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份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 1

  我爱着你,以不卑不亢的方式

  张爱玲曾对胡兰成倾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她在爱情面前,就像茫茫沧海之一粟尘埃,面对广阔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这种爱情观,晶莹剔透如玻璃球,单纯美好,不能相守便把爱情藏于尘埃中,但却是易碎的可悲可怜,心随时都可能因为他的言行而破碎。如果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多给自己注入勇气的精神动力,不是以弱态示人博取他人怜悯,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活在爱人面前,这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姿态。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出了她所赞赏的爱情观,我认为这首爱的诗歌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她不会炫耀自己的爱,更不会把自己低隐于俗世的尘埃。在她爱的人面前,不该有彼此的高傲威仪,而是不卑不亢,至纯至美。诗人希望把自己幻化成一株木棉,和心中的橡树比肩而立,风雨同舟。他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雾、霹雳,也共同分享雾霭、虹霓。这种坚贞的爱不仅是爱他伟大的身躯,更是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她的这首诗是我心中的爱情绝响。中国历史上描写爱情的诗数不胜数,但大多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抒己之情,《致橡树》不止把爱情停留在倾述上,更是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她是勇敢的,因为她不会因为爱迷失自我,懂得如何在爱人时又要尊重、爱自己,从而产生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叶相触是他们灵魂的触碰,根相依是他们身躯紧紧相拥,风雨飘摇或风景穷尽处冷暖相依,细看人生细水长流。

  《致橡树》所表达的爱是彼此*等的爱。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独立坚强的人格,凭自己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爱,我们将会更勇敢的享受这份爱情。我爱着你,以不卑不亢的方式。正因为我不卑不亢的爱着你,我才有勇气和你风雨同舟,追随你的一切。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 2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 3

  《致橡树》中,作者认为的爱情观是独立,*等,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作者眼中的他和她不仅要同甘共苦,还要精神上的融合。她用“凌霄花”象征了“攀附”,“鸟儿”象征了“痴情”,“泉源”象征了“慰藉”,“险峰象征了“陪衬”……而这些都是她否定的爱情观、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钟声相依。”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既然选择在一起,那必定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曾经,我问过妈妈,她和爸爸为什么会结婚,妈妈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只是大家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于是就凑了个对,一开始也是性格很不适合,一直吵架,但是后来有了你,就开始慢慢体谅,慢慢相依,相互帮助。”也许爱情是陪伴,又或许爱情的最终是亲情。但无论如何,只有相依相守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北朝名歌中有一首经典“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诗中女子的痴情,鉴定的新年感人至深,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痴情是信念坚定的表现,同时也只有信念坚定了才能慢慢走下去,才能甘苦与共,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不痴情吗?“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他为了她放弃了秦罗敷,放弃了官位,放弃了母亲,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于是自挂东南枝。最后,二人共赴黄泉,合葬墓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人终算在一起了,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萧红的生命中出现了三个男人: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萧红的命运是

  坎坷的,她的爱情也是坎坷的,她总是在失与得之间徘徊。知道她的生命快走到尽头时,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人,骆宾基比萧红小了6岁,他是崇拜萧红,爱慕萧红的,他在萧红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的左右,他不断的安慰萧红,给萧红最需要的关怀,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骆宾基给予萧红的是安慰,是慰藉,是陪伴。

  在我眼中,爱情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爱情要像刘兰芝、焦仲卿那样的信念坚定,要像爸爸妈妈那样的相互体谅相互扶持,要像骆宾基对萧红那样不断的安慰与陪伴。我不求他的思想与生命和我绑在一起,那样毕竟在自私了,只求大家都有追求,病为之努力,不求相互独立,志愿相互帮助,共同进退。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 4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第二节“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明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男女独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工作岗位,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站在同一阵地,有着同一种生活信念。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 5

  一、必须牢记你所面对的是一棵树

  在理解这首诗时,必须牢记我们面对的是一棵树,自己也是一棵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它极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对这首诗的理解流于一般的爱情告白,达不到应有的思想深度,领会不到那源自灵魂深处爱的最强音。对此,舒婷自己也说:“花与碟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其实,诗中的橡树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的象征。因此,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通过自己最为亲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一种爱情的理念和信念——诚挚、坚贞而又*等,颇有托物言志的意味。

  二、诗人把“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放在最前面,有没有深意?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攀附型的爱情观在中国的传统爱情观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一点无须赘述,只要看看《氓》中女主人公的血泪控诉即可明晓。其次,从现实情况来看,攀附型的爱情观在现代社会中仍有极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一个极庞大的接受群体,诸如“嫁名车”“嫁别墅”“嫁绿卡”等就是明证。因此,这种被世人广为推崇的爱情观就成了催生这首诗的重要历史和社会背景,放在首句,理所当然。

