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读后感 (菁华9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定位》读后感1

  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我们都会思考如何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这本经典的《定位》,也许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毕竟,一本好书,无问新旧。

  谈定位有一个基本前提,供给严重过剩。倘若是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企业已经活得挺好了,也没有动力来找新的定位。当然,客观上大部分的企业都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的市场状态,如果不想着转变,等到有一天,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所以,想要突出重围,就得找到属于你的“新大陆”。

  1、什么是定位?

  定位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即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通过了解企业自身、竞争对手以及客户心智,从而找到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可以运用定位理论来指导实践。

  用书中的原话来说,定位就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人们会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忽略和屏蔽,我们需要筛选出那些最容易进入心智的原始信息,“一词占领心智”,比如沃尔沃是“安全”,宝马是“驾驶”,王老吉是“下火”。

  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向内找原因,比如提升员工绩效,加强内部管理等等,实际上,更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向外看。社会变化太快,“时代抛弃你,与你无关”。

  生态学有一个“生态位”的概念,即每一个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都有一个位置,参与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当与其它种群出现生态位重叠,就出现了“种群竞争”。比如树林里的马和鹿,都要靠树叶来生存,它们都会想方设法地多吃树叶以保障生存。鹿能够伸长脖子吃到更高处的树叶,也就和马不在一个生态位上了,因此长颈鹿能够繁衍至今,马儿则进化出了出色的奔跑能力,觅食范围更广,也保障了食物来源。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即在原有的生态位有竞争有天敌,通过找到一个没有竞争的新环境,种群就会出现爆炸式增长,根本控制不住,生态学的说法叫“生物入侵”。

  企业也一样,在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也有自己的位置。要想突破瓶颈,就需要找到新的定位。营销上的说法,就是病毒式营销。

  2、为什么需要定位?

  人的心智空间是有限的,对于某一个品类的品牌而言,很难让人记住超过七个品牌。这是人的本性,很难改变。而能够进入人的脑海的,往往是能够打动其内心的品牌,或者说,品牌所传递出来的感觉满足了人对某一方面的诉求。

  比如凉茶原本只是广东的一种地方饮品,加多宝集团通过将其定位于“降火”,避开了竞争激烈的传统饮料市场,满足了人们“怕上火”的心理需求,从而将一款单品打造成了爆品,年销售额甚至超过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更重要的是,其它饮料品牌根本无法涉足这一领域。尽管后来有一众跟随者,“凉茶正宗”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行业第一的地位也无人撼动。

  还有当下火热的“六个核桃”,也是找准了“核桃补脑”这个定位,在植物饮料市场一骑决尘。当然,这个定位的前提是,六个核桃解决了核桃乳口感和稳定性的技术问题,在生产工艺上保证了产品品质和口感,否则定位再精准,产品不好喝,也难让人买单。

  3、怎么找到定位?

  关于如何运用定位,书中给出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

  简单来说,就是了解三方: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客户,从而找到与竞争对手错位的、与企业自身匹配的客户需求,同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策略,强化品牌形象。

  这种感觉就像,其它人都在某个领域打得火热,而你独自开辟了一块新的市场。

  比如王老吉开创了凉茶品牌,成为国内饮料界的No.1,而可口可乐毫无招架之力;比如东阿阿胶从普通的补血保健品重新定位为“滋补品”,从而跳出了传统保健品市场的怪圈,在资本市场一骑绝尘。

《定位》读后感2

  有幸拜读了《定位》这本经典好书,里面提到的核心思维是需要快速占领用户心智并在行业的某个领域做到用户心目中的第一,在二元法则的理解中,用户最多只能记住行业的前两名,所以占领用户心智更是关乎企业的死生,就像王老吉和加多宝已经稳固占领凉茶领域的前两名,和其正尽管使出很大力气,仍然无法超越前两名。

  定位理论的背景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用户无时不刻被周边的各种信息包围,例如APP广告弹窗、电梯海报、公交车海报、电视广告,等等,过度的商业传播如何让企业的产品能在用户心目中占领一*之地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定位理论的背景。

  成为第一,或成为某方面的第一

  如何在过度传播的时代占领一*之地呢?用户提出了要成为第一,或者行业某个方面的第一。比如你技术牛逼,像掌握了太空技术,那你可以像埃隆马斯克那样,进入一个完全无竞争领域,开发属于自己的品牌acex,如果你掌握了电动车技术,就可以“发明”电动车特斯拉,如果你服务牛逼,像海底捞一样可以将服务做到极致,那你也可以占领火锅市场的no。就是说要确保跑道上只有你一个人。

  消费者认知模式

  要确保跑道上只有你一个人,不是用你的产品去实现,而是通过用户的心智认知去实现,也就是说用户在心理印象是什么,比事实是什么更重要。

  我们不能强行去改变用户的心智认知,只能引导他将你的产品进行分类,并在他的脑海里占据一个位置。因为人类的认知有限,特别是在信息处理上,人类记忆很难超过7件事。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第一印象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建立产品第一次在用户心中的认知,用户更愿意相信的事情是什么,是建立消费者认知,二不是建立产品认知。比如像小米主打性价比,主打年轻人的第一台手机,当小米开始做高端机时,高端机很难得到市场认同,人们更愿意买华为或者苹果,因为才是高端人士的象征。

  不要挑战第一,最好另辟蹊径

  一旦品牌在竞争市场成为第一,最好就不要妄图去挑战它了,而应该另外建立一个方面的第一。因为第一是消费者促成的第一,你很难去改变用户的认知,比如上面提到的王老吉和加多宝已经占据了凉茶市场的头两名,在杀入的和其正怎样也很难杀出重围。

  最牛逼的品牌可以代表一个品类

  这是定位理论的最高境界了,一个产品就相当于代表了一个品类,比如合生元就代表了儿童益生菌,可口可乐代表了可乐。

  暂时就理解到这些,欢迎读者拍砖,补充。

《定位》读后感3

  今天,“定位”一词已成为最重要的、使用最广泛而频繁的战略术语之一。本书出版于1981年,两位作者均以当时的美国社会作为背景对传播以及定位进行了分析。三十多年前的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已然是一个媒介众多、产品丰富、宣传手段层出不穷的社会,出现了传播过度导致信息大量流失的问题,宣传的产品想要在人们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已经很难,更何况是商品经济极度发达、世界市场愈发广袤的今天呢?因此,本书在出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不仅仅在当时,甚至在今天和往后未来几十年都仍然适用的营销法则:定位。

  那么何谓“定位”呢?我们常常觉得定位无非是公司和企业本身对于自己所在位置的认知,却忽略了公司和企业在预期客户心目中的地位,而这恰恰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本书为“定位”做出了一个概念性的解释,即: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事实上,正是由于信息流通速度大大的加强,人们接受信息过多,才更加需要一个鲜明而简短的定位来稳固企业的位置。在大脑备受骚扰的情况下,人们会在脑中有意识地形成产品阶梯,将脑中记得的产品分为一二三等。例如可口可乐是可乐中的龙头老大,百事与七喜排名二三,而其它并不鲜明的汽水品牌则淹没在众多产品里无出头之日。

  因此本书提出,要想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占有一*之地。这个一*之地不仅包括企业的短处和长处,还包括其竞争对手的优点和弱点。争当第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人们永远会记得第一,第二却极其容易被视而不见。除了书中所举的第一个飞越太*洋的例子外,今天*也有类似的例子。“真功夫”是我国第一个定位为“蒸米饭快餐”的,它也许不是第一个蒸米饭快餐品牌,却由此占领了预期客户心目中第一个蒸米饭快餐的定位。这正对应了书中所点明的,不需要事实上你是否是第一,只需要人们认为你是第一即可。这也正是本书反复提出的,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在*的典型案例。

  能够成为领导者自然是最佳选择,然而领导者也并非凭借第一的名气便能处处得志。如书中所说,在任何产品类别中,第一品牌的销量总是大大超过第二的品牌,然而一旦在营销中领先的公司在新产品类别中没有争得第一,该产品通常就会败在别人手下。好比可口可乐虽然已经是汽水的领导品牌,它旗下所推出的运动饮料却无法和“第一”的运动饮料品牌竞争,正是由于人们不仅对品牌有其相应定位,也对该品牌所代表的一类产品有相应定位导致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是数一数二的快餐品牌,但它们针对*市场推出的米饭和粥却十分不受欢迎,因为这不符合肯德基和麦当劳在*顾客心中“美式快餐”的定位。这也是许多企业存在的一个误区,认为企业的实力决定了产品的实力,事实上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是行不通的,企业必须更加重视思维的客观性,形成一种“由外而内的思维”,必须明白企业的实力来自产品的实力,来自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的地位。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宣传。

  对于追随者来说,它们则要更见缝插针地寻找人们头脑里还未被定位的部分,或者想方设法为竞争者重新确立定位。不需追求人人满意,只要预期客户明白你能够给与他们什么就够了。例如五谷道场将自己定位为“健康的、非油炸方便面”,不仅简单明了,且将其它油炸方便面都重新定位为了非健康食品,达到在方便面市场中突出重围的效果。

  归根结底,定位的关键还是在于简单化、明确化、客观化。企业不能将自己的愿望当作定位强加于顾客头脑中,那只会使预期客户产生排斥心理。

  许多企业依赖自己建立起的品牌地位进行产品延伸,大多数企业都将产品延伸看作良好的战术,本书却把产品延伸归类为“陷阱”,归类为短期有益长期不利的下策。因为产品的实力决定了企业的实力,在人们头脑中拥有巩固地位意味着某个品牌变成了通用名称的代名词,过多的产品延伸只会让人们混淆而产生厌烦。一个合适的名字便尤为重要。一个含义不好或是会与原产品混淆的名字,很容易使产品走上销售的下坡路,因为名字就是把品牌挂在预期客户头脑中产品梯子上的钩子,实际上打入人们头脑的是产品的“名字”。而坏名字自然会产生坏名声,一个坏的产品名字极有可能影响到企业本身。

  定位不只是对产品而言,在本书看来,对公司、对国家、对服务甚至对一个人自己都可以进行定位。以个人来说,定位要求我们职业专长化,选定某个具体的位置与自我联系起来,树立专家地位。其次要勇于与竞争对手搏斗,然而要尽量避免与领先者正面交锋。其三树立坚持的理念,确定基本定位战略之后就要坚持下去。最后是懂得限制创造性,这是定位思维的重点。这些不仅是个人通往成功的关键,更是企业、社会、国家成功的关键。

  “创新精神本身毫无价值可言,它只有在为定位目标服务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效应”,广告也许需要的'并不是彻彻底底的创新,而是与现实相联系的定位。定位定义了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即在纷乱嘈杂的传播环境中,简介明确地确立在客户头脑中的地位。定位,实则定义的是存在在客户头脑中的对产品的概念。

  对于个人而言,定位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只有足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

《定位》读后感4

  今天明白一个道理:那些营销的理论,什么4P啊,4C啊,USP啊,不过是给你提供一个思维的方式,一个简单、有效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来背、用来炫耀的。你懂的理论再多,想问题时不晓得从哪个角度切入,仍然是两脚书橱一个。——实际上背书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了,只要你下点功夫。我认为营销要吃透的是三个东西:市场、心理和文化。

  所谓市场,是指总体的概念,最根本的就是供需关系。心理,是指消费者的群体或个体心理模式,“共性”的心理(即人类共有的心理模式)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个性”的心理呢?就是文化了。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行为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人讲人情,重亲情,美国人则重独立。这就难怪跨国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在*为企业服务时会屡屡碰壁了:他们有最先进的理论,但缺乏对*文化的了解。定位(Positioning):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基本前提:传播过度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历史性。定位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并很快风靡全美。其时,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量大增——“传播过度”。市场上充斥着噪音,广告诉求不得不从早期的“说什么”“怎么说”转移到“怎样才能有人听你说”上面。

  理论支持:

  1、大脑处理信息的有限性人类的大脑不仅拒绝接受与其现有知识或经验不符的信息,它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经验来处理这些信息……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博士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出来七件以上的信息单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列出必须记牢的事项时多半只列到第七项的原因。比如:七位数的电话号码、世界七大奇迹……P37——产品小阶梯(最多七层)当然了,最好是争当第一。

  2、大脑的“懒惰”性它喜欢把某个名字与某类特定的产品直接挂钩。举例来说,海飞丝=洗发水,你要是想出几款“海飞丝”沐浴露,“海飞丝”润肤膏什么的,那就等着吧,它们的销量准不高,还能把等式变成不等式,把可怜的消费者搞混,最后就等着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了。

  基本结论:

  1、不能由此及彼。承认在已确立第一位的市场里,你不可能推翻你的竞争对手。直接的发起进攻对你没什么好处。消费者一旦认同产品的“第一”地位,就会一直认同下去,除非产品本身出现了重大的问题。美国式的只要奋斗就能成为英雄的说法在这里不管用。当然,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你从一个合适的定位切入,完全可能以“替代者”的身份抢占市场份额——但不是直接竞争。

  2、领导者的定位。要第一个进入预期客户的头脑,让自己的产品与预期客户产品梯子上的第一层牢牢地挂上钩。然后保持,随时准备拦截竞争对手。

  3、跟随者的定位。跟领导者挂上钩,但要寻找它的空当。它“大”你就“小”,它“高价”你就“低价”;找不到空当的时候,可以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当然,实际的操作不是这么简单。

  4、名字的威力。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名字自身就有强大的威力。它是引起人们关注、自由联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避开“无名”陷阱,“搭便车”陷阱和“产品延伸”陷阱。

  5、如何定位:你处在什么位置上——你想拥有什么位置——谁是你需要超过的——你有足够的资金吗——你能坚持下去吗——你与你自己的地位相称着眼的不是产品,不是品牌,不是企业形象,而是“大脑”——预期客户的大脑。

  是的,这实际上是心理学而不是传播学、营销学的范畴。里斯和特劳特为什么能提出这么有影响力的理论?除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外,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是一味奉行已有的广告理论——恰恰是不受理论的干扰,客观地面对市场,才能从营销的角度转移到传播的角度上来。传播过度——怎样让消费者“不经意”地记住你的产品?——领导者理论和名字威力理论。当然啦,第一和易联想的东西总是容易被记忆的。

《定位》读后感5

  大师不愧是大师,当时他们写这本书得出这样的观念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都骂他们是胡说八道,说他们的观点不正确,就包括营销大师大卫奥格威都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是能经受的住时间考验,这样的理论才是时代所趋的。

  直到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1)一个企业只有在它这个行业成为第一,树立行业第一的服务或是第一的位置,并且真正做到了第一(所谓第一是先于竞争对手提出),你才能牢固的树立你第一品牌的形象,你才能不被竞争对手打败,所以时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公司的定位一定要准确,在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位置,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你才有针对性。

  (2)但是现实中很多产品并不是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第二,有的甚至是第二百名,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惧怕,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品牌取一个好的名字,因为名字中间就隐含了你的定位,最为重要的是定位信息一定要简单,在现代社会信息纷繁的年代,你只有极为简单又富有创意的信息才不会被信息的海洋给淹没,才能让受众记住你;还有你的产品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目标受众,而不是人人都兼顾,否则你的目标群体会丧失。

  (3)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产品延伸线来给产品定位,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觉得采用产品延伸来定位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扩大影响,没错,这是广告公司的想法,因为广告公司是喜欢做同一个品牌的案子,如果他们做一个新的品牌则会遇到更大的压力和竞争力,而且广告预算也更大,所以这又回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来了。要是将一个新的品牌交给公关公司并且运用公关的手段也就是第三媒体,并且采用舆论传播为导向,那么不用花费多少预算就可以在公众心中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到这个品牌成熟之后再交给广告公司来维护企业的形象。

  (4)有的公司受不了延伸产品利益的****,而延伸出一些新的产品,从短期来看,确实能给公司盈利,并且能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是致命性的伤害,当你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一点点的市场份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丧失了你在某一个领域领先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拱手让给了你的竞争对手,并且你的延伸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是永远竞争不过对手的优势品牌的,这样你的品牌就会慢慢的从市场中退出,最后消失。

《定位》读后感6

  今天明白一个道理:那些营销的理论,什么4P啊,4C啊,USP啊,不过是给你提供一个思维的方式,一个简单、有效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来背、用来炫耀的。你懂的理论再多,想问题时不晓得从哪个角度切入,仍然是两脚书橱一个。——实际上背书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了,只要你下点功夫。我认为营销要吃透的是三个东西:市场、心理和文化。

