?(已知条件变了,问题没变)已知条件变成几个了?谁能再说一说?教师同时贴出皮球的实物图。(课本P6图)

  (3)分析数量关系

  师问: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一共有多少个和卖了多少个?)哪个已知没给?哪个直接给了?那应该先求出什么?(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根据哪两个已知可以求出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同时板书:

  根据板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先算什么?

  通过充分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请好的同学分析数量关系。(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一共有皮球多少个和卖出多少个,卖出20个已经知道,所以要先求出一共有皮球多少个。根据有白皮球6个和18个花皮球,就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同时板书:

  ①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②还剩多少个?

  6+18=24(个) 24-20=4(个)

  答:还剩4个。

  解答后,可追问:6+18=24(个)求出的是什么?24-20=4(个)求出的又是什么?以强化解题思路。

  2.总结学*方法

  师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会了例1,在学例1时,第一要认真读题,最少读3遍,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第二要找出已知、求,认真在题上标出。第三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最后再正确解答。要想正确解答两步应用题,这四步一步不能少,而且还离不开认真二字,下面我们做一些练*,看谁做题认真,解答正确。同时板书。

  (1)读题。

  (2)找已知、求。

  (3)分析数量关系。

  (4)正确解答。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同学们做了20个泥人,老师做了8个泥人。送给幼儿园25个。还剩多少个泥人?按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此题。

  (1)默读3遍题。

  (2)在题上标出已知、求,指名说一说。

  (3)互相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解答,指名上黑板板演。

  20+8=28(个)

  28-25=3(个)

  答:还剩3个泥人。

  (5)追问:20+8=28(个)求出的是什么?28-25=3(个)求出的又是什么?

  2.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新街车站下去8人。又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2)商店里有蓝书包40个,绿书包3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根据做题情况,进行指导。

  3.比较练*

  (1)学校里有14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2)学校里原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认真读题后,问:这两题哪相同?哪不同?(都是求现在有多少盒粉笔,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有两个已知条件,是一步应用题,第(2)题有三个已知条件,是两步应用题)

  4.总结

  今天学的两步应用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先加再减,先减再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学*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出数量关系比较容易分析的。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它们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解题思路相*,就是要求剩下多少或者一共有多少,必须先求出原有的数。

  两步应用题是由一步应用题复合而成的,所以在复*准过程中,安排了补问题、补已知条件和一步应用题,以此巩固一步应用题的结构,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由此引出其中一个已知不直接给出,而换成另外两个条件,就不能用一步解答,引出新课: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在学*新课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惯,按照

  (1)认真读题;

  (2)找准已知、求;

  (3)分析数量关系;

  (4)正确解答这四步指导学生学*这部分知识,使学生明确找准中间问题是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关键。

  在巩固反馈过程中,注意练*的层次,先完成做一做,引导学生按四步完成此题,并通过追问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然后独立完成两题,接着再通过一组应用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8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初步认识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弄清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学生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

  2.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两步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隐藏的条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1.出示课件,师: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出来活动,看!森林里有一群小兔子,它们也出来找吃的了。

  出示:白兔5只,黑兔比白兔多5只。

  2、问:

  (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汇报)

  (2)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学信息的?(学生分析黑兔比白兔多5只的含义)

  (3)信息中的数量有直接关系吗?你怎么想的?

  (4)你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说,师用黑板条出示)

  ①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黑兔有多少只?

  ②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两种兔共有多少只?

  (5)这些问题中,哪个一步能解决?哪个不能一步解决?(生说)

  3、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师指②

  二、合作探索,研究问题:

  1、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呢?在小组内试着分析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用不同方法分析(线段图、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手)

  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分析方法:

  (1)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析这道题的?

  生:我们组是用画线段图方法来分析的。

  师:那好,请你到前面边画图边分析,好吗?

  白兔

  5只共?只

  黑兔

  多5只

  (2)师:他们组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的。其他组的同学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们组是从条件入手分析的。

  师:你能分析吗?指名分析。

  师:他是从条件入手分析的,他分析的多完整呀!

  (3)师:还可以怎样分析呢?

