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论语

于丹论语读后感1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读后感2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以较高的水*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职业道德水*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

  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于丹论语读后感3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了我们的心岸。“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了我们的心岸。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里的这段话,从小便耳熟能详,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五岁的学*的起点,选择好方向,三十岁能牢固地自立,四十岁对各种问题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

  有一天,看《百家讲坛》,一位白衣白裙的屮年女子正在讲这一段,下面字幕上打着“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字样,面孔是陌生的,言谈是和蔼可亲的,她并没有咬文嚼字罗列子曰诗云,而是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譬如“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譬如“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屮庸(于丹把“中庸”理解为i种理想状态,一切都处于和谐之屮,即天地万物各安其位)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即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言者切切,听者意会,那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一下击屮了不再敏感的神经,怦然心动,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没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欢上To(后来知道,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视传媒系系主任,知名影视策划人,屮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策划顾问。)于是,等待着出书,以获取最完整的印象。终于在这一年最后一月的月首见到了中华书局的《于丹〈论语〉心得》,迫不及待地买了两本,一本送给朋友共享,一本连夜挑灯夜读,一睹为快。

  于丹把解读《论语》的指南针,放在了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告诉今天的我们,怎样有价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生活。在于丹的眼里,《论语》的价值,或者说是一切经典的价值不是用佶屈贅牙的语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更不是用天经地义的章法约束人;所以,她不需要我们穷究义理、旁征博引,也不需要我们顶礼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让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的尘埃,用经典将心灵的内在唤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所以在《心得》屮,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高蹈者,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一如《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孙华侍坐章”中的孔子面对*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一一“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屮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在大部头的高头讲章、一连串的新鲜名词术语、三坟五典博古通今的考证成为专家学者们的招牌、成为学问的外在表现时,这些文字犹如这个冬日里的一抹暖阳,让人受用流连,一读再读而新鲜如初,滋味醇厚。而这些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朴素语言又常常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让道理既通俗又意味深长。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刚才得以成佛。”

  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Z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论语》,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古代与当代的边缘,擦拭去古典作品表面的斑斑锈迹,超越圣人与凡人的时空界限,将千万颗心屮的一心之得呈现于观众读者,解读当下社会和生活,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还让我们掩卷而思,在某一个圍寂的深夜。

于丹论语读后感4

  手中的《于丹的《论语》心得》勿勿看完了,合上书,再看看本上摘抄的合乎自己心境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想想以前自己总觉得《论语》有点高深,或是有点枯燥。读过这本书后,我也认为《论语》确如于丹老师所讲,不是高不可及的,而是用一种简单的道理,传授给我们生活的态度和智慧。《论语》中的句子,经于丹老师讲解,更加易懂而适用了。有些是点悟了思想中的困惑;有些激励了自己求学的动力;有些则告诉我们要如何提高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些真谛,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关于学*,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于丹老师也告诉我们,真正尊崇学问的人,学*是为了人类的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了到老。由此我也想到了尹建莉老师教育书籍中写到的,关于学*古诗应有的态度。她说让孩子背诵古诗,不是让她在人前炫耀,而是让她能体会诗中的韵味,诗中的美好意境。这段时间,我和女儿正在一起学*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虽然我没让女儿在人前炫耀,可有时我也会看看自己背了多少首诗,我想我不该去究其量,而应该求其质。

  书中更多讲叙的是关于提高自身修养,生活的智慧,每一处于丹老师都有很精彩的'见解。我想要再次的阅读,去体会那其中的智慧。也因于丹老师的讲叙,让我也想去学*《论语》,学*其中的智慧,这些会让增加我的学*动力,也会让我的思想有新的认识。

于丹论语读后感5

  在读书月期间我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然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了心思,受益匪浅。《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论语》一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道理。

  读人生之道之后所知,“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非也。尤其是当我们老师这一项,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挑战更不能听天由命,而是要把握好时间,真正做到,做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对于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老一辈的人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所以形势要求不允许听天由命,而更应争分夺秒,抓住机遇,不断学*,不断进步,才能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高自己适应现代工作的能力,跟上时代要求,把工作做好。

  通过学*《于丹论语心得》使我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的如此辉煌。往往比较都是自己缺失和他人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如果真正这样去思考,去看,这样内心就*坦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就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正所谓知足者常乐,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

《于丹论语》读后感1

  前一阵有朋友推荐了一本书给我,读后颇有感触,这本书名为《论语心得》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是啊,一直是我们对生活要求的太多,还是现实生活对我们要求的太多,原来我们可以活得更简单快乐!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想当初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常常会在工作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觉得受到了不公*的对待。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一种问题,刚踏上社会的毕业生估计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觉得这个世界和想象中的差别太大了,大的有些可怕!读完此书后我想可能问题是在于我们是带着美好的想象踏上了社会,年轻气盛,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做事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的好的方面做对比,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好。正如书中所说的佛像之所以能让千万人去膜拜他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学*。

  因此,我们要对生活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一种好的心态就是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要笑看人生,把饱满热情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不怨天忧人,不做盲目攀比,要有理想,有追求,是我们起码的生活方向。

