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论语

《于丹论语》读后感1

  假期特意买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空闲时间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刚读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会像孔子那样,*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歉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人的人格理想。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于丹论语》读后感2

  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应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这天这样一个后工业礼貌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坚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够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能够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取潜质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读后感3

  古老的论语,传承了上千年。流传到我们手里时,却仅仅只是在课本上涉猎。现在,总算是有一个人站出来,告诉我们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如何利用老祖宗老圣人们留下的笔记,立足于社会。

  于丹的心得,让有机会和没有机会读《论语》的人,都*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在我们心中只有个圣人形象的孔子,忽然变得亲切,成了一个可以去触及,可以去请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观点再加上于丹的再次理解与创造,成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处事原则。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观点的介入,可以让很多人学会*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缓。

  初读于丹的心得,在读到某一句,某一个故事的时候,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瞬间觉得很多事情是不用去计较的,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一种净化。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喜欢用最快的最简捷的方式去接受东西,电视,广播,互联网,书的传播速度似乎慢了些,但是,于丹的七天论语心得,让人们又重新拾起了书本,去领略古圣人的至理名言。让人们拾起书来,学*一种处事原则,让更多的人重新去树立一种*和的心态,我想这个作用是任何批评都掩盖不了的。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我很喜欢,说的是对待事情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回报.几个工人挑转头去建造教堂,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其中有一个工人说:“我所看到的是一座教堂。”对啊,你对待事情不同的态度,付出的努力就各不相同,得到的回报自然也会各不相同。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小故事,于丹教授用7天的时间,用这些简单*凡的故事,圣人口中的道理,相互结合,教给我们为人处事之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在骂于丹教授,说她不懂论语。指出了很多硬性的错误,在我看来,错误确实是存在。可是她征服我们的并不是一本论语,而是她个人独到的见解,是她个人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并不是那些硬性的论语的翻译。

  真正了解论语这本书的人,不是那些为了一点错误而跳起指着别人鼻子骂的人,他们的本事无非就是挑错误。真正了解的,是孔圣人,是孔圣人的弟子。

  有一句很俗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让那些雪亮的眼睛,去评价,熟是熟非。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

《于丹论语》读后感1

  前一阵有朋友推荐了一本书给我,读后颇有感触,这本书名为《论语心得》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是啊,一直是我们对生活要求的太多,还是现实生活对我们要求的太多,原来我们可以活得更简单快乐!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想当初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常常会在工作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觉得受到了不公*的对待。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一种问题,刚踏上社会的毕业生估计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觉得这个世界和想象中的差别太大了,大的有些可怕!读完此书后我想可能问题是在于我们是带着美好的想象踏上了社会,年轻气盛,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做事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的好的方面做对比,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好。正如书中所说的佛像之所以能让千万人去膜拜他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学*。

  因此,我们要对生活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一种好的心态就是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要笑看人生,把饱满热情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不怨天忧人,不做盲目攀比,要有理想,有追求,是我们起码的生活方向。

《于丹论语》读后感2

  假期特意买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空闲时间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刚读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会像孔子那样,*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歉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人的人格理想。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于丹论语》读后感3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和、*易*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

于丹《论语》读后感1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感触颇深,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莫过于那种*和、淡定的心态。正如该书序中所言,孔子是灰色的,因为灰色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是的,我们需要这样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因为他让我们感觉到了温暖。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认为《论语》的思想是高不可及的,读罢觉得并非如此。它的思想是朴素的,简单的,他所能让我们获取的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首先在《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章便告诉我们,人应该有信仰。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在这里,于丹讲到了国民幸福指数,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要看每一个百姓内心是否快乐。那么我们到底快不快乐呢?于丹在这里提到了一组数据,从80年代末期到91年再到96年,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从64%升到73%,后又降到了68%,为什么在物质极大繁荣的今天,人们依然不快乐呢?!在这里我想谈谈“安贫乐道”。这是孔子思想里的最高境界,可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难再有人认可这个观点。我想谈谈我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虚荣的一面,没有谁甘愿过苦日子,当我们看到别人穿着高档的衣服,用着名牌的化妆品,可能都有一点点嫉妒。其实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逾越自己,让自己时时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面。我也希望拥有明亮宽敞的房子,高档的时装,名牌的化妆品,但是这些真的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吗?我们拥有了这些就一定会快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国国民幸福指数就不会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反而下降了。因为追求永无止境,永远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像很多年前流行的郑智化的那首歌一样,“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想努力往上爬,却永永远远赶不上飞涨的房价……”所以何必要去比较呢?做自己就是最快乐的,其实快乐就是一种感受。当你用你自己挣的钱去享受属于你的生活的时候;当你尽情享受亲情的时候;当你和挚友欢聚的时候,你还有什么不快乐吗?快乐是一种心态,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像颜回那样在艰苦的境遇中,仍然可以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所以我认为“安贫乐道”并非告诉我们要安于现状,而是让我们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不要单纯的被物质生活所累,因为毕竟物质生活不是我们的全部。

  同样,面对遗憾,孔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依然是勇敢、淡定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没有人一生没有留下一点遗憾的。面对遗憾,我们可以将其扩大,也可以将其缩小。就好比于丹所提到的那位著名的球星,儿时母亲因拔牙引发心脏病,去世了,这个阴影一直留在她心里,最终在她准备拔牙之前,她因为极度担忧和恐惧而死去。一个遗憾被放大到了多少倍啊!同样是遗憾,如果你可以淡定、勇敢的面对它,它就会被赶跑。正如于丹所言,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生命中,既然已经出现了遗憾或失意,就注定无法改变了,你无论怎样费尽心机去想、去反思,已经出现的遗憾也已无从弥补,既然是徒劳的,又何必要放心上呢?当不幸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它尽快过去,拿出更多的时间,以一种淡定、*和的心态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就好比,西汉时的司马迁,因李陵案发受牵连入狱,受宫刑。他出狱后,忍受巨大的精神与肉体的折磨,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130篇的巨著《史记》。我相信没有哪种痛苦大过司马迁所忍受的一切,但他承受着这些,依然能够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最终取得成功。所以,只要调整好心态,你一定可以收获很多,反之,你只能失去生命中更多精彩的、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用一颗勇敢、淡定的心去面对生活的缺失与遗憾,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饱满、充盈。