  三、橡树和木棉的本质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高中英语 这首诗中的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涉及;但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两个抽象的象征符号,而应把它们还原,让它们的形象生动鲜活起来。第一,弄清楚橡树和木棉到底是什么,它们作为“树”具有哪些特征。橡树,由于其木质坚硬,可以用来做酒桶等。所以,其作为树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概括为坚硬、高大、挺拔。木棉,亦称“攀枝花”“英雄树”,落叶大乔木,开鲜红的花朵,果实为长椭圆形、棉质,去壳之后可以用来做枕头。所以,其作为树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概括为美、富有生机和活力。第二,弄清楚橡树和木棉作为人的形象,即象征意义,可以赋予哪些特征。根据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橡树象征男子汉,显得壮美、伟岸、健壮、坚毅、果敢和有力,可谓是“铁骨铮铮”;木棉象征女子,显得秀美、青春、健康、丰盈、热情和活泼,可谓是“秀外慧中”。

  如果讲到这里就不再深入下去,那就太可惜了。试想,“像刀、像剑,也像戟”,诗人亮出这许多兵器究竟为何?“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缘何叹息,点亮火炬到底是想照亮什么?两棵树,一棵是勇敢的卫士,每一枝干都随时准备着阻挡来自外界的任何袭击以保卫两人世界;另一棵是他的恋人,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他呐喊助威,照亮彼此的前程。他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其实,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爱情——伟大而又*凡,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能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此外,我们也不要忘记,一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萌发、诞生、确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向旧思想、旧观念不断质疑、否定的过程!做到这一点,先破后立这种方式实在合适不过。诗人在否定其他种种爱情观之后,通过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使诗意得以深化,从而使得自己精心构建的爱情大厦更加坚不可摧。

  四、“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该作何理解才更生动、形象?

  诗人在这里极其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期盼、渴望的那种爱情应该是理智的、诚挚的、执著的、有内涵的。那么,该作何理解才更生动、形象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绝对不能像很多参考资料上说的“爱得深沉、爱得执著”那样语焉不详、敷衍了事。我们还是应从“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到另一棵树的体验”去分析。试想,如果只知道“爱你伟岸的身躯”,那就只配做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那样的爱在作者眼里是很肤浅的。谁都清楚,只有同甘苦共患难过,才能真正地懂得爱人之可爱。树与树也是这样,只有一起“分担”过“寒潮、风雷、霹雳”,“共享”过“雾霭、流岚、虹霓”的木棉才能真正地懂得橡树的伟岸,这“伟岸”的源泉正是它所“坚持的位置和足下的土地”。这或许就叫“爱其然,爱其所以然”吧!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份扩展阅读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份(扩展1)

——《致橡树》优秀教案 (菁华3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1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

  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等,女性要追求*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致橡树》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 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的实际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1.内容上意蕴浓厚。 2.艺术上意象迭加。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 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2、订正字音

  慰藉jiè 戟jǐ 霹雳 pīlì 雾霭aǐ 流岚lán 虹霓ní

  3、再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教师范读,学生找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老师读完以后问)

  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分别是?

  明确并板书:

  凌霄花

  鸟 橡树 木棉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5、让学生为诗分成几部分。

  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四、具体赏析。

  1、齐读第一部分,分析其中意象与橡树的关系,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B、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 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它们是依附、无偿付出、陪衬的关系。

  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3、齐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笔下的“木棉”“橡树”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等的基础上的。(*等、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相知相恋)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同甘共苦)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6、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7、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时的生活和学*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 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师: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木棉致橡树,表达木棉对橡树的情意及她持有的爱情观。现用《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十、板书设计:

  凌霄花 依附 *等

  鸟 橡树 相知相恋 木棉

  泉源、险峰 无偿付出 尊重、独立

  日光、春雨 陪衬 同甘共苦

《致橡树》优秀教案3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 (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 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讨论3: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爱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爱情观,而肯定那种爱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爱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树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8)小结。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在“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9)布置作业。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份(扩展2)

——《致橡树》教案范文5份

  《致橡树》教案 1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致橡树》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语文知识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了解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二)语文能力 1、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品位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感悟诗人渴求的独立*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三)德育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具特色的意象,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如“橡树”、“木棉”、“鸟儿”、“凌霄花”等。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探究式阅读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一些歌曲,这些歌曲都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生:爱情。)对,就是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爱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爱情。爱情使人欢乐,又令人痛苦,给人力量,又让人迷惘。是啊,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恩怨情仇。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一位不*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去那里寻找答案吧! 二、背景了解 1、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是中国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诗歌特点:明丽隽永、缜密流畅、真挚感人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2、引出“朦胧诗”的概念 产生于70年代末、  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诵录音。 2、思考:全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是哪两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你”和“我”,“你”指“橡数”,“我”指“木棉”。 四、研*诗歌 我们不难发现在诗歌当中,木棉花在向橡树深情的告白,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真情告白吧! 1、她说:爱不应该这样 (1)思考:这一部分有哪些意象?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思考:这一部分中诗人罗列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明确: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3)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讨论: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六、总结   诗人舒婷彻底否定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等、独立、互相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这才是正确的爱情观。 七、作业    请以“我心目中的爱情观”为题,写一篇短文,字数不限。