  所谓市场,是指总体的概念,最根本的就是供需关系。心理,是指消费者的群体或个体心理模式,“共性”的心理(即人类共有的心理模式)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个性”的心理呢?就是文化了。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行为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人讲人情,重亲情,美国人则重独立。这就难怪跨国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在*为企业服务时会屡屡碰壁了:他们有最先进的理论,但缺乏对*文化的了解。定位(Positioning):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基本前提:传播过度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历史性。定位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并很快风靡全美。其时,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量大增——“传播过度”。市场上充斥着噪音,广告诉求不得不从早期的“说什么”“怎么说”转移到“怎样才能有人听你说”上面。

  理论支持:

  1.大脑处理信息的有限性人类的大脑不仅拒绝接受与其现有知识或经验不符的信息,它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经验来处理这些信息。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博士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出来七件以上的信息单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列出必须记牢的事项时多半只列到第七项的原因。比如:七位数的电话号码、世界七大奇迹……P37——产品小阶梯(最多七层)当然了,最好是争当第一。

  2.大脑的“懒惰”性它喜欢把某个名字与某类特定的产品直接挂钩。举例来说,海飞丝=洗发水,你要是想出几款“海飞丝”沐浴露,“海飞丝”润肤膏什么的,那就等着吧,它们的销量准不高,还能把等式变成不等式,把可怜的消费者搞混,最后就等着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了。

  基本结论:

  1.不能由此及彼。承认在已确立第一位的市场里,你不可能推翻你的竞争对手。直接的发起进攻对你没什么好处。消费者一旦认同产品的“第一”地位,就会一直认同下去,除非产品本身出现了重大的问题。美国式的只要奋斗就能成为英雄的说法在这里不管用。当然,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你从一个合适的定位切入,完全可能以“替代者”的身份抢占市场份额——但不是直接竞争。

  2.领导者的定位。要第一个进入预期客户的头脑,让自己的产品与预期客户产品梯子上的第一层牢牢地挂上钩。然后保持,随时准备拦截竞争对手。

  3.跟随者的定位。跟领导者挂上钩,但要寻找它的空当。它“大”你就“小”,它“高价”你就“低价”;找不到空当的时候,可以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当然,实际的操作不是这么简单。

  4.名字的威力。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名字自身就有强大的威力。它是引起人们关注、自由联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避开“无名”陷阱,“搭便车”陷阱和“产品延伸”陷阱。

  5.如何定位:你处在什么位置上——你想拥有什么位置——谁是你需要超过的——你有足够的资金吗——你能坚持下去吗——你与你自己的地位相称着眼的不是产品,不是品牌,不是企业形象,而是“大脑”——预期客户的大脑。

  是的,这实际上是心理学而不是传播学、营销学的范畴。里斯和特劳特为什么能提出这么有影响力的理论?除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外,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是一味奉行已有的广告理论——恰恰是不受理论的干扰,客观地面对市场,才能从营销的角度转移到传播的角度上来。传播过度——怎样让消费者“不经意”地记住你的产品?——领导者理论和名字威力理论。当然啦,第一和易联想的东西总是容易被记忆的。

《定位》读后感7

  这本书买了好久,一口气看了好多章节,唯独最后两章今晚才看完。所以前面说什么基本已经内化了,其实就是不记得哈哈哈。

  但是还是觉得学到了东西,主要就是说要成功最好的途径并不是靠自己,而是要擦亮眼睛多倾听多观察,去发掘那些好的创意(不是发明),或者可以嫁个有钱人,利用家族优势等等。而绝不是靠自己的才能白手兴家,这是少数的神话,不适合每个人去效仿。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基本上可以抛弃,从今天起不必再纠结自己适合做什么,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你要做的是发现并毫不犹豫地骑上一匹赛马。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去观察去发现谁是下一个继计算机之后的新领域。

  这里说一下我的见解,我还是觉得一个人在还没遇见他的赛马之前,应该准备好自己,不仅多听多看,还应该多学多思考,完全抛弃个人也是不对的。学*和思考的过程会使你的思路更加清晰,才能更容易及时发现赛马,不仅也不能无所事事地去等着,时机会到来,关键你是否有眼光识别。当然你并不能完全准备好,这个世界没有完全准备好的人和事,当时机到临,人的机制自然会加速融入到新领域中去,并快速吸收新知识。

  还有针对品牌定位的建议就是将定位尽量细化,从一个行业到一个点,使人能够马上在脑海中出现的独一无二的选择。就是如此精细化的定位,将来的竞争将是品牌定位的竞争,谁先占领谁就是王(当然要保证好质量过关,质量是所有之基本)。这是一个少即是多,多即是少的时代,懂得舍弃,才有专一,要把一切不能让你成为第一名的东西统统丢掉,抵抗内心的贪婪自大,忍痛割爱做到极致,专心做好一件事,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这本书适合时时翻阅,警惕自己。

《定位》读后感8

  最*一两天连续阅读《定位》,由里斯和特劳特一同编写的。其中给我最深的理念是营销就是要把产品植入顾客心智之中,并开创了“胜出竞争”营销之道。(之前还看了阿尔里斯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真是大为感触:原来是公关一直在扮演着塑造品牌这个角色,而广告只是在维护塑造好了的品牌,保持它的力量,使这个品牌充满活力,不衰败,所以公关就被提到最前线,而广告是后于公关,被退到第二的地位,起着保护和维持作用,这两者不能倒换顺序,也不能缺少某一个,一个品牌或是公司以及个人,只有将公关和广告很好的运用,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看书一向很慢的我,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大师不愧是大师,当时他们写这本书得出这样的观念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都骂他们是胡说八道,说他们的观点不正确,就包括营销大师大卫奥格威都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是能经受的住时间考验,这样的理论才是时代所趋的。

  直到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1)一个企业只有在它这个行业成为第一,树立行业第一的服务或是第一的位置,并且真正做到了第一(所谓第一是先于竞争对手提出),你才能牢固的树立你第一品牌的形象,你才能不被竞争对手打败,所以时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公司的定位一定要准确,在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位置,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你才有针对性。

  (2)但是现实中很多产品并不是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第二,有的甚至是第二百名,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惧怕,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品牌取一个好的名字,因为名字中间就隐含了你的定位,最为重要的是定位信息一定要简单,在现代社会信息纷繁的年代,你只有极为简单又富有创意的信息才不会被信息的海洋给淹没,才能让受众记住你;还有你的产品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目标受众,而不是人人都兼顾,否则你的目标群体会丧失。

  (3)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产品延伸线来给产品定位,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觉得采用产品延伸来定位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扩大影响,没错,这是广告公司的想法,因为广告公司是喜欢做同一个品牌的案子,如果他们做一个新的品牌则会遇到更大的压力和竞争力,而且广告预算也更大,所以这又回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来了。要是将一个新的品牌交给公关公司并且运用公关的手段也就是第三媒体,并且采用舆论传播为导向,那么不用花费多少预算就可以在公众心中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到这个品牌成熟之后再交给广告公司来维护企业的形象。

  (4)有的公司受不了延伸产品利益的诱惑,而延伸出一些新的产品,从短期来看,确实能给公司盈利,并且能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是致命性的伤害,当你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一点点的市场份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丧失了你在某一个领域领先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拱手让给了你的竞争对手,并且你的延伸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是永远竞争不过对手的优势品牌的,这样你的品牌就会慢慢的从市场中退出,最后消失。

《定位》读后感9

  《定位》作者是杰克特劳特,书中阐明最好的学*是从失败中学*,我花了四个小时把从百度百科上面下载的一部分有关《定位》的内容看我,让我感到很开心,我觉得写的很精彩,而卧缺乏的就是这样的营销经验营销思维,SEO思维也是类似的,都是实战总结的经验!

  我拿一个案例来说一下吧!美国通用汽车:忘其成功之道刚开始的时候,通用汽车可以用“一团糟”来形容,1910年,杜郎(通用创始人)收购了17家汽车公司,当时因为品牌太多,也没有一套管理的体系,导致内部出现竞争,收购的七款品牌中,只有两款盈利其他都是亏本的,后来alfred sloan(阿尔弗莱德斯隆)进入通用人生产副总监,在他的指点下通用开始塑造品牌,他强调营销和品牌形象,并结合市场的性质划分部门,充分积极的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更好的参与竞争,并且见自己的汽车品细分成五个隔区:雪佛兰、旁帝克、别克、奥斯摩比和卡迪拉克,在这样的策略下,通用占据了美国大半市场份额,但是随着斯隆的离开,金融界人士federico G·DOonner唐纳兼任通用*和首*执行官,他认为,生产固然很重要,但是赚钱盈利更为重要,于是他采取了和斯隆截然不同的方案,他说既然都是车,那我们为什么不互换零件呢?这样我们的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增大了利润,这样傻瓜都知道是极其愚蠢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样就会失去车原有的独特性,消费者会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去买盒普通车一样的车吗?也就是这样导致了品牌的流失,这完全是不符合营销的,忽视个美国人的热爱汽车心里,把汽车设计丢的一干二净,而这恰恰是通用的销售力所在,更为严重的是唐纳把之前的策略丢得一干二净,将汽车的价格又定在斯隆之前的交替混乱的局面,区隔不清,内部竞争市场,市场份额从57%跌至28%。从这个一案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教训!


《定位》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阅读


《定位》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1)

——《定位》读后感 (菁华9篇)

《定位》读后感1

  大师不愧是大师,当时他们写这本书得出这样的观念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都骂他们是胡说八道,说他们的观点不正确,就包括营销大师大卫奥格威都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是能经受的住时间考验,这样的理论才是时代所趋的。

  直到20xx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1)一个企业只有在它这个行业成为第一,树立行业第一的服务或是第一的位置,并且真正做到了第一(所谓第一是先于竞争对手提出),你才能牢固的树立你第一品牌的形象,你才能不被竞争对手打败,所以时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公司的定位一定要准确,在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位置,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你才有针对性。

  (2)但是现实中很多产品并不是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第二,有的甚至是第二百名,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惧怕,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品牌取一个好的名字,因为名字中间就隐含了你的定位,最为重要的是定位信息一定要简单,在现代社会信息纷繁的年代,你只有极为简单又富有创意的信息才不会被信息的海洋给淹没,才能让受众记住你;还有你的产品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目标受众,而不是人人都兼顾,否则你的目标群体会丧失。

  (3)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产品延伸线来给产品定位,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觉得采用产品延伸来定位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扩大影响,没错,这是广告公司的想法,因为广告公司是喜欢做同一个品牌的案子,如果他们做一个新的品牌则会遇到更大的压力和竞争力,而且广告预算也更大,所以这又回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来了。要是将一个新的品牌交给公关公司并且运用公关的手段也就是第三媒体,并且采用舆论传播为导向,那么不用花费多少预算就可以在公众心中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到这个品牌成熟之后再交给广告公司来维护企业的形象。

  (4)有的公司受不了延伸产品利益的****,而延伸出一些新的产品,从短期来看,确实能给公司盈利,并且能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是致命性的伤害,当你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一点点的市场份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丧失了你在某一个领域领先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拱手让给了你的竞争对手,并且你的延伸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是永远竞争不过对手的优势品牌的,这样你的品牌就会慢慢的从市场中退出,最后消失。

《定位》读后感2

  上周我向春芽班的学员们郑重介绍了《人生定位》这本书,我告诉他们,如果十年前我读到了这本书,也许我的成就会大过现在。

  其实有些道理很多人都懂,但真正践行却不容易。如果大量去了解这些道理的现实故事,可能会更加坚定自己去践行这些道理的想法。

  这是我读到这本书的第一感受。

  不管是谁读这本书,都会有意无意地去对比自己的.历史。06年如果我没有去香港出差,正巧了解到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会在一周后在北大举办招生说明会,我不会有这个机会考上浸会。因为这个信息只在北大网站上放出来了,根本没有对外有任何宣传,浸会的目标就是在国内最好的大学中挑人。入学后我才了解到,我们班有的同学是本科保送北大或清华的。我想那时我站在了另外一个起点上。在香港的经历的确让我的视野开阔了很多,也让我有机会进*合国这个组织实*,也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全球的MBA竞赛,英语得到了更全面的训练与提升。这样的机会在国内的高校要想获得困难会大很多。这些经历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为我增色不少。这完全是因为我骑上了学校这匹马。虽然这匹马没有在人生定位中提到。但我觉得在这方面我确有受益。

  企业型与产品型赛马我在十年前其实有一次机会,但我没有把握住。选择与一个朝阳行业一起成长,十年后自己会成为受益者。但十年前的我太年轻气盛,太自我,错失机会。

  书中的赛马中,我觉得配偶型赛马对我有帮助。我先生虽然没有为我提供资金,家族与遗产,但他为我提供了关系与最大的鼓励。没有我先生与邓校的私交,我不可能走进邓校的视野。我先生一直在背后支持与鼓励我,我非常感谢他,我觉得我的使命中承载了一部分他的梦想。当然他也有自己的梦想。他在编辑上是专家,所以他亲自帮助我选择我在校刊中的照片,一直到凌晨一点多。一张是我的毕业照,代表我的过去,一张是我在哈佛的照片,代表我的未来。我的未来与公司的未来已经牢固地捆绑在一起了,我的未来一定是走向国际化,我要帮助嫁接国际*台,让我们的教育走向全世界。我还未接*过自己的真实潜力,未来我的空间还有很大。

  我应该训练自己更理性与冷静,向邓校学*,多搭*台与找资源,修炼自己的人格。其实各种赛马都在自己身边,只是自己有没准备好。

《定位》读后感3

  在听完贾建民教授的《战略市场营销》课程后,接着每天读一章节贾教授推荐的《定位》这本书,对于定位一词有了新的认知。

  最*这一个月被定位和心智这两个名词轮番轰炸。文章开篇对定位下了一个定义:定位就是如何在顾客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对于企业而言,定位不是改变产品本身,而是从产品的特征、行业特征、市场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等维度进行分析,找到产品与众不同、并最容易被用户记住的点,作为产品的定位,从而占据用户的心智。

  书中通过众多企业定位案列到国家、宗教的定位案列等不同方面进行剖析,不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还是国家、宗教,定位要占据用户心智,在众多的特性中只能选择一个点进行宣传,哪怕有再多的优点要占据用户心智则只能选择一个点。要占领用户心智,定位过程中需要满足领先法则。

  对于企业多品牌战略的有一个新的认识。一个品牌适合一个产品,通过拜耳、Life Savers等案列的分析当一个品牌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定位后,对品牌的延生通常是打破该品牌在潜在客户心智中的定位。通过强生这个品牌拓宽的成功案列指出,品牌的延生需要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包装、同样的标签,只是用户不一样,这样的品牌拓宽会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2 章节成功六部曲,对于如何才能做好定位,给出了一个路线图。第一,你已经拥有什么定位,是要求我们分析当下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定位,也就是认识自己。第二,你想拥有什么定位,则是通过对当前情况的分析,以及对于产品未来的目标,找出一个最佳定位。第三,你必须超越谁,就是设定标杆,以超越竞争对手为目标制定行动纲领。第四,你有足够的钱吗,强调要抢占顾客心智,需要花钱,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定位才能让定位占据用户的心智。第五,你能坚持到低吗,定位是需要持续进行宣传,今天确定的定位不可能明天就占据用户的心智,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坚持能打破很多看视不可能突破的障碍。第六,你的传播体现了自己的定位吗,对于一些企业虽然做出了定位,而在宣传上又没有紧扣定位,造成用户心智的混乱从而迷失。

  《定位》引发了我对企业战略、个人事业的`思考,定位无处不在,要想达成目标,则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定位,定位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不偏离航线。

《定位》读后感4

  有幸拜读了《定位》这本经典好书,里面提到的核心思维是需要快速占领用户心智并在行业的某个领域做到用户心目中的第一,在二元法则的理解中,用户最多只能记住行业的前两名,所以占领用户心智更是关乎企业的死生,就像王老吉和加多宝已经稳固占领凉茶领域的前两名,和其正尽管使出很大力气,仍然无法超越前两名。

  定位理论的背景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用户无时不刻被周边的各种信息包围,例如APP广告弹窗、电梯海报、公交车海报、电视广告,等等,过度的商业传播如何让企业的产品能在用户心目中占领一*之地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定位理论的背景。

  成为第一,或成为某方面的第一

  如何在过度传播的时代占领一*之地呢?用户提出了要成为第一,或者行业某个方面的第一。比如你技术牛逼,像掌握了太空技术,那你可以像埃隆马斯克那样,进入一个完全无竞争领域,开发属于自己的品牌aceX,如果你掌握了电动车技术,就可以“发明”电动车特斯拉,如果你服务牛逼,像海底捞一样可以将服务做到极致,那你也可以占领火锅市场的no。 。就是说要确保跑道上只有你一个人。

  消费者认知模式

  要确保跑道上只有你一个人,不是用你的产品去实现,而是通过用户的心智认知去实现,也就是说用户在心理印象是什么,比事实是什么更重要。

  我们不能强行去改变用户的心智认知,只能引导他将你的产品进行分类,并在他的脑海里占据一个位置。因为人类的认知有限,特别是在信息处理上,人类记忆很难超过7件事。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第一印象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建立产品第一次在用户心中的认知,用户更愿意相信的事情是什么,是建立消费者认知,二不是建立产品认知。比如像小米主打性价比,主打年轻人的第一台手机,当小米开始做高端机时,高端机很难得到市场认同,人们更愿意买华为或者苹果,因为才是高端人士的象征。

  不要挑战第一,最好另辟蹊径

  一旦品牌在竞争市场成为第一,最好就不要妄图去挑战它了,而应该另外建立一个方面的第一。因为第一是消费者促成的第一,你很难去改变用户的认知,比如上面提到的王老吉和加多宝已经占据了凉茶市场的头两名,在杀入的和其正怎样也很难杀出重围。

  最牛逼的品牌可以代表一个品类

  这是定位理论的最高境界了,一个产品就相当于代表了一个品类,比如合生元就代表了儿童益生菌,可口可乐代表了可乐。

《定位》读后感5

  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我们都会思考如何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这本经典的《定位》,也许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毕竟,一本好书,无问新旧。

  谈定位有一个基本前提,供给严重过剩。倘若是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企业已经活得挺好了,也没有动力来找新的定位。当然,客观上大部分的企业都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的市场状态,如果不想着转变,等到有一天,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所以,想要突出重围,就得找到属于你的“新大陆”。

  1、什么是定位?

