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 1

  1、 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通过练*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 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 “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非浅。

  3、 精选*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集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 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 2

  这是第二次带高三的语文。记得第一次,也就是三年前,好像那时教学用的材料多是领导选择印制的,学生手头没有答案,老师手里有答案,学生没有靠头,只有做,做不对,我们可以再讲,好像就这样过来了。那时我正在相亲,谈恋爱,预备结婚,所以没能在教学上付出全力的思考。学生没能吃上我的喜糖,因为他们一毕业,我在暑假结婚了。新的高一在寒假之后就吃上我的喜糖了,那是生孩子,所以您看我连结婚生子都在假期进行,唯恐耽误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这样好的教师,哪里找,可现在这小子正处于可怕的职业倦怠期。

  这次带高三,情况有很多变化。有手机的学生更多了,对升学有信心的学生更少了。资料有答案,学生反而懒得做。

  先说有哪些因素在阻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萧伯纳曾说:学校并非学*之地,为什么最应该成为学*的好地方的学校,反而不是学*之地呢?

  首先,师生没有自主性。

  虽然也在提倡分层次作业教学,如何实施?特别是语文的作业,基础知识部分,如何分层?作文如何分层?无论如何分层,作业不是自留,就几乎是在被动地学*;老师布置作业,不可能出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学*。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留作业,或许才是出路。

  同样,老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也不能用那一张僵化的教案纸来束缚。填写复杂的教案纸,就是在束缚老师的自主性。

  教案和教学设计最好,不定量且形式多样化,比如把教案纸换成比较好的笔记本,老师可以随意记录整理教学预设反思等。老师会珍惜这个教学成长记录本的。而不像现在的教案纸,几乎没有保留的价值。而且这个笔记本,书写的多少不要做量化。然后结合电子教学设计、电子资料档案袋等。老师的备课还可以就放在教材和*题册上,特别是教材更换少,更是可以反复使用。

  师生只有获得了真正的自主性之后,才能投入地工作和学*,有意义的工作和学*才有可能发生。不是一定发生,因为师生获得自主性,也可能去用自由时间做别的事情了,这就需要进一步想办法。

  其次,教育的根被挖掉了。

  什么是教育的根?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根。教育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现在的教育在给孩子灌输生存竞争和成功学,激发的是物质享受的欲望。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有真诚和智慧?同事之间在竞争,学生之间在竞争,很难产生真正的合作。老师很难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学生只是付钱雇佣了我。

  最后,不读书,不集中学*,很难有探究性的学*。

  比如文科类学科,语文、政治、历史、地里,作业应该主要是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特别是在高一、高二阶段,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养成阅读*惯,而不是做题*惯。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才能慢慢学会思考,才能逐渐产生探究性学*。我们的学生,应集中培养他们在某一个感兴趣学科的信心,由自信产生更多的自尊需求,然后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学科的学*。就像华德福的教育,他们这一段时间集中学*数学,有一定明显的提高之后,再放下学*别的科目。

  七年过去了,我和语文的恋情,正面临七年之痒!正是该好好总结,对于自己对于学生,我们播种了多少幸福,收获了多少幸福,获得了多少成长,提升了多少智慧。而这些几乎是很难量化的。你可以量化身高体重,但是你无法量化心灵的成长;你可以量化金银财宝,但你无法量化幸福感;你可以量化知识,但你无法量化智慧。这就是教育的悖论所在,我们在量化的东西,都是浅层的末端的,是真正教育的副产品。

  这七年的语文教学,我只想问自己:我书读得怎样?我是否培养了爱书、爱读书的学生?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 3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课往往令教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资料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三是天天作题,学生机械麻木。如何上好复*课,就成了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的设计理念是:

  1、复*教学要给予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发展的天空,让他们愿学、会学、乐学,从中真正体味到没有考试压力下的复*乐趣。

  2、复*教学在发展语文本事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彻底从考试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品尝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3、复*教学要联系实际,走向生活,要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4、复*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5、复*要有针对性,抓住考点。

  拟公益广告是*几年新出现的一个考点,资料不多,考分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学生得满分的不是很多。原因在于学生*时所练不多,对写作技巧掌握甚少,细节部分处理不到位,更有甚者,少部分学生弄不清“公益广告”的概念。

  我设计这节课,解决的重点有三:一是广告知识,二是什么是公益广告,三是创作技巧。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公益广告的创作技巧,以便学生在高考中多拿分。

  过去的这一节课,留给我的思考是永久的。我认为,复*课也能够进行探究性学*,复*课也能够生活化教学,语文复*的领域无边无际。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 4

  面对全国卷,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们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与教学策略;新学期的高三教学我不能不做及时的调整,而我的学生经过了一个暑假的磨砺,好像在新学期绝大部分人似乎都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从九月一日到今天头尾上了四天的课,都是复*课,主要是复*文言文,上课的重点自然与*时的新课教学是有区别的,而且这样的复*课主要还是要帮助学生找出复*过程中还可能存在的不足与缺憾,同时针对学生的这些薄弱点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讲解指点,能够让学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学*状态,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较好地完成复*任务。

  教师的教学点还是着重选择那些学生在自己复*的过程中暂时无法弄通弄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较为到位的讲解与拓展,争取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学*效果。

  课堂气氛还是比较轻松活泼,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解,不是刻板的训练,尽可能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事例,选择学生喜欢听的那些语气、语调来表达,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来讲解。客观上说,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的效果,毕竟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还是有教学激情的,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如此的教学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

  除了课内的复*,最*的教学还是突出了时事评论带入课堂,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并上台点评,采用就事论事的方式,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刚开始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第二三天慢慢地发现学生其实很聪明,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时事评论家。

  但是回顾这几天的教学,我还是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学生的量多,要做到人人落实还是有一定的难处;课堂的复*课还是无法完全做到人人满意,人人接受。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 5

  连续半年多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思考。下面我想谈谈我所思考的几点问题:

  1、对语文学科特点认识的偏差

  众所周知,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

  抱着这样的认识学*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语文学*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

  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这从我所带的两个班中部分同学身上得到了印证,具体姓名就不列举了。

  2、对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认识不足

  语文基础知识在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分值很高,所以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高低,教师学生在高三语文复*中都知道重视,但复*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了问题。教师虽然重视字词句的讲解,但是学生抓得并不紧,认为基础知识很枯燥,并没有多大用处,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一部分,自己课后不去归纳总结,结果一到考场上,基础知识题的得分总是不如人意。

  今年的江苏高考很多同学在分数下来后都说语文没考好,实际上就是他们基础知识薄弱、*时阅读面窄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时语文教学,在*时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抓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重视语文基础的积累,让学生重视语文阅读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对学生学*积极性的调动不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能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去主动学*。而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热情。

  我们应坚信自己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都有能力考出语文学科的好成绩,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传达这种信息,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肯定他(她)在语文学科的天赋、潜力,少些批评、斥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积极性,建立对语文的学*信心,激发其更好的学*表现。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

  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1)

——高三语文老师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高三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1

  这是第二次带高三的语文。记得第一次,也就是三年前,好像那时教学用的材料多是领导选择印制的,学生手头没有答案,老师手里有答案,学生没有靠头,只有做,做不对,我们可以再讲,好像就这样过来了。那时我正在相亲,谈恋爱,预备结婚,所以没能在教学上付出全力的思考。学生没能吃上我的喜糖,因为他们一毕业,我在暑假结婚了。新的高一在寒假之后就吃上我的喜糖了,那是生孩子,所以您看我连结婚生子都在假期进行,唯恐耽误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这样好的教师,哪里找,可现在这小子正处于可怕的职业倦怠期。

  这次带高三,情况有很多变化。有手机的学生更多了,对升学有信心的学生更少了。资料有答案,学生反而懒得做。

  先说有哪些因素在阻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萧伯纳曾说:学校并非学*之地,为什么最应该成为学*的好地方的学校,反而不是学*之地呢?

  首先,师生没有自主性。

  虽然也在提倡分层次作业教学,如何实施?特别是语文的作业,基础知识部分,如何分层?作文如何分层?无论如何分层,作业不是自留,就几乎是在被动地学*;老师布置作业,不可能出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学*。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留作业,或许才是出路。

  同样,老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也不能用那一张僵化的教案纸来束缚。填写复杂的教案纸,就是在束缚老师的自主性。

  教案和教学设计,不定量且形式多样化,比如把教案纸换成比较好的笔记本,老师可以随意记录整理教学预设反思等。老师会珍惜这个教学成长记录本的。而不像现在的教案纸,几乎没有保留的价值。而且这个笔记本,书写的多少不要做量化。然后结合电子教学设计、电子资料档案袋等。老师的备课还可以就放在教材和*题册上,特别是教材更换少,更是可以反复使用。

  师生只有获得了真正的自主性之后,才能投入地工作和学*,有意义的工作和学*才有可能发生。不是一定发生,因为师生获得自主性,也可能去用自由时间做别的事情了,这就需要进一步想办法。

  其次,教育的根被挖掉了。

  什么是教育的根?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根。教育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现在的教育在给孩子灌输生存竞争和成功学,激发的是物质享受的欲 望。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有真诚和智慧?同事之间在竞争,学生之间在竞争,很难产生真正的合作。老师很难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学生只是付钱雇佣了我。

  最后,不读书,不集中学*,很难有探究性的学*。

  比如文科类学科,语文、政治、历史、地里,作业应该主要是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特别是在高一、高二阶段,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养成阅读*惯,而不是做题*惯。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才能慢慢学会思考,才能逐渐产生探究性学*。我们的学生,应集中培养他们在某一个感兴趣学科的信心,由自信产生更多的自尊需求,然后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学科的学*。就像华德福的教育,他们这一段时间集中学*数学,有一定明显的提高之后,再放下学*别的科目。

  七年过去了,我和语文的恋情,正面临七年之痒!正是该好好总结,对于自己对于学生,我们播种了多少幸福,收获了多少幸福,获得了多少成长,提升了多少智慧。而这些几乎是很难量化的。你可以量化身高体重,但是你无法量化心灵的成长;你可以量化金银财宝,但你无法量化幸福感;你可以量化知识,但你无法量化智慧。这就是教育的悖论所在,我们在量化的东西,都是浅层的末端的,是真正教育的副产品。

  这七年的语文教学,我只想问自己:我书读得怎样?我是否培养了爱书、爱读书的学生?

  高三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2

20__年6月,我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在语文方面,我教的两个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两个文科班总人数是93人,其中120分以上的有3位。110分以上的有16位。100分以上的有32位。其中最高分为127分,在全县排名前列。回顾经历,有很多感慨。但身为高三教师,位居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前线,感受最多最深的还是我们如何围绕高考进行复*。下面就根据一年的经历谈谈语文的教学。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高考中把语文考好,必须做好分析学生、注重策略、总结反思三方面。

一、说说学生。

就自己所带的两个文科班的学生而言,高一入学成绩基础不牢固,分班后又因为某些科目不好或者对考大学没有信心,所以才选择文科,可以说语文整体水*很差。这一群体也代表了普通中学文科班语文的特征。

(一)对语文学*的认识欠准确。理科科目通过题海战术能够在考试中取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所以在复*中的地位很高,它们往往是学生优先选择的科目。而语文成绩的好坏在于长时间积累的多少,很多同学认为我读语文,成绩也是那样,不读也是那样,结果放弃了语文的学*。但到了高三,语文的150分在高考中也是150分。如果还停留在对语文不正确的认识的情况下,就不可能跟着老师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去反复记忆那些琐碎的语音、字形、成语的东西,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面对一篇文章,去潜心钻研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章,就很少在课外主动的去积累、去练*、去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和文学素养。

(二)学生自身原因。由于我们的学生处在高考金字塔的底部,很多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考大学是非常难的事情,加上父母很少过问他们的成绩,致使一部分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对成绩非常麻木。体现在语文上就是主观题干脆不做,只做选择题。

(三)普遍缺乏正确的学*方法。一是不注重积累:识记环节抓得不紧,32分的选择做的很差。背诵默写不能得满分。二是不注重回顾总结——高三的考练虽然多,甚至考练过的*题在高考中原样出现仍然不会做;日常考练大多数时候多多少少都有点流于形式,前学后忘,没有实效;日常作文训练停留在完成这个层次上,不能形成连锁效应,没有整体效果。三是缺乏大语文的观念,只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写作文,内容向外拓展不够,素材事例不新鲜。不能结合热点写出体现真、善、美的文章。

二、说说教学策略。

从教师这一角度来看,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变被动为主动,非常重要。

(一)让学生重现认识语文。高考对于文科生来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在*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灌输语文成,则高考成;语文败,则高考败的思想。注重在完成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注重人文教育,让学生发现语文的美,让他们爱上语文。再从应试角度上,让学生明白选择题的好坏对语文成绩高低的影响。

(二)教学环节的实施。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教学环节的策略也很重要。我们的学生情况是基础薄弱,我们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有的放矢。下面说说的教学过程:

第一轮复*:8月—3月“一模”前。重点是全面落实考点要求,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1.完成的内容及顺序:

(1)课内文言文复*。(8月份完成)

(2)高考文言文专题复*。(9月正式开学—“国庆假”结束前完成)

(3)诗歌鉴赏和语言基础知识。(10月-11月)

(4)现代文阅读(必考、文学类、实用类)。(12月-1月)

(5)语言表达、字词、拼音、病句等。(2-3月)

(6)古诗文默写。(每周二次)

(7)作文。(每周一次)

2.使用资料:

①《名师面对面》复*用书、备课组自编资料等。

3.达成目标的具体操作:

(1)课内文言文复*。

重点: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5课文及《唐诗宋词元散曲》、《唐宋散文选读》中古诗文要点的回顾与整理。(重点是古文)

复*方式: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分别复*课文,朗读课文(主要利用早读、课前),理解文意,重点整理文言实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活用等)、文言虚词用法、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重点语句翻译、课文内容素材积累整理等。

(2)高考文言文专题复*。

复*方式:文言文复*尽量结合前阶段课内文言文复*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掌握;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相关考点解说(本部分针对考点,对考生进行应试策略及技巧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应试策略及答题技巧,引导考生形成解题、答题的科学思维),结合经典高考试题进行;完成与各考点对应的高考经典试题。复*中重在掌握高考要求,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提高应考水*。每天一练一讲。

(3)诗歌鉴赏和语言表达。

复*方式:备考时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专题和名师面对面相关考点的讲练,特别是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讲练。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系统的把握;并结合20__年各地诗歌鉴赏题讲练。

(4)现代文阅读(必考、文学类、实用类)。

复*方式: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相关考点解说,结合经典高考试题进行。复*中重在掌握高考要求,培养阅读能力,掌握读懂文本的基本方法,读懂题目的方法,解题的方法,提高应考水*。

(5)语言基础知识

复*方式:高三此部分内容采用以练带讲的方式,在2-3月份与语言表达同时进行,每周用两节课复*,在学生阅读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相关考点解说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训练。并在下午第八节课按计划完成25分钟专项练*。

(6)古诗文默写。

复*方式:高二就发放高考要求背诵的内容资料,利用早读背诵,并进行检测。高三主要以检测过关为主。要求逐篇(首)默写过关。

(7)作文。

一周一次大作文训练,在高一、高二作文序列专题的基础上分文体分专项序列训练,突出记叙文、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还要结合课前演讲、素材积累、读书笔记、周练进行)

4.要求:

①利用好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落实好考点要求;

②引导学生自觉构建高考知识网络;

③讲练到位;

④充分利用好早读和语文专项训练时间。合理安排课后训练。

第二轮复*: 3月“一模”— 5月“二模”,重点是知识迁移,提升能力。

复*方式:

①针对第一阶段备考中存在问题以及高考变化作相应补充,进一步突破学生的难点。

②重视练和测,在练中夯实基础,在练中培养感觉,练出速度。

③基础知识训练保持一定的训练量。

④作文方面加强“创优”指导。

⑤指导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思路、讲联系、讲方法;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看书后(或互相研究后)能会的老师不讲,讲了以后学生也不会的老师不讲”。特别要引导学生养成做题后反思的*惯,做到每做一道题有每一道题的收获。

第三轮复*:5月“二模”—6月,重点是补缺补漏,调整心态。

复*方式:

①对照考纲查缺补漏;

②对一模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

③抓学生的“增分点”。

④作文方面进一步进行考场作文的强化训练以及考场作文“救急”措施的训练。

⑤精选各地模拟题,重组或改编,为有针对性地突破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训练。不浪费一秒钟,不空说一句话,不枉做一道题。

⑥加强个别辅导,进一步规范答题,防止非智力失分。

(三)教会学生有的放矢。在高考中,非智力因素很重要。我告诉学生要认真分配好120分钟,前90分钟做作文以外的题目。过了90分钟,再多没做好也应该先放下先写好作文再说。对于作文,字一定要写工整,字数一定要写满800字,开头要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点题,中间结合例子夹叙夹议,结尾采取一定的句式扣题!

三、说说总结反思。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要结合学情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的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一年的高三备课,在这一方面我个人觉得做到不够,以后要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结合本省的高考题出好每一份试卷,把空间适当留给学生,通过不断的总结,才能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高三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3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__年的9月份开始,20__届的复*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本事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终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课、作文复*课、试卷讲评课等,不一样的课型有着不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料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方向:紧扣《考试说明》

  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能够从必须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本事体系;还能够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景合理地分配复*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效率。

  复*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资料,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所以,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经过练*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本事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本事和语言表达本事,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匪浅。

  3、精选*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本事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忙。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能够这么说,学生作文水*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景,及时调整复*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团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团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进取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资料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高三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4

  连续半年多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思考。下面我想谈谈我所思考的几点问题:

  1、对语文学科特点认识的偏差

  众所周知,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语文学*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这从我所带的两个班中部分同学身上得到了印证,具体姓名就不列举了。

  2、对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认识不足

  语文基础知识在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分值很高,所以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高低,教师学生在高三语文复*中都知道重视,但复*效果不尽如人意。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了问题。教师虽然重视字词句的讲解,但是学生抓得并不紧,认为基础知识很枯燥,并没有多大用处,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一部分,自己课后不去归纳总结,结果一到考场上,基础知识题的得分总是不如人意。今年的江苏高考很多同学在分数下来后都说语文没考好,实际上就是他们基础知识薄弱、*时阅读面窄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时语文教学,在*时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抓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重视语文基础的积累,让学生重视语文阅读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对学生学*积极性的调动不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能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去主动学*。而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热情。我们应坚信自己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都有能力考出语文学科的好成绩,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传达这种信息,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肯定他(她)在语文学科的天赋、潜力,少些批评、斥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积极性,建立对语文的学*信心,激发其更好的学*表现。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高三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5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课往往令教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资料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三是天天作题,学生机械麻木。如何上好复*课,就成了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的设计理念是:

  1、复*教学要给予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发展的天空,让他们愿学、会学、乐学,从中真正体味到没有考试压力下的复*乐趣。

  2、复*教学在发展语文本事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彻底从考试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品尝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3、复*教学要联系实际,走向生活,要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4、复*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5、复*要有针对性,抓住考点。

  拟公益广告是*几年新出现的一个考点,资料不多,考分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学生得满分的不是很多。原因在于学生*时所练不多,对写作技巧掌握甚少,细节部分处理不到位,更有甚者,少部分学生弄不清“公益广告”的概念。

  我设计这节课,解决的重点有三:一是广告知识,二是什么是公益广告,三是创作技巧。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公益广告的创作技巧,以便学生在高考中多拿分。

  过去的这一节课,留给我的思考是永久的。我认为,复*课也能够进行探究性学*,复*课也能够生活化教学,语文复*的领域无边无际。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2)

——高三语文专题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高三语文专题教学反思 1

  一年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知道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这可以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只有不断地复*,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助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七、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八、管理至上,指导为重。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和复*,把学生由“学*”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考是一次检阅,高考是一位老师;它检阅着我们老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它引导着我们走向更正确的教学之路。它让我看到许多教学的不足和缺憾,同时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未来的教学,我心中似乎越发清楚。

  高三语文专题教学反思 2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 、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和复*?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助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高三语文专题教学反思 3

  高三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埋头苦干,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本届的高三语文教学让我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下面是我本学年来对高三语文复*的几点感悟: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但*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大家通常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具备实用价值的工具学科,更是一门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应该充满生机,应该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培养他们充足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充实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远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特别强调的一个内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应该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现在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应该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三、回归教材

  高三复*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的有效策略。

  *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的复*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如: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四、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可以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内容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变成丝,花变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五、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现实,最接*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写作有源头活水,可以使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知道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高三语文专题教学反思 4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 、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和复*?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助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高三语文专题教学反思 5

  "培优补差"是高三教师的一个很响亮的工作口号.从字面理解,似乎颇有些因材施教之意味,甚至还体现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的理念;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质却与这样的理解相反.首先,这里"优""差"评定的依据,就是学生考试的分数;其次,这种考试都是高考的模拟性质的,具有非常刚性的选拔性.如此有悖于高中课程目标的"培优补差",何以如此响亮地喊出来呢除了外部的体制等现实原因外,可能与人们对高三语文教学及其"培优补差"的本质认识不无关系.

  高三语文教学的性质是什么何谓"培",怎样"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仍然是"面向大众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它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和有关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这里,不难理解高三语文,同样具有大众,素质,基础教育的性质.

  然而,在应试的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似乎就只是剩下:盯着"考分",对"优生"加大"培养"力度,对"差生"加大"补*"强度.可是语文"考分"与"培养""补*"的努力没有正比关系.一个期中考分全班第一的"优生"加大"培养"力度后,到了期末考试,她却失去了名列前茅的光荣;而并没怎样对"一模"考试中的"差生"加大"补*"强度,可"二模"时,他的考分却挤进了"优生"的行列.语文考分像股票涨落曲线一样,让有的学生意外惊喜,又让有的学生莫名失落,更让语文教师尴尬无奈;不管"培养"多有力度,也无论"补*"多有强度,高三语文教学的信度,却遭到这种的考分涨落曲线的无情嘲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方面,作为选拔考试,区分度是其重要的质量指标,它就是要把考生按分数的高低排出名次来;而参加考试的人数一定,无论考生考试状态怎样变化,其名次序列总是一定的.在同一考试选拔中,"优"与"差"是互为参照的;也就是说张三考分"优"了多少名次,就意味着有个李四要"差"多少名次.