  生:我是从问题入手分析的。指名分析。

  师:他分析的真准确。谁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再来分析一遍。

  指名两人分析。

  3、 解决问题:

  (1)能把你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

  (2)指名板演:

  ① 黑兔有多少只?5+5=10(只)

  ② 两种兔共有多少只?10+5=15(只)

  (3)指名讲解,师追问:为什么第一步要先求黑兔的只数?也就是说黑兔的只数是解决两种兔共有多少只的什么?(中间问题)

  谁再说说解决两种兔共有多少只的中间问题是什么?

  4、 讨论比较:

  大家观察比较一下第①和②小题,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充分讨论,认识到:这两道题的条件相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方法不同。第(1)题只需一步解答;

  第(2)小题却要分两步计算,问:在解答过程中,哪个条件用了两次?为什么用两次?其中黑兔的只数用了两次,即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求异拓展:

  小兔子们又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出示线段图:

  白兔

  5只 共?只

  是白兔的2倍

  黑兔

  (1) 你先看图说说图意、指名说。

  (2)你能分析解答这道题吗?自己分析、解答。

  (3)指名分析、解答。师追问:解决共有多少只的中间问题是什么?哪个条件用了两次?为什么用两次?

  2、开放练*,灵活组合:

  小兔子们看同学们这么聪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快看看是什么?

  出示:

  ① 海棠花12盆;②杜鹃花比芦荟多10盆。③茉莉花的盆数是海棠花的3倍;

  ④芦荟8盆;⑤月季花比海棠花少6盆;⑥蝴蝶兰的盆数是芦荟的2倍。

  师:你知道海棠花的盆数是月季花的多少倍吗?

  自己分析解答;指名汇报。

  你能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吗?自己提问题、解答。

  四、总结收获:

  1、 你有什么收获?

  2、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师问:今天学*的应用题从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你认为解答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解答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里给出的已知条件,确定出哪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先求出中间隐藏的条件,再进行计算。)

  五、课外实践作业:观察和调查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应用本节学到的本领,编成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六、板书设计:

  含有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① 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黑兔有多少只?

  5+5=10(只)

  ② 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两种兔共有多少只?

  白兔 ①黑兔有多少只? ①黑兔有多少只?

  5只 共?只 5+5=10(只) 52=10(只)

  黑兔 ②共有多少只? ②共有多少只?

  多5只 10+5=15(只) 10+5=15(只)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二种解答方法,即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

  (三)初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道应用题的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第二种解答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解“减去两个数的和”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写有准备题和巩固练*题的翻转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口答下面各题(要求:先提出问题,再说出算式)

  (1)书架第一层有600本故事书,第二层有200本。

  (两层共有故事书多少本?)600+200

  (第一层比第二层多多少本?)600-200

  (第一层的故事书是第二层的几倍?)600÷200

  (2)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

  (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30-11

  (做纸花比做小旗多用几张?)11-9

  (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11+9

  (还剩多少张?)30-11-9

  2.以旧引新

  学生提出第四个问题并列出算式后,教师指出: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要求还剩多少张,可以从总张数30里先减去做纸花用去的11张,再减去做小旗用去的9张,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张。接着教师设疑:“那么这样的题,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呢?请同学们思考。”教师同时将例题完整地出示在黑板上。

  (二)学*新课

  1.出示例题

  例3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先试着让学生画出图,再说说算法。教师同时将正确画法和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1)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11+9=20(张))

  (2)还剩多少张?(30-20=10(张))

  答:还剩10张。

  2.画一画,做一做

  小小图书箱有图书85本,上午借出32本,下午借出26本,还剩多少本?

  (1)用上题的方法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在图上画出先算的那一部分。

  教师出示题目和要求后,可请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做在课堂练*本上。

  做一做的题完成后,可请同学们再说说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上午和下午共借出多少本,再算借出后还剩下多少本)

  3.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同类型题“副食商店有食盐32袋,上午卖出11袋,下午卖出14袋,还剩多少袋?”

  先让学生根据今天学*的解题方法想一想,说一说。要求还剩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要知道商店有食盐多少袋和上、下午共卖出多少袋。应该先算上、下午共卖出多少袋,再算还剩多少袋)

  4.议一议,说一说

  通过以上三个题的研究学*,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算理和算法已经基本掌握,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今天学*的第二种解法的特点,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第一组题:教师打出投影,要求同学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食品店有95瓶汽水,上午卖了36瓶,下午卖了45瓶,还剩多少瓶?

