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实用十篇

首页 / 读后感 / |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1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心灵深处,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与效仿的。

  《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与成长》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你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时常会犯一些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让我想到我班也有一个幼儿正是文中所讲的那样,记得梁梁刚插班进来时,他非常好动,总是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挤挤的,*时我行我素,开展活动时也不认真,于是我们开始教育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好景不长,没几分钟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幼儿甚至开始响应他,一起这里摸摸,那里挤挤,再教育他时,又会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那样了。”我们只知道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了我不一样的想法,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老师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不是合适,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方法,效果就可能好得多。于是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从“值日生”工作做起,给他一些小小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不能影响其他的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在这过程中,他的“问题行为”也慢慢的好转了许多,有时还能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2

  拿到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忍不住在心里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会是一本什么书?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以什么形式为主?会有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粗粗地翻到目录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将这本书分为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等七个篇章,在这些篇章里,而作者对于每个篇章的需求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籍……

  首先,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读者,而是感觉有一位幼教方面的专家在跟自己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者吴放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让我们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枯燥,而且受益匪浅。

  在第十封信“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中作者提到,“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尤其在幼儿阶段,让幼儿学会欣赏比学会理解要重要得多,也有益得多”,另外还提到了“欣赏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思维*惯,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度过童年,学会欣赏美、喜爱美、追求美”,接着就“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加欣赏过程”这一问题提出了五大要点,通过这封信的阅读,让我对美术欣赏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欣赏,所以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到底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欣赏过程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因为他们生活经验的不同,能力的差异,所以欣赏的过程也应该循序渐进,为了避免欣赏的枯燥,欣赏的方式也应该多变。

  第35封“教学反思的形式、内容与方法”中针对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初的时候,我对反思的理解就是寻找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渐渐地,在幼儿园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我知道了反思除了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也应该找出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与人一起分享,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反思的主旨“不要一味地回头看自己踩歪了的脚印,而要向前看怎样才能把下一步走得更稳,反思很大一部分应该着眼于教学的成功而不是失败之处”,另外,书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教师的反思应该做到及时,作者提到了自己带带班时总会口袋里装着一些碎纸和一支笔,不用多写,只需要几个关键词就行,等下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温记录,这样一来对以后的教学反思有很大的帮助。

  书虽然还没看完,但自己每看一封信总会从中收获很多,或产生共鸣,或受益匪浅,不管怎么样,我感觉作者本人是用心在教育,而身为我们一线教师不是更加应该用心地去对待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呢?时代在改变,我们的孩子在改变,我们的每一天都会遇上不同的新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通过观察、思考、反思来去解决。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3

  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师带着孩子聆听音乐,感受着舞蹈的乐趣。我们的工作犹如这舞蹈,有愉悦的过程,也有疲惫的过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创造乐趣,它充满了可能性与价值感。我想本书的作者吴放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中国幼儿教师娓娓道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老师们用自己真挚的心感化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纳这个孩子。就如朱老师班级里的小薇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师和身边的孩子身负着照顾她的责任,吃饭搬椅子,有旁边的同伴照顾;上厕所,有老师照料着;户外活动,你牵我拉着……像小薇这样的幼儿园生活是其他幼儿园所无法给予的,但是,作为特殊幼儿,他们一定没有将自己看做是与周围孩子有着不同区别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想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眼光与待遇。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同伴与老师包办代替做,不如给他们能与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点的环境供给,让他们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与周围孩子有着一样的能力与价值。比如,吃饭的时候能将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边,也能让她体验一下给同伴分发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乐趣,这从常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将是特大的等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同伴的区别,更多的是认为别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们除了接纳这样的“特殊”幼儿,更应努力地去学会认识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认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区别,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举不胜举的帮助才可以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能够适合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幼儿园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儿园里,这才是公*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闪着光的思想,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让我尽我的天职——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4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

  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总是在用**的眼光来看待、要求孩子呢?*时会花多少时间来了解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许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细心观察,体会成长、体验快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5

  拿到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忍不住在心里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会是一本什么书?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以什么形式为主?会有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粗粗地翻到目录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将这本书分为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等七个篇章,在这些篇章里,而作者对于每个篇章的需求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籍……

  首先,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读者,而是感觉有一位幼教方面的专家在跟自己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者吴放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让我们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枯燥,而且受益匪浅。

  在第十封信“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中作者提到,“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尤其在幼儿阶段,让幼儿学会欣赏比学会理解要重要得多,也有益得多”,另外还提到了“欣赏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思维*惯,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度过童年,学会欣赏美、喜爱美、追求美”,接着就“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加欣赏过程”这一问题提出了五大要点,通过这封信的阅读,让我对美术欣赏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欣赏,所以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到底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欣赏过程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因为他们生活经验的不同,能力的差异,所以欣赏的过程也应该循序渐进,为了避免欣赏的枯燥,欣赏的方式也应该多变。

  第35封“教学反思的形式、内容与方法”中针对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初的时候,我对反思的理解就是寻找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渐渐地,在幼儿园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我知道了反思除了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也应该找出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与人一起分享,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反思的主旨“不要一味地回头看自己踩歪了的脚印,而要向前看怎样才能把下一步走得更稳,反思很大一部分应该着眼于教学的成功而不是失败之处”,另外,书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教师的反思应该做到及时,作者提到了自己带带班时总会口袋里装着一些碎纸和一支笔,不用多写,只需要几个关键词就行,等下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温记录,这样一来对以后的教学反思有很大的帮助。

  书虽然还没看完,但自己每看一封信总会从中收获很多,或产生共鸣,或受益匪浅,不管怎么样,我感觉作者本人是用心在教育,而身为我们一线教师不是更加应该用心地去对待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呢?时代在改变,我们的孩子在改变,我们的每一天都会遇上不同的新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通过观察、思考、反思来去解决。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6

