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案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致橡树》教案设计1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

  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等,女性要追求*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的实际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1.内容上意蕴浓厚。2.艺术上意象迭加。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2、订正字音

  慰藉jiè戟jǐ霹雳pīlì雾霭aǐ流岚lán虹霓ní

  3、再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教师范读,学生找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老师读完以后问)

  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分别是?

  明确并板书:

  凌霄花

  鸟橡树木棉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5、让学生为诗分成几部分。

  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四、具体赏析。

  1、齐读第一部分,分析其中意象与橡树的关系,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B、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它们是依附、无偿付出、陪衬的关系。

  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3、齐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笔下的“木棉”“橡树”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等的基础上的。(*等、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相知相恋)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同甘共苦)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6、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明确创作动机:十年动乱,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动乱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等。

  7、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时的生活和学*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师: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木棉致橡树,表达木棉对橡树的情意及她持有的爱情观。现用《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十、板书设计:

  凌霄花依附*等

  鸟橡树相知相恋木棉

  泉源、险峰无偿付出尊重、独立

  日光、春雨陪衬同甘共苦

《致橡树》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现在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爱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

  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

  *等”。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

  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6、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学*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我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_---------站着的人。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等,独立的权利。请读读她发爱情宣言:

  (屏幕)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是无疑是女性要求精神*等,人格独立的宣言,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爱情宣言。

  教师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在这里,老师也有一首诗送给大家: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  ——实用爱情

  痴情鸟  ——爱情至上——依赖攀附,失去自我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者

  橡树——铜枝铁干,刀、剑、戟(阳刚之气)—*等独立

  木棉——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同甘共苦


《致橡树》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致橡树》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致橡树》教案设计 (菁华3篇)

《致橡树》教案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了作者的爱情观,富有时代气息,表达了*等独立的相互依存的爱情观。即使今天,这首诗依然备受喜爱,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于爱情是怀有憧憬,内心朦胧。对于爱情这一话题比较关注但又有所回避。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惯,缺乏学*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感悟作者爱情观。

  2.通过品味朗读,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木棉,橡树的内涵。

  四、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

  1.配乐欣赏诗歌,在舒缓的音乐中感悟诗歌的美,从而达到对诗歌的总体把握。

  效果:唤起学生对诗歌的爱好,增强语言感悟的能力。

  2.展示图画,把木棉、橡树的图景展示出来,插入与诗歌关联的图景。

  效果: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感悟诗歌,使诗歌更加具体化。

  3.情感提升,结合早恋的事例,用多媒体展示,谈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效果:学生明确认识到*等,相互尊重才是真正的爱情。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导入对于爱情这个美好的字眼,我们都会为之憧憬,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舒婷为我们展示了她的爱情观,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爱情观。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展示木棉、橡树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

  ppt幻灯片明确

  讲授结合文本,勾画相关词语。

  1.题目中的“致”如何理解?

  2.找出诗中的三个人称代词,并指出它们各指代什么?

  3.这首诗歌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作用是?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质疑,然后完成表格。PPT幻灯片展示

  思考“不,这些还不够!”中的“不”否定了什么?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否定传统的,陈旧的爱情观,从而引出崭新的爱情观。

  PPT幻灯片明确

  探究赏析教师质疑男生深情的读第一层,分组讨论,凌霄花,痴情全班女生读第二层,切身体验,学生朗读、讨论、交流。集体归纳,诗人向往的爱情观,爱的基础是独立*等。

  让学生讨论“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含义?

  学生小组讨论,相互探讨。爱的方式,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PPT幻灯片明确

  拓展延伸

  说说“情为何物”如何看待早恋?请不要在春天采摘秋天的果实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

  这节课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验、欣赏,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了作品的语言之美,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正确审美观,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在鼓励学生对诗歌质疑、探究。讨论中创设民主开放的学*情境,真正体现语文的本质属性,以人为本,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致橡树》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讨论3: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爱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爱情观,而肯定那种爱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爱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树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8)小结。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在“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9)布置作业。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的实际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1.内容上意蕴浓厚。2.艺术上意象迭加。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2、订正字音

  慰藉jiè戟jǐ霹雳pīlì雾霭aǐ流岚lán虹霓ní

  3、再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教师范读,学生找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老师读完以后问)

  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分别是?

