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 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í

  与:yù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1.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石壁…四时俱备”用*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 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五、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六、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情分析

  1、我所带学生大多为城市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居多,对待学*似乎又不够细心与刻苦,作业质量不是很高,书写不很工整。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大多只停留在背诵与翻译上,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是很扎实,学生在学*过程中只知道学新课,不注意梳理和归纳。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书信的写作意图不是很明确,值得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0分钟 教师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15分钟 讲授和讨论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石壁…四时俱备”用*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 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五、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六、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1

  教材

  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美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

  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注解的词语,弄懂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学生解决生字认读识记,结合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记下文中难点,教师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

  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明水秀》乐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历代诗人山水诗文佳作精选。

  学生:提前预*,标出疑难;查阅作者生*、了解作品背景。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

  1、指导学生读课文(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全文每句基本上读两拍。提醒“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的读法

  2、字词正音(课件1)。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 与(yù)其奇者

  (二)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山明水秀》)

  1、导入新课(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其实,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好吗?板书课题。

  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演示)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季之景晨昏之景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③、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④、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⑤、全班背诵课文,提升心中之美。

  2、拓展练*,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①、展示学生先学作品。

  ②、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

  ③、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④、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描写。

  ⑤、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七、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

  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

  1.走*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 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沉鳞(鱼)竞跃 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5)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

  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石壁 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五、课外拓展

  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绿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鹊登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4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 之 美 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演示)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季之景晨昏之景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③、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④、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⑤、全班背诵课文,提升心中之美。

  2、拓展练*,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①、展示学生先学作品。

  ②、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

  ③、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④、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描写。

  ⑤、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七、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6

  教材

  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美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

  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注解的词语,弄懂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学生解决生字认读识记,结合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记下文中难点,教师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

  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明水秀》乐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历代诗人山水诗文佳作精选。

  学生:提前预*,标出疑难;查阅作者生*、了解作品背景。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

  1、指导学生读课文(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全文每句基本上读两拍。提醒“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的读法

  2、字词正音(课件1)。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 与(yù)其奇者

  (二)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山明水秀》)

  1、导入新课(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其实,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好吗?板书课题。

  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演示)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季之景晨昏之景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③、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④、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⑤、全班背诵课文,提升心中之美。

  2、拓展练*,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①、展示学生先学作品。

  ②、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

  ③、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④、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描写。

  ⑤、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七、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8

  【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⑵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⑶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⑷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⑸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 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⑵ 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 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 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⑴ 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⑶ 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石壁四时俱备用*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 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称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六、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七、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八、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10

  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一、预

  1、“书”的意思是_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

  3、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生字词写在下面

  二、学

  1、预检

  2、通读课文,依注释自译课文(可小组商议)

  3、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4、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写景,先仰视 ,再俯瞰 ,再*视 ,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第三部分: 以感叹总括前文。

  5、 问题研究。

  (1)、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们学的《三峡》中郦道元抓住了江水与**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练:

  1.解释

  (1)、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2)、晓雾将歇 歇

  (3)、夕日欲 颓 ,沉鳞 竞跃

  (4)、未复 有能与 奇者 奇

  2、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2、“**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

  四、作

  1、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阅读下面《与朱元思书》与《答谢中书书》,完成8-11题。(11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风烟俱净 ( )(2)任意东西( )

  (3)急湍甚箭 ( ) (4)横柯上蔽( )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处。)(2分)

  10、根据要求填空:(4分)

  (1)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视觉:

  听觉:

  (2)作者描绘异水时,描绘出异水的特点是:

  描绘奇山的特征是:

  11、阅读下面短文《答谢中书书》,结合《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3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文中写一日之美的对偶句是哪一句,请把它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2)请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2分)

  五:默写《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答谢中书书散文(五)份

  答谢中书书散文 1

  山,高耸。水,清澈,这自然景像呈现出的无限风光、大好美丽从古至今一直是文人雅士都谈论赞叹的话题。

  抬头,只见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俯视,那荡漾的清波卷起一阵阵涟漪,清澈的溪水能看见那宛如细纱沉淀在溪底的沙子。回过头来,看见那经历了风吹雨打的石壁,呈现出像彩虹交相辉映的颜色。满山遍野的竹子最是翠绿,点缀了整片树林,不管是春夏秋冬,它总是那么的郁郁葱葱。早晨薄薄的雾围绕着整个林子,望去,尽是朦胧之美,猿猴灵鸟像是在庆祝美好的一天即将到来似的也唱起歌,婉转的乐曲使静郁的树林多了几丝生机。转眼间,又到了夜晚,太阳即将坠落,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好一片活泼的生景。

