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优选【五】篇

首页 / 教案 /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再向 行驶 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活动的态度和*惯。

  目标解析:

  本课是除法竖式的第二层次,利用乘法口诀试商。教学中应联系到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数学思维水*,又为后续而学*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学*方法: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不分小棒,自己试一试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探究试商的方法

  1.出示题目:43÷7=□……□

  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算式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预设1:商是6,六七四十二,42比43小,且很接*43,余数是1。

  预设2:如果商是7,七七四十九,49大于43,说明商大了,要减小1,商是6。

  预设3:如果商是5,五**十五,余数还剩下8,大于除数7,说明商小了,要改成6。

  4.师生小结:在找商的时候,要使这个数和7相乘最接*43,且小于43,最后得到的余数比除数小。

  (二)深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43÷7。

  2.交流反馈

  (1)6与7的积写在哪里?

  (2)余数1是怎么来的?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呢?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

  (三)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先用竖式计算,再在横式上写出商和余数。

  (2)交流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及竖式里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集体讲评。

  三、质疑再探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四、运用拓展

  (一)基础练*。

  1.完成教材“练*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某数里面最多有( )个另一个数”的意思,需要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2.完成教材“练*十四”第6题。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地想出商?

  (二)综合运用。(完成教材“练*十四”第10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提高练*。(完成教材“练*十四”第15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根据“余数要小于除数”确定除数分别为2~9这八个数;

  (2)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与除数相对应的被除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这是一道开放题,不要求学生说出所有答案;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序思维的*惯,)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态度、学*兴趣和学**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参差不*,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课时

  单元综合练*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图形和变换,巩固*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画*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5

  第一课时:找规律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 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 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1、 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 、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 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 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 )=( ),肯定是11+5=16

  2、 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 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 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 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 出示巩固练*题

  (1) 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 )、55

  (2)96、( )、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 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优选【五】篇(扩展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菁华9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

  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目标

  这节课的学*目标是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件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

  师:要达到学*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出示青蛙吃蚊子和蝌蚪吃蚊子幼虫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出示课件:信息窗情境图)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生2、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问题一:

  先看一看: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青青吃了150只蚊子。

  生2:蛙蛙比青青少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青蛙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蛙蛙吃的蚊子数,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的蚊子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蛙蛙吃的蚊子数。

  学生做在练*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布计算。

  ①先求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30=120(只)

  ②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120=270(只)

  (2)列综合算式。

  150-30+150。

  (3)探究150-30+150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①算法分析:从分步计算可知,150-30求的是蛙蛙吃的蚊子数,应先算出结果,因此计算150-30+150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②计算过程。

  150-30+150=270(只)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270只蚊子。

  问题二:

  再看一看: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蝌蝌吃了60只蚊子。

  生2:蚪蚪比蝌蝌多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蝌蚪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幼虫,就是用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加上蝌蝌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再求两只蝌蚪一共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

  学生做在练*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步列示。

  蚪蚪吃蚊子幼虫的只数:60+30=90(只)

  两只蝌蚪一共吃蚊子幼虫的只数:90+60=150(只)

  综合算式:60+30+60=150(只)

  (2)60+30+60是连加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计算过程。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150只蚊子幼虫。

  四、归纳总结

  1、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时,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连加、连减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47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2-10-6=

  25+20-10=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53-24=29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

  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十一,第1题、第2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惯。

  重点难点

  重点:竖式的写法。

  难点: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喜欢)

  师:是啊,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你瞧,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得多带劲啊!(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景图)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连加。

  师:看,同学们正在帮着摘南瓜呢。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劳动成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统计表)师:这就是三个小组的劳动成绩,观察这张表格,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生:第一组同学摘了28个,第二组同学摘了34个,第三组同学摘了22个。

  师: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以引导学生的学*。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生1:喜欢第(2)种,因为这样先凑成整十数,第二步计算就简单多了。

  生2:喜欢第(4)种,这样计算一次完成,比较简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后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观察再计算,找到简单的方法。【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台,同时也是相互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连减。

  师:同学们,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2)先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试着帮老师解决一下。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解答方法。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如下。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4)种算法是怎样想的。

  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4)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剩下多少个。该怎样列式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连减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

  三总结提升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个性化学*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原计算教学的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优化选择,而是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笔算下面各题。(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类有85个西瓜。(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5、66页。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一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一说。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三种角。

  2、画三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五、总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课本第66页第1、2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4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节的内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一理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难点: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方式、学*方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活动建构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在教学中,我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如:激励性的语言,奖小星星 等。

  四、教学准备:

  挂图 方向板

  五、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引发兴趣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做和老师相反的动作,比如老师说,我说东向东转,学生就说,我说西向西转。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点燃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第二环节:实践探究 激趣解疑

  1、老师用微机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面图的方法,然后同桌交流:以学校为中心,邮局、商店、医院、体育馆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书馆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图书馆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图书馆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西、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西北方向。

  3、接着,老师请学生交流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所在方向,引导学生发现:东南、东北、西南等方向。

  以上教学活动中“看*面图辨认方向”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找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场所,既复*了已有的方向知识,又为下面的学*奠定了基础。老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过程及学*方法的探究。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 玩中强化

  1、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组织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利用方向板找教室的方向,然后把找到的方向和同桌说一说,指一指,再交流一下教室的各个方向有什么。最后,让学生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跟全班交流。

  2、在学生基本了解教室的方向后,教师组织学生玩《反应快》的游戏,如:向东南点点头,向西北招招手,引导学生发现:东南和西北相对,东北和西南相对等。

  3、教材P21有一幅《*地图》,在观看*地图时让学生了解家乡安徽省在祖国的方向并完成这一页的练*。

  4、在练*之后,再组织同桌玩《小交警》的游戏,并让学生说说鹤岗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熟悉的景物和建筑。

  以上教学从静态的大环境中分成相对集中的同桌之间相互学*,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彼此合作、交流,形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由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了《小交警》的活动是实际方向的练*,集趣味、能力于一体,达到玩中学,玩中练的目的。借助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教室的空间方位,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 促进内化

  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当小设计师帮小区搞设计。老师让学生把课前发的场馆图片拿出来,自己摆一摆,说一说每个场馆分别在小区的哪个方向。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上的学*很不够,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多实践,多应用,才能掌握。

  第五环节:师生整理 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满意吗?