  明确并板书:

  凌霄花

  鸟橡树木棉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5、让学生为诗分成几部分。

  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四、具体赏析。

  1、齐读第一部分,分析其中意象与橡树的关系,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B、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它们是依附、无偿付出、陪衬的关系。

  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3、齐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笔下的“木棉”“橡树”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等的基础上的。(*等、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相知相恋)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同甘共苦)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6、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明确创作动机:十年动乱,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动乱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等。

  7、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时的生活和学*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师: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木棉致橡树,表达木棉对橡树的情意及她持有的爱情观。现用《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十、板书设计:

  凌霄花依附*等

  鸟橡树相知相恋木棉

  泉源、险峰无偿付出尊重、独立

  日光、春雨陪衬同甘共苦


《致橡树》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藏戏》教案设计 (菁华3篇)

《藏戏》教案设计1

  学*目标

  1、学*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嚢樽啵桓丛拥矫扛鼋巧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

  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藏戏》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脱缰、咆哮、吞噬、发誓、恐怖、婀娜、雄浑、优哉游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开山鼻祖、青面獠牙、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我采用先“明确学*任务,再学*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任务。

  1、师: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中,戏曲就是*的一种传统艺术。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戏曲资料。

  3、师介绍戏曲种类,欣赏戏曲图片。

  师:有一种戏曲,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带着面具表演,漫长到一演三五天还不能结束,知道这是什么戏? (板书题目:藏戏)

  简介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欣赏藏戏视频,初步感知藏戏。

  5、默读“阅读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出的学*方法是:读、想、说)

  二、默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哪儿到哪儿写的是藏戏的形成?哪儿到哪儿写的是藏戏的特色?

  提示:第4-7自然段介绍藏戏的形成;第8-20自然段介绍藏戏的特点。(板书:形成、特点)

  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藏戏的形成),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默读第4-7自然段。

  思考: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板书:形成)

  说说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并作上批注。

  2、交流汇报

  出示句子

  1:“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招来的只是一阵哄堂大笑。”

  (有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

  出示句子

  2:“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兄妹……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师生合作朗读,表达出对那些献出爱心的人们的赞美。)

  出示句子

  3:“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开山鼻祖。”(齐读,体会唐东杰布的传奇之处)(板书:唐东杰布)

  五、了解藏戏的特色,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默读第8-20自然段,你认为藏戏最具有魅力的特色是什么?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感受藏戏的魅力。

  生1:舞台简朴。

  出示句子:“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只要有观众就行。”

  生2:“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师出示并介绍自己喜欢的白色面具。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制的面具。

  3、自由交流,畅所欲言。

  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

  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4、交流搜集到的藏戏特色。

  5、有感情朗读第8-20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六、学*第1自然段,再次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1、男生读三个反问句,女生将它们改成陈述句读一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

  ①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②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③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板书: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三五天)

  2、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表现出藏戏的特色、对拥有藏戏感到自豪)(板书:独特魅力)

  七、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回顾全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从表达的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从结构上看,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使文章更有层次感,更完整。

  八、拓展延伸,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

  1、欣赏各种戏曲,感受*戏曲的美。

  2、赞美*戏曲(用四字词语或一句话进行点赞)。

  九、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希望同学们从此爱上*的戏曲,去了解更多的戏曲文化。

《藏戏》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关于“藏戏”哪些方面的知识啊?

  板书:藏戏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关于藏戏的哪些内容?