  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不禁感叹到这真是人间的仙境啊!但自从谢灵远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散文 2

  自古以来,山川的美景,都被文人雅士们所赞叹。巍峨的高山耸入云端,细长的小溪清澈见底。河流**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密林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大雾弥漫,周围万籁俱静,一片茫然,什么也看不见,没有一点儿生机。然而,只要耐性的等待,你便会发现,大地竟然如此美妙:雾渐渐的淡了,大地才显露出了原本的轮廓。这时,耳边就会若隐若现的发出猿的啼叫。当雾完全消散的时候,鸟儿们便会唱起悦耳的歌声。太阳快要落山了,它那嫣红的霞光,把飘荡在微红的天幕上洁白的云朵染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就好像是一幅绚烂的油画似的,令人深思。而每当这个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们争相跳出水面,溅起的水滴在空中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后,又悄悄的跃进水里,漾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澜。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哪!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置身与这样的美景中了。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

  **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

  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

  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

  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

  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散文 3

  山河景色的美丽,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人们所谈论赞叹的。仰望青色的山峰直插入云霄,好似同天肩并肩;江水不像黄河水那般浑浊,不同长江水一般碧绿,而是白亮透澈,可见水里小石子上的苔藓,随着游动的鱼微微漂荡。

  石壁竟也拥有如此多姿的色彩,色彩斑斓,红的热烈,黄的辉煌,青葱的竹林,郁郁苍苍。清晨薄雾渐渐消散,人们的视线从模糊变得清晰,山间猿猴与鸟群的鸣声此起彼伏得叫唤着,倒是编织了一首错落有序的山间民谣。

  太阳即将落幕,鹅黄的天空像是被染过一般。杏黄色的'光洒落在水面上,使江面变了色;水中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溅起珠珠水花,掀起阵阵涟漪,好生快活。

  我已然分辨不出这是画中还是现实,幻想着,一人坐在三角亭中,欣赏着如画的美景,品尝着甘甜的茶饮,实乃人间仙境。

  答谢中书书散文 4

  山河景色的美丽,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人们所谈论赞叹的。仰望青色的山峰直插入云霄,好似同天肩并肩;江水不像黄河水那般浑浊,不同长江水一般碧绿,而是白亮透澈,可见水里小石子上的苔藓,随着游动的鱼微微漂荡。

  石壁竟也拥有如此多姿的色彩,色彩斑斓,红的热烈,黄的辉煌,青葱的竹林,郁郁苍苍。清晨薄雾渐渐消散,人们的视线从模糊变得清晰,山间猿猴与鸟群的鸣声此起彼伏得叫唤着,倒是编织了一首错落有序的山间民谣。

  太阳即将落幕,鹅黄的天空像是被染过一般。杏黄色的光洒落在水面上,使江面变了色;水中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溅起珠珠水花,掀起阵阵涟漪,好生快活。

  我已然分辨不出这是画中还是现实,幻想着,一人坐在三角亭中,欣赏着如画的美景,品尝着甘甜的茶饮,实乃人间仙境。

  答谢中书书散文 5

  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一座高山能涌出多少树?一棵古树上能密藏多少鸟?一声鸟啼能婉转倾泄多少天机?然而在这里——这个幽深寂静的江南,我领略了天地间最美的圣谕。

  清晨一睁眼,就发觉全身都被浸泡在晓雾之中,如身在仙境。山中的时间流淌得缓慢,我轻轻推出窗户,揉了揉眼睛,一幅摇曳生姿的山水画卷就在我眼前展开了。套上衣服,背起包,出门,赶赴与山水的这场约会。

  我搭了一艘船,顺流而下。天气刚好,阳光柔和明媚,我不禁抬头仰望。**山峰如利刃般,劈开了洁白柔软的云,直指苍穹。阳光打在山岩上,溅起一片金黄。我不禁啧啧称赞。突然一注透明的流水吸引了我,我趴在船边,仔细的观察,它不是绿色,也非蓝色,而是无色透明的。小鱼在水中悠悠游过,一切都那么安闲而富有生机。

  神迷时,船行到了夹壁之处。没有阳光的照射,可为什么那么多彩呢?青黄黑白赤,无不绚丽,无不虚渺,像一块晶莹多变的水晶,把山水融入一体。像一篇赋文,一支山歌,迤逦走进你的心里。我多么想成为山水中的一份!

