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菁选

首页 / 读后感 / | 2023-03-07 00:00:00

中庸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庸读后感1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下载了“羊城分级阅读下载“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下载,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下载,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中庸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中庸读后感3

  读了中庸,我看中庸是有三层含义的,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和,如果失去中正*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和。我们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学*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现在人们在物质的侵蚀下,在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容易行为失据,离中庸渐远,以致于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绝望。所以保持*常心,把心摆正,回到中庸上来,何尝不是消除烦恼,赢得快乐的一种途径呢?(赵岑芽)

中庸读后感4

  述不尽的千姿百态,满目琳琅

  问世间之事,无止,中庸读后感。

  唯一‘利’字当头,悲哀。

  变中自有不变,是所谓道。

  天下何止一道

  道亦无止

  然道亦不改

  当知

  守道之谓正

  然道道正,可悲了。

  道不相勃

  怨则停

  知‘ 道’,不可以止,

  要干嘛呢......

  子喷:通。

  知‘道’而使其通,是所谓中。

  ‘中庸’之道几可与天比肩。

  事事守中乃天赋人心

  人人皆临,几人肯施

  天与弗取,自取其咎。

  ‘中庸’乃天之道

  成之为圣者

  偏离为小人

  守之为君子

  为君则无为而为

  子喷:至诚,明善。诚则明,明则诚。

  诚既大道之源。至诚,明善,笃行。

  大道求源,做人立本。“诚”乃人之本。

  涓涓之流可以致远,有其源泉。

  枝繁叶茂而无有根,则虚有其表。

  国无本,则国亡。

  人无本,则魂丧。

  人人守本,就是传说中的‘***“。

  怀抱本分,去永不停息的看世上的.千姿百态,恪守中庸之道,一切都会有的,我相信。

中庸读后感5

  *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后感6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中庸读后感7

  *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后感8

  *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

  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后感菁选扩展阅读


中庸读后感菁选(扩展1)

——《中庸》读后感菁选

《中庸》读后感11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庸》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庸》读后感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是有道理的,学*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

  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中庸》读后感2

  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荐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我的语文是弱项,对文章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书籍。

  但没想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言文中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

  原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绸缪、作好准备,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准备,那么面临着艰难险阻成功的几率会非常低。

  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学生在考试前肯定会有复*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运动员每天都必须训练,为了比赛出成绩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早点去准备吧!早点准备一定是对的,因为只有准备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气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困难,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千年前充满智慧的古人,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

  这些国学经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味。

《中庸》读后感3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读后感4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普通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主题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普通通、**常常。*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这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安安就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诉我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久。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中才能达到和,和是宇宙万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总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没有生气。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时时保和就能达到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复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吗?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也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世界的永远不变的*衡态。

《中庸》读后感5

  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大学·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

  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

《中庸》读后感6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读后感。《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读后感7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三句的意思是去学*和修炼率性的道才叫做教。学*和传播幼儿、少儿文化很长时间了,因为当初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满意,所以才找到了现在的这种教育。

  教到底是什么?教育?还是教化?我认为教首先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就像我经常对父母说,教育孩子就是一种自我成长。孩子是以榜样的力量,作为自己学*的基础。你希望孩子成为一种人,首先自己要具有这种人的品质,可能你不是这种人,但是你要为之努力。育就是养,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养育。那么教育就是教养。可是生活当中,我们往往把这两个词分开。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教养才是自己的事情。一般我们说一个孩子没有教养,会指他的家教。暗地里实际上是在责怪他们的父母。相对来讲教育的面积可能会更大,一个孩子教育不好,跟学校,跟父母,跟老师都有关系。化的字义是使性质或形状发生改变,就如同《大学》里把亲民作新民解释一样。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还是那句话,自己改变了,这盘棋也就变了。

  怎么能让自己做到化,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可以理解为:修道就是修身。让自己明白、发明、明了,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就会感知到自己的道,我们沿着这个道就会找到性,也就是我们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串起来就是我把《中庸》的整个第一句还是理解为方法论。它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图景,只不过这个图景更抽象一些。

  结合《中庸》的第一句和《大学》的理解,一个人具备的术,是在生活当中比较重要,但不是绝对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绝对的。我身边的很大一群人,没有自信的原因就是他不具备所谓的一些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术的意义就不大了。我并不是说术没用,而是说它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单纯从天理的角度来讲,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的术都是枝枝叶叶外头寻。教化自己,去影响别人。境随心转,相由心生。送给自己,也送给每一个可以看到我这篇读后感的人。

《中庸》读后感8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

  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中庸》读后感9

  《中庸》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贬义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间,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着说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常。*常就是不易,即鲜有改变,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暮年之人常念叶落归根,常念*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联系自己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在学*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中庸》读后感10

  《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

  《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

《中庸》读后感11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和合”境界。

  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


中庸读后感菁选(扩展2)

——中庸读后感菁选

中庸读后感8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庸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庸读后感1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和,如果失去中正*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和。我们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学*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中庸读后感2

  《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颇为少见。是以朱子详之曰“庸,*常也”。*常之意,似与英**eneral可以互释,可释为一般,也可释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与篇中“执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为先贤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当可解为不偏不倚、执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与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类。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从而使社会可以达到太*和谐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在中国千余年来成为一种处事哲学,但是到了当代好像出现了偏差,这恐怕跟用字*惯是有相当关系的。当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义之一是由*常引出的略带贬义的*庸之意。所以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中庸也归结到不作为上来,这就跟原意相去甚远了。

  中庸讲的不偏不倚、诚其意,可以从下面这句来理解。“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处告诉我们,要守好本分,说合适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合适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本来也不是贬义的。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而如果把中庸理解为不作为,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篇中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非像俚语所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是有进取的。接着又云,“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很明显地讲到“为”和“修”,这两个字都是主动性的词语,是积极的、向上的。再扩展到其他儒家经典来讲,我们熟知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便是告诉我们当学*有了余力的时候可以出仕,当官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致学。《大学》中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这是古今无数能人志士修身进取的思想基础。

  上面这些儒家思想是前人为了着重讲述而划分的几个方面或者说几个阶段,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理解中庸的时候,应该看完整,不能只靠只言片语根据当代对字的理解而去曲解古人的本意。“窥一斑而知全豹”不是任何时候都行得通的。

中庸读后感3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学*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

中庸读后感4

  《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在《易经》中,讲究阴阳的相生相克。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刚柔并济的。孔子自己也说过,说自己学*中庸太晚了,要是早点学*就好了。在书中,孔子对“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

  我们常常说“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这个章节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定义。只是说,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难常守。倒是朱熹,引用程颐的话给中庸下定义,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是一种修身手段。在心理活动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倒中庸”。孔子主张出世,这种心理活动必然要外化为一种符合仁爱与礼仪的外在表现。