  定位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即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通过了解企业自身、竞争对手以及客户心智,从而找到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可以运用定位理论来指导实践。

  用书中的原话来说,定位就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人们会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忽略和屏蔽,我们需要筛选出那些最容易进入心智的原始信息,“一词占领心智”,比如沃尔沃是“安全”,宝马是“驾驶”,王老吉是“下火”。

  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向内找原因,比如提升员工绩效,加强内部管理等等,实际上,更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向外看。社会变化太快,“时代抛弃你,与你无关”。

  生态学有一个“生态位”的概念,即每一个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都有一个位置,参与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当与其它种群出现生态位重叠,就出现了“种群竞争”。比如树林里的马和鹿,都要靠树叶来生存,它们都会想方设法地多吃树叶以保障生存。鹿能够伸长脖子吃到更高处的树叶,也就和马不在一个生态位上了,因此长颈鹿能够繁衍至今,马儿则进化出了出色的奔跑能力,觅食范围更广,也保障了食物来源。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即在原有的生态位有竞争有天敌,通过找到一个没有竞争的新环境,种群就会出现爆炸式增长,根本控制不住,生态学的说法叫“生物入侵”。

  企业也一样,在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也有自己的位置。要想突破瓶颈,就需要找到新的定位。营销上的说法,就是病毒式营销。

  2、为什么需要定位?

  人的心智空间是有限的,对于某一个品类的品牌而言,很难让人记住超过七个品牌。这是人的本性,很难改变。而能够进入人的脑海的,往往是能够打动其内心的品牌,或者说,品牌所传递出来的感觉满足了人对某一方面的诉求。

  比如凉茶原本只是广东的一种地方饮品,加多宝集团通过将其定位于“降火”,避开了竞争激烈的传统饮料市场,满足了人们“怕上火”的心理需求,从而将一款单品打造成了爆品,年销售额甚至超过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更重要的是,其它饮料品牌根本无法涉足这一领域。尽管后来有一众跟随者,“凉茶正宗”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行业第一的地位也无人撼动。

  还有当下火热的“六个核桃”,也是找准了“核桃补脑”这个定位,在植物饮料市场一骑决尘。当然,这个定位的前提是,六个核桃解决了核桃乳口感和稳定性的技术问题,在生产工艺上保证了产品品质和口感,否则定位再精准,产品不好喝,也难让人买单。

  3、怎么找到定位?

  关于如何运用定位,书中给出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

  简单来说,就是了解三方: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客户,从而找到与竞争对手错位的、与企业自身匹配的客户需求,同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策略,强化品牌形象。

  这种感觉就像,其它人都在某个领域打得火热,而你独自开辟了一块新的市场。

  比如王老吉开创了凉茶品牌,成为国内饮料界的No.1,而可口可乐毫无招架之力;比如东阿阿胶从普通的补血保健品重新定位为“滋补品”,从而跳出了传统保健品市场的怪圈,在资本市场一骑绝尘。

  小结一下,就是三个关键词:

  1、**思想:不仅要审视自身,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错开正面竞争;

  2、实事求是:结合自己的条件和能力,这是一切行动的基础,不宜妄自菲薄,也不宜盲目自大;

  3、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不断调整策略,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

《定位》读后感6

  借着20xx这个令人难忘的假期,断断续续的将这本被称为对美国营销营销最大的著作—特劳特与艾里斯的《定位》通读了一遍,虽然特劳特先生于1969年就提出了定位理论,但是阅读后至今仍就觉得并不过时,某些理论至今仍很深刻,仍很受用。

  一、《定位》全书主题脉络结构

  整本书归纳可大致分为六大块内容,首先开篇直接提出定位的本质,紧接着开始介绍消费者心智,包括顾客心智现状,心智的特征,如何进入等。介绍清楚后,则开始进入本书的重点—如何进行定位?依据品牌所处的不同环境/情况,大致分为三种:领导者定位、跟随者定位和进行重新定位。讲述完本章重点后,则开始介绍品牌名字的重要性(对于传播而言)以及品牌延伸所带来的消心智稀释的问题(陷进),最后两部分内容则着重对进行案例说明和个人如何进行自身的定位。

  二、四步定位法

  三、消费者心智特征

  商品过剩时代,如何从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脱颖而出,是每个企业主都绞痛脑汁的事情,《定位》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时刻关注顾客,占据顾客的心智。关于顾客心智的特征,特劳特给了几条建议,细细品味,确实非常有道理。

  1、记住”顾客永远是对的,切勿试图去改变人们的认知,而是需将人们心中已有的认知当作现实来接受,企业主需要做的是重构这些认知,以在顾客心智中建立你想要的定位。

  2、顾客心智七定律:普通人的心智不能同时处理7个以上单位的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极度简化信息,小即是多。只需要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词就可,贪多等于没有!(沃尔沃:安全;宝马:驾驶;佳洁士:防蛀)

  3、见你所想见,尝你所想尝:顾客心智有一套防御系统,会拒绝那些与自己认知不同的信息,只接受与心智现状相符的新信息。

  案例1:将一杯陈酿法国葡萄酒倒给你朋友品尝---他所尝到的是他想尝到的;

  案例2:可乐新口味:可乐公司推出新可乐(NewCoke)造成了巨大营销灾难。盲测阶段,新可乐与原配方,喜欢的人是3:1,但是当他们看到标签时,情况发生了逆转,喜欢原配方的人是新可乐的4倍多。

  四、定位的精髓—企业如何进行定位,占据消费者心智?

  依据企业所处的不同背景、不同竞争环境,采用不同的定位方式。具体为:

  1、领导者定位

  1)领导者定位实质:成为该品类第一个占据消费者心智的品牌,即作为行业的老大。为何成为领导在如此重要?

  实践证明,第一个进入顾客心智的品牌所占据的长期市场份额通常为第二品牌的2倍,第三品牌的4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每卖出6瓶,百事可乐很努力才能够卖出4瓶。如调味品行业,海天作为龙头老大,据悉海天的业绩是第二、第三、第四加起来的总和。

  2)如何保持领导者定位?

  第一,众多跟随者成就领导者,故领导者不应该将竞争者赶尽杀绝,而是需要与他们一起共同创建一个品类。

  第二,领导者无需刻意强调自身的行业第一地位,而是不断强化品类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价值。为什么?原因在于顾客心理层面,作为领导者品牌,消费者知道你是行业老大,如果刻意强调,会易引起顾客疑惑,为何作为行业老大仍这么缺乏安全感,非要说出来?

  第三,学会戳人痛处,作为行业领导者,其产品往往是第一个进入消费者心智,代表着正宗货,所以,领导者需要持续创新,强化原创的概念,让消费者形成其他跟随者产品都是模仿的印象。如可乐持续宣传”正宗货“来不断强化品类第一的定位。

  第四,对于竞争品牌保持高度敏感,并进行全面拦截。

  1)领导品牌应该拦截竞争品牌所有新产品或新功能,领导者一旦发现有市场潜力的新品出现就需立即跟进,灭掉所有成功的可能性。

  2)把握好时机,迅速回应,对于竞争对手拦截最重要与关键的是把握时机,抢在新产品在潜在顾客心智中扎根之前狙击对手。(如强生止痛药泰诺与达特利的价格战,达特利对泰诺发动价格战,强生公司迅速采取拦截行动,即使是泰诺降价)

  3)采用多品牌战略拦截对手。对于领导者而言,现有的占据消费者心智的品牌一般不适宜拦截对手,因为①拦截对手可能会涉及到降价,一旦降价,就不能再提升回来,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大损失。②对手的产品可能与现有产品并不一致,如果在现有品牌下出一个新产品对对手进行拦截,则会出现改变现有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既有定位。因此,更明智的办法是通过新品牌进行拦截。如宝洁公司的多品牌战略,象牙是肥皂品牌,但是竞争对手出了强效洗衣粉时,宝洁并未直接出一款象牙洗衣粉,而是推出了一款新品牌—汰渍来拦截竞争对手。

  2、跟随者定位

  寻找空位,通过寻找品类第一品牌的薄弱环节,然后填补上。常见的空位:

  1)尺寸空位。大众甲壳虫车案例,通过对现有车的发展趋势分析,找到尺寸上的空位。

  2)高价空位。美孚1号,通过采用高价策略,占据消费者心智中高端产品的心智。再如,现今网红品牌钟薛高也是采用高价策略,通过高端原料、打造高产品力,实现占据高端产品心智。要实现高价定位,需有相应策略与之相对应:

  ①建立高定位的品牌;②有一个有效的品牌故事;③选择一个顾客可以接受高价的品类。

  3)其他有效空位,如性别、年龄。针对女性的香水;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针对小孩的牙膏等。

  3、重新定位竞争对手

  如今市场上每个品类产品成千上万,对于行业的后起者,想要通过寻找空位来进行定位,通常会非常困难。企业该如何运用广告进入消费者心智?---最基本的营销战略为“重新定位竞争对手”。

  创建自己的空位:重新定位竞争对手,即先将顾客心智中原有的相关概念或产品移除,然后再引入新概念或产品。重新定位的关键在于摇动既有观念、产品或者人的定位。冲突能够使人一夜成名。

  实例1:重新定位阿司匹林

  为了夯动阿司匹林作为抗生素的老大地位,强生泰诺广告中说到”如果您经常感到胃部不适。如果您有胃溃疡、哮喘、过敏或缺铁性贫血,请在服用阿司匹林前务必咨询您的医生“。”阿司匹林会刺激胃粘膜,引起哮喘或过敏反应,并导致胃肠道微量隐形出血。幸好,有泰。通过移除阿司匹林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来进行重新站位,最终泰诺打败了阿司匹林,成为第一品牌。

  实例2:重新定位品客

  要使重新定位战略有效,有时需要揭示竞争对手产品的弱点,以改变潜在顾客对竞争对手产品的认知,而不是说自己的产品有多好。

  品客薯片是宝洁旗下一款薯片品牌,因其新奇的特点迅速夺得行业18%的市场份额。而博登公司的智慧薯片采用了重新定位的战略反击品客。它在电视广告上宣读产品标签内容:

  智慧薯片成分:土豆、植物油和盐

  品客薯片成分:脱水土豆、甘油一酸酯和甘油二酸酯、抗坏血酸以及丁基羟基苯甲醚。

  随即品客的销量大幅下滑,市场占有率由18%跌至10%。

  五、《定位》读后思考

  特劳特《定位》这本书对于如何占据消费者心智以及如何进行定位做了非常详实的阐述,对于个人而言最大收获莫过于思维上的改变,现今实际工作中,很多产品传播的核心其实更多是重产品端进行的,我的产品最大的利益点是什么?而对于顾客已有的认知其实研究的很少,对于如何将产品的核心利益点与顾客已有认知联系,进而重构顾客认知,占据消费者心智更是思考的更少,所以,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思考。

  虽然《定位》这边书对于营销圈有很多的影响,但仍是过分强调了定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商品琳琅满目的时代,用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所有产品都以用户为中心。但是本书中的《定位》其实只是整个产品的一小块---产品核心传播,即营销传播的部分,除了营销传播,产品的自身的产品力、产品定价、产品销售渠道对于产品能否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定位的作用。

《定位》读后感7

  大师不愧是大师,当时他们写这本书得出这样的观念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都骂他们是胡说八道,说他们的观点不正确,就包括营销大师大卫奥格威都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是能经受的住时间考验,这样的理论才是时代所趋的。

  直到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1)一个企业只有在它这个行业成为第一,树立行业第一的服务或是第一的位置,并且真正做到了第一(所谓第一是先于竞争对手提出),你才能牢固的树立你第一品牌的形象,你才能不被竞争对手打败,所以时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公司的定位一定要准确,在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位置,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你才有针对性。

  (2)但是现实中很多产品并不是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第二,有的甚至是第二百名,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惧怕,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品牌取一个好的名字,因为名字中间就隐含了你的定位,最为重要的是定位信息一定要简单,在现代社会信息纷繁的年代,你只有极为简单又富有创意的信息才不会被信息的海洋给淹没,才能让受众记住你;还有你的产品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目标受众,而不是人人都兼顾,否则你的目标群体会丧失。

  (3)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产品延伸线来给产品定位,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觉得采用产品延伸来定位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扩大影响,没错,这是广告公司的想法,因为广告公司是喜欢做同一个品牌的案子,如果他们做一个新的品牌则会遇到更大的压力和竞争力,而且广告预算也更大,所以这又回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来了。要是将一个新的品牌交给公关公司并且运用公关的手段也就是第三媒体,并且采用舆论传播为导向,那么不用花费多少预算就可以在公众心中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到这个品牌成熟之后再交给广告公司来维护企业的形象。

  (4)有的公司受不了延伸产品利益的****,而延伸出一些新的产品,从短期来看,确实能给公司盈利,并且能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是致命性的伤害,当你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一点点的市场份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丧失了你在某一个领域领先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拱手让给了你的竞争对手,并且你的延伸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是永远竞争不过对手的优势品牌的,这样你的品牌就会慢慢的从市场中退出,最后消失。

《定位》读后感8

  最*终于把看《定位》一书提上了日程,之前也不止一次的听人安利过此书,再加上其被称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想必应该不会是浪得虚名吧。

  虽说"定位"理论自1972年提出,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其很多理念都其实都已经在各个行业领域所实践,但系统学*的一大好处就是在于可以将过往的一个个点连接成线。

  何为"定位"

  那么什么又是"定位"呢?其最新的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一、这句话可以提炼出三个要素:

  1、定位从产品开始,所谓产品可以是商品、服务、企业、机构甚至个人;

  2、但定位并不围绕产品进行,不涉及产品改变;

  3、定位围绕的是顾客的心智,通过对既有产品的包装,使其在顾客心中占有一*之地。

  作为互联网人,尤其是产品和运营,初次接触定位理念或许会有所不*惯设置质疑。因为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贯彻始终的一直是”用户至上,挖掘满足用户需求。“”定位“则不然,它认为仅靠”满足需求“是无法赢得顾客的,进入顾客心智的定位知道才是赢得选择的有效方法。

  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内心确实也有一丝的不敢苟同。但转念一想,发现确实如此。最典型的的例子莫过于支付宝和微信的社交之争。如果从需求层面来看,支付宝的聊天功能并不逊色于微信,甚至也一度推出过"圈子*台",但却一直不能被市场所认可。其最根本的原因无非就是定位,支付宝在用户心中的一直是"以支付功能为主的类金融工具",人们根本难以将他和社交联系起来,又如何能在用户的心智中占有一*之地。

