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精选五篇)

首页 / 教案 / |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 1

  教学目的

  (1)学*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

  (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学*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

  (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

  (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1─2节。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⑵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⑶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⑷质疑,讨论释疑。

  ⑸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⑹齐读课文第一节。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1.用学*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

  ⑴蒙故业

  ⑵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⑶宽厚而爱人

  ⑷相与为一

  ⑸赵奢之伦制其兵

  ⑹秦人开关延敌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

  一.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

  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

  2.对朗读给予评价。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4.要学生说出本节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

  5.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要学生口答)

  ⑴奋六世之余烈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⑷因河为池

  ⑸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注意句式)

  三.指导背诵,概括大意。

  1.结合课后练*二(1),指导背诵,加深课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四.1.对照注释自读第4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牖猗蹑氓

  2.指名朗读、评价、教师范读。

  3.质疑,集体释疑。

  4.出示小黑板,请学生口答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

  ⑴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注意句式)

  ⑵赢粮而景从

  ⑶天下云集而响应

  ⑷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齐读课文,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6.根据课后练*二(2)提示,指导背诵,加深理解。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五.作业(早或晚自修完成)

  1.继续背诵3─4节,(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读课文第5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第5节,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指名背诵3─4节,给予鼓励。

  二.学*第5节

  1.出示小黑板,翻译句子和加点字,口头完成,检查预*情况。

  ⑴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⑶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检查情况,要求学生质疑,释疑。

  3.指名朗读、教师评价、教师指导朗读(参见教参P170有关朗读语气提示)

  4.教师范读

  5.指导背诵

  6.学生概括本节大意,明确结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导学生看板书,结合课题思考,认识本文“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课文中的对比,寻找各组对比之间的关系,并用图表示,并分析运用对比对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3.朗读课文,找出骈句,结合作者生*、体会本文“赋体文心”的特色。

  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三(多义词)

  板书:

  兴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节

  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

  (一)兴亡过程(前337─前247)第2节

  以史始皇统一全国(前246─前210)第3节

  论证亡二世:灭亡(前209─前207)第4节

  (二)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5节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 3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议论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用现象。

  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预*】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少时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权贵嫉妒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为梁怀王太傅。终因怀才不遇,年仅33岁就抑郁而死,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

  背景:

  1、战国末期与社会历史概况: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先后进行改革。魏,李悝的变法;楚,吴起的变法;韩,申不害的变法;秦,商鞅变法。

  秦过逐渐强大,于前221年灭齐,统一天下。施用严刑苛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2、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二、破题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三、分析课文的一、二段

  第一段: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

  对内: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

  对外:实行“连横”,各个击破。

  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运用对比,反寸秦国的强大。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小结。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第三段:

  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

  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

  实行愚民的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凡之极。

  “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

  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三、归纳

  1、对比手法的运用:

  ⑴ 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

  ⑵ 秦国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⑶ 陈涉与九国的实力的对比;

  ⑷ 陈涉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2、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3、语言生动形象:

  ⑴ 华丽的词藻;

  ⑵ 铺排的气势;

  ⑶ 排比的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课课练》。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 4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教学目标:疏通文意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教案《《过秦论》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作品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

  一、结合课后练*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 5

  【知识目标】

  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导致了秦的灭亡。

  二、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

  【能力目标】

  一、分析作者借历史事实谈论政事,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二、品味本文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情感目标】

  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劝谕统治者“以历史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导致了秦的灭亡。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的重点。

  二、分析作者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品味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

  1、作者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洛陽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赋作家。年少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 召为博士,后提升为太中大夫。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届原赋》,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一宠一子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政论散文《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 度。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一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很推崇他的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战乱频繁。秦统一后的**、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五百年的极大破坏。农民大 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新建立的西汉**(高、惠、文、景、武),府库空 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与民休息”。他多次上书,评论时 政。

  二、检测预*要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函yáo膏腴gāoyú召滑sho逡巡qūnxún鞭笞chī

  镞zú氓隶méng度长絮大xié藩篱fān万乘shegra一ve;ng

  2.填写下列通假字的本字

  从——纵弊——敝衡——横景——影倔——崛

  有——又没——殁

  三、思考探究

  1.文本是怎样围绕题目展开思路的?

  【解题】学生议论后阅读课后相关链接小知识“金圣叹评点《过秦论》”

  题意:论秦朝之过失

  【思路】本文叙述分析了秦王朝兴亡的原因与迅速灭亡的原因。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突出中心论点。

  秦势强盛——六国渐弱,始皇统一——百姓愚弱,国力鼎盛一陈涉揭竿,秦灭六国——一夫灭之,仁义不施——攻守势异。

  2.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以课文内容为主概括阐述。

  提示:秦统一天下之后,鞭笞天下,严刑苛法;横征暴敛,营造宫室;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收缴兵器,武力制一服;大动干戈,滥开杀伐;修筑城池,祸及百姓。秦的**给人民带来莫大灾难,人民无法生存,奋起反抗,以求生路,从而导致了秦的灭亡。

  四、朗读课文

  五、作业

  1、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一词多义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介词)

  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宽厚而爱人(爱护,动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管理、统率,动词)

  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利用……制一服)

  履至尊而制六一合(统治,动词)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动词)

  亡 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名词)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名词)

  兵 悉使赢兵负草填之(士兵,名词)

  2、找出下列词语,并理解它们的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处

  古:黄河今:水道的通称

  ②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③山东豪俊

  古:觳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

  ④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探究拓展

  (一)、请学生口头翻译最后两段。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提示:《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谕西汉统治者引秦亡为诫,施行“仁政”以“安民”,并实行政治改革,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三)、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提示: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赋,但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求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骈散结合,读起来既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错落有韵味。

  1、夸张手法、对比反衬

  二段写秦由兴而盛的“攻势”,将攻和被攻的双方向两极强化,极言被攻对象的力量强大,极言进攻一方的势单力孤,结果却易攻轻取。夸张对比之,更显气魄,突出中心。

  2、同义叠句,气势酣畅。

  首段写秦孝公,“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 下的意思。写陈涉,“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同写地位低微。以整齐句式叠写一义,一气呵成、气势酣畅。

  3、多重排比,气氛热烈。

  前三段写秦国攻势、写诸侯恐惧,排比句鳞次栉比,语势强烈,为下文议论作有力铺垫。

  4、文句长短参差,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四)、熟悉古汉语中的疑问句

  文言文中,疑问句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结构。如: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樊哙问:“现在事情怎么样?”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夺取这些东西时一分一厘都拿尽,而使用时却像对待泥沙那样一点不爱惜呢?

  ③此为何若人?(《公输》)——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句式的扩展,即将“如何”“奈何”“若何”中的二字各各拆开,插一入名词、代词或别的短语就成了“如…何”等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④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⑤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巫婆、三老不回来,对这件事怎么办?

  “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中。

  “孰”常和“与”“若”连用,表示比较或选择。“孰”是疑问代词,可译作“谁”“什么”“哪”。它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

  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

  ⑦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与其杀了这个小奴,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⑧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何所思”即“所思者何”,把谓语提前。“所思者”相当于名词短语,作主语。

  “谁...者”中,“谁”是疑问代词,作谓语;“.....者”是

  “者”字结构,作主语。“谁……者”等于“……者谁。”例如:

  ⑨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替大王设下把守函谷关的汁策的是谁?此句等于“为大王为此计者谁。”“为……者”是主语,“谁”是谓语。

  用否定词表示疑问的有:“有(可、能、愿)……否”不……乎”等。

  ⑩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许诺拿十五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呢?

  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三、朗读背诵最后三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名词活用

  ①*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名作状)

  ②赢粮而景从(名作状)

  ③云集响应(名作状)

  ④内立法度(方位词作状语)

  ⑤外连衡(方位词作状语)

  ⑥南取百越之地(方位词作状语)

  ⑥瓮牖绳枢(瓮、绳:名作状牖、枢:名作动)

  ⑩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作动)

  动词活用

  ⑦斗诸侯(动词使动用法)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使动用法)

  ⑩迫亡逐北(动作名)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⑨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

  ⑩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

  ⑩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贮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省略句

  ①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孝公)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③委命(于)下吏。

  ④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第三课时

  一、检测背诵

  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

  三、迁移拓展

  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

  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精选五篇)(扩展1)

——语文过秦论教案范本十份

  语文过秦论教案 1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1 . 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 . 学*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 . 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 . 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 指点迷津 】

  重点:

  1 . 了解作者贾谊。

  2 . 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 . 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 ( 政治 ) 过失的一篇政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 大意略 )

  4 .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 九国〈 秦国〈 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 . 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6 . 本文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本文多用铺陈渲染手法,极具气势,但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比如“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 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的“*卷”、“包举”、“囊括”三个动词均有“并吞”之意,“天下”、“宇 内”、“四海”均指“天下”。很难分别为这两组近义词找出几种不同的说法来翻译它们。解决的办法就是 凝缩,如上句可译为:“ ( 秦 ) 有吞并天下,统一全国的雄心”。“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则可译成“宰 割、吞并各诸侯国的土地。”余类推。

  7 . 正确理解本文中的繁笔写法。

  按照常规,议论文中应以议为主,叙为次;叙为简笔并为议服务。但本文中“叙”的成分占绝对优势, “议”的比重却很小。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叙”忠实地为“议”服务。本文先详叙史实,最后从这些铁的事实中归纳出中心论点,给人以水到渠 成之感。如果没有前四段所叙内容作为基础和根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恐怕“千呼万唤” 也难“出来”。

  “叙”中寓议。如果我们边诵读边体味的话,就不难明白,作者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时时流露出自己 的对秦之过的鲜明态度棗对一向奉武功而不讲文治,一味使用暴力而不施仁政的做法是否定的、反对的。因 此对文中用繁笔叙事迄今无人责难。

  8 . 文化常识。

  “叩关”的“关”,系指函谷关。

  “因河为池”的“河”,是指黄河。

  “山东”的“山”,是指山。

  战国四公子:魏信陵君无忌、齐孟尝君田文、赵*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

  九州:兖 ( yǎn ) 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九州”亦可用来代称中国。

  “百越”,也叫“百粤”。我国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故称“百 越”。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1 .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②余威振于殊俗 振通震

  ③合从缔交 从通纵

  ④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⑤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2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1 )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承接

  ( 2 ) 因遗策 沿袭

  ( 3 ) 东割青腴之地 肥沃

  ( 4 ) 西举巴蜀 攻取

  ( 5 ) 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 6 ) 乐毅之徒通其意 沟通

  ( 7 ) 践华为城 踏

  ( 8 ) 逡巡而不敢进 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 9 ) 追亡逐北 逃亡的人,败兵

  ( 10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边防

  ( 11 ) 焚百家之言 意为言论,此指书籍

  3 . 翻译下列句子:

  ①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 外。

  提示:在那时候,商君辅佐他,国内确立法度,从事耕种和纺织,修制防守和出战的器械,对外推行连 衡之策而使诸侯自相争夺。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提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那样聚集,像回声那样应和,提着粮食如同 影子那样跟随着他。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提示:不施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4 . 词义、组词结构辨识

  ①秦人开关延敌:主谓结构式。秦人打开函谷关引敌进入。

  〔辨析〕延 yán棗多义词,姓 yán;其余全为动词。

  ( 1 ) 延长,扩展。如“蔓延”,“绵延”,“延伸”,“延续”,“延绵”,“延年益寿”,“苟延 残喘”,“延口残喘”。

  ( 2 ) 时间向后推迟。如“延期”,“延迟”,“延宕”。

  ( 3 ) 邀请,聘请。如“延至其家”,“开关延敌”,“延揽”。

  ②赢粮而景从:联合式结构。提着粮食,如影随形似地跟着 ( 陈涉 ) 。

  〔辨析〕赢 yíng棗多义动词

  ( 1 ) 获得,取得 ( 荣誉 ) 。如“赢得称赞”,“赢得敬仰”,“赢得读者”。

  ( 2 ) 专指获利。如“赢利”,“赢余” ( 盈余 ) 。

  ( 3 ) 输赢。如“赢得胜利”。

  ( 4 ) 担负,背。如“赢粮而景 ( 影 ) 从”,“赢三日之粮” ( 《荀子·议兵》 )

  ③蹑足行伍之间:动补式结构。出身于戊卒队伍之中。蹑棗引申为“出身于”。

  〔辨析〕蹑 niè棗多义动词

  ( 1 ) 蹈、踩,以脚踏地,插足,参加。如“蹑足”,“蹑足 ( 于 ) 行伍之间”。

  ( 2 ) 追随,跟踪。如“蹑踪”。

  ( 3 ) 放轻脚步。如“蹑手蹑脚”。

  ④揭竿之旗:偏正式结构。举起竹竿作为旗帜。

  〔辨析〕揭 jiē棗多义动词,姓 jiē。

  ( 1 ) 高举。如“揭竿而起”,“揭竿为旗”。

  ( 2 ) 把覆盖或遮挡的东西拿开。如“揭幕”,“揭开锅盖”。

  ( 3 ) 把粘在、附着在别的物体上的纸片等物取下来。如:“揭去膏药”,“把画揭下来”。

  ( 4 ) 揭露、揭穿、揭底等。

  5 . 多音、多义、形*词语

  第一组:

  务耕织:从事耕种和纺织 务棗动词,从事

  非务相反也:并非一定要互不相同 务棗副词,必定

  好高鹜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鹜棗动词,追求

  趋之若鹜:像野鸭子那样为争食而跑去 鹜棗野鸭子。

  第二组:

  拱手而取:形容毫不费力地夺取 拱手棗两手相合,此处形容毫不费力

  拱手加额:形容致敬庆贺 拱手棗两手在胸前相抱 ( 左手抱右手 ) ,表示致敬。( 加额棗以手加于额前,表示祝贺 )

  垂拱而制:即垂衣拱手。古时多形容帝王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来管束和治理天下。 拱棗拱手, 形容毫不费力的神态

  垂拱而立:课文《屈原》中形容屈原站在已死的婵娟脚边垂衣拱手恭敬而立的神态。

  ——拱手,表示敬意

  第三组:

  因遗策:沿袭前代的策略。 因棗沿袭

  因河为池:就是黄河作为池 ( 护城河 ) 因棗就着

  因利乘便:乘借着这样的便利条件 因棗乘借

  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 因棗根据,依照

  ( 附注:上述“因”,全为介词,而介词带有动词性,因而都带着宾语。 )

  第四组:

  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六国的贤士。

  于是——介宾短语,在这时

  于是从散约败:合纵的盟约于是就解散了

  于是——连词,常与“就”连用,也说“于是乎”,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

  是前一事引起的。

  吾祖死于是:我们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上

  于是——介宾知识,在这件事上

  晋于是始墨:晋国从这时开始穿黑色孝服

  于是——介宾短语,从这时

  第五组:

  追亡逐北:追逐逃走的败兵 北棗名词,指溃败的军队

  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夺取十分重要的城邑 北棗向北,名词作状语

  北面而事之:指投降曹操 北棗动词,面向北称臣

  北国风光:北中国的景象 北棗名词,北部,北中国

  【 妙文赏析 】

  不断思索·积累

  第一次看到这段材料时,就对它深有感触,因为这恰恰是我*时常常思索的问题。与此同时,“爱”与“梦想”这两个词就映上了脑海。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追求”这个字来代替“梦想”,因为“追求”是一种努力的过程,而梦想可能只是一种空想。而只有空想的青春是不成熟的,题目中的青春不该作此理解。

  在写第一个层面“追求”的时候,在许许多多的材料中,我选择了在《杨澜工作室》中所认识的那位南极探险家的故事,她的朴素而坚定的身影至今还经常出现在我眼前。而后我用了一个反例,使论证更加充分。至于“青春是梦想的名字”,则是一部日本动画片的歌词。

  第二个层面“爱”的开始,我就引用了一大段,不过说出来可能知道内情的人都会笑我,那是我的偶像 Mr . Children ( 日本 ) 的话,但是“梦想”一词是我为了连贯而加上的。记得冰心有句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一边撒种,一边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如果我们已经漠视了别人的痛苦,那么我们应该先漠视自己。

  结尾部分扣了一下题,但是现在看来略显拖沓。

  前两天,刚刚上大学的我接到原语文老师的电话,叫我写一份获奖作文的思路历程,在电话里听了自己的文章,我也深深地被自己感动了。写文章只有90分钟,但思考构思的积累过程是赛场外多年完成的。作文如做人,只有我们在生活中的不断思索不断积累,才能在为文的时候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写起来才能思路通畅,一气呵成。这篇文章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论证不够,结构比较程式化。期待着各位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更期待着各位能够真正永恒地拥有青春,拥有明天。

  赏析:

  本文荣获全国青少年“世纪杯”作文竞赛二等奖。可贵之处在于张晓蕾同学对“青春”有自己的独到思考与认识,以至在90分钟的现场作文中一气呵成。且思路清晰,行文畅达。议论有理有据,是内心的真实坦露,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使之在同龄人作文中脱颖而出。

  【 思维体操 】

  埃皮尔是位法国古董商。他正当中年,有万贯家财,妻子义年轻貌美,他可算得上是个美满幸福的人了。不料,他的妻子突然遭人杀害。凶手是他的一位年轻朋友,名叫莫里斯。

  埃皮尔向检察官告状说:“昨夜我很晚回家,刚巧撞上一个人,从我妻子房里跑出来,他跌跌撞撞冲下楼梯。我借着门外月光一眼看出,这人是我的朋友莫里斯。”

  莫里斯被拘留。他对法官说:“我到他家去过,但没** ! ”

  埃皮尔说:“我妻子肯定是他杀的。他跑出一百米,扔掉了一件什么东西,那东西在乱石被上碰撞后滚进深沟里,在黑暗中还撞出一串火花。”

  莫里斯气得大叫:“这是诬告 ! ”

  检查官听罢,举起一座女神青铜像说:“对不起,莫里斯先生,我们在深沟里找到了这件东西,要是再晚一小时,大雨也许就把这些线索冲掉了。铜像底部沾的血迹和头发是埃皮尔太太的。我们在铜像上取到一个清晰的指纹棗这是您的指纹。”

  莫里斯反驳说:“他打电话给我,约我8点钟到他家里谈点事。可他什么正经事也没谈,我就走了。至于指纹,那可能是我在他家拿铜像玩时留下的。”

  这件案子一时难断案,就搁了下来。

  后来,法官阿蒙森受理此案。他一看埃皮尔的诉状,就对同事们说:“很明显,埃皮尔在诬陷莫里斯。”同事们问:“为什么 ? ”

  同学们

  知道为什么吗 ?

