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自主学*,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

  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

  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

  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

  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

  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

  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

  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绘制*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

  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绘制*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看简单的路线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及练*一第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

  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一第3题。

  3.练*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二第1、2、3题。

  5、练*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法估算必要性;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会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合理的估算。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感受估算解决问题的简洁性,培养估算意识。

  3、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步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法,具有回顾与反思的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三、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说说下面各数的*似数

  583接*()百

  718接*()百

  192接*()百

  219接*()百

  583接*()百()十

  718接*()百()十

  192接*()百()十

  219接*()百()十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积极动脑,学会判断一个三位数接*哪个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个本领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引出新知

  向阳小学组织学生去看巨幕电影,我们一起来看看。带来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你想怎么解决这道题?(估一估,算一算)

  下面就解决一下这道题。

  2、汇报交流。

  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能坐下吗?说说怎么想的。

  预设1:221+239=460(人)460人>441人所以六个年级的学生不能同时坐下。

  预设2:把221看成200,把239看成200,200+200=400(人)221+239>400人。

  预设3:把221看成220,把239看成230,220+230=450(人)450人>441人所以六个年级的学生不能同时坐下。

  预设4:221>220,239>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所以不能同时坐下。

  讨论交流:

  (1)这些方法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2)方法一和方法三、方法四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小结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有的是精确计算,有的是估算,但是一般我们不用找到准确答案更简洁一些。

  4、方法提炼: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明确问题,找到信息——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回顾反思方法

  (三)巩固提升

  1、解决15页问题

  (1)出示问题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2)汇报方法

  2、解决17页第7题

  (1)仔细审题,说说你想用什么方法?

  (2)独立解决

  (3)汇报方法

  3、解决17页第6题

  (1)要帮助小猫解决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2)独立完成

  (四)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2.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3.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A、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B、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中,我们都复*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12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

  1、完成复*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第6题。

  (1)学生分组练*。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

  1、完成复*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

  1、长度单位复*。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

  完成复*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第11题。

  4、复*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复*第12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 复*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

  1、完成复*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第6题。

  (1)学生分组练*。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

  1、完成复*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

  1、长度单位复*。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

  完成复*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第11题。

  4、复*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复*第12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 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索法、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

  口算练*,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 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 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 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

  完成P11 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 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二十三第4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会正确的读、写小数。

  4、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学法:

  教师指导点播、精讲。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多练*。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开展教学

  1、引入小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出示课件)文具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好的,请同学们把这些文具按价格分成两类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

  教师出示自己的分类。

  书包:45元。

  钢笔:3.50元

  剪刀:12元

  橡皮:0.20元

  彩笔:3元

  曲别针:0.15元

  3、引入课题

  象3.50、0.20、0.15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这个小点叫做小数点,(板书3.50、0.20、0.15)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小数

  1、试读小数

  师:生活中处处有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请大家读一读屏幕上的商品价格

  教师提问: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让学生完成屏幕上填括号。

  总结:小数的读法。(结合板书的小数学生再读)

  2、你还在那里见过小数?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肯定。

  3、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小数知识,大家想了解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搜集的小数知识图)

  4、小结:看来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用小数表示价格,还可以表示质量和长度等。

  三、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1、汇报自己的身高

  学生汇报后教师说,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米和分米或者是米和厘米作单位,如果我们只想让自己的身高用米做单位,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呢?现在同学们可以自己自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2、自学提示

  (1)仔细阅读课本89页上的例1,想一想,用你学过的知识写出用分数和小数表示的数。

  (2)你发现什么问题,在小组说说,并想办法解决。

  (3)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做一做,填一填,完成课本中的括号内容。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交流

  板书:把1米*均分成10份

  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7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7米

  把1米*均分成100份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8米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是3分米)

  6、出示89页做一做,让学生填在书上,全班交流。

  四、深化新知,巩固练*。

  1、做一做练*二十一第一题。

  做完后师生交流

  2、试一试我能行

  学生口答,师生肯定

  五、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并且会读小数,知道了小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学*中,能掌握更多的小数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9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

  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2.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3.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T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本上画出1分米和1*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方厘米,1分米和1*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3)教室的长约8()

  (4)玲玲的身高为125()

  (5)一枝粉笔长75()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7)一把钥匙的长45()

  (8)练*本的厚约3()

  2、我会算。

  50毫米=()厘米

  76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

  4厘米3毫米=()毫米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自主学*,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纸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00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2.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3.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A、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B、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的,使学生在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复*引入

  (1)复*单位

  师:这个是一份上海市的地图册,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同学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张地图册的厚度是多少呢? 生:3毫米

  师:那它的宽度有多长? 生:7厘米

  师:现在我把这张地图册展开,现在它的宽度变成了多少呢? 生:1米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三个长度单位,你能给这三个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生:毫米、厘米、米(老师板书)

  它们用字母如何表示? 生:mm、cm、m(板书)

  (2)生活中的mm、cm、m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生:蚂蚁,硬币的厚度

  你觉得1毫米是长还是短? 生:很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盖的宽度、回形针

  你觉得1厘米是长还是短? 生: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红领巾

  你觉得1米是长还是短? 生:有点长

  1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米

  1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0米

  10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00米(板书:1000米)

  (3)引入

  这是哪里? 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今年开园了。

  我们康城学校距离上海迪斯尼乐园大约有5( )千米

  以前学*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千米的认识”。(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那1千米有多长呢?

  这个1千米和我们1000条红领巾连起来的1000米有什么关系?一样长

  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长呢?