  那么可能有读者会问,那为什么微信这么一个社交软件能在支付领域占据头部位置呢?其实也是定位。微信支付刚推出的时候,一直不温不火,与支付宝简直是云泥之别。但因其通过春节红包异军突起,在用户心智中建立了"发(抢)红包神器"的定位,从而盘活了其社交网络的资金流转,有了用户资金沉淀引导其再触达支付环节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为何"定位"

  从定位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成功"定位"的一个关键在于"与众不同"。而对于"与众不同"的定义,其实不同的时代是有所差别的。

  而当下信息的过度传播和人们心智的过度简化这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定位"愈发显得重要,"与众不同"愈发显得困难。

  1、信息过度传播

  这点我想大家都已经深有感触。信息大爆炸,让我们每天每数以亿计的信息所包围。无论是各类站、社交媒体、娱乐*台还是线下的各式广告,各种信息以千奇百怪的方式千方百计地试图侵占我们的心智。而一个产品要想从这浩如烟海的信息大军中脱颖而出,进入人们的心智之中。其获得成功的唯一希望,便是要有选择性,聚焦于某一点集中火力进行突破。一言以蔽之,就是找准"定位"。

  2、信息的过度简化

  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我们的心智其实自带防御机制,会潜意识的去屏蔽、排斥大部分信息,而偏向于接受那些和我们过往的知识经验相吻合的信息。

  这恰恰就是在这传播过度的环境下,人的唯一防卫力量——过度简化的心智。

  而与此同时,大部分人可以忍受别人给他灌输一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却不能接受有人试图去改变他们的固有想法。所以说:定位不是去试图改变人的心智,而是去找到人心智的薄弱点加以突破。

  这突破的手段,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信息尽可能的简化。就好像用一把刀将"信息之矛"削尖削利,这样才能切入人的心智。

  (三)如何"定位"

  因为此书笔者也并未完全看完。故此节仅是笔者对目前所看部分的一些思考。

  笔者一直说运营"有的放矢"很重要。那么关于"如何定位"自然也是基于"为何定位"的破局了。

  首先,此书给出的"定位"的基本方法如下:

  “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其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关联认知“,便是基于人们更愿意去接受与自身知识经验相吻合的信息这一客观因素。

  这个在”定位“中典型的一个方法就是”非可乐“定位法。这是一种通过把产品和已经占据潜在客户心智的东西联系到一起的方法。

  书中举了七喜的例子。当时在人们的认知中,第一是可口可乐,第二是百事可乐。七喜把自己定义成"非可乐"饮料,既借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又将其和两大可乐巨头区分开来,通过差异化定位,避免和其产生直接竞争,销量急剧增长。

  除了通过关联客户原有认知进入心智之外,另一个”定位“成功所面临的的难题就是”信息爆炸“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每个人能记住的信息是有限的。而我们往往容易记住一个领域中前三名的产品,最多7位(这已经算是对这个领域相当了解了。)比如说,我们自己回忆一下,现在电商*台这么多,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能说的上来的综合电商也就天猫、淘宝、京东了吧。

  而要想从万千信息中吸引客户,另一个方向便是进入潜在客户认知的前三,甚至是第一了。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就像我们只会好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谁,却从不关心第二个。

  但大的市场,基本上已经被各方大佬所瓜分。而这也恰恰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选择垂直领域创业的主要原因了。进入垂直领域的好处很多,但有助于"定位"的笔者觉得主要是俩:

  1)垂直领域竞争少,如果你是第一个进入的,那么更有希望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留下"行业第一"的印象;

  2)大领域的领导者,不见得在垂直领域依旧是领导者。这是我们摆脱他们掣肘的机会。就像阿里的淘宝在C2C电商的地位无人能撼动,但到了B2C垂直领域,天猫不就逊色于京东了吗?

  书未读完,暂且聊到这里吧。笔者之前总是觉得看完一本书,再写感悟比较合适。但现在想起当初运营公众号的初衷:不就是聊聊读书,谈谈感悟吗?那又何必执拗于看完再写呢?以后或许会有感即书,到时一本书写了三四篇读后感,诸位莫怪了。

《定位》读后感9

  《定位》,作者艾·里斯/杰克·特劳特,豆瓣评分8.3分,书的封面宣传语是“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作者所理解的“定位”最原始的概念是,抢占用户的心智资源。即大部分企业最初做是从“产品”出发,不断的打磨自己的产品,让产品本身成为一个完美的主角。而定位理论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产品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品在用户的心智中是什么样子,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那么企业要“定位”,实际上是和其他同类企业进行竞争,想尽办法使自己的产品在用户心中占据一个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好位置,而不是自顾自的捣鼓自己的产品从产品上找办法。

  为了写更多的书,做更多的讲座,本书作者也是绞尽脑汁,用无数个案例来论证和套用到理论中来,以至于后来这个理论被滥用了。我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定位理论最核心的思想并不是差异化,而是逆向思维,从占领用户的心智资源出发回溯到我该做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我的产品该如何宣传,等等。

  那么,这本书值得去看吗?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需要去看一些关于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而这本“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一书成为我的选择之一。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开始我觉得这个观念很新颖,特别是在作者所处的年代有这样的想法是很了不起的;后来,慢慢的觉得书里面的某些内容写的有些牵强,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很多反驳作者的案例;读完这本书,我有点混乱了,甚至有点觉得花那么多时间把一本书看完有点浪费啊,明明就是说的一句话。

  现在,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值得去看看的。

  尽管我对本书有诸多的不满,但一个多月的现在,这本书给予我的一个新的思考方式——逆向思维,以及新的概念——心智资源,为我的大脑加入了新元素。而且,在看书的过程中,书里面某些思想的光明确实能激发你对现实工作和生活的思考,说不准就能产生新的点子,启发你的行动和改变。

  除了这本书的内容给予我东西外,看这本书的心路历程也让我对看书这件事情有了新的态度。

  以前看书,我总是希望所看的书能满满干货,看完之后浑身充实。书中的内容,我也希望它是有理有据有权威的,能成为指引我生活的方向牌。而事实上,现在看书,越发发现,很多书并不都能完美到让自己满意。正如这本《定位》,我觉得啰嗦且稍显逻辑混乱。但,没有关系啊,起码他的核心思想它打开了我思维中的某一扇门。也许,这一扇门外的路也并不是通往正确的方向,但我多了一个选择,要不要走就看我自己了。

  以后看书,我希望自己能对书的作者多一份宽容,去尽量倾听和感知作者想诉说的内容是什么,观点有哪些。也许作者说的可能让你想反对,也许有点思维不清,但既然选择了看一本,就客观的去找寻最核心的内容。如果过分的抱怨书的缺点而忽视了它真正光辉的东西,那就有点可惜了。

  以后看书,我希望自己能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审视作者的思想,但也不要排斥和否定作者的想法。摘取它,把他放到自己的大脑思想库里,某一天说不定会用到,再拿出来,这样自己的思想将会越来越充盈,且你也将会拥有更多的思想选择权。


《定位》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2)

——好书读后感 (菁华9篇)

好书读后感1

  结合学校的倡导,最*闲暇之余我读了《优秀是教出来的》一书,不可否认,这是一本浅显易懂并能发人深思的好书,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从克拉克先生的成功中寻找灵感,对克拉克先生提出的思考寻找答案,在克拉克先生的失败中总结教训,的确可以使我少走许多弯路。

  《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最让我受益的内容就是克拉克先生的“55个被人们忽略的细节”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时同事聚一起时我们总会聊聊自己班的孩子、聊聊自己,埋怨孩子不够聪明,埋怨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静下心来,想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们生气的后进学生,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是有时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爱和赏识,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所以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都保持着足够耐心和欣赏的态度。从他身上我得到启示,让人与人走*的是心灵,使心与心相贴的是情感,作为教师,我们应用最真挚的情感走进孩子幼小的心灵天空。孩子间的天赋、品性都各有差异,要使孩子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就必须抛开“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这一狭隘思想的羁绊,用善于发现“美”的目光去欣赏、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作为老师既要欣赏孩子的优点,又要接受孩子的缺点。

  今天的积蕴,是为了明天的放飞,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

好书读后感2

  假期中,我读了一本使我受益终生的好书——《海伦.凯勒》。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真实、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一口气读完了它,从中受到了震憾和许多教育。

  这本书描述了一位美国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一生,海伦在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呀!然而,小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忙下,她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学会了用手指“读书”。并经过自我的艰苦学*,掌握了五种文字。二十四岁的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女子学院。此后,她将自我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为盲人、聋人谋求利益的事业中,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扬与嘉奖。

  一个耳聋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事呀!海伦-凯勒,她是一位多么勇敢而又坚强的女人呀!应对残酷的人生,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低头,反而以惊人的毅力,坦然地应对并潇洒地走在自我那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并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一个知识广博、令人尊敬的人。海伦的一生是不*凡的,她给予了人们极大的鼓舞使那些虚度光阴的人万分惭愧。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成败,并不在于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有了奋斗的目标和精神,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来帮忙自我去实现。

  在今后的学*和生活中,海伦-凯勒就是我的榜样,她将时刻提醒我遇到困难时不能望而却步,就应迎难而上,不仅仅如此,我还要将海伦-凯勒的事迹告诉我身边每一位同学,让他们也将海伦-凯勒作为自我的榜样,时刻鞭策自我,不断奋发进取!用自我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和老师的谆谆教导,用自我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海伦.凯勒》是我受益非浅的一本书,也是我最喜欢看的一本好书!

好书读后感3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述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透过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生活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陆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陆鹤”感觉到了自我的秃顶使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陆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期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我的秃头。当这些都使自我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我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陆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即使陆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但是,孩子还是纯真的。他期望透过这样的举动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

  可喜的是,他还是有着强烈地群众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主角,而且把这个主角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陆鹤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为群众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的,他们的“忍不住的笑”“厌恶的眼神”也并不含真正的“恶意”,从孩子的世界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纯,一个是身有残疾的“陆鹤”,另一个是美得让人忍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述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虽然纸月是个私生子,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眼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

  而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取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取了与养为伍,开始了自我的放养生活。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期望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期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虽然他本能的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后,养父病逝后,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职责。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忧伤,什么是勇气。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戏剧性的变化,从原先的全村首富,一夜间变为负债累累,小小的孩子确实承受的太多太多。一个整天穿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滤,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优异的学*成绩,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骑着罕见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游乐常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们的“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承受了。陪这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父亲垮了,但是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职责,什么是力量。

好书读后感4

  暑假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对于我来说,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它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和知识。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绝佳拍档之成长不烦恼》,这本书的作者是商晓娜,出版社是明天出版社,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双胞胎兄弟——马一左和马一右。书中讲的就是他们和家人、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搞笑的事情:他们两个吵架了、运动会前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商量、晚饭后他们的爸爸妈妈争吵谁洗碗、马一右有了微博后到处去找“粉丝”、他们的妈妈要参加考试……

  在这么多搞笑的故事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他们帮老奶奶发传单的事情。一天,马一左和马一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位发传单的老奶奶,他们看见老奶奶的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传单,于是上前问道:“老奶奶,您要发多少张传单啊?”“500张,”老奶奶说,“我还得发完才能回家去呢。”老奶奶的话让马一左和马一右大吃一惊,他们觉得老奶奶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可怜,小女孩要卖完火柴才能回家,老奶奶要发完传单才能回家。于是,马一右从老奶奶的手里抢过了一半的传单,老奶奶愣住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马一右说:“让我帮你发一些传单吧!”说着,他就跑了。马一左也抢过一点传单,一齐帮忙派了起来。不到20分钟,传单就全派光了。第二天,全班同学都明白了这件事,放学后,他们突然发现,在他们后面跟着一串“小尾巴”,这条尾巴是班上的大部分同学排成一列而组成的。到了昨日发传单地方,马一左和马一右发现老奶奶又在发,于是就想过去帮忙。谁知,那些同学竟然都跑了过去帮忙。老奶奶愣了在那里,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时,传单已经被发完了;马一左和马一右眼睛直瞪着那些同学,那些同学抢了“属于他们”的好事……

  我觉得这本书很搞笑,把她推荐给大家。书中讲的故事,都是我们身边常发生的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用心去体会它的乐趣。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除了上学、做作业,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陪着我们,只要你细心观察,慢慢用心体会,你就会发现它无穷的乐趣。

好书读后感5

  当我津津有味的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时,我被这本书的作者深深的感动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美国20世纪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它具有丰盈的情感蕴含、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是李学斌给海伦·凯勒这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评价。

  可怜的小海伦在出身19个月后便失去了光明和声音,从此,她的世界里只有黑暗与寂静。海伦·凯勒是可怜的又是幸运的,她的一位老师改变了她的一生——安妮·沙莉文老师,是她使这个盲聋女孩学会了说话。

  如果我们失明了才明白眼睛的宝贵,就该在未失明时好好利用它,如果年老了才懂得开始珍惜时间,就就应在年轻时珍惜它!

  同学们,让我们像盲人珍惜视力一样来珍惜自我的性命吧!

好书读后感6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这本书叫做(西游记)这是一部散发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也是*文学史上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西游记)这本好书吧!

  故事一开始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但是要走十万八千里的路!他是怕路不好走,一路上会遇到什么妖怪之类的东西,他只好小心翼翼地走在了路上,当走到了几座小山的时候,唐僧发现五指山的下面有一个美猴王,他是大闹天宫失败了,是被关押下来的,唐僧把他给救了出来,他答应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唐僧就收下了第一位徒弟一一孙悟空。

  唐僧和孙悟空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座村庄,村庄里面的老百姓说(里面有只猪妖!里面有只猪妖!)后来猪妖把门给上锁,还把一位女子给关在了一个房子里面了,悟空早就救出了女子,然后变成了那位的模样,猪妖来了,进来把悟空给背走了,背到了外面,猪妖发现是悟空,悟空就把猪妖给抓了,一大早上唐僧就收下了第二位徒弟一一猪八戒。

  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来到了一条河里面有一个河妖,叫做流沙河,八戒就在河中流沙河再打,悟空就去见观音来求救。观音告知此妖怪原来是卷帘大将,就收下了最后一位徒弟一一沙悟净。从此唐僧就有了三位徒弟,分明是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他们三个同心协力保护好唐僧,此时唐僧取经成功,妖怪被他们三位通通消灭。

好书读后感7

  *凡,这个词十分抽象,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这浩瀚无穷的世界,我们人类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无论是悲与欢、穷与富、强与弱,对于这历史的长河可是是些*凡的小事罢了。我素来对*凡都是这样认为的。可读了《*凡的世界》后我改变了这样的看法。

  这本书是矛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是杯具?是喜剧?还是正剧?都有一点点。那里面省略了华丽的描述,省略了惊天动地的情节,省略了惊险离奇的故事,讲述的无非是一些*凡的人,*凡的事,*凡的世界。

  这本书讲述了:故事的主人公孙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上学时候吃黑面馒头到他长大**后成了一名揽工汉,依然很艰苦。可是哥哥的工厂又倒闭了,全家好几口人的生活压力全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开始他承受不了,可之后他坚持住了,还总结出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读到那里我不禁为他留下了眼泪。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索了起来,孙少*留给后人的态度是什么?是一种对苦难的崇高感和自豪感,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完美。妹妹写信给他说:她后悔为什么自我是农村人,而孙少*却回信给她说“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必须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我不仅仅把我受的苦和孙少*所受过的苦相比较。我的苦无非是学校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晚睡会儿;或做完作业,家长不让玩电脑;或是家长多报了几个补*班,没时间玩就哭天喊地,捶胸顿足。孙少*呢?他每一天都在危险的煤窑中挣着微薄的工资,而就这点杯水车薪的钱,却是全家一个月的费用。两者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啊!此刻我们过得锦衣玉食的生活,简直是蜜罐里泡大的,但还不满足。我经常在超市里看到有的小朋友因得不到满足,而在商店里号啕大哭;有些小朋友很自然地把鱼头夹给妈妈吃,认为这是她的最爱;还有些小朋友更是过分,竟然打骂养育他的家长,还建立什么反家长联盟,对抗家长。而孙少*呢?他顿顿喝野菜稀饭吃黑面馍,却用少得可怜的粮食为奶奶做白馍。当少*用自我唯一的钱给患有多年的眼疾、半身瘫痪在