  答案提示:因为铜是一种抗摩擦的金属材料,青铜在岩石上不会撞击出火花,埃皮尔在撒谎。

  三、智能显示

  【 心中有数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解答 ( 1 ) ?/FONT> ( 7 ) 题。 ( 1990年高考题 )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 ? ”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丈锸’,为士卒倡曰:‘可往矣 ! 宗庙亡矣,魂魂丧矣,归于何党矣 ! ’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不淄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曰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 鼓之,狄人乃下。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君。②蒉 ( kuì ) :草编的筐子。③丈锸:

  即“杖锸”,拄着铁锹。④夜邑:地名。⑤淄上:地名。

  ( 1 ) “五里之城,七里之郭”指的地方是

  A . 夜邑 B . 即墨 C . 淄上 D . 淄、渑之间

  提示:本题考查正确把握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此题做起来比较容易,根据“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 七里之郭……’”和“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便可知答案为 B。

  ( 2 ) 上车弗谢而去

  A . 道歉 B . 告诉 C . 感谢 D . 告辞

  提示:本题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解释词义的能力。根据上文田单和仲子的对话可以看出,田单非常生 气,根本就谈不上什么“道歉”,“感谢”,只能是“没告辞就走了”,答案当选 D。

  ( 3 ) 先生志之矣

  A . 作标记 B . 记住 C . 记述 D . 通“识”,知道

  提示:A、B、C三项均不合事理,只有D正确。

  ( 4 ) 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⑥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⑦此吾所以为治*之民虑也。

  ⑧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A . ①⑥⑦ B . ③④⑤⑦⑧ C . ①②⑥ D . ②③④⑤⑧

  提示:文言文里的“所以”,有的表示原因,可译为“……的缘故 ( 原因等 ) ”;有的表示根据、依 靠、凭借,可译为“……的根据 ( 方法等 ) ”、“靠它来”“用来”等。例句中的“所以”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③④⑤⑦⑧句中的“所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①②⑥句中的“所以”表示根据、依靠、凭借。答案为B。

  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 5 ) 请闻其说

  A . 请让我听听你的说法

  B . 请让我听你说一说

  C . 请你听我说一说

  D . 请你听听这种说法

  提示:本题考查的是翻译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请”的意思。“请”用在动词之前有两种 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在古汉语中,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从本文的情节看,田单起初不信鲁仲子的话,果然攻狄不克,于是便回来向鲁仲子讨教,故C、D应排除。又因句中“说”是名词,而B却将它解释成动词,B项也应排除,只有A项正确,答案当选A。

  ( 6 ) 明日乃厉气循城

  A . 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中。 B . 第二天就激励士气,沿城墙巡视。

  C . 第二天就振作精神,巡视城中。 D . 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提示:田单攻狄三月不克,“乃惧”,精神状态不佳,听了鲁仲子一*话,感悟颇深,“厉气”自然是 “振作精神”之意,与“循城”衔接,语意连贯,因此应排除A、B两项。又由于田单是从外攻打狄城,不可能“巡视城中”,故C也应排除。“城”有“城墙”之意,D是正确选项。

  ( 7 ) 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 . 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志。

  B . 过去田单城廓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西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C . 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 全相反。

  D . 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正确把握文意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只在能抓住 ( 筛选出 ) 鲁仲子一*话 ( 从 “将军之在即墨”到“所以不胜者也” ) 中的主要内容即可很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D。

  【 动脑动手 】

  读《过秦论》选段,完成 ( 1 ) ~ ( 3 ) 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田 亡 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1 ) 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将”和“将数百之众”一句中的“将”解释相同的一句。 ( )

  A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 出郭相扶将

  C . 李白乘舟将欲行 D .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 2 ) 选出“瓮牖绳枢”的正确解释。 ( )

  A . 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

  B . 窗户像破瓮,户枢像草绳。形容房屋破旧。

  C . 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比喻门窗的样子。

  D . 破瓮像窗户,草绳像户枢。比喻家里穷。

  ( 3 ) 把“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 1 ) D ( 2 ) A ( 3 ) 天下的人像云彩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响应,背着粮食像影子那样跟着他。

  【 创新园地 】

  一对青年男女在河边悠闲地散步。男的亲热地对女的说:“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爸爸妈妈已经开始给我们准备结婚的东西了。”“都准备些什么东西了 ? ”“有三十六条腿,还有四只‘机’,凡是结婚时应该有的,他们都准备去买。”

  女的一听,说:“我不喜欢,这些东西代表不了我俩的爱情 ! ”说完,两只眼睛直盯着男的。男的一听,急切地问:“那你想要什么尽管说,只要你喜欢的我尽力办到。”

  女的说:“那好,就明天给我去买‘一网捕三虫,一只落网中,一只飞向西,一只飞向东’。”

  男的一听:“哎哟,这是什么呀 ? 叫我上哪儿去买呀 ? 我猜不着,你告诉我吧。”

  女的便贴着男的耳朵一说,男的呵呵地笑了。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

  答案提示:谜底:心

  语文过秦论教案 2

  (一)了解作者反对**、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二)学*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分析: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二)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分析: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三)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分析;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四)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分析: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译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五)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四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一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二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三层,其余是第四层。  (2)分二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一层,其余是第二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三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分析: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公、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详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三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三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三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六)在第2自然段第一大层中,三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一小层写秦攻各国,第二小层写各国攻秦,第三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分析:还可以有一种理解,三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一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二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三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七)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分析:“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并吞八荒”之举。  (八)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分析: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的。  (九)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  分析:(1)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2)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3)从作者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改造我们的学*》一文中,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  (二)预*指导。  印发预*提纲,以学生自学为主。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大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3.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提示”疏通课文,并完成下面练*: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①合从( )缔交 赢( )粮而景 从( )  因利乘( )便 万乘( )之势  ②宁( )越 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  ③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铦( )  ④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持  度( )长絜(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度( )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查字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粗字词作解释:  ①务耕织( ) 守战之具( )  ②会盟( ) 重宝( )  ③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士( )  ④兼韩、魏……之众( ) 杜赫之属( )  ⑤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从散约败( )  ⑥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矣( )  ⑦因利乘便( ) 延及孝文王( )  ⑧享国之日浅( ) 陈利兵而谁何( )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 自以为关中之固( )  ⑩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 )  天下非小弱也( ) 为天下笑者( )  (3)说明下列加粗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5)在横线上填空: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______。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______。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______;“身死”后面省略了______词______;“为天下笑者,何也?”是______修辞句。  (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粗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粗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粗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粗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D.加粗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说明:预*提纲部分最好印发给学生,特别是作者和时代背景部分,教师不必再赘述。课本“预*提示”部分对本文结构、中心及文采已有简要说明,要引导学生结合“提示”基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附] 练*答案:  (1)①z^ong y0ng c$ng ch6ng sh8ng  ②n@ng n@ng n0ng yu8 l8  ③zh2i do sh4o zh4o ti2n xi1n  ④q&n q0n j9n du$ du$ d)  (2)①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②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③懂事理,有远见;尊重④同时并有;类⑤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凭借有利的形势;延续⑧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⑨以,连词;为,做;认为⑩树木;兵器;论 国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  (3)①名词作状语 ②使动用法 ③名词作状语 ④使动用法  (4)①夸张 ②夸张 ③夸张 ④比喻 ⑤借代  (5)①秦孝公 ②之 ③陈涉起义;介;于;设问  (6)C  (三)研*新课。  1.学*课文第1自然段:  在诵读练*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2.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统观此段叙史,*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③“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3.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做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4.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③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5.诵读第5段。  补充注释: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③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④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⑤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⑥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诵读指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①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②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③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铦(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④“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蓄势。  ⑤“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⑥“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⑦“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5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这种对史实进行对比、评论,从中引出教益,以匡时政之弊的写法,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极具有说服力,值得王朝与契丹、西夏的关系作对比,从爵位的高下、实力的强弱、地盘的大小、胜负的趋势几个方面对比,说明宋王朝如果赂敌而亡国,实在是最下策的做法了。  (2)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反复对比的论证手法。  强大统一的秦帝国从它强盛的峰端,一下子跌落到尘埃,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这种对比,给读者以极为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去思考,去寻求答案:秦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  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结论。对比在四个方面展开: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使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得到极尽显现。其结构的宏伟,气势的磅礴,使结论的推出分外有力。  仅以课文第五层为例,就可以看到这一点。陈涉之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陈涉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陈涉之众和九国之军比,从寡极异;陈涉之谋和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陈涉和山东之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不可同年而语,可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换句话说,就是陈涉<九国<秦朝,却最终推翻了秦朝。这样对比,激起读者急切地追寻原因,也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极对比,从而揭示题旨。  (3)文章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混成糅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过秦论》与《六国论》的异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却有同曲异工之妙,堪称中学语文教材中又一著名的姊妹篇。  就文章的体裁来说,两文同属历史评论。一评秦国灭亡的缘由,一评六国破灭的原因。就文章的主旨来说,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就文章的表现手法来说,两文均采用了评述结合。这是两文的相同之处,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结构安排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是史评,同属议论文,但两文的论证结构安排却不同。《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过秦论》第一大段详细具体而又简洁生动地记述了秦自孝公始至秦二世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亡的过程;第二大段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第一大段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大段运用韩、魏、楚赂秦而亡,齐、燕、赵因它国赂秦而亡的具体事实,证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三大段在第二大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  二、组材顺序不同  《过秦论》组材以时间为序;《六国论》组材以事物类别为序。《过秦论》从秦孝公写起,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具体记述了秦国由弱变强,由强及弱而亡的历史。《六国论》则将六国中直接赂秦而亡,因他国赂秦而亡,分别加以归类,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进而得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结论。  三、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  《过秦论》和《六国论》虽然都运用了述评结合的手法,但两文表现手法的侧重点不同。《过秦论》侧重于记述,因为本文主要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来进行对照比较,让事实说话,从而证明秦亡的原因。《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在议论分析上。《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六国论》采用先评后述,边述边评,以评为主。  四、评论点位置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的评论点都非常明确,但两文所放的位置不同。(过秦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最后。卒章显志。(六国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篇首,开门见山。(过秦论》在前面述评的基础上,收束作结,发人深思,令人回味;(六国论》开篇点旨,一目了然,鲜明突出,引人入胜。  明确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也会大有帮助的。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译文。  秦孝公占据殽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它)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海内的意愿,并吞远地的雄心。在那时候,商君辅佐他,国内确立法度,从事耕种和纺织,修制防守与出战的器械,对外推行连衡之策而使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国不费力而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原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攻占巴、蜀,向东割来肥沃的土地,向北收来要害的郡邑。诸侯都很恐惧,聚会结盟而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再吝惜珍奇的祭器和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订立合纵的盟约,结为盟国,合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都英明有智而又忠诚信义,宽容仁厚而且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重视士人,约为合纵之盟而离散连横之策,兼有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兵力。于是,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珍、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与各国国君〕沟通意见;有吴起、孙腹、带陀、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土)的军队,开往函谷关而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想引入敌军,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进关。秦人没有丢掉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已经困厄不堪了。于是合纵的盟约解散了,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而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充足的力量从他们这一弱点入手制服他们,追逐散逃的败兵,倒下上百万的尸体,流成河的血水甚至能漂浮起盾牌来;乘袭这样的便利形势,(秦人)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了山河的区域。强大的国家自愿称臣归服,弱小的国家甘心成为属国。发展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国家的时间短,国家没有(什么大)事(可写)。  到秦始皇的时候,他振兴六代君王遗留的'事业,挥起长长的鞭子来驱赶着各国人民,吞并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登上了最尊上的宝座而制限了天下,用暴力鞭笞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于是,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表示归顺,任凭小官支配。(秦始皇)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而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再敢南下来牧马,士人不敢动武来报复仇怨,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世之道,焚毁了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销毁了刀和箭头,用它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天下的百姓。然后,利用华山为城墙,黄河为护城河,在亿丈的高山之上,下视不可测度的深渊,以此来取得稳固。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陈列着坚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有关中的稳固地势,无数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呀。  始皇去世,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各地。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徙戍边的征夫;(他的)才能不如中等人,又没有仲尼、墨翟那样的贤德,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戍卒的队伍,露面于阡陌纵横的田间,(他)率领疲弊的士卒,统率数百名的部队,一转变就进攻秦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却如同阴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背着粮食,如同影子那样跟随着他。此后,山以东的豪杰于是纷纷起事而灭亡了秦国。  那么,(由此看来,秦的)天下并不小不弱,雍州的地势,殽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社会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他的)农具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他的那些)適戍的部卒,并不能与九国的军队相抗衡;(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术,又不及九国的士人。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恰恰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假使以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极势与力量,简直是差得太多了。然而,秦却以其区区之地,达到万乘兵车的国势,重新排列八州的位次而使同列诸侯归服,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以天下为私产,以殽函作宫殿;一个*民起事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本人又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施行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语文过秦论教案 3

  教学目的

  (1)学*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

  (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学*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

  (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

  (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1─2节。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⑵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⑶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⑷质疑,讨论释疑。

  ⑸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⑹齐读课文第一节。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1.用学*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

  ⑴蒙故业

  ⑵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⑶宽厚而爱人

  ⑷相与为一

  ⑸赵奢之伦制其兵

  ⑹秦人开关延敌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

  一.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

  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

  2.对朗读给予评价。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4.要学生说出本节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

  5.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要学生口答)

  ⑴奋六世之余烈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⑷因河为池

  ⑸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注意句式)

  三.指导背诵,概括大意。

  1.结合课后练*二(1),指导背诵,加深课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四.1.对照注释自读第4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牖猗蹑氓

  2.指名朗读、评价、教师范读。

  3.质疑,集体释疑。

  4.出示小黑板,请学生口答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

  ⑴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注意句式)

  ⑵赢粮而景从

  ⑶天下云集而响应

  ⑷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齐读课文,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6.根据课后练*二(2)提示,指导背诵,加深理解。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五.作业(早或晚自修完成)

  1.继续背诵3─4节,(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读课文第5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第5节,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指名背诵3─4节,给予鼓励。

  二.学*第5节

  1.出示小黑板,翻译句子和加点字,口头完成,检查预*情况。

  ⑴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⑶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检查情况,要求学生质疑,释疑。

  3.指名朗读、教师评价、教师指导朗读(参见教参P170有关朗读语气提示)

  4.教师范读

  5.指导背诵

  6.学生概括本节大意,明确结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导学生看板书,结合课题思考,认识本文“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课文中的对比,寻找各组对比之间的关系,并用图表示,并分析运用对比对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3.朗读课文,找出骈句,结合作者生*、体会本文“赋体文心”的特色。

  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三(多义词)

  板书:

  兴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节

  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

  (一)兴亡过程(前337─前247)第2节

  以史始皇统一全国(前246─前210)第3节

  论证亡二世:灭亡(前209─前207)第4节

  (二)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5节

  语文过秦论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语文过秦论教案 5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

  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的生*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学*提示及注释)

  2、生朗读一、二段,正音。

  3、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地利--据、拥

  固:险要地方。条件人和--君臣固守

  窥:伺机夺取。1、始强内政--务、修

  斗:使相斗。政策

  既没:已死。外交--外、斗

  弱:使动用法。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与:结交。武功:六国--合纵缔交

  一:数词用为名词。2、日强秦国--九国不进

  之属:这一类人。结果:纵散约败

  伦:类(不伦不类)。割地赂秦

  延:迎。

  厚:宽厚而爱人(厚道);赏厚而信(深,重。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浓)

  通:通其意(沟通);道路不通(通过、顺畅)不肯为通(通报、传达)

  通今博古(通晓);通夜不寝(整、全)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

  1、复*旧课

  《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镝;牖。

  2、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

  语文过秦论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语文过秦论教案 7

  《过秦论》课文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扣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板书]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

  《过秦论》教学杂谈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字经”〗

  品:品,品到八分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通常第一课时为疏通文本,第二课时探究文意。这种教学模式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割裂文本讲词义既不利于文词的正确理解,也使学生陷于枯燥的词语讲解,失去对文言文的学*兴趣,丝毫体会不到古文的美感,品不出古文的真滋味。

  活泼好动的中学生都喜欢“新鲜感”,在刚接触新课文时的兴趣和热情最为高涨,如果一开始就接触晦涩枯燥的词语讲解,会使学生对课文学*的热情大打折扣。因此,我一般把对文言文的品析放在授课的第一课时,把对语法的理解及文本的翻译放在预*及第二或复*检测中。在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尝试把现代文教学中的“以主干性问题串联全文”的教学设计运用于文言文,把文言词语的理解贯穿于文本的理解中,既使文言词语的理解不脱离文本,也使学生在语境中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之中,象欣赏现代文一样品味古文。

  教学《过秦论》则由文末最后一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切入点来贯穿全文。总的来说,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代语言,当然要做到十分透彻是不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够了。对古代作品,基本的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又不可缺少。

  〖作文教学以读为本·授意学生在诵读中学构段谋篇〗

  教材中的选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如,教学《过秦论》、《阿房宫赋》《师说》等课,都可以作类似的训练。这样一课一训,一训一得,学生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营造良好情感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四、改变教学形式,营造良好情感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片面强调规范、秩序,老师一本正经地讲,学生循规蹈矩地听,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不准打开课本看书,不准七嘴八舌议论,不准交头接耳交流等等。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削弱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废除一些陈规旧俗,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教学效果会更好。文言文地教学枯燥无味,大部分同学都对它不感兴趣,一次我上《过秦论》这篇课文,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昏昏欲睡,于是我宣布:“今天,我们来点新花样,不再是我讲你们听,反过来,你们讲我听。”学生们顿时来劲了。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竞赛,按造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就课文的内容互相提问,答对了得十分,答错了扣五分,我担任裁判,给予指导。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所提的问题不仅涵盖了课文的重点内容,同样暴露出同学们在学*中的很多问题。通过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同学们都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予以弥补,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所以,课堂教学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组织,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语文过秦论教案 8

  一、教学目的:

  1.学*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2.学*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词性转变、一词多义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作者从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及写作意图。

  2.难点:本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和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18岁时,因擅长写文章和精通诸子百家、诗经,为当地人所称道。20多岁时,受廷尉吴公推荐,历任博士(皇帝在学术上的咨询官)、太中大夫(掌议论之官)、太傅(辅佐侯王的官)等职。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针对西汉初期政治经济的流弊,多次上疏议政,出谋划策,他的政治主张,对巩固西汉**、发展经济起有积极作用。他作梁怀王刘楫(汉文帝的儿子)的太傅,梁怀王入朝不慎堕马而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时年33岁。

  代表作:政论文《过秦论》(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赋《吊屈原赋》《鹏鸟赋》。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概后人,其泽甚远”。

  解题: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全文详尽地分析了秦国所以能削*六国及其迅速灭亡的原因,目的是给汉文帝进行政治改革时提供借鉴。本文的重点是在于论述秦统一天下之后,导致灭亡的过失,因此篇名《过秦论》。“过”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批评其过失,“过秦”即“言秦之过”(东汉应劭语)或“指责秦政之失”的意思。

  上篇,总论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中篇,论述秦始皇和二世暴虐无道,以致速亡;下篇,论述子婴的失道,所以必亡,并总结全篇,得出“君子为国”(正确治理国家)的道理。

  一、写作特点:

  (一)从大量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

  这是本文在论证方法上的特色。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这就与秦的迅速灭亡形成强烈的反差,读到这里,人们不能不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攻”的时候,秦国所向披靡,锐不可挡;而“守”的时候,竟土崩瓦解,一朝覆亡呢?在这个基础上,作者由史出论,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正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最后一段是议论,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是记叙思想内容的深化。议论和记叙的关系,是观点和材料、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二)进步性与局限性:

  这个结论表明作者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提倡仁政,反对**。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它与反对**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三)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权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有两个作用:(1)反衬秦国之强,诸侯罗致人才,约从离衡“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并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备加称颂,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具体姓名达20人之多,可下文明确点出这次行动的结果──秦国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而自困。所以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就越反衬出秦之强大无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2)和陈涉对比。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诸侯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前半篇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诸侯为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国与陈涉都向两极予以强化,这样对比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结论也更为可靠。

  (四)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

  本文有辞赋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张上,如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同义词,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此外,有些地方显然是夸张的,有纵横家的遗风)感情充沛而强烈,具有强烈的论辩力量。例:

  “*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以鞭笞天下”

  “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度长大,比权量力”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齐有孟尝,赵有*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语文过秦论教案 9

  教学目的

  (1)学*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

  (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学*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

  (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

  (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1─2节。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⑵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⑶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⑷质疑,讨论释疑。

  ⑸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⑹齐读课文第一节。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1.用学*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

  ⑴蒙故业

  ⑵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⑶宽厚而爱人

  ⑷相与为一

  ⑸赵奢之伦制其兵

  ⑹秦人开关延敌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

  一.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

  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

  2.对朗读给予评价。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4.要学生说出本节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

