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

首页 / 教案 / |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1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及练*十四的第1、2、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学*,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空白纸,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的内容和任务。)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4)归纳整理:一是把除数相同的算式归类。二是按商相同的算式归类(对于其他的方式也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完成后找学生起来回答他是怎样做的。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27÷9=36÷4=56÷8=35÷7=42÷6=64÷8=

  45÷5=8÷8=14÷7=18÷3=28÷7=54÷6=

  2、你能给下面这些算式排排队吗?

  7÷721÷345÷972÷936÷4

  ()>()>()>()>()

  3、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一)

  除数相同商相同

  18÷9=2

  想:(二)九十八或9×()=18

  18是9得2倍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复*中,在引导学生复*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或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等。通过这样的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同时,通过运算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得更牢靠。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2

  教学内容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推理

  教学目标

  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学*推理。

  二、新课:

  1、出示例题1: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 )书,小丽拿的是( )书。

  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师: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4、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

  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5、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5、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三、练*。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四、动笔练*。

  让学生自己说出已知的信息,然后解答。

  思考题: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英语。

  已知:

  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

  2、甲上课全用普通话。

  3、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

  4、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年轻。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旧知,为学*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单,根据学*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单,根据学*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单上*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教学重点:在快乐的学*中理解、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师生谈话(略)

  2、复*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3、情景导入《小猫想吃鱼》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先出现猫妈妈钓鱼走回家的情景,接着三只小猫出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小猫想吃鱼的故事来学*新课,符合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的热情,这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识。(出示书本61页的主题图)

  (一)、探究,编出口诀

  1、学*“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媒体验证(略)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由,由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一条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一个6,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宏观、微观世界。所以在一六得六的学*中,我是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口诀,懂得方法,同时我做好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2、学*“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3)媒体验证(略)

  (4)学生的学*表现。

  [设计意图:在二六十二的学*中,我是半扶半放,让学生在一六得六的基础上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感知时间,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让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来自优秀,的学*表现同时有利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学*,真正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而我是组织者的角色]

  (二)记忆6的乘法口诀

  1、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4人小组讨论)

  2、探讨记忆的方法:对口令,比一比,开火车等。

  3、学生考老师。

  三、知识运用,体验成功

  1、书本63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此练*中,我是通过多媒体演示书本的图,让学生看得更清楚,通过多媒体的验证,更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而且练*的多样化,更能巩固学生的学*新知。]

  四、快乐游戏,乐中巩固

  1、找朋友。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很高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找乐。]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图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五、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业设计:

  1、书本63页第5题。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12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18页《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从素质教育的三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对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 、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集体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形、色、动的变化,*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鲜明的表现。体会“*均分成几份”,从而理解除法。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多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同时伴随电脑课件展示。

  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同时课件出示),他为大家准备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们要*均分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青草。

  设计理念:创设了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轻松地进入课堂,在故事中学*,体会到学*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借助课件,由虚拟的故事进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观、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据课件画面定格,师板书:12捆青草*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捆。

  师:*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捆,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

  设计理念: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均分,并能正确地*均分,,在此环节,我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分一分,对*均分加以巩固,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除法的含义,得出准确的结果。我并作出及时的总结,引出除法,既教学了除法的含义,又引出了课题。

  ③学*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青草是几捆(12捆),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

  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师课件出示: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在教学中,该出现小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除号的书写、除法算式的读写时,我都采用的是老师口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响应教师的引导,对于除号的书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3、巩固练*。

  课件出示: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均分成6份、4份、3份。

  设计理念:

  以上的3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③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活动导入法:

  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

  复*课不好上,提起做练*,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在做练*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 教学内容:

  P2~P3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三、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 5 = 4

  4 ——商

  除数 被除数

  2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5) 练*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 体会*均分后有余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 实践练*,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旧知。

  1、复*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使学生在学*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的*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运动吗?今天,动物园里的动物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去观看?你们看,运动会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多媒体演示“运动会”的场景)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正在进行什么项目的比赛?

  二、合作学*,探索新知

  1、按运动项目统计

  (1)提出问题

  给参加跳高的动物每只发一件红色的运动服,给参加长跑的动物每只发一件黄色的运动服。该分别发几件?

  (2)收集、整理数据

  出示第92页第一个统计表,学生统计。

  (3)交流汇报,分析数据

  ①展示个别同学的统计表,然后汇报。

  ②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4)解决问题

  提问:你能从统计表回答出该分别发几件运动服?

  2、按动物种类统计

  (1)提出问题

  给动物们买饮料,小狗喝骨头汁,小兔喝萝卜汁,小猴喝桃子汁,这些饮料分别买多少瓶?

  (2)收集、整理数据

  出示第92页第二个统计表,学生统计。

  (3)交流汇报,分析数据

  ①展示个别同学的统计表,然后汇报。

  ②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4)解决问题

  提问:你能从统计表回答出这些饮料分别买多少瓶吗?

  3、归纳小结

  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观察图形,再收集、整理数据填写两张表格。

  2、开放性*题

  (1)现在,你最想统计什么?

  (2)让学生选一个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

  (3)展示部分学生的调查作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

  2、学具: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里最大能填几?

  3×()<258×()<367×()<29()×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64÷8=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过程。

  3、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再向 行驶 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

  2、解决问题:在问题情景中能准确地捕捉数学信息,主动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2×7=6×5=7×4=4×4=5×7=

  7×1=2×7=7×7=6×6=3×6=

  2、摆一摆:

  (1)蓝色的五角星有2个,红色的五角星有3个2,红色的五角星有几个?

  ?个

  (问:红色五角星有几个?算式怎么列?(3×2=6)3个2也可以说成是2的几倍?

  (2)黄色笑脸有5个,红色笑脸有2个5只,红色笑脸有几个?

  我有几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刚才的猜数游戏中老师就看出,大家不仅知道求几个几要用乘法计算,而且还知道了倍的含义,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倍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用倍的知识一起去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4

  (1)(出示课件)并口述:今天是大扫除的日子,老师呀同学们啊早早的来到了教室,瞧!他们都在干什么?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多少人?擦桌椅的有多少人?(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

  你们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擦桌椅的有多少人?)

  (2)如果让你用小棒摆出擦桌子的人数,你会怎么摆?为什么?

  ①.一根小棒代表一个学生:扫地的:1111111

  擦桌椅的:11111111111111

  ②把小棒横过来,一根小棒代表7个学生:扫地:

  擦桌椅:

  师:两种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第二位同学的想法更简单便于操作,那我们就选用他这种摆法。如果把小棒换成线段,我们一起看看应该怎么画。

  师:扫地有7人,我们可以用这么长的线段表示(出示线段图)

  师:那擦桌椅的应该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呢?(2个扫地的那么长)

  师:为什么呢?(因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也就是2个7,所以应该画2个那么长的线段)。要板书线段

  师:我们能用不一样长的线段表示吗?(不能,因为一段线段表示的就是一个7,不一样的线段表示的数不一样。)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扫地的有几人,擦桌椅是扫地的几倍呢?求擦桌椅的有几人,我们可以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回答师板书:2×7=14或7×2=14(人)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可以根据图上的数字信息来解决问题,根据图意画出了线段,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擦桌椅的人数实际上也就是求二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练*

  7只

  (1)?只

  (2)完成课后*题“做一做”(P77)

  玩转椅的小兔有3只,跳蹦床的是玩转椅的5倍。跳蹦床的小兔有多少只?

  分析数量关系:

  ?只

  3只

  玩转椅:

  跳蹦床:

  求3的5倍是多少,就是求5个3是多少,用乘法算。

  列式:5×3=15或3×5=15

  (3)练*十七第二题:停车场卡车的辆数是客车的6倍,客车有七辆,卡车有多少辆?

