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生命

谈生命读后感1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这句出自作家冰心的《谈生命》。这是一篇谈论关于生命的文章,描绘了生命的一切,它的意义,它的作用,它的美好,以及使用它的方法,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作者把生命比作河流,写出了它的汹涌澎湃,写出了它的幽静。它让河流的声音,当作生命里唯一的话语。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作者把生命比作树,让树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了生命的'灵魂,也写出了树对生命的渴望。

  生命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是过程,无论成功、失意、辉煌、落魄、绚烂、安静,都是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创造了快乐和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要珍惜生命的每一次快乐和每一次痛苦

  生命本来是一趟没有意思的旅程,关键是你如何让它赋予意义……我们在宇宙中,没有努力,一切都没有可能。经历的苦痛,永远比幸福更好,因为,他们能让我们成长,能够与迎接更大的困难。

  这样一首生命之诗,赞扬了生命的美好,夸赞了生命的历程。生命,就如这一切。就让我们靠自己的努力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

谈生命读后感2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这句出自作家冰心的《谈生命》。这是一篇生命的文章,描绘了生命的一切,它的意义,它的作用,它的美好,以及使用它的方法,都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谁也不知道真正的生命是什么,谁也不能够了解真正的生命,即使一个长期研究生命的人也不知道。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而一路上经历力的坎坷风雨,就是生命道路上的阻碍,看似巨大可怕,却可以用不懈的努力,换来久违的.成功。在困难之后,便是一段浪漫的行程,风*浪静,可以欣赏*美丽的桃花,可以慢慢地流淌过细细的*沙。但即使在这时也不能松懈,这只是一时的甜果,它的背后是更大的难关。经过千锤万打,终于来到了它最终的归宿。一切都结束了,江水慢慢地融合进大海。可是还有可能,随着再来的清风,再次去欣赏着、接受着一切,但再也不是原来的它了,因为已经结束过了一次。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一旦选择了开始,就不可能停止,更不可能走回头路。生命又像一棵小树,需要努力自己吸收足够的养分,才能茁壮生长。春天,它在年轻的时段,辛勤开出的花朵发出芳香,为他带来了快乐;夏天,它在中年的时段,努力伸开的枝叶带来阴凉,为它带来了欢乐;秋天,它在黄金的时段,奋力结出的果实展现甜美,为它带来了喜悦。它走到了路程的末端,无力地飘落,终于来到了归宿——辽阔的大地。结束了,落叶慢慢地融合进大地。可是还有可能,随着再来的春天,再次去经历着、享受着一切,但再也不是原来的它了,因为已经结束过了一次。

  我们在宇宙中,没有努力,一切都没有可能。经历的苦痛,永远比幸福更好,因为,他们能让我们成长,能够与迎接更大的困难。这样一首生命之诗,赞扬了生命的美好,夸赞了生命的历程。生命,就如这一切。

谈生命读后感3

  这几天,我读了冰心奶奶的《谈生命》。冰心奶奶说生命像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

  不是每一江春水都能顺利流进大海的,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顺利长成大树。它们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多少磨难,但它们从不向命运屈服。当我们为自己一时失意喋喋不休的抱怨时,高举着泡沫横幅的酒杯,向同学和朋友诉说着命运的不公时,我们是否有想过海伦和霍金的事迹。

  海伦凯勒自幼就因病而成了又盲又聋又哑的重度残疾儿童,但她为什么能出版14部著作,发表一次又一次的演讲,因为她没有向命运屈服。为什么霍金能在难以想象的病痛中写出《时间简史》这篇科学著作。因为他也像海伦凯勒一样,没有向命运屈服。其实,像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汉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他们也都没想要向命运屈服。

  我们不能因为一场球赛输了而不能面对,不能因为班长没选上就感到命运的不公*,不能因为工作上的失败而感到过不去。对于意志薄弱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心灵的痛创、而海伦凯勒没有心灰意冷,反而更热爱周边的一切。我们面对厄运时,就应当向她一样抛弃命运带给我们的不公,乐观向上的对待我们的工作和学*,把活着的每一天当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让生命绽放出蓝宝石般的价值。

  当有一天我们醒来,生命中的太阳又升起来了。这时你透过纷繁世界的外表,寻找到生命中积极向上的真谛!

谈生命读后感4

  曾经看过冰心的一篇《谈生命》深有感触。

  文中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因此,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拟人,比喻把抽象的生命具体化,把深奥的生命通俗化。文中还有一句话写到:不是每一条江河都流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也就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没有努力和付出都能成功的,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成绩,生命推动了这份活力就不会有滋味。

  对于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作者对生命像我们作了详细的简述。我们的生命也不过如此,有快乐,也有痛苦,有爱有恨,有努力,也有放弃,有惊有喜。在这样的生命中,我们要战胜困难,付出努力,作出一切有意义的事来为自己的生命增光添彩。

  生命,多么普通又神神圣的一个词啊,包括了人的一生,竟浓缩在这一个词里面,值得吗?

  值得,正因为人的生命有限,所以我们才会倍加珍惜。生命没有恒常,谁又知道,下一分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会有什么痛苦?所以没有永恒,只有这一刻,我们可以感受和掌握。

  生命的旅程像一张纸。每一个人刚出生时上帝都会给他一张纯白的脸。有的人直到死的那一刻还保留着纸的干净,死了也不明白那一张纸的作用所在。而有的人则在纸上留下绚丽的彩虹,五彩的世界,欢乐与痛苦。虽然纸被画乱了,弄脏了,可你看,这不正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画?画中的每一笔每一划都那么真实,它可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凭证呢!

  与其像某些人在每一刻瞬间都想抓住点什么却终无所获,不如做黑夜里的烟火,在刹那,用一生的热情幻想绚烂的景象,照亮我们苍白的面容。

  生命只有一次,要懂得珍惜。

  要活得快乐,活得精采。因为我不敢説来生,也敢信来生。

谈生命读后感5

  人生的路有时通畅无比,有时却命运多舛。

  生命像一江春水,又像一棵小树。春水凝聚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洪涛,小树从地底下聚集起许多生力。洪涛快乐的流走,小树勇敢的破土而出。遇上?石阻拦,洪涛愤激的冲倒了这危崖,才心*气和的一泻千里。小树也许开满繁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新月向他们照耀着,他们只想休息,可不得不前进。终于,洪涛流进了大海。也许有一天,他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拦路的?石。终于,小树消融在大地的怀里。也许有一天,他又长成一棵小树,去聆听黄莺的清吟。

  困难总是在我们前进的路上相伴而生,但一旦目标确定,我们便风雨兼程,纵然会碰到若干阻碍,但同时,也有雨后彩虹。有阻碍便有动力,有压力便有希望,这就是冰心带给我的:生命的真谛。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在和的生命体验中,()生命表现得始而新鲜,继而*静,最终返回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伤。

  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勇士千里救母,终有一天,勇士来到湖边,湖里的龙囚禁了勇士的母亲,勇士愤怒得举起刀,双眼通红的与龙决一死战,龙死了,勇士也险些丢掉了生命。勇士全然不顾那淌着血的身体各处,跳入湖中去拯救他的母亲。勇士不知道的是:这个湖的名字叫做生命。

  我想,生命之所以延续着,是因为有希望,希望之光照亮了这个勇士以及每个人将要前进的人生之路。

谈生命读后感6

  流年似水,好一个隽永的比喻!