  《致橡树》教案 3

  教学目标:

  1. 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 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a. 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b.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诵读感悟法

  2. 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美好,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 整体感知

  1. 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

  2.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四. 具体研*

  1. 集体朗诵诗歌的第一层(1—13句):学生思考:本部分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2. 找一位同学朗诵后半部分,然后讨论: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橡树、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所写的“木棉”的热烈、温情、柔韧、美丽就是女性的阴柔之美,而“橡树”的昂扬、坚毅、果敢、强壮,就是男性的阳刚之美,二者各具特长,又各展风采,二人即相知相恋相依,又独立、*等、互相尊重,表达了诗人共建新型的现代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3. 细读文章后半部分,揣摩作者所表达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经教师点拔后明确:诗人以独白的口吻,表现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反思,她不是以单纯的容貌和柔情取悦对方,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并肩携手、互尊互重、互敬互爱、自由*等、心心相印,一起同甘共苦,在思想情感和形体上达到完满的结合,即追求同一的生活信念、人生理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爱情,才会“终身相依”永不分离,诗人在冲破传统爱情观念的同时,洋溢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流贯着新时代的特征,诗人所向往并为之讴歌的爱情,乃是人格独立,地位*等、互不依附,而又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各自的岗位,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共同战斗而凝结起来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才是崇高的、伟大的。

  4. 总结拓展引导:

  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理智、冷静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它是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她摒弃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价值,虽然全诗情调温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选择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爱情的舵,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那么此种爱情并不是称道、健康的。优美的爱情要求我们不断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善自己的筋骨,找到灵魂的皈依一份幸福的爱情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致橡树》教案 4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致橡树》教案 5

  一、谈话引入新课;

  有人说:爱情、婚姻、家庭是人生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怎么唱,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你想收获幸福吗?那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砚、价值观和爱情观吧!今天我们学*的《致橡树》,诗人会给你一些有益的启迪。

  二、师生谈舒婷:

  师问:你了解舒婷吗?谈谈你了解的舒婷。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但基本上是教材192页注(1)的内容。

  师再问:除了脚注外,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有的说是朦胧诗人,有的说其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等。

  三、诵读、理解、鉴赏。

  1、抽生朗诵全文,放录音《梁祝》。其他同学边听音乐,边听朗读,边划出诗中具体的物象,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领会这些具体事物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类似,它们有何特点。

  师点评:王琼同学的配乐朗诵声情并茂,真棒!从她的成功中,老师也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信。前半部分,她吐出了积压在女性心头几千年的抑愤与不*,如决堤之江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后半部分读得缠绵悱恻,如潺潺流水,娓娓道出心中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大家掌声鼓励)

  2、师问: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生: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肯定一边板书)

  师: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有什么特点?

  生:绝不学,鄙夷的态度。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树。

  师:生活中的凌霄花要找对象,她要找哪些人?

  生:(齐声)有钱的、有权有势的,可以供她享乐的

  师: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生: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

  师: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等。

  师: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那么,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

  生: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

  师: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在情感的天*上,她们与橡树的关系怎样?

  生:缺乏独立、*等、自强的精神。

  师:好!前半部分排山倒海般的贬斥与否定,为的是突出一句话,是哪一句?

  生: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师:好,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这说明了什么?

  生:*等、独立!

  师:好!请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生:(齐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师:这表现两人亲密到什么程度?

  生:互补、互助;相知、相依。

  师:找出两人有共同语言的句子。

  生: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这说明他们的心怎样?

  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

  师:诗中表现男性美的句子是?

  生:你有你也像载;

  师:男性美在何处?

  生:阳刚之美,有棱有角,有个性

  师:女性之美在何处?

  生:我有我火炬。

  师:女性美有什么共性?

  生:温柔、柔情似水、阴柔的美,西施、黛玉一般的美。

  师:那些站在大街上叉着两手骂老娘的女人美不美?孙二娘呢?

  (生大笑)

  师:木棉和橡树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

  生:我们分担;我们共享。

  师:这说明他们怎样面对甘苦沉浮?

  生: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师:纵观全诗,诗人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情观?

  生:相互独立、*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的新型爱情观。

  生:边听《梁祝》,边朗诵全诗,加深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对比阅读

  《我愿意是激流》,体会裴多菲追求的爱情观与舒婷有何不同。

  1、师:放轻音乐《春江花月夜》,多媒体展示裴诗《我愿意是激流》。

  生:边欣赏古筝曲,边诵读裴诗。

  2、抽生朗诵裴诗。

  3、抽问,本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与《致橡树》中的哪类相似?

