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进位的与不进位的口算方法相同。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后,应用这一已有知识探索出进位的口算方法对学生而言已不再是难事。我认为在新课的展开时,应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我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口算的方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一些学生已经能用在脑子中列竖式的方法来口算,一些学生能用前一节所学的方法即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时,可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乘得的积加起来。应该说,除个别学生外,其他学生都掌握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反思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错,一些学生当然是因为粗心做错,而有些学生对于算理还是有些模糊。在全班反馈中我没有抓住学生的错误进一步反问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而只是一味地让别的同学来帮助他正确解决。然后在课后单独辅导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询问其错误的原因。

  我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记得有个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使教学显得一帆风顺、严丝合缝,这样的课未必是好课。“剥夺学生犯错的权力就等于限制他们自由选择的意愿”。所以,数学教学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权利,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自我,培养他们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进而形成良好的学*品格。

  所以,我想,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的同时,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原有的错误为什么是错的,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分析错误使全班学生都能关注这种错误,从而真正理解算理。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2

  1、教材中选用大象运木头,猴子摘桃,这些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课堂中,没有像一般公开课改情境,还是应用这两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刚才的教学促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

  2、在学生的交流中,我一直引导学生对同伴的方法进行理解,让大家欣赏不同算法的精彩,达到思维的相互沟通和方法的相互融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类、优化,在此基础上作出选择和自我调整,使学生的建构活动富有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尊重不放纵、自主不自由。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刚才教学中,既追求解决方法的多样化,也重视方法之间的沟通和优化。教学优化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比较,使其将自己的算法与别人的算法作比较,并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需要,从而捂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在教学3×20后,很多小朋友认为用3×2=6,推出3×20=60最简单,但有一个女孩认为用20+20+20=60简单。这时,我还是尊重这位同学的相法,没有强调让她和其他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在算8×20时,我再问她:“现在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她通过再次比较,因为8个20相加太复杂,所以认为由8×2=16推出8×20=160最简单。

  因为学生的个人差异,解决同样的问题又想出了不一样的方法,接着带领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法,这一点十分必要,也就是优化过程。学生思维开放以后,必要的选择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态度。这一态度也要从低年级培养。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3

  本课是初次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进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乘法的笔算方法。结合计算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听了束双文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1.复*铺垫与情境创设

  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新课前的复*准备,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课作出铺垫或分散难点。教学中这个环节,创设情境,通过复*数的组成,唤醒并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思维细胞,为新知学*作好准备。

  2.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

  在学*不进位的口算时,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口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再结合例题计算20×8,让学生说思考方法。

  3.估算与精确计算

  在练*巩固环节中,通过商场里购物的情境,请小朋友帮老师估算一下带的钱够不够、大概要带几十元等问题,发展学生估算的能力。最后通过自由选择几个同样的玩具算算要多少钱进行精确计算。

  4. 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说,交流想法,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商榷之处

  1.重点不够突出,层次不够清晰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而不是在验算的过程中强调。

  在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指向不明,应该先让小朋友来说20×3是怎么想的,再说3×20也可以怎么想。而不是教学中两个一起看,层次显得不分明。

  2.对教材把握还需加强

  对教材的理解,每一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加强。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4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是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乘法口诀,能口算表内乘法,能用竖式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提供了两个例题,例1中3头大象运木材,每头运20根,用图画呈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就是求3个20是多少,并引起学生对乘法的回忆。在列出算式203以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或是把3个20连加得到60,或是从6堆直观判断一共运了60根,也会有学生通过2个十乘3得6个十来计算,或从23=6类推出203=60。教材预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说出一共运了60根,但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算的。所以,组织学生交流算法,一方面使学生仔细地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另一方面使全体学生都能理解后两种算法。因为后两种思考对继续学*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影响很大。

  解决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估计学生能列出320或203这样的乘法算式,得出3个20,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203等于60,怎么算呢?(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口算方法。)

  生1:23=6,203=60。

  生2:可能会用数的方法:10、20、30、40、50、60,或20、40、60这样直接数。

  生3:20+20+20=60。

  生4:106=60。

  重点关注第一种算法,师:23=6,为什么203=60呢?

  师:这里的2表示什么?(2个十)

  师:2个十乘3得?(6个十)

  师:6个十就是?所以只要在6后面加个0。

  指名说,全班说:2个十乘3得6个十,就是60。

  看着算式说说数量关系:每头大象运20根木头,乘3头大象,等于3头大象一共运了60根木头。

  师:那,照这样算,8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呢?(打开书,做试一试)

  学生从多种算法中选用比较好的方法需要一个过程。试一试208的积超过100,如果仍然进行同数连加或从一共几堆想一共几根会很麻烦,如果想2个十乘8或从28=16类推就很方便,这是教材为学生主动优化算法创造的一次机会。第71页想想做做第1题设计了三组口算题,每组的上面一题是表内乘法,下面一题是相应的几十乘一位数。比较同组两题间的联系,从上面一题类推出下面一题的得数,是教材又一次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算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一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教学也充分利用直观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第70页例题特意把两只猴各有的14个桃分装在两个篮子里,其中一篮放10个,另一篮放4个,而且2个放10个桃的篮子上下对齐,放4个桃的篮子也同样摆放。这样,学生很容易看出两只猴一共有多少个桃,也容易理出自己的思路。例题分三步教学:第一步是看图说得数、理思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整理、表达自己的思考:先算2个10是20,再算2个4是8,然后把20和8合起来是28。教材重视整理、交流思路,为继续教学竖式计算做准备。第二步是建立竖式的模型。把思考的步骤与过程用竖式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笔算方法,而且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不是机械地接受竖式,而是有意义地建构。教师在这里的任务不是展示和讲解竖式,而是和学生共同建构竖式,明晰竖式中每一步的计算内容。第三步是简化、优化竖式,教学竖式的一般写法。这是在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计算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先算4乘2得8以后,再把10乘2得20的2写在十位上,既表示它是20,又同时完成了20加8得28这步计算,使竖式计算既快又方便。不能让学生误解为这又是一种竖式,要充分体会是已有模型的进一步简化、优化。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每只小猴都采了14个桃。)

  师:2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乘法算式怎样列?

  生:142或214。(板书)

  师:142谁会算?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生1: 14+14=28。

  生2:10乘2等于20,4乘2等于8,20加8等于28。

  生3:数出来的,右边一共是8个,左边一共是20个,合起来是28个。

  教师重点引导第2种方法:2乘4,算的是哪边的桃子?