  人们曾为生命无数次地寻找比喻,可冰心先生却以为这些比喻都不如水和树来得贴切。如水、如树的心境,或坚毅、或隐忍、或飘逸、或豁达,总是如其一般,清新飘逸。

  读冰心的散文,总感到一种惬意,一种心旷神怡,继而恍然大悟。在她的《谈生命》一文中,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生命似水,它总是那样的蓬勃有力,孜孜不倦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踏着坚定不移的步子,享受着一路上它所遭遇的一切,完成着自己的生命历程。因为有目标,所以不论面对什么,它总是坦然遇到峭岩前阻,他用自己的身躯磨*横棱继续一泻千里;面对夹岸的桃花,它并没有被诱惑,停滞不前,还是那么地坚定不移,一如既往。

  坦然看生活,正是对流水一生极好的诠释,我们人类,也应如此。

  许多的事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我们不必计较,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铭感我们的博大,千万不要因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错过了更好的机会。记住逗留在大山的巍峨壮美中,我们将错过大海,走过去,将是另一番浩瀚壮阔的景致;逗留在大海的波澜壮阔中,我们将错过大漠,走过去,广阔无垠的沙海更震撼人心;逗留在大漠的黄沙热浪中,我们将错过森林,走过去,我们将领略森林的深邃之美。

  生命如树,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它才会长成参天大树,为人遮荫蔽凉,用自己的树叶,肥沃养育自己的土壤,他懂得奉献和感恩。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可我们曾回报吗?我们常说:施恩是向人间散播善良的种子。那么,回报不就是这些种子开出的芬芳的花朵吗?也许它毫不起眼,但却可以使曾经播种的人向另一个人发出爱的呼唤,而回报就是最美丽的回声,也许它微乎甚微,但可以使人感到欣慰。

  这就是冰心带给我们的生命,请记住,坦然、回报、奉献是它最好的诠释。


谈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阅读


谈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1)

——《谈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

《谈生命》读后感1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谈生命读后感。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

  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不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地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

  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它说“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生命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是过程,无论成功、失意、辉煌、落魄、绚烂、安静,都是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活着,就是生命的最大快乐,享受生命,把握每一分钟,不虚度,不浪费,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意义。

  含笑面对人生的总总,生活也会回馈我们一张笑脸。相信这个观点,并努力去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这是人生的态度,也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取积极人生的唯一生存方法。

  享受生命,爱惜生命,体验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在于从生到死的每一个过程里。

  从前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但我读了<<谈生命>>这篇文章后,我知道它像什么了作者把生命比作河流,写出了它的汹涌澎湃,写出了它的幽静。它让河流的声音,当作生命里唯一的话语。作者把生命比作树,让树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了生命的灵魂,也写出了树对生命的渴望。%

  我觉得作者写的很有道理。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人类是大生命中很渺小很卑微的一部分。当生命消融的时候,我不确定是快乐还是痛苦,但我肯定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它(生命)消融的时候。

  生命创造了快乐和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要珍惜生命的每一次快乐和每一次痛苦

  生命本来是一趟没有意思的旅程,关键是你如何让它赋予意义。

《谈生命》读后感2

  生命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是过程,无论成功、失意、辉煌、落魄、绚烂、安静,都是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着,就是生命的最大快乐,享受生命,把握每一分钟,不虚度,不浪费,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意义。含笑面对人生的总总,生活也会回馈我们一张笑脸。相信这个观点,并努力去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这是人生的态度,也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取积极人生的唯一生存方法。

  享受生命,爱惜生命,体验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在于从生到死的每一个过程里。从前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但我读了<<谈生命>>这篇文章后,我知道它像什么了作者把生命比作河流,写出了它的汹涌澎湃,写出了它的幽静。它让河流的`声音,当作生命里唯一的话语。作者把生命比作树,让树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了生命的灵魂,也写出了树对生命的渴望。

  我觉得作者写的很有道理。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人类是大生命中很渺小很卑微的一部分。当生命消融的时候,我不确定是快乐还是痛苦,但我肯定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它(生命)消融的时候。

  生命创造了快乐和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要珍惜生命的每一次快乐和每一次痛苦生命本来是一趟没有意思的旅程,关键是你如何让它赋予意义。

《谈生命》读后感3

  生命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是过程,无论成功、失意、辉煌、落魄、绚烂、安静,都是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着,就是生命的最大快乐,享受生命,把握每一分钟,不虚度,不浪费,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意义。含笑面对人生的总总,生活也会回馈我们一张笑脸。相信这个观点,并努力去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这是人生的态度,也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取积极人生的唯一生存方法。

  享受生命,爱惜生命,体验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在于从生到死的每一个过程里。从前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但我读了<<谈生命>>这篇文章后,我知道它像什么了作者把生命比作河流,写出了它的汹涌澎湃,写出了它的幽静。它让河流的声音,当作生命里唯一的话语。作者把生命比作树,让树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了生命的灵魂,也写出了树对生命的渴望。

  我觉得作者写的很有道理。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人类是大生命中很渺小很卑微的一部分。当生命消融的时候,我不确定是快乐还是痛苦,但我肯定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它(生命)消融的时候。

  生命创造了快乐和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要珍惜生命的每一次快乐和每一次痛苦生命本来是一趟没有意思的旅程,关键是你如何让它赋予意义。

《谈生命》读后感4

  冰心用清新、明丽的笔调写了谈生命一问,此文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人的生命历程,除了给读者语言美的享受之外,哲理性的语言还给读者生命上的启迪。

  其中最让我百读不厌的句子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在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我常常在读之后,内心对生命的`认识仿佛又打开了一扇门,是啊!生命的历程是曲折的,它伴随着快乐和痛苦,虽然我们都不愿意生命中有痛苦,但少了他,我们的生命色调太单一,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完美,因此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快乐和痛苦。

  我们会享受生命中的快乐,也要学会面对生命中的痛苦,痛苦中的伤心、流泪都是没用的,因此,一次痛苦的经历我们要从中感悟生命,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向着目的执着的拼搏!

《谈生命》读后感5

  读了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谈生命》感触特深。

  文中把生命描绘成一江春水,从高处发源,流向大海,途中经过了曲折的悬崖峭壁,冲开了沙石,勇敢的向前走,这就是我们生命旅程的刚刚开是,然后春水遇到了巉岩前阻,愤怒沸腾,它冲过了巉岩,这不是我们遇到磨难是勇敢克服磨难的表现吗,然后它经过了细细的*沙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这不是我们生命中所遇到快乐幸福的事情吗?我们因此而快乐,它一会儿又遇到了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这不是我们生命中所遇到的打击吗?可是我们只要坚强,将会雨过天晴。最后它流入了大海,这就是我们人生的最高峰和结束。

  文中还把生命描绘成一棵树,一颗种子长大,然后到落叶枯竭。一开是它破壳而出也许长在*原上,岩石上,城墙上,然后它看见了天,这就是我们的出生,然后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它遇到了春天,这象征着我们的童年多么快乐无忧。接着长到最茂盛的中年,这是夏天,伸展出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这是我们的中年,事业成功。接下来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这是我们的`壮年,成功后的喜悦,最后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这是我们的晚年,丰富,宁静的逝去。

  啊生命,他就是这样,只要你勇敢面对,将走向成功。不过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当遇到磨难的时候要想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你将会克服磨难,走向成功。

《谈生命》读后感6

  冰心,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作者,她的文章清新又让人十分舒服。正所谓,人如其名,她的写作风格像冰那样透彻,充分的体现出渗透出*。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粒种子都能长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这句话在文中我很欣赏的。

  在这篇文章中,冰心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在文章中,冰心说:“生命如水”。写出了人生中困难、顺境、逆境和成为四个阶段,成功就是代表河流终流入大海。在常人中死亡是可怕的,而作者却把死亡比作流入海里的河流。作者在文中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在作者眼中,死亡是伟大的光明的。

  在这篇文章中,冰心又将生命比作“一棵小树”。是啊!生命就像一棵小树,长到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时,最后落叶归根,这是多美美的比喻啊!

  树叶终究落叶归根,河流也终究流入大海,而人又何尝不是呢?


谈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2)

——《谈美》读后感 (菁华9篇)

《谈美》读后感1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心有感触。对于先生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最为欣赏。期中最能领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带带流传供人享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作者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进行阐述。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谈美》读后感2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谈美》读后感3

  这是一本小册子,但是反复读来深感给人身心带来的美好和愉悦以及思考!足见朱先生文学、美学等功底深厚!

