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汇总五篇

首页 / 读后感 / |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1

  牵着孩子的手,伴着孩子慢慢长大,是每一位家长最大的期盼。可是,现实会这样吗?不会,我们有太多的束缚,有时候,为了生活,我们会放弃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对孩子的陪伴。尤其,在农村里,很多家长为了家庭的以后,许多人都外出务工,将自己的孩子给家里的老人带着,只管不让孩子饿着,却不管其他方面的关心。这就是现在中国比较热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各界都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减少对一代人的伤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会发现,家长的陪伴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关于孩子成长的知识。正如常言道,大道理每一个人都会说,可是实践起来却是十分难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这就是人的常态,我们避免不了,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去做到完美,即使这真的很难,但是我们也会很努力去做。就好像,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害怕自己的孩子误入迷途,将孩子保护得密不透风,可是,他们忘记了,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自己,靠自己去这个世界中打拼,没有那些打磨,没有一些必要的经验,孩子以后的路该如何去走呢?这就是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忘记的。

  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些经验,对于一些新手父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作者的一些案例中,认识到自己父母以及自己身上的错误。你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在不知不觉中,你会觉得那就好像再说你自己一样。

  就比如,在《妈妈,你生气的样子真可怕》中,你会看到很多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情绪的讲解?我觉得很是有用,毕竟我自己的妈妈就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家长,然而,在每一天的熏陶中,我自己渐渐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虽然每一次,接受到妈妈的暴脾气时,我十分想要逃离的。我甚至害怕自己以后对自己的孩子也像母亲那样,那样的话,我觉得自己会像一个张牙舞爪的疯子。也许,当自己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形象在孩子眼中应该就像一个疯子吧,而且还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的疯子。

  对待孩子,作为家长,要学会很多的东西,毕竟,言传身教。正常言道,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无辜地充当了父母情绪的出气筒。母婴关系心理研究者李雪说:当你控制不住想要对孩子歇斯底里的时候,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自欺欺人:我这是教育孩子,为孩子好啊。另一个是自省:我的内心有很多愤怒痛苦需要被知觉,需要被疗愈,我也曾经被父母这样伤害,这是我们家族代代相传的业力,我愿意经由亲子关系认识自己,成长自己。家族的不幸轮回,且让我承担,且于我终结。

  这就是一些经验,虽然不能有彻彻底底地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虽然孩子成长的最终结果是让孩子成长,可是,让孩子少受一些来自家长的伤害,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2

  这是年前读的一本书,把当时写的读后感分享在这里。方便日后查阅。

  最*一段时间,我把《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读完了。因为之前读过李子勋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感觉很受益。所以,对这个作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再加上这本书读起来也不难,每部分内容也不算多。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总是能从问题中找到转机,让当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还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把心理学的内容穿**去,让家长了解到,这是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而减少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等我读完这亲子关系的36讲,看最后结语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的亲子教育的三原则。我很感慨,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那些内容,作者也基本是围绕这样的原则来展开论述的。这三个原则如下: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个原则让我想到了,我常听到,自己也常说的“关系大于一切”。有了关系,就有了信任,有了爱,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响力。第二个原则,让我很受启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我们也常常说试错体验,孩子很多时候是从错误中成长。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与其让孩子未来到社会上试错,自己无法应对,父母无法协助,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去试错,这样也能更早的成长。当然,这个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刻意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说,孩子现在试错了,未来到社会上就不会犯错了。第三个原则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文中是这样说的:“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论,还是自己的理论,都是持有开放的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也就是说,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可以奉为圣经的“教条”,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方向。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家庭有效的东西,对那个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的一个机会。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机会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3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上的负担,因为学*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4

  我认真的看完了这本书,并且真诚的推荐这本书给很多在亲子关系中有困扰的父母。

  这本书以互动的形式讲解了很多在亲子关系中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的案例。

  第一章:幼儿期心里烦转的任务应该是培养亲密依恋的亲子关系。

  第二章:孩子要和父母完成亲密的分离,并和父母形成稳定的情感交流与言语交流的模式。

  第三章:这个部分讲的是青春期,这是我最关注的一个章节。当然大部分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很多成长的烦恼,悲催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在这个阶段也同样面临父母生涯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个阶段。

  第四章:总结的是孩子成熟走上社会以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虽然我早已经过了那个年纪,孩子们也还没到那个时候。可是很多地方我看了觉得还是对自己非常的有启发。

  作为一个典型的比较焦虑的妈妈,我认为这本书的结语他讲的三个原则,对我来说非常的重要。很多道理*时我也懂,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有很多睿智的妈妈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么透彻的听到作者讲解原理、利害关系,更能帮助我在*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和冷静、不忘初心。

  作者强调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必须允许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犯他那个年龄的错误。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犯错误希望自己尽努力帮助他少走一些弯路,但是这样做的潜在危险,可能是孩子很少会有内心的冲突,去体验恐惧和焦虑,这样他反而可能失去自我成长的一个环境。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网络上很流传的故事:蝴蝶要经过出茧的挣扎,才会有一对强壮的翅膀美丽如画。旁边人的好心帮助,却让蝴蝶不能起飞。我是不是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面犯了很多这样好心的错误?

