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五篇)

首页 / 读后感 / |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1

  孩子是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需要呵护才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排在最前面得环节,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就很重视这方面知识的吸取并尽可能好的运用在实践中。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到现在我也曾看过不少的育儿方面的书籍,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这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特别是书中的两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并与之产生共鸣。

  第一个观点就是“家长要学会表现无知”。家庭应该主动分享学会孩子的好奇,要学会表现出无知的状态。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会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或者一起看一本书,看到最后,我就会用孩子那种充满童趣和好奇的口吻故意问上几个问题,让她来做我的老师。孩子在那个时候就会很认真,感觉到很有“成就感”。记得有一次我问孩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什么,能告诉妈妈吗?孩子说她也不知道,于是我就表现出非常想知道的样子,她就把百科全书翻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告诉了我她的答案。趁机我就夸赞了她,并说以后还会经常请她帮我解决我不知道的问题。看得出她很开心。个人认为除了装无知、装傻,爸爸妈妈还要让权,所谓让权就是随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把权力交给孩子。*时在家的时候当我看到她的书桌很乱的时候为了锻炼她能自己整理的好*惯,我就故意说今天你的书桌你做主你想怎么整理就怎么整理,你是书桌的主人,一定要把它管理的好好的。孩子那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样子。在周末出去到某处游玩之前,我有时候就会对孩子说:“孩子,今天出去需要准备的东西我都不知道要带哪些,你能来做主吗?”孩子每一次都能表现出很乐意的样子。家长学会无知以后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和动力会大大提高,从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二个观点就是“孩子要学会感恩、敬畏、宽容”。一个能怀有“感恩”的人,就会懂得珍惜,懂得分享,懂得热爱生活。当父母付出了无尽的爱给孩子,收获的却是孩子的冷漠和自私时,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既吃惊又心寒:是谁让孩子变成这样的?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为此,爸妈们愿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然而,不少孩子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看成天经地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道感恩。为什么付出了爱却没有收到爱的回馈?我们作为父母也许该自我反省一下了。爱的付出也有讲究,“不求回报”的爱也并非都是好的。因此,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感恩。为此,在*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会不失时机的给孩子讲一些小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一些古诗,如“锄禾”,让她感到粮食来之不易,让她认识到能吃到这么美味的食物应该要感谢农民伯伯,感恩阳光和水还有空气;有时当孩子在喝着干净的水时,我会给她讲一些自来水生产的过程,让她认识到干净的卫生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感恩那些能让我们喝的上这些水的所有人。让孩子懂得感恩,我觉得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二是及时的表扬孩子。在孩子做了好事后,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动做的,不管他做得是否令人满意,父母都要发自肺腑地感谢他、赞扬他,那么孩子定会大受鼓舞。不管孩子为你做了什么,都要让孩子觉得“幸亏有我出手帮助,事情才会这么顺利”。父母由衷的肯定才是孩子关心他人的动力。

  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我们这一代父母是需要学*的,需要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陪孩子一起成长”是一本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的好书,为了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我将会好好研读下去。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2

  《陪孩子长大》不仅是一本亲子读物,更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去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烦恼的良书。本书的作者李子勋凭着对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为线索,用一些贴切生动的个案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用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视角去解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怎样理解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灵,怎样给孩子适当的爱,怎样给孩子自由,保护他的创造力,怎样呵护自己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当然还得给孩子爱,同时别忘给他们自由。以李子勋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建立依恋关系。关系重于教育,句句是真理。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

  “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子勋提出的是一种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欣赏孩子我们就应当做到尊重孩子。

  欣赏孩子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3

  读完了李子勋写的《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对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亲子教育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的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针对这三个方面,作者解释,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家长读了许多教育孩子的书,结果书读的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敌似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只告诉孩子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在书本上活着,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思想、审美态度与世界观。

  在培养孩子的金钱观中,前期碰到我同事的儿子,今年刚上高一,有点追求名牌,买的鞋都是名牌的,上千元。最*买了一件防风衣,好像也花了1700多。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看李子勋的这本书,我明白了,在教育孩子对待金钱的观念上有两个技术,这两个技术用在初中以后的孩子身上非常有效。第一个技术是部分满足技术。比喻遇到孩子想买喜欢的东西,父母觉得比较贵,可以这样说:“好,你当然可以去买了,一定支持你,不过爸爸只能支持你20%或30%或者50%,其他你要自己去攒。”另一个技术叫延迟技术。很多孩子买东西很冲动,突然特别想买就开始磨父母,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反对,孩子就被挫败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要得到心理安慰,并不是真正渴望得到东西,他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思考的欲望。这个时间爸爸妈妈就要说:“虽然那个东西不错,我们也愿意给你买,但要等一等。”让孩子的欲望延迟一下,延迟对他的心里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假设孩子想得到一个东西又能等待的话,就说明他有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4

  读了陶海彪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书,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有着一双永远充满好奇的眼睛。作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如果你勤劳,孩子就勤快;如果你热情,孩子就大方;如果你主动,孩子就积极;如果你礼貌,孩子就学会了尊重……孩子的头脑就是一张白纸,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反映在孩子身上。所以,你必须用心,必须极为慎重。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

  良好的*惯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书中指出好*惯是从小培养的;两代人要互相学*共同成长;孩子在幼儿阶段养成爱读书的*惯,那是终身受益的,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

  书中特别提到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好好布置一下家里的阅读环境,要尽可能让书籍伸手可及,如孩子的床头柜上,床前放一个放满图书的书报袋,在书房里为他精心布置一个让他可以自由阅读的角落。精心挑选一些他喜欢的幼儿图书。如:《昆虫记》、《动物百科》、《十万个为什么》、《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海底两万里》等等好多好多不同类型的书。同时还注重创设轻松的精神氛围,在阅读之前,我有意识地使用信任孩子的语言,这会帮助他们对阅读本身产生神奇的持久的热情。

  细细品味这本书,浅显的文字却将深刻的道理剖析得入木三分,读后非常受启发。总之,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作为教师要寻找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也许等来的就是成功!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5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上的负担,因为学*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1)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菁华3篇)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1