  中庸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有很多。孔子重视自身修养,把中庸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重视自身修养,认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养的。“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道了天理才可以了解人,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双亲,侍奉双亲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种至高美好的德行。是一种理想人格。“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就是说,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们很少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比如颜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隐恶扬善,择其两端,用于民。而一般人很难真正达到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良策。孔子在称赞舜是时候就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孝是什么?孔子用舜的例子来阐释“孝”: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贵,拥有整个天下。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这么说:“夫孝者,善继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是指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赞述先人的业绩。

中庸读后感5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其成书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世人以一种“中庸”的处事态度来对待日常的一些事情。其作书初衷与其他的著书之人并无异同,都是在强调一个实用性的原则,即要把书中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之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其中有颇多名句仍为历代名家所称道,亦流传百代而不衰,足见其价值之高。不仅是在文学方面,更是在道德与文明的形成方面。或许这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它在古代被列为四书之一,供广大的士人学*。

  《中庸》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以一个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启发人们中庸之德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能够朝中庸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全书自始至终渗透着一股厚重的儒家气息。

  《中庸》开篇即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和合”、“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这五种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用以助成“五达道”;“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

  而对于我们而言,其中的部分内容只能是作为学*时的参考与了解。比如,五达道里的君臣关系,在今天早已不复存在了,最多只是能部分地影射道上下级关系之中。而其它的一些不合理的东西也应该剔除掉,认真地挑选并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

  体会与感悟:在今天,《中庸》甚至还没有一篇论文长,但是它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却是当今的'任何一篇论文也无法代替的。因为其中包含的引导性的东西,在当时而言是适时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形成稳定的凝聚力的,是具有深远而无法替代性的。

  希望人们都能做到“中庸之德”,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自我所必须做到的。

中庸读后感6

  0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

中庸读后感7

  前段时间,我再次阅读了《中庸》,读后再次感到颇有所获。更深的体会到高中的物理老师的话“每次读诸子百家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为最。”

  记得最早看《中庸》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处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间的状态,朦朦胧胧中依稀能够窥探到《中庸》中所阐述的思想的一角,后来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庸》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渐渐的我养成了一个*惯,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难克服的困难,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书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读一读这些中国古典思想的精华,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就会又是豪情万丈,身上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次是因为在训练院辩论队的新队员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觉得他们的实力和我的预计相差太远,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一点一点的练,但是辩论赛又迫在眉睫。那几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坚持。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结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团??现在在加上这样的辩论队的训练。放弃的话我自己不愿意,毕竟我当初答应了他们,一定会坚持到带领他们打完比赛,不放弃我又实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

  翻开《中庸》开篇的话就让我迅速感觉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放弃有有悖于“庸”,为了自己的的一点事情,放弃了辩论队那么多的师弟师妹的期望有悖于“中”。我应该做的是坚持做好我应该做好的所有事情。一切的一切我只要尽力去完成就好了,结果远不及过程重要。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利。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现在应该做的所有训练,新生杯的比赛只是为了明年的院际杯的预演,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事情的铺垫。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了眼前一点问题而烦恼。

  之后我在辩论队中给他们的训练就是很简单的要求,首先是完善自己,做好一些表面的工作。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多读多看多学,这样正好是符合人类千年以来总结的成功的经验的。

中庸读后感8

  《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静安宁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如果情绪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控制,则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道的。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系统地阅读过《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后感菁选(扩展3)

——中庸读后感菁选

中庸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庸读后感1

  《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静安宁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如果情绪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控制,则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道的。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系统地阅读过《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后感2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和,如果失去中正*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和。我们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学*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中庸读后感3

  0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

中庸读后感4

  《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颇为少见。是以朱子详之曰“庸,*常也”。*常之意,似与英**eneral可以互释,可释为一般,也可释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与篇中“执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为先贤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当可解为不偏不倚、执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与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类。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从而使社会可以达到太*和谐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在中国千余年来成为一种处事哲学,但是到了当代好像出现了偏差,这恐怕跟用字*惯是有相当关系的。当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义之一是由*常引出的略带贬义的*庸之意。所以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中庸也归结到不作为上来,这就跟原意相去甚远了。

  中庸讲的不偏不倚、诚其意,可以从下面这句来理解。“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处告诉我们,要守好本分,说合适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合适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本来也不是贬义的。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而如果把中庸理解为不作为,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篇中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非像俚语所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是有进取的。接着又云,“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很明显地讲到“为”和“修”,这两个字都是主动性的词语,是积极的、向上的。再扩展到其他儒家经典来讲,我们熟知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便是告诉我们当学*有了余力的时候可以出仕,当官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致学。《大学》中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这是古今无数能人志士修身进取的思想基础。

  上面这些儒家思想是前人为了着重讲述而划分的几个方面或者说几个阶段,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理解中庸的时候,应该看完整,不能只靠只言片语根据当代对字的理解而去曲解古人的本意。“窥一斑而知全豹”不是任何时候都行得通的。

中庸读后感5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学*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

中庸读后感6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其成书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世人以一种“中庸”的处事态度来对待日常的一些事情。其作书初衷与其他的著书之人并无异同,都是在强调一个实用性的原则,即要把书中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之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其中有颇多名句仍为历代名家所称道,亦流传百代而不衰,足见其价值之高。不仅是在文学方面,更是在道德与文明的形成方面。或许这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它在古代被列为四书之一,供广大的士人学*。

  《中庸》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以一个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启发人们中庸之德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能够朝中庸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全书自始至终渗透着一股厚重的儒家气息。

  《中庸》开篇即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和合”、“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这五种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用以助成“五达道”;“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

  而对于我们而言,其中的部分内容只能是作为学*时的参考与了解。比如,五达道里的君臣关系,在今天早已不复存在了,最多只是能部分地影射道上下级关系之中。而其它的一些不合理的东西也应该剔除掉,认真地挑选并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

  体会与感悟:在今天,《中庸》甚至还没有一篇论文长,但是它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却是当今的任何一篇论文也无法代替的。因为其中包含的引导性的东西,在当时而言是适时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形成稳定的凝聚力的,是具有深远而无法替代性的。

  希望人们都能做到“中庸之德”,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自我所必须做到的。

中庸读后感7

  前段时间,我再次阅读了《中庸》,读后再次感到颇有所获。更深的体会到高中的物理老师的话“每次读诸子百家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为最。”

  记得最早看《中庸》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处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间的状态,朦朦胧胧中依稀能够窥探到《中庸》中所阐述的思想的一角,后来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庸》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渐渐的我养成了一个*惯,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难克服的困难,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书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读一读这些中国古典思想的精华,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就会又是豪情万丈,身上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次是因为在训练院辩论队的新队员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觉得他们的实力和我的预计相差太远,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一点一点的练,但是辩论赛又迫在眉睫。那几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坚持。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结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团??现在在加上这样的'辩论队的训练。放弃的话我自己不愿意,毕竟我当初答应了他们,一定会坚持到带领他们打完比赛,不放弃我又实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

