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菁选

首页 / 读后感 / | 2023-03-07 00:00:00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

  1、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种本性就是怜悯与同情。

  亚当·斯密人为人自然地存在同情心,并且在任何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痛苦而伤心,而天生存在的特性意味着这种情感可能是没有回报的。

  2、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他人的感受。

  想象使得同情得以体现,在看到、听到、想到某些事时,常会使人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进去,注意我认识到这常是不自觉的。比如我在看电影时,常表现得非常感性,这并非是因为电影拍得足够好,而是我自认为在那种情况下我可能会有的反应,而且这种情感不会因为我听说这部电影很差就消失,最多可能相对较弱,这便是依靠想象而自然表现出的同情。

  3、旁观者的情绪总是同他设身处地的想象人为应该是受难者的情感的东西相一致的。

  我认为这种同情应当是虚假的,在于只存在我们想象中而非真正体会得到的.,但我们的确无法真的把任何事情都体验一遍,便只能沉浸在以想象为基础的同情之中。

  4、“同情”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5、有关好的或坏的命运的一般念头会引起我们对遭遇这种命运的人的某种关切;而有关暴怒的一般念头却激不起我们对被触怒的人的任何同情。天性似乎教导我们更为反对去体谅这种激情。

  我认为人的同情外化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个人完全置身事外来观察一件事,往往趋向于同情弱者,不管弱者是出现暴怒或是受到迫害的一方,而且这种弱者是相对绝对的弱者,如权力机构和群众、阶级高低或种族歧视引起的,同时对某一类人的刻板印象也会有所作用,这是无关涉事方强弱势的;当然,以上是完全将个人排除利益相关和知晓原因情况下的。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

  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凭借《国富论》一书享誉全球,被尊为“微观经济学之父”。除此之外,亚当·斯密还有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名著,即《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对同情心、善恶、正义、仁爱、克制等情感因素进行了剖析,并对评价道德的性质与原则做了精辟的论述,目的是引导芸芸众生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养浩然之正气,修厚德以载物。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同时也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行为,浮躁的.气息与投机氛围浓厚,多少人想着不劳而获或者一夜致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修*自身的道德情操,感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人工作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会用于打游戏、刷朋友圈、看电视等行为,事后会莫名产生一种无尽的空虚感。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时间,阅读一些有助于提升我们修养的好书、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那么,我们内心将会得到充实和满足。而做到这些,要求我们既有计划,又有恒心。我们必须目标明确,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对待客户要诚信,对待诱惑要克制,切不可在权力面前乱了方寸,在金钱面前失了原则,一定要守住底线,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制度的底线,守住道德的底线,在各种考验下锤炼道德品行,提升自我修养。

  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我们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品质为指导,不卑不亢,养浩然之正气,修厚德以载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

  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通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理解、感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所以,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由于主流倾向快乐,所以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同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

  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系,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所以,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自己的情绪,才能符合‘朋友’这个称号。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希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4

  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透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明白、感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因此,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由于主流倾向快乐,因此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一样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

  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联,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因此,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自己的情绪,才能贴合‘朋友’这个称号。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期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5

  崇尚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和崇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从表面上看并无二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财富与地位。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却往往被忽视,甚至不为人知。其实财富与地位仅是人类作为动物(具有智慧)而言的最低要求,因为这些可以满足一个人在物质条件下的.更好生存需要。而道德上的追求才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一个人的追求到底属于哪个层次其实很好判断,只要看他在拥有了财富之后的表现即可得知。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并不过分与偏颇,而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作为生物来到世界后,生存自然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解决上并不是顺序的,而是同步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很多人不愿承认,但不得不承认,“财富”与“地位”可以检验一个人的道德追求。当一个人在基本生存仍存在问题时,你是不能说他“心向腐化”的,因为他有可能只是想活下去或活的更好些,仅此而已。可他却不知道方法上的不同究竟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会带来哪些后果。当许多人都是这样的状态时就形成了所谓的“坏风气”,可不知道他们仅是想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些。

  所以问题并没有出在他们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与崇尚上面,而是那些已经解决了基本问题的人们没有为他们做出更多的追求道德力量的榜样!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6

  亚当斯密一生就写了两部巨著——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位绅士花了31年时间5次修改该书,还希望死后在墓志铭上写上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道德情操论作者亚当斯密安眠于此,可见该书倾注了斯密一生的精血并且他以此作为自身最高荣誉。

  看完本书仿佛喝了一碗加了藏红花和参鲍胶肚的不加盐的鸡汤,容我慢慢消化。历时整一年多读完斯密这部号称前后修订*三十年的著作,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思维的精细度宛如发丝!论述各篇的关于各类人类情感的缜密逻辑和细致程度让人赞叹斯密卓越的情感体察力、合理联想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许多于他本人不可能体会的情感道德问题也被如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精确地展现出来,令人惊叹!

  同样更令人赞叹的是斯密广博的各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知识,书中旁征博引了*200位哲学家、帝王将相、各类科学家的理论和观点,没有扎实的阅读功底和安静的求学之心是很难达到的。本书总结了多种哲学流派对道德情操的观点,并尝试了以自己的方式总结和提炼出来一套更适合的情感道德体系,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当然,本书因其涉猎的`范围和侧重点并不大众,需要积累多一些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流派知识会有益于对本书的理解……并不听任自己受其处境必然会激发的那些散漫的激情所摆布,而是按照他内心的那个伟大居民、那个神一样的人所指定和赞许的那些受约束的和矫正过的情绪来支配自己的全部举止和行为,这样的一个人,才是真正具有美德的人,才是热爱、尊敬和钦佩的唯一真正的和合宜的对象。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7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菁选扩展阅读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菁选(扩展1)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菁华6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