  我非常认同贯穿全书的亲子教育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很早以前我的.朋友就说过:管教如果不是基于亲密的关系,只会带来逆反。我特别认同这一点。关系糟糕的结果就是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所以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我明明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偏偏你这么不懂事,这么的逆反!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孩子的错,其实大人应该付更多的责任。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其实孩子远远比我们想得更有潜力。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迎来了一个更好、更强、更有能力的孩子。孩子在观察中学*,在错误中成长,信任和接纳才是最好的陪伴。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很多时候我教育孩子,恨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人生观都灌输给他们,总觉得听不听在你,讲不讲在我。无论如何我要尽到我一个做父母的责任。这个原则深深的提醒我:在以后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内心,而不要去简单服从于自己教育孩子的决心。

  读这种好的心理学亲子书就像在照一片神奇的镜子,我们一方面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今天的不足,一方面满怀希望和热情期待着明天的美丽。

  愿伱和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5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上的负担,因为学*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汇总五篇(扩展1)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菁华3篇)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1

  《陪孩子长大》不仅是一本亲子读物,更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去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烦恼的良书。本书的作者李子勋凭着对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为线索,用一些贴切生动的个案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用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视角去解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怎样理解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灵,怎样给孩子适当的爱,怎样给孩子自由,保护他的创造力,怎样呵护自己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当然还得给孩子爱,同时别忘给他们自由。以李子勋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建立依恋关系。关系重于教育,句句是真理。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

  “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子勋提出的是一种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欣赏孩子我们就应当做到尊重孩子。

  欣赏孩子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2

  这是年前读的一本书,把当时写的读后感分享在这里。方便日后查阅。

  最*一段时间,我把《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读完了。因为之前读过李子勋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感觉很受益。所以,对这个作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再加上这本书读起来也不难,每部分内容也不算多。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总是能从问题中找到转机,让当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还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把心理学的内容穿**去,让家长了解到,这是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而减少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等我读完这亲子关系的36讲,看最后结语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的亲子教育的三原则。我很感慨,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那些内容,作者也基本是围绕这样的原则来展开论述的。这三个原则如下: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个原则让我想到了,我常听到,自己也常说的“关系大于一切”。有了关系,就有了信任,有了爱,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响力。第二个原则,让我很受启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我们也常常说试错体验,孩子很多时候是从错误中成长。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与其让孩子未来到社会上试错,自己无法应对,父母无法协助,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去试错,这样也能更早的成长。当然,这个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刻意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说,孩子现在试错了,未来到社会上就不会犯错了。第三个原则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文中是这样说的:“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论,还是自己的理论,都是持有开放的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也就是说,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可以奉为圣经的“教条”,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方向。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家庭有效的东西,对那个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的一个机会。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机会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3

  读完了李子勋写的《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对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亲子教育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的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针对这三个方面,作者解释,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家长读了许多教育孩子的书,结果书读的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敌似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只告诉孩子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在书本上活着,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思想、审美态度与世界观。

  在培养孩子的金钱观中,前期碰到我同事的儿子,今年刚上高一,有点追求名牌,买的鞋都是名牌的,上千元。最*买了一件防风衣,好像也花了1700多。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看李子勋的这本书,我明白了,在教育孩子对待金钱的观念上有两个技术,这两个技术用在初中以后的孩子身上非常有效。第一个技术是部分满足技术。比喻遇到孩子想买喜欢的东西,父母觉得比较贵,可以这样说:“好,你当然可以去买了,一定支持你,不过爸爸只能支持你20%或30%或者50%,其他你要自己去攒。”另一个技术叫延迟技术。很多孩子买东西很冲动,突然特别想买就开始磨父母,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反对,孩子就被挫败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要得到心理安慰,并不是真正渴望得到东西,他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思考的欲望。这个时间爸爸妈妈就要说:“虽然那个东西不错,我们也愿意给你买,但要等一等。”让孩子的欲望延迟一下,延迟对他的心里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假设孩子想得到一个东西又能等待的话,就说明他有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汇总五篇(扩展2)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五篇)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1