  2乘10,算的是那边的?然后把20和8加起来。

  师:这种口算方法,还能写成竖式。

  师板书:142,2对齐谁?为什么?接下来先算2乘4得八(8对齐哪一位?),2乘10等于20(2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等于28。

  师:这样的竖式有点麻烦,还可以写的更简便。

  齐说计算过程: 142先算2乘4得八,8对齐个位,再算2乘10等于20,2对齐十位,合起来是28。

  第71页试一试让学生计算321,这是他们第一次独立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写竖式的时候,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就能应用例题里*得的算理和算法。教材还告诉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这是因为学生尚未认识乘法交换律,也不会计算321这样的竖式。让学生再乘一遍,再次体会乘的过程,初步学会竖式的写法、乘的顺序以及积的定位。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5

  本课是初次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进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乘法的`笔算方法。结合计算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听了束双文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1.复*铺垫与情境创设

  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新课前的复*准备,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课作出铺垫或分散难点。教学中这个环节,创设情境,通过复*数的组成,唤醒并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思维细胞,为新知学*作好准备。

  2.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

  在学*不进位的口算时,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口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再结合例题计算20×8,让学生说思考方法。

  3.估算与精确计算

  在练*巩固环节中,通过商场里购物的情境,请小朋友帮老师估算一下带的钱够不够、大概要带几十元等问题,发展学生估算的能力。最后通过自由选择几个同样的玩具算算要多少钱进行精确计算。

  4. 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说,交流想法,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商榷之处

  1.重点不够突出,层次不够清晰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而不是在验算的过程中强调。

  在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指向不明,应该先让小朋友来说20×3是怎么想的,再说3×20也可以怎么想。而不是教学中两个一起看,层次显得不分明。

  2.对教材把握还需加强

  对教材的理解,每一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加强。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6

  关于余剑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我先后听三次。应该说每次都给我留下新的思考,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本节课是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教学内容是学生第二次接触乘法。关于计算课的教学,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算理及算法,一般是按部就班教学,但余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颇有新意,不仅保证内容充实,也保证了学生学*的深度。下面就余老师教学设计的特殊之处及细节处理上的一些改动,谈一谈我的感受和思考:

  一、说是复*,实则铺垫,巧无声息,层层推进。

  在教学复*阶段,余老师无论是试教还是正式上课安排了复*旧知的环节,这个环节实则是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的。我个人认为这很有必要,且很有特色,思考到位。这部分教学设计,对学生建立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一新概念的认识有很大帮助,借助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的乘法的意义和表内乘除法,这就可以通过复*再现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几个十是多少的相关旧知的过程,帮助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来认识掌握新的知识,这样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让学*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前后联系,为学*今天的知识降低难度。

  试教口算:2×43×31×540+40

  正式口算:3×42×56×250+5030+30+3020+20+20+20

  这是余老师先后教学的一次比较成功的改进。经过改进的复*题,目的性更明确,增加了几个几十连加的口算环节,这就更加贴*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通过学生对这部分复*知识的反馈来应对主题内容教学很有帮助,应该说这样的设计对学*本课知识,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很关键。

  二、情境引导,突出重点,体验探索,算法优化。

  计算教学一个难点就在于计算的'枯燥性。学生在学*计算时总是以想当然的态度面对,从而导致学*过程不严谨,思维不紧密,计算错误层出不穷。而本节课的教学,余老师充分结合应用题教学的经验,在问题情境方面下了一点功夫,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产生计算需求;再通过问题推进,使学生产生计算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过硬的计算技能,并且是自主投入,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也从一定程度上陪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例如:创设了大象运木头,猴子摘桃等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会计算。产生于现实需要的问题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了计算的必要性。大象运木头的主题设计过程由三只大象到五只,再到八只,问题层层推进,学生的计算需求也再逐步提高。

  但计算教学并非创设了问题情境就结束的,余老师在解决问题后巧妙的转入到计算教学过程。运用探索算法的过程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使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以前未曾遭遇过的新问题,认识未曾接触过的新知识,掌握未曾运用过的新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索算法首先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这种创新还源于对算法探索、算法多样化、算法优化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在出示了主题图后,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余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集中精力放在计算方法上,余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通过与学生交流,得到三种方法:20+20+20=60;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2×3=6,20×3=60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余老师都表示肯定,但却不停留在算法的多样化的程度,而是让学生自己比较,筛选出简便的方法,从而使算法优化,而这些也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得来的。再进行一些这样的练*,使学生掌握优化的算法。

  像这样的计算教学过程不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还结合知识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索。探索后列举学生一系列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这样的过程实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差异教学思想。再者通过引导让学生优化算法,从而巩固算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7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一堂计算教学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口算进行导入,最后出示一道进位口算,以此设疑。学生通过用以前学过的.口算的方法说一说计算过程,再通过摆小棒的方式一起来探究进位的过程,因为之前已经学*过加减法竖式的书写,所以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将竖式写到演草本上。在此环节中,本来预设学生能够通过口算的方法写出竖式的基本形式,但是可能是预*的原因,学生都直接写出了乘法竖式的简写格式。于是我顺势请学生将计算过程直接说出,我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简练的计算过程,然后将板书写在黑板上,重点讲述进位的由来和写法,再次强调写竖式要注意的事项和竖式格式的要求。练*部分,我注意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先由基础练*开始,完成基本的三道练*,学生和老师共同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接下来逐步提升难度,进行改错练*,更高层次的练*,最后出示拓展练*,做到分层练*。

  不足之处:在使用小棒探究进位时,可以让学生都带小棒来,增加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也加深对进位的认识。计算课比较枯燥,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加入一些游戏性质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在处理基础练*时,速度可以加快一些,多加入一些其他类型的练*,计算课练*的多样化,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充分理解。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8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一堂计算教学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口算进行导入,最后出示一道进位口算,以此设疑。学生通过用以前学过的口算的方法说一说计算过程,再通过摆小棒的方式一起来探究进位的过程,因为之前已经学*过加减法竖式的书写,所以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将竖式写到演草本上。在此环节中,本来预设学生能够通过口算的`方法写出竖式的基本形式,但是可能是预*的原因,学生都直接写出了乘法竖式的简写格式。于是我顺势请学生将计算过程直接说出,我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简练的计算过程,然后将板书写在黑板上,重点讲述进位的由来和写法,再次强调写竖式要注意的事项和竖式格式的要求。练*部分,我注意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先由基础练*开始,完成基本的三道练*,学生和老师共同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接下来逐步提升难度,进行改错练*,更高层次的练*,最后出示拓展练*,做到分层练*。

  不足之处:在使用小棒探究进位时,可以让学生都带小棒来,增加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也加深对进位的认识。计算课比较枯燥,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加入一些游戏性质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在处理基础练*时,速度可以加快一些,多加入一些其他类型的练*,计算课练*的多样化,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充分理解。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9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是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乘法口诀,能口算表内乘法,能用竖式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提供了两个例题,例1中3头大象运木材,每头运20根,用图画呈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就是求3个20是多少,并引起学生对乘法的回忆。在列出算式203以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或是把3个20连加得到60,或是从6堆直观判断一共运了60根,也会有学生通过2个十乘3得6个十来计算,或从23=6类推出203=60。教材预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说出一共运了60根,但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算的。所以,组织学生交流算法,一方面使学生仔细地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另一方面使全体学生都能理解后两种算法。因为后两种思考对继续学*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影响很大。

  解决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估计学生能列出320或203这样的乘法算式,得出3个20,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203等于60,怎么算呢?(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口算方法。)

  生1:23=6,203=60。

  生2:可能会用数的方法:10、20、30、40、50、60,或20、40、60这样直接数。

  生3:20+20+20=60。

  生4:106=60。

  重点关注第一种算法,师:23=6,为什么203=60呢?

