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方程》教案1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和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局部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

  本单元编排的一篇“你知道吗”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就有方程的思想,并有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记载。

  1?从等式到方程,逐步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

  (1)

  借助天*体会等式的含义。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同学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本单元教材首先让同学体会等式的含义。

  天*两臂*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同学在天**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同学的'认知特点。例1在天*图下方出现“=”,让同学用等式表达天*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从中体会等式的含义。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是因为天*与其他的秤不同。*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例2继续教学等式,教材的布置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些天*的两臂*衡,有些天*两臂不*衡。根据各个天*的状态,有时写出的是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同学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能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便于同学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第三,写四个式子时,对同学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同学填写,同学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同学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2)

  教学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在第1页的两道例题里,同学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资料。教材首先告诉同学: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他们理解x+50=150、2x=200的一起特点是“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这时,假如让同学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50+50=100、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同学对方程是等式的理解会更深刻。教材接着布置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并通过“练一练”第1题让同学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这道题里有以x为未知数的等式,也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同学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未知数局限为x,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练一练”第2题要求同学自身写出一些方程并相互交流,让它们在写方程时关注方程的实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

  (3)

  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

  第2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题都是看图列方程,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培养同学发现和理解实际情境里的等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直观情境的出现从天*图开始,发展到带括线的图画。带括线的图画在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同学比较熟悉。但是,从列算式求答案的*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仍然会有困难。因此,教材先让同学看天*图列方程。天*两臂*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已经在两道例题里教学得很充沛了,看天*图列方程能让同学初步知道什么是列方程和怎样列方程,对依据什么列方程和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有所体验。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会*稳得多。二是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突出两个或几个局部数相加是它们的总数。在几个局部数相同时,它们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这些关系是数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建立在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上,同学容易理解。如文具盒的价钱加笔记本的价钱一共20元,买4本同样的故事书一共要16.8元,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和4x=16.8。假如少数同学列出的方程是20-x=12或16.8÷x=4也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绝不能列出20-12=x、16.8÷4=x这样的方程。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同学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同学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局部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规范》从同学的久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动身,要求小学阶段的同学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因此,本单元布置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和时让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笼统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

  教材仍然用天*的直观情境教学等式的性质。因为在两臂*衡的天*上,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的两臂仍然坚持*衡。这种现象能形象地表示等式的性质,有利于同学的直观感受。

  例3教学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设计了四组天*图,每组左边的天*图表示变化前的等式,右边的天*图表示变化后的等式,从左边的等式到右边的等式,反映了等式的性质。上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下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四组图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精心设计每组天*上物体的质量,第一组图写出的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在左边的天*表示20=20以后,右边天*的两边各加1个10克的砝码,看图填写20+()○20+()。同学在两个括号里都写“10”,在圆圈里写“=”,联系天*两边各加10克都变成30克,而天*仍然*衡的现象,体会填写的等式是合理的。这样就首次感知了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第二组图写出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x=50到x+20=50+20的变化和比较中,对等式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数有进一步的感受。第三组图写出的等式两边都用字母a表示砝码的质量,圈出a克砝码并画上箭头,表示去掉它的意思。联系已有经验,这里的a代表许多个数,这组天*图与等式概括了众多等式两边减去相同数的情况。第四组图在方程x+20=70的两边都减去20,不但又一次表示了等式性质,而且与解方程的方法十分接*。

  另外,这道例题的8个等式中,有7个让同学在圆圈里填写“=”组成等式,这是引导同学切实关注等式有没有变化。右边的四个等式分别让同学在括号里填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的数,有利于发现等式的性质。

  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个性质。教材注意利用同学前面学*等式性质的经验,在感知天*的直观情境表示出等式性质的一个实例后,再让同学写一个等式,通过比较、概括与交流,得出“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结论。教学时有两点应注意:

  一是让同学正确理解图意。上面一组天*图的左边原来是一个质量为x克的物体,又添上一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右边原来是一个20克的砝码,又添上一个同样的砝码。这表示天*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乘2。下面一组天*图左边原来是3个质量都为x克的物体,现在只剩下1个这样的物体;右边原来是3个20克的砝码,现在只剩下1个20克的砝码。这表示天*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除以3。二是等式两边同时除以的那个数不能是0,这一点同学能够接受。因为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多次提到除数不能是0。

  (2)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例4和例6教学解方程,解方程的关键是方程的两边都加(减)几、乘(除以)几,教材对此有精心的设计。例4看图列出方程,同学先从图中能得到求x值的启示:

  只要在天*的左右两边各去掉10克的砝码。联系等式的性质与方程x+10=50的特点,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10”的道理:

  等式的两边都减去10,左边就剩下x,x的值只要通过右边的计算就能得到。例6在列出方程以后,让同学联系已有的解方程经验和有关的等式性质,考虑“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这个问题,并解这个方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从同学实际动身,让同学主动学*的教育理念。另外,例4的编写还注意了三点:

  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教学时必需严格遵循;二是求得x=40后,通过“是不是正确答案”的质疑,引导同学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三是在回顾反思求x值的过程基础上,讲了什么是“解方程”。这些都是以后解方程时反复使用的知识。

  协助同学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是教材编写时认真考虑的问题。用好教材设计的两道题,能培养同学这方面的能力。一处是第4页“练一练”第1题,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的左边已经加上25(或减去18),右边应该怎样?这是刚开始教学解方程时的设计。通过在方框里填数,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

  引导同学正确应用等式的性质,体会解方程的战略和思路,理出解方程的关键步骤。同学在方框里填数一般不会有问题,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可能会出现错误。要通过交流和评价,协助他们正确掌握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另一处是第6页第7题,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浓缩思路,是在基本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以后布置的。如解方程x-20=30,在方程的两边都加20这一步,省写了虚线框里的内容: x-20+20=30+20,直接写出x=30+20。这样做能使解方程的考虑流畅、书写简便,从而提升解方程的能力。教学时要让同学体会简化的过程,重点讨论圆圈里填什么符号、方框里填什么数以和为什么。第8页“练一练”第1题、第10页第2题的编排意图与上面相同。

《方程》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5)在学*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 、 两点的坐标是 、(3,7),求线段 的垂直*分线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①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 是线段 的垂直*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即

  将上式两边*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的坐标 是方程 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 的坐标 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 、 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 ,即点 在直线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 是线段的垂直*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 ,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 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 是线段的垂直*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 求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方程》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等式、不等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等内容,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

  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灵活的用方程解答两步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记得这首儿歌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请你来接下句

  三只青蛙_________;

  五只青蛙呢?

  N只青蛙呢?

  一首小小的儿歌展示了数学的机智和趣味,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这首儿歌不仅融入了数字,还包含着字母,用字母来表示数。我们今天的课就围绕用“字母表示的数”来展开。

  二、进行复*

  1、用字母表示数

  (1)同学们想一想,在数学中有哪些地方常用字母来表示?

  生列举: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即s=vt)

  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b 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等)

  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a+b+c=a+(b+c)等)

  (2)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两个这样的例子。

  (3)你们知道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吗?

  (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大家翻开课本71页,抓紧时间做一做吧。生自主完成课本(1)~(4)题。师巡视;完成后全班交流答案,重点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5)现在我把第(4)题做一下修改:一台插秧机上午工作5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上下午一共插秧160*方米,问:每小时插秧多少*方米?