  孩子是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需要呵护才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排在最前面得环节,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就很重视这方面知识的吸取并尽可能好的运用在实践中。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到现在我也曾看过不少的育儿方面的书籍,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这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特别是书中的两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并与之产生共鸣。

  第一个观点就是“家长要学会表现无知”。家庭应该主动分享学会孩子的好奇,要学会表现出无知的状态。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会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或者一起看一本书,看到最后,我就会用孩子那种充满童趣和好奇的口吻故意问上几个问题,让她来做我的老师。孩子在那个时候就会很认真,感觉到很有“成就感”。记得有一次我问孩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什么,能告诉妈妈吗?孩子说她也不知道,于是我就表现出非常想知道的样子,她就把百科全书翻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告诉了我她的答案。趁机我就夸赞了她,并说以后还会经常请她帮我解决我不知道的问题。看得出她很开心。个人认为除了装无知、装傻,爸爸妈妈还要让权,所谓让权就是随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把权力交给孩子。*时在家的时候当我看到她的书桌很乱的时候为了锻炼她能自己整理的好*惯,我就故意说今天你的书桌你做主你想怎么整理就怎么整理,你是书桌的主人,一定要把它管理的好好的。孩子那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样子。在周末出去到某处游玩之前,我有时候就会对孩子说:“孩子,今天出去需要准备的东西我都不知道要带哪些,你能来做主吗?”孩子每一次都能表现出很乐意的样子。家长学会无知以后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和动力会大大提高,从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二个观点就是“孩子要学会感恩、敬畏、宽容”。一个能怀有“感恩”的人,就会懂得珍惜,懂得分享,懂得热爱生活。当父母付出了无尽的爱给孩子,收获的却是孩子的冷漠和自私时,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既吃惊又心寒:是谁让孩子变成这样的?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为此,爸妈们愿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然而,不少孩子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看成天经地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道感恩。为什么付出了爱却没有收到爱的回馈?我们作为父母也许该自我反省一下了。爱的付出也有讲究,“不求回报”的爱也并非都是好的。因此,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感恩。为此,在*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会不失时机的给孩子讲一些小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一些古诗,如“锄禾”,让她感到粮食来之不易,让她认识到能吃到这么美味的食物应该要感谢农民伯伯,感恩阳光和水还有空气;有时当孩子在喝着干净的水时,我会给她讲一些自来水生产的过程,让她认识到干净的卫生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感恩那些能让我们喝的上这些水的所有人。让孩子懂得感恩,我觉得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二是及时的表扬孩子。在孩子做了好事后,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动做的,不管他做得是否令人满意,父母都要发自肺腑地感谢他、赞扬他,那么孩子定会大受鼓舞。不管孩子为你做了什么,都要让孩子觉得“幸亏有我出手帮助,事情才会这么顺利”。父母由衷的肯定才是孩子关心他人的动力。

  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我们这一代父母是需要学*的,需要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陪孩子一起成长”是一本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的好书,为了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我将会好好研读下去。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2

  《陪孩子长大》不仅是一本亲子读物,更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去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烦恼的良书。本书的作者李子勋凭着对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为线索,用一些贴切生动的个案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用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视角去解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怎样理解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灵,怎样给孩子适当的爱,怎样给孩子自由,保护他的创造力,怎样呵护自己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当然还得给孩子爱,同时别忘给他们自由。以李子勋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建立依恋关系。关系重于教育,句句是真理。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

  “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子勋提出的是一种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欣赏孩子我们就应当做到尊重孩子。

  欣赏孩子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3

  读完了李子勋写的《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对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亲子教育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的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针对这三个方面,作者解释,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家长读了许多教育孩子的书,结果书读的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敌似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只告诉孩子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在书本上活着,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思想、审美态度与世界观。

  在培养孩子的金钱观中,前期碰到我同事的儿子,今年刚上高一,有点追求名牌,买的鞋都是名牌的,上千元。最*买了一件防风衣,好像也花了1700多。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看李子勋的这本书,我明白了,在教育孩子对待金钱的观念上有两个技术,这两个技术用在初中以后的孩子身上非常有效。第一个技术是部分满足技术。比喻遇到孩子想买喜欢的东西,父母觉得比较贵,可以这样说:“好,你当然可以去买了,一定支持你,不过爸爸只能支持你20%或30%或者50%,其他你要自己去攒。”另一个技术叫延迟技术。很多孩子买东西很冲动,突然特别想买就开始磨父母,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反对,孩子就被挫败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要得到心理安慰,并不是真正渴望得到东西,他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思考的欲望。这个时间爸爸妈妈就要说:“虽然那个东西不错,我们也愿意给你买,但要等一等。”让孩子的欲望延迟一下,延迟对他的心里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假设孩子想得到一个东西又能等待的话,就说明他有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4