  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照顾。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的话,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但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的那种恋爱和宽容。瑞秋是她接收的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的到来,教室里的布置、家具的摆设、教具的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的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拉着她的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的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

  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的特殊照顾,但在学*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的吴教授发现了瑞秋的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的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的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的故事,自信的种子在瑞秋的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的讲故事大王。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忙把教室里的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的小“搬运工”呢!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的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的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吴教授对身有残疾的孩子格外的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现在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而是始终能*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的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她眼里他们已经不是“能力落后的儿童”,而是“有不同能力的儿童”。

  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是非常的惭愧。去年我班来了个曾经做过心脏手术的孩子,当时我是非常的抗拒这样的儿童来班里,尽管孩子的妈妈一再说明她能正常的参加各种活动。但我还是有很多的顾虑,担心她能不能正常的参加户外活动、如果摔跤了、小朋友之间打闹了会怎样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的话将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我有权拒绝的话我肯定不会收这样的孩子的。在孩子刚来园的日子里我总是怕这怕那,每次孩子们游戏的时候都看到她渴望的眼神。今天听了吴教授讲述的故事,我领悟到自己的想法多么的自私,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而没有切实的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就因为做个手术而不能让孩子正常的上学的话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我想当时我能够主动去了解更多孩子的病情,并能够根据病情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话可以让她享受更多童年的快乐。是吴教授让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是她激发着我心中无远弗届的爱,更让我懂得珍惜每一个生命。

  最后,我想引用吴放教授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我是这些孩子们的老师,可我觉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却更多更多,你说,这样的孩子们,能不让我“偏爱”吗?”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7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8

  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9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10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

  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阅读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1)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菁华6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比较高深的理论内容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生动的例子让我对此书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流露出了快乐又真实的心情,在她看来,和孩子相处是那样的简单、自然。

  大自然给人一种无尽的力量,**喜欢大自然,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聆听清脆的鸟叫声,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书中第41封信中也说到,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快乐成长。文中一开始就提到“向自然性”,只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建筑使我们远离了大自然,孩子们的“向自然性”都被压抑着,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的“向自然性”得到充分的满足。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除了走向大自然以外,我们也将大自然带回幼儿园了,那就是我们的自然角。其中,种植和饲养是最简便易行的两个方法了。先说说种植,种植活动能够满足孩子们对探索的需求,他们能够获得许多从书上得不到的东西,例如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亲自动手、亲身感知来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过程。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还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让孩子做好种植记录,把自己的发现、试验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再来说说饲养,饲养小动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恒心。让孩子学*饲养小动物一定要强调孩子的参与,从领养小动物开始,给小动物取名字,到每天饲养、观察、照顾,都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老师和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常会看到这些情况出现:自然角是为设而设,四季常青物较多,因为比较容易照料;孩子的参与率不高,老师包办的较多等等,其实自然角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为孩子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然角。

  感谢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我会继续品读,结合生活实际,切切实实的去和孩子们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

  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总是在用**的眼光来看待、要求孩子呢?*时会花多少时间来了解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许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细心观察,体会成长、体验快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4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

  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师带着孩子聆听音乐,感受着舞蹈的乐趣。我们的工作犹如这舞蹈,有愉悦的过程,也有疲惫的过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创造乐趣,它充满了可能性与价值感。我想本书的作者吴放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幼儿教师娓娓道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老师们用自己真挚的.心感化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纳这个孩子。就如朱老师班级里的小薇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师和身边的孩子身负着照顾她的责任,吃饭搬椅子,有旁边的同伴照顾;上厕所,有老师照料着;户外活动,你牵我拉着……像小薇这样的幼儿园生活是其他幼儿园所无法给予的,但是,作为特殊幼儿,他们一定没有将自己看做是与周围孩子有着不同区别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想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眼光与待遇。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同伴与老师包办代替做,不如给他们能与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点的环境供给,让他们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与周围孩子有着一样的能力与价值。比如,吃饭的时候能将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边,也能让她体验一下给同伴分发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乐趣,这从常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将是特大的等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同伴的区别,更多的是认为别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们除了接纳这样的“特殊”幼儿,更应努力地去学会认识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认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区别,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举不胜举的帮助才可以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能够适合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幼儿园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儿园里,这才是公*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闪着光的思想,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让我尽我的天职——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

  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2)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菁华5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娓娓道来,读来倍感亲切。全书从童心篇到随感篇,篇篇深入人心,不管是对待孩子、对待工作、对待家长,处处流露出作者那颗博大的爱心以及对幼教事业的忠诚,她具有敏锐而又专业的眼光,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在童心篇的信笺中,每一封都展现了作者不同的观察角度。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对盲童和肢残孩子的教育和照顾,震撼着我的心灵!在吴教授的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瑞秋和盖儿),想必对她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信笺里透露出的她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博爱和宽容,我仿佛真实地看见了瑞秋和盖儿的那份乐观和自信: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我感受到两位残疾儿童性格的阳光和灿烂,他们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地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我佩服吴教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与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而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中都有他们活跃的的身影,有困难自己解决、有机会积极争取,培养了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这难道不是吴教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吗?

