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合集5篇

首页 / 教案 / |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1

  “倍”的认识是后面继续学*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好。本节复*课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教材112页9题时,通过分析题意、独立解决、集体反馈几个步骤,让学生经历知识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倍”的认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乘法认知结构的优化。

  2.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时,经常会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相混淆,主要是因为对题意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本节复*课中,选取了贴*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理解,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从而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1题(5):飞机从北京飞往西安大约需要2小时,飞往乌鲁木齐的时间是飞往西安的2倍。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大约需要几小时?

  (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倍的知识。

  ①“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一个数中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复*有关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倍的知识的回顾和问题解决,使学生对“倍”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及解题方法,为后面的练*作铺垫。

  2.结合教材*题,复*倍的认识的解题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9题。

  4元16元 ()元 ()元

  ①笔袋的价钱是三角尺的几倍?

  ②一盒彩笔的价钱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笔多少钱?

  ③笔袋的价钱是钢笔的2倍。一支钢笔多少钱?

  (2)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三个问题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三个问题是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第一个问题:16÷4=4;第二个问题:4×9=36(元);第三个问题:16÷2=8(元)]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的问题:①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问题不用写单位名称;②两个数相比较时,把标准数看作1份,另一个数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另一个数就是它的几倍)

  (5)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答。

  (6)引导学生讨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义不同;②计算方法不同;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和二者的区别,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拓展练*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17题:兴华村前年只有16户使用天然气,去年使用天然气的户数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气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户。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多少户?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寻找解题方法。

  (3)列式解答。

  16×4=64(户) 64+20=84(户)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了“倍的认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4页思考题。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区别:

  (1)意义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进行除法的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3、推理能力的培养。

  重点难点:

  体会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前几天复*的多位数乘、除以一位数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计算方法。”

  师:“今天我们和小亚、小巧、一起继续去乘除嘉年华玩好吗?(出示课题)”

  生:“好!”

  师:“今天他们来到了模拟宇航中心,同学们你们对宇航知识有哪些了解?”

  (媒体展示我国神五神六发射及简介)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你们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小亚2分钟发送48字,小巧2分钟发送72个字母。

  师:“你们认为谁发送的快些?谁发送的慢些?”

  生①:“小亚和小巧都发送了2分钟,小巧发的比小亚多,所以小巧快。”

  生②:“小亚每分钟发送24字,小巧每分钟发送36字,小巧快。”

  …………

  小结:通过同学们证明发现,相同时间内谁发射数量多,谁的速度就一定快。

  师:“根据例题,你还能举些例子吗?”

  生①:“8÷2=4;10÷2=5”

  生②:“9÷3=3;15÷3=5”

  …………

  小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越大。

  探究二

  师:“再观察表格又有什么新的信息?”

  生:“他们都发送了72字,但小巧用了2分钟,小玲用了3分钟。”

  师:“谁发送速度快?为什么?”

  生①:“他们发送的字一样多,但小玲用了3分钟,而小巧只用了2分钟,所以小巧快。”

  生②:“小巧每分钟发送36字,小玲每分钟发送24字,小巧发的快。”

  72÷2=36 72÷3=24

  …………

  师:“如果是90÷6 90÷5 结果谁大?”

  生:“90÷5的结果大。”

  小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小商越大,除数越大商越小。

  探究二(练*)

  师:“仔细观察,你能不计算直接比较大小吗?”

  比较大小

  ⑴ 87÷3( )78÷3

  ⑵ 75÷5( )75÷3

  ⑶ 756÷7( )756÷8

  ⑷ 64÷4( )572÷4

  探究三

  师:“现在谁发送的最快,最慢?”

  生①:“小亚和小巧发送的时间一样,小巧发的字母多,小巧比小亚快。

  生②:“小巧和小玲发送的字母一样,小巧用的时间少,小巧比小玲快。”

  …………

  师:“小亚和小巧用时间也不一样,发送字母个数也不一样,怎么办?谁是最慢的?谁是最快?”