  (1)操场绕的1千米

  你们去操场上跑步过吗?100米跑过吗?操场上的这一段直线跑到就是100米,整个一圈跑道是400米,想一想。1千米要跑几圈呢? 2圈半

  (2)直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走出校门,沿着康新公路往南走1千米能走到哪里呢?

  11号线康新公路站

  (3)竖着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把1千米竖起来,它有多高呢?陆家嘴金融中心聚集了很多高楼大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千米比这些高楼都要高很多,要2幢上海环球中心大厦叠起来那么高。大概需要300层楼那么高。

  你觉得1千米长不长? 长所以:千米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或者长度。

  3、认知千米的练*

  (1)填合适的单位

  (2)请你改一改(练*纸)

  小胖的爸爸妈妈在迪士尼开园不久,就带他去游玩了,小胖还特点写了一篇日记来介绍迪士尼。但是同学们看了这篇日记之后都偷偷的笑了,为什么呢? 有错误 请你帮助小胖改一改,完成练*纸第一大题

  (3)请你填一填(练*纸)

  这是什么?*地图,下面的这条线代表的是我国最长的河长江,上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们的起源地是同一个地方就是时间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是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你能填一填他们各自的长度和高度吗?(同桌讨论一下)完成练*纸第二大题

  4、单位转换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里会运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小胖说:我去迪士尼的路上看到过2次,第一次是这。

  但是没有千米啊,原来公里就是千米,是千米的另一种说法。

  小胖说:第二次是高速公路上就看到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你看。

  这个指示牌上没有千米啊?Km就是千米的字母表达式。

  距离我们可以用路牌表示,还可以用数射线表示。

  看到路牌的地方就是0,那下一个出口在哪里?A出口呢?B出口呢?

  上海工业区呢?

  1000米就是1千米,观察数射线1千米里有几个100米?

  我们学校出发去迪士尼需要5千米?

  5千米里有()个1千米,几个这样的1000米。所以,5千米=5000米

  (2)一起练

  8千米=8000米(8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7000米=7千米(7000米里有几个1000米)

  2千米=20xx米(2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6000米=6千米(6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3)自己练

  2km= m 5km= m

  11km= m 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

  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5、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

  评价

  对比这张课堂评价表的要求,你觉得你这节课,上课表现得怎么样?能给自己打几颗星?请你说说看。

  你的同桌呢?也请你来说一说。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很长

  毫米mm(很短) 厘米cm(短) 米m(长)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9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

  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2.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3.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T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本上画出1分米和1*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方厘米,1分米和1*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3)教室的长约8()

  (4)玲玲的身高为125()

  (5)一枝粉笔长75()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7)一把钥匙的长45()

  (8)练*本的厚约3()

  2、我会算。

  50毫米=()厘米

  76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

  4厘米3毫米=()毫米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自主学*,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纸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00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2.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3.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A、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B、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的,使学生在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复*引入

  (1)复*单位

  师:这个是一份上海市的地图册,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同学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张地图册的厚度是多少呢? 生:3毫米

  师:那它的宽度有多长? 生:7厘米

  师:现在我把这张地图册展开,现在它的宽度变成了多少呢? 生:1米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三个长度单位,你能给这三个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生:毫米、厘米、米(老师板书)

  它们用字母如何表示? 生:mm、cm、m(板书)

  (2)生活中的mm、cm、m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生:蚂蚁,硬币的厚度

  你觉得1毫米是长还是短? 生:很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盖的宽度、回形针

  你觉得1厘米是长还是短? 生: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红领巾

  你觉得1米是长还是短? 生:有点长

  1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米

  1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0米

  10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00米(板书:1000米)

  (3)引入

  这是哪里? 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今年开园了。

  我们康城学校距离上海迪斯尼乐园大约有5( )千米

  以前学*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千米的认识”。(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那1千米有多长呢?

  这个1千米和我们1000条红领巾连起来的1000米有什么关系?一样长

  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长呢?

  (1)操场绕的1千米

  你们去操场上跑步过吗?100米跑过吗?操场上的这一段直线跑到就是100米,整个一圈跑道是400米,想一想。1千米要跑几圈呢? 2圈半

  (2)直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走出校门,沿着康新公路往南走1千米能走到哪里呢?

  11号线康新公路站

  (3)竖着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把1千米竖起来,它有多高呢?陆家嘴金融中心聚集了很多高楼大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千米比这些高楼都要高很多,要2幢上海环球中心大厦叠起来那么高。大概需要300层楼那么高。

  你觉得1千米长不长? 长所以:千米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或者长度。

  3、认知千米的练*

  (1)填合适的单位

  (2)请你改一改(练*纸)

  小胖的爸爸妈妈在迪士尼开园不久,就带他去游玩了,小胖还特点写了一篇日记来介绍迪士尼。但是同学们看了这篇日记之后都偷偷的笑了,为什么呢? 有错误 请你帮助小胖改一改,完成练*纸第一大题

  (3)请你填一填(练*纸)

  这是什么?*地图,下面的这条线代表的是我国最长的河长江,上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们的起源地是同一个地方就是时间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是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你能填一填他们各自的长度和高度吗?(同桌讨论一下)完成练*纸第二大题

  4、单位转换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里会运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小胖说:我去迪士尼的路上看到过2次,第一次是这。

  但是没有千米啊,原来公里就是千米,是千米的另一种说法。

  小胖说:第二次是高速公路上就看到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你看。

  这个指示牌上没有千米啊?Km就是千米的字母表达式。

  距离我们可以用路牌表示,还可以用数射线表示。

  看到路牌的地方就是0,那下一个出口在哪里?A出口呢?B出口呢?