  5.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要学生口答)

  ⑴奋六世之余烈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⑷因河为池

  ⑸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注意句式)

  三.指导背诵,概括大意。

  1.结合课后练*二(1),指导背诵,加深课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四.1.对照注释自读第4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牖猗蹑氓

  2.指名朗读、评价、教师范读。

  3.质疑,集体释疑。

  4.出示小黑板,请学生口答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

  ⑴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注意句式)

  ⑵赢粮而景从

  ⑶天下云集而响应

  ⑷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齐读课文,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6.根据课后练*二(2)提示,指导背诵,加深理解。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五.作业(早或晚自修完成)

  1.继续背诵3─4节,(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读课文第5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第5节,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指名背诵3─4节,给予鼓励。

  二.学*第5节

  1.出示小黑板,翻译句子和加点字,口头完成,检查预*情况。

  ⑴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⑶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检查情况,要求学生质疑,释疑。

  3.指名朗读、教师评价、教师指导朗读(参见教参P170有关朗读语气提示)

  4.教师范读

  5.指导背诵

  6.学生概括本节大意,明确结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导学生看板书,结合课题思考,认识本文“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课文中的对比,寻找各组对比之间的关系,并用图表示,并分析运用对比对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3.朗读课文,找出骈句,结合作者生*、体会本文“赋体文心”的特色。

  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三(多义词)

  板书:

  兴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节

  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

  (一)兴亡过程(前337─前247)第2节

  以史始皇统一全国(前246─前210)第3节

  论证亡二世:灭亡(前209─前207)第4节

  (二)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5节

  语文过秦论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精选五篇)(扩展2)

——高三最新励志口号(精选五篇)

  高三最新励志口号 1

  2、立足基础,脚踏实地搏击2014高考

  3、意志能使生命继续,奋斗能使人生辉煌

  4、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5、苦干加巧干,本科重点有希望

  6、今日披星戴月,明日成就梦想

  7、忍耐一分期待,就可能握住十分的收获

  8、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

  9、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10、希望在濯中扬帆,梦想在濯中起航

  11、想要有什么样的明天,今天就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12、今朝我以校为荣,明日校以我为耀

  13、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14、勤奋努力加自信,辉煌成就属于你

  15、务实基础,厚积薄发

  16、登高山,以知天之高;临深溪,以明地之厚

  17、勤是甘泉水,学似聚宝盆

  18、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走向成功的最好方法是奋斗

  19、奋斗吧!成功会属于你

  20、梦想的'种子已经播下,汗水就是它的生长力量

  21、寒冬可以没有阳光,酷暑可以没有阴凉,人生不能没有梦想和方向

  22、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高,梦想就有多远

  23、巍巍扁栋衬濯中,莘莘学子映日红

  24、在人生的舞台上没有“预赛”,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25、雄鹰可以飞得晚,但一定要飞得高

  26、梅花香自苦寒来,状元之花年年开

  27、今日的汗水,明日的收获

  28、人活不为美丑而争奇斗艳,人活要为理想知难而进

  29、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百分之百的努力

  30、拼搏、拼搏、再拼搏;进取、进取、再进取

  高三最新励志口号 2

  1、奋勇拼搏,决战20xx高考

  2、立足基础,脚踏实地搏击20xx高考

  3、意志能使生命继续,奋斗能使人生辉煌

  4、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5、苦干加巧干,本科重点有希望

  6、今日披星戴月,明日成就梦想

  7、忍耐一分期待,就可能握住十分的收获

  8、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

  9、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10、希望在濯中扬帆,梦想在濯中起航

  11、想要有什么样的明天,今天就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12、今朝我以校为荣,明日校以我为耀

  13、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14、勤奋努力加自信,辉煌成就属于你

  15、务实基础,厚积薄发

  16、登高山,以知天之高;临深溪,以明地之厚

  17、勤是甘泉水,学似聚宝盆

  18、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走向成功的最好方法是奋斗

  19、奋斗吧!成功会属于你

  20、梦想的种子已经播下,汗水就是它的生长力量

  21、寒冬可以没有阳光,酷暑可以没有阴凉,人生不能没有梦想和方向

  22、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高,梦想就有多远

  23、巍巍扁栋衬濯中,莘莘学子映日红

  24、在人生的舞台上没有“预赛”,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25、雄鹰可以飞得晚,但一定要飞得高

  26、梅花香自苦寒来,状元之花年年开

  27、今日的汗水,明日的收获

  28、人活不为美丑而争奇斗艳,人活要为理想知难而进

  29、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百分之百的努力

  30、拼搏、拼搏、再拼搏;进取、进取、再进取

  高三最新励志口号 3

  1. 你可以发火,但也要发光;你可以发泄,但也要发奋。要相信:梦里能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能到达。

  2.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成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3. 你付出的所有汗水,都将变成未来的礼物。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搏的自己。

  4. 与其用泪水悔恨今天,不如用汗水拼搏今天。

  5. 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6. 成长,就是逼着自己踉踉跄跄受伤,跌跌撞撞坚强。

  7. 比我差的人还没放弃,比我好的人仍在努力,我就更没资格说,我无能为力!

  8. 我还有梦,我不能倒。当你停下脚步的时候,别忘了,别人还在奔跑。

  9. 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奔跑的人。

  10. 每一段路,只要还有不甘心,它就还没有走到尽头。

  11. 每天都是一个起点,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

  12. 梦想如五彩的气泡,美丽又易逝。把梦想装在心中,用行动舞蹈。把握梦想,不让青春虚度。

  13. 既然痛苦躲不过,那就痛痛快快地去拼搏,虽然过程艰辛,披荆斩棘,但只求无愧我心。

  14. 不让青春虚度,不让理想之花凋谢,不让失望之泪蔓延,用热情去学,用激情去拼。

  15. 每天醒来都要比前一天更强大,直视自己的畏惧,擦干自己的泪水。

  16. 任何打击都不应该成为你堕落的借口,人生那么累,现在不累,以后会更累。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 己,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坚定的走下去。

  17. 为理想,早起三更,读迎晨曦,磨枪挫剑,不惧兵临城下!为目标,晚卧夜半,梦别星辰,敛神养气,以备全力以赴!

  18. 你相信你行,你就力量无穷。真正能让你倒下的,不是困难,而是你内心的绝望。

  19.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了不起。你的优秀,不需要其他人来证明的。

  20. 总是有人要赢的,那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21. 在最美的年龄,为最纯的梦想,尽最大的努力!

  22. 与其羡慕别人成绩好,不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高考,拼得就是脚踏实地。

  23. 忘掉那些不可能的借口,坚持那一个可能的理由

  24.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坚持的路。

  25. 就算今天辜负了我,我也依然会对明天抱有希望。

  26. 你不坚强,没人替你勇敢。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27.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28. 过去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聪明的人是考虑现在和未来,根本无暇去想过去的事。

  29.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30. 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31. 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度,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着。

  32. 昨天是张过期的支票,明天是张信用卡,只有今天才是现金,要善加利用。

  33. 没有人爬山只为爬到山腰。为何甘于*庸呢?

  34. 有两种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一种人无法做被吩咐去做的事,另一种人只能做被吩咐去做的事。

  35. 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36.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37. 为理想,早起三更,读迎晨曦,磨枪挫剑,不惧兵临城下!

  38. 为目标,晚卧夜半,梦别星辰,脚踏实地,凌云舍我其谁!

  39. 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40. 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41. 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

  42.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43.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44.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励志名言

  45. 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46. 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47. 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48. 永远清楚,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

  49. 其实试卷都一个样我也有可能复旦北大清华

  50.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考清华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高三最新励志口号 4

  1、计划要细,动手要早,落实要准。计划与目标行动一致。

  2、乐学实学,挑战高考;勤勉向上,成就自我。

  3、在考场上没有弱者的眼泪,只有强者的天下。

  4、王者决非偶然。

  5、勇者,必以决斗之勇气与五张试卷一决雌雄;懦夫,概以鼠目之寸光量人生此战必输无疑!

  6、高考中没有失败,它带给每个人的深刻思考、刻骨铭心的经历和感受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7、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8、高考是汇百万人参加的一次练*。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0、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

  11、理科生要重文,文科生要重理。文要天天看,理要天天练。

  12、最难的题,对你而言,并不一定在于最后一道。

  13、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14、计划要细,动手要早,落实要准。计划与目标、行动一致。

  15、当我们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凭着不屈的斗志,不懈地努力,就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我们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16、我要握住一个最美的梦给未来的自己!

  17、四分学识智,三心细耐恒,二成应试法,一片*常心。

  18、看清知识的盲点、能力的弱项、丢分的原因。

  19、辛苦一年,收益一生。

  20、宁给强项少一些时间,不差弱项一分功夫。

  21、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22、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3、没有*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

  24、紧张而有序,效率是关键。

  25、练*就是高考,高考就是练*。

  26、圣人与常人之间往往只相差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却往往需要非凡的毅力才能赶上。

  27、高考是一个实现人生的省力杠杆,此时是你撬动它的最佳时机,并且以后你的人生会呈弧线上升。

  28、这样做的根基在于——相信自己,不仅相信自己现有的实力,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取得的进步。

  29、诚实,朴实,踏实。

  30、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31、苦过,方能跳出农门。

  32、总想赢者必输,不怕输者必赢。

  33、遇难心不慌,遇易心更细。

  34、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紧跟老师,夯实基础。

  35、努力就能成功,坚持确保胜利。

  36、我热爱痛苦,我热爱痛苦。

  37、决定心理的那片天空是否阴霾甚至是乌云密布的唯一因素是你自己,不能让自己永远有一个阳光灿烂的心情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失败。

  38、忍耐一分期待,就可能握住十分的收获。

  39、学*是一次独立的行动,需要探索、琢磨、积极应战、顽强应战,艰辛由你独自承担,胜利由你独立争取。

  40、人有时是要勉强自己的。我们需要一种来自自身的强有力的能量推动自己闯出一个新的境界来。

  41、意志能使生命继续,奋斗能使人生辉煌。

  42、成功与借口,永远不会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选择成功,就不能有借口。选择借口的人肯定不会成功。

  43、勤思则得,善问则裕,广泛交流,深入切磋。

  44、对于18岁的我们来说,有些事情的确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但是没有一件事能决定我们的一生!

  4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6、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47、有高水*的集体,才有高水*的个人。

  48、人,不能总在弹性限度内活动,要爆发,要超越,才会有质的提高!

  49、悲观些看成功,乐观些看失败。轻松些看自己,宽容些看别人。理智些看问题,纯真些看人生。

  50、其实试卷都一个样,我也有可能复旦北大清华。

  高三最新励志口号 5

  1、人生若没有一段想起来就热泪盈眶的奋斗史,那这一生就算白活了。

  2、其实试卷都一个样,我也有可能复旦北大清华。

  3、拼两个春夏秋冬,博高考无怨无悔。

  4、曾经的苦,现在的痛,都是将来的笑颜!

  5、6月我誓要把高考踩在脚下!

  6、抢时间,抓基础,勤演练定有收获;树自信,誓拼搏,升大学回报父母。

  7、惜光阴百日犹短,看众志成城拼搏第一;细安排一刻也长,比龙争虎斗谁为争锋?

  8、为六月最后高考拼搏,稳做王者看谁与争锋?

  9、拥有知识改变命运,拥有理想改变态度。

  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1、为理想今日埋头遨游书海甘寂寞,酬壮志明朝昂首驰骋碧宵展宏图。

  12、王者决非偶然。

  13、人,不能总在弹性限度内活动,要爆发,要超越,才会有质的提高!

  14、高三只有一次。

  15、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考清华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16、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必须选择一样!

  17、If Not Me,Who?If Not Now,When?

  18、Impossible=I'm possible

  19、没有那么多的意淫,只有更多的踏实与努力!

  20、成功与借口,永远不会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选择成功,就不能有借口。选择借口的人肯定不会成功。

  21、我热爱痛苦,我热爱痛苦。

  22、睡眠只是一个*惯性观念而已。

  23、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第一个是因为他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个他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24、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25、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的最好的人。

  26、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快乐,纵然他是乞丐;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痛苦,即便他是国王。

  27、我要握住一个最美的梦给未来的自己!

  28、天才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29、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30、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精选五篇)(扩展3)

——高三语文教育教案(精选5篇)

  高三语文教育教案 1

____届高三第二轮复*时间紧、任务重,针对我校实际,为此拟定本计划:经过第一轮全面系统复*后,第二轮重点复*,要通过一系列的练*,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这一阶段的复*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除套题训练外,要引导学生关注历次考试中丢分的题,分析失误原因,及时查漏补缺。高三复*阶段总的时间安排是前紧后松,到临考前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体味、消化、加深理解的过程。

一、解读____年高考试卷,研究命题角度。

研究同一考点不同的命题角度,对全面理解考点内涵和命题思路,设计考点专题复*内容有特殊的指导作用。作文复*中要注重审题的指导,还要适当训练材料作文,引导学生关注与社会、自然以及与人生、与自身发展有关的作文材料,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制定详细计划,确保复*的有序进行,做好语文学科的提优补差。

本轮复*分为三个阶段:

时间内容第一阶段2月底至3月底

(1)按考试说明,重点复*词语、熟语、标点、病句、语言表达五个专题的练*讲评。

(2)以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鉴赏三个专题为穿插,以便迁移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3)作文每二周一次。 以复*资料为复*内容逐一落实,结合教育局教研室的月考安排进行统一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复*效果。

第二阶段3月底至4月底

(1)以综合练*为主。

(2)六模、七模之后,通过质量分析,针对本校学生实际进行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阅读和鉴赏的查漏补缺复*指导和训练讲评。

第三阶段5月初至高考

(1)以综合练*为主。复*安排同第二阶段。

(2)根据教研室和我校情况,进一步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

(3)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强化复*训练。

(4)考前应试技巧指导。

三、认真进行个别辅导,加强方法梳理,心理疏导,满怀信心,参加高考。

个别辅导的主要有三种对象:

一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主要是提升作文水*),

二是本一、本二预测线上的临界学生,

三是对语文学生缺乏信心的困难生。

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力争语文学科在____年高考中来个皆大欢喜。

  高三语文教育教案 2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__年《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实施全面科学高效的复*备考。

二、教学目标

1、一轮复*注重基础,二轮复*要在一轮复*基础上查漏补缺,对重点知识分考点进行复*,建立知识系统。三轮复*以试题限时训练为重点,加强应试能力。

2、梳理知识网络,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要求,强化踩分意识,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

3、强化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以课本为载体,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2、紧扣课内知识,梳理巩固各相关考点,落实考纲要求的每一篇背诵要求,抓好名言名句及文学常识默写识记测验。

3、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抓好各类题型解题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做到答题的规范性。

4、抓实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

5、落实培优辅困,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四、教学举措

(一)注重学情,紧抓基础。针对学生一轮复*的实际情况,狠抓薄弱环节,确定目标,对重点知识分块复*。

1、有的放矢,落实背诵。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指定背诵篇目,给学生背诵指明方向。背诵不能靠突击,要细水长流,分课突破,而且每一篇要落实到纸上,让学生切实消灭错别字,力争背诵拿满分。

2、分类归纳,突破难点。对一轮复*中做过而出现较多问题、得分不高的考点,如字音字形、成语熟语、病句修改等,要通过再做题,再分类合并归纳,强化记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答题目的方法。

3、语言运用题,重视题干的审读和答题规范化的训练。要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和规范要求。经典的题型要多训练,创新的题型要多接触。

4、通过多种途径,抓升格作文。

一是分类指导。要突破制约学生作文水*提高的瓶颈,写出升格作文,根据他们作文“审题是否准确”“思路是否清晰”“说理是否透彻”“语言上是否有亮点”“材料是否丰富”等情况,对所教学生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改、指导。

二是研究*三年高考范文,借鉴立意和构思,找准感觉,然后课堂进行限时思维训练。

三是加大训练量,训练可做到一周一篇,要挖掘出话题的内涵,要重点把“为什么”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落实到笔头上。如果写议论文,说理要透彻,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从多角度把“为什么”讲深,谈透。

四是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步:品味原材料或话题,仔细揣摩、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准确把握材料话题或标题的内涵,结合自己熟悉的素材,从而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高三语文教育教案 3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想】

1、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三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知识教育目标:

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

①学*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和借鉴。

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学*,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状况,将本文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

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式:

学*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通过在预*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二)学*方法:

精读研究法: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揣摩课文,深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认识。

对比学*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视频。一段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

(二)课堂教学

1、导入:

利用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唐代木亭模型》来引入全文,并且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知“斗拱”这一概念,以及明确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现代的传承。

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建筑导入本文,揭示课题,并交代文体,指出其与记叙文的不同。而且简要地介绍作者。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和直观感受,对学*说明文有极大的好处。

这一个步骤所需时间不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学*本文与过去学*记叙性文字有了区别,明确学*目标,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全文思路。速读之前,老师予以指导:这其实就是给文章分段,然后总结段意。明确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独立解决。

3、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却还扑朔迷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每一段的具体内容。鉴于此,我给大家出了两道思考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第一组研究第一题,第二组研究第二题,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这两道题是:

(1)请把梁思成先生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再从3个角度高度概括一下。并据此,复述中国建筑的特征。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设计过程及目的】

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巡视教室,通过询问了解情况,给予点拨。在学生回答的时候,遇到分类归纳不准确的情况时,可以人物为例来类比指导;在学生复述的时候,大屏幕出现故宫图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多表现为表述啰嗦、拖沓,这就需要老师提前明确方法;

关于文法问题,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那么只需找出对应的本体,就解决问题了。学生的问题更多表现在不够全面,表述比较混乱,逻辑性不强,我就事先强调学生用笔写出来。从而,在与同桌的讨论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书面的调整中加强语言的严谨性。通过这两道题的设置,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加强了文化厚度;而且锻炼了学生对使用类文本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做题技巧。至此,学*目标基本达成。

4、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设计过程及目的】:

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掌握的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性,这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流畅性。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答题模式。(老师首先板书答题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个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赏析,让学生体会本文叙述说明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5、对比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西方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分析它们不同的建筑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的认识,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中的兼收并蓄问题。

6、检测目标

本着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的学*目标,制定以下检测题目。

(1)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中国建筑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2)阅读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思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7、课外拓展:

关注家乡的建筑,可以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介绍这些建筑的特点。

  高三语文教育教案 4

雷雨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_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_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P92注①

_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_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_见地:见解。

_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_惊愕:吃惊而发愣。

_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_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_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_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_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_郁热:闷热。郁:积聚而不得发泄。

_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雷雨》标题的意义:

《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雷雨》人物关系表:

节选部分结构:

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现在的矛盾

第二部分: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分段依据: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

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雷雨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分析:

1.周朴园

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对话由口音讲到无锡,讲到三十年以前,归结到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这时,侍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爷就是周朴园,周朴园却不知道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侍萍。“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他把被自己**过的使女说成是“小姐”,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剥削阶级的意识,少爷与下人有这种关系是可耻的,要门当户对,要维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说成是“小姐”。然而侍萍却说:“可是她不是小组,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她*静地、原原本本地说出了事实。这话犹如利刃,触及了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他“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像。这时,周朴园想知道侍萍的究竟,便用“亲戚”来遮掩,并说要给她修坟,以此作为打听的理由,同时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的“仁慈”和乐于行善的“美德”。当他知道在自己的意念中已经死去的侍萍还活着,而且她的孩子也活着时,便神经质地惊愕起来,说“什么?”时而“忽然起立”紧张地问“你是谁?”表现出他极度的惶恐和不安。当他明白眼前站着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时,他“忽然严厉地”问道:“你来干什么?”立刻就显出了他的狰狞的面目。因为他认为侍萍的出现,会对他的名誉和地位构成威胁。这句话撕去了刚才用来伪装“善人”的面纱,露出了他凶恶的本相。接着又凭他三十多年从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提出质问:“谁指使你来的?”他对侍萍软硬兼施,先是反脸不认人,说什么“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为了怕家人知道,他竟提出不许侍萍“哭哭啼啼”,接着想哄骗侍萍忘记“从前的旧恩怨”,叫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企图掩盖自己的罪恶。他花言巧语,要侍萍“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想以他过去那廉价的感情打动侍萍,拉拢侍萍。他担心侍萍告诉鲁贵,揭穿他的老底,他还担心侍萍利用鲁大海、鲁贵和四凤的关系对他进行敲榨,他终于使出用金钱收卖的手段:“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在他看来,金钱能化却侍萍的愤恨,金钱能赎回他的罪恶,金钱能使受害者微笑,金钱能使造孽者心安,金钱能永远消除这件事对他的威胁。这些集中暴露了他的世界观,反映出他的了老奸巨滑和阴险。为确保自己的名誉地位不受威胁,他不许侍萍同自己的亲生骨肉相认,并勒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还以五千元支票进行收买,以策万全。

以上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工人**的领头人鲁大海。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他扣三百块。还揭露他血腥镇压煤矿工人**,“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他双手沾满了工人群众的血,他“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语)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傅立叶说:“侮辱女性既是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野蛮的本质特征,区别只在于,野蛮以简单的形式所犯下的罪恶,文明却赋之以复杂的、暖昧的、两面性的伪善的存在形式。”“这一个”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伪善的存在”。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这一个”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2.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我自己的骨肉”的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是恨,是悔”。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不公*的命”,但最后又发誓“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到你”,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

由于**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报应”和“命运”,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忏悔”时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3.鲁大海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雷雨第三课时

小结:

一、结构紧凑集中:

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三人对话,各依自己的性格发展,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

二、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集中:(三一律,戏剧创作的特点)

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

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

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缓,鲁大海直截了当。

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这在周朴园的企图用金钱来*息侍萍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负担”,不仅表现出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侍萍悲愤地说:“命,不公*的命指使我来的”“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充分表现了她的悲愤和仇恨及发自内心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也表现了侍萍的刚毅与倔强。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话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因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

四、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她的“衣服朴素,洁净”“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

(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走向大门”,这是人物动作的说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这屋里生活过,有关窗的*惯。“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

(周朴园)“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现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鲁大海上场,舞台说明是“外面争吵声,大海的声音:‘让开,我要进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说明暗示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代表的坚定、勇敢的性格,而安排他在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之后登场,便使戏剧冲突进一步发展,引向高潮。大海的下场是在冲突达到高潮后,鲁侍萍哭起来说:“大海,我们走吧!”的时候,被仆人们拥下的。

作业:

[思考和练*]第二题

周记《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周朴园》

要求:根据《雷雨》中的情节,改写成记叙文,围绕周朴园的有关的事实叙述,其中最足以体现周朴园的个性化的语言可引用。

  高三语文教育教案 5

*年来高考的命题一直在进行改革,而语文命题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准确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如何进一步体现对中学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总体思想仍然是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的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使高考和教学在发展方向上一致起来。

高考语文主要测试五个方面的能力: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高考语文考试内容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五个方面。

(一)二轮复*计划

1、指导思想:紧扣“考纲”,研究考题,把握方向,讲练结合,培养能力。

2、操作方法:采用切大块分小块复*的方法。

语言知识及运用:对这部分知识的讲授要本着简明、实用、高效的原则,要结合实例讲解。耍根据“考纲”内容要求,将每点内容分解为若干测试点,将每个测试点配上5个左右的题目,强化训练,直到过关为止。语文基础既是技艺之学,也是积累之学,是检测学生真正语文水*的根本,所以这一知识板块的复*,必须重在挖掘以往知识库存并伴随着持续的大量的课外积累即“功夫在课外”的工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阅读理解:包括现代文阅读理解、古诗文阅读理解。复*本部分内容,重点是选好例题与*题,最好是以*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题与练*题,紧扣“考纲”考点要求,讲练悟结合。讲,要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出规律;练,耍练出能力,练出信心,练出水*;悟,即让学生在自己练、教师讲的基础上,结合考点内容要求及例题,及时消化总结,真正转化为自已的能力。

3、复*要求:语言知识及运用部分要特别加强应用能力、理解能力等训练。阅读理解部分要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为难发愁思想。写作部分要加强规范化训练,重视语言训练,追求个性。

(二)三轮复*计划

1、指导思想:模拟训练,回扣课本,稳定情绪,增强信心。

2、操作方法:教师从大量的手头材料中,按照高考题的形式,精编3套左右的试题,进行模拟训练。并以提高学生的应试信心为目的,加强讲评。回扣课本阶段要明确告诉学生该复*、回扣什么,而不能笼统地、盲目地回扣。

3、复*要求:要控制复*节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反刍”。

(三)写作

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有计划地贯串于整个高三复*中。⑴加强文体训练。⑵突破重点、难点。⑶重视技巧训练。⑷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四)主要措施

今年语文复*应考可注意这么几点:

(1)全面复*,夯实基础能力。高考以能力立意作为命题的原则,对我们的总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科学、更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能力。而不能摆花架子或寻求一蹴而就的捷径。

(2)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练之有“法”,除了有训练量的保证外,更重要的是加强题型研究,给学生提供规律性的解题钥匙。

(3)重视“语用”训练。语言情景题(改病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句式的变换、仿写、选择,语句扩展,语段压缩等等)要有专题突破的措施,总结规律,强化技巧,落实操作性训练的“序”和“量”。

(4)作文训练要到位。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多种形式和内容要顾及到。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训练审题能力。即使是如*年的开放式作文,审题不当也很难写出内容深透的好文章;②关注生活,关注优秀文化传统,关心社会,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其认识能力;③重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写好规矩文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加强创新思维训练;④加强思想修养,进行思想感情训练;⑤注重表达,强化情文并茂的针对性训练。

(五)如何提高复*效率

一、强调精讲,变抢时间为比效率。

二、强调精选,变多练*为巧练。

三、强调学法,变学会为会学。

四、学*高考试卷、试题

首先,要系统地、动态地学*试卷、试题,即将*年来的试卷、试题看作一个整体,有比较、有分析地加以研究。

再次,研究试卷、试题,旨在为我所用。在使用试卷中,我们提倡多种方式:

拆开法:即随着教学或复*的进程,将试题化整为零,每一阶段"只取一瓢"。事实证明,此方法效果明显,它结合学*和复*的内容,并且是"高考考过",格外引起重视。

微变法:即根据试题的材料,将原来的试题加以变化,如将新闻记者的素材进行分段,了解结构;抓住重点语句,归纳中心;对语言、表达方面的分析……还可将选择题变为简答题,如文学鉴赏改为从某一角度加以评析;语病诊断的选择题变为修改病句题……

五、有效地使用课本

1、抓准训练点,淡化"基本篇"。抓住每课、每单元的`训练点,集中训练某一方面,其余大胆舍弃。

2、力主自学。高考试题的作答,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自学水*的检查——阅读一篇材料时,再没有老师讲解,靠的是自学、自求、自得,然后交出答卷,以供评定。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精选五篇)(扩展4)

——《过秦论》优秀教案 (菁华3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

  2、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的生*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

  2、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全力抗 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读一、二段,正音

  三、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1、始强:

  条件: 地利──据、拥。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

  内政──务、修。

  外交──外、斗。

  2、日强:

  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国──合纵缔交、九国不进。

  结果──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

  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

  1、《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3、注音:

  崤 逡 笞 隳 镝 牖

  二、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

  1、始强。

  2、日强。

  3、极盛:

  外交──执、御,百越俯首、北却匈奴。

  内政──执、鞭,隳城杀杰、废道焚书。

  4、灭亡:

  陈涉:

  人力──疲弊数百。

  出身──贫苦农民。

  才能──不及中人。

  物力──斩木为兵。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5、亡因:

  秦:

  国力──非弱。

  余威──震于殊俗。

  地利──自若。

  昔──序八州。

  今──七庙隳。

  陈涉(与六国比较):

  地位──非尊(不可同年而语)。

  武器──非銛。

  实力──非抗。

  战术──非及。

  结论: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三、总结多义词

  1、制:

  制其兵:控制,统率

  制其弊:制服

  制*:控制)

  增其旧制:规模

  制礼作乐:制定

  周制……:制度

  2、金: 金人十二:铜

  金城千里:牢固 闻金声而止:锣

  3、势:

  万乘之势:权力,势力

  攻守之势:形势

  兵势强盛:势头,力量

  四、析讲

  1、三段,秦始皇是怎样统一天下的?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外交上,执长策而御宇内。用武力统一*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第二层,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它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仗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和依靠“良将劲弩”、“信臣精卒”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自以为这样就奠定了“子孙万世之业”。

  2、课文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前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了秦国从开始强大一步步发展到统一*以后赫赫威势。作者这样写,都是为下文写秦国的迅速灭亡做衬托文章。

  4、强大的秦国是怎样灭亡的?

  这一段的第一句,对秦国的势力的强大再扬一笔,做足文章;接着,用“然而”一词,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天下响应并起亡秦”。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秦国在陈涉发动的起义面前迅速灭亡的史实。

  5、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段在上述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见板书)拿秦与陈涉进行比较,照应第1~3段与4段,最后用“何也”引出全文结论。

  6、辩证分析:怎样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从结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张“施仁义”来统治的。这种思想属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畴,是对孟子“施仁政”这一思想的发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秦国的逐步强大以至迅速灭亡,有着经济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义不施”作为唯一的原因。但是,应该看到,秦朝的统治者奉行愚民zheng策,激化了矛盾,的确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作者“施行仁义”的主张是针对汉初的政治而提出来的,在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

  7、归纳主题:

  本文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

  8、分析写作特点:

  ⑴ 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举例论证)

  1~3段皆写秦强,作者列举大量史实,先写始强,次写日强,最后写秦终于统一天下,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写来气势充畅,有如江河行地一泻千里。4段用“然而”一转,写出了秦国的迅速灭亡。5段对以上事实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何也”问句导出全文结论。

  这种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⑵ 对比论证:

  1~3段与4段对比;5段内比;2段内比。

  ⑶ 对偶、排比,广泛运用。

  9、本篇为何从秦孝公写起?能否舍去一、二段?

  (培养辐射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

《过秦论》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过秦论》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课时安排】

  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二、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解题:过秦论

  三、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四、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五、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翻译并指导,指出重点字词。

  指导翻译文本: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王的功业。

  1、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明确: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既然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明确: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2、划分全段层次: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明确:这是*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明确: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③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明确:施行*,“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3、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1、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确:“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

  4、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

  明确:“仁义不施”。

  5、“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

  6、“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7、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①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

  ②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

  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第1、2段,“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六、总结全文:

  秦灭亡的原因

  陈涉和始皇比较

  陈涉和九国比较

  《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七、艺术特色:

  1、善于叙事精于论断

  2、对偶排比气氛热烈

  3、反复比照导出题旨

  八、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古义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担负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爱惜人民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划分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有包举宇内像包裹一样

  *卷天下像*子一样

  囊括四海像口袋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内立法度对内

  外连横而斗诸侯对外

  南取汉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面

  南取汉中向南

  西举巴蜀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向东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

  名词活用为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履至尊而制*登上

  动词活用为名词:

  追亡逐北逃走

  动词的使动: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作名词: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尊贤而重士贤:贤能的人

  ③因利乘便“利、便”都解释为:便利条件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背诵后三段,并做小聚焦。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精选五篇)(扩展5)

——《过秦论》教案 (菁华6篇)

《过秦论》教案1

  知识目标:

  1、归纳掌握第4、5自然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和学*作者在前三自然段的铺陈渲染的基础上,运用对比论证得出最后的论点。

  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学*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德育目标:

  从第5自然段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和掌握4、5自然段的内容。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第五自然段中的对比论证。

  教学难点: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鉴赏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论证证明自

  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旧课回顾:上一节我们学*了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过秦论》的第1、2、3自然段,刚才同

  学们也朗读了全文,不知道大家对1-3的内容掌握的如何,请大家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题组),我需要同学们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提问学生完成题组训练,教师考查正音。)

  导语设计:

  看来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么在前三段课文给我们重现了金戈铁马战国七雄的风

  姿,又让我们看到了开创千古风流的大秦帝国的霸业,我们也知道战国三百多年的纷争,打破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这是一个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的时代。大秦帝国正是产生于这个时代,一步一步,统一了*。本文题目是过秦论,1-3自然段

  却极言秦王朝日益强盛直至极盛,是否与题目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接下来我们学*

  第4自然段。

  局部探究: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

  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着自己翻译课文,提问学生,师生合作翻译课文。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批注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瓮:用瓦罐作??,名→动。绳:用绳子作??,名→动。氓:农民;隶:供人役使的人。迁

  徙之徒:被征发的人。

  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一般的人。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蹑足:投身。行伍:军队。倔:通“崛”,突起。阡陌:田野。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句。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兵器。揭:举起。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一样,名→状。响:像回声一样,名→状。赢:担着。景:通“影”,影子。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崤山以东。遂:于是。并:一起。亡:使??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边翻译边板书引导:

  始皇: 余威震于殊俗

  灭亡出身→氓隶之人陈涉才能→不及中人为什么?(启发式教学)

  兵力→数百疲敝原因何在?(进入第5自然段)

  武器→斩木为兵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试着翻译全段,大屏幕显示译文

  释疑:并不矛盾,写秦王朝的强盛是为了给后**铺陈。

  师生参照翻译共同背诵第四段

  译文:秦始皇死后,他余存的威力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子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是当过雇农供人役使的人,而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贤能,有没有陶朱、猗顿那样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崤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齐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

  质疑:学*了第4自然段后我们知道秦朝最终还是灭亡了,那么秦朝经历了崛起、发展、极盛 、灭亡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禁要问,秦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是如此的辉煌,但却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一闪即逝,在坐了仅仅15年的江山就灰飞烟灭,这到底是为什么?(板书 过??)贾谊想要论的秦之过到底是什么?带着2个问题进入5自然段的学*。(板书)

  第五自然段疏通文意: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且夫:至于那。小弱:变小变弱,形→动。

  自若也

  自然还像原来那样。若:像。

  非尊于齐??非铦于钩??非抗于??

  于:比。尊:尊贵。铦:锋利。抗:强,高。介词结构后置句

  非及向时之士也

  及:比得上。

  然而成败异变

  异变:不同的变化。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度:比。絜:量。

  不可同年而语

  同年而语:相提并论,也作“同日而语”。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区区:形容很小。致:达到。万乘:万辆兵车,代指皇帝。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招引,统领。朝:使??朝拜,动词的使动用法。同列:同地位的诸侯国。

  百有余年

  有:通“又”,连接整数与零数。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夫:一个人。作难:发难。七庙:借代国家*。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身死(于)人手,省略句。为:被?,何也?固定句式,“??,是什么原因呢?” 试着翻译全段,大屏幕显示译文

  师生参照翻译共同背诵第五段

  译文:至于说那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土地之广,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地位不如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他们的)农具木棍不如钩、戟等兵器锋利;戍边的部队,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术,并不比九国的谋士高明。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变化,功业出现相反的情况。假使拿崤山以东的各个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秦国却凭着当初一块小小的地盘,获得了天子的权势,统辖了天下的八州,迫使原来同列的六个诸侯国前来朝拜,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又把天下作为一家私有,以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使秦朝宗庙被毁坏,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上,被天

  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释疑:秦之过,乃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拓展延伸:

  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这就与秦的迅速灭亡形成强烈的反差。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两两比较,处处体现秦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这一重点。以“攻”的时候,秦国所向披靡,锐不可当;而“守”的时候,竟土崩瓦解,一朝覆亡,由史出论,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正是厚积而薄发。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过秦论》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在篇末点明论点。以史实说话,用叙事来说理是史论的特点。

  一般的议论文用例与史论的叙事说理不一样,史论的善于叙事,要善于概括事实,善于描写事物的大的、总的、突出的方面,善于勾勒整个历史发展的轮廓等等。只有通过这种叙事的特定手法,以此为说理的基础,才可能有把握说服读者。而一般的议论文主要是靠“论”,但所谓“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根据事实来讲清的,所以也少不了对事例的叙述,但议论文对例子的叙述应该言简意赅,叙述的篇幅不能过长,一旦叙议比例安排不当,就有可能造成文体色彩不明。

《过秦论》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从(z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ng)翟景之翟读zh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镞(z) 笞(chī) 因利乘(chng) 万乘 (shng)之势 将(jing)数百之众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

  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可以一边讨论一边板书要点,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 统观此段叙史,*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②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三、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②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四、留作业。

  1.背诵第3、4段,准备诵读第5段。

  2.下面两段话均摘自《过秦论(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读后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应当怎样解释?

  ② 作者是怎样分析陈涉起义的?