  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透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明白、感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因此,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由于主流倾向快乐,因此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一样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

  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联,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因此,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自己的情绪,才能贴合‘朋友’这个称号。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期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心情安宁、充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够经受时间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施爱的行为中体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获取自己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

  我只听过《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还是头一次听。后来发现,这本书居然是**推荐看的。

  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缘故,一个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作品应该与经济发展挂钩。但并意味着对青少年毫无用处。譬如,他指出的经营之道要讲诚信,这对我们就有点用了。

  亚当斯密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本书告诉我们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风气和*惯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他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是班长,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诉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儿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班长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大家,不搞*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严控班级整体态势,加紧改革创新。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部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要伤害别人,而要帮助别人。**推荐这本书,我想*认为这对维持整个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甚至民族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而言,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计划要符合同学们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今后,我的第一任务是解决班级较为突出的问题,重视公*与正义。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功绩是无法衡量的。这本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意味着只对经济有用,对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到最后我不把这读后感当成累赘了,反而谢谢他,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无论是个人还是以后的班级发展。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4

  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透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明白、感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因此,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由于主流倾向快乐,因此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一样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

  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联,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因此,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自己的情绪,才能贴合‘朋友’这个称号。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期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5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不仅是亚当·斯密进行交替创作、修订再版的两部著作,而且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而《道德情操论》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而在《国富论》中则寄希望于竞争机制;但对自利行为得动机的论述,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室把“同情”作为判断核心的,而其作为行为的动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我阅读《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我对于他的“同情”感受就比较深。

  在第一篇的第一章中,亚当·斯密在首段便这样描述到: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处。属于这一类的原理,是怜悯或同情,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当我们深刻怀想他人的不幸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种情绪。我们时常因为看到他人悲伤而自己也觉得悲伤,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根本不需要举出任何实例予以证明。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除了别人的悲伤可以激起我们的同情,亚当·斯密还指出:并非只有痛苦或悲伤的情况才会激发我们的同情感。不管主要当事人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而呈现出什么样的感情,每一位用心注意的旁观者,一想到当事人的情况,自会有一股类似的情绪在他自己身上油然升起。当悲剧或浪漫剧里让我们着迷的那些英雄人物最后得以脱离困境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股喜悦之情,和我们因为他们的苦难而感觉到的那股悲伤一样的真诚;我们为他们悲惨的遭遇而兴起的那种同情感,不见得比我们为他们的幸福而兴起的同情感更为真实。对那些在他们苦难时未离弃他们的忠实朋友,我们和他们一样心怀感激;我们从心底里也和他们一样怨恨那些背信乃至伤害、离弃或欺骗他们的叛徒。就人类心灵容许产生的每一种情感来说,旁观者的情感,总是和旁观者设身处地的想象中主要当事人应该会有的那种感受相像。

  我觉得亚当·斯密的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在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要在这样的社会中开辟一个和谐的天地,我们需要“同情”这种情感因子。为了亲人和朋友的快乐而快乐,为了他们的悲伤而悲伤,做到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充满爱的。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6

  该书的重要性是毋庸讳言的,亚当斯密先后六次修订本书,直至其去世前仍抽出时间专门修订,可见其对本书的重视,可以说,这本书是亚当斯密以一生经验对人生价值的总结。对这本书的翻译目前的版本大多语言晦涩、难以理解,个人认为大可不必把它作为一部经典文献进行艰深的研读,而应作为对一个睿智老人人生经验的了解,这样可能看起来会轻松有趣一些。

  本书并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所阐述的观点能够跨越时空,历久而弥新,正如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可以看出,其阐述的观点最终仍是“利己”,与其经济学意义上的《国富论》相比,这种“利己”不再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而是把“社会人”假设作为论述的前提,相比之下,“社会人”更接*人的本质,从而使本书具有更普遍更根源性的意义。

  亚当斯密认为:无疑,人都是利己的。经济人的利己体现在能够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的获得上,而社会人利己的体现却是自身需要的感觉的获得,用现代经济学的概念,这种感觉即为“效用”,亦即对人而言,物的获得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却是实现自己想要的感觉。把人作为“社会人”,我们就可以理解很多“经济人”无法理解的现象,人为何会自愿进行公益活动,富人为何热衷捐款,尽管这些活动让他们付出机会成本甚至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是因为他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获得了某种他们需要的感觉,相对于赚钱而言,他们更需要这些感觉。

  亚当斯密正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前提,论述了人应当怎样才能更好的“利己”,答案正是“利他”。因为在利他的过程中,你会获得你所需要的感觉。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阐述的那样,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尊重、社会价值、自我实现。金钱可以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但买不来别人对你发自内心的尊重;金钱可以买来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但能否从中获得艺术的感染从而让你获得高峰体验,却根基于你自身的修养。简单的说,金钱买不来感觉。

  《道德情操论》正是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获得这些金钱所不能满足感受,一方面是应当如何对待自己;另一方面是如何对待他人。亚当斯密给出的答案是:“出于挂念自己的福祉,我们会具有审慎的美德;出于挂念别人的福祉,我们会具备正义和仁慈的美德”。

  《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这便是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的来源。《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在阐述另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根源于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因个体的弱小而不得不团结起来共同生活,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一步步形成我们目前所生活的社会,人类发展的历程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无时无刻不与其他人发生着关系,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本质上,只有集体生存,个体才能生存,只有集体发展,个体才能得到发展。而在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总是推动着个体向有利于促进集体发展的方向前进,顺从这只手,个体便能够在集体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违背这只手,必将招致痛苦和毁灭,这只手便是道德。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菁选(扩展2)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菁选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