  上海工业区呢?

  1000米就是1千米,观察数射线1千米里有几个100米?

  我们学校出发去迪士尼需要5千米?

  5千米里有()个1千米,几个这样的1000米。所以,5千米=5000米

  (2)一起练

  8千米=8000米(8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7000米=7千米(7000米里有几个1000米)

  2千米=20xx米(2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6000米=6千米(6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3)自己练

  2km= m 5km= m

  11km= m 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

  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5、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

  评价

  对比这张课堂评价表的要求,你觉得你这节课,上课表现得怎么样?能给自己打几颗星?请你说说看。

  你的同桌呢?也请你来说一说。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很长

  毫米mm(很短) 厘米cm(短) 米m(长)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10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

  (预设)方法1:把○*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设计意图】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

  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方法1;把一个西瓜*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

  方法2:2个减掉1个还剩1个,也就是;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

  (5)讨论:爸爸吃了,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1,)

  【设计意图】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探究1减几分之几

  (1)自学第97页例3,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1”还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出几个。

  (4)巩固练*(指名让学生板演)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二十一第1、2题。

  【设计意图】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组织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方米、1*方分米和1*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东西南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2)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附: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面图上的东西南北和路线图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指一指。

  四、综合练*

  1、观察第2页*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绘制*面图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说出路线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内容:例4以及练*。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指南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

  一起来认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二第1、2、3题。

  5、练*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后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三第3、4、7、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提高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

  80÷4?40÷2?6000÷2?90÷3

  2。师:上节课我们学*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2)学生独立列式,提示:120÷3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2)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3。完成练*三第4题。

  4。完成练*三第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2)

  例2:方法一:40×3=120??方法二:12÷3=4

  120÷3=40?120÷3=40

  例3、66÷3=22

  60÷3=20

  6÷3=2

  20+2=2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握了以下两点:

  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对学生后面的学*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学时特意对学生说明,计算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学*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1、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及练*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5、6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方米,1*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方千米。

  板书:1*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方米 6*方千米=( )*方米

  80公顷=( )*方米 5*方千米=( )公顷=( )*方米

  70000*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二十第1、4题。

  六、课后*题

  完成课后练*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9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师准备:

  练*十九第3题和第8题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算一算。

  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设计意图】: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

  二、学中做

  1、组织活动1买东西。

  出示练*十九第3题主题图。

  (1)观察练*十九第3题主题图。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

  (2)列式计算。

  58+25=83

  (3)提示: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2、组织活动2篮球比赛。

  出示练*十九第8题的主题图。

  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买东西的活动,复*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三、做中学

  1、引导学生完成练*十九第6题。

  (1)说说意图。

  (2)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练*十九题。

  (1)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图意。

  (2)解决书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吗?

  3、引导学生完成应用题。

  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日记的填写。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课件:出示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了屏幕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问:哪个问题以前没有学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就到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1、出示第1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解题思路。

  2、课件出示。

  师:小茄子告诉我们什么?大家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核对。

  3、课件出示。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核对。

  4、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2)让学生各自独立列式解答。

  (3)教师组织交流: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出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苹果树是桃树的6倍,掌握这题的两种解法。

  5、对比练*。

  (1)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一次可以运4吨,6辆汽车8次能运多少吨水果?

  (2)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可以运4吨,第一次来了6辆汽车,第二次来了8辆汽车,两次次一共运进多少吨水果?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评议,辨析两道应用题的异同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第(2)题的两种解法:

  方法一:6+8=14(辆);14×4=56(吨)。

  方法二:4×6=24(吨);4×8=32(吨);32+24=56(吨)。

  6、第6题。

  (1)观察插图,你读懂了什么?

  (2)要求8次一共运煤多少吨,一定要先知道什么?

  (3)请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7、第7题。

  (1)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2)告诉我们“每人每天组装8台电脑”,现在要求几人几天?

  (3)你打算怎么做?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小结:这是连乘问题的又一种类型,也有两种不同的解答。

  四、回顾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两步连乘应用题,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现在谈谈你的收获,好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8页。

  教学目标:

  1、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 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 学*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练*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1:交流预*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材分析:

  复*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中出现,加深了解。

  复*目标:

  1、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成功的体验,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复*重点:

  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口算(出示口算卡)。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活动。

  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及练*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5、6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一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小数的加、减法。学*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6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10×6 8×60 12×2

  700×8 12×4 6×500

  2、笔算:12×4 180×3 105×7 832×9

  3、谈话:同学们,你们有过和爸爸、妈妈一块儿购物的经历吧。在购物的时候,你帮助爸爸、妈妈算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吗?请同学们看这里的购书情境。(课件出示例1购书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口算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引出新知;通过情景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为:24×12。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提出要求:

  ①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时,要把计算过程说清楚。

  ②要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想一想他这样算有没有道理。

  ③把正确的方法确定下来。

  3、组织沟通。

  (1)口算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明白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240

  24×2=48

  240+48=288

  多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2)同学们会口算了,会用竖式计算吗?试着算一算。师巡视辅导。

  (3)学生展示汇报,据生答完成板书。再现竖式,理清笔算过程及算理:先用个位上的2乘24,得48;再用十位上的1乘24,得24。设问:这个24表示……接着,边叙述边书写:它表示24个十,是240,是24乘10的积。个位的0不写,4要对着十位。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算出两个因数相乘的积。

  边叙述、对话,边书写成:

  方法二:

  2 4

  × 1 2

  ————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老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写算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研讨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法,再现笔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做到数位对齐,数位应该如何对齐。