  翻开《中庸》开篇的话就让我迅速感觉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放弃有有悖于“庸”,为了自己的的一点事情,放弃了辩论队那么多的师弟师妹的期望有悖于“中”。我应该做的是坚持做好我应该做好的所有事情。一切的一切我只要尽力去完成就好了,结果远不及过程重要。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利。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现在应该做的所有训练,新生杯的比赛只是为了明年的院际杯的预演,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事情的铺垫。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了眼前一点问题而烦恼。

  之后我在辩论队中给他们的训练就是很简单的要求,首先是完善自己,做好一些表面的工作。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多读多看多学,这样正好是符合人类千年以来总结的成功的经验的。

中庸读后感8

  《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在《易经》中,讲究阴阳的相生相克。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刚柔并济的。孔子自己也说过,说自己学*中庸太晚了,要是早点学*就好了。在书中,孔子对“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

  我们常常说“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这个章节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定义。只是说,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难常守。倒是朱熹,引用程颐的话给中庸下定义,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是一种修身手段。在心理活动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倒中庸”。孔子主张出世,这种心理活动必然要外化为一种符合仁爱与礼仪的外在表现。

  中庸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有很多。孔子重视自身修养,把中庸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重视自身修养,认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养的。“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道了天理才可以了解人,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双亲,侍奉双亲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种至高美好的德行。是一种理想人格。“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就是说,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们很少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比如颜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隐恶扬善,择其两端,用于民。而一般人很难真正达到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良策。孔子在称赞舜是时候就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孝是什么?孔子用舜的例子来阐释“孝”: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贵,拥有整个天下。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这么说:“夫孝者,善继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是指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赞述先人的业绩。


中庸读后感菁选(扩展4)

——中庸读后感 (菁华9篇)

中庸读后感1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的人民生活水*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

中庸读后感2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三句的意思是去学*和修炼率性的道才叫做教。学*和传播幼儿、少儿文化很长时间了,因为当初对*的教育体制不满意,所以才找到了现在的这种教育。

  教到底是什么?教育?还是教化?我认为教首先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就像我经常对父母说,教育孩子就是一种自我成长。孩子是以榜样的力量,作为自己学*的基础。你希望孩子成为一种人,首先自己要具有这种人的品质,可能你不是这种人,但是你要为之努力。育就是养,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养育。那么教育就是教养。可是生活当中,我们往往把这两个词分开。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教养才是自己的事情。一般我们说一个孩子没有教养,会指他的家教。暗地里实际上是在责怪他们的父母。相对来讲教育的面积可能会更大,一个孩子教育不好,跟学校,跟父母,跟老师都有关系。化的字义是使性质或形状发生改变,就如同《大学》里把亲民作新民解释一样。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还是那句话,自己改变了,这盘棋也就变了。

  怎么能让自己做到化,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可以理解为:修道就是修身。让自己明白、发明、明了,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就会感知到自己的道,我们沿着这个道就会找到性,也就是我们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串起来就是我把《中庸》的整个第一句还是理解为方法论。它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图景,只不过这个图景更抽象一些。

  结合《中庸》的第一句和《大学》的理解,一个人具备的术,是在生活当中比较重要,但不是绝对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绝对的。我身边的.很大一群人,没有自信的原因就是他不具备所谓的一些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术的意义就不大了。我并不是说术没用,而是说它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单纯从天理的角度来讲,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的术都是枝枝叶叶外头寻。教化自己,去影响别人。境随心转,相由心生。送给自己,也送给每一个可以看到我这篇读后感的人。

中庸读后感3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现在又组织学*了《大学中庸》,通过这两次学*,使我不仅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的传统文化对我自身的指导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看完这部分,使我懂得学*和工作都要有安静和*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这对于在法院工作的我来说非常重要,在开庭之前要认真阅读每一本案卷,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在庭审中抓住庭审过程的争议焦点,围绕争议焦点调查和审理案件,但是实践中,一般当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经验和技巧,在庭审时提不出观点,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焦点,而是采取*铺直叙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方法。这就需要法官有安静和*的心智,神思安稳,思虑周详问题,以*等宽容的心态注意观察当事人的心绪,体察当事人的心态,揣摩当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时准确地“对症下药”,找准妥善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及时化解纠葛。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就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读《大学》的另一个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所支配,公*裁判,没有偏私。在具体审判诉讼案件过程中,要客观、中立,与各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距离,不偏不倚,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公正地裁判,公*地保护诉讼各方合法的实体权益和诉讼权益。作为纠纷诉讼的终极解决者,必须保持严格中立的立场,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过依法确认的事实,根据法律规定的准则和对法理精神正确的理解,公允地确定哪些利益当受排斥,哪些利益应予保护,使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受到同等尊重、获得同等的法律保护。

  读完《中庸》,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这虽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是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运用到我们法官的审判案件中就是和谐裁判,调解结案。享有东方经验美誉的调解制度,就是强调“和”的效果,也是解决纠纷的最佳结案方式。目前较普遍的“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息讼止争”的优良传统。“和”并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过分析当事人心理,注重释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实,讲究方式方法,进行细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实分析,使当事人胜败皆服。通过调解,不仅合理解决了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影响社会和谐,而且理顺了当事人的情绪,缓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对抗与冲突,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重建和谐关系的效果。

中庸读后感4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的人民生活水*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

中庸读后感5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

  这本书真是上上下下都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着,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这句话,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他不仅有知识,

  有修养,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爱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国家大事,治理好国家,铲除贪官污吏,为百姓谋幸福,发展国家。

  因为有了这些*官员,*才会富强!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文学的精髓。

  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

  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中庸读后感6

  话说,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学会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一种违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后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反思而得到,学*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行是实践,明是认知。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积极的思想要推荐。

  善于向人学*,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一个人在学*上遇到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时间积累,知识便加多,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往往是胜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聪明的人不是智慧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护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说自己很聪明,可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太多的误事。

  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懂得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有违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对。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深远的。

  通过读《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带着虔诚的心,学*中庸之道吧!