  引文(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段。

  2.答问:读过引文(二)后,再看课文第4段中关于陈涉的叙述,你认为瓮牖绳枢之子......倔起阡陌之中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什么?(他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这句话却带有明显的贬意。)从全段来看,其内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来概括?(民危易动--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动,正是*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二、诵读第5段。

  补充注释: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③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④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⑤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⑥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① 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② 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③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④ 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⑤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⑥ 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⑦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 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全文中心。

  让学生答课文后练*第一题。答案:第二种。

  注:人教社教参认为答案是第一种,误。理由参见前面的引文(一)。要尊重作者原意。

  再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试从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① 以史实为论据。

  问:本文前三段纯属叙史,这跟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关系?(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秦王朝在这不同的两个时期内所采取的政策有区别吗?(处于攻势时期采用的是诈力政策,处于守势时期采用的是压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试用引文(一)中的话来说明。(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样的意思?(仁义不施。)

  板书:用史实作论据。

  ② 对比论证。

  问:第5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试用引文(二)中的话来说明。(民危--陈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

  问:本文还有哪些对比?(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指出: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

  板书:对比论证。

  3.语言特色。

  先让学生举出若干对偶句和排比句,再举出若干散句,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归纳:骈散结合,读起来声调铿锵,而又不觉呆板。

  四、做课文后练第三、四题。

  附答案如下:(个别题答案与教参不同)

  第三题

  1.AC

  2.AD

  3.四利字均有细微差别:A.利益,与害相对。B.锋利。C.顺利。D.有利条件。

  4.BC

  第四题

  1.*(名词作状语)卷天下,囊(名词作状语)括天下(注:

  人教社教参以此二字在文言文中作动词用,误。)

  2.争(动词作状语)割地面赂秦。

  3.会盟而谋弱(形容词用如动词)秦

  4.弱(形容词定语)国入朝。

《过秦论》教案3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

  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的生*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学*提示及注释)

  2、生朗读一、二段,正音。

  3、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地利--据、拥

  固:险要地方。条件人和--君臣固守

  窥:伺机夺取。1、始强内政--务、修

  斗:使相斗。政策

  既没:已死。外交--外、斗

  弱:使动用法。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与:结交。武功:六国--合纵缔交

  一:数词用为名词。2、日强秦国--九国不进

  之属:这一类人。结果:纵散约败

  伦:类(不伦不类)。割地赂秦

  延:迎。

  厚:宽厚而爱人(厚道);赏厚而信(深,重。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浓)

  通:通其意(沟通);道路不通(通过、顺畅)不肯为通(通报、传达)

  通今博古(通晓);通夜不寝(整、全)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

  1、复*旧课

  《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镝;牖。

  2、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

《过秦论》教案4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其结论推出中心论点。这种顺理成章,极有说服力的写法应仔细体桧。

  2、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4、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四)美育渗透点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

  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学法指津

  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1)孝公:崛起(2)"五王":强大兴(攻)(3)始皇:统一(4)二世:灭亡亡(守)(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教学设想

  1、通过预*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

《过秦论》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课时安排】

  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二、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解题:过秦论

  三、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四、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五、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翻译并指导,指出重点字词。

  指导翻译文本: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王的功业。

  1、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明确: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既然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明确: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2、划分全段层次: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明确:这是*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明确: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③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明确:施行*,“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3、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1、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确:“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

  4、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

  明确:“仁义不施”。

  5、“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

  6、“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7、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①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

  ②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

  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第1、2段,“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六、总结全文:

  秦灭亡的原因

  陈涉和始皇比较

  陈涉和九国比较

  《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七、艺术特色:

  1、善于叙事精于论断

  2、对偶排比气氛热烈

  3、反复比照导出题旨

  八、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古义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担负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爱惜人民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划分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有包举宇内像包裹一样

  *卷天下像*子一样

  囊括四海像口袋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内立法度对内

  外连横而斗诸侯对外

  南取汉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面

  南取汉中向南

  西举巴蜀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向东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

  名词活用为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履至尊而制*登上

  动词活用为名词:

  追亡逐北逃走

  动词的使动: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作名词: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尊贤而重士贤:贤能的人

  ③因利乘便“利、便”都解释为:便利条件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背诵后三段,并做小聚焦。

  教学反思:

  学生反馈:

《过秦论》教案6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

  2、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的生*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

  2、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全力抗 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读一、二段,正音

  三、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1、始强:

  条件: 地利──据、拥。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

  内政──务、修。

  外交──外、斗。

  2、日强:

  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国──合纵缔交、九国不进。

  结果──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

  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

  1、《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3、注音:

  崤 逡 笞 隳 镝 牖

  二、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

  1、始强。

  2、日强。

  3、极盛:

  外交──执、御,百越俯首、北却匈奴。

  内政──执、鞭,隳城杀杰、废道焚书。

  4、灭亡:

  陈涉:

  人力──疲弊数百。

  出身──贫苦农民。

  才能──不及中人。

  物力──斩木为兵。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5、亡因:

  秦:

  国力──非弱。

  余威──震于殊俗。

  地利──自若。

  昔──序八州。

  今──七庙隳。

  陈涉(与六国比较):

  地位──非尊(不可同年而语)。

  武器──非銛。

  实力──非抗。

  战术──非及。

  结论: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三、总结多义词

  1、制:

  制其兵:控制,统率

  制其弊:制服

  制*:控制)

  增其旧制:规模

  制礼作乐:制定

  周制……:制度

  2、金: 金人十二:铜

  金城千里:牢固 闻金声而止:锣

  3、势:

  万乘之势:权力,势力

  攻守之势:形势

  兵势强盛:势头,力量

  四、析讲

  1、三段,秦始皇是怎样统一天下的?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外交上,执长策而御宇内。用武力统一*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第二层,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它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仗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和依靠“良将劲弩”、“信臣精卒”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自以为这样就奠定了“子孙万世之业”。

  2、课文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前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了秦国从开始强大一步步发展到统一*以后赫赫威势。作者这样写,都是为下文写秦国的迅速灭亡做衬托文章。

  4、强大的秦国是怎样灭亡的?

  这一段的第一句,对秦国的势力的强大再扬一笔,做足文章;接着,用“然而”一词,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天下响应并起亡秦”。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秦国在陈涉发动的起义面前迅速灭亡的史实。

  5、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段在上述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见板书)拿秦与陈涉进行比较,照应第1~3段与4段,最后用“何也”引出全文结论。

  6、辩证分析:怎样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从结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张“施仁义”来统治的。这种思想属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畴,是对孟子“施仁政”这一思想的发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秦国的逐步强大以至迅速灭亡,有着经济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义不施”作为唯一的原因。但是,应该看到,秦朝的统治者奉行愚民zheng策,激化了矛盾,的确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作者“施行仁义”的主张是针对汉初的政治而提出来的,在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

  7、归纳主题:

  本文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

  8、分析写作特点:

  ⑴ 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举例论证)

  1~3段皆写秦强,作者列举大量史实,先写始强,次写日强,最后写秦终于统一天下,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写来气势充畅,有如江河行地一泻千里。4段用“然而”一转,写出了秦国的迅速灭亡。5段对以上事实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何也”问句导出全文结论。

  这种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⑵ 对比论证:

  1~3段与4段对比;5段内比;2段内比。

  ⑶ 对偶、排比,广泛运用。

  9、本篇为何从秦孝公写起?能否舍去一、二段?

  (培养辐射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

  五、完成课后练*。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精选五篇)(扩展6)

——《过秦论》教案 (菁华5篇)

《过秦论》教案1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1 . 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 . 学*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 . 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 . 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 指点迷津 】

  重点:

  1 . 了解作者贾谊。

  2 . 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 . 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 ( 政治 ) 过失的一篇政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 大意略 )

  4 .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 九国〈 秦国〈 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 . 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6 . 本文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本文多用铺陈渲染手法,极具气势,但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比如“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 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的“*卷”、“包举”、“囊括”三个动词均有“并吞”之意,“天下”、“宇 内”、“四海”均指“天下”。很难分别为这两组近义词找出几种不同的说法来翻译它们。解决的办法就是 凝缩,如上句可译为:“ ( 秦 ) 有吞并天下,统一全国的雄心”。“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则可译成“宰 割、吞并各诸侯国的土地。”余类推。

  7 . 正确理解本文中的繁笔写法。

  按照常规,议论文中应以议为主,叙为次;叙为简笔并为议服务。但本文中“叙”的成分占绝对优势, “议”的比重却很小。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叙”忠实地为“议”服务。本文先详叙史实,最后从这些铁的事实中归纳出中心论点,给人以水到渠 成之感。如果没有前四段所叙内容作为基础和根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恐怕“千呼万唤” 也难“出来”。

  “叙”中寓议。如果我们边诵读边体味的话,就不难明白,作者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时时流露出自己 的对秦之过的鲜明态度棗对一向奉武功而不讲文治,一味使用暴力而不施仁政的做法是否定的、反对的。因 此对文中用繁笔叙事迄今无人责难。

  8 . 文化常识。

  “叩关”的“关”,系指函谷关。

  “因河为池”的“河”,是指黄河。

  “山东”的“山”,是指山。

  战国四公子:魏信陵君无忌、齐孟尝君田文、赵*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

  九州:兖 ( yǎn ) 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九州”亦可用来代称*。

  “百越”,也叫“百粤”。我国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故称“百 越”。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1 .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②余威振于殊俗 振通震

  ③合从缔交 从通纵

  ④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⑤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2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1 )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承接

  ( 2 ) 因遗策 沿袭

  ( 3 ) 东割青腴之地 肥沃

  ( 4 ) 西举巴蜀 攻取

  ( 5 ) 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 6 ) 乐毅之徒通其意 沟通

  ( 7 ) 践华为城 踏

  ( 8 ) 逡巡而不敢进 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 9 ) 追亡逐北 逃亡的人,败兵

  ( 10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边防

  ( 11 ) 焚百家之言 意为言论,此指书籍

  3 . 翻译下列句子:

  ①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 外。

  提示:在那时候,商君辅佐他,国内确立法度,从事耕种和纺织,修制防守和出战的器械,对外推行连 衡之策而使诸侯自相争夺。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提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那样聚集,像回声那样应和,提着粮食如同 影子那样跟随着他。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提示:不施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4 . 词义、组词结构辨识

  ①秦人开关延敌:主谓结构式。秦人打开函谷关引敌进入。

  〔辨析〕延 yán棗多义词,姓 yán;其余全为动词。

  ( 1 ) 延长,扩展。如“蔓延”,“绵延”,“延伸”,“延续”,“延绵”,“延年益寿”,“苟延 残喘”,“延口残喘”。

  ( 2 ) 时间向后推迟。如“延期”,“延迟”,“延宕”。

  ( 3 ) 邀请,聘请。如“延至其家”,“开关延敌”,“延揽”。

  ②赢粮而景从:联合式结构。提着粮食,如影随形似地跟着 ( 陈涉 ) 。

  〔辨析〕赢 yíng棗多义动词

  ( 1 ) 获得,取得 ( 荣誉 ) 。如“赢得称赞”,“赢得敬仰”,“赢得读者”。

  ( 2 ) 专指获利。如“赢利”,“赢余” ( 盈余 ) 。

  ( 3 ) 输赢。如“赢得胜利”。

  ( 4 ) 担负,背。如“赢粮而景 ( 影 ) 从”,“赢三日之粮” ( 《荀子·议兵》 )

  ③蹑足行伍之间:动补式结构。出身于戊卒队伍之中。蹑棗引申为“出身于”。

  〔辨析〕蹑 niè棗多义动词

  ( 1 ) 蹈、踩,以脚踏地,插足,参加。如“蹑足”,“蹑足 ( 于 ) 行伍之间”。

  ( 2 ) 追随,跟踪。如“蹑踪”。

  ( 3 ) 放轻脚步。如“蹑手蹑脚”。

  ④揭竿之旗:偏正式结构。举起竹竿作为旗帜。

  〔辨析〕揭 jiē棗多义动词,姓 jiē。

  ( 1 ) 高举。如“揭竿而起”,“揭竿为旗”。

  ( 2 ) 把覆盖或遮挡的东西拿开。如“揭幕”,“揭开锅盖”。

  ( 3 ) 把粘在、附着在别的物体上的纸片等物取下来。如:“揭去膏药”,“把画揭下来”。

  ( 4 ) 揭露、揭穿、揭底等。

  5 . 多音、多义、形*词语

  第一组:

  务耕织:从事耕种和纺织 务棗动词,从事

  非务相反也:并非一定要互不相同 务棗副词,必定

  好高鹜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鹜棗动词,追求

  趋之若鹜:像野鸭子那样为争食而跑去 鹜棗野鸭子。

  第二组:

  拱手而取:形容毫不费力地夺取 拱手棗两手相合,此处形容毫不费力

  拱手加额:形容致敬庆贺 拱手棗两手在胸前相抱 ( 左手抱右手 ) ,表示致敬。( 加额棗以手加于额前,表示祝贺 )

  垂拱而制:即垂衣拱手。古时多形容帝王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来管束和治理天下。 拱棗拱手, 形容毫不费力的神态

  垂拱而立:课文《屈原》中形容屈原站在已死的婵娟脚边垂衣拱手恭敬而立的神态。

  ——拱手,表示敬意

  第三组:

  因遗策:沿袭前代的策略。 因棗沿袭

  因河为池:就是黄河作为池 ( 护城河 ) 因棗就着

  因利乘便:乘借着这样的便利条件 因棗乘借

  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 因棗根据,依照

  ( 附注:上述“因”,全为介词,而介词带有动词性,因而都带着宾语。 )

  第四组:

  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六国的贤士。

  于是——介宾短语,在这时

  于是从散约败:合纵的盟约于是就解散了

  于是——连词,常与“就”连用,也说“于是乎”,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

  是前一事引起的。

  吾祖死于是:我们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上

  于是——介宾知识,在这件事上

  晋于是始墨:晋国从这时开始穿黑色孝服

  于是——介宾短语,从这时

  第五组:

  追亡逐北:追逐逃走的败兵 北棗名词,指溃败的军队

  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夺取十分重要的城邑 北棗向北,名词作状语

  北面而事之:指投降曹操 北棗动词,面向北称臣

  北国风光:北*的景象 北棗名词,北部,北*

  【 妙文赏析 】

  不断思索·积累

  第一次看到这段材料时,就对它深有感触,因为这恰恰是我*时常常思索的问题。与此同时,“爱”与“梦想”这两个词就映上了脑海。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追求”这个字来代替“梦想”,因为“追求”是一种努力的过程,而梦想可能只是一种空想。而只有空想的青春是不成熟的,题目中的青春不该作此理解。

  在写第一个层面“追求”的时候,在许许多多的材料中,我选择了在《杨澜工作室》中所认识的那位南极探险家的故事,她的朴素而坚定的身影至今还经常出现在我眼前。而后我用了一个反例,使论证更加充分。至于“青春是梦想的名字”,则是一部日本动画片的歌词。

  第二个层面“爱”的开始,我就引用了一大段,不过说出来可能知道内情的人都会笑我,那是我的偶像 Mr . Children ( 日本 ) 的话,但是“梦想”一词是我为了连贯而加上的。记得冰心有句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一边撒种,一边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如果我们已经漠视了别人的痛苦,那么我们应该先漠视自己。

  结尾部分扣了一下题,但是现在看来略显拖沓。

  前两天,刚刚上大学的我接到原语文老师的电话,叫我写一份获奖作文的思路历程,在电话里听了自己的文章,我也深深地被自己感动了。写文章只有90分钟,但思考构思的积累过程是赛场外多年完成的。作文如做人,只有我们在生活中的不断思索不断积累,才能在为文的时候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写起来才能思路通畅,一气呵成。这篇文章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论证不够,结构比较程式化。期待着各位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更期待着各位能够真正永恒地拥有青春,拥有明天。

  赏析:

  本文荣获全国青少年“世纪杯”作文竞赛二等奖。可贵之处在于张晓蕾同学对“青春”有自己的独到思考与认识,以至在90分钟的现场作文中一气呵成。且思路清晰,行文畅达。议论有理有据,是内心的真实坦露,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使之在同龄人作文中脱颖而出。

  【 思维体操 】

  埃皮尔是位法国古董商。他正当中年,有万贯家财,妻子义年轻貌美,他可算得上是个美满幸福的人了。不料,他的妻子突然遭人杀害。凶手是他的一位年轻朋友,名叫莫里斯。

  埃皮尔向检察官告状说:“昨夜我很晚回家,刚巧撞上一个人,从我妻子房里跑出来,他跌跌撞撞冲下楼梯。我借着门外月光一眼看出,这人是我的朋友莫里斯。”

  莫里斯被拘留。他对法官说:“我到他家去过,但没** ! ”

  埃皮尔说:“我妻子肯定是他杀的。他跑出一百米,扔掉了一件什么东西,那东西在乱石被上碰撞后滚进深沟里,在黑暗中还撞出一串火花。”

  莫里斯气得大叫:“这是诬告 ! ”

  检查官听罢,举起一座女神青铜像说:“对不起,莫里斯先生,我们在深沟里找到了这件东西,要是再晚一小时,大雨也许就把这些线索冲掉了。铜像底部沾的血迹和头发是埃皮尔太太的。我们在铜像上取到一个清晰的指纹棗这是您的指纹。”

  莫里斯反驳说:“他打电话给我,约我8点钟到他家里谈点事。可他什么正经事也没谈,我就走了。至于指纹,那可能是我在他家拿铜像玩时留下的。”

  这件案子一时难断案,就搁了下来。

  后来,法官阿蒙森受理此案。他一看埃皮尔的诉状,就对同事们说:“很明显,埃皮尔在诬陷莫里斯。”同事们问:“为什么 ? ”

  同学们

  知道为什么吗 ?

  答案提示:因为铜是一种抗摩擦的金属材料,青铜在岩石上不会撞击出火花,埃皮尔在撒谎。

  三、智能显示

  【 心中有数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解答 ( 1 ) ?/FONT> ( 7 ) 题。 ( 1990年高考题 )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 ? ”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丈锸’,为士卒倡曰:‘可往矣 ! 宗庙亡矣,魂魂丧矣,归于何党矣 ! ’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不淄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曰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 鼓之,狄人乃下。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君。②蒉 ( kuì ) :草编的筐子。③丈锸:

  即“杖锸”,拄着铁锹。④夜邑:地名。⑤淄上:地名。

  ( 1 ) “五里之城,七里之郭”指的地方是

  A . 夜邑 B . 即墨 C . 淄上 D . 淄、渑之间

  提示:本题考查正确把握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此题做起来比较容易,根据“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 七里之郭……’”和“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便可知答案为 B。

  ( 2 ) 上车弗谢而去

  A . 道歉 B . 告诉 C . 感谢 D . 告辞

  提示:本题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解释词义的能力。根据上文田单和仲子的对话可以看出,田单非常生 气,根本就谈不上什么“道歉”,“感谢”,只能是“没告辞就走了”,答案当选 D。

  ( 3 ) 先生志之矣

  A . 作标记 B . 记住 C . 记述 D . 通“识”,知道

  提示:A、B、C三项均不合事理,只有D正确。

  ( 4 ) 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⑥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⑦此吾所以为治*之民虑也。

  ⑧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A . ①⑥⑦ B . ③④⑤⑦⑧ C . ①②⑥ D . ②③④⑤⑧

  提示:文言文里的“所以”,有的表示原因,可译为“……的缘故 ( 原因等 ) ”;有的表示根据、依 靠、凭借,可译为“……的根据 ( 方法等 ) ”、“靠它来”“用来”等。例句中的“所以”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③④⑤⑦⑧句中的“所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①②⑥句中的“所以”表示根据、依靠、凭借。答案为B。

  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 5 ) 请闻其说

  A . 请让我听听你的说法

  B . 请让我听你说一说

  C . 请你听我说一说

  D . 请你听听这种说法

  提示:本题考查的是翻译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请”的意思。“请”用在动词之前有两种 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在古汉语中,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从本文的情节看,田单起初不信鲁仲子的话,果然攻狄不克,于是便回来向鲁仲子讨教,故C、D应排除。又因句中“说”是名词,而B却将它解释成动词,B项也应排除,只有A项正确,答案当选A。

  ( 6 ) 明日乃厉气循城

  A . 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中。 B . 第二天就激励士气,沿城墙巡视。

  C . 第二天就振作精神,巡视城中。 D . 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提示:田单攻狄三月不克,“乃惧”,精神状态不佳,听了鲁仲子一*话,感悟颇深,“厉气”自然是 “振作精神”之意,与“循城”衔接,语意连贯,因此应排除A、B两项。又由于田单是从外攻打狄城,不可能“巡视城中”,故C也应排除。“城”有“城墙”之意,D是正确选项。

  ( 7 ) 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 . 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志。

  B . 过去田单城廓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西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C . 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 全相反。

  D . 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正确把握文意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只在能抓住 ( 筛选出 ) 鲁仲子一*话 ( 从 “将军之在即墨”到“所以不胜者也” ) 中的主要内容即可很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D。

  【 动脑动手 】

  读《过秦论》选段,完成 ( 1 ) ~ ( 3 ) 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田 亡 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1 ) 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将”和“将数百之众”一句中的“将”解释相同的一句。 ( )

  A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 出郭相扶将

  C . 李白乘舟将欲行 D . 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

  ( 2 ) 选出“瓮牖绳枢”的正确解释。 ( )

  A . 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

  B . 窗户像破瓮,户枢像草绳。形容房屋破旧。

  C . 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比喻门窗的样子。

  D . 破瓮像窗户,草绳像户枢。比喻家里穷。

  ( 3 ) 把“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 1 ) D ( 2 ) A ( 3 ) 天下的人像云彩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响应,背着粮食像影子那样跟着他。

  【 创新园地 】

  一对青年男女在河边悠闲地散步。男的亲热地对女的说:“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爸爸妈妈已经开始给我们准备结婚的东西了。”“都准备些什么东西了 ? ”“有三十六条腿,还有四只‘机’,凡是结婚时应该有的,他们都准备去买。”

  女的一听,说:“我不喜欢,这些东西代表不了我俩的爱情 ! ”说完,两只眼睛直盯着男的。男的一听,急切地问:“那你想要什么尽管说,只要你喜欢的我尽力办到。”