  读了陶海彪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书,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有着一双永远充满好奇的眼睛。作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如果你勤劳,孩子就勤快;如果你热情,孩子就大方;如果你主动,孩子就积极;如果你礼貌,孩子就学会了尊重……孩子的头脑就是一张白纸,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反映在孩子身上。所以,你必须用心,必须极为慎重。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

  良好的*惯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书中指出好*惯是从小培养的;两代人要互相学*共同成长;孩子在幼儿阶段养成爱读书的*惯,那是终身受益的,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

  书中特别提到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好好布置一下家里的阅读环境,要尽可能让书籍伸手可及,如孩子的床头柜上,床前放一个放满图书的书报袋,在书房里为他精心布置一个让他可以自由阅读的角落。精心挑选一些他喜欢的幼儿图书。如:《昆虫记》、《动物百科》、《十万个为什么》、《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海底两万里》等等好多好多不同类型的书。同时还注重创设轻松的精神氛围,在阅读之前,我有意识地使用信任孩子的语言,这会帮助他们对阅读本身产生神奇的持久的热情。

  细细品味这本书,浅显的文字却将深刻的道理剖析得入木三分,读后非常受启发。总之,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作为教师要寻找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也许等来的就是成功!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5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上的负担,因为学*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汇总五篇(扩展3)

——《和妈妈一起长大》读后感 (菁华3篇)

《和妈妈一起长大》读后感1

  一提起“妈妈”这个词,我立刻就会想到,慈爱、伟大、无私奉献、严厉。可是看完这篇小说以后,我对妈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会撒娇的妈妈,她像妹妹一样需要照顾,她像朋友那样可以交往,不再是管好孩子温饱,整日地喋喋不休的教育孩子的那个样子。她会在你面前哭,要你来哄她,也会像朋友一样不高兴时和你翻脸,能和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长大的妈妈。

  书中艾纳纳的妈妈就像是她的姐妹,朋友。有时会向艾纳纳撒娇得到她想要的东西,有时会把自己的秘密告诉艾纳纳要她分享,有时需要艾纳纳的帮助才能做好自己的事。可艾纳纳却十分享受这份感觉,因为在这个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社会中,长辈的过分关爱让我们有时变得很自私,有个像妹妹一样来照顾的妈妈,会让我有种姐姐的责任感,有个向朋友一样妈妈我不会觉得孤独。

  我的妈妈有时也像艾妈妈那样,我们会一起在画纸上涂鸦,一起在网上养宠物,一起比赛看谁的溜溜球玩的好,每天放学的第一件事我就会想到妈妈,迫不及待的把今天发生的每一件事告诉她,与她分享其中的快乐与烦恼,那时候我觉得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有时候她会为了更好的照顾我放下自己,牺牲很多,那时候我觉得她是最好的妈妈。

  所以,我从心里感谢我的妈妈,也为有个这样的妈妈感到高兴和快乐,我喜欢我的妈妈。

《和妈妈一起长大》读后感2

  最*,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和妈妈一起长大》。

  这本书的作者叫庞婕蕾,她写过《莫利的假期》、《我会想念你》、《橘子味的夏天》、《最好的尾巴》等三十多本书呢!

  在书的封面上画着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在晶莹透亮的冰面上滑冰,就像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这美好的画面就已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主人公艾纳纳和她的妈妈如何一起长大的。以前,她的妈妈总爱打扮,恨不得整天都去商场逛街、购物,可是有一天艾纳纳的婆婆生病住院了,她的妈妈不得不承担起家务。从那天起,她的妈妈不再逛街、购物,有空还会带着艾纳纳参观民工子弟学校,为他们捐书......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的.妈妈。以前我妈妈也不会做饭烧菜。有一次,只有我和妈妈两人在家,“妈妈,我们晚上吃什么?”我问道。妈妈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自己做。菜做好了,妈妈皱着眉毛端着菜摆到餐桌上,不高兴地说:“土豆丝好像有点焦,麻婆鸭血豆腐水太多,菊叶蛋汤有点咸......”我听了,立刻用筷子夹起它们放进嘴里,“嗯,土豆丝真香!麻婆鸭血豆腐是我的最爱!菊叶蛋汤真好喝!”妈妈听了,脸上笑开了花:“妈妈下次一定再努力!”吃完饭,妈妈就去打扫厨房、客厅和卫生间,我就负责整理收拾房间。我们一起劳动,不一会儿,家里变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后来,我们靠在沙发上,美滋滋地看着整洁明亮的房间,享受着我们的劳动成果。从那天以后,妈妈常常会做菜给我们吃,不仅味道棒,而且会创新!