  每每读到这里便想起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品德叫高贵,有一种精神叫品德。吴教授具备了!我们作为教师,爱孩子就是我们教师的职业品德。要相信每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我们心中,永远不能有“坏孩子”这个概念。只有从内心热爱孩子,以诚相待,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体谅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中的难处,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孩子的学*兴趣。

  记得前三年大班时有个叫祥诚的小朋友,下半学期从外地转入我班,性格非常内向。刚开学第一周,陌生的环境使他哭闹不休,每天吃午饭又哭又呕,谁看了都会心疼。他的爸爸每天早上要等到我们开始上课才会悄悄地离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为了缩短我们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为了赢得家长的信赖,我一方面留心观察孩子,主动接*他、关心他,每天饭后和小朋友一起陪他玩游戏,讲故事;另一方面,每天放学后我经常主动和家长交流孩子一天的表现与进步,使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感到放心。经过我的一番努力,一周后他终于慢慢地不哭了,性格也渐渐地开朗起来,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时还能举手发言呢!一天早上,祥诚爸爸牵着孩子的手,激动而又真诚地说:“陆老师,现在孩子说话也比以前多了,回家来总提起左一个老师右一个老师的,真是让你们费心了!”几天过后,他又给我发来短信说:“谢谢老师对诚诚的关心和照顾,交给你们很放心!”是呀,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骄傲的呢?

  我深信:付出一分爱,就会有一份回报。爱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滋补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和尊重每个孩子。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感情世界。用*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个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老师,愿意和老师玩,在愉快的氛围中游戏。在一日活动中我时刻关注孩子,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对孩子的爱。我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幼儿以评价,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幼儿的一种肯定。

  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桥梁”。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更要从多方面教育幼儿,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幼儿园开心度过每一天,茁壮成长!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比较高深的理论内容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生动的例子让我对此书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流露出了快乐又真实的心情,在她看来,和孩子相处是那样的简单、自然。

  大自然给人一种无尽的力量,**喜欢大自然,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聆听清脆的鸟叫声,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书中第41封信中也说到,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快乐成长。文中一开始就提到“向自然性”,只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建筑使我们远离了大自然,孩子们的“向自然性”都被压抑着,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的“向自然性”得到充分的满足。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除了走向大自然以外,我们也将大自然带回幼儿园了,那就是我们的自然角。其中,种植和饲养是最简便易行的两个方法了。先说说种植,种植活动能够满足孩子们对探索的需求,他们能够获得许多从书上得不到的东西,例如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亲自动手、亲身感知来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过程。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还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让孩子做好种植记录,把自己的发现、试验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再来说说饲养,饲养小动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恒心。让孩子学*饲养小动物一定要强调孩子的参与,从领养小动物开始,给小动物取名字,到每天饲养、观察、照顾,都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老师和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常会看到这些情况出现:自然角是为设而设,四季常青物较多,因为比较容易照料;孩子的参与率不高,老师包办的较多等等,其实自然角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为孩子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然角。

  感谢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我会继续品读,结合生活实际,切切实实的去和孩子们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好书《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读这本书时,我通常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快速地打开书本,投入地阅读一两篇,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有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遇到的一些困惑。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与效仿的。

  儿童是聪慧能干的。书中讲了两个残疾儿童的故事,以此来充分说明:每个孩子各有所长。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诲。陶先生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孩子的才能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4

  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照顾。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的话,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但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的那种恋爱和宽容。瑞秋是她接收的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的到来,教室里的布置、家具的摆设、教具的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的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拉着她的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的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

  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的特殊照顾,但在学*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的吴教授发现了瑞秋的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的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的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的故事,自信的种子在瑞秋的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的讲故事大王。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忙把教室里的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的小“搬运工”呢!

  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的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的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吴教授对身有残疾的孩子格外的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现在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而是始终能*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的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她眼里他们已经不是“能力落后的儿童”,而是“有不同能力的儿童”。

  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是非常的惭愧。去年我班来了个曾经做过心脏手术的孩子,当时我是非常的抗拒这样的儿童来班里,尽管孩子的妈妈一再说明她能正常的参加各种活动。但我还是有很多的顾虑,担心她能不能正常的参加户外活动、如果摔跤了、小朋友之间打闹了会怎样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的话将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我有权拒绝的话我肯定不会收这样的孩子的。在孩子刚来园的日子里我总是怕这怕那,每次孩子们游戏的时候都看到她渴望的眼神。今天听了吴教授讲述的故事,我领悟到自己的想法多么的自私,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而没有切实的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就因为做个手术而不能让孩子正常的上学的话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我想当时我能够主动去了解更多孩子的病情,并能够根据病情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话可以让她享受更多童年的快乐。是吴教授让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是她激发着我心中无远弗届的爱,更让我懂得珍惜每一个生命。

  最后,我想引用吴放教授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我是这些孩子们的老师,可我觉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却更多更多,你说,这样的孩子们,能不让我“偏爱”吗?”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3)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菁华3篇)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1

  我们常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赞美和夸奖孩子,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这种观点也已经为新一代的父母们所接受,他们普遍主张“爱”的教育,小心呵护着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让孩子从小就在鼓励和赞美中成长。赞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确实必不可少,但是过多的夸奖让孩子变得更“标准”的同时,也会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在心里加上沉重的枷锁,无法承受生活中的小小的不如意,输不起,挫折容忍力差。

  在幼儿园中,有相当多的孩子凡是都以“我”为中心,十分在意输或赢。比赛、甚至游戏都输不起,输了就耍赖、不愿意玩,有些孩子更经不起一点挫折,如果他认为这项活动或任务有些困难,自己可能会做不好,就干脆放弃不做,根本连尝试的意愿都没有。

  对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是人生中的重要的一课。对于**来说,经历失败的次数越多,就可以更好的增加心理上的抗挫折性。

  但是孩子毕竟不是**,解决孩子的怕失败的问题,不能单靠哄也不能单靠压。单靠哄,成功来的太容易,孩子越发经不起失败;单靠压,孩子会逐渐丧失自信。比较明智的方法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要给孩子一些“跳起来就可以摘到果子”的目标,孩子没有达到目标,我们要给予鼓励:这个目标是你能达到的,只是你努力不够,加油,一定行的。一些孩子玩电子游戏,输了可以从来,所以他们并没有把输赢看得很重。这种做法我们可以借鉴,我们在更孩子游戏的时候,不要总是让着孩子,让他明白有输有赢,如果怕输,就让他多输几次,这样他才明白人不能永远赢。