  床的奶奶买了一瓶止痛药和两瓶眼药水后,奶奶的眼角滑出了两颗泪珠,我的眼泪也止不住流下来,我们和孙少*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或许,在物质上,我们比孙少*富有,但在精神上,我们却比他贫穷。茫茫天地,芸芸众生,*凡的人,不*凡的.世界。

好书读后感8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他经过描述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提高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可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提高,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应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明白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我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此刻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试想此刻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应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悲痛和失望……不要把自我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我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我坚定的脚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她60岁的生日了。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回首往昔,在我们遭受外国人的欺凌时,祖国一次又一次地从危险困境中走出来,因为祖国心中有我们,有人民!祖国用伟岸身躯来保护我们,我们也要回报于祖国:永远爱你,保卫你。

好书读后感9

  费尔南达.德尔.卡皮奥被认为是一位外来的女王,她在全国最美丽的五千名女性中力拔头筹,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屠杀后,她的衣服被撕扯成碎片,白鼬皮斗篷上满是血迹,被马孔多的首富奥雷里亚诺第二抱在怀里带回了家,他们领她到马孔多后,便答应封她为马达加斯加女王。

  这位费尔南达从小就自诩为女王,她一向深信她母亲所说的话:“我们家权势无比,财富无边,你必须会成为女王的”,她尽管将亚麻布铺上长桌有摆上银餐具,却只是为了喝一杯掺水的巧克力、吃一块甜面包而已。直到婚礼那天,她还梦想着成为一个传奇国度的女王,尽管她父亲堂费尔南多为置办嫁妆不得不将房产抵押。然而这并非幼稚无知或是野心谵妄。她就是这样被培养**的。十二岁时第一次出门,只是去一个小小的修道院,却要坐马车前往。她在上学时从不与旁人混在一齐,被单独隔开。那时的她便已落成她身旁得人从未见过的美貌、高贵又端庄的姑娘。

  她在结婚之后,仍坚持着这种高雅,这却让他丈夫的母亲乌尔苏拉十分不满,身边的邻居也甚不能理解她的*惯,对她是避而远之。这种不切实际的梦想中的高贵将她生硬的拉入世俗的眼光之中,现实最终也将她女王的威严一层一层慢慢的剥下。

  这种结局的缔造者追究起来却不是她自我,而是她的父母。他们不明白何谓“最好的自我”,明明清楚家族的败落,却仍盲目追求昔日岁月的峥嵘,幻想着自我身份的高贵,在梦想之中让自我的女儿终不认明现实,让她走一段与当时社会背向交叉的道路。羡慕着先辈们的荣耀,有着高远的视野,却看不透自我只能行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渴望越道直上巅峰,却与世界分离,愈行愈远。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费尔南达一家渴望成为人们眼中的女王,却忘了自我本身。蜡烛从不羡慕太阳的光辉,当夜幕降临时,他默默地发出人间的一丝丝光亮;小草从不羡慕苍松的挺拔,当花儿绽放时他铺就大地的一片片绿荫;沙子从不羡慕珍珠的光芒,当建筑房屋时,它铸就世间的一块块基石。这些渺小的事物都在这世界里做着最好的自我,不羡慕他人的完美与优势,不追忆过去的权势与财富,为自我而活。

  做最好的自我,自会赢得属于你的光彩。

  马可,这位23岁即以《秦俑》获得第二届“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金奖,至今仍是该奖项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可与这些光芒不一样的是马可十分低调,他一心埋头做自我的品牌,几乎不在媒体上公开露面,连品牌举办庆典,她也经常缺*。她不顾潮流喜欢逆向创新。她以自我的独特风格打造的“style”赢得了世界的掌声。做最好的自我,不为名利所诱惑,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做最好的自我就是要取悦自我,而非活在他人的眼光中。

  一位诗人小有名气,但他还有相当的一部分诗没有发表也无人欣赏,为此是很苦恼。他向禅师倾诉说了自我的苦恼。禅师笑了,指着窗外一株夜来香说:“你明白夜来香为什么不在白天开花,而在夜晚开花吗?”诗人看看禅师,摇了摇头。禅师笑着说:“夜晚开花无人注意,他开花只是为了取悦自我。白天开放的花都是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赞赏。而这夜来香在无人欣赏的情景下依然开放自我,芳香自我,他只是为了让自我欢乐。”诗人笑了,他说:“我懂了一个人不是活着给别人看的,而是要为自我而活,要为自我打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是啊,一个人,仅有取悦了自我,才能不放弃自我;仅有取悦了自我,才能提升自我。总活在世俗的眼光中,一心追求他们眼中的荣耀,却忘记了自我,只会为自我的人生插上孤独的旗帜。

  纷纷扰扰的尘世,如一块巨型的磁铁,心灵的罗盘在那里强烈感应,我们要摒弃杂念,做最好的自我,才能去实现真我价值。


《定位》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3)

——将心比心读后感 (菁华9篇)

将心比心读后感1

  小时候,父母就教育我,要学会宽容和鼓励,对老人要多一份尊重,对孩子多一份关爱。当时的我,只是点点头,对的话也是似懂非懂,但看了这个小小的故事,我对的话有了深层的理解。

  故事讲去商店,一位阿姨帮她推开沉重的大门,阿姨说,她也希望别人为她开门。还有一次,“我”陪患病的,只见年轻的护士扎了两针都没有扎进血管,“我”收住话,母亲鼓励护士,终于第三针成功了。护士感动了,告诉母亲,她是来实*的。母亲也告诉护士,母亲身边的是她的女儿,母亲希望女儿在医科大学读书时,面对患者,也能得到患者的鼓励与宽容。这两件小事都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是啊,如果我们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孩子多一点关爱,对年轻人多一点宽容和鼓励,对老人多一份耐心和理解。

  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们都热心地来教我,他们鼓励我,宽容我,一下子我不懂的问题,我全都会了。在我谢谢他们时,他们还告诉我:“当你会做题时,你应该帮助那些不会做的,去鼓励他们,宽容他们。只有将心比心,世界才会充满爱!”

将心比心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将心比心》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姜桂华陪着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

  有一天,姜桂华陪着患病的母亲去输液。年轻的护士为姜桂华的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了青包。只见姜桂华的'母亲轻轻得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次果然成功了。那位护士告诉姜桂华和姜桂华的母亲说她是来实*的,这是她第一次给别人扎针。护士说完就给姜桂华的母亲道了谦。姜桂华的母亲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他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他给患者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姜桂华听了她母亲的话,姜桂华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姜桂华的母亲的宽容这个品质值得我们学*,我们应该去学*姜桂华的母亲的这个品质。

将心比心读后感3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学了《将心比心》这篇课文,里面的故事让我的心温暖了好久,仿佛明媚的.阳光照射到了我的心里。

  这篇课文一共讲了两件事。第一件:奶奶去商店买东西,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奶奶跟了上去,才松开手。奶奶正想对她说声谢谢,阿姨说她希望她的妈妈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有人为她开门。另一件事:一位护士给妈妈扎针,扎了两针都没扎到血管。“我”正要抱怨几句,只见妈妈鼓励护士,第三针果然扎好了。妈妈说,她希望“我”从医科大学毕业时,也会得到患者的宽容和谅解。

  读了这两个故事,心里很是感动,也不禁想到了这件事。那是我坐新公交车的时候,一位老人上来了,坐在前面的一些人都没有让位的意思,我心里都产生了谴责那些人的想法。心想:你们为什么不能为这位老人让个座呢?如果是你的爷爷奶奶呢?难道你坐在那无动于衷,而让他们站着?突然,有一位大哥哥给那位老人让了座,老人正想感谢他,大哥哥说:“不用谢,谁家没老人呢?应该照顾的。”我从这位大哥哥的言行中懂得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在生活中要拿自己的心比作别人的心。我们还要多多帮助别人,鼓励宽容别人,这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读后感4

  今天,我们预*了《将心比心》这篇课文,这里面讲了一件事:“我”的奶奶告诉我一件事,是她商店里买东西,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帮她推开了大门,当奶奶向那位阿姨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说,要是她妈妈去商店的时候有人帮她,那就好了。还有一次“我”陪患病的母亲一起去医院输液,一个护士为“我”的母亲扎针,扎了两次都没有扎到血,“我的母亲说再试一次,第三次终于扎到血管里了。那个护士对”我“的母亲说,她是来实*的,这是第一次为病人扎针。”我“的.母亲说,以后我为病人扎错了,也要得到病人的宽容。

  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人都是需要宽容、理解的。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别人遇到困难,我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不能看见他们,就当作没事人的走了。第二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别人出现差错时,不能指责别人,挖苦别人,取笑别人,应该鼓励别人,宽容别人,理解别人,应该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读后感5

  前几天我们刚把第二单元学完了,有《尊严》《万年牢》《中彩那天》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将心比心》这篇课文,下面就让我给你娓娓道来吧!

  《将心比心》这篇课文讲了两件事,一件是奶奶有一次去商店,走在前面的'一位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到奶奶跟上来才松开手。第二件事是妈妈去输液,护士扎了两针也没扎进去,后来经过妈妈的鼓励,护士才扎进去。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将心比心的事例,比如:在星期天我们在公交车经常见到年轻人给老人让座位,是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那样的话,我们的城市可是多么美好,再想想我,我每次在公交车上看见有老人,我却跟没看见一样,继续看手机上的游戏,这使我明白了要换边思考,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我想到了一句名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刻,那就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拉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和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多关爱老人和孩子,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亲情更加密切。

将心比心读后感6

  读了《将心比心》这篇课文之后,我有些感受。

  文章写了两件事:一次奶奶去商场,走在她前面的阿姨推开了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奶奶跟上来才肯松手。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阿姨却说:“不用谢,我希望我母亲这个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我读到这里,心里无比温暖。我想: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或类似的事,我也一定要帮她。第二件是“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打点滴,年轻的护士扎了两针都没扎进去,经过母亲的鼓励和宽容,第三针果然扎进去了。如果母亲不鼓励她会怎样?不宽容她又会怎样?这位年轻人可能会失去工作,也可能会失去信心,这位年轻的护士也可能将来会对工作失去热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对他人多宽容、鼓励,这样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多鼓励别人,宽容别人,关爱别人。当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给老人让座;当我们把一件事交给别人办而别人没有办成的时候,我们要多多宽容和理解。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快乐、更和谐!

将心比心读后感7

  今天我学了《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我的收获很大,尤其是课文中发生的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一次。奶奶去商店,走在她面前的阿姨推开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手。有一天,”我“陪母亲去看病,一位实*的护士理为她扎针,因为护士太紧张了,所以扎了两针都没有成功,母亲轻轻地鼓励那位护士:”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次果然成功了,这是第二件事。

  看了这两段话,我非常感动,其中第二件事最让我感动。女儿陪母亲扎针,扎了两次都没成功,女儿正想抱怨几句,但是她还是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因为母亲正注视着护士头上密密的汗珠,她是那么的宽容大度,她鼓励着护士,希望护士能够成功,她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呀!她鼓励护士就是希望这爱的链条能够传下去,希望自己的女儿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时,也有人这样做。

  是啊,我们生活中也要做到将心比心,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去帮助他人;我们做人也要大度、有风度;我们千万不要去嘲笑别人,去伤害别人;更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将心比心是及人所难;将心比心是**之美;将心比心就是不伤害别人;将心比心就是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将心比心读后感8

  今天,我们学*了《将心比心》这篇课文,作者通过“阿姨为奶奶开门”和“妈妈在医院打针”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这篇课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将心比心,那么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该多么和谐呀!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商场,商场门上的塑料门帘又重又硬,走在我前面的那个人掀开门帘进去后,就松开了门帘。我跟在他的后面,那又重又硬的门帘正好打在我的脑门儿上,疼得我直咧嘴。我想:“你怎么不看看后面还有没有人哪?”

  昨天,我下楼的时候,正好遇见五楼的一位奶奶,因为我走得快,所以一直走在她的前面,到了楼门口,我推开沉重的楼门,一直等到老奶奶跟上来。她感激地说:“孩子,耽误你的时间了,还给我扶着干什么,你就先走呗!”我笑着说:“没关系,我不着急!”老奶奶一直冲着我微笑,直到离开,我的心里温暖了许久。

  如果每个人在做事之前,先换个角度想一想:我这样做,别人感受如何呢?如果是我,我又会怎样想呢?其实做好事、能将心比心也不难做到,比如,上公共汽车和电梯时,不拥挤,让别人先上;别人无意间撞到你时,不要发脾气,因为也许你有时也会撞到别人……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争吵与磨擦,人与人之间就会永远“和*”。

将心比心读后感9

  这几天,我们学*了第二组课文。在第二组课文中,我最喜欢的课文是《将心比心》。

  在这篇课文中,我知道了: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将心比心,那在生活中就会减少很多摩擦和争吵。

  《将心比心》这篇课文中,我最喜欢的是文章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是啊,如果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在这句话中,我知道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你想让别人宽容、善待自己,那你就要先宽容、善待别人。

  就拿我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来说吧。

  那一次,我还在医院输液。我的病床在5楼,我每次上楼都要坐电梯。正当我和爷爷奶奶准备关门时,看见一位年经的小伙子准备上电梯,本来我们可以再等一等,可我切按下了关门的按钮。电梯开始上升。当时,我想着:他可以坐下一次的电梯吗,反正没有多长时间,下一次电梯就下来了。

  还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看见一位阿姨的身后跟着一只小狗,阿姨还不时地伸出手来拍拍小狗。这时,有一位叔叔从前面匆忙地走过,看上去有急事需要做。那位叔叔从阿姨对面走过时,不小心踩到了小狗,小狗“汪汪”地叫了起来。阿姨听见了,便开始与那位叔叔争吵起来。

  现在,回想起等电梯的那件事,我还很后悔。当初,如果我让那个小伙子进去的话,那他就可以早一点见到自己的亲人了。

  我以后也要将心比心。


《定位》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4)

——人生定位读后感 (菁华3篇)

人生定位读后感1

  《人生定位》这本书,阐述的观点和我过去的价值观有明显的不同。它让我更加清晰的明白如何做自我营销。

  比如它告诉我成功的关键是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这个就是和我以往的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以往听到的经验总是说,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而在实践当中我发现,选择靠自己,成功还是靠别人。

  这本书将人生的7个主要部分,诸如事业,家庭,婚姻等等比喻为马,如何驾驭这7匹马,是人生定位的核心关键。

  我很高兴能够在马年收获这本书,并且能够告诉我如何驾驭自己的人生。

  马上定位。

人生定位读后感2

  读完之后,觉得这确实是一本好书,所以写点读后感,也推荐给你。

  合上书,开始有点意识流起来。最快闪现的就只有两个字:定位!因为这两个字无数次在书中提到,我觉得这本书的命名和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定位”案例。

  然后便想到:定位即自知,自知者明。又想起了《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中其实也蕴含了定位的思想,当面对一场挑战或一场竞争,正确分析敌我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这样获得胜利的概率就大些。所以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定位,这是每个组织机构,个人都需要的,在扩大说万事万物都需要定位。

  定位其实就是定义的近义词。自然哲学中对万物做了定义,才可以让我们更系统和科学地探究自然万物;企业对产品有了好的定位,这样才可以引导消费者购买产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执行职能;个人也学要定位,在生活中不要信誓旦旦好高骛远,先定位再努力寻求下一个定位。

  这是一本营销类书籍,书中传授了许多技巧,比如:如何产品命名,如何抢占消费者心智,如何建立品牌和品牌外延……但我想记得这些技巧是没有什么用处,书中也介绍了不少的案例,归纳到一起就是:定位成功了,它成功了;定位失败了,它失败了。这样的案例分析似乎太千篇一律和片面化了。

  看完之后,总结了一个公式:营销=心理+沟通+销售。

  (1)“心理”就是分析针对消费群体和相关群体的心理分析,需要了解“产品接收者”的需求和行为心理,然后是有目的合理的定位;

  (2)“沟通”即信息传播,不同的媒介去告诉潜在的客户群体我的产品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这是个“一对多”的信息传递过程,需要树立的是一种公信力;

  (3)“销售”是一个“一对一”的信息传递,意味着离成功不远了,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一些谈判技巧,合作模式等等上的事情。营销技巧很多,4P、4C应该是比较有名的,不过,这也只是技巧,一种思维的框图。营销归结起来,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消费群体的需求探究。