  生:“比一比,他们每分钟发送多少字母。”

  小亚:570÷6=95(个)

  小巧:672÷6=112(个) 小巧是最快的

  小玲:672÷8=82(个) 小玲是最慢的

  所以三个人速度:小巧>小亚>小玲

  小结: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越小,除数越小商越大。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越大,被除数越小商越小。我们可以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当然除数,除数不相同,可以通过计算来正确判断商的大小。

  三、及时练*

  练*一

  比较下面各组商大小

  ⑴ 610÷5( )738÷6

  ⑵ 650÷5( )990÷9

  ⑶ 96÷8( )84÷7

  ⑷ 75÷5( )75÷3

  ⑸ 75÷3( )72÷3

  师:“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小结:除数或被除数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当然除数,被除数都不相同,可以通过计算来正确判断商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它们有什么联系?”

  生①:“小丁丁用的时间比小胖多,打中的也比小胖多。”

  生②:“小丁丁花的时间是小胖的3倍。”

  …………

  师:“那么,小胖如果也用72分钟的话,能打中多少发?”

  生:“48×3=144(发),小胖的打中率比小丁丁高。”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谁的射中率高?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小机灵10分钟打中24发,20分钟打中48发,比小胖用的时间少,小机灵的打中率高。”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数学规律,来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四、课后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们又掌握哪些新的内容?”

  生①:“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

  生②:“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

  五、课后*题

  完成并复*课本66-6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3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时钟,记录在生活中见到的时刻,调查同学们喜欢的电视节目。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的某一时刻。

  3、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育方面:

  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发展方面:

  提高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52-53上的内容和例3 内容分析: 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广泛采用着,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教材先编排了认识24时计时法和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再编排 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24时计时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缺乏清晰的数学思考过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一日有24小时,学会从0点到24点的计时方法,掌握24时计时法。会进行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互相改写。

  2、正确区分时间和时刻,会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会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重点: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准备:钟面,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我利用课件,视频以及实物,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中,加强对钟面认识;在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中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关系;在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时间观念,为后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识过程。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了解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生在学*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程度与角的大小有关。

  2、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小棒、剪刀、三角尺、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感受生活中的角 请同学们看几组都蕴含着角的截图。(课件) 师:在这幅图的桌面上,你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图形? (生回答) 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形里面还藏着一位朋友,其实刚才已经有小朋友提到了,老师知道她已经知道了,那到底是什么呢?(课件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四个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2、师:看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摸一摸?(举起大三角板)来,你们有吗?取出来!边摸变提问:这有角吗?(生:有)师:用我们的小手心(动作)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师动作,那咱们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让学生回答)还有吗?你再来说说?咱们刚刚摸到的这个其实就是怎么认识的这个就是(角)。 3、咱们动口,老师动手,把角给画出来。 先画一个点,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看清楚了,这条线是怎么样的?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两条线是什么样的?再看这个点呢?这个图形就是什么了?

  二、教学角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

  1、刚刚听到这个同学好听的名字,数学家爷爷也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很好听的名字。刚刚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咱们说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

  角的两条(边)认识角了吗?

  2、行,那么咱们现在就在教师里找一找,哪儿有角? (让学生边说边比划)

  3、让我们闭着眼睛想想角好吗?角的顶点是怎样的?(一起说)边呢?几个顶点?几条边?清楚了吗?那咱们跟着电脑书空一遍。(先画一个点,直直的一条边,再从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边,行了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合集5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合集5篇(扩展1)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本上画出1分米和1*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方厘米,1分米和1*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2.提高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及数学应用意识。

  3.在小组合作学*中,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学*的乐趣;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的学**惯。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和复*,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

  1.同学们,我们刚学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整理和复*。(板书课题:整理和复*)

  2.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你能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吗?

  3.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4.针对小组汇报的各部分内容进行板书,同时对学生的汇报予以肯定和鼓励。

  5. 同学们整理的非常全面。那么笔算减法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怎么样进行验算?怎么样估算?接下来,我们就先对笔算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

  (二)复*提高

  1.梳理算法。

  (1)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题呢?(老师板书)

  (2)独立完成黑板上这些题。

  (3)订正。

  在计算笔算加法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注意些什么?

  在计算笔算减法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注意些什么?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4)要想知道我们算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5)谁来说说加、减法有哪些验算方法?

  (6)把刚才的题进行验算,全班集体订正。

  2. 反馈测试。

  (1)练*十第1题。

  ①独立完成

  ②任挑2道题进行验算,写在旁边。

  ③(出示课件)全班订正、反馈。表扬鼓励。

  (2)小老师。

  ①比一比哪个老师当得好?看谁不但可以挑错,还能给同学们讲清楚。

  ②集体订正

  (三)拓展应用

  其实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学好计算还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

  (1)练*十第2题。

  ①(出示课件)

  ②从图上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③你能提出什么跟它有关系的数学问题?

