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致橡树教学反思 1

  在导入环节中,我以播放《简爱》影片两个小片段来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情境中,然后以对简爱爱情观的分析的开场白引出本课内容——舒婷的爱情宣言,让学生去思考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这个话题,就学生的反应来看是非常成功的,显然激发起了学生学*这首爱情诗的`兴趣。

  导入环节之后我设计了“走*作者,知人论世”这个环节,让学生简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但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朦胧诗及朦胧诗的特点,为理解诗歌内涵蓄势。但我感觉这个环节的介绍有点拖沓,应该再简洁些。

  接下来进入配乐诵读的环节,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中,通过FLISE配合诗歌内容的动画播放和舒缓的音乐,我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整个课堂沉浸在一个美的诗的境界,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本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充分唤起了学生诵读本诗的兴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感受教师的**,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比一味的让学生朗读更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

  但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让学生整体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通过个别朗读,男女生分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这是鉴赏诗歌的指导原则。所以在具体的文本研*中,着重在于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人舒婷热情坦诚地歌唱了自己的人格理想,诗中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所以在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时,应该将“象征手法”这一艺术手法点透,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选择“木棉”这个形象代表女性形象,和传统的一些代表女性形象的物,如柳丝、水等进行比较,比较出他们不同的点,这样学生就对本棉的象征意义把握得比较到位,从而很好得理解本诗要表达的爱情观,

  在领悟本诗的思想和探究本诗的手法之后,我设计了“结合体验,谈谈感想”这个环节,但主要是引导学生谈对爱情的新的认识,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并写出来,然后进行交流,这个环节设计得非常成功,学生精彩的一句话表达赢来了听课师生的阵阵掌声,教室里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本课在这个环节达到了高潮。

  最后的课尾,我设计了“总结启发,换位尝试”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萌动和早恋现象,同时让学生以《致木棉》为题,写几句小诗,课后完成,从后来收上来的学生作品看,大部分学生真正领悟了这首诗。

  然后师生一起再次诵读全师,再次进入诗的境界,结束本课。感觉这节课上得还是非常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致橡树原文欣赏: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教学反思 2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是一首非常美的爱情诗。它突破了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女性的自立自强,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曲现代新爱情观的赞歌。同时它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在诗中作者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向我们传达了它独特的情感内涵,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另外整首诗的语言凝练优美,柔中带刚,富有穿透力,感情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结合这三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欣赏“三美”即“意象之美”、“主题之美”“内蕴之美”让学生通过意象分析情感,通过语言赏析诗的内蕴。树立独立*等的爱情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诵读感悟法和探究交流法。

  在导入环节,我课前播放《传奇》这一优美的爱情歌曲使学生放松下来,并且营造气氛。接着我用一系列比喻有感情地表达,将学生带入到对爱情的向往中。然后让学生回顾他们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的诗句,顺势导入到课题上。播放歌曲,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同时思考爱情诗句既回顾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感染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另外教师有感情的带动,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关于爱情的美好氛围中。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

  接着我展示了本课的学*目标,让学生初步明确,并以此为导向,理顺本课的思路。

  接下来进入到文本的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我让学生屏气凝神,静静地听丁建华的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中,加强情境体验,学生纷纷陶醉其中。然后我让他们在这种感染和带动下,自由朗读,再指名读,展示朗读成果,使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我让学生再次朗读第一小节,找出其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以及作者对它们的态度。学生自主学*,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我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使学生通过分析语言进而分析意象及作者背后的情感。以文本为基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参与度较高,并且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的比较到位。不足之处就在于没有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比如在“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其中否定的语气细微的差别,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引导学生去细细体味。

  而是只在分析完第一小节后,让学生齐读,体会作者的否定态度。

  在分析完第一小节之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前面一系列意象进行否定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在爱情当中缺乏“独立、*等”的精神。由此引入下文“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通过齐读,加强对作者要求独立、*等的理解。然后引入简爱的视频片段,学生很感兴趣,同时又加深了对女性这种自我意识的肯定。然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地听,我在音乐的伴随下,进行范读。此处是一个亮点,进一步加深的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爱情意境中,之后学生纷纷鼓掌,教室里达到了高潮。

