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1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

  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2

  首先这是一套150万字的大部头,同样也世界科幻界影响最大的小说,没有之一。1965年世界科幻协会颁发了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奖项,叫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基地小说战胜了《魔戒》(也就是指环王系列),拿下了这个奖项,获得了科幻小说界最高奖项。这本书的社会影响力也是科幻小说中最大的,他影响了整正一代人的科学观。我看过这样一个记载:有一次nasa科学家开会,有人说是基地粉丝请举手,结果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这是对科学家的影响。而另外一方面,这本书还影响一个特别的人,叫本·*,911后当时英国卫报采访了本·*,本·*明确的说,“基地的组织”就是受《基地》小说起名,因为他自己干的事和基地主角一样,是一个正义的事业。所以《基地》小说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同时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最极端的大脑。

  其次,这是一本写了一生都没有写完的作品。写了整整50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个叫《惊奇世界》的杂志的主编,发现一个叫做阿西莫夫的小伙子给杂志社投稿,九次都没有成功。主编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前途,就约他吃了个饭,觉得这个小伙子有才华,就鼓励了他两句,所以阿奇莫夫就投了第十次稿。1942年五月,一部叫基地的短片小说发表了。

  阿西莫夫回忆说,他当时是受了《罗马帝国兴衰史》的启发,能不能写一步银河帝国兴衰史呢?然后在接下来的八年里,他围绕这机器搭好的框架写了很多中篇和短片小说。都在杂志上发表了,形成了一个基地的故事群落,就是后来的基地的前三部曲。写完三步曲,阿西莫夫刚好30岁。之后阿西莫夫一直没有写这个系列,因为他觉的这个系列已经完结。可读者不这么认为,一直催稿,直到一个出版社给阿西莫夫拍了5万稿费,只要动笔了00稿费就归你。

  阿西莫夫想,试试就试试呗。1982年时隔四十年之后,阿西莫夫开始续写基地,把自己新的认识写到基地里去。这就写了第四部和第五部,在一个超大的闹洞里结束了文章。这是基地写作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阿西莫夫人生的最后四年,他没有选择按照之前的系列继续讲故事,而是写了两部前传。阿西莫夫离世的时候第七步第五章刚刚开了一个头,后来找了一个大师补全了小说。就跟红楼梦一样是续写完成的。至此基地七部终于写完。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3

  “人类想象力的极限!”——在两百余年的科幻史上,或许只有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得到过这般俾睨众生、目空一切的评价。

  七十年过去了,科学技术早已进步得面目全非。与科技水*息息相关的科幻小说,竟没有出现一部公认的能够超越基地系列的作品,科幻三巨头的另两位:阿瑟·克拉克和海因莱因没有做到,以克拉克为偶像的刘慈欣同样没能做到。

  对于以上评价,十年前第一次翻开《基地》系列的我是不敢苟同的。大段的对话、难记的人名、单薄的人物形象、看似并不那么曲折的情节,还缺乏科幻的硬度…几次捧起书,都悻悻地塞回书架。

  同样是十年前,《三体1》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我作为三体的第一批读者,一直追到六年前《三体3》面世,比雨果奖的评审们早了五年,就把这部作品定位为“神作”。当时的想法是,科幻小说的巅峰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就像冯小刚在《功夫》里的那句台词一样——“还有谁?”

  拔剑四顾,同一时代的作品里,似乎确实没有谁了,可阿西莫夫几十年前的古董作品,仍然伫立在那儿,并没有在《三体》的光芒下黯然失色。“基地三部曲”和其后的“机器人系列”,并称为“科幻圣经”。直到今年我第二次打开《基地》系列时,才终于能稍许理解,为何这部作品配得上“圣经”二字的分量。

  “基地三部曲”包括《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三本。我刚看完了前二本,就迫不及待地想来写些书评,实在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这是十年前完全没有的体会。有些书,确实得到合适的年纪看才行,如果缺乏理解力,那对于经典名著而言实在是暴殄天物。

  《基地》系列的故事梗概很简单——历时一万多年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预言未来银河将经历一段三万年的黑暗时期。谢顿通过建立基地等一系列基于“心理史学”推演出的关键举措,目标将黑暗时期大大缩短为一千年。

  《三体3》里曾有过一个经典难题:地球如何向宇宙发出安全声明?当时苦思而不得解。相比之下,《基地》抛出的这个问题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通过银河系中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边缘荒凉地带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未来的走势?

  在对银河系产生任何影响之前,基地首先要做的,是自保。对于一个没有武装力量、没有资源、没有财富,只有一堆科学家的小星球,用什么办法来应对周围虎视眈眈的恶邻的威胁?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4

  银河帝国,一个遥不可及的帝国,在《银河帝国·基地》中,讲述了一个银河帝国由科技发达、富裕到逐渐衰亡的过程。

  在银河帝国银河纪元11988年,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等他成为老人时,已是一名数学家,他预测出银河帝国将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准确度98.4%!公共安全委员会认为哈里·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

  在基地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有所好转。

  哈里·谢顿、塞佛·哈定与侯伯·马洛有着相同的性格: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等。这些性格的体现在书中无处不在。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原本并不认识,最后才能成为基础的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若我们能有他们三人的好品质,能出现没解出的难题就把笔一扔放弃的情景吗?能出现妈妈吩咐的事没完成被妈妈骂而不服气的心态吗?能有数学题的多个答题,多种列式方法吗?

  并不能。

  所以我们生活中缺的就是这种精神与品质。再想想前几天,我在画水彩,人们的手部怎么也画不好,不是手指扭歪,就是比例不正。画一次就满地改一次,带着负面情绪越改越差,越改越丑,我也丝毫不顾擦橡皮的力度了。生气地使劲儿一擦,纸破了,不等上身人物的比例多完全完美也没用了。我沮丧地往床上摊,不顾那幅比损坏也画了。

  要是我能把手改一改,不按样品画,是不是就尷了?要是我坚持地画它,是否就成功了呢?敢于尝试,坚定,坚持不懈,其中我一点也没做到。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坠衰的故事吗?不,它还说明了科技与数学在渐渐发达,变强,但耗用太大了,会使国家不幸。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5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菁华6篇)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1

  这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本书,开头便描述了神一样的`哈利。谢顿博士正在同一位数学家探讨以川坨为首都,涵盖了整个银河系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谢顿博士自创的一门可以用数学工具计算未来的“心理史学”式,那位数学家惊奇地发现:整个帝国居然会在第三个世纪后全面瓦解!

  当今,川坨上的高级人员早已知晓这个预言,于是自作聪明地把谢顿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预料到的地点:端点星。在那儿,人们将进行一项为复兴帝国而编写的《银河百科全书》的计划:谢顿计划。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笔十分简练,却又处处埋着伏笔,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谢顿计划”中的谢顿危机为线索,将读者拉入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发现书中看似无解问题的破绽,用巧妙的笔法勾出几位“智者”,由他们带你解释真正的答案。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力超群,给读者徐徐展开银河帝国的画卷。

  我不禁想,如此强大的银河帝国存活了几万年之久,却由于人们的忘我娱乐与君王的腐败而土崩瓦解,那么我们的当今社会则绝对是无比幸福的啊。在庞杂繁复的政治中心里,没有明显的腐化不是非常难得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黄金岁月”啊。同时,我们不能像基地开始建设的五十年里一样无比封建、专注于过去,而要向发动革命的赛佛。哈定*学*他,学*他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微风钻进卧室,悄悄地*复我好动的心灵。“武力是弱者的最后手段。”我一遍遍地想着哈定*的名言,默默地告诫自己、警示自己。

  阿西莫夫的作品无比宏大,令我叹为观止,但我认为他最杰出的作品,还属《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2

  最*,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银河帝国·基地》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我还是对这本书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谢顿是一个非常有预见的、愿意为了事业来奉献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学家在端点星建立起这个基地的,他用强大的科技让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这些科学家之一。他让这个基地崛起了,还用宗教来让基地更加神秘,同样,他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侯伯·马洛也十分厉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让基地扩张,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样感于击挑战权威当然,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认为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不敢有句否认。可是,权威也是人啊,谁不会有出错的时候呢?人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敢于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可是不能胡说八道or不事找事)。这样,总是会尴尬的,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软饭”(指只听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会有成为一个没有自个儿主见的人了。这是最可怕的事儿了。听家长们说: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话大脑就会生锈掉,到后来不能再运转了。所以,我们要多去独立思考,要像鸟儿一样,努力冲破鸟笼的拘束,飞向蓝天的怀抱。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3

  首先这是一套150万字的大部头,同样也世界科幻界影响最大的小说,没有之一。1965年世界科幻协会颁发了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奖项,叫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基地小说战胜了《魔戒》(也就是指环王系列),拿下了这个奖项,获得了科幻小说界最高奖项。这本书的社会影响力也是科幻小说中最大的,他影响了整正一代人的科学观。我看过这样一个记载:有一次nasa科学家开会,有人说是基地粉丝请举手,结果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这是对科学家的影响。而另外一方面,这本书还影响一个特别的人,911后当时英国卫报采访了他,他明确的说,“基地的组织”就是受《基地》小说起名,因为他自己干的事和基地主角一样,是一个正义的事业。所以《基地》小说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同时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最极端的大脑。

  其次,这是一本写了一生都没有写完的作品。写了整整50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个叫《惊奇世界》的杂志的主编,发现一个叫做阿西莫夫的小伙子给杂志社投稿,九次都没有成功。主编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前途,就约他吃了个饭,觉得这个小伙子有才华,就鼓励了他两句,所以阿奇莫夫就投了第十次稿。1942年五月,一部叫基地的短片小说发表了。

  阿西莫夫回忆说,他当时是受了《罗马帝国兴衰史》的启发,能不能写一步银河帝国兴衰史呢?然后在接下来的八年里,他围绕这机器搭好的框架写了很多中篇和短片小说。都在杂志上发表了,形成了一个基地的故事群落,就是后来的基地的前三部曲。写完三步曲,阿西莫夫刚好30岁。之后阿西莫夫一直没有写这个系列,因为他觉的这个系列已经完结。可读者不这么认为,一直催稿,直到一个出版社给阿西莫夫拍了5万稿费,只要动笔了稿费就归你。

  阿西莫夫想,试试就试试呗。1982年时隔四十年之后,阿西莫夫开始续写基地,把自己新的认识写到基地里去。这就写了第四部和第五部,在一个超大的闹洞里结束了文章。这是基地写作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阿西莫夫人生的最后四年,他没有选择按照之前的系列继续讲故事,而是写了两部前传。阿西莫夫离世的时候第七步第五章刚刚开了一个头,后来找了一个大师补全了小说。就跟红楼梦一样是续写完成的。至此基地七部终于写完。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4

  首先这是一套150万字的大部头,同样也世界科幻界影响最大的小说,没有之一。1965年世界科幻协会颁发了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奖项,叫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基地小说战胜了《魔戒》(也就是指环王系列),拿下了这个奖项,获得了科幻小说界最高奖项。这本书的社会影响力也是科幻小说中最大的,他影响了整正一代人的科学观。我看过这样一个记载:有一次nasa科学家开会,有人说是基地粉丝请举手,结果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这是对科学家的影响。而另外一方面,这本书还影响一个特别的人,叫本拉登,911后当时英国卫报采访了本拉登,本拉登明确的说,“基地的组织”就是受《基地》小说起名,因为他自己干的事和基地主角一样,是一个正义的事业。所以《基地》小说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同时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最极端的大脑。

  其次,这是一本写了一生都没有写完的作品。写了整整50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个叫《惊奇世界》的杂志的主编,发现一个叫做阿西莫夫的小伙子给杂志社投稿,九次都没有成功。主编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前途,就约他吃了个饭,觉得这个小伙子有才华,就鼓励了他两句,所以阿奇莫夫就投了第十次稿。1942年五月,一部叫基地的短片小说发表了。

  阿西莫夫回忆说,他当时是受了《罗马帝国兴衰史》的启发,能不能写一步银河帝国兴衰史呢?然后在接下来的八年里,他围绕这机器搭好的框架写了很多中篇和短片小说。都在杂志上发表了,形成了一个基地的故事群落,就是后来的基地的前三部曲。写完三步曲,阿西莫夫刚好30岁。之后阿西莫夫一直没有写这个系列,因为他觉的这个系列已经完结。可读者不这么认为,一直催稿,直到一个出版社给阿西莫夫拍了5万稿费,只要动笔了00稿费就归你。

  阿西莫夫想,试试就试试呗。1982年时隔四十年之后,阿西莫夫开始续写基地,把自己新的认识写到基地里去。这就写了第四部和第五部,在一个超大的闹洞里结束了文章。这是基地写作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阿西莫夫人生的最后四年,他没有选择按照之前的系列继续讲故事,而是写了两部前传。阿西莫夫离世的时候第七步第五章刚刚开了一个头,后来找了一个大师补全了小说。就跟红楼梦一样是续写完成的。至此基地七部终于写完。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5