  师:这里的2表示什么?(2个十)

  师:2个十乘3得?(6个十)

  师:6个十就是?所以只要在6后面加个0。

  指名说,全班说:2个十乘3得6个十,就是60。

  看着算式说说数量关系:每头大象运20根木头,乘3头大象,等于3头大象一共运了60根木头。

  师:那,照这样算,8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呢?(打开书,做试一试)

  学生从多种算法中选用比较好的方法需要一个过程。试一试208的积超过100,如果仍然进行同数连加或从一共几堆想一共几根会很麻烦,如果想2个十乘8或从28=16类推就很方便,这是教材为学生主动优化算法创造的一次机会。第71页想想做做第1题设计了三组口算题,每组的'上面一题是表内乘法,下面一题是相应的几十乘一位数。比较同组两题间的联系,从上面一题类推出下面一题的得数,是教材又一次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算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一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教学也充分利用直观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第70页例题特意把两只猴各有的14个桃分装在两个篮子里,其中一篮放10个,另一篮放4个,而且2个放10个桃的篮子上下对齐,放4个桃的篮子也同样摆放。这样,学生很容易看出两只猴一共有多少个桃,也容易理出自己的思路。例题分三步教学:第一步是看图说得数、理思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整理、表达自己的思考:先算2个10是20,再算2个4是8,然后把20和8合起来是28。教材重视整理、交流思路,为继续教学竖式计算做准备。第二步是建立竖式的模型。把思考的步骤与过程用竖式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笔算方法,而且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不是机械地接受竖式,而是有意义地建构。教师在这里的任务不是展示和讲解竖式,而是和学生共同建构竖式,明晰竖式中每一步的计算内容。第三步是简化、优化竖式,教学竖式的一般写法。这是在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计算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先算4乘2得8以后,再把10乘2得20的2写在十位上,既表示它是20,又同时完成了20加8得28这步计算,使竖式计算既快又方便。不能让学生误解为这又是一种竖式,要充分体会是已有模型的进一步简化、优化。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每只小猴都采了14个桃。)

  师:2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乘法算式怎样列?

  生:142或214。(板书)

  师:142谁会算?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生1: 14+14=28。

  生2:10乘2等于20,4乘2等于8,20加8等于28。

  生3:数出来的,右边一共是8个,左边一共是20个,合起来是28个。

  教师重点引导第2种方法:2乘4,算的是哪边的桃子?

  2乘10,算的是那边的?然后把20和8加起来。

  师:这种口算方法,还能写成竖式。

  师板书:142,2对齐谁?为什么?接下来先算2乘4得八(8对齐哪一位?),2乘10等于20(2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等于28。

  师:这样的竖式有点麻烦,还可以写的更简便。

  齐说计算过程: 142先算2乘4得八,8对齐个位,再算2乘10等于20,2对齐十位,合起来是28。

  第71页试一试让学生计算321,这是他们第一次独立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写竖式的时候,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就能应用例题里*得的算理和算法。教材还告诉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这是因为学生尚未认识乘法交换律,也不会计算321这样的竖式。让学生再乘一遍,再次体会乘的过程,初步学会竖式的写法、乘的顺序以及积的定位。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10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是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乘法口诀,能口算表内乘法,能用竖式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提供了两个例题,例1中3头大象运木材,每头运20根,用图画呈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就是求3个20是多少,并引起学生对乘法的回忆。在列出算式203以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或是把3个20连加得到60,或是从6堆直观判断一共运了60根,也会有学生通过2个十乘3得6个十来计算,或从23=6类推出203=60。教材预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说出一共运了60根,但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算的。所以,组织学生交流算法,一方面使学生仔细地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另一方面使全体学生都能理解后两种算法。因为后两种思考对继续学*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影响很大。

  解决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估计学生能列出320或203这样的乘法算式,得出3个20,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203等于60,怎么算呢?(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口算方法。)

  生1:23=6,203=60。

  生2:可能会用数的方法:10、20、30、40、50、60,或20、40、60这样直接数。

  生3:20+20+20=60。

  生4:106=60。

  重点关注第一种算法,师:23=6,为什么203=60呢?

  师:这里的2表示什么?(2个十)

  师:2个十乘3得?(6个十)

  师:6个十就是?所以只要在6后面加个0。

  指名说,全班说:2个十乘3得6个十,就是60。

  看着算式说说数量关系:每头大象运20根木头,乘3头大象,等于3头大象一共运了60根木头。

  师:那,照这样算,8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呢?(打开书,做试一试)

  学生从多种算法中选用比较好的方法需要一个过程。试一试208的积超过100,如果仍然进行同数连加或从一共几堆想一共几根会很麻烦,如果想2个十乘8或从28=16类推就很方便,这是教材为学生主动优化算法创造的一次机会。第71页想想做做第1题设计了三组口算题,每组的上面一题是表内乘法,下面一题是相应的几十乘一位数。比较同组两题间的联系,从上面一题类推出下面一题的得数,是教材又一次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算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一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教学也充分利用直观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第70页例题特意把两只猴各有的14个桃分装在两个篮子里,其中一篮放10个,另一篮放4个,而且2个放10个桃的篮子上下对齐,放4个桃的篮子也同样摆放。这样,学生很容易看出两只猴一共有多少个桃,也容易理出自己的思路。例题分三步教学:第一步是看图说得数、理思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整理、表达自己的思考:先算2个10是20,再算2个4是8,然后把20和8合起来是28。教材重视整理、交流思路,为继续教学竖式计算做准备。第二步是建立竖式的模型。把思考的步骤与过程用竖式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笔算方法,而且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不是机械地接受竖式,而是有意义地建构。教师在这里的任务不是展示和讲解竖式,而是和学生共同建构竖式,明晰竖式中每一步的计算内容。第三步是简化、优化竖式,教学竖式的一般写法。这是在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计算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先算4乘2得8以后,再把10乘2得20的2写在十位上,既表示它是20,又同时完成了20加8得28这步计算,使竖式计算既快又方便。不能让学生误解为这又是一种竖式,要充分体会是已有模型的进一步简化、优化。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每只小猴都采了14个桃。)

  师:2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乘法算式怎样列?

  生:142或214。(板书)

  师:142谁会算?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生1: 14+14=28。

  生2:10乘2等于20,4乘2等于8,20加8等于28。

  生3:数出来的,右边一共是8个,左边一共是20个,合起来是28个。

  教师重点引导第2种方法:2乘4,算的是哪边的桃子?