  接着我让学生再次自由读第二小节,先自主思考真挚的爱情还需要什么?学生再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讨论非常激烈,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最后我再次总结诗人至美的爱情宣言就是在地位*等的基础上,保持人格独立,同时在情感上还要相互依靠。所以她勇敢地告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我再次引导学生对最后两句话进行分析,然后总结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

  此处不足之处就在于没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处理,学生可能对它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表面上,没有深入地挖下去。

  在分析完全诗之后,我再请一位同学进行配乐朗读。学生读的非常精彩,整个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气氛达到了又一个高潮。但后来的分角色朗读,由于气势不够,所以又冲淡了高潮的.意味,这是一个不足之处。

  最后我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橡树,写一首《致木棉》的诗。这是前一天的作业,我再让学生结合今天的所学所感进行修改。然后进行作品展示,学生写的很出彩,每一位同学过后都是阵阵掌声,看来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此诗。最后我进行总结,在掌声中结束了此课。

  总体上看,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思路清晰、环节流畅。不足之处就在于朗读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把握还不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解的深度。以后还需要吸取经验,改正不足,加强钻研雕琢,争取有更大进步。

  致橡树教学反思 3

  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老师又不想以讲代学生理解,所以课堂设计没有全部完成。

  总结起来,有如下的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 备课准备不过充分,学生预*不够充分。

  学生没有时间预*,是我们可是比较少的原因,而备课的不充分,不是说我没有好好的备课,而是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更充分的备课,总觉得最诗歌的内容和课堂的设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学生也没进入到学*的状态中来。

  第二, 思路不流畅。

  在讲课过程中没有一个贯穿于整堂课的讲课思路,这不是我一贯的讲课风格,这样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筋骨,只剩下了血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讲课之前是几易其稿,和同事也做了参考,但是大家没有形成一个定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这样,在一班讲完之后,觉得学生接受的不好,又做了很大的修改,所以一直到最后,也没达到自己觉得更完美的境界,这也是备课不充分的一点原因吧!

  第三, 课堂引导不力,最后部分处理的比较仓促。

  本节课,听课的老师会发现课堂生成很多,但是作为老师现场处理的不过完美。很多学生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分析的时候,已经找到了这种新型爱情观的具体特征了,而我还在指望着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具体以分析来加以深化,而且对新生成问题,引导非常不利。

  课堂上,学生说可以把这篇诗歌分成三个部分,而我准备的时候只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我觉得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是两个部分而不是三个部分,是因为我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我想通过在对全篇诗歌内容的理解之后,划分层次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种操作可以说不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是是不是有点是,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了呢??

  致橡树教学反思 4

  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老师又不想以讲代学生理解,所以课堂设计没有全部完成。

  总结起来,有如下的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 备课准备不过充分,学生预*不够充分。

  学生没有时间预*,是我们可是比较少的原因,而备课的不充分,不是说我没有好好的备课,而是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更充分的备课,总觉得最诗歌的内容和课堂的设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学生也没进入到学*的状态中来。

  第二, 思路不流畅。

  在讲课过程中没有一个贯穿于整堂课的讲课思路,这不是我一贯的讲课风格,这样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筋骨,只剩下了血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讲课之前是几易其稿,和同事也做了参考,但是大家没有形成一个定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这样,在一班讲完之后,觉得学生接受的不好,又做了很大的修改,所以一直到最后,也没达到自己觉得更完美的境界,这也是备课不充分的一点原因吧!

  第三, 课堂引导不力,最后部分处理的比较仓促。

  本节课,听课的老师会发现课堂生成很多,但是作为老师现场处理的不过完美。很多学生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分析的时候,已经找到了这种新型爱情观的具体特征了,而我还在指望着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具体以分析来加以深化,而且对新生成问题,引导非常不利。

  课堂上,学生说可以把这篇诗歌分成三个部分,而我准备的时候只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我觉得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是两个部分而不是三个部分,是因为我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我想通过在对全篇诗歌内容的理解之后,划分层次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种操作可以说不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是是不是有点是,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了呢??