  (1)用上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先算上午和下午共卖了多少瓶汽水)

  (2)请画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的部分。

  2.第二组题:用第二种方法解答下面问题

  (1)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2)服装店运来200米花布,做儿童服用了54米,做婴儿装用了46米,还剩多少米?

  3.第三组题:选择正确算式,并在( )里打“√”

  (1)学校里原有80盒粉笔,第一天用去18盒,第二天用去26盒,还剩多少盒?

  (2)商店有红书包40个,蓝书包5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第一种解答方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已经学会第一种解答方法,因此新课的引入直接出示例题。学生做出第一种解答方法后,教师设问:“那么这样的题,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讨,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教学活动,逐步理解第二种解答方法,最后又安排了3组巩固练*,让学生在比较中强化理解算理和算法,以便更好地掌握第二种解答方法。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10

  设计理念: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入手,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未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们都去了什么地方?能告诉老师和同学吗?

  看来,同学们去的地方真不少,玩的也很开心。(出示课本第2、3页的情景图)假期里的儿童乐园也非常热闹,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请你仔细观察,儿童乐园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

  (质疑):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根据两个信息提出的问题,小朋友很快就解决了,可是有些小朋友根据看木偶戏这一情境提出的问题却难倒了很多的小朋友,那到底是什么数学问题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看木偶戏)

  二、交流信息,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看木偶戏的情境图。

  师: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发现了原来有22个同学在看木偶戏,走了6个,又来了13个小朋友。

  师:根据你们看到的这些情景,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谁想试一试?

  生1:有多少人在看戏?

  生2:现在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

  2、同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你们是怎样想的?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各组讨论情况)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谁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生1:我们是用原来看木偶戏的22人,去掉去沙包的6人,然后再加上看戏的13人,就是现在看木偶戏的人数。

  生2:我们有不同的意见。我们是用原来看木偶戏的22人,加上又来看戏的13人,然后再减去去丢沙包的6人,就是现在看木偶戏的人数。

  师:看来你们都有不同的想法,那么你们用算式计算出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

  (学生在练*本上列算式,老师巡视)

  师展示学生计算的过程并板书:

  (1)22+13=35(人) 35-6=29(人)

  (2)22-6=16(人) 16+13=29(人)

  (3)13-6=7(人) 22+7=29(人)

  (4)22+13-6=29(人)

  (5)22-6+13=29(人)

  3、观察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了解前三种是分步列式而后两种是综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样,②和⑤想法一样。前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

  师: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解决方法,这种方法是什么?(同桌交流)

  通过比较优化几种解法。

  4、小结:你发现今天所解决的问题和以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吗?

  三、实践应用

  师:木偶戏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看看参加接力赛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

  1、第6页第1题:(课件演示:接力赛)

  1)说说图画的意思,寻找信息和问题后,列出相应的算式。

  2)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第7页第4题:

  玩累了,还是来到休息室里休息一下吧?看好学的小朋友一起又在讨论数学问题了,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演示:看足球赛)

  1)解决这道题,有什么困难?

  2)求中国队的总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3)填写统计表

  4)通过这个统计表,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总结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后拓展:

  观察一下家中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7)

——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 1

  本课内容为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两步连除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上学期所学*的两步连乘计算的逆解题,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类的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更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加灵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实用价值,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这些解决问题的经验比较,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但思考方法是一致的,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而且本课的教材所选择的素材贴*学生,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以图文结合为主的呈现形式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能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利用条件的能力。

  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 2

  目的:

  1、让幼儿学会仿编和解答4的加减应用题。

  2、在生活情景中能根据水果卡片自编4的加减应用题。

  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请家长带 幼儿去买东西,使幼儿了解一个买与卖的过程。

  2、物质准备:准备各种水果卡片,人手4个替代物作钱。

  过程:

  一、以“帮农民伯伯摘果子”引入。

  “小朋友,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农民伯伯想请你们帮他摘水果,你们愿意吗?”(愿意)

  二、游戏“摘水果”。

  师交代游戏玩法和规则。

  三、分类活动:分水果。

  1、引导幼儿将自己所摘的水果跟同伴之间进行交流。

  2、交代任务:将各种水果分别放在筐里。

  四、歌表演:《摘苹果》。

  “果园大丰收了,我们多高兴啊,让我们来唱首**收的歌吧!”。

  五、师通过情景表演仿编4的加减应用题。

  1、仿编4的减法应用题。

  “摘完水果了,我觉得真渴啊,我该怎么办?(买水果吃啊!)可农民伯伯已经把水果卖给老板了,我得去买水果吃了。大家看,我有多少钱?(4块钱)我只有四块钱,这些钱啊只能买两次水果,我得好好的想想看该买什么水果吃了。”

  ①师买了一个苹果,提问题。

  “刚才老师做了什么事?(买苹果)我原来有几块钱,(4块钱)买1个苹果花了几块钱,(1块钱),仔细听老师给你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②引导幼儿了解仿编减法应用题的条件。

  “给你们提了什么问题?”(还剩下多少钱?)