  提示:其实,这是在锻炼学生的概括于理解能力,只要学生弄清楚了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逐段分析即可,挺简单的。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哪些方面的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加以理解,可以结合第一个问题作答。

  对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②还是从*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③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④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夸张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⑥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四、比较一下《北京的春节》与《藏戏》在写法上的异同。

  提示: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板书设计:

  藏戏

  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开创:唐东杰布“发誓架桥”“组成第一个藏戏班”“留下了58座铁索桥,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藏戏重要特征:面具的含义象征、夸张手法

  其它特点: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

  传承: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致橡树》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zcs教案设计 (菁华3篇)

zcs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z、c、s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准确拼读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会zi、ci、si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4、认识“做”“过”“了”“不”“乐”5个生字,会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努力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体验成功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一起劳动的快乐,感受家的温馨。

  教学重点:

  z、c、s的发音及zi、ci、si的整体认读及认字。

  教学难点:

  z、c、s的发音是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z、c、s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会拼z、c、s和韵母组成的音节。

  3、学会zi、ci、si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四声。

  教学程序:

  一、学*z、c、s和zi、ci、si

  1、你能说说图上都有谁在干什么吗?

  出示书上的3幅小图:一个女孩在写字;一只刺猬在打滚;蚕儿在吐丝。——引出z、c、s。

  2、谁能跟这3位新朋友打声招呼?

  练读z、c、s——指名读,同桌纠正读,开火车比赛读。

  再看看图,你打算怎么记住这3位朋友的样子?

  (口诀:小2z,半圆c,半个8字就是s。

  写个大字zzz, 一只刺猬ccc,蚕儿吐丝sss。)

  3、陈老师给它们注上音:zi ci si

  字刺丝

  谁会读?——认识整体认读音节。

  谁能给它们带上四顶帽子?

  二、书写指导

  1、准备写字姿势。

  2、自己观察课文中的四线格,试着在抄写本上描2个,写2个。

  3、展评两个同学的作业。(优秀与存在普遍错误的作业)

  4、再写几个漂亮的字母。

  三、学*z、c、s和韵母相拼

  1、看,这些球相碰会变成什么球?

  z+u= s+a= c+u+o= z+e= s+u= c+u+o=

  自由拼,指名拼,齐拼

  2、看谁的蘑菇采得多。

  zi ji zi se ba ci ci qi si gua tu si si ge yi zuo xia

  自由准备,指名摘,齐拼

  四、读书、总结

  1、我们翻开书,找找看,刚才我们学的内容都在哪里?齐读。

  2、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2、练*看图说一两句完整的话。

  3、认识“做”“过”“了”“不”“乐”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学程序:

  一、复*声母

  1、看谁接得上:像个2字——,

  像个半圆——,

  半个8字——。

  2、看谁读得对:z- zi c ci s si za zuo ce cu su suo

  指名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

  二、看图说话练*拼读

  读得这么好,陈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会不会被我难倒。(出示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指名说。

  2、把这幅图连起来说一说。

  3、拼读词卡:ca bo li tuo di zuo he ka

  4、说说你在家里会做哪些家务?(适当表扬)

  三、学*儿歌

  1、出示计算题:8-7= 2+3= 你会算吗?

  还有拼音的计算题呢:z+u+o= s+e=

  2、关于计算题,我们书上还有一首儿歌呢,它写了做计算题就像过桥一样,可有趣了,想不想读一读呢?

  自己读,指名读,及时正音,读给同桌听,打擂台赛。

  四、巩固练*

  1、许愿题:做、过、了、不、乐

  将这些字写在星星形的卡片上,做流星滑落状,谁快速读

  出来,就表示他许了一个愿望。

  2、读一读,连一连。完成《课堂作业本》第4题,并选一个词说话。

  3、比丰收:将《课堂作业本》第3题中的拼音读对了,就可以将他们涂上喜欢的颜色。不会拼的请教老师、同学都可以。

zcs教案设计2

  教学目的

  1.学会z c s三个声母,zi ci 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认清字形,发音准确,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z c s同单韵母ae u的拼音,以及zici 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四个声调。

  3.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尽量直呼音节,读音准确速度快。

  4.继续培养学生看图学拼音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z c s的音、形、书写。

  2.zi ci 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的音形。

  教学难点

  三个整体认读音节与三个声母的字形区别

  教学准备

  用两种颜色写的声母(黑色)、整体认读音节(蓝色)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学*z和整体认读音节zi

  (一)教师出示挂图1,板书z

  问:

  1.根据图画和老师写的字母,谁来试着读一读字母的音?