  致橡树教学反思 5

  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老师又不想以讲代学生理解,所以课堂设计没有全部完成。

  总结起来,有如下的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 备课准备不过充分,学生预*不够充分。

  学生没有时间预*,是我们可是比较少的原因,而备课的不充分,不是说我没有好好的备课,而是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更充分的备课,总觉得最诗歌的内容和课堂的设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学生也没进入到学*的状态中来。

  第二, 思路不流畅。

  在讲课过程中没有一个贯穿于整堂课的讲课思路,这不是我一贯的讲课风格,这样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筋骨,只剩下了血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讲课之前是几易其稿,和同事也做了参考,但是大家没有形成一个定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这样,在一班讲完之后,觉得学生接受的不好,又做了很大的修改,所以一直到最后,也没达到自己觉得更完美的境界,这也是备课不充分的一点原因吧!

  第三, 课堂引导不力,最后部分处理的比较仓促。

  本节课,听课的老师会发现课堂生成很多,但是作为老师现场处理的不过完美。很多学生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分析的时候,已经找到了这种新型爱情观的具体特征了,而我还在指望着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具体以分析来加以深化,而且对新生成问题,引导非常不利。

  课堂上,学生说可以把这篇诗歌分成三个部分,而我准备的时候只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我觉得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是两个部分而不是三个部分,是因为我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我想通过在对全篇诗歌内容的理解之后,划分层次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种操作可以说不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是是不是有点是,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了呢??


致橡树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致橡树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1)

——教学设计《致橡树》 (菁华5篇)

教学设计《致橡树》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现在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爱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等”。

  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6、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教学设计《致橡树》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教学设计《致橡树》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现在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爱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等”。

  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6、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教学设计《致橡树》4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 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 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 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 (《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 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

  答: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 (配流水声)-险峰

  - 日光 – 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

  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 叹息”?为什么用“ 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 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教学设计《致橡树》5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致橡树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2)

——《致橡树》教学设计合集5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致橡树》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的能力。

  3、思想感情价值观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 感悟诗情(读是学*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一)、现代诗人吴晓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意象组合那么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着意象呢?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夫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 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4、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1、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2、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3、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1)“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明确: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明确: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明确:“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明确创作动机:十年动乱,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动乱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等。

  6、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是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之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时的生活和学*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 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爱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写一首健康的能表达自己观点的爱情诗,适当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 —— 实用爱情 依赖攀附

  痴情鸟 —— 爱情至上 失去自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奉献者

  橡树 —— 铜枝铁干,刀、剑、戟 (阳刚之气) *等独立

  木棉 —— 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 同甘共苦

  《致橡树》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致橡树》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 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 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 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 (《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 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

  答: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 (配流水声)-险峰

  - 日光 – 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

  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 叹息”?为什么用“ 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 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致橡树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3)

——《致橡树》教案设计 (菁华3篇)

《致橡树》教案设计1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

  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等,女性要追求*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的实际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1.内容上意蕴浓厚。2.艺术上意象迭加。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2、订正字音

  慰藉jiè戟jǐ霹雳pīlì雾霭aǐ流岚lán虹霓ní

  3、再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教师范读,学生找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老师读完以后问)

  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分别是?

  明确并板书:

  凌霄花

  鸟橡树木棉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5、让学生为诗分成几部分。

  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四、具体赏析。

  1、齐读第一部分,分析其中意象与橡树的关系,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B、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它们是依附、无偿付出、陪衬的关系。

  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3、齐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笔下的“木棉”“橡树”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等的基础上的。(*等、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相知相恋)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同甘共苦)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6、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明确创作动机:十年动乱,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动乱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等。

  7、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时的生活和学*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师: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木棉致橡树,表达木棉对橡树的情意及她持有的爱情观。现用《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十、板书设计:

  凌霄花依附*等

  鸟橡树相知相恋木棉

  泉源、险峰无偿付出尊重、独立

  日光、春雨陪衬同甘共苦

《致橡树》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现在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爱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