  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凭借《国富论》一书享誉全球,被尊为“微观经济学之父”。除此之外,亚当·斯密还有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名著,即《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对同情心、善恶、正义、仁爱、克制等情感因素进行了剖析,并对评价道德的性质与原则做了精辟的论述,目的是引导芸芸众生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养浩然之正气,修厚德以载物。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同时也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行为,浮躁的气息与投机氛围浓厚,多少人想着不劳而获或者一夜致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修*自身的道德情操,感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人工作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会用于打游戏、刷朋友圈、看电视等行为,事后会莫名产生一种无尽的空虚感。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时间,阅读一些有助于提升我们修养的好书、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那么,我们内心将会得到充实和满足。而做到这些,要求我们既有计划,又有恒心。我们必须目标明确,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对待客户要诚信,对待诱惑要克制,切不可在权力面前乱了方寸,在金钱面前失了原则,一定要守住底线,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制度的底线,守住道德的底线,在各种考验下锤炼道德品行,提升自我修养。

  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我们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品质为指导,不卑不亢,养浩然之正气,修厚德以载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

  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通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理解、感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所以,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由于主流倾向快乐,所以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同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

  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系,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所以,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自己的情绪,才能符合‘朋友’这个称号。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希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

  道德,先从诚信开始。富兰克林说:诚实和勉励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黄金有价,但诚实无价,诚信比黄金更贵重!从《狼来了》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曾在我们幼小的心灵烙下了诚信的印记,让我们明白了诚信的重要。历史中曾子杀猪,完璧归赵,张良纳履,晏殊诚信无欺的故事也让人津津乐道。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个老太太在麦当劳吃东西时掉了一颗牙,经医生诊断确定是食物过硬才使原本不太结实的牙齿掉了下来,于是麦当劳赔偿老太太六十万美元。这件事不但没有使麦当劳的声誉下降,人们反而觉得这是麦当劳诚信的表现。从这个小小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如果一个人诚信的话,大家都会愿意相信他;反之,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他将一个朋友也没有。墨子也曾讲过:行不信者,言必耗;言不信者,行不果。可见诚信对一个人讲是很重要的,让我们做一个诚实,守信,道德的人吧!

  道德,再从节约说起。节约粮食,节约水电这些你都做到了吗?当你把米饭倒掉而去吃麦当劳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米饭对于那些饥饿当中的人很重要?难道小时候那首《锄禾》白学了?当你开这水龙头用水和伙伴嬉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国也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泉,难道这样的浪费水不觉得可耻吗?科学家发现,中国现在的水资源只适合供养4。5亿人,而中国目前就有13亿人口!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不浪费每一粒粮食吧!

  道德,希望道德无处不在,但是现在的不道德却随处可见。看,李先生又在随地吐痰;瞧,张女士又在随地扔垃圾……人类,醒醒吧,都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当你在勤劳的扫地工刚刚扫过的大马路上,扔下一个马路上的垃圾,你不觉得很可耻吗?马路都会哭泣啊!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

  道德,让我们与你同行!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4

  1、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种本性就是怜悯与同情。

  亚当·斯密人为人自然地存在同情心,并且在任何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痛苦而伤心,而天生存在的特性意味着这种情感可能是没有回报的。

  2、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他人的感受。

  想象使得同情得以体现,在看到、听到、想到某些事时,常会使人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进去,注意我认识到这常是不自觉的。比如我在看电影时,常表现得非常感性,这并非是因为电影拍得足够好,而是我自认为在那种情况下我可能会有的反应,而且这种情感不会因为我听说这部电影很差就消失,最多可能相对较弱,这便是依靠想象而自然表现出的同情。

  3、旁观者的情绪总是同他设身处地的想象人为应该是受难者的情感的东西相一致的。

  我认为这种同情应当是虚假的,在于只存在我们想象中而非真正体会得到的,但我们的确无法真的.把任何事情都体验一遍,便只能沉浸在以想象为基础的同情之中。

  4、“同情”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5、有关好的或坏的命运的一般念头会引起我们对遭遇这种命运的人的某种关切;而有关暴怒的一般念头却激不起我们对被触怒的人的任何同情。天性似乎教导我们更为反对去体谅这种激情。

  我认为人的同情外化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个人完全置身事外来观察一件事,往往趋向于同情弱者,不管弱者是出现暴怒或是受到迫害的一方,而且这种弱者是相对绝对的弱者,如权力机构和群众、阶级高低或种族歧视引起的,同时对某一类人的刻板印象也会有所作用,这是无关涉事方强弱势的;当然,以上是完全将个人排除利益相关和知晓原因情况下的。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5

  亚当斯密一生就写了两部巨著——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位绅士花了31年时间5次修改该书,还希望死后在墓志铭上写上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道德情操论作者亚当斯密安眠于此,可见该书倾注了斯密一生的精血并且他以此作为自身最高荣誉。

  看完本书仿佛喝了一碗加了藏红花和参鲍胶肚的不加盐的鸡汤,容我慢慢消化。历时整一年多读完斯密这部号称前后修订*三十年的著作,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思维的精细度宛如发丝!论述各篇的关于各类人类情感的缜密逻辑和细致程度让人赞叹斯密卓越的情感体察力、合理联想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许多于他本人不可能体会的.情感道德问题也被如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精确地展现出来,令人惊叹!