  4、小结,笔算乘法的方法。先请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口算,使学生明白算理,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笔算,使学生掌握算法,重点说数位如何对齐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笔算乘法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尝试练*。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十六第1题,重点辅导后进生。

  3、判断并改正:

  21 13 34 23

  ×12 ×22 ×11 ×12

  42 26 34 46

  21 26 34 23

  252 52 374 69

  ( ) ( ) ( )( )

  4、我会解决: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去植树,一共种植了12行,每行有21棵,请问同学们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检测,综合测试自己,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利于及时改正错误,有层次的练*,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要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算法,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沟通。

  2、老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当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精确处置进位问题。

  板书

  笔算乘法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

  4 8 ……24×2的积

  2 4……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2 8 8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自主学*,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贴*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完成“练*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自主学*,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贴*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完成“练*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

  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

  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

  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

  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

  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

  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

  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绘制*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

  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绘制*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看简单的路线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及练*一第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

  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一第3题。

  3.练*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二第1、2、3题。

  5、练*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案: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www.sHuXueba.Com)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贴*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完成“练*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夹角较小)的方向。——靠*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练*九7-12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红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基础知识练*。

  1、70×7060×9080×5011×4030×8020×7040×6031×20

  2、学生们完成后,选两行学生按顺序每人一题订正结果,教师要统计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及时鼓励表扬,有错误的学生要让其说出是哪道题错了,教师给予板书,帮助学生改正。通过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能够从中了解到好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计算更准确、更迅速。

  3、老师选两个学生当代表到前面比赛,其他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到黑板上的学生按箭头的顺序分别把答案写在题目的两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夺得小红旗。

  让学生一起订正,在教材上全部做对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通过比赛让学生明白看,一味只图快,做的题不正确,是得不到红旗的)

  二、探究新知

  1、运用口算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4页的第7题,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题。引导学生认真看题中的文字,还要认真观察图,看图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说一说,你从题中都知道了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想

  (1)题中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信息?

  (3)在充分分析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解答过程,订正结果。

  例:50×11=550(千克)

  答:李红家的蚕子可产蚕550千克。

  50×80=4000(千克)

  答:李家村的蚕子可产茧4000千克。

  18×50=900(元)

  答: 50千克茧能卖900元钱。

  2、小象出生后,体重*均每年增加200千克。20年后这头大象重多少千克?

  (1)让学生完整地回答出此题需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之间互相订正,互相补充。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200×20=4000(千克)

  4000=100=4100(千克)

  答:20年后这头大象重4100千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2、小明要买12本书,每本书19元,小明大约要带多少元钱?

  3、教材第45页的第10题。

  四、思维训练

  1、不计算,把估算结果写在括号里。

  100×24200×3032×1074×10020×4060×506×10010×70012×3034×440×6+857×0+57

  2、李叔叔*均每天组装19辆自行车,9月份大约共组装多少辆自行车?

  3、海龟出生后,体重*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体重将增加到4080克。小海龟刚出生时有多少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在练*中使学生巩固复*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学生能熟练的进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确率。尤其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总结出了实际问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单价x数量=总价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面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教师出示动画“做一做怎么走”。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走了()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师:认识路线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一下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公交路线图”

  二、教学公交路线图

  这里是一张1路公交路线图。我们的目的地是动物园

  提问:

  1.1路公交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2.王老师要从火车站到医院,有几站地?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现在你知道我们改乘哪路车了吧!

  3.学生讨论,回答相应问题。

  小结:除了公交线路图,有时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认识方位图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地图,出示动画“*一些地区方位图”

  你知道成都在我们的哪个方向吗?教师将方位标放在北京的位置,让大家看成都的方位。

  学生自己试着标注一些地区的方向。

  四、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了什么,你掌握了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导入新课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新知识点:

  1、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

  (2)除法的验算。

  教学要求:

  1、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表内乘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组学生解答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景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或与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过程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景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老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和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①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到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②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数学结合起来。教学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估算算法与其他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业,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③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60。又如,在验算除法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已有的经验和要学*的知识紧密结合。因此,本设计在学*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问路,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能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资源;三是创设一个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情境,在不经意间为引发学生的疑惑作铺垫。

  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本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新课的引入到课后的练*,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本设计通过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20xx年、20xx年的年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预设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说一说记忆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生自由汇报)

  3.观察教材76页主题图,说一说年历上标注了哪些特别的日子。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年、月、日)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作为引子,以特别的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内容就在身边,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学*的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为下面的新知教学作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观察20xx年、20xx年的年历。(课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一年中哪几个月份有31天?哪几个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一年有12个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设计意图:通过认真观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总结大月、小月的天数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4.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课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头。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处开始数起,第一个凸起处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类推数到七月,转回来,从数一月的地方接着数八月,一直数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2)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说明:腊,这里指腊月,一般指农历十二月,在这里代表公历十二月。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用歌诀帮助记忆,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起来。

  5.知识拓展:一年中,为什么有7个大月,4个小月?

  师:每年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播放录音:大月、小月的由来)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人为规定的)

  设计意图: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学生心中有一个大大的“?”。回溯历史,既解疑释惑,又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数学学*渗透着浓浓的数学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与国王的名字(奥古斯都)印证八月的演变,令学生折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菁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公正来分一分。(*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分,再*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第五册《三角形的分类(2)》P56到5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三角形边的长短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2、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2、通过小组学*活动,养成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了一点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以旧引新

  1、三角形按角分

  教师出示8三角形,请你根据角的的特征,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学生交流,媒体演示:

  三角形按角分:

  2、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三角形除了按角的特征分,还有其他分法吗?(学生猜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共同探究,合作交流

  1、三角形按边分

  把刚才7个三角形,请你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再一次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学生反馈:根据边的特征,2条边相等、3条边相等、3条边都不相等。

  师:3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板:不等边三角形。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度相等吗?