《于丹论语》读后感2

  假期特意买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空闲时间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刚读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会像孔子那样,*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歉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人的人格理想。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于丹论语》读后感3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和、*易*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于丹《论语》读后感优选【5】篇

  于丹《论语》读后感 1

  心灵之道。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遗憾后悔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人生难免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没有挑战性的是无法激励人前进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运不发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不遗憾千百次的凋零,因为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当一个人失败后,延其绳索找其导火的源头,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遥,后悔自己的擦肩而过,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遗憾。后悔无济于事,天下没有买后悔药的。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就如同也许在这回的高考中你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人生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只是沉积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对一道选择题呢,也许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现在抱着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有缺憾,那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那个缺憾,不要让缺憾的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补救。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之后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从何而来?它是发自内心的淡然与坦然。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种特有的力量。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与其沉寂在后悔之中,不如增强自己的信心,挑战未来的人生。所谓“老夫聊法少年狂”这难道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吗?

  所谓“三省吾身”于丹说:“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体现出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不错,鲁迅曾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种脊梁背后的风骨之气,那种形于天的风然之骨。所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所谓:“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我记得一位学者是这么说的:“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风骨也许是为中国人所骄傲的资本吧。

  其实这章主要讲人生多有不顺,要如何去弥补不顺,自信心,勇敢的勇气,风骨的气节。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也有所不同。

  我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赌博,你的筹码就是自信,勇敢等等一切能想出的高洁的名词,如果你连这些都不具备的话,就是失去了筹码,连筹码都没有的你,又何谈去堵上一把呢?

  于丹《论语》读后感 2

  *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读到于此,想到曾经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

  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对于“学*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是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于丹《论语》读后感 3

  于丹教授在阐述处事之道时,讲了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从豪猪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太过亲密和太过疏远都不是最佳距离。

  就说夫妻关系吧,过分“亲密”,恨不能把对方绑到自己的腰带上,容不得对方有半点“私密”空间,因为“爱”而整天疑神疑鬼,这种看似很“在乎”的举动其实会适得其反的。能够成为夫妻,本身是一种缘分,夫妻间的信赖、体贴是非常重要的,婚姻是一种责任,是人生旅途中相互搀扶的伴侣,不能因为婚姻而失去了自我,成为彼此的附属品,更不能把婚姻变成幸福快乐生活的羁绊,这种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很难的。

  当然,过分疏远冷淡也是不可取的,那样也许就体现不到婚姻存在的价值了,一个冷漠没有温暖的家庭谁人会去珍惜呢?夫妻间保持好一定的距离,既不失温馨甜蜜,又能距离产生美——尊重彼此的兴趣爱好,保留最初的神秘和新鲜,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夫妻间比较完美的相处之道吧。

  朋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很多如漆似胶、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因过于“亲密”,而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比如,有的朋友把自己的个人隐私告诉了好朋友,后来无意中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的私密话题,于是,便怀疑是自己的好朋友背叛了自己,好朋友间就出现了隔阂;还比如,有时候好朋友家里闹矛盾,本来出于好意帮自己的“姐妹”出主意,谁知最后人家小两口和好了,作为朋友的自己却被对方的丈夫记恨;再比如,出于义气,借钱给好友,对方却认为既然是那么铁的哥们,这钱什么时间还无所谓的,而当你在家人的催促下向朋友催要借款的时候,却被好友认为不够义气,不够哥们,结果闹得不欢而散。凡此种种,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朋友间交往的距离和分寸,正所谓“过犹不及”。

  人生在世,离不开社会交往。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还没有完全走进一个人时,双方都会非常客气,都会尽量把自己最优秀的部分展现给对方,这时候的交往是非常美好而令人憧憬期待的,而随着交往的加深,渐渐的,我们会发现彼此的很多缺点,从而失去了最初的仰视和憧憬。那么,如果我们彼此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呢?也许会魅力永存,永远充满期待和憧憬吧。

  于丹《论语》读后感 4

  最*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必须懂得去学*这种*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于丹《论语》读后感 5

  有一段时间于丹《论语》心得特别火,但通常,我对比较火的事物都不太留心,虽然下载在手机里,但是一直没看。至到最*,工作很是繁忙,人也比较烦燥,晚上在睡前看看此书,确实不错,甚至感觉到了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芒,可以让人很*静。下面就简单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

  万物之理相通。时事因时因事而变,有时重教化,有时重律法,有时重军事,有时重民政,有时重内政,有时重外情,任何一种理论既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更非一劳永逸之良药。知而行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了。于丹老师讲授的《论语》心得别具一格。

  在原来的认知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给研究古诗词的人去熟读的,而像我这样的老百姓是仰望而不可触及,甚至不知自己是否能耐心把这本书看下去,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所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说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而是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心扉的感受。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些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以前我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总是放不下,怨恨一时难以消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看了这段话,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因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开心,原来是自己放大了伤痛而已。一个“恕”字可以使自己拥有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读完这本《论语》心得后,我觉得贯穿全书的思想就是注重自我的心理建设。那个有抑郁症的喜剧演员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示。在纷繁的社会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们,在职业角色的外衣下,我们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心灵呢?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生活得不够欢欣,不够幸福?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同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答案是肯定的。于丹游刃有余地将这部《论语》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发现这本语录竟然可以穿越千年,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任何时刻都能引导帮助我们。只要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就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菁华10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