  最*读完了银河帝国-基地篇。这本书虽然以科幻小说出名,但是你真正读完,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在人文方面思考极深的一本书。由于书真的很长,这里先简单的来描述一下整个故事,然后再聊下里面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然后帝国盛极一时之后,开始衰落。一小群有前瞻的人看到了这个趋势,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一位数学家,哈里谢顿,他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名为“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帝国灭亡之后会带来一段无止尽的战乱,一直到新的帝国建立。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二帝国。

  从许多方面来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说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小说的焦点在于讨论文明力量的兴衰起落,引为借镜。虽然不少科幻小说都有相似的意图,像《一九八四》或《华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讲述流行趋势如何在社会上结实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

  “基地系列”则扩大观察范围,不再把重点放在社会变成什么样子,更关心的是社会怎么改变,要如何适应。此外“心理史学”赋予剧情一个合理化的宿命观,用以道德教化,在剧情里的突发事件皆避无可避,是建构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误偏差。比方说,在“骡”现身前的基地已经缓缓步入寡头政治与独裁统治的境地,但是小说把这些都当作“谢顿计划”必不可缺的一环,没有在对错之间大作文章。

  小说也斟酌讨论到个人主义,“谢顿计划”代表的是一股无可憾动的社会作用,由遍布银河的人类,数以兆亿的心智所带动,任何力量都莫与之争,然而计划本身却仰赖深谋远虑的个体(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马洛)因时制宜,领导大局。“骡”也是单一个体,具有超凡能力,预料之外的颠覆了基地,差点毁了“谢顿计划”,第二基地设局布阵,弥补“骡乱”,倚靠的还是个体。哈里·谢顿希望自己的计划能“将三万年的黑暗洪荒时期,缩短为一千年”,奠基于群体趋势的心理史学,无法准确预测个体的影响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实是修补这道瑕疵。

  整个银河帝国,从我自己看来,在很多方面其实非常有启发作用,从关于科技发展的探讨,到人文社会的思想,再到宗教于贸易,国家统治,每个方面都有很多有具有启发性的想法。

  首先让我们从科学入手,银河帝国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关于科技的倒退。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极点,所有东西都开始自动化,庞大的科技系统,造成了人们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首先纵观整套书籍,我尝试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所谓这个科技倒退的出发点。首先从科技发展的本身。我们都知道任何科技的出发点,都是基础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等等。然后任何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高科技,都是从最开始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是到了今天,这些基础的知识,其实都很难在我们*常生活中看到。几代人不停的开发,不断的改进,所有的新时代事物,都是从最初最简单的基础技术一步步的累积而来的。

  看看大家手上的手机,每个人都会用,会打电话,会用程序。厉害一点的,会自己写手机程序,会修理手机。但是真正知道电话是如何互相沟通的,无线电是如何交流的缺寥寥无几了。修理手机,也变成了如何更换其中的零件。突然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动化运行了,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懂得怎么设计这些自动化生产线的人越来越少了。东西坏了,大家只是换一个零件,至于为什么换,再也没有人明白了。接着,可能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某个零件停产了,再没有人生产了,接着从最基本的零件,到整个产业线,你突然发现某个产品就再也生产不了了。

  虽然这个听起来很夸张,但是这些事情,其实真的是在发生的。从小的方面说,很多银行的系统现今基本都还在用几十年前的IBM系统,核心系统基本没有更新。很多问题就在于,几乎所有的现在的程序都是在最初的基础上建立的,基本没有人能够在从新从底层再设计一套系统。然后这套几十年的系统,也没有会非常大的更新和更替。因为新的技术已经取代旧的技术。然而可以说,等时间越来越旧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已经没有人理解和明白底层系统的设计,虽然底层才是所有上层系统的根本。

  我们的科技是一代代人慢慢的积累的,科技积累到今天其实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反方向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一群现代人赤手空拳来到一个原始生态星球,制造出一台计算机需要多长时间?会经历怎样的技术路线?

  就算全都是各个方面的专家,没有全自动化的工具,没有各个领域的人才储备。就从基本的步骤来说,你要做的有这些:

  从最基础的原件说起:单晶硅生长需要的环境和设备,单晶薄片的切割,研磨,光刻版的制作,氧化层生长,多次曝光,离子掺杂,气象化学淀积,退火,金属连线,切割封装,测试…没有一个不是自动化完成的,其中设计到了自动控制原理,软件相关科学,量子物理,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热力学,光学,材料科学,还有其他一大批顶尖的以及基础的科学……设计方面,集成电路设计eda软件,最后综合,仿真,画版图…难道用手画笔算么…这种穿越想做什么不好非想做半导体……穿越的工程师需要带多少呀……从理论到设计,从设计到仿真,从制造到测试…都是完整的`尖端科技的组合…并不是几个工程师就能完成的事情……几个人能做的也最多就是个耳机放大器收音机啥的…还没地方找音源…做半导体产品从零做起…把*所有的院士都带过去…估计有一百年能做出mos管就不错了…

  仅仅是一个最基本的数字电路比如说计数器就需要如此多的东西,实际做起来更需要几乎地球上所有科学知识的共同协作共同依托。。这个离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和时间跨度,大概是从地球到冥王星步行那么远吧

  从另外一个方面,制造业精细分工和工业大规模制造分配,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另外的原因:

  《基地》这段历史,模仿的是罗马帝国崩溃的过程。如果楼主对这段历史还是不够熟悉,那么还可以类比苏联崩溃后的历史进程。

  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其实还包括东欧)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俄罗斯发展什么,白俄罗斯发展什么,哈萨克斯坦发展什么,这都是有一个整体的计划的。但是因为苏联解体,这些经济单元被分割到了一个个小系统里,结果这每一个单元都不能完成真正有价值的产品,结果就是一个个逐渐消亡,他们掌握的技术也就逐渐失传了。所以很多苏联能做的东西,现在俄罗斯反而造不了了。

  《基地》也是这样,根据《基地》的设定,银河帝国间各星球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困难的(星际旅行还没到招手打车那种方便程度),所以星球间的联系就非常依赖一个统一的*来维持。否则各个星球就会陷入这种孤立性的衰退,然后各个星球掌握的部分技术逐渐丧失实用性,然后就没人学,然后就没人教,然后就失传了。

  其实关于科技的衰退,在另一方面表现了大工业生产的一个弊端,成熟的工业生产线让大部分人都只能着眼于眼前的一个树子,而忽略了整片森林。科技的复杂,让知识系统的越来越精细化,很少在有所谓的全才,任何一个产品和物品,看似简单,却需要无数的分工合作。最上层的技术,往往是最容易做出产品而获得利益的,使得无数的人着眼于上层技术的改造,和开发,以至于出现很多所谓的“微创新”。忽略了其实真正的基础知识,才是重中之重,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底层一步步发展的,基础知识才无数科技的地基。

  借用一句不是很负责的比较,看看这几十年大家对于高科技的人才的比喻。从最早的“火箭工程师”,到了“硅谷工程师”。从飞向外太空,到了做手机程序。

  说不定,几百年后。书中的科技衰退,就真的出现了…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

  最初是受机核电台“我们为什么深爱《无人深空》”这一集节目的影响决定开始看黄金时代三位大师之一、也是我早已如雷贯耳的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我对这一系列一直是大部头、一整排书的印象,所以一直没有信心去开始阅读他。直到听到机核的几位在节目上以《无人深空》这部当时我也正在关注的游戏为引子,大篇幅的介绍了黄金时代以及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才激起了我在科幻这一领域打算从源头一探究竟的兴趣。具体的做法,就是我打算读完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

  具体了解才知道,《银河帝国》系列分为好几个子系列,如《银河帝国:基地》1—7,《银河帝国:机器人》8—12,《银河帝国三部曲》13—15。《基地》使我率先想读的,一共有7部。1—3为基地三部曲,4—5为基地前传,6—7为基地后传。

  阅读动机介绍完了,下面讲讲开始使用kindle的由头……

  其实之前看东野圭吾的小说一直用着UC浏览器中的小说阅读功能,因为发现确实挺好用。后来使用kindle手机版也不是因为UC不好用,而是在网上下载的银河帝国txt版本排版实在太差,又因为打算过年时候就入手一部kindle,所以生出了“有没有kindle手机版呢?”的想法,一搜索没想到还真有。kindle手机版需要kindle账户,等入手了kindle真机,账号中的书也会一同同步,所以开始直接使用kindle手机版阅读。

  在亚马逊商城里买了《银河帝国:基地》全系列7本书,所幸还不太贵,一共20RMB。排版确实让那个人满意,唯一不满意的是不能上下划屏翻页。

  啰嗦了这么多,下面开始讲讲自己的阅读感受。

  今天读完了《基地》第二部,先说说总体的感受,《基地》系列读起来很流畅,丝毫没有受年代久远以及外国作者语言描写的影响。

  小说构思宏大,从每个小节点叙事,构建起整个银河帝国恢宏的故事。读完了两部,其中有些科幻观念在今天看来,不免觉得有些普通,银河舰队,星际航行等等以及一些绚丽的特效在今天的影视剧中已经随处可见,所以想象力方面带给我的震撼并没有读大刘的作品给我的震撼大。

  其实这也不可避免,想想阿西莫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家,那个时候计算机都没有普及,却能构思出现在读起来也不乏味的科幻作品来,实在是了不起。可以预见到,阿西莫夫的作品,一定给当时的人们开了不小的脑洞,科幻的星际背景,加上跨越整个银河,几千年的鸿篇巨制,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震撼,一定是十分巨大的,甚至给科技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都是有可能的。

  下面具体说说这两部带给我的感受:

  《银河帝国:基地》,这是第一部,是整个《银河帝国》的开篇之作,交代了故事的整体背景,以及讲述了基地是如何度过了几次谢顿危机。感受上,其实没什么特别大的感受,在度过几次谢顿危机的时候,情节读起来还是很舒爽的。感觉谢顿就像上帝之手,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所以第一部的谢顿危机比较稳定,每次度过之后,基地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银河帝国:基地与帝国》,这是第二部。这其实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地和帝国一位将军的战争,但还是在谢顿的预料之内,基地战胜了帝国。但第二部分基地才迎来了真正的危机,这也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个变奏,即突变种——“骡”的出现,由于骡是生物突变产生,又对整个大局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力,所以第二帝国的发展在骡出现的时候脱离了谢顿的预定轨迹。这是在我读来,精神一阵的部分。基地的所有人失去了谢顿的保护,一直以来的信念崩塌了,人们看起来要真的靠自己,但是小说在最后,引出了一直藏匿不提的“第二基地”,预示第二基地可以击败骡,拯救整个银河,而骡的阴谋,也在小说的最后在一对夫妇的手里化成了泡影……但是,一切还没有结束。下一部,将是第二基地登上舞台,纠正这一变奏。这一部,总体上读起来比第一部有意思,但是前期还略显枯燥,结局读起来比较爽。让人也有了想继续读第三部的冲动。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1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二帝国。首先让我们从科学入手,银河帝国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关于科技的倒退。《基地》也是这样,根据《基地》的设定,银河帝国间各星球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星球间的联系就非常依赖一个统一的*来维持。

  最*读完了银河帝国-基地篇。这本书虽然以科幻小说出名,但是你真正读完,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在人文方面思考极深的一本书。由于书真的很长,这里先简单的来描述一下整个故事,然后再聊下里面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然后帝国盛极一时之后,开始衰落。一小群有前瞻的人看到了这个趋势,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一位数学家,哈里?谢顿,他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名为“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帝国灭亡之后会带来一段无止尽的战乱,一直到新的帝国建立。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二帝国。

  从许多方面来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说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小说的焦点在于讨论文明力量的兴衰起落,引为借镜。虽然不少科幻小说都有相似的意图,像《一九八四》或《华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讲述流行趋势如何在社会上结实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

  “基地系列”则扩大观察范围,不再把重点放在社会变成什么样子,更关心的是社会怎么改变,要如何适应。此外“心理史学”赋予剧情一个合理化的宿命观,用以道德教化,在剧情里的突发事件皆避无可避,是建构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误偏差。比方说,在“骡”现身前的基地已经缓缓步入寡头政治与独裁统治的境地,但是小说把这些都当作“谢顿计划”必不可缺的一环,没有在对错之间大作文章。小说也斟酌讨论到个人主义,“谢顿计划”代表的是一股无可憾动的社会作用,由遍布银河的人类,数以兆亿的心智所带动,任何力量都莫与之争,然而计划本身却仰赖深谋远虑的个体(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马洛)因时制宜,领导大局。“骡”也是单一个体,具有超凡能力,预料之外的颠覆了基地,差点毁了“谢顿计划”,第二基地设局布阵,弥补“骡乱”,倚靠的还是个体。哈里·谢顿希望自己的计划能“将三万年的黑暗洪荒时期,缩短为一千年”,奠基于群体趋势的心理史学,无法准确预测个体的影响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实是修补这道瑕疵。

  整个银河帝国,从我自己看来,在很多方面其实非常有启发作用,从关于科技发展的探讨,到人文社会的思想,再到宗教于贸易,国家统治,每个方面都有很多有具有启发性的想法。

  首先让我们从科学入手,银河帝国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关于科技的倒退。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极点,所有东西都开始自动化,庞大的科技系统,造成了人们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首先纵观整套书籍,我尝试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所谓这个科技倒退的出发点。首先从科技发展的本身。我们都知道任何科技的出发点,都是基础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等等。然后任何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高科技,都是从最开始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是到了今天,这些基础的知识,其实都很难在我们*常生活中看到。几代人不停的开发,不断的改进,所有的新时代事物,都是从最初最简单的基础技术一步步的累积而来的。

  看看大家手上的手机,每个人都会用,会打电话,会用程序。厉害一点的,会自己写手机程序,会修理手机。但是真正知道电话是如何互相沟通的,无线电是如何交流的缺寥寥无几了。修理手机,也变成了如何更换其中的零件。突然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动化运行了,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懂得怎么设计这些自动化生产线的人越来越少了。东西坏了,大家只是换一个零件,至于为什么换,再也没有人明白了。接着,可能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某个零件停产了,再没有人生产了,接着从最基本的零件,到整个产业线,你突然发现某个产品就再也生产不了了。

  虽然这个听起来很夸张,但是这些事情,其实真的是在发生的。从小的方面说,很多银行的系统现今基本都还在用几十年前的IBM系统,核心系统基本没有更新。很多问题就在于,几乎所有的现在的程序都是在最初的基础上建立的,基本没有人能够在从新从底层再设计一套系统。然后这套几十年的系统,也没有会非常大的更新和更替。因为新的技术已经取代旧的技术。然而可以说,等时间越来越旧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已经没有人理解和明白底层系统的设计,虽然底层才是所有上层系统的根本。

  我们的科技是一代代人慢慢的积累的,科技积累到今天其实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反方向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一群现代人赤手空拳来到一个原始生态星球,制造出一台计算机需要多长时间?会经历怎样的技术路线?