  女的说:“那好,就明天给我去买‘一网捕三虫,一只落网中,一只飞向西,一只飞向东’。”

  男的一听:“哎哟,这是什么呀 ? 叫我上哪儿去买呀 ? 我猜不着,你告诉我吧。”

  女的便贴着男的耳朵一说,男的呵呵地笑了。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

  答案提示:谜底:心

《过秦论》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参照《屈原列传》的要求,梳理归纳一词多义、重要句式等。

  2、在诵读中感受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深入文本,学*本文的写作方法和论述风格。(铺陈历史,形成对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其实充沛,铺张扬厉)

  3、准确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句。

  【教学重点】学*本文以大量的史实为论据,通过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高度概括和渲染。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观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一

  积累文言知识,参照《屈原列传》的要求,梳理归纳一词多义、重要句式等。

  (此活动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预*小组合作完成,分小组展示成果,分享交流。教师针对个别疑难问题指导答疑)

  一、生字生词

  崤(xiáo)雍(yōng)窥(kuī)囊括(náng)孝公既没(mò)

  膏腴(yú)肥饶(ráo)合从缔交(zòng)(dì)轸(zhěn)

  召滑(shào)翟景(zhái)孙膑(bìn)带佗(tuó)倪良(ní)

  逡巡(qūn)矢(shǐ)镞(zú)流血漂橹(xuè)(lǔ)

  鞭笞(chī)藩离(fān)隳(huī)践华为城(huà)镝(dí)

  劲弩(jìng)(nǔ)瓮(wèng)牖(yǒu)枢(shū)猗(yī)

  锄櫌棘矜(yōu)(qín)铦(xiān)钩戟(jǐ)铩(shā)絜(xié)

  二、文学常识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博士不是现在的学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都写得意气风发、雄辩有力,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有赋七篇,以《吊屈原赋》最有名。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古讽今,意在用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三、重点词句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2、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喝问)

  5、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然)

  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8、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

  3、皆明智而爱人(明智,古义:明达智慧;今义:理智。爱人,今义:爱护人民;今义:配偶)

  4、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为固(以为,今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古义:*常的人;今义:中间人)

  6、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7、以致天下之士(以致,古义:用来招致;今义:表导致)

  (三)固定短语和句式

  1、之众、之属、之徒、之伦、之族:这一类人

  2、宇内、四海、八荒、*:天下

  3、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4、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5、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6、合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7、齐有孟尝,赵有*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8、履至尊而制*: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天地四方。

  9、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10、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11、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

  12、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13、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14、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5、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

  (四)一词多义

  1、制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控制

  ②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丢失、失去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坚固的地势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锋利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④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

  6、度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③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五)句子翻译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在这个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战具,对外采用连衡的策略来使诸侯们互相争斗。就这样,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就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当:在……时候。务:致力,从事。具:器械,武器。连横:名作动,采用连横的策略。斗:使……争斗。于是: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河:黄河)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弱:使……弱,削弱。爱:吝惜。以致:用来招致。缔交:缔结盟约。与:援助。从:通“纵”。)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译:秦国人敞开函谷关,延请敌军进去,可是九国的军队却迟疑徘徊不敢前进。秦国人没有丢失一支箭及一个箭头的损耗,可是天下的诸侯却已经困敝不堪了。就这样,合纵瓦解盟约破裂,诸侯们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延:延请。逡巡:有所顾虑徘徊而不敢前进。镞:箭头。费:损耗。困:困敝不堪。)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译: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来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逃走的败兵,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漂起盾牌;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土地。强国请求投降,弱国入秦朝拜。(制:控制,制服。弊:弱点,毛病。亡:动作名,逃走的士兵。北:溃败。伏:倒下。漂:使……漂起。橹:盾牌。因、乘:趁着。利、便:形作名,有利的形势。朝:朝拜。)

  5、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译:到了秦始皇即位,他发展了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天下,吞并了东周、西周,灭掉了六国,登上了最尊贵的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奋:发展。烈:功业。振:举起。策:马鞭子。御:驾驭,统治。履:登上。至:极。制:控制。执:拿、握。敲扑:刑具,指代严酷的刑罚。鞭笞:奴役。振:通“震”)

  6、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深不可测的护城河,把这当作坚固的屏障。好的将领手持强弓守卫着要害地方,可靠的大臣领着精良的士兵拿着锋利的武器来稽查盘问过往的行人。天下已经*定,秦始皇的心里,自认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当帝王的万代基业呀。(践、因:凭借。以为:把……当作。劲弩:强弓。信:可靠的。陈:拿着。谁何:何谁,何,通“呵”。金:坚固。金城千里:定语后置,千里金城。帝王:名作动,当帝王。)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译: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他的才能赶不上*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没有范蠡、猗顿那样的财富。(瓮、绳:名作动,用破瓮做,以草绳系。氓:民。隶:奴隶。迁徙:被征发。中人:*常人。)

  8、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他置身于戍边队伍中间,突然从田野间兴起,率领疲惫不堪的士卒,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回过头来攻打秦国;他们砍下树木做兵器,举着竹竿做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蹑足:插足,置身于。蹑足,倔起:后面均省略“于”。倔起:倔,通“崛”,突然兴起。将:率领。众:军队。揭:举。云、响、景: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景,通“影”。赢:担负)

  9、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译:然而成功和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也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六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力量,那就不能相提并论了。(山东:崤山以东。度、絜、比、量:比量、较量。同年而语:相提并论)

  10、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获得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同列的诸侯都来朝见,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全天下变成自己的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自己的内宫;可是一个戍卒发难,秦王朝就被毁掉了,秦王子婴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仁义而使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致:获得。序:排列座次,招致。朝:使……朝拜。有:通“又”。*:天下。作难:起事,首事。隳:被毁灭。身:自己。仁义不施:不施仁义,宾语前置)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二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本文的雄辩艺术。

  1.语言的高度概括和渲染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几句就透露出矛盾:一方面是说地形有利,但地盘很小;另一方面,则是说政治上野心很大。“窥”字,用暗喻构成了以小窥大的形象,精练之至。

  “囊括四海,*卷天下,包举宇内”,这就不是以精练为特点,而是以渲染为务了。这种渲染显然带着汉朝正统赋体的风貌,但还是与其有一定差异。第一,不像汉赋(尤其是官方大赋)那样一味作景观的*面、静态的铺排,那样有碍于思想的发展,这里是用来发表议论,不是一般的议论,而是大发富丽堂皇的宏论;第二,汉赋铺排繁复,叠床架屋,不知节制,且流于空疏,贾谊则对赋体句式节制使用,间之以散句贯穿之。这里就三个四言短句来说,极其精练。但是,从句子间的关系说,一个意思,三重反复,不但不嫌重复,反面显得很有情采和文采。作者在宏大的视野中概括了矛盾的各个方面。首先是空间从有限(崤函、雍州之地)到无限(宇内、八荒、四海);其次在语言上对无限的空间以三个同义所指(*卷、包举、囊括)统一起来;接着从时间上概括,惠文、武、昭襄,是三代君王的业绩,从公元前337年到公元前251年,八十多年,仅以一言以概之。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从空间上说东南西北地盘全面扩张,可只用了四个动词(取、举、割、收),同义所指,对称句法,使得结构有机紧密。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内政的改革,本来是很复杂的历史悲壮的过程(商鞅自己就作法自毙),文章只用了十一个字“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交上连衡路线也经历长期曲折斗争,也只用了“连衡而斗诸侯”六个字。特别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把外交上的纵横捭阖,纵则帝秦,横则王楚的搏斗,上百年的血腥战争,地居僻远的秦国扩张到黄河以西,用“拱手”两个字总结,似乎没有动手、没有流血就扩张了土地。话说得这样轻松,自然是语言的高度概括力,但更是夸张了胜利的唾手可得。

  雄视时间之长,俯视空间之广,动词之精,排句之华,散体与赋体开合自如,这就构成了文章气势宏大、词茂而思精的风格。

  2.把矛盾推向极端的对比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有三个方面的对比:

  一是六国与秦之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作对比,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

  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强烈的对比。虽“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庸,出身卑贱,才能**,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敝,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

  三是陈涉与六国的对比。末尾议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之君也”,一比地位。“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这第三层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

  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所在。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来

  教学活动三

  联系全文,谈谈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在贾谊看来,始皇吞并六国时,处攻势,靠权术和暴力取得了成功。但在他夺取天下之后,就不该用暴力手段对待百姓,而应施仁义,注重教化,才能维持威势,避免灭亡。

《过秦论》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过秦论》教案4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议论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用现象。

  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预*】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少时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权贵嫉妒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为梁怀王太傅。终因怀才不遇,年仅33岁就抑郁而死,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

  背景:

  1、战国末期与社会历史概况: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先后进行改革。魏,李悝的变法;楚,吴起的变法;韩,申不害的变法;秦,商鞅变法。

  秦过逐渐强大,于前221年灭齐,统一天下。施用严刑苛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2、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二、破题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三、分析课文的一、二段

  第一段: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

  对内: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

  对外:实行“连横”,各个击破。

  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运用对比,反寸秦国的强大。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小结。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第三段:

  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

  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

  实行愚民的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凡之极。

  “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

  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三、归纳

  1、对比手法的运用:

  ⑴ 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

  ⑵ 秦国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⑶ 陈涉与九国的实力的对比;

  ⑷ 陈涉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2、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3、语言生动形象:

  ⑴ 华丽的词藻;

  ⑵ 铺排的气势;

  ⑶ 排比的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课课练》。

《过秦论》教案5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

  2、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的生*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

  2、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全力抗 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读一、二段,正音

  三、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1、始强:

  条件: 地利──据、拥。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

  内政──务、修。

  外交──外、斗。

  2、日强:

  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国──合纵缔交、九国不进。

  结果──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

  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

  1、《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3、注音:

  崤 逡 笞 隳 镝 牖

  二、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

  1、始强。

  2、日强。

  3、极盛:

  外交──执、御,百越俯首、北却匈奴。

  内政──执、鞭,隳城杀杰、废道焚书。

  4、灭亡:

  陈涉:

  人力──疲弊数百。

  出身──贫苦农民。

  才能──不及中人。

  物力──斩木为兵。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5、亡因:

  秦:

  国力──非弱。

  余威──震于殊俗。

  地利──自若。

  昔──序八州。

  今──七庙隳。

  陈涉(与六国比较):

  地位──非尊(不可同年而语)。

  武器──非銛。

  实力──非抗。

  战术──非及。

  结论: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三、总结多义词

  1、制:

  制其兵:控制,统率

  制其弊:制服

  制*:控制)

  增其旧制:规模

  制礼作乐:制定

  周制……:制度

  2、金: 金人十二:铜

  金城千里:牢固 闻金声而止:锣

  3、势:

  万乘之势:权力,势力

  攻守之势:形势

  兵势强盛:势头,力量

  四、析讲

  1、三段,秦始皇是怎样统一天下的?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外交上,执长策而御宇内。用武力统一*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第二层,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它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仗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和依靠“良将劲弩”、“信臣精卒”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自以为这样就奠定了“子孙万世之业”。

  2、课文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前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了秦国从开始强大一步步发展到统一*以后赫赫威势。作者这样写,都是为下文写秦国的迅速灭亡做衬托文章。

  4、强大的秦国是怎样灭亡的?

  这一段的第一句,对秦国的势力的强大再扬一笔,做足文章;接着,用“然而”一词,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天下响应并起亡秦”。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秦国在陈涉发动的起义面前迅速灭亡的史实。

  5、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段在上述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见板书)拿秦与陈涉进行比较,照应第1~3段与4段,最后用“何也”引出全文结论。

  6、辩证分析:怎样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从结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张“施仁义”来统治的。这种思想属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畴,是对孟子“施仁政”这一思想的发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秦国的逐步强大以至迅速灭亡,有着经济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义不施”作为唯一的原因。但是,应该看到,秦朝的统治者奉行愚民zheng策,激化了矛盾,的确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作者“施行仁义”的主张是针对汉初的政治而提出来的,在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

  7、归纳主题:

  本文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

  8、分析写作特点:

  ⑴ 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举例论证)

  1~3段皆写秦强,作者列举大量史实,先写始强,次写日强,最后写秦终于统一天下,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写来气势充畅,有如江河行地一泻千里。4段用“然而”一转,写出了秦国的迅速灭亡。5段对以上事实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何也”问句导出全文结论。

  这种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⑵ 对比论证:

  1~3段与4段对比;5段内比;2段内比。

  ⑶ 对偶、排比,广泛运用。

  9、本篇为何从秦孝公写起?能否舍去一、二段?

  (培养辐射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

  五、完成课后练*。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精选五篇)(扩展7)

——语文最新教学总结合集五篇

  语文最新教学总结 1

  时间总是过得这么快乐,我接手一年级也经是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中,第一个学期是痛苦的,第二个学期我和我的学生们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虽然我们的进步不是很大,但是这一些小小的进步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于是,我发现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喜欢和他们一起感受酸甜苦辣。我和他们在很多地方形成了默契。

  说不上总结,只是自己对这一年来的一些回顾:

  一、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这学期,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竞争意识,为了给更多的同学锻炼的机会,我重视小干部的培养,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学*,轮流执政。在这种氛围下,班干部的工作很尽心,很认真,很负责任。当老师不在时,我就把课分给班干部,让他们组织管理,*时的听写也是由班干部进行,并且批改订证。这样一来,即锻炼了能力,又树立了威信。另外还有一些如:打扫卫生、管理晨读、维持纪律、记录好人好事、监督文明行为……使班干部真正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我们还策划了很多的活动,如:学*竞赛,小组竞争,跳绳比赛,以一本书换一百本书等等,这些活动,都交给班干部们自己组织安排,既锻炼了能力,又给班级带来了活力,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感悟,就没有情感。走进学生,和每一个学生成为朋友。记得有这样一首诗:我到河边饮水的时候,我觉得那水也渴着,我饮水的时候,水也饮我……我和学生之间,有三个共同,共同感受:感受学*的过程;感受同学的情谊,感受生活的美好;共同分享:分享学*的快乐,分享友情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成长:不停的学*新的知识,更新观念,和时代同步和学生共同成长。

  二、和家长成为朋友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加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我特别注重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和家长的沟通。

  当家长不找班主任时,班主任更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孩子或喜或忧,都及时地通过电话、家访告知家长,让家长同喜同忧。当有些事情、有些做法家长不能理解时,心*气和地和他们解释清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换取他们的信任。

  很多事情都是随机而发的,我们并不能预设,但当事情发生时,做为班主任应该从中协调,使事情得到完美地解决。只有家长信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才能很好地开展,学校的活动就能得到家长的支持。这次的暑期假日活动报名,我没做什么工作,大家都积极参与了,报名的同学达到了80%以上。

  三、班主任随想

  当班主任很累,事情很多,很累心,有的时候还会很心烦,这都是免不了的,但是,当你走上讲台,看到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当你看到你的学生在你教育下有了很大的改变,当你被学生围着快乐的谈笑,当学生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当家长打电话来告诉你,孩子变了,变的懂事听话了…… 那快乐是从心里往外涌的。

  班主任要用个人的魅力征服学生,要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无论是言谈还是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班主任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但是,这一切都很值得,因为,你得到的将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工作着是美丽。

  语文最新教学总结 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担任一年级(1)班的副班主任以及该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也一个学期了,我也在事件的流逝中慢慢地成长着。这一个学期的工作给了我很多磨练的机会。在工作中,我不断地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教师”这个神圣的职责。回想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感觉很累,但同时也伴随着收获的快乐。下面是我对一个学期忙碌而充实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爱生敬业,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我热爱本职工作,服从学校的一切安排,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1)班的副班主任以及该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并担任二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不当班主任后,感觉是轻松了、压力少了了、工作不再繁复了,但我对工作没有丝毫的放松,而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因此,我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日常生活中,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激励、表扬每一个学生;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了解、帮助每一个学生。同时,认真备课、上课、批改练*、复*,努力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本学期,我还成为学校的资料管理员,在学校申报“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时,经常利用下班后和周六、日的时间配合学校做好合并前三间学校与合并后本校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工作。场室管理工作中,虽然休息室的门坏了,长期开着,但我也会不定时地去收拾一下,门重新换了后,我应学校要求整理好后才把门锁上。可以说,整个学期里,我都在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二、虚心学*,用心教学。

  本学期,在学校开展师徒结对工作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有一位很好的老师教,和你自己慢慢去学,效果是有明显的差别的。”这句话的含义。有了师傅的精心指导,以及同级组各位老师无私的帮助与支持下,我觉得自已的进步真的很快。在本学期,我利用每一节空堂去听师傅的'课、同级组教师的课、学校组织的教研课等等。在听课的过程中,我细心聆听、观察教师的教学,认真做好听课记录,课后做好学*笔记,研究、学*和实践听课过程中所学到的教学技能与方法。同时,我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学*资料,通过学*他人优秀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经验与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在教学工作中,我不上没准备的课。上课过程中用心教学,采取多种手段:盖“大拇指”、奖小卡片、换贴纸等等,在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主人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期末考试中,全班44人,*均分95分。其中:20人满分,成绩优秀的学生40人,占全班的91%,只有一个学生由于身体关系影响学*,60分以下。

  三、团结合作,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一年级组的一员,我深感庆幸。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凝聚力强的集体。在级组长马老师有组织的用心的带领下,我们级组的全体教师团结合作、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了学校下达的每一个任务,同心协力解决了级组里每一个学生、教师发生的每一件小小的事件。从教育学生、教学工作、学校资料上交等等方面,每一个一年级组的老师都能互相帮助、资源共享、互相学*,因此,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本学期,我们级组被评为“优秀级组”。除了和级组老师之间团结合作,我还积极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与同科组的教师间互相学*,共同进步;与家长互相沟通,共同商量,做好孩子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辅导工作。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下学期,我将在培优扶差上更加用心,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让后进的孩子在学*上赶上来;另外,我将继续学*,增强自身素质,加强课堂组织能力,继续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争取让所有的孩子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与进步;最后,更高效地完成学校分配的每一项任务,争取在学校内完成一切工作。

  语文最新教学总结 3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20xx—20xx--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想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经历,真正是一个酸、甜、苦、辣、咸的调味品。回头想想,带班还是件幸福的事情。我似乎有一种“校园情结”,喜欢这种工作。为了发扬成绩,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学校安排我继续担任六(3)班的班主任及该班《语文》、《品德》、《音乐》等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国光银老师担任《数学》、《科学》、《体育》的教学工作;宿全元老师担任《英语》教学。

  2、该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住校生41人,通宿生8人。学生主要来源南哨乡的四面八方,全部是农村子女,均属少数民族。

  3、该班学生人数较多,学*成绩较差,程度出差。上等生占10℅;中等生占20℅;下等生占70℅.是一个教学难度较大的班级。

  二、教育学生做事要诚实、认真我对学生灌输的一个理念就是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需要有认真的态度,然后才是如何去做。学生的学*是一个养成良好思维*惯和行为*惯的训练和培养的过程,作为班主任尤其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如何让学生离开校园以后还能够快乐而成功的生活呢?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所以我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在校学校学到一辈子都用得着的东西——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如庖丁解牛所好道进乎技矣!

  当然,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我们不得不顾及学生、老师、家长、社会都共同需要的.那个考试分数。有的学生学*很认真,与老师同学相处也很好,可就是考试成绩总上不去。对于这种学生,作为班主任,我是喜欢的,因为我相信一种信念:这学生有正确的对人对事的态度!一旦抓住了机遇,他会发光!

