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教案优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2、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冀中”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考虑分段。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出课文大意。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①指名读,齐读。

  ②强调“厕”是*舌音,“辣”左边最后一笔是撇,右边要封口。比较:妨—纺惑—感

  3、讨论分段。

  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板书:不计其数(形式多数量多)

  敌来敌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扫荡”“封锁”。

  4、总结第一段段意。

  五、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练*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读讲讨论:

  ⑴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有四层意思。第一层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层讲地道有位置和高度;第三层讲地道里有许多大洞,生活设备齐全。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⑵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的每一段都有“孑口”。)“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之险窄。)

  ⑶“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⑷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通讯联系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人们一一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许多办法进行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3、总结段意。(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4、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示意图。

  3、填空:(书后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句式,练*口头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五、练*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和特点,构造有得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放毒气,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教师总结。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一步步深入地表达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我们要学*的写作方法。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2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冀中地道的构造特点。学*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地道战的发生及作用。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进程:

  一、理解单元要求。

  二、导入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了解“地道战”的?

  三、课堂预*。

  1、默读课文。

  2、各自小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思考预*题。

  4、提出不了解的内容。

  四、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诵课文。

  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全文可分几段?

  (1—3)(4—7)(8)

  五、学*第一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发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六、作业:

  1、朗诵课文。

  2、思考文后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位置。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进程:

  一、温*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诵课文。

  二、学*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凑合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络?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诵全文。

  五、练*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依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理解记叙办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进程:

  一、温*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发生、作用,以及地道的构造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理解记叙办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解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本上。

  3、指名读本课呈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预*《赤壁之战》。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了解记叙文如何使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

  2、读懂课文,了解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文章围绕“地道战是个奇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42-1944年,***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修筑封锁墙,封锁沟,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冀中人民没有屈服。

  二、学*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说段意

  (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

  2.板书:地道战的产生是为了粉碎“扫荡”。

  3.这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地道战的情况?

  理解“奇迹”(意想不到的,不*凡的)

  4.课文从哪儿看出地道战是个奇迹?

  规模作用(1)保护人民(2)坚持生产(3)打击敌人

  三、过渡:

  这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下文具体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说明地道战是个奇迹。

  1.指名读第二步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地道的式样,并试着把它画出来。

  2.投影显示,对照课文内容,看画的对不对。

  3.说说这种构造的地道有哪些好处。

  a.不同用处的地道在固定的地点,便于辨别。

  b.地道既隐蔽又不妨碍种庄稼。

  c.大洞既牢靠,又能容纳很多人。

  d.小洞用处多,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

  e.气孔设置,隐蔽又透气,透光。

  .总结: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保存自己,正常生活,坚持生产,足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4.再读第3节。

  四、地道不仅能保护人民群众,同时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御敌结构。

  1.自读课文第5节,找一找地道中设置了哪些御敌结构。

  (陷坑警戒洞迷惑洞孑口)

  2.设想:一群日本鬼子进了村,他们发现了一个地道口,请大家读一读第5节,想一想这群鬼子的下场会是怎样的。

  3.可用“一...就...”来说话,体现地道结构的巧妙。

  “就算...也...”

  总结:这样的结构,使地道能攻能守,具有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的特点。

  五、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毒气攻呀,大家又是用什么妙法来防备的呢?

  引读:

  敌人用火攻——

  敌人放毒气——

  敌人用火攻——

  六.那么人们呆在地道里是否就一无所知了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请两位同学介绍无线电和有线电。

  总结:

  文章从奇迹开始,到奇迹结束,展现了地道的一系列巧妙设计,从而说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反映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小学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2.学*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并辅之以电影录像资料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

  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交流已知,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l)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2)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话将地道形象地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放电影《地道战》片断(光盘,介绍地道的结构及人们怎样通讯联络一段)。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小学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2.学*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并辅之以电影录像资料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

  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交流已知,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l)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2)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话将地道形象地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放电影《地道战》片断(光盘,介绍地道的结构及人们怎样通讯联络一段)。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优选【5】篇扩展阅读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优选【5】篇(扩展1)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菁华3篇)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理清课文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过程 :

  一、了解单元要求。

  二、导入 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的?

  三、课堂预*。

  1、默读课文。

  2、各自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思考预*题。

  4、提出不理解的内容。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全文可分几段?