  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还剩下3块钱)

  “你们是怎么知道还剩下3块钱的?”(因为老师原来有4块钱的,买苹果花了1块钱,就还剩下3块钱。)

  ③才出示算式卡:4―1=3,引导幼儿了解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我们学过了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减法)

  2、仿编4的减法应用题。

  “还剩下的钱我想买什么呢?”

  ①师买了3根香蕉,提问题。

  “陈老师买苹果花了多少钱?(1块钱)那买香蕉又花了多少钱?(3块钱)仔细听,老师又给你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②引导幼儿了解仿编加法应用题的条件。

  “刚才老师给你们提了什么问题?”(一共花了多少钱?)

  “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一共花了4块钱)

  “你们怎么知道一共花了4块钱啊?”(因为老师买苹果花了1块钱,买香蕉花了3块钱,一共就花了4块钱)

  ③出示算式卡:1+3=4,引导幼儿了解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加法)

  六、幼儿仿编4的加减应用题。

  “爸爸妈妈不在家,没时间去水果店买水果,我们来当家,帮爸爸妈妈到水果店买水果吧,请小朋友看看,爸爸妈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几块钱?”

  1、提出编题方法。

  4块钱只能买两次的水果,买一次水果后,问同伴一个问题;把剩下的钱买第二次水果后,再编一个问题,考老师。

  2、请个别 幼儿进行仿编,师指导。

  七、游戏:“水果店”

  1、分配角色,2个女售货员,2个男售货员,编2+2=4的应用题。

  2、交代游戏规则:

  ①水果摊的任何水果只能1元1个。

  ②顾客买了一次水果以后,就得问同伴一个问题,剩下的钱买第二次水果后,再问老师一个问题。

  ③强调最后的一句话不能说出答案,应该提问题去考别人。

  3、幼儿游戏,师指导。

  八、集体小评,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编的问题。

  九、结束。

  “小朋友摘水果摘得这么棒,另外一个果园的农民伯伯也想请你们帮他摘果子,愿意吗?(愿意)那就快跟老师去果园吧!”

  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 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后进行的,是分数乘法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对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要求什么,就是求某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从而得出用乘法列式计算的道理。

  本次课的教学,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1、从教学观念上,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突出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实践了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例如:学*例题时,学生根据课前设计的学*材料完成先自学,分组讨论,然后汇报,答疑,小结等环节,从中获取初步知识。教师在学生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教师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写出反思小结。整个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作用得到加强。

  2、在教学中,把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这节课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兴趣和结合*题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例如教学例1时:提出了‘你根据我国现有的国土资源人多地少的矛盾,给国家提一些好的建议?’的问题,目的是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现状,教育学生珍惜每一寸土地。又如:*题中有书包重量与人体重关系的研究,从探索中使学生认识到背负过重的东西会损害我们的身体,教育他们正确地处理人体负重问题,从而健康生活。这些问题的提出紧贴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起到了细雨润无声的作用。

  3、教学中紧紧抓住了这节课的关键,即:关键句的处理。重点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即:关键句---单位1---线段图---求什么----就是求某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本次课的教学,也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思:

  1、在学法指导上缺少应变,问题的提出有些抽象化,师生间的配合欠默契。这些问题的出现,从学生方面讲是:基础较差,无法完成相应的学*任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教学手段单一,变化不足,调整不及时,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造成的。

  2、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原则。这节课对差生关注不够,存在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完的情况。