  基于我的这种想法,在我的工作中,多了几分踏实和刻苦,少了几分浮躁与虚荣。

  三、引导学生走向成熟

  也许是年龄的增长,也许是经历的磨练,也许是生活的改变。到了这个学期,多数学生成熟了很多,不再是一年级时候的小屁孩了,翻开相册,对比了一下,我的学生一个个都长大了不少,*时没有感觉,这时间猛然发现!不得不感叹时光流逝,光阴蹉跎!

  随着学生心智的成熟,班主任工作方式也得相应转变,对于学生不同时期的教育方式探索,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这个时候,师生间的信任、尊重、理解、宽容尤显得重要,但是是非对错的教育原则这个时候也显得更重要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定型的重要时期,一定要用正确的认识区引导,让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美好的人生!

  四、加强班级管理,狠抓教学质量

  任何时候,一个班集体,对于班主任而言最重要的是团结。班级不团结就不好带,好带就谈不愁出什么成绩了。这个学期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强调班级的团结。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住校生,每一个小组是一个小集体,一个班又分成了不同的小组,每个组的团结协作也很重要。在这项工作中小组长的作用要体现出来,每个小组都做好了,是整个班级团结的一大步!为班级的文明班增光添彩。小组的作息几乎是影响全班各种因素的重要关键。

  学生的学*成绩离不开老师的辛勤耕耘。在全县期末统考

  中,该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全乡8个*行班级的位置是《语文》科人均62.106分,居全乡第二名;《品德》科人均61.143分,居全乡第一名;《数学》科人均65.806分,居全乡第三名;《科学》科人均62.694分,居全乡第六名。

  期末临*,整理思路,发现问题不少,这个学期班主任工

  作中能做的,不能做的,做到的,做不到的,做得好的,做得差的都有,既然是总结,不能面面俱到,只能将典型而有借鉴意义的方面反思一下。越反思,越发现班主任工作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做好很难,做得精彩更不容易!

  语文最新教学总结 4

  新学期,新气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更好地完成六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情况,拟定了以下的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

  本学期,班级整体学*成绩一般,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优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但不够灵活,差生基础不扎实,出现了知识断层现象。总体上分析,全班学*态度还比较端正,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末期,面临升学,有的在积极进取,有的失去了信心。

  进一步贯彻新形势下的新教育精神,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班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从小学跨入中学的大门为核心,深入开展各种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一)总体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是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二)内容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下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务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

  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转变教学观念,让新课程标准走进课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虽然教学毕业班,我也要在认真学*《新课标》的基础上,感悟新的教学理念。

  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力求教学工作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撰写教案,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研、讲、听、评中推敲教学的真谛。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中的闪光点或困惑,积累经验和吸取教训,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使学生成了学*的主人,学*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四、后进生转化措施

  (一)对后进生要“严”

  对后进生一定要严,发现他们有不良思想行为,绝不能轻易放过,应该及时制止,最好是他们的不良思想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对后进生要“宽”

  1、对后进生所犯的错误处理要“宽”。正因为他们“后进”,犯错误是难免的,在处理他们犯的错误时要网开一面,不要动不动就训斥、责骂。转化过程中要宽容他们的对抗情绪,要允许他人犯错误,允许他人改正错误。

  2、对后进生的学*要求要放宽。后进生的基础差,他们的成绩不要能一步登天,其进步只能是点点滴滴、循序渐进的。要鼓励他们取得的细小进步,不要以对比的眼光把他们与中上层学生相提并论。

  (三)要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做好表扬和鼓励。

  转化后进生,要讲究措施和方法,归根到底是要有“爱心、细心、耐心”,有爱才能叩开他们的心扉,唤起他们的觉悟。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工作计划

  2、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课堂上争取做到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要照顾到学*上有困难的学生。

  3、加强教学研究,形成教研之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在*日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惯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5、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生掌屋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书不忘育人。

  6、加强直观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语文最新教学总结 5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促使其创造性潜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保证。建构一种安全自由的意识,营造一个舒适、畅所欲言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大胆发言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无疑会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不少学生原本对课堂教学,对教材,对教师有质疑,或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由于羞怯,害怕,他们的设想大多数都在徘徊中丧失。创造性思维极容易在自卑与胆怯中夭折,这就需要一种安全、自由、稳定的内在环境。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无论是深是浅,是否有价值,都应当给予肯定,才能更多地发现和挖掘学生质疑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疑问、见解和异想天开的设想要表现出足够的耐性、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从而建构学生心理安全区域,消除心理紧张。如何建立自由意识呢?

  (一)延迟评价。延迟评价就是在解决某个问题产生各种设想的过程中,暂时不对设想进行评价,以便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从容自由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互相启发、畅所欲言。日本创造学家丰泽丰雄说:“过早地判断是创造力的克星。”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多和内斯在做了相应的试验调查之后说:“推迟判断在集体解决问题时可产生70%的设想,在个人解决问题时可产生90%的设想。可见,延迟评价对于一个人心理的影响是颇大的。延迟评价其实就是一种鼓励和肯定,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想问题。在这样一种被期待,被尊重,被包容的安全环境里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独立思考的*惯,无疑强化了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营造安全心理环境,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责备、不嘲笑学生的观点,哪怕是幼稚的见解。对于有创新见解的学生,应及时表扬,投之以赞许的目光;对于缺乏创新观念的学生,不仅要为其设置台阶,而且要帮助他们自圆其说,不至于使其难堪,让其心灵得到安慰,从而驱除学生思想顾虑,增强创新的勇气。

  (三)营造民主、宽容,相互尊重,自由讨论、辩论的自由环境。教师除了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以外,还应该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关系。在班级里形成重视他人意见,互相鼓励,尊重对方创新见解的和谐氛围,学会耐心倾听并接受别人发言。如果学生之间在课堂上是自由、和睦、轻松、融洽的'关系,无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这对他们在以后的学*和工作中抛弃胆怯,自信、勇敢、大方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很有帮助。

  教师自由意识的建构也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适时评价,鼓励大胆质疑,为学生的进步大声喝彩,为学生每一次的创造性活动欢呼,让课堂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得于放飞的广阔天空。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精选五篇)(扩展8)

——高三语文复*学*方法(精选五篇)

  高三语文复*学*方法 1

  ⑴循序渐进。语文学*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务远,急于求成。每天,能认真地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地背几首诗,仔细地读几篇文章;一个学期读几本名著,做几本读书笔记,语文水*就会大有长进。

  ⑵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⑶自求自得。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⑷博研结合。坚持博研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⑸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红楼梦》语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是学不好的。

  联想和想象伴随学*语文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例如,我们学*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联想起我们学*过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还可以通过想象在头脑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景。

  在学校里,语文学*主要表现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语文教材的学*。对教材中的文章,老师有老师的理解,老师的理解来自于教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成年人的理解。老师的话也好,教参的话也好,都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理解之中融入了你们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未成年人的理解,说不定你们自己的理解会更好。

  课堂上同学们如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希望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心灵的沟通和智慧火花的碰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既可以激活同学们的思维,还可以锻炼你们的多种能力。所以,同学们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培根说过:“*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养成良好的学**惯非常重要。语文学*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

  第一,学会快速阅读。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地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阅读技能。

  第二,作好笔记。作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后面还要重点介绍)应注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高三语文复*学*方法 2

  语文一轮复*建议

  高三全年复*是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其间需要持续承担着不小的内心和外部压力。在复*期间,同学们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或者感到焦躁和厌倦。与此同时,相比于理科,语文这个学科又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现象,导致一些同学在复*中过早地放弃语文学科,宁愿把时间留给其他科目。但殊不知,越是不愿意提供时间,就越没法看到成效,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可取。

  因此,同学们需要建立信心,在一天两天中,语文确实无法看到明确的效果;但如果是一个月、一个学期,语文可以获得的提高绝对不比其他科目小。建立这样的心态,是成绩飞跃的前提。对基础不太牢靠或者学*不得其法的同学来说,一二十分的提高也是可以期待的。

  高考语文的特点是“直接”与课内知识相关的部分较少。但很多同学往往把它理解成“很少考课内”,在复*中对于课内知识不够重视。但实际上,高考语文的考查方式是“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即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以“非课文”的形式考察出来。因此,课内知识的归纳和落实也是复*的要点所在。

  在复*中,同学们要注意将曾经松散学*的课内知识点纳入到考试试卷的体系之内,落实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察位置。例如,课内文言文字词往往会在文言文阅读题中改头换面,用课外文章的例句来考课内知识;再比如,课内诗词鉴赏往往是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或者是熟悉流派中的陌生人(比如用南宋豪放派的张孝祥唤醒你对辛弃疾的记忆)。实际上,高考语文对我们的要求,无非是“学以致用”四个字而已。

  如何提高语文复*效率

  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是高三同学语文学*的重要目的,长期以来大规模的训练是高三同学学*的传统模式,但综观高三同学的现状及考试结果,总觉得付出和结果的比例不尽如人意。那么,高三同学应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第一轮复*呢?

  乌申斯基说:“好*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好*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这就是所谓“*惯出能力”,因此学生首先要致力于培养良好的学**惯。

  培养制定计划的*惯。高三是繁忙的,为避免顾此失彼,高三同学应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科学安排,务必保证每科每天均有一定量的复*时间。这样,各科就能比较全面系统的复*,不能象一些同学那样,把整个晚上的时间都花在钻研难题偏题之上,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

  使用工具书的*惯。查找工具书,是语文学*的重要内容。查找工具书,不仅可以学到很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准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还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字词来历,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当然并不是说字字都要查找,要查的是自己没有把握的东西。

  高三语文复*学*方法 3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线索: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高三语文复*学*方法 4

  语文一轮复*建议

  高三全年复*是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其间需要持续承担着不小的内心和外部压力。在复*期间,同学们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或者感到焦躁和厌倦。与此同时,相比于理科,语文这个学科又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现象,导致一些同学在复*中过早地放弃语文学科,宁愿把时间留给其他科目。但殊不知,越是不愿意提供时间,就越没法看到成效,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可取。

  因此,同学们需要建立信心,在一天两天中,语文确实无法看到明确的效果;但如果是一个月、一个学期,语文可以获得的提高绝对不比其他科目小。建立这样的心态,是成绩飞跃的前提。对基础不太牢靠或者学*不得其法的同学来说,一二十分的提高也是可以期待的。

  高考语文的特点是“直接”与课内知识相关的部分较少。但很多同学往往把它理解成“很少考课内”,在复*中对于课内知识不够重视。但实际上,高考语文的考查方式是“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即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以“非课文”的形式考察出来。因此,课内知识的归纳和落实也是复*的要点所在。

  在复*中,同学们要注意将曾经松散学*的课内知识点纳入到考试试卷的体系之内,落实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察位置。例如,课内文言文字词往往会在文言文阅读题中改头换面,用课外文章的例句来考课内知识;再比如,课内诗词鉴赏往往是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或者是熟悉流派中的陌生人(比如用南宋豪放派的张孝祥唤醒你对辛弃疾的记忆)。实际上,高考语文对我们的要求,无非是“学以致用”四个字而已。

  如何提高语文复*效率

  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是高三同学语文学*的重要目的,长期以来大规模的训练是高三同学学*的传统模式,但综观高三同学的现状及考试结果,总觉得付出和结果的比例不尽如人意。那么,高三同学应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第一轮复*呢?

  乌申斯基说:“好*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好*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这就是所谓“*惯出能力”,因此学生首先要致力于培养良好的学**惯。

  培养制定计划的*惯。高三是繁忙的,为避免顾此失彼,高三同学应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科学安排,务必保证每科每天均有一定量的复*时间。这样,各科就能比较全面系统的复*,不能象一些同学那样,把整个晚上的时间都花在钻研难题偏题之上,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

  使用工具书的*惯。查找工具书,是语文学*的重要内容。查找工具书,不仅可以学到很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准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还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字词来历,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当然并不是说字字都要查找,要查的是自己没有把握的东西。

  高三语文复*学*方法 5

  一、第一轮复*

  第一轮复*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配以课堂针对性训练和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

  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指的是整理、完善语文知识的各个系统。语文知识的大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古今文学常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文言知识系统等;语文知识的小知识系统即为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或用法。如“词”这个小系统,就包括词义、色彩轻重、范围、搭配、语体等。甚至还可分得更细,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一轮复*中,同学们需熟悉大系统和小系统,并在复*具体知识点时,有意的将所复*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这样做有益于开展全面的、深入的复*。

  二、第二轮复*

  第二轮复*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战能力。高考语文复*,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拼命做题目,自以为做得越多越好;二是不认真复*,自以为复*未必有用,指望“临场发挥”。这两种偏向都是侥幸心理的反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有的放矢,认真复*,突出重点,讲究实效。

  *两年来,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题比例减小,测试的重点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和作文这三个方面。从考生个人语文知识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实际状况上看,除作文外,失分较多的是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表达。这一轮复*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对这几部分内容的复*。

  现代文阅读着重考查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这三方面试题的'正确回答都以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为前提。过去的考生答不好题,主要不是文章读不懂,试题不会答,而在于没有处理好读文章与答题的关系。因此复*时要特别注意找到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要素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时所阅读材料的内容大多是新鲜的,能否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与学*效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语文学*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阅读复*中考生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语言表达题,*两年主要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和选用、仿用、换用等能力,语言材料多来自现实生活甚至中学生的作文。这类试题多呈综合性,很少孤立考查某一个能力点;多呈开放性,答题需要一定程度的想象和联系能力。

  作文复*主要不是听老师讲,而要靠自身写。在写中提升审题能力,提升运用来自生活中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

  在第二轮的复*中,也应加强对必考的古代诗文阅读的复*。本部分复*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课本第一

  (1)吃透弄熟。各项知识构成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点线面结合,记忆、分析、比较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吃透弄熟课本知识的网络结构和深层含义。

  (2)抓好重点。考前要复*的内容面广量大,后期复*没有必要每点*均用力,学生要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内容进行衡量,抓住每一个考查范围中的重点知识。

  2、效率至上

  (1)计划性强。考生对复*的内容要作全盘考虑和分解,针对各知识点制订短期计划。

  (2)方法灵活。如利用零碎时间复*文言虚词,因分散则容易掌握。

  (3)精选试题。概括说,就是“选、读、译”。“选”的关键是精。选好后不凭借任何辅助读物自身去读它,有读不懂的地方要善于“推导”和“借助”,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译”的关键是准确。总之,学*文言文,目的是能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了解文章的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的观点倾向以及布局谋篇的特点等。

  三、第三轮复*

  经过第一、二轮复*以后,大家就进入了冲刺复*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家应该想到自身在通过前一段学*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时间有限,建议同学们采取这样的做法:

  1、研读考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大家复*备考的依据。大家解读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

  2、回归课本。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整理清楚。

  3、看纠错本。把纠错本中的错误按基础、文言、阅读、语言运用等分别归类,把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的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4、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

  5、准备作文。高考作文从某一方面讲也是在考做人,因为作文就是做人。作文需实现两个再现:一是再现行为过程,作文不仅要体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更要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选取行为过程中典型的、美好的、感人的、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二是再现思维过程,在行为过程的再现中,揭示出思维的活动过程,这样可以使文章充实、有见地,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感染人的作用。

  作文占了语文试卷相当的比重,如何才能在作文时扬长避短,写出自身的特色?复*冲刺阶段,大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几个方面的训练:

  (1)梳理思想和生活的积累,从内容、语言、体裁上寻找自身的特色。话题作文是*几年高考中常用的一种作文形式,其的好处,就是给考生提供了扬长避短的空间。大家可以根据读过的书,看过的精彩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听过的心动的事,有过的好的构思等所熟悉的内容写自身擅长的文体。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大家要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按道德、亲情、成长等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

  (2)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几个不同话题,做一些用相同材料写不同类型文章的训练,力求在任何文题下都能写出自身的闪光点。

  (3)锤炼几篇成功的范文。备考的最后阶段,能把一些*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做好迎考的准备。

  (4)注意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在高考作文题目放开的时候,考生尤其要仔细地审题,对题目内容了解得越透彻,写出的文章就越有分量。

  6、做真题。最后阶段,大家应该选做一些*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巩固。

  7、调整状态,进入考试时间。建议大家在复*时要看练结合。可以把做真题的时间放在上午9∶00到11∶30。这样除了可以保持高考复*所需要的训练量,还可以调节自身的生物钟,保证高考时良好的精神状态。看纠错本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仅是用眼去看,必须随时记录一些感想、体会,思考自身当初出现问题的原因,必要的时候还要回归课本,澄清一些概念。高考虽然迫在眉睫,但复*仍需贴*考纲、教材和自身的实际。只要扎实灵活,科学得法,冲刺就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请即将进入高三的语文复*,按着本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的安排,认真加以研究,全面进行整合,按照以上总体上的要求建议,做出具体的计划。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精选五篇)(扩展9)

——高三毕业感言最新(精选5篇)

  高三毕业感言最新 1

  高三毕业感言最新一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时光如流星般繁华易逝,蓦然回首,在六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回味无穷,有快乐、有酸楚,有寂寞,有同乐,

  三年中,尤其高三这一年,是最叫人刻骨铭心的。回望高三这一年,异于高一、高二的扎实,还记得高三换过老师以后第一天的情景,唉,班主任怎么和天天饮食上那个烧菜的长得贼像。嗯,大概,不,就是从那时起,高三这道高考宴上的菜,开始正式准备了。也就是高三伊始,我们认识了老荆——数学科大厨。

  老荆教数学很有一套,因为他提倡的是“生本教育”,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鼓励我们冲上讲台,让我们讲课。开始时我们与这种方式的冲实比较明显,不适应,不*惯。当然了这很正常,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生本了,*惯于这种上课,这种课堂,充满乐趣与活力的舞台。在这里,你随时可以展现自己,随时可以让自己的能力、才华充分发挥,这就是我们高三(11)班,人人不会忘的生本课堂,生本教育。

  老荆作为“生本教育”的倡导考,为了让“生本教育”进行下去,这其中的甜苦辣估计让他也受了不少苦。因为,什么呢?学*方式还是要和同学们学*成绩挂钩的。记得老荆刚接手以后,我们班在同类型班级中名列第一,倒数第一。让我们焉了,此时老荆什么都没说,依旧笑脸相迎,他并没有丝毫责怪我们的意思,但是,他鼓励我们,以后我们会越来越好的,只要按他说的做,相信你自己,相信他,会好的。真的,在以后的考试中,我们班在同类班型班级中,依旧名列第一,不过不同的是,位数调了个头,成了正数第一。我们高考优异成绩的取得也得益于他。这就是我对“生本”的一个简述吧。

  高考之后,人一下子闲了下来,然后百无聊赖之际,胡思乱想,想万一高考考砸了怎么办,我作文有点偏题啊,物理感觉又难……尤其一想数学,感觉良好,希望良好。生命学科,决定命运啊。想到数学,我又想到了老荆,我知道,他对我好,他也希望我高考成功,我也对我自己说,不论结果如何,老荆的情义不能忘。因为老荆和我们讲得好,一个人要学会感恩。老荆,可以说,是高中三年来对我最器重的老师,甚至没几个老师找我谈过话,因为在他们眼中,我不是他们所看好的人,能上本科的人。老荆也说过,“人活着,一定要在别人眼中体现出价值,一定要在意别人对你的认可。我觉得你其实还是有潜力的,还是值得培养的。”之后,又讲了一些话,但是那句“我觉得你还是有潜力的”让我感动,从未有任何老师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就像在黑夜中孤独摸索,突然看到了天空中的北斗星。别人可能难以想象,那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不再孤独,因为背后还有老荆相信我。从那以后我更加努力了,同时也慢慢体会老荆这个人。这个在枯燥无力学*中给我动力和感动的人,我想我是不会忘怀的。

  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我一直不敢打电话查询,最终父亲按通了号码,我的手颤抖着拨通了高考查分热线。我真的可以的。我尤其注意了一下我的数学,发挥得很好,对我来说从来有过,我又想到了老荆,感谢老荆、感谢生本。

  返校的时候,看见了高一新生来校报名,三年前那似曾相识的一幕,一瞬刷新了,我们毕业,望着远处的老荆电话打个不停,他又要忙了,呵呵,这些还是慢点打电话给他,我们的老荆,我们的朋友,真心祝愿他把“生本”进行到底,届届相传,生生受益。

  啊,三年了,真是快啊,高三都过去了,我们要说再见。真的啊,我们要走了。我们一定记住六中这块“宝地”,结果好,真好!老荆啊,唉,我们走啦,别激动,别太想我们啊,呵呵,我们的老朋友。走啦,我谨代表高三(11)班全体学生向您致敬:老荆,再见!