  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

  *等”。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

  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6、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学*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我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_---------站着的人。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等,独立的权利。请读读她发爱情宣言:

  (屏幕)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是无疑是女性要求精神*等,人格独立的宣言,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爱情宣言。

  教师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在这里,老师也有一首诗送给大家: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  ——实用爱情

  痴情鸟  ——爱情至上——依赖攀附,失去自我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者

  橡树——铜枝铁干,刀、剑、戟(阳刚之气)—*等独立

  木棉——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同甘共苦


致橡树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4)

——《致橡树》说课稿 (菁华3篇)

《致橡树》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 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 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老师是学*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学*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附:板书设计:

  攀附式爱情

  否定 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 精神独立、人格*等 崭

  橡 心灵相依、互相扶持 新

  树 肯定 共同语言、心有灵犀 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 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 情

  坚定信念、执著追

《致橡树》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 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法、讨论式学*法、表演试学*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

  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十五分钟)

  附:板书设计: 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 崭

  橡 新

  树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致橡树》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致橡树》。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致橡树》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学**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些诗歌的题材和风格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作。诗人用象征手法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新型的爱情观。通过这一课的学*,让学生了解关于朦胧诗的一些知识,加深对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教学目标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高一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又经过第一单元前六首诗歌的学*,对诗歌的意象有了较为具体的印象,初步具备了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家和朦胧诗的特点等文学常识;

  ②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深入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作者新型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②提高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本文主要通过多组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对各种意象的理解是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的第一条。

  ②理解、概括作者抒发的新型爱情观。

  (2)教学难点:

  本事是朦胧诗的代表作,意象多,并且有些意象较为含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本事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我采用诵读感悟法、探究阅读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进行教学。

  本文意象较多,我在上课开始通过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人品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了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明确各种意象的意思和作者抒发的爱情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鉴赏,发挥学*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法

  (1)诗歌的学*离不开朗读,因此,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感悟诗情;

  (2)诗歌意象较多,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勒重点词语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解读。针对相应的内容,可以提出三两个提纲挈领式的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并与同学讨论,形成自己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用一句话“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歌颂美好的爱情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的诗句”,然后让学生回忆三、五句关于爱情的诗句,以此激发学生学*爱情诗的兴趣,导入新课的学*。

  ②投影作者简介和“朦胧诗”的有关知识,为文本的学*作铺垫,也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2、感知意象

  (1)朗读欣赏,初步了解课文。

  多媒体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感悟诗情。

  (2)学生自己品读,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两个问题:

  ①诗中描写了那些意象?

  ②诗歌分几个层次?找出表示层次的句子。(两处:13、32句)

  学生读完并简单思考后,提问并订正、明确。

  3、学生分组讨论,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多媒体展示四个问题,让学生看书、圈出关键词,并和前后左右同学讨论;然后提问并订正、明确(能说出主要意思即可)。

  (1)凌霄花和鸟儿各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攀援、炫耀)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痴情、为……重复)

  (3)木棉和橡树,两棵树的形象分别象征什么?(抓住关键词:送来、慰藉)

  (4)橡树与木棉是怎样的关系?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并概括。

  ①解题:“致”是什么意思?谁致橡树?致橡树什么内容?

  ②14-15句:*等、独立

  ③16-17句:相互依存

  ④18-21句:关心、理解

  ⑤22-27句:各自独立

  ⑥28-29句:同甘共苦

  ⑦30-31句:相依不离

  (5)32-36句总结:爱,就爱对方的一切。

  4、课堂小结

  (1)本文行文思路

  先破后立。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提出理想的爱情观。

  (2)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提出新型爱情观的缘由。

  本诗写于1977年,“*”刚刚结束。女诗人对“*”中人性扭曲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并结合几千年来*妇女在爱情上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状态,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等的,应该与男性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爱情独立宣言。

  五、说板书设计

  凌霄花攀附、炫耀

  鸟儿痴恋传统爱情观否定

  泉源奉献

  险峰

  日光、春雨

  致

  橡木棉*等、独立新型爱情观提倡

  树相互依存

  关心、理解

  各自独立

  同甘共苦

  相依不离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课外阅读舒婷另一首朦胧诗代表作《双桅船》。

  韦首建


致橡树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5)

——《致橡树》优秀教案 (菁华3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1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

  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等,女性要追求*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致橡树》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 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的实际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1.内容上意蕴浓厚。 2.艺术上意象迭加。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 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2、订正字音

  慰藉jiè 戟jǐ 霹雳 pīlì 雾霭aǐ 流岚lán 虹霓ní

  3、再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教师范读,学生找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老师读完以后问)

  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分别是?