中庸读后感7

  *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后感8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读后感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是有道理的,学*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

  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中庸读后感菁选(扩展5)

——《大学中庸》读后感 (菁华5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1

  在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之前,我从未真正读过任何一本古代经典著作。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那还要追溯到高中时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大学里因为学的是外语专业,所以几乎从未接触过“语文”,也就更别提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了。

  参加工作后认识的第一位语文教研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教师,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对于古代经典名篇可称得上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他曾经给予过我很多鼓励,我在被那些厚重、温暖的语言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曾暗下决心,多多诵读经典,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而懒惰又懈怠的我,浑浑噩噩间度过了许多年。有时间玩网络小游戏,却没有精力阅读经典;有时间和朋友东拉西扯,却没有心思让自己沉浸在一本书中。于是,年华枉度,空余嗟叹。其间偶尔也曾零星诵读过些许《大学》《中庸》的名句,如“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终究不成气候,外加疏于复*巩固,也大都遗忘了。

  淄博赵成峰老师和烟台李霞老师对于经典诵读的至诚与坚守让人敬佩,让人自惭形秽。阅读其他叙事者的文章,再对比自己肤浅的文字,也时常感到羞愧。他们的文章总能给人真切而又温婉,清新却又厚重的感觉,而自己写来写去,只不过在原地打转儿,看不见进步与成长。我想,这与缺乏阅读积累、文字修养与文化底蕴有着很大关联。试想,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假性努力,如何与他们的求知若渴、笔耕不辍相提并论?成长的心思始终都有,诵读的意向也算充沛,无奈迟迟不见行动、固步不前。直到开始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似乎再也没有借口拖延与狡辩,那就逼着自己去啃这本“难啃的书”。

  是的,这本书的确难啃——不光是《大学》《中庸》难啃,就连傅佩荣先生所作的注解对于我来说,也很艰涩。他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论语》《孟子》《易经》《大学章句集注》等经典著作来进行注解。对于学识浅薄的我来说,每一章节埋头反复阅读,也只略得一二。而要把译文也读上三五遍,才能与原文相对应,做出粗浅的理解。

  反复诵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将《大学》重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其中“经一章”谈“三纲领”与“八条目”。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八条目”中“修身”是焦点,位居枢纽角色。修身即是修养言行,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可不慎乎?”言行是外在表现,其根基在于内心的修炼,依次可以追溯到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才算“修身”呢?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与正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想,对于教师来说,“修身”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端正自己的心思,将“如保赤子”的初心唤醒或是找回;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不妨问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想要守护什么样的教育;明白教育中的“善恶”,做真教育、为孩子成长的远方灌溉给养的则是“善”,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只见眼前分数而忽略孩子一生发展的就是“恶”,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不做兢兢业业的愚蠢的教师”;辨别外在诱惑、荣誉与自我的关系,是追寻现实世界里的“达官显贵”,还是坚守理想之中的诗与远方。当我们厘清以上问题并且开始摸索、践行“心向往之”的教育,我们才算真正踏上“修身”之路。纵使“修身”之路漫漫其修远,我们也将不改上下求索的步伐。而我们的整个教育人生,就应该“皆以修身为本”。唯有这样才能如李霞老师在讲座中所言,“推动自己,推动教育”,也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行走于教育之路或许艰难,而只要我们做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相信,我们亦能“虽愚必能,虽柔必强”。

  一个月的共读时间所剩无几,而我对这本书、或者说对经典的学*才刚刚开始。在这段与经典“亲密接触”的时光里,它给予我的远非某一章节的诵读或理解,而是一种召唤和引领。它将曾经隐匿、蛰伏于心底的对于经典的求知与渴望唤醒,召唤着我尝试去开启一段不太一样的、更加丰厚而充盈的生活——这实在是从春天里开启的一段美好的遇见。

  如果要给这份美好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永远。

《大学中庸》读后感2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这本书真是上上下下都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着,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大学中庸》读后感3

  《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大学中庸》读后感4

  在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之前,我从未真正读过任何一本古代经典著作。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那还要追溯到高中时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大学里因为学的是外语专业,所以几乎从未接触过“语文”,也就更别提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了。

  参加工作后认识的第一位语文教研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教师,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对于古代经典名篇可称得上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他曾经给予过我很多鼓励,我在被那些厚重、温暖的语言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曾暗下决心,多多诵读经典,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而懒惰又懈怠的我,浑浑噩噩间度过了许多年。有时间玩网络小游戏,却没有精力阅读经典;有时间和朋友东拉西扯,却没有心思让自己沉浸在一本书中。于是,年华枉度,空余嗟叹。其间偶尔也曾零星诵读过些许《大学》《中庸》的名句,如“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终究不成气候,外加疏于复*巩固,也大都遗忘了。

  淄博赵成峰老师和烟台李霞老师对于经典诵读的至诚与坚守让人敬佩,让人自惭形秽。阅读其他叙事者的文章,再对比自己肤浅的文字,也时常感到羞愧。他们的文章总能给人真切而又温婉,清新却又厚重的感觉,而自己写来写去,只不过在原地打转儿,看不见进步与成长。我想,这与缺乏阅读积累、文字修养与文化底蕴有着很大关联。试想,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假性努力,如何与他们的求知若渴、笔耕不辍相提并论?成长的心思始终都有,诵读的意向也算充沛,无奈迟迟不见行动、固步不前。直到开始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似乎再也没有借口拖延与狡辩,那就逼着自己去啃这本“难啃的书”。

  是的,这本书的确难啃——不光是《大学》《中庸》难啃,就连傅佩荣先生所作的注解对于我来说,也很艰涩。他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论语》《孟子》《易经》《大学章句集注》等经典著作来进行注解。对于学识浅薄的我来说,每一章节埋头反复阅读,也只略得一二。而要把译文也读上三五遍,才能与原文相对应,做出粗浅的理解。

  反复诵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将《大学》重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其中“经一章”谈“三纲领”与“八条目”。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八条目”中“修身”是焦点,位居枢纽角色。修身即是修养言行,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可不慎乎?”言行是外在表现,其根基在于内心的修炼,依次可以追溯到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才算“修身”呢?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与正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想,对于教师来说,“修身”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端正自己的心思,将“如保赤子”的初心唤醒或是找回;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不妨问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想要守护什么样的教育;明白教育中的“善恶”,做真教育、为孩子成长的远方灌溉给养的则是“善”,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只见眼前分数而忽略孩子一生发展的就是“恶”,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不做兢兢业业的愚蠢的教师”;辨别外在诱惑、荣誉与自我的关系,是追寻现实世界里的“达官显贵”,还是坚守理想之中的诗与远方。当我们厘清以上问题并且开始摸索、践行“心向往之”的教育,我们才算真正踏上“修身”之路。纵使“修身”之路漫漫其修远,我们也将不改上下求索的步伐。而我们的整个教育人生,就应该“皆以修身为本”。唯有这样才能如李霞老师在讲座中所言,“推动自己,推动教育”,也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行走于教育之路或许艰难,而只要我们做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相信,我们亦能“虽愚必能,虽柔必强”。

  一个月的共读时间所剩无几,而我对这本书、或者说对经典的学*才刚刚开始。在这段与经典“亲密接触”的时光里,它给予我的远非某一章节的诵读或理解,而是一种召唤和引领。它将曾经隐匿、蛰伏于心底的对于经典的求知与渴望唤醒,召唤着我尝试去开启一段不太一样的、更加丰厚而充盈的生活——这实在是从春天里开启的一段美好的遇见。