  生:泉源、险峰和日光、春雨。

  五、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中学生早恋这一问题的看法,要实话实说,分析其表现及心理、危害等。题目自拟,800字左右(课外完成);也可以以《如果我爱你》为题,写一篇后感,(文体不限,勾勒一下你所憧憬的伟大的爱情。

  1、学生自由讨论。(五分钟左右)

  2、抽生谈感想及其构思。

  3、课外练笔,进行思想教育。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份(扩展3)

——致橡树读书笔记汇总五篇

  致橡树读书笔记 1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简单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说中写得如此之“缠绵”好像也不会是歌词中唱得那样“轻松”。

  它需要负责任需要从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东西。或许这样说来不如举个例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局就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意味着的是责任。只有这样相爱的两个人才会幸福才会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认为爱情首先应该建立在男女*等的基础上。两个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树》中进行否定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样。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作者还彻底否定了“凌霄花”和“鸟儿”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我认为男女双方都有追求远大人生理想的目标不屑庸俗或不*等的爱情追求。

  然后作者将自己化作木棉与男友橡树的形象“站在一起”。他们身心相连共同面对人生。其实我很赞同作者强调的人的独立意识。无论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事业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间彼此独立。在彼此尊重、爱慕的基础上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共同享乐。相互扶持依恋更爱对方的理想事业。

  在我心中爱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奋进的!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捷克·伦敦的小说《墨西哥人》的一些情节说明了“爱情与崇高的目的相结合能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我现在16岁属于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时光。不过在这阳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满无数诱惑就好像在路旁长着美丽而有毒的蘑菇一样唯一能给我们安全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爱情不属于现在处于学*阶段的我们。我们毕竟还是少年生活的阅历毕竟不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头脑多思考未来的道路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认为应趁着短暂的青春期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更广的眼界不虚度光阴!我们若利用好这段时光待到长大**该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吗?!生活在成功和喜悦中的我们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个高中生过分地沉浸于承认的爱情之中将来也只会换来“后悔”二字!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以现在的年龄来看我估计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爱情了!

  致橡树读书笔记 2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致橡树读书笔记 3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致橡树读书笔记 4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致橡树读书笔记 5

  《致橡树》 是一篇艺术形式的爱情宣言,在这首爱情诗里,包含着一位青年女性对于爱情的理想,对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的思考。经过了独立而深入地思考之后,诗人在作品一开始就表明,女性不应成为男性的附庸,不愿像“凌霄花”一样“攀援”,不愿学“痴情的鸟”“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不似“泉源”和“险峰”,“甚至日光”和“春雨”。这六个比喻,强烈地否定了历来的爱情观,其中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我国妇女生活的历史和现状的痛苦认识,表现了诗人争取女性的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观念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有力批判。从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破”。

  有“破”当然就有“立”。接下来,诗人在愤激的抗争之后,进入了理性的诉说,并且对爱情观的确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说这首诗是爱情宣言的话,这两句就是本诗的中心观点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被称为“诗眼”的句子,它所昭示的也是全诗所要表达的,即“*等”二字。爱情,不能作为交换的条件,不能变一方为另一方的附属物,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在相知相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等的基础上,共建新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真、哲理的思考,流露出了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与渴望:“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我们共同分担困苦,我们共享欢乐,我们有各自独立的.人格,且又彼此忠贞不渝──这才是诗人理想中的爱情。

  1、分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 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 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 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

  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份(扩展4)

——《致橡树》优秀教案 (菁华3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和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比翼双飞,是“两情若是久长时,有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那么,当代女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2、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3、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

  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意象: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意象:“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3、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4、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课后作业:

  听庞龙歌曲《两只蝴蝶》,感受这首歌曲所描绘的爱情画面,你有说明样的感触?用不少于500字的小文章书写你的感受。

《致橡树》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 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的实际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1.内容上意蕴浓厚。 2.艺术上意象迭加。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 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2、订正字音

  慰藉jiè 戟jǐ 霹雳 pīlì 雾霭aǐ 流岚lán 虹霓ní

  3、再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教师范读,学生找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老师读完以后问)

  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分别是?

  明确并板书:

  凌霄花

  鸟 橡树 木棉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5、让学生为诗分成几部分。

  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四、具体赏析。

  1、齐读第一部分,分析其中意象与橡树的关系,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B、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 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它们是依附、无偿付出、陪衬的关系。

  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3、齐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笔下的“木棉”“橡树”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等的基础上的。(*等、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相知相恋)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同甘共苦)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6、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7、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时的生活和学*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 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师: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木棉致橡树,表达木棉对橡树的情意及她持有的爱情观。现用《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十、板书设计:

  凌霄花 依附 *等

  鸟 橡树 相知相恋 木棉

  泉源、险峰 无偿付出 尊重、独立

  日光、春雨 陪衬 同甘共苦

《致橡树》优秀教案3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 (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 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讨论3: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爱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爱情观,而肯定那种爱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爱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树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8)小结。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在“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9)布置作业。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份(扩展5)

——《致橡树》优秀教案 (菁华3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1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

  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等,女性要追求*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致橡树》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 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的实际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1.内容上意蕴浓厚。 2.艺术上意象迭加。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 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2、订正字音

  慰藉jiè 戟jǐ 霹雳 pīlì 雾霭aǐ 流岚lán 虹霓ní

  3、再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教师范读,学生找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老师读完以后问)

  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分别是?