  (13)(47)(8)

  五、学*第一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

  2、思考文后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导入 。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系?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全文。

  五、练*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

  1、熟读课文。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练*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了解记叙方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

  一、复*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了解记叙方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包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本上。

  3、指名读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

  预*《赤壁之战》。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并从中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了描写古代战争的《赤壁之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现代人民战争——《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冀中”指什么?(河北地区中部,冀,河北简称。)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或书中谈谈自己对地道战的了解。)

  二、教师简介背景知识。

  三、提出学*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思考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冀中地道的?

  (2)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点,谈谈你对“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3.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

  课文先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式样多,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及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学生交流时,可引导他们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4.结合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

  (丑)个人画。

  (2)选择画得好的在班上展示。

  5.引导体会“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

  6.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3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冀中地道的构造特点。学*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地道战的发生及作用。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进程:

  一、理解单元要求。

  二、导入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了解“地道战”的?

  三、课堂预*。

  1、默读课文。

  2、各自小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思考预*题。

  4、提出不了解的内容。

  四、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诵课文。

  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全文可分几段?

  (1—3)(4—7)(8)

  五、学*第一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发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六、作业:

  1、朗诵课文。

  2、思考文后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位置。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进程:

  一、温*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诵课文。

  二、学*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凑合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络?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诵全文。

  五、练*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依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理解记叙办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进程:

  一、温*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发生、作用,以及地道的构造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理解记叙办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解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本上。

  3、指名读本课呈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预*《赤壁之战》。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优选【5】篇(扩展2)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菁华3篇)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理清课文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过程 :

  一、了解单元要求。

  二、导入 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的?

  三、课堂预*。

  1、默读课文。

  2、各自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思考预*题。

  4、提出不理解的内容。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全文可分几段?

  (13)(47)(8)

  五、学*第一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

  2、思考文后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导入 。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系?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全文。

  五、练*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

  1、熟读课文。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练*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了解记叙方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

  一、复*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了解记叙方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包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本上。

  3、指名读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

  预*《赤壁之战》。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并从中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了描写古代战争的《赤壁之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现代人民战争——《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冀中”指什么?(河北地区中部,冀,河北简称。)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或书中谈谈自己对地道战的了解。)

  二、教师简介背景知识。

  三、提出学*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思考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冀中地道的?

  (2)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点,谈谈你对“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3.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

  课文先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式样多,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及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学生交流时,可引导他们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4.结合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

  (丑)个人画。

  (2)选择画得好的在班上展示。

  5.引导体会“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

  6.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了解记叙文如何使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

  2、读懂课文,了解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文章围绕“地道战是个奇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42-1944年,*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修筑封锁墙,封锁沟,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冀中人民没有屈服。

  二、学*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说段意

  (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

  2.板书:地道战的产生是为了粉碎“扫荡”。

  3.这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地道战的情况?

  理解“奇迹”(意想不到的,不*凡的)

  4.课文从哪儿看出地道战是个奇迹?

  规模作用(1)保护人民(2)坚持生产(3)打击敌人

  三、过渡:

  这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下文具体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说明地道战是个奇迹。

  1.指名读第二步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地道的式样,并试着把它画出来。

  2.投影显示,对照课文内容,看画的对不对。

  3.说说这种构造的地道有哪些好处。

  a.不同用处的地道在固定的地点,便于辨别。

  b.地道既隐蔽又不妨碍种庄稼。

  c.大洞既牢靠,又能容纳很多人。

  d.小洞用处多,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

  e.气孔设置,隐蔽又透气,透光。

  .总结: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保存自己,正常生活,坚持生产,足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4.再读第3节。

  四、地道不仅能保护人民群众,同时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御敌结构。

  1.自读课文第5节,找一找地道中设置了哪些御敌结构。

  (陷坑警戒洞迷惑洞孑口)

  2.设想:一群日本鬼子进了村,他们发现了一个地道口,请大家读一读第5节,想一想这群鬼子的下场会是怎样的。

  3.可用“一...就...”来说话,体现地道结构的巧妙。

  “就算...也...”

  总结:这样的结构,使地道能攻能守,具有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的特点。

  五、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毒气攻呀,大家又是用什么妙法来防备的呢?

  引读:

  敌人用火攻——

  敌人放毒气——

  敌人用火攻——

  六.那么人们呆在地道里是否就一无所知了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请两位同学介绍无线电和有线电。

  总结:

  文章从奇迹开始,到奇迹结束,展现了地道的一系列巧妙设计,从而说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反映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优选【5】篇(扩展3)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精选5篇)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小学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2.学*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并辅之以电影录像资料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

  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交流已知,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l)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2)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话将地道形象地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放电影《地道战》片断(光盘,介绍地道的结构及人们怎样通讯联络一段)。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了解记叙文如何使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

  2、读懂课文,了解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文章围绕“地道战是个奇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42-1944年,***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修筑封锁墙,封锁沟,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冀中人民没有屈服。

  二、学*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说段意

  (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

  2.板书:地道战的产生是为了粉碎“扫荡”。

  3.这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地道战的情况?