  终于在忙里偷闲中粗读了这轰动一时的'畅销书,网络内外的争论也大概了解了些。对专家学者或义愤填膺或痛心疾首或嗤之以鼻的评价,一时也难下个人的断语,只是几点粗浅的感受,趁热先拿出来留样。

  篇目很引人注目的齐刷刷用了个“道”: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等等。通篇充满了指点迷津的意味。没道理的,突然想起了很久之前一位日僧的小册子。日僧娓娓道来的佛心、宽恕、感恩,与心得有异曲同工之处。乐贫、自制、修己,与宗教真没太大的区别,都是尽力地调试自己的修为来适应现实,来追求内心的宁静。

  于丹的胆子也真不小。凭自身的几分感悟,愣敢往央视开讲,其错误就在所难免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硬说成百姓对国家的信仰,胆子够大。又突然想起论坛上碰到过的一位作小学老师的朋友,愣敢胡解《道德经》,还与教育扯些关系。此君若有机缘,恐怕与于丹有得一拼。话说回来,能来引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于丹还是有功劳的。至少我得把多年未碰的《论语》及相关著作都翻出来重新学*了。那些书应该还在吧?好象当年的南怀瑾的《别裁》也流行过的。

  有人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指责于丹在社会矛盾复杂的当下,大谈安贫乐道,是维护利益既得者。这说法多少有点“*”的余味。孔子在那场浩劫中被批,不就是因为他的保守吗?这种指责倒反证了于丹没太大地偏离《论语》基本的出发点。在社会大变革中寻道,是每个国人有意或无意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书院派的“十博士”很生气,他们有十足的理由生气。你一个影视学的博士来讲《论语》,还名利双收,这不捞过界了吗?捞过界就会犯错,就成“高学历文盲”了。但这就不大令人尊敬了。你的研究领域引起了国人关注,应该是好事啊!博士们何不来个通俗的正解呢?又是抵制,又是挖苦,让人笑掉大牙。博士们还真没学到《论语》的真谛。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2

  想起以前上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我背会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的。不经意间听人说起《于丹的论语心得》很棒,于是就抱着着试试看的态度看了这本书。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总是会想这个可以做那个我也可以做,为什么只让我做这个没意思的工作呢。听了于丹的话,我觉得自己的毛病不能仅仅用年轻气盛来形容,我想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胸还不够宽广,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我们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顺利对比,不能心*气和的接收他人的辉煌。是啊,佛像能让千万人去膜拜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验,怎能如此心浮气躁呢?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3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4

  最*一向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明白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因此,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透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能够了,因此,在那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以前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正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持续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但是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和、用心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这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务必懂得去学*这种*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发奋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联。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持续着一份清醒,我坚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

  *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和、*易*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6

  最*一向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明白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因此,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透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能够了,因此,在那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以前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正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持续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但是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和、用心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这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务必懂得去学*这种*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发奋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联。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持续着一份清醒,我坚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鼓舞士气的话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7

  *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下方简单说说。

  《论语》一书,传世已逾二千载,历史上也几经沉浮,但总体而言光华远甚于晦暗,其中思想纵有消极一面,但用心一面也构成了一些中华传统美德。不但国人古来拜读,也远播于海外。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对《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极为推崇,称“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数理,无可与此纯粹道理相比拟。”

  两千五百年的时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贬加诸其上,现代人应对当今纷杂多变的繁华世界,该如何去看待明白这部传统经典,于咱们又有何启发,于丹所著《论语心得》带给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在《心得》开篇于丹便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褪去加诸《论语》上的铅华,一下子拉*了读者与这部传世之作的距离。细想一下,可不是嘛。经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华和赞誉,使得后人解读时无形中便处于或仰视或钻牛角尖的心态,无法*和地去看待的话又怎样能无偏颇地思考呢?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咱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愉悦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我的心得。

  书中多次提到了现代人应对的心灵困惑,这是人人都有体会的。当今社会人人皆知物质礼貌高度发展,精神礼貌发展却并不一样步,最显著的外在表现便是艺术文化的整体下滑,现代人应对而今这个声色犬马的繁华世界,正如书中所说“咱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取,而是选取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

  于丹举了一个GHP(国民愉悦指数)的例子,*的GHP指数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经历的是一个凸形曲线,至2008年*的GHP指数排在世界48位,说明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国民愉悦感就增强。这是全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在相当重视GHP的不丹,其*也表示过自我的忧虑:“咱们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躯,究竟能把多少‘东西’——快餐,电视AD,豪华轿车,新奇玩意和时装——塞进自我的身体却又不致打乱心灵的*静呢?”