  《陪孩子长大》不仅是一本亲子读物,更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去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烦恼的良书。本书的作者李子勋凭着对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为线索,用一些贴切生动的个案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用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视角去解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怎样理解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灵,怎样给孩子适当的爱,怎样给孩子自由,保护他的创造力,怎样呵护自己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当然还得给孩子爱,同时别忘给他们自由。以李子勋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建立依恋关系。关系重于教育,句句是真理。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

  “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子勋提出的是一种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欣赏孩子我们就应当做到尊重孩子。

  欣赏孩子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2

  这是年前读的一本书,把当时写的读后感分享在这里。方便日后查阅。

  最*一段时间,我把《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读完了。因为之前读过李子勋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感觉很受益。所以,对这个作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再加上这本书读起来也不难,每部分内容也不算多。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总是能从问题中找到转机,让当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还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把心理学的内容穿**去,让家长了解到,这是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而减少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等我读完这亲子关系的36讲,看最后结语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的亲子教育的三原则。我很感慨,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那些内容,作者也基本是围绕这样的原则来展开论述的。这三个原则如下: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个原则让我想到了,我常听到,自己也常说的“关系大于一切”。有了关系,就有了信任,有了爱,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响力。第二个原则,让我很受启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我们也常常说试错体验,孩子很多时候是从错误中成长。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与其让孩子未来到社会上试错,自己无法应对,父母无法协助,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去试错,这样也能更早的成长。当然,这个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刻意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说,孩子现在试错了,未来到社会上就不会犯错了。第三个原则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文中是这样说的:“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论,还是自己的理论,都是持有开放的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也就是说,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可以奉为圣经的“教条”,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方向。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家庭有效的东西,对那个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的一个机会。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机会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3

  读完了李子勋写的《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对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亲子教育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的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针对这三个方面,作者解释,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家长读了许多教育孩子的书,结果书读的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敌似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只告诉孩子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在书本上活着,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思想、审美态度与世界观。

  在培养孩子的金钱观中,前期碰到我同事的儿子,今年刚上高一,有点追求名牌,买的鞋都是名牌的,上千元。最*买了一件防风衣,好像也花了1700多。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看李子勋的这本书,我明白了,在教育孩子对待金钱的观念上有两个技术,这两个技术用在初中以后的孩子身上非常有效。第一个技术是部分满足技术。比喻遇到孩子想买喜欢的东西,父母觉得比较贵,可以这样说:“好,你当然可以去买了,一定支持你,不过爸爸只能支持你20%或30%或者50%,其他你要自己去攒。”另一个技术叫延迟技术。很多孩子买东西很冲动,突然特别想买就开始磨父母,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反对,孩子就被挫败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要得到心理安慰,并不是真正渴望得到东西,他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思考的欲望。这个时间爸爸妈妈就要说:“虽然那个东西不错,我们也愿意给你买,但要等一等。”让孩子的欲望延迟一下,延迟对他的心里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假设孩子想得到一个东西又能等待的话,就说明他有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2)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汇总五篇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1

  牵着孩子的手,伴着孩子慢慢长大,是每一位家长最大的期盼。可是,现实会这样吗?不会,我们有太多的束缚,有时候,为了生活,我们会放弃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对孩子的陪伴。尤其,在农村里,很多家长为了家庭的以后,许多人都外出务工,将自己的孩子给家里的老人带着,只管不让孩子饿着,却不管其他方面的关心。这就是现在中国比较热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各界都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减少对一代人的伤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会发现,家长的陪伴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关于孩子成长的知识。正如常言道,大道理每一个人都会说,可是实践起来却是十分难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这就是人的常态,我们避免不了,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去做到完美,即使这真的很难,但是我们也会很努力去做。就好像,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害怕自己的孩子误入迷途,将孩子保护得密不透风,可是,他们忘记了,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自己,靠自己去这个世界中打拼,没有那些打磨,没有一些必要的经验,孩子以后的路该如何去走呢?这就是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忘记的。

  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些经验,对于一些新手父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作者的一些案例中,认识到自己父母以及自己身上的错误。你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在不知不觉中,你会觉得那就好像再说你自己一样。

  就比如,在《妈妈,你生气的样子真可怕》中,你会看到很多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情绪的讲解?我觉得很是有用,毕竟我自己的妈妈就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家长,然而,在每一天的熏陶中,我自己渐渐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虽然每一次,接受到妈妈的暴脾气时,我十分想要逃离的。我甚至害怕自己以后对自己的孩子也像母亲那样,那样的话,我觉得自己会像一个张牙舞爪的疯子。也许,当自己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形象在孩子眼中应该就像一个疯子吧,而且还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的疯子。

  对待孩子,作为家长,要学会很多的东西,毕竟,言传身教。正常言道,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无辜地充当了父母情绪的出气筒。母婴关系心理研究者李雪说:当你控制不住想要对孩子歇斯底里的时候,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自欺欺人:我这是教育孩子,为孩子好啊。另一个是自省:我的内心有很多愤怒痛苦需要被知觉,需要被疗愈,我也曾经被父母这样伤害,这是我们家族代代相传的业力,我愿意经由亲子关系认识自己,成长自己。家族的不幸轮回,且让我承担,且于我终结。

  这就是一些经验,虽然不能有彻彻底底地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虽然孩子成长的最终结果是让孩子成长,可是,让孩子少受一些来自家长的伤害,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2

  这是年前读的一本书,把当时写的读后感分享在这里。方便日后查阅。

  最*一段时间,我把《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读完了。因为之前读过李子勋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感觉很受益。所以,对这个作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再加上这本书读起来也不难,每部分内容也不算多。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总是能从问题中找到转机,让当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还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把心理学的内容穿**去,让家长了解到,这是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而减少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等我读完这亲子关系的36讲,看最后结语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的亲子教育的三原则。我很感慨,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那些内容,作者也基本是围绕这样的原则来展开论述的。这三个原则如下: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个原则让我想到了,我常听到,自己也常说的“关系大于一切”。有了关系,就有了信任,有了爱,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响力。第二个原则,让我很受启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我们也常常说试错体验,孩子很多时候是从错误中成长。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与其让孩子未来到社会上试错,自己无法应对,父母无法协助,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去试错,这样也能更早的成长。当然,这个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刻意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说,孩子现在试错了,未来到社会上就不会犯错了。第三个原则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文中是这样说的:“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论,还是自己的理论,都是持有开放的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也就是说,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可以奉为圣经的“教条”,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方向。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家庭有效的东西,对那个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的一个机会。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机会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3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上的负担,因为学*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4