  理解“奇迹”(意想不到的,不*凡的)

  4.课文从哪儿看出地道战是个奇迹?

  规模作用(1)保护人民(2)坚持生产(3)打击敌人

  三、过渡:

  这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下文具体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说明地道战是个奇迹。

  1.指名读第二步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地道的式样,并试着把它画出来。

  2.投影显示,对照课文内容,看画的对不对。

  3.说说这种构造的地道有哪些好处。

  a.不同用处的地道在固定的地点,便于辨别。

  b.地道既隐蔽又不妨碍种庄稼。

  c.大洞既牢靠,又能容纳很多人。

  d.小洞用处多,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

  e.气孔设置,隐蔽又透气,透光。

  .总结: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保存自己,正常生活,坚持生产,足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4.再读第3节。

  四、地道不仅能保护人民群众,同时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御敌结构。

  1.自读课文第5节,找一找地道中设置了哪些御敌结构。

  (陷坑警戒洞迷惑洞孑口)

  2.设想:一群日本鬼子进了村,他们发现了一个地道口,请大家读一读第5节,想一想这群鬼子的下场会是怎样的。

  3.可用“一...就...”来说话,体现地道结构的巧妙。

  “就算...也...”

  总结:这样的结构,使地道能攻能守,具有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的.特点。

  五、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毒气攻呀,大家又是用什么妙法来防备的呢?

  引读:

  敌人用火攻——

  敌人放毒气——

  敌人用火攻——

  六.那么人们呆在地道里是否就一无所知了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请两位同学介绍无线电和有线电。

  总结:

  文章从奇迹开始,到奇迹结束,展现了地道的一系列巧妙设计,从而说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反映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并辅之以电影录像资料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

  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交流已知,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l)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2)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话将地道形象地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放电影《地道战》片断(光盘,介绍地道的结构及人们怎样通讯联络一段)。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认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三、精读课文,深入学*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播放情景朗读。

  四、总结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明白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探究活动

  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比如《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鸡毛信》《王二小》等等,召开放事会。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并从中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了描写古代战争的《赤壁之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现代人民战争——《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冀中”指什么?(河北地区中部,冀,河北简称。)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或书中谈谈自己对地道战的了解。)

  二、教师简介背景知识。

  三、提出学*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思考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冀中地道的?

  (2)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点,谈谈你对“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3.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

  课文先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式样多,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及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学生交流时,可引导他们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4.结合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

  (丑)个人画。

  (2)选择画得好的在班上展示。

  5.引导体会“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

  6.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优选【5】篇(扩展4)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训练的重点是“带着问题”读课文。

  1.针对题目提问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什么是冀中?什么是地道战?地道战走什么作用?

  2.读课文后提问

  让学生带着第一环节提出的问题快速读课文,读完后把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写下来。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孑口”是什么?为什么说地道战是一个奇迹?这个问题是一个学*比较弱,*时不怎么发言的孩子提出来的,我肯定、表扬了他。他在语文课上再慢慢地进步,还有其他很语文课关系不答的问题不一一列举。

  我真是愁坏了。我发现很多孩子不会提问,就像不会做批注一样。而这都是四年级上册的.重点内容,正好我休了产假。所以以后课堂上再不断渗透吧!

  需要改进之处:

  1.在梳理完学生的问题之后,应该把重点问题用课件呈现出来,这样一目了然,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深入读课文,课堂效果会更好。

  2.导入新课时,用时太多,包括课中的一些过渡语,啰嗦重复,老觉得学生听不懂或者听不清,重复多遍。

  3.备课要充分。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2

  《冀中的地道战》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记叙文,作者周而复。课文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的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一部分说明冀中的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地道战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课文中间的重点部分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我决定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孩子们在盎然的兴趣引导下把课文读熟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利用简笔画,画出地道的结构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人民群众的智慧。

  在教学“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地道的样式和特点的语句,然后现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地道的样式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仿照着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样式并注明每一种结构的特点。接下来小组讨论,看一看谁画的简笔画最符合课文内容,最后全班交流,完成课文的重点部分中地道的样式的学*。