  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很难用考分量化的.目前高考命题技术很难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设题,甚至在"能力"目标上也都如此,即便勉强设题(如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难点重点探究,作文等),但评分标准也很难把握,而这些目标又恰恰是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因此,用考分来界定"教"的好坏,判断"学"的"优""差",就很不科学;而把学生考分提升了若干名次看出是"培优"的成果,不是无知,就是狂妄.在考生人数和录取指标一定的高考选拔中,"优""差"的竞争,就有"你死(优)我活(差)"的残酷性.正如跑步比赛一样,按名次取胜,名次只取决参赛者彼此实力的对比关系;比赛名次的改变,也只是彼此实力对比关系的改变.如果同时加大"培训"的力度和强度,并也确实"提速"了,但只要"提速"的幅度并没使彼此实力对比关系发生改变,那么彼此的名次关系就不会改变;相反,"培训"力度和强度并没有怎样加大,那么彼此的"优""差"的关系同样会因彼此实力对比关系的不变而不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优""差"的名次,与单方面的"培优补差"无关,只取决参加这种选拔赛各方实力的对比关系.

  用这样一种选拔性质的考试作为基础教育评估形式,就必然使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个学生,教师,学校陷入一种残酷而无聊的竞赛中,彼此使尽解数地争夺更快,更强,更大,更"优",就成为一种教学竞争的常态.可是人的能耐总是有限的,恶性竞争使彼此疲惫不堪,但捆绑在这种竞争中的巨大利益,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使得参赛各方不得不把"喝***"或"偷跑"等违规手段当作取胜的绝招,严重破坏了基础教育的正常秩序,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公民教育异化了一场满足"精英"对社会资源占有欲望的争夺战.

  "选拔人才"的.应试教育,就如此公然地把"起跑线"不断地"前移"到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同时又将起终点"后推"到了硕士博士生的考试,以致中国所有学校都笼罩在一场起点和终点都很模糊的择校升学跑步比赛的紧张气氛里.而高中阶段普遍"加班加点"的补课,就是最典型的"偷跑"行为,所谓"培优补差"自然就具有了赛前违禁偷"喝***"的性质;只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质,使得高三语文的"培优补差"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令参赛者"兴奋"罢了.

  本来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空间".这种素质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评估应该采用定性考核的形式,即便采用定量的考试形式,其性质也应淡化考试的选拔性的,突出其诊断性或甄别性,高中毕业考试,也只能是类似驾驶执照获取性质的水*达标考试.唯有如此,"偷跑"和"喝***"似的"培优补差",才可能得以遏制.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却处在以升学率为为重要的教学评估指标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三语文教学除了这种"喝***"的"培优补差"外,几乎就没有其他作为了.然而,不管"培优"还是"补差",其实都是选用年度,地区不同而格式一样的考试题折磨学生;"培优"也罢,"补差"也罢,其实都是"题海战术".在这样的"题海"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读写能力又怎样"训练"得出来呢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3)

——高三语文优秀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高三语文优秀教学反思 1

  应该说,在一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我秉承了我一贯的教育教学理念,我自以为是有效果的,在这里略谈几点,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面向全体,关心全面。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这话说起来未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句实话,一句很有价值的实话。

  不管成绩如何,所有的学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都希望看到他们各得其所。所以,我的做法是:真正面向全体。有语文天赋、成绩优秀的同学,重在督促,指出不足;中等生,重在鼓励,适当提问,调动学*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同学,我特别重视——是发自内心的那种重视,帮他们找到差距,准确定位,树立信心,作业有针对性、多检查。

  我关心学生是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学*,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甚至关心他们的家庭。我与学生谈心,经常是手里一份成绩单,分析语文成绩,也分析其他学科成绩;谈学*,也谈生活;谈学生,也谈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有时,我与他们一起分析总分,寻找差距,共同探讨薄弱学科成绩提高的方法;有时,其他学科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就为他们和任课老师“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多的时候,我鼓励他们主动找老师特别是找我谈心,学*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都可以。学生来了,我就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他们适当的指导。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倾诉,只需要宣泄,说出来了,心里就痛快了,而我,喜欢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虽然我不做班主任,但学生的事,只要我看见了,就都管,成绩不好啦,思想开小差啦,生病啦,父母生病、吵架啦等第等第。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跟我的关系比较*,我说的话他们也就喜欢听了。哪怕有时我发火,他们也能理解和接受。

  二、落实基础,重视纠错。

  在学科教学中,我很重视基础的落实。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1、重视积累。如字音字形复*中,我常常把由同一个偏旁或部首构成的常见但又难以区别的形*字交给学生,让他们查出读音,组成词语,记在积累本上*时经常拿出来看。

  2、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训练贯串于各个专题复*之间,以免生疏。训练中让学生养成查词典的*惯,必须保证正确率。

  3、重视纠错。练*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检查了以后要明确,首先是写,字音字形题,指名学生到黑板订正,这样比较直观,改得对不对、全不全,一目了然,更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其次是讲,同义词辨析、语病辨析、成语的使用、标点的使用题不厌其烦地讲,当然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惯也就养好了。

  三、重视情感教育。

  与学*成绩相比,我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行,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影响。

  首先是言传。把我的看法告诉他们,多宣传正面的、积极健康的东西,把自己在各媒体上所了解到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件讲给他们,并加以评价。

  其次是身教。一个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喜欢学生说的,我自己首先不说;不希望学生做的,我自己也绝对不做。

  还有就是让他们自己体会。我会把自己喜欢的那些最能使人感动、震撼的文章复印下来,张贴在班级的“美文欣赏”一栏内,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学生有了感情,有了正确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会做人了,对学*尤其是对语文学*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高三教学反思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考纲》,把握《考纲》的精神,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因而,复*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所以、我觉得高三整个复*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目标、计划,稳扎稳打,打好每一知识内容的攻坚战。

  同时,由于高三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必须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好得多,同时,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文翻译之后,偶尔穿插古诗鉴赏,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练*后,一下子驰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壮阔天地中,领略中国文学的最辉煌篇章,那种雄奇、壮美、深广、博大,必定让学生感慨不已、欲罢不能。这远比机械的操作文言翻译板块和古诗赏析内容来得更好。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特别是仿句、扩句)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学*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而不能打乱整个复*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在这里,“系统、灵活”集中表现为“全面完整、有条不紊、主次得当”。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师的进度,灵活穿插知识点,及时训练,补偏补弱,做到举一反三,调整总结。相信,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复*阶段,学生都会有进步,日积月累,某一天,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

  高三复*,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极为关键。同时,必须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规定,明确包括作业在内的各项要求,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拖沓现象。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如果这两方面结合有效、操作得法,学生的成绩是大有可为的。还有,教师要与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师生互为理解、配合的基础上收到奇效。

  高三语文优秀教学反思 2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考纲》,把握《考纲》的精神,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因此,针对的特殊性,复*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因而,复*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所以,我觉得高三整个复*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目标、计划,稳扎稳打,打好每一知识内容的攻坚战。

  同时,由于高三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必须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好得多,同时,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文翻译之后,偶尔穿插古诗鉴赏,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练*后,一下子驰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壮阔天地中,领略中国文学的最辉煌篇章,那种雄奇、壮美、深广、博大,必定让学生感慨不已、欲罢不能。这远比机械的操作文言翻译板块和古诗赏析内容来得更好。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特别是仿句、扩句)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入进行;现代文阅读和练*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学*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而不能打乱整个复*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在这里,"系统、灵活"集中表现为"全面完整、有条不紊、主次得当"。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师的进度,灵活穿插知识点,及时训练,补偏补弱,做到举一反三,调整总结。相信,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复*阶段,学生都会有进步,日积月累,某一天,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

  高三复*,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极为关键。同时,必须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规定,明确包括作业在内的各项要求,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拖沓现象。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如果这两方面结合有效、操作得法,学生的成绩是大有可为的。还有,教师要与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师生互为理解、配合的基础上收到奇效。

  高三语文优秀教学反思 3

  高考已经过去整整三个月了,又迎来了一批新的高一学生,重新回到起跑线,开始了新一轮的长跑。回顾这一年的高三语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深思的地方。高三四位语文老师,只有一位是从高一年级带上来的,剩余三位全是中途接班。我所教的高三六班与高三八班,是理科重点班,其中高三八班又是学校特意在高三年下学期分出的提高班,而我是进入高三才带这提高班。今年是我省进入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一切都要在实践中摸索。本届学生又是经历课改的一代,小学课改,初中课改,高中又赶上新课改。面对压力与困难,我立足现有实际,“精研新版课标,细琢授课方法,倾情课堂教学,尽责课内课外”,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全力投入到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努力把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完成好。

  一、坚持学*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把脉定向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来实现的。语文教学在*年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那种统得过死、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

  首先,“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作出的权威性规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的是让学生通过专门的学*学会母语,学会运用母语将来好从事社会工作,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追求的是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突出的是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即每个学生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其次,“新课标”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教育部新课标下发后,广大语文教师放下了思想包袱,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展示课”上,执教老师弘扬了人文性,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通过播音乐、放图像、正反辩论、课本剧演出,无论是教者还是学生,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借助这些先进的电子手段,把以前用语言很难讲明的意境通过动漫等形式展示出来,达到“教师一键波动,学生一眼既明”的效果,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修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深入研究高考卷,为语文复*寻找规律

  语文教学到了高三年级,整个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在高考前,抓好语文复*任务。在正式展开复*之前,我针对20xx年高考的新形势,认真研读了xx年考纲、考试说明以及20xx年全国总共18份高考试卷,特别是重点关注5个新课改区(广东、山东、江苏、海南、宁夏)的高考试卷,认真分析,深入领会,精心选题。我们发现新课改地区试卷结构及考试内容均有很大的变化:试卷分甲卷必考与乙卷选考两部分;考试内容增加了探究能力测试与选考试题,修辞部分由原来的8个增加为9个,语言表达部分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等等,可谓考点细实,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因此,要求复*内容应该全面、系统,落实考点必须训练到位。

  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认真制定高三复*计划。

  “心有考纲,备考不慌”。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总则,也是我们复*备考的总纲。认真研学考纲,对于备考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校领导起到了指引作用。我们拿到的一些资料与后来省里统一下发的大纲内容几乎完全一致,我们走在了省里的前面。

  为了高三教学有的放矢,少走弯路,高三教师一定要先熟悉考卷框架,掌握题型与分布,落实各知识点的构建,抓住典型题目和创新题目,举一反三,制定高三复*计划。今年黑龙江省面临新课改后的第一届高考,高考如何考,大家心里都没数。在考纲还没有下来之前,复*方向如何走,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我们语文组还是认真研究*几年的高考试题,力求自己把这几年的全国卷和海南、宁夏卷都做一遍,总结一些要点,给学生讲解。

  在20xx年考试大纲指导下,我和其他三位语文老师一道,从贯通教材基本知识,提升自我运用能力入手,我们备课组沿袭了以往的好*惯,知识点落实到人,资源共享,注重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三语文复*三个阶段计划。即:教材复*理清知识点,专题复*发现学生长处,综合模拟分析试题思路。明确了目标,复*时自然知道训练什么,怎么训练,也就容易事半功倍。当然也要关注新的动向,如有改动之处,当然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二)着重强化知识点。

  “教材是个例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

  对照语文大纲要求及复*内容六个能力层级,四大板块,二十五个考点”,我带着学生对于教材中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将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同类合并,做到由一个知识点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例如复*文言文时,就要求学生重新学*高中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从课文中积累文言文知识。与学生共同归纳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交给学生解题技巧,同时做一篇文言文阅读,通过阅读训练一边给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一边熟练解题技巧。

  同时,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我们狠抓了大纲中要求必背的初中50篇,高中14篇。复*时我采取强制性定篇定时检查的方法,每个星期指定背诵篇目,下星期以默写形式检查,默写不出的,抄写三篇,再默写,直到默写出为止。这方法效果还不错,学生默写过的一般能写出。

  (三)因材施教到个人。

  每次考试之后,我们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面:语言知识运用的成语病句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选考题中的文字表述部分,还有作文。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管理,了解每个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的规律。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能得分的考点讲详做细,争取能得分的不失分,能得高分的不得低分。练*也好,作业也好,都以检查批改为主,重在检查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力争把目标落到实处,细化内容,序化训练,深化辅导。

  对病句题,可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学生知道有六大病句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就此判定这个句子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而且学生对于语法知识是特别的头痛,这样师生都减轻负担。

  对诗歌鉴赏,我们分三步进行复*:

  (1)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

  (2)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作为一般常识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

  (3)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同时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12种诗歌鉴赏题型,熟悉答题步骤与答题术语。

  (四)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

  进入高三,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困难,学生的复*训练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忽略训练和试卷讲评的过程。我认为认真抓好讲评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惯,是高三复*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讲评时要讲清试题的角度,即这道题是怎样来考的;还要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如判断语句是否有语病常用三种方法:语法结构分析法、逻辑事理分析法和表达效果分析法。而对一些经典题型,更是不厌其烦地讲,不仅是老师讲,而且也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每道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讲思路,讲答题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的*惯也就养成了。每次的练*卷,即使不是全批全改,也会抽查一部分典型生来改,以了解全部学情。而综合卷,则一定全批。

  另外,讲评中还特别注意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批评、指责、扬一批人压一批人,或者以“高考题比我们的练*更难”相威吓,都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负面效应。

  三、不断总结新经验,为下届高三提供借鉴

  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时讲课要注重积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积累易读错、写错的字词5个、成语1个;每个月除月考外额外完成*作一篇;坚持在每节课前五分钟开展诗词赏析或演讲成语故事或介绍名句等小活动,通过这三项常规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同时发展。

  二是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创设语文学*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1、要求学生买《读者》《青年文摘》,统一订阅《语文周报》等优秀报刊,在班级传阅。

  2、要求学生坚持抄范文,利用周记进行练笔、积累材料。

  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

  4、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在卷面、书写、标点等方面严格要求。

  5、坚持每周背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在老师跟前过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点东西,真是难为他。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三是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只有不断地复*,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

  四是坚持开展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

  1、书写清晰规范;

  2、审题明白准确;

  3、答题科学合理;

  4、时间利用得当。

  五是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和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六是阅读思考与解题技巧同等重要。解题技巧的总结和积累在高三复*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阅读思考也不容忽视。埋头做题,学而不思,前人早就概括过,一个字:惘。就是迷茫的意思,到底我为什么做题?做这个题有什么意义和收获?学生很少思考,成为解题机器,只会按部就班,缺少应变能力。体现在考试中,他们对于新东西新题目,因为缺乏应有的自信、创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更需要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思考所读文章的内涵意义,思考阅读于自己而言有何收获,对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这样的阅读与思考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高考是一次检阅,它检阅着我们老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高考是一位老师,它引导着我们走向前景更好的教学之路。对于发展中的十三中学来说,她正在成长、壮大,并蓄积待发。精研细琢育桃李,倾情尽责引梅香,愿我们全体教师立足本职、精益进取,相信十三中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高三语文优秀教学反思 4

  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一、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个性强调的一个资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就应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必须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透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这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此刻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的前提就应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潜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不仅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就应充满生机,就应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用心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久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能够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资料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转成丝,花转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转成自己的东西。

  四、回归教材

  高三复*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的有效策略。

  *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就应是最好的复*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透过网络,透过报刊,透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能够说是一举两得。

  五、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现实,最接*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够使写作有源头活水,能够使鉴赏潜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潜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明白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高三语文优秀教学反思 5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xx年的9月份开始,20xx届的复*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后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课、作文复*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方向:紧扣《考试说明》

  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可以从一定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还可以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况合理地分配复*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效率。

  复*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通过练*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非浅。

  3、精选*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集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4)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12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

  这是第二次带高三的语文。记得第一次,也就是三年前,好像那时教学用的材料多是领导选择印制的,学生手头没有答案,老师手里有答案,学生没有靠头,只有做,做不对,我们可以再讲,好像就这样过来了。那时我正在相亲,谈恋爱,预备结婚,所以没能在教学上付出全力的思考。学生没能吃上我的喜糖,因为他们一毕业,我在暑假结婚了。新的高一在寒假之后就吃上我的喜糖了,那是生孩子,所以您看我连结婚生子都在假期进行,唯恐耽误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这样好的教师,哪里找,可现在这小子正处于可怕的职业倦怠期。

  这次带高三,情况有很多变化。有手机的学生更多了,对升学有信心的学生更少了。资料有答案,学生反而懒得做。

  先说有哪些因素在阻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萧伯纳曾说:学校并非学*之地,为什么最应该成为学*的好地方的学校,反而不是学*之地呢?

  首先,师生没有自主性。

  虽然也在提倡分层次作业教学,如何实施?特别是语文的作业,基础知识部分,如何分层?作文如何分层?无论如何分层,作业不是自留,就几乎是在被动地学*;老师布置作业,不可能出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学*。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留作业,或许才是出路。

  同样,老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也不能用那一张僵化的教案纸来束缚。填写复杂的教案纸,就是在束缚老师的自主性。

  教案和教学设计最好,不定量且形式多样化,比如把教案纸换成比较好的笔记本,老师可以随意记录整理教学预设反思等。老师会珍惜这个教学成长记录本的。而不像现在的教案纸,几乎没有保留的价值。而且这个笔记本,书写的多少不要做量化。然后结合电子教学设计、电子资料档案袋等。老师的备课还可以就放在教材和*题册上,特别是教材更换少,更是可以反复使用。

  师生只有获得了真正的自主性之后,才能投入地工作和学*,有意义的'工作和学*才有可能发生。不是一定发生,因为师生获得自主性,也可能去用自由时间做别的事情了,这就需要进一步想办法。

  其次,教育的根被挖掉了。

  什么是教育的根?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根。教育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现在的教育在给孩子灌输生存竞争和成功学,激发的是物质享受的欲望。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有真诚和智慧?同事之间在竞争,学生之间在竞争,很难产生真正的合作。老师很难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学生只是付钱雇佣了我。

  最后,不读书,不集中学*,很难有探究性的学*。

  比如文科类学科,语文、政治、历史、地里,作业应该主要是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特别是在高一、高二阶段,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养成阅读*惯,而不是做题*惯。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才能慢慢学会思考,才能逐渐产生探究性学*。我们的学生,应集中培养他们在某一个感兴趣学科的信心,由自信产生更多的自尊需求,然后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学科的学*。就像华德福的教育,他们这一段时间集中学*数学,有一定明显的提高之后,再放下学*别的科目。

  七年过去了,我和语文的恋情,正面临七年之痒!正是该好好总结,对于自己对于学生,我们播种了多少幸福,收获了多少幸福,获得了多少成长,提升了多少智慧。而这些几乎是很难量化的。你可以量化身高体重,但是你无法量化心灵的成长;你可以量化金银财宝,但你无法量化幸福感;你可以量化知识,但你无法量化智慧。这就是教育的悖论所在,我们在量化的东西,都是浅层的末端的,是真正教育的副产品。

  这七年的语文教学,我只想问自己:我书读得怎样?我是否培养了爱书、爱读书的学生?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2、4)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因为这是我初次接触高三复课教学工作,所以对一切都很陌生,刚才是教学毫无头绪,处处显得手忙脚乱、捉襟见肘。幸好有语文组另外三位老师的指导帮助,不久,我的复课教学逐渐有了章程。现已到学期末,回顾几个月来的工作,虽然有着紧张、忙碌和疲惫,但也有着收获和喜悦。现在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面临的问题:

  1、个人专业业务素养欠缺,担当复课工作压力很大。

  2、两个班皆为理科班,学生的基础很薄弱,我们既要面对补充基础知识这一重点,又要切实按照高考方向进行教学这一难点。

  3、学生对语文学科不重视,缺乏学*兴趣和积极性,我的教学工作较难推进。

  4、刚开始对“课堂教学四点基本要求”认识不足,领会不够深,认为它与复课有冲突,所以,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探索出的相关方法措施:

  1、认真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并分析研究*三年高考语文试题,确保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做好第一轮复*工作,针对八大专题,我们计划于20xx年3月底完成第一轮复*。每个专题复*又进行考点分析、知识梳理、精题演练、同步练*、练后总结等工作。

  2、在上一条的基础框架下,我在课堂上具体运用以下方法,并充分做好课后工作。

  (1)运用学校推行的“课堂教学四点基本要求”。首先研究学情,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在课内外开辟一定时间“补充基础”。其次运用“兵教兵”结对提高方式,在节省时间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在课内适时做好评价,增加学生学*兴趣。当然教学主线自始至终围绕考纲。经反复实践,效果显著。

  (2)切实做好“考后练”工作。高三复课,重在练题,通过反复练*,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所学,步步推进。

  (3)充分运用好“竞速两测”,这不仅能激励学生,更能提高做题速度,培养学*兴趣,最终提高学*效率。因为速度就是激情。

  (4)讲清解题规律和方法。

  (5)努力做好学生的弱科帮扶工作。

  3、注重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

  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我校学生,更要承担补基础这一项繁重学*任务,所以,我在努力做好教学内容的同时,更注重疏导学生心理和思想负担,多创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中,能多一些乐趣,多一些陶冶情操的学*活动,这也正好是文学对人的积极作用的体现。总之让学生始体会到语文给人的乐趣,和文学的重要性。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勤学、勤思考,努力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立足现状,深入钻研教材和学生,密切关注高考动态。扎实做好讲、练的整理工作。