  在《于丹〈论语〉心得》中,它也为我们阐述了交友、处事的态度,对待君子的判定,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以及对人生的规划。在这些章节里面,《论语》的思想无不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都是需要一颗仁爱之心及勇敢、从容的处世态度,当然这只是成功的前提,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与收获,还需要把握好做事情的分寸,这在交友及处事上尤为重要。

  “过犹不及”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和朋友、亲人相处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于丹在这里提到了《豪猪的哲学》,这个故事很早前就听过了,当时并未完全理解它的含义,今天重新读来,颇有感触,可以说将《豪猪的哲学》用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和亲人、朋友、甚至爱人相处都需要一个安全距离。

  “君子”是《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可是我们该如何判定君子呢?《论语》的思想告诉我们“君子不忧不惧”,一个真君子要能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这样就少了忧、惑、惧。他不怨天,不尤人,并且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所以这个思想,或者说这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真君子。

  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在这两方面《论语》的思想强调了从内心出发的重要性,它告诫我们要以修身为起点,要从最*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如果我们可以达到从心所欲的最高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少一些迷惘,可以用包容怜悯的心去体谅他人。这就又归结到开始我们所提到的*和的心态,这种*和、淡定贯穿着《论语》思想的全部,我们所看到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当然这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就像那尊被人膜拜的佛像一样,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的。所以,当我们感到不*衡,和别人比较的时候,应该更多的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这是于丹心语里面的一句话,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常心,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我们一起用善良勇敢的心去拥抱*和淡定的快乐。

于丹《论语》读后感2

  论语,一个远隔我们几千年的老先生——孔子,所说的哲言。在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的心豁达、坦然了不少。

  1.天地之道——

  至*开天辟地的那刻,人世间就有了天与地,有了天与地,人也便就诞生了。我们所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万物都逃离不了自己的命运。譬如:金钱、情爱、权利等诱惑。但,我们所懂的,也是必须要懂的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既要做好自己,也要尊重他人。所谓做好自己,就是从内心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而尊重他人,就是对他人所表示的一种理解与宽恕、仁慈。(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而看心灵的,太少。——于丹心语。在这个时间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也不能延迟——于丹心得)

  2.心灵之道——

  人生有太多不顺,就好比行走在一条陡峭的山路,既漫长又坎坷。但是,我们做为一代炎黄子孙,做为一代龙的传人,每每面临心灵所带来的恐惧与压力,勇敢面对这起事件,才等于你克服了你自己给自己所带来的困难。如若一味地去逃避而不敢接受现实,那么你将会错过终生的遗憾。(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于丹心语)

  3.处世之道——

  人与人之间要隔阂着一种距离,才会产生美。所以做人做事既要独立,也要饱含着尊敬。在人处事时,要处守着一种本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立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可以跨越出离位置外的一点点界限。我们要知道,世界上从来没有后悔药吃,既然做过了,也不要去抱怨什么、指责什么,否则这只会让自己的心里有更多的创伤。把握分寸、表示信仰与尊敬,这既是为自我,也是为他人。孔子亦曾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于丹心语)

  4.君子之道——

  看一个人是否是位真君子,首先会从言行、态度与胸怀上得以确认。作为一个君子,我们都须用祥和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去处事,而不是像小人那般斤斤计较。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坦坦荡荡,不干偷鸡摸狗的事的人。俗话说得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自己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地走下去,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值得去纪念的日子。做君子既要走正路,也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用言语夸夸其谈。做好自己的事,端正好自己面对每件事的态度,眼界远广不贪小便宜,做到这三点,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5.交友之道——

  朋友是自己人生旅途中一直陪伴着你度过危难的伴侣。要想结交上好朋友,首先要把“仁”与“智”放在心中,如若学会这两者,那么交友的人品与范围将会大大提高。当结交了好朋友,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朋友,而不是利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去背叛朋友。朋友是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若想持续这段友谊,我们就必须深刻去理解身边的这位知音。(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论语)

  6.理想之道——

  对于如何去追求宏伟远大的理想,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生必须迈出的一步。但事实上,追求理想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它的所处主要中心是:在出发点如何做好自己,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或许,那些不以为然的小事正式我们一步步走向理想道路中的坎坷。看看身边那些*凡无味的事情,它们或许会是你淡定的起点。有时候,你得到了成功,一份莫大的荣誉,可才发现这不是你想要的时候,千万不要气馁,因为这条道路中所收获的,正是你自己给面对成功或失败的心灵增添的一些资源。伸出一双手化解了小事,其实你已经向成功的大道迈出了一大步。