  孩子输不起,或不能面对失败结果的反应,与家长对于成功与失败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在*时生活中一些父母往往喜欢将孩子的成功当做自己的“门面”,赢了就夸孩子聪明、能干,输了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失败就爬不起啦,要么就争强好胜,非赢不可。

  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但在鼓励孩子追求成功之前,自己应该先看淡输赢,让孩子明白,最重要的不是输赢,而是将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2

  一本好书可以启发人的智慧,洗涤人的灵魂。继上学期的内容,我园又组织了研读枕头边书活动。我精心挑选了孙云肖教授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书,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书中孙云晓教授谈到“没有体验就没有成长”,这句话我很赞同。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培养能力,战胜困难,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步。小儿已经10岁了,其他同龄的孩子都会游泳,而他只是钻在救生圈中乱胡闹,一直不会游泳。为了克服他的胆怯心理,我一直鼓励他,并亲自给他报名参加了暑期训练班,儿子终于丢开了救生圈,迈向了游泳池。现在儿子虽然只会简单的“狗刨’,可我依然欣慰,因为儿子毕竟克服了胆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跳入水中,他亲身体验到了水的力量,体验到了与水嬉戏的快乐,这种体验儿子是不会忘记的,这就是儿子的成长啊。

  孙云晓教授提出了“向孩子学*”新概念。他说:“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向孩子学*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记。”现在,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爱是好的,关心生活质量,但同时对孩子也要求过高,期望过高,彼此不*等。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儿子身上的缺点既多又不善掩饰,这常常让我忍无可忍。如:鞋子、袜子、衣服乱仍;做完作业摊了一桌子就不见人影;作业、考试马虎;甚至每天吃饭都不让人省心。在这种情况下,谈向孩子学*,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细细地读了孙云晓老师的这本书,使我发现,实际上怎样看待孩子的优缺点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里,是难以想孩子学*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儿子学*从不用功,边学边完是他的作风,成绩也不是太稳定,虽然每次期末考试总能拿下前几名,但他的主动性真是太差了,总要人强迫着做些课外题。*来却把打乒乓球当成了主要内容。花大价买了乒乓拍,爷爷帮着做了一张乒乓台,一有空就缠着人陪他打球,偶尔我也被邀请。开始时他总是打不赢我,每每总会耍耍小脾气。随着不断的练*,儿子的打球技术越发进步神速,我总是被他5:11打败,他也神气极了。趁着这有利时机,我向他展开了随机教育:输不气馁,赢不骄傲,重在参与!同时也要向他学*这种钻劲,学一样本领就要一学到底,而不是如我这般碰碰这,摸摸那,遇到困难就退缩了,结果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在*时的生活中,我们许多**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事情,也是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的事情。可我们总是不以为然。而正处于接触社会的孩子,他们总是以美好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他们也有更加美好的愿望。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带有功利性的心态来要求孩子,也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把他们当做朋友,当做学生,甚至当做老师来不断地和孩子一起“成长”。如果我们只是从眼前关心孩子的物质需要和考试分数,不能从根本上理解甚至加以打击他们的愿望和要求,那只能扼杀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孩子的教育不可能全面发展。

  细细品味这本书,浅显的文字却将深刻的道理剖析得入木三分,读后非常受启发。好的教育方法可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所作为。通过这次学*,也感觉到以前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很多不到之处,今后会加以改正,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真诚的爱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3

  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二年级了,订《父母课堂》已经有好长时间了,家里书架上放着好几本。可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虽然每期都看,但看的不细致。直到今天,在春节的假期里我又重新阅读了一遍,这一次我又学到了许多知识。

  《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是《父母课堂》的记者采访*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的一篇访谈录,孙老师回答了几个记者提出的问题。在孙老师的回答中有一段话使我感觉非常及时。那就是当记者问孙老师:家庭教育需要科学的方法,方法很多,哪些比较重要呢?孙老师回答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至少有4点:

  1.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2.教子成功从培养良好*惯做起;

  3.父母身教重于言教;

  4.让孩子在体验中和群体中长大。”

  孙老师所提出的四点方法使我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回想起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忽略了太多,特别是尊重孩子。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做为母亲我也付出了很多,但也给孩子制造了许多压力,特别是在孩子上学以后。因为需要打理自己的生意,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早出晚归,根本就顾不上和孩子交流了。孩子算是很乖的了,他没有跟我提要求,学*也算过得去,也没有淘气,但是他经常会和我说起学校发《父母课堂》了,老师要求写读后感。我也知道这本杂志很好,于是也抽空读一下,可是由于每天要面对很多杂事,很多文章我也是一看而过,更不用说写出读后感了。直到前个阶段,工作不太忙了,我有点时间陪孩子了,他的一些*惯让我有点无法适应,但却不知如何改变。今天,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大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孩子需要的不是唠叨而是具体的帮助。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和孩子做深入的交流,更不用说具体的帮助了,所以造成现在我想尊重他的想法,但却不知他在想什么。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想我不会再错过和孩子一起的机会了,我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意,找了一份挣钱不多但有作息规律的工作,这样我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养成好*惯,也就可以一起快乐的生活。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4)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汇总二十篇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1

  我读了《起长大的玩具》这本书,觉得这本书马的太好了!书里面有我喜欢的故事有。

  《白马黑马》这本书讲的是大白马生了一匹小黑马,小黑马长大了!他也帮牧羊人放羊!而旦他很仔细的`看整整一夜都没停!。

  天放晴了!朝霞闪现在小黑马身体,他变成了匹小枣红马了!一夜!满天星光闪闪!