  算法有两种:其一:算术方法:160÷(5+3)=20

  依据:总插秧数量÷时间=单位时间量

  其二:列方程:x(5+3)=160

  依据:单位时间量×时间=总插秧数量

  观察比较:以上两种解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式。

  不同点:解法一:以已知推出未知,是算术法。

  解法二:把未知数用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同学们想一想,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有哪些性质呢?(等式 、含有未知数)

  2、方程

  (1)判断下列哪些是方程(说明理由)

  7+8=3×5 4a+5b a+12=89

  4x=y 3+100>25+y 6+x=0.5×3

  (2)你会解方程吗?从中选择一个试一试。

  (3)如何判断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讨论后得出: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列方程解方程能帮我们很快解决。例如,这副乒乓球拍到底多少元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请生一起看书71页例一:李老师买下面的球拍,给售货员100元,找回2元,一副乒乓球拍的价钱是多少元?

  引导生认真审题,找出等量关系,自己列出方程并求解。交流解题思路。

  (2)生尝试自主解决例二:相遇问题。师巡视,请生到黑板完成,全班交流。

  (3)练*

  ①练一练1

  ②师展示*题:说出下面每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全班人数;

  (2)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梨比苹果少的重量。

  (3)一辆公共汽车中途到站后,先下去15人,又上来9人,这时车上正好有30人,到站前车上有多少人?

  (4)一本书240页,小刚看了5天,还剩165页没看,*均每天看多少页?

  ③课本练一练5

  三、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在哪里?

《方程》教案4

  教学内容:

  p53--54练*十一1,2,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天*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8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8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出示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学*过程。

  (一)认识天*

  (二)新课学*

  自学指导(一)。

  自学p53, 分别说一说图1,图2,,显示的信息。

  图1天*两边*衡,一个空杯重100克。

  图2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不*衡了。

  自学指导(二)

  再看图3说说图3 显示的信息。

  天*1杯子和里面的水比200克法码重

  天*2杯子和里面的水比300克法码轻

  自学指导(三)

  请用算式表示图3数量关系。

  天*1、100+x>200

  天*2、100+x<300

  自学指导(四)

  再看图4说说图4 显示的信息,请用算式表示图4数量关系

  100+x=250

  自学指导(五)

  观察比较下列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观察比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

  课堂练*(一)

  写出几个等式

  自学指导(六)

  请学生把这里的等式分类,并说说你们是如何分类的?

  20+30=50

  20+χ=100

  50×2=100

  14-8=6

  3y=180

  78× 3=234

  100+2y=3×50

  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没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

  课堂练*(二)

  请大家写出几个方程。

  四、小结:回答什么是方程?

《方程》教案5

  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含有字母的式子,学生初步学会了写式子的方法。五年级(下册)方程教学了方程的意义、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学生能够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继续教学方程,要解类似于axb=c、axbx=c的方程,并用于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第一,把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融为一体,同步进行,这是和以前教材的不同编排。在例1里,解2x-22=64这个方程是新知识,用它解答实际问题也是新知识。在例2里,解方程x+3x=290是新授内容,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新授内容。这两道例题,既教学解方程的思路与方法,又教学列方程的相等关系和技巧。这样编排,能较好地体现数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分析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抽象成方程,形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技能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成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有效发展的载体。

  第二,突出思想方法,通过举一反三培养能力。全单元编排的两道例题、两个练*,涵盖了很宽的知识面。先看解方程。例 1教学ax-b=c这样的方程,练*一里还要解ax+b=c、a+bx=c这些形式的方程。从例题到*题,虽然方程的结构变了,但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解方程的策略是一致的,知识与方法的具体应用是灵活的。再看列方程。例1把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2倍少22作为相等关系,练一练和练*一里陆续出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其他的相等关系。实际问题变了,寻找相等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始终不变。在例2和练*二里也有类似的安排。无论教学解方程还是列方程,例题讲的是思想方法,以不变的思想方法应对多变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例1和练*一教学一般的分两步解的方程;例2和练*二教学特殊的需两步解的方程;整理与练*回忆、整理、应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反思、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一、 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

  两道例题里的方程都要分两步解,通过第一步运算,把稍复杂的方程转化成五年级(下册)里教学的简单方程,使新知识植根于已有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化复杂为简单、变未知为已知是人们解决新颖问题的常用策略。这两道例题突出转化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解稍复杂的方程的方法,还让他们充分体验转化思想,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1. 从各个方程的特点出发,使用不同的转化方法。

  解形如axb=c的方程,一般根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化简。例1在列出方程2x-22=64以后,教材里写出了解这个方程的第一步: 2x-22+22=64+22。教学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等号的两边都加上22,体会这样做是应用了等式的性质,感受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稍复杂的方程化简。过去教材里强调把ax看成一个数,是为了应用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解方程,新教材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突出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解形如axbx=c的方程,一般应用运算律或相应的知识化简。axbx可以改写成

  (ab)x,这已经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时掌握了,现在只要计算ab,就能实现化简原方程的目的。教学时仍然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以及这样改写的目的。

  2. 转化后的简单方程,教法不同。

  例1让学生算出2x=?,并求出x的值。这是因为学生具有解2x=86这个方程的能力。教学这样安排,是把转化思想和方法放在突出位置上,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把求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在五年级(下册)已经教学。例1提出检验的要求,不仅是培养良好的*惯,还要通过结果是正确的,确认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和方法是正确的。

  例2把原方程化简成4x=290,没有让学生接着解。教材写出x=72.5并继续算出3x=217.5,是因为72.5米和217.5米是实际问题的两个答案。学生以往解答的问题,一般只有一个问题,这道例题有两个问题,需要完整呈现解题过程,在步骤、书写格式上作出示范,便于学生掌握。另外,检验的思路也有拓展。由于题目的特点,不能局限于对解方程的检验,还要联系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检验算得的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是不是一共290公顷,水面面积是不是陆地面积的3倍。教学时要注意到这一点,既保障解方程是正确的,更保障列出的方程符合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

  3. 加强解方程的练*。

  前面曾经说到,例1和例2都有列方程和解方程两个教学内容,列出的方程必须正确地解,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两个练*的第1题都安排了解方程。练*一在例1解方程的基础上向两个方向扩展,一是引出了a+bx=c、ax-b=c等结构与例题不完全相同的方程,二是把小数及运算纳入了方程。只要体会了例题里解方程的转化思想和转化方法,会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就能够适应这两个方面的扩展。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不要求解形如a-bx=c的方程。因为解这个方程,如果等式的两边都减a,就会出现-bx=c-a,不但等号左边是负数,而且右边c比a小;如果等式的两边都加bx,就出现a=c+bx,这些都是现在难以解决的问题。练*二在例2解方程的基础上带出形如ax-bx=c的方程,解方程涉及的除法计算都控制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小数除法范围内,学生一般不会有困难。

  还有一点要提及,整理与练*中安排小组讨论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表明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组建认知结构。如果既从两个方程的特点回顾解法的不同,又从策略角度进行整理,对学生是有好处的。练*中出现的方程15x2=60,是为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

  二、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找出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找到相等关系,方程是依据相等关系列的。其实,某个实际问题为什么选择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或者为什么选择列算式的方法解答,经常是由相等关系决定的。所以,两道例题的教学,都是先找出相等关系。

  相等关系是一种数学模型,它把数量关系表达成等式。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这时的分析着眼于挖掘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通常把条件作为一个方面,问题作为另一个方面,因而用已知数量组成的算式求得问题的答案。实际问题里的相等关系也是数量间的关系,它的最大特点是将已知与未知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共同组成的等式,反映实际问题里最主要的数量关系。学生在五年级(下册)初步感受了相等关系,能找出简单问题的相等关系。本册教学寻找较复杂问题的相等关系,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 灵活开展思维活动,找出相等关系。

  较复杂的问题之所以复杂,在于它的数量关系错综复杂。例1里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的2倍少22米,其中既有倍数关系,也有相差关系,是两种关系的复合。例2里已知颐和园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一共290公顷,还已知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这是两个并列的条件。因此,寻找复杂问题的相等关系,要梳理数量关系,分清主次和先后。