  师:我们把三条边和三个角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称为:不等边三角形。

  2、研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你怎么知道这些三角形两条边相等和三条边相等的'呢?

  这些边和角都有各自的名称,它们叫什么呢?

  自学课本: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8页,自学一下。

  认识等腰三角形

  媒体演示(教师不说出三角形的具体名称)

  这些三角形我们称为什么呢?

  (板书:等腰三角形)

  (2)认识等边三角形

  说说这个三角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动手折一折:发现这三条边的长短一样长,三个角也相等。

  根据三角形边的特征,给它们取名字。(板书:等边三角形)

  3、辨析三类三角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刚才分出的三类图形都是通过折的方法得出,那你想想看它们中有我们刚刚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话它的对称轴有几条呢?请同学们挑选一些图形画一画,来验证一下。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分别是1、3条。

  4、小结并板书

  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条相等 三条边相等 三条边不相等

  两个角相等 三个角相等 三个角不相等

  (三)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1、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媒体演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提示学生: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3、小结:边小结边出示集合圈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四)小结: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两类,即等腰三角形是一类,不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等腰三角形中包含等边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五)练一练: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想想今天学的什么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四)动手验证、深入理解

  1、小组合作,用小棒搭等腰三角形。

  2、同桌交流,媒体出示

  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

  3、完成学*单

  图1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图6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4、小结:根据边和角的特征,我们知道同一个三角形有两个不同的名称。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吗?图图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这不,图图又提出问题了:(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给下面的两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卡片四周围上彩带,哪个图形用的彩带多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自由猜测:长方形用的彩带多;正方形用的彩带多;一样多。

  2.提问:看来大家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彩带的长短和什么有关呢?(图形的周长)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思维可真敏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互动新授

  1.指出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用手指描一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2.探究方法。

  师问:怎样才能知道哪张卡片用的彩带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算法。

  (3)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算理。

  ①长方形:

  生1: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6+4+6+4=20(厘米)。

  生2:先加两条长边,再加两条宽边。

  即6+6+4+4=20(厘米)。

  生3:用2条长边的长度加上2条宽边的长度。

  即6×2+4×2=20(厘米)。

  生4: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一样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厘米)。

  ②正方形:

  生1:把4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5+5+5+5=20(厘米)。

  生2:正方形有4条边,这4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即5×4=20(厘米)。

  3.问: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正方形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解决问题。

  师:图图的问题解决了。小精灵又来请求帮助,我们看看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例5)

  (1)指名读一读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

  ①小组合作拼一拼,并把拼的'图画在答题纸上。

  ②在画出的图形上描出它的周长。

  ③计算出所拼图形的周长。

  (3)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小组1:16张摆一行。

  小组2:每行摆8张,摆2行。

  小组3:每行摆4张,摆4行。

  (4)比较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

  (5)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并验证拼法。

  (6)师小结:小精灵的问题解决了,它开心地飞走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出自己的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算练*(练*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巩固提高。

  1.练*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练*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页及相关*题)。

  【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的观察插图(见教材第106)页例题),解决“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铺草皮的方法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在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活动中,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解决“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

  2.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时生活学*的场所。绿茵茵的草坪多么可爱啊!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场所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校园中的一个个数学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

  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新课讲授】

  (一)课件出示铺草皮例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1:两块草坪同样大,长28米,宽16米。铺草皮有3种种类:白三叶每*方米2元,高羊茅每*方米3元,天堂草每*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费用。

  师:有哪些铺草皮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先算出草地的面积。

  生2:因为两块地同样大,是长方形的,根据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式为:

  28×16×2=896(*方米)

  (2)铺草皮的建议。

  生3:全部铺每*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4:全部铺每*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铺每*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铺铺每*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全部铺每*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纸等

  教学过程: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 ,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条高、( )条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复*引入

  (1)复*单位

  师:这个是一份上海市的地图册,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同学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张地图册的厚度是多少呢?生:3毫米

  师:那它的宽度有多长?生:7厘米

  师:现在我把这张地图册展开,现在它的宽度变成了多少呢?生:1米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三个长度单位,你能给这三个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生:毫米、厘米、米(老师板书)

  它们用字母如何表示?生:mm、cm、m(板书)

  (2)生活中的.mm、cm、m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蚂蚁,硬币的厚度

  你觉得1毫米是长还是短? 生:很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盖的宽度、回形针

  你觉得1厘米是长还是短? 生: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红领巾

  你觉得1米是长还是短? 生:有点长

  1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米

  1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0米

  10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00米(板书:1000米)

  (3)引入

  这是哪里? 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今年开园了。

  我们康城学校距离上海迪斯尼乐园大约有5()千米

  以前学*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千米的认识”。(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那1千米有多长呢?

  这个1千米和我们1000条红领巾连起来的1000米有什么关系?一样长

  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长呢?

  (1)操场绕的1千米

  你们去操场上跑步过吗?100米跑过吗?操场上的这一段直线跑到就是100米,整个一圈跑道是400米,想一想。1千米要跑几圈呢? 2圈半

  (2)直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走出校门,沿着康新公路往南走1千米能走到哪里呢?