  讲:z发音时,舌尖*伸,气从窄缝中挤出来,不要咬舌尖。

  学读z的音。

  2.怎样根据图来记字母的形?(图上的小孩子正在写字,写的字就是z)

  3.谁还有别的方法?

  (z像我们学过的2字)

  教儿歌:像个2字z z z

  (二)教师板书zi

  讲:这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不能拼读,也不能把它们分开,要看成一个整体去记。把声母z的音读得响亮一些就是整体认读音节zi的读音。

  教师范读:整体认读音节zi。

  学生学读:(同教师)。

  讲: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直接给字注音,标调的时候i要去掉小点。

  练*四声:z9 z0 z! z@

  (三)指导书写:z是一笔写成的。从左往右写,横折横。

  二、看图学*c和整体认读音节ci

  (一)教师出图2,板书c

  问:1.根据图上画的刺猬,谁来读一读字母的音?讲:把“刺”*读就是“c”的音。

  学读c的音

  2.怎样来记c的形呢?

  (图上的小刺猬背部弯弯的很像c的形。)

  教儿歌:半个圆圈c c c

  (二)教师板书ci

  讲:这是整体认读音节ci,把c的音读大些就是ci的音。ci也有四个声调。

  学读四声:c9 c0 c! c@

  (三)指导书写:从右往左写半个圆圈*格课中休息:(自定)

  三、看图学*s和整体认读音节si

  (一)讲:图上的虫叫蚕,它在吐丝,这个字母就发s的音。

  学生学读:s

  问:1.根据图怎样来记字母的形?

  (蚕吐出的丝,弯曲的样子很像字母的形。)

  2.s像不像半个8字?

  教儿歌:半个8字s s s

  (二)教师板书si和四声

  (讲法同上)

  (三)指导书写:s从右上开始,写两度曲笔形似*数字8的半边写在中格。(可以先练*书空再提笔写。)

  四、巩固练*

  1.读准音z c s zi ci si.

  2.读准四声: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学过的声母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二、练*声母z c s与带调单韵母的拼音

  1.板书:(1)z—2→z2

  z—6→z6

  z—*→z*

  用支架法练*直呼:摆好z的口形,以a的音,使z与a的音合成一体,呼出z2的音。

  (其它字母同此法)

  (2)c—1→c1(擦桌子)

  c—8→c8(测验)

  c—&→c&(粗细)

  (3)s—4→s4

  s—8→s8

  s—)→s)

  (为了读准音,可以用汉字的音练*读音。)

  三、直呼不带调音节

  za ca sa ze ce se zu cu su

  四、书写练*

  1.抄写声母。

  2.抄写整体认读音节。

zcs教案设计3

  一、 复*引入,谈话激情。

  我们已经在拼音王国中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是谁吗?(出示声母卡片,指名认读、齐读)小朋友们真能干!有位小朋友啊想和小刺猬、蚕姑娘比一比谁最能干,让我们一起来当他们的评委好吗?

  二、 学*声母“zcs”的发音。

  1、 学*z的读音

  ⑴出示画面,这个小朋友会干什么?(小姑娘会写字,她在黑板上写的字母是z。)

  ⑵出示字母卡片z,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把写字的“字”读成第一声,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声母z的读音。自由试读。

  ⑶听老师示范读,注意看老师的口形,听老师的发音。

  ⑷学生练读,先跟老师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发音的体会。

  ⑸老师小结发音方法:发音时,舌尖向前*伸,顶住上牙门齿背,憋住气流,舌尖稍微放松,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注意读得轻短些。

  ⑹检查发音情况:齐读、开火车读、学*小组互读,师巡视,相机指导。

  2、 学*c的读音

  ⑴出示画面,这是谁?谁能扮演小刺猬说说“我会——”。

  出示拼音卡片c,刺猬的“刺” 读第一声、读得轻短些就是这个声母的读音。

  ⑵试读这个字母,师范读,发音方法基本与“z”相同,只是从窄缝中挤出的气流比较强。

  ⑶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 学*s的读音

  ⑴蚕姑娘有什么本领呢?扮演蚕姑娘说一说“我会——”。

  出示拼音卡片s,吐丝的“丝”跟这个声母朋友的读音相同。

  ⑵试读这个字母,师范读,读得轻短些,舌尖*伸,与上门齿背接*,中间留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

  ⑶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4、 小姑娘、小刺猬、蚕姑娘都有自己的本领,你将评谁最能干呢?