  ④边出示问题边订正答案:

  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37+118=455(只)

  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455+337=792(只)

  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900-792=108(只)

  (2)整理图书

  ①(出示课件)

  ②从图上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③同桌合作完成这道题。

  合作要求:A. 给同桌提一个问题。

  B. 每人根据同桌提出的问题,先估计一下得数大约是多少。

  C. 根据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D. 提问题的同学进行验算,检查其计算的对错。

  ④全班交流。

  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3、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

  4、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懂得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时、分、秒”

  1、结合实例说说时、分、秒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课间一般休息10(),再加上()分钟就是1小时。

  (2)眨一下眼大约是1(),呼吸一次约需3()。

  (3)时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5是()时,分针呢?

  2、时间的计算。

  (1)3时=()分4分=()秒

  (2)一列火车7:52停靠站台,8:05驶出,在站台停留()分钟。

  3、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9题。

  二、复*长度单位和吨

  1、说一说你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

  2、举例说说身边常见物体(或常用到的单位)的长度。

  3、进率换算。

  (1)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1千米=()米1吨=()千克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10题。

  三、复*四边形

  1、完成教科书第121页的第7题。

  (1)、先让学生画出一个*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归纳,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3)、任选一个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并估算出它的周长。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8题。

  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线段属于周长,并用铅笔描一描,再计算出各自的周长,在全班交流订正。

  四、复*分数的初步认识

  1、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的第11题。

  (1)数一数,把一个长方形*均分成了几个小正方形。

  (2)涂一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涂两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有几种分数表示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结合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4)让学生接着涂完,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如何计算。

  五、巩固练*

  完成练*二十六的第7—11题。

  第7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彩带的长度与哪些数据有关,待学生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先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信息,叙述提意,然后解答交流。

  第11题,属于排列,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石头、剪子、布,共有9种可能。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4次0次8吨√

  23次1次9吨

  32次2次10吨

  41次2次8吨√

  50次3次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机会

  2、做练*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合集5篇(扩展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自主学*,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

  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

  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

  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

  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

  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

  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

  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绘制*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

  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绘制*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看简单的路线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及练*一第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

  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一第3题。

  3.练*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二第1、2、3题。

  5、练*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法估算必要性;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会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合理的估算。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感受估算解决问题的简洁性,培养估算意识。

  3、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步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法,具有回顾与反思的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三、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说说下面各数的*似数

  583接*()百

  718接*()百

  192接*()百

  219接*()百

  583接*()百()十

  718接*()百()十

  192接*()百()十

  219接*()百()十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积极动脑,学会判断一个三位数接*哪个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个本领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引出新知

  向阳小学组织学生去看巨幕电影,我们一起来看看。带来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你想怎么解决这道题?(估一估,算一算)

  下面就解决一下这道题。

  2、汇报交流。

  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能坐下吗?说说怎么想的。

  预设1:221+239=460(人)460人>441人所以六个年级的学生不能同时坐下。

  预设2:把221看成200,把239看成200,200+200=400(人)221+239>400人。

  预设3:把221看成220,把239看成230,220+230=450(人)450人>441人所以六个年级的学生不能同时坐下。

  预设4:221>220,239>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所以不能同时坐下。

  讨论交流:

  (1)这些方法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2)方法一和方法三、方法四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小结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有的是精确计算,有的是估算,但是一般我们不用找到准确答案更简洁一些。

  4、方法提炼: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明确问题,找到信息——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回顾反思方法

  (三)巩固提升

  1、解决15页问题

  (1)出示问题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2)汇报方法

  2、解决17页第7题

  (1)仔细审题,说说你想用什么方法?