  本书是与其说是“美学入门”书,不如说是生活指导书,尤其在很多人颠倒了生活本来的意义和乐趣的当今社会(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在人们都追求“快节奏”的时代,如同白岩松所说的“灵魂赶不上行走的`脚步”的时代,这本书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将美学与生活本意紧密结合后提出了理论观点,充分彰显了“朴素中见高雅”的大家风范(与现实中所谓的砖家恰恰相反)。

  本书以身边日常事物为例,讲清楚了美的本质,将实用的、科学的与美感的事物加以阐述,大有苏格拉底等哲学家思想。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创新、创新与模仿等等做了精辟的讲解区分,使人不由自主去往深处思考,而本人认为:一件作品如果能够引人深入思考,那它就是非常有用、有趣和意义深远的!“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后感4

  *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喜爱,感觉收获颇多。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便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此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逾越利害干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污染心灵,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

  鄙谚讲:距离孕育发生美。其实朱老师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艺术和生存的距离。真实世界包围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遐想,其形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孕育发生了距离,因此有了从古到今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应该也是此中原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计划在此中,太过接*真实容易使人孕育发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明白,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纪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现实生存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存。

  人们对于熟*的事物总是容易纰漏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现实生存中的利害干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识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孕育发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者迷,观看者清。做卓越的教师一天的时光转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过了一个故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这便是朱光潜老师在八十三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读后感5

  在接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前,我曾一直认为,“美”正如其字一般,像一个戴着头饰的美人,让人一眼方知,这就是美。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自古有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美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美景;“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是美食……可见,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

  《谈美》一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忘记了,美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通过不断训练,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这也让我忽然意识到,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是可以不断地成长的。

  大语文之魅力

  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位温柔的女子——著名主持人董卿。她的美,不止于姣好的容颜,更源于她渊博的学识和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她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每每,她那摄人心魂的谈吐,令我一次又一次臣服于大语文的魔力。

  有人说,语文之美,是对大江东去的向往;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是怒发冲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烟的雄浑;是小桥流水的婉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美育”是值得学*消化并渗入语文课堂的。正如高尔太说:“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显然,“美”是一种主观意识,却也离不开客观事物。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可以从教会学生欣赏语文的魅力开始。

  品味语言之美

  语文有这样的魔力,会让你沉沦在她的柔波,忘情享受字里行间的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是最先要做的。在这一环节,我们常常做的就是带领学生美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例如我在教学统编教材《伯牙鼓琴》时,通过配乐读、生生互读、师生合作读、接龙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小古文语言简练之美、骈俪对仗之美、音律工整之美……带领学生从语言美中走来,再向语文美中走去。

  感受意境之美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美感经验,起事不过数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父王回流而已。”这就是移情和意境的体验。在语文课堂中,探寻美的旅程中,我们也该带领学生感受意境之美,从中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在《伯牙鼓琴》中,我通过不断提供课外资料,让学生对这个流传千古的佳话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更好的体会意境做好铺垫。课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这个故事,化身为伯牙和子期,深情流露。这样挖掘文本的意境之美,移情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学*的需求,提升审美的过程。

  体悟情感之美

  朱先生告诉我们,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语文的学*就是体悟情感之美的过程。语文的学*就如同在孩子心灵播撒一颗美的种子。不同的文章蕴藏着不同的灵魂,饱含着不同的养分。每一次情感体验的过程,都在不断地浇灌这颗美的种子,不断地熏陶,终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破土而出,丰盈他们的人生。

  生活中,我们很难成为一个创造美的艺术家,但我们却可以成为传递美的教育者……。

《谈美》读后感6

  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2、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这个方面的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

  当美学发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有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

《谈美》读后感7

  美是什么?经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服,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是最令我惊奇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这是一次对美的体验的深刻旅程!

  对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让我明白何为美感的。他说: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旁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

  我抬头望向窗外,晴空万里,一直能望到远处的桥,桥上奔流的车,还有河对岸的高楼,生活从没有因为谁停止过它的节奏;而眼前郁郁葱葱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我手捧着书,轻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风徐来,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这或许就是生活之美吧!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

  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汤,味道非常的鲜美,乳白的汤中点缀着红绿,煞是好看。儿子却开玩笑说,不过就是个海腥味吗!我说你怎么这么刹风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读读朱光潜《谈美》你大概就能体会到了。“鲜美”呈现的是多么美的意象呀!

  生活的美还需要一颗能够感知美的心呀!感知美的能力是需要学*的。

  在“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一篇中写道:“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的点。”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若生活没有“觉得有趣味”的欣赏,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美是欣赏,美是生活的趣味!

  朱光潜《谈美》让我认识到生活之美!人生之美!

《谈美》读后感8

  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著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

  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美不一定是画,不一定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我来说语言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可以运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从语言中体会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样,语言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手法,对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赞叹。所以我认为若想钻研美学,文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潜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说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问,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凭着对美学的喜爱,求知的精神,我也将会慢慢理解一些曾经生涩难懂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充实。

《谈美》读后感9

  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美学也好,学*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


谈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3)

——谈美读后感 (菁华9篇)

谈美读后感1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这样写到"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这是朱老先生对联想中的接*联想和类似联想的一个好例,在本章中,对美感和联想的关系论述可以说十分精彩,下面我们就跟着朱光潜先生的思路,细细品味这其中奥妙。

  介绍了联想的含义后,作者写到"联想有时可以意志控制,但大多数情境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这是在写联想的性质。我认为是非常真实且贴*生活的,比如我们晚上休息时,本应是一个意识渐去,身心放松的过程,但白天所见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脑海中不受控制的浮现,你越想摆脱他们,联想就越活跃的进行,由此可知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而且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它们都是偶然的。于是作者写到"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接下来作者在颜色,有历史性的作品和音乐方面论述了联想势力,然后提出了本章的关键"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绍了对这个问题的两个学派,肯定的是内容派而否定的是形式派。而作者赞成形式派的主张,即反对杂联想于美感中。作者认为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联想最多只能增加对一个作品的好感,但并不能增加美感。

  这就是本章中作者传授给我们的道理,看起来很*淡,但运用到生活中,却可以反应出很多事实。比如你在街上听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喜爱拿手的,脑中就不免有许多回忆联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会充满甜美快乐,但这这是联想所带来的快感,并不是真正的美感经历。真正的美感经历在于"无所为而为",摒除内心的一切联想杂念,宁静专一,只在意那件事务本身,如此美感才出现在心中,否则只是无端的快感。

  在放眼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中,朱老先生教会我们的就是静下心来,拥有一颗纯粹纯洁的心,一颗感受世界之美的心,更是一颗只属于自己的心。

谈美读后感2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成语跃跃欲试:跃跃欲试[yuè yuè yù shì],意指心动技痒,急切地想尝试一下。语或本宋·穆修〈送李秀才归泉南序〉。[源] 宋·穆修〈送李秀才归泉南序〉(据《穆参军集·卷二》引)景德四年,与泉州进士李君相识於京师,游处且久。於时,予与李君俱少年,有壮心,操纸笔入都省,应主司之试,跃跃有矜负之色。窥科级,跂仕进,自期待者甚锐。[典故]“跃跃”一词,较早见於晋·夏侯湛〈猎兔赋〉:“擢轻足之茕茕,振游形之跃跃。”是形容心动不定的样子。在唐·韩愈〈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中,有“夫得利则跃跃以喜”一句,则是形容喜悦的样子。引申人心中急切,想要动手一试的意思。如所引典源宋·穆修〈送李秀才归泉南序〉,便是作者叙述少年之时,去参加主司的考试,因为是初生之犊,丝毫没有畏惧,反而自恃才能,极想在考官面前一展所学。文中用“跃跃”来形容心中急切一试。後来“跃跃欲试”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心动技痒,急切的想尝试一下。另在《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则是说明,君子如果教人射箭,绝不一箭中的;而是张弓搭箭,对正目标,先做个示范,箭虽然好像要跳出的样子,却不发射,让学生见了都觉得自己也可以如此。此处的“跃如”是形容箭快要跳出的样子,和“跃跃欲试”语意有些差异。

  成语初生之犊:刚出生的小牛,比喻单纯或勇猛的青年人。如:先秦·庄周《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又如:以初生之犊的勇气,站在一切战斗的前列。——夏衍《戏剧抗战三年间》