  原来,不仅仅只有小孩子在长大,大人也不例外,妈妈也在长大!谁都会长大!

  我爱妈妈,妈妈爱我,我很享受和妈妈一起长大的快乐,我们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和妈妈一起长大》读后感3

  最*,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和妈妈一起长大》。

  这本书的作者叫庞婕蕾,她写过《莫利的假期》、《我会想念你》、《橘子味的夏天》、《最好的尾巴》等三十多本书呢!

  在书的封面上画着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在晶莹透亮的冰面上滑冰,就像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这美好的画面就已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主人公艾纳纳和她的妈妈如何一起长大的。以前,她的妈妈总爱打扮,恨不得整天都去商场逛街、购物,可是有一天艾纳纳的婆婆生病住院了,她的妈妈不得不承担起家务。从那天起,她的妈妈不再逛街、购物,有空还会带着艾纳纳参观民工子弟学校,为他们捐书……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的妈妈。以前我妈妈也不会做饭烧菜。有一次,只有我和妈妈两人在家,“妈妈,我们晚上吃什么?”我问道。妈妈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自己做。菜做好了,妈妈皱着眉毛端着菜摆到餐桌上,不高兴地说:“土豆丝好像有点焦,麻婆鸭血豆腐水太多,菊叶蛋汤有点咸……”我听了,立刻用筷子夹起它们放进嘴里,“嗯,土豆丝真香!麻婆鸭血豆腐是我的最爱!菊叶蛋汤真好喝!”妈妈听了,脸上笑开了花:“妈妈下次一定再努力!”吃完饭,妈妈就去打扫厨房、客厅和卫生间,我就负责整理收拾房间。我们一起劳动,不一会儿,家里变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后来,我们靠在沙发上,美滋滋地看着整洁明亮的房间,享受着我们的劳动成果。从那天以后,妈妈常常会做菜给我们吃,不仅味道棒,而且会创新!

  原来,不仅仅只有小孩子在长大,大人也不例外,妈妈也在长大!谁都会长大!

  我爱妈妈,妈妈爱我,我很享受和妈妈一起长大的快乐,我们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汇总五篇(扩展4)

——《和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读后感 (菁华3篇)

《和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读后感1

  作为一名大班幼儿的家长,对于孩子即将踏入小学的校门,我的心情既欢喜又忧虑。欢喜的是孩子逐渐长大,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一方面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其自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忧虑的是随着角色的转变,肯定会迎刃而来很多问题,如: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能否和同学之间相处融洽,会不会贪玩,能不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还有一个最大的担心,就是怕孩子成绩不好、学*跟不上,然后让其失去学*的动力、缺乏自信。

  11月2日晚,通过幼教三六五*台收看了朱水莲老师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让我感受颇多,朱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她所讲述的内容正是我们很多家长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通过这次讲座的学*,我有以下感悟:

  一是要帮助孩子定位好角色,告诉孩子,你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其知道在小学里,可能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有很多科学需要自己去发掘和探索,要多说鼓励的话,让孩子对上小学充满期待;也可以带孩子去小学看一看,让孩子提前感受小学的校园乐趣和学*氛围。

  二是要帮助孩子调整好作息时间,一个好的学*和生活*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而这个*惯与我们家长有很大关系,由于工作性质和压力的关系,有些家长养成经常熬夜的*惯,殊不知这对于一个幼小心灵的成长带来很多模仿可能,为此,作为家长,首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身作则做示范,其次要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度过每一个美妙的梦乡,不要被外界嘈杂的声响干扰,这样才能让孩子第二天充满精力的去面对学*和玩乐。

  三是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惯,上了小学意味着孩子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集体,原先的*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衡,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在新的集体学*与生活中,与很多小朋友接触和交往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摩擦和矛盾,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和生活,所以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与宽容,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遇到困难自己解决,遵守班级的纪律,关心和爱护集体。

  四是要养成整理的*惯,在此次讲座中,朱老师着重提到要帮助孩子养成这个好*惯,每天提醒孩子,晚上睡觉前先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放好作业本、第二天要用的课本以及每天必须的文具。