  2乘10,算的是那边的?然后把20和8加起来。

  师:这种口算方法,还能写成竖式。

  师板书:142,2对齐谁?为什么?接下来先算2乘4得八(8对齐哪一位?),2乘10等于20(2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等于28。

  师:这样的竖式有点麻烦,还可以写的更简便。

  齐说计算过程: 142先算2乘4得八,8对齐个位,再算2乘10等于20,2对齐十位,合起来是28。

  第71页试一试让学生计算321,这是他们第一次独立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写竖式的时候,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就能应用例题里*得的算理和算法。教材还告诉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这是因为学生尚未认识乘法交换律,也不会计算321这样的竖式。让学生再乘一遍,再次体会乘的过程,初步学会竖式的写法、乘的顺序以及积的定位。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1)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进位的与不进位的口算方法相同。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后,应用这一已有知识探索出进位的口算方法对学生而言已不再是难事。我认为在新课的展开时,应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我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口算的方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一些学生已经能用在脑子中列竖式的方法来口算,一些学生能用前一节所学的方法即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时,可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乘得的积加起来。应该说,除个别学生外,其他学生都掌握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反思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错,一些学生当然是因为粗心做错,而有些学生对于算理还是有些模糊。在全班反馈中我没有抓住学生的错误进一步反问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而只是一味地让别的同学来帮助他正确解决。然后在课后单独辅导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询问其错误的原因。

  我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记得有个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使教学显得一帆风顺、严丝合缝,这样的课未必是好课。“剥夺学生犯错的权力就等于限制他们自由选择的意愿”。所以,数学教学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权利,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自我,培养他们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进而形成良好的学*品格。

  所以,我想,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的同时,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原有的错误为什么是错的,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分析错误使全班学生都能关注这种错误,从而真正理解算理。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2

  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的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积相加。

  一、提出问题。

  1、课件演示例1的情境图。画外音: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2、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3、T: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1、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办法计算?怎样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2、T: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

  让小组内每一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

  【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进行比较、反思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会有序思考。】

  三、分类评价。

  1、T: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的算法,我们能否把算法分类?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摆学具求得数。

  画图求出得数。

  连加法:12+12+12=36

  数的分解组成:10×3=302×3=630+6=36

  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7×3=216×3=18

  4×3=12或5×3=15或18+18=36

  24+12=3621+15=36

  【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

  2、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样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数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

  四、介绍竖式。

  1、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者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

  2、板书展示竖式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板书边说明。

  3、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

  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4、学生在练*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知道订正。

  五、巩固练*。

  学生完成练*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第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掏题有哪几种算法?1、练*一第2题。

  【通过练*,揭示知识点中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对揭题方法有自己的理解之后,通过内化,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探索算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摆脱常规思维方法的限制,具体的分析问题。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3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进位的与不进位的口算方法相同。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后,应用这一已有知识探索出进位的口算方法对学生而言已不再是难事。我认为在新课的展开时,应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我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口算的方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一些学生已经能用在脑子中列竖式的方法来口算,一些学生能用前一节所学的方法即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时,可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乘得的积加起来。应该说,除个别学生外,其他学生都掌握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反思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错,一些学生当然是因为粗心做错,而有些学生对于算理还是有些模糊。在全班反馈中我没有抓住学生的错误进一步反问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而只是一味地让别的同学来帮助他正确解决。然后在课后单独辅导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询问其错误的原因。

  我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记得有个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使教学显得一帆风顺、严丝合缝,这样的课未必是好课。“剥夺学生犯错的权力就等于限制他们自由选择的意愿”。所以,数学教学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权利,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自我,培养他们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进而形成良好的学*品格。

  所以,我想,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的同时,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原有的错误为什么是错的,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分析错误使全班学生都能关注这种错误,从而真正理解算理。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2)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范文10份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1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是学*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

  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1、情境中学*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数学活动——发书。教师先发给学生3本,然后又拿出写有35本的一包,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数学书有多少本呢?”接着,又拿出一包30本的语文书,让大家算一算,语文书和数学书一共有多少本呢?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探讨中交流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在操作中体验算理,讨论: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3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3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30+30。

  3、游戏中悟理

  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我让学生们搭积木,盖房子。算得对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学生也是学*的主人。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2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进位的与不进位的口算方法相同。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后,应用这一已有知识探索出进位的口算方法对学生而言已不再是难事。我认为在新课的展开时,应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我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口算的方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一些学生已经能用在脑子中列竖式的方法来口算,一些学生能用前一节所学的方法即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时,可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乘得的积加起来。应该说,除个别学生外,其他学生都掌握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反思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错,一些学生当然是因为粗心做错,而有些学生对于算理还是有些模糊。在全班反馈中我没有抓住学生的错误进一步反问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而只是一味地让别的同学来帮助他正确解决。然后在课后单独辅导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询问其错误的原因。

  我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记得有个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使教学显得一帆风顺、严丝合缝,这样的课未必是好课。“剥夺学生犯错的权力就等于限制他们自由选择的意愿”。所以,数学教学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权利,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自我,培养他们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进而形成良好的学*品格。

  所以,我想,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的同时,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原有的错误为什么是错的,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分析错误使全班学生都能关注这种错误,从而真正理解算理。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3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因为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教材中循序渐进的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之后接着安排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知识重点是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学*的难点,掌握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也为后面将要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打下基础。

  教材例题图景中提供了45座、30座、3座这3个数据,开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同时口答出算式,接下来就是口算得数了。首先解决的是45+30=?按照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小棒先摆出了45加30的过程比较容易,直接把4捆小棒和3捆小棒先合起来就是7捆,就是7个十是70,再把70与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75。在计数器上也能很快的在十位上增加3个珠子表示加的30,十位上就有7个珠子就是70,个位上五个珠子不变与70合起来就是75,同样方法解决了45+3=?的得数,类似的几道巩固练*学生利用摆小棒和在计数器比较容易的口算出得数,初步理解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先看清楚所加的数是十还是几个一,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几个一就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在后来的练*巩固中我要求学生不能摆小棒、不用计数器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结果口算的错误率很高,特别是我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

  23+50=

  23+5=

  32+50=

  32+5=

  大部分学生的结果都错了,我就想:刚才利用摆小棒和计数器口算的很好,现在脱离了直观的小棒和计数器怎么就错这么多呢?我想这应该是学生对“数位”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了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学生看着计数器说的很清楚,但在口算中很容易就把数字所占的位置也就是数位混淆了。在口算52+40=?时,有个学生回答得数是65,我问他是怎样算的,她说:20+40=6060+5=65;还有这样算的学生:2+4=650+6=56。而且出现错误的还不止这两个学生,面对学生不借助直观操作口算出现的.问题,我采取了分类口算练*,首先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如:26+30想:2在()位,表示有2个();6在()位,表示有6个();3在()位,表示有3个();0在()位。()和()都在十位上,合起来就是()个十;()和()都在个位上,合起来就是()。反复让学生找出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再说出几和几都在十位上,几和几都在个位上,以此强化学生十位上的数一定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一定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这样也为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打好基础。反复的口头表达中学生逐步理解了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几个一就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以此方法又巩固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学生再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错误率减少了很多。

  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直观操作理解比较容易,对于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4

  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的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积相加。

  一、提出问题。

  1、课件演示例1的情境图。画外音: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2、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3、T: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1、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办法计算?怎样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2、T: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

  让小组内每一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

  【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进行比较、反思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会有序思考。】

  三、分类评价。

  1、T: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的算法,我们能否把算法分类?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摆学具求得数。

  画图求出得数。

  连加法:12+12+12=36

  数的分解组成:10×3=302×3=630+6=36

  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7×3=216×3=18

  4×3=12或5×3=15或18+18=36

  24+12=3621+15=36

  【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

  2、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样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数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

  四、介绍竖式。

  1、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者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

  2、板书展示竖式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板书边说明。

  3、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

  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4、学生在练*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知道订正。

  五、巩固练*。

  学生完成练*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第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掏题有哪几种算法?1、练*一第2题。

  【通过练*,揭示知识点中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对揭题方法有自己的理解之后,通过内化,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探索算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摆脱常规思维方法的限制,具体的分析问题。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5

  本课是初次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进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乘法的笔算方法。结合计算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听了束双文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1.复*铺垫与情境创设