  我认真的看完了这本书,并且真诚的推荐这本书给很多在亲子关系中有困扰的父母。

  这本书以互动的形式讲解了很多在亲子关系中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的案例。

  第一章:幼儿期心里烦转的任务应该是培养亲密依恋的亲子关系。

  第二章:孩子要和父母完成亲密的分离,并和父母形成稳定的情感交流与言语交流的模式。

  第三章:这个部分讲的是青春期,这是我最关注的一个章节。当然大部分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很多成长的烦恼,悲催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在这个阶段也同样面临父母生涯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个阶段。

  第四章:总结的是孩子成熟走上社会以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虽然我早已经过了那个年纪,孩子们也还没到那个时候。可是很多地方我看了觉得还是对自己非常的有启发。

  作为一个典型的比较焦虑的妈妈,我认为这本书的结语他讲的三个原则,对我来说非常的重要。很多道理*时我也懂,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有很多睿智的妈妈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么透彻的听到作者讲解原理、利害关系,更能帮助我在*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和冷静、不忘初心。

  作者强调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必须允许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犯他那个年龄的错误。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犯错误希望自己尽努力帮助他少走一些弯路,但是这样做的潜在危险,可能是孩子很少会有内心的冲突,去体验恐惧和焦虑,这样他反而可能失去自我成长的一个环境。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网络上很流传的故事:蝴蝶要经过出茧的挣扎,才会有一对强壮的翅膀美丽如画。旁边人的好心帮助,却让蝴蝶不能起飞。我是不是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面犯了很多这样好心的错误?

  我非常认同贯穿全书的亲子教育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很早以前我的.朋友就说过:管教如果不是基于亲密的关系,只会带来逆反。我特别认同这一点。关系糟糕的结果就是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所以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我明明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偏偏你这么不懂事,这么的逆反!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孩子的错,其实大人应该付更多的责任。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其实孩子远远比我们想得更有潜力。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迎来了一个更好、更强、更有能力的孩子。孩子在观察中学*,在错误中成长,信任和接纳才是最好的陪伴。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很多时候我教育孩子,恨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人生观都灌输给他们,总觉得听不听在你,讲不讲在我。无论如何我要尽到我一个做父母的责任。这个原则深深的提醒我:在以后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内心,而不要去简单服从于自己教育孩子的决心。

  读这种好的心理学亲子书就像在照一片神奇的镜子,我们一方面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今天的不足,一方面满怀希望和热情期待着明天的美丽。

  愿伱和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5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上的负担,因为学*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3)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 (菁华9篇)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1

  我看了《一起长大的玩具》后,我最喜欢的是里面《大树城堡》这篇故事。

  《大树城堡》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叫阿木的人,他砍了一棵小树做了一个小板凳。可是很快小板凳周围长了绿叶,一直长啊长啊,最后变成了一座大树城堡。动物们都住进城堡里,阿木很羡慕这些小动物。有一天阿木鼓起勇气向大树城堡走去,阿木看到了大象,跟他大象说他想当大树城堡的警卫。大象就跟小动物们讨论后,大家都同意让阿木留下来,可是这时候城堡里传来一个很大的声音说不同意阿木留下来。原来是大树城堡在说话,大树城堡说它是阿木砍树后形成的。动物们都看着阿木,阿木知道自己错了,不应该砍伐树木,破坏大自然。他要给大树城堡和里面的小动物们当警卫,还要每年种一百棵树,小动物们也原谅了阿木。

  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不能乱砍树,我们还要多植树。这样我们和小动物们才有一个美丽的家园。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2

  读了这本一起长大的玩具,作者金波,我受到很多着启发。提倡读书的各种活动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追求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所企盼的全面小康,离不开文明,离不开文明,离不开阅读,更离不开民智的.开发与愚昧的消除。

  文化自信则是所有自信中最根本的自信。阅读的提倡,是*梦的题中必有大之义。

  我和妈妈一起读,一起讨论,共同分享读书的感想和读书的乐趣,一切引读者只能把你引进经典的大门,两登堂入室全靠自己的主动阅读。对于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读下去。一部名著,尤其是文学名著,要一口气读下去,不要读读停停,不要怕摸不着头脑,经典自经典的魅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3

  我在上学没几天的时候,老师在学校发了一本书名字叫《一起长大的玩具》。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还以为是金波爷爷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可是我当我看到目录的时候却是“月影、花瓣儿鱼、雨人、一只蓝鸟和一棵树?……”我感到很好奇,于是我继续往下翻,当我看到“一只蓝鸟和一棵树”时外面,这一个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当我看到“冬天来了,雪花落满了枝头,许多鸟儿都飞到南方去了,可是蓝鸟又飞回来看望那棵小树了”。蓝鸟和小树的感情就像情同手足一样,无论是春夏秋冬蓝鸟都会来看小树。蓝鸟后来在小树的枝头做巢呢,陪着小树一起过寒冷的冬天。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哭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朋友之间一定要相互帮助,不离不弃。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4

  最*读了《一起长大的玩具》一书,这是一本金波爷爷笔下的回忆童年趣事与玩具的书。如"猪蹄儿灯"、"泥泥狗"、"抽陀螺"、"兔儿爷"是金爷爷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它们伴随着金爷爷度过了愉快自由的童年。金波爷爷玩"猪蹄儿灯"最大的乐趣不是在于它的结果玩的有多开心,而是自制的.过程,这件事正好与我们课本中《钓鱼》一课的道理相同。"泥泥狗"总能认他浮想联翩沉浸在古老神话传说之中。在1945年,一开始的"抽陀螺"不知是谁把它改编成了"抽汉奸",鞭子抽的越响,越有力,就非常解气。而"兔儿爷"带给金爷爷的快乐是独一无二,其他玩具不可替代的,所以这份快乐一直陪伴着金爷爷。