  明确并板书:

  凌霄花

  鸟 橡树 木棉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5、让学生为诗分成几部分。

  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四、具体赏析。

  1、齐读第一部分,分析其中意象与橡树的关系,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B、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 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它们是依附、无偿付出、陪衬的关系。

  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3、齐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笔下的“木棉”“橡树”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等的基础上的。(*等、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相知相恋)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同甘共苦)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6、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7、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时的生活和学*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 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师: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木棉致橡树,表达木棉对橡树的情意及她持有的爱情观。现用《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十、板书设计:

  凌霄花 依附 *等

  鸟 橡树 相知相恋 木棉

  泉源、险峰 无偿付出 尊重、独立

  日光、春雨 陪衬 同甘共苦

《致橡树》优秀教案3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 (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 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讨论3: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爱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爱情观,而肯定那种爱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爱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树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8)小结。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在“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9)布置作业。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6)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的完成了筑路计划。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我有意引导学生对工人与工程师语言进行感悟,但学生们诞生了另一个精彩。一个学生说课文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字词也没有象原来那样查资料的方式来理解,而是溶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2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读课文,想想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体会筑路工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高尚的心。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筑路工人们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2.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

  挺拔()

  楔()子

  2.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3.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四、再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这节课,我们按照顺序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这么一棵粗壮、挺拔的橡树,伐了它,真是可惜。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我们不会因为完成不了筑路任务而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也不会因为砍伐了橡树受到路人的责备。)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四、再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想法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3

  《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一开始,让学生质疑,许多学生对“高尚”一词是不太理解的,然后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高尚并不是非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样的*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另外,在读建筑工人和工程师说的话时,让学生补充词语,想象他们是怎样说的,学生读法不一,把课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自己的解读中明朗化了。还有我还让学生补充工程师()地说,工人们()地说,有的孩子第一个填左右为难,矛盾,*静,第二个填焦急,激动,愤怒,各自说了不同的理由,可见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道的理解,教师在这其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 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4

  今天,我教学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第二组的一篇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孩子们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各位领导和前辈们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

  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拖堂的弊端,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几个小部分,还有,课堂中的讨论过于形式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想如果继续改进,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感谢你们的指导。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5

  今天讲《路旁的橡树》。

  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得都很详细,像是在复述课文,我对学生说:“最聪明的孩子是把文章能读成一句话。”很多学生再次思考,一次次的简练,终于我们一起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了出来。

  接下来,我们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修筑这条路的路一定都有一颗高尚的心。”来理解课文内容。我提示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理由来说明这句话,同学们理解得比较好。很多同学找到了文中工程师和工人的对话。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叶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讲到这里时,我想起了王松周老师处理的一课,运用对话对内容进行深思考。我问同学们:我当工程师,谁来当工人们?咱们来表演一下这句话。同学们跃跃欲试,小宏站起来了。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橡树也不可以砍。”

  “路一定要继续修下去。”

  小宏不知如何回答了,吃惊的看着我,我懂她的意思,老师,书中没有这样的话呀。

  我笑了起来。问谁能继续和我对话。小雨站了起来。我们又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橡树也不可以砍。”

  “路一定要继续修下去。”“橡树也一定要保护。”

  “路一定要修通。”“橡树决不能砍。”

  “怎么办呢?”“可以转弯呀”

  说到这里时,我明白同学们是根据后面的内容来说的,但工人们一般不会拿出方案,因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工程师,我这样引导,你这样说“相信你会有办法的。”这样说更合理。