  那这些你我多少都经历过的彷徨和扰乱又从何而来呢?一,是正因不*,拿自身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着这山那山高。二,是正因信念不坚定。全球化时代早不是旧时代相对闭塞的环境,物质礼貌发展程度和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超过去,可比可图的东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钱非万能”,但看到亲戚兄弟姐妹同窗周围之人中谁谁香车宝马意气风发,难免生出消极心理,更消极一点,原来心中规划下的雄心壮志也动摇了,对于自我以前的坚持产生了怀疑。

  并不是说人不该去图谋,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时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结果,人生命都拼搏奋斗过,奋斗背后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尝过,因此心中升起不*之感时该设身处地地想想别人可能吃过什么样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就应看到不是比对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辆名车,学识口才不及等等,而该看到对方做到了我没做到的,从自身找原因,是正因不够发奋还是机遇未到或错过了。更何况,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将愉悦过多建筑在物质欲的满足上的话,只是愈发放大内心的空虚,愈难填满。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总是纠结于八九,而忘了拥有的一二愉悦,加以时日便连或许谁人曾艳羡你的一二也愈发单薄了。

  因此于丹举了个例子。孔子最钟爱的弟子是颜回,称赞他:“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是够温饱,有个遮风避雨的地儿了,颜回便陶陶然浑不觉苦。他内心充实着富足愉悦,且这种富足愉悦并不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不都是这种崇尚心灵自由不为外物所累的写照吗?这样的心态便是君子之态。

  那何又为君子,《论语》中没有确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简而言之便是“爱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还是很宽泛,于丹归纳出了四个君子的标准。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时刻、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宽厚他人,严于律己。

  二、志必坚。君子胸怀天下,有远大志向,坚持自我的信念,是恒心与定力兼备之人。

  三、易事而难悦。君子的人际关联必须是融洽友善的,不会去结党营私,很容易处事,但是难以取悦,也就是贿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把漂亮话说在前头,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后再从容道来。

  这样的君子标准做来很难,也非一日可就,历史上可称上君子、圣贤之人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孔子的生*就颇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后,欲使鲁国强盛却因国君的沉湎享乐而失望离去,自此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当权者,传播自我的思想,历经十四年却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后将精力转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时逝世。

  正是正因这份坎坷铸就了孔子淡然*和的心境,宽和爱人的胸怀,但他也绝不是满口仁义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报怨”,他认为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态度去应对有负于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愦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从之。”有个仁者掉井里了自我也跟着跳下去的行为在孔子看来是“罔行”,是不动脑子失了分寸的行为。

  君子,或说贤者的标准,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论语》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标准都有相同相*之处,就如《心得》开篇所说,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间最基本的真理。这标准咱们个人也许终其生命也许也难完全到达,但不可忘记,不可力有所及时不去发奋接*,不去引导自身。这也必是个漫长无止境的历程,正如人人能说的那几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语出《论语》,是孔子自我归纳的心路历程。大彻大悟之人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可参照的都是这循序渐进非跳跃式的发展历程。

  于丹的《心得》资料颇多,读后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写出来,仅浅谈一二,且书中已有了更有力语句,便不再赘述。

  但是,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因此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刻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理解的长久性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一样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8

  最*一直在看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实,在*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和些,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9

  最*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必须懂得去学*这种*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0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是好的学*?“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还有其他“学*”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通过学*于丹的《论语心得》,可以体会到一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菁华9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情绪。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因此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透过自己的发奋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能够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能够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忙;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十分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能够映照、校验你的人格,能够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能够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留意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潜质,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取一个朋友就是选取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取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

  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情绪。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2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这是我们*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3

  读过《于丹论语心得》有了些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要作出正确的判断。《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4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和、*易*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爱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但是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够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

  有一段时间于丹《论语》心得特别火,但通常,我对比较火的事物都不太留心,虽然下载在手机里,但是一直没看。至到最*,工作很是繁忙,人也比较烦燥,晚上在睡前看看此书,确实不错,甚至感觉到了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芒,可以让人很*静。下面就简单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

  万物之理相通。时事因时因事而变,有时重教化,有时重律法,有时重军事,有时重民政,有时重内政,有时重外情,任何一种理论既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更非一劳永逸之良药。知而行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了。于丹老师讲授的《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原来的认知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给研究古诗词的人去熟读的,而像我这样的老百姓是仰望而不可触及,甚至不知自己是否能耐心把这本书看下去,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所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说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而是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心扉的感受。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些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以前我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总是放不下,怨恨一时难以消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看了这段话,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因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开心,原来是自己放大了伤痛而已。一个“恕”字可以使自己拥有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读完这本《论语》心得后,我觉得贯穿全书的思想就是注重自我的心理建设。那个有抑郁症的喜剧演员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示。在纷繁的社会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们,在职业角色的外衣下,我们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心灵呢?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生活得不够欢欣,不够幸福?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同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答案是肯定的。于丹游刃有余地将这部《论语》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发现这本语录竟然可以穿越千年,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任何时刻都能引导帮助我们。只要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就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6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7

  *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和、*易*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8

  *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

  《论语心得》*讲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天地人之道是《论语心得》中的第一道,读这一道时,我的感触也是最大的。

  我们现在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隆、事业成功的基础。但人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达到完美结合的程度,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的强大,无坚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仅此简单而已。读到这里,我想,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只要你的胸怀无限大,许多事情就小了,原来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又谈何容易呢?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老是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伤害。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了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立;你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仁义”。

  读完这一道,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仔细的考虑了,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他人等。这样,自己的人生不是才会更完美吗?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以个民族的精神。

  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灵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9