  如果要给这份美好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永远。

《大学中庸》读后感5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

  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中庸读后感菁选(扩展6)

——读后感菁选

读后感的范文(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的范文1

  《钓鱼》讲的是:两个要好的钓鱼爱好者在一场战争中,忍不住想钓鱼的心情,悄悄地出了城,来到了城外一个常来的池塘边钓鱼,读后感《《钓鱼》读后感400字》。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们躲进了身旁的芦苇丛中,希望能躲过一劫,可敌人最后还是发现了他们。敌人把他们误认为是间谍,是来监视他们的,就审问他们。他们不说,敌人便杀了他们俩,鱼也成了敌人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生命,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和鲜血,要想到集体,想到他人。为了大局找想,甚至舍己为人,宁死不屈。

  一个宁死不屈的人的死,一个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的死,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的死,又有什么遗憾可言呢?正如“人必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所说,有的人嘴上说得好,可实际做不到这样壮烈!

  我想,这是我们一生要努力做到的。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起,从现在开始为目标而奋斗吧!

读后感的范文2

  我国四大名著之中,我最喜欢读《水浒传》。通过了解,水浒人物让我产生了兴趣。

  智多星吴用是一百零八位中唯一一个号上着星的人物,而作为天罡中人,他的星名是“天机星”。可知其实“智”与“机”融合的明星。 他的`智商绝对是水浒中顶尖好,脑容量必定是超常的。张恨水在《水浒人物论赞》中也对吴用之明智赞不绝口:“观于吴之置身水泊,则多少细大无往而不适宜,真聪明人也已。”“唔虽为盗,实具过之人才”

  吴用之精明在于他对大小事件的判断准确无误,即张恨水先生所说的“多少细大,无不适宜。”

  吴用身上也有“不仁”的一面,能诈者必不仁,尤其是要想成为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好军师。有时为贯彻旨意,达到目的,他必得有不择手段的不仁之心。虽然他不仁,但毕竟人无完人,他绝顶聪明这是不争的事实。

读后感的范文3

  最*,我读了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称号的世界著名作家莫泊桑写的《项链》,读完以后,我感触颇深。

  这篇小说讲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妇人玛蒂尔德的故事,她整天想着能住豪华的房子,能吃山珍海味,与上流社会的人接触。后来,她在还清一拿,笔巨额债务时,却变得勤劳善良了,变得不再爱慕虚荣,不再做白日梦了。

  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感受到整日爱慕虚荣,不切实际的空想,是没有什么用的,我们要勤劳、勤奋,要知道啊,人生的路还很漫长,我们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人过于爱慕虚荣,看见别人吃美食穿名牌,自己也要这样,还经常让父母带自己去各种餐馆吃饭,花了父母还多钱,目的就是为了在众多同学面前炫耀自己。就拿我妹妹来说吧,虽说父母一个是高级律师,一个在银行身居要职,家庭收入很高,但她用钱简直就是随意挥霍,全身上下都是名牌,用的东西大多都是进口的,吃的东西也很贵,可她才三年级,买有挥霍的资本呐!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不要再爱慕虚荣了,这对你只是有害而无益的呐!

读后感的范文4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这首爱情诗是当之无愧的三百篇之冠。

  这首诗写了一位痴情“君子”对一位采荇菜的“淑女”的执著追求。用比兴手法,引起下文,先言雎鸠的阵阵鸣叫,引起自己对淑女的爱慕之心,开头委婉含蓄,奠定了全篇的基调。全篇以“求”为中心,分为三章,写作者一见钟情、朝思暮想、想象结合三部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作者用叠韵增强了全诗的和谐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君子好逑”反映了男子的坦率自然,也使全诗保留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一联,描写了淑女的`美丽贤惠,勤劳忙碌的姿态,“流”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姿态,使之富有动感与生机,也暗含了少女难求的意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反映了求之不得的烦恼,悠哉一词的叠用将作者长夜难眠的相思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巧妙优美的语言反映了复杂的心境: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少年的爱慕之心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雎》就是一篇“思无邪”的诗歌,它那淳朴自然的风格和复杂缠绵的情感值得品味。

读后感的范文5

  前些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勇气》。勇气有很多种,有的令人敬畏,有的**常常。勇气,是我们互相给予的东西。

  这是一本描写登山运动员的书。登山是一项充满危险的运动,在通往山顶的`路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但他们心理有理想、毫不畏惧。失败了,没关系,从头再来。终于有一天,他们成功了!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勇气,只要有勇气,就一定会成功。妈妈、爸爸,请放开我的手,让我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吧!我相信我一定会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地向前进发!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也许考试没有通过,没关系,我们从头再来;也许我和同学吵架了,没关系,我会主动地跟他讲和;也许在学*的道路上,碰到了挫折,没关系,我们可以再来一次……有了勇气的我,敢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将来一事实上变得更优秀。

读后感的范文6

  《青鸟》是我在这个暑假看过的一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奇幻之旅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樵夫的儿子狄狄和美狄在圣诞节前夕梦见了仙女,仙女要狄狄美狄两兄妹去寻找青鸟,来给她生病的孙女。兄妹用仙女给的魔钻,召唤出了面包、糖、火、猫、狗、水和光明的灵魂。在光的引寻下,他们到了记忆之乡、叶宫、森林、草地、幸福乐园、未来王国寻找青鸟,最后在未来王国找到了青鸟。醒后,邻居贝尔兰太太来了,说她生病的孙女想要狄狄的一只小鸟,狄狄同意了,他发现自己笼中的小鸟正是梦中寻找的.青鸟。当小女孩一看到青鸟,病就好了。青鸟飞走了,小女孩和狄狄美狄兄妹一起玩了。

  原来,青鸟无处不在,比如幸福,有些人拼命地寻找自己认为的幸福,而幸福*在眼前却把它忽略了。幸福也无处不在,但我们很难发现它的身影,以为幸福远在天边。经过一番爬山越岭才发现:只要努力寻找,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就在不远处!

读后感的范文7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读后感的范文8

  秦文君的《宝塔》是一篇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嘉庆、嘉麟和虎子的生活故事。嘉麟父母吵架闹离婚,他又不幸得了白血病,妈妈因为不得不照看嘉麟,才没有离婚。妈妈又看到他给自己留的一封信上面写着“你是我的.星。”把妈妈感动住了,又带回了虎子来治愈嘉麟的病。这部作品向大家展现了孩子们人生的起伏、凸显了生活的无尽况味。《宝塔》里的人物选择了用爱与宽容弥合了生活的裂痕。

  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宝塔,有了他,尽管自己不是亲生儿女,父母也会对你好,关心你。

  人生很短暂,而且只有一次。要抓住亲人的爱,过有意义的生活,努力去拥有一个充实、隆重的人生。我们要珍惜别人给于我们的爱,好好生活。

  一个孩子能否好好成长,有时候和他的家庭情况密切相关。母爱和父爱无论缺少哪一个,都会影响他的成长。

  《宝塔》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少年心里都有一个宝塔,里面暗藏着很多秘密和动人之处。但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裂痕,而这些裂痕就必须有爱来弥补。

  《宝塔》这部小说从孩子的成长之问拓展到家庭人生之思,拓展了儿童小说反映生活现实的广度和深度,值得一看!