  在我们两人对话时,同学们的兴趣非常高涨,有人帮着小雨说,有人为小雨加油。我观察了一下,所有的同学都参与了进来。

  课堂的预设非常关键,课堂上的生成更令人兴奋。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6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爱护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二是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准备,教案一改再改,还制作了相应的课件,教学的设计在头脑里过电影似的放了多遍,想努力营造出理想中的课堂,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以下是几点反思:

  一、多种方式落实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活了,学活了,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经说过:儿童大脑的自然属性要求,对他的智力培养须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使得思维由具体形象向着这个形象的信息“加工”转换。如果脱离大自然,从一开始学*起就只感知词语,脑细胞很快就会疲惫,以致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给他的工作。因此,他常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里引导学生学*,这样的课堂是令人神往的,但我们无法把每一堂课都把学生拉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得借助媒体等有效手段,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理解与记忆。新课伊始,我先给学生欣赏了笔直*坦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树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词语,这样的学*,让学生增加了感性的认识,当读到*坦、挺拔等词语时,头脑中会显现出相关的画面,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很有帮助的,相信这种联想,也会延伸到他们今后的学*中,看到类似的画面,会很自然地把这里学到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另外,课文中有一个很生僻的词:锲子。我查了相关的词典,发现里面的解释是越解释越模糊,其实这是我们在建筑工地上常见的木钉子。于是,我到学校的建筑工地找了一个锲子,当学到这个词时,给学生展示了实物,让学生一看就非常明了,也懂得了语言反映的就是我们整个生活。

  二、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对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离不开老师的引领。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对于这一点,相信每一个学生读完文章,都会被文中建筑工人这种自发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所打动,但我们要的不是语言上的巨人,最困难的是怎样把理解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我觉得课文中最后一句中对于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所以,在学*过程中,我反复地出现这一段话,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是不太理解的,然后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高尚并不是非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样的*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

  另外,在读建筑工人和工程师说的话时,让学生补充词语,想象他们是怎样说的,学生读法不一,把课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自己的解读中明朗化了。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纵观这一册实验教材,审视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凸现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记得前几天参加小学语文的培训时,虞哲中老师曾经讲过:现在的课堂要呼唤工具性的回归。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回归到以前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而是要努力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在课堂里大谈特谈环保,可是学生走出课堂却依然我行我素,那么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发现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布置了这样两个作业,一是了解建水月亭大桥时花大量的资金移香樟树的事例,二是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而不再只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的苍白。

  只要是真实的课堂,就会有遗憾。虽然自己也努力过,想离完美更*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现列举几点:

  1、可能是理解课文时每一个一个环节都紧密联系,所以在分析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一开始我出示了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写这篇文章的年代是在距今三四十年以前,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那时,我们都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里的人们一样,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还没有环保意识的觉醒,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但后面的阅读理解中却忘了这一环节。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还很困惑。


致橡树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7)

——《致橡树》优秀教学设计菁选

《致橡树》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橡树》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致橡树》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老师是学*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学*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致橡树》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致橡树》优秀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讨论3: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爱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爱情观,而肯定那种爱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爱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树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8)小结。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在“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9)布置作业。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8)

——《炮手》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炮手》教学反思 1

  《炮手》这篇课文被安排是三年级语文下册“奉献”主题单元中,目的就是要通过本课的学*,理解炮手为了国家利益默默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该课记叙的是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的一名普通的炮手,为祖国的利益亲手炸掉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故事。全文以对话的形式,以人物神态描写形象突出了主人公“炮手”的复杂内心世界,赞颂了他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式促进学生个体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途径。”唯有让互动走进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焕发语文教学的生命力与创新精神。授完此课,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反思此课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1、在教学中通过整体感知的初读、精心品读的细读、分角色朗读、个别读等环节,引导学生渐进有序地自读自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炮手的奉献精神,在读中升华思想感情,明白熟读文后其义自现的道理。感受朗读的魅力。