  忽然,小黑马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他走去一看!发现一只狼,他“咴咴咴”一叫,扬起前蹄把野狼踩死了。

  天上的星里看的仔仔细细的,它们都夸小!黑马很勇敢,有许多许多的星星还纷纷飘落在他的身上!就像很多很多的宝石!牧人们看见又说小黑马又变漂亮了。他变成了亮金金的金马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外表不是最重要的。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2

  我读了《一起长大的玩具》这本书之后,不得不说还挺有趣的,虽然里面有很多特别有意思的故事,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我的冬蝈蝈》。

  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养了一只冬蝈蝈的经历,通过故事我觉得冬蝈蝈生命太短暂,只有仅仅一个冬天的.时间。但在它短暂的生命里,通过歌声给人们在冬天带来了夏天般的温暖。它活的很乐观,每一天都在开开心心的唱歌,没有一天是烦恼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要每一天都珍爱生命,像冬蝈蝈一样每一天都要过得有意义!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3

  通过阅读《一起长大的玩具》,我明白了玩具是一种经历、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段历史……玩具伴随我们成长。我最爱的玩具是芭比娃娃,我喜欢她大大的眼睛,金色的.头发,我喜欢给她梳漂亮的发型,做好看的衣服和装饰品,我难受的时候,我对她说悄悄话,她带给我温暖,是我的好朋友。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4

  最*读了《一起长大的玩具》一书,这是一本金波爷爷笔下的回忆童年趣事与玩具的书。如"猪蹄儿灯"、"泥泥狗"、"抽陀螺"、"兔儿爷"是金爷爷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它们伴随着金爷爷度过了愉快自由的童年。金波爷爷玩"猪蹄儿灯"最大的乐趣不是在于它的结果玩的有多开心,而是自制的过程,这件事正好与我们课本中《钓鱼》一课的道理相同。"泥泥狗"总能认他浮想联翩沉浸在古老神话传说之中。在1945年,一开始的"抽陀螺"不知是谁把它改编成了"抽汉奸",鞭子抽的越响,越有力,就非常解气。而"兔儿爷"带给金爷爷的快乐是独一无二,其他玩具不可替代的,所以这份快乐一直陪伴着金爷爷。

  玩具在我们成长中扮演着一个角色,陪伴我们快乐成长,给我们带来乐趣。它还能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我们的心更加清澈明朗,自己动手做的更为珍贵。

  所以,我们好好珍惜身边美好的事物,享受快乐的童年吧!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5

  在这个“超长假期“里,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就是和女儿一起读书、上网课。*时忙工作,总觉得陪她读书浪费时间,心也总静不下来。这次,正好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消磨,于是,我们参考课本推荐书目,一本一本的细细品读开来。

  这次我先来介绍《一起长大的玩具》这本书吧。

  人们小的时候,总是离不开玩具。金波爷爷的《一起长大的玩具》,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精神上的回归童年,在重温童年的.快乐,同时也在思考中重新认识那些有趣的玩具和游戏。抽陀螺、兔儿爷、泥泥狗、脸谱、鸡毛……

  刚读到目录,女儿就嘟着嘴说,这些玩具她一个也没有见过,鸡毛也能算玩具?想想也是,称霸当代儿童玩具世界的非电子产品莫属!他们这个年代哪有机会玩陀螺玩鸡毛啊?我笑笑不语,示意她接着往下看。

  “你知道什么是老鸹枕头和会走动的红玛瑙吗?”她想了想,摇摇头。“老鸹就是乌鸦,乌鸦睡觉也需要枕头吗?红玛瑙我倒是见过,可这会走动的红玛瑙又是什么呢?”我自言自语,也一脸疑惑的表示不懂。女儿一下就来了兴趣,翻到“老鸹枕头”认真的朗读起来。

  “老鸹就是乌鸦,老鸹枕头其实是一种石头,有两寸来长,圆柱形的,很光滑。”“天傍黑的时候,把老鸹枕头悄悄放在屋外窗台上,等天黑了,老鸹就来叼了。”女儿津津有味的读着,边读边问:“妈妈,这和牙仙子的故事有点像啊!

  我们把掉了的乳牙放在枕头下,晚上牙仙子就会来把它收走!”我微笑着点头。

  你看,这就是读书的乐趣。晚上,女儿在金波爷爷编织的童话梦里甜甜的睡了。梦里,我仿佛也回到小时候,和伙伴一起抽陀螺、踢毽子……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6

  这学期我读了一本童话故事,叫做《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完之后我感觉这是一本优美的书,很多故事都令我非常感动,我非常喜欢的本书!

  其中我最喜欢《一只蓝鸟和一颗树》,因为这篇文章让我非常感动,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蓝鸟找到一粒种子,种在地上,后来长成了一颗小树。春天蓝鸟来看望小树的时候,赞美它的树叶很青翠,歌颂它的生命力。小树很高兴!夏天,秋天蓝鸟都会去看望它。冬天到了,小树知道蓝鸟去过冬了,于是它有点伤心。可是蓝鸟并没有去过冬,而是飞回来看它,并且问它我可以在这里盖个巢吗?小树看它回来了,十分感动。从此以后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蓝鸟都不离开小树。这以后,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它们都在一起。最后蓝鸟没有走,美好的春天也没有走!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被蓝鸟和小树的`友谊深深地感动了。我以后也会好好的对待我的好朋友的!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7

  上学没过几周,老师就发了一本叫《一起长大的玩具》的书,当时我觉得是关于玩具的,因为书名里有玩具两个字。

  我回到家打开这本书,有关于动物的,有关于植物的当我阅读到21页《一只蓝鸟和一颗树》的时候,深深吸引了我。因为蓝鸟把种子种在山丘上,不管是春夏秋冬,蓝鸟都会去看它的树,蓝鸟说过它喜欢树的`花朵、叶子、生命。

  读完这篇文章,我差点哭了,蓝鸟这样做小树一定很感动。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8

  这学期我读了一本童话故事,叫做《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完之后我感觉这是一本优美的书,很多故事都令我非常感动,我非常喜欢的本书!