  2、做细做好“适合每生成长发展”的工作,多与学生交流,使工作更加完善。

  3、继续将学校课改工作深入到教学每一环节,力争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我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学生也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3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17,18班两个复*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语文这个科目博大精深,我还需要不断学*。自九月份以来,我先后听了张贤斌、黄详珍、张华、张艳四位老师的课,在听课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对我的后期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张贤斌老师担任特奥班的教学工作,教学进度比我们快,我们还在复*新闻和访谈的时候,他的班已经在复*传记了。张老师备课详细,知识储备丰富,在教授过程中引导有方,深入浅出,善于抓住重点,对相关知识实时补充,讲解详细,补充全面,声音洪亮。黄详珍老师作为资深语文教师,传记文本解读细致,循循善诱,重点突出,体现出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张华老师讲的传记,能从本班的实际学情出发,低起点,小步子,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步一步调动起来,让文化课薄弱的班级也能在语文课堂上活跃起来,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特点,教师评价点拨及时到位,展示了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张艳老师,课堂于*静中充满灵动,教师善于引导安排,学生能积极响应,沉浸在文本中并快速捕捉有效信息,有序整理规范答案。她的课在如何读懂文本方面给我以极大的启示。

  以上是我听课的总体感受,对我来说,每一节课都有收获,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但在听课中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思考。从学校当前的指导思想来看,学生上高中的目的是为考大学,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确,现在的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较低,阅读量很小,输入的少必然导致输出也少,我们的高中教育时间很紧,几乎没有给学生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虽印发有一些晨读晚读资料,但这些快餐式的阅读未必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起到多大作用。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还在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用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以灌输着“素养”。在高考中,这些灌输的素养未必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老师讲的快,学生记得快,老师走的快,学生忘的快。由此我认为,高三语文再奢谈培养语文素养为时已晚,把知识讲的过细,过精,反而耽误时间。我校高考要突破高考个数和质量,靠老师讲,靠学生互教是不现实的,高三复*,要把训练落实到位,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提高训练难度,减少他们做简单重复劳动的量,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在听课过程中,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班,学生的作业负担都比较沉重,老师讲课过程中学生没有充分的自由训练的时间,如果能把课堂内容在精简一点,老师再少讲一点,效果或许会更好一点。

  对于传记类文本阅读,各位老师已经复*过半,在复*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按部就班,已经不符合新题型的需要,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针对新题型的引导训练,加强简答题的答题规范训练,因为文本的阅读最终都要归结到答题上。读懂文本是答题的基础,但读懂文本不等于会答题,答好题。因此在我们后期的课堂上还应注意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努力学*以上几位位老师的优点,进一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在高效复*方面多动一些脑筋,力争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4

  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一、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个性强调的一个资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就应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必须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透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

  “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这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此刻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的前提就应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潜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不仅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就应充满生机,就应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用心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久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能够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资料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转成丝,花转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转成自己的东西。

  四、回归教材

  高三复*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的有效策略。

  *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就应是最好的复*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透过网络,透过报刊,透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

  2003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能够说是一举两得。

  五、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现实,最接*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够使写作有源头活水,能够使鉴赏潜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潜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明白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

  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一、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个性强调的一个资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就应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必须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透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这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此刻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的前提就应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但*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潜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不仅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就应充满生机,就应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用心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久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能够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资料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转成丝,花转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转成自己的东西。

  四、回归教材

  高三复*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的有效策略。

  *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就应是的复*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透过网络,透过报刊,透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能够说是一举两得。

  五、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现实,最接*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够使写作有源头活水,能够使鉴赏潜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潜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明白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6

  应该说,在一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我秉承了我一贯的教育教学理念,我自以为是有效果的,在这里略谈几点,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面向全体,关心全面。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这话说起来未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句实话,一句很有价值的实话。

  不管成绩如何,所有的学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都希望看到他们各得其所。所以,我的做法是:真正面向全体。有语文天赋、成绩优秀的同学,重在督促,指出不足;中等生,重在鼓励,适当提问,调动学*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同学,我特别重视——是发自内心的那种重视,帮他们找到差距,准确定位,树立信心,作业有针对性、多检查。

  我关心学生是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学*,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甚至关心他们的家庭。我与学生谈心,经常是手里一份成绩单,分析语文成绩,也分析其他学科成绩;谈学*,也谈生活;谈学生,也谈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有时,我与他们一起分析总分,寻找差距, 共同探讨薄弱学科成绩提高的方法;有时,其他学科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就为他们和任课老师“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多的时候,我鼓励他们主动找老师特别是找我谈心,学*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都可以。学生来了,我就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他们适当的指导。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倾诉,只需要宣泄,说出来了,心里就痛快了,而我,喜欢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虽然我不做班主任,但学生的事,只要我看见了,就都管,成绩不好啦,思想开小差啦,生病啦,父母生病、吵架啦等第等第。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跟我的关系比较*,我说的话他们也就喜欢听了。哪怕有时我发火,他们也能理解和接受。

  二、落实基础,重视纠错。

  在学科教学中,我很重视基础的落实。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1重视积累。如字音字形复*中,我常常把由同一个偏旁或部首构成的常见但又难以区别的形*字交给学生,让他们查出读音,组成词语,记在积累本上*时经常拿出来看。

  2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训练贯串于各个专题复*之间,以免生疏。训练中让学生养成查词典的*惯,必须保证正确率。

  3重视纠错。练*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检查了以后要明确,首先是写,字音字形题,指名学生到黑板订正,这样比较直观,改得对不对、全不全,一目了然,更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其次是讲,同义词辨析、语病辨析、成语的使用、标点的使用题不厌其烦地讲,当然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惯也就养好了。

  三、重视情感教育。

  与学*成绩相比,我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行,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影响。

  首先是言传。把我的看法告诉他们,多宣传正面的、积极健康的东西,把自己在各媒体上所了解到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件讲给他们,并加以评价。

  其次是身教。一个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喜欢学生说的,我自己首先不说;不希望学生做的,我自己也绝对不做。

  还有就是让他们自己体会。我会把自己喜欢的那些最能使人感动、震撼的文章复印下来,张贴在班级的“美文欣赏”一栏内,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学生有了感情,有了正确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会做人了,对学*尤其是对语文学*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系统、灵活,沟通、互动

  ——高三教学反思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考纲》,把握《考纲》的精神,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因而,复*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所以、我觉得高三整个复*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目标、计划,稳扎稳打,打好每一知识内容的攻坚战。

  同时,由于高三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 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必须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好得多,同时,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文翻译之后,偶尔穿插古诗鉴赏,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练*后,一下子驰骋在*古代文化的最壮阔天地中,领略*文学的最辉煌篇章,那种雄奇、壮美、深广、博大,必定让学生感慨不已、欲罢不能。这远比机械的操作文言翻译板块和古诗赏析内容来得更好。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特别是仿句、扩句)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学*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而不能打乱整个复*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在这里,“系统、灵活”集中表现为“全面完整、有条不紊、主次得当”。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师的进度,灵活穿插知识点,及时训练,补偏补弱,做到举一反三,调整总结。相信,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复*阶段,学生都会有进步,日积月累,某一天,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

  高三复*,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极为关键。同时,必须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规定,明确包括作业在内的各项要求,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拖沓现象。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如果这两方面结合有效、操作得法,学生的成绩是大有可为的。还有,教师要与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师生互为理解、配合的基础上收到奇效。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7

  20nn年6月,我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在语文方面,我教的两个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两个文科班总人数是93人,其中120分以上的有3位。110分以上的有16位。100分以上的有32位。其中最高分为127分,在全县排名前列。回顾经历,有很多感慨。但身为高三教师,位居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前线,感受最多最深的还是我们如何围绕高考进行复*。下面就根据一年的经历谈谈语文的教学。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高考中把语文考好,必须做好分析学生、注重策略、总结反思三方面。

  一、说说学生。

  就自己所带的两个文科班的学生而言,高一入学成绩基础不牢固,分班后又因为某些科目不好或者对考大学没有信心,所以才选择文科,可以说语文整体水*很差。这一群体也代表了普通中学文科班语文的特征。

  (一)对语文学*的认识欠准确。理科科目通过题海战术能够在考试中取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所以在复*中的地位很高,它们往往是学生优先选择的科目。而语文成绩的好坏在于长时间积累的多少,很多同学认为我读语文,成绩也是那样,不读也是那样,结果放弃了语文的学*。但到了高三,语文的150分在高考中也是150分。如果还停留在对语文不正确的认识的情况下,就不可能跟着老师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去反复记忆那些琐碎的语音、字形、成语的东西,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面对一篇文章,去潜心钻研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章,就很少在课外主动的去积累、去练*、去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和文学素养,教学反思《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二)学生自身原因。由于我们的学生处在高考金字塔的底部,很多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考大学是非常难的事情,加上父母很少过问他们的成绩,致使一部分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对成绩非常麻木。体现在语文上就是主观题干脆不做,只做选择题。

  (三)普遍缺乏正确的学*方法。一是不注重积累:识记环节抓得不紧,32分的选择做的很差。背诵默写不能得满分。二是不注重回顾总结——高三的考练虽然多,甚至考练过的*题在高考中原样出现仍然不会做;日常考练大多数时候多多少少都有点流于形式,前学后忘,没有实效;日常作文训练停留在完成这个层次上,不能形成连锁效应,没有整体效果。三是缺乏大语文的观念,只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写作文,内容向外拓展不够,素材事例不新鲜。不能结合热点写出体现真、善、美的文章。

  二、说说教学策略。

  从教师这一角度来看,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变被动为主动,非常重要。

  (一)让学生重现认识语文。高考对于文科生来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在*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灌输语文成,则高考成;语文败,则高考败的思想。注重在完成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注重人文教育,让学生发现语文的美,让他们爱上语文。再从应试角度上,让学生明白选择题的好坏对语文成绩高低的影响。

  (二)教学环节的实施。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教学环节的策略也很重要。我们的学生情况是基础薄弱,我们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有的放矢。下面说说的教学过程:

  第一轮复*:8月—3月“一模”前。重点是全面落实考点要求,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1.完成的内容及顺序:

  (1)课内文言文复*。(8月份完成)

  (2)高考文言文专题复*。(9月正式开学—“国庆假”结束前完成)

  (3)诗歌鉴赏和语言基础知识。(10月-11月)

  (4)现代文阅读(必考、文学类、实用类)。(12月-1月)

  (5)语言表达、字词、拼音、病句等。(2-3月)

  (6)古诗文默写。(每周二次)

  (7)作文。(每周一次)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8

  面对全国卷,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们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与教学策略;新学期的高三教学我不能不做及时的调整,而我的学生经过了一个暑假的磨砺,好像在新学期绝大部分人似乎都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从九月一日到今天头尾上了四天的课,都是复*课,主要是复*文言文,上课的重点自然与*时的新课教学是有区别的,而且这样的复*课主要还是要帮助学生找出复*过程中还可能存在的不足与缺憾,同时针对学生的这些薄弱点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讲解指点,能够让学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学*状态,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较好地完成复*任务。

  教师的教学点还是着重选择那些学生在自己复*的过程中暂时无法弄通弄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较为到位的讲解与拓展,争取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学*效果。

  课堂气氛还是比较轻松活泼,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解,不是刻板的训练,尽可能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事例,选择学生喜欢听的那些语气、语调来表达,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来讲解。客观上说,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的效果,毕竟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还是有教学激情的,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如此的教学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

  除了课内的复*,最*的教学还是突出了时事评论带入课堂,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并上台点评,采用就事论事的方式,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刚开始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第二三天慢慢地发现学生其实很聪明,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时事评论家。

  但是回顾这几天的教学,我还是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学生的量多,要做到人人落实还是有一定的难处;课堂的复*课还是无法完全做到人人满意,人人接受。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

  连续半年多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思考。下面我想谈谈我所思考的几点问题:

  1、对语文学科特点认识的偏差

  众所周知,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

  抱着这样的认识学*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语文学*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

  这从我所带的两个班中部分同学身上得到了印证,具体姓名就不列举了。

  2、对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认识不足

  语文基础知识在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分值很高,所以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高低,教师学生在高三语文复*中都知道重视,但复*效果不尽如人意。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了问题。

  教师虽然重视字词句的讲解,但是学生抓得并不紧,认为基础知识很枯燥,并没有多大用处,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一部分,自己课后不去归纳总结,结果一到考场上,基础知识题的得分总是不如人意。

  今年的江苏高考很多同学在分数下来后都说语文没考好,实际上就是他们基础知识薄弱、*时阅读面窄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时语文教学,在*时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抓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重视语文基础的积累,让学生重视语文阅读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对学生学*积极性的调动不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能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去主动学*。而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热情。

  我们应坚信自己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都有能力考出语文学科的好成绩,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传达这种信息,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肯定他(她)在语文学科的天赋、潜力,少些批评、斥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积极性,建立对语文的学*信心,激发其更好的学*表现。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

  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0

  一年的高三复*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工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

  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

  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一天考默写,每一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资料,调动学生学*兴趣。讲鉴赏时,必须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必须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超多的查阅资料,看过的*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校园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校园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务必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适宜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超多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能够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

  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明白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

  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资料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构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就应多下些比较好。

  但能够说学生还是构成了必须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明白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能够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务必做出来,第二天不必须能讲,逼死学生阿)。

  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能够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构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太过急功*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明白校园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资料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留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取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能够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构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构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构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推荐

  1、推荐校园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能够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职责),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推荐八校安排授课资料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齐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3、推荐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状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超多训练中构成的。

  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

  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就应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太容易了。

  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就应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1

  期中考试刚过,语文成绩也有了。之前的复*重点就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但是效果并不好,得分率还是很低。现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进行反思。

  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个板块是学生学*的一个重难点,与作文和诗歌鉴赏一样,都是不好拿分的部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教给学生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就显得很重要,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在大量的练*题中总结归纳的能力。

  1、留心文章标题。无论哪种文体的阅读,题目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或者为全文线索,比如在我们所用资料的练*题中的《灯火》,文中围绕灯火展开了对儿时一系列温馨生活的回忆,以及由此而阐发了人生感悟;或者暗示内容、揭示文主旨,如《文化的梅岭》,这篇现代文就着重叙述了梅岭的贬官文化和梅文化,抒发了作者对梅岭的热爱之情。注意文章题目,是寻找理解文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关注文中特殊句段。总领句(或段)、过渡句(或段)、总结句(或段)、高频句,对于理解文章结构及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结尾的议论、抒情性句子,往往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注意了这些特殊的句段,学生就比较容易读懂文章进而准确解答。

  3、分析引用原文词句。在原文中寻找答案,是解题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指代”类型的题,答案就在上下文,只要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提炼、组合就可以。这样的答案比用自己的话来阐述要准确得多,自然得分就会高。比如《魂系“一线天”》一文中,有一题是“请用精炼恰当的6个单音词概括‘一线天’的特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通过对文章的仔细琢磨后大多能答出四个特点:奇、险、幽、陡,这是原文中有的,而窄、暗这两个特点就需要提取概括了。经过对文章相关段落的分析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在他们的回答声中,我知道他们又深刻地积累了一种解题方法和经验。

  “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现代文的题多如牛毛,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能力是相同的,只有把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练*中加以运用,让他们从每一道题中总结规律,悟出方法,规范答题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丢分”。

  4、坚持让学生进行整理归纳:整理归纳并不是简单的看原题,毕竟碰到原题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我们讲了现代文的阅读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学生的消化、巩固。而消化巩固不能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解读上,而应该是方法性的解读,包括:解读文章的方法、常见出题角度、同一问题的不同变式、答题模式的归纳整理。这样的整理需要我们在一定时间的练*后将所做进一步的归纳。

  除了方法的讲解和常规的归纳整理外,我们还要强化审题训练。两个月的复*中,学生反映出的最大问题是审题错误,因审题错误而导致一些低级失分。比如明明是问“写景的特点”,而很多同学会看成“景的特点”;问“如何来表达情感”,答成“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都是一些明面上的错误;还有一些暗含的要求,很多学生则忽略了。比如问“用了什么手法”,一般要包括手法所达成的效果。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应强化。

  除了常规讲解之外,我们还可以把现代文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既完成了现代文的训练,又能使作文有可写的材料,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在*时所做的大量练*中,现代文是我们可以使用的“重要资源”,因为文章少不了优美语段、哲思道理、名人故事、绚丽景物……每当遇到好的文章时,我都提醒学生诵读或者摘抄,以便写作时可以当作自己作文中的“亮点”。现在的学生在课下是很少去积累的,大量的卷子和*题占据了他们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所以,很好地利用现代文中优美语段是既替他们减轻了压力,又帮助他们积累了较好的作文材料,可谓“一箭双雕”。如:《胡杨树》一文,在现代文练*中我着重讲了文中的恶劣大西北以及那生命力顽强、死而不屈的胡杨林,在后来有一次写作中就有学生把“胡杨林”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而且还加上了独特的理解,这使我在批改卷子时突然眼前一亮,给了作文较高的分数,同时也顿生欣慰之情。“学以致用”,我想,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从学*到领悟的升华过程。

  当然高三的阅读教学和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不同。高三教学直接面向高考,命题特点是教学的指挥棒,考纲则是教学的中心,与高一高二的阅读相比,灵活性就有所减弱,相对地,应试的规范性就大大加强,答题的规范性需要重点强调。

  高三的阅读教学是以练*题的形式进行,花费的时间较长,可以在这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抓住文章中蕴含的情感,适时地对学生给以鼓励、启迪,可以增强他们在压力较大时学*的信心和动力,让学生有希望地面对每一天,面对每一次考试或练*。犹如高三学子经历漫长的高考备考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也经历了对教学更为深刻的“领悟”过程。其间由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都还不完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不断总结探索,“领悟”更多的真谛!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2

  一、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发现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语文,就是在学*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二、忽略了对学生的预*,复*的全程监督和检测。

  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而我校学生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三、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5)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9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

  20xx年6月,我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在语文方面,我教的两个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两个文科班总人数是93人,其中120分以上的有3位。110分以上的有16位。100分以上的有32位。其中最高分为127分,在全县排名前列。回顾经历,有很多感慨。但身为高三教师,位居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前线,感受最多最深的还是我们如何围绕高考进行复*。下面就根据一年的经历谈谈语文的教学。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高考中把语文考好,必须做好分析学生、注重策略、总结反思三方面。

  一、说说学生。

  就自己所带的两个文科班的学生而言,高一入学成绩基础不牢固,分班后又因为某些科目不好或者对考大学没有信心,所以才选择文科,可以说语文整体水*很差。这一群体也代表了普通中学文科班语文的特征。

  (一)对语文学*的认识欠准确。理科科目通过题海战术能够在考试中取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所以在复*中的地位很高,它们往往是学生优先选择的科目。而语文成绩的好坏在于长时间积累的多少,很多同学认为我读语文,成绩也是那样,不读也是那样,结果放弃了语文的学*。但到了高三,语文的150分在高考中也是150分。如果还停留在对语文不正确的认识的情况下,就不可能跟着老师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去反复记忆那些琐碎的语音、字形、成语的东西,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面对一篇文章,去潜心钻研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章,就很少在课外主动的去积累、去练*、去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和文学素养。

  (二)学生自身原因。由于我们的学生处在高考金字塔的底部,很多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考大学是非常难的事情,加上父母很少过问他们的成绩,致使一部分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对成绩非常麻木。体现在语文上就是主观题干脆不做,只做选择题。

  (三)普遍缺乏正确的学*方法。一是不注重积累:识记环节抓得不紧,32分的选择做的很差。背诵默写不能得满分。二是不注重回顾总结——高三的考练虽然多,甚至考练过的*题在高考中原样出现仍然不会做;日常考练大多数时候多多少少都有点流于形式,前学后忘,没有实效;日常作文训练停留在完成这个层次上,不能形成连锁效应,没有整体效果。三是缺乏大语文的观念,只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写作文,内容向外拓展不够,素材事例不新鲜。不能结合热点写出体现真、善、美的文章。

  二、说说教学策略。

  从教师这一角度来看,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变被动为主动,非常重要。

  (一)让学生重现认识语文。高考对于文科生来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在*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灌输语文成,则高考成;语文败,则高考败的思想。注重在完成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注重人文教育,让学生发现语文的美,让他们爱上语文。再从应试角度上,让学生明白选择题的好坏对语文成绩高低的影响。

  (二)教学环节的实施。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教学环节的策略也很重要。我们的学生情况是基础薄弱,我们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有的放矢。下面说说的教学过程:

  第一轮复*:8月—3月“一模”前。重点是全面落实考点要求,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1.完成的内容及顺序:

  (1)课内文言文复*。(8月份完成)

  (2)高考文言文专题复*。(9月正式开学—“国庆假”结束前完成)

  (3)诗歌鉴赏和语言基础知识。(10月-11月)

  (4)现代文阅读(必考、文学类、实用类)。(12月-1月)

  (5)语言表达、字词、拼音、病句等。(2-3月)

  (6)古诗文默写。(每周二次)

  (7)作文。(每周一次)

  2.使用资料:

  ①《名师面对面》复*用书、备课组自编资料等。

  3.达成目标的具体操作:

  (1)课内文言文复*。

  重点: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5课文及《唐诗宋词元散曲》、《唐宋散文选读》中古诗文要点的回顾与整理。(重点是古文)

  复*方式: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分别复*课文,朗读课文(主要利用早读、课前),理解文意,重点整理文言实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活用等)、文言虚词用法、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重点语句翻译、课文内容素材积累整理等。

  (2)高考文言文专题复*。

  复*方式:文言文复*尽量结合前阶段课内文言文复*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掌握;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相关考点解说(本部分针对考点,对考生进行应试策略及技巧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应试策略及答题技巧,引导考生形成解题、答题的科学思维),结合经典高考试题进行;完成与各考点对应的高考经典试题。复*中重在掌握高考要求,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提高应考水*。每天一练一讲。

  (3)诗歌鉴赏和语言表达。

  复*方式:备考时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专题和名师面对面相关考点的讲练,特别是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讲练。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系统的把握;并结合20xx年各地诗歌鉴赏题讲练。

  (4)现代文阅读(必考、文学类、实用类)。

  复*方式: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相关考点解说,结合经典高考试题进行。复*中重在掌握高考要求,培养阅读能力,掌握读懂文本的基本方法,读懂题目的方法,解题的方法,提高应考水*。

  (5)语言基础知识

  复*方式:高三此部分内容采用以练带讲的方式,在2-3月份与语言表达同时进行,每周用两节课复*,在学生阅读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相关考点解说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训练。并在下午第八节课按计划完成25分钟专项练*。

  (6)古诗文默写。

  复*方式:高二就发放高考要求背诵的内容资料,利用早读背诵,并进行检测。高三主要以检测过关为主。要求逐篇(首)默写过关。

  (7)作文。

  一周一次大作文训练,在高一、高二作文序列专题的基础上分文体分专项序列训练,突出记叙文、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还要结合课前演讲、素材积累、读书笔记、周练进行)

  4.要求:

  ①利用好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落实好考点要求;

  ②引导学生自觉构建高考知识网络;

  ③讲练到位;

  ④充分利用好早读和语文专项训练时间。合理安排课后训练。

  第二轮复*: 3月“一模”— 5月“二模”,重点是知识迁移,提升能力。

  复*方式:

  ①针对第一阶段备考中存在问题以及高考变化作相应补充,进一步突破学生的难点。

  ②重视练和测,在练中夯实基础,在练中培养感觉,练出速度。

  ③基础知识训练保持一定的训练量。

  ④作文方面加强“创优”指导。

  ⑤指导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思路、讲联系、讲方法;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看书后(或互相研究后)能会的老师不讲,讲了以后学生也不会的老师不讲”。特别要引导学生养成做题后反思的*惯,做到每做一道题有每一道题的收获。

  第三轮复*:5月“二模”—6月,重点是补缺补漏,调整心态。

  复*方式:

  ①对照考纲查缺补漏;

  ②对一模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

  ③抓学生的“增分点”。

  ④作文方面进一步进行考场作文的强化训练以及考场作文“救急”措施的训练。

  ⑤精选各地模拟题,重组或改编,为有针对性地突破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训练。不浪费一秒钟,不空说一句话,不枉做一道题。

  ⑥加强个别辅导,进一步规范答题,防止非智力失分。

  (三)教会学生有的放矢。在高考中,非智力因素很重要。我告诉学生要认真分配好120分钟,前90分钟做作文以外的题目。过了90分钟,再多没做好也应该先放下先写好作文再说。对于作文,字一定要写工整,字数一定要写满800字,开头要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点题,中间结合例子夹叙夹议,结尾采取一定的句式扣题!