  寻找相等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照搬、照套,教材从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出发,灵活设计寻找相等关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能解决类似红花有10朵,求红花朵数的2倍少4朵是几朵的问题,对几倍少几这样的数量关系已有初步的理解。因此,例1要求学生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让他们利用已有的倍数概念和相差概念,通过推理,把比小雁塔的2倍少22米改写成数学式子小雁塔高度2-22,从而得到相等关系。例1为什么提出还可以怎样列方程,这是由于同一个几倍少几的关系,可以写出不同的相等关系式,如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等。在小组里交流想法是尊重学生的思考,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解题。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是要求学生一题多解。要组织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比较,体会它们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仅是表现形式不同;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例题里呈现的等量关系,得出答案时的思考比较顺,从而自觉应用这样的等量关系。对于学生中未出现的相等关系,不必提及,以免搞乱思路。

  怎样合理利用例2里的两个并列的已知条件?教材选择了线段图。先在表示水面面积的线段上填3x,再在线段图的右边括号里填290,在图上感受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和相并关系。然后通过填空写出等量关系,体会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一共290公顷是这个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

  2. 加强写式练*,进一步把握数量关系,为列方程打基础。

  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时,都要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否具有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能否顺利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对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材加强写式的练*。

  练*一第2题写出表示梨树棵数的式子3x+15,表示鳊鱼尾数的式子4x-80,都是解答几倍多几、几倍少几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安排写式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养成顺着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这些数量关系的表述进行思考,并转化成数学式子的*惯,从而选择最适当的相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这道练*题既是写式训练,也是思路引导。

  练*二第2题是和倍、差倍问题的专项训练。根据黄花x朵和红花朵数是黄花的3倍,先写出红花有3x朵,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红花的朵数,再用x+3x(或4x)表示两种花一共的朵数,用3x-x(或2x)表示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发展联想能力。联想到的式子,正是方程里等号左边的部分,这道题也在写式训练的同时,进行思路引导。

  3. 列方程解答新颖的问题,拓展等量关系。

  本单元安排两节练*课,分别教学练*一第6~13题、练*二第6~11题。着重解答一些与例题不同的实际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等量关系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对发展数学思考非常有益。

  练*一第7题起拓展等量关系的作用。第(1)小题画出了三角形,学生看到图上的高和底,就能想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于是把底高2=三角形的面积作为解题时的等量关系。第(2)小题利用熟悉的括线表示19.8元的意思,形象显示了3枝铅笔的钱+1个文具盒的钱=一共的钱是问题里的等量关系。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这些题打开思路,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问题里有不同的等量关系,两个部分数之和往往是可利用的等量关系。这就为继续解答第8、9、12题作了有益的铺垫。至于第13题,把两种温度的换算公式作为等量关系。公式在题中已经揭示,只要在它上面体会已知华氏温度求摄氏温度,列方程解答比较好。反之,已知摄氏温度求华氏温度,依据公式能直接列出算式。

  例2和练一练分别是典型的和倍、差倍问题,已知的总数或相差数是等量关系的生长点。练*二第7~11题的题材和例题不同,且各有特点。但是,等量关系的载体仍然是已知的总数与相差数。第7题用线段图配合展示题意,便于学生发现小丽走的米数+小明走的米数=两地相距的米数这一等量关系,并把这个经验迁移到解答后面的*题中去。


《方程》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方程》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方程》教案 (菁华6篇)

《方程》教案1

  教学目的: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

  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

  练*:

  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

  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

  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方程》教案2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对策: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解方程(练*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

  1、出示练*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题。

  教后反思:

  本课时是一节练*课,练*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练*让学生掌握形如ax+b=c和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是借助一些对比练*,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课前,我学*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在今天的练*课中补充了两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对比练*。题目是这样的:(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比梨树的3倍少6棵,梨树有多少棵?(2)果园里有梨树60棵,比桃树的3倍少6棵,桃树有多少棵?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学生们经过分析、比较,发现类似第1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方程解,类似第2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组补充的题目是:(1)王老师买了3个足球,付了200元,找回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2)水果店运进5箱苹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苹果多少千克?对于这两题,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而且如果是列方程的话,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如果是用算术方法解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出了不同的方程或算式。

  通过本节练*课,我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关注怎样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关注怎样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在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学生对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方程》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材分析:

  为了使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1、出示88页的天*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天*的左边有一个药丸和5克砝码,右边有10课砝码,天*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衡。

  师:天**衡说明了什么?

  天*两边的质量相等。

  师:如果用x表示药丸的质量,你能根据天**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学生汇报

  师:x+5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92页的月饼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不能写一个等式吗?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

  生:每块月饼的质量×4=400克。

  师:如果用x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学生汇报:4x=400

  3、出示88页水壶图的左半幅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根据这幅图,你能不能说出一个等式呢?(同桌互相说)

  一生汇报。

  师: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进x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生汇报

  2x+200=20xx;

  2x=20xx-2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同学交流。

  师: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谁能说一说方程有什么特点?

  二、拓展应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方程,那么怎么列方程那?

  1、第93页第1题

  看图列方程

  你是怎么想的?

  2、第89页第2题

  根据题意列方程

  第二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第89页第3题

  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日历中尽可能多的规律,并尝试用字母表示出来,在讨论书上的问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天*了解了方程的含义,学会了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方程》教案4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和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局部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

  本单元编排的一篇“你知道吗”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就有方程的思想,并有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记载。

  1?从等式到方程,逐步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

  (1)

  借助天*体会等式的含义。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同学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本单元教材首先让同学体会等式的含义。

  天*两臂*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同学在天**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同学的认知特点。例1在天*图下方出现“=”,让同学用等式表达天*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从中体会等式的含义。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是因为天*与其他的秤不同。*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例2继续教学等式,教材的布置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些天*的两臂*衡,有些天*两臂不*衡。根据各个天*的状态,有时写出的是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同学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能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便于同学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第三,写四个式子时,对同学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同学填写,同学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同学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2)

  教学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在第1页的两道例题里,同学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资料。教材首先告诉同学: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他们理解x+50=150、2x=200的一起特点是“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这时,假如让同学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50+50=100、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同学对方程是等式的理解会更深刻。教材接着布置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并通过“练一练”第1题让同学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这道题里有以x为未知数的等式,也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同学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未知数局限为x,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练一练”第2题要求同学自身写出一些方程并相互交流,让它们在写方程时关注方程的实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

  (3)

  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

  第2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题都是看图列方程,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培养同学发现和理解实际情境里的等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直观情境的出现从天*图开始,发展到带括线的图画。带括线的图画在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同学比较熟悉。但是,从列算式求答案的*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仍然会有困难。因此,教材先让同学看天*图列方程。天*两臂*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已经在两道例题里教学得很充沛了,看天*图列方程能让同学初步知道什么是列方程和怎样列方程,对依据什么列方程和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有所体验。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会*稳得多。二是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突出两个或几个局部数相加是它们的总数。在几个局部数相同时,它们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这些关系是数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建立在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上,同学容易理解。如文具盒的价钱加笔记本的价钱一共20元,买4本同样的故事书一共要16.8元,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和4x=16.8。假如少数同学列出的方程是20-x=12或16.8÷x=4也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绝不能列出20-12=x、16.8÷4=x这样的方程。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同学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同学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局部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规范》从同学的久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动身,要求小学阶段的同学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因此,本单元布置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和时让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笼统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

  教材仍然用天*的直观情境教学等式的性质。因为在两臂*衡的天*上,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的两臂仍然坚持*衡。这种现象能形象地表示等式的性质,有利于同学的直观感受。