  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父母的忧虑和担心不但对自身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也会间接的影响到孩子的身心与情绪,所以说家长和孩子都要摆正心态,提前做好孩子幼小衔接的一些准备工作,让孩子能顺利的进入小学的教育。

《和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读后感2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这种高压状态。

  这些年衍生的新鲜词汇和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亲子园,幼小衔接,托管班,辅导班层出不穷。

  个人内心是排斥这些的,想给孩子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可是一想到成年后是否会有更顺遂如意的人生,孩子会不会埋怨我小时候没有让他学会的更多,心里便忐忑焦灼不安。

  读了这本书,卸掉了心中的大石。

  这里所说的幼小衔接,不是去上几个月的学前过度课程,也不是强制灌输孩子太多的小学课本知识,而是从心灵上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区分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这是一小段关键的人生路,有了家长们心灵上的陪伴,孩子会走的更稳更好。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注重的是教与养的齐头并进,小学则是教占主导。在幼儿园中,活动多以游戏为主,小学大多是课堂式教学。

  在这里重点强调了一个“零起点”教学。“零起点”不是机械的认为学校“零起点”教育就是让孩子可以“零准备”入学。家长需要适当的给孩子做些学*准备,建立学*的兴趣。比如用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让孩子轻松掌握一些简单的字和数数。如果孩子不喜欢,就不要强制完成。任何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且很难消除。

  孩子上学后时间会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据,因此,好的学*方法至关重要。教给孩子如何管理时间,比不停地催促孩子被动的完成作业要高明的多。

  配合这一点,还需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天的学*和生活。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每天因为磨蹭,作业做到很晚,那么第二天都会缺觉,上课无法集中精神,总是打瞌睡。回过头来,不知道讲的新内容是什么,做作业又十分的吃力,最后又会到很晚。这样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后作业拖拉不说,成绩也提高不了。

  最后再谈一点深有体会的。如何辅导孩子做作业。现在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在孩子放学后辅导孩子功课,不论是默写也好,朗诵也罢。其实,从一年级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检查孩子的字迹是否端正。在作业完成后,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不要具体指出错误之处,说出大体范围即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纠正,鼓励孩子自己更正错误。

  还有很多好的方法和教育理念本书中都有体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亲,可以一起来看看,我很高兴能在孩子上小学前读到此书,少走一些弯路。

  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读后感3

  今天到新华书店查阅课题研究资料,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和课题紧密相关的书籍《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于是坐下来漫不经心的读起来,也许里面有自己需要的“黄金”,试试看。可是一睹这本书的芳容,我还是醉了。

  《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是付*老师著作,它展示了一位好爸爸用心陪孩子一起渡过幼小衔接关键时期的心路历程。付*老师通过自己的女儿伊伊的亲身经历,把教育学,心理学融入真实的案例之中,这是一本适合年轻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全书共分六部分:

  一、幼小衔接,绕不过的一道坎。

  二、充分准备,才能有效衔接。

  三、养好*惯,才能顺利衔接。

  四、提升能力,才能自信衔接。

  五、塑造性格,才能开心衔接。

  六、迈入小学,才能关键衔接。

  每一篇文章,有案例有方法,方法新颖,超乎想象。其中最吸引的要数《别让孩子伤在分数上》。

  《别让孩子伤在分数上》案例是作者的女儿伊伊刚刚升入小学不到一个月,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刚及格。然后付老师对孩子的测试失利分析原因,找到一是试卷中大部分错的题目是本来孩子掌握好了的,由于没有经历过考试,缺乏答题技巧紧张造成的;二是查找到考试中暴露的问题,如:做题慢。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后,第二次考试取得了一个好成绩。但随之陆续而来的英语、语文小测验,在班上位居中等,付*老师结合三次考试成绩分析,找到一个导致伊伊不够优秀的共性问题——答题过程粗心,可以做对的题目都出错了,丢了不少分,然后又进行分类:一类粗心,提醒避免出现类似错误;二是没有掌握问题。通过讲解练*,最终伊伊拿回了100分的卷子。

  付*老师提出问题——究竟如何面对考试和分数?,同时给出我们各位家长的建议是:

  一、态度比结果重要(成绩并不重要,但试卷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很重要);

  二、进步比分数重要(纵向比较孩子成绩,发现错误和原因,找到进步和变化);

  三、成长比成绩重要(快乐成长和优异成绩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付老师确实是一位好爸爸,面对孩子每次的考试能做好细致的分析并找到相对应的补救方法。对待孩子的分数现实生活中无非有三种家长:

  一、无关紧要,马马虎虎。

  这些家长认为一年级课程那么简单,考的好不好都代表不了什么。我只要努力赚钱,给孩子最好的物质保障就欧克了。这样的孩子不能被引起重视,孩子丧失自我存在感,长期的恶性循坏使得成绩一直不好,等到高年级开始重视,已经晚了。

  二、只注重分数,不看过程的家长。

  有些家长不坚守过程,只要一看到试卷上的分数,就火冒三丈。从来不关心孩子努力的过程,不分析失败原因,只拿分数和其他的孩子进行比较,埋怨孩子指责孩子。所以惹得自己“一身骚”,孩子挨批受打,最后两败俱伤。长此以往家长经常“火山喷发”,孩子短暂性“压力山大”。若干天后所有的工作一切回归原位。

  三、和谐家长,就是换位思考的家长。

  他们陪同孩子一起接受失败,一起陪孩子查找原因,在考试后机智应对,为有更大进步的家长,就像付老师一样。

  我看到这篇文章感触极深,因为我就是上面例举的第二种家长,面对成绩“暴跳如雷”事后“安然无忧”的家长。孩子的成绩失败,导致没有自信心,作为妈妈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次考试都是看分数,总是以没有时间帮助孩子分析为理由,一次一次放纵了孩子的学*,才导致孩子成绩的失败。我好恨我自己,就是补*班能换回来“家长的陪伴”,能弥补孩子心中的“失落”吗?如此孩子还是很听话,在我的命令下“成方成圆”,我没有顾忌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自卑、压抑。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今后一定改变自己的育儿方法,多陪孩子,多关注孩子,多鼓励孩子。

  分数和考试是每个求学路上的人都逃脱不了的法咒,“分分,学生的**”同样“分分,老师的法宝”。不管我们的'子女今后在择校还是工作,无疑选择的筹码就是成绩。作为妈妈,我好可怜那些低分数的孩子,他们也努力,他们也付出,他们因为分数低不敢和同伴玩耍,他们因为分数低失去了老师的宠爱,他们因为分数低而不敢和无理的家长讨价还价,我想象着“如果有一种只求知,而不测试”的教育之路那该多好。

  最后,我想用付*老师的一段话来结束,“从迷糊到清晰,从懵懂到明白——一小段关键的人生路,心灵陪伴,让孩子走得更稳更远”,以此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阅历,感恩生命中遇到了付老师,给我照亮了前进的教育之路。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汇总五篇(扩展5)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菁华3篇)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1

  这是年前读的一本书,把当时写的读后感分享在这里。方便日后查阅。

  最*一段时间,我把《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读完了。因为之前读过李子勋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感觉很受益。所以,对这个作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再加上这本书读起来也不难,每部分内容也不算多。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总是能从问题中找到转机,让当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还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把心理学的内容穿**去,让家长了解到,这是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而减少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等我读完这亲子关系的36讲,看最后结语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的亲子教育的三原则。我很感慨,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那些内容,作者也基本是围绕这样的原则来展开论述的。这三个原则如下: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个原则让我想到了,我常听到,自己也常说的“关系大于一切”。有了关系,就有了信任,有了爱,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响力。第二个原则,让我很受启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我们也常常说试错体验,孩子很多时候是从错误中成长。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与其让孩子未来到社会上试错,自己无法应对,父母无法协助,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去试错,这样也能更早的成长。当然,这个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刻意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说,孩子现在试错了,未来到社会上就不会犯错了。第三个原则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文中是这样说的:“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论,还是自己的理论,都是持有开放的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也就是说,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可以奉为圣经的“教条”,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方向。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家庭有效的东西,对那个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的一个机会。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机会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2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上的负担,因为学*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3

  这是年前读的一本书,把当时写的读后感分享在这里。方便日后查阅。

  最*一段时间,我把《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读完了。因为之前读过李子勋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感觉很受益。所以,对这个作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再加上这本书读起来也不难,每部分内容也不算多。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总是能从问题中找到转机,让当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还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把心理学的内容穿**去,让家长了解到,这是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而减少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等我读完这亲子关系的36讲,看最后结语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的亲子教育的三原则。我很感慨,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那些内容,作者也基本是围绕这样的原则来展开论述的。这三个原则如下: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个原则让我想到了,我常听到,自己也常说的“关系大于一切”。有了关系,就有了信任,有了爱,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响力。第二个原则,让我很受启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我们也常常说试错体验,孩子很多时候是从错误中成长。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与其让孩子未来到社会上试错,自己无法应对,父母无法协助,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去试错,这样也能更早的成长。当然,这个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刻意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说,孩子现在试错了,未来到社会上就不会犯错了。第三个原则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文中是这样说的:“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论,还是自己的理论,都是持有开放的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也就是说,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可以奉为圣经的“教条”,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方向。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家庭有效的东西,对那个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的一个机会。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机会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汇总五篇(扩展6)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菁华5篇)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1