  还没有在公司工作过,凭空想象,我觉得作为一个运营部门,这三者是最关键的,也是工作的主职。所以,我们要有市场部调研市场,分析消费者心理和市场,制定销售方案,跟进和协助销售;还要有销售部负责与客户“一对一”的谈判,促成交易。

  但是,营销的概念应该是一个系统,整体的概念。如果要起决定性作用,是要整个企业上下统一营销战略和理念。它内在的要求就是“产品的发送端”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整合营销”貌似是时下一个挺时髦的词。

  在知识社会,掌握知识和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在信息膨胀的社会,聚散为整化繁为简就是战略。在自由主义的社会里,拥有个性比拥有共性更加突出。

人生定位读后感3

  《人生定位》是一位微博朋友推荐的,到了现在的职业生涯阶段,应该是带着些功利之心便买了来读。读到143页不想再读下去了,暂时搁置。却又不能武断没有用处,于是便写篇笔记来巩固下阅读心得。这本书给我的价值便如以上的纠结。从文字翻译角度应该是相对拙略的,很多地方用了直译。由于语言逻辑和表达*惯的不同,读起来有些晦涩。

  作者很多观点还是很有些深意,有些与以往我们接收到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不同,有些还和我们东方的哲理相通。

  全书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至二章导入个人定位的概念,特别强调要找到你的赛马是成功的关键。第三至五章将“赛马”分为三类分别来描述,并附加相应失败率。高风险赛马(努力型、智商型、教育型、企业型)、中等风险(才华型、爱好型、地利型、宣传型)、低风险(产品型、创意型、他人型、伙伴型、配偶型、家族型)。后续第六至十二章便详细介绍了七种赛马的要点。第十三章至十五章便是全书总结,特别强调了更换赛马、“特郎普陷阱”、和最后一章寻找赛马的7个忠告。从结构而言还是很严谨的。

  关于成功的概念,作者用“利用外在成功来安抚内心不安全感,这是人类常有的一种心态”来点题,并提升要关注到成功是别人给与的,因此成功关键在于相信他人。避免陷入对外在成功的符号的过度追求。然而对确切的成功概念和心性的修炼却并未涉及,这应该是本书的遗憾。也是读完以后我将其归入到成功学类的原因——而且职场成功和人生财富、职位成功的概念并没有阐述清楚。亦有可能是作者为了清晰讨论的范围和本书结构有意回避吧。

  关于规划成功的理念,作者自己在开篇也提到“隧道视觉症”——一旦被设定的目标框死,你将看不到毕生难遇的良机,从而与机会擦肩而过。强调过度规划和自我会限制对机遇的把握。

  自信和成功的讨论还是颇具亮点的,作者认为人生智商和自信(IQ CQ)改变的空间便有限,人们也不必过多纠结于此。成功一定带来自信,而自信未必带来成功,除非你特别喜欢自欺欺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建立自信的捷径在于成功,从而建立和增强自信。前两天和SEO刘老师聊这个话题,她的阐述更为朴实——进步做有效的方法就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谈到成功和职业规划,很多人会提到成功人士,其实所谓成功人士的经验都是修饰过的结果。而且他们的成功是基于特有的情景,很难复制和直接借鉴。重要的还是体悟自己的成长道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他人经验帮助开阔眼界就算了。

  作者关于教育作为成功途径的阐述也颇为务实,教育和学历背景更多作为进入的敲门砖,一旦进去以后就不能作为包袱和继续前行的桎梏。客观的看,教育背景的确是大公司选人和提拔的重要指标。如同外貌对人的成功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

  很多职场人士面临跳槽的选择,选择企业要问企业给你带来什么,而不是如同常理思考你给企业带来什么。这个问题上还是刘老师的阐述更深刻:用博弈论的思路开面对选择,除了看到得到什么,还要看到你失去什么和付出什么,从而权取*衡。

  很对出入职场的人自恃才华,但有才华更需要他人的认可,而且要注重个人包装,这方面丝毫不异于产品的包装。如果自我意识压过个人能力时,就会变成自负的“百事通”。

  有些企业中的潜规则值得关注:

  为了在企业世界如鱼得水,你必须折中你的原则。

  从外表看,你必须是团队的一员,而内心深处,必须是一个顽固的个人主义者,你必须掩饰你的竞争本质。

  企业规模越大,缺乏合作精神的员工越有可能在远没有到达高层之前就被清除出局。爱唱反调的人要当心,当你在一家大企业工作时,其潜台词是:要么加入企业,要么加入失业。

  个人关系是你努力攀登企业阶梯的关键。

  今天大企业趋势是:袖手旁观、谨慎做事。

  聪明如猫、行动如狗。

  如果能把一个问题表述清楚,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

  整体读下来,感觉是本枕边书或旅途书,信手翻几张或许能够和你自己的感悟有所契合,一些语句能够触发你的思考,这就不错了。


《定位》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5)

——《定位》读后感 (菁华6篇)

《定位》读后感1

  读完之后,觉得这确实是一本好书,所以写点读后感,也推荐给你。

  合上书,开始有点意识流起来。最快闪现的就只有两个字:定位!因为这两个字无数次在书中提到,我觉得这本书的命名和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定位”案例。

  然后便想到:定位即自知,自知者明。又想起了《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中其实也蕴含了定位的思想,当面对一场挑战或一场竞争,正确分析敌我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这样获得胜利的概率就大些。所以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定位,这是每个组织机构,个人都需要的,在扩大说万事万物都需要定位。

  定位其实就是定义的近义词。自然哲学中对万物做了定义,才可以让我们更系统和科学地探究自然万物;企业对产品有了好的定位,这样才可以引导消费者购买产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执行职能;个人也学要定位,在生活中不要信誓旦旦好高骛远,先定位再努力寻求下一个定位。

  这是一本营销类书籍,书中传授了许多技巧,比如:如何产品命名,如何抢占消费者心智,如何建立品牌和品牌外延……但我想记得这些技巧是没有什么用处,书中也介绍了不少的案例,归纳到一起就是:定位成功了,它成功了;定位失败了,它失败了。这样的案例分析似乎太千篇一律和片面化了。

  看完之后,总结了一个公式:营销=心理+沟通+销售。(1)“心理”就是分析针对消费群体和相关群体的心理分析,需要了解“产品接收者”的需求和行为心理,然后是有目的合理的定位;(2)“沟通”即信息传播,不同的媒介去告诉潜在的客户群体我的产品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这是个“一对多”的信息传递过程,需要树立的是一种公信力;(3)“销售”是一个“一对一”的信息传递,意味着离成功不远了,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一些谈判技巧,合作模式等等上的事情。……营销技巧很多,4P、4C应该是比较有名的,不过,这也只是技巧,一种思维的框图。营销归结起来,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消费群体的需求探究。

  还没有在公司工作过,凭空想象,我觉得作为一个运营部门,这三者是最关键的,也是工作的`主职。所以,我们要有市场部调研市场,分析消费者心理和市场,制定销售方案,跟进和协助销售;还要有销售部负责与客户“一对一”的谈判,促成交易。

  但是,营销的概念应该是一个系统,整体的概念。如果要起决定性作用,是要整个企业上下统一营销战略和理念。它内在的要求就是“产品的发送端”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整合营销”貌似是时下一个挺时髦的词。

  在知识社会,掌握知识和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在信息膨胀的社会,聚散为整化繁为简就是战略。在自由主义的社会里,拥有个性比拥有共性更加突出。

《定位》读后感2

  今天明白一个道理:那些营销的理论,什么4P啊,4C啊,USP啊,不过是给你提供一个思维的方式,一个简单、有效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来背、用来炫耀的。你懂的理论再多,想问题时不晓得从哪个角度切入,仍然是两脚书橱一个。——实际上背书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了,只要你下点功夫。我认为营销要吃透的是三个东西:市场、心理和文化。

  所谓市场,是指总体的概念,最根本的就是供需关系。心理,是指消费者的群体或个体心理模式,“共性”的心理(即人类共有的心理模式)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个性”的心理呢?就是文化了。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行为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人讲人情,重亲情,美国人则重独立。这就难怪跨国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在*为企业服务时会屡屡碰壁了:他们有最先进的理论,但缺乏对*文化的了解。定位(Positioning):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基本前提:传播过度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历史性。定位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并很快风靡全美。其时,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量大增——“传播过度”。市场上充斥着噪音,广告诉求不得不从早期的“说什么”“怎么说”转移到“怎样才能有人听你说”上面。

  理论支持:

  1、大脑处理信息的有限性人类的大脑不仅拒绝接受与其现有知识或经验不符的信息,它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经验来处理这些信息……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博士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出来七件以上的信息单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列出必须记牢的事项时多半只列到第七项的原因。比如:七位数的电话号码、世界七大奇迹……P37——产品小阶梯(最多七层)当然了,最好是争当第一。

  2、大脑的“懒惰”性它喜欢把某个名字与某类特定的产品直接挂钩。举例来说,海飞丝=洗发水,你要是想出几款“海飞丝”沐浴露,“海飞丝”润肤膏什么的,那就等着吧,它们的销量准不高,还能把等式变成不等式,把可怜的消费者搞混,最后就等着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了。

  基本结论:

  1、不能由此及彼。承认在已确立第一位的市场里,你不可能推翻你的竞争对手。直接的发起进攻对你没什么好处。消费者一旦认同产品的“第一”地位,就会一直认同下去,除非产品本身出现了重大的问题。美国式的只要奋斗就能成为英雄的说法在这里不管用。当然,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你从一个合适的定位切入,完全可能以“替代者”的身份抢占市场份额——但不是直接竞争。

  2、领导者的定位。要第一个进入预期客户的头脑,让自己的产品与预期客户产品梯子上的第一层牢牢地挂上钩。然后保持,随时准备拦截竞争对手。

  3、跟随者的定位。跟领导者挂上钩,但要寻找它的空当。它“大”你就“小”,它“高价”你就“低价”;找不到空当的时候,可以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当然,实际的操作不是这么简单。

  4、名字的威力。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名字自身就有强大的威力。它是引起人们关注、自由联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避开“无名”陷阱,“搭便车”陷阱和“产品延伸”陷阱。

  5、如何定位:你处在什么位置上——你想拥有什么位置——谁是你需要超过的——你有足够的资金吗——你能坚持下去吗——你与你自己的地位相称着眼的不是产品,不是品牌,不是企业形象,而是“大脑”——预期客户的大脑。

  是的,这实际上是心理学而不是传播学、营销学的范畴。里斯和特劳特为什么能提出这么有影响力的理论?除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外,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是一味奉行已有的广告理论——恰恰是不受理论的干扰,客观地面对市场,才能从营销的角度转移到传播的角度上来。传播过度——怎样让消费者“不经意”地记住你的产品?——领导者理论和名字威力理论。当然啦,第一和易联想的东西总是容易被记忆的。

《定位》读后感3

  今天明白一个道理:那些营销的理论,什么4P啊,4C啊,USP啊,不过是给你提供一个思维的方式,一个简单、有效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来背、用来炫耀的,《定位》读后感。你懂的理论再多,想问题时不晓得从哪个角度切入,仍然是两脚书橱一个。——实际上背书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了,只要你下点功夫。我认为营销要吃透的是三个东西:市场、心理和文化。

  所谓市场,是指总体的概念,最根本的就是供需关系。心理,是指消费者的群体或个体心理模式,“共性”的心理(即人类共有的心理模式)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个性”的心理呢?就是文化了。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行为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人讲人情,重亲情,美国人则重独立。这就难怪跨国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在*为企业服务时会屡屡碰壁了:他们有最先进的理论,但缺乏对*文化的了解。定位(Positioning):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基本前提:传播过度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历史性。定位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并很快风靡全美。其时,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量大增——“传播过度”。市场上充斥着噪音,广告诉求不得不从早期的“说什么”“怎么说”转移到“怎样才能有人听你说”上面。

  理论支持:1.大脑处理信息的有限性人类的大脑不仅拒绝接受与其现有知识或经验不符的信息,它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经验来处理这些信息。……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博士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出来七件以上的信息单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列出必须记牢的事项时多半只列到第七项的原因。比如:七位数的电话号码、世界七大奇迹……P37——产品小阶梯(最多七层)当然了,最好是争当第一。

  2.大脑的“懒惰”性它喜欢把某个名字与某类特定的产品直接挂钩。举例来说,海飞丝=洗发水,你要是想出几款“海飞丝”沐浴露,“海飞丝”润肤膏什么的,那就等着吧,它们的销量准不高,还能把等式变成不等式,把可怜的消费者搞混,最后就等着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了。

  基本结论:1.不能由此及彼。承认在已确立第一位的市场里,你不可能推翻你的竞争对手。直接的发起进攻对你没什么好处。消费者一旦认同产品的“第一”地位,就会一直认同下去,除非产品本身出现了重大的问题。美国式的只要奋斗就能成为英雄的说法在这里不管用。当然,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你从一个合适的定位切入,完全可能以“替代者”的身份抢占市场份额——但不是直接竞争。

  2.领导者的定位。要第一个进入预期客户的头脑,让自己的产品与预期客户产品梯子上的第一层牢牢地挂上钩。然后保持,随时准备拦截竞争对手。

  3.跟随者的定位。跟领导者挂上钩,但要寻找它的空当。它“大”你就“小”,它“高价”你就“低价”;找不到空当的时候,可以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当然,实际的操作不是这么简单。

  4.名字的威力。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名字自身就有强大的威力。它是引起人们关注、自由联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避开“无名”陷阱,“搭便车”陷阱和“产品延伸”陷阱。

  5.如何定位:你处在什么位置上——你想拥有什么位置——谁是你需要超过的——你有足够的资金吗——你能坚持下去吗——你与你自己的地位相称着眼的不是产品,不是品牌,不是企业形象,而是“大脑”——预期客户的大脑。

  是的,这实际上是心理学而不是传播学、营销学的范畴。里斯和特劳特为什么能提出这么有影响力的理论?除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外,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是一味奉行已有的广告理论——恰恰是不受理论的干扰,客观地面对市场,才能从营销的角度转移到传播的角度上来。传播过度——怎样让消费者“不经意”地记住你的产品?——领导者理论和名字威力理论。当然啦,第一和易联想的东西总是容易被记忆的。

《定位》读后感4

  特劳特的定位系列还算比较好读,观点很实用,但是没有更多的理论去支持,没有菲利普科特勒那么伟大,但是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了。我读完还是有感触的。

  老美写书,还是很实在的。

  比如,混职场,人际关系很重要,而且一定要经常在老板面前刷脸。这跟*的厚黑学是一回事,但是从美国人口里说出来,怎么都觉得有点科学道理。

  再比如,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找一个好伴侣,可以让人少奋斗很多年。*父母老生常谈,找对象相当有另一次投胎,年少时,以为父母迂腐,势力,现在才知道,这也是有科学道理的,为什么靠对象就不耻呢?

  这本书可以说是反心灵鸡汤吧,是*的厚黑学,厚黑学在之前备受推崇,成功一定要靠人脉、靠关系、靠人情。后来又流行,凡事靠自己,努力才能成功,不努力肯定是不能成功的。但是特劳特说了,成功要在外部寻求。只靠自己的成功概率是非常低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小时候,不认可这个道理,但是世界就是按照这条规则运行的,尤其是*社会。步入社会十年了,才明白了一点点人情世故。如果别人是在10岁的时候就明白这个道理,起点岂不是比我早20年?