  明确并板书:

  凌霄花

  鸟 橡树 木棉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5、让学生为诗分成几部分。

  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四、具体赏析。

  1、齐读第一部分,分析其中意象与橡树的关系,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B、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 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它们是依附、无偿付出、陪衬的关系。

  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3、齐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笔下的“木棉”“橡树”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等的基础上的。(*等、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相知相恋)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同甘共苦)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6、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7、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时的生活和学*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 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师: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木棉致橡树,表达木棉对橡树的情意及她持有的爱情观。现用《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十、板书设计:

  凌霄花 依附 *等

  鸟 橡树 相知相恋 木棉

  泉源、险峰 无偿付出 尊重、独立

  日光、春雨 陪衬 同甘共苦

《致橡树》优秀教案3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 (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 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讨论3: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爱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爱情观,而肯定那种爱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爱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树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8)小结。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在“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9)布置作业。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份(扩展6)

——《致橡树》说课稿 (菁华3篇)

《致橡树》说课稿1

  师:诗歌语言具有凝炼、形象、跳跃性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在赏析诗歌时需要大声朗读,细细咀嚼,反复品味,理清诗歌结构,明确诗人思路,体味诗人感情。《致橡树》(板书)是一首爱情诗,诗人通过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初步把握诗人的思路和感情。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巡视作朗读指导。(5分钟)

  师: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是哪两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生: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

  师:他们分别指什么?

  生:“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师:回答很正确。(板书)

  师:大家已读过原诗,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甲:诗人说自己愿作对方旁的一株木棉,她希望自己与对方互相联系紧密相依。

  生乙: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师: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乙:诗歌开篇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从“我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生乙)说得很正确,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师:诗中有几种意象?

  生:有六种: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这六种意象各有何特点?

  生: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师: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自己并无真正的自立本领。

  师:对,诗人在这里借这两种意象指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以下意象。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师:这两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

  师:说得很好。他们都充当对方慰藉的对象,为衬托对方而存在。作者在这里借这两个意象指牺牲自己、降低自身价格、一味奉献的爱情观。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日光和春雨。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鉴赏加以想象,仿照关于泉源、险峰的诗句,将“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改写成四句诗。(教师出示练*)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

  (学生用2分钟时间改写诗句,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座同学间交流改写的诗句。

  生交流互评(2分钟)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3分钟)

  师:请两个同学给全班作一次朗诵表演。(一男生一女生朗诵诗歌)

  师:读得很好。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生读第二部分师:诗人在这一部分中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和特点。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象征意义,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生读描写橡树的诗句。

  师:这几句诗描述了橡树的什么形象?

  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师:对,象征着男性阳刚之美。(板书)

  师:那么描写木棉的诗句呢?生读描写木棉的诗句。

  师: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木棉的什么形象?生:美丽、热烈、真挚、柔韧。(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板书)

  师:说得很好。

  师: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生: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对应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板书)

  生:双方默契,互相尊重(对应诗句: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板书)

  生:同甘共苦 独立相依(对应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板书)

  师:这几句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整齐,节奏明快。

  师:对,用对偶句,既有端庄整饬的古典美,又表现出灵动奔放的现代风格。

  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最后几句。(学生读诗)。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2分钟)

  师: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诵。男生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出你们坚毅、刚强的阳刚之美,女生读第二部分,注意读出你们温柔、真挚的阴柔之美。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教师读诗题及作者男生读第一部分,女生读第二部分师:读得很好。(下课)

《致橡树》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 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法、讨论式学*法、表演试学*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

  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十五分钟)

  附:板书设计: 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 崭

  橡 新

  树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致橡树》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和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

  《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

  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意象生动鲜明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

  教法和学法

  (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本人的教学特点高一《致橡树》说课稿高一《致橡树》说课稿。确定以下方法。)

  教法

  1、诵读法: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指导学生准确诵读。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景创设法: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音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法

  1、诵读法: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

  3、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完成诗歌的鉴赏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具体阐述)

  教学过程(一课时,40分钟)

  (依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激情导入 ―― 品析诗歌 ―― 拓展提升 ―― 课后延伸

  (4分钟) (18分钟) (17分钟) (1分钟)

  ● 环节一:激情导入(4分钟)

  创设情境(1分钟)

  播放爱情为主题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师生吟诵关于爱情的诗句。

  (设计意图)旨在调动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诗歌营造良好的氛围。

  知人论世(3分钟)

  初中已经学过舒婷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老师补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学*诗歌的基本方法,便于理解诗歌的主旨。

  ● 环节二:品析诗歌(突出重点)(18分钟)

  ☆通过三个步骤突出重点的学*

  (一)激情诵读,感知音乐美(7分钟)

  1、深情范读――配柔和的背景音乐和图片,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

  3、学生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节奏,语调,重音等

  (二)探究阅读,鉴赏意象美(7分钟)

  学生分组阅读,回答问题

  第一组读1-13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几个意象?