  三、说说总结反思。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要结合学情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的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一年的高三备课,在这一方面我个人觉得做到不够,以后要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结合本省的高考题出好每一份试卷,把空间适当留给学生,通过不断的总结,才能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

  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围绕各个专题,各个考点、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专题、考点、像一条条*行线永远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专题又得返工。语文教学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从xx-xx年的考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回归课本越来越突出,从字音、字形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学熟悉的大背景中。面对试题的改变,我们打响了回归课本的旗帜。于是,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寻找各个专题,考点的契合点、连结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个严峻的课题。

  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中,是天下第一题。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课外收集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专项训练常抓不懈,这固然重要,但这是否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是否有更切实有效的途径?透过纷繁复杂的专题、考点,我找到了这个契合点、连结点,它就是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强化各专题训练的同时,实际上都在为作文作准备。我们是否有必要舍*求远,另起炉灶,花大量时间来抓作文专项训练呢?

  (一)学*“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等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批阅学生的作文,许多教师都感叹学生作文里词汇的贫乏,要么辞不达义、望文生义,要么就出现很多生造词。一篇作文难得见到几个用得贴切、鲜活的词。在复*这些专题考点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作文的角度多积累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一些词汇。

  (二)学*“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专题,养成良好的写作*惯。以往教学出现的情形是,做这类专题训练的时候,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较好,准确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写作文,就不当一回事了,无所顾忌,错别字连篇,标点“一逗到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学”与“用”严重脱节了,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没有和作文连在一块了,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惯。

  (三)学*“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能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专题的高考分值是“X+60”分(“X”是该专题分值,“6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起到不错的效果。

  (四)学*“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锤炼学生作文的语言。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一定的句式、一定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多用整句、对称句。很多学生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一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根本找不到感觉了。在讲评语言应用题的时候,我时常会这样感慨:“要是在作文里能出现这样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锤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可以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应该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借鉴。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提供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总之,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教师心中有作文,更要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彰显作文的特殊地位。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3

  一年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最终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头我就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明白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可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明白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明白,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能够了,这能够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明白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仅有不断地复*,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可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当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仅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可是重要性不一样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资料: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能够检查水*,能够看出问题,能够推进复*,能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所以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当并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到达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进取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忙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七、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此刻,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八、管理至上,指导为重。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本事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讲述;

  ②很多训练;

  ③对学生很多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资料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并且这种做法也正贴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

  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

  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所以,孙子异常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基本条件;

  ②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包含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到达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仅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中收获无限的欢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此刻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②学*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③帮忙学生构筑本事体系;

  ④帮忙学生制定语文学*的短、中、长期目标;

  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提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和复*,把学生由“学*”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考是一次检阅,高考是一位教师;它检阅着我们教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它引导着我们走向更正确的教学之路。它让我看到许多教学的不足和缺憾,同时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未来的教学,我心中似乎越发清楚。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4

  反思一:在高考指挥棒下,教师讲什么

  教过高三的老师都清楚,我们是左手《考试说明》,右手一套又一套的《考试模拟》,就这样教最后的结果谁也不敢妄言,更别说是懈怠了。笔者教过七届毕业班,似乎每年都是一个模式。记得曾经问过其他兄弟校的同行,答案出奇的一致,高考考什么就讲什么,更有甚者引用泰戈尔的话回答“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学生会不会咱管不了,但考试的点我都讲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学校每天盯着你的情况下,老师无奈。语文课应该是陶冶性情、思想体验最自由的课,可是在高考的挤压下,变得刻板、教条而单一。

  反思二:听与不听的区别,学生学什么

  作为语文教师,有时连自己也茫然,为什么那些上课似乎是听讲的、跟着自己走的学生考试就没有进步,反而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听讲,或者干脆睡觉的学生成绩也一直很稳定,没有退步。不止一个学生找老师问语文应该如何学,学什么。不久前我在南开大学、理工大学、师范大学三所学校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调查的学生中有文学院的,有管理学院的',有化工学院的。我对他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对高三语文的态度及印象”,“高三语文最大的收获是哪方面”。有95%对高三语文持否定意见或没有印象,有20%的学生说高三的最大收获是通过强化记忆背下来诗词,至今很有用。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三甚至说“一碰到语文就头痛……”学生也茫然了,新课程正轰轰烈烈地展开,但对直接高考的“高三学生”似乎是一个被新课改遗忘的角落。

  面对双方的困惑,经过20xx届学生的试验,我个人认为解决二者的灵魂在于“激活”二字。不仅学生需“激活”,教师更需要“激活”。那么高三语文教师应如何在高考的重压下使二者激活呢?

  语文教师要有激情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谴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带着一股激情走进课堂,学生会因教师的激情而兴致昂然”。激情确实是我们语文教师内在的素质,而满怀激情地教学又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高三特殊时期的教学更需要有激情的语文教师,此时的学生已被理化生数累得喘不过气来,没精打采,如果再遇到一位一走进教室,就会念答案记答案的语文教师,可想而知学生是什么样子。教师要有使学生调动心灵深处的激情,在课堂上,既能高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能低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要能营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种悠闲安适的意境,回归大自然的向往;既要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种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宽大胸怀,更要有创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种激昂、悲愁、高亢、不屈的氛围,还要能表现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忧郁等等。高三教师如能这样的用激情去催发生命,感染自己,点燃学生,就会使沉闷的语文课堂变为一池春水。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例如我在诗词鉴赏课上,对形象进行鉴赏时,先由同学们回忆高一时课内诗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老师激情的诵读,声调激昂,读出词人的感情,师生齐读,一遍又一遍最终寻到词人所刻画的形象及当时的感觉:同学很快找到少年英雄周瑜和“我”(抒情主人公)得形象,前者“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后者“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的思想感情。此时同学很有积极性,我以之作为引子,鉴赏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按着前面的步骤,激情品读-----回味和总结------感性认识------整体控制,最后,用恰当的文字把这首诗的鉴赏观点正确清晰地表达出来:看到了一位具有崇高的气节与情操、忧国忧民、不忘收复失地,具有坚强斗志的抗金志士的形象。

  正如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所言:“要把学生培育**,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

  一年的高三复*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工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天考默写,每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兴趣。讲鉴赏时,一定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一定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大量的查阅资料,看过的*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学校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学校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必须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合适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大量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可以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知道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内容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形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应该多下些比较好。但可以说学生还是形成了一定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知道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可以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必须做出来,第二天不一定能讲,逼死学生啊)。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可以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形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太过急功*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知道学校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内容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剩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择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可以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形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形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形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建议

  1、建议学校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可以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责任),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建议八校安排授课内容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起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3、建议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情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大量训练中形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应该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接受起来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应该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面对变态的高考,推着石头上山是西西弗斯的命运,尽力而为,然后认了,我们还能怎样?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6

  反思一:在高考指挥棒下,教师讲什么

  教过高三的老师都清楚,我们是左手《考试说明》,右手一套又一套的《考试模拟》,就这样教最后的结果谁也不敢妄言,更别说是懈怠了。笔者教过七届毕业班,似乎每年都是一个模式。记得曾经问过其他兄弟校的同行,答案出奇的一致,高考考什么就讲什么,更有甚者引用泰戈尔的话回答“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学生会不会咱管不了,但考试的点我都讲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学校每天盯着你的情况下,老师无奈。语文课应该是陶冶性情、思想体验最自由的课,可是在高考的挤压下,变得刻板、教条而单一。

  反思二:听与不听的区别,学生学什么

  作为语文教师,有时连自己也茫然,为什么那些上课似乎是听讲的、跟着自己走的学生考试就没有进步,反而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听讲,或者干脆睡觉的学生成绩也一直很稳定,没有退步。不止一个学生找老师问语文应该如何学,学什么。不久前我在南开大学、理工大学、师范大学三所学校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调查的学生中有文学院的,有管理学院的,有化工学院的。我对他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对高三语文的态度及印象”,“高三语文最大的收获是哪方面”。有95%对高三语文持否定意见或没有印象,有20%的学生说高三的最大收获是通过强化记忆背下来诗词,至今很有用。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三甚至说“一碰到语文就头痛……”学生也茫然了,新课程正轰轰烈烈地展开,但对直接高考的“高三学生”似乎是一个被新课改遗忘的角落。

  面对双方的困惑,经过20xx届学生的试验,我个人认为解决二者的灵魂在于“激活”二字。不仅学生需“激活”,教师更需要“激活”。那么高三语文教师应如何在高考的重压下使二者激活呢?

  语文教师要有激情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谴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带着一股激情走进课堂,学生会因教师的激情而兴致昂然”。激情确实是我们语文教师内在的素质,而满怀激情地教学又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高三特殊时期的教学更需要有激情的语文教师,此时的学生已被理化生数累得喘不过气来,没精打采,如果再遇到一位一走进教室,就会念答案记答案的语文教师,可想而知学生是什么样子。教师要有使学生调动心灵深处的激情,在课堂上,既能高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能低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要能营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种悠闲安适的意境,回归大自然的向往;既要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种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宽大胸怀,更要有创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种激昂、悲愁、高亢、不屈的氛围,还要能表现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忧郁等等。高三教师如能这样的用激情去催发生命,感染自己,点燃学生,就会使沉闷的语文课堂变为一池春水。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例如我在诗词鉴赏课上,对形象进行鉴赏时,先由同学们回忆高一时课内诗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老师激情的诵读,声调激昂,读出词人的感情,师生齐读,一遍又一遍最终寻到词人所刻画的形象及当时的感觉:同学很快找到少年英雄周瑜和“我”(抒情主人公)得形象,前者“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后者“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的思想感情。此时同学很有积极性,我以之作为引子,鉴赏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按着前面的步骤,激情品读-----回味和总结------感性认识------整体控制,最后,用恰当的文字把这首诗的鉴赏观点正确清晰地表达出来:看到了一位具有崇高的气节与情操、忧国忧民、不忘收复失地,具有坚强斗志的抗金志士的形象。

  正如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所言:“要把学生培育**,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7

  应该说,在一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我秉承了我一贯的教育教学理念,我自以为是有效果的,在这里略谈几点,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面向全体,关心全面。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这话说起来未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句实话,一句很有价值的实话。

  不管成绩如何,所有的学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都希望看到他们各得其所。所以,我的做法是:真正面向全体。有语文天赋、成绩优秀的同学,重在督促,指出不足;中等生,重在鼓励,适当提问,调动学*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同学,我特别重视——是发自内心的那种重视,帮他们找到差距,准确定位,树立信心,作业有针对性、多检查。

  我关心学生是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学*,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甚至关心他们的家庭。我与学生谈心,经常是手里一份成绩单,分析语文成绩,也分析其他学科成绩;谈学*,也谈生活;谈学生,也谈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有时,我与他们一起分析总分,寻找差距,共同探讨薄弱学科成绩提高的方法;有时,其他学科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就为他们和任课老师“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多的时候,我鼓励他们主动找老师特别是找我谈心,学*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都可以。学生来了,我就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他们适当的指导。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倾诉,只需要宣泄,说出来了,心里就痛快了,而我,喜欢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虽然我不做班主任,但学生的事,只要我看见了,就都管,成绩不好啦,思想开小差啦,生病啦,父母生病、吵架啦等第等第。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跟我的关系比较*,我说的话他们也就喜欢听了。哪怕有时我发火,他们也能理解和接受。

  二、落实基础,重视纠错。

  在学科教学中,我很重视基础的落实。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1、重视积累。如字音字形复*中,我常常把由同一个偏旁或部首构成的常见但又难以区别的形*字交给学生,让他们查出读音,组成词语,记在积累本上*时经常拿出来看。

  2、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训练贯串于各个专题复*之间,以免生疏。训练中让学生养成查词典的*惯,必须保证正确率。

  3、重视纠错。练*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检查了以后要明确,首先是写,字音字形题,指名学生到黑板订正,这样比较直观,改得对不对、全不全,一目了然,更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其次是讲,同义词辨析、语病辨析、成语的使用、标点的使用题不厌其烦地讲,当然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惯也就养好了。

  三、重视情感教育。

  与学*成绩相比,我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行,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影响。

  首先是言传。把我的看法告诉他们,多宣传正面的、积极健康的东西,把自己在各媒体上所了解到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件讲给他们,并加以评价。

  其次是身教。一个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喜欢学生说的,我自己首先不说;不希望学生做的,我自己也绝对不做。

  还有就是让他们自己体会。我会把自己喜欢的那些最能使人感动、震撼的文章复印下来,张贴在班级的“美文欣赏”一栏内,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学生有了感情,有了正确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会做人了,对学*尤其是对语文学*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8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当怎样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向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经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活力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本事和竞技水*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和复*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能够检查水*,能够看出问题,能够推进复*,能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所以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资料、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到达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能够代劳的,也不是经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进取准备,所以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证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当并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到达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进取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忙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此刻,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本事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讲述;②很多训练;③对学生很多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资料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并且这种做法也正贴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所以,孙子异常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包含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到达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仅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教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我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一样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我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期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我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我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我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我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必须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能够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很多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到达多少教学目标?异常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经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能够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本事,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到达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可是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齐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6)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菁选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

  回顾上学期高三教学改善本学期复*的几点体会:

  一、复*方向:

  与高考命题思路及范围较好地持续了一致。体此刻主干知识复*范围及深度及实验题型把握准确,复*知识资料有四分之三时间用到与高考试题接轨的方面。

  二、复*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高考说明,生物学教学大纲,生物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必修、选修课本。

  三、复*资料:

  1、认真复*基础知识。生物知识潜力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基础不牢,反应迟钝。复*中,把课本梳理一遍,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基本的实验原理、操作、设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

  2、系统整理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认真分析做过的试卷及练*题,查找试题练*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对知识进行网络整理,建立起知识体系,通过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再现知识,让知识在大脑中构成联系,进一步督促学生去理解知识,加强审题,提高正确率,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精练精讲,注重解题策略。制定解题方案,明确解题思路。考试题目中,容易题、中等题占3/4,较难题仅占1/4,*时练好基本功,作好基本题,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复*计划,基础好的同学,可做一些综合潜力较强的.题目,争取拿高分;基础较差的同学,以基本题目的练*为主,保证不丢基本分。领略解题技巧,寻求正确的解题策略。

  4、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复*中应时刻关注学*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寻找与生物知识的切入点,掌握好衔接,熟悉情景,在解题的时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新情景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芯片、生态农业、以及疯牛病、口蹄疫、手足口病、禽流感等。

  四、复*策略:

  1、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迅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并且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合作交流潜力等。

  2、布置分层作业。老师在设计作业题时,应遵循“三性”即针对性、量力性和典型性的原则。针对性就是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目标,选取那些学生易错而又能突出教学目标的题目;量力性就是作业题的难易度要适中,数量要适宜,估算过学生的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尚能完成,做到既不超量也但是少;典型性就是题目要有代表性和层次性,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搞死记硬背。

  五、复*缺陷:

  1、复*进度把握不准,速度较慢,导致与外校联考资料不统一,影响学生的成绩,给他们带来必须的心理压力。

  2、补缺补差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

  培优补差是高三教师的一个很响亮的工作口号.从字面理解,似乎颇有些因材施教之意味,甚至还体现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的理念;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质却与这样的理解相反.首先,那里优差评定的依据,就是学生考试的分数;其次,这种考试都是高考的模拟性质的,具有十分刚性的选拔性.如此有悖于高中课程目标的培优补差,何以如此响亮地喊出来呢除了外部的体制等现实原因外,可能与人们对高三语文教学及其培优补差的本质认识不无关系.

  高三语文教学的性质是什么何谓培,怎样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仍然是面向大众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它应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本事和必须的语文审美本事,探究本事,构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和有关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从那里,不难理解高三语文,同样具有大众,素质,基础教育的性质.

  然而,在应试的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似乎就只是剩下:盯着考分,对优生加大培养力度,对差生加大补*强度.可是语文考分与培养补*的努力没有正比关系.一个期中考分全班第一的优生加大培养力度后,到了期末考试,她却失去了名列前茅的光荣;而并没怎样对一模考试中的差生加大补*强度,可二模时,他的考分却挤进了优生的行列.语文考分像股票涨落曲线一样,让有的学生意外惊喜,又让有的学生莫名失落,更让语文教师尴尬无奈;不管培养多有力度,也无论补*多有强度,高三语文教学的信度,却遭到这种的考分涨落曲线的无情嘲讽!本文由一齐去留学修改整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呢

  一方面,作为选拔考试,区分度是其重要的质量指标,它就是要把考生按分数的高低排出名次来;而参加考试的人数必须,无论考生考试状态怎样变化,其名次序列总是必须的.在同一考试选拔中,优与差是互为参照的;也就是说张三考分优了多少名次,就意味着有个李四要差多少名次.

  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课程知识与本事,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很难用考分量化的.目前高考命题技术很难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设题,甚至在本事目标上也都如此,即便勉强设题(如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难点重点探究,作文等),但评分标准也很难把握,而这些目标又恰恰是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所以,用考分来界定教的好坏,确定学的优差,就很不科学;而把学生考分提升了若干名次看出是培优的成果,不是无知,就是狂妄.在考生人数和录取指标必须的高考选拔中,优差的竞争,就有你死(优)我活(差)的残酷性.正如跑步比赛一样,按名次取胜,名次只取决参赛者彼此实力的比较关系;比赛名次的改变,也只是彼此实力比较关系的改变.如果同时加大培训的力度和强度,并也确实提速了,但只要提速的幅度并没使彼此实力比较关系发生改变,那么彼此的名次关系就不会改变;相反,培训力度和强度并没有怎样加大,那么彼此的优差的关系同样会因彼此实力比较关系的不变而不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优差的名次,与单方面的培优补差无关,只取决参加这种选拔赛各方实力的比较关系.

  用这样一种选拔性质的考试作为基础教育评估形式,就必然使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个学生,教师,学校陷入一种残酷而无聊的竞赛中,彼此使尽解数地争夺更快,更强,更大,更优,就成为一种教学竞争的常态.可是人的能耐总是有限的,恶性竞争使彼此疲惫不堪,但捆绑在这种竞争中的巨大利益,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使得参赛各方不得不把喝***或偷跑等违规手段当作取胜的绝招,严重破坏了基础教育的正常秩序,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公民教育异化了一场满足精英对社会资源占有欲望的争夺战.

  选拔人才的应试教育,就如此公然地把起跑线不断地前移到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同时又将起终点后推到了硕士博士生的考试,以致中国所有学校都笼罩在一场起点和终点都很模糊的择校升学跑步比赛的紧张气氛里.而高中阶段普遍加班加点的'补课,就是最典型的偷跑行为,所谓培优补差自然就具有了赛前违禁偷喝***的性质;只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质,使得高三语文的培优补差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令参赛者兴奋罢了.

  本来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当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一样发展倾向供给更大的学*空间.这种素质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评估应当采用定性考核的形式,即便采用定量的考试形式,其性质也应淡化考试的选拔性的,突出其诊断性或甄别性,高中毕业考试,也只能是类似驾驶执照获取性质的水*达标考试.唯有如此,偷跑和喝***似的培优补差,才可能得以遏制.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却处在以升学率为为重要的教学评估指标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三语文教学除了这种喝***的培优补差外,几乎就没有其他作为了.然而,不管培优还是补差,其实都是选用年度,地区不一样而格式一样的考试题折磨学生;培优也罢,补差也罢,其实都是题海战术.在这样的题海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读写本事又怎样训练得出来呢

  请看下头一道正确使用词语的训练题(《20xx年高考语文汕头市模拟试题》第3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尽管有过许多血的教训,一些司机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交警部门应当加大处罚力度.

  b.20xx年春运期间,一场50年未遇的雨雪冰冻袭击了我国南方,人民子弟兵奉命出征,除冰清障,送水送饭,救助被困群众抢险救灾,无所不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

  c.音乐响起,780名太极拳爱好者如过江之鲫,缓缓入场,以太极团体操《晨曲你好东江》拉开了开幕式的序幕,赢得了阵阵掌声.

  d.7月7日晚间,好运北京国际女足邀请赛继续在秦皇岛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进行,中国队3比1击败意大利队,韩端再次挑射得分,梅开二度.