  三、识记声母“zcs”的形

  1、我们在座的每个小评委也非常能干,已经记住了三个声母朋友的名字。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先记住这三个声母的样子好不好?

  2、请小朋友打开书本20页,第20页有三个声母、三幅图,请你把字母和图对照看看,然后动脑筋想想,该怎么记住这三个声母的样子,自己能编一个顺口溜吗?可以和身边的小朋友一起讨论讨论。

  3、你是怎么记的?带大家一起说。当小评委说说谁记的方法好。

  四、 拼读音节

  1、 声母都喜欢和韵母交朋友,谁还记得它们交朋友的口诀?(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看看书,说说z喜欢和哪些韵母交朋友?

  3、谁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方法自己拼读音节?(自己练*拼读)

  4、谁能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练*拼读za、ze、zu、zuo)

  5、开火车读za、ze、zu、zuo的四声,会组词的同学可以用带调的音节组词。重点指导zuo的读音。

  五、 指导书写

  1、小朋友知道了三个声母的名字,记住了它们的样子,再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写的。看书观察zcs在四线三格里的位置,字母是几笔写成的。

  2、生说“zcs”的写法,师在黑板上的四线三格中范写。(边写边强调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

  3、 学生练写,师巡视,相机指导。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写错的字母,并集体纠正。

  六、 小结,下课。


《致橡树》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乡愁》教案设计 (菁华3篇)

《乡愁》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他,一首诗,道出了*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教学过程

  在以往学*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读)

  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齐读

  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录音好在哪里?(强调:语速要慢,感情是忧郁的,节奏要放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的朗读,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

  3、个别读。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心间,让他怅惘叹息。那么,诗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

  (如: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小小 窄窄 矮矮 浅浅 叠词,以事物的轻小衬托乡愁的`浓重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物化乡愁,使其具体可感。)

  愁绪在诗中弥漫,读来似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乡愁本来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呢?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所以,作者在选取这四个意象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内涵,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点呢?

  (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那么,真的都一样吗?在情感的归属上没有什么不同吗?

  (由个人——国家)

  是的,余光中曾说过:

  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

  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三、总结

  板书:

  读(诗歌)──赏(意境 )──悟(情感)

《乡愁》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现代诗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节奏、重音,感情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2、自由探讨诗歌深刻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

  1、学*现代诗的诵读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感情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三、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仪器: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读品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程序:

  (一)、导入:回忆学过的诗句导入课文

  (二)、赏愁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根据你学*诗歌的经验,诵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2、听范读,感受和明确诗歌的恶感请基调和语速。

  (感情基调:深沉哀伤语速:舒缓稍慢)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基调和语速。

  4、明确节奏和重音。

  5、朗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

  (三)、品愁

  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的事物来形象表达这种乡愁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托物寄情)

  2、诗人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明确: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把握结构顺序)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说乡愁故事,品乡愁情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走进文本,深层把握)

  4、揭示诗歌主旨,联系现实渗透德育。

  5、美读乡愁诗。(再次通过诵读体会深沉情感)

  6、背诵诗歌,

  (四)、抒愁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带愁字或抒发愁意的诗词名句。(积累,探究)

  (五)、课外练笔

  请用一句话、一首诗、一幅对联来表达我们自己的乡愁。

  (课外拓展与运用)

  (六)、总结

  播放佟铁鑫《乡愁》音乐,结束课文。

  附: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侯

  (母子离愁)

  邮票

  ↑

  现在海峡←→船票长大后

  (思归忧愁)(夫妻别愁)

  ↓

  坟墓

  (丧母哀愁)

  后来

  托物寄情

《乡愁》教案设计3

  一:训练重点

  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三:预*要求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结合对预*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

  2:同学朗读练*,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慕蓉的《乡愁》

  (一):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课堂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导语和背景音乐;利用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为教学服务,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信息传输。


《致橡树》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致橡树》优秀教案 (菁华3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1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

  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等,女性要追求*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致橡树》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 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的实际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1.内容上意蕴浓厚。 2.艺术上意象迭加。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 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2、订正字音

  慰藉jiè 戟jǐ 霹雳 pīlì 雾霭aǐ 流岚lán 虹霓ní

  3、再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教师范读,学生找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老师读完以后问)

  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分别是?