  11号线康新公路站

  (3)竖着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把1千米竖起来,它有多高呢?陆家嘴金融中心聚集了很多高楼大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千米比这些高楼都要高很多,要2幢上海环球中心大厦叠起来那么高。大概需要300层楼那么高。

  你觉得1千米长不长? 长所以:千米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或者长度。

  3、认知千米的练*

  (1)填合适的单位

  (2)请你改一改(练*纸)

  小胖的爸爸妈妈在迪士尼开园不久,就带他去游玩了,小胖还特点写了一篇日记来介绍迪士尼。但是同学们看了这篇日记之后都偷偷的笑了,为什么呢? 有错误 请你帮助小胖改一改,完成练*纸第一大题

  (3)请你填一填(练*纸)

  这是什么?中国地图,下面的这条线代表的是我国最长的河长江,上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们的起源地是同一个地方就是时间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是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你能填一填他们各自的长度和高度吗?(同桌讨论一下)完成练*纸第二大题

  4、单位转换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里会运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小胖说:我去迪士尼的路上看到过2次,第一次是这。

  但是没有千米啊,原来公里就是千米,是千米的另一种说法。

  小胖说:第二次是高速公路上就看到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你看。

  这个指示牌上没有千米啊?Km就是千米的字母表达式。

  距离我们可以用路牌表示,还可以用数射线表示。

  看到路牌的地方就是0,那下一个出口在哪里?A出口呢?B出口呢?

  上海工业区呢?

  1000米就是1千米,观察数射线1千米里有几个100米?

  我们学校出发去迪士尼需要5千米?

  5千米里有()个1千米,几个这样的1000米。所以,5千米=5000米

  (2)一起练

  8千米=8000米(8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7000米=7千米(7000米里有几个1000米)

  2千米=20xx米(2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6000米=6千米(6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3)自己练

  2km= m 5km=m

  11km= m4000m= km

  6000m= km 28000m=km

  8km+1km=m 12km-6km=m

  5000m-2km=m

  5、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

  评价

  对比这张课堂评价表的要求,你觉得你这节课,上课表现得怎么样?能给自己打几颗星?请你说说看。

  你的同桌呢?也请你来说一说。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很长

  毫米mm(很短) 厘米cm(短) 米m(长)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

  1、做练*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纸

  教学过程:一、复*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册P7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均数

  例2:用*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态度。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称一称。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1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初步观察。

  导入:(动画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加菲猫。为了参加全民运动会,它每天都要到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请同学们认真看它是怎么跑的,跑了多远?(演示)

  指名回答。(加菲猫沿着操场跑道,跑了一圈。)

  教师提示:一圈也就是一周。

  2.完整感知,认识周长。

  师:(课件演示)我们称操场跑道一周边线的长度为这个操场跑道的周长。谁能一边指着一边说一说什么是操场跑道的周长?(指名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互动新授

  1.迁移类推,理解含义。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请你指出课桌面的周长。

  学生动手操作后,在小组交流指的方法。

  让一名学生演示,并说出指的方法。

  (从一点起,沿着桌边用手画一周,又回到刚才的起点,就是一周长。)

  小结: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这个桌面的周长。

  2.观察比较,理解周长。

  师:(出示教材第83页例3情境图)你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笔描一描。

  (1)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描出教材第83页例3中图形的周长。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让学生上台指出每一个图形的周长。

  3.归纳周长的含义。

  师: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集体交流:

  生1:周长就是四周边线的长。

  生2:周长就是一周的长。

  生3:周长就是*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量算结合,再识周长。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面图形的周长呢?你有办法知道例3中你所喜欢的`物体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小组内演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小组1:三角板和数学教科书的封面,我们是用尺子先量了一下它们每个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了它们各自的周长。

  小组2:树叶和钟面,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们的边绕了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

  小组3: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小组4:把钟表在尺子上滚一周,滚过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追问:你怎么就知道滚了一周?

  (在钟面上做上记号,从0刻度开始,沿直尺滚一周,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钟面的周长。)

  师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测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然后再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活动: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动手操作验证。

  (1)先折出一条对角线。

  (2)沿对角线把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两个三角形。

  (3)描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比较。

  (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都用到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一条公用的对角线,在长方形中,两条长和两条宽都是相等的,所以说这两部分的周长是相等的。)

  教师强调:一个封闭图形所有边长度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

  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

  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

  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

  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

  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

  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

  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绘制*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

  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绘制*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看简单的路线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及练*一第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

  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一第3题。

  3.练*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二第1、2、3题。

  5、练*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40页2、41页3、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面积的概念,知道*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知道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认识1*方厘米,会用统一大小的方格的数量和1*方厘米表示图形的面积。

  3、在对“面积”知识的学*与表达中,体会方法多样化,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建构图形面积的概念。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我们来读一读。

  师:你们知道面积是什么吗?

  (预设:(1)房间的大小,(2)书封面的大小)

  2、师:今天的学*,我们要认识面积。

  通过活动,感知面积

  1、认识生活中物体的面

  师:如果老师请你把课桌面和凳子面擦干净,擦哪个用的时间短一些,为什么?

  生:擦凳子用的时间会少些,因为凳子的面比课桌的面小。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因为凳子面比课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时间少。(指名说)

  我们来摸一摸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的,哪个大?

  师归纳:我们刚才说的课桌、凳子的面、数学书的封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感知*面图形的大小

  师:物体表面有大小,那*面图形呢?

  出示:

  师:这些*面图形的面在哪里?请小朋友们选择2个图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笔来涂一涂。(板书:*面图形的面)

  (2)反馈

  问题1:这些图形的哪一部分是它的面?

  (预设:学生用彩色笔描了图形的一周)。

  师:某某同学用彩色笔表示的部分是这个*面图形的面吗?