  就算全都是各个方面的专家,没有全自动化的工具,没有各个领域的人才储备。就从基本的步骤来说,你要做的有这些:

  从最基础的原件说起:单晶硅生长需要的环境和设备,单晶薄片的切割,研磨,光刻版的制作,氧化层生长,多次曝光,离子掺杂,气象化学淀积,退火,金属连线,切割封装,测试…没有一个不是自动化完成的,其中设计到了自动控制原理,软件相关科学,量子物理,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热力学,光学,材料科学,还有其他一大批顶尖的以及基础的科学……设计方面,集成电路设计eda软件,最后综合,仿真,画版图…难道用手画笔算么…这种穿越想做什么不好非想做半导体……穿越的工程师需要带多少呀……从理论到设计,从设计到仿真,从制造到测试…都是完整的尖端科技的组合…并不是几个工程师就能完成的事情……几个人能做的也最多就是个耳机放大器收音机啥的…还没地方找音源…做半导体产品从零做起…把*所有的院士都带过去…估计有一百年能做出mos管就不错了…

  仅仅是一个最基本的数字电路比如说计数器就需要如此多的东西,实际做起来更需要几乎地球上所有科学知识的共同协作共同依托。。这个离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和时间跨度,大概是从地球到冥王星步行那么远吧

  从另外一个方面,制造业精细分工和工业大规模制造分配,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另外的原因:

  《基地》这段历史,模仿的是罗马帝国崩溃的过程。如果楼主对这段历史还是不够熟悉,那么还可以类比苏联崩溃后的历史进程。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其实还包括东欧)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俄罗斯发展什么,白俄罗斯发展什么,哈萨克斯坦发展什么,这都是有一个整体的计划的。但是因为苏联解体,这些经济单元被分割到了一个个小系统里,结果这每一个单元都不能完成真正有价值的产品,结果就是一个个逐渐消亡,他们掌握的技术也就逐渐失传了。所以很多苏联能做的东西,现在俄罗斯反而造不了了。《基地》也是这样,根据《基地》的设定,银河帝国间各星球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困难的(星际旅行还没到招手打车那种方便程度),所以星球间的联系就非常依赖一个统一的*来维持。否则各个星球就会陷入这种孤立性的衰退,然后各个星球掌握的部分技术逐渐丧失实用性,然后就没人学,然后就没人教,然后就失传了。

  其实关于科技的衰退,在另一方面表现了大工业生产的一个弊端,成熟的工业生产线让大部分人都只能着眼于眼前的一个树子,而忽略了整片森林。科技的复杂,让知识系统的越来越精细化,很少在有所谓的全才,任何一个产品和物品,看似简单,却需要无数的分工合作。最上层的技术,往往是最容易做出产品而获得利益的,使得无数的人着眼于上层技术的改造,和开发,以至于出现很多所谓的“微创新”。忽略了其实真正的基础知识,才是重中之重,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底层一步步发展的,基础知识才无数科技的地基。

  借用一句不是很负责的比较,看看这几十年大家对于高科技的人才的比喻。从最早的“火箭工程师”,到了“硅谷工程师”。从飞向外太空,到了做手机程序。

  说不定,几百年后。书中的科技衰退,就真的出现了…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2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3

  《银河帝国:基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对当时社会做出伟大贡献之人的一段丰富且有趣的经历,他们分别是哈里·谢顿、赛佛·哈定和侯伯·马洛。

  这次的读后感,我不想千篇一律地概括书本内容,我主要想谈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赛佛·哈定。他是基地第一任端点市*,领导基地度过第一、二次谢顿危机。说实话,他刚出现在这本书时,我对他的感觉并不是很好,我当时觉得他是一个有些懦弱的男人,但是我继续往后看的过程中,发现他是一位十分冷静、有智慧、会灵活变通、有修养、有时候会开些小玩笑的人。我很欣赏他的沉着冷静,因为这一个性上的特色帮助他再一次当上了端点市*。他极具个人魅力,能力很强,出口成章。他有许多流芳千古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让我记忆十分深刻——"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

  我对赛佛·哈定印象非常深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在看他的故事的同时,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比如:冲动是魔鬼;我们需要用冷静的态度分析一件事的利与弊;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动用武力去解决事情,因为他们知道这对他们没有一点意义和价值,所以他们会更喜欢用嘴和实际行动来获得成功……

  我发现作者虽然在这本书里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达当时人物的情感,但很多人物的外貌要不是一笔带过,要不就根本就没有提到,我觉得作者在人物上可以增加多一点外貌描写来加深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印象。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当我在看这本书时,一个章节的故事结束后,另一个故事紧跟着就冒出来,没有一点衔接和过渡,使我看的时候有些茫然。

  虽然这本书在有些内容的描述和编写上有点小瑕疵,但我认为,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令人称赞的文笔,及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值得赞叹。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想象、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就有成功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写出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之一。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4

  剧情的推进都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对未来的预测之中,总觉得这种设定有些玄学的感觉,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理论上是也许可以做到的,但要考虑无限多的因素,它的计算量将是巨大的。

  三次化解危机之法:势力均衡、科学化宗教的统治、自由贸易的“糖衣大炮”。特别是最后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令我思考良久,结合看的上一本书——《*时代的到来》,经济贸易的能力有时或许比权力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强大的商贸公司,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在政治领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堪比一个国家。

  书中人物的政治角逐都让我影响深刻。基地立身于一个小小的行星,其力量与四大王国、银河边缘的其他势力以及其背后尚未灭亡的银河帝国相比,是微弱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但基地的历代领袖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以非武力的方式解决了危机。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足够吸引我再读一遍。

  书中基地的敌人都是笃信军事力量强权人物,我觉得他们与基地领导人相比,都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对手略弱,读下来感觉化解谢顿危机没有“力挽狂澜”之感。

  但它仍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不该贬低它,也不该神话它。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5

  仰望星空,天外那浩瀚的银河曾引起无数人的遐想;仰望未来,人类那未知的前途唤起许多人的猜测。而艾萨克?阿西莫夫所著的“银河帝国”系列便是其中最明亮的结晶之一。

  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本——《基地》,但已经被它那宏大的世界观和层层推进的剧情所吸引:这本书讲述的是人类开启了星际殖民运动进而统一了银河系,建立了银河帝国。一万年后,哈理?谢顿开创了能够精准推演未来的“心理史学”,从而预言出帝国即将覆灭。为了让覆灭后的文明尽快获得新生,他在帝国流放自己的“端点星”上建立起基地,正式启动了一个伟大的拯救计划。

  实际上,我一开始读时是有点失望的,因为这本书虽美其名曰“银河帝国”,但作者对帝国和宇宙的宏观描写着墨其实很少,而更多是以许多个人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支撑来讲解帝国的政治和科技。我*惯了《三体》这种通过猎奇想象震撼心灵的硬科幻,《银河帝国》这样主要讲述人文世故的软科幻确实有些不合胃口,但是,当我深入阅读进去,发现了它的超凡魅力。

  《基地》通篇是以基地的起源和经历的三次危机为线索,串联起许多中短篇小故事。每篇都是从一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他的事迹和思想,和其他小说常用的“上帝视角”相比,这种方法表达的内容很有限,也让我初读时倍感困难。但每当里面的人物以个人的口吻、*淡的语气讲解那令人赞叹的计划,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时,这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荡气回肠,却让我领悟到一种与上帝视角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的剧情就是基地与周边王国产生冲突,以及基地的几位英雄力挽狂澜。第一次危机起因是周边四王国对基地的科技虎视眈眈,而基地军事上的弱小而难以反抗。基地的一位英雄塞弗哈定游说各国,使得他们相互猜忌进而相互制衡,谁都不敢将基地占为己有。基地又将科技以一种宗教的形式教育王国国民,于是在第二次危机,其中一个王国的执政者试图发动战争,结果尚未开战就被疯狂的教徒们瓦解。第三次危机时,一个禁止传教、售卖技术的科瑞尔星球向基地宣战,但此前基地一直与其进行科技贸易,贸易的中断使得科瑞尔星球民不聊生,于是只得结束战争。

  威慑*衡、宗教统治、经济制约,仔细一想,这些危机的解决方案都影射着现实世界,且每一个都印证了塞弗哈定的一句话:“武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确实,在联系了现实中两国之间的碰撞,我明白了有时动用武力的确未必是最佳的选择,这也让我坚信《银河帝国》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作品。

  虽然目前我仅仅读了《银河帝国:基地》,即便它的世界观和主旨还未完全展现,但是其中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绝妙的剧情发展已经深深吸引了我,这软中有硬的科幻小说也让我体会到不同凡响的快感。

  我期待着去看这一系列的其他十四本书。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银河帝国》读后感优选【十】份

  《银河帝国》读后感 1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二帝国。首先让我们从科学入手,银河帝国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关于科技的倒退。《基地》也是这样,根据《基地》的设定,银河帝国间各星球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星球间的联系就非常依赖一个统一的**来维持。

  最*读完了银河帝国—基地篇。这本书虽然以科幻小说出名,但是你真正读完,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在人文方面思考极深的一本书。由于书真的很长,这里先简单的来描述一下整个故事,然后再聊下里面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然后帝国盛极一时之后,开始衰落。一小群有前瞻的人看到了这个趋势,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一位数学家,哈里?谢顿,他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名为“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帝国灭亡之后会带来一段无止尽的战乱,一直到新的帝国建立。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二帝国。

  从许多方面来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说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小说的焦点在于讨论文明力量的兴衰起落,引为借镜。虽然不少科幻小说都有相似的意图,像《一九八四》或《华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讲述流行趋势如何在社会上结实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

  “基地系列”则扩大观察范围,不再把重点放在社会变成什么样子,更关心的是社会怎么改变,要如何适应。此外“心理史学”赋予剧情一个合理化的宿命观,用以道德教化,在剧情里的突发事件皆避无可避,是建构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误偏差。比方说,在“骡”现身前的基地已经缓缓步入寡头政治与独裁统治的境地,但是小说把这些都当作“谢顿计划”必不可缺的一环,没有在对错之间大作文章。小说也斟酌讨论到个人主义,“谢顿计划”代表的是一股无可憾动的社会作用,由遍布银河的人类,数以兆亿的心智所带动,任何力量都莫与之争,然而计划本身却仰赖深谋远虑的个体(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马洛)因时制宜,领导大局。“骡”也是单一个体,具有超凡能力,预料之外的颠覆了基地,差点毁了“谢顿计划”,第二基地设局布阵,弥补“骡乱”,倚靠的还是个体。哈里·谢顿希望自己的计划能“将三万年的黑暗洪荒时期,缩短为一千年”,奠基于群体趋势的心理史学,无法准确预测个体的影响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实是修补这道瑕疵。

  整个银河帝国,从我自己看来,在很多方面其实非常有启发作用,从关于科技发展的探讨,到人文社会的思想,再到宗教于贸易,国家统治,每个方面都有很多有具有启发性的想法。

  首先让我们从科学入手,银河帝国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关于科技的倒退。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极点,所有东西都开始自动化,庞大的科技系统,造成了人们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首先纵观整套书籍,我尝试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所谓这个科技倒退的出发点。首先从科技发展的本身。我们都知道任何科技的出发点,都是基础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等等。然后任何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高科技,都是从最开始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是到了今天,这些基础的知识,其实都很难在我们*常生活中看到。几代人不停的开发,不断的改进,所有的新时代事物,都是从最初最简单的基础技术一步步的累积而来的。