  (4)练*十七第三题: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书是故事书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

  (5)独立完成练*十七第四题。

  三、实践活动

  1、课件出示米奇音乐会图片

  师:今天米妮要举行音乐会想邀请咱们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参加。她走不开,就让米奇来请大家,但是在人数上她有个小小的要求把米奇给难住了。她说,要请3位女生,男生是女生的三倍。小朋友能帮帮米奇吗?

  老师请学生自己组合,让后到讲台上集体订正。

  2、实际运用

  师:第一个舞曲结束后,米妮觉得人太少了,她又有个要求。现在男生是女生的3倍了,那再请多少个男生才能是女生的5倍呢?

  四、课堂:

  师: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擦桌椅的的有多少人?

  2×7=14(人)或7×2=14(人)

  答:擦桌椅的有14人。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10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想想算算”,练*一第4~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口算下面各题。

  64-3076-4053-20

  64-376-453-2

  64-676-753-5

  2、学生做第4题复*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3、口算下面各题。

  32+2546+1327+32

  37+2546+1727+23

  口算后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是怎样口算的?

  4、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第(1)题。

  (1)出示例题96-43=

  (2)这道题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你能按照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思考方法说一说你想怎样算吗?

  (3)提问:把43分成40和3以后,要从96里怎样来减?

  (4)请小朋友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把第4页上例2的第(1)题算一算,在方框里填上数。

  (5)谁来告诉大家,96-43是怎样口算的?

  2、教学例2第(2)题。(同上)

  3、提问:根据上面两题的计算,你能说说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吗?

  三、巩固练*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2)检查订正。

  (3)指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实际上就是用连减的方法,先减几十,再减几,算出得数。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3、做练*一第4题。

  (1)指名4人板演,一组一组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人做两组(4道)题。

  (2)提问:每组题里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四、课堂

  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练*一第5、6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

  1、今天我们继续学*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 拨一拨

  看书24页 了解算盘的历史 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 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 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 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 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 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惯,体验合作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 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复*铺垫:(出示题目)

  1. 计算:

  40+6×8 70-5×4

  2. 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聊天导入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出示教材情景图)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2.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刚才我们对花店里的花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你能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 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

  4. 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讲述: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重点强调。

  5. 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大部分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 及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组织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分男女生比赛)

  4+24÷8 5-8÷4

  72÷8-3 36+81÷9

  45+8×4 80-6×8

  指名学生说运算顺序,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第二关:森林医生:书上练一练:3题。

  第三关:解决问题:书上练一练:1、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 110页例 2。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独游戏, 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获得更多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有序、 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 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

  3.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学会合理的推理方法进行全面、有序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方向。

  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在玩这个游戏时有什么规 则和技巧呢?

  看来,只有熟悉游戏规则,掌握技巧才能玩好游戏。这节课,我们也来玩一 个叫数独的游戏。 (板书:数独)

  二、从简引入,初探技巧。

  1、课件出示: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 1~3这三个数,并且每个

  数在每行、每列中都只出现一次。 “?”应该是几呢?

  2、谁来说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题你会填吗?在练*纸上试试看。

  3、汇报:你怎么想到要在“?”处填 3呢?

  根据游戏规则, 观察行和列, 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必须出现两个不同的 数才能准确填写。先填出能确定的空格,然后根据规则,补填其他空格的数。 (板书: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

  三、迁移类推,学*新知。

  同学们, 我们已经会做三行三列的数独了, 那么四行四列的数独你们敢挑战 一下吗?

  1、出示例题,生读游戏规则。

  刚才我们在做三行三列的数独游戏时,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必须出现 两个不同的数。 我们猜想一下:要做四行四列的数独,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 里必须要出现几个不同的数?(板书:出现不同的三个数)观察数独盘,你能直 接确定 B 是多少吗?为什么?

  2、那么,这个数独盘面上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那接下来,你能确定 B 是几了吗?

  3、 掌声为我们喝彩!真是太厉害了,刚才,在无法直接确定 B 是几时, 我们是怎样做的? (看有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 不同的数)对, 凡是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在 3个不同的数,那我们 就能直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 也就是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再来解决我 们所需解决的问题。

  4、翻开数学书 110页,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就是书上的例 2。 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巩固练*,拓展提升。

  掌握了四行四列的数独技巧,我们一起来练*一下,看你是否已学会?

  1、数学书 110页,做一做。

  2、介绍四宫格、六宫格、九宫格。

  五、全课,畅谈收获。

  同学们, 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的数独游戏,现在谁能谈谈你这节课的学*收获吗?

  数独游戏就是应用我们上节课学的推理的方法来解决的。只要同学们掌握了方法,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一定能完成更多更难的数独。说不定你还能发现更好的方法呢。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76页1—2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

  2、会选择恰当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

  1、请几位同学 写出自己记录的里程记录

  重庆——合川 88km 重庆——成都340公里 ……

  2、看了同学门的展示,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题

  3、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 学*例1,理解1千米=1000米

  1、回忆小组测量的一段距离

  几个这样长的距离是1000米

  2、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有时候也说为1公里

  (二) 估计1千米有多长

  1、回忆自己生活环境中哪两处是1千米

  2、学生汇报

  3、小结

  1千米(公里)=1000米 字母表示1000m=1km

  (三) 学*例2

  1、学生设计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方案

  2、教师整理活动方案

  400米的跑道,走两圈半,1千米走( )分钟

  400米的跑道。跑两圈半,1千米跑( )分钟

  用皮尺量100米,记录:我走100米用( 0分钟,估计1000米用( )分钟

  我跑100米,用( )分钟,估计1000米用( )分钟

  3、学生选择活动方法

  4、学生实践体验1千米

  5、学生汇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以及“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回忆上学期我们认识的图形有哪些?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角,角喜欢和我们玩捉迷藏,这节课我们就把他找出来。(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一)感知角师:出示例题图,小明和小红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

  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师: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师:(电脑说)这些图形都是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桌交流交流。师:现在我们伸出手指画一画角,好吗?

  师:出示三角形上的角和钟面上的角让学生上台来指一指。

  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这就是角的标记。

  (二)画角

  现在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画一个角呢?老师也想画一个角,谁来给老师指挥一下。

  边

  顶点

  边

  师:咱们看看黑板也来说说,这尖尖的点是角的?

  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角就在这儿)教师比画。

  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谁来说说,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三)搭角

  师:同学们想不想搭一个角呢?(四人小组搭角并说说各部分名称)

  师:汇报,搭角时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辨角

  师:我们现在都认识了角,那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这些图形到底是不是呢?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

  (四)数角

  师:翻开书85页,请同学们做一下第二题。

  角其实是*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

  (五)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师:你找到角了吗?

  师: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六)比一比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认识了角还找到了角。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角的大小。

  出示三个钟面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大小。

  生齐声说: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你的角和我的角比较一下谁的大谁的小?你是怎么比的,请学生上台来演示一下。

  生:顶点对齐,一条边也要对齐在比较大小。

  师:厨师一把折扇和一把剪刀,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情况,角是怎样变化的?用手比一比。

  生:叫慢慢变大慢慢变小。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二)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四、课堂总结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角,你知道角长什么样吗?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五、布置作业

  1.剪角,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角剪法多?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六、板书设计

  认识角边

  顶点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教学内容:P56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引导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三、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计数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2、用竖式计算

  注意问题:(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上加10再减。

  (二)设境导入

  1、获取信息

  (1)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2)能提出什么问题?

  2、提取、整理信息

  (三)探索新知

  1、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2、列出算式,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3、交流计算方法

  4、独立练*,让学生独立解答

  (1)连环画比科技书多多少本?

  (2)故事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

  5、小结:

  竖式计算三位数的减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

  (四)全课总结:怎样才能算得又快又好?