  三、小组合作,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地道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孑口”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分配角色,让他们表演一番。在表演的时候,我提醒学生:敌人在地道里是怎样行进的?守在地道里的八路军战士是怎样做的?特别提醒学生,用道具木棒击倒“敌人”的时候,下手一定要轻,做一做样子即可,切不可用力上到对方。学生在表演之后进一步理解了“孑口”这一设计的妙处,对人民群众的智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课文描写的是抗日战胜时期的故事。因为时间差,所以孩子们对那一段历史不太了解。所以,我从电影《地道战》中选取了一个片段,在课前给学生播放,让学生们对那一段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营造主动探索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组讨论,在黑板上画一画地道的*面图。经过一番研讨,有的小组在黑板上画出了课本上描写的地道*面图,并做了解说。台下起了争论,课堂变成了“答记者问”。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把黑板让给了更多的学生。奇迹终于出现了!有一个小组设计出了课本上没有写到的地道结构*面图,设计出了更精彩的利用地道战斗的方式,同时解说:“为防敌人火攻,可在地道里设计夹层,里面装满沙子,需要时抽去木板,沙子洪水般流出,再大火势都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上穷苍穹之高远,下至海底之奇观。因此教师在必要时应精心设计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催生学生的探究欲望,那正是学生思维爬坡的过程。爬坡看起来是艰难的,但在爬坡的过程中学生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探险。学生只有经历困惑、挫折、磨练,才能实现生命的成长。学生因需要而阅读,因兴趣而阅读,因疑问而阅读。尽管有时学生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幼稚的,但那毕竟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思考,是他们自己真真切切感悟到的。知识的建构不能由他人替代。作为教师,要精心呵护每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解读主体。

  学生的思维活动犹如登山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爬坡,使学生一步步登上山顶,经历高峰体验。提问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那些一问就懂、一步到位的问题没有教学意义。课堂上,要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阅读话题,努力缩短学生视野与文本视野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编者,倾听作者的声音,解读文本的内涵。学生主动探索,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提升和思维*惯的不断养成。

  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设计,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3

  《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应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有效地利用“地道”巧妙地与打击日寇,与敌人周旋,显示出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地道战是冀中一带人民首创的斗争形式,在*抗日战争史上发挥了一定的特殊作用。由于当年的地道战毕竟距离现代的小学生生活很遥远,他们对地道的结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使学生学*课文受到了阻碍,仅凭课本中的文字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

  那么,怎样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地道战的巨大作用呢?

  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布置有效预*作业。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首先布置了预*作业:1.认真观看电影《地道战》;2.结合电影《地道战》读课文;3.上网查阅有关地道战的资料。

  课前预*有诸多好处:第一,预*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课前进行弥补。第二,预*有利于听课时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明确哪些知识应该集中精力去听,便于理解和消化。第三,预*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第四,预*可以提高做笔记水*。由于课前预*过,上课时着重记录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内容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

  二、巧妙设计聪明问题。

  设计“聪明问题”,着力碰撞思维火花。“问题”设计尤为重要。歌德曾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就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学*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十分有益。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理解第三至七自然段,因为它阐述了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地道的式样、构造及特点。地道的式样多,有一百多种,有大洞、小洞、出口、气孔、迷惑洞、孑口、厕所、住人处等,构造非常奇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我先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三至七自然段,详细了解地道里面的构造;然后设计了一个情境问题:“假设有一队日本鬼子进村并发现了地道,村民们将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学生兴趣盎然,展开深思,异常投入,回答问题十分恰当,再现了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精彩瞬间。

  三、让学生做导游解说“地道”。

  为了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特意安排学生当导游,对参观地道的旅游团队介绍“地道”,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讲解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的确,冀中人民在广阔*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他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敌人扑个空;敌人走了,他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这真是一个“奇迹”。

  我认为,这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营造主动探索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组讨论,在黑板上画一画地道的*面图。

  经过一番研讨,有的小组在黑板上画出了课本上描写的地道*面图,并做了解说。台下起了争论,课堂变成了“答记者问”。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把黑板让给了更多的学生。奇迹终于出现了!有一个小组设计出了课本上没有写到的地道结构*面图,设计出了更精彩的利用地道战斗的方式,同时解说:“为防敌人火攻,可在地道里设计夹层,里面装满沙子,需要时抽去木板,沙子洪水般流出,再大火势都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上穷苍穹之高远,下至海底之奇观。因此教师在必要时应精心设计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催生学生的探究欲望,那正是学生思维爬坡的过程。爬坡看起来是艰难的,但在爬坡的过程中学生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探险。学生只有经历困惑、挫折、磨练,才能实现生命的成长。