  看看大家手上的手机,每个人都会用,会打电话,会用程序。厉害一点的,会自己写手机程序,会修理手机。但是真正知道电话是如何互相沟通的,无线电是如何交流的缺寥寥无几了。修理手机,也变成了如何更换其中的零件。突然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动化运行了,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懂得怎么设计这些自动化生产线的人越来越少了。东西坏了,大家只是换一个零件,至于为什么换,再也没有人明白了。接着,可能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某个零件停产了,再没有人生产了,接着从最基本的零件,到整个产业线,你突然发现某个产品就再也生产不了了。

  虽然这个听起来很夸张,但是这些事情,其实真的是在发生的。从小的方面说,很多银行的系统现今基本都还在用几十年前的IBM系统,核心系统基本没有更新。很多问题就在于,几乎所有的现在的程序都是在最初的基础上建立的,基本没有人能够在从新从底层再设计一套系统。然后这套几十年的系统,也没有会非常大的更新和更替。因为新的技术已经取代旧的技术。然而可以说,等时间越来越旧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已经没有人理解和明白底层系统的设计,虽然底层才是所有上层系统的根本。

  《银河帝国》读后感 2

  银河帝国系列被誉为人类历史上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在整个系列中又可以分为三部曲,分别为“基地”,“银河帝国”以及“机器人”。这三部曲既可以单独拉开来看,又可以看成整一个系列,其中充满脑洞的科学幻想以及高超的描写手法,让整个系列被称为科幻圣经。我谈一下我读《银河帝国:繁星若尘》的感受。

  在《银河帝国:繁星若尘》当中,讲述的是主人公拜伦法瑞尔在临*毕业的一天晚上,惨遭灾祸。他迫不得已逃踏上星际逃亡之旅,一路上克服千辛万苦,只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父亲一直拖他寻找的一份神秘文件,又何去何从?阴谋与谎言暗涌的银河帝国中,夹杂着权力与斗争,信念与爱情的亡命之旅,就此展开。

  关于此书的具体内容,我也不做过多的赘述,但是看完后的感觉还是值得一说。在整个宇宙这么大的篇幅,这么宏伟的世界观当中,人类显得既渺小但又伟大。作者创造了一个科技极其发达的世界,但即便是如此发达的时代,依然充斥着人类的愚昧,贪婪。他们依旧会因为利益争个头破血流,你死我亡。依旧会凭着一己之意,去凭空捏造。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所向往的'大同社会,真的可以实现吗?

  看一本书不仅仅是看一本书,还要对一本书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以及反复的理解。只有自己能把这本书搞懂,才叫真正的读完了一本书!

  《银河帝国》读后感 3

  我很爱看书,暑假里的一大乐事,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沉浸于书海中。妈妈说要给我买套书当做我的生日礼物,让我在品味书香的必读书目中挑选。在众多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相中了《银河帝国》。银河帝国?难道是银河里的帝国?我迫不及待地想看这本书。

  《银河帝国》是一套系列书,分为基地七部曲、机器人五部曲及帝国三部曲。我刚看完基地第一本,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那些“英雄”人物的智慧、魄力都让人回味无穷。

  故事从盖尔多尼克到川陀为著名的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工作开始。由于哈里·谢顿预言了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之后灭亡,他骇人听闻的言论让公共安全委员会的委员们忌惮。在审判及谈判后,哈里·谢顿带着他的手下到一颗银河边缘与世隔绝的小星球——端点星上去完成他拯救人类的计划:编写《银河百科全书》。端点星就是基地。而基地与各星球间又发生着许多故事。

  这本书中有许多人物令人钦佩。哈里·谢顿,这位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推演未来。他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并招来三万名科学家编写百科全书,以端点星为基地,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候伯·马洛是一位商业王侯,他曾经打败了科瑞尔共和国,成为人民心中的第二英雄。他掌管着控制行商的权利,他帮助基地扩张,给予基地经济资源。还有我最喜欢的塞佛·哈定,他机智又冷静,打败了安那克里昂的温尼斯,统治着四王国,成为了人民心中的第一英雄。他们有担当,敢于尝试,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有所好转。

  其实《银河帝国》还是挺深奥的,我才拜读完基地系列的第一册,其中的奥妙需要我慢慢研读。

  《银河帝国》读后感 4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十万年之间,但这种情识一直持续到他们建立了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为止。在这种机器人的帮助下,入类最终统一了银河,建立了银河帝国。

  在这个帝国建立后的1200年,一位名叫“哈里。谢顿"的年轻数学家,预言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将在300年内衰落。在银河帝国的质疑下,谢顿带领科学家们在银河边缘的端点上建立了“基地”。诚如谢顿所言,在一个多世纪后,银河帝国的边缘就开始叛乱发生战争,其中也包括端点星。但是,继哈里。谢顿之后,端点星后来的两位**塞费。哈定与侯伯。马洛却带领基地人民度过了三次危机,成为基地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而每当危机来临时,哈里。谢顿总是会在穹窟中出现,为基地人民指清一条道路,让基地*安度过难关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故事。有哈里谢顿面对法定的审判从客不迫,有银河帝国的皇帝的昏庸愚昧,有基地人民潜入敌人内部趁机发动**的机智,也各位端点星**面对帝国威助时的临危不惧。

  这本书不是告诉我们一个确切的道理,而是有几十种道理穿插其中,互相牵制。不得不说,作者阿西莫夫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才科幻作家,就像他笔下的哈里。谢顿一样伟大。

  《银河帝国》读后感 5

  最*,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银河帝国·基地》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我还是对这本书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谢顿是一个非常有预见的、愿意为了事业来奉献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学家在端点星建立起这个基地的,他用强大的科技让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这些科学家之一。他让这个基地崛起了,还用宗教来让基地更加神秘,同样,他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侯伯·马洛也十分厉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让基地扩张,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样感于击挑战权威当然,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认为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不敢有句否认。可是,权威也是人啊,谁不会有出错的时候呢?人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敢于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可是不能胡说八道or不事找事)。这样,总是会尴尬的,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软饭”(指只听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会有成为一个没有自个儿主见的人了。这是最可怕的事儿了。听家长们说: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话大脑就会生锈掉,到后来不能再运转了。所以,我们要多去独立思考,要像鸟儿一样,努力冲破鸟笼的拘束,飞向蓝天的怀抱。

  《银河帝国》读后感 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朱天悦,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现在开始准备》。说到未来,每个人心中只有一片美好的愿景;而说到意外,内心难免有些紧张。有没有想过,未来也许充满着意外。艾萨克。阿西莫夫,俄裔美籍作家,被读者誉为神一样的人,他的著作几乎覆盖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终其一生,令他引以为傲的是《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小说主要讲述了人类在银河扩张繁衍,最终建立起一个银河帝国的故事。哈里。谢顿是小说的主人公,开创心里史学这门学科,通过它而预测人类的未来动向。一切都如哈里。谢顿计划一样俨然有序的进行着。直到一个未曾预料的危机浮出水面,打乱谢顿计划,但幸运是谢顿早就为未知的危机做好了准备,终于让谢顿计划回到了正轨之上。

  我们的生活远不如谢顿计划进行得那么俨然有序,却又存在着更多意外。可能在应聘被拒;可能上学期间突遇暴雨;可能明天会突然降临一场物理考试,一切的意外令我们手足无措,我们又该怎样面对呢?

  准备,像谢顿那样做好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准备好应聘被拒的退路,早起五分钟,在泥泞的雨天,你就不会迟到;在课程结束后,及时巩固和复*,那就可以在考试时淡定做题。

  准备,并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件事,更多的是*时的日积月累。如果你在*时积累好词好句,当你在外出游玩,欣赏美丽风景时,脱口而出的不是哇塞,好漂亮而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未来未知,意外同样未知,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

  《银河帝国》读后感 7

  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通过严密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银河帝国将在未来遭遇毁灭。既然帝国的毁灭势不可挡,谢顿打算将毁灭后进入的蛮荒时期尽可能缩短,让新的文明在一千年之内孕育,接替成为下一个银河帝国。虽然领导人们对帝国的毁灭有所感知,因为文明实际上在*些年来没有大的发展,甚至在退步,但是考虑到社会政治因素,他们对此秘而不宣。为了不让谢顿预言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他们让谢顿带领十万科学家,迁移到银河帝国的一个边缘星球——端点星,去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美其名曰寻找拯救银河帝国的方法,并确定能找到,以此来安抚民心,实则是流放,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三十年过去了,端子星(基地)上的科学家们矜矜业业地执行谢顿的计划,即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将科技记录下来。端子星附*的四星球却是完全不同的局面,他们不断地发生军事冲突,想要成为当地的强者,而他们的文明已经退化到失去了核能。其中的较强者——安纳克里昂星球——则对端子星上的高科技虎视眈眈。但基地上的科学家却对这种威胁视而不见,他们依仗银河帝国的保护,觉得安纳克里昂星不敢对他们如何。但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身处帝国边缘的基地显然对于自顾不暇的银河帝国来说,已经脱离了他们的管辖范围。时任**哈定看出基地来到了生死存亡的第一个危机点,基地需要从编纂图书的老本行中**出来,进入下一个阶段,但这种主张遭到了星球上的科学家们的强烈反对。

  基地的奠基人谢顿,修建了穹窿。他曾跟后来者有过一个约定,三十年后,他将以影像的方式出现在穹窿上,揭示他的预言,或战略部署。谢顿在危机时刻出现了,他说已经预料到这将是基地面临的第一次危机,危机的出现让基地目前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是显而易见的,必然按照他的预计进行下去。而当初编纂百科全书的任务,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手段,现在基地需要正式进入一千年建造下一个银河帝国的计划中。谢顿的影像结束之后,哈里成为无可争议的当权者,即便没有谢顿的话,他也做好了武装夺取**的准备,按照谢顿预计的那般,未来势不可挡地进行下去。

  哈定利用四星球之间对于端子星的技术野心,通过星球间的游说,让四星球进入了一种互相制衡,谁也不敢擅自占有端子星的状态。端子星在这种*衡中获得了生存空间。而且他们利用科技差距,创造了科技宗教,即以一种宗教的方式,向四星球输出科技,让星球上的居民对科技宗教的神秘力量深信不疑,端子星与谢顿对他们来说,分别是天堂与上帝一般的存在。端子星对四星球的教育,建立在错误的科学基础上,即以一种混乱的方式掌握最终的结果,却始终无法参悟科技真正的原理。

  又三十年后,端子星迎来了第二次危机。安纳克里昂领导者的野心一直未曾泯灭,他想要将端子星占为己有。一次安纳克里昂星收获了一支装载高科技但受损严重的银河帝国星舰,他们想让端子星来修星舰。假若基地不肯修,他们便发起战争;假若基地修了,他们便借助这艘强大的星舰向端子星发起战争。哈定已然年迈,他同意给他们修星舰。但这一行为引起了国内某些势力的不满,怀疑哈定已经倒戈向了安纳克里昂星,打算从他手里夺取**。在内外夹击下,一场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修星舰不过是延缓了战争开始的时间。

  星舰修完后,哈定奔赴安纳克里昂星祝贺其国王成年。在安纳克里昂星,哈定被星球上的当权者软禁了,而侵略的星舰已经开赴端子星。哈定利用之前埋下的科技宗教的力量,让安纳克里昂星国内民众对当权者充满不满,认为此举是忤逆神权。而操控星舰的都是曾被派向端子星学*的传教士,他们对端子星天赋神权的意识更加强烈,星舰被控制在了宗教掌有者的手中,安纳克里昂星也被掌控在信教的民众手中,而宗教的掌有者就是端子星的当权者——哈定,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结束了。谢顿的影像在这次危机结束之后再次出现,大概就是说,地基在每次危机出现时,都会按那条唯一的路走下去,直到千年计划实现,建立新的帝国。

  哈定的年纪已经等不到第三次危机了,下一任出现的基地英雄是马洛。当时,基地已经发展出了行商的行业,即向其他星球兜售技术。马洛是行商长。基地一直沿袭的是哈定的科技宗教控制的方式,控制其他星球。等到了马洛这一代,他决定摒弃宗教控制的方式,将本来以赚钱为目的的行商,转变成用经济贸易来控制其他星球。(文明的进化史?)新事物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总是容易遭受质疑的。果然,马洛的主张受到了政治对手的反对。

  这时候,第三次危机也悄悄到来了。科瑞尔星球是一颗跟端子星存在众多冲突的星球,他们严格限制行商活动,甚至严禁传教士入境。但在行商的不断努力下,端子星还是将核能销售给了科瑞尔,用核能包装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科瑞尔星球的居民们过上了更便捷的生活,端子星也在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科瑞尔跟基地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他们在银河帝国的军事援助下,发动了对端子星的攻击。此时利用各种手段已经成为了基地领导人的马洛,对科瑞尔的攻击一直采取了退避的策略,目的是不想正面迎战引起银河帝国的注意。当然这种消极应战的方式引起国内的不满,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当然,马洛对结果早已胸有成竹。因为前几年对科瑞尔的贸易输出,早已宣告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战争期间,端子星停止了对科瑞尔的技术支持,科瑞尔星球上的居民刚开始能够为了战争忍受各种不方便。但随着战争的持续,科瑞尔国内的反对声音将越来越强,最终本国民众将会施压,今早结束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之后,马洛的领导地位已然稳固非常了。