  训练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学生像在考场一样,选择一个答案,然后,教师公布答案或答案说明;如果学生对供给的答案及说明有质疑,教师再进行答疑;最终,归纳诸如什么排除法之类的解题方法.可是陷入题海的学生,往往像摸体育彩票对中将号码一样.没选中的,便失意地把自我选的字母叉掉,换成正确的字母,更认真的学生,会把这几个词语的解释抄一遍;选中了的,常常得意地懒得听教师啰嗦.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因为考题只是为了区分高下,要到达这样的目的,命题者就必须要刁钻;利用词语的义项复杂,感情色彩模糊,适用对象不清等情景来设置陷阱.像上头这道题无所不为过江之鲫感情色彩,就能把不少在理解词语方面有色盲的学生干扰下去;而梅开二度的多个义项,更会让考生为难,如果只记住其中再次结婚的义项,那么就会掉进不合语境的陷阱.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3

  一年的高三复*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功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天考默写,每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兴趣。讲鉴赏时,一定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一定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大量的查阅资料,看过的**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学校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学校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必须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合适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大量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可以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知道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内容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形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应该多下些比较好。但可以说学生还是形成了一定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知道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可以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必须做出来,第二天不一定能讲,逼死学生啊)。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可以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形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太过急功*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知道学校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内容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剩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择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可以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形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形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形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建议

  1、建议学校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可以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责任),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建议八校安排授课内容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起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3、建议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情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大量训练中形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应该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接受起来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应该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面对变态的高考,推着石头上山是西西弗斯的命运,尽力而为,然后认了,我们还能怎样?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4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靠的是*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高三语文第一轮复*就成了整个高三复*的重头戏。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是主体,而教师的教学,也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用新理念带动高三语文复*:

  *年的高考试题彰显新课改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体验、关注价值取向,注重实际应用,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诉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备考方式,才能赢取高考的胜利。

  1、复*策略:一轮复*,系统掌握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能力体系,以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及写作四个系统为主线,小的专题复*穿插其中、分专题分模块复*的,主要是打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二轮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查找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切块”复*。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探寻解题规律。做到规范答题。强化读写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突出重点,三轮复*主要是搜集各地高考信息,严格按高考题的内容和要求,精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高考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上,提倡运用“感悟探究式复*模式”。

  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

  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

  2、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

  巩固训练:配合练*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训练的类型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二、复*的具体做法

  1、复*要重视知识的落实:无论多好的.复*计划,多好的复*形式,多好的复*措施,如果不落到实处,一切都等于零。复*要狠抓一个“实”字,在“实”字上做足文章。

  (1)、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的复*,坚持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运用是目的的策略,把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统一起来。语文基础知识前五题,我们是夯实课内语基,补充课外语基。将课文中常见易混易错的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老师从课本中打印出来,要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做,帮助学生动手积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语基题的选择判断能力,我们每周编写四套选择题的语基练*,每天限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通过以上措施,课内与课外知识同时兼顾,并通过一些典型题目点拨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住了做题的诀窍。对于名句名篇的默写,化整为零,天天坚持。高考既考查课内名句名篇的默写,又考查课外名句名篇的默写。在第一轮复*时,主要让学生背诵课内名句,不采用集中背诵,化整为零,每天背诵一篇或一段,课堂检查一定要落到纸上。同时在复*巩固好课内名句的前提下,补充《论语》《孟子》及其他课外名句的默写。让好学生做到第一卷基本不失分,中等生尽量少失分,差生也能得到理想的分。

  (2)阅读与写作的落实。阅读与写作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高考阅读与写作分,占高考整个试卷九成以上的分,它承载着一个考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全部梦想,进入高三后,我们仍一如既往地坚持阅读,每周编选“高三美文时文阅读”一期。编选的原则:一是选取经典美文、哲理散文、典型的记叙文、议论文;二是从网络杂志上寻找时新材料;三是每期必有一个名人的传记故事。让学生自主选怎阅读,学*优美的语言和辩证的思维及规范的写作路子。阅读课有时是专拿出一节课阅读,教师当堂指导阅读方法;有时是放在课下早读时间,在下一周周一,拿出十几分钟时间检查阅读情况,主要检查阅读背诵情况。学生背诵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选择篇目,教师不限制必背哪一篇。作文写作落实系列化。先是按文体练*,解决记叙文细节描写、情节安排、结尾升华,议论文材料叙述、说理议论、结构层次;散文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的问题;然后按类型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其中穿插了作文的开头、过渡、论证方法及结尾的训练。操作的方法是两周一大作文,一周一小作文。

  2、精选试题材料,做到复*的准确性。

  高三学生时间宝贵,如果为占时间,随便拉过来试题就让学生做,无异于图财害命。高三试题材料的选择,决定着备考的内容与方向,材料的质量决定着备考的质量。选题要适应高考趋势及学生答题水*,能力定位力求准确,避免题海战术,要“进得去,出得来”。

  (1)练*题的编选。练*题的编选的原则是依据《考试大纲》准确把握“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高考可能考的前瞻表现形式是什么”。

  (2)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或命制。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一份试卷的选编和命制也应该充分体现语文的味道,就是在综合试卷的编选命制中,不仅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人生。高三一年,我们对于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命制,每次都让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也就是整份试卷应通过试题背景材料的选材来体现出各种语文味道,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3.研究高考命题规律,探求高考答题规律。

  语文复*有其自身的规律,找到了规律,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在高考复*中,教师要增强“一个题即一个类型”的意识。例如文言文复*,我们通过*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经常超出高考规定的120个实词的,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考查的是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学生记住120个实词意思,仍然不会做题的。我们根据高考命题规律,教给学生怎么准确判断词语的语境意上做文章,18个文言虚词的考查,就是各大雷同复*资料中长列举的例子,所以不必让学生把课本中有关某一个虚词的意思都记住。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滕王阁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学来说,又是一篇难文硬文。我们最怕辛辛苦苦教下来,学生的感觉却是一句“有什么好的”。《滕王阁序》就常常遭受这样的命运。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网查了一下资料,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顶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以它为钥匙打开滕王阁的大门。但这样一来,学生要花很大的时间去打理,恐怕那点兴趣也被蚕食得差不多了。后来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课文,居然发现一条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断亦续的感情线索。相对典故相对文采这些“技”上的东西,它应该是“道”,是最根本的。那么能否以情感为“纲”,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王勃陆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我布置学生预*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从课堂上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历程。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一问是不是这样的情感,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举最初的情感为例,绝大部分的学生概括为“兴”,也有学生认为兴中有悲。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的,但又无疑以前者为主。那它从何而来?学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两句话,“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兴尽悲来”,从文中筛选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不过教师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学*。经过讨论,学生是能概括出这么几点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这样一来,王勃的“兴”就有了落脚点。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这样两节课下来,自己觉得上的较为轻松,也较为沉重。轻松的是纲举目张,一气呵成;沉重的是为王勃的失意与伤感,挣扎和自我安慰,为一颗不甘的灵魂。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6

  古诗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难度在于:一是诗歌创作的时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古诗中的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三是古诗中某些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偏差较大,需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时代背景来理解。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学*应分三步走:

  课前预* 自学清障

  针对古诗的上述特点,课前可布置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除学*上的“拦路虎”。

  预*需完成的任务:

  (1)了解诗人的生活朝代、生*事迹、历史背景;(

  2)利用工具书理解难懂字词的意思;

  (3)读通诗歌,大致了解诗意;

  (4)试译全诗,运用勾画圈点读书法和生疑发问读书法找出问题;

  (5)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归纳诗歌主旨,找“诗眼”,找艺术手法。通过预*,学生基本扫除了学*障碍,变过去的`被动听取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教师组织分组式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彼此的预*成果,互相弥补预*漏洞,解决一些问题,交流思想打开思路。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及难点问题进行点拨教学。

  授之以渔 指导点拨

  加强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授之以渔,“渔”即学法,译诗有“释、留、补、调”四步法。释:解释难解字词;留:保留字词愿意;补:把诗意跳跃、压缩、省略的地方连缀起来,引申出来,补充完整;调:遇到诗中词序变换的地方,译时把它们的位置进行调换。理解诗意有“分、释、理、连”四步法。

  分:将诗句划分成一个个词或词组;释:解释字词;理:解释诗句意思;连:说说整首诗的诗意。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的具体步骤应该是:挖掘教材,钻研学法---精心讲授,渗透学法---回顾过程,揭示学法---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如高二选修中杜甫的《登岳阳楼》,教师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请学生介绍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

  第二步,初读全诗,交给学生古诗“释、留、补、调”四步法,指导学生释词句,说诗意;

  第三步,激疑品词,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宽阔宏伟的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第四步,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反复吟咏,感受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第五步,回顾学*过程,揭示学法----知作者→解题意→译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对比阅读 探索发现

  接下来,布置学生自学《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及《旅夜书怀》,主要让学生运用从第一首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实践,教师可安排如下步骤:明确目标---运用学法自读实践---讨论汇报---评议点拨---总结整理。学生自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独立学*,第二阶段以学*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交流。学生自学时,教师进行巡视,随时了解学情,进行必要地点拨指导,放手让学生阅读、品味、想象,入情入境。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带学生“入境”。

  如《旅夜书怀》可提问,这首诗与《登岳阳楼》在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又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在写景抒情方面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又有哪些不同?就第一个问题,学生能想到从写作时间、作者境遇、诗风、缘景明情等方面思考。而对第二个问题,学生能想到从诗人性情、艺术手法等方面探究。

  教学效果表明,此种自主学*的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明确了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不再茫然无绪且乐于去讨论探究,学*兴趣盎然,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而且记忆深刻,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祖国文化瑰宝的无限魅力!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是教材配套的读本,是极好的阅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讲读课学到的方法进行自读实践的机会。教师应深入钻研赏析指导,精讲赏析示例,引导学生自主赏析,并向学生推荐作品。

  当然,课外阅读的面是很广的,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和读本,可组织学生搜集不同类型的诗歌做对比研究,或者鼓励学生就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分时期、分风格的搜集整理,将古代诗歌的鉴赏类别化、体系化。

  我想如果教师能将学生被动式学*提升至自主性学*,将事半功倍地提升教学效果,而如果能将学生自主性学*提升到研究性学*的水*和高度,就可以肯定的说他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7

  应该说,在一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我秉承了我一贯的教育教学理念,我自以为是有效果的,在这里略谈几点,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面向全体,关心全面。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这话说起来未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句实话,一句很有价值的实话。

  不管成绩如何,所有的学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都希望看到他们各得其所。所以,我的做法是:真正面向全体。有语文天赋、成绩优秀的同学,重在督促,指出不足;中等生,重在鼓励,适当提问,调动学*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同学,我特别重视——是发自内心的那种重视,帮他们找到差距,准确定位,树立信心,作业有针对性、多检查。

  我关心学生是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学*,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甚至关心他们的家庭。我与学生谈心,经常是手里一份成绩单,分析语文成绩,也分析其他学科成绩;谈学*,也谈生活;谈学生,也谈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有时,我与他们一起分析总分,寻找差距, 共同探讨薄弱学科成绩提高的方法;有时,其他学科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就为他们和任课老师“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多的时候,我鼓励他们主动找老师特别是找我谈心,学*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都可以。学生来了,我就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他们适当的指导。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倾诉,只需要宣泄,说出来了,心里就痛快了,而我,喜欢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虽然我不做班主任,但学生的事,只要我看见了,就都管,成绩不好啦,思想开小差啦,生病啦,父母生病、吵架啦等第等第。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跟我的关系比较*,我说的话他们也就喜欢听了。哪怕有时我发火,他们也能理解和接受。

  二、落实基础,重视纠错。

  在学科教学中,我很重视基础的落实。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1重视积累。如字音字形复*中,我常常把由同一个偏旁或部首构成的常见但又难以区别的形*字交给学生,让他们查出读音,组成词语,记在积累本上*时经常拿出来看。

  2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训练贯串于各个专题复*之间,以免生疏。训练中让学生养成查词典的*惯,必须保证正确率。

  3重视纠错。练*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检查了以后要明确,首先是写,字音字形题,指名学生到黑板订正,这样比较直观,改得对不对、全不全,一目了然,更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其次是讲,同义词辨析、语病辨析、成语的使用、标点的使用题不厌其烦地讲,当然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惯也就养好了。

  三、重视情感教育。

  与学*成绩相比,我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行,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影响。

  首先是言传。把我的看法告诉他们,多宣传正面的、积极健康的东西,把自己在各媒体上所了解到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件讲给他们,并加以评价。

  其次是身教。一个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喜欢学生说的,我自己首先不说;不希望学生做的,我自己也绝对不做。

  还有就是让他们自己体会。我会把自己喜欢的那些最能使人感动、震撼的文章复印下来,张贴在班级的“美文欣赏”一栏内,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学生有了感情,有了正确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会做人了,对学*尤其是对语文学*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系统、灵活,沟通、互动

  ——高三教学反思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考纲》,把握《考纲》的精神,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因而,复*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所以、我觉得高三整个复*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目标、计划,稳扎稳打,打好每一知识内容的攻坚战。

  同时,由于高三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 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必须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好得多,同时,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文翻译之后,偶尔穿插古诗鉴赏,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练*后,一下子驰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壮阔天地中,领略中国文学的最辉煌篇章,那种雄奇、壮美、深广、博大,必定让学生感慨不已、欲罢不能。这远比机械的操作文言翻译板块和古诗赏析内容来得更好。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特别是仿句、扩句)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学*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而不能打乱整个复*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在这里,“系统、灵活”集中表现为“全面完整、有条不紊、主次得当”。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师的进度,灵活穿插知识点,及时训练,补偏补弱,做到举一反三,调整总结。相信,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复*阶段,学生都会有进步,日积月累,某一天,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

  高三复*,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极为关键。同时,必须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规定,明确包括作业在内的各项要求,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拖沓现象。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如果这两方面结合有效、操作得法,学生的成绩是大有可为的。还有,教师要与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师生互为理解、配合的基础上收到奇效。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8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__年的9月份开始,20__届的复*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本事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终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课、作文复*课、试卷讲评课等,不一样的课型有着不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料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方向:紧扣《考试说明》

  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能够从必须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本事体系;还能够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景合理地分配复*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效率。

  复*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资料,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所以,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经过练*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本事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本事和语言表达本事,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匪浅。

  3、精选*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本事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忙。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能够这么说,学生作文水*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景,及时调整复*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团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团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进取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资料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对高中生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极好途径。议论文写作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学生在高考中得分的高低,还关系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甚至是不知什么是议论文。一提到写议论文,学生就手足无措、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即便 逼 他们动笔,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个别学生甚至连议论文的 格式 都不懂,或论点不明,或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力,或结构混乱。写不好加上不想写,使得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步履维艰。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学生写作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总结如下:

  一、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偏低的原因:

  1、不知如何论述。好多学生碰到一个论题后,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展开。用俗话说,这是没有找到论述的'窍门'。实际上,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即分别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如何'的问题。如写《诚信》,就可以写什么是诚信,如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诚信,如何做到诚信。

  2、不会论证分析。论证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具体到'如何摆'和'怎样讲'时,却不甚得法。简单点说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往往是论点一摆,再紧接着就是 例如 ,或者写上几段名人名言,文章就结束了。中间没有阐释句,对论据也缺乏概括性的分析。总之一句话,有论点,也有论据,但水油分离,毫无论味。无非就是观点加材料的叠加。这包括:a.不善于从现实生活中, 特别是从亲身经历中提炼论据;b.有了充分的论据,但在论证过程中,不能做到正反对举,点面结合,详细映衬,古今中外并存,事实事理俱在。于是,形成材料堆砌,使人莫衷一是.不会揭示材料的内涵。

  3、材料积累不够。举例不过那么几个:中国的屈原、项羽、司马迁、张海迪,外国的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即便列举出来也不会多角度寻找与论点的关系,只是老一套。以致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说不出道理,为了凑足篇幅,只好写些不着边际的话。

  知识面狭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不关心时事、不关注社会。许多学生仍然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因此他们写议论文仅仅是说说大话空话,引几句名人名言,或用几个陈旧得发 馊 的前人的故事。二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应试教育仍暗潮涌动,学生忙于应付堆积如山的数理化作业,很少有时间看课外书,更不用说去读读政论文了 。

  二、教师的议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存在重记叙文轻议论文的舆论导向。一些专家认为高考作文应写富于生活气息的活生生的记叙文,大力提倡写记叙文。它可以让学生关注自身生活,有话可说。而认为议论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过高,学生不会写就不要写。因此,这导致一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忽视议论文。久而久之,学生也认为议论文不会写无关紧要。

  2、急功*利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不重视议论文教学。许多教师迫于应付种种考试而疲于奔命,却忽视学生良好的阅读*惯的培养,如速读*惯、作读书札记*惯、使用工具书解疑的*惯等等。有时为了赶进度,随意压缩课时,把教材内容挤成 压缩饼干 硬喂给学生,结果食而不化,严重影响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3、议论文教学只把传授议论文的基础布局和写法方法当作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法宝,只讲解与论点、论据、论证有关的'写作知识,或单一的指导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却没有或很少针对论证分析进行教学,以致于学生似乎听懂了该怎么写的道理,掌握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但仍然不会论证分析,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丝毫没有解决。

  针对议论文写作存在的双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怎么 办?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则:对症下药、事半功倍。才是改变现状的解决之道。

  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议论文教学。

  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文体,而且从某一程度上看,议论文比记叙文更加重要。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议论文的这一特征要求学生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材料驾驭能力。可以说议论文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学*议论文的写作,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心智快速成长起来。同时议论文写作的高要求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能力的培养、阅读面和视野的扩大都有重要意义。

  分析江苏省20xx年至20xx年的高考题目,有一大半题目也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如06年的《人与路》,09年的《绿色生活》,10年的《品味时尚》,11年的《拒绝*庸》,12年的《忧与爱》。这些题目相对而言,记叙文写作难度要大。而写议论文思想更深刻,立意更高远,更具备现实意义,文章更容易出彩。

  所以,教师应该把议论文教学提升到与记叙文教学相同的地位,重视议论文教学,同时也要对学生强调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改变观念。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学会挖掘、运用素材。 用事实证明道理,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也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广泛运用的手法之一,其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从熟知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转换思维,给读者以多方面的思想震撼,从而更好地论证话题。一篇好的议论文,必然有好的素材对其进行支撑。所以,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积累、挖掘和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建立 论据收集本 , 丰富自己的素材储备库。同时,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时积累的素材在课堂上分享。也可以让同学们把素材本互相传阅、交流,这样一个同学所积累的素材变为全班同学的素材。例如:'著名主持人杨澜当年放弃央视主持工作,毅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新闻传播学,而今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这一素材通过大家讨论,发现这个素材可以用于:学会放弃、坚持等话题之中。学生通过这样的机会,素材积累增加了,素材运用方向也增多了。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0

  高三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埋头苦干,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本届的高三语文教学让我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下面是我本学年来对高三语文复*的几点感悟: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大家通常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具备实用价值的工具学科,更是一门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应该充满生机,应该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培养他们充足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充实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远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特别强调的一个内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应该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现在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应该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三、回归教材

  高三复*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的有效策略。

  *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如: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四、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可以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内容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变成丝,花变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五、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现实,最接*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写作有源头活水,可以使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知道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1

  进入高三,语文复*课是最难上的了,学生由于到了高三,认为时间迫在眉睫,大都在“抓紧时间”,课堂上变得很沉闷。再加上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都是炒现饭,或者是讲评练*,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得到发挥。往往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那么,如何提高高三语文复*课的课堂活力了?本学期,我继续教3班和四班,针对这两个班的实际情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了解试卷结构,突出复*重点

  在复*刚开始阶段,要让学生心中明白高考语文试卷的基本结构、题型及分值,高考卷一般题型和分值是固定的,学生明白了,就会懂得复*的重点,在复*时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取舍资料。

  二、 师生共同研讨《考试说明》

  高考《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和参考,深入研究《考试说明》,使学生明白考什么、怎么考,无疑对高三复*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明确高考考察内容与范围,知道学*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通过探讨新旧《说明》的变化,锁定重点突破对象,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做无用功。

  三、 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

  第一轮要全面复*,查漏补缺,突出重点,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提高应用能力。

  四、要精心的进行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复*课难上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很容易留于一般性的程式。首先是教师讲解高考考点,分析命题趋势,然后讲授对策,最后再来点练*??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多,学生动脑的少;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兜售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范思哲曾经说过:“时装的美丽,不在于它的面料如何高档,也不在于模特的表演如何的出色,而在于时装设计师的精心的设计。”时装如此,一节课又何尝不是这样? 在进行文言文的复*课,在我充分估计学生对于18个文言虚词记起来非常费力,我就给

  学生编了一个顺口溜“之乎者也焉,而乃何其且,以若则所为,与因于”。我跟学生说后面三个字“与因于”设想是一个作者的名字,这样学生就一下子记住了。

  五、课堂要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告诉。

  高三语文复*课“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变成“填鸭子”。因为在上课之前教师肯定都准备了很多的“知识”,以便在课堂上传授,这时教师就只注意“传”了,却忽视了我们是在教育和教学,而不是在喂肉鸡,一味的填、塞。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首先,教师心中应当时刻都装着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我是在教育,是在唤醒他们,而不是告诉他们;是在启发引导他们,而不是灌输他们;是在做知识的“助产婆”,而不是做知识的“传输器”。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注意教学艺术,要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门艺术。如果能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门艺术的话,教师肯定会多方动脑去寻找传授知识的最佳方式,让学生能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我想,这样的课堂应当会充满着活力的。

  我们在高三语文复*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艺术的教学手法,去唤醒学生学*的积极性,去启发学生的智慧,去塑造学生的学*品格。那么,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也将是成功的教育者。