  (五)作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对东南西北4个方位进行识别,会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图上物体所在方向。

  2. 认识表示东南西北的4种符号,并会运用符号记录行走路线。

  3. 能进行简单的路线描绘,感受“东南西北”方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 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图上物体所在方向。

  2. 用东南西北4个符号描绘行走路线。

  教具准备:

  指向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1)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有一天,魔镜告诉皇后世上最漂亮的是白雪公主时,皇后生气极了。所以她把白雪公主骗到了一片森林里,可怜的白雪公主在森林里转来转去,她该往哪里走呢?白雪公主迷失了方向。

  (2)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方向吗?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她认清方向吗?

  (3)知道了生活中的方向,那你能分清地图上的方向吗?这就是一张简单的地图,可要看懂地图,必须先认一认指向标。

  2. 认识指向标

  (1)从这个指向标上你了解了什么?

  (2)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我可以编成一个8字顺口溜: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揭题:今天我们就在这张简单的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二、辨别相对位置

  1. 我们已经认识了指向标,那么以小胖家为中心,东南西北4个方位分别有哪些地方?

  2. 打开书,现在以什么为中心?它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分别又是哪些地方?

  (1)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

  3. 我问你说

  (1)小亚家的东面是什么地方?茶室在小丁丁家的哪个方向?

  (2)同桌互问互答。

  三、认识符号与应用

  1. 北↑表示什么意思?

  2. 那么→东表示?南↓表示?向西走一个路段怎么表示?

  3. (1)请你用这些符号表示:“向西走一个路段,向南走一个路段,向南走一个路段,向北走一个路段,向东走一个路段”。

  (2)反馈。

  四、走路线

  1. (1)星期天,小胖想去游乐场玩,你知道小胖从哪儿出来吗?(题1)

  (2)你觉得他可以怎样走?

  (3)他共走了几个路段?

  2. 小丁丁每天去学校上学,可以怎样走? 独立完成,汇报。 小丁丁放学回家可以怎样走?

  五、拓展

  看我们城市的地图,下课后,可以认一认你的家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找一找从你家到学校可以怎样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引入课题。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谈感受与收获,引出并板书课题:辨认方向。

  二、调动原有经验,感知现实中的新方向。

  (一)、复*。

  上学期我们学*了哪四个方向?(东、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辨认吗?如果到了一个新环境,你怎样辨认这些方向?(观察太阳、树木、利用指南针……)

  (二)、探究新知。

  1、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有学生说出南东、北东、南西、北西,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对应板书。

  2、借助人们生活语言*惯,统一对方向的描述性词语。

  3、活动体验一: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指一指东南方向,并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方向称之为东南呢?

  学生可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总结:东方与南方的中间,是东南方。

  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

  (三)、深化体验。

  1、活动体验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学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汇报。

  2、活动体验三: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学生甲在学生乙的什么方向?学生乙在学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是两位同学,但对他们位置的描述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方向的相对性。

  二、生活经验升华,探究地图新方向。

  (一)、复*。

  教师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谁能在老师的方向板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指名板演。总结强调:方向板上的方向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方向板上标出其余四个方向。学生可小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汇报总结,展示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2、出示课本第22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借助方向板辨认并口述各种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完成“认一认”。

  3、深化感知。说一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校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

  三、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1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向北的方向标,然后进行辨识方向的训练。

  2、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互说,再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了万以内数的计算,你们已经知道怎样准确计算万以内的两个数的加减法,说一说怎样笔算万以内两个数的加减法。

  同学们,你们通过回家问爸爸、妈妈,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节那天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小红一家又是怎么做的?请看屏幕。

  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放《常回家看看》的歌曲。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答:小红去了姥姥家。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姥姥的一身衣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一条裤子和一双鞋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4、姥姥的上衣比姥姥的鞋子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裤子比姥爷的鞋子贵多少钱?

  6、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

  7、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小组讨论,班内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创设“买礼物”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对学生渗透尊敬老人的品德教育。]

  二、合作学* 探究新知

  (一) 活动一: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钱?

  师:把前5个问题放进问题口袋,先解决第6个问题。

  1、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

  3、谁愿意展示你们的算法? (学生板前展示)

  班内交流。

  4、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 估算:112+103+88≈300(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 103

  215

  215

  + 88

  303

  5、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二)活动二: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1、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三: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并验证。

  1、小结:观察算式的特点: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怎么算? ( 从左往右挨着算:先算前两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

  结论:没有括号的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谁愿意展示你们的算法? (学生板前展示)

  班内交流。

  3、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 估算:112+103+88≈300(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 103

  215

  215

  + 88

  303

  5、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四)活动四: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1、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五: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并验证。

  1、小结:观察算式的特点: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怎么算? ( 从左往右挨着算:先算前两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

  结论:没有括号的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猜一猜:连减应该怎样计算呢?

  3、试一试:690-327-209= (一生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买礼物”的情境中,提出了多个数学问题,然后组织织学生思考三个数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再相互交流,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实践运用 发展能力

  (一)以自主练*题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

  1、第一关:变魔术。

  小红来到姥姥家,跟哥哥小强玩起了变魔术的游戏。看, 我有三张魔术图片,每张图片上有两道题。 分组做,每组两道。姥爷说,这些题,哪个小组做对了,就奖励那个组每人一个优胜小星。赶紧做吧。

  2、第二关:助人为乐。

  一位邮递员叔叔也想请我们帮忙。走哪条路*?请帮他算一算。

  (二)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教师以评为主。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把闯关活动的动画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扩展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优选【五】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再向 行驶 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活动的态度和*惯。

  目标解析:

  本课是除法竖式的第二层次,利用乘法口诀试商。教学中应联系到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数学思维水*,又为后续而学*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学*方法: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不分小棒,自己试一试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探究试商的方法

  1.出示题目:43÷7=□……□

  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算式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预设1:商是6,六七四十二,42比43小,且很接*43,余数是1。

  预设2:如果商是7,七七四十九,49大于43,说明商大了,要减小1,商是6。

  预设3:如果商是5,五**十五,余数还剩下8,大于除数7,说明商小了,要改成6。

  4.师生小结:在找商的时候,要使这个数和7相乘最接*43,且小于43,最后得到的余数比除数小。

  (二)深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43÷7。

  2.交流反馈

  (1)6与7的积写在哪里?

  (2)余数1是怎么来的?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呢?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

  (三)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先用竖式计算,再在横式上写出商和余数。

  (2)交流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及竖式里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集体讲评。

  三、质疑再探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四、运用拓展

  (一)基础练*。

  1.完成教材“练*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某数里面最多有( )个另一个数”的意思,需要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2.完成教材“练*十四”第6题。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地想出商?

  (二)综合运用。(完成教材“练*十四”第10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提高练*。(完成教材“练*十四”第15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根据“余数要小于除数”确定除数分别为2~9这八个数;

  (2)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与除数相对应的被除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这是一道开放题,不要求学生说出所有答案;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序思维的*惯,)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态度、学*兴趣和学**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参差不*,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课时

  单元综合练*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图形和变换,巩固*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画*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5

  第一课时:找规律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 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 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1、 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 、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 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 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 )=( ),肯定是11+5=16

  2、 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 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 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 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 出示巩固练*题

  (1) 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 )、55

  (2)96、( )、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 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12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18页《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从素质教育的三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对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 、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集体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形、色、动的变化,*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鲜明的表现。体会“*均分成几份”,从而理解除法。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多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同时伴随电脑课件展示。

  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同时课件出示),他为大家准备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们要*均分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青草。

  设计理念:创设了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轻松地进入课堂,在故事中学*,体会到学*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借助课件,由虚拟的故事进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观、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据课件画面定格,师板书:12捆青草*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捆。

  师:*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捆,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

  设计理念: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均分,并能正确地*均分,,在此环节,我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分一分,对*均分加以巩固,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除法的含义,得出准确的结果。我并作出及时的总结,引出除法,既教学了除法的含义,又引出了课题。

  ③学*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青草是几捆(12捆),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

  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师课件出示: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在教学中,该出现小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除号的书写、除法算式的读写时,我都采用的是老师口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响应教师的引导,对于除号的书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3、巩固练*。

  课件出示: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均分成6份、4份、3份。

  设计理念:

  以上的3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③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活动导入法:

  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

  复*课不好上,提起做练*,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在做练*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 教学内容:

  P2~P3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三、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 5 = 4

  4 ——商

  除数 被除数

  2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5) 练*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 体会*均分后有余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 实践练*,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旧知。

  1、复*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使学生在学*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的*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运动吗?今天,动物园里的动物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去观看?你们看,运动会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多媒体演示“运动会”的场景)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正在进行什么项目的比赛?