  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新课前的复*准备,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课作出铺垫或分散难点。教学中这个环节,创设情境,通过复*数的组成,唤醒并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思维细胞,为新知学*作好准备。

  2.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

  在学*不进位的口算时,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口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再结合例题计算20×8,让学生说思考方法。

  3.估算与精确计算

  在练*巩固环节中,通过商场里购物的情境,请小朋友帮老师估算一下带的钱够不够、大概要带几十元等问题,发展学生估算的能力。最后通过自由选择几个同样的玩具算算要多少钱进行精确计算。

  4. 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说,交流想法,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商榷之处:

  1.重点不够突出,层次不够清晰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而不是在验算的过程中强调。

  在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指向不明,应该先让小朋友来说20×3是怎么想的,再说3×20也可以怎么想。而不是教学中两个一起看,层次显得不分明。

  2.对教材把握还需加强

  对教材的理解,每一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加强。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6

  1、教材中选用大象运木头,猴子摘桃,这些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课堂中,没有像一般公开课改情境,还是应用这两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刚才的教学促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

  2、在学生的交流中,我一直引导学生对同伴的方法进行理解,让大家欣赏不同算法的精彩,达到思维的相互沟通和方法的相互融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类、优化,在此基础上作出选择和自我调整,使学生的建构活动富有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尊重不放纵、自主不自由。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刚才教学中,既追求解决方法的多样化,也重视方法之间的沟通和优化。教学优化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比较,使其将自己的算法与别人的算法作比较,并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需要,从而捂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在教学3×20后,很多小朋友认为用3×2=6,推出3×20=60最简单,但有一个女孩认为用20+20+20=60简单。这时,我还是尊重这位同学的相法,没有强调让她和其他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在算8×20时,我再问她:“现在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她通过再次比较,因为8个20相加太复杂,所以认为由8×2=16推出8×20=160最简单。

  因为学生的个人差异,解决同样的问题又想出了不一样的方法,接着带领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法,这一点十分必要,也就是优化过程。学生思维开放以后,必要的选择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态度。这一态度也要从低年级培养。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达到正确计算,并能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能是前一段时间《认识人民币》让学生觉得太吃力,这一单元的计算教学学生似乎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容易,因此学*积极性很高。教学34+2=时,当我问:“你准备怎么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一部分学生是用数的组成的方法算的:34里面又3个十和4个一,加上2个一,等于3个十和6个一,就是36,另一部分学生是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总结的算法:先算4加2等于6,再算30加6等于36。我给予他们充分得肯定。接着提问:“为什么4和2能加在一起?”学生都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他们都表示几个一”,还有的说:“因为他们都在个位上”,看来学生已经感觉到了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接下去计算34加20就很容易了。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摆小棒,而是直接在黑板上出现算式:34+20=,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摆小棒,你会怎么摆?“先摆三捆4根,再摆3捆”,“你准备先把哪些小棒合在一起?”通过想象操作情景,学生理解了计算34加20要先把3捆和2捆合在一起,也就是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让理解算法达到会算,还要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由于有了前面的动手操作和想象操作过程作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能能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而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把十位上得数相加。在此基础上,我问“什么样的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引导,学生得语言逐步完整和规范,最后归纳出: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8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进位的与不进位的口算方法相同。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后,应用这一已有知识探索出进位的口算方法对学生而言已不再是难事。

  我认为在新课的展开时,应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我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口算的方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一些学生已经能用在脑子中列竖式的方法来口算,一些学生能用前一节所学的方法即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时,可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乘得的积加起来。

  应该说,除个别学生外,其他学生都掌握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反思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错,一些学生当然是因为粗心做错,而有些学生对于算理还是有些模糊。在全班反馈中我没有抓住学生的错误进一步反问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而只是一味地让别的同学来帮助他正确解决。然后在课后单独辅导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询问其错误的原因。

  我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记得有个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使教学显得一帆风顺、严丝合缝,这样的课未必是好课。“剥夺学生犯错的权力就等于限制他们自由选择的意愿”。所以,数学教学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权利,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自我,培养他们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进而形成良好的学*品格。所以,我想,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的同时,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原有的错误为什么是错的,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分析错误使全班学生都能关注这种错误,从而真正理解算理。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9

  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的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积相加。

  一、提出问题。

  1、课件演示例1的情境图。画外音: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2、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3、T: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1、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办法计算?怎样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2、T: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

  让小组内每一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

  【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进行比较、反思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会有序思考。】

  三、分类评价。

  1、T: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的算法,我们能否把算法分类?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摆学具求得数。

  画图求出得数。

  连加法:12+12+12=36

  数的分解组成:10×3=302×3=630+6=36

  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7×3=216×3=18

  4×3=12或5×3=15或18+18=36

  24+12=3621+15=36

  【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

  2、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样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数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

  四、介绍竖式。

  1、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者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

  2、板书展示竖式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板书边说明。

  3、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

  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4、学生在练*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知道订正。

  五、巩固练*。

  学生完成练*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第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掏题有哪几种算法?1、练*一第2题。

  【通过练*,揭示知识点中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对揭题方法有自己的理解之后,通过内化,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探索算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摆脱常规思维方法的限制,具体的分析问题。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之后的拓展。:“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还重视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应用,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深刻的体验、思考。笔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较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同时使估算与笔算相辅相成,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有意地要将估算渗透其中,利用估算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其一;其二,计算教学较为枯燥,属于“纯数学”的内容,如何让这部分的知识“活”起来,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体会数学的价值,使我对这节课的结构动了一番脑筋;其三,本学期进行的是“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课题研究,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要做的一个尝试。

  1、在情境创设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他们将要举行的冬季长跑比赛,出示问题情境,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使他们感受到“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中,就存在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我们的需要,拉*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

  2、我进一步强调了乘法计算中的注意事项:进位的数写在横线上,记在心上,不能把它遗忘。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不可以直接写在那一位上占位。算好以后,把得数和估算的积进行比较,进一步确认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在笔算前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重要资源和手段,估算还能帮助检查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我在学生笔算之前,总要让学生先估一估,学生的乘法估算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巩固了乘法口算。进位乘法的算理和不进位的相同,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独立探究完成,在交流中注意进位的处理。尤其在第2步计算,总有进位的,如若学生口算有困难的就存在进位写法的问题,有的写在竖式中,显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所以我就引导学生记录在竖式旁边。

  在提出问题上,放手让学生提出。创设情境之后,问: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口中迸出了一个个问题,其中有价值的就有好几个个。这使我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的,关键是教师的语言要贴*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去创设空间,那么学生为自己创设的空间才会更大。

  3、在解决问题上,自主探索。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随手板书了出来: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第2个问题中隐含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索,交流。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这样处理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很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因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给了我较肯定的回应。同时较大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3)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1

  本课内容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这是学*本课内容的重要基础。考虑到这一点,我通过复*加法口算引入课题,将加法口算的方法迁移到减法口算中来,以帮助学生逐步把握算法的本质,形成计算能力。通过知识的复*、迁移能够为学生自主探究“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算法做好知识性准备。

  接着以学生喜爱的春游活动为背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使学生感受到学*是一种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探索45-30、45-3的计算方法时,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着力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留给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算法,再组织交流,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敢于思考、勇于发现、不断创新。既让他们可以发展了思维,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通过让学生对比、讨论分析,找出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分析、讨论、交流、归纳等活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最后的巩固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新知、形成计算技能,以及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自己感觉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了,从学生交流、回答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理也已经理解了,可是在完成补充*题时,还是出现了较多错误,例如减法当加法做、计算时学生对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产生混淆,但不是大篇幅错,而是夹杂几道题,全对的概率不是很高,不知是年龄小的缘故还是掌握的不够娴熟!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和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口算。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同学合作的态度,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和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提高学*的自信心,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小黑板)

  33-2=13-7=20+6=

  指名算,表扬并问为什么算得这样快?(得出不退位减的方法)

  二、新授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介绍小亮的一家人,是听说一(三)班在上公开课,他们全家来到了教室,参加大家一起学*,出示挂图:

  ①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小亮家中哪个人,猜一猜他们的年龄各是多少?