  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微笑与热情,少给学生一些刻板与冷漠。

  高三学生本来学*负担就比较重,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压力山大”,整天都生活在紧张和繁忙之中。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当起到调节作用,让学生从紧张的学*状态中**出来,让学生体味到课堂的趣味和活力,让学生有兴趣去接受知识。而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来把学生“盘活”,而要“盘活”学生,我们教师就应当用笑脸去面对学生,用热情去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上来,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这个课堂才能充满活力,这一课才是成功的一课。如果学生整天都生活在紧张和繁忙之中,而我们教师整天都“坚持不懈”地保持一副刻板和冷漠的面孔的话,是很难把课堂搞活的。那么,教学效果如何,我们可想而知。学生只有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才能够发挥其创造性,而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我们教师就应当为学生创造这样宽松的环境。

  七、教学语言要多一些形象与幽默,少一些抽象与说教。

  如果想提高高三语文复*课的课堂活力的'话,教师的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课堂上语言是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把语言变得生动的话,无疑可以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使课堂的语言变得生动呢?首先,语言表达要具有形象性,要善于把抽象的东西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就不妨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使语言形象化。其次,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幽默一些,它不但可以使教师的变得生动,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使自己的语言形象幽默的话,我想,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的。

  提高高三语文复*课的活力并非一件难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为学生着想,能够有意识的去搞活课堂的话,我想就一定能够使高三语文复*课变得生动活泼,充满着青春活力!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2

  试卷分析:第二次月考的语文试卷采用20xx届海口市调研考的试卷,完全符合新高考试卷的理念和模式。保持了题号与所考内容的一致性,体现了命题保持稳定,稳中求变的原则。

  阅读选材新颖精巧,如文学类阅读选自熊召政的《谁持彩练当空舞》,文章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虽然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但对学生有爱国主义的教育意义。

  古文难度适中,文言文维持*时专题复*的难度,学生较上次月考得分有提升,古诗命题降低了难度,内容相对好理解,但学生对问题题答题思路和技巧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作文题目贴合时政,命题充分体现情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引发学生对时政话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升策略:1、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尤其是主观题,只有审清楚题目,才能有的放矢,争取拿到高分。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本解读到位,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精准答题。

  3、加强早晚读的诵读,引导学生多读名家名作,通过摘抄、读书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4、指导学生规范化答题,分点作答。引导学生多做题,进而多琢磨出题人的意图、出题规律及答案要点,从而获得高分。

  5、科组通过集体备课,多讨论交流,在复*备考上下功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3

  这是第二次带高三的语文。记得第一次,也就是三年前,好像那时教学用的材料多是领导选择印制的,学生手头没有答案,老师手里有答案,学生没有靠头,只有做,做不对,我们可以再讲,好像就这样过来了。那时我正在相亲,谈恋爱,预备结婚,所以没能在教学上付出全力的思考。学生没能吃上我的喜糖,因为他们一毕业,我在暑假结婚了。新的高一在寒假之后就吃上我的喜糖了,那是生孩子,所以您看我连结婚生子都在假期进行,唯恐耽误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这样好的教师,哪里找,可现在这小子正处于可怕的职业倦怠期。

  这次带高三,情况有很多变化。有手机的学生更多了,对升学有信心的学生更少了。资料有答案,学生反而懒得做。

  先说有哪些因素在阻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萧伯纳曾说:学校并非学*之地,为什么最应该成为学*的好地方的学校,反而不是学*之地呢?

  首先,师生没有自主性。

  虽然也在提倡分层次作业教学,如何实施?特别是语文的作业,基础知识部分,如何分层?作文如何分层?无论如何分层,作业不是自留,就几乎是在被动地学*;老师布置作业,不可能出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学*。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留作业,或许才是出路。

  同样,老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也不能用那一张僵化的教案纸来束缚。填写复杂的教案纸,就是在束缚老师的自主性。

  教案和教学设计最好,不定量且形式多样化,比如把教案纸换成比较好的笔记本,老师可以随意记录整理教学预设反思等。老师会珍惜这个教学成长记录本的。而不像现在的教案纸,几乎没有保留的价值。而且这个笔记本,书写的多少不要做量化。然后结合电子教学设计、电子资料档案袋等。老师的备课还可以就放在教材和*题册上,特别是教材更换少,更是可以反复使用。

  师生只有获得了真正的自主性之后,才能投入地工作和学*,有意义的工作和学*才有可能发生。不是一定发生,因为师生获得自主性,也可能去用自由时间做别的'事情了,这就需要进一步想办法。

  其次,教育的根被挖掉了。

  什么是教育的根?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根。教育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现在的教育在给孩子灌输生存竞争和成功学,激发的是物质享受的欲望。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有真诚和智慧?同事之间在竞争,学生之间在竞争,很难产生真正的合作。老师很难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学生只是付钱雇佣了我。

  最后,不读书,不集中学*,很难有探究性的学*。

  比如文科类学科,语文、政治、历史、地里,作业应该主要是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特别是在高一、高二阶段,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养成阅读*惯,而不是做题*惯。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才能慢慢学会思考,才能逐渐产生探究性学*。我们的学生,应集中培养他们在某一个感兴趣学科的信心,由自信产生更多的自尊需求,然后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学科的学*。就像华德福的教育,他们这一段时间集中学*数学,有一定明显的提高之后,再放下学*别的科目。

  七年过去了,我和语文的恋情,正面临七年之痒!正是该好好总结,对于自己对于学生,我们播种了多少幸福,收获了多少幸福,获得了多少成长,提升了多少智慧。而这些几乎是很难量化的。你可以量化身高体重,但是你无法量化心灵的成长;你可以量化金银财宝,但你无法量化幸福感;你可以量化知识,但你无法量化智慧。这就是教育的悖论所在,我们在量化的东西,都是浅层的末端的,是真正教育的副产品。

  这七年的语文教学,我只想问自己:我书读得怎样?我是否培养了爱书、爱读书的学生?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4

  一年的高三复*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功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一天考默写,每一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资料,调动学生学*兴趣。讲鉴赏时,必须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必须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超多的查阅资料,看过的**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校园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校园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务必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适宜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超多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能够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明白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资料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构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就应多下些比较好。但能够说学生还是构成了必须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明白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能够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务必做出来,第二天不必须能讲,逼死学生阿)。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能够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构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太过急功*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明白校园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资料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留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取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能够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构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构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构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推荐

  1、推荐校园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能够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职责),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推荐八校安排授课资料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齐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2、推荐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状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超多训练中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就应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就应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

  进入高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变得功利起来,一切都围绕着高考展开。虽然都是在复*,但由于语文科目的特殊性,所以复*的方式与其它科目略有不同。一学期下来,我感觉有这么几点是在复*时应注意的————

  一、抢前抓早

  进入高三,短短一年时间里,既要学*新课程新内容,又要复*6本书,准备会考,还要复*26个模块,又要进行大量的模练。这么多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教学的整体观,不抢前抓早,势必造成走马观花的结果,师生都会疲惫不堪,实际效果不佳。因此,教学上要有整体观念,抢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说来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为高一学生刚上来,教学速度不宜太快。)的时候加快教学进度,侧重能力训练,不宜大量做题。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二、整合教材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积累亦是加固学生文化积淀的很好途径。因而进入高三我们编排了一个小册子,即《中学生必背古诗文》。其中选编了高中、初中乃至小学的重要古诗文。这样学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诵几首或几篇,效果不错。

  三、由浅入深

  语文是一个整体知识体系,复*语文不能把它支解开来对待,一盘散沙的,头疼医头,脚痛治脚。从第一题的字音字形开始,到下面的词语的义,病句的修改,再到后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阅读,基本上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与原则。选题时切不可过难过深,违背复*规律,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四、知能过手

  高三复*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过手,提高复*效率,搞好高三的“讲、练、评”三个环节;要针对学生实际,每一节课要有一定的信息量。知识和能力过手,很大程度体现在“讲、练、评”三个环节上。“讲“就是要透讲,“练”要精练,“评”要深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谓“透讲”:即高三复*课应力求避免与*时教学的简单重复,教学要创新,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注意变换角度,注意总结规律。所谓“精练”,就是不搞题海战术,精心选编*题,这一步很关键,学生一定要做,坚持学生不做老师不讲的原则。所谓“深评”,就是评讲课不能仅对答案,而要剖析、阐释,要增大授课的信息量,兼顾基础与能力。但一学期下来,坚持得并不是十分好。

  五、指导读写

  尽管高考复*任务繁重,但不能忽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现当代散文名著,填补学生荒凉的阅读园地。指导学生每天阅读,可利用做其它科目*题疲倦的时候进行阅读。阅读的时间每次不宜过长,要细水长流。我们更不能忽视作文自我训练,毕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这段时间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作,认真总结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二是要学会整理充实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三要善于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些积极、昂扬、向上且较为深刻、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认识储存起来。

  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7)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菁选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教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我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一样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我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期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我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我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我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我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必须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能够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很多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到达多少教学目标?异常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经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能够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本事,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到达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可是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齐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

  高三语文学*是个苦海,高三语文教学是个苦差。但高三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埋头苦干,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连续六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下面是我*年来高三语文复*的几点感悟:

  20xx年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曾展现过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一群大学生正在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进行一次饶有兴味的对话。一个学生问丁肇中先生:“您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兴趣,兴趣会推动你一直向前走!”

  兴趣,最好的老师!但*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不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

  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应该充满生机,应该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远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创新是现代教育特别强调的一个内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应该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

  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

  现今高考鉴于公*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现在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应该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高三复*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的有效策略。

  *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 “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

  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

  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

  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如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哀痛者与幸福者》(话题是“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由《***》一文演绎而来。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总之,高三语文复*要重视教材,夯实基础;语文复*的冲刺阶段,应回归课本,抓好基础,查漏补缺。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可以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内容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变成丝,花变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 “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现实,最接*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写作有源头活水,可以使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

  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

  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知道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3

  现实告诉我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学。我将系统、重点地梳理五本必修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我将研究*年来高考的考试指导书和语文试卷,然后逐一比较分析,掌握各类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趋势,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应该从大量复*和训练题中仔细挑选、裁剪和拼凑出一套练*题,然后让学生来做。完成后,他们会纠正,纠正后解释,解释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干燥出汗,头晕目眩,筋疲力尽,据说这就是对学生负责!

  我必须这样做。然而,一种羞辱感和羞耻感在我的心中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干扰了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能够减少培训次数、提高效率的实用方法体系,以应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我觉得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

  用于管理层;没有字面意义。这不能简化为管理层;,也不能孩子气地将其定义为纪律。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引导”和“指”,即引导学生的精力投入,安排时间是激发学生的方法,激发主体的欲望,激活学*活力。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技能和竞争水*,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和复*语文,我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首先,增加负担总是失败的

  高三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在高中三年级,人们觉得进行高剂量、高难度的训练是合情合理的。通过考试促进学*可以一箭双雕:能够检查水*、发现问题、促进复*、能够真是一箭双雕。为什么不呢?老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也很好。然而,这种误入歧途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增加负面影响的做法,似乎毫无疑问,既没有科学价值,也没有可操作性,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也是一种永远无法弥补损失的失败。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成绩与考试频率和难度没有正相关,没有“质量”保证的“量”的叠加不可能导致“质量”的飞跃。此外,提高难度也不能稳定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理科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教材、要求、目的、应用方法和知识结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理解、联系和使用,即理解原则、理解经验、联想、迁移和应用,以及在汉语学*中,理解和理解的重要性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这是学生必须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理解”和“理解”既不能通过教师也不能通过考试来完成。可见,目前高三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错误地将教学重点投入到频繁、无休止的考试中。第二,教师和学生必须应付频繁的考试,而且精疲力竭。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进取的准备,效率很低。他们将不可避免地缺乏成就感,这使人们身心疲惫和悲观。为什么考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紧迫感?这是许多中国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证明,在考试中津津有味、孜孜不倦地谈论一切的做法已经走到了死胡同。

  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求的原则。高三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考试难度和频次,

  二是加强管理,创业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质量。

  II、让高三学生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在学*汉语方面缺乏成就感,这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积极学*愿望和条件有因果关系。

  此时此刻,是时候思考以下问题并做出选择:

  ① 为什么汉语知识和考试场地很少,但学生不善于学*,老师对他们的教学不满意

  ② 教师和学生最需要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经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 高考语文试题的整体难度不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总是不按预期

  成绩我们需要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而更难更奇怪的训练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道路上的绊脚石。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从肤浅的逻辑推理中得出的结论将是简单、简洁和令人信服的:学生的“双基”确实太差了。事实上,语文学*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是过时的、误导性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必然结果:过多的训练妨碍了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梳理巩固了训练难点,消耗教师和学生的热情和信心,让人们产生教师徒劳无功,学生一无所获的错觉。从长远来看,削弱的是前进的动力,增加的是失败的情绪,削弱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质量,浪费宝贵的时间。

  正确的做法是尽快降低汉语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到学*的有效性,适当难度的训练也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言测试和培训中。只有当我们有条件大胆承认学生的学*和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兴趣,稳定他们的信心,而且有助于发现、思考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的复*。

  正确的做法是尽快减少考试或培训的频率,让教师和学生反思过去,纠正现实,规划未来,让教师有机会引导学生,让学生有条件储备知识。给学生时间去利用,而不是把时间交给老师去做毫无价值的、不知疲倦的考试。不"练"一段时间,练几千天,不"练"一段时间,不"用"后备力量,如何迎接挑战?,管理第一,指导最重要确立“管理第一,指导最重要”的基本战略,摒弃盲目、不计后果地增加时间和问题,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努力追求管理效益,从指导中收获成果,从学生的自主学*和有效消化中追求提高学生语文水*和发展语文技能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是高三教师最常使用和享受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的叙述

  ② 大量的训练

  ③ 不断地否定学生。

  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数据成分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很明显。这种方法的缺点不仅是学科倒置,学生的参与被取消,教师过于屈尊。

  此外,这种方法也符合孙子所谓“围攻”的战术特点:

  ① “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 它是长期的,而且“长时间会使士兵变得迟钝,打败犀利者”,这种效果在高密度、高强度的叙事训练中被抵消了。值得注意的是,叙事与训练是两把“双刃剑”。

  ③ 在训练不力和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们会逐渐失去提高汉语学*水*的信心,士气越来越低落,意志消沉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4

  进入高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变得功利起来,一切都围绕着高考展开。虽然都是在复*,但由于语文科目的特殊性,所以复*的方式与其它科目略有不同。一学期下来,我感觉有这么几点是在复*时应注意的————

  一、抢前抓早

  进入高三,短短一年时间里,既要学*新课程新内容,又要复*6本书,准备会考,还要复*26个模块,又要进行大量的模练。这么多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教学的整体观,不抢前抓早,势必造成走马观花的结果,师生都会疲惫不堪,实际效果不佳。因此,教学上要有整体观念,抢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说来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为高一学生刚上来,教学速度不宜太快。)的时候加快教学进度,侧重能力训练,不宜大量做题。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二、整合教材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积累亦是加固学生文化积淀的很好途径。因而进入高三我们编排了一个小册子,即《中学生必背古诗文》。其中选编了高中、初中乃至小学的重要古诗文。这样学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诵几首或几篇,效果不错。

  三、由浅入深

  语文是一个整体知识体系,复*语文不能把它支解开来对待,一盘散沙的,头疼医头,脚痛治脚。从第一题的字音字形开始,到下面的词语的义,病句的修改,再到后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阅读,基本上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与原则。选题时切不可过难过深,违背复*规律,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四、知能过手

  高三复*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过手,提高复*效率,搞好高三的“讲、练、评”三个环节;要针对学生实际,每一节课要有一定的信息量。知识和能力过手,很大程度体现在“讲、练、评”三个环节上。“讲“就是要透讲,“练”要精练,“评”要深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谓“透讲”:即高三复*课应力求避免与*时教学的简单重复,教学要创新,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注意变换角度,注意总结规律。所谓“精练”,就是不搞题海战术,精心选编*题,这一步很关键,学生一定要做,坚持学生不做老师不讲的原则。所谓“深评”,就是评讲课不能仅对答案,而要剖析、阐释,要增大授课的信息量,兼顾基础与能力。但一学期下来,坚持得并不是十分好。

  五、指导读写

  尽管高考复*任务繁重,但不能忽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现当代散文名著,填补学生荒凉的阅读园地。指导学生每天阅读,可利用做其它科目*题疲倦的时候进行阅读。阅读的.时间每次不宜过长,要细水长流。我们更不能忽视作文自我训练,毕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这段时间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作,认真总结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二是要学会整理充实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三要善于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些积极、昂扬、向上且较为深刻、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认识储存起来。

  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

  一年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最终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头我就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明白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可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明白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明白,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能够了,这能够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明白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仅有不断地复*,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可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当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仅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可是重要性不一样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资料: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能够检查水*,能够看出问题,能够推进复*,能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所以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当并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到达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忙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七、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此刻,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八、管理至上,指导为重。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本事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讲述;

  ②很多训练;

  ③对学生很多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资料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并且这种做法也正贴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

  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

  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所以,孙子异常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基本条件;

  ②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包含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到达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仅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中收获无限的欢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此刻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②学*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③帮忙学生构筑本事体系;

  ④帮忙学生制定语文学*的短、中、长期目标;

  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提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和复*,把学生由“学*”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考是一次检阅,高考是一位教师;它检阅着我们教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它引导着我们走向更正确的教学之路。它让我看到许多教学的不足和缺憾,同时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未来的教学,我心中似乎越发清楚。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6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课往往令老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天天作题,学生机械麻木。如何上好复*课,就成了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的设计理念是:

  1、复*教学要给予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发展的天空,让他们愿学、会学、乐学,从中真正体味到没有考试压力下的复*乐趣。

  2、复*教学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彻底从考试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品尝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3、复*教学要联系实际,走向生活,要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4、复*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5、复*要有针对性,抓住考点。

  拟公益广告是*几年新出现的一个考点,内容不多,考分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学生得满分的不是很多。原因在于学生*时所练不多,对写作技巧掌握甚少,细节部分处理不到位,更有甚者,少部分学生弄不清“公益广告”的概念。

  我设计这节课,解决的重点有三:一是广告知识,二是什么是公益广告,三是创作技巧。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公益广告的创作技巧,以便学生在高考中多拿分。

  过去的这一节,留给我的思考是永久的。我认为,复*课也可以进行探究性学*,复*课也可以生活化教学,语文复*的领域无边无际。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7

  古诗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难度在于:一是诗歌创作的时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古诗中的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三是古诗中某些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偏差较大,需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时代背景来理解。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学*应分三步走:

  课前预* 自学清障

  针对古诗的上述特点,课前可布置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除学*上的“拦路虎”。

  预*需完成的任务:

  (1)了解诗人的生活朝代、生*事迹、历史背景;(

  2)利用工具书理解难懂字词的意思;

  (3)读通诗歌,大致了解诗意;

  (4)试译全诗,运用勾画圈点读书法和生疑发问读书法找出问题;

  (5)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归纳诗歌主旨,找“诗眼”,找艺术手法。通过预*,学生基本扫除了学*障碍,变过去的被动听取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教师组织分组式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彼此的预*成果,互相弥补预*漏洞,解决一些问题,交流思想打开思路。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及难点问题进行点拨教学。

  授之以渔 指导点拨

  加强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授之以渔,“渔”即学法,译诗有“释、留、补、调”四步法。释:解释难解字词;留:保留字词愿意;补:把诗意跳跃、压缩、省略的地方连缀起来,引申出来,补充完整;调:遇到诗中词序变换的地方,译时把它们的位置进行调换。理解诗意有“分、释、理、连”四步法。

  分:将诗句划分成一个个词或词组;释:解释字词;理:解释诗句意思;连:说说整首诗的诗意。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的具体步骤应该是:挖掘教材,钻研学法---精心讲授,渗透学法---回顾过程,揭示学法---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如高二选修中杜甫的《登岳阳楼》,教师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请学生介绍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

  第二步,初读全诗,交给学生古诗“释、留、补、调”四步法,指导学生释词句,说诗意;

  第三步,激疑品词,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宽阔宏伟的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第四步,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反复吟咏,感受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第五步,回顾学*过程,揭示学法----知作者→解题意→译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对比阅读 探索发现

  接下来,布置学生自学《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及《旅夜书怀》,主要让学生运用从第一首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实践,教师可安排如下步骤:明确目标---运用学法自读实践---讨论汇报---评议点拨---总结整理。学生自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独立学*,第二阶段以学*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交流。学生自学时,教师进行巡视,随时了解学情,进行必要地点拨指导,放手让学生阅读、品味、想象,入情入境。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带学生“入境”。

  如《旅夜书怀》可提问,这首诗与《登岳阳楼》在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又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在写景抒情方面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又有哪些不同?就第一个问题,学生能想到从写作时间、作者境遇、诗风、缘景明情等方面思考。而对第二个问题,学生能想到从诗人性情、艺术手法等方面探究。

  教学效果表明,此种自主学*的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明确了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不再茫然无绪且乐于去讨论探究,学*兴趣盎然,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而且记忆深刻,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祖国文化瑰宝的无限魅力!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是教材配套的读本,是极好的阅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讲读课学到的方法进行自读实践的机会。教师应深入钻研赏析指导,精讲赏析示例,引导学生自主赏析,并向学生推荐作品。

  当然,课外阅读的面是很广的,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和读本,可组织学生搜集不同类型的诗歌做对比研究,或者鼓励学生就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分时期、分风格的搜集整理,将古代诗歌的鉴赏类别化、体系化。

  我想如果教师能将学生被动式学*提升至自主性学*,将事半功倍地提升教学效果,而如果能将学生自主性学*提升到研究性学*的水*和高度,就可以肯定的说他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8