  至此,谢顿、哈定、马洛,成为了基地人民的三位英雄。

  听说阿西莫夫在写基地系列时,借鉴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读这本书,似乎能瞥见世界文明的发展史,那些各国利益的角逐、社会的变革、经济的演变,读来感觉跟生活都很贴*。架构是虚空的,发生的事件又是“真实”的。诶,读完只觉得任重而道远啊。

  最后是摘录。

  “观看繁星闪耀的光辉,欣赏星团展现出难以置信的朦胧,好像一大群萤火虫永远禁锢在一处。”“帝国的覆亡是一件牵连甚广的大事,可没有那么容易对付。它的原因包括官僚的兴起、阶级流动的停滞、进取心的衰退、好奇心的锐减,以及其他上百种因素。”“我们见到的只是表面的强盛,仿佛帝国会延续千秋万世。然而检察长大人,腐朽的树干在被暴风吹成两截之前,看起来也仍旧保有昔日的坚稳。此时此刻,暴风已在帝国的枝干呼啸。我们利用心理史学来倾听,就能听见树枝间的叽嘎声。”

  “每个人学到的都仅仅是极零碎的片断知识,无用又无益。知识的碎片起不了作用,也不可能再传递下去,它们将遗失在世代交替的过程中。”“为什么科学家都是九流的行政人员。或许只因为他们惯于处理弹性较少的自然现象,而不懂得如何应付善变的人心。”“从头到尾,你们不是依赖权威就是仰仗古人——从来没有自立自强。”“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射,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光明磊落总有好处,尤其对那些以卖弄玄虚著称的人。”

  “每次遇到危机时,我们的行动自由便会受限,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可走。”“只要在战略性的地点,实施战略性的销售,就能在宫廷里建立起拥核的派系。”“任何宗教,出发点都是诉诸信仰和感情。

  如果将宗教当成武器,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武器不会反过来伤到自己。”

  《银河帝国》读后感 8

  《银河帝国》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艾萨克,是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之一。书里宏达而完整的世界让人惊叹不已。

  在许多年以后,地球的大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活所需,人民开始迁移到银河系中的其他星球,人类迅速统一了银河系,创造了强大的银河帝国。而帝国渐渐衰败,整个银河将陷入长时间的蛮荒时期,伟大的'心理学家哈里谢顿已经预知了未来的一切,于是开始了为期几百年的神秘计划……

  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银河帝国》里的出场人物很多,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各不相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盖尔、勇于创新的哈定、机智勇敢马洛,还有贪婪的领袖、无能的皇帝,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在神态和语言描写时,作者喜欢用夸张的修辞,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要都要溢出书来。

  合上书的时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但破坏力却非常巨大,他们毁掉一颗又一颗星球。我不禁觉得人类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万恶之源,他们破坏了生态*衡,让动物植物无家可归,他们在残害了其他生物后,又要通过**、抢劫直至战争的方式去互相残害。

  然而幸运的是,人类之中仍然有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保护整个银河系。正因为有了他们,也许许多年后银河不会变得像书中写得那般衰落吧!

  《银河帝国》读后感 9

  我对科普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凑巧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科普读物,让我兴奋不已。像刘慈欣、保罗·巴奇加卢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过,读了许多科幻小说,偶然发现了一部科幻小说——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饿虎扑食般地读了起来。

  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他是一名数学家,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且准确度为98.4%!可公共安全委员却认为哈利·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在基地即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并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终于有所好转。

  这三位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树立在我的面前,他们都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最后才能成为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我们,让我们也拥有他们三人这么优秀的品质,还会做不出那些让人头疼的`奥数题吗?还会放弃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吗?

  前几天,我做奥数题,怎么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后我一气之下把笔扔了,不再理会那道题,现在想想,我没有从其他角度去想想,并且不坚持着一直钻研它,怎么可能会做出来这道题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又仔细想了好久,最后居然做了出来并且完全正确,我高兴坏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1: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到衰的故事吗?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只有你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争取,就会有反转,甚至是成功!

  《银河帝国》读后感 10

  首先这是一套150万字的大部头,同样也世界科幻界影响最大的小说,没有之一。1965年世界科幻协会颁发了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奖项,叫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基地小说战胜了《魔戒》(也就是指环王系列),拿下了这个奖项,获得了科幻小说界最高奖项。这本书的社会影响力也是科幻小说中最大的,他影响了整正一代人的科学观。我看过这样一个记载:有一次nasa科学家开会,有人说是基地粉丝请举手,结果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这是对科学家的影响。而另外一方面,这本书还影响一个特别的人,叫拉登,911后当时英国卫报采访了拉登,拉登明确的说,“基地的组织”就是受《基地》小说起名,因为他自己干的事和基地主角一样,是一个正义的事业。所以《基地》小说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同时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最极端的大脑。

  其次,这是一本写了一生都没有写完的作品。写了整整50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个叫《惊奇世界》的杂志的主编,发现一个叫做阿西莫夫的小伙子给杂志社投稿,九次都没有成功。主编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前途,就约他吃了个饭,觉得这个小伙子有才华,就鼓励了他两句,所以阿奇莫夫就投了第十次稿。1942年五月,一部叫基地的短片小说发表了。

  阿西莫夫回忆说,他当时是受了《罗马帝国兴衰史》的启发,能不能写一步银河帝国兴衰史呢?然后在接下来的八年里,他围绕这机器搭好的框架写了很多中篇和短片小说。都在杂志上发表了,形成了一个基地的故事群落,就是后来的基地的前三部曲。写完三步曲,阿西莫夫刚好30岁。之后阿西莫夫一直没有写这个系列,因为他觉的这个系列已经完结。可读者不这么认为,一直催稿,直到一个出版社给阿西莫夫拍了5万稿费,只要动笔了00稿费就归你。

  阿西莫夫想,试试就试试呗。1982年时隔四十年之后,阿西莫夫开始续写基地,把自己新的认识写到基地里去。这就写了第四部和第五部,在一个超大的闹洞里结束了文章。这是基地写作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阿西莫夫人生的最后四年,他没有选择按照之前的系列继续讲故事,而是写了两部前传。阿西莫夫离世的时候第七步第五章刚刚开了一个头,后来找了一个大师补全了小说。就跟红楼梦一样是续写完成的。至此基地七部终于写完。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通用十篇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1

  仰望星空,天外那浩瀚的银河曾引起无数人的遐想;仰望未来,人类那未知的前途唤起许多人的猜测。而艾萨克?阿西莫夫所著的“银河帝国”系列便是其中最明亮的结晶之一。

  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本——《基地》,但已经被它那宏大的世界观和层层推进的剧情所吸引:这本书讲述的是人类开启了星际殖民运动进而统一了银河系,建立了银河帝国。一万年后,哈理?谢顿开创了能够精准推演未来的“心理史学”,从而预言出帝国即将覆灭。为了让覆灭后的文明尽快获得新生,他在帝国流放自己的'“端点星”上建立起基地,正式启动了一个伟大的拯救计划。

  实际上,我一开始读时是有点失望的,因为这本书虽美其名曰“银河帝国”,但作者对帝国和宇宙的宏观描写着墨其实很少,而更多是以许多个人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支撑来讲解帝国的政治和科技。我*惯了《三体》这种通过猎奇想象震撼心灵的硬科幻,《银河帝国》这样主要讲述人文世故的软科幻确实有些不合胃口,但是,当我深入阅读进去,发现了它的超凡魅力。

  《基地》通篇是以基地的起源和经历的三次危机为线索,串联起许多中短篇小故事。每篇都是从一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他的事迹和思想,和其他小说常用的“上帝视角”相比,这种方法表达的内容很有限,也让我初读时倍感困难。但每当里面的人物以个人的口吻、*淡的语气讲解那令人赞叹的计划,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时,这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荡气回肠,却让我领悟到一种与上帝视角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的剧情就是基地与周边王国产生冲突,以及基地的几位英雄力挽狂澜。第一次危机起因是周边四王国对基地的科技虎视眈眈,而基地军事上的弱小而难以反抗。基地的一位英雄塞弗哈定游说各国,使得他们相互猜忌进而相互制衡,谁都不敢将基地占为己有。基地又将科技以一种宗教的形式教育王国国民,于是在第二次危机,其中一个王国的执政者试图发动战争,结果尚未开战就被疯狂的教徒们瓦解。第三次危机时,一个禁止传教、售卖技术的科瑞尔星球向基地宣战,但此前基地一直与其进行科技贸易,贸易的中断使得科瑞尔星球民不聊生,于是只得结束战争。

  威慑*衡、宗教统治、经济制约,仔细一想,这些危机的解决方案都影射着现实世界,且每一个都印证了塞弗哈定的一句话:“武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确实,在联系了现实中两国之间的碰撞,我明白了有时动用武力的确未必是最佳的选择,这也让我坚信《银河帝国》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作品。

  虽然目前我仅仅读了《银河帝国?基地》,即便它的世界观和主旨还未完全展现,但是其中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绝妙的剧情发展已经深深吸引了我,这软中有硬的科幻小说也让我体会到不同凡响的快感。

  我期待着去看这一系列的其他十四本书。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2

  基地则是说写的银河系历史,是科幻小说。里边有个很牛的理论,叫心理史学,一个很牛的数学家,他发明了这个东西,通过这个,他可以预测银河系的未来。并知道了盛极一时的银河帝国将会衰亡,并将由此度过长大三万年的黑暗时间,为了将这个时间缩短到1000年,他组织了一群科学家,在银河系的边缘地方――端点星成立了一个叫基地的组织,为了对抗的银河衰亡而战斗着。

  基地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整本书由5个中短篇组成。看完这本书花了我两个下午,也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个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后差点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现在有内容都几乎不记得了。

  试着记一下,第一个叫心理史学家,然后是银河系百科全书,接着**,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书里有3个牛人,第一个就是数学家谢顿,创立了心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成立了基地。第二个就是端点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对基地虎视眈眈的四国,而且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了周围的国家。第三个人是候洛,出身于基地外的星系,最终却当上了基地的**,并用商业战败了最后的敌人,本部书就结束了。

  书是写与196几年的,所谓的科幻是那个时候的科技,其实还是差了很多,至少还没有计算机,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精彩,可预测未来的心理史学,虽说在现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国家,这段是本部书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这个人在书中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后的候洛在宗教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解决了第三次“谢顿危机”。商业打败了武力。

  记录一句话:最后使用武力的都是无能者。

  看完书有什么感想呢?

  1.作者想象力强大,尽管还是早期的科幻小说,却依然有它的魅力。这个很值得自己学*,只有让自己思维活跃,才能思考敏捷,更好的理解事物。

  2.心理史学,老实说,我很喜欢这个理论。不过很含糊,而且貌似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相对来讲,它的地不亚于机器人三大定律。可惜这本书讲得太少,谢顿也只露面几次。

  3.唉,控制思想,有如此简单么,也许,要认清很多事物,一定要充分。

  4.看下能找到下几部不,这部也只是草草看了下,感触不是很深。以后再研究。

  5.就是这样了。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3

  阿西莫夫,一个站在人类想象力之巅的男人,一个巨人,一个天才!没错,真正让我敬佩他,让我爱上《基地》这本书的,真是他那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与庞大的世界观以及一个有一个制度的精彩更迭。

  此书真正的精彩在于它运用了三个人物,将三个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逐一阐述。在这里,我不的不佩服作者的机智与远见!他将每一次制度的变革与基地人类的思想转变都始终牢牢地与一个人密切相关——哈里·谢顿。这个人物在全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连接着全书的所有重大事件,是整本书中的一条巨大线索。

  在本书的.大背景中,银河帝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银河帝国,是人类在宇宙中昌盛了整整一万多年的庞然大物!而哈里·谢顿,这个经验丰富,能够预测未来的伟大心理方程式学家,大胆地说出了银河帝国即将覆灭的预言。这个有远见并识人性的伟大学者,已经看到了政客们的丑陋嘴脸;为了保留人类最后的希望,他派了十万人到达银河边缘,建立了基地。

  最开始的基地,是一群顽固不化的老学者,他们始终信奉着当年哈里·谢顿为糊弄政客的说法——以制造百科全书至上!在面对基地周边那些缺少资源却意图吞并基地的国家,他们竟还将希望寄托于帝国。就在这个时刻,一个年轻的**出现了,他就是赛佛·哈定。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敢于创新,勇敢,强势,充满了智慧!在后来的章节中,毫无疑问,他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家与政治家,也是一个能够以信仰作为武器的宗教传士。在面对周边邻国,它采用*抑战术,是周边邻国实力均衡,让他们自己不敢轻举妄动。在面对年轻一辈的弹劾与已经一家独大的安纳克里昂王国,他将人民信仰作为武器,化解了基地的大型危机。这是第一个谢顿主线,是第一次制度的过渡!而我。也深深地被这种伟大的,充满了时代力量的做法感动了!