  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学*生活中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数学知识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它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便会产生浓厚的学*兴趣。课上在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交往中参与教学全过程,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

  2、经历学*过程比只要结果要精彩的多

  上课时,我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学*过程。在活动中我发掘出学生学*的内驱力,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学*新知的成功与快乐。

  另外,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方向板辨认教室里的方向时,有的学生手里的方向板随着身体的转动而转动,如果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做一做示范或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使用方向板的方法,就不会出现学生身体动,手中方向板也在动,不能找准方向的问题。看来教师导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而且要引导的恰到好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实际意义,也更深切的领悟到了新课程“师生共同发展”的内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5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学**惯和学*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

  一、查字知道除字义。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除(chú)法的初步认识”,“除”字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多少?先讨论如何在字典上找到“除”字?

  生:我们小组认为应在标有“c”的那几页中找,可以找到“除”字。

  生:我们小组讨论也认为在标有“c”的那几页中找,不过我们不是直接找“除”字,而是先找到“chú”,再找“除”字。

  生:我认为XX同学的方法方便一些,我刚才翻字典时发现每页的最上面都标有拼音,未找到拼音就不用看下面的字了,方便一些!

  师:查查字典,“除”字有几种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我们小组查字典知道“除”有五种意思,一是“去掉”,如除四害;二是不计算在内,如除此而外;三是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如2除6等于3;四是台阶,如庭除;五是任命,授职。刚才,我们讨论除与加、减、乘一样,是一种计算方法,所以我们认为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除”是第三种意思。

  生:我查到“除”字在65页,有四种意思:一是去掉;二是不计算在内;三是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四是台阶:庭除。以前,曾称数学为算术,所以我认为是第三种意思。

  师:用一个字概括“除”是什么意思?

  (众生齐答:分。)

  二、动手理解*均分。

  师:请你拿出6――10个小圆片来分一分,要求分成两份,把结果填入表格。

  圆片总数个

  第一份

  第二份

  师:通过操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只要拿出一个便成两份,一份增加,另一份会减少。

  生:我用8个小圆片来分的,只有分成4与4时,两份同样多,其它不行。

  生:我也只有分成5与5时,两份同样多。

  生:我的没有出现同样多的!

  生:你用了几个?

  生:7个。

  生:我用了9个,也没有出现同样多的。

  生:我用6个,3与3同样多。

  师:噢!也就是说用7、9个小圆片时,不管你怎样分都不会出现每份同样多,用6、8、10个小圆片时,可以出现每份同样多的现象。这种每份同样多的分法显得比较(众生齐答:公*),它叫*均分。*均分时不管分几份,要求每份同样多。请你四人一小组,用12个小圆片*均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学生操作,反馈:2个6,3个4,4个3,6个2,12个1等几种情况)

  三、动口表达小操作。

  师:我们来用一用*均分好吗?老师在这里有一些梨和几个盘子,请一位小朋友来选用这些材料,用*均分来分一下,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其他同学看这位小朋友怎么分,注意动作、表情、神态等,来一个“看操作说话”如何?

  (师指一位学生上台,望着9个梨子和5个盘犹豫不决。豁然回首,向朋友招招手,朋友在他耳边片语,他微笑着拿出8个梨子和4个盘子,开始操作)

  四、动脑创造除符号。

  师:同学发挥创造想象力,“把8*均分成4份,每份是2”用符号表示出来。同时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设计?如何使同学接受自己的设计。

  生:我们学*过加、减、乘法,我发现加号“+”旋转一下成为乘号“×”,于是我想把减号“-”旋转一下得到“/”来表示除号。写出的算式是8/4=2。

  师(惊讶地)问:你们觉得………

  (众生用掌声打断老师的话,为该同学的创意由衷地鼓掌!)

  生:我爸爸告诉过我除号,“把8*均分成4份,每份是2”可以写成算式8÷4=2。我认为除号能体现*均分的意思,你们看横线上一点,横线下一点,多公*!

  生:刚才,我是画一把小刀来表示除法:84=2,不过我现在觉得他们的好一些!

  师:你也很好!能在交流中欣赏他人优点,反思自己,作出明理的决择。也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两种表示方法都比较常见,你在哪里见过呢?

  生:计算机上是用“/”来表示除的!

  生:数学书上,用“÷”表示除!

  ……

  师:会读吗?看看书上规定它怎么读?

  师:它读作(众生接:“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均分成4份,每份是2。写几个算式,让同桌读一读,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五、动手应用新知识

  选取生活中*均分的场景图,让学生写算式、读算式、说算式的意义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7

  设计理念

  本节实践活动课,是在课堂学*认知的基础上,再到学校操场,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观察、自主探索与交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观察地图上标的方向位置与生活中方向位置的关系,使学生在已有的对东南西北认知基础上真正学会辨认实际生活中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同时,在实践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产生学*数学很有情趣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开展了数学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到学校操场看一看这一情景,与给定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所看到的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活动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已标出北的大方向板一个,地图一张,深圳地图一张。在上一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了:画一个只标出北的方向板图,让学生参照书上的20页画出。教师事先确定所观察的学校的操场的位置,为所能观察到的学校周围的建筑物名称和一些树木的名称,专门查了植物书籍,并咨询了园艺师傅(我们学校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有很多的植物。)

  活动过程

  一、激发探索情趣

  首先在教室将所学过的八个方向辨认、复*,在让学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时,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辨认的比较准确,但对另外四个方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辨认就较慢了,这时,出示地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看地图,学生一口同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说说广东省在北京的哪面?”学生很快就确定出了“广东省在北京的南面。”“深圳在广东的哪面?”“又在广东的南面!”接着出示深圳地图,“我们学校在深圳的什么位置?”学生这时把深圳地图围了一圈仔细寻找,找到学校位置的同学很兴奋,看到学校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点。这时,教师就提出到学校操场去辨认八个方向,每个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一张以操场为中心观察到的学校八个方向位置的地图,学生此时很踊跃,纷纷跃跃欲试。