  顺着水流继续下行,奇妙的景一帧一帧展现。娇黄的山花如琉璃盏中新榨的橙汁;闪着光的绿叶如温润的碧玉,簇拥着粉嫩娇羞的桃花仙子;雨后的天空新鲜如洗;杜甫诗句“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想必写的就是此景吧?

  天色已晚,另一番美景正在酝酿。瞧!那天边,那云朵,被染成金黄色,太阳正用尽全力,散发出使人喜悦让人沉醉的光芒。山川也披上了一件火红的战衣,河水也撒上了一层金粉,顺着时光流淌,惹人心醉。鱼儿纷纷跳出水面,与夕阳告别。

  这一天结束了,可我的心久久不能*静。于是我坐在桌前,点燃蜡烛,摆好笔墨,铺开一张信纸。思虑良久,欣然落笔:

  ”谢中书,皇帝的大业固然重要,但我愿永居山中,接受山水的圣谕。因为我知道,在这里,有一种山水与我辗转相遇,有一种山水和我互相印证。“

  月色如户,我解衣入睡,等待美好一天的来临。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答谢中书书的改写合集五篇

  答谢中书书的改写 1

  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吸引了无人文人墨客争相赞咏。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风光美景自古以来就让人们关注。那种优哉游哉、无忧无虑,可以沉溺于自然的另类享受,被无数人追求。

  是怎样的宏伟壮阔如此振奋人心,是怎样的明净优美能使人心旷神怡?山则巍峨伫立,高耸入云,连绵不断的阻拦水、路,连一大片阳光也得被遮蔽;孤峰耸立的如帝王般傲视一切,如利剑般破开长空。潺潺溪流更是曼妙,身形优美流畅,曲折着延伸向远方。它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它净,洗涤了无数人的内心,让许多追求官场利禄之人*息名利之心。

  江流**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颜色虽不妖艳,却能进入人心,这是景物与色彩的完美融合,是画家都可望不可及,单属于自然的独特魅力。草荣树茂,竹影摇曳,树林郁郁葱葱,一片苍翠欲滴;竹林中,有挺拔如君子的墨竹,也有刚破土而出憨态可掬的小竹笋。这一份碧绿的美,四季都不曾消散,给多少人心中留下一份生机与幽静。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万物似处于朦胧之中无法辨析,又依稀可见其身形,在这个似笼罩神秘面纱的一方天地中,传来猿猴与鸟儿此起彼伏的欢叫,声音交织而清晰,却属于闻其声无法见其物的别样美。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日晖将天空、水流都映照出金橙色,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应该是在享受沉寂黑夜前的狂欢。这样的生机勃勃,难免会带动每个人心中生命的活力。

  有磅礴之势,有绰约之姿,幽静中又体现生命的勃勃活力。这无疑是人间的天堂吧,难免让人流连忘返。这种美景自是值得我们像隐居的谢灵运等人那样,放空身心,好好品味一番。

  答谢中书书的改写 2

  看,层层叠叠的群峰在茫茫云海中露出尖尖的山顶,若陷若现,虚无飘渺,就像一个擎天的柱子把天支撑住了。高耸的山峰以拔地而起之势着银装素裹之斗篷一头钻进云霄,以舍我其谁的霸气傲视群雄!云猝不及防地被撞破了脑袋,虎视眈眈地旋绕在周围,厉兵秣马,寻报仇之机。但面对山血气方刚的粗犷豪放,它也只得在威严面前俯首称臣了。瞧,湖水是那么的清澈明亮,无与伦比,使人感觉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有多深,即使是绘画高手,也难以描摹这潭汪汪清水。目光又转移至**的石壁上,这里的石壁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斓,如彩虹一般,蔚为大观。树木青翠,篁竹深绿,不论春夏秋冬,总是义无反顾的点缀着满山秀色。太阳拨开云雾,将柔软轻盈的金发投入清明的.溪流中漂洗,照得满山谷的石壁交相辉映,五光十色。它甩甩秀发,将温润的生命赐给大地,用满腔热情包容了夜的死寂。