  时代依旧在运转,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亦或者说一个多人民多资源的聚落,离不开的,就是不断的创新与进步。在多年后,基地又一次面临到了巨大的危机;这一次,宗教战术被淘汰,新的方法出现:贸易与金钱。在此刻,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独到的目光:在发达时代。从经济本质上与人民来往贸易所得的物品上进行本质摧毁,才是真正的除掉命脉。作者将每一个时代利用一个人物来进行符合时代的做法,实属强大。

  这一次力挽狂澜的英雄是一名行商:侯伯·马洛。他是一位能言善辩,机智果断,有领袖魅力却利己主义过强的商人与政客。他的方法从根本上击败了基地的敌人,却纵容商业王侯也就是财阀在基地地出现,实乃一大错。但这里也吐出了人物的真实:人无完人。

  通篇下来,作者以知识——宗教——金钱这三大要素组成的三个大型时代来诠释了人类的进化史!而它也终究让我明白:人类的生存方式会不断进化,而止步不前的人终会毁灭;一个时代英雄的诞生是必然的,而现在的我们,也应做时代的弄潮儿!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4

  《银河帝国》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艾萨克,是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之一。书里宏达而完整的世界让人惊叹不已。

  在许多年以后,地球的大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活所需,人民开始迁移到银河系中的其他星球,人类迅速统一了银河系,创造了强大的银河帝国。而帝国渐渐衰败,整个银河将陷入长时间的蛮荒时期,伟大的心理学家哈里谢顿已经预知了未来的一切,于是开始了为期几百年的`神秘计划……

  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银河帝国》里的出场人物很多,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各不相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盖尔、勇于创新的哈定、机智勇敢马洛,还有贪婪的领袖、无能的皇帝,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在神态和语言描写时,作者喜欢用夸张的修辞,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要都要溢出书来。

  合上书的时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但破坏力却非常巨大,他们毁掉一颗又一颗星球。我不禁觉得人类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万恶之源,他们破坏了生态*衡,让动物植物无家可归,他们在残害了其他生物后,又要通过**、抢劫直至战争的方式去互相残害。

  然而幸运的是,人类之中仍然有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保护整个银河系。正因为有了他们,也许许多年后银河不会变得像书中写得那般衰落吧!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5

  一个人要在60岁依然热爱20岁热爱的东西,但不要反对相同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既能变成熟的同时,也能保持童心。阿西莫夫做到了,他的方法可以总结成“执着地爱,健忘地厌”。同时,用一生的时间,认真选择一条趋势,和趋势做朋友,它能帮你超越所有那些你厌恶的东西,给你带来所有新鲜的美好。

  过年期间因为不停的值班,所以第三次重温了这部小说(因为一个人怕黑,所以值班一直是开着灯睡觉的,而且还睡不着)。读完最后一章,仰天长叹,这真是一部有毒的小说,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三观。不得不写一篇读后感纪念一下。

  初识《基地》系列小说是在自己初中的时候,那时自己还是一个青涩少年。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书架,里面放着她爱读的所有小说,有一次上课看《卫斯理系列》被叫到办公室谈话,批评我看的书太low了。她强烈安利了这本《基地》,如果我答应不在她的课上看书就借给我读,而且还和我打了个赌“如果这本书没有卫斯理好看,以后上课随便我怎么样。”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我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

  这本书真的有毒,当时还没有出系列丛书,小说是在“译林”杂志的每季度特别期刊上刊行的,只有前三部。捧着两本杂志,看了三天三夜。看完之后,我直接去邮局订了一年的译林杂志,可是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比这本书更好看的小说了。

  这是一个肯定会输的赌。

  他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一生著书500本,是一个真正的写书狂魔,至今没有人打破他的'记录。他1920年出生在德国,3岁的时候和爸妈移民到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投稿,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又有热情又有才能,大学之后阿奇莫夫就进入了写作的喷涌期,这个喷涌期持续了一生。在72年的人生里面,阿奇莫夫*均一年写9本书(我连一篇综诉3个月都写不好),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人打破。

  阿西莫夫开始是为了兴趣写作,30岁之前,他发了很多文章,在科幻界很有名,却没有赚什么钱。下班之后咬着牙写作,直到1961年,当时有一个出版社把他写的零散的故事整理成三本书,同一起名叫《基地三部曲》重新出版,这一下轰动世界,名利双收,从此辞职回家专心写作。

  阿西莫夫写科幻小说就跟我们吃饭这么容易,有一次综艺节目阿西莫夫为了证明自己有才,就拿来打字机,三十分钟现场写了一部小说,写完之后看看质量不错,就直接发表了,真是努力过才知道天赋有多么重要啊。

  1988年的时候阿西莫夫已经是世界科幻界的最著名的作家了,他一共得了六次雨果奖,也得了星云奖终生成就大师,这两个将是世界科幻的最高奖项了,当时人们用阿西莫夫的名字来命名杂志,用阿西莫夫模块来命名机器人的人机安全性,还有阿西莫夫在小说提出的人机三大定律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概念。但这时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但在这时他宣布开始续写基地,阿西莫夫表示留给我的时间不多,希望我能写到最后,他希望自己在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在写作。如果死的时候能胖的一下倒在打字机上,头卡在键盘上就好了。遗憾的是阿西莫夫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最后还是因为身体虚弱被送到医院,不久就离世了。

  阿西莫夫的一生都在写做,早年是靠兴趣写作,中年被读者和社会推着写,老年是自己主动要写。阿西莫夫把最后时间留给了基地这不小说,是因为伟人在老的时候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著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爱因斯坦追求统一场论,孔子追求一以贯之,在文学上,阿西莫夫也在追求自己的同一场论,阿西莫夫一生著作无数,但有三个系列是最重要的“机器人系列”“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他希望用最后的故事把这三个故事变成一个整体。公元30世纪到公元2000世纪的故事连接成了一个宏大整体。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6

  《基地》这本收被称为“永恒的科幻经典”。本书作者阿西莫夫,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预测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所有人都在强力挽回,一时间内,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三个主人公之间也发生了一些茅盾。

  首先,我觉得阿西莫夫的写作手法十分新颖,明明三个主人公没有一点关系,中间相隔了数十年左右,但把整本书看下来,却觉得这是个完整的故事,后来发现,是百科全书的一些段落将他们串在一起。这种手法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其次,我觉得谢顿的目光十分深远,他仿佛已经彻底将“死”字看透了。然而,他的责任感很强。“吾事已毕”从此话中可以看出整个事情的流程对他而言仿佛像某个人从一开始给他下达的一个任务或者命令罢了,带给读者的有一种深不可测,像天气那般难以捉摸的感受。

  说起责任马洛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书中最后一段“未来关我什么事……就留给那些继任者吧。”马洛的性格从表面来看貌似与谢顿差不多——完成任务。实际上吧,有些不同,马洛更明显对未来的事更加漠不关心一些,认为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够了,其实太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无需考虑:反正又不是我的事,给人说不出的感受。

  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责任感很强的人,如:老师。他想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什么方法吧,责任感显然很重,而并非完成任务。

  阿西莫夫的'重要科幻感不会让人看了太夸张,而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他说“女士们,先生们,世界上只有一个阿西莫夫。

  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阿西莫夫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恒的丑恶。

  从人类出现文明的那一天开始,文明就在不断地发展着,建立了千百个帝国几立在不同的时代。一切都在发展着,惟有人性不变的丑恶。

  当社会风雨飘摇,这个帝国银河快要崩溃的时刻,人们并不是团结起来去追求和*,而是懦弱地像蜗牛那样缩进了壳中,或者出手去伤害他人,打碎他人的“壳”,但他们并不知道,总会有比自己更加强大和更加卑鄙的人来打碎自己的壳。这就像清朝之后动荡不安的民国,文明的发展就这样被按了停止键。“大鱼吃鱼,小鱼吃虾米”的这条铁律才是永恒不变的。

  人们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和“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他们像一盘散沙般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水出现把他们“粘合”起来。

  就在这个极其危急,关乎人类命运的时刻。谢顿出现了,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尽管只是一丝渺茫的曙光。然而,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出现而团结起来,只有两个基地里的人们在孤独地支撑着银河帝国。人们还是像从前那样,像那些千百万年前的人一样,自私、贪婪。

  其实在罗马、奥斯曼和蒙古这些帝国的身上都有着银河帝国的影子,人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阿西莫夫看见了。可人们何时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让人性成为“永恒的美丽”。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7

  这篇文章是基地系列的第五篇,讲述了基地的崔维兹议员寻找地球的故事。紧接着上一篇《基地边缘》中提到的寻找地球的问题。

  首先是去到了一个古老的星球康普隆,发生了一段小插曲,被康普隆官方扣留,然后通过一个神话学家得到了三个太空族星球的坐标。

  接下来就是分别去到了这三个星球,经历的一系列冒险。第一个星球奥罗拉已经荒芜,没有什么发现。第二个星球索拉利,遇到了雌雄同体的索拉利人,并且带走了一个索拉利小孩菲龙。第三个星球梅尔波美尼亚,得到了重要的线索,其它47个太空族世界的坐标。但是并没有去到这些星球。而且通过球心圆的方法想到了阿尔法行星。然后在阿尔法经历的冒险之后去到了最后的行星,地球。并且发现了在月球上的机器人丹尼尔。丹尼尔解释了一切的`原因。至此寻找地球的旅程结束。

  贯穿整篇的一个主题就是盖亚星系方案是否是好的。一开始通过崔维兹和宝绮丝的辩论,来讨论了独立体与盖亚的问题,并且讨论了很多次,大段的对话描写。到终篇得出结论。算是贯穿是全篇的主题。

  在故事情节上,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情节。分别对应五个星球。其中场景的切换也比较连贯合理,一开始根据上一篇故事的线索去到康普隆,然后得到三个新的线索,一一解开线索,去到三个星球。以后呼应康普隆上提到的一个伏笔,使用球心法找到阿尔法星,这里有点奇怪的,似乎并没有明确怎么确定了地球的坐标。待发现地球之后,设计了一个失败,然后又有新的转折的桥段,感觉有点生硬。最后故事来到月球,解开谜团,故事结束。

  在人物的刻画方面。主要有三个人物,崔维兹,宝绮丝和裴洛拉特。

  另外一个重要人物索拉利人菲龙,更像是任务人物,起到一定的故事推动作用。其它的就是在各个星球遇到的人物。

  总体来看,通过寻找地球这个主线任务牵引,来达到讨论盖亚星系是否正确的问题,其中设置的几个场景都是处于相对孤立的位置,对应孤立体。通过崔维兹和宝绮丝之间关系的改善来表现崔维兹对盖亚的逐渐认同。

  我理解科幻小说更多的是展现科学的想象,把读者带到神奇而合理的幻想之中。文中对不同星球环境的描写以及其中人物与环境的互动,给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估计星球的诡异和奇特。并且有科学的合理性,有一定的代入感。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8

  很久没有迷恋一部小说了。

  《基地》系列让我重新发现了阅读的乐趣。

  在印象中,科幻小说很少以“数学”作为故事的根基的,一般的科幻小说家都小心翼翼的避免碰上数学这个麻烦的题材。

  而《基地》正是以数学作为整个小说的基本线索,尽管在小说中,阿西莫夫称之为“心理史学”,一门从来没有过的,似乎永远也不可能有的学科。

  “心理史学”本质上是一门通过数学的方法预测人类历史的学科,而人类历史在概念上体现为每个人的心理行为的总和。“心理史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热力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即尽管个体的行为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但是这些个体构成的总和,在统计的意义上,是可以预测的。

  统计预测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样本空间足够大,使得个体的行为足以被忽略,另一个是预测的结论不被统计的个体所知,否则将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使得预测失效。

  从现在的科学发展来看,所谓的“心理史学”当然是不可能出现的。“心理史学”依赖的基础是决定论的分析方法,适合简单的系统。但是,对于一个由人的心理行为构成的'复杂系统而言,这种方法难以适用。

  复杂系统最直观的说明就是所谓的“蝴蝶效益”: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将通过不断的扩散,从而完全改变系统的结果。

  对于心理史学而言,这意味着个体的行为不再是可以忽略的。事实上,阿西莫夫后来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9

  作为科幻小说家排行第一的阿西莫夫,他在作品中制定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现已修订为四大定律)至今仍为科学界所用。他笔下的作品归为三个系列,其中以银河帝国系列最为科幻迷熟知。此次再版,必须收藏!

  话说,刚一入手此书我就迫不及待开读,在阅读中体会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柳暗花明的转机,在千钧一发、绝处逢生时所彰显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智慧及魄力,都不由得让你欲罢不能,大有一气读完地欲望。从宗教统治到贸易行商统治,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预示着现实中人类社会集团的`演变过程。

  掩卷回味,偷笑中惊觉此书乃是披着科幻外衣的一部政治小说呀,书中提到的那些政治手腕和外交手段时至今日依旧可圈可点!忽然间,我很期待银河帝国系列能够拍成电影,那绝对是不亚于星战系列和星际系列的荡气回肠的大作。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10

  这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本书,开头便描述了神一样的哈利。谢顿博士正在同一位数学家探讨以川坨为首都,涵盖了整个银河系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谢顿博士自创的一门可以用数学工具计算未来的“心理史学”式,那位数学家惊奇地发现:整个帝国居然会在第三个世纪后全面瓦解!