  二、合作学*,探索新知

  1、按运动项目统计

  (1)提出问题

  给参加跳高的动物每只发一件红色的运动服,给参加长跑的动物每只发一件黄色的运动服。该分别发几件?

  (2)收集、整理数据

  出示第92页第一个统计表,学生统计。

  (3)交流汇报,分析数据

  ①展示个别同学的统计表,然后汇报。

  ②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4)解决问题

  提问:你能从统计表回答出该分别发几件运动服?

  2、按动物种类统计

  (1)提出问题

  给动物们买饮料,小狗喝骨头汁,小兔喝萝卜汁,小猴喝桃子汁,这些饮料分别买多少瓶?

  (2)收集、整理数据

  出示第92页第二个统计表,学生统计。

  (3)交流汇报,分析数据

  ①展示个别同学的统计表,然后汇报。

  ②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4)解决问题

  提问:你能从统计表回答出这些饮料分别买多少瓶吗?

  3、归纳小结

  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观察图形,再收集、整理数据填写两张表格。

  2、开放性*题

  (1)现在,你最想统计什么?

  (2)让学生选一个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

  (3)展示部分学生的调查作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

  2、学具: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里最大能填几?

  3×()<258×()<367×()<29()×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64÷8=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过程。

  3、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再向 行驶 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

  2、解决问题:在问题情景中能准确地捕捉数学信息,主动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2×7=6×5=7×4=4×4=5×7=

  7×1=2×7=7×7=6×6=3×6=

  2、摆一摆:

  (1)蓝色的五角星有2个,红色的五角星有3个2,红色的五角星有几个?

  ?个

  (问:红色五角星有几个?算式怎么列?(3×2=6)3个2也可以说成是2的几倍?

  (2)黄色笑脸有5个,红色笑脸有2个5只,红色笑脸有几个?

  我有几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刚才的猜数游戏中老师就看出,大家不仅知道求几个几要用乘法计算,而且还知道了倍的含义,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倍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用倍的知识一起去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4

  (1)(出示课件)并口述:今天是大扫除的日子,老师呀同学们啊早早的来到了教室,瞧!他们都在干什么?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多少人?擦桌椅的有多少人?(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

  你们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擦桌椅的有多少人?)

  (2)如果让你用小棒摆出擦桌子的人数,你会怎么摆?为什么?

  ①.一根小棒代表一个学生:扫地的:1111111

  擦桌椅的:11111111111111

  ②把小棒横过来,一根小棒代表7个学生:扫地:

  擦桌椅:

  师:两种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第二位同学的想法更简单便于操作,那我们就选用他这种摆法。如果把小棒换成线段,我们一起看看应该怎么画。

  师:扫地有7人,我们可以用这么长的线段表示(出示线段图)

  师:那擦桌椅的应该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呢?(2个扫地的那么长)

  师:为什么呢?(因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也就是2个7,所以应该画2个那么长的线段)。要板书线段

  师:我们能用不一样长的线段表示吗?(不能,因为一段线段表示的就是一个7,不一样的线段表示的数不一样。)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扫地的有几人,擦桌椅是扫地的几倍呢?求擦桌椅的有几人,我们可以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回答师板书:2×7=14或7×2=14(人)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可以根据图上的数字信息来解决问题,根据图意画出了线段,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擦桌椅的人数实际上也就是求二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练*

  7只

  (1)?只

  (2)完成课后*题“做一做”(P77)

  玩转椅的小兔有3只,跳蹦床的是玩转椅的5倍。跳蹦床的小兔有多少只?

  分析数量关系:

  ?只

  3只

  玩转椅:

  跳蹦床:

  求3的5倍是多少,就是求5个3是多少,用乘法算。

  列式:5×3=15或3×5=15

  (3)练*十七第二题:停车场卡车的辆数是客车的6倍,客车有七辆,卡车有多少辆?

  (4)练*十七第三题: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书是故事书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

  (5)独立完成练*十七第四题。

  三、实践活动

  1、课件出示米奇音乐会图片

  师:今天米妮要举行音乐会想邀请咱们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参加。她走不开,就让米奇来请大家,但是在人数上她有个小小的要求把米奇给难住了。她说,要请3位女生,男生是女生的三倍。小朋友能帮帮米奇吗?

  老师请学生自己组合,让后到讲台上集体订正。

  2、实际运用

  师:第一个舞曲结束后,米妮觉得人太少了,她又有个要求。现在男生是女生的3倍了,那再请多少个男生才能是女生的5倍呢?

  四、课堂:

  师: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擦桌椅的的有多少人?

  2×7=14(人)或7×2=14(人)

  答:擦桌椅的有14人。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以及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加减或乘除混合运算,学会解答同级两步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同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练*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口算。

  23+5 32-6 7×6 72÷9 67-30

  38+5 28÷4 4×5 45-2 36÷9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2.开火车连算。

  教师用卡片先出示前两个数,再出示第三个数。

  4+5= 9-3= 15-7= 8+4=

  3×8= 24÷6= 36÷9= 4×8=

  54÷9= 6×2=

  3.算一算。

  58-14+6=

  交流:你还记得这道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有加有减,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二、互动新授

  1.加减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算式。

  53-24+38

  师:观察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先算53-24=29(人)再加下午的38人,一共有67人。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减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减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2.乘除问题。

  你们真是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本上。

  15÷3×5

  师引导观察这个算式,提问: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15÷3=5 ,再算3×5=15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除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15÷3×5

  =5×5

  =25

  我们先算15÷3,得出5,再把这个商5与原来的算式中的“×5”写在下一行。接着我们计算5×5,其结果为25,将其写在第三行。25也是整个算式的结果。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板书)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十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人算式里面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2.完成教材练*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十一第3题。

  “哪张荷叶上的算式计算是对的?”学生判断,说说判断的方法,说说不对的地方在哪里,把它改正过来。

  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的内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是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P7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昨天请同学们调查了关于家用电器的价格,谁能给我们说说你的调查结果。(指名汇报)

  电冰箱2413元;洗衣机825元;彩电4593元;电脑4998元。。。。。。

  同学们真能干,看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用这些价格信息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新授:

  1、师:你们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两样商品比一比,看看谁贵谁便宜?能不能用“□○□”这样的形式写下来?

  2、学生活动。

  3、师:谁能汇报一下,你们选择哪两样商品,谁贵谁便宜?并用□○□式子表示出来了。

  4、式子都整理在下面并编上号,你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自由分类。)

  ①825<2413 ②2413<4593 4998="">2413 ④825<4593

  ⑤825<4998 4998="">4593

  你认为可以怎么分?(指名回答,分类情况。)

  5、老师出示:第一类①④⑤ 第二类②③⑥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位数相同怎么来比较大小,位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小组讨论)

  (1)问:谁能结合例子来说说?(指名学生回答。)

  问:如果二位数和三位数比、三位数和四位数比,四位数和五位数比呢?