  ②揭开年龄,问你们猜得对吗?(让学生知晓他们一家人的年龄,7岁、30岁、33岁)

  ③小朋友动动脑筋想想看,你能不能根据老师告诉你的三条信息提出一个用减法来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板书:33-30=33-7=30-7=

  2、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a、教学33—30:

  这个算式大家学过吗?谁来说一说等于多少?

  b、教学:33—7

  鼓励小朋友位很聪明,又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①观察33-7=这个算式,并且与33-2=进行比较,得出3—7不够减,板书课题。

  ②老师在前面摆好后,学生看并思考3减7不够减怎么办?(自已想,同伴交流方法)学生回答中,先抓住重点,

  ③让学生摆好小棒并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摆:左边摆3捆,右边摆3根。

  ④学生说老师摆,边摆边问边整理思维过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同位互摆,互说一遍。

  ⑤尝试练*:41-2=(引导做)36-8=(独立做)63-5=(升华做)

  ⑥还有没有其它的做法,并优化算法。

  预计:

  A、先拆开1捆10根,从10根中拿出7根,剩下3根和右边3根放在一起,合起来16根:

  B、先拆开一捆10根与右边的3根放在一起是13根,再从13根中拿出7根,剩下6根,最后6根与2捆合起来是26根:

  C、先拿3根,再拆开一捆是10根,从中拿去4根,剩6根,最后把6根与2捆合起来是26根:

  D、把两捆都打开与3根单根的放在一起是23根,从23根里拿掉7根还剩16根:

  33—7=26

  c、教学30—7

  我们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大家能不能自己解决。

  板书:

  三、巩固练*

  1、看米老鼠急得只跳,同学们快帮帮它。

  2、猜数字游戏

  3、判断1、73-9=742、68-5=573、85-7=78(提醒同学们计算时要认真不能和他一样马虎)。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帮助。

  五、拓展练*

  今天的学*中几位小朋友发现了退位减法中的秘密,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该怎样填呢?65—□=5□,把你的答案相互交流一下,看谁想得最全面。

  六、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我认为取等了以下的成功:

  一是努力的创设了一个同学们相对校为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积极性,为后面深入的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是比较适当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样退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3-7够减怎么办?学生回答中,教师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开”这一句话,并让每人都知道后,再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学生已经弄清了本节课的关键性内容的实质。

  三是加强算法多样,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在教学中的想、说、摆的三大环节中同学们已经摆出多种方法,在这里我将他们的各种摆法的思维过程在黑板上全部板书出来,让大家选择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推广应用,同学们发现书上的那种是利用了已经学过的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口算中相对简单一些。

  四是算法升华。就是离开借位点,直接进行计算。

  五是优化练*。克服了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了少而精的练*。注重了练*设计中的生活性、典型性、层次性、多样性、人文性等。

  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在练*中反复过多,有过去的应试教育时代的影子。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倾听不够。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改正。教学反思《《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文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3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涉及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36-8。根据学生之前所了解到的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他们明白要用36个位上的6去减8,然而6-8并不够减,从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根据小棒去思考“6-8不够减怎么办”,将数形结合,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能够根据小棒想到许多解决办法,之后在这些办法中进行优化、总结,得出最适用于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练*。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形结合,因为退位减法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理解上有些吃力,如果能用图形直观地描述数的运算的意义,将对学生的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教学中,许多算理的理解如能做到数形结合,学生便可透彻地加以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当把36根小棒以3捆和6根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能够直观地去思考如何用36减8,以“形”思“数”,从而他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同学说:“6-8不够减,可以再拆开一捆小棒,这样就变成了16根单独的小棒,16-8=8,剩下的8根和剩下的2捆合起来就是28,所以36-8=28”,有同学说:“6-8不够减可以从36根小棒中先减去6根,36-6=30,然后再从3捆中拿走2根,30-2=28。”还有同学说:“可以从一捆小棒里减去8根,10-8=2,这两根再和剩下的26根合起来,26+2=28。”……通过把抽象的算式和直观的小棒结合起来,学生们能够通过摆小棒,动手操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初步感知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分出来一些给个位,也就是初步认识什么是“退位”。在讲述上面的几种方法时,我让学生认真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当一个学生汇报后,就请另一个学生或者更多的学生说一说别人的意思。这样做就是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达到进一步理解知识的目的。最后对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说一说,这样就发现了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这样的方法,再对这种方法进行强化与巩固。

  数形结合,将抽象与直观相结合,是突破这节课难点的一个关键,但是在这节课的课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知识的负迁移影响了学生们的计算认知。在学*退位减法的时候,经过最后的大量练*,孩子们总是惯性的把两位数的十位分出来一个十给个位,但是在不涉及退位的减法中可以直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学*了退位减法之后,他们在做不退位减法时也会惯性地把十位分出来一个十给个位,虽然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对的,但是这样的过程确实徒增麻烦,这种情况也确实让我意识到了在新授的时候,我缺少了把两种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进行对比,让学生再感受感受到底什么时候需要从十位分出来一个十,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直接进行计算,这一点是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也是我需要再次强调与巩固的地方。

  理解抽象的知识需要直观的体验,同时在学*新知识的时候也一定要注重与旧知识的关联,要把握合适的方法,让一节课变得更加高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4

  在教学P68例2中,让孩子们探索36-8=?我深深体会到: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是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算理,我让孩子们在各述已见之后,让他们对这些算法进行了一个对比,从对比中让孩子们体会和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例:怎样算36-8=?