  《金波讲故事》好像也叫《一起长大的玩具》。总之,不用管这些了,我觉得这本书特别有意思。而且很美,比如说它在自然之歌上写道:“巍峨绵延的群山,回环曲折的流水,婀娜多姿的植物,神秘迷人的.日月星辰……”

  看!里面有好多我没见过的词语呢。

  这也许是金波爷爷小时候看到的情景吧。

  我最喜欢的一章叫《我的冬蝈》。这一章特别长,算得上是章节里最长的了,足足有二十三页了,但是我还是看完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金波和冬蝈蝈的故事。他每天都给冬蝈蝈喂食,听蝈蝈鸣叫,一听,就有一种真实感,画面感。

  那夜里,金波养的蝈蝈好像真的叫了起来。嗯,我听的真真切切,那小小的声音。

  我一直有个问题,就是金波为什么喜欢养蝈蝈?

  也许是金波的快乐吧。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2

  这学期我读了一本童话故事,叫做《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完之后我感觉这是一本优美的书,很多故事都令我非常感动,我非常喜欢的本书!

  其中我最喜欢《一只蓝鸟和一颗树》,因为这篇文章让我非常感动,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蓝鸟找到一粒种子,种在地上,后来长成了一颗小树。春天蓝鸟来看望小树的时候,赞美它的树叶很青翠,歌颂它的生命力。小树很高兴!夏天,秋天蓝鸟都会去看望它。冬天到了,小树知道蓝鸟去过冬了,于是它有点伤心。可是蓝鸟并没有去过冬,而是飞回来看它,并且问它我可以在这里盖个巢吗?小树看它回来了,十分感动。从此以后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蓝鸟都不离开小树。这以后,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它们都在一起。最后蓝鸟没有走,美好的春天也没有走!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被蓝鸟和小树的友谊深深地感动了。我以后也会好好的对待我的好朋友的!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3

  最*读了《一起长大的玩具》一书,这是一本金波爷爷笔下的回忆童年趣事与玩具的书。如"猪蹄儿灯"、"泥泥狗"、"抽陀螺"、"兔儿爷"是金爷爷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它们伴随着金爷爷度过了愉快自由的童年。金波爷爷玩"猪蹄儿灯"最大的乐趣不是在于它的结果玩的有多开心,而是自制的过程,这件事正好与我们课本中《钓鱼》一课的道理相同。"泥泥狗"总能认他浮想联翩沉浸在古老神话传说之中。在1945年,一开始的"抽陀螺"不知是谁把它改编成了"抽汉奸",鞭子抽的越响,越有力,就非常解气。而"兔儿爷"带给金爷爷的快乐是独一无二,其他玩具不可替代的,所以这份快乐一直陪伴着金爷爷。

  玩具在我们成长中扮演着一个角色,陪伴我们快乐成长,给我们带来乐趣。它还能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我们的心更加清澈明朗,自己动手做的.更为珍贵。

  所以,我们好好珍惜身边美好的事物,享受快乐的童年吧!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4

  读了这本一起长大的玩具,作者金波,我受到很多着启发。提倡读书的各种活动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追求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所企盼的全面小康,离不开文明,离不开文明,离不开阅读,更离不开民智的开发与愚昧的消除。

  文化自信则是所有自信中最根本的自信。阅读的提倡,是*梦的题中必有大之义。

  我和妈妈一起读,一起讨论,共同分享读书的感想和读书的乐趣,一切引读者只能把你引进经典的大门,两登堂入室全靠自己的主动阅读。对于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读下去。一部名著,尤其是文学名著,要一口气读下去,不要读读停停,不要怕摸不着头脑,经典自经典的魅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5

  听我讲故事一起长大的玩具后,我感觉作者很喜欢比喻句,和拟人句……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火狐狸,具体描写的意思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爷爷去打猎,发现一只小狐狸。小狐狸嘴巴一张一合,感觉它很饿,爷爷感觉小狐狸很可怜,就把它搂在衣服里送回家去。

  回到家爷爷端来一碗稀饭,给小狐狸吃。

  有一天寒风呼呼的刮着,吹灭了屋里的灯和火苗。

  爷爷醒来发现小狐狸的毛变成了小火苗,屋子里变得暖和的很,全部村里的人都知道了,每天都有人来。

  我感觉小狐狸是个感恩的小动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