  (2)谁能说说位数相同的数怎么比较呢?千位、百位、十位都相同,比哪一位呢?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相同,又怎么比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自己能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发现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

  1、找到和自己收集一样商品的好朋友,两人将价格比一比。

  2、在○里填上“< 或>、=”。(看屏幕回答)

  299○302 4780○3987 1010○999 568○570

  6029○6031 3248○3249 1456○1456

  3、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为三个数排了队请你看看他们排得对不对。

  小羽:1010>936>963

  小舟:1010>963>936

  小健:936>963>1010

  4、游戏:找座位

  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请这四位同学互相帮忙、合作,按老师要求组成数字。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四、作业:79页 第4、5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P70—7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09 800 289 330 1000

  (3)写数

  999 345 870 106

  (4)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P70图

  小组讨论:怎么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汇报

  小结: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时,从高位比起,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练*: (1)P70“做一做”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同桌互相说说

  第三题,先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

  3.数学游戏

  (1)每人请写出3个比230大,比250小的数。然后四人小组中找出所写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

  (2)每人请写出3个比970大的数,汇报后全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三、课堂练*:P72 4、5、6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10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 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出示情景图,谈话引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二、 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 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如果要求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估计有的学生采用分步计算,有的采用综合算式计算)

  2.组织学生想一想。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29+259,这样列式,对吗?,进一步理解只有先算25+29,才能求出至少需要几条船?,只有先在29+25前后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

  教师小结:因为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

  (29+25)9

  请三位学生板演,引导说说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29+259,这样列式,对吗?,进一步理解只有先算25+29,才能求出至少需要几条船?,只有先在29+25前后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

  教师小结:因为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

  (29+25)9

  请三位学生板演,引导说说算法。

  三、 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出示练*题,组织学生完成。

  1. 比一比,算一算。

  16+248 18-92 30-63 (16+24)8 (18-9)2

  2. 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1 79-7〇77+7 305+1〇30(5+1) 9-24〇(9-2)4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

  今天,我们帮助笑笑他们解决了坐船过河的问题,回想一下,你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1)①7×7=( ) 口诀:

  ②8×7=( ) 口诀:

  ③8×8=( ) 口诀:

  (2)①3×( )=21 口诀:

  ②( )×6=48 口诀:

  (3)将12个桃子*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是在学*了百以内的连减运算,万以内数(三位数)的减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并且对于简单的加减混合的应用题有一定的练*基础,因此,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景应用连减或者分步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连减问题。本课中,要通过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际的情况对算法进行择优选择。

  2、学生学*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对三位数加法、减法的计算不够准确,运算速度慢,导致在连减计算中,出现错误。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运白菜”的情景,教学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连减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倡方法的多样性,并运用学会的知识正确计算。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会在实际的运算中实现算法的优化,渗透简算意识,提高计算技能。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景,探索连减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感受学*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探索欲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连减的不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特点灵活选用计算方法,实现算法的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海宝)对,它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于 5月1日-10月31日在上海举办,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世界各国*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来展示各国的技术和商品,而且有异彩纷呈的特色表演。这是*馆、以色列馆、波兰馆……。你们想去参观吗?淘气和笑笑也准备去博览会上长见识。不过,他们在去之前,先来到了菜地里,准备选一些优质的白菜运往上海世博会的餐馆里,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提供绿色、健康的食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关于运白菜的数学问题。(板书:运白菜)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情景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都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谁能把这些信息完整的说一遍。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把这道题完整的叙述一遍。

  师:你们会列式吗?请同学们在练*本上列出算式。谁来说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教师同时板书:

  850-288-256 850-256-288 850-(256+288)

  师:这道题先算什么?850-288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得出来的结果是什么?

  第二、三个算式方法同上,说明算理。

  师:同一道应用题我们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那么它们的计算结果一样吗?请同学们把你刚才列的算式用脱式计算出来,并列出竖式。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思维单一,语言不完整。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在这里我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叙述数学信息,用完整的话来叙述题意。通过学生列式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解决“运白菜”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2、比较。

  (1)比较850-288-256 和850-256-288。大屏幕出示:

  讨论:

  ①比一比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想一想这个算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同桌两个先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2) 比较850-256-288 和850-(256+288)。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两个讨论,交流。

  相同:得数相同,三个数相同。

  不同:在实际计算时,第一个算式先减256,再减288;而第二个算式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用第一个数减去它们的和。

  师:通过对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减去它们的和,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同时板书: 850-256-288=850-(256+288)

  师小结: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同一个问题我们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三位数连减即可以按照原有的运算顺序来进行计算,也可以用总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还可以先把后两个减数相加,再用总数减去它们的和,这三个算式是相等的。请同学们把这个等式读一遍:850-288-256 =850-256-288=850-(256+288)。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850-288-256 =850-256-288=850-(256+288),从而掌握三位连减的不同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

  1、出示:436-179-36

  师: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那么同一道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吗?这道题你会算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要求脱式计算。

  展示学生的不同做法。对采用竖式计算的学生集体订正。

  436-179-36 436-179-36 436-179-36

  =257-36 =436-36-179 =436-(179+36)

  =221 =400-179 =436-215

  =221 =221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师:比较这三种算法,你觉得哪种算法更好?为什么?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了436和36这两个数的尾数都相同,先计算436-36可以得到一个整百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计算436-179-36,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解答,通过比较算法,起到了优化算法的目的。】

  出示:436-142-58

  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先想一想怎么计算比较简便?然后再进行计算。

  大屏幕展示学生的不同算法。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

  师小结:看来一道题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前,先仔细观察,然后根据算式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436-142-58这个算式的特点,先优化算法,在进行计算。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明确思维的顺序,先观察算式,思考最优算法,然后再进行计算,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2、师:老师这还有两道题,你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来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吗?

  学生试算:1000-225-168 368-(168+127)

  大屏幕展示学生的算法,指名说理由。

  【设计意图:有的算式没有明显的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计算;而有的算式有明显的特征,要求学生根据算式的特点,选择最优算法,来进行计算。】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三位数连减,三位数连减有多种算法,但是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这样能够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好速度。

  师: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的最好?你想夸夸谁?有谁想夸夸自己?有没有人想夸夸老师啊?你知道这节课老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认识了你们就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我想课上到此时,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收获。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今天到底学会了什么;通过谈收获,使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同时我还采用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自评的评价方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

  (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小结: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说明: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 练*十三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 (2)6×4÷3

  24÷3=8(人) =24÷3

  =8(人)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整理和复*

  目的要求:复*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有兴趣,留给学生学*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 2×3=6(元)

  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生3: 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混合运算。

  二、 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① 2×3+7

  ② 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 练*

  1。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 25—3×7= 72÷8—4= 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 5÷5+5=6 9—3×2=12 48÷8—4=2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练*题

  一、用脱式计算

  (1) (37–28)×4 (2) 8×6–30 (3) 42–30÷6

  = = =

  = = =

  (4) 19+6×5 (5) 35÷(28–21) (6) 5×(28÷4)

  = = =

  = = =

  二、列式计算(文字题只能写综合式,然后脱式计算)

  (1)21加上24,再减去45得多少? (2)8乘以3的积再除以6得多少?

  三、应用题

  (1)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还剩多少米?

  (2)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3)学校用80元买体育用品,买篮球用去60元,还剩多少元?

  (4)学校用80元买体育用品,买篮球用60元,剩下的买了4根跳绳,每根跳绳多少元?

  (5)菜站运来60筐黄瓜,一个食堂拉走30筐,剩下的分给6个副食店,*均每个副食店分到多少筐?

  (6)水泥厂一天生产了98袋水泥,上午运走50袋,下午运走23袋,还剩多少袋?

  (7)自行车厂要生产80辆自行车,已经生产了50辆,剩下的每天生产6辆,还需要多少天?

  (8)要修一条90米长的水渠,修好了60米?