  2、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3、他们与橡树之间分别是什么样的关系?

  4、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第二组读14-36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两个意象?

  2、他们分别象征什么?

  3、表明他们之间关系的语句有哪些?

  4、诗人主张的爱情观是什么?

  (设计意图)按照“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爱情观”的鉴赏方法,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通过合作探究,逐步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三)角色朗读,体验情感美(4分钟)

  男女生分读、合读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体验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形象,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 环节三:拓展提升(突破难点)(17分钟)

  ☆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突破难点

  (一)比较阅读(5分钟)

  比较《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在意象运用和爱情观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同类诗歌比较,检验了本节课的学*方法,引出讨论话题)

  (二)自主探讨 (6分钟)

  对两种爱情观(《我》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爱情观和本诗的爱情观)的看法

  1、针对学生喜欢娱乐八卦又缺乏辨别力的特点,讨论“王宝强离婚事件”(反面)

  2、播放《简爱》电影片段,诵读简爱经典语句。(正面)

  学生在对比讨论中,明白爱的真谛,总结出爱情的密码:自尊、*等、独立、奉献、包容、坚贞等,完成对本诗爱情观的理解和提升。

  (三)延伸思考(6分钟)

  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早恋?

  (设计意图)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个人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不做错或对的评价,只做巧妙引导,讲《蝌蚪与毛毛虫》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讨论后明白:对爱情的向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现在的他们,就像蝌蚪与毛毛虫,会有很大的变数,如果过早的恋爱,带来更多的将会是苦涩与伤害,只有在身心都成熟之后,才能收获到甘甜的爱情之果。

  ● 环节四:课后延伸(1分钟)

  巩固作业(二选一)

  1、假如你正上初中的表妹早恋了,请你给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2、模仿本诗,写一首《致木棉》

  拓展作业:

  课外阅读名著《简爱》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调动积极性,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阅读高一《致橡树》说课稿教案

  ◆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提纲式设计,重点突出,思路清楚。

  《致橡树》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1)时代感:讨论话题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社会热点展开

  (2)针对性:针对学情特点展开教学

  不足及改进措施:

  1、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我的语言比较生硬,有明显说教痕迹。以后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和实践,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提升自己语言艺术,使教学更有效。

  2、学生的表达、思辩能力还不够强,除了上课多指导外,要鼓励学生参加演讲、辩论等活动,将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份(扩展7)

——教学设计《致橡树》 (菁华5篇)

教学设计《致橡树》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现在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爱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等”。

  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6、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教学设计《致橡树》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教学设计《致橡树》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现在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爱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等”。

  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6、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教学设计《致橡树》4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 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 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 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 (《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 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

  答: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 (配流水声)-险峰

  - 日光 – 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

  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 叹息”?为什么用“ 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 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教学设计《致橡树》5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份(扩展8)

——致橡树读书心得(精选五篇)

  致橡树读书心得 1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致橡树读书心得 2

  我有个同学,是做老师的。虽然她是任英语课老师,不是任语文课老师。但每年看到木棉花开,她总爱选一段《致橡树》的诗句,配上几张木棉花的图片在朋友圈分亨。

  于是有关高中时的许多美好时光,也总会随着她分亨《致橡树》的诗句和美图而慢慢泛起……

  每次重读高中课文时学过的《致橡树》,除了重温这诗歌的优美。我也总会想起,高中时那逃课去市里技校探望她所谓大哥的那个女同学。

  我记得,在她那次缺课时我们学*的语文课正是《致橡树》。她回来后我们还调侃她要多读几遍《致橡树》,不要无事找事缺课去谈情说爱。还假装一本正经的劝说:要做一株木棉,不要做凌霄花。

  虽然女同学的那段早恋没有修成正果,但是与她一起看她大哥写给她的`情书,除了分亨到她的快乐,其中嘻哈打闹的纷纷扰扰也属我们高中时的美好时光。

  在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里,我们如没心没肺的家伙般疯长,除了身体外形在变化,我们的思想也如脱兔般的总想着标新立异。有的抱书日夜为高考奋战,有的为爱情哀哀戚戚。有的总觉时间不够用,有的总觉青春挥霍不尽,林林总总。