  3、要在教会学生学*方法上多下功夫。本次课的教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不够。

  4、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 4

  在人教版五年制数学第七册课本练*八中有这样一道题:体育用品厂4000个羽毛球要包装,每筒装羽毛球12个。这些羽毛球最多能装多少筒,还剩几个?这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列算式是4000÷12=333(筒)……4(个)。当我在课堂上订正这道题时,梁晓凯同学高高地举起手,“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这道题的结果应该是334筒余4个。”“哦?”我迟疑了一下,这时很多同学都举手同意梁晓凯的意见,我赶紧把话题接过来,“为什么?”“因为剩下的4个还需要一个筒”“原来是这样,那应该是334筒,怎么还余4个呢?请大家共同讨论一下,正确答案究竟是多少”我不露声色地说。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争论过后,吕炳全同学说:“应该是333筒余4个,因为题中的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这题改成:体育用品厂4000个羽毛球要包装,每筒装羽毛球12个。这些羽毛球能装多少筒?把这两道题进行一下对比,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我做了小结:课本上这道题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是精确计算,梁晓凯同学说的334筒余4个,是混淆了有余数的除法和*似数的区别,不符合题中的要求,所以是不正确的,但是梁晓凯同学犯的这个错误值得,他提醒了大家在今后的学*中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后再做出解答。

  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我们的教学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我从来没遇到也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教学又走进了误区,又在围绕着考试转,考什么教什么?曾记得连续两次期末考试都考了用“进一法”求*似数的应用题,所以老师们对此类应用题倍加重视,一讲再讲,惟恐学生不会,讲得多了,学生也就死记硬背,依葫芦画瓢,根本不懂题意,拿过来就做,因此导致了今天错误的出现,这难道不是我们数学老师的悲哀吗?应用题教学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我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特别重视应用题的教学,重视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学*、钻研,留心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结合生活实际,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讨论、交流中去感知应用题的结构和一般的解答步骤。从教学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 5

  《图文应用题》教学反思应用题是数学中的非常常见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接触应用题。在教学图文应用题时,我发现一年级的小朋友很聪明,老师把题目一说他们能很快说出了答案,但是我发现有部分小朋友列式子会出问题,他们会把得到的结果用来运算,而得到已知的条件。比如:老师有15支铅笔,奖掉了7支给小朋友,请问还有几支?很多小朋友能答得上是8支。当你请他列算式时,就会发现他是这样列的:15-8=7。课堂上我发现有小朋友是这样列的,当时给予纠正,并且课后还给家长发信息,告诉家长小朋友在家做作业发现类似情况,应该怎样指导小朋友。后来有家长给我反映,他家的小孩子就是这个问题纠正不过来,他还问了邻居的小孩(也是我的一个学生)有没有这种现象,邻居小孩也有,但能纠正过来。那两个小朋友是学*成绩好的,听到这个信息后,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必要在课堂上再强调一下。于是我利用课前复*,再一次讲到这个问题,课堂上学生都跟着我来,而且还跟着我想象,我说我们要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来计算,在黑板上板书两个已知,下面就有小朋友讲,两个已知它们是好兄弟分不开,我也就跟着小朋友继续说,好兄弟分不开,但是它们通过运算就会产生问题,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经过这样一讲解很多小朋友都印象深刻了,课后我又找了几个小朋友出了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结果发现这下都懂了,没有再犯那样的错误的了。

  其实,有序、有效的课堂组织,老师的精心准备两者对于课堂教学都很重要,并且缺一不可。这样课堂才会产生很多灵感,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老师教起来也觉得不费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8)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1

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在整节课中我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既为新知的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例题的选择、练*的设计都和生活实际相关,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美。2、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了线段图的作用,线段图的教学从三年级就开始了,但在*时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没有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的意识和*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体会到线段图的作用,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本节课这么强调线段图就是想让学生明白线段图能让你更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能帮你找到与众不同的解法,能让你更准确地把握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其作用,才能有用的意识,从而形成用的*惯。

不足之处: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2

  本节课呈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北京颐和园图片。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是:北京颐和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其中昆明湖占地219公顷,万寿山占地面积仅是颐和园的1/4。借助问题“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引入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的学*。这节课主要解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时,从游览世界文化遗产的话题引入文字信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信息提出与本节学*有关问题,展开学*活动。

  本节课是在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首先设计三道找单位“1”的复*题,为学生学*新知识做好辅垫。因为学生有了学*简单分数应用题的经验,因此在理解题意之后我放手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解答试做,做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讨论,讨论完成请学生上台展示方法。在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学*,成为学*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生展示时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理清题中数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充分的考虑,也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但在教学中还是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学生明白但表述不清楚,个别学生表述单位“1”加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时,发现还很有点模糊。因此,我觉得今后在常态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教师给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述说解题思路帮助分析问题。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3