  学生因需要而阅读,因兴趣而阅读,因疑问而阅读。尽管有时学生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幼稚的,但那毕竟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思考,是他们自己真真切切感悟到的。知识的建构不能由他人替代。作为教师,要精心呵护每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解读主体。

  学生的思维活动犹如登山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爬坡,使学生一步步登上山顶,经历高峰体验。提问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那些一问就懂、一步到位的问题没有教学意义。课堂上,要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阅读话题,努力缩短学生视野与文本视野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编者,倾听作者的声音,解读文本的内涵。

  学生主动探索,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提升和思维*惯的不断养成。

  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设计,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营造主动探索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组讨论,在黑板上画一画地道的*面图。

  经过一番研讨,有的小组在黑板上画出了课本上描写的地道*面图,并做了解说。台下起了争论,课堂变成了“答记者问”。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把黑板让给了更多的学生。奇迹终于出现了!有一个小组设计出了课本上没有写到的地道结构*面图,设计出了更精彩的利用地道战斗的方式,同时解说:“为防敌人火攻,可在地道里设计夹层,里面装满沙子,需要时抽去木板,沙子洪水般流出,再大火势都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上穷苍穹之高远,下至海底之奇观。因此教师在必要时应精心设计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催生学生的探究欲望,那正是学生思维爬坡的过程。爬坡看起来是艰难的,但在爬坡的过程中学生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探险。学生只有经历困惑、挫折、磨练,才能实现生命的成长。

  学生因需要而阅读,因兴趣而阅读,因疑问而阅读。尽管有时学生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幼稚的,但那毕竟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思考,是他们自己真真切切感悟到的。知识的建构不能由他人替代。作为教师,要精心呵护每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解读主体。

  学生的思维活动犹如登山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爬坡,使学生一步步登上山顶,经历高峰体验。提问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那些一问就懂、一步到位的问题没有教学意义。课堂上,要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阅读话题,努力缩短学生视野与文本视野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编者,倾听作者的声音,解读文本的`内涵。

  学生主动探索,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提升和思维*惯的不断养成。

  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设计,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5

  《冀中的地道战》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记叙文,作者周而复。课文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的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一部分说明冀中的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地道战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课文中间的重点部分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我决定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孩子们在盎然的兴趣引导下把课文读熟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利用简笔画,画出地道的结构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人民群众的智慧。

  在教学“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地道的样式和特点的语句,然后现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地道的样式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仿照着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样式并注明每一种结构的特点。接下来小组讨论,看一看谁画的简笔画最符合课文内容,最后全班交流,完成课文的重点部分中地道的样式的学*。

  三、小组合作,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地道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孑口”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分配角色,让他们表演一番。在表演的时候,我提醒学生:敌人在地道里是怎样行进的?守在地道里的八路军战士是怎样做的?特别提醒学生,用道具木棒击倒“敌人”的时候,下手一定要轻,做一做样子即可,切不可用力上到对方。学生在表演之后进一步理解了“孑口”这一设计的妙处,对人民群众的智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课文描写的是抗日战胜时期的故事。因为时间差,所以孩子们对那一段历史不太了解。所以,我从电影《地道战》中选取了一个片段,在课前给学生播放,让学生们对那一段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6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在语文版教材中也选用了。它要求我们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同时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由于地道的式样多,有一百多种,有大洞、小洞、出口、气孔、迷惑洞、孑口、有厕所、有住人的等,构造非常奇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地道里面的构造,同时设计一个情境“假设有一队日本鬼子进村并且发现了地道,他们会有怎么样的遭遇以及村民们又将怎么样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课文的文字描述,边读边动手画一画。

  为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我引导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看全文重点写了什么,在重点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帮助学生弄清全文的写作顺序。并从中感悟到这样的表达顺序的好处是什么。这样的表达顺序,使复杂的冀中地道很有条理地表现出来,使人读了对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对于生活在现在的儿童来说,怎样让学生全面、清晰地在头脑中形成对地道战结构的了解,使他们认识到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的特殊作用呢?单凭课本中的文字,学生的想像未免会受到一定的阻滞,毕竟距离现在太遥远了。所以,课后,要求学生去下载电影《地道战》看一看,或查找有关资料的任务,较全面地了解地道战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人民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还可以自己设计一幅地道图。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优选【5】篇(扩展5)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1