  同样更令人赞叹的是斯密广博的各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知识,书中旁征博引了*200位哲学家、帝王将相、各类科学家的理论和观点,没有扎实的阅读功底和安静的求学之心是很难达到的。本书总结了多种哲学流派对道德情操的观点,并尝试了以自己的方式总结和提炼出来一套更适合的情感道德体系,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当然,本书因其涉猎的范围和侧重点并不大众,需要积累多一些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流派知识会有益于对本书的理解……并不听任自己受其处境必然会激发的那些散漫的激情所摆布,而是按照他内心的那个伟大居民、那个神一样的人所指定和赞许的那些受约束的和矫正过的情绪来支配自己的全部举止和行为,这样的一个人,才是真正具有美德的人,才是热爱、尊敬和钦佩的唯一真正的和合宜的对象。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6

  崇尚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和崇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从表面上看并无二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财富与地位。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却往往被忽视,甚至不为人知。其实财富与地位仅是人类作为动物(具有智慧)而言的.最低要求,因为这些可以满足一个人在物质条件下的更好生存需要。而道德上的追求才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一个人的追求到底属于哪个层次其实很好判断,只要看他在拥有了财富之后的表现即可得知。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并不过分与偏颇,而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作为生物来到世界后,生存自然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解决上并不是顺序的,而是同步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很多人不愿承认,但不得不承认,“财富”与“地位”可以检验一个人的道德追求。当一个人在基本生存仍存在问题时,你是不能说他“心向腐化”的,因为他有可能只是想活下去或活的更好些,仅此而已。可他却不知道方法上的不同究竟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会带来哪些后果。当许多人都是这样的状态时就形成了所谓的“坏风气”,可不知道他们仅是想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些。

  所以问题并没有出在他们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与崇尚上面,而是那些已经解决了基本问题的人们没有为他们做出更多的追求道德力量的榜样!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7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国家土地督察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8

  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透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明白、感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因此,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由于主流倾向快乐,因此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一样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

  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联,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因此,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自己的情绪,才能贴合‘朋友’这个称号。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期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9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菁选(扩展3)

——《论读书》读后感 (菁华3篇)

《论读书》读后感1

  “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

  ——林语堂《论读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几千年前孔子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学*是为了自己,为了充实自己,为了陶冶情操,为了培养气质,而不是只为一次高考,为一份工作,为一笔工资,甚至是为了别人的赞扬。

  中学生学*,是为了高考能考上好大学;大学生学*,就为了出了社会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赚大钱;等到真的生活富足了,就抛开了学*,沉浸在物质的世界里。这样以功利之心去学*,只会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愈加贫瘠。

  作为高中生,高考成为了心中的唯一,而我们的学*就是在为着这一次考试而做准备,只是为了想要考高分而去学*,我们在各种教科书中游走,在一次次的考试中逐渐抛开了自己的思想,只记得标准答案。历史上,太*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我们便只记得历史书上的答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然后就自以为已经了解了这段历史,却不知实际问题到底有多复杂,原因是否真的如此。学*《论语》,背诵《论语》仅是因为考试要考,却没有真正去理解孔子想要表达的“仁”思想,没有去摸透孔子的教学原则与对学生的情感。便只会每日背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此学*,根本无法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仅仅只是把学到的知识当作获得某些利益的工具。

  学*的理由有千千万万种,功利并不是唯一。当*的保健医生劝*不要不顾时间不顾身体地看书学*时,*回答道:“看文件累了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大书累了看小人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若我们像这样*已经身居高位,已经不想学*,觉得终于摆脱学*的牢笼,满足于权力与物质,过着惬意的生活。但是*却不这样,位高权重,却如饥似渴地学*,执着地吸取着知识,因为在大学期间没有深入了解自然科学,*总在空余时间与保健医生一起学*,探讨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便是不为功利,只为充实自己而学*。功利性的学*往往会造成精神上的贫瘠,所以,何不抛开功利,纯粹地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学*呢?

  学*,应该既重实用价值,更要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足。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是为了精神上的富足而学*,应该把精神价值摆在第一位。但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不能完全忽略知识文化的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在学*过程中,要两者共同兼顾,在追求实用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生活。我们可以为了高考选择性的阅读一些对高考有益的书,但是却不能只是为了高考而读书,要在知识文化中有自己的领会,提升自己,让自己在获得文化的实用价值的同时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学*,可以为生命化妆,但学*并不是什么护肤品化妆品,并不能改变自己的样貌,让自己更美丽帅气;但是却能充实自己,改变自身的气质,为自己的生命画上浓重的一笔。学*,可以使自己更加富足,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古之学者既然能做到学为己,我们为何不可呢?学*时,不能只怀着功利心,理应敞开我们的胸怀,接纳文化的所有价值。

《论读书》读后感2

  关于读书,古人有许多言简意赅的好句子,如:“书中字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因由人读书的目的不同、读书的心境不同而感受到的读书的意义变有时大相径庭了。

  读了熊十力老师的《论读书》后,我颇有感触。熊十力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极具原创力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上学之基础。在本书中,他提倡读书要有“孤往精神”,这正是对于他的那个时代痛下针砭。

  书深不见底,里面中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因为书里凝聚了太多人的思想和感情。正如阿列克榭嗜书如命最终挣脱了小市民的庸俗氛围最终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巨匠高尔基;爱德蒙?唐泰斯在伊芙堡的阴暗地牢中潜心学*十四年之久,最终成为了气宇轩昂的基度山伯爵。书的长河流遍古今,流经的地域广阔而繁多。书中的领域囊括了所有人类已经探索的和向往探索的东西。这便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书让人得到了充实和帮助,但书的意义是远不止此的。

  对于教师来言,读书更是有深远的意义,一是针对自身而言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二是针对学生来言的,教师要从自己的读书经验中总结出一些适合学生的读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并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师是幸福的,但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矗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愿我们咀嚼着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热爱读书,高效读书,快乐读书,在读书中积淀,在读书中成长,不断创新自我,真正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论读书》读后感3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读书还象以前那么重要吗?我和很多同学都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惘,但前几天爸爸给我阅读并部分讲解了《培根论读书》这篇文章,我的思想变了,我的观点也变了,我觉得读书非常重要,而且今后我要真正做到多读书。