  每天清晨,临*拂晓,白雾缭绕,如梦如幻,继而雾纱不见,晨曦初现,掀起了它所有的诗情画意,芳草萋萋的山谷以刚强柔美的身躯哼唱出它内心的点点滴滴。听泉水的倾诉,仿佛嗅到四季匆匆走过,悄悄留下的气息。拂晓的雾气将要散去,山间又响起了猿鸟兴高采烈的欢声笑语。最使我难忘的,莫过于每天傍晚时分,红日西沉,暮色越来越重,越渐萧瑟,前边的断崖正欲托住西沉的落日。波光粼粼的湖水,泛滥着一种急促的骚动。突然,一层层金鳞铁甲的鱼儿打破惜别时的伤感,掬起一口圣水向欲颓的夕阳吐出今朝的最后一次敬慕!我喜欢这人间仙境,我终究还是这么迷恋它。但自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出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的景观了。很幸运的是,这茅山的秀丽风景让我有了种与知己畅谈的窃喜。

  这,我这个粗人眼中的仙境,但,谁又能再次触摸到这奇景中的脉脉柔情呢?我将永远隐居山间,继续我的仙人生活!

  答谢中书书的改写 3

  山川之美,古往今来均是文人墨客、风流雅士所吟咏的对象。江山如画,山水怡人,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造化。青山浮水,令人景仰。无数游人纷至杳来,争睹山水风韵。无一不感喟,青山,绿水,怪石,险滩,深潭,飞瀑。恍若置身瑶池仙境。重峦叠嶂高耸入云,岿然屹立,绵亘数十里,逶迤而莽苍。山体蜿蜒盘旋,宛若酣睡的洪荒巨兽,鸟瞰群峰。溪涧澄澈清冽,淙淙细流与潺潺流水,沿着天然形成的河床脉络无声流动。微风**,水面涟漪荡漾,带动着青天浮云的倒影。**石岩壁立千仞,诡形怪状。日光照临,五彩纷呈,光怪陆离。

  青黄黑白赤,相映成趣。**瑰丽美景,宛如百里画廊。山脚下,莽莽苍苍的林海与茂林修竹,蔓延数里,满山翡翠,仿佛一片绿色汪洋。繁华青草错综交织,芬芳馥郁。如此一副绮丽的景致,却四季长存。拂晓的岚烟轻如薄纱,萦纡山间。晨雾缭绕间,江面烟波浩渺。目之所及,只看见峰峦与密林微茫的剪影。随着青灰的天幕渐次发出光亮,晨曦初现。云雾缓缓消散。乔木上猿猴放声长啸,树丛中飞鸟婉转啼鸣,跌宕起伏,抑扬悦耳。日薄西山之时,猿猴飞鸟觅食归家。霞辉笼罩群山,暮霭氤氲。水面波光粼粼,金光点点。

  河岸布满青苔的礁石与水草,在夕照下被镀上一层金光,浮出毛茸茸的光晕。水下游鱼不甘寂寞,竞相跃出水面,生机充盈。不久之后,这片天地再次归于沉寂。这诚然是人间的洞天福地,桃源仙境。然而自南朝谢灵运以来,如许山高,水清,树荣,草盛的美景却再无人能够欣赏了。

  答谢中书书的改写 4

  山川的美丽景色,自古以来,就是那些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中国幅员辽阔,高山是缺少不了得了,五岳之首,泰山。泰山不仅仅高耸入云,而且十分的险峻,雄伟。只有高山那当然是不行的了,山川,少了川那是不可能的,川--水,要说水那人间天堂--杭州西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绚丽多彩的风景,得来了人间天堂的美誉。还有一句俗话:桂林山水甲天下,杭州山水甲桂林。

  说完中国的山水,还要说说中国必不可少的花草树木。中国虽没有十分著名的景点是说树林,但是中国花草树木的种类很多很多,珍惜动植物也有不少。

  清晨的薄雾是一种奇特的美景。在树林旁,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快完时,在树林中,我们不仅仅可以听到各种各样鸟类的啼叫声,还可以闻到一阵又一阵的猿鸣叫声,那是刚刚醒来的猿猴嬉戏的鸣叫声。