  《冀中的地道战》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记叙文,作者周而复。课文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的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一部分说明冀中的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地道战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课文中间的重点部分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我决定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孩子们在盎然的兴趣引导下把课文读熟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利用简笔画,画出地道的结构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人民群众的智慧。

  在教学“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地道的样式和特点的语句,然后现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地道的样式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仿照着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样式并注明每一种结构的特点。接下来小组讨论,看一看谁画的简笔画最符合课文内容,最后全班交流,完成课文的重点部分中地道的样式的学*。

  三、小组合作,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地道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孑口”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分配角色,让他们表演一番。在表演的时候,我提醒学生:敌人在地道里是怎样行进的?守在地道里的八路军战士是怎样做的?特别提醒学生,用道具木棒击倒“敌人”的`时候,下手一定要轻,做一做样子即可,切不可用力上到对方。学生在表演之后进一步理解了“孑口”这一设计的妙处,对人民群众的智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课文描写的是抗日战胜时期的故事。因为时间差,所以孩子们对那一段历史不太了解。所以,我从电影《地道战》中选取了一个片段,在课前给学生播放,让学生们对那一段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营造主动探索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组讨论,在黑板上画一画地道的*面图。经过一番研讨,有的小组在黑板上画出了课本上描写的地道*面图,并做了解说。台下起了争论,课堂变成了“答记者问”。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把黑板让给了更多的学生。奇迹终于出现了!有一个小组设计出了课本上没有写到的地道结构*面图,设计出了更精彩的利用地道战斗的方式,同时解说:“为防敌人火攻,可在地道里设计夹层,里面装满沙子,需要时抽去木板,沙子洪水般流出,再大火势都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上穷苍穹之高远,下至海底之奇观。因此教师在必要时应精心设计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催生学生的探究欲望,那正是学生思维爬坡的过程。爬坡看起来是艰难的,但在爬坡的过程中学生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探险。学生只有经历困惑、挫折、磨练,才能实现生命的成长。学生因需要而阅读,因兴趣而阅读,因疑问而阅读。尽管有时学生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幼稚的,但那毕竟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思考,是他们自己真真切切感悟到的。知识的建构不能由他人替代。作为教师,要精心呵护每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解读主体。

  学生的思维活动犹如登山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爬坡,使学生一步步登上山顶,经历高峰体验。提问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那些一问就懂、一步到位的问题没有教学意义。课堂上,要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阅读话题,努力缩短学生视野与文本视野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编者,倾听作者的声音,解读文本的内涵。学生主动探索,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提升和思维*惯的不断养成。

  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设计,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2

  《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记实文章,介绍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要求我们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同时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为了拉*地道和同学们的距离,我先让学生看了的电影《地道战》,让学生初步了解地道的构造和特点,人民是怎样打击敌人的。在教学时,由于地道的式样多,有一百多种,有大洞、小洞、出口、气孔、迷惑洞、孑口、有厕所、有住人的等,构造非常奇特。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学时我用ppt展示了地道的式样图,图文结合使学生理解了地道里面的构造,理解村民们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的。为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我引导学生从地道的构造、作用、防御、联络方法这四个方面来体会地道的`“奇”,让学生明白冀中的地道战被称为奇迹的原因,懂得冀中人民利用地道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粉碎了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这是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的奇迹。进一步体会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3

  《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记实文章,介绍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要求我们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同时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为了拉*地道和同学们的距离,我先让学生说说看的电视电影《地道战》中的情节,让学生回忆地道的构造和特点,人民是怎样打击敌人的。再读课文学*。由于地道的式样多,有一百多种,有大洞、小洞、出口、气孔、迷惑洞、孑口、有厕所、有住人的等,构造非常奇特。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学时我用粉笔画出了地道的式样图,图文结合使学生理解了地道里面的构造,理解村民们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的。为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先指导学生弄清整篇文章的结构,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作用,最后一部分对其作出高度的评价,中间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战的样式和特点。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抗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敌情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的易守能攻,设计周密,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使复杂的冀中地道很有条理地表现出来,使人读了对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体会冀中人民的智慧。最后让学生明白冀中的地道战作用: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粉碎了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这是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的奇迹。进一步体会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4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在语文版教材中也选用了。它要求我们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同时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由于地道的式样多,有一百多种,有大洞、小洞、出口、气孔、迷惑洞、孑口、有厕所、有住人的等,构造非常奇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地道里面的构造,同时设计一个情境“假设有一队日本鬼子进村并且发现了地道,他们会有怎么样的遭遇以及村民们又将怎么样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课文的文字描述,边读边动手画一画。