  玩具在我们成长中扮演着一个角色,陪伴我们快乐成长,给我们带来乐趣。它还能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我们的心更加清澈明朗,自己动手做的更为珍贵。

  所以,我们好好珍惜身边美好的事物,享受快乐的童年吧!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5

  这个暑假我每天坚持阅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收获颇丰,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一起长大的玩具》,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也金波爷爷的代表作。书中讲了有关很多玩具的故事,包含了《抽陀螺》《兔儿爷》《泥泥狗》《老鸹枕头》《蜗牛人》等。

  不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每种玩具的好玩之处,以及作者与这些玩具之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抽陀螺》。该书中讲到了抽陀螺是一种很简单的玩具,小孩子们都可以制作。第一步找来一块木头,再把它削成一寸高的木头,直径一寸多的圆柱形,然后再把下端削尖,尖端按一粒滚珠,陀螺就算大功告成了。再做一根又细又长的鞭子一圈一圈缠住陀螺的腰身,然后放在地上,用手轻轻按在陀螺顶端,用力一拉鞭子,陀螺就在地上不停旋转起来,再用鞭子不停抽打,越转得越快,真是好玩极了。

  作者还说自己当时抽打陀螺,是把它当做背叛*的*人的,所以用鞭子用力地去抽打它,有时候大人也过来抽打它几下,这种用力的抽打给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这些文字将儿童那勇敢、率真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猪蹄儿灯,泥泥狗等玩具。这些玩具是作者儿时的亲密伙伴,是他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这些玩具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我仍能从作者的笔下读出那份幸福与感动。

  读完《一起长大的玩具》,我知道了这些玩具代表着作者幸福而自由的纯真童年,更培育了作者美好的品德。玩游戏的过程也是塑造良好品质的学*过程,大家从玩中可以学会相互配合,礼让分享等良好品质。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6

  给我们带来的是《一起长大的玩具》中的“盲孩子和影子”,他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里边的好词好句多、影子陪伴盲孩子让盲孩子不再孤单。

  他最喜欢的玩具是自己拼装的小汽车,汽车有8个轱辘、360度旋转的大炮、有方向盘控制方向……自己动手最快乐!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7

  通过阅读《一起长大的玩具》,我明白了玩具是一种经历、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段历史……玩具伴随我们成长。我最爱的玩具是芭比娃娃,我喜欢她大大的眼睛,金色的头发,我喜欢给她梳漂亮的发型,做好看的衣服和装饰品,我难受的时候,我对她说悄悄话,她带给我温暖,是我的好朋友。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8

  我在上学没几天的时候,老师在学校发了一本书名字叫《一起长大的玩具》。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还以为是金波爷爷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可是我当我看到目录的时候却是“月影、花瓣儿鱼、雨人、一只蓝鸟和一棵树?……”我感到很好奇,于是我继续往下翻,当我看到“一只蓝鸟和一棵树”时外面,这一个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当我看到“冬天来了,雪花落满了枝头,许多鸟儿都飞到南方去了,可是蓝鸟又飞回来看望那棵小树了”。蓝鸟和小树的感情就像情同手足一样,无论是春夏秋冬蓝鸟都会来看小树。蓝鸟后来在小树的枝头做巢呢,陪着小树一起过寒冷的冬天。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哭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朋友之间一定要相互帮助,不离不弃。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9

  我读一起长大的玩具中《我的冬蝈蝈》,小主人公买了一个冬蝈蝈,能在冬天听到蝈蝈的叫声那真是一件新鲜的事呀!小主人公每天细心地照顾着冬蝈蝈,小主人公说:欣赏一只冬蝈蝈就是欣赏一个生命一个可以冬天不死而且唱一冬天的生命,发现这个生命是独特的。

  让我感触到生命的可贵,我们要珍惜生命。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4)

——《和妈妈一起长大》读后感 (菁华3篇)

《和妈妈一起长大》读后感1

  暑假,我读了《和妈妈一起》起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是说艾纳纳和她的极品妈妈发生的趣事。她的妈妈没时间开家长会,却有时间听美容讲座,她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时尚发布会,可以从上海的东北角逛到西北角。她的妈妈不赚钱,可零花钱比谁都多。艾纳纳喜欢看书,竟然一有次因为看书收到了学长的“情书”,造成了甜蜜的烦恼…….读完了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有趣,诙谐,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这本书连细节写得都很精彩。

  虽然作者写的语言朴实,但能“抓”住读者的心,和读者发出共鸣。其中有一篇写到艾纳纳有*视的趋势,所以她外婆就控制她看电视的时间。有一天,她看过娱乐新闻,还想看音乐台的节目,她外婆就语重心长地说:“你看过娱乐新闻了,不能再看了,眼睛坏了就不能治了。”结果她妈妈也在一旁附和。艾纳纳心有不甘,想:真不公*,妈妈天天看电视,上网才是用眼过度。这些话写出了我的心声,我也有这样的经呢!有好多次,别人送了一些糖果给我吃,我还没吃几颗呢,结果其它的糖都不见了。后来发现给妈妈偷吃了。我气愤地问她为什么,结果妈妈大言不惭地说:“你在换牙阶段,不能多吃糖,会蛀牙的。我都一把年纪了,蛀牙没关系的。”说完还对我挤了挤眉毛。你说我的妈妈是不是奇葩?不过,就算她这样老是和我唱反调,我还是很喜欢她。

  其实,以前我以为成长是很可怕的。长大后,我不能向父母撒娇了,父母也是变老,会满头白发……..可是现在读了这本书,觉得成长也是很快乐的。

  只有经历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品尝到成长的滋味,才能让自己有丰富的阅历,才能快乐地长大!

《和妈妈一起长大》读后感2

  最*,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和妈妈一起长大》。

  这本书的作者叫庞婕蕾,她写过《莫利的假期》、《我会想念你》、《橘子味的夏天》、《最好的尾巴》等三十多本书呢!