  提出要求:带上制好的只标了北的方向板、铅笔,到操场将看到的八个方向所在的位置,以及看到的在八个方向上的实物名称填在图中。

  (在实践活动的序曲: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究欲望,通过观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观察地图、深圳地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到学校操场这个实景实际观察辨认八个方向制作地图。)

  二、细心观察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排成两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进入操场中央,并面对学校的教学楼,坐成两排,然后,学生自己观察、记录,填写方向板中的八个方向。

  这项活动一开始,要先确定一个方向,教师让学生面对着学校北面的教学楼坐下,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学生开始依次辩认其它三个方向,北的对面是南,这样先确定了北和南,再按顺时针方向确定东西方向,但在确定东西方向时,有些学生不知沿什么走向来确定东西方向,这时有的学生就说:上(前)北下(后)南,左西右东,这样就很快辩认了东南西北,并标在了自己画的方向板上,学生们还把在这四个方向上看到的实物写在了图上,学生们还不时的提出各种问题。

  “老师,我的身后是南面,靠*学校的围墙,有棵大树叫什么树?还有一座楼房是什么楼?

  “树的名叫小叶柳。”“楼房是学校附*的工厂工人的宿舍楼。”

  还有的学生问:“我看到的东南面哪里有开着很好看红色花的是什么树?”老师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深圳的市花—勒杜鹃!”

  “我看到操场的西南面有个小房子写什么名称?”看来,学生*时虽然

  经常在操场上体育课,但没有观察这个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老师的心理嘀咕着。“哪是学校的体育器材室啊!”

  “老师:我的身后,东南面也有很高的树,开着很大的红花跟南面的看到的不一样?”“哪是人们常说的英雄树!开得是木棉花。”老师解释着。

  有的同学还大声叫着“我的西北方向是学校的幼儿园。”“辨认得真不错!”

  老师不停的给学生解释着问题,对学生发出赞叹声。

  活动中,还有些学生爬在操场上,很投入的认真填写自己的方向板,学生们不停的提出各种问题,小组的同学不停地讨论着发现的问题,情绪热烈,但又认真。这节实践活动课顺利的完成了。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积极思考,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在与人交流中,解决了正确辨认八个方向的问题,尝到了自制一张地图的成功的喜悦,获得了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三、实践活动后的收获

  从学生交上来的制作方向板的作业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们实际去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方向的辨认印象深刻,真正体验出了方向性,自己能正确的辨认出方向,还有的学生回家后给家长辨认说己家的家具摆设方向,家长反映辨认方向学的不错!

  案例评述

  这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四个方向的经验基础上,到操场上辨认生活中的八个具体方向,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位置关系,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中的校园,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在现实看到的实景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获得了数学实践活动的体验,也使每个学生比较好的掌握了怎样辨认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起在教室里学*效果显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活动尝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师:大家喜欢玩捉迷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两个*面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一张是数学书的封面,另一张是邮票,你能找出来吗?

  生:数学书封面后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后面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

  生: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

  生:长方形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那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看看它们的边和角都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复*,唤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了解,再通过对“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问题的回答,更好的了解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程度,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的积极性。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长方形特点。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请大家找出一张长方形纸。

  (课件出示要求)要求:你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出边和角)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的长度一样,两条长边的长度一样。

  生: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两条边一样长;再将长方形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大家通过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都发现了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边是相对的边,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对边,除了上下这组对边外,还有左右也是一组对边,所以在长方形中,也可以说是,对边相等。(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特点。

  认识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请你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我用了折一折的方法,先将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对角重叠,发现相邻的两条边一样长,所以说,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教师板书:四条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太棒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都找了出来,请再仔细看一下黑板上它们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它们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同时加强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体验,降低了对特点认识的难度。

  3、认一认

  师: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请你自己看答题卡的认一认,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长长的边叫做长,短短的边叫做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叫做边。(教师板书:长、宽、边)

  师:长方形中有几条长?几条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中,只有这一条叫边吗?

  生:长方形中有两条长,两条宽。(边指边说)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叫做边。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法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边的认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1、你能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在格子图中)

  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

  2、、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正方形,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操作折一折,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最后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练*部分设计了三道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第三道题目是巩固对长方形特点的理解,可能稍微有些难度,但通过动手折一折,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进一步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19页。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课后练*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某某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优选【五】篇(扩展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菁华9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

  CAI课件,彩纸剪好的衣裤若干。

  学具准备:

  每生1-6数字卡片各一张、5角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践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乒乓球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场乒乓球赛,同时老师还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乒乓球比赛活动中有关的几个数学问题。请大家准备好5角钱,准备买票入场。(学生操作──在桌上摆5角钱。)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拿的是几张几角的?(学生回答各种拿法。)

  师:噢,你们想到的5角钱的拿法可真多,真是棒极了!那我们就一起买票进场吧。

  二、动手操作、体验新知

  出示课件:(乒乓球赛场)

  1.感知排列。

  师:比赛前,运动员想请你们为他们编号,愿意吗?

  要求:①请从1、2、3三张数字卡片中每次选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的号码,不许重复;

  ②三人一组,一个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人摆数字卡片,看哪组编的号码最多。(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回答所编的号码。)

  2.讨论排列方法。

  师:怎么有的组编的号码多,而有的组却编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学生自主探索后教师指名汇报。)

  小结:方法①:先摆3个数,再把它们换位,一共有6种方法。方法②:先把1摆在十位,再把2和3分别摆在个位,即摆成12.13;再把2摆在十位,把1和3分别摆在个位,可摆成21、23;最后把3摆在十位,把1和2分别摆在个位,可摆成31和32,一共也有6种方法。方法③……

  3.评议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摆法。

  4.感知组合

  师:好了,我们把排好的号码发给这些运动员吧。(演示课件:发号码情景。)

  师:运动员还想请同学们帮个忙。请你们替他们选取运动服,你们乐意吗?

  (课件出示:运动服:红上衣、蓝上衣、黄裤子、绿裤子。)

  师:你觉得可以怎样搭配衣裤呢?

  (小组讨论,动手摆一摆,然后指名在黑板上集中呈现搭配好的衣裤组合模型。)

  师:同学们想出了4种搭配方法。第一场比赛有三个运动员上场比赛,下面让我们以热烈地掌声欢迎运动员上场比赛。(鼓掌)

  (课件演示:三位运动员穿好学生设计的服装在乐声中闪亮登场,互相握手问好。)

  师:瞧,他们还在互相握手问好呢!同学们想一想,有三位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得握几次手?小组合作试一试,体验后再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如果每两位运动员打一场球,三位运动员要打几场呢?