  无论走到哪里,六中里总有个朋友叫老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永远是朋友,那个伯伯辈和我们没大没小的老荆,要是我大点就和他结拜了!荆老师,我们走了,再见!让我们把美好的回忆永远珍藏,你有我们一个班的朋友!再见!

  高三毕业感言最新二

  高中三年就这样过去了,我经历了很多,也发现过很多,从高一进校时的200多名,到高三的第二的成绩,我想,如果我也能把自己的学*经验分享给大家,那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高中可以比作一年,开始有积累有种植,有精心的耕作,最后也有收获。就如同种田一样,大家都知道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性。

  对于课堂,我认为要能跟着老师走。课前预*,上课认真听,课后的复*是不可缺少的,相信大家也是十分明白了。说说容易,做做难,有一段时间,我上物理课没听,结果成绩立刻下滑,后来再听课,成绩又很快回升。当然,上课一直认真听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不听,所以,有些时候开几个小差吧。据说有个同学,上课睡觉,但是老师一讲重点的就醒来,记下来,再睡,对此深表佩服。

  再是学*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计划当然会千差万别,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个计划是适合你的,对你学*有利的。当然,要有恒心,坚持自己的计划,这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月两月,而要三年。当你三年过后,就会发现计划是多么有用。

  再分项说一说。我比较擅长理科,所以先说这个好了。其实我觉得,理科还是很容易学的,只要你能投入,成绩的提升是非常快的,最开始我的数学和生物是不好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就好了。

  物理,化学,生物都是需要知识点记忆的,所不同的是物理的知识点可以按章划分,所以每上完一章最好能做一个回顾。化学知识点比较凌乱,所以要花功夫背出,同时练*一定的题目加以消化,吸收。生物则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生物上有些专有名词是很容易混淆的,所以要能辨析出,以免出错。

  理科的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也要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实提前学*是很不错的,比如我们物理竞赛的,在竞赛时期物理的进度远远大于其他人,成绩也是很好的,再如他们化学竞赛的,在高二时我们班几乎没其他人能在化学成绩上和他们相比。

  同样,理科要学会归纳方法,比如有些十分巧妙的方法,第一次看了就会有一种很爽的感觉,于是就会把它记住。做题也是需要的,借用一句名言,做题不是万能的`,但不做题是万万不能的。做题可以帮助你消化知识,检测你是否有遗落或不会的,同时也是一种对思维的训练。当你遇上难题的时候,要能锲而不舍,有时候我解物理或者数学题解不出,我会一直研究,或者和同学讨论做题的方法,当你最终能做出的时候,你会抬头长出一口气,感觉胸口十分清爽,同时惊讶地发现时间过得这么快。

  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怎么学理综的,现在想一下,大概是这样:物理是因为有竞赛,就如同徐老师说的,自从参加了物理竞赛后,我的成绩就从高一时的中等跑到了上游,化学我真的没花什么力气,有时候作业做不完,我最先放弃的肯定是化学,可能是我把知识点记忆得比较好的缘故。花在生物上的时间其实是很多的,但是生物成绩一直不好,也可能是效率的问题。

  最好是要准备一本错题本,虽然我只有生物的错题本,但是我感觉还是很有用。其他科目的也是很好的,有时候我会问别人借化学,数学的错题本,因为方便啊,省去了翻大量试卷的功夫。

  对于我不好的语文和英语,我的感触可是很深啊。高一高二的时候我不是很重视,到高三重视了,花了很多功夫,提升却只有一点点。就像老师说的荒原效应一样啊。高三第二次月考,我出乎意料地靠了89分,位列全班倒数第一,唯一一个不及格,然后我拼命地补语文,我敢说,我们班里基本上就没人比我做的多了,但是语文成绩就是和第一的那个相差很多。英语也是,做了一大堆,但是就是很难上100分。后来在给新高三做方法介绍的时候,柴禾青说她语文没多花很多时间,搞得我差点抓狂。所以,要从一开始就重视文科的学*,多积累,才能让自己登上更高的台阶。

  如果说*时学*是踏踏实实一步步走,那么考试就要机智善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惯,所以考试时选择适合自己*惯的做法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要学会放弃。如果为了捡芝麻却丢了西瓜,那真叫一个后悔啊。考试如果有不会的题目,一定要会放弃,要用考试的规定的时间拿到尽可能多的分数才是王道。

  有时候会遇上特别难的试卷,这时就需要能抓分数多的,即使有些题你也会做。想当年五校联考的时候,语文特别难,时间不够,我勉强写完作文,有些人作文都写不完。语文老师教我们的,这种时候就要先保证作文,留出足够的时间,就算前面的古诗词默写,诗歌鉴赏不做,但是能保证作文的基本分。

  回顾我走完的三年,三年里的风雨,还有风雨后的彩虹,都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中。同样,我也相信,每个人的这三年,都有或会有和我同样的感受。重要的不是成绩,是三年的努力史和无愧的心。

  就写那么多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充实,快乐的高中生活,并祝愿大家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毕业感言最新 2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时光如流星般繁逝,蓦然回首,在六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回味无穷,有快乐、有酸楚,有寂寞,有同乐。是啊,在这里,六中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见证了三年来我们的酸甜苦辣,见证了我们的青春与朝气。当然,这三年来,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有老师的携手奋战。

  三年中,尤其高三这一年,是最叫人刻骨铭心的。回望高三这一年,异于高一、高二的扎实,还记得高三换过老师以后第一天的情景,唉,班主任怎么和天天饮食上那个烧菜的长得贼像。嗯,大概,不,就是从那时起,高三这道高考宴上的菜,开始正式准备了。也就是高三伊始,我们认识了老荆——数学科大厨。

  老荆教数学很有一套,因为他提倡的是“生本教育”,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鼓励我们冲上讲台,让我们讲课。开始时我们与这种方式的冲实比较明显,不适应,不*惯。当然了这很正常,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生本了,*惯于这种上课,这种课堂,充满乐趣与活力的舞台。在这里,你随时可以展现自己,随时可以让自己的能力、才华充分发挥,这就是我们高三(11)班,人人不会忘的生本课堂,生本教育。

  老荆作为“生本教育”的倡导考,为了让“生本教育”进行下去,这其中的甜苦辣估计让他也受了不少苦。因为,什么呢?学*方式还是要和同学们学*成绩挂钩的。记得老荆刚接手以后,我们班在同类型班级中名列第一,倒数第一。让我们焉了,此时老荆什么都没说,依旧笑脸相迎,他并没有丝毫责怪我们的意思,但是,他鼓励我们,以后我们会越来越好的,只要按他说的做,相信你自己,相信他,会好的。真的,在以后的考试中,我们班在同类班型班级中,依旧名列第一,不过不同的是,位数调了个头,成了正数第一。我们高考优异成绩的取得也得益于他。这就是我对“生本”的一个简述吧。

  高考之后,人一下子闲了下来,然后百无聊赖之际,胡思乱想,想万一高考考砸了怎么办,我作文有点偏题啊,物理感觉又难……尤其一想数学,感觉良好,希望良好。生命学科,决定命运啊。想到数学,我又想到了老荆,我知道,他对我好,他也希望我高考成功,我也对我自己说,不论结果如何,老荆的情义不能忘。因为老荆和我们讲得好,一个人要学会感恩。老荆,可以说,是高中三年来对我最器重的老师,甚至没几个老师找我谈过话,因为在他们眼中,我不是他们所看好的人,能上本科的人。老荆也说过,“人活着,一定要在别人眼中体现出价值,一定要在意别人对你的认可。我觉得你其实还是有潜力的,还是值得培养的。”之后,又讲了一些话,但是那句“我觉得你还是有潜力的”让我感动,从未有任何老师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就像在黑夜中孤独摸索,突然看到了天空中的北斗星。别人可能难以想象,那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不再孤独,因为背后还有老荆相信我。从那以后我更加努力了,同时也慢慢体会老荆这个人。这个在枯燥无力学*中给我动力和感动的人,我想我是不会忘怀的。

  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我一直不敢打电话查询,最终父亲按通了号码,我的手颤抖着拨通了高考查分热线。我真的可以的。我尤其注意了一下我的数学,发挥得很好,对我来说从来有过,我又想到了老荆,感谢老荆、感谢生本。

  返校的时候,看见了高一新生来校报名,三年前那似曾相识的一幕,一瞬刷新了,我们毕业,望着远处的老荆电话打个不停,他又要忙了,呵呵,这些还是慢点打电话给他,我们的老荆,我们的朋友,真心祝愿他把“生本”进行到底,届届相传,生生受益。

  啊,三年了,真是快啊,高三都过去了,我们要说再见。真的啊,我们要走了。我们一定记住六中这块“宝地”,结果好,真好!老荆啊,唉,我们走啦,别激动,别太想我们啊,呵呵,我们的老朋友。走啦,我谨代表高三(11)班全体学生向您致敬:老荆,再见!

  无论走到哪里,六中里总有个朋友叫老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永远是朋友,那个伯伯辈和我们没大没小的老荆,要是我大点就和他结拜了!荆老师,我们走了,再见!让我们把美好的回忆永远珍藏,你有我们一个班的朋友!再见!

  高三毕业感言最新 3

  高中三年——一千个日日夜夜的埋头苦读、拼搏奋进的时光在这里定格。理想和信念在这里交融,梦想与情感在这里汇合。它不仅仅是三年的时光而已,它关乎人生,关乎未来,关乎选择,关乎面对,关乎勇气,关乎生命,关乎灵魂。抚今追昔,物换星移,我们大家即将离开母校,踏入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大家的心中默念着对恩师对同伴的深深祝福,愿用一首小诗表达深情:“和山俊秀,池水清明,三载岁月常依依;此去须怀报国志,不忘春风化雨情!”

  匆匆三年,我们大家有过悲伤有过快乐,有过失败有过成功。伍尔芙微笑着说:“让我们大家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它不仅仅是三年的时光而已,它关乎面对,关乎勇气,关乎未来,关乎选择,关乎人生。”

  高三毕业感言最新 4

  高三,

  在将要脱离它的笼罩的時候,我才能勉强看清它的全貌。

  但是,当我重新拾起回忆,并想要描述它的時候,

  却感到词穷,感到自己好像从未真正好好体验过它,

  感到它不仅仅是一年的時光而已,

  它关乎人生,关乎未来,关乎选择,

  关乎面对,关乎勇气,关乎生命,关乎灵魂。

  这一年里,我看到了一生。

  如今,让我写高三这一年,其实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

  感觉像是上辈子的事了,那些随着日子的的逼*,倒计时的开始,压力的沉重,

  从现在回望,这一年似乎什么都沒有发生过,

  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无止境的书本练*册和雪片一般的卷子,

  加上莫名其妙的冲动和憧憬,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动力。

  每天为一点小小的无聊就可以开怀大笑,为一点小事就可以争得面红耳赤,

  这一年,

  清澈的,像是回到了小時候,

  单纯的,像是脱离了這个世界,

  快乐的,仿佛飘到了天堂。

  而如今,却依旧毕业了,脱离了这一切,感觉,不切实际的轻松。

  真的毕业了,终于毕业了,居然毕业了。

  高三毕业感言最新 5

  两只美丽的蝴蝶在野花丛中翩翩起舞,顿时,野花笑开了脸,微风轻轻吹过,野花随着清风轻轻摇曳,似向每一个人展现它骄傲的一面。伫立在实*工厂3楼走廊,望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心里思绪万千……

  走进309班快三年了,这些年的同窗生涯中,有过快乐、有过荣誉、有过失败、有过感动……回头看看那光辉的岁月,面临着即将踏入社会的大门,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千千万万的感慨。两年的朝夕相处,每一件曾经刻骨铭心的事,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每一寸自己曾踏过的足迹,都令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值得我们去回味。让我们把这份难得的“生活缩影”放进青春的纪念册里——中专纪念册中,多年后的某天,坐在阳光午后的草坪上,翻开曾经的“青春专集”,给自己的永远只有满足、微笑。没有遗憾、后悔的那一页。

  走进309班,也是一种责任。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永远留一份处处为班集体服务的余地,做什么事都要想到班集体,不要与校纪班规唱反调,要想到自己没有能里为班级争荣誉,也就不要为班级抹黑。自己的日常行为将牵引着班级前进的脚步。两年的学*生涯中,在陆春桃班主任及班长欧世松的带领下,已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在学院举办的各种活动中,都取得骄人的成绩……许多无法记录的灿烂成绩都将留在电力学院的档案里,只到永远。

  有人曾把青春比喻成诗!可我总觉得有时它是一种遗憾。很多东西都匆匆在我们身边溜走,总觉得很多的梦想没有实现,很多该做的事还是没有行动。有时我发现是机会在等人,而不是人在寻找机会,面对毕业的来临,陆陆续续会有来自各个企业的招聘人员。着牙膏,机会便摆在了每位毕业生的面前,抓住了,便有了一次面试的机会,也就懂得了机会的可贵;放弃了,便失去了一次自我推销的机会,却不懂得机会已降临身边。机会,对每个人都是*等的,看你会不会去把握、去珍惜。祝愿大家在充满竞争对手的用一起跑线上,超越别人,超越自己,胜利永远属于你!

  凉风**,可美丽的电院却是一片暖洋洋的景象,每一名毕业学员都在为自己最后的学业而精心的准备,精心的策划许多事情。随着时间的冲击,会慢慢失去原有的味道,就像和同学曾经有过的矛盾,有时仔细咀嚼,却发现是甜的,可能这就是长大了吧?是啊,谁也无法拒绝成长、成熟,也许只有思考,只有长大,才能将原来那个懵懂、单纯的自己舍弃,去迎接更成熟的考验。不能怪时代的车轮滚得太快,也不怪人的脑子,而是现实的生活却带了以往令人痛苦的回忆,这样,不好吗?

  阴似箭,岁月如风。两年的中专生涯在我们的欢笑中即将拉上帷幕。让我们内心的最深处永远保留那份相识、相知、相助的时光,没有什么事情没有终点,人生,总会有遗憾。而我们的生活,就像不断搭乘一次次列车,下了这一站,又继续下一站,没有终点。

  幸福、快乐是每一部剧本的结局。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精选五篇)(扩展10)

——最新高三自我陈述报告(精选五篇)

  最新高三自我陈述报告 1

  转眼之间,我将告别多姿多彩的高中时光,回首三年的高中时光,觉得紧张、充实,令人难忘。 我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力求上进,参加了青年党校的学*,使自己的思想觉悟逐步提高。时光简朴,是非分明,谦虚诚实。在校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化学科代表工作认真负责,能替同学排忧解难。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为此,我在高二、高三年两度被评为校级三好生。

  学*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好问,有较强的钻研精神。思维较严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不断总结和探索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常与老师和同学探讨问题。学*成绩优秀,理科成绩较突出,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高中组)中获福建赛区省三等奖和厦门赛区市一等奖,为学校、为班级争光。 课余,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成绩达标。兴趣广泛,爱好问题活动,曾获得第38届校运会男子3000米第三名;39届校运会男子1500米第五名,男子3000米第二名;第40届校运会男子1500米第六名,男子3000米第二名,为班级争光。

  但由于晚上学*较迟睡,早晨上课有时迟到。我将不断总经验教训,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学*,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热血与青春!

  最新高三自我陈述报告 2

  我知道,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能够,我还会不懈地努力下去,能够在将来为社会更大的!

  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竟走过了高中生活的多半,还有两个多月就要告别高中了。回忆起来仿佛一切就在昨天。历历在目。而高中生活的洗礼,我也渐渐从幼稚走身成熟。

  刚一高中,我被班主任陈老师任命为班长,期间,我学会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培养了的能力,并了成绩。然而在学*,从高一入学开始,我仿佛一直在走下坡路,一次次的打击几乎让我失去了信心,但我从不认输,我知道路还很长,慢慢地我学会了面对,开始寻找原因,不再为失败而找借口。在与同不关系,我做得,我一直都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但老死不相往来,也都在学*、生活等帮助。在生活,我自独立生活能力还可以。

  随着时光的流逝,3年美好的高中生活就快要结束了,高中生活紧张而有节奏,在这3年的生活中,我学会了很多。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更加的热爱自己的祖国了。

  在这3年中我从不放任自己,认真改正缺点,待人亲切友善,热心帮助同学,把与同学的关系处理的十分融洽。我热爱劳动,有集体荣誉感,具备管理才能,多次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增长自己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祖国的栋梁。

  最新高三自我陈述报告 3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生活,历历在目:

  三年来,学*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

  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高一年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高二以来任班级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班级联欢会,集体舞赛。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三年的高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但是,通过三年的学*,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己,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最新高三自我陈述报告 4

  高中三年已接*尾声,我已徘徊在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的路口。回顾即将告别的高中之旅,我将衷心道一句:高中生活,让我无怨无悔!三年光阴,对我来说充实而短暂,它的存在让我变得成熟,更敢于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倘若把高一比作乐园,那么我情愿自己作一名旅游者,呆着那份稚气与懵懂而来,临别时收获了两年后必备的这份稳健与基垫;倘若把高二比作青云梯,那么我情愿自己正阔步向前行进,带着已有的。那份稳健与基垫,附加在高二生活中新一轮的.积淀,正在向最后的重点线飞奔,企盼离重点不太遥远;倘若把高三比作最后的加油站,我情愿自己变成马力十足的马达,渴望最后一轮冲刺的到来!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本人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学*成绩优异,在学校里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伙伴,在同学有困难时会积极帮助。在家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语言文明有礼,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在高三最后的一年里,我会继续努力,争取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写,也为学校争光,为父母添彩。

  最新高三自我陈述报告 5

  光阴似箭,高中生活在不知不觉中飞逝而过。回首三年历程,我从一个懵懂顽童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即将面临高考的选拔,我首先感激培养我的学校、社会及养育我的父母。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明辨是非,关心国家大事,为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而努力学*。在校,我模范遵守校纪校规,以强烈的团体荣誉感和高度的职责感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高中三年均担任班级学*委员,组织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表现出较强的组织本事,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并在同学中树立较高威信。我严于律己,进取心强,报名参加**学*小组,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向党组织靠拢。*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培养自己的本事。多次参加青年自愿者活动,具有乐于助人的品德。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高中三年均被评为校三好生,并于高二年被评为市级三好生。

  学*成绩优异,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在学*过程中不断总结,能融会贯通,发挥思维敏捷,理解本事强的优势,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多次取得文科一、二名的好成绩,并参加数学、英语、生物竞赛班,努力为校争光。荣获省第六届中学生生物竞赛厦门赛区三等奖,在高三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福建省三等奖,全国优胜奖。

  在日常生活中,我十分重视锻炼身体,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体育成绩优秀,体锻达标。我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尤其喜欢唱歌和绘画,曾在年段书法比赛和手抄报比赛中获奖。热爱劳动,能认真负责做好每一次值日生工作。

  经过三年学*,我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提高,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还应更细心,防止因审题粗心而失分,争取在高考中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向祖国汇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