  2、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炮手,体验人物矛盾交织以及痛苦的'内心世界,抓住重点词语“苍白、煞白、惨白”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逐步走进炮手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此时的将军因为联想到敌人很快要被消灭,心情很激动、兴奋、舒畅;可是此时的炮手因为想到要摧毁自己的家,心情十分痛苦,通过对比,侧面突出炮手形象,可以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都比较喜欢,小组内学生展开充分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在组内就易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就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明白的做人的道理,渐渐启发学生的心智。

  4、本文在写作中有一独到之处,以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用对话刻画人物,炮手的神态变化随着对话改变。军人在战场上,对话简洁明了,这样的对话,不需要我们做过多分析,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就能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及形象。

  5、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强课文的感染力,把学生很快融入课文所创设的情景中,学生朗读时抑扬顿挫质感较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课堂气氛很活跃。

  课堂教学最终仍是遗憾艺术,我觉得本课教学中对中等生的关注不到位,他们的学*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对“苍白、煞白、惨白|的理解不够深刻。以后一定要注意面向班级中的每一位个体。

  《炮手》教学反思 2

  《炮手》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的一名普通的炮手,为祖国的利益亲手炸掉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故事。全文以对话的形式,以人物神态描写形象突出了主人公“炮手”的`复杂内心世界,赞颂了他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

  在教学时,教师会抓住学生的“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语文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课堂上特别注重课前五分钟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接触文本的内容。我抓住文本的重点词语“苍白、煞白、惨白”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逐步走进炮手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其次对文中另一个人物将军的神态的对比,侧面突出炮手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课文文本的理解。此外,我还设计了发挥学生合理想象问题,使学生真正走进炮手的内心世界。如:将军问炮手的话“看到左边的农舍了吗?就在丛林后面,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学生读完着一句后,我引导学生想象炮手的心理活动、想象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想象炮手家园的美好,感受一切来之不易。引导学生体会炮手紧张、复杂、痛苦的心理,感受到炮手行为的伟大。同时,我在教学中还通过整体感知的初读、精读、分角色朗读、个别读等环节,引导学生渐进有序地自读自悟。让学生领略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

  以上是我在《炮手》一课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但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寻求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炮手》教学反思 3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

  在《炮手》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地体现着这一点。

  一、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学生走进课堂。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互动的起点,教者应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境。在《炮手》的教学中,我主要用语言来渲染。饱含感情地读,感情地说。这样以情感打动情感,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为本,体会感情。

  首先我问学生怎么样才能读好对话,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带着这些经验来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将军以及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到炮手身上所凝聚的奉献精神。但在教学中由于操作上的欠缺,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以后将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本课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本课设计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具体感悟”、“突出重点,精心品读”等环节,引导学生渐进有序地读书,理解、感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课改新理念。

  2、“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整课书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方法,有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带着问题认真、充分地阅读,细心品读,以读促讲,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突破课文重难疑点。

  3、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苍白、煞白、惨白”进行比较,仔细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帮助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对两组对比句的重点学*,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人公为国家、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家的牺牲精神的领悟。

  4、注重教给阅读方法。现在的教学是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师整篇教学设计为学生提出了一种‘整体把握——具体感知——重点突破”的有序的学*方法,在学*两组对比句时,又具体设计了“读——思——议——读“的学*方法,教学生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认真研读,深入理解。持之以恒,学生自能阅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5、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材编者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中告诉我们:“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教师把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教学开始,就通过解题,交流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出示课文插图等手段,调动学生情感。教学中,又通过人物神态变化的比较,感情朗读,角色移位,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形式促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炮手“心理相融”。

  《炮手》教学反思 4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

  在《炮手》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地体现着这一点。

  一、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学生走进课堂。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互动的起点,教者应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境。在《炮手》的教学中,我主要用语言来渲染。饱含感情地读,感情地说。这样以情感打动情感,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为本,体会感情。

  首先我问学生怎么样才能读好对话,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带着这些经验来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将军以及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到炮手身上所凝聚的奉献精神。但在教学中由于操作上的欠缺,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以后将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本课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本课设计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具体感悟”、“突出重点,精心品读”等环节,引导学生渐进有序地读书,理解、感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课改新理念。

  2、“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整课书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方法,有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带着问题认真、充分地阅读,细心品读,以读促讲,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突破课文重难疑点。