  师:一切都准备好了,让我们一起观看比赛吧。

  (出示课件,师生观看乒乓球比赛录像。)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师:比赛结束了,该向运动员发奖品了。

  (出示课件:奖品──奖杯)

  师:奖品都准备好了,如果再给它们配上颜色,那就更漂亮了。谁能给奖品图案涂上颜色?如果给你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涂在奖杯的乒乓球、支架、底座这三个部分,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奖杯?

  (先让学生尝试,再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反馈的情况,课件演示6种涂色方法。)

  四、总结全课、畅谈感受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教师在课堂上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乒乓球比赛”主题活动为主线,引领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的主要学*方式。

  上课伊始,教师就组织学生摆一摆,加强外部操作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为运动员编号、自主探索不漏号、不重复的编号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索的成功或失败。

  3.转变角色,在师生民主*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新的课程理念强**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就临下转向“*等中的首*”,变不*等的“家长式”师生关系为“学友式”的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真是棒极了!”、“你们乐意吗?”、“选择你喜欢的摆法”等教学语言都体现了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和学生在师生民主*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和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学*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点子图若干张,表格,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2颗糖,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颗)12÷6=2(人)

  12÷7=1(人)┄┄5(颗)12÷8=1(人)┄┄4颗。随机指一个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昨天的学*我们知道分均分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还有种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学*。(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引新。

  (1)出示题:有6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3=2(盘)

  竖式:

  答:可以放2盘。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下你会计算吗?有7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想一想,问题要修改吗?

  2.教学试商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式,7÷3

  (2)小组讨论:商是几?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表7个桃子来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商的?(请个别学生谈想法。)

  (3)那么7÷3的竖式该怎么列呢?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下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话: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得七的?(没有)再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最接*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师生在谈话过程中完成如下板书:

  4.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例题:

  (1)为什么把一个桃子放在一边?

  (2)为什么商后面写“盘”,余数后面写“个”?

  (3)竖式上各个数各表示什么?

  (4)竖式中,商1或3行吗?为什么?

  5.尝试完成“试一试”。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有17个气球,分给5个同学,*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讨论:哪些商合适?哪些商不合适?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和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某学生的竖式计算并让他选两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做。

  四、课堂

  这节课学*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想几和除数相乘接*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10个 一是十

  10个 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 0 0 0

  千 百 十 个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拨一拨(书24页)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数位顺序表: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吗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新课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拨一拨、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㈠教学拨数

  第(1)题,教师板书“二千九百三十二”

  ①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学,拨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学生举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拨的,为什么是这样拨?然后提问学生怎样读这个数。

  ③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十二。整百整百的数数到九百,接着整千的数数到二千

  ④说一说2392中有几个千,几个百 几个十 几个一

  ⑤要求学生先4人一组一起数,一起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⑹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第24页自学拨数,(九千零四十)(一千零一)自*后,教师请学生到教坛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拨。

  ㈡。教学读数、写数

  学生试着读拨出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⑴拨出书上,看一看上的数,并试着写一写

  ⑵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三、强化训练

  1、书24页认一认,拨一拨,简单介绍算盘

  2、书26页,第3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块糖一袋,有10块糖一袋。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3)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检测

  975、( )、995、1005、( )、1025

  997、( )、( )、1000、1001、( )

  3800、( )、4000、4100、( )、( )

  板书设计:

  读数时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2)中间有一个或两个、三个零,只读一个零

  (3)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写数时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培养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的*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合计跳高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合计狗兔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7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节的内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一理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难点: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方式、学*方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活动建构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在教学中,我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如:激励性的语言,奖小星星 等。

  四、教学准备:

  挂图 方向板

  五、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引发兴趣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做和老师相反的动作,比如老师说,我说东向东转,学生就说,我说西向西转。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点燃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第二环节:实践探究 激趣解疑

  1、老师用微机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面图的方法,然后同桌交流:以学校为中心,邮局、商店、医院、体育馆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书馆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图书馆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图书馆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西、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西北方向。

  3、接着,老师请学生交流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所在方向,引导学生发现:东南、东北、西南等方向。

  以上教学活动中“看*面图辨认方向”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找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场所,既复*了已有的方向知识,又为下面的学*奠定了基础。老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过程及学*方法的探究。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 玩中强化

  1、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组织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利用方向板找教室的方向,然后把找到的方向和同桌说一说,指一指,再交流一下教室的各个方向有什么。最后,让学生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跟全班交流。

  2、在学生基本了解教室的方向后,教师组织学生玩《反应快》的游戏,如:向东南点点头,向西北招招手,引导学生发现:东南和西北相对,东北和西南相对等。

  3、教材P21有一幅《*地图》,在观看*地图时让学生了解家乡安徽省在祖国的方向并完成这一页的练*。

  4、在练*之后,再组织同桌玩《小交警》的游戏,并让学生说说鹤岗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熟悉的景物和建筑。

  以上教学从静态的大环境中分成相对集中的同桌之间相互学*,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彼此合作、交流,形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由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了《小交警》的活动是实际方向的练*,集趣味、能力于一体,达到玩中学,玩中练的目的。借助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教室的空间方位,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 促进内化

  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当小设计师帮小区搞设计。老师让学生把课前发的场馆图片拿出来,自己摆一摆,说一说每个场馆分别在小区的哪个方向。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上的学*很不够,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多实践,多应用,才能掌握。

  第五环节:师生整理 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满意吗?