  在书的封面上画着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在晶莹透亮的冰面上滑冰,就像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这美好的画面就已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主人公艾纳纳和她的妈妈如何一起长大的。以前,她的妈妈总爱打扮,恨不得整天都去商场逛街、购物,可是有一天艾纳纳的婆婆生病住院了,她的妈妈不得不承担起家务。从那天起,她的妈妈不再逛街、购物,有空还会带着艾纳纳参观民工子弟学校,为他们捐书......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的.妈妈。以前我妈妈也不会做饭烧菜。有一次,只有我和妈妈两人在家,“妈妈,我们晚上吃什么?”我问道。妈妈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自己做。菜做好了,妈妈皱着眉毛端着菜摆到餐桌上,不高兴地说:“土豆丝好像有点焦,麻婆鸭血豆腐水太多,菊叶蛋汤有点咸......”我听了,立刻用筷子夹起它们放进嘴里,“嗯,土豆丝真香!麻婆鸭血豆腐是我的最爱!菊叶蛋汤真好喝!”妈妈听了,脸上笑开了花:“妈妈下次一定再努力!”吃完饭,妈妈就去打扫厨房、客厅和卫生间,我就负责整理收拾房间。我们一起劳动,不一会儿,家里变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后来,我们靠在沙发上,美滋滋地看着整洁明亮的房间,享受着我们的劳动成果。从那天以后,妈妈常常会做菜给我们吃,不仅味道棒,而且会创新!

  原来,不仅仅只有小孩子在长大,大人也不例外,妈妈也在长大!谁都会长大!

  我爱妈妈,妈妈爱我,我很享受和妈妈一起长大的快乐,我们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和妈妈一起长大》读后感3

  一提起“妈妈”这个词,我立刻就会想到,慈爱、伟大、无私奉献、严厉。可是看完这篇小说以后,我对妈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会撒娇的妈妈,她像妹妹一样需要照顾,她像朋友那样可以交往,不再是管好孩子温饱,整日地喋喋不休的教育孩子的那个样子。她会在你面前哭,要你来哄她,也会像朋友一样不高兴时和你翻脸,能和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长大的妈妈。

  书中艾纳纳的妈妈就像是她的姐妹,朋友。有时会向艾纳纳撒娇得到她想要的东西,有时会把自己的秘密告诉艾纳纳要她分享,有时需要艾纳纳的帮助才能做好自己的事。可艾纳纳却十分享受这份感觉,因为在这个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社会中,长辈的过分关爱让我们有时变得很自私,有个像妹妹一样来照顾的妈妈,会让我有种姐姐的责任感,有个向朋友一样妈妈我不会觉得孤独。

  我的妈妈有时也像艾妈妈那样,我们会一起在画纸上涂鸦,一起在网上养宠物,一起比赛看谁的溜溜球玩的好,每天放学的第一件事我就会想到妈妈,迫不及待的把今天发生的每一件事告诉她,与她分享其中的快乐与烦恼,那时候我觉得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有时候她会为了更好的照顾我放下自己,牺牲很多,那时候我觉得她是最好的妈妈。所以,我从心里感谢我的妈妈,也为有个这样的妈妈感到高兴和快乐,我喜欢我的妈妈。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5)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菁华3篇)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1

  这是年前读的一本书,把当时写的读后感分享在这里。方便日后查阅。

  最*一段时间,我把《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读完了。因为之前读过李子勋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感觉很受益。所以,对这个作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再加上这本书读起来也不难,每部分内容也不算多。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总是能从问题中找到转机,让当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还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把心理学的内容穿**去,让家长了解到,这是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而减少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等我读完这亲子关系的36讲,看最后结语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的亲子教育的三原则。我很感慨,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那些内容,作者也基本是围绕这样的原则来展开论述的。这三个原则如下: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个原则让我想到了,我常听到,自己也常说的“关系大于一切”。有了关系,就有了信任,有了爱,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响力。第二个原则,让我很受启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我们也常常说试错体验,孩子很多时候是从错误中成长。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与其让孩子未来到社会上试错,自己无法应对,父母无法协助,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去试错,这样也能更早的成长。当然,这个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刻意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说,孩子现在试错了,未来到社会上就不会犯错了。第三个原则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文中是这样说的:“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论,还是自己的理论,都是持有开放的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也就是说,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可以奉为圣经的“教条”,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方向。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家庭有效的东西,对那个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的一个机会。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机会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2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上的负担,因为学*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3

  这是年前读的一本书,把当时写的读后感分享在这里。方便日后查阅。

  最*一段时间,我把《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读完了。因为之前读过李子勋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感觉很受益。所以,对这个作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再加上这本书读起来也不难,每部分内容也不算多。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总是能从问题中找到转机,让当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还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把心理学的内容穿**去,让家长了解到,这是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而减少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等我读完这亲子关系的36讲,看最后结语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的亲子教育的三原则。我很感慨,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那些内容,作者也基本是围绕这样的原则来展开论述的。这三个原则如下: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个原则让我想到了,我常听到,自己也常说的“关系大于一切”。有了关系,就有了信任,有了爱,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响力。第二个原则,让我很受启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我们也常常说试错体验,孩子很多时候是从错误中成长。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与其让孩子未来到社会上试错,自己无法应对,父母无法协助,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去试错,这样也能更早的成长。当然,这个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刻意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说,孩子现在试错了,未来到社会上就不会犯错了。第三个原则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文中是这样说的:“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论,还是自己的理论,都是持有开放的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也就是说,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可以奉为圣经的“教条”,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方向。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家庭有效的东西,对那个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的一个机会。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机会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6)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菁华6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比较高深的理论内容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生动的例子让我对此书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流露出了快乐又真实的心情,在她看来,和孩子相处是那样的简单、自然。

  大自然给人一种无尽的力量,**喜欢大自然,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聆听清脆的鸟叫声,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书中第41封信中也说到,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快乐成长。文中一开始就提到“向自然性”,只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建筑使我们远离了大自然,孩子们的“向自然性”都被压抑着,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的“向自然性”得到充分的满足。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除了走向大自然以外,我们也将大自然带回幼儿园了,那就是我们的自然角。其中,种植和饲养是最简便易行的两个方法了。先说说种植,种植活动能够满足孩子们对探索的需求,他们能够获得许多从书上得不到的东西,例如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亲自动手、亲身感知来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过程。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还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让孩子做好种植记录,把自己的发现、试验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再来说说饲养,饲养小动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恒心。让孩子学*饲养小动物一定要强调孩子的参与,从领养小动物开始,给小动物取名字,到每天饲养、观察、照顾,都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老师和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常会看到这些情况出现:自然角是为设而设,四季常青物较多,因为比较容易照料;孩子的参与率不高,老师包办的较多等等,其实自然角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为孩子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然角。