  (把它编成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解答出来)。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你们喜欢野餐吗?看一下这个班的同学们,他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1) 请同学们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第一个问题: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强调:要弄清楚式子的意义,22条鱼,每人分4条,可以分给5个人,还剩2条鱼,所以5后面的单位是人,而2后面的单位是条。

  (3) 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板书竖式 ,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在练*本上练*写竖式。

  提醒学生注意:各数位一定要对齐

  (4) 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及竖式。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5)观察比较: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观察一下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一定是比除数小的。

  (6)请学生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学生找到需要的条件,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集体交流。

  2、练*巩固

  (1)自主练*1 ( )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

  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补充练*

  先摆一摆,再计算

  ① 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 )份,还剩( )根

  板书:9÷2= ( )……( )

  ② 把11个苹果*均分给4人,每人有( )个,还剩( )个

  板书:11÷4=( ) ……( )

  再一次提醒学生注意:在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所得的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总结:同学们,你们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跟着图上的小朋友们一起去搭了帐篷,还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课后请你们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P37-38及做一做、练*九。

  教学目标:

  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

  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

  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

  提问:有关角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角。

  二、教学新授

  1、(出示刚才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

  你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怎么分呢?(可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把刚才找出的角分三类显示)

  4、练*:书P39(1)

  直角、锐角、钝角生活中处处都有,请你找一找,说一说。

  除了书上的,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5、师:刚才我找了直角、钝角和锐角,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来创造直角、钝角和锐角。

  (纸片、小棒、活动角等材料)

  6、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创造的直角、钝角和锐角。

  7、练*:书P39(2)连线

  1)全体独立完成

  2)校对

  8、画角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锐角、钝角,那么怎么来画锐角和钝角呢?你可以利用你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试一试。

  9、让学生自由尝试

  10、汇报,展示

  1)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得是什么角?

  2)说说你是怎样画钝角和锐角的?

  三、课堂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揭题:锐角和钝角)

  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二(4)和二(6)两个班的数学。大部分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生活后,已养成了较好的学**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能同桌合作学*,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惯也逐渐养成,个别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任务。但还有个别孩子学*自主性不强,有依赖家长的倾向。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发言不积极,回答问题声音不够响亮。总体来说,二(4)班后进生较多,这些孩子对学*缺乏兴趣,缺乏信心,知识欠账多,学**惯较不好,上课注意力也不易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本学期继续和家长密切配合,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起他们逐步赶上其他的同学。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似数,学*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

  解决问题是在学*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创设安全自由的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7、后进生转化措施:

  (1)明确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跟孩子做好沟通,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2)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后进生,教学内容安排难易得当,既能发展成绩好的学生又能照顾后进生。

  (3)用科学的学*技能指导后进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及时反馈、检察,提高效率。

  (4)用"因人而异"的作业训练后进生,尽量考虑学生做作业时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题型。

  8、优秀生提高措施:

  (1)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给优秀生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加速他们自学能力的发展。

  (2)走出课堂,课内外结合,加强优秀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优秀生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数学知识或者有趣的数学知识提供在课堂上,集体研究讨论解决。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一个阶段以来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使他们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与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再向 行驶 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扩展7)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

  2.复*小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没参与运算的部分就照写。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9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小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这方面的学*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道算式都含有小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小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3.对比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题。

  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出示练*题。

  师:每列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预设1:上面的算式有括号,下面的没有;

  预设2:第一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预设3:结果不同。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练*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师:加小括号之前和之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但由于加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解决填空,但是列综合算式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65-(5×6),21÷43-36。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小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需要加小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小括号。

  4.课件出示练*题。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号?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在练*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板书设计: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P68、P69。

  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拐弯数。

  教学过程:

  一、信息汇报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二、探究新知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小结

  4、数数练*。

  [1]集体数,P68 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三、生活中的数。说说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P70—7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09 800 289 330 1000

  (3)写数

  999 345 870 106

  (4)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P70图

  小组讨论:怎么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汇报

  小结: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时,从高位比起,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练*: (1)P70“做一做”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同桌互相说说

  第三题,先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

  3.数学游戏

  (1)每人请写出3个比230大,比250小的数。然后四人小组中找出所写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

  (2)每人请写出3个比970大的数,汇报后全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三、课堂练*:P72 4、5、6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扩展8)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优选【十】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19页。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课后练*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2

  一、 基本练*。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式题:

  690-327-209 630-(267+356)

  480-197+350 422+(333-195)

  212+156+108 535-384+279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交流时说清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检查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提高计算能力。

  二、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自主练*第3题。

  课件出示路线图

  (1) 看图读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生交流:发现城市之间的'路程有多远)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2)动笔算一算,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回答:

  ① 从青岛到济南有多远?算式:183+210

  ② 从青岛到泰安有多远?算式:183+210+71

  ③ 从青岛到曲阜有多远?算式:183+210+71+180

  ④ 从潍坊到曲阜有多远?算式:210+71+180

  ⑤ 从曲阜到济南比从济南到潍坊远多少千米?

  算式:180+71-210

  对于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师简单板书,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旅游路线求出路程。

  2、自主练*第4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

  谈话:大家看,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商场买家用电器,正赶上商场在搞优惠活动。怎样买东西更划算,小明可犯了愁。我们来帮帮他好吗?

  谈话: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信息?

  (1)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弄清图中提供的数据与数据间的联系。

  谈话:怎样买合适?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12>>>

  (2)小组讨论,先估一估,再确定购物方案,并列式解答。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回答:

  ① 学生可能估一估:76+268+156≈500(元)所以只能买两样

  ② 也可能算一算76+268=344(元),400-344=56(元),100+56=156(元)

  ③ 可能有学生问为什么不先买饮水机和电饭锅?(因为这两种商品合起来超过400元了)

  ④ 还可能有学生问先买电风扇和电饭锅行不行?(不行,因为76+156=222(元),不足300元,得不到优惠)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分析比较,最后得到合适的买法是:先买电风扇和饮水机,花344元,剩下56元,再用获赠的购物券100元与所剩的56元合起来,正好买回电饭锅。

  [设计意图]把目光从课堂转向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

  三、巩固深入,综合应用。

  自主练*第5题。

  出示情景图

  (1)看图讲数学故事。

  谈话:仔细观察情境图,哪位同学能讲一个连贯的数学故事?

  谈话:听了刚才的故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自己解决吗?动笔算一算,并把你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提出问题,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

  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a.二年级一共订书报多少份?

  b.学*报比故事大王和小哥白尼多多少份?

  c.三班图书角有多少本书?

  d.三个同学每周大约一共写读书笔记多少字?

  (3)全班交流: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教师应予以肯定,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4)小结:听了故事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多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设计意图]这四幅图信息较多,所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信息,讲故事,才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充分地交流,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大家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还想说点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

  学生答:唱歌、跳舞……

  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

  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

  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学*是建立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以及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之上的。教材呈现的是小女孩参观姥爷的花圃的情境。蓝天、小鸟、蜻蜓、树木、花草、老人和小朋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通过图中提供的各种花卉的棵数和已卖出花卉的棵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清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和小丽一起来到了姥姥家,给姥姥、姥爷带来了礼物,还参观了养鸭场。今天,我们再和小丽一起去姥爷的花圃看一看,好吗?

  (课件显示不出现数学信息的画面)

  谈话:姥姥家的花圃漂亮吗?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和情景图的引入,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去姥姥家”的系列活动(买礼物―参观养鸭场―参观花圃)为素材,构成“情景串”,既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又易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观察思考,合作交流。

  1、出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提出问题。

  一串红:上午卖出80棵

  下午卖出110棵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月 季:下午卖出78棵

  (画面上显示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 )

  谈话:很多人都来买姥爷种的花,姥爷细心地把每天的卖花情况做好记录,这是其中一天的记录。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一串红一共卖出多少棵?