谈美读后感3

  翻开这朴素而又丰富的书,我开始在这新世界探索。

  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这篇文章描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所得出的不同观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仿佛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接着,以园里的一棵古松做例子,分别把自己置身于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以及一位画家的角度,来看这一棵古松。结果不难想出:“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之后,作者分别从这三种人对古松的态度中提取出了三个关键词,木商对应的是实用,植物学家对应的是科学,而画家则对应的是美感。“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自此,文章中心论点逐渐显现出来:“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归纳得相当精辟。

  是啊,我们崇拜英雄,从小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我们崇敬诗人,从小吟着它们的诗长大;我们喜爱美人,从小看着她们的画长大……而事实是,如果没有那些故事、没有那些诗、没有那些画、没有那些美的感受,我们根本不会被所谓的英雄、诗人或是美人打动,甚至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是谁。我想这就是美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它可以把千百年前的事物人物,带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体悟他们身上的`力量,也让我们知道他们的前车之鉴,作为我们的后事之师。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之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但我所感受到更多的是,作者着重勾勒了美感。熟练的对比手法使这篇文章既不偏离于原本的想法,也有着它独特的意味。这或许就是作者的高超之处了。

  谈美,也很美。

谈美读后感4

  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着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

  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美不一定是画,不一定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我来说语言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可以运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从语言中体会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样,语言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手法,对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赞叹。所以我认为若想钻研美学,文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潜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说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问,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凭着对美学的喜爱,求知的精神,我也将会慢慢理解一些曾经生涩难懂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充实。

谈美读后感5

  “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谈美读后感6

  本书作者朱光潜,字孟实。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美学也好,学*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

谈美读后感7

  有幸拜读了朱光潜老先生的《谈美》,发现读文章可真是万分也急不来,读朱光潜的《谈美》更是格外需要细嚼慢咽,细细品读一番。

  就如同第一章中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确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一个人可以说这个事物是美的,这只是你的个人想法,你不可能阻止另一个人的想法,他的不同想法认为这个事物是丑的,以年龄层次上的差别看待一棵古松结果差别不大,若是从从事古松有关行业的人来说,比如木商,比如植物学家与画家之间,那看法就会是有所不同,以三位行业中人不同的心性看待古松,当然会不同,三人的反应态度不同,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都是各人的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所以每个人欣赏品读美的品位方向是不相同的,我非常赞同朱光潜老先生在文中的一句话,是壶酒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人亦是如此,作为仅仅旁观者而言,你又怎能要求世界之诺大中还存在着完美的一个人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这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如此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人啊,活在世上,可不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么。可笑就在明明早知道此道理,却依旧沉着于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亦无法知道原来自己就是那个前些天还嘲笑着当局者的你自己啊。

  这就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如同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所以艺术与写实主义不相符。

  我们需要深刻了解清楚这点,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美的象征。

  这仅仅是前两章的阅读之感,读完之后使我佩服朱光潜先生,其实,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学*心理学,这《谈美》别名叫《文艺心理》,所以每每阅读《谈美》我就与之产生共鸣。看完后,我也更坚定了对学*心理学的目标,并且明白人生在世最为重要的事就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善于观察美德眼睛啊!

  谈美,谈美,到底何为美,何为艺术?

谈美读后感8

  在接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前,我曾一直认为,“美”正如其字一般,像一个戴着头饰的美人,让人一眼方知,这就是美。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自古有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美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美景;“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是美食……可见,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

  《谈美》一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忘记了,美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通过不断训练,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这也让我忽然意识到,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是可以不断地成长的。

  大语文之魅力

  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位温柔的女子——著名主持人董卿。她的美,不止于姣好的容颜,更源于她渊博的学识和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她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每每,她那摄人心魂的谈吐,令我一次又一次臣服于大语文的魔力。

  有人说,语文之美,是对大江东去的向往;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是怒发冲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烟的雄浑;是小桥流水的婉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美育”是值得学*消化并渗入语文课堂的。正如高尔太说:“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显然,“美”是一种主观意识,却也离不开客观事物。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可以从教会学生欣赏语文的魅力开始。

  品味语言之美

  语文有这样的魔力,会让你沉沦在她的柔波,忘情享受字里行间的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是最先要做的。在这一环节,我们常常做的就是带领学生美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例如我在教学统编教材《伯牙鼓琴》时,通过配乐读、生生互读、师生合作读、接龙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小古文语言简练之美、骈俪对仗之美、音律工整之美……带领学生从语言美中走来,再向语文美中走去。

  感受意境之美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美感经验,起事不过数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父王回流而已。”这就是移情和意境的体验。在语文课堂中,探寻美的旅程中,我们也该带领学生感受意境之美,从中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在《伯牙鼓琴》中,我通过不断提供课外资料,让学生对这个流传千古的佳话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更好的体会意境做好铺垫。课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这个故事,化身为伯牙和子期,深情流露。这样挖掘文本的意境之美,移情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学*的需求,提升审美的过程。

  体悟情感之美

  朱先生告诉我们,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语文的学*就是体悟情感之美的过程。语文的学*就如同在孩子心灵播撒一颗美的种子。不同的文章蕴藏着不同的灵魂,饱含着不同的养分。每一次情感体验的过程,都在不断地浇灌这颗美的种子,不断地熏陶,终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破土而出,丰盈他们的人生。

  生活中,我们很难成为一个创造美的艺术家,但我们却可以成为传递美的教育者……

谈美读后感9

  “谈美”乃一有关文艺理论的著作,作者朱光潜先生以一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引领读者,如何在扰攘纷紜的新时代裡。突破迷障,向文学艺术之路放胆迈进。他坚信社会风气之衰败,来自人心之堕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沦,釜底抽薪之计,即须从“怡情养性”做起,亦即要於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更高层次的企求。

  美感的世界是超乎世俗之利害关係而独立的,它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但与“整个人生”却无隔阂,倘若我们於看待人生世相时,皆抽离了“美”的成分,实不知情何以堪,因为,在面对实际生活层面时,我们必须受制於环境,使心为形役,惟有在美的心灵活动中,我们才是自己的主宰。

  吾人若能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则生命亦当是妙趣无穷的,在个人有限的时空领域当中,尽情挥洒、驰骋,直达创造力的极致,艺术化的人生当是不断地自我创造及自我欣赏,惊心动魄是美,细緻婉转是美,圆满是美,缺憾何尝不是美?至此虔诚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感谢上苍赐与这难得的,生而为人的福分,让自己有幸领受这天地无私的深情抚慰!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观的,美是言论不一的。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就如城市人长久呆在钢铁丛林中,觉得压抑郁闷,之所以田园风光的美丽诱惑成为了新兴的消遣和时尚追求;而农村人常年和绿地青山为伴觉得*淡无聊,对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向往,就出现了农民进城的风潮。事实上这两个环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变的,在变换的是我们的心态。


谈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4)

——《生命、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

《生命、生命》读后感1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动物,植物及人三方面的事例,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裴多菲说:“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计算。”请珍爱生命吧,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

  说到这里,我想到20××年感动*十大人物之一的李隆,在抗震救灾中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他用自己的生命释放着人生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当成无价之宝,永远地珍惜它。

  在学校,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走廊上,几位同学横冲直撞,根本不去顾及身体和同学;栏杆前,有同学踮起脚尖甚至爬上栏杆;好奇的向下望;楼梯上,一位同学不是走下楼,而是坐在扶手上滑了下去。

  每当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心里就像一只小兔子一样蹦蹦直跳。这些同学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在走廊上飞奔的同学一旦相撞,往往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栏杆上的同学一旦掉了下来,后果是可悲的;从扶手上往下滑,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跌下来,导致骨折,脑震荡。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一旦发生什么意外,会留下永远的伤痕;健全的身体一旦失去,将永远无法换回。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珍惜的,是用来热爱的,是用来爱家的,爱国的,爱这个世界的,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微小的困难而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生命、生命》读后感2

  我曾今学过一篇课文叫《生命生命》,这篇作文是台湾文坛著名作家杏林子(原名刘侠),她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仅用三根手指头写出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集、小说、传记、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