  这篇文章写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

  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互联网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互联网代替不了读书。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思想,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可以教给我们本领,可以纠正我们的过失,在书籍中,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原本是如此地美好。

  也许有人会说,现实社会中,有许多的大老板,大富翁都不读书,不是照样发大财、赚大钱?那么,我们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此话差矣,的的确确,现实社会中,有许多的大老板、大富翁不读书却发了大财,赚了大钱,但是,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在我国的众多私人企业中,有多少能够与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大企业相提并论呢?相反,在我国短命、失败的私人企业多的不可胜数,我们的大老板、大富翁,他们所缺乏的是什么呢?据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每天都要抽出一小时来读书,世界首富都如此重视读书,更何况我们这些离世界富豪相差很远、很远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视读书呢?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读书人,死读书,不解决实际问题,成了书呆子,这样的读书,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我认为,与其说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一味地死读书,还不如不读书的好。正确的读书方法,也许应该是,在思想上要重视读书,要在有选择的前堤下读好书,多读史、读诗、读哲理、学*数学……同时我们也要勇敢地走出书本,勇于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读书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才能让我们更明智,更聪慧,更精密,更深刻……我们的读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菁选(扩展4)

——《论读书》读后感 (菁华3篇)

《论读书》读后感1

  关于读书,古人有许多言简意赅的好句子,如:“书中字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因由人读书的目的不同、读书的心境不同而感受到的读书的意义变有时大相径庭了。倚栏轩文学网

  读了熊十力老师的《论读书》后,我颇有感触。熊十力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极具原创力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上学之基础。在本书中,他提倡读书要有“孤往精神”,这正是对于他的那个时代痛下针砭。

  书深不见底,里面中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因为书里凝聚了太多人的思想和感情。正如阿列克榭嗜书如命最终挣脱了小市民的庸俗氛围最终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巨匠高尔基;爱德蒙?唐泰斯在伊芙堡的阴暗地牢中潜心学*十四年之久,最终成为了气宇轩昂的基度山伯爵。书的长河流遍古今,流经的地域广阔而繁多。书中的领域囊括了所有人类已经探索的和向往探索的东西。这便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书让人得到了充实和帮助,但书的意义是远不止此的。

  对于教师来言,读书更是有深远的意义,一是针对自身而言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二是针对学生来言的,教师要从自己的读书经验中总结出一些适合学生的读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并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师是幸福的,但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着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矗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过去的教育家的着作中,教师可以学*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愿我们咀嚼着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热爱读书,高效读书,快乐读书,在读书中积淀,在读书中成长,不断创新自我,真正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论读书》读后感2

  “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

  ——林语堂《论读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几千年前孔子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学*是为了自己,为了充实自己,为了陶冶情操,为了培养气质,而不是只为一次高考,为一份工作,为一笔工资,甚至是为了别人的赞扬。

  中学生学*,是为了高考能考上好大学;大学生学*,就为了出了社会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赚大钱;等到真的生活富足了,就抛开了学*,沉浸在物质的世界里。这样以功利之心去学*,只会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愈加贫瘠。

  作为高中生,高考成为了心中的唯一,而我们的学*就是在为着这一次考试而做准备,只是为了想要考高分而去学*,我们在各种教科书中游走,在一次次的考试中逐渐抛开了自己的思想,只记得标准答案。历史上,太*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我们便只记得历史书上的答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然后就自以为已经了解了这段历史,却不知实际问题到底有多复杂,原因是否真的如此。学*《论语》,背诵《论语》仅是因为考试要考,却没有真正去理解孔子想要表达的“仁”思想,没有去摸透孔子的教学原则与对学生的情感。便只会每日背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此学*,根本无法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仅仅只是把学到的知识当作获得某些利益的工具。

  学*的理由有千千万万种,功利并不是唯一。当*的保健医生劝*不要不顾时间不顾身体地看书学*时,*回答道:“看文件累了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大书累了看小人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若我们像这样*已经身居高位,已经不想学*,觉得终于摆脱学*的牢笼,满足于权力与物质,过着惬意的生活。但是*却不这样,位高权重,却如饥似渴地学*,执着地吸取着知识,因为在大学期间没有深入了解自然科学,*总在空余时间与保健医生一起学*,探讨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便是不为功利,只为充实自己而学*。功利性的学*往往会造成精神上的贫瘠,所以,何不抛开功利,纯粹地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学*呢?

  学*,应该既重实用价值,更要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足。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是为了精神上的富足而学*,应该把精神价值摆在第一位。但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不能完全忽略知识文化的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在学*过程中,要两者共同兼顾,在追求实用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生活。我们可以为了高考选择性的阅读一些对高考有益的书,但是却不能只是为了高考而读书,要在知识文化中有自己的领会,提升自己,让自己在获得文化的实用价值的同时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学*,可以为生命化妆,但学*并不是什么护肤品化妆品,并不能改变自己的样貌,让自己更美丽帅气;但是却能充实自己,改变自身的气质,为自己的生命画上浓重的一笔。学*,可以使自己更加富足,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古之学者既然能做到学为己,我们为何不可呢?学*时,不能只怀着功利心,理应敞开我们的胸怀,接纳文化的所有价值。

《论读书》读后感3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读书还象以前那么重要吗?我和很多同学都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惘,但前几天爸爸给我阅读并部分讲解了《培根论读书》这篇文章,我的思想变了,我的观点也变了,我觉得读书非常重要,而且今后我要真正做到多读书。

  这篇文章写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

  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互联网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互联网代替不了读书。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思想,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可以教给我们本领,可以纠正我们的过失,在书籍中,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原本是如此地美好。