  (2)独立解决

  (3)汇报方法

  3、解决17页第6题

  (1)要帮助小猫解决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2)独立完成

  (四)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2.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3.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A、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B、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中,我们都复*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合集5篇(扩展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9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

  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2.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3.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T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本上画出1分米和1*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方厘米,1分米和1*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3)教室的长约8()

  (4)玲玲的身高为125()

  (5)一枝粉笔长75()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7)一把钥匙的长45()

  (8)练*本的厚约3()

  2、我会算。

  50毫米=()厘米

  76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

  4厘米3毫米=()毫米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自主学*,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纸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00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2.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3.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A、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B、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的,使学生在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复*引入

  (1)复*单位

  师:这个是一份上海市的地图册,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同学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张地图册的厚度是多少呢? 生:3毫米

  师:那它的宽度有多长? 生:7厘米

  师:现在我把这张地图册展开,现在它的宽度变成了多少呢? 生:1米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三个长度单位,你能给这三个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生:毫米、厘米、米(老师板书)

  它们用字母如何表示? 生:mm、cm、m(板书)

  (2)生活中的mm、cm、m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生:蚂蚁,硬币的厚度

  你觉得1毫米是长还是短? 生:很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盖的宽度、回形针

  你觉得1厘米是长还是短? 生: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红领巾

  你觉得1米是长还是短? 生:有点长

  1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米

  1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0米

  10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00米(板书:1000米)

  (3)引入

  这是哪里? 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今年开园了。

  我们康城学校距离上海迪斯尼乐园大约有5( )千米

  以前学*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千米的认识”。(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那1千米有多长呢?

  这个1千米和我们1000条红领巾连起来的1000米有什么关系?一样长

  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长呢?

  (1)操场绕的1千米

  你们去操场上跑步过吗?100米跑过吗?操场上的这一段直线跑到就是100米,整个一圈跑道是400米,想一想。1千米要跑几圈呢? 2圈半

  (2)直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走出校门,沿着康新公路往南走1千米能走到哪里呢?

  11号线康新公路站

  (3)竖着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把1千米竖起来,它有多高呢?陆家嘴金融中心聚集了很多高楼大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千米比这些高楼都要高很多,要2幢上海环球中心大厦叠起来那么高。大概需要300层楼那么高。

  你觉得1千米长不长? 长所以:千米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或者长度。

  3、认知千米的练*

  (1)填合适的单位

  (2)请你改一改(练*纸)

  小胖的爸爸妈妈在迪士尼开园不久,就带他去游玩了,小胖还特点写了一篇日记来介绍迪士尼。但是同学们看了这篇日记之后都偷偷的笑了,为什么呢? 有错误 请你帮助小胖改一改,完成练*纸第一大题

  (3)请你填一填(练*纸)

  这是什么?*地图,下面的这条线代表的是我国最长的河长江,上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们的起源地是同一个地方就是时间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是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你能填一填他们各自的长度和高度吗?(同桌讨论一下)完成练*纸第二大题

  4、单位转换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里会运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小胖说:我去迪士尼的路上看到过2次,第一次是这。

  但是没有千米啊,原来公里就是千米,是千米的另一种说法。

  小胖说:第二次是高速公路上就看到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你看。

  这个指示牌上没有千米啊?Km就是千米的字母表达式。

  距离我们可以用路牌表示,还可以用数射线表示。

  看到路牌的地方就是0,那下一个出口在哪里?A出口呢?B出口呢?

  上海工业区呢?

  1000米就是1千米,观察数射线1千米里有几个100米?

  我们学校出发去迪士尼需要5千米?

  5千米里有()个1千米,几个这样的1000米。所以,5千米=5000米

  (2)一起练

  8千米=8000米(8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7000米=7千米(7000米里有几个1000米)

  2千米=20xx米(2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6000米=6千米(6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3)自己练

  2km= m 5km= m

  11km= m 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

  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5、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

  评价

  对比这张课堂评价表的要求,你觉得你这节课,上课表现得怎么样?能给自己打几颗星?请你说说看。

  你的同桌呢?也请你来说一说。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很长

  毫米mm(很短) 厘米cm(短) 米m(长)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合集5篇(扩展4)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技能目标:能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方式,探索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的规律,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换。

  情感与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学*过程中去,愿意和同学合作交流,能在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了解和认识24时记时法,正确地把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理解0时和24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创设情景

  老师先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想听吗?