  为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我引导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看全文重点写了什么,在重点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帮助学生弄清全文的写作顺序。并从中感悟到这样的表达顺序的好处是什么。这样的表达顺序,使复杂的冀中地道很有条理地表现出来,使人读了对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对于生活在现在的儿童来说,怎样让学生全面、清晰地在头脑中形成对地道战结构的了解,使他们认识到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的特殊作用呢?单凭课本中的文字,学生的想像未免会受到一定的阻滞,毕竟距离现在太遥远了。所以,课后,要求学生去下载电影《地道战》看一看,或查找有关资料的任务,较全面地了解地道战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人民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还可以自己设计一幅地道图。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营造主动探索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组讨论,在黑板上画一画地道的*面图。

  经过一番研讨,有的小组在黑板上画出了课本上描写的地道*面图,并做了解说。台下起了争论,课堂变成了“答记者问”。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把黑板让给了更多的学生。奇迹终于出现了!有一个小组设计出了课本上没有写到的地道结构*面图,设计出了更精彩的利用地道战斗的方式,同时解说:“为防敌人火攻,可在地道里设计夹层,里面装满沙子,需要时抽去木板,沙子洪水般流出,再大火势都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上穷苍穹之高远,下至海底之奇观。因此教师在必要时应精心设计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催生学生的探究欲望,那正是学生思维爬坡的过程。爬坡看起来是艰难的,但在爬坡的过程中学生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探险。学生只有经历困惑、挫折、磨练,才能实现生命的成长。

  学生因需要而阅读,因兴趣而阅读,因疑问而阅读。尽管有时学生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幼稚的,但那毕竟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思考,是他们自己真真切切感悟到的。知识的建构不能由他人替代。作为教师,要精心呵护每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解读主体。

  学生的思维活动犹如登山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爬坡,使学生一步步登上山顶,经历高峰体验。提问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那些一问就懂、一步到位的问题没有教学意义。课堂上,要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阅读话题,努力缩短学生视野与文本视野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编者,倾听作者的声音,解读文本的`内涵。

  学生主动探索,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提升和思维*惯的不断养成。

  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设计,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优选【5】篇(扩展6)

——地道战观后感(精选5篇)

  地道战观后感 1

  自从看了《地道战》后,我无比佩服那些英勇的战士们。

  《地道战》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1942年到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原上进行了“大扫荡”。冀中的人民团结一心,同心协力,为鬼子布下了天罗地。利用百里长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力量把鬼子打得片甲不留。

  看着那阴沉沉的天,简陋的房屋,那危机四伏的生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如今美好的生活,它是这么的来之不易啊。所以,我们要珍惜这美好的`生活。于是,大伙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开始挖地道,他们在*原上开凿着,家家相接,户户相同,努力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不怕劳累�p辛勤的工作精神,我们要好好学*,不怕苦,不怕累,这样才学业有成。

  我们学*就要像挖地道一样,只有不间断地挖,不半途而废,才能得到成功的硕果。看到这里,我真为那些不畏艰险的大伙而高兴。在大家的团结下,终于挖通了地道,大家欣喜欲狂,“乐”字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可好景不长,有一次,日本鬼子夜袭高家庄,被老忠叔发现了,他快速走向村头的大树下,敲响了钟声,告诉了大家躲起来,结果暴露了自己,壮烈牺牲,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大家幸免逃过了灾难,可老忠叔却再也见不到了。这让我明白了“人生价值”是为他人奉献爱心,献出自己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地道战观后感 2

  今年暑假我在电脑上看了《地道战》这部电影,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这虽是一部老影片,但仍让人百看不厌。

  这部影片讲述了 1942 年到 1944 年间,日本鬼子在冀中*原上实施了臭名远扬的“三光”政策,开始了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 , 高家庄的乡亲们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创造了新的战斗方法 ---- 地道战。他们在*原的.地下开凿地道: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地上地下连为一体,为鬼子布下天罗地网。这些地道可神了,可防水,防毒。要是鬼子进了地道,那就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 不是掉进竹竿陷阱,就是被游击队员从暗处杀死……鬼子们一进入地道就吓得魂飞魄散。影片中智能双全的高传宝、一片忠诚的老钟叔、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等人物形象,片中的经典台词“水是宝贵的,从哪里来 , 就把它排到哪里去,烟是有毒的,要让它排出去”以及那些振奋人心的音乐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看了影片,我想 : 冀中*原上的人民那种在强大的敌人和困难面前坚强不屈的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呀!