  (一)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因为学生有了学*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因此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分析、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自己说解题思路。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的主人,调动了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不足:

  当然,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充分的考虑,也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但在教学中还是显露出了一些问题:

  1、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在学生表述单位“1”加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时,发现很多的同学有点模糊。

  3、学生明白但表述不清楚,就是因为被圈在了教师给的固定模式里,因此我觉得今后在常态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教师给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述说解题思路帮助分析问题。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4

  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教学过程的:

  1、复*时我设计了找单位“1”和写数量相等关系式的练*,是为了学*新课做准备。

  2、出示新课,让学生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

  引到学生想:画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怎样画?

  3、根据线段图,写关系式。

  4、根据关系式列算式,并解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了两种不同的数量关系式,根据不同的关系式,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但是,在讲解算式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时,有一部分人对第二种算法中括号部分算的是什么,有点模糊,不能清楚地表述出来。在教学后,我真正感觉到,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分率表示什么量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点,但因为单位1加几分之几这样的分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因此要更为重视与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

  本课通过教学设计与实践操作,并反思教学过程,颇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地研究理解教材,把握其重难点,更深入地研究理解学生,考虑他们的学*方式,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成长的利弊,力求使教学设计得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去理解,注重对学生学*方法、学*情感的培养,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与思维品质。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5

  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教学过程的:

  1、复*时我设计了找单位“1”和写数量相等关系式的练*,是为了学*新课做准备。

  2、出示新课,让学生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引导学生想:画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怎样画?

  3、根据线段图,写关系式。

  4、根据关系式列算式,并解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了两种不同的数量关系式,根据不同的关系式,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但是,在讲解算式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时,有一部分人对第二种算法中括号部分算的是什么,有点模糊,不能清楚地表述出来。在教学后,我真正感觉到,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分率表示什么量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点,但因为单位1加几分之几这样的分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因此要更为重视与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

  本课通过教学设计与实践操作,并反思教学过程,颇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地研究理解教材,把握其重难点,更深入地研究理解学生,考虑他们的学*方式,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成长的利弊,力求使教学设计得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去理解,注重对学生学*方法、学*情感的培养,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与思维品质。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9)

——《图文应用题》的教学反思实用五篇

  《图文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1

  应用题是数学中的非常常见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接触应用题。在教学图文应用题时,我发现一年级的小朋友很聪明,老师把题目一说他们能很快说出了答案,但是我发现有部分小朋友列式子会出问题,他们会把得到的结果用来运算,而得到已知的条件。比如:老师有15支铅笔,奖掉了7支给小朋友,请问还有几支?很多小朋友能答得上是8支。

  当你请他列算式时,就会发现他是这样列的:15-8=7。课堂上我发现有小朋友是这样列的,当时给予纠正,并且课后还给家长发信息,告诉家长小朋友在家做作业发现类似情况,应该怎样指导小朋友。后来有家长给我反映,他家的小孩子就是这个问题纠正不过来,他还问了邻居的小孩(也是我的一个学生)有没有这种现象,邻居小孩也有,但能纠正过来。那两个小朋友是学*成绩好的,听到这个信息后,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必要在课堂上再强调一下。

  于是我利用课前复*,再一次讲到这个问题,课堂上学生都跟着我来,而且还跟着我想象,我说我们要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来计算,在黑板上板书两个已知,下面就有小朋友讲,两个已知它们是好兄弟分不开,我也就跟着小朋友继续说,好兄弟分不开,但是它们通过运算就会产生问题,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经过这样一讲解很多小朋友都印象深刻了,课后我又找了几个小朋友出了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结果发现这下都懂了,没有再犯那样的错误的了。

  其实,有序、有效的课堂组织,老师的精心准备两者对于课堂教学都很重要,并且缺一不可。这样课堂才会产生很多灵感,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老师教起来也觉得不费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图文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2

  虽说教学一年级已有三届,但从上个学期的三年级下来,还是有点不太适应。也正是因为有多年的教学一年级的经历,深知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加上一年级数学的简单,教学起来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教学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是继认识时间后的第二大难点。