  这篇课文共讲了:当飞蛾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它极力鼓动双翅,跃动的是求生的欲望;砖缝的一截小瓜苗,演绎的是生命的顽强;听诊器里传来的心跳声,奏响的是生命的最强音。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活得是否有价值。想到这里,我眼睛湿润了,我想,在生活中哪怕一只小小的飞蛾在生命有危险时,只要有一线生机都会不停的去尝试。

  这让我想到了《下辈子还做母子》这部电影,尽管我已经看了许多遍了。但每一次都深深的感动了我。

  影片中的赵丽云、江小笛是母子,儿子江小笛不幸患了不治之症,母亲赵丽云知道后,强忍悲痛,一边教儿子读书,一边寻医问药。为了不让孩子因为病痛而放松学*,她经常安慰小笛。

  但江小笛因用功过度,做作业时,病又犯了,幸好小笛的妈妈赶回家,及时把他送到医院才保住性命。赵丽云这位伟大的母亲,她把她的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她耐心的开导和鼓励儿子不要灰心,不要把自己看作病人。她以满腔的爱和坚强的意志,使儿子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病魔夺去了江小笛年幼的生命。

  和杏林子、江小笛相比,我们幸运多了,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自由自在到处玩耍,可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我们健康的身体;我们还应该加倍努力,好好学*科学文化和知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我们要使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生命、生命》读后感3

  最*,报纸上总是有这类热门话题,于是我有了许多遐想!可是不久,钱用光了,那一点点钱已满足不了我的贪欲了,而"自然"的头也快秃了。上了初中,我们经常要做很多的小组活动。当学校举行登山比赛时,你是积极报名参加,还是缩手缩脚,羡慕地看别人登上领奖台时,那花一般的笑呢;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讲述了飞虫这幼小的生命在我手指间扑腾,但我不忍心看着它被我的手指"剪断"它的的生命,还有一株小瓜苗,尽然在没有阳光,没有雨露中茁壮生长,不屈向上的精神和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我"也静听着自己的沉稳而又有规律的心跳,了解了自己的生命,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因为这只属于自己一个人。

  生命——要想自己在人间活得有意义,就一定要有所付出,这让我想到了雷锋叔叔,他虽然只活了22岁,但他却活得非常有意义。如他雨夜送大嫂回家,为老奶奶买火车票,给家庭困难的战友汇款,为灾区人民献爱心,他生活简朴,处处节约,多给别人快乐和温暖,自己却不吃好,不穿好,在别人困难时,帮助他人不留姓名,默默无闻。他舍已为人、助人为乐、艰苦奋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的精神世代相传。

《生命、生命》读后感4

  每当我高呼“生命”这一个词时,我就会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呢?自从我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震撼。

  本文作者杏子从12岁起就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好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然而,残而不废的她仍然凭她坚强的毅力,成为了著名的大作家,也成为了我们的榜样。文中那只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飞蛾今我震惊,因此也使我明白了,无论人还是生物,都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惜和重视自己的生命。还有那些在没有阳光和泥土的砖缝中长出来的一截小瓜苗,它有着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的精神,使我明白,有些人或生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只有可以活几天,它们也不会放弃享受生活的权力。你看!生活中的每个生物都很顽强。如:那一次,我做完作业,望着窗外,看见楼房上有一片绿绿的东西,我凝神一看,原来是一丛小草生长在那砖缝中。这一丛为起眼的小草,竟然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就因为它有这股力量,才可以使它以后活得这么顽强。

  其实一个人的生命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彩。在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如那次我要去考舞蹈8级,为了能考上,我每天坚持练*下叉、下腰等基本功一个小时,虽然很苦,但我为自己的坚强而感到高兴。

  就像文中杏子说的:“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阻的价值。”让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读后感5

  我从来没有想过,生命是什么,现在,我们学*了《生命,生命》一课,生命是什么,普普通通的香瓜子告诉了我,生命是什么,杏林子也告诉了我,生命是什么?

  飞蛾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极力鼓动自己的双翅,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望,才让作者放了它。一颗无意掉进砖缝中的香瓜子,竟然在没有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泥土下不屈向上,茁壮成长,虽然它只仅仅活了几天。作者杏林子拿起医生的听诊器,所想到自己是一个有生命的人。

  看来,只要我们珍爱自己的生命,不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不管我们是否健康,是否残疾。

  史蒂芬·霍金就是对生命充满热情的人。有一次,霍金正在下楼梯,突然,霍金没有走好,一下子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接着就一直昏迷不醒。经过两个多星期的治疗和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既运动红细胞萎缩症。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生命,那是1963年。霍金每次都靠着轮椅一点点的移动,极其顽强的工作、学*、生活着。他凭着自己坚韧的毅力,去做科学研究。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98年沃尔夫物理奖。

  有些人就在浪费生命,就为了一丁点小事,就要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被妈妈吵了一顿,就要跳楼自杀,生命只有单程票,有第一次就没有第二次,让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日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生命生命》一课,文中一个个顽强的生命,让我如此动容,如此感动。

  生命是什么呢?文中那被“我”抓住的飞蛾挣扎,极力鼓动双翅,那种求生的欲望令人震惊。昆虫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怎能不令人动容?那香瓜子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也要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瓜苗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怎能不令人感慨?当我读到“杏林子静听心跳,体会到生命属于自己,虽然短暂,但是,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陷入了沉思。在查看了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资料后,我更是感概万分。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从那时起,她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能不走。在残酷的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坚强的毅力自学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她现已出版书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把所有的稿费都捐给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是呀,杏林子顽强生活,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怎能不令人感动?像这样顽强、活得精彩的人还有很多:如身残志坚的“当代保尔”张海迪。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会遭受到困难与挫折,这是任何一个人都逃避不了自然法则,再完美的人生总有阴暗的一瞬。此时,我多么想大声对那些面对一点挫折就选择逃避,甚至轻生的人说:请珍视生命,不要让它白白流失,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吧!


谈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5)

——《谈美书简》读后感 (菁华6篇)

《谈美书简》读后感1

  朱光潜是*的美学大师,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学就读过,最先是从大学同寝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学口中得知。每每提起这位大师,我的那位同学总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时我们也会阅读朱先生的有关美学著作,虽然只是专业以外的书籍,随便翻翻,读得似懂非懂。不过一来二去,加深了对美学的兴趣,对这位大师也有所关注,更多的是对这位大师产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为有他这位安徽老前辈而感到骄傲?

  《谈美书简》是什么?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工夫在诗外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本人的感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就说这些吧。

《谈美书简》读后感2

  “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谈美书简》读后感3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由古猿进化为类人猿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用自然界的一些树叶、贝壳之类的东西来装扮自己,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或许他们那时已经有了美的意识,认为有了这些简单的装饰更能让自己与众同。随着历史的前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使其成为众人心目中所追求的目标。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吧!

  不过,现代人对于美的认识已经发生一些改变,以至于人们在追求自己外表靓丽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一些东西,这是一些你丢了却发现不了的东西——心灵美。这种美不是人们表面上所能定义、评判的,这是种精神境界里的美,它所涵盖的内容并不唯一,而且还有很多。只有用你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去体会它的存在。虽然说心灵美不像容貌美那样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但是,它也有它的特性,即使一个人的容貌并不出众,但拥有这种心灵美的人总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和快乐。

  如今,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有许多甚至大多数的人都在为自己的外表是否出众而忙碌着,这是为什么呢?这无非就是想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身份,吸引他人的关注,使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当然,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虚荣心。但是,要知道在你得到一样东西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件你拥有时嫌累赘、但失去时却觉得宝贵的东西。

  在社会上这种对容貌美的追求已成为时尚,以至于现在许多就业岗位都对应聘人员的外貌作出要求,使得有些外貌不出众的人为了能够拥有一份好工作,被迫去改变自己的容貌,这种改变可能会使他们失去健康,以至得不偿失。甚至有一些有钱人,把自己变得靓丽还不够,还硬要把自己身边的事物也弄得非同一般,以衬托自己“高贵”的身份。这种种的一切,往往会使他们在追求外在美的路途中迷失了自己,把自己那原本纯洁、高尚的灵魂给出卖。就好像电视上报道的那样,有些有钱人甚至口出狂言可以买到别人的生命,尤其是可以买到贫苦人的性命,在他们看来,有钱就是万能的,可以买到世间的任何东西,包括生命在内,这是件多么骇人听闻的事啊!