  例3教学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设计了四组天*图,每组左边的天*图表示变化前的等式,右边的天*图表示变化后的等式,从左边的等式到右边的等式,反映了等式的性质。上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下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四组图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精心设计每组天*上物体的质量,第一组图写出的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在左边的天*表示20=20以后,右边天*的两边各加1个10克的砝码,看图填写20+()○20+()。同学在两个括号里都写“10”,在圆圈里写“=”,联系天*两边各加10克都变成30克,而天*仍然*衡的现象,体会填写的等式是合理的。这样就首次感知了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第二组图写出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x=50到x+20=50+20的变化和比较中,对等式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数有进一步的感受。第三组图写出的等式两边都用字母a表示砝码的质量,圈出a克砝码并画上箭头,表示去掉它的意思。联系已有经验,这里的a代表许多个数,这组天*图与等式概括了众多等式两边减去相同数的情况。第四组图在方程x+20=70的两边都减去20,不但又一次表示了等式性质,而且与解方程的方法十分接*。

  另外,这道例题的8个等式中,有7个让同学在圆圈里填写“=”组成等式,这是引导同学切实关注等式有没有变化。右边的四个等式分别让同学在括号里填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的数,有利于发现等式的性质。

  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个性质。教材注意利用同学前面学*等式性质的经验,在感知天*的直观情境表示出等式性质的一个实例后,再让同学写一个等式,通过比较、概括与交流,得出“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结论。教学时有两点应注意:

  一是让同学正确理解图意。上面一组天*图的左边原来是一个质量为x克的物体,又添上一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右边原来是一个20克的砝码,又添上一个同样的砝码。这表示天*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乘2。下面一组天*图左边原来是3个质量都为x克的物体,现在只剩下1个这样的物体;右边原来是3个20克的砝码,现在只剩下1个20克的砝码。这表示天*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除以3。二是等式两边同时除以的那个数不能是0,这一点同学能够接受。因为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多次提到除数不能是0。

  (2)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例4和例6教学解方程,解方程的关键是方程的两边都加(减)几、乘(除以)几,教材对此有精心的设计。例4看图列出方程,同学先从图中能得到求x值的启示:

  只要在天*的左右两边各去掉10克的砝码。联系等式的性质与方程x+10=50的特点,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10”的道理:

  等式的两边都减去10,左边就剩下x,x的值只要通过右边的计算就能得到。例6在列出方程以后,让同学联系已有的解方程经验和有关的等式性质,考虑“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这个问题,并解这个方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从同学实际动身,让同学主动学*的教育理念。另外,例4的编写还注意了三点:

  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教学时必需严格遵循;二是求得x=40后,通过“是不是正确答案”的质疑,引导同学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三是在回顾反思求x值的过程基础上,讲了什么是“解方程”。这些都是以后解方程时反复使用的知识。

  协助同学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是教材编写时认真考虑的问题。用好教材设计的'两道题,能培养同学这方面的能力。一处是第4页“练一练”第1题,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的左边已经加上25(或减去18),右边应该怎样?这是刚开始教学解方程时的设计。通过在方框里填数,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

  引导同学正确应用等式的性质,体会解方程的战略和思路,理出解方程的关键步骤。同学在方框里填数一般不会有问题,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可能会出现错误。要通过交流和评价,协助他们正确掌握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另一处是第6页第7题,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浓缩思路,是在基本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以后布置的。如解方程x-20=30,在方程的两边都加20这一步,省写了虚线框里的内容: x-20+20=30+20,直接写出x=30+20。这样做能使解方程的考虑流畅、书写简便,从而提升解方程的能力。教学时要让同学体会简化的过程,重点讨论圆圈里填什么符号、方框里填什么数以和为什么。第8页“练一练”第1题、第10页第2题的编排意图与上面相同。

《方程》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练*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

  1、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等式性质:)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

  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

  二、练*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3)完成计算。

  4、完成第4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三、课堂

  通过回顾与,大家共同复*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方程》教案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练*与应用”第5~7题,“探索与实践”第8~9题及“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与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练*与应用

  1、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练*。板书课题。

  2、指导练*。独立完成5~7题。展示交流。集体评讲。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步骤、格式、检验)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8题。理解题意,完成填写。小组中交流第一个问题。汇报自己发现。把得到的和分别除以3,看看可以发现什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你是怎么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指导解答第三个问题。试着连续写出5个奇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怎样求n的值呢?5个连续偶数的和有这样的规律吗?试试看。

  2、完成第9题。小组中讨论方法,巡视指导。可以先把左边的两边都去掉两个苹果。1个梨=3个苹果再根据右边图:3个苹果=6个猕猴桃=1个梨

  三、与反思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对每次指标的理解。自我反思与。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阅读“你知道吗”可以再查找资料,详细了解。

  五、课堂这节课我们复*了哪些内容?你有了哪些收获?


《方程》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解方程教案合集5篇

  解方程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现在的天*是*衡的,如果将天*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会怎样?

  谈话:现在天*恢复*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2.出示第二组天*图,说说天*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3.出示第3、4组天*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

  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5.做练一练的第1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天*图,你能根据天*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练一练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巩固练*

  1. 做练*一的第3题

  2.做练*一的第4题

  3.做练*一的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完成补充*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 解方程

  50=50 50+10=50+10 解: X+10=50

  x+a=50+a 50+a-a =50+a-a X-10=50-10

  X=40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

  解方程教案 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看下面的字母,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SOS EMS m2

  (SOS:求助信号;EMS:中国邮政快递;m2:*方米)

  字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说明它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及解方程等知识。(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回顾与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用字母可以简明地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多方便。

  (2)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整理:

  ①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

  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③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3)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预设

  生1:路程用s表示,速度用v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s=vt v= t=

  生2: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a=bc b= c=

  (4)常用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a+b=b+a

  生2:加法结合律:(a+b)+c=a+(b+c)

  生3:乘法交换律:a×b=b×a

  生4:乘法结合律:a×b×c=a×(b×c)

  生5:乘法分配律:a×(b+c)=a×b+a×c

  (5)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预设

  生1: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生2: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2

  生3:*行四边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生4: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

  解方程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数学教案-解方程。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天*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 5x+6=9x②3x+5③7+5×3=22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 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等式性质1:

  出示天*称,在天**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仍保持*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 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一般是含x的项集中到方程的左边,使方程的右边不含有x的项),此题的关键是两边都减去4x。

  (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5x=7+4x

  x=5-2 5x-4x=7

  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

  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练*:书本105页 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解方程教案 4

  教学内容

  解方程:教材P69例4、例5。

  教学目标

  1.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b=c与a(x±b)=c类型的方程。

  2.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3.在学*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了解方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4。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3盒铅笔和4只铅笔,一盒铅笔盒中有x支铅笔。

  师:你能根据图列一个方程吗?

  生:3x+4=4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铅笔盒有x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支铅笔。据此,可列出方程。

  师:说得好,你能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师: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生: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先把“3x”看成一个整体。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2.教学例5。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5)你能够解这个方程吗?

  生1:我们可以参照例4的方法,先把x-16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生2:我们也可以用运算定律来解。

  师:2x-32=8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师:你的解法正确吗?你如何检验方程是否正确?