  一、让学生开口说。

  在教学图文应用题时,让学生先观察图意,不要求他们编题,只要说出你看到了什么,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刚开始不知怎样说,教师就带着学生说,慢慢地让学生自己说。提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就让学生找“?”,找到以后再提问。

  二、让学生理解算理。

  当学生能提问后,教师应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刚开始接触时,学生不理解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意思?教师可扶着学生:求这个问题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还是从总数中去掉?难度一降低学生就会说。而后,就直接让学生说思考的过程。从教学情况看,学生经过训练他们会说算理。当列好算式后,再让学生说说所列算式的意义。图文结合应用题的难点是,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应是总数,学生往往用部分数减部分数。老师这时问学生:从什么里面减掉?这样一问,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总的来说,其实一年级学生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的,我们应该从零开始。今后多练*,多让学生说说图意,然后再列算式解决应用题!

  《图文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3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图文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是学*文字应用题的基础。在图文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画面意思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要。下面谈谈我是如何进行图文应用题教学的:

  1、教学要直观明了。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少,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操作感兴趣,因此教学必须运用好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去感知、理解画面意思。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出示小鹿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完整说出题意,通过观察、口述,使学生弄清图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数量,再此基础上去进行列式计算。并总结出解题4个步骤:一看题目,二想方法,三列式计算,四检查。教会学生找单位名称和回答问题,因为课本每一道例题都没写单位和回答问题,这样对以后学*应用题是不利的,要很长时间来训练,到不如在开始学*时应用题时就要求学生有完整的解答。

  2、应用题教学应重视算理、理解含义。

  应用题启蒙教学应当重视算理,揭示算法的含义,避免教学加减法应用题时,让学生硬搬“求一共用加法”和“还剩用减法”这一模式。怎么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呢,比如在刚刚进行图画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利用教具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白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是用加法计算和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在教学中每道题我都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为什么用减法计算,逐步强化算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3、数学语言训练

  图文应用题要有数学语言训练,如:人教版下册61页求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就是把35和30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又如72页例3: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就是求12比8多几?所以用减法计算。把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表达,学生理解题意较为好一些。

  《图文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4

  虽说教学一年级已有三届,但从上个学期的三年级下来,还是有点不太适应。也正是因为有多年的教学一年级的经历,深知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加上一年级数学的简单,教学起来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教学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是继认识时间后的`第二大难点。

  一、让学生开口说。

  在教学图文应用题时,让学生先观察图意,不要求他们编题,只要说出你看到了什么,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刚开始不知怎样说,教师就带着学生说,慢慢地让学生自己说。提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就让学生找“?”,找到以后再提问。

  二、让学生理解算理。

  当学生能提问后,教师应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刚开始接触时,学生不理解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意思?教师可扶着学生:求这个问题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还是从总数中去掉?难度一降低学生就会说。而后,就直接让学生说思考的过程。从教学情况看,学生经过训练他们会说算理。当列好算式后,再让学生说说所列算式的意义。图文结合应用题的难点是,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应是总数,学生往往用部分数减部分数。老师这时问学生:从什么里面减掉?这样一问,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总的来说,其实一年级学生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的,我们应该从零开始。今后多练*,多让学生说说图意,然后再列算式解决应用题!

  《图文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5

  虽说教学一年级已有三届,但从上个学期的三年级下来,还是有点不太适应。也正是因为有多年的教学一年级的经历,深知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加上一年级数学的简单,教学起来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教学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是继认识时间后的第二大难点。

  一、让学生开口说。

  在教学图文应用题时,让学生先观察图意,不要求他们编题,只要说出你看到了什么,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刚开始不知怎样说,教师就带着学生说,慢慢地让学生自己说。提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就让学生找“?”,找到以后再提问。

  二、让学生理解算理。

  当学生能提问后,教师应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刚开始接触时,学生不理解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意思?教师可扶着学生:求这个问题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还是从总数中去掉?难度一降低学生就会说。而后,就直接让学生说思考的过程。从教学情况看,学生经过训练他们会说算理。当列好算式后,再让学生说说所列算式的意义。图文结合应用题的难点是,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应是总数,学生往往用部分数减部分数。老师这时问学生:从什么里面减掉?这样一问,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总的来说,其实一年级学生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的,我们应该从零开始。今后多练*,多让学生说说图意,然后再列算式解决应用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