  其实,要想让自己变得受人尊重,并不是说你需要有多少资本,只有当你拥有那原本属于你自己的*,别人才会发自内心、由衷地尊重你。因此,如果想提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必须先得学会尊重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美,才能得到别人由衷地尊重。这样,即使你的相貌**,也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

《谈美书简》读后感4

  翻开这朴素而又丰富的书,我开始在这新世界探索。

  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这篇文章描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所得出的不同观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仿佛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接着,以园里的一棵古松做例子,分别把自己置身于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以及一位画家的角度,来看这一棵古松。结果不难想出:“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之后,作者分别从这三种人对古松的态度中提取出了三个关键词,木商对应的是实用,植物学家对应的是科学,而画家则对应的是美感。“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自此,文章中心论点逐渐显现出来:“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归纳得相当精辟。

  是啊,我们崇拜英雄,从小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我们崇敬诗人,从小吟着它们的诗长大;我们喜爱美人,从小看着她们的画长大……而事实是,如果没有那些故事、没有那些诗、没有那些画、没有那些美的感受,我们根本不会被所谓的英雄、诗人或是美人打动,甚至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是谁。我想这就是美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它可以把千百年前的事物人物,带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体悟他们身上的力量,也让我们知道他们的前车之鉴,作为我们的后事之师。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之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但我所感受到更多的是,作者着重勾勒了美感。熟练的对比手法使这篇文章既不偏离于原本的想法,也有着它独特的意味。这或许就是作者的高超之处了。

  谈美,也很美。

《谈美书简》读后感5

  读完《谈美书简》总体感觉就是稀里糊涂,包含了各种不明白。留下鲜明印象的很少而且也模模糊糊的记不清楚,也许是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就很乏味或者专业性很强,虽然作者也竭力写得明白清楚而不是趣味,最好能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但就我本身而言,一个从为看过听过“美学”,压根不知道有美学存在的人,突然读到一本美学大师谈美学的书,总觉得有些唐突,甚至是不知如何是好,难以应付。

  可以做个比喻来形象的诠释我的感觉。

  看这本书,就像看T台秀一样。看着各种各样想尽办法创新的时装,却得不偿失的让人看到另类的搞怪,难以接受。但当你知道这是一位知名大师呕心沥血的作品,你就会按奈住自己的烦躁,耐心品位,试图找到一点可以看的过去的地方。但当你发现这样也是徒劳的时候,你又看到别人对这些设计赞不绝口,你便会心生疑惑,不得不从其他方面来寻找乐趣以作消遣。于是你便会将注意力转到主体的庞杂部分,比如你会欣赏模特的妆容、身材、造型,或者聆听秀场的音乐,或者研究T台的设计。总之,你会找到主体以外出彩的地方,以便使自己感到欣慰,没有白白的浪费时间,但却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内容。

  读它,需要静心,在一大堆晦涩难懂的文字中,努力的想寻找到一点能读懂的,能理解作者观点的,但往往是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

  和服装设计师类似,作者也努力的想做到使文章通俗易懂,但却收效甚微。至少作为万千读者之一的我,确实是在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就读完了,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对美学的认知。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作者。或许是内容涉及知识面太广,含盖内容太多,这就对我像我一样知识面狭窄的读者造成了很多的捆扰。这个问题,即使作者再怎样神通广大也解释不清楚。比如,书中常提到的马克思、*的著作,我根本就没接触过,试问,我又怎能理解透彻呢?所以,我还是要多读书,多涉猎些不同领域的知识,也许这样,便可以理解此书的内容。

  正如看T台一样,如果我看不出精彩的的,无法理解晦涩难懂的内容,我就会从其他细节方面来寻找这本书的精彩,好鼓励我继续读下去。作者朱光潜先生,是一位民族责任感很强的人,他对社会学风很是忧虑,也不断鼓励年轻人去打破禁区,为文坛带来清风。他也确实是个“老实人”经常自我反省,不断思考,不断改正,不断进步。他这种务实的科研精神,是他的思想精华,也是这本书的精华。而且,作者在这本书中一直流露出的是谦虚,谨慎的态度。他的文字也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并没有拘人与千里之外的意外,这也是朱光潜先生与其他一些咬文嚼字,拿理论拘人与外,让人心生畏惧的学者的最大不同,这才是真正有学识的表现。“唯有品质好的人才能写出好书才能写出好书”,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这本书也有它的可贵之处。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读懂,所以,也不敢枉加评论。只希望以此来记录下读它的心情,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谈美书简》读后感6

  朱光潜是*的美学大师,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学就读过,最先是从大学同寝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学口中得知。每每提起这位大师,我的那位同学总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时我们也会阅读朱先生的有关美学著作,虽然只是专业以外的书籍,随便翻翻,读得似懂非懂。不过一来二去,加深了对美学的兴趣,对这位大师也有所关注,更多的是对这位大师产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为有他这位安徽老前辈而感到骄傲?

  《谈美书简》是什么?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工夫在诗外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本人的感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就说这些吧。


谈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6)

——谈读书读后感 (菁华6篇)

谈读书读后感1

  有一份心情,我们从未停下脚步去追寻;

  有一份梦想,我们从未放下翅膀去采撷。

  读书之梦、之乐。关于读书,我们保存着心情,娱情,写实以记录精彩人生。

  ——题记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文章一开始就指出读书的目的。“消遣、装饰、增长才干”。犹如站立在一片浩瀚大海之前,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清新空气与灿烂阳光。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经历过生活坎坷磨难的贵族子弟,生活的磨难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她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非宗教的,她崇尚理性主义,是一位经验论者和现实主义者。

  《论读书》是培根较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提出了读书的重要性等。其实一个学生似乎已然对读书这一名词并不陌生,而读书之好、之乐、之用,我们却如婴孩,仍在认识世界里处于感知阶段。

  怎样去读书?培根在文章中将书籍比作食品,或浅尝、或吞咽、或仔细咀嚼、或请人代读,都是较为科学且蕴含哲学意味的方式了。

  读书的重要性,培根则是较为重点的进行论述了。他指出:“读书可作为消遣,可作为装饰,可增长才干。”实际静心、专心,莫不是如此!

  我们的世界里,书书本本并不是什么难见之物,似乎它们已是如同空气分子一般的存在。而我们,是不是有一份心情,一份追求去对待阅读呢?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林语堂也曾发文特指出阅读的好处,其实文人是应该最了解读书的好处的罢。“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等关于知识,关于教育的口号,亦已显出读书作用了。

  或许,我们读书,是为了它的作用,而更多的,这是一份关于人生漫步的幽静小道,不是么?生命之源,源于力量;力量之起,起于精神;精神之始,始于我们思想文化内涵,而读书则真如一片浩瀚之海,拥有无尽的能量了。

谈读书读后感2

  读书籍,我个人认为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看书籍,看一本或一篇从未看过,也可以是重新看的书籍,第二,学*,上学校,多用于现代社会中,孩子出门前,都说一句:“我读书籍去了!”

  不想读书籍不爱读书籍的人如果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读书籍(指课外书籍),80%的孩子都会回答没时间,我想换成是我,也会那么说的。其实,生活中,空闲的时间是很多的,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在书籍桌前发呆的时候,玩疯了需要*静一会的时候,一个人闲着无聊的时候……那些细小的时间,要靠你去拾掇。有一个作家说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页书籍的时间总是有的,慢慢积累起来,将是一个很惊人的数目。“读书籍”也就是“学*”,那“学*”又得分开说:“学”是学*新的知识,只有学了,才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便是温*学过的知识,学了,转而又忘了,那等于白学,白学又不如不学,所以温*不可少。学*后还得“思”,“思”便是思索学过的知识,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学来也无用。读书籍必是自愿,只有自愿做的事情才更快乐,更有效果。别人逼你,你本身不愿意,只怀着满肚子的气读书籍,脑里便不能“思”了。比如说我吧,一本《家》,看了一个月还没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办法?但同样厚薄的儿童小说,仅一小时,便半本“下肚”。那时我还想:人生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在我眼里,暂时没有。

  我想,看书籍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确不同于其他小说,慢慢琢磨,才其乐无穷。

  既然我早已读过这篇文章,还写了,就不能光说不做。走,看书籍去啦!