  屏幕演示:一周的线段首尾相连,成为一条直线。教师说明,这些线段表示的是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这个*面图形的面。)

  师:(电脑演示)涂色部分就是这个*面图形的面。

  问题2:涂色的时候,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多?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第一个涂色最多,第三个图形涂色最少。因为第一个图形的面比较大。)

  师:看来*面图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积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出示:小胖家的房间*面图(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教师: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妈妈都想把最大的房间给爷爷、奶奶住,你们知道小胖爷爷奶奶住哪一间吗?

  (引导学生猜测,推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解决问题)

  教师:老师把房间的*面图剪了下来,放在你们的信封里,想请你们比一比,哪个房间的*面图最大?

  1、(信封里: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借用正方形的比较得出一个长方形比正方形小,另一个不能直接比)

  (2)反馈

  教师:①比出图形的大小了吗?(预设:比出长方形A、B都比正方形C小。)

  ②你比的是图形的哪一部分?(面的大小)

  ③怎么比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媒体演示:重叠在一起)

  小结:我们通过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比较出了正方形C的面最大。所以爷爷奶奶住在正方形C的这个卧室里。

  (3)师:小胖准备住最小的一间,要比较哪两个*面图形的大小呢?请你们比比看。会吗?(学生,不能比)

  问题(1)用刚才的办法不能直接比出面的大小,能够想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启发学生讨论,引出工具)

  2、教师: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几个工具,看一看,有什么?

  (1)学生打开工具信封,了解教师提供的工具。

  (2)你打算用哪个工具去表示面的大小?(预设:①用●表示,②用■)

  教师:请你们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一种图形工具,用所选图形的个数表示面的大小,把结果记录下来。

  出示要求:(1)用选用图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的大小

  (2)比较两个长方形*面图的大小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解决问题

  8cm12cm

  6cm

  4cm

  (教师为学生提供若干个)

  2、反馈交流: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来汇报。

  (1)你是用什么图形工具来表示长方形*面图的大小的? 是几个?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媒体演示两种情况)

  (2)现在可以比较出这两个*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了吗?

  (预设:可以)

  (3)怎么比呢?

  【预设:

  生1:我用的是圆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生2:我用的是正方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小结:你们都比较出了长方形A和长方形B一样大。

  3、讨论:这两种工具哪一种最能够表示*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为什么?

  (使用测量会出现不能布满的情况,所以使用□是最合适的。)

  (备注:引发学生思考发言)

  4、现在我们用□来验证一下,正方形C是不是比长方形A和B都大。

  (学生动手操作)

  5、师:长方形A和B最多能摆12个□,正方形C最多能摆16个□。刚刚测量到的12、12和16就能用来表示这些*面图形的大小,这都是这些*面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说,长方形A和长方形B的面积是12个□,正方形C的面积是16个□。

  (三)感悟测量的标准的统一性

  师:现在小朋友们会用小正方形的个数来表示*面图形的面积了,小丁丁也用正方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积,比较下面 两个图形的大小:

  “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是4个□,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9个□,4<9,所以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比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小。”

  问题:对于小丁丁的回答,你们同意吗?怎么想的?

  1、出示:

  2、反馈:

  生:不同意!因为测量这两个图形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对呀!虽然小丁丁都是用正方形来测量这两个*面图形的大小,但是由于使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能够直接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

  3、师:在表示*面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厘米。(板书,齐读单位)

  (1)学生认读*方厘米

  (2)1*方厘米多大?我们身上哪一部分的大小(面积)比较接*1*方厘米?

  (三)练*

  师:下面的图形都是由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方厘米?

  依次出示下列图形:

  1cm2 2cm2 4cm2 6cm2

  师:有几个1cm2 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它的面积就是几*方厘米。

  出示:书本 P61 第一和第三个图形

  师:为了测量的方便,数学家把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拼在一起,成为了一张方格纸。请大家来数一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这么快能得出第一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先数一列有7个小正方形,有这样的4列,就是4×7,再加中间的一个,就是4×7+1=29cm2。

  师:原来数的时候我们还能用算式来表示数的方法。下面请大家用这个好办法来算一算第二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发现每一行都有6个涂色的小正方形,有这样的5行,5×6,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30cm2。

  师:你们真棒!那这个图形的面积你知道是多少*方厘米吗?

  出示:

  生:这个图形的面积是8*方厘米。

  师:这个图形中有半格的,你是怎么数的?

  生:先数整格的,有6个*方厘米;再数半个的,有4个,其中的2个半个可以拼成1个*方厘米,4个半格可以拼成2个整格,所以6+2等于8个*方厘米,。(学生边说,边媒体演示)

  小结:在数小正方形时,遇到不满一个正方形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整格的,再把2个半格拼成一个整格来数。

  拓展:在方格纸上涂出面积是12*方厘米的图形。

  师:我们已经会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图形的面积,现在,老师想请你在方格纸上用彩笔涂出一个你认识的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为12*方厘米。

  1、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反馈。

  师:你涂的是什么图形,怎么涂的?是几*方厘米?

  生1: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方厘米。

  生2: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方厘米。

  生3: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6格,涂2行,面积是12*方厘米。

  生4: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6格,涂2列,面积是12*方厘米。

  生5: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4格,涂3行,面积是12*方厘米。

  生6: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4格,涂3列,面积是12*方厘米。

  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它们的面积都是12*方厘米,但是形状却不同。

  五、总结交流

  师:我们这节课学*了“面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所认识的“面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教学过程: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本上画出1分米和1*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方厘米,1分米和1*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

  1、完成复*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第6题。

  (1)学生分组练*。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

  1、完成复*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

  1、长度单位复*。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

  完成复*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第11题。

  4、复*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复*第12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数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两种读法读一个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图;学生准备6捆小棒(每棒10根)。 教学过程: 一、复*

  1.听算。(教师每题读一遍,学生写得数,集体订正。)

  6×4 9×3 5×3 9×7 7×3

  8×5 7×5 4×8 6×8 2×9

  2.指名回答问题。

  (1)6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2个十是多少?