  感谢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我会继续品读,结合生活实际,切切实实的去和孩子们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

  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总是在用**的眼光来看待、要求孩子呢?*时会花多少时间来了解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许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细心观察,体会成长、体验快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4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

  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师带着孩子聆听音乐,感受着舞蹈的乐趣。我们的工作犹如这舞蹈,有愉悦的过程,也有疲惫的过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创造乐趣,它充满了可能性与价值感。我想本书的作者吴放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幼儿教师娓娓道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老师们用自己真挚的.心感化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纳这个孩子。就如朱老师班级里的小薇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师和身边的孩子身负着照顾她的责任,吃饭搬椅子,有旁边的同伴照顾;上厕所,有老师照料着;户外活动,你牵我拉着……像小薇这样的幼儿园生活是其他幼儿园所无法给予的,但是,作为特殊幼儿,他们一定没有将自己看做是与周围孩子有着不同区别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想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眼光与待遇。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同伴与老师包办代替做,不如给他们能与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点的环境供给,让他们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与周围孩子有着一样的能力与价值。比如,吃饭的时候能将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边,也能让她体验一下给同伴分发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乐趣,这从常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将是特大的等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同伴的区别,更多的是认为别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们除了接纳这样的“特殊”幼儿,更应努力地去学会认识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认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区别,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举不胜举的帮助才可以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能够适合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幼儿园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儿园里,这才是公*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闪着光的思想,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让我尽我的天职——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

  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7)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合集10篇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1

  除了教材以外,我很少同小孩一起看课外书,因为我们*常给小孩买书针对他的年龄层都买些带拼音的书或者买些他喜欢的卡通书让他自己看;要不就买些益智故事书由他妈妈在睡前读给他听,然后听完回答些问题。

  这样坚持转眼快三年了,小孩也上小学一年级了。今年春节我闲来无事就让他拿来些没拼音的课外书同我一起看。本来我是想看看他识字的能力,没想到大约1000字左右的文章他居然能够读下来,大约有20来个比较生僻的字词不认识,也有几个字读半边,还有几句读出了整句的意思但漏掉了一个字,读后,我们随兴聊起故事的内容,一起谈论故事里的某个情节。他能告诉我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虽然表述和理解不完全正确。

  但这的确使我大吃一惊,在现代这个现代化的环境中,我们不能低估孩子的阅读能力。同时也给我们做家长的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阅读中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语言*惯,帮助他理解和感受书中的语言与人物形象;学*使用正确的用词和语句,并鼓励孩子接受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启发孩子主动思考,把文本语言转化为吸收营养的过程。

  现在的孩子,知识的接触面广,虽然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但是他们小小的年纪很难分辨出语言表述的好坏,很多怪话,脏话他们一下就记住了;很多人物形象他们很难分辨出好坏,对于不认识的生僻的字词他们用猜的,对于书中故事的理解也多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这个对一切充满好奇,兴奋和求知欲很浓而又对事物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判断的年龄,我们做家长的很有必要同孩子一起阅读。

  在家庭中给孩子创设一个读书环境,营造读书的氛围,我们也要常常做读书的榜样。小孩是很贪玩的,但是在同父母一同阅读的那种大氛围下,读书的精神和气质是很容易受到感染的,慢慢的小孩也就养成爱好阅读的*惯。再加上在阅读中认不到的生僻的字词马上可以得到解决,可以随时纠正读错的字词;在阅读中适当的加以引导和鼓励,一起谈论书中的情节,学*使用正确的用词和语句;并鼓励孩子接受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启发孩子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孩子的表述能力,形成良好的语言*惯;关心他所关注的事物,一起分享有趣的内容,与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参与而使他读书的兴致更浓。让孩子感觉,读书就是一种像吃饭、玩耍一样自然的生活,而不是需要完成的硬性作业。

  当然,陪孩子读书不是象我写得那么容易,关键是我们家长要为孩子养成阅读的*惯,同时要有耐心,要想办法让孩子读懂书中的故事,不然一本看不懂的书我们也不想看何况是孩子。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2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自己也开始逐步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最*,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陪孩子一起成长》,加上自己这几年在教学中的一些切身体会,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身为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而且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把孩子教育好了,不但自己省心,也不会给社会造成负担。同时也是对孩子一生的承诺。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在考虑的问题。

  “爱要学*,爱是从学*中来的。”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以及在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中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非常认同并深深为之信服。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这种感恩的爱的能力,让孩子一开始就沐浴在知恩、感恩,知道付出与回报的氛围中,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所见随感和一些切身体验,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家长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视同珍宝,溺爱过度,不舍得放手,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打理顺畅,孩子过着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皇帝般的生活,殊不知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迷失了自己的个性,不但成为家庭的负担,也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应该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生活的不容易。

  第二,加强孩子与外界的交流,避免孩子吃“独食”;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孩子”,在家里可以一手遮天,出来了家门就一无是处,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不会和陌生人打交道,这也成为以后社会交往的绊脚石,慢慢转化为宅男宅女。因此,在孩子刚刚学*与人交往时,不要担心自己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吃亏受欺负,其实这也是孩子在积累社会经验,从中他会学会一些结交新朋友的技巧和与人交往的经验,因此父母应该舍得放手,实践出真知。

  第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与人格养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买礼物,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不要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潜移默化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在这里我也只是一个新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母亲,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3

  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牵挂,有了孩子,父母身上的责任更大但是他们的幸福也就更多,可能本来好玩的父母开始每天拿着奶瓶,脸上还有被孩子划的涂鸦,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陪陪孩子,他们就是想要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一些,不想错过他们成长的瞬间。