谈读书读后感3

  读书,我个人认为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看书,看一本或一篇从未看过,也可以是重新看的书,第二,学*,上学校,多用于现代社会中,孩子出门前,都说一句:"我读书去了!"

  不想读书不爱读书的人如果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读书(指课外书),80%的孩子都会回答没时间,我想换成是我,也会那么说的。其实,生活中,空闲的时间是很多的,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在书桌前发呆的时候,玩疯了需要*静一会的时候,一个人闲着无聊的时候,……那些细小的时间,要靠你去拾掇。有一个作家说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页书的时间总是有的,慢慢积累起来,将是一个很惊人的数目。"读书"也就是"学*",那"学*"又得分开说:"学"是学*新的知识,只有学了,才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便是温*学过的知识,学了,转而又忘了,那等于白学,白学又不如不学,所以温*不可少。学*后还得"思","思"便是思索学过的知识,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学来也无用。读书必是自愿,只有自愿做的事情才更快乐,更有效果。别人逼你,你本身不愿意,只怀着满肚子的气读书,脑里便不能"思"了。比如说我吧,一本《家》,看了一个月还没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办法?但同样厚薄的儿童小说,仅一小时,便半本"下肚"。那时我还想:人生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在我眼里,暂时没有。

  我想,看书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确不同于其他小说,慢慢琢磨,才其乐无穷。

  既然我早已读过这篇文章,还写了,就不能光说不做。走,看书去啦!

谈读书读后感4

  古人谈读书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我很有启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的智慧。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学*不能做假,要实事求事,你不知道也不会有人骂你。

  我记得我之前在家教老师那边,有道题不会,于是我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完之后问我听懂没?我怕老师骂,于是说自己听懂了,其实我只是懂了一半。还有一次上数学课,我当时有点走神,老师问我们听懂了没?我也只是无意识的点了点头,而我身边的陈德瑞却成为了“逆行者”,说自己没听懂,想让老师再讲一遍,我感到侥幸,便竖起耳朵听。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以后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一定会实事求是,这就是我懂得的道理!

谈读书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片很有哲理的小故事——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小矮人——唧唧、哼哼和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在大迷宫里找奶酪的故事。他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奶酪C站,找到了美妙可口的奶酪,于是,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整天只顾享乐。终于有一天,奶酪C站的奶酪没有了。于是,两只小老鼠出发寻找新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则是逃避现实,不相信奶酪没有了,只肯呆在C站。终于有一天,唧唧醒悟了,他开始出发寻找新的奶酪,并在途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知道了要及时发现并应对一些变化最后,终于在奶酪N站,找到了更多的新鲜的奶酪,并遇上了提前到达的两只小老鼠。但是他不安于现状,又出发寻找奶酪;而哼哼,却只是呆在C站,怨天尤人。

  好句好段:尽早注意细小的变化,这将有助于你适应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地奶酪。预见变化,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追踪变化,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呢什么时候开始变质。尽快适应变化,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改变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享受变化!尝试去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不断地去享受变化。

  我的感受:这篇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及时发现并应对变化,诠释了“变是唯一的不变”的道理,它启发人们要发现生活中的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做出一定的改变,而不是逃避变化。这片小故事,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

谈读书读后感6

  我很喜欢读书,它可以让我明白很多道理。今天我读了《农夫与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在不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关心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我们应该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关心。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正在冬眠的蛇,误以为是冻僵了,就把它捡起来放进怀里,用身体温暖它。蛇醒来后,以为农夫要伤害它,用毒牙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农夫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欲行善积德,但学识浅薄,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说完就死去了!

  所以,不要随意关心不该关心的人,要知道,坏人是不值得可怜的!


谈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7)

——《谈美》读后感 (菁华5篇)

《谈美》读后感1

  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美学也好,学*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

《谈美》读后感2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朱光潜先生为人的准则,也是《谈美》一书最基本的观点。书中这样比喻,当你走在一条河流的*,如果你在河岸的这边,你就会发现对岸的景色比这边的美,而当你走到了河的对岸时,你又会发现对岸的景色又要比这边的美。对此,朱光潜这样说道:你在河的这边,对岸对于你来说是孤立的,你在欣赏它的时候是不受它的羁绊的,而这边的景色却因为你身处其中,为其所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俗世中的我们总抱着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心态,将它当做自己的垫脚石。须知唯有独立绝缘地看待事和物,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方能体察其美,若怀实用性目的,则心态已失。佛家经典《心经》的前三个字就是“观自在”,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获得。

  全书也是以此为目的,把其中经历的各种过程、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棵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棵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棵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做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

  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就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也是作者通过本书向我们传递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风*浪静,特别是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初学者”,总免不了遭受挫折、困顿,前方的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雾。但如果此时你能以一种美学的态度去观察这个世界、这分生活、这种状态,恰如一剂清凉剂,你就会发现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把自己从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体察生活,欣赏生活,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实际的切身利害的牵绊,就能安闲自在地玩味另一种生活,并从中得到美感。

  举目凝神,我仿佛看见朱先生透过这茫茫的红尘俗世蹙起双眉、栏杆拍遍。

  最后,以阿尔卑斯山上路牌写给游人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那就是:

  “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后感3

  《谈美》全书共有13个话题,也就是13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会有灵感。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第13封信,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这第13封信,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谈美》读后感4

  《谈美书简》一书凡十三封信,既有关于美学理论的论述,比如马列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形象思维等;也有就具体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问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悲剧性与戏剧性等;同时还总结自己切身的体会,对某些错误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比如号召大家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等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等等。

  说是清理过去的美学言论,其实最首要的是表明一种新的认识,强调自己新的思维的突破。朱光潜在文中说:“**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全国范围的美学批判和讨论中,我才开始认真地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美学观点的错误。”这本《谈美书简》的产生由来,也就是他在这些年不断学*马列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美学上一些关键问题提出自己新的认识。朱光潜深刻地认识到,学*和研究美学,一定要把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放在首位,反复强调说“研究美学如果不弄懂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在他看来,马列主义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其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因为以往的美学大师,每一个人都是有一套自己的美学体系的,只不过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形而上学的还是辩证的问题。就马克思来说,其美学体系作为哲学这个大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以及这里生发出来的认识来自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朱光潜在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理解和吸收马列主义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提出自己的“物甲物乙”说,也即是“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的观点。这个观点体现在,在以后关于美学的论述中,朱光潜一直恪守马列主义,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美学体系。

  在《谈美书简》中,还有的是关于美学具体问题的论述,以及提出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中的禁区,这对于我们初学美学、开始接*美学的青年更具有解决实际问题、排除疑惑的重要作用。比如朱光潜认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分,作为文艺流派和作为创作方法,是应该分别清楚的;但是同时,注意到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时候,是没有必要机械地给某个作家或具体作品贴上现实主义或是浪漫主义的标签,他非常赞同前苏联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高尔基这样一句话:“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再比如,朱光潜结合自己的切身的经历,特别是我们的美学研究在“*”中收到极大的破坏和干扰,在文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号召:“让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一起来冲破禁区吧。”具体说来,要冲破的禁区包括哪些呢?就是“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以及“共同美感”等等这些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划定为禁区,被认为是作品中不能表现、研究中给予否定的。我们突破禁区,表现在创作要表现它,研究中要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讨论。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就是这样一本书,在同我们聊天的过程中给予我们美的启示,逐步的认识美,理解美的问题,掌握美的体系。正如他几十年前创作《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样,不是掉书袋的,而信手所致,拿来谈谈;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美学、理解美学,而不是空洞的来谈论美学大理论。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借用写诗词必须受格律约束的道理,说明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后来都做到脱化规律的境界。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传达的方法在于练*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关于媒介的知识的学*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遗传和环境对于天才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这只是一种本钱,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的,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纵观全书,先生博学多才的本事已经领教过了,无论是古典诗词、传说典故,还是艺术流派都信手拈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十一、十二章,因为先生系统地阐述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的关系时竟然把王昌龄的小诗《长信怨》:“奉帚*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优带昭阳日影来。”分析得令人叹为观止:王昌龄使用接*联想写到“团扇”,“寒鸦”是拟人的手法隐喻赵飞燕,“昭阳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宠,长信宫四周的许多事物之中只有带昭阳日影的寒鸦可以和弃妇的情怀相照映,只有它才可以显出一种“怨”的情境。《长信怨》前两句拆开来看本很*凡,精彩全在后两句,但是如果没有前两句所描写的荣华冷落的情境,便显不出后两句的精彩。《长信怨》的意象是王昌龄的独创,但是“七绝”这种格律却不是他的特创,他以前和以后也有许多诗人用它。