  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学*生活中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数学知识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它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便会产生浓厚的学*兴趣。课上在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交往中参与教学全过程,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

  2、经历学*过程比只要结果要精彩的多

  上课时,我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学*过程。在活动中我发掘出学生学*的内驱力,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学*新知的成功与快乐。

  另外,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方向板辨认教室里的方向时,有的学生手里的方向板随着身体的转动而转动,如果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做一做示范或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使用方向板的方法,就不会出现学生身体动,手中方向板也在动,不能找准方向的问题。看来教师导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而且要引导的恰到好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实际意义,也更深切的领悟到了新课程“师生共同发展”的内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2.能正确掌握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的计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重难点

  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展示情景

  教师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花店里的花可真多呀!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二、尝试、对话

  1、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根据你知道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

  (2)学生自由在班级里交流。

  (3)教师根据汇报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2、算一算。

  通过算一算,掌握方法。

  (1)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要先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卖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因为必须先算卖1支菊花多少元,要先算8÷4=2,才能算出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三、解释应用

  1、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1)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计算。

  (3)议一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3.完成练*二的第2题和第3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

  练*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优选【五】篇(扩展3)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五)份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目标解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生已了解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在发现规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多种方法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也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算题老师猜。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2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时安排:

  1、解决问题????4课时

  2、表内除法(一)????15课时

  3、图形与变换????3课时

  4、表内除法(二)????11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10课时

  6、克与千克????2课时

  期中复*????4课时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8课时

  8、统计????2课时

  9、找规律????4课时

  总复*????6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 剪出正方形的展开图,通过剪的过程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2. 尝试将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折成正方体并逐步认识到:不是所有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都能折成正方体。

  3. 发展对正方体展开图的识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2.认识到:不是所有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都能折成正方体。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纸正方形、剪刀、正方体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上个学期,我们一起学*了正方体,谁能说一说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揭示课题:正方体 师:今天继续学*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一)题1(每个学生准备好一个纸正方体。)

  1. 师:多媒体演示,将一个正方形剪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正方形的展示图 从展示图中你能发现什么?(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

  2. 学生操作:请小朋友们用剪刀沿着手中的纸正方体的棱剪开,然后把它摊*。(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路线沿着棱剪开。)

  (1)师:小朋友们都剪得很好,请每一个小朋友把你手中剪完的图形举起来,跟其他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展示交流。

  (都由6个正方形组成;发现剪法不同剪出来的图形也不同,有很多种等等。)

  (2)画出草图并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正方体的展示图。

  (二)题2

  1. 师:请小朋友把你们手中的4个正方体展开图拿出来,先看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由6个正方形组合成的。)

  师:请你们把这4个图形折一下,看一看能折出正方体吗?(学生操作)

  (学生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6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图形都能折出正方体。)

  2. 补充练*:能将下面的图折成正方体吗?

  (1)先判断一下能否折成正方体?

  (2)操作验证。

  三、练*

  师:(补充说明)像这样由6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图形一共有35种,但是其中只有11种组合图形可以折成正方体。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尝试一下,把这11种组合图形画出来。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5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惯。

  6、进一步学*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优选【五】篇(扩展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

  2.课件介绍天*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 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18页《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从素质教育的三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对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 、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集体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形、色、动的变化,*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鲜明的表现。体会“*均分成几份”,从而理解除法。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多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同时伴随电脑课件展示。

  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同时课件出示),他为大家准备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们要*均分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青草。

  设计理念:创设了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轻松地进入课堂,在故事中学*,体会到学*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借助课件,由虚拟的故事进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观、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据课件画面定格,师板书:12捆青草*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捆。

  师:*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捆,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

  设计理念: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均分,并能正确地*均分,,在此环节,我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分一分,对*均分加以巩固,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除法的含义,得出准确的结果。我并作出及时的总结,引出除法,既教学了除法的含义,又引出了课题。

  ③学*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青草是几捆(12捆),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

  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师课件出示: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在教学中,该出现小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除号的书写、除法算式的读写时,我都采用的是老师口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响应教师的引导,对于除号的书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3、巩固练*。

  课件出示: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均分成6份、4份、3份。

  设计理念:

  以上的3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③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优选【五】篇(扩展5)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菁华5篇)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在"做一做"和练*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⑴、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⑵、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⑷、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⑴、由同样多引出*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⑵、用"*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⑶、解决如何"*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均分。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目标解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生已了解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在发现规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多种方法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也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算题老师猜。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 进一步发展同学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 培养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丈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课件,纸尺,直尺,卷尺,一分硬币。

  公开课教案JIAOXUE SHEJI数学三年级培训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了!你现在有多高,知道吗?

  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

  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

  生2:××高1米35厘米。

  ……

  答: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

  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丈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丈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丈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

  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1米39厘米?

  师:这里面有咱们学的几个长度单位?

  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

  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米等于100厘米。

  [评析:本节课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由谈话引入,围绕着同学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亲切、自然,切合实际,同学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中来,不只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为后边的新知研讨打好了知识基础。]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投影片、小黑板,计数器。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对话*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①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②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

  ③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

  ④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⑤进行计算。236-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⑥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2)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①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②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③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④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3.试一试。

  探索减法验算的方法。

  (1)出示前两幅图,说出图意。

  (2)结合实际讨论:找回32元对不对?

  (3)总结减法验算的两种方法。

  (4)完成教材第57页的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议一议。

  探索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1)讨论300-97怎么算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最简便。?

  (2)各小组间交流、汇报。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

  (3)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看黑板,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再来说一说。

  5.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学*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1)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的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2)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3)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4)在下面记一记。

  (5)运用笔算法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第58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并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6.议一议。

  讨论加法算式验算方法。

  (1)出示747+87=?独立计算出来。

  (2)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与同伴互相交流。

  (3)汇报验算方法。

  学中做

  1.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1)通过动物卡片游戏,练*三位数的减法。

  (2)还利用这四个动物卡片,练*列出三位数的加法。

  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判断这三道题的对错,然后再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优选【五】篇(扩展6)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菁华9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

  CAI课件,彩纸剪好的衣裤若干。

  学具准备:

  每生1-6数字卡片各一张、5角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践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乒乓球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场乒乓球赛,同时老师还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乒乓球比赛活动中有关的几个数学问题。请大家准备好5角钱,准备买票入场。(学生操作──在桌上摆5角钱。)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拿的是几张几角的?(学生回答各种拿法。)

  师:噢,你们想到的5角钱的拿法可真多,真是棒极了!那我们就一起买票进场吧。

  二、动手操作、体验新知

  出示课件:(乒乓球赛场)

  1.感知排列。

  师:比赛前,运动员想请你们为他们编号,愿意吗?