  小明是足球迷,小刚告诉他,星期六8时有球赛。小明早早就打开了电视机,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播放。你们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猜测)小明等呀等呀,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就打电话去问小刚,一问才知道,原来不是上午8时而是晚上8时。(板书两个时间)

  小结:像这样说成上午……、下午……、晚上……的`记时方法是我们*时生活中经常用的,我们称之为普通记时法。(板书普通记时法)

  2、引出课题

  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间,如果不说明是什么时候的几时,容易产生误会,引起混乱,还可能误了大事,所以通常我们都要说清楚是上午还是下午。

  大家都喜欢看电视吗?出示节目预报。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呢?你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候播出的?(电脑出示)这些14时、18时,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记时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记时法)

  二、引导探索

  1、认识0时到12时

  (1)播放新年钟声敲响的录像,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用敲响)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0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0时。(电脑出示钟面图)那时你一般在做什么呢?(睡觉)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板书:0时

  (2)(点击电脑,时针转动)时针转到1时现在是什么时间了?(1时、凌晨1时)板书:凌晨1时

  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时。

  (3)时针转至8出现学生升旗图片。问:现在又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互相说一说,谁来说?

  上午8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8时。板书:8时上午8时

  (4)(时针继续转动到10,汇报,再转到12)时针走了一圈,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自己轻声说一说,谁来说?

  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时。

  (5)小结:从0时开始到12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凌晨或者上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凌晨或上午。[小学教学设计网-]

  2、学生自主探索认识13时到24时

  (1)时针接着往下转一大格,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讨论一下。

  得出下午1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13时,13时就是下午1时。

  (2)(时针继续转动),用24时记时法表示,自己填一填,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3)现在是24时,一天终于结束了,同时意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所以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从13时到24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又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3、组织讨论:

  师: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一天24时小时的情况。(电脑)小朋友仔细观察用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对比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吗?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1)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三、应用

  1、想想做做1

  请你根据每一幅图上小朋友的活动情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的几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

  2、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3、想想做做2-5,7-8(视时间情况而定)

  四、拓展

  想想做做的第6题。给钟面画上时针。

  五、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相互介绍,增长知识。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一天24小时人人拥有,聪明人珍惜时间,每分每秒都有收获,愚蠢的人只顾眼前的享受和玩耍,让时间白白的从身边溜走,最终一事无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合集5篇(扩展5)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册P73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合集5篇(扩展6)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翻开《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的具体目标中赫然呈现着对计算教学的要求,这些目标是分学段来制定的,但具体到每一节课的目标,还需要我们来理解细化。

  我在参加希望杯比赛的时候,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起始课——《分桃子》,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范畴,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选择这样一节有挑战性的计算课,源于自己的好奇和好胜,都说计算课难讲,都说算理讲不清,我就是要试一试。热情是有的,但接下来的探寻之路却让我感慨万千却也收获颇丰。

  一、读懂教材。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掌握其竖式的写法。“例1”中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之后“试一试”中的3道竖式除法题目旨在对“例1”的内容特别是竖式的写法进行巩固练*;“例2”中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时有余数,主要解决除法的基本运算思路问题;之后的“试一试”中首先呈现了4道竖式题目且要求估算,前两道是对例题的巩固练*,后两道则是要求学生在探索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迁移,独立尝试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试一试第2题”重在应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读懂学生。

  学生虽然已有除法竖式的基础,但现状是他们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存在很大困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层楼”的形式,那其实并不是笔算,而是在口算出结果后改写成笔算的一种形式,在运算思路上与笔算完全脱离。

  因此教学时重在从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上入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课件演示等充分的感官体验基础上建立表象,并逐步抽象成笔算除法的模型,从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的目的。

  三、制定目标

  基于以上的两个“读懂”,结合课标中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②结合情境,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一分等活动,亲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理的探索发现过程;

  ②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和抽象的算式结合起来,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探索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难点是理解算理,正确规范地书写竖式。

  四、读懂课堂

  总的来说,关键在“算理”,这是计算教学的本质,也是大家都众所周知的。

  但却总是在实践中很迷茫,很困惑。

  在我自己试讲这节课前,先听其它老师讲了一节,她的整个课堂是这样的:“复*口算——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呈现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展示计算方法——教师讲解算理——学生练*计算并演板——再次讲解算理——再次练*反馈”。

  我注意到学生们都准备了小棒,看来老师是有意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但整节课中小棒形同虚设,学生根本没有碰一下。在课后研讨的时候,该教师的解释是由于一名学生出现的错误算法超出了自己的预设,所以打乱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结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一节较为失败的课让我对自己来讲这节课有了更大的心理负担,眼见为实,原来算理这么难讲啊。