  生: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

  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的形式、内容都与例4基本相同。第2题的4个方程在两道例题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这两道练*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提醒学生解一题,代入检验一题,以促进检验*惯的养成。

  四、课堂小结

  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71页“练*十五”第6、8、9.题。

  解方程教案 5

  知识网络

  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关键是前两步: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的同学说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长么,为什么不是关键部分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虽然篇幅很长,但只要注意到符号变化、分配律等基本运算技巧,解的过程是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两步篇幅虽然短,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精华和难点却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需要用以体会。

  一般地,设什么量为未知数,最简单明了的想法是设所求为x(复杂的题目有时要采取迂回战术,间接地设未知数),当所求的数较多时,把这些所求的数量用一个或尽量少的未知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设完未知数,就要找等量关系,来帮助列出方程。这时需要认真读题,因为许多等量关系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文有很多字、词、句表达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总和是、与的差是等等,根据这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数表达出来,就能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未知数直接参加运算。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设立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关系又在于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各种已知条件。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学法指导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写出答案。

  (2)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养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惯,增强一题多解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变量较多并且变量关系又容易确定的问题,用方程组求解,过程更清晰。

  经典例题

  例1 某县农机厂金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均每天加工甲种零件5个或乙种零件4个或丙种零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零件、1个乙种零件和9个丙种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零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的三种零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设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分别为x人、y人、z人,根据共有77人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仔细分析题意,会出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为未知数外,还有甲、乙、丙三种零件各自的总件数也未知。而题目中又有关于甲、乙、丙三种零件之间装配时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用比例关系表示,而乙种零件件数又在中间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间接未知数,设已种零件总数为x个,为了配套,甲种、丙种零件件数总数分别为3x个和9x个,再根据生产某种零件人数=生产这种零件的个数工人劳动效率,可以分别求出生产甲、乙、丙种零件需安排的人数,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即按均衡生产推算的总人数,列出方程 解 答

  设加工乙种零件x个,则加工甲种零件3x个,加工丙种零件9x个。

  答:应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工人人数分别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

  思路剖析

  这是以前接触过的牛吃草问题,它的算术解法步骤较多,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本题的等量关系比较隐蔽,读一下问题: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草生长的速度是固定的,这就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如从供10头牛吃2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再从供15头牛吃1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这两个速度应该一样,就是一种相等关系;另外,最开始草场的草应该是固定的,也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

  解 答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由:草的总量=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

  =原有的草+新生长的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新生长的草

  新生长的草=草的生长速度天数

  考虑已知条件,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10-草的生长速度10

  所以: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即: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

  =草的生长速度2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150)=草的生长速度(20-10)

  所以: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草的生长速度

  因此,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为1,则草的生长速度为5。

  由: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所以:125x-5x=11020-520

  解这个方程

  25x-5x=1020-520

  20x=100

  x=5(天)

  答:可供25头牛吃5天。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米3,灰砖30米3,那么,红砖缺40米3,灰砖剩40米3。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

  解 答

  设计划修建住宅x座,则红砖有(80x-40)米3,灰砖有(30x+40)米3。根据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列出方程

  解法一:用直接设元法。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解法二:用间接设元法。

  设有灰砖x米3,则红砖有2x米3。根据修建住宅的座数,列出方程。

  (x-40)30=(2x+40)80

  (x-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砖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设有红砖x米3。留给同学们练*。

  答:计划修建住宅6座。

  例4 两个数的和是100,差是8,求这两个数。

  思路剖析

  这道题有两个数均为未知数,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数为x,那么另一个数可以用100-x或x+8来表示。

  解 答

  解法一:设较小的数为x,那么较大的数为x+8,根据题意它们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x+8+x=100

  解这个方程:2x=100-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是 46+8=54

  也可以设较小的数为x,较大的数为100-x,根据它们的差是8列方程得:

  100-x-x=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为100-46=54

  答:这两个数是46与54。


《方程》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 (菁华5篇)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1

  知识网络

  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关键是前两步: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的同学说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长么,为什么不是关键部分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虽然篇幅很长,但只要注意到符号变化、分配律等基本运算技巧,解的过程是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两步篇幅虽然短,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精华和难点却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需要用以体会。

  一般地,设什么量为未知数,最简单明了的想法是设所求为x(复杂的题目有时要采取迂回战术,间接地设未知数),当所求的数较多时,把这些所求的数量用一个或尽量少的未知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设完未知数,就要找等量关系,来帮助列出方程。这时需要认真读题,因为许多等量关系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文有很多字、词、句表达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总和是、与的差是等等,根据这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数表达出来,就能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未知数直接参加运算。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设立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关系又在于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各种已知条件。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学法指导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写出答案。

  (2)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养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惯,增强一题多解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变量较多并且变量关系又容易确定的问题,用方程组求解,过程更清晰。

  经典例题

  例1 某县农机厂金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均每天加工甲种零件5个或乙种零件4个或丙种零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零件、1个乙种零件和9个丙种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零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的三种零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设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分别为x人、y人、z人,根据共有77人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仔细分析题意,会出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为未知数外,还有甲、乙、丙三种零件各自的总件数也未知。而题目中又有关于甲、乙、丙三种零件之间装配时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用比例关系表示,而乙种零件件数又在中间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间接未知数,设已种零件总数为x个,为了配套,甲种、丙种零件件数总数分别为3x个和9x个,再根据生产某种零件人数=生产这种零件的个数工人劳动效率,可以分别求出生产甲、乙、丙种零件需安排的人数,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即按均衡生产推算的总人数,列出方程 解 答

  设加工乙种零件x个,则加工甲种零件3x个,加工丙种零件9x个。

  答:应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工人人数分别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

  思路剖析

  这是以前接触过的牛吃草问题,它的算术解法步骤较多,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本题的等量关系比较隐蔽,读一下问题: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草生长的速度是固定的,这就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如从供10头牛吃2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再从供15头牛吃1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这两个速度应该一样,就是一种相等关系;另外,最开始草场的草应该是固定的,也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

  解 答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由:草的总量=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

  =原有的草+新生长的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新生长的草

  新生长的草=草的生长速度天数

  考虑已知条件,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10-草的生长速度10

  所以: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即: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

  =草的生长速度2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150)=草的生长速度(20-10)

  所以: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草的生长速度

  因此,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为1,则草的生长速度为5。

  由: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所以:125x-5x=11020-520

  解这个方程

  25x-5x=1020-520

  20x=100

  x=5(天)

  答:可供25头牛吃5天。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米3,灰砖30米3,那么,红砖缺40米3,灰砖剩40米3。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

  解 答

  设计划修建住宅x座,则红砖有(80x-40)米3,灰砖有(30x+40)米3。根据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列出方程

  解法一:用直接设元法。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解法二:用间接设元法。

  设有灰砖x米3,则红砖有2x米3。根据修建住宅的座数,列出方程。

  (x-40)30=(2x+40)80

  (x-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砖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设有红砖x米3。留给同学们练*。

  答:计划修建住宅6座。

  例4 两个数的和是100,差是8,求这两个数。

  思路剖析

  这道题有两个数均为未知数,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数为x,那么另一个数可以用100-x或x+8来表示。

  解 答

  解法一:设较小的数为x,那么较大的数为x+8,根据题意它们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x+8+x=100

  解这个方程:2x=100-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是 46+8=54

  也可以设较小的数为x,较大的数为100-x,根据它们的差是8列方程得:

  100-x-x=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为100-46=54

  答:这两个数是46与54。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等式性质(二),并会用这个性质解方程。由于学生在探究等式性质(一)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在操作实践中验证等式性质(二)。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边操作边观察边总结,使等式性质(二)顺利地生成,同时让学生对此有直观的理解,强化学*效果。

  2、通过直观图理解解方程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利用等式性质(二)解方程时,充分发挥了直观图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的了解,提高学*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天*,若干个贴有标签的砝码

  教学过程

  猜想导入

  师:谁能说出我们学过的等式性质?

  [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并汇报: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引导学生猜想: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了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上课伊始,先复*所学知识,并由此进行合理猜想,再自然地引入新课,直奔主题。

  动手验证,探究规律

  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1、(课件演示,学生操作)天*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5克的砝码,这时天*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吗?怎样用等式表示?(说明天**衡,左侧的砝码重5克,x=5)

  2、如果左侧再加上2个x克的砝码,右侧再加上2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衡,3x=3×5)

  3、如果左侧有2个x克的砝码,右侧有2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衡,2x=20)

  4、如果左侧拿走一个x克的砝码,右侧拿走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衡,2x÷2=20÷2)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的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天*两侧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体会等式的变化规律。

  解方程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方程:4y=2000)

  师:你们能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吗?