  著名演员马伊琍曾经在一段采访中说过,没有孩子以前,她每天的时间都在工作,应酬、见导演的时间总是充满了每一天,但是她有了孩子以后不再参加吃饭应酬,每天晚上八点以前一定要回到家里去陪孩子,因为她害怕错过孩子珍贵的瞬间,怕孩子有秘密不和她分享,怕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不正是如今的父母吗?还有著名演员张柏芝,即使孩子有校车接送,即使她支付着昂贵的校车费用,但是她依然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她说:“送孩子上学的时光是最幸福的,他们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和她分享,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是*时她所不能了解到的”这可以拉*她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作为父母,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明明是至亲的亲人,但是却有很远的距离,互相不了解。每一个父母都想陪孩子终身成长,但我们好像也忽略了我们其实都是孩子。

  所谓爱,我们也不是天生就懂得的,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不断的感同身受,爱是不断的学*来的,在教育当中,很多的父母深刻的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义。所谓父母之爱必将为其深远,就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定会为他们深谋远虑,不会只考虑到他们的当下,所以如今很多育儿知识都被当下的父母重视。他们会学*各种各样的理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这本书当中,也总结了许多育儿知识值得现在的父母去学*。根据一些总结,例如我们爱孩子没有错,但是不能过分的溺爱。就像我在女儿十岁生日上对她的寄语一样:“我们宠你,但是不会一味的溺爱你,娇惯你,因为那样只会害了你。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希望你能记住做事容易,做人难,人一生一世得先学会做人。人生总会经历很多坎坷,你一定要学会坚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终将会离他们远去,他们也终将会自己去面对社会,面对苦难,我们希望的是他们可以像小草一样,坚忍不拔,像柏树的清脆常绿,不想让他们就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便会枯萎凋落。郭德纲曾经说:“在自己家里你不教育孩子,那么社会也终将会替你教育”警醒了大多的父母。其次就是培养孩子感知爱与感恩爱的能力,任何的爱都不是义务,父母爱孩子胜过生命,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义务,这是他们对于孩子无私的爱,孩子也应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爱并且懂得感恩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是最无私不求回报的,孩子也应该懂得感恩,主动去爱。之后就是教导他们主动交流,现代化的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必须懂得交流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中一个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父母在社会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有难以排解的压力,但是这些压力最好不要带给孩子,因为他们还有一颗单纯的内心,不懂得社会的复杂,这些情绪可能会感染他们,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童年,但是忽略了家长的负面情绪会更大程度的影响他们。他们是无辜的,不应该承受家长的压力与负担。

  在最*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当中,我们就看到当今父母他们的社会压力转移到了子女身上,希望他们以后过上好日子,有优越的生活,还有可以和其他家长攀比的资本而不断的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完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做父母的应该想的是如何为孩子们减轻压力,家长为之计深远,我们可以理解,但要适量,不应操之过急。

  孩子就像是一颗种子,需要家长的浇灌,精心的呵护才能健康成长成一颗参天的大树,一旦水浇多了,就可能会出现烧苗的现象,这个大家都懂。孩子还是家长的小太阳,不断的给予家长温暖。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世界,我们总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治愈,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天使,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天使在世界上完成他们的使命。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4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自己也开始逐步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最*,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陪孩子一起成长》,加上自己这几年在教学中的一些切身体会,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身为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而且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把孩子教育好了,不但自己省心,也不会给社会造成负担。同时也是对孩子一生的承诺。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在考虑的问题。

  “爱要学*,爱是从学*中来的。”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以及在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中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非常认同并深深为之信服。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这种感恩的爱的能力,让孩子一开始就沐浴在知恩、感恩,知道付出与回报的氛围中,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所见随感和一些切身体验,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家长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视同珍宝,溺爱过度,不舍得放手,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打理顺畅,孩子过着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皇帝般的生活,殊不知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迷失了自己的个性,不但成为家庭的负担,也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应该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生活的不容易。

  第二,加强孩子与外界的交流,避免孩子吃“独食”;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孩子”,在家里可以一手遮天,出来了家门就一无是处,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不会和陌生人打交道,这也成为以后社会交往的绊脚石,慢慢转化为宅男宅女。因此,在孩子刚刚学*与人交往时,不要担心自己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吃亏受欺负,其实这也是孩子在积累社会经验,从中他会学会一些结交新朋友的技巧和与人交往的经验,因此父母应该舍得放手,实践出真知。

  第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与人格养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买礼物,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不要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潜移默化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在这里我也只是一个新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母亲,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5

  这本书是樊登老师融合了他前面所讲的育儿书籍撰写而成的。

  核心问题有三个点:第一个点我们要为自己为什么,第2个点是要如何教养孩子,第3个点是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第1个点我们要问自己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子对待孩子?原因有两点:

  一点是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进化里有遗传、变异、选择。我们很多时候会遗传父母的一些教导方式,然后投射性的套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另外一点是我们要如何看待孩子?我们是要用打造汽车一样,用简单的体系,复杂的规则;还是要用打造花园的方式,用复杂的体系,简单的规则。

  第2个点是如何教养孩子?

  樊登老师说教养孩子需要三根支柱点。

  一、无条件的爱,我们要用无条件的爱来获取孩子的信任,给予尊重和安全感。

  二、价值感,塑造孩子的自主能力,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和自律水*。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让孩子感受学*过程,把困难、挫折当做一种学*。

  第3点是我们要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用感谢的方式来改善自己跟父母的关系,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父母在有限的资源把我们抚养**。

  切记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因为标签会让孩子久而久之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6

  我家的孩子长期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生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爱劳动,不做任何家务,真的是那种连扫帚横在家门口也不会扶起来的孩子。

  “什么活也不用干,就好好学*就行了。”父辈们的老的教育观念,早已过时了。学*的概念很大,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做事,学会适应社会环境等等。现在的我想尽办法,让孩子改变,爱上劳动,学会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开了店的我,现在真的很忙,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教会孩子做家务,替父母分担辛苦,学会为家庭承担责任。先从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做起,象拿钥匙开门、随手关门、开灯、铺床、收拾自己的衣柜等,孩子开始慢慢的从被动变为主动,有微妙的变化,我这个做母亲的暗暗地高兴,我想要的效果正在出现。孩子欠缺的太多,补课的课堂很大,在每时每处都是我给孩子补课的课堂。