  假期校长布置我们全校每个人都要认真阅读《论语》,我心想,此读必是很无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翻了几页,简单、朴素的语言读来毫不费力,不知不觉就已翻看了几十页。看罢全文一半,不能说有多大震撼,但随着阅读,感觉心灵收获了一份*静和仁爱。

  “快乐”是我从中收获到的关键词,这本书中不论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谛,无非是告诉我们怎么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书中将道,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安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能始终保护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境界。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头每天钓两个小时鱼是以为生,几个年轻人问:“你为什么不多钓几个小时?”老头问:“钓了干什么?”“赚钱啊!”“赚钱干什么?”“可以买渔网,捕更多的鱼。”“捕得更多干什么?”“可以赚大钱买船,搞船队。”“有了船队又怎样?”年轻人说不出了,老头儿说,“我不愿过那样的生活,现在我每天钓两小时的钱,其他时间可以坐在海边看、晚霞,已经非常满足和快乐了,人生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给我讲述的论语精华之一,使是用*和的心态对待缺憾与苦难。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人生有如行驶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定会有风雨,甚至巨浪,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有一首诗说得好,“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爱爱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心,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样貌,但你可以展观笑容。”以主动的积极的态度,融入环境,让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菁华10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作文调皮的我自然对学*没有太大的兴趣,经常想办法消遣时光,于是我"瞄"上了游戏厅!它用雪花描绘着画象。“小生年纪尚轻,若有什么不合礼法之处,还望夫子见谅。而且这样可以赚很多钱,因为这类华而不实的文字被青少年大肆追捧,并争相模仿;爸爸说:“你这么喜欢枪,长大了不如去当兵。

  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论语心得》*讲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

  天地人之道是《论语心得》中的第一道,读这一道时,我的感触也是最大的。

  我们现在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隆、事业成功的'基础。但人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达到完美结合的程度,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的强大,无坚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仅此简单而已。读到这里,我想,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只要你的胸怀无限大,许多事情就小了,原来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又谈何容易呢?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老是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伤害。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了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仁义"。

  读完这一道,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仔细的考虑了,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他人等。这样,自己的人生不是才会更完美吗?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以个民族的精神。

  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灵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2

  终于在忙里偷闲中粗读了这轰动一时的'畅销书,网络内外的争论也大概了解了些。对专家学者或义愤填膺或痛心疾首或嗤之以鼻的评价,一时也难下个人的断语,只是几点粗浅的感受,趁热先拿出来留样。

  篇目很引人注目的齐刷刷用了个“道”: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等等。通篇充满了指点迷津的意味。没道理的,突然想起了很久之前一位日僧的小册子。日僧娓娓道来的佛心、宽恕、感恩,与心得有异曲同工之处。乐贫、自制、修己,与宗教真没太大的区别,都是尽力地调试自己的修为来适应现实,来追求内心的宁静。

  于丹的胆子也真不小。凭自身的几分感悟,愣敢往央视开讲,其错误就在所难免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硬说成百姓对国家的信仰,胆子够大。又突然想起论坛上碰到过的一位作小学老师的朋友,愣敢胡解《道德经》,还与教育扯些关系。此君若有机缘,恐怕与于丹有得一拼。话说回来,能来引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于丹还是有功劳的。至少我得把多年未碰的《论语》及相关著作都翻出来重新学*了。那些书应该还在吧?好象当年的南怀瑾的《别裁》也流行过的。

  有人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指责于丹在社会矛盾复杂的当下,大谈安贫乐道,是维护利益既得者。这说法多少有点“*”的余味。孔子在那场浩劫中被批,不就是因为他的保守吗?这种指责倒反证了于丹没太大地偏离《论语》基本的出发点。在社会大变革中寻道,是每个国人有意或无意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书院派的“十博士”很生气,他们有十足的理由生气。你一个影视学的博士来讲《论语》,还名利双收,这不捞过界了吗?捞过界就会犯错,就成“高学历文盲”了。但这就不大令人尊敬了。你的研究领域引起了国人关注,应该是好事啊!博士们何不来个通俗的正解呢?又是抵制,又是挖苦,让人笑掉大牙。博士们还真没学到《论语》的真谛。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3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这是我们*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4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她把《论语》这部书通过白语化的方式,用许多浅易的故事,把一般人很难懂得的《论语》通过心得的形式来解读,变得通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她带领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20xx年前的圣人引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和、*易*人,时时传递着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了我们心里。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和道理,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事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的更好更实。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恼,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心得,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中的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点,对别人就会厚道点,*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别人的过错,可以实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道。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

  有一段时间于丹《论语》心得特别火,但通常,我对比较火的事物都不太留心,虽然下载在手机里,但是一直没看。至到最*,工作很是繁忙,人也比较烦燥,晚上在睡前看看此书,确实不错,甚至感觉到了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芒,可以让人很*静。下面就简单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