  1、学生的*惯养成靠老师督促

  在X中,我看到了学生很好的学**惯,如改卷子全用红笔,齐读全把书竖起来,听课主动记重点,每天背四个成语等等。这些我也对自己的学生要求过,从高一就反复要求,但是直到现在也没形成良好的*惯,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教师不能坚持督促检查,你都不能坚持,怎么能希望学生形成好*惯呢?我们有的时候太能找客观原因,总认为要求一遍记不住,又要求一遍还记不住,就归结到学生差,根本没有主动学*的意识上来,然后给自己的“索性不管”找个很好的.理由。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是难教育,但是难教育不等于不能教育,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需要更长时间的等待,需要接受“错误常反复”这个事实,要坚信,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规矩出来。

  2、备课要深入研究,授课要有针对性

  X老师的散文阅读课,课件做的特别棒,能看出课下真是深入备课了,而且每道题他都做出自己的答案,把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都展示给学生。

  X老师教两个班,一个尖子班,一个普通班,授课方式和深浅度就不一样。我听的是普通班,也是她任班主任的班级,她讲文言文,课前提问知识点,所有知识点和所在句子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特别直观。我们提问文言知识点的时候往往教师口头说句子,效果真不如大屏幕展示效果好,但我们呢,往往嫌麻烦,也嫌屏幕占地方,就越过这一环节,很不应该。X老师讲课时翻译得非常细,一直是她自己译,并无学生活动,也无小组合作什么的,但学生真是跟得特别好,都拿笔在书上写呀记呀,只要不偷懒,一节课听下来收获特别大。

  一中老师的授课特别贴*高考,很有针对性。高一备课组在讲散文单元以前先讲了高考散文阅读的一般要求,做了纯正高考题。X老师还在每节课前加入了诗歌鉴赏的内容,在高考中能力级别是E级的,我们的高三学生做起来都会觉得困难。高二备课组也在授课之余做了xxxx年的高考模拟题,而且是形成常规,一直在做。可能有些专家批判这种做法,认为太功利,但说实在话,对于提分来说真的有效。

  教师的地位不高,但是影响很大,教师的收入不高,但是责任很大。潜心教书,精心育人,做好每一件简单*凡的小事,来成就自己的不简单和不*凡。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靠的是*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高三语文第一轮复*就成了整个高三复*的重头戏。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是主体,而教师的教学,也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用新理念带动高三语文复*:

  *年的高考试题彰显新课改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体验、关注价值取向,注重实际应用,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诉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备考方式,才能赢取高考的胜利。

  1、复*策略:一轮复*,系统掌握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能力体系,以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及写作四个系统为主线,小的专题复*穿插其中、分专题分模块复*的,主要是打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二轮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查找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切块”复*。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探寻解题规律。做到规范答题。强化读写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突出重点,三轮复*主要是搜集各地高考信息,严格按高考题的内容和要求,精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高考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上,提倡运用“感悟探究式复*模式”。

  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

  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

  2、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

  巩固训练:配合练*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训练的类型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二、复*的具体做法

  1、复*要重视知识的落实:无论多好的复*计划,多好的复*形式,多好的复*措施,如果不落到实处,一切都等于零。复*要狠抓一个“实”字,在“实”字上做足文章。

  (1)、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的复*,坚持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运用是目的的策略,把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统一起来。语文基础知识前五题,我们是夯实课内语基,补充课外语基。将课文中常见易混易错的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老师从课本中打印出来,要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做,帮助学生动手积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语基题的选择判断能力,我们每周编写四套选择题的语基练*,每天限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通过以上措施,课内与课外知识同时兼顾,并通过一些典型题目点拨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住了做题的诀窍。对于名句名篇的默写,化整为零,天天坚持。高考既考查课内名句名篇的默写,又考查课外名句名篇的默写。在第一轮复*时,主要让学生背诵课内名句,不采用集中背诵,化整为零,每天背诵一篇或一段,课堂检查一定要落到纸上。同时在复*巩固好课内名句的前提下,补充《论语》《孟子》及其他课外名句的默写。让好学生做到第一卷基本不失分,中等生尽量少失分,差生也能得到理想的分。

  (2)阅读与写作的落实。阅读与写作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高考阅读与写作分,占高考整个试卷九成以上的分,它承载着一个考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全部梦想,进入高三后,我们仍一如既往地坚持阅读,每周编选“高三美文时文阅读”一期。编选的原则:一是选取经典美文、哲理散文、典型的记叙文、议论文;二是从网络杂志上寻找时新材料;三是每期必有一个名人的传记故事。让学生自主选怎阅读,学*优美的语言和辩证的思维及规范的写作路子。阅读课有时是专拿出一节课阅读,教师当堂指导阅读方法;有时是放在课下早读时间,在下一周周一,拿出十几分钟时间检查阅读情况,主要检查阅读背诵情况。学生背诵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选择篇目,教师不限制必背哪一篇。作文写作落实系列化。先是按文体练*,解决记叙文细节描写、情节安排、结尾升华,议论文材料叙述、说理议论、结构层次;散文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的问题;然后按类型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其中穿插了作文的开头、过渡、论证方法及结尾的训练。操作的方法是两周一大作文,一周一小作文。

  2、精选试题材料,做到复*的准确性。

  高三学生时间宝贵,如果为占时间,随便拉过来试题就让学生做,无异于图财害命。高三试题材料的选择,决定着备考的内容与方向,材料的质量决定着备考的质量。选题要适应高考趋势及学生答题水*,能力定位力求准确,避免题海战术,要“进得去,出得来”。

  (1)练*题的'编选。练*题的编选的原则是依据《考试大纲》准确把握“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高考可能考的前瞻表现形式是什么”。

  (2)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或命制。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一份试卷的选编和命制也应该充分体现语文的味道,就是在综合试卷的编选命制中,不仅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人生。高三一年,我们对于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命制,每次都让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也就是整份试卷应通过试题背景材料的选材来体现出各种语文味道,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3.研究高考命题规律,探求高考答题规律。

  语文复*有其自身的规律,找到了规律,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在高考复*中,教师要增强“一个题即一个类型”的意识。例如文言文复*,我们通过*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经常超出高考规定的120个实词的,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考查的是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学生记住120个实词意思,仍然不会做题的。我们根据高考命题规律,教给学生怎么准确判断词语的语境意上做文章,18个文言虚词的考查,就是各大雷同复*资料中长列举的例子,所以不必让学生把课本中有关某一个虚词的意思都记住。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0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课往往令教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资料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三是天天作题,学生机械麻木。如何上好复*课,就成了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的设计理念是:

  1、复*教学要给予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发展的天空,让他们愿学、会学、乐学,从中真正体味到没有考试压力下的复*乐趣。

  2、复*教学在发展语文本事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彻底从考试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品尝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3、复*教学要联系实际,走向生活,要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4、复*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5、复*要有针对性,抓住考点。

  拟公益广告是*几年新出现的一个考点,资料不多,考分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学生得满分的不是很多。原因在于学生*时所练不多,对写作技巧掌握甚少,细节部分处理不到位,更有甚者,少部分学生弄不清“公益广告”的概念。

  我设计这节课,解决的重点有三:一是广告知识,二是什么是公益广告,三是创作技巧。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公益广告的创作技巧,以便学生在高考中多拿分。

  过去的这一节课,留给我的思考是永久的。我认为,复*课也能够进行探究性学*,复*课也能够生活化教学,语文复*的领域无边无际。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17,18班两个复*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语文这个科目博大精深,我还需要不断学*。自九月份以来,我先后听了张贤斌、黄详珍、张华、张艳四位老师的课,在听课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对我的后期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张贤斌老师担任特奥班的教学工作,教学进度比我们快,我们还在复*新闻和访谈的时候,他的班已经在复*传记了。张老师备课详细,知识储备丰富,在教授过程中引导有方,深入浅出,善于抓住重点,对相关知识实时补充,讲解详细,补充全面,声音洪亮。黄详珍老师作为资深语文教师,传记文本解读细致,循循善诱,重点突出,体现出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张华老师讲的传记,能从本班的实际学情出发,低起点,小步子,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步一步调动起来,让文化课薄弱的班级也能在语文课堂上活跃起来,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特点,教师评价点拨及时到位,展示了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张艳老师,课堂于*静中充满灵动,教师善于引导安排,学生能积极响应,沉浸在文本中并快速捕捉有效信息,有序整理规范答案。她的课在如何读懂文本方面给我以极大的启示。

  以上是我听课的总体感受,对我来说,每一节课都有收获,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但在听课中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思考。从学校当前的指导思想来看,学生上高中的目的是为考大学,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确,现在的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较低,阅读量很小,输入的少必然导致输出也少,我们的高中教育时间很紧,几乎没有给学生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虽印发有一些晨读晚读资料,但这些快餐式的阅读未必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起到多大作用。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还在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用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以灌输着“素养”。在高考中,这些灌输的素养未必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老师讲的快,学生记得快,老师走的快,学生忘的快。由此我认为,高三语文再奢谈培养语文素养为时已晚,把知识讲的`过细,过精,反而耽误时间。我校高考要突破高考个数和质量,靠老师讲,靠学生互教是不现实的,高三复*,要把训练落实到位,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提高训练难度,减少他们做简单重复劳动的量,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在听课过程中,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班,学生的作业负担都比较沉重,老师讲课过程中学生没有充分的自由训练的时间,如果能把课堂内容在精简一点,老师再少讲一点,效果或许会更好一点。

  对于传记类文本阅读,各位老师已经复*过半,在复*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按部就班,已经不符合新题型的需要,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针对新题型的引导训练,加强简答题的答题规范训练,因为文本的阅读最终都要归结到答题上。读懂文本是答题的基础,但读懂文本不等于会答题,答好题。因此在我们后期的课堂上还应注意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努力学*以上几位位老师的优点,进一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在高效复*方面多动一些脑筋,力争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2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xx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语文也是容易的事,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3

  高三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埋头苦干,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本届的高三语文教学让我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下面是我本学年来对高三语文复*的几点感悟: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大家通常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具备实用价值的工具学科,更是一门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应该充满生机,应该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培养他们充足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充实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远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特别强调的一个内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应该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现在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应该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三、回归教材

  高三复*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的有效策略。

  *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如: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四、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可以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内容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变成丝,花变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五、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现实,最接*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写作有源头活水,可以使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知道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4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xx年的9月份开始,20xx届的复*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本事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终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课、作文复*课、试卷讲评课等,不一样的课型有着不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料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方向:紧扣《考试说明》

  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能够从必须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本事体系;还能够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景合理地分配复*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效率。

  复*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资料,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所以,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经过练*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本事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本事和语言表达本事,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匪浅。

  3、精选*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本事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忙。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能够这么说,学生作文水*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景,及时调整复*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团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团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进取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资料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

  今后的复*工作的建议

  1、精心备课。高三由于教学任务紧,一些老师不重视备课,有的备课不深入,不细致,不关注学情,缺乏针对性,有的备课只重知识,不重视教法及学法指导,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备课环节的研究,提倡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专题备课和单元备课相结合的备课方式。

  2、关注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活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与“引导”的有机联系。作为教师课堂上要关注:

  (1)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的讲解必须了解学生的学情,要与学生的需求相符合,做到有的放矢,讲解的内容是: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不做无用的讲解。

  (2)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的学*效率,克服教学活动的`无效和盲目的指导。

  (3)要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需要,教学中做到“三多”:上课多提问一点、作业多面批一点、*时多关心一点。

  3、布置作业。高三教学中存在问题是作业量不合适,内容和形式不科学,作业的功能发挥不够。教师布置作业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差异,精选切合大纲和教材要求的典型*题,针对不同对象,布置不同程度和不同数量的作业。做到作业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能举一反三,作业要及时批阅反馈,由此达到学生通过作业巩固知识,熟练方法,进行做题规范性的训练的目的。

  4、检测训练。把握高考命题的规律,能科学地选择命制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试题,试题要有针对性、实效性,不留知识上的盲点和认知结构上的缺陷,要立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搞好多种形式的考试,检测后要注意讲评的时效性,尽量缩短检测与讲评的时间间隔,保证测试的效果。

  5、运用信息。教师应潜心钻研对比分析《考试大纲》和历年考试题,全面了解考查的知识范围,新增加的知识点,题型的变化,能力的要求,在复*中有意识的把能力要求渗透到教学中去,这样就防止了复*偏差。注重信息收集、整理和处理,对外来信息要认真筛选使用,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增强高考辅导的针对性。

  6、语文复*。语文科是每年高考中分值最多的科目之一,对于文科生来说,语文是基本科目(文科生的语文成绩一般来说都比较好,高考每位考生分数拉不开差距)一定要注意保持较好的成绩,以至于高考不会因为语文而受挫;对于理科生来说,语文是发展科目(理科生的语文相对差一些,所以作为考生一定要把语文成绩提上去)一定要重视语文成绩的提高,这样高考也不会因为语文而受挫。因此说,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对升学有很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来提高语文成绩呢?

  (1)目标明确,全面系统复*。要有计划,有目的,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回归课本,全面系统地复*。

  (2)重视积累,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年来高考语文知识及运用部分的内容大体相当,因此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还是应该加强。

  A、熟语运用题学生要经常性的注重积累,做有效的办法是每周积累30个,一学年积累1200个这样在高考中就不会出现丢分失误。

  B、病句修改题学生应当在日常训练中找规律,对比归纳常见7种病句的几种形式,选择判断即可。

  C、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题学生主要注意空间顺序、时间循序和逻辑顺序的把握;要注意相关应用文的学做要求;要注意扩写、压缩、选用、仿用句式的变换中语言流畅运用;要注意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D、去年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考生失分多,原因是考生为了节省时间只背写名句,可是考题是随意在文中选择几个句子,为了防止十分现象的出现,今后在这个试题的复*上要注意规定篇目的全文默写训练。

  E、阅读能力的培养。现代文的阅读主要注意主题、线索、结构的把握,并根据现代文阅读中的客观题寻找答题信息,注意对文句文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重视散文鉴赏,要学会针对问题来分析判断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力求全面准确,探究性问题要有高度、有创意。古诗的鉴赏主要分题材进行训练,侧重主题思想、内容的概括、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表达手法的相关训练。文言文的翻译在把握特殊语法、文言虚词、实词的基础上,主要注意做到信、达、雅的训练。

  F、作文训练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态、关注发展,注意鲜活材料(经常收看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联播、科技频道、感动中国人物等节目)的积累。教师要依据《考试大纲》侧重于拟题、议论文和记叙文的训练指导;学生要订阅《微型小说》、《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意林》等杂志来增加阅读量,开阔眼界。

  当然,高三语文复*备考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重视,如积极配合高群体作战,注意课外延展和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积累等。这样我们的语文高考就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8)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菁选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

  *期我校高三语文主要是以文言文一轮复*已基本结束,在文言文复*的过程中,我一直思考文言文究竟应该如何来指导学生进行复*。期间,根据新课程改革六字方针——自主、合作、探究,根据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依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课堂教学的指导精神,参照我校的文言文教学基本流程设计,结合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文言文复*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做了很多的探究,由各种教学模式的尝试,到新模式的初步定型,到不断完善,直至教学模式的最后确定。尽管现在看还谈不上成熟,但至少已经基本定型。现总结如下:

  (1)依据考纲的要求,以学案导学的形式明确复*的目标要求,明确需要梳理、掌握的重点内容,尤其明确复*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复*。其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有专门的学案,来加强学生的系统性学*。(课前时间)

  这一个环节也可放在课上,不过鉴于充分性的要求,最好放在课前进行。在前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以学案的形式,把这节课复*的目标要求、复*的内容以及方法告诉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先自主复*。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所复*的内容先有一个比较熟悉的认知和切入,让学生能带着点问题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检查复*的情况,让学生展示自己复*的成果,进而明确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钟)

  首先让学生自由交流一下复*的情况,尝试以合作的形式解决在前一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告知老师。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也可以以做*时训练或板书等形式对学生复*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尝试以与同学合作学*的形式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不了,及时告知老师;当然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复*的进展。对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及时帮他们解决:个性的问题,随机当面单独指导;共性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下一个环节中进行集体指导。

  (3)集中突破重难点,并作适当拓展。(25分钟)

  依据考纲的要求,就学生复*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疑难进行讲解,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作系统梳理;目的'是弥补缺漏,帮助学生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操作模式:一是通过串讲的形式,梳理重难点;二是以学案导学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现成的总结好了的材料,指导学生去读,去背,去记,去理解,去顿悟。当然,在记忆过程中我们也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综合复*,巩固。

  (5)整理感悟,能力提升。(10分钟)

  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做好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整理,让学生在梳理课堂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感悟,获得能力的提升。可以是整理课堂笔记的形式,也可以是整理错题的形式,还可以是写学*反思的形式。另外,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材料,拓展视野,提升能力。

  (4)训练巩固,点拨指导。(晚辅导时间)

  让学生当堂做精心设计好的训练题,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要限时,学生做完后,学生之间可互改,相互纠错,解决不了,教师点拨指导。

  这五个环节,从教师教的角度可用五个字来概括:标—诊—授—点—留。“标”,出示目标及要求,让学生对将要掌握的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非常清楚;“诊”,通过小练*,检查学生复*的情况,及时为学生纠正错误,诊断学生薄弱点,以此确定本节课传授的重点;“授”,依据考纲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作梳理,传授知识,破解困惑,建立知识体系;“点”,指导学生训练,训练结束后有针对性地点拨;“留”,最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整理,或总结,或反思,以期有所领悟、提升。

  从学生学的角度,也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学—查—理—练—悟。“学”,学生先自学;“查”,通过自主复*和练*,自查不足;“理”,在老师指导下进一步梳理知识,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并且在理的过程中,解除困惑和误解,充分认知;“练”,练*巩固,应用能力提升,练后纠正;“悟”,在总结反思中领悟提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

  试卷分析:第二次月考的语文试卷采用20xx届海口市调研考的试卷,完全符合新高考试卷的理念和模式。保持了题号与所考内容的一致性,体现了命题保持稳定,稳中求变的原则。

  阅读选材新颖精巧,如文学类阅读选自熊召政的《谁持彩练当空舞》,文章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虽然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但对学生有爱国主义的教育意义。

  古文难度适中,文言文维持*时专题复*的难度,学生较上次月考得分有提升,古诗命题降低了难度,内容相对好理解,但学生对问题题答题思路和技巧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作文题目贴合时政,命题充分体现情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引发学生对时政话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升策略:1、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尤其是主观题,只有审清楚题目,才能有的放矢,争取拿到高分。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本解读到位,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精准答题。

  3、加强早晚读的诵读,引导学生多读名家名作,通过摘抄、读书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4、指导学生规范化答题,分点作答。引导学生多做题,进而多琢磨出题人的意图、出题规律及答案要点,从而获得高分。

  5、科组通过集体备课,多讨论交流,在复*备考上下功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3

  反思一:在高考指挥棒下,教师讲什么

  教过高三的老师都清楚,我们是左手《考试说明》,右手一套又一套的《考试模拟》,就这样教最后的结果谁也不敢妄言,更别说是懈怠了。笔者教过七届毕业班,似乎每年都是一个模式。记得曾经问过其他兄弟校的同行,答案出奇的一致,高考考什么就讲什么,更有甚者引用泰戈尔的话回答“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学生会不会咱管不了,但考试的点我都讲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学校每天盯着你的情况下,老师无奈。语文课应该是陶冶性情、思想体验最自由的课,可是在高考的挤压下,变得刻板、教条而单一。

  反思二:听与不听的区别,学生学什么

  作为语文教师,有时连自己也茫然,为什么那些上课似乎是听讲的'、跟着自己走的学生考试就没有进步,反而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听讲,或者干脆睡觉的学生成绩也一直很稳定,没有退步。不止一个学生找老师问语文应该如何学,学什么。不久前我在南开大学、理工大学、师范大学三所学校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调查的学生中有文学院的,有管理学院的,有化工学院的。我对他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对高三语文的态度及印象”,“高三语文最大的收获是哪方面”。有95%对高三语文持否定意见或没有印象,有20%的学生说高三的最大收获是通过强化记忆背下来诗词,至今很有用。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三甚至说“一碰到语文就头痛……”学生也茫然了,新课程正轰轰烈烈地展开,但对直接高考的“高三学生”似乎是一个被新课改遗忘的角落。

  面对双方的困惑,经过20xx届学生的试验,我个人认为解决二者的灵魂在于“激活”二字。不仅学生需“激活”,教师更需要“激活”。那么高三语文教师应如何在高考的重压下使二者激活呢?