  (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并汇报)

  预设

  方法一:想?×4=2000,直接得出答案。

  方法二: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从而得出答案。

  师:为什么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依据是什么?

  预设

  生:依据是等式的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让学生说出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3

  教学内容

  解方程:教材P69例4、例5。

  教学目标

  1.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b=c与a(x±b)=c类型的方程。

  2.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3.在学*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了解方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4。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3盒铅笔和4只铅笔,一盒铅笔盒中有x支铅笔。

  师:你能根据图列一个方程吗?

  生:3x+4=4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铅笔盒有x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支铅笔。据此,可列出方程。

  师:说得好,你能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师: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生: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先把“3x”看成一个整体。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2.教学例5。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5)你能够解这个方程吗?

  生1:我们可以参照例4的方法,先把x-16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生2:我们也可以用运算定律来解。

  师:2x-32=8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把2x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师:你的解法正确吗?你如何检验方程是否正确?

  生: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

  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的形式、内容都与例4基本相同。第2题的4个方程在两道例题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这两道练*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提醒学生解一题,代入检验一题,以促进检验*惯的养成。

  四、课堂小结

  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71页“练*十五”第6、8、9.题。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4

  教学目标:

  1、通过天*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3、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天*游戏,帮助数学理解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推导等式性质(一)。

  教学准备:

  一架天*、课件及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两只松鼠正玩着跷跷板。突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动了。你们看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纷纷。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是在类似跷跷板的天*上做游戏,看看我们从中有什么发现?

  二、运用教具,探究新知

  (一)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

  1、课件出示天*

  怎样看出天**衡?如果天**衡,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2、出示摆有砝码的天*

  操作、演示、讨论、板书:

  5=5 5+2=5+2

  X=10 X+5=15

  观察等式,发现什么规律?

  3、探索规律

  初次感知: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次感知:举例验证。

  (二)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

  观察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师板书:

  X+2=10

  X+2-2=10-2

  X =8

  (三)运用规律,解方程

  三、巩固练*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小组合作完成69页“练一练”第3题。

  完成后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 解方程(一)

  X+2=10

  解: X+2-2=10-2 ( 方程两边都减去2)

  X =8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5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 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6+3=9=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反馈练*

  1、 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2、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十一5—7题。

  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经历代数的过程。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计算课,所以算理与算法是二条主线,今天的算法主要是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够利用天*的原理来解方程,所以理解算理,让学生体验到解方程只要使天*的一边剩下一个未知数,但要在这个变化中必须使天*保持*衡,可以通过在天*的左右二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来领悟算理,突显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直观操作中掌握方法,发展数学素养。

  在本节课中,通过充分的直观,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力图把方程建构于天*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深刻的模像。同时,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操作解释、验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3、困惑:纵观学生的起点,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来解简单的方程,所以在教学中运用“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采用天*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相当的冲突,部分学生虽然对于运用天*原理来解方程已经十分理解,但他们还是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体验不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所以如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验到天*原理的优越性,从而自愿的采用这种方法,没有好的策略?


《方程》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方程》教案 (菁华6篇)

《方程》教案1

  教学目的: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

  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

  练*:

  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

  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

  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方程》教案2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对策: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解方程(练*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

  1、出示练*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题。

  教后反思:

  本课时是一节练*课,练*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练*让学生掌握形如ax+b=c和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是借助一些对比练*,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课前,我学*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在今天的练*课中补充了两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对比练*。题目是这样的:(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比梨树的3倍少6棵,梨树有多少棵?(2)果园里有梨树60棵,比桃树的3倍少6棵,桃树有多少棵?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学生们经过分析、比较,发现类似第1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方程解,类似第2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组补充的题目是:(1)王老师买了3个足球,付了200元,找回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2)水果店运进5箱苹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苹果多少千克?对于这两题,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而且如果是列方程的话,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如果是用算术方法解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出了不同的方程或算式。

  通过本节练*课,我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关注怎样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关注怎样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在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学生对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方程》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材分析:

  为了使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1、出示88页的天*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天*的左边有一个药丸和5克砝码,右边有10课砝码,天*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衡。

  师:天**衡说明了什么?

  天*两边的质量相等。

  师:如果用x表示药丸的质量,你能根据天**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学生汇报

  师:x+5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92页的月饼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不能写一个等式吗?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

  生:每块月饼的质量×4=400克。

  师:如果用x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学生汇报:4x=400

  3、出示88页水壶图的左半幅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根据这幅图,你能不能说出一个等式呢?(同桌互相说)

  一生汇报。

  师: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进x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生汇报

  2x+200=20xx;

  2x=20xx-2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同学交流。

  师: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谁能说一说方程有什么特点?

  二、拓展应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方程,那么怎么列方程那?

  1、第93页第1题

  看图列方程

  你是怎么想的?

  2、第89页第2题

  根据题意列方程

  第二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第89页第3题

  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日历中尽可能多的规律,并尝试用字母表示出来,在讨论书上的问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天*了解了方程的含义,学会了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方程》教案4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和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局部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

  本单元编排的一篇“你知道吗”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就有方程的思想,并有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记载。

  1?从等式到方程,逐步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

  (1)

  借助天*体会等式的含义。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同学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本单元教材首先让同学体会等式的含义。

  天*两臂*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同学在天**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同学的认知特点。例1在天*图下方出现“=”,让同学用等式表达天*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从中体会等式的含义。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是因为天*与其他的秤不同。*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例2继续教学等式,教材的布置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些天*的两臂*衡,有些天*两臂不*衡。根据各个天*的状态,有时写出的是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同学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能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便于同学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第三,写四个式子时,对同学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同学填写,同学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同学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2)

  教学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在第1页的两道例题里,同学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资料。教材首先告诉同学: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他们理解x+50=150、2x=200的一起特点是“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这时,假如让同学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50+50=100、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同学对方程是等式的理解会更深刻。教材接着布置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并通过“练一练”第1题让同学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这道题里有以x为未知数的等式,也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同学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未知数局限为x,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练一练”第2题要求同学自身写出一些方程并相互交流,让它们在写方程时关注方程的实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

  (3)

  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

  第2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题都是看图列方程,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培养同学发现和理解实际情境里的等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直观情境的出现从天*图开始,发展到带括线的图画。带括线的图画在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同学比较熟悉。但是,从列算式求答案的*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仍然会有困难。因此,教材先让同学看天*图列方程。天*两臂*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已经在两道例题里教学得很充沛了,看天*图列方程能让同学初步知道什么是列方程和怎样列方程,对依据什么列方程和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有所体验。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会*稳得多。二是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突出两个或几个局部数相加是它们的总数。在几个局部数相同时,它们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这些关系是数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建立在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上,同学容易理解。如文具盒的价钱加笔记本的价钱一共20元,买4本同样的故事书一共要16.8元,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和4x=16.8。假如少数同学列出的方程是20-x=12或16.8÷x=4也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绝不能列出20-12=x、16.8÷4=x这样的方程。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同学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同学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局部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规范》从同学的久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动身,要求小学阶段的同学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因此,本单元布置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和时让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笼统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

  教材仍然用天*的直观情境教学等式的性质。因为在两臂*衡的天*上,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的两臂仍然坚持*衡。这种现象能形象地表示等式的性质,有利于同学的直观感受。