  万物之理相通。时事因时因事而变,有时重教化,有时重律法,有时重军事,有时重民政,有时重内政,有时重外情,任何一种理论既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更非一劳永逸之良药。知而行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了。于丹老师讲授的《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原来的认知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给研究古诗词的人去熟读的,而像我这样的老百姓是仰望而不可触及,甚至不知自己是否能耐心把这本书看下去,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所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说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而是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心扉的感受。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些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以前我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总是放不下,怨恨一时难以消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看了这段话,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因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开心,原来是自己放大了伤痛而已。一个“恕”字可以使自己拥有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读完这本《论语》心得后,我觉得贯穿全书的思想就是注重自我的心理建设。那个有抑郁症的喜剧演员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示。在纷繁的社会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们,在职业角色的外衣下,我们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心灵呢?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生活得不够欢欣,不够幸福?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同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答案是肯定的。于丹游刃有余地将这部《论语》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发现这本语录竟然可以穿越千年,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任何时刻都能引导帮助我们。只要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就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6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感触颇深,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莫过于那种*和、淡定的心态。正如该书序中所言,孔子是灰色的,因为灰色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是的,我们需要这样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因为他让我们感觉到了温暖。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认为《论语》的思想是高不可及的,读罢觉得并非如此。它的思想是朴素的,简单的,他所能让我们获取的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首先在《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章便告诉我们,人应该有信仰。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在这里,于丹讲到了国民幸福指数,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要看每一个百姓内心是否快乐。那么我们到底快不快乐呢?于丹在这里提到了一组数据,从80年代末期到91年再到96年,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从64%升到73%,后又降到了68%,为什么在物质极大繁荣的今天,人们依然不快乐呢?!在这里我想谈谈“安贫乐道”。这是孔子思想里的最高境界,可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难再有人认可这个观点。我想谈谈我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虚荣的一面,没有谁甘愿过苦日子,当我们看到别人穿着高档的衣服,用着名牌的化妆品,可能都有一点点嫉妒。其实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逾越自己,让自己时时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面。我也希望拥有明亮宽敞的房子,高档的时装,名牌的化妆品,但是这些真的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吗?我们拥有了这些就一定会快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国国民幸福指数就不会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反而下降了。因为追求永无止境,永远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像很多年前流行的郑智化的那首歌一样,“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想努力往上爬,却永永远远赶不上飞涨的房价……”所以何必要去比较呢?做自己就是最快乐的,其实快乐就是一种感受。当你用你自己挣的钱去享受属于你的生活的时候;当你尽情享受亲情的时候;当你和挚友欢聚的时候,你还有什么不快乐吗?快乐是一种心态,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像颜回那样在艰苦的境遇中,仍然可以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所以我认为“安贫乐道”并非告诉我们要安于现状,而是让我们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不要单纯的被物质生活所累,因为毕竟物质生活不是我们的全部。

  同样,面对遗憾,孔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依然是勇敢、淡定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没有人一生没有留下一点遗憾的。面对遗憾,我们可以将其扩大,也可以将其缩小。就好比于丹所提到的那位著名的球星,儿时母亲因拔牙引发心脏病,去世了,这个阴影一直留在她心里,最终在她准备拔牙之前,她因为极度担忧和恐惧而死去。一个遗憾被放大到了多少倍啊!同样是遗憾,如果你可以淡定、勇敢的面对它,它就会被赶跑。正如于丹所言,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生命中,既然已经出现了遗憾或失意,就注定无法改变了,你无论怎样费尽心机去想、去反思,已经出现的遗憾也已无从弥补,既然是徒劳的,又何必要放心上呢?当不幸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它尽快过去,拿出更多的时间,以一种淡定、*和的心态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就好比,西汉时的司马迁,因李陵案发受牵连入狱,受宫刑。他出狱后,忍受巨大的精神与肉体的折磨,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130篇的巨著《史记》。我相信没有哪种痛苦大过司马迁所忍受的一切,但他承受着这些,依然能够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最终取得成功。所以,只要调整好心态,你一定可以收获很多,反之,你只能失去生命中更多精彩的、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用一颗勇敢、淡定的心去面对生活的缺失与遗憾,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饱满、充盈。

  在《于丹〈论语〉心得》中,它也为我们阐述了交友、处事的态度,对待君子的判定,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以及对人生的规划。在这些章节里面,《论语》的思想无不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都是需要一颗仁爱之心及勇敢、从容的处世态度,当然这只是成功的前提,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与收获,还需要把握好做事情的分寸,这在交友及处事上尤为重要。

  “过犹不及”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和朋友、亲人相处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于丹在这里提到了《豪猪的哲学》,这个故事很早前就听过了,当时并未完全理解它的含义,今天重新读来,颇有感触,可以说将《豪猪的哲学》用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和亲人、朋友、甚至爱人相处都需要一个安全距离。

  “君子”是《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可是我们该如何判定君子呢?《论语》的思想告诉我们“君子不忧不惧”,一个真君子要能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这样就少了忧、惑、惧。他不怨天,不尤人,并且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所以这个思想,或者说这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真君子。

  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在这两方面《论语》的思想强调了从内心出发的重要性,它告诫我们要以修身为起点,要从最*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如果我们可以达到从心所欲的最高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少一些迷惘,可以用包容怜悯的心去体谅他人。这就又归结到开始我们所提到的*和的心态,这种*和、淡定贯穿着《论语》思想的全部,我们所看到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当然这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就像那尊被人膜拜的佛像一样,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的。所以,当我们感到不*衡,和别人比较的时候,应该更多的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这是于丹心语里面的一句话,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常心,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我们一起用善良勇敢的心去拥抱*和淡定的快乐。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7