  7.人生之道——

  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经历过惶恐、失败、愉悦等成功与挫折。漫步在这条长长大道上,我们不仅付出了许多,也领悟了很多,收获到很多。因此,思想也会随着年龄欲加开放。每每步上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就必须去懂得一个道理。30岁,仿佛就是在暗示一场青春徐徐谢幕,转而代之的将会是一部美满的人生展开序幕,在这个如流水般淡淡的岁月,人生教导我们的是:要相信自己,在心灵上建立对自己的一种信任。才是你所明白的浅道理开端。步入40岁,我们得到的物质东西也会慢慢积少成多,例如金钱、地位、情感……那一种种患得患失的东西但凡被迷惑了,将会失去自我,失去理智,心灵也将会慢慢惨败。其实,对于这种诱惑,你大可不必担心,只要客观地认识到世间的丑与美,善与恶,并*静地把握、面对、应付,一切便会顺其自然。50岁,大衍之年,做到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要知言,懂得沟通、交流;要知礼,学会尊重他人;要知命,用淡定的态度与自身的力量应付外界带来的情况。60岁,一个世人所俗称的花甲之年,这时,我们所懂得的该是理解与包容,虚心吸取别人的教训,谦虚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学会耳顺,学会领悟别人的长处。70岁,古稀之年,在那刻来临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慢慢走向枯萎、凋零。那个白发苍苍的年代,我们或许已经懂得了,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方能把任何压力都变成一种张力,在体内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我们现在这种成长的年纪,所追随的是:先把现在的事情做好,珍惜上帝所给予的时光,不可流逝一分一毫。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我似乎看到了更多,领悟了更多,学会了更多。

于丹《论语》读后感3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问老师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

  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在苏轼看来,真正的勇者有一种“过人之节”,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天下那样的大业。他不会像*常人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别人,但当别人没有任何缘由地时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吗?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其实,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与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他也不见得会对牛弹琴。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当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

于丹《论语》读后感1

  当我敲击键盘在写《论语心得》读后感时,20xx年的春天已经悄然来到了我的身边,尽管春寒料峭,但也着实让人嗅到春天的气息了。当我从妈妈手里接过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书籍时,自然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

  抛开尘世的喧嚣,披一路风尘,孔子孤身一人,踏上了为师的道路。说是旅行,不如说一次心路历程,更是一次道德与心灵相融。同样的一部著作,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不同,解读自然也不同。也许,同样是《论语》,愤世嫉俗的人读出了天人合一,急功*利的人读出了从容淡定,甘于*庸的人读出了奋发进取,缺乏谋略的人读出了生活的智慧…… 我们从中明白了“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们从中懂得了“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在的资源”;我们感悟到了“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我们从小接受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观念,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人都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德行。

  于丹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开始谈起的。从*来天开始变化达到的某种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人的人格理想:这里既是一片理想主义天空,人们再次自由翱翔;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自己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在这里娓娓道来,向我们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为人的处世之道呢?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的眼里,做事情如果不把我分寸的话是与没做是没有什么两样的。那么应该如何把握分寸?当我们遇见一些不公*的事情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身边的人又应该有什么一种心态?在这嘈杂的社会中我们有要保持着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呢?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如果一个人以德报怨了,那么你会用什么去报答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无微不至时,你又该怎么办呢?“以德抱怨”的方式不可取,但“以怨报怨”是更不可取的,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做人还是应该“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与光明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那么不是德也不是怨,这件事也不会损坏我们之间的感情了。

  今天的社会,物质生活是越来约发达了,但人与人之间关系却越来越冷漠。《论语》中何谓“仁爱”?是用*等和理性去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但凡稍微留一点的分寸,做事情时给别人保留一点的余地,就像《禅宗》里所说的那种至高无尚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花一旦全开,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就要亏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园,这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种感情,而朋友之道和亲人之道皆是如此,退一步,海阔天空。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 现在我们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加入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论语》中的“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是自己变的快乐起来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好像与我们在慢慢分离,我们对圣贤与经典也逐渐远去,怎样为人处世、用怎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在我们心中好像变的模棱两可。而于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话来诠释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而这个灰色幽默的孔子用自己最好的感悟来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点,从而演变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心灵与灵魂的净化、情感与智慧的升华。不管是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还是我们对《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我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怎样做人。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我们对于生活,也是如此,无非在自己*凡的生活中取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因此,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永远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思想会因生活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的人生会在感悟和理性中慢慢成熟。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一种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与其说是读后感,还不如说是自己心情的梳理,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记。感谢她让我《论语》中全方位地审视了自己。这次学*也让我体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我更加热爱生活!

  《论语》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中有:做什么事情不能就急于求成;马和驴的语言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那匹随唐僧取经的马,经历风雨,磨砺成长,不能像磨坊里的驴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此打转。

  道理面前,顺乎自然,柔韧而刚,做好自己!

于丹《论语》读后感2

  论语,一个远隔我们几千年的老先生——孔子,所说的哲言。在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的心豁达、坦然了不少。

  1.天地之道——

  至*开天辟地的那刻,人世间就有了天与地,有了天与地,人也便就诞生了。我们所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万物都逃离不了自己的命运。譬如:金钱、情爱、权利等诱惑。但,我们所懂的,也是必须要懂的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既要做好自己,也要尊重他人。所谓做好自己,就是从内心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而尊重他人,就是对他人所表示的一种理解与宽恕、仁慈。(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而看心灵的,太少。——于丹心语。在这个时间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也不能延迟——于丹心得)

  2.心灵之道——

  人生有太多不顺,就好比行走在一条陡峭的山路,既漫长又坎坷。但是,我们做为一代炎黄子孙,做为一代龙的传人,每每面临心灵所带来的恐惧与压力,勇敢面对这起事件,才等于你克服了你自己给自己所带来的困难。如若一味地去逃避而不敢接受现实,那么你将会错过终生的遗憾。(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于丹心语)

  3.处世之道——

  人与人之间要隔阂着一种距离,才会产生美。所以做人做事既要独立,也要饱含着尊敬。在人处事时,要处守着一种本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立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可以跨越出离位置外的一点点界限。我们要知道,世界上从来没有后悔药吃,既然做过了,也不要去抱怨什么、指责什么,否则这只会让自己的心里有更多的创伤。把握分寸、表示信仰与尊敬,这既是为自我,也是为他人。孔子亦曾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于丹心语)