  其中我最喜欢《一只蓝鸟和一颗树》,因为这篇文章让我非常感动,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蓝鸟找到一粒种子,种在地上,后来长成了一颗小树。春天蓝鸟来看望小树的时候,赞美它的树叶很青翠,歌颂它的生命力。小树很高兴!夏天,秋天蓝鸟都会去看望它。冬天到了,小树知道蓝鸟去过冬了,于是它有点伤心。可是蓝鸟并没有去过冬,而是飞回来看它,并且问它我可以在这里盖个巢吗?小树看它回来了,十分感动。从此以后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蓝鸟都不离开小树。这以后,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它们都在一起。最后蓝鸟没有走,美好的春天也没有走!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被蓝鸟和小树的.友谊深深地感动了。我以后也会好好的对待我的好朋友的!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9

  我读了《起长大的玩具》这本书,觉得这本书马的太好了!书里面有我喜欢的故事有。

  《白马黑马》这本书讲的是大白马生了一匹小黑马,小黑马长大了!他也帮牧羊人放羊!而旦他很仔细的'看整整一夜都没停!。

  天放晴了!朝霞闪现在小黑马身体,他变成了匹小枣红马了!一夜!满天星光闪闪!

  忽然,小黑马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他走去一看!发现一只狼,他“咴咴咴”一叫,扬起前蹄把野狼踩死了。

  天上的星里看的仔仔细细的,它们都夸小!黑马很勇敢,有许多许多的星星还纷纷飘落在他的身上!就像很多很多的宝石!牧人们看见又说小黑马又变漂亮了。他变成了亮金金的金马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外表不是最重要的。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10

  我看了《一起长大的玩具》后,我最喜欢的是里面《大树城堡》这篇故事。

  《大树城堡》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叫阿木的人,他砍了一棵小树做了一个小板凳。可是很快小板凳周围长了绿叶,一直长啊长啊,最后变成了一座大树城堡。动物们都住进城堡里,阿木很羡慕这些小动物。有一天阿木鼓起勇气向大树城堡走去,阿木看到了大象,跟他大象说他想当大树城堡的警卫。大象就跟小动物们讨论后,大家都同意让阿木留下来,可是这时候城堡里传来一个很大的声音说不同意阿木留下来。原来是大树城堡在说话,大树城堡说它是阿木砍树后形成的。动物们都看着阿木,阿木知道自己错了,不应该砍伐树木,破坏大自然。他要给大树城堡和里面的.小动物们当警卫,还要每年种一百棵树,小动物们也原谅了阿木。

  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不能乱砍树,我们还要多植树。这样我们和小动物们才有一个美丽的家园。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11

  读完《一起长大的玩具》之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雪人》。

  里面的`“我”每年都能堆雪人让我羡慕极了。我从来没堆过雪人呢!后来他又堆出了不会融化的雪人这更让我羡慕了。他把一个红的像心一样的苹果放在胸前感觉到心跳之后,一直放在胸前,等堆完雪人之后,就把红苹果放进了雪人的身体里。

  读完后我也好想回老家堆一个不会融化有心跳的雪人,可以好好地跟它一起玩耍。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12

  我读了《起长大的玩具》这本书,觉得这本书马的太好了!书里面有我喜欢的故事有。

  《白马黑马》这本书讲的是大白马生了一匹小黑马,小黑马长大了!他也帮牧羊人放羊!而旦他很仔细的看整整一夜都没停!。

  天放晴了!朝霞闪现在小黑马身体,他变成了匹小枣红马了!一夜!满天星光闪闪!

  忽然,小黑马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他走去一看!发现一只狼,他“咴咴咴”一叫,扬起前蹄把野狼踩死了。

  天上的星里看的仔仔细细的,它们都夸小!黑马很勇敢,有许多许多的`星星还纷纷飘落在他的身上!就像很多很多的宝石!牧人们看见又说小黑马又变漂亮了。他变成了亮金金的金马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外表不是最重要的。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13

  我读了《一起长大的玩具》这本书之后,不得不说还挺有趣的,虽然里面有很多特别有意思的故事,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我的冬蝈蝈》。

  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养了一只冬蝈蝈的经历,通过故事我觉得冬蝈蝈生命太短暂,只有仅仅一个冬天的时间。但在它短暂的生命里,通过歌声给人们在冬天带来了夏天般的温暖。它活的很乐观,每一天都在开开心心的唱歌,没有一天是烦恼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要每一天都珍爱生命,像冬蝈蝈一样每一天都要过得有意义!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14

  最*读了《一起长大的玩具》一书,这是一本金波爷爷笔下的回忆童年趣事与玩具的书。如"猪蹄儿灯"、"泥泥狗"、"抽陀螺"、"兔儿爷"是金爷爷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它们伴随着金爷爷度过了愉快自由的童年。金波爷爷玩"猪蹄儿灯"最大的乐趣不是在于它的结果玩的有多开心,

  而是自制的过程,这件事正好与我们课本中《钓鱼》一课的道理相同。"泥泥狗"总能认他浮想联翩沉浸在古老神话传说之中。在1945年,一开始的"抽陀螺"不知是谁把它改编成了"抽汉奸",鞭子抽的越响,越有力,就非常解气。而"兔儿爷"带给金爷爷的快乐是独一无二,其他玩具不可替代的,所以这份快乐一直陪伴着金爷爷。