  要求:①请从1、2、3三张数字卡片中每次选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的号码,不许重复;

  ②三人一组,一个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人摆数字卡片,看哪组编的号码最多。(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回答所编的号码。)

  2.讨论排列方法。

  师:怎么有的组编的号码多,而有的组却编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学生自主探索后教师指名汇报。)

  小结:方法①:先摆3个数,再把它们换位,一共有6种方法。方法②:先把1摆在十位,再把2和3分别摆在个位,即摆成12.13;再把2摆在十位,把1和3分别摆在个位,可摆成21、23;最后把3摆在十位,把1和2分别摆在个位,可摆成31和32,一共也有6种方法。方法③……

  3.评议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摆法。

  4.感知组合

  师:好了,我们把排好的号码发给这些运动员吧。(演示课件:发号码情景。)

  师:运动员还想请同学们帮个忙。请你们替他们选取运动服,你们乐意吗?

  (课件出示:运动服:红上衣、蓝上衣、黄裤子、绿裤子。)

  师:你觉得可以怎样搭配衣裤呢?

  (小组讨论,动手摆一摆,然后指名在黑板上集中呈现搭配好的衣裤组合模型。)

  师:同学们想出了4种搭配方法。第一场比赛有三个运动员上场比赛,下面让我们以热烈地掌声欢迎运动员上场比赛。(鼓掌)

  (课件演示:三位运动员穿好学生设计的服装在乐声中闪亮登场,互相握手问好。)

  师:瞧,他们还在互相握手问好呢!同学们想一想,有三位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得握几次手?小组合作试一试,体验后再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如果每两位运动员打一场球,三位运动员要打几场呢?

  师:一切都准备好了,让我们一起观看比赛吧。

  (出示课件,师生观看乒乓球比赛录像。)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师:比赛结束了,该向运动员发奖品了。

  (出示课件:奖品──奖杯)

  师:奖品都准备好了,如果再给它们配上颜色,那就更漂亮了。谁能给奖品图案涂上颜色?如果给你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涂在奖杯的乒乓球、支架、底座这三个部分,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奖杯?

  (先让学生尝试,再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反馈的情况,课件演示6种涂色方法。)

  四、总结全课、畅谈感受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教师在课堂上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乒乓球比赛”主题活动为主线,引领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的主要学*方式。

  上课伊始,教师就组织学生摆一摆,加强外部操作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为运动员编号、自主探索不漏号、不重复的编号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索的成功或失败。

  3.转变角色,在师生民主*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新的课程理念强**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就临下转向“*等中的首*”,变不*等的“家长式”师生关系为“学友式”的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真是棒极了!”、“你们乐意吗?”、“选择你喜欢的摆法”等教学语言都体现了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和学生在师生民主*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和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学*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点子图若干张,表格,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2颗糖,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颗)12÷6=2(人)

  12÷7=1(人)┄┄5(颗)12÷8=1(人)┄┄4颗。随机指一个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昨天的学*我们知道分均分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还有种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学*。(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引新。

  (1)出示题:有6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3=2(盘)

  竖式:

  答:可以放2盘。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下你会计算吗?有7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想一想,问题要修改吗?

  2.教学试商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式,7÷3

  (2)小组讨论:商是几?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表7个桃子来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商的?(请个别学生谈想法。)

  (3)那么7÷3的竖式该怎么列呢?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下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话: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得七的?(没有)再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最接*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师生在谈话过程中完成如下板书:

  4.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例题:

  (1)为什么把一个桃子放在一边?

  (2)为什么商后面写“盘”,余数后面写“个”?

  (3)竖式上各个数各表示什么?

  (4)竖式中,商1或3行吗?为什么?

  5.尝试完成“试一试”。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有17个气球,分给5个同学,*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讨论:哪些商合适?哪些商不合适?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和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某学生的竖式计算并让他选两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做。

  四、课堂

  这节课学*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想几和除数相乘接*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10个 一是十

  10个 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 0 0 0

  千 百 十 个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拨一拨(书24页)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数位顺序表: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吗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新课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拨一拨、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㈠教学拨数

  第(1)题,教师板书“二千九百三十二”

  ①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学,拨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学生举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拨的,为什么是这样拨?然后提问学生怎样读这个数。

  ③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十二。整百整百的数数到九百,接着整千的数数到二千

  ④说一说2392中有几个千,几个百 几个十 几个一

  ⑤要求学生先4人一组一起数,一起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⑹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第24页自学拨数,(九千零四十)(一千零一)自*后,教师请学生到教坛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拨。

  ㈡。教学读数、写数

  学生试着读拨出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⑴拨出书上,看一看上的数,并试着写一写

  ⑵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三、强化训练

  1、书24页认一认,拨一拨,简单介绍算盘

  2、书26页,第3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块糖一袋,有10块糖一袋。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3)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检测

  975、( )、995、1005、( )、1025

  997、( )、( )、1000、1001、( )

  3800、( )、4000、4100、( )、( )

  板书设计:

  读数时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2)中间有一个或两个、三个零,只读一个零

  (3)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写数时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培养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的*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合计跳高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合计狗兔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7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节的内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一理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难点: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方式、学*方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活动建构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在教学中,我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如:激励性的语言,奖小星星 等。

  四、教学准备:

  挂图 方向板

  五、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引发兴趣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做和老师相反的动作,比如老师说,我说东向东转,学生就说,我说西向西转。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点燃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第二环节:实践探究 激趣解疑

  1、老师用微机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面图的方法,然后同桌交流:以学校为中心,邮局、商店、医院、体育馆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书馆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图书馆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图书馆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西、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西北方向。

  3、接着,老师请学生交流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所在方向,引导学生发现:东南、东北、西南等方向。

  以上教学活动中“看*面图辨认方向”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找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场所,既复*了已有的方向知识,又为下面的学*奠定了基础。老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过程及学*方法的探究。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 玩中强化

  1、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组织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利用方向板找教室的方向,然后把找到的方向和同桌说一说,指一指,再交流一下教室的各个方向有什么。最后,让学生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跟全班交流。

  2、在学生基本了解教室的方向后,教师组织学生玩《反应快》的游戏,如:向东南点点头,向西北招招手,引导学生发现:东南和西北相对,东北和西南相对等。

  3、教材P21有一幅《*地图》,在观看*地图时让学生了解家乡安徽省在祖国的方向并完成这一页的练*。

  4、在练*之后,再组织同桌玩《小交警》的游戏,并让学生说说鹤岗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熟悉的景物和建筑。

  以上教学从静态的大环境中分成相对集中的同桌之间相互学*,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彼此合作、交流,形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由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了《小交警》的活动是实际方向的练*,集趣味、能力于一体,达到玩中学,玩中练的目的。借助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教室的空间方位,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 促进内化

  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当小设计师帮小区搞设计。老师让学生把课前发的场馆图片拿出来,自己摆一摆,说一说每个场馆分别在小区的哪个方向。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上的学*很不够,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多实践,多应用,才能掌握。

  第五环节:师生整理 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满意吗?