  *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读到于此,想到曾经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

  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对于学*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是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8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9

  最*一向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明白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因此,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透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能够了,因此,在那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以前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正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持续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但是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和、用心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这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务必懂得去学*这种*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发奋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联。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持续着一份清醒,我坚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0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和、*易*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爱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但是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够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菁华6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

  *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和、*易*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2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这是我们*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3

  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又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如:“处世之道”中讲到的寓言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少些指责和抱怨,给学生多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的开展。要知道,虽然你能够拔掉钉子,但是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因此作为教师应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名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高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任。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

  二、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4

  *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论语心得》*讲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

  天地人之道是《论语心得》中的第一道,读这一道时,我的感触也是最大的。

  我们现在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隆、事业成功的基础。但人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达到完美结合的程度,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的强大,无坚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仅此简单而已。读到这里,我想,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只要你的胸怀无限大,许多事情就小了,原来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又谈何容易呢?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老是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伤害。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了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仁义”。

  读完这一道,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仔细的考虑了,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他人等。这样,自己的人生不是才会更完美吗?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以个民族的精神。

  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灵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

  有一段时间于丹《论语》心得特别火,但通常,我对比较火的事物都不太留心,虽然下载在手机里,但是一直没看。至到最*,工作很是繁忙,人也比较烦燥,晚上在睡前看看此书,确实不错,甚至感觉到了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芒,可以让人很*静。下面就简单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

  万物之理相通。时事因时因事而变,有时重教化,有时重律法,有时重军事,有时重民政,有时重内政,有时重外情,任何一种理论既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更非一劳永逸之良药。知而行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了。于丹老师讲授的《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原来的认知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给研究古诗词的人去熟读的,而像我这样的老百姓是仰望而不可触及,甚至不知自己是否能耐心把这本书看下去,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所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说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而是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心扉的感受。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些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以前我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总是放不下,怨恨一时难以消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看了这段话,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因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开心,原来是自己放大了伤痛而已。一个“恕”字可以使自己拥有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读完这本《论语》心得后,我觉得贯穿全书的思想就是注重自我的心理建设。那个有抑郁症的喜剧演员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示。在纷繁的社会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们,在职业角色的外衣下,我们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心灵呢?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生活得不够欢欣,不够幸福?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同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答案是肯定的。于丹游刃有余地将这部《论语》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发现这本语录竟然可以穿越千年,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任何时刻都能引导帮助我们。只要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就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6

  最*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必须懂得去学*这种*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7)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菁华5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

  前几年,央视科教频道正热播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论语心得》。我被于丹教授妙语连珠、才思泉涌的讲解吸引住了。于是我兴冲冲地买回来一本,一个不爱学*的人也开始读书了。我总觉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离我们现代人很远,这些毕竟是越千年的东西,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呢?是不是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呢?

  现在想一想,古代先贤们讲的一些道理,和我们当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联系到一起,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正所谓的“道不远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师讲的几句话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共同学*。

  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老师讲了一则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距离太远大家借不着热气觉得寒冷。一旦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经过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找到了合适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度。由此我们联想到,现代人交朋友要真诚热情,互帮互助,最好能带给对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条裤子”“烂韭菜不打捆儿”。这样下去离“小人常戚戚”就不远了。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我喜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祝福,更羡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但愿朋友之间能“一片冰心在玉壶”吧!

  当今社会,家长们把孩子的成长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学*看做头等大事。于老师讲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的人进行的非爱掠夺。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总是念叨为了孩子放弃了进修的机会,放弃了升迁的机会。把全部的精力金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结果怎么样?孩子“压力山大”,高考前后、大学期间出事情的还少吗?有的错误是没有机会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训惊醒后来人。

  书中还谈到了许多孔夫子的观点言论,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读了几句《论语心得》有一点点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头看星星的孩子,却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学*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2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3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以较高的水*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职业道德水*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4

  翻开于丹论语心得的扉页,于丹手书“大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成长”。真正伟大的思想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一如灰色,适于和其他所有色彩搭配,而更显其高贵和纯粹。论语里的道德思想,普适于大众,固此,孔子,也是灰色的。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如何解读《论语》呢?视角独特、眼光现代,《心得》涵盖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7个篇章。穿越2500年的光阴,我们看到,孔子没有圣贤的姿态,他向我们传递着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态度一:对待缺憾,心态*和。

  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并尽己所能去弥补这个遗憾。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坦然的心境和真正的勇敢。有一篇关于北宋才子苏轼和高僧佛印交往的故事,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一次,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啊?佛印答: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说,我看你就像一摊牛粪。苏轼回家后在妹妹苏小妹面前炫耀此事,不料,却换来了妹妹的冷笑。她说,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态度二:对待他人,留有余地

  人们常说“花好月圆”,但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内心有所期待和憧憬,却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论语》告诉我们,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要本着*等理性的态度去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把握分寸,适度最好。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我们要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照耀温暖他人。

  态度三:对待事业,“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器”,他不认为志向越高远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和信念。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从最*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的。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关注的往往是一个社会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心灵的声音。历览古圣先贤,他们都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当我们的内心越淡定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张扬的、外在的形式,去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样,当我们走入社会角色时,能够不失自我、有所担当、做到最好。