  4.君子之道——

  看一个人是否是位真君子,首先会从言行、态度与胸怀上得以确认。作为一个君子,我们都须用祥和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去处事,而不是像小人那般斤斤计较。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坦坦荡荡,不干偷鸡摸狗的事的人。俗话说得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自己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地走下去,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值得去纪念的日子。做君子既要走正路,也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用言语夸夸其谈。做好自己的事,端正好自己面对每件事的态度,眼界远广不贪小便宜,做到这三点,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5.交友之道——

  朋友是自己人生旅途中一直陪伴着你度过危难的伴侣。要想结交上好朋友,首先要把“仁”与“智”放在心中,如若学会这两者,那么交友的人品与范围将会大大提高。当结交了好朋友,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朋友,而不是利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去背叛朋友。朋友是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若想持续这段友谊,我们就必须深刻去理解身边的这位知音。(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论语)

  6.理想之道——

  对于如何去追求宏伟远大的理想,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生必须迈出的一步。但事实上,追求理想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它的所处主要中心是:在出发点如何做好自己,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或许,那些不以为然的小事正式我们一步步走向理想道路中的坎坷。看看身边那些*凡无味的事情,它们或许会是你淡定的起点。有时候,你得到了成功,一份莫大的荣誉,可才发现这不是你想要的时候,千万不要气馁,因为这条道路中所收获的,正是你自己给面对成功或失败的心灵增添的一些资源。伸出一双手化解了小事,其实你已经向成功的大道迈出了一大步。

  7.人生之道——

  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经历过惶恐、失败、愉悦等成功与挫折。漫步在这条长长大道上,我们不仅付出了许多,也领悟了很多,收获到很多。因此,思想也会随着年龄欲加开放。每每步上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就必须去懂得一个道理。30岁,仿佛就是在暗示一场青春徐徐谢幕,转而代之的将会是一部美满的人生展开序幕,在这个如流水般淡淡的岁月,人生教导我们的是:要相信自己,在心灵上建立对自己的一种信任。才是你所明白的浅道理开端。步入40岁,我们得到的物质东西也会慢慢积少成多,例如金钱、地位、情感……那一种种患得患失的东西但凡被迷惑了,将会失去自我,失去理智,心灵也将会慢慢惨败。其实,对于这种诱惑,你大可不必担心,只要客观地认识到世间的丑与美,善与恶,并*静地把握、面对、应付,一切便会顺其自然。50岁,大衍之年,做到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要知言,懂得沟通、交流;要知礼,学会尊重他人;要知命,用淡定的态度与自身的力量应付外界带来的情况。60岁,一个世人所俗称的花甲之年,这时,我们所懂得的该是理解与包容,虚心吸取别人的教训,谦虚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学会耳顺,学会领悟别人的长处。70岁,古稀之年,在那刻来临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慢慢走向枯萎、凋零。那个白发苍苍的年代,我们或许已经懂得了,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方能把任何压力都变成一种张力,在体内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我们现在这种成长的年纪,所追随的是:先把现在的事情做好,珍惜上帝所给予的时光,不可流逝一分一毫。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我似乎看到了更多,领悟了更多,学会了更多。

于丹《论语》读后感3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问老师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

  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在苏轼看来,真正的勇者有一种“过人之节”,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天下那样的大业。他不会像*常人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别人,但当别人没有任何缘由地时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吗?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其实,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与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他也不见得会对牛弹琴。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当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菁华3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

  我们都知道,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更要看每一个老百姓内心的感受——他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有认同吗? 据抽样统计调查*人的幸福指数, 80年代只有64%,1991年幸福指数提升了到了73%左右,这得益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和很多改革措施的实施;1996年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又大大提升了,但幸福指数却下跌到了68%。所以说明,人们对生活是否幸福的感受与物质生活基础有很大的联系,但不一定一直呈正相关,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的繁荣之后,心灵困惑依然存在甚至加剧。

  我觉得于丹的《论语心得》出来的很及时,它帮助我们看懂《论语》,它让我们知道,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简单生活才是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明显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因为周围有钱人太多,让自己不*衡的事物太多。有一个现象:有一百个人从你身边走过,其中只有一个人比你富有,你只记住了这个人而其他的99个人你都忽略了,这样看了很长时间,你觉得人家都比你强,觉得自己很失败很不快乐。于丹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其实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那么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我从《论语》中学到了两个字:

  一、恕。即宽容。

  孔子曰:“其恕乎!”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那是真君子。我们都是成年人,面对不喜欢的人或事,首先想到的是忍,但心中的结总是存在的,久而久之,心中一个又一个的结就会变成身体的疾病(弗洛伊德曾说过,心中的不愉快会转化为身体的不健康)。

  作为老师,过去我们总是因为学生的种种过错,而寝食难安折磨自己,而忍不住批评学生,现在知道那是这个老师没有达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应该像孔夫子这样,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有一种泰然*和的力量,真诚地跟学生沟通。我认为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被培养的,是向善的、向上的。

  二、施。即给予。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于丹曾说过一则托尔斯泰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满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他很苦闷。

  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现在的世界,物欲横流,诱惑太多,人们匆匆忙忙地追求,但真正能够长存的东西不多,读了《论语心得》,知道了其实生活很简单,要把眼前的事做好,要锻炼身体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要选择对的事去做,要做对选择的事,不该操心的事不去操心,舍得舍得,学会舍弃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努力学*完善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活在当下,快快乐乐!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2