  明确并板书:

  凌霄花

  鸟 橡树 木棉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5、让学生为诗分成几部分。

  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四、具体赏析。

  1、齐读第一部分,分析其中意象与橡树的关系,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B、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 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它们是依附、无偿付出、陪衬的关系。

  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3、齐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笔下的“木棉”“橡树”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等的基础上的。(*等、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相知相恋)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同甘共苦)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6、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7、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时的生活和学*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 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师: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木棉致橡树,表达木棉对橡树的情意及她持有的爱情观。现用《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十、板书设计:

  凌霄花 依附 *等

  鸟 橡树 相知相恋 木棉

  泉源、险峰 无偿付出 尊重、独立

  日光、春雨 陪衬 同甘共苦

《致橡树》优秀教案3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 (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 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讨论3: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爱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爱情观,而肯定那种爱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爱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树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8)小结。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在“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9)布置作业。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莺》教案设计 (菁华3篇)

《莺》教案设计1

  [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情况,确定学*本课的方法

  ①指名读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②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初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③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二、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①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②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三、复述课文

  ①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给大家介绍一个朋友:这种体态玲珑的鸟叫夜莺。夜莺又名黄鸟,它模样漂亮,歌喉清脆甜美,是鸟类中有名的歌唱家之一。听,(播放夜莺的叫声)这清脆、宛转的叫声就是夜莺的歌声。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夜莺的歌声》。课前我们已经预*了课文,文中的夜莺是指鸟吗?

  (不是鸟,而是一个小男孩。)

  课文写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请同学们把《词语手册》翻到50页,读一读,了解了解苏联卫国战争。(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感知内容

  (三)品词析句,感悟品质

  1.故事中的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孩子,却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志斗勇,真是了不起啊!让我们聚焦第一部分引诱敌人,课文的字里行间,你从哪些地方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读一读,画一画,圈一圈,也可动笔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汇报,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 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快活是什么含义?真的很快活吗?)

  小夜莺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他的神情很自然,可见小孩的胆量非常大。

  (德国军难道一点儿也不可怕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四) 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到了机智勇敢的小夜莺。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夜莺的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关于夜莺歌声的句子,理解夜莺歌声的不同作用。

  板书设计:

  夜 引诱敌人

  莺 传递情报 机灵

  的 消灭敌人 勇敢

  歌 再次诱敌

  声

《莺》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概括段落大意,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2.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1.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夜莺的鸣叫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录音:夜莺鸣叫)。听,这就是夜莺的鸣叫声。这婉转动听的鸟叫声,谁能想到它居然还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夜莺之歌》这篇课文中,那动听的夜莺叫声是谁发出的,他在传送什么信息?这夜莺的歌声在课文里,还有其他的含义吗?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边听边思考。

  二、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同组同学合作完成)

  三、直奔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画出小夜莺引诱敌人、麻痹敌人、讽刺敌人的语句。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体会在书旁简单地批注出来。

  2.用读议结合的方法进行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读书,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1)在汇报过程中紧紧抓住夜莺第一次诱敌的歌声和小夜莺的言行进行交流。(随机板书:诱敌)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A.“做得还不错。”中尉点了点头,阴沉沉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请你以小夜莺的身份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

  B.“村子里就剩你一个吗?”中尉继续盘问他,并把望远镜拿到眼前。

  “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敌人明明问的是人,小夜莺却故意打岔,巧妙地回避了敌人。这么精彩的回答,想不想再读读?自由读。指名读。