  就这样晃过的高中时光,无论道路、前程如何各不相同。终于明白,不管我们是凌霄花还是木棉树,不管我们遇到的爱情有多伟大、多坚贞。我们总有相聚与别离。

  致橡树读书心得 3

  《致橡树》可称得上是美文中的精品。这首诗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和爱情观。

  深情相对,比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爱情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真诚,高尚的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爱一个人是可以爱他到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借着对方的高枝往上爬,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欺骗对方的感情。《致橡树》远远超越了这些,它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越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着重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等。在作者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女性必须具有的。

  文章的后几句话总结了爱情,总结了真正伟大的爱情就必须具备“坚贞、忠诚、互敬”等原则。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几句甜言蜜语,也不是只爱虚表,而要“爱屋及乌”,爱他的优点,同时,也包容他的缺点,就像舒婷写的“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读书心得 4

  舒婷的这首诗一直是我向往的爱情境界,可是如今读来却另有一番感想。有次看到舒婷的采访,她说这首诗并不是爱情诗,而是为女人的外表和她的独立性而写的。舒婷认为,每一个女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性的思考,所以女人应该坚强独立。我在不久之前仍对她的观点百分百的认同。可如今当我也经历了感情磨难,我发现也许是我的理解太片面,太表面了。

  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关系的社会,女性的觉醒和追求独立自由是多少年来,多少代女性被压抑的集体反弹。但是在我们中国大陆妇女**运动是否矫枉过正?当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追求“自我为中心”时,我们也看到了另一方的反弹,男性和女性成了竞争对手,他们都在争取有限的资源,都在争取到底那一个是被动那一个是主动。现代女性很大的纠结就是,事事都在争取主动的姿态,但传统价值观念又让她觉得自己应该是被动的。

  反观我自己的经历,我就是如此直白的把这种竞争引进了自己的私生活,甚至当我遵循传统价值观念以付出和奉献为爱时,却仍然选择了具有攻击性的姿态,我恰恰放弃了我之所以成为女人的柔软,也不自觉的放弃了我身为女人应该得到的关爱与怜惜。当我执着于为什么我的付出没有被认可时,原来在我自己的心中也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来对待。我的咬牙硬撑是件多么主观的事,我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也疏忽了给对方造成的压力。

  如今的我仍然追求《致橡树》般的爱情关系,但要把作者称为“这些都还不够”的部分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蔚籍;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甚至阳光 甚至春雨。遵循我内心的`感受,发觉我女性的温柔。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 ,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致橡树读书心得 5

  曾几何时,这首舒婷的《致橡树》是那个纯真年代,我们对爱情最美好的追求。记得学生时代,我曾经无数次默诵和摘抄,总是渴望有那么一个和自己共担风雨,一起前行的人,他就是我的爱人。多年的风雨后,在三八节来临时,再看到这首诗歌,真是别样滋味涌向心头。不说当今的年轻人更加现实,用“高富帅、富美白”代替了当年的默默扎根土地的木棉、橡树,就单单是我们这一代而言,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贫富巨大差异面前,也形成了巨大心理落差,房姐、房叔连连曝光,奋斗几十年,买不下半间房的比比皆是,中国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一,而大病无钱看也层出不穷。国家的大政方针,真的.可以将人的价值观改变,现在的年轻人不再读《致橡树》,他们寻找的是富二代,是有车、有房,爱情对他们,是奢侈品,他们是悲哀的一代,那对我们这一代追求着做不攀岩、不痴情,笔直矗立在风中的木棉呢,我们追求到什么,相依的终将相依,分离的终将分离,愿意奋斗的,继续奋斗,喜欢安逸的,寻找安逸,互不打扰,依然如风中摇曳的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致橡树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份(扩展9)

——童年读书笔记 - 初中读书笔记范文5份

  童年读书笔记 - 初中读书笔记 1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童年是多么美好,但是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乐基的童年却是非常的悲惨。

  这本书主要讲了阿辽沙。彼什科夫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处都是争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阿辽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童年读书笔记)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岁了,当年的高乐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想想自己无论做什么事,还要父母给我帮忙,就说一次做奥数题吧,读了一遍以后,觉得这道题很难,根本不经过自己动脑子试一试,就要爸爸来教我,其实这道题很简单,还没等到爸爸来教,我已经做出来了。记得还有那次夏令营吧,在绿色学校里,教官要求我们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说说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先要擦肥皂,然后这边搓搓,那边搓搓,再……,洗到再来,衣服还是不成样子,脏的地方还是脏,所以爸爸批评我依赖性太重,缺乏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让我珍惜这美好的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和做事。

  童年读书笔记 - 初中读书笔记 2

  当我读完《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篇书时,我感到高尔基小时候的生活并不是十分快乐,但他却交到了许多朋友。

  因为我从书中明白了高尔基在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善良的因为没有钱去养活他,所以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的家里。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他的外祖父家走了。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去干各种各样的杂活,比如说:学徒工,洗碗工,面包工,守夜人等等,读后感。