  于丹在《论语》心灵之道中推介了好多个小故事,用来说明心灵的强大力量。浓缩于丹心灵之道的主题就是,心灵中至为美好的一面是积极的心态、自信和勇敢。当然,似乎有人以为这是在励志,因为在世界知名的励志学家,如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还有安东尼·罗宾斯的书中,充满对这三种力量的唤醒和训练。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为一篇励志的小散文,这个演说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师摘自论语中的原话,构成了演说的论点,这些论点我们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但是,与论点比起来,我倒是觉得文中的三个小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和励志的主题更加接*一些。批评于丹老师假借论语之名行其它主题的'演说和出书甚至出名之实,这样的话,一向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态度的我说说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话说回来,于丹老师还是一个富含哲理意味、*和而通达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说过,各人读历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师此篇中较为美丽的文字。

  一个有风骨的骄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张扬的,这就是所谓“泰而不骄”。——于丹老师

  “我曾经看到过铃木大拙在他的书中记载了一个日本江户时期的故事。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茶师,他跟随着主人去京城里办事。碰上了一个浪人挑衅身着武士服防身的茶师比剑。这茶师只好老老实实地说我就是个茶师,我不懂武功。这个浪人就得寸进尺,说你既不是一个武士,你穿着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严,那我就更应该跟你比,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了。茶师一想,就说你容我几小时时间,今天下午我跟你

  还约在这个池塘边见。那个浪人想想就答应了,说那你一定来。

  这个茶师就走了,他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求大武师教给他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武馆的主人当时就惊诧了,他说来我这儿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你是为什么?

  他说我是个茶匠,我就只会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这么个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我想死得有尊严一点。

  武馆的主人说,你是这么著名的一个茶师,那好吧,你再为我泡一遍茶。

  茶师想了想,很伤感,说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很从容地把茶叶放在里面,洗茶、滤茶、然后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这个武馆的主人。

  这主人就这么一直看着他这个过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说: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这个时刻,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

  茶师说:哦?你要教给我什么吗?

  他说:我不教你,你只记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我就告诉你这一句。

  这茶师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见那个浪人已经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嚣张,当时就拔出剑来,说:你回来了,那我们来开始比武吧。

  茶师就老在想着那句话,说我心泡茶的心面对他。所以他就不着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对方,然后从容地把自己头上的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然后解开身上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他还笑笑地看着对方,拿出绑带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再拿出绑带把裤腿也扎紧,他从头到脚,一点一点地在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对面这个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给吓得内心心虚起来。

  等到这个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举动就是拔出他的剑来,欻,就挥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声,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用了。

  他停在那以后,这个浪人噗通就给他跪下了,说我求你饶命,你是我这一辈子见过最有武功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曾经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想想,**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

《于丹论语》读后感1

  前一阵有朋友推荐了一本书给我,读后颇有感触,这本书名为《论语心得》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是啊,一直是我们对生活要求的太多,还是现实生活对我们要求的太多,原来我们可以活得更简单快乐!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想当初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常常会在工作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觉得受到了不公*的对待。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一种问题,刚踏上社会的毕业生估计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觉得这个世界和想象中的差别太大了,大的有些可怕!读完此书后我想可能问题是在于我们是带着美好的想象踏上了社会,年轻气盛,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做事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的好的方面做对比,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好。正如书中所说的佛像之所以能让千万人去膜拜他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学*。

  因此,我们要对生活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一种好的心态就是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要笑看人生,把饱满热情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不怨天忧人,不做盲目攀比,要有理想,有追求,是我们起码的生活方向。

《于丹论语》读后感2

  假期特意买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空闲时间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刚读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会像孔子那样,*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歉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人的人格理想。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于丹论语》读后感3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和、*易*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

于丹《论语》读后感1

  当我敲击键盘在写《论语心得》读后感时,20xx年的春天已经悄然来到了我的身边,尽管春寒料峭,但也着实让人嗅到春天的气息了。当我从妈妈手里接过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书籍时,自然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

  抛开尘世的喧嚣,披一路风尘,孔子孤身一人,踏上了为师的道路。说是旅行,不如说一次心路历程,更是一次道德与心灵相融。同样的一部著作,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不同,解读自然也不同。也许,同样是《论语》,愤世嫉俗的人读出了天人合一,急功*利的人读出了从容淡定,甘于*庸的人读出了奋发进取,缺乏谋略的人读出了生活的智慧…… 我们从中明白了“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们从中懂得了“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在的资源”;我们感悟到了“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我们从小接受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观念,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人都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德行。

  于丹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开始谈起的。从*来天开始变化达到的某种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人的人格理想:这里既是一片理想主义天空,人们再次自由翱翔;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自己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在这里娓娓道来,向我们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为人的处世之道呢?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的眼里,做事情如果不把我分寸的话是与没做是没有什么两样的。那么应该如何把握分寸?当我们遇见一些不公*的事情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身边的人又应该有什么一种心态?在这嘈杂的社会中我们有要保持着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呢?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如果一个人以德报怨了,那么你会用什么去报答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无微不至时,你又该怎么办呢?“以德抱怨”的方式不可取,但“以怨报怨”是更不可取的,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做人还是应该“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与光明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那么不是德也不是怨,这件事也不会损坏我们之间的感情了。

  今天的社会,物质生活是越来约发达了,但人与人之间关系却越来越冷漠。《论语》中何谓“仁爱”?是用*等和理性去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但凡稍微留一点的分寸,做事情时给别人保留一点的余地,就像《禅宗》里所说的那种至高无尚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花一旦全开,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就要亏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园,这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种感情,而朋友之道和亲人之道皆是如此,退一步,海阔天空。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 现在我们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加入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论语》中的“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是自己变的快乐起来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好像与我们在慢慢分离,我们对圣贤与经典也逐渐远去,怎样为人处世、用怎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在我们心中好像变的模棱两可。而于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话来诠释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而这个灰色幽默的孔子用自己最好的感悟来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点,从而演变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心灵与灵魂的净化、情感与智慧的升华。不管是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还是我们对《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我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怎样做人。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我们对于生活,也是如此,无非在自己*凡的生活中取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因此,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永远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思想会因生活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的人生会在感悟和理性中慢慢成熟。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一种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与其说是读后感,还不如说是自己心情的梳理,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记。感谢她让我《论语》中全方位地审视了自己。这次学*也让我体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我更加热爱生活!