  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学*生活中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数学知识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它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便会产生浓厚的学*兴趣。课上在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交往中参与教学全过程,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

  2、经历学*过程比只要结果要精彩的多

  上课时,我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学*过程。在活动中我发掘出学生学*的内驱力,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学*新知的成功与快乐。

  另外,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方向板辨认教室里的方向时,有的学生手里的方向板随着身体的转动而转动,如果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做一做示范或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使用方向板的方法,就不会出现学生身体动,手中方向板也在动,不能找准方向的问题。看来教师导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而且要引导的恰到好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实际意义,也更深切的领悟到了新课程“师生共同发展”的内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2.能正确掌握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的计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重难点

  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展示情景

  教师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花店里的花可真多呀!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二、尝试、对话

  1、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根据你知道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

  (2)学生自由在班级里交流。

  (3)教师根据汇报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2、算一算。

  通过算一算,掌握方法。

  (1)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要先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卖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因为必须先算卖1支菊花多少元,要先算8÷4=2,才能算出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三、解释应用

  1、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1)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计算。

  (3)议一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3.完成练*二的第2题和第3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

  练*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优选【五】篇(扩展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三位数加三位数单独进位加法笔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电视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出示复*题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孩子们,我知道你们都比较喜欢《熊出没》,今天熊大、熊二、光头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光头强今天运气不好,砍树被熊大、熊二发现了了,今天你们就来代替熊大、熊二想办法让光头强不砍树,好吗?

  1、教师出示第一关。

  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

  教师:算式怎么列?(220+26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算完之后,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2)集体汇报,交流方法。

  (学生说,老师板书)

  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用多种口算方法算出了这道题的得数,而且还请了竖式来帮忙,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题目。

  (3)教师演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教师出示第二关: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买220支钢笔和260支铅笔共要480元,要求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怎样列式?

  (433+418)

  (1)估算。

  请大家估一估,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

  教师:大家估算得很好,我们只要把两个加数或者其中一个加数看作和它们最接*的整百数或整十数来估算,估算的结果都会很接*准确数。

  (2)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算出433+418得多少吗?想办法试一试。算完的同学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演示完后,请同学上台用竖式计算。随后再次利用多媒体演示竖式计算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利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4)议一议:你觉得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重点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算十位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

  3、教师出示第三关:

  本关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汇报。

  4、多媒体出示第四关,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个学生上台板演。

  三、小结

  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已经学会了三位数的加法,还有什么问题,请大家在课余时间相互讨论,互相学*。

  四、巩固新知

  完成练*八1—4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例3,以及练*七第7~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种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现象,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像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呢?

  判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呢?能不能举例呢?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七第7题。

  师: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们知道哪些是*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吗?同学们先独立看看,再想一想。

  学生独立看题,并判断、思考。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哪些是*移现象,而哪些又是我们这节课学*的旋转现象,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完成教材练*七第8题。

  谈话:你瞧,*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 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吗?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

  那么分针走到“10”的时候又是几分呢?(50分)

  3.完成教材练*七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游戏,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出示紫荆花图,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都对旋转现象有了那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旋转是在生活中不同与*移的另一种现象,他们的特点是围绕一个点转动。我们常见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旋转现象就是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旋转,所以如果一个物体的旋转方向和钟表的指针方向一样,我们就说它是顺时针旋转,相反地,我们就叫做逆时针旋转。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二中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均分的方法,感知*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 教学内容:P2~P3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三、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 5 = 4

  4 ——商

  除数 被除数

  2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5) 练*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 体会*均分后有余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优选【五】篇(扩展8)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份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培养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的*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北京)知道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多少金牌吗?(51)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今后还会不断有重大国际赛事在我国举行的,大家喜欢运动吗?(喜欢)运动有什么好处吗?对,从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长大后在赛场上还可以为国争光!

  这不,森林动物运动会也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二、合作学*,探索新知

  师:这次比赛的裁判是大象,它想给参加跳高的每只动物发一只喜羊羊玩具,给参加长跑的发一只美羊羊玩具,同学们说该怎样来统计呢?

  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师:知道了跳高和长跑的动物只数,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啦?(一共有多少个动物参加比赛)对,在统计表中就用“合计”来表示。

  师:小猪是这次比赛的厨师,他要为动物们准备午餐,我又该按什么标准来进行统计呢?(动物的种类)真棒!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面两张统计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统计表。

  汇报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标准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统计的标准可以不同,合计数应该不变。小结:同一个场景,我们在统计时分类的标准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那如果两张表的合计数不一样,说明什么呢?(必定有一张统计错了,我们可以根据两次的合计数是否相同来检查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师:运动员们的比赛很激烈,很多小动物口渴了,要喝水,大象说,咦,茶杯在哪儿呢?小猪说,还在商店里哪!于是它们又到商店里选茶杯了,大象评委只关心茶杯的形状,猪厨师很会精打细算,它关心的是茶杯的价格。你们会把统计表填完整,并向它们介绍一下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表。

  交流:合计栏是怎么算的?

  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分类统计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请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填写统计表。

  ①出示图,看了这幅图你想如何统计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②请你按照形状分类和颜色分类进行统计表。

  ③比一比两张统计表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说说这两张统计表分别适合哪种需要?