  也许有人会说,现实社会中,有许多的大老板,大富翁都不读书,不是照样发大财、赚大钱?那么,我们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此话差矣,的的确确,现实社会中,有许多的大老板、大富翁不读书却发了大财,赚了大钱,但是,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在我国的众多私人企业中,有多少能够与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大企业相提并论呢?相反,在我国短命、失败的私人企业多的不可胜数,我们的大老板、大富翁,他们所缺乏的是什么呢?据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每天都要抽出一小时来读书,世界首富都如此重视读书,更何况我们这些离世界富豪相差很远、很远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视读书呢?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读书人,死读书,不解决实际问题,成了书呆子,这样的读书,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我认为,与其说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一味地死读书,还不如不读书的好。正确的读书方法,也许应该是,在思想上要重视读书,要在有选择的前堤下读好书,多读史、读诗、读哲理、学*数学……同时我们也要勇敢地走出书本,勇于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读书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才能让我们更明智,更聪慧,更精密,更深刻……我们的读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菁选(扩展5)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合集十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1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忙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忙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说同情与其说是正因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正因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之后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向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此刻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就应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优点、好的品质就应得到报答而缺点、坏的品质就应得到惩罚。在第三卷中他又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还有第四卷的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论*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他说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思考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考察它:

  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密斯论道德哲学体系。

  说实话,虽然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对人类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呢?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腐败、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会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完美、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为自己的幸福必备的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就要求我们常怀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正义之心待人处世,互帮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此刻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透过《道德情操论》的学*,更加坚定了追求和信仰,此刻务必好好学*,培养一身的潜质才能在未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且,把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发扬光大。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有德的民族会受到世界的尊重,历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们都能做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们加在一齐就是有道德的国家民族。国家一向在讲求德治,但是我们这样的适合暂时还无法摆脱法治的社会。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须会看到一个高国民素质的中国,一个能够用德治和谐的社会,我们坚信着并为之发奋着!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2

  读了《道德情操论》,对自己受益匪浅。

  作者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与正义。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学校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学校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学*及与同学相处中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3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为七卷,前六卷分别从不同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人类的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是在前六卷基础上对此前的各种伦理学体系所作的述评。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保持和谐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这种贴*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刻思考,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和谐社会理念。《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与正义,把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看了这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党员干部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4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为七卷,前六卷分别从不同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人类的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是在前六卷基础上对此前的各种伦理学体系所作的述评。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保持和谐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这种贴*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刻思考,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和谐社会理念。《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与正义,把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看了这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党员干部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5

  *日,写了一篇单位要求的*作,纯粹系练*之用,极尽抄写之能力。然而,学而时*之,不亦乐乎!这种境界仿佛得之。不嫌浅陋,搬至网上。

  有观点认为,生意场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我不在乎别人是否会欺骗或欺诈我。正因为我愿意别人对我进行欺诈或欺骗,如果我也打算欺骗或欺诈别人,这在道德上也说得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认为这是基本道德的黄金规则。这条黄金规则的问题是,“如果你愿意让别人用不道德的方法对待你,那么你就似乎也可以用不道德的方法对待他们”。

  所有人相互之间的不道德行为产生最为严重的情况莫过于“中国人的一天!”所揭示的程度:“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吃个***咸蛋,杯三聚氰氨牛奶,吃完开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 中午,吃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和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房家,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电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说明了把生意场看作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是多么的有害!市场参与竭尽所能的破坏市场竞争的规则是多么的有害!我们需要一个建设在道德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则可以为我们建设基于道德之上的市场经济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人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

  亚当?斯密,一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世人皆知他是经济学之父,《国富论》作者名声享誉世界。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位伦理学家,是一位道德哲学的教授,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道德哲学著作。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道德情操论》的理论光芒却被《国富论》所覆盖,因此人们往往只知《国富论》,竟不知还有《道德情操论》的存在。如何理解亚当?斯密这两部著作的关系,这形成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也即《国富论》中建立的“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和《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关系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亚当?斯密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就是“利己主义”。正是在这种利己心的指引之下,人们参与市场竞争,最终通过“看不见的手”调控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而从利己出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亚当?斯密所架设的经济人。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决不要向他们谈论我们自己需要什么,而应当谈论他们自己的利益,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告诉他们,给我们做事对他们自己是有利的,那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就容易多了。只有乞丐才会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在同胞的施舍上。――《国富论》

  但是,亚当?斯密对于何谓“人”的理解是多角度的,也是立体的或综合的。如果仅仅把人纯粹理解成为仅仅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就是对亚当?斯密的以偏概全。人还是那个人,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的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之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开篇,亚当?斯密就讲人性之中的另外一种倾向――利他心。可以说,利己心和利他心共同组成所谓的“人”,也就是说人既是经济人,同时也是道德人。亚当?斯密说到:这本来就是“无所不知的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为了人类的幸福打算而在每个人的心田培植的两颗种子。

  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在不去考虑他人的情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或者在一定条件下会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时候,那三种美德中的第一种最初是我们的利己心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另两种美德是我们仁慈的感情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道德情操论》

  显然,亚当?斯密对利己心对于人类幸福的作用评价更高于利他心。亚当?斯密没有简单的从道德角度评判说利己心优于利他心,相反,正是因为,利己心、自爱心以及每个人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的自然努力是值得保护的,符合人之为人的本性。

  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因为他比任何人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是恰当的和正确的。因为每个人更加深切地关心同自己直接有关的,而不是对任何其他人有关的事情;或许,听到一个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死讯,会使我们有所挂虑,但这对我们的饮食起居的影响远比落在自己身上的小灾小难小。――《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对于人的综合的研究,而《国富论》则是在《道德情操论》所论述的人性基础之上,侧重于人之利己心引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说,利己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人的这种利己本能决定现代社会生活市场竞争领域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基于自我利益的利己主义者成为经济活动唯一动力。

  但是,如果通读《道德情操论》,我认为侧重于人之利己心引发经济社会发展是基于特定条件的。没有这些条件,仅仅依靠人之利己心是不可行的。这些条件至少包括以同情为基础的公正旁观者作为内心的监督和以公正为核心原则的法律制度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框架。而同情和公正则是利他心所产生的美德。因此,我认为利他心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到稳定的前提条件。

  二、谁是公正的旁观者?