  (2)这三种花一共卖出多少棵?

  (上述问题可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

  谈话:看到这些卖花的信息,你还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1)这些花原来各有多少棵?

  (2)卖出后,各剩下多少棵?(师随着回答 板书:各剩下多少棵?)

  (学生能谈出想法即可,如果谈不出教师也不必勉强。)

  谈话:小丽也想了解还有哪些信息,我们和她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设计意图]先出示关于卖花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简单的做一分析之后,主动地想到“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这一数量关系,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一种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对信息的选择也多了几分目的性和自主性。

  2、出示其他信息,再分析提出问题。

  郁金香

  300棵

  月季

  比郁金香多60棵

  一串红

  450棵

  山菊花

  比一串红少180棵

  (画面上补充显示其他信息 )

  谈话: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从中了解到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

  (1)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

  (2)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知道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算式:450-180

  (3)根据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可以求出月季原来有多少棵,算式:300+60

  谈话:我们从图中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有关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生也可能自主的提出以下问题)

  (1) 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2) 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3) 月季花剩下多少棵?

  (4) 原来山菊花和一串红一共有多少棵?

  (5) 郁金香和月季花原来一共有多少棵?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将信息分层次地出现,有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分析、整合、梳理。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照顾到个体差异。知识的呈现过程层次清楚,能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真棒!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一串红、山菊花、月季花各剩下多少棵?”好吗?

  (1)解决问题:“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求出“一串红剩下多少棵?”都要了解哪些信息,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

  引导学生回到情境图中找到合适的信息,并列式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①用一串红原有450棵减去上午卖出80棵,再减去下午卖出110棵,就可以求出剩下多少棵,算式:450-80-110

  ②先求出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用原来的-卖出的=剩下的,算式:450-(80+110)

  交流时讲清思路,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倡导算法多样化。

  (2)解决“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知道“山菊花剩下多少棵”,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① 一串红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

  ②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谈话:你想怎样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二种分析思路:

  ①从问题入手。要求剩下多少棵山菊花,先求出原来有多少棵山菊花,再减去卖掉的,算式:450-180-35

  ②从条件入手。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求出山菊花有多少棵,再减去卖掉的,就可以求出剩下的,算式:450-180-35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解题思路即可,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450-180-35,提问先算什么,求出什么?后算什么,又求出什么?)

  (3)解决“月季剩下多少棵?”

  谈话:大家能自己完整地找出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分析思路,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由板演的同学当小老师,讲述解题思路以及计算方法。

  (4)让学生口头解决剩下的其他几个问题。(重点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本信息窗呈现了丰富的信息,学生通过分析整合可能提出大大小小许多不同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决定从分析“卖花”信息入手,着重解决“三种花各剩下多少棵?”这一问题。其中“一串红剩下多少棵?”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接受,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山菊花剩下多少棵?”相比较而言较难理解一些,因此解决时教师引导学生找信息,小组合作分析解题思路;至于“月季还剩下多少棵?”由前面的学*做基础,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自主练*第1题。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增强团队意识。

  2、自主练*第2题(如果时间充分,可再补充一些混合运算式题)

  以“争夺小红旗”的形式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订正。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旗多。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比赛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式题以比赛的形式出现,既调动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同时倡导小组合作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5

  教学内容:课本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师准备:

  练*十九第3题和第8题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算一算”。

  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设计意图】: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

  二、学中做

  1、组织活动1——买东西。

  出示练*十九第3题主题图。

  (1)观察练*十九第3题主题图。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

  (2)列式计算。

  58+25=83

  (3)提示: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2、组织活动2——篮球比赛。

  出示练*十九第8题的主题图。

  (1)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买东西的活动,复*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三、做中学

  1、引导学生完成练*十九第6题。

  (1)说说意图。

  (2)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练*十九题。

  (1)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图意。

  (2)解决书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吗?

  3、引导学生完成应用题。

  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日记的填写。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重点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会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派车”这个问题。

  板书:派车

  二、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观察本题的情境图,理解图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车,小汽车限乘3人,面包车限乘8人)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

  (1)可以怎样派车?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3、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集体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第(1)小题解决方法有:

  (1)派4辆面包车;

  (2)派3辆面包车,1辆小汽车;

  (3)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4)派1辆面包车,6辆小汽车;

  (5)派9辆小汽车。以上五种派车方案学生只要说出其中一种就可以了。

  4、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时,要求学生要说出道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车辆数少一些,便于管理,而且每辆车坐得宽敞些,就派4辆面包车;要求没有空座,就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让学生用“试一试”中表格的形式呈现答案。

  三、巩固练*

  第9页“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7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开幕的显示情境,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分,知道1时=60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重难点:

  1、知道1时=60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用具:

  课件、时钟模型、钟面图纸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图片(乒乓球球赛、排球球赛)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育竞赛?(生回答)今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老师很期待这两项竞赛。同学们,还记得北京奥运会是在什么时候举办的呢?(生回答)

  2、出示:视频(北京奥运开幕)引导学生交流奥运开幕的情境。介绍北京奥运会举办时间(出示文字):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晚8时08分,北京奥运会在国家体育场开幕。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生回答)师:8时08分在钟面上时针应该指向数字几?(生回答)(出示:钟面8时08分)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奥运开幕》认识钟面上的学问。

  板书课题:《奥运开幕》钟面知识

  二、新知探索

  1、衔接迁移

  (ppt出示钟面)师:请同学观察钟面,关于钟面你知道哪些信息?(强调:钟面上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分针,秒针是最细最长的但是本节课暂时不研究分针。)

  2、认识钟面上的学问

  师:你还想知道钟面上哪些信息?(生回答)(1)认识大格、小格①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拿出钟面图纸,观察钟面解决第一个问题,解决后四人小组交流。问题: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②反馈展示——请学生上台介绍

  师:大格,从哪里到哪里为一个大格?(例如:从数字1到2),小格有几个你是怎样数的?③ 总结

  师:钟面上有12个数字就有12个大格;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数小格可以5个5个地数,也可以背5的口诀。(课件显示数小格的过程)板书: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2)认识大格、小格所表示的意义。

  ①课件显示:钟面9时到10时时针的运动过程

  师:观察钟面上的时间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从几时到几时,经过了几时?时针的`变化?)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时

  ②课件显示:钟面10时到10时01分分针的运动过程,并在中面旁表明这时是10时01分

  师:观察钟面上的时间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从几时到几时,经过了几分?分针的变化?)

  课件显示:钟面10时到10时05分分针的运动过程,分针边走学生边跟读时间。

  师:请学生看着钟面,读出时间。(生读)分针走了几个小格?走了几个大格?

  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3)认识时分的关系。

  课件显示:钟面10时到11时时、分针的运动过程。师:观察钟面时间的变化以及时针、分针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 60分

  3、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出示课本P75“写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①出示时刻为8时08分的钟面,先让学生说一说现在是什么时刻,引导学生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师: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生回答)看时间时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师:8时08分可以简写为8:08,冒号前表示几时,冒号后表示几分。能否把冒号省略?分部分一般用两位数表示,如果十位不满一的就用零代替。零能写在8后面吗?

  ②出示时刻为9时的钟面,先让学生说一说现在是什么时刻,引导学生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师:现在是几时?简写为9:00,凡是几时整,在简写时分的部分都用零表示,并且要写上两个0。(可能有学生会说12分,让学生说一说当12分时,分针应该指向哪里)

  ③生独立完成第

  三、四个钟面所表示的时间。9:30、9:45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生可能分不清楚是几时,可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看时间的方法,如果生说不清楚可引导学生说出当10:30、10:45时针、分针在钟面的位置。最后可以告诉学生当他们分不清楚时,一般可以选择两个数字较小的那个数。

  三、练*巩固

  1、课本P76练一练第一题:看一看,练一练

  2、游戏:我拨你说(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四、课堂总结

  1、师: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填写课本p75:拨一拨,填一填。板书设计:

  奥运开幕(钟面知识)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 60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 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 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4. 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活动准备】

  1.课前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张时间统计表格,设小组长一名。(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公园里人们进行晨练的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1:有人在打太极拳。

  学生2:有人在舞剑。

  学生3:有人在跑步。

  教师:这些人每天早晨都做这些活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为了锻炼身体。

  教师:对,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每天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每天也锻炼身体吗?