  如今,虽然处在和*年代,可国际间的竞争依然很激烈,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目前,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都强于我国。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得挨打,所以,我发誓,以后一定努力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多作贡献,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世界领先的强国。让外国人永远不敢再欺负我们!

  地道战观后感 3

  1942年,日本鬼子来到了冀中*原。对人们实行了杀光,烧光和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鸡飞狗跳,到处是一片火的海洋。

  为了躲避敌人,冀中人民刚开始挖一些很小的藏身洞,由于藏身洞只能藏,不能打,洞口只有一个,很容易被敌人发现。经过几番修改,那小小的`藏身洞摇身一变,不但能藏能打,还分为上下几层地道,四通八达。地道里有陷阱和翻盖 ,能够防毒,火,水。有一次,当敌人发现了民兵故意留下的洞口,便下来查看,却掉进陷阱里,胆小如鼠的敌人再也不敢下地道了。又一次,当日本鬼子来到村子时,发现到处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正当他们疑惑不解时,忽然从墙上掉下来许多砖块,从中伸出了乌黑的枪口,敌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命归西天了。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日本鬼子极为愤恨,日本人当时就像一条恶狼,想一口吞下冀中这块肥肉。也许是他们太心急了,不但没能"吃"下冀中,反而伤亡惨重,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冀中人民用心血,智慧筑成的这座"地下长城",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地道战观后感 4

  暑假,我本来要参加由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的《新地道战》,后来因为我做了个小手术不方便出门,所以妈妈在家里用电脑帮我从网络上下载了《新地道战》给我看。这是一部动画电影,主要讲的是鬼子来了,孩子们的美好家园被破坏了,孩子们如何团结起来抵抗鬼子的故事。

  孩子们正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最后一课,一阵紧急的钟声响起来,鬼子来了,本来快乐、自由的孩子们像受惊的鸟儿躲进了地道中。不祥的钟声也引来了鬼子,敲钟的那位叔叔遭受了敌人的毒打,村里的群众随着也被抓了起来,敌人让他们交出八路,同时,抢光了家中的所有粮食、财物。老师安置好学生后,还不顾生命危险去给八路军送信,想通知他们,可却被鬼子给抓住了。背负着“汉奸”的罪名,本来想把鬼子消灭掉,可被鬼子给识破了。最后鬼子把他给残忍的杀害了。

  孩子们为了救出乡亲们,给老师报仇,一位叫“麦包”的小朋友带领大家与鬼子斗智斗勇:学密码、挖地道、埋地雷……最终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出了乡亲们,还消灭了狡猾的鬼子。

  看了这部电影,深深的体会到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团结一致,勇敢冷静的想办法克服困难。

  看了这部电影还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侵略我们的鬼子是多么的可恨呀!我们现在和*宁静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我们一定要珍惜!

  地道战观后感 5

  “地道战,嗨,地道战!”,每次听到这个熟悉的旋律,我的心中都会涌起热血沸腾的暖流……

  这部1965年的黑白电影,是发生在冀中*原上的抗日故事。剧中鬼子大扫荡,一向遵循“三光”(杀光、抢光、烧光)政策。最终有人站起来了,在高家庄老百姓高老忠、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把普通的地窖改造成家家相连、村村相通的“地下长城”,完美的利用敌众我寡的形式,打得鬼子片甲不留。

  小小的屏幕,牵动着我的心,时而紧张、时而松口气。在这儿,老钟叔拼死敲钟报警的英雄形象一向在我的.脑海里熠熠闪光。当高老忠发现鬼子时,他急忙跑到大钟前,我的心砰砰直跳,忐忑不安,如果老钟叔被抓住了怎样办?如果老钟叔被严刑拷打了怎样办?怀着不安的心境,我继续看了下去。当老钟叔抓住吊绳时,正好鬼子赶到了。山田(日本军官)对着老钟叔的胸膛就是一枪。看着老钟叔绝望的眼神,我就明白老钟叔不行了,可是他还是敲钟报警,鬼子大喊一声“**呀路”,看着老钟叔倒下牺牲了。

  是什么让老钟叔有这样的精神?是因为他和老百姓都有一颗共同的心——爱国心,为了百姓们的安全,他英勇就义。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敢,赢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决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他们虽然没有高科技的武器,可是他们有最厉害的“土”方法——地道。

  只要我们把人们充分发动起来,人民就能够创造出无穷的奇迹。***就是靠这样的方法胜利的。

  《地道战》给我们的精神是永远不能磨灭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