  之后就是我自己的第一次试讲,我很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旨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算理,但课上起来也并不顺利,操作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练*时发现有学生不理解算理,教师便开始“走回头路”,结果整节课结束教学内容只进行了60%多,这让我很是郁闷,曾一度想放弃“分小棒”的环节。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听了师兄的这节课,他的课堂就没有让学生“分小棒”,而是利用口算的“算理”来迁移讲解了笔算的“算理”,这样的计算教学节省了时间,学生似乎也理解了。还有一位师姐是这样讲的,她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并没有让学生汇报展示,而是用电脑操作演示了“分小棒”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列竖式。和我的不太一样,我是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请了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分的过程,让下面的学生说过程,同时教师板演竖式的呈现过程。我这样的方法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乱。课后研讨时我们总结了3种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方法:①师兄的方法——结合口算;②师姐的方法——先分再列竖式;③我的方法——动手实践、语言描述、抽象竖式三者相结合。从大家的反应来看,我的方法似乎支持者甚少,但是没有做课堂后测,我无法看到到底哪种方法对学生的理解最有帮助,但是在我的内心还是倾向于自己“三结合”的方法。

  之后我又进行了一次校内的试讲,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学*了师姐的方法,也就是先分再列竖式,因为这样课堂看起来不乱,但课后研讨时同事们的批评之词铺天盖地。为此我翻阅了人教版的相关教学内容,也是借助“分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每一步都呈现的很清楚,这让我对自己的方法又有了信心。恰好中心组又组织了两位师姐再来讲这节课,她们俩的方法正好一个是“借助口算”,一个是“先分再计算”。课后我们进行了后测,结果是触目惊心的,完全正确率还不到30%,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思:究竟什么是“算理”,怎么这么难讲?

  通过研讨和寻找理论帮助,我知道: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算理的缺失,难以支撑算法的牢固。《课标》在计算教学上提出了“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理解算法的理解。”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计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对计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脆弱的。

  因此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我大胆的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又一次尝试了“分、说、写”三合一的方法,效果显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有所进步的。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算法要总结吗?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又要再次寻求帮助:轻算理重算法会使教学失去计算所赋予的教学功能,重算理轻算法又无法达成扎实的计算技能。《课标》将课程目标分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两大类,如果片面理解课程目标,那必定是在两个误区间来回走动。因此,算理与算法两者不可偏颇。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初次感知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在计算教学时,只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的算理,揭示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本质联系(算理就是计算教学的本质联系),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因此,不可偏颇,但要先算理后算法。

  有了这样的理论引领,我的第四次、第五次试讲,以及最后的现场比赛,就越来越得心应手,虽然还不够完美,但是我目前为止所行走的最远的地方。

  五、反思升华

  回想和学生一起研究算理的过程,我深感:计算教学,特别是算理的理解,需要学生的切身体验。因为算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导致计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学起来枯燥必将引发学生失去可持续学*发展的张力。这就要求计算教学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构建有利于揭示理解算理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经历计算过程、体验算理、感悟算法。

  1、在语言描述中体验算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妨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用数学语言综合描述,把具体的感知通过语言的加工描述最后概括形成算法。这个抽象描述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算理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算法。

  2、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算理

  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动手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计算教学中,可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探究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算理。现代教学论的认为,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新课标虽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但重视学生的数感发展,计算教学时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自主体验算理、理解算法。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苏霍姆林基语)阐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不能怕操作费时,只有让学生 “做数学”,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才能理解新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现,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帮助学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重要手段。

  “智慧自动作发端”(皮亚杰),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操作的最佳时机。

  这就是我的计算教学之路,基于自己的实践、思考、学*、反思的过程,在过程中成长进步,我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交通与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52至53页的内容。

  2、说教学内容的作用、地位及意义

  交通与数学”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一节复*课,学生在本课之前已学*了乘除法计算的知识,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选择算法和正确计算乘除法。因此运用已学的乘除法、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课重点。课题是“交通与数学”,在生活中交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旅游是儿童经常经历又比较感兴趣的出行活动,以旅游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可充分利用本课已有学*材料,又能设计开放的问题。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乘除法、周长的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发展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我确定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1. 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感。