  《论语》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中有:做什么事情不能就急于求成;马和驴的语言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那匹随唐僧取经的马,经历风雨,磨砺成长,不能像磨坊里的驴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此打转。

  道理面前,顺乎自然,柔韧而刚,做好自己!

于丹《论语》读后感2

  论语,一个远隔我们几千年的老先生——孔子,所说的哲言。在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的心豁达、坦然了不少。

  1.天地之道——

  至*开天辟地的那刻,人世间就有了天与地,有了天与地,人也便就诞生了。我们所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万物都逃离不了自己的命运。譬如:金钱、情爱、权利等诱惑。但,我们所懂的,也是必须要懂的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既要做好自己,也要尊重他人。所谓做好自己,就是从内心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而尊重他人,就是对他人所表示的一种理解与宽恕、仁慈。(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而看心灵的,太少。——于丹心语。在这个时间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也不能延迟——于丹心得)

  2.心灵之道——

  人生有太多不顺,就好比行走在一条陡峭的山路,既漫长又坎坷。但是,我们做为一代炎黄子孙,做为一代龙的传人,每每面临心灵所带来的恐惧与压力,勇敢面对这起事件,才等于你克服了你自己给自己所带来的困难。如若一味地去逃避而不敢接受现实,那么你将会错过终生的遗憾。(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于丹心语)

  3.处世之道——

  人与人之间要隔阂着一种距离,才会产生美。所以做人做事既要独立,也要饱含着尊敬。在人处事时,要处守着一种本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立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可以跨越出离位置外的一点点界限。我们要知道,世界上从来没有后悔药吃,既然做过了,也不要去抱怨什么、指责什么,否则这只会让自己的心里有更多的创伤。把握分寸、表示信仰与尊敬,这既是为自我,也是为他人。孔子亦曾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于丹心语)

  4.君子之道——

  看一个人是否是位真君子,首先会从言行、态度与胸怀上得以确认。作为一个君子,我们都须用祥和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去处事,而不是像小人那般斤斤计较。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坦坦荡荡,不干偷鸡摸狗的事的人。俗话说得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自己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地走下去,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值得去纪念的日子。做君子既要走正路,也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用言语夸夸其谈。做好自己的事,端正好自己面对每件事的态度,眼界远广不贪小便宜,做到这三点,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5.交友之道——

  朋友是自己人生旅途中一直陪伴着你度过危难的伴侣。要想结交上好朋友,首先要把“仁”与“智”放在心中,如若学会这两者,那么交友的人品与范围将会大大提高。当结交了好朋友,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朋友,而不是利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去背叛朋友。朋友是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若想持续这段友谊,我们就必须深刻去理解身边的这位知音。(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论语)

  6.理想之道——

  对于如何去追求宏伟远大的理想,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生必须迈出的一步。但事实上,追求理想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它的所处主要中心是:在出发点如何做好自己,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或许,那些不以为然的小事正式我们一步步走向理想道路中的坎坷。看看身边那些*凡无味的事情,它们或许会是你淡定的起点。有时候,你得到了成功,一份莫大的荣誉,可才发现这不是你想要的时候,千万不要气馁,因为这条道路中所收获的,正是你自己给面对成功或失败的心灵增添的一些资源。伸出一双手化解了小事,其实你已经向成功的大道迈出了一大步。

  7.人生之道——

  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经历过惶恐、失败、愉悦等成功与挫折。漫步在这条长长大道上,我们不仅付出了许多,也领悟了很多,收获到很多。因此,思想也会随着年龄欲加开放。每每步上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就必须去懂得一个道理。30岁,仿佛就是在暗示一场青春徐徐谢幕,转而代之的将会是一部美满的人生展开序幕,在这个如流水般淡淡的岁月,人生教导我们的是:要相信自己,在心灵上建立对自己的一种信任。才是你所明白的浅道理开端。步入40岁,我们得到的物质东西也会慢慢积少成多,例如金钱、地位、情感……那一种种患得患失的东西但凡被迷惑了,将会失去自我,失去理智,心灵也将会慢慢惨败。其实,对于这种诱惑,你大可不必担心,只要客观地认识到世间的丑与美,善与恶,并*静地把握、面对、应付,一切便会顺其自然。50岁,大衍之年,做到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要知言,懂得沟通、交流;要知礼,学会尊重他人;要知命,用淡定的态度与自身的力量应付外界带来的情况。60岁,一个世人所俗称的花甲之年,这时,我们所懂得的该是理解与包容,虚心吸取别人的教训,谦虚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学会耳顺,学会领悟别人的长处。70岁,古稀之年,在那刻来临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慢慢走向枯萎、凋零。那个白发苍苍的年代,我们或许已经懂得了,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方能把任何压力都变成一种张力,在体内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我们现在这种成长的年纪,所追随的是:先把现在的事情做好,珍惜上帝所给予的时光,不可流逝一分一毫。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我似乎看到了更多,领悟了更多,学会了更多。

于丹《论语》读后感3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问老师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

  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在苏轼看来,真正的勇者有一种“过人之节”,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天下那样的大业。他不会像*常人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别人,但当别人没有任何缘由地时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吗?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其实,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与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他也不见得会对牛弹琴。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当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7)