  四、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师:师: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为了记住同学们,我还想了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吗?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方面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六、布置课后任务

  我还想知道每组同学的年龄,8岁的有几人,9岁的有几人,10岁的有几人,请同学们课后将统计结果填好,交给老师,大家能完成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解题方案。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方案。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题的幻灯片和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  98-48=50(米)    学生乙  48+45=93(米)

  50-45=5(米)         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  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旧知。

  1、复*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生活*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优选【五】篇(扩展9)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优选【五】份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能给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发展学*有关方向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难点: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策略与方法: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材中创设了1 路车站台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了1路车的路线图,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起点说出1路车所经过的地点,使学生看懂简单的路线图。以教材中的路线图为例,将往返路线、回家路线这一系列的认识路线和方向的教学活动融于“春游”这一大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这样一个大情境中学会知识、认识路线,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引入

  (一)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昨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新的方向,你还记得吗?看看这个方向板,你能填出共余七个方向吗?(请生说一说)

  回顾昨天学*内容,思考七个方向的填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和北的中间是东北方,西和北的中间是西北方,西和南的`中间是西南方,东和南的方向是东南方。)

  通过复*熟*新认识的四个方向。

  (二)

  今天笑笑和淘气想带大家去动物园春游,他们约定在广场集合。淘气家在这里,广场在这里,他要怎样走才能到广场呢?(出示路线图)指导学生看图旁的指向标并完成四个方向,现在你能说出他的行走路线了吗?

  引导学生明确方向和距离是叙述行走路线的关键。

  让学生仔细观察,回顾旧知,解决去广场的路线问题。

  (请生说出从家到广场的路线)

  用以前学*过的路线图唤起学生记忆,要说清行走路线需要说清两点:方向和距离。

  探索与体验

  1.介绍1路车的乘车路线。

  来到广场,在车站他们找到了1路车的站牌,在站牌上他们看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来是一路车的行车路线图。你能看懂1路车的行车路线图吗?从广场出发汽车怎样行驶可到动物园?

  先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春游结束,他们要从动物园返回广场,汽车从动物园出发怎样行驶可回到广场呢?

  考考你:

  A. 小明从商场出发坐了四站,他可能在哪站下车?

  学生说完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思考方法。

  B. 小红坐了三站在少年宫下车,她是从哪站上车的?

  学生说完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思考方法。

  C.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引导学生看清路线能否用以前学的四个方向说清楚,引出昨天学过的四个新的方向.

  每个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中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

  再引导学生看清再说明路线时从出发点到目的的,其间要说清方向、距离,还要说清经过的拐弯地点。这样才更清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正迁移,认识汽车行驶路线图,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实践应用

  练一练:

  1、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

  学生结合图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再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练*,巩固对路线图的认识,让学生能独立解决路线问题。

  2.完成书上第2题。并指导学生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3、小结:方向和距离是说清路线两个重要条件。请你课后描出你上学的路线图下次课进行交流。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找到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再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的积相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迫切欲望,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一些数学中的规律,激发对数学的喜爱,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寻找算式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出规律,并会举例。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2.34543239676932

  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读都一样。

  具有这个特点的句子叫回文句,具有这个特点的数字叫回文数。

  二、探索规律

  1.读读下面的几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个算式中的数字都一样。

  不同点: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每个因数首尾上的数字也交换了位置。

  只读左右两个算式中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类算式的规律。

  先计算下面每题中的左、右两个小题,再在()里填上“〉”、“

  (1)12×42=24×21=

  12×42()24×21

  (2)34×86=68×43=

  34×86()68×43

  (3)36×21=12×63=

  36×21()12×63

  2.独立计算思考,引导发现规律。

  (1)通过以上的计算与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2)这3组算式为什么分别相等,

  ①左边算式的第一个因数与右边算式的第一个因数的关系怎样?左右两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的关系又是怎样?(12扩大2倍是24,42缩小相同的2倍是21)

  ②再看竖式你有什么发现?(每层的乘积相等,比较为什么?)

  ③你从每个算式中的.4个数字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吗?(第1个数字乘第3个数字的积等于第2个数字乘第4个数字的积)

  3.验证:

  我们把每个因数都变成小数,这个规律是否成立?不计算你怎样验证?(验算a×c是否等于b×d)

  (1)3.6×4.2()2.4×6.3

  (2)3.2×4.6()***×2.3

  (3)1.3×2.6()6.2×3.1

  4.这类题和表内乘法的哪些口诀有关?

  这类题和表内乘法中积相等的两句不同口诀有关。

  追问想想:两句乘积相等的口诀有哪几组?

  (1×42×2;1×62×3;1×82×4;1×93×3;2×63×4;2×84×4;2×93×6;4×63×8;4×96×6)

  追问:这类题和表内乘法的这几组口诀有什么关系?

  追问:根据这几组口诀你能编出具有这种规律的题吗?计算并检验。

  例如:1×6=62×3=6

  12×63=36×21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都是怎么去的?你们坐过船吗?有一些小朋友正要乘船出去玩呢!(出示课件:过河)

  教师:看看这幅图,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独立探索

  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本上。关注学生参与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方法。

  2.小组交流算法

  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比较、借鉴、反思。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教师:看看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想说点什么吗?请与组内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学生活动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给予适当点拨。

  教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学生: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

  4.探索出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本子上脱式计算(29+25)÷9。教师展示一名学生的书写,并请这名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教师: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法了,小括号的作用大不大?想一想身边的数学问题,有哪些能用到它?

  学生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算一算,比较:94-(25+19),94-25+19。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 提高能力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 3分=( )秒 4时=( )分 120分=( )时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时40分=( )分

  做在练*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惯,自从学*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 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出示情景图,谈话引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二、 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 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如果要求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估计有的学生采用分步计算,有的采用综合算式计算)

  2.组织学生想一想。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29+259,这样列式,对吗?,进一步理解只有先算25+29,才能求出至少需要几条船?,只有先在29+25前后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

  教师小结:因为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

  (29+25)9

  请三位学生板演,引导说说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29+259,这样列式,对吗?,进一步理解只有先算25+29,才能求出至少需要几条船?,只有先在29+25前后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

  教师小结:因为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

  (29+25)9

  请三位学生板演,引导说说算法。

  三、 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出示练*题,组织学生完成。

  1. 比一比,算一算。

  16+248 18-92 30-63 (16+24)8 (18-9)2

  2. 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1 79-7〇77+7 305+1〇30(5+1) 9-24〇(9-2)4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

  今天,我们帮助笑笑他们解决了坐船过河的问题,回想一下,你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