  例3教学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设计了四组天*图,每组左边的天*图表示变化前的等式,右边的天*图表示变化后的等式,从左边的等式到右边的等式,反映了等式的性质。上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下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四组图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精心设计每组天*上物体的质量,第一组图写出的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在左边的天*表示20=20以后,右边天*的两边各加1个10克的砝码,看图填写20+()○20+()。同学在两个括号里都写“10”,在圆圈里写“=”,联系天*两边各加10克都变成30克,而天*仍然*衡的现象,体会填写的等式是合理的。这样就首次感知了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第二组图写出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x=50到x+20=50+20的变化和比较中,对等式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数有进一步的感受。第三组图写出的等式两边都用字母a表示砝码的质量,圈出a克砝码并画上箭头,表示去掉它的意思。联系已有经验,这里的a代表许多个数,这组天*图与等式概括了众多等式两边减去相同数的情况。第四组图在方程x+20=70的两边都减去20,不但又一次表示了等式性质,而且与解方程的方法十分接*。

  另外,这道例题的8个等式中,有7个让同学在圆圈里填写“=”组成等式,这是引导同学切实关注等式有没有变化。右边的四个等式分别让同学在括号里填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的数,有利于发现等式的性质。

  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个性质。教材注意利用同学前面学*等式性质的经验,在感知天*的直观情境表示出等式性质的一个实例后,再让同学写一个等式,通过比较、概括与交流,得出“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结论。教学时有两点应注意:

  一是让同学正确理解图意。上面一组天*图的左边原来是一个质量为x克的物体,又添上一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右边原来是一个20克的砝码,又添上一个同样的砝码。这表示天*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乘2。下面一组天*图左边原来是3个质量都为x克的物体,现在只剩下1个这样的物体;右边原来是3个20克的砝码,现在只剩下1个20克的砝码。这表示天*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除以3。二是等式两边同时除以的那个数不能是0,这一点同学能够接受。因为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多次提到除数不能是0。

  (2)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例4和例6教学解方程,解方程的关键是方程的两边都加(减)几、乘(除以)几,教材对此有精心的设计。例4看图列出方程,同学先从图中能得到求x值的启示:

  只要在天*的左右两边各去掉10克的砝码。联系等式的性质与方程x+10=50的特点,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10”的道理:

  等式的两边都减去10,左边就剩下x,x的值只要通过右边的计算就能得到。例6在列出方程以后,让同学联系已有的解方程经验和有关的等式性质,考虑“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这个问题,并解这个方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从同学实际动身,让同学主动学*的教育理念。另外,例4的编写还注意了三点:

  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教学时必需严格遵循;二是求得x=40后,通过“是不是正确答案”的质疑,引导同学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三是在回顾反思求x值的过程基础上,讲了什么是“解方程”。这些都是以后解方程时反复使用的知识。

  协助同学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是教材编写时认真考虑的问题。用好教材设计的'两道题,能培养同学这方面的能力。一处是第4页“练一练”第1题,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的左边已经加上25(或减去18),右边应该怎样?这是刚开始教学解方程时的设计。通过在方框里填数,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

  引导同学正确应用等式的性质,体会解方程的战略和思路,理出解方程的关键步骤。同学在方框里填数一般不会有问题,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可能会出现错误。要通过交流和评价,协助他们正确掌握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另一处是第6页第7题,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浓缩思路,是在基本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以后布置的。如解方程x-20=30,在方程的两边都加20这一步,省写了虚线框里的内容: x-20+20=30+20,直接写出x=30+20。这样做能使解方程的考虑流畅、书写简便,从而提升解方程的能力。教学时要让同学体会简化的过程,重点讨论圆圈里填什么符号、方框里填什么数以和为什么。第8页“练一练”第1题、第10页第2题的编排意图与上面相同。

《方程》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练*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

  1、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等式性质:)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

  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

  二、练*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3)完成计算。

  4、完成第4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三、课堂

  通过回顾与,大家共同复*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方程》教案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练*与应用”第5~7题,“探索与实践”第8~9题及“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与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练*与应用

  1、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练*。板书课题。

  2、指导练*。独立完成5~7题。展示交流。集体评讲。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步骤、格式、检验)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8题。理解题意,完成填写。小组中交流第一个问题。汇报自己发现。把得到的和分别除以3,看看可以发现什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你是怎么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指导解答第三个问题。试着连续写出5个奇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怎样求n的值呢?5个连续偶数的和有这样的规律吗?试试看。

  2、完成第9题。小组中讨论方法,巡视指导。可以先把左边的两边都去掉两个苹果。1个梨=3个苹果再根据右边图:3个苹果=6个猕猴桃=1个梨

  三、与反思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对每次指标的理解。自我反思与。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阅读“你知道吗”可以再查找资料,详细了解。

  五、课堂这节课我们复*了哪些内容?你有了哪些收获?


《方程》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优选【5】份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1

  教学内容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教材第105一107页,练*二十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及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以及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惯。

  教具:

  教学天*、小黑板。

  学具:

  自制的简易天*、定量方块。

  教学步骤:

  一、复*

  1.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2)被减数=()○()

  (3)减数=()○()

  (4)一个因数=()○()

  (5)被除数=()○()

  (6)除数=()○()

  2.求未知数X(并说说求下面各题X的依据)。

  (1)20十X=100(2)3X=69

  (3)17—X=0.6(4)x÷5=1.5

  二、新授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1)出示天*,介绍使用方法(演示)后,设问:

  在天*两边放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天*保持*衡?

  (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才能保持*衡。)

  (2)演示:在左边放两个重物各20克和30克,右边砝码也是50克,让学生观察,天*是*衡的。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20十30=50

  指出: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并板书)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3)教学例2(课本105页)。

  ①教师继续演示,调整,在左盘放一20克的重物和一个未知重量的方块,右盘里放一个100克重的砖码。(如教材105页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天*是否*衡(指针正好指在刻度线中央,天*是*衡的),那么也就说明了这个天*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怎样用等式表示出来呢?

  板书:20+?=100

  ②等式“20+?=100”中的?是未知数,通常我们用“X”来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写成(板书)20十X=100

  ③比较:等式“20+X=100”与等式“20+30=50”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教师指出,“20+X=100”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④想一想:X等于多少,才能使等式“20+X=100”左右两边相等?(未知方块重80克时才能使天*两边的重量相等,即X=30)

  (4)教学例3(课本106页)。

  出示教材第106页上面的例图的放大图,并根据图意写出等式。设问:

  ①图中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多少元?(3x)

  ②依图示(看图)表明3个篮球的总价(3x)是多少元?(234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等式表示出来?

  (板书)3X=234

  ③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含有未知数)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X=78)

  (5)方程的意义:

  综合观察以上三个等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20+30=50……一般的等式

  20+X=2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X=234称之为方程

  (板书)像20+x=1003X=234X—10=35X÷12=5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方程就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

  (6)练一练(指名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2.学*“解简易方程”。

  (i)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设问:①看教材第107页,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X=80是方程20+X=100的解;

  X=78是方程3X=234的解。

  (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等于多少时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因此方程的解是解方程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教学例1:

  解方程X一8=16

  ①教师指出:我们以前做过一些求未知数X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以前怎么解,现在仍然怎么解,只是在格式要求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

  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过程:题中的未知数X相当于什么数?(被减数)怎么求被减数?(减数十差)

  (板书)解方程X一8=16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X=16十8(与原来学过的求X的思路相同)

  X=24

  检验:把X=24代人原方程

  左边=24一8=16,右边=16

  左边=右边

  所以X=24是原方程的解。

  总结有关的格式要求:

  ①做题时要先写上“解”字。

  ②各行的等号要对齐,并且不能连等。

  ③方框里的运算根据可以不写。

  ④验算以“检验”的形式出示,有固定的格式。解方程时,除了要求写检验以外,都要口算进行检验,防止走过场。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05一107页。

  三、巩固

  1.教材107页“做一做”。

  2,教材第108页练*二十六第1、2题。

  四、练*

  教材第108页,练*二十六第3~5题。

  作业辅导

  1.判断题。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2)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3)检验方程的解,应当把求得的解代人原方程。()

  (4)36是方程X÷3=12的解。()

  2.把下面的各关系式写完整。

  (1)一个加数=()○()

  (2)被减数=()○()

  (3)减数=()○()

  (4)一个因数=()○()

  (5)除数=()○()

  (6)被除数=()○()

  3.解下列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10—X=0.424.5X=27X十5.8=1***

  X÷28=762÷X=0.5X—8.75=4.65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例1解方程X-8=16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并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判断什么是方程,会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并会检验方程的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并会应用。

  教具准备:

  课件、白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游戏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老师来说一个词语,你们反这个词语反一反说出来,好吗?看谁反应快!