  不言而喻,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道德情感、道德判断的余地。原来利己的本性和利他的本性本身之所以具有意义,无非是因为人或多或少的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的个人特征。因此,两种本能的协调问题也是以丰富的社会生活已在那里作为构建“理想社会”的营建为前提。由于怎样协调利己心和利他心也许是最合乎目的形成?斯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事情,由此基于本能的行为(利他的和利己的)才会具有道德意义。

  在亚当?斯密看来,判断某种行为是不是与“道德”相适应的行为标准,不应在两种本能之外的地方寻找,他确实存在于这两种本能的“合宜”之中。那不是限制神授的本能、扭曲其动力这个意义上的“合宜”,而是使他们最充分发挥和发展的东西。

  如果一些行为表现为某种情感的合宜而又公认的对象,那么这种情感立即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别人,或者为之服务。同样,如果一些行为表现为某种情感的怨恨而又公认的对象,那么这种情感也立即直接的促使我们去惩处别人,或者处以刑罚。奖赏,是回报,是补偿,是以德报德;惩罚,也是回报,是补偿,只是方式不同,后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道德情操论》

  那么由谁就行为作出合宜或不合宜的判断,或者人们怎样将他人的判断理解为对自己的本性行为的批判呢?对此,亚当?斯密作了这样的回答:

  一个人若在其整个一生中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坚定而始终如一的仿效谨慎、正义或合宜的仁慈这种思想,则其行为便主要受到这样一种尊重的指导,即对那个想象中的公正的旁观者、自己心中的那个伟大居住者、判断自己行为的那个伟大的法官和仲裁者的情感的尊重。――《道德情操论》

  通过这个观察者判断当事人的行为合宜与否,来决定其道德性。观察者断定当事人行为或感情是否合宜,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作对同胞对当事人的行为或感情能否表示同情。无论是利己行为,还是利他行为,只要得到公正的旁观者的认可,都是可以断定为合宜的行为。

  三、何谓旁观者之公正?

  每个人只要按照上帝所赋予的利己本能的趋向行事,对于来自上帝所赋予的其他本能,即利他心的最低限度要求――复合“一般人道”标准,则只要将它看作“正义规则”不予侵犯就可以了。因此,亚当?斯密也说过:“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假装为公众幸福而经营贸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同时,亚当?斯密又说:

  人类社会中所有成员都互相需要,同时也彼此伤害。但是,只要人们因为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互相帮助,那么这个社会将会繁荣兴旺并充满快乐。如果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伸出友爱之手,那么社会将会变成一个美好和谐的公共中心。(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就是在论述保证经济生活有效运行赖以为基的伦理行为,希望通过社会条件的改善和社会机制的约束,减少包括谋杀、偷盗、通奸、欺诈在内的不道德行为,增加以公*、自制和责任为核心的道德行为。而以公*、自制和责任为核心的道德行为才是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才是社会文明的本质。亚当?斯密借助公正的旁观者调节着利己心和利他心,使得每个人的行为成为符合道德的行为。

  既然我们总是深深地为任何与己有关的事情所动而不为任何与他人有关的事情所动,那么是什么东西促使高尚的人在一切场合和*常的人在许多场合为了他人的更大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这不是一种人性温和的力量,不是造物主在人类心中点燃的仁慈的微弱之火,既能够抑制最强烈的自爱欲望之火。他是一种在这种场合自我发挥作用的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种更为有力的动机。他是理性、道义、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合法行为的伟大的法官和仲裁人。每当我们将要采取采取行动影响他人的幸福时,是他,用一种足以震慑我们心中的冲动的激情的声音,向我们高呼: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丝毫不比任何人重要;并且高呼:如果我们如此可耻的和盲目的看重自己,就会成为愤恨、憎恨和咒骂的合宜对象。――《道德情操论》

  事实上,《国富论》充分论述利己心与分工之间的关系,认为分工无论是在技术分工还是社会分工或职业分工的意义上,都是从“利己心”或“自爱心”出发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分工进而形成“互通有无”的市场。但是,通过任何观察就会发现,仅仅依靠“利己心”是不够的,或是不完备的。经济生活的有效性要在很大程度之上依赖于某种程度的伦理行为。纯自私的行为其实同任何既定的经济生活都不相容。经济生活中总是存在某些信任和向新的因素。有很多生意都是在口头保证的基础之上做成的。

  公正的旁观者认为,如果有人参加竞争活动但又破坏规范竞争的规则,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为什么?因为如果规范竞争的规则受到如此普遍的破坏,这些规则就不再成为规则。如果规范规则受到普遍破坏,规范就不再可能。这种行为具有两种意义的自我否定性质。规则的普遍破坏就会使得规则无效。又因为规则被用来使竞争避免陷入混乱或变成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所以普遍破坏规则使得增进福利的竞争也把自身给否定掉了。

  作为一种美德和统治社会关系以及政治关系的原则,公正既是一种禁止伤害他人的消极原则,也包括一种被亚当?斯密称之为“公*竞争”的积极内容:“在多数情况之下,单纯的公正只不过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只是阻止我们不去伤害邻居罢了。我们可以坐着不动就能满足一切公正原则的要求。”与此同时,按照斯密的说法,如果某个人很公正:

  他的行为要遵循公正的旁观者能认同她行为的原则。在对财富、荣誉和显赫地位的'争夺中,为了超过所有的对手,他可以竭尽全力,活动每一根神经,调动每一块肌肉。但是如果他要对那位进行挑衅,或者把那位打到,那么,旁观者的迁就将彻底终结。因为他违背公*竞争的原则,这是他们不能许可的。――《道德情操论》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公正是我们唯一可以使用外在力量确保的美德,唯有公正原则才可以*等的、不带偏见的应用到所有人身上。为了符合道德,人无需仁慈,但他有责任不伤害他人,并且参与公*竞争。因此,对于“社会生存而言,公正比仁慈更为根本。社会少了仁慈虽说让人心情不畅通,但他照样可以生存下去。然而,要是一个社会不公行为横行,那它注定要走向毁灭”。

  四、何以让社会达至公正?

  亚当?斯密的公正旁观者归根结底不过是个“心路之上的路人”,这个“心路之上的路人”可能会被外部的呼声压倒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让这个外部呼声尽可能地具有“公正”的本来含义,就是让社会逐步达至公正的境界。

  首先,亚当?斯密肯定**作为对于文明社会的维持必不可少:一个文明的国家不同于那些野蛮没有开化的国家,她有许多必要的支出。军队、舰队、防御严密的供电、公共建筑、法官和国家 税务官的费用支出都是必需的。如果这些支出被忽略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混乱也将随之而起。

  **可在公共工程和教育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亚当?斯密简要描述**的职责:

  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个应尽的义务: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的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其不受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建立严正的司法制度;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国富论》

  其次,亚当?斯密特别提出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可以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有着双重的功能:在指针工厂,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在学校,知识丰富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那些在指针工厂里每天麻木的做着枯燥单调的不幸者们。

  再次,亚当?斯密也对那些尚未把公正感觉作为内心准则的人,公正的法律就是必要的、恰当的替代物。这样我们就会更为容易的理解并接受公正交换的事实,哪怕它的实施并不符合我们的自我利益,虽然我们自己并非总是会从是公*的活动。当然,亚当?斯密对于法律的实施并不总是乐观的;

  制度制定者似乎认为他可以安排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中的不同成员,就如同用手安排一个棋盘上不同的棋子一样自如;他没有考虑到棋盘之上的棋子除了手施加在其上的外力之外没有其他的移动法则,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一个棋子都有一个他们自身的移动法则,这种法则不同于立法机关对其施加的法则。――《道德情操论》

  最后,亚当?斯密认为让社会达至公正还需市民美德的现实担当者。这种美德不是以贵族、僧侣及其他以往的特权阶层为中心的传统美德,而是应有新兴的社会阶层来承担的美德。亚当?斯密认为“中等和低等的阶层是“谨慎之美德的真正担当者”。

  亚当?斯密关于市民美德的现实担当者之论述受到阿尔佛雷德?马歇尔的否定。阿尔佛雷德?马歇尔认为:

  骑士时代并没有结束。我们知道,要过上高贵的生活,物质和道德环境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我们不信任强权的社会主义,但是我们很快就意识到,没有人能够高枕无忧、心安理得,除非它能贡献自己的一部分时间和所得来保证其他人也能够得到合理的收入并因而享有过上高尚生活的机会。――马歇尔:经济学骑士精神。

  马歇尔在维多利亚时代这样描绘具有骑士精神的商人:他们可以迅速提升财富的社会化使用,显示出公共精神,拿出自己的财产慷慨的资助公共事业,也为公共利益自觉地提供服务,并且在社区中提倡道德品质。

  这里也让我想起老子之著《道德经》的一段话: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老子不提倡不以智治国,这是因为如果仅仅以智治国者,常会毁掉规范竞争的规则,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智慧出,有大伪”;而如果市场竞争赖以存在的规则不符存在,那么市场竞争也就沦为一场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6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首创水务公司,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公司党委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就会得到一次升华。

  我们要善于由及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7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

  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心情安宁、充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够经受时间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施爱的行为中体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获取自己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8

  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着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与正义。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

  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

  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四卷: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第五卷:*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271页)。

  第七卷:论道德哲学体系。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公司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群众。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9

  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好处,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正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温总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佚名

  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静心潜读,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思考,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因此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通读全书我们能够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必须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透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到达“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和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此我们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99zuowen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灾难面前,我们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无需任何动员,人们就放下狭隘的私利,自发组织起来帮忙灾区。正是正因这种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的伦理美德使得社会团结起来而不是一盘散沙,而这种最深沉的美德并不需要匹配华美的修辞,它只是能够同情他人的想象力而已。我想,只要这种同情的想象力不从人们内心深处消失,人类社会就永远存有期望。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韵味不乏与其相似。正应了那句话:智慧是跨越时代、地域、宗教和种族的。东方圣人出,西方出圣人,其心同,其理也同。《周礼》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儒家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仁义礼智信”、“克己复礼”、“一日三省”,正是从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他们基于内心的探索,终生将其用心的付诸于实践。因此,饱读经书的文人志士走入仕途后,大都期望以才为政,施德于民。

  的确,读书是对心灵的荡涤,它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此前,中央“以书施政”,号召“官员读书”,建立学*型政党、学*型**,其实与其让他们从经济政治法律等书籍读起,还不如从中国的传统的《论语》、《道德经》或者外国的《道德情操论》开始读起,如涓涓细流般的温馨隽语必须会洗涤我们被俗务缠身的心灵,使我们忘却了身边的烦恼,使得我们在和历史伟人穿越时空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素质的提升,才能有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才能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10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