  有一天,高尔基去了“善良号”的轮船上,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全身穿着白衣服,每个手指上都长着毛,两只大耳朵里也竖着毛,他的名字叫:斯穆雷。他经常让高尔基给他念书听,斯穆雷的那只黑铁皮箱里藏着许多书,比如:《奥米尔训练》、《炮兵记事》、《论臭虫之危害及消灭方法》等。高尔基在那,是一个洗碗工,每次斯穆雷都让高尔基放下手中的活,给他念书听。光替高尔基干活的人叫做:马克西姆。

  等高尔基又回到家里时,高尔基已经改变了许多,比如说:他竟然喜欢上了吸烟!他的外祖父见到这样,就给高尔基的外祖母说,外祖母就阴阳怪气的说高尔基:“你怎样抽烟!”还装模作样的打了高尔基一下。高尔基就十分生气,跑到了一个角落里,他的外祖母悄悄地对高尔基说:“我只是做给你外祖父看的,他此刻跟小孩子一样。”高尔基扭过头一看,他的外祖父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幸灾乐祸。

  在高尔基上大学的时候,他已经长大了,他又认识了一个名字叫做:霍霍尔。霍霍尔是一个有胡子的一个老头。在那里,高尔基和霍霍尔发生了许多事情。我就不一一说了。最后,高尔基到了另一个渔场里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

  童年读书笔记 - 初中读书笔记 3

  《童年的缤纷日记》,仅是这一个书名,就促使着我赶紧翻开这本书。随着一个个精美的故事我的思绪也随之飘远,回到了刚刚逝去的童年时光。我仿佛看见了自然界和幻想中的跃动身影,听见了那千声万簌。仿佛听见了而是那一声声由心底而发的欢笑。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日记的方法刻画出了一个个幽默鲜活的故事。故事中,有聪明淘气的男孩、活泼美丽的女孩、机灵可爱的小精灵,还有生活在森林里的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更有在书页里跳着舞蹈的字母……

  这些主人公在春来秋往,四季更替之中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欢声笑语好像都历历在目,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童年的大门。()

  童年时的我们,就好比这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会为了一块糖果而高兴雀跃,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儿而伤心难过,可快乐的却总是存在与童年生活的一点一滴。

  阅读着这些故事,我似乎一时间忘却了成长之中带来的烦恼,可以放松地、自在地,将自己融入在书中,跟故事的主人公们一起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这样的书籍十分富有想象力。而且最大的特色不是单一一个人的日记,而是故事中每个日记都是新的主角,有精灵,有动物,有小男孩小女孩。赋予生活的童年的多姿多彩,一点儿都不单调乏味,真不愧对金波老师“爱不释手”的评价。

  童年读书笔记 - 初中读书笔记 4

  阿廖沙从小就受尽苦难,但他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他相信困难不是永久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亲眼见到亲人对半瞎的老匠人的恶作剧式“玩意儿”:“有时用火烧烫他的剪子把,有时在他在坐的椅子上插一个尖头朝上的钉子,或者把颜色不同的料子偷偷地放在这个半瞎的老匠人手里——让他把它们缝成一匹布。”这是多么残酷的做法,但在这个家中,这些事都是不足为奇的。阿廖沙的两个舅母先后被两个舅舅毒打,摧残而死。阿廖沙的继父也经常毒打他的母亲,就连年迈、受人尊敬的外祖母也难逃外祖父的“魔爪”,孩子们也不例外。有一次阿廖沙也被外祖父打得半死,在他的心里早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种残暴的行径,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或者郁郁寡欢,或者也像大人们一样毒辣。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中,也不乏温暖与光明。外祖母的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而敏感的心。她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给阿廖沙听。正直的老工人、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格里戈利,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为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童年读书笔记 - 初中读书笔记 5

  今年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高尔基写的《童年》,我感触很深。

  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来描述自己的童年。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俄罗斯的面目。高尔基的'童年是多么悲惨呀!

  想想我们现在,依然有着贫富之分,不*等的看待,也有一的官员。但我们孩子的童年却变得越来越幸福,都被父母宠着,要什么就有什么,对比高尔基的童年,我们现在的孩子比他们幸福多了。

  高尔基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经常受欺负,还经常被毒打,而我们现在也许都可以动手到长辈了,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堂姐的儿子。由于是儿子,所以几家人都十分的疼爱他,他也变本加厉起来,一不满足就哭;心情不好就打。有一次到他家去,姐姐正抱着他,他突然就扇了姐姐一个嘴巴,我们都很惊讶,他才四岁就会打人了。后来,我们才都知道他身边的亲戚基本都被打了,包括我。

  那个年代的俄罗斯虽然挺黑暗的,但我想也会出现孩子打父母的现象,但也就一两个罢了。

  父母越是疼我们就更应该回报他们,不让他们对我们的期待落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