  生1:先拿走6根,再从一捆中拿走2根,即36—6=3010—2=820+8=28

  生2:从一捆中拿走8根,即10—8=220+6+2=28

  生3:珠心算口诀:去十加补。个位6-8不够,借十来算,8的补数是2,26+2=28

  生4:打开一捆是10根和6根合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拿走8根,即10+6=1616—8=820+8=28

  教学中班上很多孩子都能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但是方法多了会让一些还不能理解这些算法的孩子们晕了头,所以在这时,我们不能对这些算法只是单纯罗列,而是引导对比,让孩子理解并掌握算理。在对比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解释自己的算理,并突出地让他们说一说怎样借10来减。在孩子们的解释后,班上的孩子们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当被凑数的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上借十来减。班上虽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但道理是相通的。这样做的同时可以使班上不同层的孩子都能兼顾到。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5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关键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已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过程的意识。”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惯、学*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我尝试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

  所以,课堂上还给学生说话的权利。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也是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给学生独立解决的能力。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学生,更在于能力的培养。怎样培养能力,不仅要**学生的“心、眼、口”,让学生在操作、动手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上学生管学生的权利。课堂上学生展示前先管课堂纪律,学生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接着动手操作,开口说理,引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讨论,自行去解决问题,竟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讲,师生听,因此兴趣高,听得易懂好记住了。我退到幕后,学生成了主角了。课堂纪律好了,课堂活跃了,教学效果也实现了。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听了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后再尝试做一做,这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强调其中一种方法或者面面俱到地巩固每一种方法,而是力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思维的真正碰撞一下。教师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尝试去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让算法多样化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越来越引起老师地注意。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明白课堂上老师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更要注重后进生的学*掌握情况,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群孩子的身上,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争取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享受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

  总之,在计算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算理,能表述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计算技能和速度。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4)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 1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在学*这课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为学*本课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内容时,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摆小棒的方式进行,在动手操作中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采用复*导入的方式,一方面为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为学生学*新的知识提高生长点。本课基本完成了的教学任务,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学生在操作完后,请同学上台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说边操作,而不是单纯地操作,老师在旁边讲解。

  2.在计算34-8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算法,一种是将34分成20和14,另外一种是将34分成24和10,我对提出的不同的方法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了,但是在学生提出这些算法后,没有及时的进行归纳和小结。有些小朋友因为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反而有些糊涂了,这在作业中有明显的体现,所以我在练*课中又进一步说明了这几种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3.练*题内容稍显单一,没有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时间上也有限,练*的时间稍短,没有进行充分的练*。

  当然在其他细节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 2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这一课时是在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借1当10的算理。3、培养学生合作学*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在课前我创设了帮助可爱的小花猫回家的情境,既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还通过这几道简单的不退位减法的口算练*,复*了旧知识,并且引入新知。56-2=54 38-7=31 86-4=82 29-3=26 在这几道口算中选出前两个题说计算过程,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并回忆算理。最后出示一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口算题17-9=,让孩子回忆“破十法”以及退位减法如何计算。接下来出示主题图。进行新课的铺垫,创设新的情境。学校里老师正在整理小书柜,我们去帮帮他吧。让孩子从图中找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根据连环画和字典一共有57本,书柜里有9本字典,这两条数学信息,尝试解决连环画有多少本这个数学问题。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能够完整的说清思考过程。然后列式并计算。

  关于这节课我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1、在*时应该加强对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该能够明确的找出“已知、问题以及单位名称”。

  2、在课堂前应该对教材更加熟悉,备学生,备教材,从而更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 3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计算方法。

  1.体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注重学生的情感,自主选择,发现的积极性。通过探究的过程,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探究36—8退位减法前,先出现复*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与36—8算式比较,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突出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

  3.在探究退位减法计算方法时,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办法,也许是例1的教学比较扎实,算例2时部分学生就模仿例1的方法,不再借助学具的操作,也没有学生提出其它的算法。学生会知识迁移固然好,但对中差生来说,立即进行抽象的算法演练,这样的过程可能跨度太大,因此还需借助直观的学具来进一步理解算理,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再初步脱离形象,形成抽象的算法,这样的学*更扎实有效。另外学生没有提出别的算法,但新课程的理念提倡算法多样化,在这里我提出了把36分成10和26,再用10减8等于2,最后把2和26相加的算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 4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在引导学生探索36-8这一道退位减法之前,我先联系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38-6,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游戏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互相帮助的精神。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 5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这一课时是在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借1当10的算理。3、培养学生合作学*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在课前我创设了帮助可爱的小花猫回家的情境,既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还通过这几道简单的不退位减法的口算练*,复*了旧知识,并且引入新知。56-2=54 38-7=31 86-4=82 29-3=26 在这几道口算中选出前两个题说计算过程,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并回忆算理。最后出示一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口算题17-9=,让孩子回忆“破十法”以及退位减法如何计算。接下来出示主题图。进行新课的铺垫,创设新的情境。学校里老师正在整理小书柜,我们去帮帮他吧。让孩子从图中找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根据连环画和字典一共有57本,书柜里有9本字典,这两条数学信息,尝试解决连环画有多少本这个数学问题。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能够完整的说清思考过程。然后列式并计算。

  关于这节课我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1、在*时应该加强对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该能够明确的找出“已知、问题以及单位名称”。

  2、在课堂前应该对教材更加熟悉,备学生,备教材,从而更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 6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在学*这课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为学*本课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内容时,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摆小棒的方式进行,在动手操作中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采用复*导入的方式,一方面为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为学生学*新的知识提高生长点。本课基本完成了的教学任务,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学生在操作完后,请同学上台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说边操作,而不是单纯地操作,老师在旁边讲解。

  2.在计算34-8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算法,一种是将34分成20和14,另外一种是将34分成24和10,我对提出的不同的方法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了,但是在学生提出这些算法后,没有及时的进行归纳和小结。有些小朋友因为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反而有些糊涂了,这在作业中有明显的体现,所以我在练*课中又进一步说明了这几种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3.练*题内容稍显单一,没有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时间上也有限,练*的时间稍短,没有进行充分的练*。

  当然在其他细节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 7

  在教学P68例2中,让孩子们探索36-8=?我深深体会到: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是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算理,我让孩子们在各述已见之后,让他们对这些算法进行了一个对比,从对比中让孩子们体会和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例:怎样算36-8=?

  生1:先拿走6根,再从一捆中拿走2根,即36—6=30 10—2=8 20+8=28

  生2:从一捆中拿走8根,即10—8=2 20+6+2=28

  生3:珠心算口诀:去十加补。个位6-8不够,借十来算,8的补数是2,26+2=28

  生4:打开一捆是10根和6根合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拿走8根,即10+6=16 16—8=8 20+8=28

  教学中班上很多孩子都能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但是方法多了会让一些还不能理解这些算法的.孩子们晕了头,所以在这时,我们不能对这些算法只是单纯罗列,而是引导对比,让孩子理解并掌握算理。在对比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解释自己的算理,并突出地让他们说一说怎样借10来减。在孩子们的解释后,班上的孩子们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当被凑数的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上借十来减。班上虽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但道理是相通的。这样做的同时可以使班上不同层的孩子都能兼顾到。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 8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由于是一节计算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激发学生。出示情境图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式。学生的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在探究“30-8退位减法之前,先出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让学生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3、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说,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保护他们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发现,这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另外,通过学生的表现,我还发现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的口述算理,更重要的是注意学生课后是否真是掌握计算过程。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 9

  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点: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先安排被减数是够减的,再安排被减数不够减的减法。

  2、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突出退位减法的难点。 让学生操作小棒解决“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借助直观的学具来理解算理,从中发现解决退位减法计算问题的突破口,并总结出计算方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再初步脱离形象,形成抽象的算法,这样的学*更扎实有效。

  3、重视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有序地表述计算过程。通过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再结合对应板书和语言叙述,动画演示,形象揭示“退一作十”的原理和过程,这样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并表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算理。

  4、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时,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的算法比较多样化,老师在这里可以加以鼓励,这样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