  C.“你这个坏家伙!”中尉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指名读,谈理解。

  小夜莺骂得真痛快,但是当着敌人这么骂不怕激怒敌人吗?(指名回答并引读)既直接骂了敌人,又麻痹敌人,使敌人以为他是个不懂世事的傻小孩儿。如果你是小夜莺的话,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敌人呢?指名读。

  D.“蠢东西!”中尉想着事,轻蔑地冷笑了一下。“喂,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坊,我常到磨坊附*的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指名读,谈体会。

  3.理解德国军官神态的变化——他自以为是,其实上当了;而小夜莺则一直十分冷静。

  4.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想不想通过分角色朗读再现小夜莺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的场面?同桌练*。指名读。请其余同学认真听,一会儿进行点评。

  5.你能用这个句式评价小夜莺吗?

  出示课件:从夜莺诱敌上钩的过程中,我觉得他是一个()的孩子。

  6.从给敌人带路的表现中,还能看出他的机智、灵活吗?(板书:带路)

  (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指读。请你谈一谈体会。他好像把身边敌人完全忘了,是真的忘了吗?(以冷静不露声色的言行继续麻痹敌人,传递情报。)(板书:传递情报)

  四、顺势引导学*第二部分

  “他好像把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是真的吗?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

  指名回答。

  小结:游击队员正是根据夜莺传递的准确情报进行战斗准备,迅速全歼敌人的!(板书:备战、歼敌)

  五、学*第三部分

  战斗胜利了,但是残酷的战争还没有结束,自由读一读第三部分,想一想你又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板书:再次诱敌)

  读了全文,你能用这个句式评价小夜莺吗?

  课件:从夜莺再次诱敌的表现中,我觉得他是一个()的孩子。

  六、回归整体,理解课题

  1.学到这里,谁来说一说《夜莺之歌》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2.小结:是啊!全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用夜莺的歌声引诱敌人,用夜莺的歌声传递情报,战斗胜利后,又用夜莺的歌声再次诱敌。它是本文的一条主线。作者写这篇文章为的是歌颂像“小夜莺”一样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七、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关系

  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讨论一下,文章的哪部分写得最详细?为什么?

  (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最能体现小夜莺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八、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共同了解了这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小英雄——小夜莺。我想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一定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涌现了无数英勇的小夜莺。*也一样,有千万个像雨来一样的小英雄,为反*斗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有一个特殊的组织,那就是“儿童团”,其中就有很多个小夜莺、雨来式的小英雄,请同学们预*《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

  板书设计:

  夜莺之歌

  带路

  传递情报 沉着冷静

  再次诱敌 机智勇敢

《莺》教案设计3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名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的国*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在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传递敌情,最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

  “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自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张中充满智慧机智,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借助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从而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词,谈话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木屑、婉转、**。(开火车轮读)

  2、齐读课题。

  二、谈话导入,激发学*兴趣

  师: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有一个年龄和我们相仿的孩子,却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

  1、快速读课文第一、二段,把自己喜欢的,感受深刻的句段多读几遍。

  2、思考:夜莺是怎样用歌声引诱敌人上勾的?

  3、结合学生所谈的,相机出示以下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⑴ “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句中的野兽是指 。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认为 是“蠢东西”,其实,真正的“蠢东西”应该是 。

  4、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5、有感情地朗读。

  6、小结:

  从文中描写夜莺言行的句子中,我们体会到了夜莺的勇敢机智。

  三、学*课文第二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夜莺巧妙地与敌人进行周旋,那么他又是怎样用歌声为游击队传递信息的?

  1、自读课文第二段,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

  2、指名生说,师生共同归纳。(一声夜莺叫表示一个鬼子,一声杜鹃叫表示一挺机关枪)

  3、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激**感

  师:学*了课文你觉得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你想对他说句什么话?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热爱祖国,勇敢机智)

  2、总结:

  通过第一、二段的学*,我们知道了夜莺巧妙地同敌人进行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等,从而体现了他的勇敢机智和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摘抄描写夜莺言行的句子。

  【板书设计】

  小夜莺 引诱 敌人

  勇敢 机智 埋伏圈

  歌声 传信 游击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