  玩具在我们成长中扮演着一个角色,陪伴我们快乐成长,给我们带来乐趣。它还能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我们的心更加清澈明朗,自己动手做的更为珍贵。

  所以,我们好好珍惜身边美好的事物,享受快乐的童年吧!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15

  上学没过几周,老师就发了一本叫《一起长大的玩具》的书,当时我觉得是关于玩具的,因为书名里有玩具两个字。

  我回到家打开这本书,有关于动物的,有关于植物的当我阅读到21页《一只蓝鸟和一颗树》的时候,深深吸引了我。因为蓝鸟把种子种在山丘上,不管是春夏秋冬,蓝鸟都会去看它的树,蓝鸟说过它喜欢树的花朵、叶子、生命。

  读完这篇文章,我差点哭了,蓝鸟这样做小树一定很感动。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16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一起长大的玩具》,这本书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陈先云编写。

  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有趣的玩具和游戏,比如泥泥狗、抽陀螺、兔儿爷等,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很多快乐。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战胜自己是一种快乐",一个走在湖岸上都担心会跌进水里,很怕水的孩子,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能在水中可以自由自在的游动了。

  玩具和游戏会伴随着我们每个小朋友长大。它们不仅带给我们很多欢乐而且可以开发智力,玩中学知识。小时候我最喜欢玩的.玩具是拼图,拼图它可以考验一个人的耐心、细心。当成功拼完一个成品时,心里有一种成就感。我们现在已经上三年级了,学*任务比较重,我们应该以学*为主,在休息之时可以玩一下玩具和游戏,做到脑逸结合。当学*和生活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的想办法,多鼓励自已。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样才会不断的战胜自己。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17

  我觉得金波的《一起长大的玩具》很有童趣,仿佛回到了童年一样,里面有很多的好词、好句和修词手法比如:当小树开花的时候蓝鸟就飞来看望它的小树了。“你还记得我吗?”蓝鸟问小树。“我怎么会忘记你呢,”小树很高兴,“是你把我种在这儿的呀!”(里面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我就不一一说出来了。)

  作者还写了一些被现代人所遗忘的玩具,有泥泥狗、兔儿爷……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兔儿爷,在兔儿爷这篇文章中作者清晰的写出了兔儿爷的样子,也写出了他们对兔儿爷的.喜爱,是别的玩具所替代不了的。

  这本书很有趣,我建议大家和我一起来读这本书。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18

  我觉得金波的《一起长大的玩具》很有童趣,仿佛回到了童年一样,里面有很多的好词、好句和修词手法比如:当小树开花的时候蓝鸟就飞来看望它的小树了。“你还记得我吗?”蓝鸟问小树。“我怎么会忘记你呢,”小树很高兴,“是你把我种在这儿的呀!”(里面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我就不一一说出来了。)

  作者还写了一些被现代人所遗忘的玩具,有泥泥狗、兔儿爷……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兔儿爷,在兔儿爷这篇文章中作者清晰的写出了兔儿爷的样子,也写出了他们对兔儿爷的'喜爱,是别的玩具所替代不了的。

  这本书很有趣,我建议大家和我一起来读这本书。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19

  这个暑假我每天坚持阅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收获颇丰,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一起长大的玩具》,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也金波爷爷的代表作。书中讲了有关很多玩具的故事,包含了《抽陀螺》《兔儿爷》《泥泥狗》《老鸹枕头》《蜗牛人》等。

  不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每种玩具的好玩之处,以及作者与这些玩具之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抽陀螺》。该书中讲到了抽陀螺是一种很简单的玩具,小孩子们都可以制作。第一步找来一块木头,再把它削成一寸高的木头,直径一寸多的圆柱形,然后再把下端削尖,尖端按一粒滚珠,陀螺就算大功告成了。再做一根又细又长的鞭子一圈一圈缠住陀螺的腰身,然后放在地上,用手轻轻按在陀螺顶端,用力一拉鞭子,陀螺就在地上不停旋转起来,再用鞭子不停抽打,越转得越快,真是好玩极了。

  作者还说自己当时抽打陀螺,是把它当做背叛中国的中国人的,所以用鞭子用力地去抽打它,有时候大人也过来抽打它几下,这种用力的抽打给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这些文字将儿童那勇敢、率真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猪蹄儿灯,泥泥狗等玩具。这些玩具是作者儿时的亲密伙伴,是他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这些玩具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我仍能从作者的笔下读出那份幸福与感动。

  读完《一起长大的玩具》,我知道了这些玩具代表着作者幸福而自由的纯真童年,更培育了作者美好的品德。玩游戏的过程也是塑造良好品质的学*过程,大家从玩中可以学会相互配合,礼让分享等良好品质。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20

  这个学期,匡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故事书《一起长大的玩具》,老师说我们每天完成作业后,可以读这本书,希望我们从书中主人公的故事学到一些东西。

  经过两周,书里的故事我已经读完了。我最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它的名字叫《火狐狸》。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面的老爷爷帮助小狐狸打跑了要吃掉它的.野猪,小狐狸在冬天帮老爷爷吹火苗让老爷爷取暖,这让我懂得我们要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而且作者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我以后可以把这些好词好句用到作文上。

  老师和妈妈常说,阅读很重要,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多读书,多学知识。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5)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汇总五篇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1