  语文教师要有激情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谴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带着一股激情走进课堂,学生会因教师的激情而兴致昂然”。激情确实是我们语文教师内在的素质,而满怀激情地教学又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高三特殊时期的教学更需要有激情的语文教师,此时的学生已被理化生数累得喘不过气来,没精打采,如果再遇到一位一走进教室,就会念答案记答案的语文教师,可想而知学生是什么样子。教师要有使学生调动心灵深处的激情,在课堂上,既能高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能低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要能营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种悠闲安适的意境,回归大自然的向往;既要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种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宽大胸怀,更要有创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种激昂、悲愁、高亢、不屈的氛围,还要能表现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忧郁等等。高三教师如能这样的用激情去催发生命,感染自己,点燃学生,就会使沉闷的语文课堂变为一池春水。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例如我在诗词鉴赏课上,对形象进行鉴赏时,先由同学们回忆高一时课内诗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老师激情的诵读,声调激昂,读出词人的感情,师生齐读,一遍又一遍最终寻到词人所刻画的形象及当时的感觉:同学很快找到少年英雄周瑜和“我”(抒情主人公)得形象,前者“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后者“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的思想感情。此时同学很有积极性,我以之作为引子,鉴赏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按着前面的步骤,激情品读-----回味和总结------感性认识------整体控制,最后,用恰当的文字把这首诗的鉴赏观点正确清晰地表达出来:看到了一位具有崇高的气节与情操、忧国忧民、不忘收复失地,具有坚强斗志的抗金志士的形象。

  正如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所言:“要把学生培育**,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4

  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

  1、书写的.规范性;

  2、审题的准确性;

  3、答题的程序性;

  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助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6

  期中考试刚过,语文成绩也有了。之前的复*重点就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但是效果并不好,得分率还是很低。现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进行反思。

  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个板块是学生学*的一个重难点,与作文和诗歌鉴赏一样,都是不好拿分的部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教给学生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就显得很重要,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在大量的练*题中总结归纳的能力。

  1.留心文章标题。无论哪种文体的阅读,题目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或者为全文线索,比如在我们所用资料的练*题中的《灯火》,文中围绕灯火展开了对儿时一系列温馨生活的回忆,以及由此而阐发了人生感悟;或者暗示内容、揭示文主旨,如《文化的梅岭》,这篇现代文就着重叙述了梅岭的贬官文化和梅文化,抒发了作者对梅岭的热爱之情。注意文章题目,是寻找理解文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关注文中特殊句段。总领句(或段)、过渡句(或段)、总结句(或段)、高频句,对于理解文章结构及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结尾的议论、抒情性句子,往往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注意了这些特殊的句段,学生就比较容易读懂文章进而准确解答。

  3.分析引用原文词句。在原文中寻找答案,是解题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指代”类型的题,答案就在上下文,只要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提炼、组合就可以。这样的答案比用自己的话来阐述要准确得多,自然得分就会高。比如《魂系“一线天”》一文中,有一题是“请用精炼恰当的6个单音词概括‘一线天’的特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通过对文章的仔细琢磨后大多能答出四个特点:奇、险、幽、陡,这是原文中有的,而窄、暗这两个特点就需要提取概括了。经过对文章相关段落的分析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在他们的回答声中,我知道他们又深刻地积累了一种解题方法和经验。

  “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现代文的题多如牛毛,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能力是相同的,只有把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练*中加以运用,让他们从每一道题中总结规律,悟出方法,规范答题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丢分”。

  4.坚持让学生进行整理归纳:整理归纳并不是简单的看原题,毕竟碰到原题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我们讲了现代文的阅读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学生的消化、巩固。而消化巩固不能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解读上,而应该是方法性的解读,包括:解读文章的方法、常见出题角度、同一问题的不同变式、答题模式的归纳整理。这样的'整理需要我们在一定时间的练*后将所做进一步的归纳。

  除了方法的讲解和常规的归纳整理外,我们还要强化审题训练。两个月的复*中,学生反映出的最大问题是审题错误,因审题错误而导致一些低级失分。比如明明是问“写景的特点”,而很多同学会看成“景的特点”;问“如何来表达情感”,答成“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都是一些明面上的错误;还有一些暗含的要求,很多学生则忽略了。比如问“用了什么手法”,一般要包括手法所达成的效果。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应强化。

  除了常规讲解之外,我们还可以把现代文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既完成了现代文的训练,又能使作文有可写的材料,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在*时所做的大量练*中,现代文是我们可以使用的“重要资源”,因为文章少不了优美语段、哲思道理、名人故事、绚丽景物……每当遇到好的文章时,我都提醒学生诵读或者摘抄,以便写作时可以当作自己作文中的“亮点”。现在的学生在课下是很少去积累的,大量的卷子和*题占据了他们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所以,很好地利用现代文中优美语段是既替他们减轻了压力,又帮助他们积累了较好的作文材料,可谓“一箭双雕”。如:《胡杨树》一文,在现代文练*中我着重讲了文中的恶劣大西北以及那生命力顽强、死而不屈的胡杨林,在后来有一次写作中就有学生把“胡杨林”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而且还加上了独特的理解,这使我在批改卷子时突然眼前一亮,给了作文较高的分数,同时也顿生欣慰之情。“学以致用”,我想,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从学*到领悟的升华过程。

  当然高三的阅读教学和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不同。高三教学直接面向高考,命题特点是教学的指挥棒,考纲则是教学的中心,与高一高二的阅读相比,灵活性就有所减弱,相对地,应试的规范性就大大加强,答题的规范性需要重点强调。

  高三的阅读教学是以练*题的形式进行,花费的时间较长,可以在这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抓住文章中蕴含的情感,适时地对学生给以鼓励、启迪,可以增强他们在压力较大时学*的信心和动力,让学生有希望地面对每一天,面对每一次考试或练*。犹如高三学子经历漫长的高考备考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也经历了对教学更为深刻的“领悟”过程。其间由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都还不完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不断总结探索,“领悟”更多的真谛!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7

  为了达到以上效果,真正使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事半功倍,我们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一、以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惯

  目前,中学生中对议论文真正感兴趣的人不多,主动写议论文的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普遍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是很困难的。

  而时评因其涉及内容的新颖性,点击热点现象的敏感性,成为公众喜爱的文体。同时,在时下高考作文不拘文体,以及语文教学社会化的大形势下,它必将成为中学生钟爱的文体之一。其实,现在已有一些聪明的考生在高考中以成熟的时评文笔法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如20xx年福建一考生的时评文《这也是一种承诺》就被评为满分。因此,教师可有效利用时评来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兴趣,提高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情,增强其议论说理的主动性,使他们写议论文时不再被动敷衍地简单演绎。

  二、以时评体文章的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聚焦时事热点,进而养成其主动积累新鲜素材的*惯,使其议论文彰显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目前,学生的议论文往往内容老套陈旧,时代感不强,读来令人生厌。而“时评体”作文完全可以弥补这种缺陷。

  如果我们能在阅读鉴赏课上多提供给学生阅读时评体文章的机会;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能特别开辟一片园地,供学生进行时评体的写作;*时能允许甚至倡导学生在随笔、周记中,对他们关注的时事热点进行自由点评,那么,无疑会使得许多学生将目光从书本中扩展开,进而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并为议论文写作积累大量的新鲜素材。

  当然,也可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要求一名学生讲述一则新闻或热点事件,并对此概括阐述感悟或评论,甚至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或根据所授课文的内容旨要,灵活联系相关新闻或重大的热点事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主旨,使授课生动有趣、不拘一格,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懂得许多社会知识,看清一些纷扰世相背后的实质,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关注社会、把握生活的能力。

  毋庸置疑,现阶段的时评体文章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几乎在各种媒体中都活跃着它的身影;尤其是时下很流行的高考时评体作文的出现,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氛围,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阅读和写作时评体文章。

  三、使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许多学生议论说理,只是将事例简单叠加,生硬拼凑,毫无血肉之感,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油是油水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懂分析论证的具体方法,或者分析简单肤浅。而时评体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充分的阐述论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为时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当十分明确。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时评“一事一评”的针对性特点,培养学生能紧扣关键,采用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因问果、追根溯源、一分为二、求同存异等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因为时评绝不是简单地先叙述一下由头,再谴责几句,或者罗列出几种观点就匆匆搁笔。相反,时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来源于它自身说理的.细致、充分、深刻。因此,要增加学生议论文的说理性,就不妨多让学生在时评中汲取营养,学会使用摆事实、作对比、讲道理等方法,让读者信之、服之。

  四、让学生在写时评中掌握议论的准确性与深刻性

  准确性是包括时评在内的所有议论性文章有无生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不仅包括所评时事的真实与否,还包括分析的严密性与科学性。它要求作者选点立意要明确,分析要准确而有分寸,评论要适度,说理要服人;否则,写出的时评就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时评体作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如此,他们的议论说理才会“观点正确,立场鲜明”。

  时评除了要给人常识性的公理之外,还应该避免人云亦云、见解庸常。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时评,思想性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并启发读者。真正意义上的时评文的魅力,就在于此。学生在广泛地阅读并写作时评文中,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在使观点稳妥之余,必将不甘*庸,力求突破,求新求深。

  五、新鲜生动的语言,富含情感的评点,会使议论文焕发迷人的光彩

  从语言风格方面来看,时评相对于一般议论文而言,遣词为文注重自然鲜活,用语可庄可谐,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等),行文自然、新颖、生动,不拘一格。可灵活引用、化用一些流行歌曲、成语、俗语、广告语、名句等等,使语言生动俏皮而富有内涵。也可将口语与书面语灵活搭配,庄谐结合,自然之中也不失文雅大方、端庄严肃。

  谈到时评体的语言,我们不妨再谈谈时评体的拟题。除命题作文之外,一般作文都需要自行拟题(即“题目自拟”)。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可从时评中吸取拟题的艺术性、生动性与新颖性。例如有位作家就针对报载的“某中学要给学生定做韩版校服,由于反对的家长太多,学校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将校服改回了运动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男装太帅、女装太漂亮,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因此早恋”这一新闻,展开点评,并拟题为“美得惊动家长”。该标题既准确地概括了时事的内容,也因为将“美”与“惊动”组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看似*凡,实则大巧,言简而意丰。

  由此观之,我们不难发现,时评体语言表达的新颖灵活,无疑会给时下的中学生以全新的视觉冲击,让他们懂得原来议论文也可以这样写,原来议论文的语言表达也很适合自己。如此,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议论语言自然就会鲜活生动起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项工作也会不再那么费力,一改以往收效甚微的局面。

  写时评,首先要有一颗敏感而富有责任感的心,有一种关心社会、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良好境界。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能爱憎分明,对人与社会漠不关心,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无法写好时评体作文的。所以,写好时评,就要让议论的文字饱含着情感的魅力,富有感性的说理,如此才能既说服人,又感染人,笔下的文字才能具有常新与蓬勃的活力、朝气与正气。

  时评体形式的作文,无疑为目前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时下学生议论说理时沉闷、单调、枯燥的气息,从形式到内容均将影响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惯。

  毋庸置疑,时评体与一般的议论文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它所具有的许多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却是目前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所欠缺的。当我们沿着一条老路走久了的时候,不妨尝试走一走新路,也许它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喜悦。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8

  高三,犹如马拉松长跑的最后冲刺部分,稍有闪失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因为我是第一年带高三,所以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在邓老师等备课组老师的帮助下,我对复*备考逐渐熟悉起来,高考结果两个文科普通班均取得市*均分以上的较好成绩。

  反思成绩的取得,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夯实“双基”,突出重点,堂堂落实。

  在此,我理解的“双基”仍然是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考纲考查六种能力,分别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能力,就基础知识而言,考察内容包含识记中古诗词默写,文言实词意义积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十八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几种句式用法,语言文字运用中需要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积累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意义,弄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几种类型病句的特点。掌握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此外,基础知识还应该包括选考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以及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诗歌常用表达技巧、常见题材、体裁特点、语言特色、古典意象等知识;作文常用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的特点与写法;谋篇布局的技巧等。当然,广义理解积累,还可以包括阅读量的积累,作文素材的积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积累,但我认为在高三备考阶段,能做到狭义积累就足够了。

  基础能力的形成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但它又高于基础知识,缺乏基础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就如散落沙子,是零碎不成系统的,是不能建构于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故而,在备考阶段,教师应多些方法指导,也即概括总结然后让学生训练变成基础能力。

  以探究能力举例,首先应该明确选考两种文体所考查能力的差异。文学类文本是这样定义的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本则是这样定义的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因为文本文体的特性,故而在考查能力上其措辞是有差异的。文学类文本是表现型的,是社会生活经过作家内心主观心灵加工过的艺术生活,甚至优秀作品往往是时代与民族的缩影,人文性非常强,流传久远,所谓形象大于思维,所以它具有多样阐释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探究能力用词是“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体则比较客观,即时性强,主题较为单向,所以探究能力用词为“深层”意蕴;“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疑点和难点”。

  其次,针对不同,在培养能力上应区别对待。对实用文体,应该是在分析综合、理解鉴赏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人生观,认识文本叙述对象体现的精神与人生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而文学类文本,应该是在掌握常见表达技巧、塑造人物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联系作家写作风格,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其丰富的含义。

  总之,“双基”是我们备考的根据,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把学生安全送抵高考考场。然而,因为备

  考时间的急迫,因而在具体备考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重点需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就我所教学生说来,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古文阅读与作文上。

  首先,我认为这两块是分数争夺高地,易得易失。就古文来说,因为考试能力要求不高,只需要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题型比较固定,变数小,知识点好把握,易于提高,而学生因为对古文兴趣不大,所以这个阵地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因而,我认为只要认真备考,这个分数比较容易提高。就作文来说,经过十年来写作积累,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如何在有效时间内迅速提高,毫无疑问,这半壁江山意义非同一般。

  其次,相比较其它考查内容,这两块学生备考热情更为高涨。我留心过一个奇怪现象,每次我上完作文课,学生不等下课就会迫不及待围拢过来提问;来办公室问我问题的大部分是关于古文。在改卷中,我就留心一些学生的答卷,我发现那些*时上课不认真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文学阅读却答得很有条理。这促使我去思考,语文是需要深厚积累的,在提出大语文概念后,这一点更加鲜明地体现。有些学生很用功,但他无论如何都不明白《家》中的鸣风为何要自杀。因为备考时间的紧张,所以,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容易快速提分的项目上,这是我的一点浅见。

  在备考中,关键是落实,这是至今我仍在反思的一点。这种落实指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的重难点落实,指教师布置的作业有针对性的落实,指在学生身上的落实,应该识记的应利用早读课、课外辅导落实,应该完成的作业要生生落实。在语文尴尬存于现今的情况下,落实更加重要。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教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我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一样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我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期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我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我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我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我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必须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能够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很多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到达多少教学目标?异常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经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能够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本事,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到达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可是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齐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0

  面对全国卷,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们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与教学策略;新学期的高三教学我不能不做及时的调整,而我的学生经过了一个暑假的磨砺,好像在新学期绝大部分人似乎都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从九月一日到今天头尾上了四天的课,都是复*课,主要是复*文言文,上课的重点自然与*时的新课教学是有区别的,而且这样的复*课主要还是要帮助学生找出复*过程中还可能存在的不足与缺憾,同时针对学生的这些薄弱点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讲解指点,能够让学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学*状态,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较好地完成复*任务。教师的教学点还是着重选择那些学生在自己复*的过程中暂时无法弄通弄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较为到位的讲解与拓展,争取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学*效果。

  课堂气氛还是比较轻松活泼,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解,不是刻板的训练,尽可能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事例,选择学生喜欢听的那些语气、语调来表达,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来讲解。客观上说,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的效果,毕竟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还是有教学激情的,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如此的教学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

  除了课内的复*,最*的教学还是突出了时事评论带入课堂,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并上台点评,采用就事论事的方式,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刚开始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第二三天慢慢地发现学生其实很聪明,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时事评论家。

  但是回顾这几天的教学,我还是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学生的量多,要做到人人落实还是有一定的难处;课堂的复*课还是无法完全做到人人满意,人人接受。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xx年的9月份开始,20xx届的复*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后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课、作文复*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紧扣《考试说明》,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可以从一定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还可以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况合理地分配复*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效率。

  复*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通过练*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匪浅。

  3、精选*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集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七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也已经有三年。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围绕各个复*专题,各个考点、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专题、考点缺少联系,像一条条*行线永久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专题时间一长,又得返工。去年的期末考试就是这样,很多在考点复*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考试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有显现出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会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下面就结合今年高考,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从去年的期末考试试卷看,语音和成语题都是大家比较熟悉,在教材中出现的资料,只是稍微作一点延伸,而从历年江苏高考考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回归课本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从字音、字形、成语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学熟悉的大背景中。应对高考试题命题方向的改变,我们打出了回归课本的旗帜。于是,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寻找各个专题,考点的契合点、连结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我们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也是我们提高复*效率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去年期末考试总体没有到达预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绝大多数同学得分都在50分以下,当然有试题的因素,但学生写作潜力不强,素材积累不多,语言不够生动也是重要原因。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重,是天下第一题,大意不得。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课外收集积累超多的作文素材,作文专项训练常抓不懈,这固然重要,但这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是否有更切实有效的途径透过纷繁复杂的专题、考点,我找到了这个契合点、连结点,它就是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强化各专题训练的同时,实际上都在为作文作准备。我们是否有必要舍*求远,另起炉灶,花超多时间来抓作文专项训练呢我认为很有必要。

  首先,学*“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等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在期末考试批阅学生的作文中,许多教师和我一样都感叹学生作文里词汇的贫乏,要么辞不达义、望文生义,要么就出现很多生造词。一篇作文难得见到几个用得贴切、鲜活的词。在复*这些专题考点时,有意识地引导我们的学生,从作文的角度多积累一些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一些词汇。这样就能丰富自己的词汇,增加文章的文采,赢得老师的亲睐。

  其次,学*“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专题,养成良好的写作*惯。以往教学出现的情形是,做这类专题训练的时候,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较好,准确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写作文,就不当一回事了,无所顾忌,错别字连篇,标点“一逗到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学”与“用”严重脱节了,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没有和作文连在一块了,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惯。期末考试中就有不少同学在这些方面做的不好,最后影响了作文的得分。

  再次,学*“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翻阅学生上次期末考试的作文,明显感觉到学生没什么资料写。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潜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专题的高考分值是“X+70”分(“X”是该专题分值,“7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起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学*“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锤炼学生作文的语言。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好处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必须的句式、必须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潜力,多用整句、对称句。很多学生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一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根本找不到感觉了。在讲评语言应用题的时候,我时常会这样感慨:“要是在作文里能出现这样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锤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能够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就应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借鉴。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带给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总之,透过对去年期末考试的总结和思考,我明确了一个认识,即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我们心中有作文,更要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彰显作文的特殊地位。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1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xx年的9月份开始,20xx届的复*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后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课、作文复*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方向:紧扣《考试说明》

  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可以从一定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还可以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况合理地分配复*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效率。

  复*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通过练*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匪浅。

  3、精选*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集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四、再有,我对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作了一点思考。

  (1)阅读理解很重要。

  高三综合训练中,学生拿到一张张训练卷后,首先想的`是快点完成题目,而不是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文章。一张考卷做完,不要说文章,就算是那些做过的题目,也可能转眼就忘。讲评时,我向学生讲我的想法,认真阅读与领悟一篇文章,比之完成几个训练题,往往更具意义和价值。当你真正会读能读之后,什么样的语文考试能难倒你呢?

  (2)阅读*惯比训练量级更重要。

  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学生读了多少,所得又有多少,而不单是学生今天做了几道语文题目,练了几张语文试卷。赛场固然需要训练,但盲目的训练往往是事倍功半。语言学科,更强调多读多记。然而,现在的高三学生,他们更注重的是书面题目,对于不需要用笔完成的口头作业,很多学生甚至都不把它们当成作业,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学生认为语文作业少,语文成绩迟迟不能提高的原因,更进一层,对于阅读的忽视,往往使学生在高考中茫然不知所从。

  (3)阅读思考与解题技巧同等重要。

  解题技巧的总结和积累在高三复*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阅读思考也不容忽视。埋头做题,学而不思,前人早就概括过,一个字:惘。就是迷茫的意思,到底我为什么做题?做这个题有什么意义和收获?学生很少思考,成为解题机器,只会按部就班,缺少应变能力。体现在考试中,他们对于新东西新题目,因为缺乏应有的自信、创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更需要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思考所读文章的内涵意义,思考阅读于自己而言有何收获,对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这样的阅读与思考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此外,我觉得,我们要积极改变学生的语文学*观,让他们充分重视语文。因为,相对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上投入的极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讲,单位时间内的收获,语文学科可以说是最多的。学生基本上除*时课堂时间和课外适量的书面作业时间外,主动投入的时间和机会是极其节约的。二是在学生中普通存在着这样一个观念,语文学*往往事倍功半,投入的时间未必与最后的产出成正比,其实,我们应该纠正学生这个观念,一份耕耘才会有一份收获。那些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是因为他们天资聪颖,而是因为他们在语文上付出比别人更多,他们的学*更得法。相对一位在及格线上挣扎的学生,只要有时间保证,且注重学*的方法,要把语文成绩提高个十来分,还是相对容易的。150分的考卷,是从90分到100分容易,还是从130分到140分容易,道理不言自明。

  以上是我在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我会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2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

  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3

  一年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知道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这可以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只有不断地复*,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4

  进入高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变得功利起来,一切都围绕着高考展开。虽然都是在复*,但由于语文科目的特殊性,所以复*的方式与其它科目略有不同。一学期下来,我感觉有这么几点是在复*时应注意的————

  一、抢前抓早

  进入高三,短短一年时间里,既要学*新课程新内容,又要复*6本书,准备会考,还要复*26个模块,又要进行大量的模练。这么多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教学的整体观,不抢前抓早,势必造成走马观花的结果,师生都会疲惫不堪,实际效果不佳。因此,教学上要有整体观念,抢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说来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为高一学生刚上来,教学速度不宜太快。)的时候加快教学进度,侧重能力训练,不宜大量做题。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二、整合教材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积累亦是加固学生文化积淀的很好途径。因而进入高三我们编排了一个小册子,即《中学生必背古诗文》。其中选编了高中、初中乃至小学的重要古诗文。这样学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诵几首或几篇,效果不错。

  三、由浅入深

  语文是一个整体知识体系,复*语文不能把它支解开来对待,一盘散沙的,头疼医头,脚痛治脚。从第一题的字音字形开始,到下面的词语的义,病句的修改,再到后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阅读,基本上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与原则。选题时切不可过难过深,违背复*规律,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四、知能过手

  高三复*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过手,提高复*效率,搞好高三的“讲、练、评”三个环节;要针对学生实际,每一节课要有一定的信息量。知识和能力过手,很大程度体现在“讲、练、评”三个环节上。“讲“就是要透讲,“练”要精练,“评”要深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谓“透讲”:即高三复*课应力求避免与*时教学的简单重复,教学要创新,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注意变换角度,注意总结规律。所谓“精练”,就是不搞题海战术,精心选编*题,这一步很关键,学生一定要做,坚持学生不做老师不讲的原则。所谓“深评”,就是评讲课不能仅对答案,而要剖析、阐释,要增大授课的信息量,兼顾基础与能力。但一学期下来,坚持得并不是十分好。

  五、指导读写

  尽管高考复*任务繁重,但不能忽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现当代散文名著,填补学生荒凉的阅读园地。指导学生每天阅读,可利用做其它科目*题疲倦的时候进行阅读。阅读的时间每次不宜过长,要细水长流。我们更不能忽视作文自我训练,毕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这段时间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作,认真总结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二是要学会整理充实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三要善于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些积极、昂扬、向上且较为深刻、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认识储存起来。

  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xx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语文也是容易的事,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