  重要的不是你是什么人,而是你认识什么人。

  一旦你被目标框死,你将看不到良机,从而与机会擦身而过,你就患上了隧道视觉症。

  有目标好,但是不能被目标框死。我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我的目标是当作家,但是我也不能错失工作中的机会,我希望可以做到高管,甚至CEO。这样即使我做不成作家,也不至于鸡飞蛋打。

  唐纳德有幸出生在富余的家庭,他利用了自己的好运,你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厄运。

  是的,我可以利用自己的厄运,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定有其意义。

  自我宣传,给自己起个代号或者定位。

  你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到达企业的高层,你必须依靠提拔。

  把工作做好只是第一步,你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别人知道你能够把工作做得很好。你的工作技能没有你的政治技能重要。

  做一个克隆人,找到一个保人,进入快车道名单,是一个政治家的三种重要属性。

  如果你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把自己展现给高级管理层的话,那你就没有好运可言了。

  奉承老板,但不要过于直白。

  在一家大企业工作,引起他人注意就意味着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意外的变化才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总是在做你一直在做的事情,你就只能得到你惯常所得到的东西。

《定位》读后感5

  作为02年出版的书《定位》,书中的内容许多内容在2021年的今天也都不过时。书中给出的案例,各个位置的定位方法,都能给小品牌,甚至网络推广带来一些灵感。其中剖析了“满足客户需求”却无法赢得用户的原因部分颇为精彩。

  书中有部分提到关于品牌升级和定位的问题,非常深刻,发人深思。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心里想到了两个品牌,比亚迪和小米。比亚迪最*几年不断的开出王朝系列新能源汽车,高薪聘请奔驰前总设计师,汽车内饰,电池技术,汽车外形等诸多环节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2020年推出的比亚迪汉和最新的刀片电池技术,都证明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力。但是,人们却仍然将比亚迪汽车看做是低价汽车的代表,尽管比亚迪汉,比亚迪唐的售价和配置早已处在中端,中高端领域。究其原因,始终是比亚迪这个品牌已经被定位为低价车,出租车,公交车,不好听一点儿就是Low.这里暂且不讨论人性啊,虚荣啊这些东西。重要的是人们听到比亚迪汽车,就明显不如蔚来,特斯拉等新能源品牌。根据《定位》书中提到的关于新产品,新定位,新品牌,如何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到用户的心智中,是有详细的方法的。

  关于比亚迪这个案例,如果一开始就“汉”,“秦”,“唐”这样的王朝直接注册为新品牌,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产品线,宣传新品完全以新品牌,新公司的形式去推广,只有这样才能褪去用户心中的那一道坎。当然,这样的方式会让市场部在运营和广告方面付出更多的心血和资金投入。这是一种抉择。另外这个路子其实也不是什么新路子,丰田早就用这个方法,在“越野”,“耐用”,“维修便宜”等多个定位中占据的用户的心智。提起“路虎”,是不是脑海中就是高大威猛汽车的代表。提起“耐用的汽车”,是不是就是丰田。另外丰田为了往高端汽车领域冲击,也同样开出了新品牌“雷克萨斯”。为的就是避免用户不自觉的把丰田这个品牌的属性附加给“雷克萨斯”,普通用户甚至都不知道雷克萨斯是丰田的子品牌,这就已经说明了丰田策略的成功。

  另外,作者把品牌定位比作一个天*秤,假如品牌方希望一个品牌能够占据两个大品类的头部位置,就会导致两个品类都做不到第一。值得深思,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只适用于消费品,不适用于大集团的定位。举个例子,提到雷蛇这个品牌,能想到什么?电竞装备,鼠标,键盘,电竞座椅等。反过来,提到电竞装备,你第一个想到什么品牌?是雷蛇。假如有一天,雷蛇这个品牌准备去做一个新的品类,卫生用品,并且冲到了这个品类的前三名,那么雷蛇这个品牌,还代表着电竞装备吗?如果不代表,那么雷蛇电竞产品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失客户。这也是我们做独立站品牌时,垂直和精准的原因,不过我们都没有作者特劳特这样的总结能力。

  还有小米的高端梦,这条路走的是真好。因为我是米粉,所以比较关注小米的产品线。现在回顾小米的历程,其实小米在创立的前三年就已经规划好了未来的品牌路线。随着红米品牌的推出,小米的高端梦就彻底坐实了。红米继续着超高性价比的路线,防止丢失最初的那批追求超高性价比的米粉。同时,小米也在不断的提高旗舰机型的价格,开始冲击高端市场。从米8的2699到米11的4299,这品牌升级走的那叫一个稳当。小米的整个发展路线,其实非常符合作者特劳特的定位理念,想要冲击新的市场就要使用新的品牌。而小米实际上用的另外一种方法使得“小米”这个品牌成为了新一代的高端手机品牌,“红米”则接替了曾经的小米的接力棒。

《定位》读后感6

  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我们都会思考如何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这本经典的《定位》,也许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毕竟,一本好书,无问新旧。

  谈定位有一个基本前提,供给严重过剩。倘若是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企业已经活得挺好了,也没有动力来找新的定位。当然,客观上大部分的企业都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的市场状态,如果不想着转变,等到有一天,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所以,想要突出重围,就得找到属于你的“新大陆”。

  1、什么是定位?

  定位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即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通过了解企业自身、竞争对手以及客户心智,从而找到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可以运用定位理论来指导实践。

  用书中的原话来说,定位就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人们会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忽略和屏蔽,我们需要筛选出那些最容易进入心智的原始信息,“一词占领心智”,比如沃尔沃是“安全”,宝马是“驾驶”,王老吉是“下火”。

  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向内找原因,比如提升员工绩效,加强内部管理等等,实际上,更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向外看。社会变化太快,“时代抛弃你,与你无关”。

  生态学有一个“生态位”的概念,即每一个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都有一个位置,参与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当与其它种群出现生态位重叠,就出现了“种群竞争”。比如树林里的马和鹿,都要靠树叶来生存,它们都会想方设法地多吃树叶以保障生存。鹿能够伸长脖子吃到更高处的树叶,也就和马不在一个生态位上了,因此长颈鹿能够繁衍至今,马儿则进化出了出色的奔跑能力,觅食范围更广,也保障了食物来源。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即在原有的生态位有竞争有天敌,通过找到一个没有竞争的新环境,种群就会出现爆炸式增长,根本控制不住,生态学的说法叫“生物入侵”。

  企业也一样,在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也有自己的位置。要想突破瓶颈,就需要找到新的定位。营销上的说法,就是病毒式营销。

  2、为什么需要定位?

  人的心智空间是有限的,对于某一个品类的品牌而言,很难让人记住超过七个品牌。这是人的本性,很难改变。而能够进入人的脑海的,往往是能够打动其内心的品牌,或者说,品牌所传递出来的感觉满足了人对某一方面的诉求。

  比如凉茶原本只是广东的一种地方饮品,加多宝集团通过将其定位于“降火”,避开了竞争激烈的传统饮料市场,满足了人们“怕上火”的心理需求,从而将一款单品打造成了爆品,年销售额甚至超过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更重要的是,其它饮料品牌根本无法涉足这一领域。尽管后来有一众跟随者,“凉茶正宗”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行业第一的地位也无人撼动。

  还有当下火热的“六个核桃”,也是找准了“核桃补脑”这个定位,在植物饮料市场一骑决尘。当然,这个定位的前提是,六个核桃解决了核桃乳口感和稳定性的技术问题,在生产工艺上保证了产品品质和口感,否则定位再精准,产品不好喝,也难让人买单。

  3、怎么找到定位?

  关于如何运用定位,书中给出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

  简单来说,就是了解三方: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客户,从而找到与竞争对手错位的、与企业自身匹配的客户需求,同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策略,强化品牌形象。

  这种感觉就像,其它人都在某个领域打得火热,而你独自开辟了一块新的市场。

  比如王老吉开创了凉茶品牌,成为国内饮料界的No.1,而可口可乐毫无招架之力;比如东阿阿胶从普通的补血保健品重新定位为“滋补品”,从而跳出了传统保健品市场的怪圈,在资本市场一骑绝尘。

  小结一下,就是三个关键词:

  1、**思想:不仅要审视自身,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错开正面竞争。

  2、实事求是:结合自己的条件和能力,这是一切行动的基础,不宜妄自菲薄,也不宜盲目自大。

  3、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不断调整策略,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

  (内心OS:有时候想想老外也挺能写的,一句话能讲清楚的事,非得写一整本书……)


《定位》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6)

——定位读后感合集10篇

  定位读后感 1

  读完之后,觉得这确实是一本好书,所以写点读后感,也推荐给你。

  合上书,开始有点意识流起来。最快闪现的就只有两个字:定位!因为这两个字无数次在书中提到,我觉得这本书的命名和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定位”案例。

  然后便想到:定位即自知,自知者明。又想起了《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中其实也蕴含了定位的思想,当面对一场挑战或一场竞争,正确分析敌我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这样获得胜利的概率就大些。所以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定位,这是每个组织机构,个人都需要的,在扩大说万事万物都需要定位。

  定位其实就是定义的近义词。自然哲学中对万物做了定义,才可以让我们更系统和科学地探究自然万物;企业对产品有了好的定位,这样才可以引导消费者购买产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执行职能;个人也学要定位,在生活中不要信誓旦旦好高骛远,先定位再努力寻求下一个定位。

  这是一本营销类书籍,书中传授了许多技巧,比如:如何产品命名,如何抢占消费者心智,如何建立品牌和品牌外延……但我想记得这些技巧是没有什么用处,书中也介绍了不少的案例,归纳到一起就是:定位成功了,它成功了;定位失败了,它失败了。这样的案例分析似乎太千篇一律和片面化了。

  看完之后,总结了一个公式:营销=心理+沟通+销售。(1)“心理”就是分析针对消费群体和相关群体的心理分析,需要了解“产品接收者”的需求和行为心理,然后是有目的合理的定位;(2)“沟通”即信息传播,不同的媒介去告诉潜在的客户群体我的产品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这是个“一对多”的信息传递过程,需要树立的是一种公信力;(3)“销售”是一个“一对一”的信息传递,意味着离成功不远了,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一些谈判技巧,合作模式等等上的事情。……营销技巧很多,4P、4C应该是比较有名的,不过,这也只是技巧,一种思维的框图。营销归结起来,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消费群体的需求探究。

  还没有在公司工作过,凭空想象,我觉得作为一个运营部门,这三者是最关键的,也是工作的主职。所以,我们要有市场部调研市场,分析消费者心理和市场,制定销售方案,跟进和协助销售;还要有销售部负责与客户“一对一”的谈判,促成交易。

  但是,营销的概念应该是一个系统,整体的概念。如果要起决定性作用,是要整个企业上下统一营销战略和理念。它内在的要求就是“产品的发送端”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整合营销”貌似是时下一个挺时髦的词。

  在知识社会,掌握知识和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在信息膨胀的社会,聚散为整化繁为简就是战略。在自由主义的社会里,拥有个性比拥有共性更加突出。

  定位读后感 2

  定位这本书其实有一点点《品牌》的反面教材,其实也挺有道理的,品牌延伸的陷阱,并不是任何一个品牌,只要延伸就能够获利的,而是要看怎么延伸,延伸好还是保持品牌单一性比较好。虽然西方的书多有自吹自擂的嫌疑,例子也都是西方的,读起来不是很过瘾,但是起码前几章还是有干货的'。

  很多经理人认为,胜负见于市场,其实并非如此,胜负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这是定位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今天我们发现,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另你的品牌成为潜在顾客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是赢得心战的关键。

  保持品牌的狭窄的聚焦

  营销的竞争是异常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定位的基本方法,并非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调动心智中已有的认知,重现链接已经存在的联系。

  顾客心智为了防御海量的信息传播,会筛选和排斥大部分信息,心智只接受与之前的知识和经验相一致的信息。

  不要试图改变心智,成为定位理论的原则之一

  一旦顾客心智中拥有了一个词,你就得利用它,否则就会失去它。

  事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人们心智中已有的认知。定位的思维的精髓在于,把认知当做现实来接受,然后重构这些知识,已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你想要的“定位”。

  每一种媒体的出现非但不会取代原有的媒体,反而会改变和改造原有的媒体。

  定位是一套系统的寻找心智空位的方法。

  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

  如果你不能再某个品类中争取第一,那么就开创一个你可以成为第一的品类。

  领导地位是最好的差异化,是品牌成功的保障。

  高价策略成功的秘诀在于:首先你必须是第一个建立高价定位的品牌,其次,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品牌故事,最后,选择一个顾客能够接受的高价品类,否则高价只会把顾客吓走。

  高价必须以真正的差异化做支撑,差异化能够合理解释为什么值得人们花更多的钱。

  时至今日,各公司还是致力于制造产品而不是主打品牌,产品制造在工厂,而品牌打造则是在心智中。取个好名字至关重要。

  心智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消除负面的影响的更好的策略是换一个名字。

  如果你是第一个进入心智的,取任何名字都可以,如果你不是第一个,又没有挑到一个合适的名字,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定位读后感 3

  特劳特的定位系列还算比较好读,观点很实用,但是没有更多的理论去支持,没有菲利普科特勒那么伟大,但是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了。我读完还是有感触的。

  老美写书,还是很实在的。

  比如,混职场,人际关系很重要,而且一定要经常在老板面前刷脸。这跟中国的厚黑学是一回事,但是从美国人口里说出来,怎么都觉得有点科学道理。

  再比如,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找一个好伴侣,可以让人少奋斗很多年。中国父母老生常谈,找对象相当有另一次投胎,年少时,以为父母迂腐,势力,现在才知道,这也是有科学道理的,为什么靠对象就不耻呢?

  这本书可以说是反心灵鸡汤吧,是中国的厚黑学,厚黑学在之前备受推崇,成功一定要靠人脉、靠关系、靠人情。后来又流行,凡事靠自己,努力才能成功,不努力肯定是不能成功的。但是特劳特说了,成功要在外部寻求。只靠自己的成功概率是非常低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小时候,不认可这个道理,但是世界就是按照这条规则运行的,尤其是中国社会。步入社会十年了,才明白了一点点人情世故。如果别人是在10岁的时候就明白这个道理,起点岂不是比我早20年?

  重要的不是你是什么人,而是你认识什么人。

  一旦你被目标框死,你将看不到良机,从而与机会擦身而过,你就患上了隧道视觉症。

  有目标好,但是不能被目标框死。我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我的目标是当作家,但是我也不能错失工作中的机会,我希望可以做到高管,甚至CEO。这样即使我做不成作家,也不至于鸡飞蛋打。

  唐纳德有幸出生在富余的家庭,他利用了自己的好运,你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厄运。

  是的.,我可以利用自己的厄运,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定有其意义。

  自我宣传,给自己起个代号或者定位。

  你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到达企业的高层,你必须依靠提拔。

  把工作做好只是第一步,你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别人知道你能够把工作做得很好。你的工作技能没有你的政治技能重要。

  做一个克隆人,找到一个保人,进入快车道名单,是一个政治家的三种重要属性。

  如果你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把自己展现给高级管理层的话,那你就没有好运可言了。

  奉承老板,但不要过于直白。

  在一家大企业工作,引起他人注意就意味着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意外的变化才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总是在做你一直在做的事情,你就只能得到你惯常所得到的东西。

  定位读后感 4

  定位,什么东西要定位?如何定位?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很多人把这本书看做是营销的指南,也有人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人生的定位,没错,其实不只是产品,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需要定位。

  我现在做的工作其实就是从入门开始自己摸索的,曾经拍短视频,自己没头没脑的策划、写文案、拍摄、剪辑,这里面没有一样是我擅长的,最多是感兴趣,于是一边学*,一边拍摄。

  开始以为没什么大不了,自己一个人参与所有环节,但是后来才知道,根本不容易,结果也是差强人意的,完全达不到起初的预想,并且,通过这个过程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是那么的小。

  《定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定位,专注打造自己的强项能力。就像在团队中,我每个流程都想自己做,但是没有一件做得好,假如专注一个方面,把一个环节做好,在这个团队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这应该就是大家所说的专业吧!

  也有人觉得,人生不应该被定位限制啊,人生不应该是有无数种可能的吗?是啊,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你一定没少被人定位,被家长定位、被老师定位、被陌生人定位......有时会被这些定位限制,但那一定是因为,你从没思考过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从未认真给自己定位。

  难道学历低每个月就只能领不到三千的月薪吗?难道长相*凡就不能找个帅哥谈恋爱吗?难道家里没有矿就只能怨天尤人吗?不是吧!就算别人给你这样定位,你也只会嗤之以鼻,内心不服,凭什么!所以说,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给自己一次认真的定位,不给自己限制,这才是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书中说,“定位”的最新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学会认识自己,给自己重新定位,并且相信外部力量的强大,就是一种心智的转变,老人总说一句话“等你长大就知道了”,说的不是个子长大,而是心智的变化,可想而知,心智的转变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动的。

  那么,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思考吧!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一起来重新定位自己吧!

  定位读后感 5

  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我们都会思考如何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这本经典的《定位》,也许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毕竟,一本好书,无问新旧。

  谈定位有一个基本前提,供给严重过剩。倘若是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企业已经活得挺好了,也没有动力来找新的定位。当然,客观上大部分的企业都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的市场状态,如果不想着转变,等到有一天,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所以,想要突出重围,就得找到属于你的“新大陆”。

  1、什么是定位?