  牵着孩子的手,伴着孩子慢慢长大,是每一位家长最大的期盼。可是,现实会这样吗?不会,我们有太多的束缚,有时候,为了生活,我们会放弃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对孩子的陪伴。尤其,在农村里,很多家长为了家庭的以后,许多人都外出务工,将自己的孩子给家里的老人带着,只管不让孩子饿着,却不管其他方面的关心。这就是现在中国比较热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各界都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减少对一代人的伤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会发现,家长的陪伴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关于孩子成长的知识。正如常言道,大道理每一个人都会说,可是实践起来却是十分难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这就是人的常态,我们避免不了,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去做到完美,即使这真的很难,但是我们也会很努力去做。就好像,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害怕自己的孩子误入迷途,将孩子保护得密不透风,可是,他们忘记了,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自己,靠自己去这个世界中打拼,没有那些打磨,没有一些必要的经验,孩子以后的路该如何去走呢?这就是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忘记的。

  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些经验,对于一些新手父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作者的一些案例中,认识到自己父母以及自己身上的错误。你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在不知不觉中,你会觉得那就好像再说你自己一样。

  就比如,在《妈妈,你生气的样子真可怕》中,你会看到很多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情绪的讲解?我觉得很是有用,毕竟我自己的妈妈就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家长,然而,在每一天的熏陶中,我自己渐渐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虽然每一次,接受到妈妈的暴脾气时,我十分想要逃离的。我甚至害怕自己以后对自己的孩子也像母亲那样,那样的话,我觉得自己会像一个张牙舞爪的疯子。也许,当自己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形象在孩子眼中应该就像一个疯子吧,而且还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的疯子。

  对待孩子,作为家长,要学会很多的东西,毕竟,言传身教。正常言道,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无辜地充当了父母情绪的出气筒。母婴关系心理研究者李雪说:当你控制不住想要对孩子歇斯底里的时候,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自欺欺人:我这是教育孩子,为孩子好啊。另一个是自省:我的内心有很多愤怒痛苦需要被知觉,需要被疗愈,我也曾经被父母这样伤害,这是我们家族代代相传的业力,我愿意经由亲子关系认识自己,成长自己。家族的不幸轮回,且让我承担,且于我终结。

  这就是一些经验,虽然不能有彻彻底底地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虽然孩子成长的最终结果是让孩子成长,可是,让孩子少受一些来自家长的伤害,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2

  这是年前读的一本书,把当时写的读后感分享在这里。方便日后查阅。

  最*一段时间,我把《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读完了。因为之前读过李子勋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感觉很受益。所以,对这个作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再加上这本书读起来也不难,每部分内容也不算多。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总是能从问题中找到转机,让当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还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把心理学的内容穿**去,让家长了解到,这是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而减少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等我读完这亲子关系的36讲,看最后结语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的亲子教育的三原则。我很感慨,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那些内容,作者也基本是围绕这样的原则来展开论述的。这三个原则如下: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个原则让我想到了,我常听到,自己也常说的“关系大于一切”。有了关系,就有了信任,有了爱,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响力。第二个原则,让我很受启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我们也常常说试错体验,孩子很多时候是从错误中成长。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与其让孩子未来到社会上试错,自己无法应对,父母无法协助,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去试错,这样也能更早的成长。当然,这个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刻意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说,孩子现在试错了,未来到社会上就不会犯错了。第三个原则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文中是这样说的:“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论,还是自己的理论,都是持有开放的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也就是说,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可以奉为圣经的“教条”,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方向。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家庭有效的东西,对那个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的一个机会。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机会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3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上的负担,因为学*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4

  我认真的看完了这本书,并且真诚的推荐这本书给很多在亲子关系中有困扰的父母。

  这本书以互动的形式讲解了很多在亲子关系中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的案例。

  第一章:幼儿期心里烦转的任务应该是培养亲密依恋的亲子关系。

  第二章:孩子要和父母完成亲密的分离,并和父母形成稳定的情感交流与言语交流的模式。

  第三章:这个部分讲的是青春期,这是我最关注的一个章节。当然大部分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很多成长的烦恼,悲催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在这个阶段也同样面临父母生涯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个阶段。

  第四章:总结的是孩子成熟走上社会以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虽然我早已经过了那个年纪,孩子们也还没到那个时候。可是很多地方我看了觉得还是对自己非常的有启发。

  作为一个典型的比较焦虑的妈妈,我认为这本书的结语他讲的三个原则,对我来说非常的重要。很多道理*时我也懂,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有很多睿智的妈妈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么透彻的听到作者讲解原理、利害关系,更能帮助我在*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和冷静、不忘初心。

  作者强调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必须允许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犯他那个年龄的错误。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犯错误希望自己尽努力帮助他少走一些弯路,但是这样做的潜在危险,可能是孩子很少会有内心的冲突,去体验恐惧和焦虑,这样他反而可能失去自我成长的一个环境。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网络上很流传的故事:蝴蝶要经过出茧的挣扎,才会有一对强壮的翅膀美丽如画。旁边人的好心帮助,却让蝴蝶不能起飞。我是不是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面犯了很多这样好心的错误?

  我非常认同贯穿全书的亲子教育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很早以前我的.朋友就说过:管教如果不是基于亲密的关系,只会带来逆反。我特别认同这一点。关系糟糕的结果就是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所以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我明明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偏偏你这么不懂事,这么的逆反!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孩子的错,其实大人应该付更多的责任。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其实孩子远远比我们想得更有潜力。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迎来了一个更好、更强、更有能力的孩子。孩子在观察中学*,在错误中成长,信任和接纳才是最好的陪伴。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很多时候我教育孩子,恨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人生观都灌输给他们,总觉得听不听在你,讲不讲在我。无论如何我要尽到我一个做父母的责任。这个原则深深的提醒我:在以后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内心,而不要去简单服从于自己教育孩子的决心。

  读这种好的心理学亲子书就像在照一片神奇的镜子,我们一方面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今天的不足,一方面满怀希望和热情期待着明天的美丽。

  愿伱和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5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上的负担,因为学*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