  3.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重点: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计算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 “上楼梯”问题以及推测老师去的景点和估计时间是这一节课的`难点,但难点的分布和教材的内容都显得分散、凌乱。

  三、说教法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主参与到学*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法上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学*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同学们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

  大家估计一下家离学校的距离,算一算你每天上学放学走多远。

  生口算或笔算求出答案,汇报并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这样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第二环节: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图“小东上学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能回答你的问题。

  2. 生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由我提出:小东教室在六楼每上一层大约用12秒,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这道题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什么?展开讨论

  生1:一楼不用上,他实际就上了5层楼。

  生2:比如说我家住在2楼,实际就上了一层楼梯。

  生3:我忽略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说一说你家住在几楼,你上了几层楼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认识,则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相补充、提醒。这种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自选旅游线路活动

  1. 播放课件,介绍三大旅游线路。通过自主选择旅游线路,体现学生自主学*的乐趣,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经历做数学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并在其中渗透估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乘除法计算。现在火车的时速是每时100千米,请你估计一下大约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推测老师所去的路线和估计坐火车多长时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利用除法有关知识进行推测和估计,如用,所花的钱除以三人来推测,所选路线的里程数除以火车时速进行估计。这样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选合适的路线去宾馆

  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到不能仅仅用眼睛观察,还要动手操作,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环节:反思交流小结:

  看书质疑对于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均分)

  2、学生共同*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例2。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才是系统的学*分数知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分数、小数等知识以及分数应用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自主学*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说教法

  1.转变角色 放手促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努力创设*等、宽松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亲力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联系生活 引探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几分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 升华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只有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发挥,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毫无忌讳的流露。针对这一点,我以学生喜欢的野餐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地意义建构。

  四、说学法

  1.自主学*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创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和几分之一,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合作学*策略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合作学*,认为“合作”是建构主义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过折纸探究几分之一的含义时,我鼓励学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增长见识,真正实现“1+1〉2”。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辨析能力,倾听的*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通过创设野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分食物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分才能使两位同学美誉意见,这边学生会讲到每人分“两个”这样就比较公*,公*的分我们也叫做“*均分”,为本节课认识几分之一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节课而言,感悟分数的含义和理解“是谁的”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此,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1.认识二分之一

  当结合学生的叙述和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把一块蛋糕*均分成两份,每 份是这块蛋糕的一半后,激疑:半个蛋糕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整数还能表示吗?引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同时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法。并引导学生理解:把一个蛋糕*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图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交流,进一步深化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也为后面对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应有的知识准备。

  2.认识四分之一

  由于有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作为基础,在对四分之一教学的处理时,我主要采用迁移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两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多种方法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能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过刚才的学*,让学再说说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几分之几,通过分同一个物体比较每份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到:当物体相同时,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规律后紧接着进行练*,加深认识。

  (三)应用辨析 深化认识

  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和帮助张大伯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运用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自觉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课外拓展题,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号考生,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他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的教育对象时小学三年级学生,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四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认识,并且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应为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概括抽象能力,并会熟练应用公式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五)说教学难点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让他们应用所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去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炼教学法的理念将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出问题,即让他们考虑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如何计算的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数学学*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所以我打算运用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

  三、说学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本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学*、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汇报的活动,总结推导出计算公式,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本机可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复*导入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上一节的内容学*中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因此我创设“学校有两个花坛,小明想知道这个长方形花坛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谁来帮帮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的用已学知识来思考所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将旧知与新知达到很好的衔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学生会想到用绳子去围的方式;会想到用尺子量边长的方式,通过复*导入的方式,既回忆了旧知,有开拓了思维,从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1、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等环节,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有认知,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且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的思维取长补短,互相学*,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会得出几种不同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我会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学生讨论后,我出示课件,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课件内容如下: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

  (长+宽)×2=长方形周长

  在此基础上,反问学生: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有了长方形做铺垫,请学生说出刚才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学生通过总结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养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又为进一步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做了铺垫,有利于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达到教学目标。

  (三)随堂练*,巩固新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巩固,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的“做一做”,并选定几名同学去黑板板演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还安排了与实际问题相关的题目,目的是加强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呢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对前面的探索过程加以梳理,引导学生说出: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边长。设计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还要让他们明白与问题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请学生回忆本堂课所学内容,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