  当今,川坨上的高级人员早已知晓这个预言,于是自作聪明地把谢顿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预料到的地点:端点星。在那儿,人们将进行一项为复兴帝国而编写的《银河百科全书》的计划:谢顿计划。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笔十分简练,却又处处埋着伏笔,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谢顿计划”中的谢顿危机为线索,将读者拉入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发现书中看似无解问题的破绽,用巧妙的笔法勾出几位“智者”,由他们带你解释真正的答案。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力超群,给读者徐徐展开银河帝国的画卷。

  我不禁想,如此强大的银河帝国存活了几万年之久,却由于人们的忘我娱乐与君王的腐败而土崩瓦解,那么我们的当今社会则绝对是无比幸福的啊。在庞杂繁复的政治中心里,没有明显的腐化不是非常难得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黄金岁月”啊。同时,我们不能像基地开始建设的五十年里一样无比封建、专注于过去,而要向发动革命的赛佛。哈定**学*他,学*他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微风钻进卧室,悄悄地*复我好动的心灵。“武力是弱者的最后手段。”我一遍遍地想着哈定**的名言,默默地告诫自己、警示自己。

  阿西莫夫的作品无比宏大,令我叹为观止,但我认为他最杰出的作品,还属《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实用5篇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1

  不同于《银河帝国》的前两部,这部书是第一次看,只能说,非常的精彩,推翻了很多我在第一第二部中的猜测。

  在第二部《银河帝国·基地与帝国》中,我猜测谢顿所指的第二帝国应该是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坚强的政治体系。而在这第三部中,证明了我的猜测是错误的。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解释,所谓的第二帝国将会由心理学家来执掌整个帝国的领导权,这样的帝国才会更加的和*而长久。然而,就算这是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的解释,我现在也不敢确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谢顿计划中的第二帝国。毕竟,全书的反转太多了,保不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反转。

  文中有两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其一,艾嘉蒂娅在逃往川陀的时候在售票机上买票,阿西莫夫对这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买票的过程与今天火车站的售票机买票别无二致。科幻小说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重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敢说在全世界,但就全中国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无纸化的社会。书中所描绘的售票机自主买票那都算是过时的操作了,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出行都是网络购票,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其二,书中提到的艾嘉蒂娅使用的听写机,这个我们今天移动端的语音输入的功能是高度一致的。小说情节与现实交互,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将骡对第二基地的寻找,第二部分将的则是第一基地对第二基地的寻找。不论是骡还是第一基地,其实都是想要摧毁第二基地。骡想摧毁第二基地是因为第二基地会阻挡他的霸权扩张,这个非常好理解;而第一基地想摧毁第二基地,这个就有一点复杂了。其实,大部分第一基地的人都非常依赖第二基地的存在,他们视第二基地为实现谢顿计划的底牌,这种依赖之强,以至于让他们丧失了进取奋斗之心。但与此同时,第一基地的另外一部分人是非常抗拒第二基地的,他们觉得第二基地的存在使得他们的行为宛若提线木偶,没有半分身而为人的自尊。而在本书的最后,他们似乎也达成所愿了,端点星上不再有第二基地的人,第一基地依旧还是达成谢顿计划的核心力量,殊不知,这也是第二基地想要达成的。

  对于第二基地位置的探索,从第二部就已经开始了,在第三部的结局中,终于是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反推,其实,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社会学,甚至是第一发言者所说的“诗意”的角度来解读,第二基地的位置都指向一个地方——昔日帝国的中枢,川陀。这真的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再联系一下第二部中艾布林和第三部中拜耳·程尼斯在得知第二基地所在地时的反映,一切早有伏笔。

  现在,第一基地自觉摧毁了第二基地,而这也恰好是第二基地的目的所在,他们再次隐身于幕后,作为谢顿的幽灵之手把控全局。第一基地已经有了自己的心理学家和精神杂讯仪,已有的东西真的会如同第二基地猜测的一样被时间洪流所遗忘吗?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是否终有一战?迄今为止,仍有众多未解之谜等着读者继续翻阅下文。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2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

  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3

  一个人要在60岁依然热爱20岁热爱的东西,但不要反对相同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既能变成熟的同时,也能保持童心。阿西莫夫做到了,他的方法可以总结成“执着地爱,健忘地厌”。同时,用一生的时间,认真选择一条趋势,和趋势做朋友,它能帮你超越所有那些你厌恶的东西,给你带来所有新鲜的美好。

  过年期间因为不停的值班,所以第三次重温了这部小说。读完最后一章,仰天长叹,这真是一部有毒的小说,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三观。不得不写一篇读后感纪念一下。

  初识《基地》系列小说是在自己初中的时候,那时自己还是一个青涩少年。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书架,里面放着她爱读的所有小说,有一次上课看《卫斯理系列》被叫到办公室谈话,批评我看的书太low了。她强烈安利了这本《基地》,如果我答应不在她的课上看书就借给我读,而且还和我打了个赌“如果这本书没有卫斯理好看,以后上课随便我怎么样。”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我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

  这本书真的有毒,当时还没有出系列丛书,小说是在“译林”杂志的每季度特别期刊上刊行的,只有前三部。捧着两本杂志,看了三天三夜。看完之后,我直接去邮局订了一年的译林杂志,可是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比这本书更好看的小说了。

  这是一个肯定会输的赌。

  他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一生著书500本,是一个真正的写书狂魔,至今没有人打破他的记录。他1920年出生在德国,3岁的时候和爸妈移民到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投稿,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又有热情又有才能,大学之后阿奇莫夫就进入了写作的喷涌期,这个喷涌期持续了一生。在72年的人生里面,阿奇莫夫*均一年写9本书(我连一篇综诉3个月都写不好),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人打破。

  阿西莫夫开始是为了兴趣写作,30岁之前,他发了很多文章,在科幻界很有名,却没有赚什么钱。下班之后咬着牙写作,直到1961年,当时有一个出版社把他写的零散的故事整理成三本书,同一起名叫《基地三部曲》重新出版,这一下轰动世界,名利双收,从此辞职回家专心写作。

  阿西莫夫写科幻小说就跟我们吃饭这么容易,有一次综艺节目阿西莫夫为了证明自己有才,就拿来打字机,三十分钟现场写了一部小说,写完之后看看质量不错,就直接发表了,真是努力过才知道天赋有多么重要啊。

  1988年的时候阿西莫夫已经是世界科幻界的最著名的作家了,他一共得了六次雨果奖,也得了星云奖终生成就大师,这两个将是世界科幻的最高奖项了,当时人们用阿西莫夫的名字来命名杂志,用阿西莫夫模块来命名机器人的人机安全性,还有阿西莫夫在小说提出的人机三大定律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概念。但这时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

  但在这时他宣布开始续写基地,阿西莫夫表示留给我的时间不多,希望我能写到最后,他希望自己在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在写作。如果死的时候能胖的一下倒在打字机上,头卡在键盘上就好了。遗憾的是阿西莫夫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最后还是因为身体虚弱被送到医院,不久就离世了。

  阿西莫夫的一生都在写做,早年是靠兴趣写作,中年被读者和社会推着写,老年是自己主动要写。阿西莫夫把最后时间留给了基地这不小说,是因为伟人在老的时候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著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爱因斯坦追求统一场论,孔子追求一以贯之,在文学上,阿西莫夫也在追求自己的同一场论,阿西莫夫一生著作无数,但有三个系列是最重要的“机器人系列”“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他希望用最后的故事把这三个故事变成一个整体。公元30世纪到公元2000世纪的故事连接成了一个宏大整体。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4

  这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本书,开头便描述了神一样的哈利·谢顿博士正在同一位数学家探讨以川坨为首都,涵盖了整个银河系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谢顿博士自创的一门可以用数学工具计算未来的“心理史学”式,那位数学家惊奇地发现:整个帝国居然会在第三个世纪后全面瓦解!

  当今,川坨上的高级人员早已知晓这个预言,于是自作聪明地把谢顿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预料到的地点:端点星。在那儿,人们将进行一项为复兴帝国而编写的《银河百科全书》的计划:谢顿计划。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笔十分简练,却又处处埋着伏笔,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谢顿计划”中的谢顿危机为线索,将读者拉入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发现书中看似无解问题的破绽,用巧妙的笔法勾出几位“智者”,由他们带你解释真正的答案。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力超群,给读者徐徐展开银河帝国的画卷。

  我不禁想,如此强大的银河帝国存活了几万年之久,却由于人们的忘我娱乐与君王的腐败而土崩瓦解,那么我们的当今社会则绝对是无比幸福的啊。在庞杂繁复的政治中心里,没有明显的腐化不是非常难得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黄金岁月”啊。同时,我们不能像基地开始建设的五十年里一样无比封建、专注于过去,而要向发动革命的赛佛。哈定**学*他,学*他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微风钻进卧室,悄悄地*复我好动的心灵。“武力是弱者的最后手段。”我一遍遍地想着哈定**的名言,默默地告诫自己、警示自己。阿西莫夫的作品无比宏大,令我叹为观止,但我认为他最杰出的作品,还属《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5

  《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的第二本,饶有兴趣地读完《基地》之后,我发现《基地与帝国》的结构跟前一本有很大的不同,《基地》都是中篇小说,一篇讲述一个故事,彼此之间既独立又有关联,而且以情节为主,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并不鲜明,两任**之间实际上还有不少相似性。而《基地与帝国》中,除了匆匆了结贝尔·里欧思之后,就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骡身上,从此开始了长篇的写作。说到这里,里欧思这个炮灰真可怜,本来是帝国难得一见的将才,年轻强悍、富有魅力且忠心耿耿,就因为“以活生生的意志对抗幽灵之手”,结果看似轰轰烈烈的攻势就如同风中蜡烛一样,无声无息地熄灭了。

  当然《将军》篇章还是有着很多内容的,拉珊·迪伐斯在孤立无援之下采取的种种英雄行为,基地本身走向腐化与专制,独立行商的兴起和反抗,以迪伐斯死于矿区所代表的矛盾加剧等等,但是因为骡的强大光环,和作者对他的大篇着墨,这些人物和情节的光彩都轻易被湮灭了。骡是迄今为止谢顿计划中的一个最大的变数,也是作者迄今为止最花心力描写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阿西莫夫对其如此偏爱,除了哈里·谢顿,这是占了基地系列篇幅最长的一个人物。也许是骡有着奇异的精神力量,而这跟神秘的第二基地,甚至其后的大谜团盖娅有着本质的联系。)骡是个相貌丑陋怪异的突变种,从小就是孤儿,当他备受欺凌和歧视地长大,并发现自己拥有改变他人情感的独特力量,他自然而然地想要报复社会——通过称霸整个银河,让所有人在他脚下匍匐。

  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拥有行吟诗人般多愁善感的心灵、浓重的自卑感和与此相对的要将一切袒露出来的高傲,也因此他用“骡”这个暗示自己残缺又带着侮辱性的名字命名自己(也许就是他小时候被人取的绰号),总之,他要这个难听的名字响彻银河的上空,要人人或热爱或惧怕这个名字。当他用计假扮小丑结识杜伦夫妇,从而施展自己混入基地,并影响基地的计划时,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不歧视他,并对他充满同情和好感的女人——贝泰,也因此沦陷,而导致他消灭两个基地的计划破产。我相信,骡在贝泰面前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接*他自己的内心。他描绘的骡,是个理想中的高头大马巨搫——身材魁梧、勇武过人、毫无畏惧,唯一一样的,是他们一样拥有异能。而这个在贝泰面前时时瑟瑟发抖、有着不切实际浪漫想法和夸张言语的骡,也许正是小时候,一个时时被人欺负、渴望母亲无私关爱的马巨搫。两者都是他,只是后一者,他成年以后,就不会再在人前表露,或者是仅仅在把面前这些趾高气扬的人当成失败者和臣仆时表现出来,以满足心里的高傲和讽刺。他自己说过:“这是我的弱点,我希望别人了解我。” 贝泰察觉了他的身份,并设法杀死了查处第二基地真相的艾布林·米斯。使得骡无法进击第二基地。这是他遭遇的一个重大失败,另一个重大失败也随之而来,他发现贝泰并不爱他,实际上,她厌恶他,骡费劲心力创建的辉煌帝国,对她而言是“迅速而卑贱的”,而且“我们已经击败了你,我死也瞑目”。

  So,事业和情感的双重打击,但是骡并没有报复她,也没有回转她使之成为自己的禁脔,只是因为他的善良和骄傲。事实上,我对骡和骡所建立的帝国自始至终没有恶感,他很少伤害人命,他所建立的帝国,结束了银河间长期的战乱,使*民百姓得以安宁的生活。但,骡有一个,或者说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他无法生育,也就无法确定帝国的下任统治者,特别是有着他这样能控制人类的人;二、他很荏弱,寿命连常人一半都不到。所以他建立的帝国只是沙堆上的宫殿,注定面临失败的命运。一个伤感的故事!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精选五篇)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1

  《银河帝国》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艾萨克,是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之一。书里宏达而完整的世界让人惊叹不已。

  在许多年以后,地球的大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活所需,人民开始迁移到银河系中的其他星球,人类迅速统一了银河系,创造了强大的银河帝国。而帝国渐渐衰败,整个银河将陷入长时间的蛮荒时期,伟大的心理学家哈里谢顿已经预知了未来的一切,于是开始了为期几百年的神秘计划……

  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银河帝国》里的出场人物很多,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各不相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盖尔、勇于创新的哈定、机智勇敢马洛,还有贪婪的'领袖、无能的皇帝,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在神态和语言描写时,作者喜欢用夸张的修辞,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要都要溢出书来。

  合上书的时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但破坏力却非常巨大,他们毁掉一颗又一颗星球。我不禁觉得人类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万恶之源,他们破坏了生态*衡,让动物植物无家可归,他们在残害了其他生物后,又要通过**、抢劫直至战争的方式去互相残害。

  然而幸运的是,人类之中仍然有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保护整个银河系。正因为有了他们,也许许多年后银河不会变得像书中写得那般衰落吧!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2

  《银河帝国·基地》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本书,开头便描述了神一样的哈利。谢顿博士正在同一位数学家探讨以川坨为首都,涵盖了整个银河系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谢顿博士自创的一门可以用数学工具计算未来的“心理史学”式,那位数学家惊奇地发现:整个帝国居然会在第三个世纪后全面瓦解!