  态度四:对待岁月,淡定从容。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30岁以前,用加法生活,获取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走到30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于丹告诉我们,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对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就是“立”的一种见证。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要学着用减法生活,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知天命时,内心有了一定的定力,能把各种道理进行融会和提升,不为外物所动了。这就好比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手无寸铁,但双手一出,却能挥出剑气,因为,所有的武艺都已在他内心深处。这种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的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我对《论语》里一个“子贡问政”的小故事印象深刻。

  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需要什么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国家要强大,必须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有足够的粮食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这让我想到,现在的我刚刚踏进组织部的大门,部里有一支过硬的队伍,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一种无形的、信仰的力量把部机关凝聚起来。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快乐地工作。

  《论语》的真谛,在于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带领我们跨越千古的沧桑,做孔子*前一名安静的学生,建立心灵的智慧。灰色的孔子,并不遥远,他的灰色链接了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

  很多人都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德行。由于时间的关系,应该说对于丹的这本书只是粗略的读了,自认为还没有读透,但对与自己实际生活和教学相关的章节,读后确有感触。

  一。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第一个态度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

  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现在的英语教学结果应该说对我校的英语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语老师都在尽力,都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可以说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要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完这一部分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也许还要有很长时间需要面对的,我们要从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中跳出来,因为这样做,除了给自己填堵外,我们得不到一点好处。

  反之,我们要积极思考,班级有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们做到了,我们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后加强的是如何找到并实施更好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困生的各项能力。将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

  二。明确的交友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

  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

  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现在的师生关系中最能起到辅助教学的就是朋友关系。那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论语中的这“三益友,三损友”同样适用,在给学生评价时要正直,公正;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除了必要的严厉,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的宽容,理解与引导;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多闻,现在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仍旧是真理,只不过现在的教师要想教好学,也许需要一缸,一池,甚至更多的水。而现在少数破坏教师形象的个别人,其身上正体现了损友的特点,要么武断,让学生心生敬畏,恐惧;要么柔弱,让学生随意欺负,或只是错误理解了赏识教育的真谛;要么势利,自私,只求在学生身上获取眼前的物质利益,最终受人鄙视。

  看了《论语》相信我们对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和生活中,论语将成为我学*,反思,感悟的最有力支持与后盾!也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提供更多这样的好书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8)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菁华5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2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和、*易*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好处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师徒结对徒弟总结

  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3

  假期里读了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实,在*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和些,知足常乐。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是好的学*?“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还有其他“学*”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4

  *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联、同事关联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此刻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读到于此,想到以前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

  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联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能够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潜质,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用心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就应总是抱怨没有时刻,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刻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刻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刻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刻时就应首先思考清楚的!

  对于“学*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是很缓慢地感知、明白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好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发奋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

  忽然发现最*读的书都是冲着作者而去的。看这本书,是因为于丹。

  于丹,北京 师范大学教授,*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作为古代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试图用一种“下里巴人”的表达方式,让观众走进“阳春白雪”的世界。

  这本书很薄,读完它只花了2个多小时。但给予人的启发与感触却犹如海宁潮,恢宏而汹涌。光是于丹在飞机上写下的自序,就让我感叹许久。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致的序了。说是精致,并不是因为它短,而是因为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似乎都经过精雕玉镯。于丹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境界在这些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大三独揽泰山,她想到的是“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顿悟的是儒家的践行之道,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直至天下担当。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开悟的是鲜有碑铭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对生命的另一种成全,阳光中折射出庄子的微笑。

  接受《百家讲坛》的邀请,于丹说是愿意把心中那双翅膀放飞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讲将她所谓的一己之得,以庄子之名给她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畅意一回天地遨游。

  对于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淡对死亡,是了的。但是,如何将这些哲理与生活之道融为一体,确实悟性不够。于丹,为我们大众点亮了一盏灯。

  “认识你自己”。这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解决的命题。据说,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于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展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而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

  于丹在谈到庄子关于“心态和状态”的观点时,有一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说的是一个科学家带着10个实验者在不同的环境下过桥。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的状态。而就自己而言,我总无法抵消外界的各种恐惧。这两天看斯诺克世锦赛,最爱的奥沙利文就是凭借纯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心态第三次问鼎冠军。我想,如果是我在打147最后一杆的时候,一定会全身发抖。但他每次都那么坦然,所以在这次世锦赛他迎来了第8个147。自省一下,高考理综的时候紧张地脑子一片空白,那真是惨不忍睹。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荣辱不惊呢?有多少人能够像庄子那样豁达,与世无争啊。这个现实的社会,已经是赤裸裸的了。

  毕竟我不是庄子,除了感叹和佩服他高超的觉悟之外,实在不能真的根据他的理念去效仿什么。估计庄子也没想到现在的社会是如此的世俗与混杂。当然啦,记得自己最后的那头羊,最短的那块板还是很重要的。扁鹊的故事富含哲理,可是在这个利益当头的社会,你有见过争着当治感冒的医生的?人人都渴望作大手术扬名立外。那能不能尽可能的让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是锦上添花。”记得,这是所谓的人生大智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