  教师:你们是怎样锻炼的?

  学生1:我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

  学生2:我喜欢跳绳、打乒乓球来锻炼身体。

  学生3:我喜欢早晨跟爸爸跑步锻炼身体。

  教师:同学们的'锻炼方法都不错。其实锻炼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课间操、做家务等,也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知道同学们每天锻炼多长时间,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积极为老师想办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同学们每天锻炼的时间好吗?

  板书课题:每天锻炼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统计结果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既然每个同学都想帮助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进行活动吧。

  教师:我把任务已经分给了你们小组,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组长宣布每个小组统计的内容。

  教师:怎样才能完成你们小组的任务呢?

  教师讲解统计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己活动的项目和时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整理数据,完成表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课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都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每个同学每天锻炼的时间大约有60分,也就是1时左右。

  学生2:我发现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项目有跳绳、跑步、打乒乓球等。

  学生3:我发现同学们写作业的时间多,做家务的时间少。

  学生4:我发现同学们大部分喜欢在早晨和晚上锻炼身体。

  四、提出建议,统一认识

  教师:我们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要想做好每项活动,要求怎样安排时间?

  学生1:要合理地安排时间。

  学生2:我们每天至少要安排1时的时间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好*惯。

  学生3:我们要抓紧时间学*和锻炼,不浪费1分、1秒的时间。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天要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国家十分重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专门下发了积极锻炼身体的通知,要求我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不能少于1时,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做好建设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五、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可以看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下课后,同学们都要安排好自己学*和生活的时间,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4.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扩展9)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最新优选【五】份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最新 1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教材第102页内容,练*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以及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单元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以及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页“整理和复*”第1题”)。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完成第103页练*二十一第1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 们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

  二、基本训练。

  1.练*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

  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笔算练*。

  完成练*二十一第2题。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

  三、技能训练。

  1.集体研讨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第3题。

  (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2、巩固练*。

  完成练*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内容使 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复**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1

  2.通过本节课的复*,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最新 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复*,让学生对*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面图形和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状态。】

  二、师生合作,复*整理

  (一)*面图形

  1.*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面图形,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活动,巩固学生对*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相互研讨中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二)复*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学生提出: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

  (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问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活动,让学生对分类与整理进行系统的复*,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自行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识。】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解决练*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②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统计与制作统计表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感悟*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练*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解决问题:

  (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巩固学生对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理解,同时结合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统计图、统计表在整理、分析数据方面各自的优势,感受统计图、统计表的价值,感受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了哪些知识?

  (二)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复*,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概括、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总结学*感受与体会,并将这些与同学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最新 3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最新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二.复*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

  3.复*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四、拓展性学*: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第二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及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二、知识整理:

  1、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二千五百零六。

  4、下面复*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复**似数。

  6、复*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2)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请各学*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

  教学目标:

  1、复*“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二、整理复*。

  1、复*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

  2、复*图形的*移和旋转。(小黑板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移、旋转现象。升降机、观光缆车、共3页,当前第2页123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到或复*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二.复*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8×3=24(角)6+24=30(角)

  或:6×1+8×3=6+24=30(角)

  2.复*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最新 5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反思的*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

  (1)完成练*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惯。

  (2)完成练*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推理

  1.复*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扩展10)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精选五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 1

  磨课心得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课本第62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画角。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五角星。

  学具: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出示五角星,提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它叫五角星?它的角在哪里?请你指一指。(师示范正确指法)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认一认这个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说明: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1、找课件图片中剪刀、钟表、红领巾的角

  师:这三幅图形的角分别藏在哪里?

  2、找生活中的角

  师: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

  师:哦,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角呢。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起学生学*数学,发现问题的兴趣,进一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二)认识角

  1、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我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老师出示三角板,请学生找出三角板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示范)。说说你的发现。

  2、描角

  师示范描角,你能不能试着描一描三角板最上面的这个角?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就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师:我们把这两条**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师:一起来看看,这些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1、师:你能在纸上画你喜欢的角吗?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跟老师一起示范画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师生共同总结画角方法。

  2、这两个角中,你更喜欢谁呢?

  师: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说明: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四)练一练(课件)

  师: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课件显示)

  (3)在下面的图中找出三个角,标一标。(课件显示)

  【设计说明:教师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主动权放给学生。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情况】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 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面图。

  (3)学生在*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辨认出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学生动手摆角,进一步体验角的特征,引出顶点与边,为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分类等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通过学生动手摆拼,体现三角形的形成,并通过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义的`内涵,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练*,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有了角的经验,学生不难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有意识地与角进行对比,深化认识。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分为三层进行教学,先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五边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上图实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课后练*实地操作,更深层次地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 4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以及“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回忆上学期我们认识的图形有哪些?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角,角喜欢和我们玩捉迷藏,这节课我们就把他找出来。(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一)感知角 师:出示例题图,小明和小红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

  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师: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师:(电脑说)这些图形都是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桌交流交流。 师:现在我们伸出手指画一画角,好吗?

  师:出示三角形上的角和钟面上的角让学生上台来指一指。

  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这就是角的标记。

  (二)画角

  现在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画一个角呢?老师也想画一个角,谁来给老师指挥一下。

  边

  顶点

  边

  师:咱们看看黑板也来说说,这尖尖的点是角的?

  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角就在这儿)教师比画。

  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谁来说说,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三)搭角

  师:同学们想不想搭一个角呢?(四人小组搭角并说说各部分名称)

  师:汇报,搭角时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辨角

  师:我们现在都认识了角,那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这些图形到底是不是呢?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

  (四)数角

  师:翻开书85页,请同学们做一下第二题。

  角其实是*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

  (五)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师:你找到角了吗?

  师: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六)比一比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认识了角还找到了角。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角的大小。

  出示三个钟面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大小。

  生齐声说: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你的'角和我的角比较一下谁的大谁的小?你是怎么比的,请学生上台来演示一下。

  生:顶点对齐,一条边也要对齐在比较大小。

  师:厨师一把折扇和一把剪刀,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情况,角是怎样变化的?用手比一比。

  生:叫慢慢变大慢慢变小。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二)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四、课堂总结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角,你知道角长什么样吗?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五、布置作业

  1.剪角,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角剪法多?

  2. 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六、板书设计

  认识角 边

  顶点 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 5

  磨课心得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课本第62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画角。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五角星。

  学具: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出示五角星,提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它叫五角星?它的角在哪里?请你指一指。(师示范正确指法)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认一认这个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说明: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1、找课件图片中剪刀、钟表、红领巾的角

  师:这三幅图形的角分别藏在哪里?

  2、找生活中的角

  师: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

  师:哦,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角呢。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起学生学*数学,发现问题的兴趣,进一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二)认识角

  1、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我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老师出示三角板,请学生找出三角板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示范)。说说你的发现。

  2、描角

  师示范描角,你能不能试着描一描三角板最上面的这个角?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就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师:我们把这两条**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师:一起来看看,这些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1、师:你能在纸上画你喜欢的角吗?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跟老师一起示范画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师生共同总结画角方法。

  2、这两个角中,你更喜欢谁呢?

  师: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说明: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四)练一练(课件)

  师: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课件显示)

  (3)在下面的图中找出三个角,标一标。(课件显示)

  【设计说明:教师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主动权放给学生。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情况】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