读后感的范文9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精彩的《青鸟》书,内容是在一个伐木人的家庭里有两个小孩,一个是蒂蒂,一个是咪蒂,二个小孩很可爱。在圣诞节前的那天晚上,蒂蒂和咪蒂兄妹俩做了一个梦,突然一道亮光从百叶窗射进来,进来一位叫培丽吕的仙女,叫他们俩兄妹去找一只青鸟,给她的女儿治病,才能得到幸福。

  于是,他们在猫、狗各种东西(糖、面包、水、火、)的精灵陪同下进入另一个世界,在光神的指引下去找一只青鸟。他们在怀念国、夜宫、享乐宫、坟地和未来王国里,在光神宇里,历尽了千辛万苦,但青鸟总是得而复失,最终也没能找到,只好回家。早晨醒来,邻居柏林考脱太太的女儿要他们家的鸽子,兄妹俩就把自己家的鸽子送给了她,后来她的`病好了。

  我觉得这本《青鸟》给我们启发,虽然他们历尽了努力,后来还是找到了幸福,其实幸福就在他们的身边。就象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是幸福,只要我们怀着无私的心愿,帮助别人,把别人当作朋友看待,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帮助她,解决她的困难,这样她才会幸福,我们自己也会幸福,其实我们有困难的时候,要勇敢的面对,我们要有自信,到最后就能幸福。

读后感的范文10

  楚国有一位名叫王龙的人,他准备去岸边乘船,可是,他来到岸边,船却一直没有来。于是,他去集市上买了一把很长的宝剑。然后,他又来到了岸边,船仍然没有来。于是,他又去了集市,买了一把很可爱的小刀,又买了一些小挂饰,把那些小挂饰挂到自己心爱的宝剑上。然后又来到岸边,他往远处看了看,在不远处有一艘轮船朝这边行驶过来。王龙上了船以后,他和自己的伙伴说着,吃着。突然,王龙那把他最心爱的'宝剑掉进水里,有人提醒他:“王龙,你的宝剑掉进水里了,快点去捞呀,要不就再也找不到了。”而王龙却得意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现在用这个小刀在那把宝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一个记号,等船到了岸,再下去找。

  等船到了岸,王龙按照刻得记号跳下去剑,像这样找剑,等到猴年马月,也不会找到他的剑的。

读后感的范文11

  这个假期,我看了一本书叫《Why》书里讲了外星人和UFO,看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外星人各种各样。有的外星人是3米多高,没有手指。有的外星人120厘米到150厘米高头很大。有的外星人有3只眼睛,还有的外星人像5、6岁的小朋友。外星人长得都非常奇怪,有的外星人对人们有害,有的外星人对人们很好。

  UFO很难才能出现一次,有的UFO还可以和2为1。有的UFO是帽子形状的、有的UFO是亚当斯基形状的、有的是UFO三角形状的、有的UFO是王冠形状的、有的UFO是正方形状的、有的UFO是圆柱形状的,还有的'UFO是园形的。外星人的UFO形状可真多啊!以后有机会我还希望可以亲眼看到外星人和UFO,看到的时候我一定会很激动也会终身难忘的。

  读完这本书激发了我去了解外太空的兴趣,我知道这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我还要多了解宇宙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以及丰富我的课余生活。我还要多看关于外星人和UFO的书籍,多了解外太空和宇宙的奥秘。以后我还要多读书,多看书做一个爱学*的人。

读后感的范文12

  狼的狡猾与人的机智是无法抗衡的,在蒲松龄的狼里描绘了一幅人与狼的拼搏。

  我们要学*屠户在后面掌握地形,机智出击。他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大丈夫能屈能伸。”本文通过写一个屠户遇狼,经过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让我明白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也告诫人们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狼》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狼》让我幸福,让我快乐,让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文中写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作者是把这个故事当作奇事逸闻来写的,主要突出故事之“奇”,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认为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读后感的范文13

  《鞋匠》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位鞋匠给自己的摊子规定了营业时间,营业时间内他一定在,营业时间以外他一定不在。有一次,作者因为没带零钱,欠了鞋匠10元钱,当作者去还钱的时候,鞋匠竟忘了这件事。

  文章中鞋匠这个人物,虽然工作很*凡,但他办事有规矩有条理,对他人有充分的信任感,对别人的亏欠毫不在意。这样一个*凡的人却有着智者的优良品质。

  这篇文章使我深有感触。在生活中,我们要发扬这种品质,不能一味地想索取,要更多地付出。当同学借了东西,不要总想着他什么时候还,但如果我们借了他人的`东西,一定要记着及时归还,这样同学之间的友谊会更加深厚。

  我们要给他人更多的信任,多记着他人对自己的好,少记着他人对自己的亏欠,这样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快乐。

读后感的范文14

  每一个雨天,我都喜欢靠在窗前,啜一口咖啡,读着徐志摩的诗!西方人说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我要说,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徐志摩的诗,感受也大有出入——这就是一种深味,值得被反复解读的精髓!

  《偶然》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诗,其中暗藏的'意味很值得人思考!偌大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是一种随机的偶然,那个角落的他(她)也许终我一生也不会认识,但是这种看似没有交集的人生却也存在着不可思议的联系,活在这个世界要学会的已不仅仅是独立,更是一种与人相处的默契!我不敢说自己的存在世界,国家,甚至其他人有多大的影响,但我知道我不是一种偶然的产物,我有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也许若干年后的我再回眸审视自己的人生路时,我还会读起这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读后感的范文15

  今天上午,天气晴朗,我坐在书桌旁拿起一本《妖怪笨笨吃饭团》的书,认真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可有意思啦,它讲的是一对兄妹俩帮妈妈惩罚偷吃怪的故事。小妖怪笨笨遛进了厨房,把妈妈刚做好的五个饭团给吃光了。这时,妈妈发现妖怪笨笨把饭团吃光了,她很生气的拿起扫把打妖怪笨笨,结果,妈妈每打一下,她的身体就大一圈,最后,足足有一头黄牛那么大,淘气的妖怪笨笨把妈妈放在了树上就跑掉了。兄妹俩看见妈妈待在树上,连忙把妈妈救了下来。妈妈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兄妹俩,兄妹俩决定教训一下妖怪笨笨。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终于打败了笨笨,我好佩服兄妹俩,因为他们又勇敢又聪明。