  当今,川坨上的高级人员早已知晓这个预言,于是自作聪明地把谢顿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预料到的地点:端点星。在那儿,人们将进行一项为复兴帝国而编写的《银河百科全书》的计划:谢顿计划。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笔十分简练,却又处处埋着伏笔,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谢顿计划”中的谢顿危机为线索,将读者拉入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发现书中看似无解问题的破绽,用巧妙的笔法勾出几位“智者”,由他们带你解释真正的答案。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力超群,给读者徐徐展开银河帝国的画卷。

  我不禁想,如此强大的银河帝国存活了几万年之久,却由于人们的忘我娱乐与君王的腐败而土崩瓦解,那么我们的当今社会则绝对是无比幸福的啊。在庞杂繁复的政治中心里,没有明显的腐化不是非常难得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黄金岁月”啊。同时,我们不能像基地开始建设的五十年里一样无比封建、专注于过去,而要向发动革命的赛佛。哈定**学*他,学*他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微风钻进卧室,悄悄地*复我好动的心灵。“武力是弱者的最后手段。”我一遍遍地想着哈定**的名言,默默地告诫自己、警示自己。

  阿西莫夫的作品无比宏大,令我叹为观止,但我认为他最杰出的作品,还属《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3

  银河帝国,一个遥不可及的帝国,在《银河帝国·基地》中,讲述了一个银河帝国由科技发达、富裕 到逐渐衰亡的过程。

  在银河帝国银河纪元11988年,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等他成为老人时,已是一名数学家,他预测出银河帝国将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准确度98.4%!公共安全委员会认为哈里·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

  在基地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有所好转。

  哈里·谢顿、塞佛·哈定与侯伯·马洛有着相同的性格: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等。这些性格的体现在书中无处不在。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原本并不认识,最后才能成为基础的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若我们能有他们三人的好品质,能出现没解出的难题就把笔一扔放弃的情景吗?能出现妈妈吩咐的事没完成被妈妈骂而不服气的心态吗?能有数学题的多个答题,多种列式方法吗?

  并不能。

  所以我们生活中缺的就是这种精神与品质。再想想前几天,我在画水彩,人们的手部怎么也画不好,不是手指扭歪,就是比例不正。画一次就满地改一次,带着负面情绪越改越差,越改越丑,我也丝毫不顾擦橡皮的力度了。生气地使劲儿一擦,纸破了,不等上身人物的比例多完全完美也没用了。我沮丧地往床上摊,不顾那幅比损坏也画了。

  要是我能把手改一改,不按样品画,是不是就尷了?要是我坚持地画它,是否就成功了呢?敢于尝试,坚定,坚持不懈,其中我一点也没做到。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坠衰的故事吗?不,它还说明了科技与数学在渐渐发达,变强,但耗用太大了,会使国家不幸。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4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十万年之间,但这种情识一直持续到他们建立了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为止。在这种机器人的帮助下,入类最终统一了银河,建立了银河帝国。

  在这个帝国建立后的1200年,一位名叫“哈里。谢顿"的年轻数学家,预言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将在300年内衰落。在银河帝国的质疑下,谢顿带领科学家们在银河边缘的端点上建立了“基地”。诚如谢顿所言,在一个多世纪后,银河帝国的边缘就开始叛乱发生战争,其中也包括端点星。但是,继哈里。谢顿之后,端点星后来的两位**塞费。哈定与侯伯。马洛却带领基地人民度过了三次危机,成为基地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而每当危机来临时,哈里。谢顿总是会在穹窟中出现,为基地人民指清一条道路,让基地*安度过难关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故事。有哈里谢顿面对法定的审判从客不迫,有银河帝国的皇帝的昏庸愚昧,有基地人民潜入敌人内部趁机发动**的机智,也各位端点星**面对帝国威助时的临危不惧。

  这本书不是告诉我们一个确切的道理,而是有几十种道理穿插其中,互相牵制。不得不说,作者阿西莫夫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才科幻作家,就像他笔下的哈里。谢顿一样伟大。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5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

  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7)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汇总5篇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1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2

  仰望星空,天外那浩瀚的银河曾引起无数人的遐想;仰望未来,人类那未知的前途唤起许多人的猜测。而艾萨克?阿西莫夫所著的“银河帝国”系列便是其中最明亮的结晶之一。

  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本——《基地》,但已经被它那宏大的世界观和层层推进的剧情所吸引:这本书讲述的是人类开启了星际殖民运动进而统一了银河系,建立了银河帝国。一万年后,哈理?谢顿开创了能够精准推演未来的“心理史学”,从而预言出帝国即将覆灭。为了让覆灭后的文明尽快获得新生,他在帝国流放自己的“端点星”上建立起基地,正式启动了一个伟大的拯救计划。

  实际上,我一开始读时是有点失望的,因为这本书虽美其名曰“银河帝国”,但作者对帝国和宇宙的宏观描写着墨其实很少,而更多是以许多个人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支撑来讲解帝国的政治和科技。我*惯了《三体》这种通过猎奇想象震撼心灵的硬科幻,《银河帝国》这样主要讲述人文世故的软科幻确实有些不合胃口,但是,当我深入阅读进去,发现了它的超凡魅力。

  《基地》通篇是以基地的起源和经历的三次危机为线索,串联起许多中短篇小故事。每篇都是从一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他的事迹和思想,和其他小说常用的“上帝视角”相比,这种方法表达的内容很有限,也让我初读时倍感困难。但每当里面的人物以个人的口吻、*淡的语气讲解那令人赞叹的计划,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时,这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荡气回肠,却让我领悟到一种与上帝视角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的剧情就是基地与周边王国产生冲突,以及基地的几位英雄力挽狂澜。第一次危机起因是周边四王国对基地的科技虎视眈眈,而基地军事上的弱小而难以反抗。基地的一位英雄塞弗哈定游说各国,使得他们相互猜忌进而相互制衡,谁都不敢将基地占为己有。基地又将科技以一种宗教的形式教育王国国民,于是在第二次危机,其中一个王国的执政者试图发动战争,结果尚未开战就被疯狂的教徒们瓦解。第三次危机时,一个禁止传教、售卖技术的科瑞尔星球向基地宣战,但此前基地一直与其进行科技贸易,贸易的中断使得科瑞尔星球民不聊生,于是只得结束战争。

  威慑*衡、宗教统治、经济制约,仔细一想,这些危机的解决方案都影射着现实世界,且每一个都印证了塞弗哈定的一句话:“武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确实,在联系了现实中两国之间的碰撞,我明白了有时动用武力的确未必是最佳的选择,这也让我坚信《银河帝国》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作品。

  虽然目前我仅仅读了《银河帝国·基地》,即便它的世界观和主旨还未完全展现,但是其中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绝妙的剧情发展已经深深吸引了我,这软中有硬的科幻小说也让我体会到不同凡响的快感。

  我期待着去看这一系列的其他十四本书。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3

  我对科普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凑巧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科普读物,让我兴奋不已。像刘慈欣、保罗·巴奇加卢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过,读了许多科幻小说,偶然发现了一部科幻小说——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饿虎扑食般地读了起来。

  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他是一名数学家,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且准确度为98。4%!可公共安全委员却认为哈利·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在基地即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并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终于有所好转。

  这三位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树立在我的面前,他们都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最后才能成为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我们,让我们也拥有他们三人这么优秀的品质,还会做不出那些让人头疼的奥数题吗?还会放弃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吗?

  前几天,我做奥数题,怎么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后我一气之下把笔扔了,不再理会那道题,现在想想,我没有从其他角度去想想,并且不坚持着一直钻研它,怎么可能会做出来这道题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又仔细想了好久,最后居然做了出来并且完全正确,我高兴坏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1: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到衰的故事吗?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只有你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争取,就会有反转,甚至是成功!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4

  我对科普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凑巧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科普读物,让我兴奋不已。像刘慈欣、保罗・巴奇加卢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过,读了许多科幻小说,偶然发现了一部科幻小说――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饿虎扑食般地读了起来。

  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他是一名数学家,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且准确度为98.4%!可公共安全委员却认为哈利・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在基地即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并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终于有所好转。

  这三位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树立在我的面前,他们都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最后才能成为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我们,让我们也拥有他们三人这么优秀的品质,还会做不出那些让人头疼的奥数题吗?还会放弃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吗?

  前几天,我做奥数题,怎么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后我一气之下把笔扔了,不再理会那道题,现在想想,我没有从其他角度去想想,并且不坚持着一直钻研它,怎么可能会做出来这道题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又仔细想了好久,最后居然做了出来并且完全正确,我高兴坏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1: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到衰的故事吗?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只有你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争取,就会有反转,甚至是成功!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5

  一个人要在60岁依然热爱20岁热爱的东西,但不要反对相同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既能变成熟的同时,也能保持童心。阿西莫夫做到了,他的方法可以总结成“执着地爱,健忘地厌”。同时,用一生的时间,认真选择一条趋势,和趋势做朋友,它能帮你超越所有那些你厌恶的东西,给你带来所有新鲜的美好。

  过年期间因为不停的值班,所以第三次重温了这部小说(因为一个人怕黑,所以值班一直是开着灯睡觉的,而且还睡不着)。读完最后一章,仰天长叹,这真是一部有毒的小说,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三观。不得不写一篇读后感纪念一下。

  初识《基地》系列小说是在自己初中的时候,那时自己还是一个青涩少年。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书架,里面放着她爱读的所有小说,有一次上课看《卫斯理系列》被叫到办公室谈话,批评我看的书太low了。她强烈安利了这本《基地》,如果我答应不在她的课上看书就借给我读,而且还和我打了个赌“如果这本书没有卫斯理好看,以后上课随便我怎么样。”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我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

  这本书真的有毒,当时还没有出系列丛书,小说是在“译林”杂志的每季度特别期刊上刊行的,只有前三部。捧着两本杂志,看了三天三夜。看完之后,我直接去邮局订了一年的译林杂志,可是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比这本书更好看的小说了。

  这是一个肯定会输的赌。

  他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一生著书500本,是一个真正的写书狂魔,至今没有人打破他的记录。他1920年出生在德国,3岁的时候和爸妈移民到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投稿,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又有热情又有才能,大学之后阿奇莫夫就进入了写作的喷涌期,这个喷涌期持续了一生。在72年的人生里面,阿奇莫夫*均一年写9本书(我连一篇综诉3个月都写不好),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人打破。

  阿西莫夫开始是为了兴趣写作,30岁之前,他发了很多文章,在科幻界很有名,却没有赚什么钱。下班之后咬着牙写作,直到1961年,当时有一个出版社把他写的零散的故事整理成三本书,同一起名叫《基地三部曲》重新出版,这一下轰动世界,名利双收,从此辞职回家专心写作。

  阿西莫夫写科幻小说就跟我们吃饭这么容易,有一次综艺节目阿西莫夫为了证明自己有才,就拿来打字机,三十分钟现场写了一部小说,写完之后看看质量不错,就直接发表了,真是努力过才知道天赋有多么重要啊。

  1988年的时候阿西莫夫已经是世界科幻界的最著名的作家了,他一共得了六次雨果奖,也得了星云奖终生成就大师,这两个将是世界科幻的`最高奖项了,当时人们用阿西莫夫的名字来命名杂志,用阿西莫夫模块来命名机器人的人机安全性,还有阿西莫夫在小说提出的人机三大定律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概念。但这时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但在这时他宣布开始续写基地,阿西莫夫表示留给我的时间不多,希望我能写到最后,他希望自己在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在写作。如果死的时候能胖的一下倒在打字机上,头卡在键盘上就好了。遗憾的是阿西莫夫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最后还是因为身体虚弱被送到医院,不久就离世了。

  阿西莫夫的一生都在写做,早年是靠兴趣写作,中年被读者和社会推着写,老年是自己主动要写。阿西莫夫把最后时间留给了基地这不小说,是因为伟人在老的时候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著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爱因斯坦追求统一场论,孔子追求一以贯之,在文学上,阿西莫夫也在追求自己的同一场论,阿西莫夫一生著作无数,但有三个系列是最重要的“机器人系列”“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他希望用最后的故事把这三个故事变成一个整体。公元30世纪到公元2000世纪的故事连接成了一个宏大整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