——于丹论语读后感通用10篇

  于丹论语读后感 1

  我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第一个感触就是万物归一。

  这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万古规律。综观人的一生,人这辈子,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生命在逝水流年中悄然凋零,什么是看见的,什么是看不见的?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凡而朴实的生活忙碌打拼,却忘记适时停下休息欣赏自然之力与自然之美。人有追求与信仰,为实现自己理想进行能动性的创新与改进,以最大限度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但或许就会渐渐迷失自我,迷失人的本性,做出愚蠢疯狂幼稚傲大的可悲行为。从地球看我们生活的城市,很小;从银河看地球,微小;从宇宙看银河,微乎其微。而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个人,根本微不足道。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争,在斗,为了无休止的利益,为了满足与吞噬无限膨胀的欲望,在我们生存的小星球上拼命去捕捉原本并不属于任何人的东西,我记得网络上有一个签名:天上的星星,为何象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群,为何象天上的星星一样疏远?我想,这就可以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心态问题罢!简言一句话,人,应该学会看透生命的本质,看穿亘古广漠,潮起潮落,看清事物潜在的规则与本质。

  如果说把寰宇看得宽阔透明,那么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应该看得坦然释怀。四海之内皆朋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是我的第二个感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简单的一首诗十足勾画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古人以人生得到一知己足以来形容人的一生要找到一个十分了解自己的人有多么困难。在今天,我们仍然也会以拥有一个和多个知己而感到自己人生存在的价值意义。可是,上帝总是带有一丝幽默,他可以把人相隔千里之外,也可以让人如亲邻一样贴*。我们总是期望别人有多么了解自己,然后便有了被充分了解后的感叹,然而事实上没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会更好去了解他人。否则就会做出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产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地球更象一个小的村落,只要有足够的旅费,每个人都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当然,如果可能,我们也可以认识任何一个在从前想都不可能想过未曾谋面的家伙,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被无限地扩大与扩展。而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因此该得到阔延和释放,古人所云比较封闭的交友概念现在也已经绝迹,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与人产生争执和争吵再所难免,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存在成千上万个不同的idea,因此人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并不相同,对待同样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于是偏差和误解便产生。对待这种事情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处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直率去对待所有的问题,我们想让别人了解和理解我们真正不被歪曲的想法,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用最简明最直接的说话方式去将我们的想法陈述给对方去听。可惜的是,许多人并不愿将他们的直率使用到应该使用的地方,因为我们都很自我,都很主观。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这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过于自我,过于固执,固执得乃至无法放下偏执。这就严重得多了,回头想想,我们连宇宙都可被认识,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头脑中的idea真实地放映在对方面前呢?事实上我们可以做到。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也许无法做到最好,但我们起码可以用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朋友,家人,爱人和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善良的人们。孔老夫子说帮人锦上添花不如帮人雪中送碳,能及时带给别人最迫切的需求,那是我们道义上的责任。

  我相信人本善良,只是在成长中受到了种种诱惑吸引,自己定力不够才渐渐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在人间。把握住内心的尺码,不论外在怎样,我本善良。希望自己在学*过此书后能用更高一层的心境和态度来释怀面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那才是我最终学*此书的目的。

  于丹论语读后感 2

  古代就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论语》这部书,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而且大家对这本书都知道那么几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的,当然这只是《论语》书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学过,可以说全中国人都有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像《论语》这样的古书,都很难看懂,所以也很少有人看。

  某一天,一个人逛书店,看见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就翻开来看了下,在我个人理解中,《论语》对它很熟悉,可是从来没有看完过,没想到看了第一章,发现还有人把《论语》讲解的这么简单易懂,并且非常有哲理,让我一下子有冲动要看完这本书,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把难懂的古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解释,并巧妙地把《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让你从中感受到人生之哲理,生活之真谛。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把难懂的古文,用现代的语言很好的表示出来,并且让人看了很容易记住,很好的把古代的名句和现代的解释结合在一起。

  于丹论语读后感 3

  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最早风靡一时的时候,我便想拜读了。可书一买回来,趁着热劲,读了不到一半,便搁置了下来。

  忽一日在电视上看到于丹,又想到了她的书。便又翻出书想静静的品读一下。读书的过程是一种心灵净化的过程。论语向我们展示了中华五前年的传统美德和个人修养的魅力所在。主要以教化人的品质道德为主,里面还掺入了一些佛家的禅论。教人要"仁",即用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世间万物和事。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终须要得以见天日。一个人要行的端,坐的正,做一个正人君子,你也就不会被烦恼所困扰。另外孔子还崇尚修身养性,即把自己隐居起来,与世无争,经常要反省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坦荡荡,从这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局限性。把凶残的狼圈起来,就能轻易的改变它的本性,变成善良的羊吗?儒家思想里存在的一些说教的东西过多,而且有些脱离现实,可能是时间上的差异,国情上区别所制,儒家思想精华的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但不能全盘接收,奉为“守则”,一律照章执行,是不可取的。我们推崇孔子的"仁",即真、善、美,做一个真正的人,对人对事要真,要有付出,用自己的善去打动别人,用自己的个性美赢得别人的尊敬,就像歌词里讲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想说,只要人人都能自正吾身,世界将会是一片光明。

  于丹论语读后感 4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情绪。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因此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透过自己的发奋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能够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能够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忙;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十分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能够映照、校验你的人格,能够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能够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留意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潜质,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取一个朋友就是选取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取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

  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情绪。

  于丹论语读后感 5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丰富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与经典对话,常常升腾出一种庄严与肃穆,在品读玩味中心绪渐渐如止水,恬淡、安宁充溢着我的内心。而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觉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丹教授用了许多浅显的故事,把一部《论语》说得通俗易懂,我很喜欢书的封面那句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觉得,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论语》确实告诉了我应该怎样快乐地生活,而作为一名教师,《论语》同样告诉了我怎么让孩子进行快乐地学*成长。