  5、采用多种形式的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练*的设计中,我既安排基础性练*,又有拓展性练*,体现了层次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在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本节课同时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不过这堂课也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一是新授的地方花的时间短了点,对学生学*的把握和课堂驾驭连接方式不够;二是忽视了结论,在这节课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和方法,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三是课堂内容的安排有效性有点差;四是在处理*题的时候出了点小状况,由于疏忽把一道错题判成对的,后来我又重新做了纠正,在最后是讲解*题的时候应该把讲解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来说算理,这样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加以巩固,毕竟他们才是学*的主体。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 10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在20以内退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出示场景图后,依旧是让学生提取信息,并要求表达完整,然后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小华比小丽多多少张?”、“小军比小丽多多少张?”、“小军比小华多多少张?”,板书列式,提取出今天所要学*的新内容——“30-8和34-8”。

  教学“30-8”时,先让学生讨论“怎样从3捆小棒中拿走8根”,引导拆开1捆小棒,去掉8根。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说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次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示范摆小棒的过程。帮学生梳理清楚,明确:把30分成20和10,先算10-8=2,再算20+2=22。紧接着让学生按此模式说一说,在表达的同时进一步梳理清楚计算过程。最后我挑选了几名后进生起来说过程时都很顺畅,当时很高兴,没想到这么复杂的内容他们都学会了,也就放松了警惕,以致“34-8”的教学磕磕绊绊。

  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34-8”的得数时,发现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摆小棒,由于之前让学生带的都是整捆小棒,所以摆小棒时他们不知道“34”该怎么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常教学时,我包办的太多了,总是不放心他们,引导的过多也就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所以才会出现简单的“34”却不知该如何摆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狠狠地“教训”了我,给了我当头一棒,警示着我日后的教学不能包办过多,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时刻带着我的担忧走进课堂,要学会放手,学会相信学生。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5)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五)份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 1

  今天上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累我也上得很累。现在重新给这节课整理一下思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而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这部分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时,对于计算的过程方法也就是表述:先算(),再算(),有一部分学生还没能熟练地表述出来,所以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个内容时,学生也一样没能很快地说出计算的过程。特别是到再算()时更是一个难点,或许是在上前面的内容时,我没有特别强调“拿先算出的得数来加上还没有加的.另一个数”这句话的原因吧。

  其次在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因为担心时间的问题和课堂纪律的问题,所以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进行摆一摆、算一算,而是我把小棒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中学*,虽然教学目的达到了,但是感觉学生的感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也是造成对计算的过程方法表述不够清楚的原因吧。

  因为一直都在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虽然这为后面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做练*时感觉学生对利用“凑十法“凑成整十数这个方法不够熟练,不喜欢用这个方法来计算,虽然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对于后面教学简便计算应该是不利的,因为凑十法是简便方法计算中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

  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而上面存在的问题说明我还要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备课要更加充分,仍然要努力填补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 2

  今天上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累我也上得很累。现在重新给这节课整理一下思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而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这部分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时,对于计算的过程方法也就是表述:先算(),再算(),有一部分学生还没能熟练地表述出来,所以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个内容时,学生也一样没能很快地说出计算的过程。特别是到再算()时更是一个难点,或许是在上前面的内容时,我没有特别强调“拿先算出的得数来加上还没有加的另一个数”这句话的原因吧。

  其次在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因为担心时间的问题和课堂纪律的问题,所以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进行摆一摆、算一算,而是我把小棒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中学*,虽然教学目的达到了,但是感觉学生的感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也是造成对计算的过程方法表述不够清楚的原因吧。

  因为一直都在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虽然这为后面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做练*时感觉学生对利用“凑十法“凑成整十数这个方法不够熟练,不喜欢用这个方法来计算,虽然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对于后面教学简便计算应该是不利的,因为凑十法是简便方法计算中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

  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而上面存在的问题说明我还要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备课要更加充分,仍然要努力填补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 3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喜欢数学。

  为了顺利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1、抓住知识“生长点”,巧设复*过关题,激发学*兴趣,树立学*信心。

  本节课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学*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以“游戏”和“抢答”的形式设计了三类练*题,对刚学过的“9加几”进行了回顾复*,通过复*为下面学*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的信心,保证了学生能以最佳的学*状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中。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的空间和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新授过程中,我设计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利用教材中学生领取饮料的场景,通过这样的设计安排,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找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水);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先寻找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学*,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算式。但在探索用多种方法计算得数时,学生只探索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凑十法”,给人的感觉学生的思维想象太狭窄,可能这与第一节课“9加几”的教学时,强化了“凑十法”有关系。在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把第二个问题完全放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教学由“扶”到“放”,师生*等参与,共同探讨、交流,学生拥有了充分的自主学*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效果。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分层练*体现不够,课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堂语言还不够生动简练等。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体会算法,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自我感悟,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发自内心的选择出对于他们来说最简便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学*、怎么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在体验中获取到知识,在成功中找回自信,更深刻地品味到学*的乐趣!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 4

  上周四,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教学的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感受很多,收获很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谈谈听课后的一些看法:

  首先,王老师用卡片作为教具出示口算题,以作复*。使学生通过复*,唤起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为学*新知作铺垫。

  其次,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的把握了本节课进位加这个重点,以及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满十进一”的教学难点。在课上,王老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揭示算法,为学生很好的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供了保障。紧接要求学生不摆小棒说出算法,加强了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必要的。

  最后,在练*中通过组织比较,及时整理了知识结构。体现如下:

  (1)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本课学*内容的特点。

  在学会计算24+6后,紧接完成课本中相应的练*,引导学生看计算结果,让学生发现所学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能让学生通过比较,深刻感悟、理解进位加或不进位加的算理。

  (2)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引导算法。

  王老师在巩固练*中用小黑板出示了三组算式,并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题组中算式的联系,让学生体会一位数加一位数是基础,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第一步计算,让学生巩固、掌握相同数位相加的基本算法,为后续学*笔算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能力放在首位。在教法上能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探索、发现、解决新问题,真正体现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唯一不足之处是本节课只有老师的板书,没有学生的板演。

  我觉得学生板演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首先,通过板演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疑难困惑与错误,以便教师及时启发引导。其次,全班学生通过观察板演学生的解题方法与自己有什么不同,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最后,低年级学生大都有表现欲望,通过板演会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 5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喜欢数学。

  为了顺利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1、抓住知识“生长点”,巧设复*过关题,激发学*兴趣,树立学*信心。

  本节课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学*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以“游戏”和“抢答”的形式设计了三类练*题,对刚学过的“9加几”进行了回顾复*,通过复*为下面学*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的信心,保证了学生能以最佳的学*状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中。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的空间和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新授过程中,我设计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利用教材中学生领取饮料的场景,通过这样的设计安排,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找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水);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先寻找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学*,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算式。但在探索用多种方法计算得数时,学生只探索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凑十法”,给人的感觉学生的思维想象太狭窄,可能这与第一节课“9加几”的教学时,强化了“凑十法”有关系。在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把第二个问题完全放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教学由“扶”到“放”,师生*等参与,共同探讨、交流,学生拥有了充分的自主学*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效果。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分层练*体现不够,课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堂语言还不够生动简练等。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体会算法,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自我感悟,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发自内心的选择出对于他们来说最简便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学*、怎么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在体验中获取到知识,在成功中找回自信,更深刻地品味到学*的乐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