  这忽然给我一个启示,通过心理学和美学的分析,原来唐诗如此值得玩味啊,原来文章也可以这样作

《谈美》读后感5

  《谈美》这又是一本被定义为欣赏艺术的必读书目,作者朱光潜先生是真正德高望重、才学八斗的大师。

  每当读这类顶级大师的著作,都会有一种体会——和蔼亲切。当一个人真正到了一定境界,就会有种云淡风轻、举重若轻的豁然随性,字里行间中,不仅是博大的知识与眼界,更让人感到一种高洁、从容。这种不骄不躁、气定神闲的韵魄,本就是一种艺术、一种美,令人心向往之。

  这几年,常愿意学*欣赏艺术之美,从绝妙名画到经典名曲、从摄影名作到不朽影视、从洒逸唐诗到凄婉宋词,精神上所得甚多,但也自知尚谈不上入门。朱光潜先生说“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情趣”,个人深以为意,人生在世,很难真正做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完全超然世外,也就免不了世俗纷扰,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欣赏艺术,轻轻的抚去心灵尘埃、畅享精神的食粮,从而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给自己留一片纯美的净土。


谈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8)

——冰心《谈生命》读后感菁选

冰心《谈生命》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冰心《谈生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冰心《谈生命》读后感1

  人生的路有时通畅无比,有时却命运多舛。

  生命像一江春水,又像一棵小树。春水凝聚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洪涛,小树从地底下聚集起许多生力。洪涛快乐的流走,小树勇敢的破土而出。遇上?石阻拦,洪涛愤激的冲倒了这危崖,才心*气和的一泻千里。小树也许开满繁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新月向他们照耀着,他们只想休息,可不得不前进。终于,洪涛流进了大海。也许有一天,他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拦路的?石。终于,小树消融在大地的怀里。也许有一天,他又长成一棵小树,去聆听黄莺的清吟。

  困难总是在我们前进的路上相伴而生,但一旦目标确定,我们便风雨兼程,纵然会碰到若干阻碍,但同时,也有雨后彩虹。有阻碍便有动力,有压力便有希望,这就是冰心带给我的:生命的真谛。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在和的生命体验中,生命表现得始而新鲜,继而*静,最终返回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伤。

  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勇士千里救母,终有一天,勇士来到湖边,湖里的龙囚禁了勇士的母亲,勇士愤怒得举起刀,双眼通红的与龙决一死战,龙死了,勇士也险些丢掉了生命。勇士全然不顾那淌着血的身体各处,跳入湖中去拯救他的母亲。勇士不知道的是:这个湖的名字叫做生命。

  我想,生命之所以延续着,是因为有希望,希望之光照亮了这个勇士以及每个人将要前进的人生之路。

冰心《谈生命》读后感2

  冰心用清新、明丽的笔调写了谈生命一问,此文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人的生命历程,除了给读者语言美的享受之外,哲理性的语言还给读者生命上的启迪。

  其中最让我百读不厌的句子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在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我常常在读之后,内心对生命的认识仿佛又打开了一扇门,是啊!生命的历程是曲折的,它伴随着快乐和痛苦,虽然我们都不愿意生命中有痛苦,但少了他,我们的生命色调太单一,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完美,因此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快乐和痛苦。

  我们会享受生命中的快乐,也要学会面对生命中的痛苦,痛苦中的伤心、流泪都是没用的,因此,一次痛苦的经历我们要从中感悟生命,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向着目的执着的拼搏!

冰心《谈生命》读后感3

  谈生命一文是作者对生命文学性的描述。把生命分别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和一颗小树,比喻人生的不同境遇和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了生命不可阻挡的力量和生命的价值。

  把生命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用四个“有时候”开头。写江河东流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巉岩前阻、细细的*沙、暴风雨、晚霞和新月,来表现人生中困难、顺境、逆境、成功四个阶段。最后江河流入大海,作者写到“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这是作者对终结的高度肯定。在常人眼中死亡是可怕的、悲哀的,但作者却说它是伟大的、光明的。流露出一种人世间美好的奉献精神,正如文中的江河它的终结造就大海的诞生。

  当作者写生命像一棵小树,分别写了小树在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来比喻人生的青少年、壮年、老年、晚年四个不同阶段表现生命的价值。在春天小树是勇敢快乐的乐观奋进形象表现了人在青少年时所表现的激情与冲动。在秋天小树是宁静、怡悦的从容、恬淡形象而人有何尝不是这样。

  是啊!生命、生命这个深奥的词汇,是我们永远无法琢磨透了的。但正如作者说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冰心《谈生命》读后感4

  生命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是过程,无论成功、失意、辉煌、落魄、绚烂、安静,都是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着,就是生命的最大快乐,享受生命,把握每一分钟,不虚度,不浪费,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意义。含笑面对人生的'总总,生活也会回馈我们一张笑脸。相信这个观点,并努力去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这是人生的态度,也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取积极人生的唯一生存方法。

  享受生命,爱惜生命,体验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在于从生到死的每一个过程里。从前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但我读了<<谈生命>>这篇文章后,我知道它像什么了作者把生命比作河流,写出了它的汹涌澎湃,写出了它的幽静。它让河流的声音,当作生命里唯一的话语。作者把生命比作树,让树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了生命的灵魂,也写出了树对生命的渴望。

  我觉得作者写的很有道理。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人类是大生命中很渺小很卑微的一部分。当生命消融的时候,我不确定是快乐还是痛苦,但我肯定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它(生命)消融的时候。

  生命创造了快乐和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要珍惜生命的每一次快乐和每一次痛苦生命本来是一趟没有意思的旅程,关键是你如何让它赋予意义。

冰心《谈生命》读后感5

  这几天,我读了冰心奶奶的《谈生命》。冰心奶奶说生命像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

  不是每一江春水都能顺利流进大海的,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顺利长成大树。它们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多少磨难,但它们从不向命运屈服。当我们为自己一时失意喋喋不休的抱怨时,高举着泡沫横幅的酒杯,向同学和朋友诉说着命运的不公时,我们是否有想过海伦和霍金的事迹。

  海伦凯勒自幼就因病而成了又盲又聋又哑的重度残疾儿童,但她为什么能出版14部著作,发表一次又一次的演讲,因为她没有向命运屈服。为什么霍金能在难以想象的病痛中写出《时间简史》这篇科学著作。因为他也像海伦凯勒一样,没有向命运屈服。其实,像古希腊盲诗人荷马、中国汉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他们也都没想要向命运屈服。

  我们不能因为一场球赛输了而不能面对,不能因为班长没选上就感到命运的不公*,不能因为工作上的失败而感到过不去。对于意志薄弱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心灵的痛创、而海伦凯勒没有心灰意冷,反而更热爱周边的一切。我们面对厄运时,就应当向她一样抛弃命运带给我们的不公,乐观向上的对待我们的工作和学*,把活着的每一天当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让生命绽放出蓝宝石般的价值。

  当有一天我们醒来,生命中的太阳又升起来了。这时你透过纷繁世界的外表,寻找到生命中积极向上的真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