  3、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苍白、煞白、惨白”进行比较,仔细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帮助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对两组对比句的重点学*,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人公为国家、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家的牺牲精神的领悟。

  4、注重教给阅读方法。现在的教学是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师整篇教学设计为学生提出了一种‘整体把握——具体感知——重点突破”的有序的学*方法,在学*两组对比句时,又具体设计了“读——思——议——读“的学*方法,教学生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认真研读,深入理解。持之以恒,学生自能阅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5、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材编者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中告诉我们:“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教师把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教学开始,就通过解题,交流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出示课文插图等手段,调动学生情感。教学中,又通过人物神态变化的比较,感情朗读,角色移位,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形式促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炮手“心理相融”。

  《炮手》教学反思 5

  今天教委办的唐老师来听了我一节常态课,昨晚临时通知要听课,其实还是有时间做课件的,但是我一直希望大家能听的是常态课,这样才更能发现问题,学生在本班上课也更自然放松些。

  《炮手》是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日,法国军队向侵入巴黎郊外的德国军队发动进攻。当将军发出向那座红瓦白墙的农舍开炮的命令时,炮手坚决地执行了命令,而这座房子却是他家仅有的财产。本课的重难点是:结合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炮手的心情,理解炮手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大抵如下:1、导入。以“家”为切入口,让学生谈谈对家的感受,再联系到课文内容,质疑:炮手为什么要打自己的家?2、轻声读2——10段,找出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词语(苍白、煞白、惨白、大粒汗珠),进行心理填白;其中还结合“语文天地”的对比写法;3、自学11——15段,思考炮手为何而哭?他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告诉将军事情的真相?4、写法指导,通过对比加入提示语与不加入提示语的段落,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简洁;5、结合板书进行小结,提炼出炮手服从命令,()忠于国家的精神。

  经过听课老师的一番点评,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1、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到位。小说题材的文章三年级虽然还未专门学*过,但是既然出现了这样的体裁,老师应该对小说的六要素以浅显的语言稍作说明。

  2、在指导朗读上做得不够到位。老师虽然提醒了学生用“不舍”、“敬佩”等语气读,这样的指令太过于模糊。比如:这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就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到句子的重点词:我家,仅有,在朗读中提醒学生将这两个词语读出重音;另外唐老师还指出,未写出提示语的句子,老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语气的变化,甚至动手填词,老师不应以自己的体会直接取代学生的朗读;标点符号也是指导朗读的一个途径,例如:干得好,伙计!这座农舍看来不太结实,它全垮了!这里的两个感叹号就应该注意读出来。

  3、辨析近义词。本课的重点词语中,苍白、煞白和惨白是一组近义词,也是体会炮手感情变化的一组重要词语。老师在讲授时,只是随文简单解释了词语的意思,并没有对它们进行辨析。这组词是一组合成词,三个词语中都有一个“白”,可见炮手的脸色从来没有红润过,所以我们需要比较“苍”“煞”“惨”。辨别近义词最基本的方法是看上下文,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来分辨词义的异同。学生能够较快找到炮手脸色发白的原因,这时需要反复的品读,才能体会炮手的心情。当然,如果时间足够的话,还可以为这组近义词设计一道填空题之类的,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学生更容易辨别。

  4、教学语言。由于个人的语言*惯过于简洁生硬,对学生的回答直接以对错来判断,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其实这也是我一直面临的问题:将有序的课堂秩序和和谐*等的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三年级的孩子自觉性还不强,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我总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讲课,希望那些开小差的孩子能够“回心转意”,但事实上,提醒得了一时,却无法总是提醒,不仅部分学生态度依旧,连我自己上课的情绪也被带坏了,得不偿失。今天的评课让我认识到:如果我的组织语言能够更有趣,更多变化,也许孩子自然就会被吸引过来;我总是担心纪律不好,却丢掉了最重要的部分。

  评课中谈到的问题当然还有很多,比如作业如何批改更有效,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等。这些都还需要我们新老师慢慢去磨练,当然还要感谢指导老师一年以来的用心指导!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