  (2)8个百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3.先读数,再回答问题。

  (1)4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十?

  (2)8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3)12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二、新课

  1.教学例1。

  先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捆(每捆10根),摆3堆。在学生摆的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摆出来。然后提问:

  “每堆有多少根小棒?”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和乘法)

  “用加法怎样计算?”(20+20+20=60)

  “用乘法怎样计算?”(20×3)“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个20,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3。)

  “20×3得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想:每捆是10根,3个2捆是6捆,也就是3个20是60,所以20×3=60。

  教师可以结合叙述,在算式下面对照写出想的过程,如:

  接着请两个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然后教学乘法的另一种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读法除了已经学过的一种外,还有一种,即20×3还可以读作“3乘20”。

  齐读两遍。

  2.做第1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叙述用两种读法读出3个乘法算式。可以先让几个学*好的学生做示范,然后把每个算式齐读两遍。接着再让学生口算这3道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20×4,订正时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再分别做200×4和20xx×3。做200×4时,可提醒学生:你能不能按照刚才学的方法想出怎样算?如果学生有困难,还可以启发他们想:200是几个百?2个百乘以4是几个百?必要时在200下面注明“2个百”。使学生明确:2个百乘以4是8个百,也就是800,所以200×4=800。 最后让学生做20xx×3。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让学生一栏一栏地做。在学生独立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左边两栏的计算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在读乘法算式时用新学的读法读。

  3.教学例2。

  教师分步出示例2的图。先出第一组图。问:“这幅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带着学生数出是300个。再出第二组图。问:“这组里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00个)“现在有几个300了?”(2个300)类似地,出示第三、第四组图。最后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出乘法算式?”(300×4)“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读?”(4乘300)“你能根据前面的计算方法,想出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吗?”可以让学生讨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三年级同学*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一学期P54—5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观察、思考、和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和找出对称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4、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数学审美情趣,领会数学美。

  5、通过小组协作和交流活动,提高协作学*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引入新知:

  1、出示图片

  2、问:这些图形美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反馈: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追问:什么叫做对称?

  预设:1)左右相等。2)左右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3、判断:上面的图形是不是从下面剪出的',为什么?

  反馈:第一组是,第二组不是,因为第二组图形左右不对称。

  总:生活中也有不少对称现象。

  4、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图形也是对称的?

  生:反馈。

  找一找:打开袋子,找一找对称图形。

  学生反馈。

  预设1:1、3、5、6、7、8

  预设2:1、3、5、7、8

  2)问: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反馈:对折。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总:像这样对折后,左右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巩固新知,认识对称轴:

  1、拼一拼:用两个*行四边形*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反馈:

  2、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用方格纸判断)

  反馈:小火车并不是轴对称图形。松树和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

  问:你是如何用方格纸判断图形是否对称的?

  生:对准图形的顶点判断。然后数方格。

  总结: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

  【策略说明:通过“观察、分类、验证(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数对称轴,拓展思维

  1、找一找,数一数

  交流反馈。

  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反馈:图形的边越多,对称轴就越多。……

  2、做一做: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剪的对称轴最多?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条无数条1条

  画轴对称图形要点:先找对称轴,然后找对称点,再连线。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 无数条1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2. 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称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 情感目标:实践、交流、探究与讨论中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师:小丁丁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星期天,他陪妈妈去菜场买菜。(媒体出示主题图)他们先买了什么?(鱼)

  二、探究阶段

  师:小丁丁在秤上会看到什么?(重量和价钱)

  师:小丁丁看到什么?(1.528)

  问:那么这里的1.528表示的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电子秤上的1.528是1.528㎏,也就是1528g。

  问:1.528㎏中的1和小数点后面的52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

  生反馈:1.528表示鱼的重量,小数点前面的`1表示1千克,后面的528表示528克。1.528就是1.528千克。(多请几个小朋友汇报)

  师:小丁丁又买了些什么?谁来读读这些水果和蔬菜的重量?它们各表示几千克或几克?

  练一练:

  问:从上面的练*中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多少千克,小数点后面的表示多少克。

  三、跟进阶段

  1. 用千克表示

  苹果1970克()

  葡萄1485克()

  花菜730克()

  卢笋545克()

  蘑菇258克()

  2. 填一填

  2.432kg=()g

  4.056kg=()g

  0.630kg=()g

  120g=()kg

  0.078g=()g

  1547g=()kg

  42.24kg=()g

  10000g=()kg

  365g=()kg

  3. 在〇填上<、>、=。

  ※5.3kg〇530g

  0.655kg〇0.566kg

  ※7800g〇7.8kg

  8.05kg〇8500g

  3.35kg〇3.350kg

  65.2kg〇6520g

  问:打※你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阶段

  选择

  一袋糖重250克,()袋这样的糖重1千克。

  A、4

  B、8

  C、4000

  D、8000

  8000克水与8千克铁比较,()重。

  A、水

  B、铁

  C、一样

  D、无法比较

  一只西瓜重2.540千克,一只香蕉重480克,一只西瓜比一只香蕉重()克。

  A、2.60

  B、20xx

  C、2.060

  D、2600

  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 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探索法、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

  口算练*,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 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 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 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

  完成P11 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 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