  夕阳西下也是一种唯美的绚丽景色。夕阳西下,晚霞升起,红色的霞光照射到世界各地,世间瞬间变为了红色的一片。池塘中潜游的鱼儿已经按耐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一个个都跃出了那被晚霞照射后变为红色的池塘,好像是要吃掉霞光,还它们池塘原来的模样,希望能使它们的家变得更加明亮些,更加的干净一些,希望可以使自己居住已久的家园变得清澈见底。

  这真是人间仙境呀!但自从谢灵运来后,就再也没有人可以欣赏这美丽、奇特、奇丽的景色了吗?我希望大家可以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树、一花一木。

  答谢中书书的改写 5

  放眼壮丽的山川风景,美丽绚烂,宛如一幅幅泼墨挥洒的山水画映入眼帘。古今有多少文士雅士领略过,皆为之倾倒,沉醉其中。

  那一座座巍峨的山峰似有鸿鹄之志,耸入云端,像一座梵音缠绕的高塔;一条条明净的溪流恰如刚入芳龄的少女,清澈见底,正在羞涩地展现出她所有的美好,倒映出周遭一切的宁静与安详。在这明华如镜的潭面上,走出一扁轻舟,渔人静立其间,静静地、静静地等待愿者上钩。少许游人站在小船上无比陶醉地凝望,“醉生梦死”在林涧树丛。

  溪岸边,斑驳的石壁皱痕四起,仿佛在讲述着一段悠远深长的历史与故事。几多磐石,光滑透明,交相辉映。河岸上,青葱的竹林四季常青,俨然是王维所隐的竹里馆。一棵一棵,一个接着一个,冒芽、生节、长叶,他们似乎在互相较劲,比试着高度。生机勃勃,好像述说着一段生命的传奇经历。

  清晨时,于渐渐消散的薄雾里,传出一只只猿与鸟此起彼伏的叫声。似孩童,只言片语中哇哇学话,为新的一天而兴奋;又像乐师,谱写出一篇自然的篇章,一同唱响这曼妙的旋律。傍晚时,又在夕阳快将落山时,激起一朵接一朵的水花,那潜游在水中的鱼儿已争相跳出水面。当一束束耀眼的阳光轻洒步入水面,当一柄柄枯黄或翠绿的竹叶飘泊在水面沉浮,当一通通光烟透彻过清水,那几多许小鱼早已按奈不住心中的欣喜与兴奋。振振身子,抖抖双鳞,跃跃欲试。一只鱼儿跃水起,群鱼追随首鱼去。他们好似一个个的精灵,一次次欢快地跃起又落下。不断泛起涟漪。金色的水面映照着夕阳的霞光。时候,正好,一切,便忽然间于此刻静止……

  啊!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的写照,大自然的所有手笔,都悄然安置于此,徐徐展开在眼前。造物主似乎毫不吝啬在此的笔墨,只去大手一挥,阵阵竹林,岸岸青草,潭潭流淌,似乎就在眼前。而那奇山异水,绝壁峭石,大概也只是待人发现吧。如此之景,自从南朝宋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真正欣赏与领悟它了。山川之景,自古以来便是为人所盛赞的啊……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五)份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 1

  学*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 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í

  与:yù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 2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 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U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出示朗读节奏:(略)

  2、 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 学生齐读课文。

  4、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1)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 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 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 3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学*《答谢中书书》

  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

  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文本精读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交流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积累古诗词里描写山和川的诗句。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附: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 4

  教材

  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美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

  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注解的词语,弄懂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学生解决生字认读识记,结合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记下文中难点,教师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

  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明水秀》乐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历代诗人山水诗文佳作精选。

  学生:提前预*,标出疑难;查阅作者生*、了解作品背景。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

  1、指导学生读课文(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全文每句基本上读两拍。提醒“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的读法

  2、字词正音(课件1)。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 与(yù)其奇者

  (二)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山明水秀》)

  1、导入新课(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其实,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好吗?板书课题。

  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 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石壁…四时俱备”用*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小结

  今天学*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它就是要学*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