  于丹在书中说: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就和孔子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道理,多向内看,少向外看,内心快乐安宁了,生活就会从容自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作为一名教师,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感触更多。

  子曰,“爱生如子,知人善教,有教无类”。不分年龄大小、出生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即使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也表现出宽宏的胸怀。 “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要老师的呵护。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我们华夏大地。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于丹教授就教我们如何去爱孩子。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于丹教授通过提到的“头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快速改变孩子,但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心境!我们早就听说过标签效应的试验,被教授随便说说的所谓“天才”孩子,最后果真成为优秀的人才,而没有被指明的那些孩子却发展得很*庸。可见让孩子在心灵深度充满阳光、自信,那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心中有一颗太阳,那样你的孩子才会沐浴充足的阳光,健康成长。

  同时,于丹教授也认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作为教师,了解孩子,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就是我们教育的智慧。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孩子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孔子是中国人心中的圣人。不同的人都会从《论语》和孔子那里学到所需要的。作为教师,孔子更是中国几千年教育的形象代表,而《论语》是教师必读的一本书。书中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然对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有着借鉴的作用,也还有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

  于丹论语读后感 6

  于丹教授讲到天地人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神于天,圣于地”。一个人不仅要有一双翅膀可以向天空飞去,也要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的现实责任感,二者缺一不可。只是神于天,那就是空想主义,不切实际地做事情,觉得轻飘飘。只是埋头看着脚下的土地而没有远大的志向也会只停留在蜗牛的小躯壳中。正如于丹所讲的眼睛的功能一样。人的视线可以朝地上看,也可以朝远方望,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内心深处窥探,感受心灵的准则。真正的眼界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深度。

  诸葛亮的眼界应该说够广阔吧,他料到曹操当时仍有活路,便让关羽做个人情。不管此事虚实,但从其他战例也可证明他宽阔的眼界。然而,马有失蹄,诸葛亮也有失误。因为对马谡(sù)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后悔不已。

  古人总说,天时地利人和是重要因素,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归结起来就是命。很多人认为命是很玄乎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但我个人觉得命运是每一天的积累。比如高考的那几天有人因正好生了重病而落榜了,第二年去考,考得不错。算命先生说,这是他或她命中注定会复读。可我觉得,是这个人*时的积累。*时,不注重身体素质,高考来了,一紧张就将储存的病菌都激活了,人倒了。所以不要把一切都归结为命,那只是一种借口,一种失败者无奈的感慨。要想成功就要一点一点的积累。就像盖宫殿,一块砖头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多砖头,需要用汗水去搅拌泥水,用信念做为夯基。当热也需要朋友的帮忙。

  讲到朋友,我就想起可爱的舍友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孔子说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想她们就是我的益友吧!友情也是有保质期的,过一阵子就会慢慢变得不新鲜。但是友情的保存期是一生,该留的总会留下。人与人相处必定存在摩擦,没有摩擦的情感是不长久的。时光总会带走一些东西,但真正值得珍藏的东西是会沉定在心中的某一个角落里的。窗外的雨是天空向大地倾诉的形式,是天空借用雨丝亲吻着大地,那么难舍难分……

  言语的力量比武器更强,有时它的杀伤力是不可估量的。孔子曾曰:“慎于言”。正是这个原因吧。今天下午我打扫卫生,我无形之中中了一枪,只觉得开始皱起眉,撅起嘴。这说明我的情商不高,也说明有人的言语不当。“

  于丹论语读后感 7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于丹论语读后感 8

  在读书月期间我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然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了心思,受益匪浅。《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论语》一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道理。

  读人生之道之后所知,“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非也。尤其是当我们老师这一项,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挑战更不能听天由命,而是要把握好时间,真正做到,做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对于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老一辈的人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所以形势要求不允许听天由命,而更应争分夺秒,抓住机遇,不断学*,不断进步,才能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高自己适应现代工作的能力,跟上时代要求,把工作做好。

  通过学*《于丹论语心得》使我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的如此辉煌。往往比较都是自己缺失和他人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如果真正这样去思考,去看,这样内心就*坦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就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正所谓知足者常乐,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于丹论语读后感 9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是好的学*?“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还有其他“学*”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通过学*于丹的《论语心得》,可以体会到一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于丹论语读后感 10

  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最早风靡一时的时候,我便想拜读了。

  可书一买回来,趁着热劲,读了不到一半,便搁置了下来。忽一日在电视上看到于丹,又想到了她的书。便又翻出书想静静的品读一下。读书的过程是一种心灵净化的过程。论语向我们展示了中华五前年的传统美德和个人修养的魅力所在,。主要以教化人的品质道德为主,里面还掺入了一些佛家的禅论。教人要"仁",即用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世间万物和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终须要得以见天日。一个人要行的端,坐的正,做一个正人君子,你也就不会被烦恼所困扰。另外孔子还崇尚修身养性,即把自己隐居起来,与世无争,经常要反省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坦荡荡,从这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局限性。把凶残的狼圈起来,就能轻易的改变它的本性,变成善良的羊吗?儒家思想里存在的一些说教的东西过多,而且有些脱离现实,可能是时间上的差异,国情上区别所制,儒家思想精华的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但不能全盘接收,奉为“守则”,一律照章执行,是不可取的。我们推崇孔子的"仁",即真、善、美,做一个真正的人,对人对事要真,要有付出,用自己的善去打动别人,用自己的个性美赢得别人的尊敬,就像歌词里讲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想说,只要人人都能自正吾身,世界将会是一片光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