  兄妹两个人的聪明,让我想到了我的同学,他跟兄妹两个一样,遇到事情总会动脑筋想办法,没有什么事能够难倒他。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事情要动脑筋想办法,遇到可怕的事情不要着急退出,也要去尝试一下。


中庸读后感菁选(扩展7)

——读后感菁选

读后感范文【热】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后感范文1

  《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中国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中国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中国史纲要》,虽然同是中国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价值决定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钱穆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学术深厚,态度也端正,只有学品人品都值得夸赞的人才可以称作大家,在我心中,钱穆是这样的一位大家,我读他的思想,渴望从中获取一丝的领悟,渴望受到他一丝的影响。

读后感范文2

  今天,我阅读了《荔枝泪》这篇文章,这个故事十分感人。文章中主要讲了渝鄂交界的小山村里十分贫穷,调来的几个老师也因为这里条件苦离开了。岳老师也来到了这里,她被孩子们的真情所感动,决心要留在这里。一天上课,老师讲《荔枝泪》这生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杨朔有名的美文,可惜同学们都没有吃过荔枝。岳老师抽空去城里买了50元的荔枝。可是她回来时,不幸被山洪卷走,只留下那十斤荔枝……

  山里的'孩子与岳老师的感情十分深厚,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和对老师之间浓浓的“师生情”都令人感动。第一天课上,所有的同学都拿了一根柴棒,他们大声说:“我们每人拿根干柴,老师您就不用上山砍柴了。”第二天上课,他们每人拿了一纸袋菜,有腌菜、洋芋块,他们大声说:“我们每人拿一点菜,你就不用种菜了!”一根干柴,一块土豆,一袋腌菜都包含着学生对老师的爱;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为老师着想,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呀!

  这篇文章震撼了我的心,文章中的最后一段话更令我感动!“10斤荔枝,谁也不愿动一颗,三十多个孩子噙着眼泪对着大山呼喊‘岳老师,你回来啊,我们不吃荔枝了,我们要你!’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在山野回荡,久久不息……”这十斤荔枝,是老师用生命换来的。为了将十斤荔枝背回来,岳老师只能吃背包里的干粮,饿了吃,吃了再走,为了学生,岳老师甘愿放弃一切,甚至生命。岳老师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不怕困难的精神令山上所有的同学感动,同时,也让每一个人都潸然泪下。

  荔枝晶莹剔透。香甜可口,就像文中的“师生情”一样洁净,甜蜜。老师和同学之间,都互相传递着一种伟大的爱,一种无私的爱。也正是这种爱,让岳老师留在了这个贫穷的地方;正是这种爱,让同学们留下了感激的眼泪。

  是啊!这就是真情,一种伟大、无私的“师生情”。

读后感范文3

  动物可以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一遍又一遍读着季羡林先生写的《老猫》这篇散文,我深深地被文中人与动物之间产生的深厚的感情所震撼与感动。

  季羡林先生酷爱猫,他曾养过两只猫:凶猛的虎子和温柔的**,这两只猫虽然性格截然不同,却能和谐相处,“守望相助”。而人与猫之间美好的感情更是在彼此之间互相关心、照顾、信任赢得的。季羡林爷爷和它们一起住、一起乐,总给猫们准备它们爱吃的鸡骨头、鱼刺,甚至到最好的店里买鱼肉给它们。

  我相信这样一个微小的举动却会让猫们感恩一辈子。虎子是只普通的猫,却能像小狗一样守护着主人,真是情意深深,忠心耿耿,而它们的“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更让季羡林爷爷感到了生活的快乐。

  读了《老猫》这篇文章,我也想到了现在的`人类,我们有时不能像猫这样团结友爱、和*共处,经常有子女们为了争夺遗产而反目成仇;不能像猫们能分享快乐,而用汽油点燃公共汽车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也不能猫这样忠心耿耿,一个水厂老板为了私利而贪污两亿元……

  动物有感情,动物也有真心,会用自己的力量来回报善良对待它的人。四名探险家途中偶遇一只饥饿的狗,给了他一个肉丸。结果这只狗竟然跟随探险家们走了100英里千辛万苦的路程!一个肉丸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微不足道,却给动物一次生命,让动物对我们不离不弃。

  但是,有些人对动物是令人发指的。在过去的3年来竟然有6万头大象被屠杀!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些贪婪的人只是为大那对象牙!这们的屠杀让大象数量锐减,现在仅存约50万头。不仅如此,现在的老虎也在遭受着灭绝的厄运:目前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华南虎,现在人们竟然无法找到它的活体!如果一直这们不断地砍杀下去,动物们就会对人类十分怀恨,人类与动物彼此之间更加陌生的,更加冷淡,地球就不会生机勃勃的,这将会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悲剧啊!

  读了《老猫》,我心中情不自禁地人类发出呼吁:亲爱的人类,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如果缺少了这些可爱的生灵,地球将会多么冷清啊!请保护人类的好朋友——动物,珍惜彼此之间美好的友谊吧!

读后感范文4

  这是一个灵韵的情感故事,这是一段艰辛的人生追求,这是一首爱的幸福之歌,这是一幅用勇敢拼凑的蓝图。当我郑重地把书的最后一页合上,一股流淌着的情感泉涌心头,我静默在唇间,《简爱》。

  简爱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任务。她虽相貌**,身份低微,却拥有着强烈的生活信念和伟大的抱负,她虽自由父母双亡,缺乏真挚的关爱,却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尊严,勇敢追求真爱,她虽历经挫折,遭受生活的愚弄,却乐观地直面人生。用心聆听了简爱的故事,我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在我眼中,简爱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她用超越个人幸福力量的笑和对生活的勇气,筑了一条人生之路。

  闭眼细数,心中萌发无限感慨。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每天为着那么一丝的小幸福奋斗,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充实而愉悦的`快乐。爱,很幸福。生活,很幸福。简爱勇敢的为了爱,追求自己的幸福,哪怕总是和幸福擦肩而过,但对自由幸福的渴望却是让人敬佩的,和简爱比起来,我真的觉得自己如草芥一般渺小。我生活在一个比简爱生活的幸福百倍的时代,拥有着简爱无法触及的快乐。我亦*凡但*淡中也包含着许多苦乐。偶尔会苦闷,为了一点的不如意让自己不快乐很久,难免遇到挫折,为了一点看不开而在压抑难释放的情绪。如果爱很遥远,不要忘了让自己很幸副。简爱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不论在学*上还是生活中都让我走的更加坚挺。