  为了孩子我真是煞费苦心,有的时候,找对了方法孩子提高的很快,有的时候方法不对,没起到作用,就赶快换个方法。儿子最*的作业做得干净了很多,而且还知道用直尺连线,不在画的曲曲折折的,而且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女儿写作文也不在一句话两句话就一个自然段了,有一定顺序了,不在随意乱分段了。我就趁晚上检查作业的时候,夸奖一下孩子,孩子知道怎么做会得到表扬,还会继续发扬他的优点,来换取家长的表扬,来享受那份骄傲和自豪。表扬其实是最好的奖励,比物质和金钱还奏效,嘿嘿!而且还省钱,这样的奖励我建议家长不要吝惜,多多发给孩子。孩子很高兴很享受,时间慢慢的前行,孩子在慢慢的进步。班主任老师跟我说孩子已经有变化了,慢慢来不要太急了,我的心也*和了许多,多多去挖掘孩子的优点,多多给予鼓励。

  陪孩子共成长,其实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难以言传,只能自己慢慢品味。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7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人一生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参加社会实践,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家庭子女教育,完成自我生命延续......下面,我就*期阅读地《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简单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经常爱犯错误,我们不批评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寻找他在生活中那些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再给他一个个浅浅的微笑,让他认识到犯错误不可怕,只要改正的及时,父母一样会疼爱他们。所以我们家长不能在批评完孩子以后就撂下不管了,这会让孩子与你的心越来越远 。。

  二、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超过对书本身的兴趣。才开始要去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书籍,鼓励他去阅读,要物质鼓励他,并让他把那些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讲出来,再加以赞扬,让孩子再讲得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样就能调动他的阅读兴趣。

  三、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四、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时的生活学*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五、做错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8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人一生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参加社会实践,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家庭子女教育,完成自我生命延续……下面,我就*期阅读地《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简单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经常爱犯错误,我们不批评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寻找他在生活中那些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再给他一个个浅浅的微笑,让他认识到犯错误不可怕,只要改正的及时,父母一样会疼爱他们。所以我们家长不能在批评完孩子以后就撂下不管了,这会让孩子与你的心越来越远。

  二、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超过对书本身的兴趣。才开始要去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书籍,鼓励他去阅读,要物质鼓励他,并让他把那些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讲出来,再加以赞扬,让孩子再讲得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样就能调动他的阅读兴趣。

  三、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四、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时的生活学*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五、做错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9

  “教育的终极目标除了给予人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作者党巍在文章中写的开篇语。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对照自己才发觉,我只做到了前半部分,“给人以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后半部分。这也正是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忽视的问题。“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出幸福的人”,说得多好,试问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你幸福吗?”恐怕没几个会肯定回答吧?

  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提了这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还没有脱离现有的教育体制,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仍以“高考”为指挥棒,围着孩子的成绩转圈。文中说道,孩子的童年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玩乐,二是成长。可是我们却把孩子童年里应该的玩乐当成是不务正业,从学前开始,便希望孩子会做算数,背古诗,说英语,认识多多的生字,能出口成章,这种自以为是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是拔苗助长,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厌学”,从幼儿园就开始厌学,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文中作者在自己孩子才十个月大时就带她一起骑马,一岁多便开始世界各地的旅行,她让孩子在旅途中培养一个可以坚持一生的兴趣爱好。的确,我们不能像作者那样带着孩子满世界游走,让孩子有那么丰富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但是培养一个可以坚持一生的兴趣爱好是应该能做到的。没有兴趣爱好的人生是悲哀无助的,在我们孤单彷徨、压抑愤懑、恐惧哀伤时,兴趣爱好会成为宣泄情绪的一个突破口,帮助我们寻回宁静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这种喜好不能以家长的意志为主,我们让孩子学*各种才艺,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反正是十八般武艺恨不得让孩子样样精通,可是这些里有多少是能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并可以为之坚持一生呢?

  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不可缺失的重要工作,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坚持带他们走一走,看一看,与大自然多亲*亲*,认识认识蚂蚁蜻蜓,闻闻花朵和野草的芬芳,感受一下雨中踩水的乐趣,这个过程中,不用你多说什么,孩子自己就可以看到感受到,那丰富而纯净的幼小心灵,自然而然地追寻着善良与美好。可是我却错过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机,现在想想心里真的很愧疚。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和我当时一样,借口工作忙,孩子只管生,不管养,让父母替自己当父母。隔辈人的溺爱会给孩子养成许多不良*惯,到时纠正不过来追悔莫及。况且老年人不好动,可小孩子又过于精力充沛,一刻也不闲着,两相矛盾如何调停?那就看电视呗,最简单便捷。结果长时间看动画片,眼睛将来就有隐患。而孩子幼年时期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性格也容易形成极端,不是特别沉默就是特别好动,这都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说过,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教育不应该只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人生的艺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出发。做为家长的我们,做为老师的我们,都做好准备了吗?我已错过一次陪伴成长的机会,现在我要陪伴更多的孩子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读书培养孩子们的静气,让见闻决写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最终成为幸福的人。虽然考评制度不会等到若干年后去问过我们曾经的学生幸福与否再给你的业绩打分,但是身为家长和老师要清楚明白,成绩只代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它决不是人生的全部。

  给孩子一颗自由飞翔的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吧!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10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

  现在女儿懂得爱惜书了,读过的书基本上完好无损,从上幼儿园托班开始就成功地讲《小兔咕噜噜采蘑菇》、《三只小猪》、《小蛋壳托儿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参加比赛,这都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但女儿最喜欢的是《豌豆花儿》的故事,第一次听《豌豆花儿》,女儿很投入,走进了豌豆花儿的对话情景中,当听到豌豆花儿为了实现想有四个宝宝的愿望,竟然不怕干枯、凋零、变成黑色的粉末悄无声息的落入泥土时,女儿竟然趴在枕头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泪并哽咽着说:"妈妈,豌豆花儿太可怜了",我劝她说:"别伤心,豌豆花儿很伟大","什么叫伟大?"女儿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我说。从那天起,女儿就喜欢上了《豌豆花儿》的故事,豌豆花儿的美丽、伟大、豆茎豆叶的无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丽动听的故事引领着女儿成长,再大点,女儿就自己能认字读书了,我想象着她自己亲自读故事的美好......

  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