  定位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即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通过了解企业自身、竞争对手以及客户心智,从而找到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可以运用定位理论来指导实践。

  用书中的原话来说,定位就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人们会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忽略和屏蔽,我们需要筛选出那些最容易进入心智的原始信息,“一词占领心智”,比如沃尔沃是“安全”,宝马是“驾驶”,王老吉是“下火”。

  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向内找原因,比如提升员工绩效,加强内部管理等等,实际上,更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向外看。社会变化太快,“时代抛弃你,与你无关”。

  生态学有一个“生态位”的概念,即每一个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都有一个位置,参与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当与其它种群出现生态位重叠,就出现了“种群竞争”。比如树林里的马和鹿,都要靠树叶来生存,它们都会想方设法地多吃树叶以保障生存。鹿能够伸长脖子吃到更高处的树叶,也就和马不在一个生态位上了,因此长颈鹿能够繁衍至今,马儿则进化出了出色的奔跑能力,觅食范围更广,也保障了食物来源。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即在原有的生态位有竞争有天敌,通过找到一个没有竞争的新环境,种群就会出现爆炸式增长,根本控制不住,生态学的说法叫“生物入侵”。

  企业也一样,在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也有自己的位置。要想突破瓶颈,就需要找到新的定位。营销上的说法,就是病毒式营销。

  2、为什么需要定位?

  人的心智空间是有限的,对于某一个品类的品牌而言,很难让人记住超过七个品牌。这是人的本性,很难改变。而能够进入人的脑海的,往往是能够打动其内心的品牌,或者说,品牌所传递出来的感觉满足了人对某一方面的`诉求。

  比如凉茶原本只是广东的一种地方饮品,加多宝集团通过将其定位于“降火”,避开了竞争激烈的传统饮料市场,满足了人们“怕上火”的心理需求,从而将一款单品打造成了爆品,年销售额甚至超过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更重要的是,其它饮料品牌根本无法涉足这一领域。尽管后来有一众跟随者,“凉茶正宗”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行业第一的地位也无人撼动。

  还有当下火热的“六个核桃”,也是找准了“核桃补脑”这个定位,在植物饮料市场一骑决尘。当然,这个定位的前提是,六个核桃解决了核桃乳口感和稳定性的技术问题,在生产工艺上保证了产品品质和口感,否则定位再精准,产品不好喝,也难让人买单。

  3、怎么找到定位?

  关于如何运用定位,书中给出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

  简单来说,就是了解三方: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客户,从而找到与竞争对手错位的、与企业自身匹配的客户需求,同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策略,强化品牌形象。

  这种感觉就像,其它人都在某个领域打得火热,而你独自开辟了一块新的市场。

  比如王老吉开创了凉茶品牌,成为国内饮料界的No.1,而可口可乐毫无招架之力;比如东阿阿胶从普通的补血保健品重新定位为“滋补品”,从而跳出了传统保健品市场的怪圈,在资本市场一骑绝尘。

  小结一下,就是三个关键词:

  1、**思想:不仅要审视自身,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错开正面竞争;

  2、实事求是:结合自己的条件和能力,这是一切行动的基础,不宜妄自菲薄,也不宜盲目自大;

  3、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不断调整策略,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

  (内心OS:有时候想想老外也挺能写的,一句话能讲清楚的事,非得写一整本书......)

  定位读后感 6

  虽然Mike一上来用一句话就概括完《定位》:讲述心理学常识——人由此及彼的偏见。之后就再也没聊书的内容,但他却以精巧细致的解析,加上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趣闻,完美诠释了“定位”如何应用在当下互联网商业里。

  《定位》这本书用大量的案例分析来解释一个道理: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很难改变的,而一开始种下的理念几乎不会主动替换。成功的新兴公司所能寻找的就是在人们不断变化增长的需求里抢先挖掘占领一片新领土,而不是以同样的发展方式和原来的领先者正面对抗。即使是老二,而得有不一样的发展模式,完全照抄第一名基本必死。当然,事情也不是那么绝对,领先者有时也会糊涂,而商业环境变化太快会让整个局势不断逆转——所以书里有不少增补的地方,是作者出来给自己打脸,承认当年的“预测“错了。但大体上,这个理论还是挺实在的。

  这就是商业上的'基本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定位就是在解决一个公司作为独立个体所需要思考的哲学问题。当然,比自然人思考更加实际一点的就是:公司思考这些问题,有个必须的检验指标:生存下去。自然人可以在忙里偷闲想这些问题打发时间,如果这些问题有答案,那么人就可以容光焕发地打好鸡血应对眼前的苟且;如果没有答案,人也可以萎靡不振地混下去等待诗的远方。但公司作为现代商业社会的生存单位,思考这些问题只有一个目的:如何在当前的环境里找到生存发展资源。以前很多公司无论地域还是行业内都是在很小的范围,而互联网所带来的连接/互动/协同(引自Mike的PPT)正在渗透和打破这个“范围“。在不同的地域或者领域里,波及的速度和进度会不一样,但这个趋势无可避免。在国内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下,本土互联网商业非常给力。

  对于个人来说,思考哲学问题也越来越现实——随着多样化的发展,群体划分也越来越细,随着我们身上的社会属性逐渐增强,自然人越来越像个公司。当我们思考这些哲学问题的时候,很难再像古人躲在被遗忘的清静角落,让脑袋一日千里地奔袭——现在我们更多地是走向即时表达与互动。而公司也不能再用一种模式吃天下,企业文化越有人性的公司,生存能力也越强——那些看似务虚的无用之事,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人说,我怎么还感觉像个螺丝钉?前面不是说了么,波及速度和进度会不一样。另外,只是感觉像个螺丝钉,事实上呢?

  定位读后感 7

  本月我安排阅读了《定位》,作者为美国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孙子云:先胜而后求战。商场如战场,而这就是战略的角色,事实上,无论承认与否,今天很多商业界的领先者都忽视战略,而重视战术。对企业而言,这是极其危险的错误。你要在开战之前认真思考和确认战略,才能赢得战役的胜利。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收入不*等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的不是制造更廉价大的产品,而是更好的进行产品营销。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在员工收入、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品牌定位”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战略。

  书中讲了大量关于定位的精典案例。定位是一种观念,它改变了广告的本质。定位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但是定位不是围绕产品进行的,而是围绕潜在顾客的心智进行的,也就是说,将产品定位于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务,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如何做到成为进入心智的捷径,那就是要做到:成为第一,一般人只对第一的印象非常深刻,所有成为第一,才是进入到心智的捷径,屈居第二和默默无闻没有区别。历史表明,第一个进入人们的品牌所占据的长期市场份额通常是第二个品牌的2倍,第三个品牌的4倍。而且这个比例不会轻易改变。举个例子,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的激烈营销战,百事可乐的营销活动连年或得成功,但在可乐业大比拼中领先的又是谁呢?当然是可口可乐啦。可口可乐每销售六瓶饮料,百事可乐最多只能销售四瓶。事实就是从此,在任何品类中,第一品牌的销售总是大大超过排名第二的品牌。营销中要做的就是保持领先的战略,不断重复,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营销,迅速回应对手的营销策略。

  如何定位一个项目?这也许并不容易,定位需要逆向思维,定位需要从潜在客户开始,而不是你自己开始。不要问自己是什么,要问自己在潜在顾客心智中是什么?在我们这个过渡传播的社会,改变心智是项异常艰难的工作,相比之下,运用已有认知就简单多了。在确认潜在客户心智的状态时,要从市场中得到“我们的定位是什么”的答案,而不是从营销那里得到。一个企业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决定了这个企业或产品用什么方式去生存和发展。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处境,更要从竞争对手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处境。定位需要积累,定位需要创意,定位需要坚持。

  分享几个定位成功的案例:

  1、王老吉:王老吉凉茶曾在年销售额1个亿左右进行徘徊。2002年借助“怕上火”的定位概念由广东成功走向全国,2008年销售额达到120亿元,成功超越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销售额。

  2、真功夫:新定位缔造中式快餐领导者。以蒸饭起家的中式快餐品牌真功夫在进入北京、上海等地之后逐渐陷入发展瓶颈,问题店增加。在定位理论的帮助下,真功夫理清了自身最佳战略机会,聚焦于米饭快餐,成立米饭大学,打造排骨饭为代表品项,并以“快速”为定位指导内部运营及店面选址。真功夫重新获得竞争力,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进一步巩固了中式快餐领导者的地位。

  所以对于企业和产品来说,定位一定要准确,准确的定位会迅速提升市场份额,快速促进市场发展。定位理论能帮助企业跳出企业看企业,透过现场看本质,从竞争导向,战略定位,顾客心智等方面来审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定位是战略的核心,是品牌的本质,是占有心智资源,是企业成本的源泉。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基石,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保证,品牌定位是企业发展中必须坚持的一项管理。

  如果定位战略能用来推销产品,那为什么不能用来推销你自己呢?你是什么?人和产品都有相同的问题,想让所有人都满意。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在生活中的定位是什么?你能用一个概念来概况你自己的定位吗?要是能的话,你能通过自己的职业来确定这个定位并加以利用吗?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的信心为自己确立一个概念。他们犹豫不决,指望别人来给自己下定义。

  企业和人都能进行定位,其实任何一项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出台也需要定位,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执行到位,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预判,如何解决。其实这些都是定位。定位这一课题,值得深思。

  定位读后感 8

  上周我向春芽班的学员们郑重介绍了《人生定位》这本书,我告诉他们,如果十年前我读到了这本书,也许我的成就会大过现在。

  其实有些道理很多人都懂,但真正践行却不容易。如果大量去了解这些道理的现实故事,可能会更加坚定自己去践行这些道理的想法。

  这是我读到这本书的第一感受。

  不管是谁读这本书,都会有意无意地去对比自己的历史。06年如果我没有去香港出差,正巧了解到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会在一周后在北大举办招生说明会,我不会有这个机会考上浸会。因为这个信息只在北大网站上放出来了,根本没有对外有任何宣传,浸会的目标就是在国内最好的大学中挑人。入学后我才了解到,我们班有的同学是本科保送北大或清华的。我想那时我站在了另外一个起点上。在香港的经历的确让我的视野开阔了很多,也让我有机会进入联合国这个组织实*,也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全球的MBA竞赛,英语得到了更全面的训练与提升。这样的机会在国内的高校要想获得困难会大很多。这些经历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为我增色不少。这完全是因为我骑上了学校这匹马。虽然这匹马没有在人生定位中提到。但我觉得在这方面我确有受益。

  企业型与产品型赛马我在十年前其实有一次机会,但我没有把握住。选择与一个朝阳行业一起成长,十年后自己会成为受益者。但十年前的我太年轻气盛,太自我,错失机会。

  书中的赛马中,我觉得配偶型赛马对我有帮助。我先生虽然没有为我提供资金,家族与遗产,但他为我提供了关系与最大的鼓励。没有我先生与邓校的私交,我不可能走进邓校的视野。我先生一直在背后支持与鼓励我,我非常感谢他,我觉得我的使命中承载了一部分他的.梦想。当然他也有自己的梦想。他在编辑上是专家,所以他亲自帮助我选择我在校刊中的照片,一直到凌晨一点多。一张是我的毕业照,代表我的过去,一张是我在哈佛的照片,代表我的未来。我的未来与公司的未来已经牢固地捆绑在一起了,我的未来一定是走向国际化,我要帮助嫁接国际*台,让我们的教育走向全世界。我还未接*过自己的真实潜力,未来我的空间还有很大。

  我应该训练自己更理性与冷静,向邓校学*,多搭*台与找资源,修炼自己的人格。其实各种赛马都在自己身边,只是自己有没准备好。

  定位读后感 9

  今天去图书馆看了一天的.《定位》,由里斯和特劳特编写的。(之前还看了阿尔里斯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真是大为感触:原来是公关一直在扮演着塑造品牌这个角色,而广告只是在维护塑造好了的品牌,保持它的力量,使这个品牌充满活力,不衰败,所以公关就被提到最前线,而广告是后于公关,被退到第二的地位,起着保护和维持作用,这两者不能倒换顺序,也不能缺少某一个,一个品牌或是公司以及个人,只有将公关和广告很好的运用,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看书一向很慢的我,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大师不愧是大师,当时他们写这本书得出这样的观念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都骂他们是胡说八道,说他们的观点不正确,就包括营销大师大卫奥格威都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是能经受的住时间考验,这样的理论才是时代所趋的。

  直到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1)一个企业只有在它这个行业成为第一,树立行业第一的服务或是第一的位置,并且真正做到了第一(所谓第一是先于竞争对手提出),你才能牢固的树立你第一品牌的形象,你才能不被竞争对手打败,所以时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公司的定位一定要准确,在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位置,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你才有针对性。

  (2)但是现实中很多产品并不是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第二,有的甚至是第二百名,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惧怕,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品牌取一个好的名字,因为名字中间就隐含了你的定位,最为重要的是定位信息一定要简单,在现代社会信息纷繁的年代,你只有极为简单又富有创意的信息才不会被信息的海洋给淹没,才能让受众记住你;还有你的产品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目标受众,而不是人人都兼顾,否则你的目标群体会丧失。

  (3)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产品延伸线来给产品定位,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觉得采用产品延伸来定位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扩大影响,没错,这是广告公司的想法,因为广告公司是喜欢做同一个品牌的案子,如果他们做一个新的品牌则会遇到更大的压力和竞争力,而且广告预算也更大,所以这又回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来了。要是将一个新的品牌交给公关公司并且运用公关的手段也就是第三媒体,并且采用舆论传播为导向,那么不用花费多少预算就可以在公众心中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到这个品牌成熟之后再交给广告公司来维护企业的形象。

  (4)有的公司受不了延伸产品利益的诱惑,而延伸出一些新的产品,从短期来看,确实能给公司盈利,并且能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是致命性的伤害,当你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一点点的市场份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丧失了你在某一个领域领先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拱手让给了你的竞争对手,并且你的延伸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是永远竞争不过对手的优势品牌的,这样你的品牌就会慢慢的从市场中退出,最后消失。

  定位读后感 10

  今天去图书馆看了一天的《定位》,由里斯和特劳特编写的。(之前还看了阿尔里斯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真是大为感触:原来是公关一直在扮演着塑造品牌这个角色,而广告只是在维护塑造好了的品牌,保持它的力量,使这个品牌充满活力,不衰败,所以公关就被提到最前线,而广告是后于公关,被退到第二的地位,起着保护和维持作用,这两者不能倒换顺序,也不能缺少某一个,一个品牌或是公司以及个人,只有将公关和广告很好的运用,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看书一向很慢的我,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大师不愧是大师,当时他们写这本书得出这样的观念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都骂他们是胡说八道,说他们的观点不正确,就包括营销大师大卫奥格威都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是能经受的住时间考验,这样的理论才是时代所趋的。

  直到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特劳特定位读后感(3篇)特劳特定位读后感(3篇)。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1)一个企业只有在它这个行业成为第一,树立行业第一的服务或是第一的位置,并且真正做到了第一(所谓第一是先于竞争对手提出),你才能牢固的树立你第一品牌的形象,你才能不被竞争对手打败,所以时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公司的定位一定要准确,在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位置,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你才有针对性。

  (2)但是现实中很多产品并不是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第二,有的甚至是第二百名,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惧怕,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品牌取一个好的名字,因为名字中间就隐含了你的定位,最为重要的是定位信息一定要简单,在现代社会信息纷繁的年代,你只有极为简单又富有创意的信息才不会被信息的海洋给淹没,才能让受众记住你;还有你的产品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目标受众,而不是人人都兼顾,否则你的目标群体会丧失。

  (3)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产品延伸线来给产品定位,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觉得采用产品延伸来定位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扩大影响,没错,这是广告公司的想法,因为广告公司是喜欢做同一个品牌的案子,如果他们做一个新的品牌则会遇到更大的压力和竞争力,而且广告预算也更大,所以这又回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来了。要是将一个新的品牌交给公关公司并且运用公关的手段也就是第三媒体,并且采用舆论传播为导向,那么不用花费多少预算就可以在公众心中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到这个品牌成熟之后再交给广告公司来维护企业的形象。

  (4)有的公司受不了延伸产品利益的诱惑,而延伸出一些新的产品,从短期来看,确实能给公司盈利,并且能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是致命性的伤害,当你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一点点的市场份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丧失了你在某一个领域领先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拱手让给了你的竞争对手,并且你的延伸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是永远竞争不过对手的优势品牌的,这样你的品牌就会慢慢的从市场中退出,最后消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