  父母的爱——爱父母;动物的画——画动物;

  节目的表演——表演节目;生命的感悟——感悟生命;朋友的理解——理解朋友;

  朋友的善待——善待朋友;亲人的召换——召换亲人;儿女的担忧——担忧儿女

  问题的答——答问题;方程的解——解方程;

  引出课题: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里面的知识。

  二、讲解概念“等式、方程”

  1、找朋友:

  师:刚才我们玩的这个游戏中,找到了好几对文字上的朋友。

  下面,请你来帮这些式子或数字找找朋友,你愿意吗?

  生:愿意。

  ①、出示课件:同桌之间说一说;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再次出示课件。

  师:这几对好朋友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们相等。(关键引出“相等”)

  师:除了把它们用线连起来,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呢?

  生:列成一个式子。

  学生口答列式,师边板书:80-20=60

  2+0.5=2.5

  30÷15=2

  30×2=60

  师:像这样用等号连接起来的,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们取名叫等式。

  师:你能举例说几个等式吗?

  ②、引出方程:

  师:那剩下的几个它们找不到朋友,心里不太高兴,你能把它们也连连线写成一个等式吗?

  生:能。

  学生口答并板书,如:x+3=9

  300-b=250

  3a=18

  师:我们又找到了3对朋友,它们也是等式。那这三个等式跟刚才的四个等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有未知数x、a、b。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给它取名叫方程。

  你能举例说几个方程吗?

  2、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师:那等式和方程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你能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你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出示课件并板书。

  师小结:方程属于等式,里面含有未知数,是一种特殊的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判断练*:

  师:我们有了方程和等式的知识,当遇到一个式子,要判断它是不是方程时,应该怎么想?

  生:先看它是不是等式,如果是等式,再看它有没有未知数。如果它有未知数,就是方程;如果没有未知数,就不是方程,而是一般的等式。

  师小结: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师出示课件中的练*:下列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①、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b=1284÷12=7

  5x-32<749÷y=7

  450x=90069+a

  ②、含有未知数的算式叫做方程。

  ③、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④、35+x=76既是等式,也是方程。

  ⑤、30+20=10+40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⑥、y=0不是方程。

  ⑦、x=20是方程30+x=50的解。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判断方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方法及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和应用能力,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获得成功

  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探索,小组交流、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然后说明天*用途和原理。

  (二)观察现象,抽象概括

  1.*衡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有2个25克的果冻,把它们放在天*的左边,右边再放一个质量为50克的砝码,天*怎么样了?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你看到的现象吗?(生:25+25=50或25×2=50。)

  师:用这个简单的式子就能表示天*的这种*衡状况,那么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表示的又是什么?

  2.不*衡到*衡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大果冻,不知道是多少克,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我们把这个重X克的果冻放在天*的左边,右边放一个克的砝码,这时天**衡吗?

  师: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的这种不*衡状况?(生:X<)师:那我们怎样才能让天**衡呢?(生:往左边盘中加砝码)我们往果冻

  这边加150克砝码,观察天**衡了吗?

  师:左边盘中物体质量的可以怎样表示?(生:X+150)

  师: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的这种不*衡状况?(生:X+150>)

  师:刚才往左边盘中加的物体多了,现在我们拿掉50克,现在天*的左边怎样表示呢?

  师: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的这种*衡状况?(生:X+100=)

  3.不确定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还有两瓶矿泉水,红色的有380克,蓝色的有350克,如果将这两瓶矿泉水放到天*左右两边,天*会怎么样?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将这瓶矿泉水喝掉一些,谁来?(请一位同学喝)

  师:这瓶矿泉水被喝掉了多少克?(生:不知道)

  师:可用什么来表示喝了的克数?(生:用X来表示喝了的克数,即X克)

  师:这瓶矿泉水剩下的质量可以怎样表示?[生:(380-X)克]

  师:如果现在把这两瓶矿泉分别放在天*的左右两边,天*会出现什么状况?(生:可能*衡,可能左轻右重,可能左重右轻,分别用380-X=350、380-X<350、380-X>350来表示)

  (三)观察分类,抽象概念

  1.观察分类。

  师: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些数学式子,你能按照这些数学式子的不同特征分类吗?请孩子们自己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分类。(自主学*)

  2.展示分类。

  ①交流分类情况,说明分类理由。

  ②揭示“等式”与“不等式”的概念

  师:像这样的含有等号的式子,数学上称之为等式。像这些含有不等号的式子,我们都称之为不等式。(课件出示相应的分法。)

  3.抽象概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这些等式中的字母表示“未知数”,像这些“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之为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四)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创作方程。

  3.问题质疑,揭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①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②“方程一定是等式,等也一定是方程?

  (五)巩固练*。

  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学*有关方程的什么内容。

  师:我们一起来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吧!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方程的意义。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抽象数学模式。

  1.出示实物天*。

  (实物天*比较小,用屏幕上的天*来模拟实验。)

  2.两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西瓜,它们的重量我们还不知道,如果要分别放在两个盘上,猜猜看,天*可能会哪边重呢?(说明两边的重量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关系。)

  用式子描述重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一场篮球比赛,红、蓝两队打得还挺激烈的,你能来描述两队的情况吗?

  用式子表示两队比分的关系。

  红队的教练啊也关注了这个情况,马上叫了一次暂停,并作了战术上的调整,一上场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红队连续得了?分,请你猜一猜,两队的情况会怎样呢?

  用式子来表示比分的三种关系,小学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

  4.创设四个情景。

  (1)每个情景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能用关系式清晰地来描述吗?

  二、引导分类,概括方程概念。

  刚才我们对情景的描述得到了很多式子。

  200+200=40018<2318+?<2318+2318+?=23

  280>100120<4?25+?=7022y+720=1050

  1.学生尝试第一次分类。

  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看是否是等式。

  (2)看是否含有未知数。

  2.学生尝试第二次分类。

  得到四组不同的式子。

  3.描述每一组的特征。

  4.引导概括方程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三、抓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本质。

  1.演示动态*衡。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2.出示情景(没有等量关系,不能用方程表示。)

  出示情景120元正好买2个玩具企鹅。(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3.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四、联系实际,应用与拓展。

  1.周老师从无锡到徐州来上课。

  (1)线段图。

  (2)我乘火车从无锡站开出,每小时行?千米,7小时到达徐州站。无锡站到徐州站的铁路长525千米。

  (3)到了徐州站,我买了3枝圆珠笔,每枝?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情景图。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台北队获得了?枚金牌,中国队获得了32枚,日本队获得y枚。男孩说:“中国台北队金牌数的16倍正好等于中国队的金牌数。”女孩说:“日本队的金牌数等于中国台北队的8倍。”

  3.开放题。

  小芳集邮共260张,小明集邮共300张。怎样才能使两人的集邮张数一样多?(用方程表示)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题意列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

  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第二种:

  X+50>100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

  练*一的1、2、3。

  板书:方程的初步认识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