  读上几遍《简爱》,仍觉得回味无穷。这是《简爱》的魅力,我突然想起《海阔天空》里的一段歌词‘‘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是啊,失去爱的时候,一无所有的时候,才让我们看清该如何拥有,人在生活中的欢笑苦乐都是收获。我们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坚持勇敢而*凡的生活,读了简爱的故事,我会选择坚持勇敢而*凡的生活并以一种不于人性的方式坚持我的梦想和我的幸福,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一直拥有爱,但每个人可以让自己很幸副,简爱做到了,那么我们呢。

  简单的生活,充满了简爱的爱,但是……

读后感范文5

  《优点零》说的是我们孩子和大人的事儿,虽然我们是主要读者,但我觉得大人们更应该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然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人都极少自己清楚,这导致了自信心的不足。有些愿望也就随着这些不自信而随风逝去了。于是,现在的许多孩子面临着比较严峻的问题——优点零,愿望零。

  其实,我们也是有优点、有愿望的。只不过成天在大人们的百般呵护和精心布设的题海中度过太多的时光,丧失了展示优点的能力和深入思考的愿望。

  有一位做儿童心理研究的专家做了这样一个测试:让每个人填一张表,填写自己的优缺点和愿望。拿上来时竟傻了眼,很多孩子填的都是——优点零,——愿望零。这样的教育现实怎不触目惊心、启人深思呢?我们进行的长达十多年的教育,难道培养出的人就是如此一无所长、毫无愿望吗?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胖胖的男孩,幼儿园老师问,谁觉得自己是美男子,就请站出来。结果,他因为没赶上而落在一边。更没想到的是,老师却这样讽刺他们:“就你们这样还美男子?得了吧!”虽是有意无意的一句话,但产生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之后,那几个男孩子就开始为自己的.容貌羞涩,不能像以前一样自信了。这难道不值得大人们深思吗?这难道不该引起所有教育者的警醒吗?

  世界上怎么会没有优点和愿望的孩子呢?答案肯定是没有!只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被功课那讨厌的家伙给塞得密不透风,每天都被父母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久而久之,终于剥夺了我们所有的优点,谁也不敢有那一丝愿望——因为那样很快就会被无情地抹杀!

  是的,我们的优点常遭到**的讽刺、嘲弄,我们的优点就是在他们的暴打呵斥后而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自暴自弃的心态。当祖国的花朵遭到如此的伤害时,中华民族的未来又有何希望而言?我想,再这样任其发展下去,那将是一个暗无天日、毫无希望的世界。

  言虽简明,警醒却深,这便是《优点零》。敬爱的老师和家长们啊!如果你们真的爱我们,就请少一份作业,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少一份束缚,多一份放手与支持,少一份呵斥,多一份鼓励与拥抱吧!

读后感范文6

  **:雨瓢泼的下,风死命地刮。您不顾生命的安危,毅然冲向了一个曾经犯案累累、自己曾今敌对过的的小偷,那一刻,令我震撼。令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手来,令我们班的王卉从心底流出了一股暖流。全场雷鸣轰响。在那震撼人心的时刻,只差一秒、只差一秒、只差一秒在常的人就可能全部牺牲,而您并不畏惧。在表面上您可能是用生命做斗争,但实际上您是用精神与死神抗衡,您那永不畏惧的精神不仅打动了我,还打动了我们班所有人的心。

  雨中,您那摇曳的身影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刺痛了我的双眼,也震撼了我的`心。海岛上的孕妇,老镇上的老人、孩子、渔夫,犯案累累的小偷,一次又一次,一趟又一趟,您往返流连于生死您是一位**,是一位领导。同样也是一个楷模,一个值得大家尊敬、效仿的榜样,在那巨大的天灾笼罩您的时候,当那死神的举手伸向您的时候。您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退缩,没有丝毫为自己的人生安全着想。在那风崖之畔。您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在这次大灾害中您为了120万人的性命竟选择了一般人不敢选的决定—泄洪!您为了只有一点希望的泄洪,把自己许多年来苦苦经营的设置毁了。兴建的社区只有一点点就完工了,但台风突然来了,打破了它。但在您眼中只有这么一句话:“这不算什么,只要人在,就什么都在,什么都可以重来!”作为一名**,您不仅尽职尽责,而且讲之际全身心地奉献给了社会,但又有几个人会想到,您曾经是一名小学语文经常得5分的调皮的小男孩呢,台风过去了,您那始终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那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微笑。但我看到了人类美好的明天……总结:现在由于温室效应自然灾害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在不珍惜地球环境,那么像超强台风这样的灾害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读后感范文7

  风静静的吹着,万物在和熙春风下变得更加美好,春姑娘跳进我的书房,慢慢掀起了那清幽而美好的书……

  《完美的花朵》,光是书的名字,都在一时一刻的吸引着我,书中的故事也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逐渐变得清晰、透明,却又有一丝神秘的气息:十六岁,正值升华正茂之时,可十六岁的花木棉却被大人的金钱、权势所缠绕着,她喜欢绘画、喜欢艺术,可当她的艺术家表姐神秘跳楼自杀后,她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从此,她陷入了一个痛苦的境地――“失声”,在同学的嘲笑下,她毅然离开了学校。可当她再次碰到了小时玩耍的三个伙伴时,她对世界又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她不再逃避了,她开始努力了,表姐临死前说过的一句话也浮上水面:紧抱花蕊,因为你想变的'更完美……。

  合上书本,一股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神秘感觉袭扰我身,我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哀伤,是啊!在千疮百口的世界,我们需要温暖――需要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终点、没有时间。然而,成功的路却是崎岖的,只有依靠我们的努力;只有依靠我们的乐观;只有依靠我们的微笑;才能汲取到甘甜的露珠;才品尝能到甜美的果实。默默时,才发现这本书的颜色原来是鲜艳的红色,却在阳光下逐渐变成了温暖人心的橙色,如一缕阳光,释放温暖,又好似阳光下的河水,潺潺吟唱着婉转、温暖的歌。在我的心中逐渐形成一股风,带着我的希望,飞向远方。是啊!人生没有终点,花木棉用她那如木棉花灿烂的生命,绽放出了灿烂的的花朵――完美的花朵。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朵木棉花,一朵美丽的木棉花,它渴望长大,渴望长出那灿烂的花蕊,在我的的心中就有那么一朵木棉花,我紧紧抱住了它,仿佛怕失去它,深情地望着它……。

  紧抱花蕊,是因为你想要更完美,“梭梭―”朋友们,听,你心中的木棉花盛开了……

读后感范文8

  读完生命3.0的第一遍,觉得还没有读明白,于是又回过头读第二遍,这篇读后感是在第一遍读完,第二遍刚刚开始的时候来写的。

  应该说,所有的学科中,我最佩服得的是三个学科,哲学、数学和理论物理。其中哲学构建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指导着人类生活的终极意义。数学为所有的思维构造宏大的方法论,是对人类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终极追求。理论物理则是寄托了我们对于自然世界所有的想象。

  《生命3.0》这本书,就是一个物理学家来讲述他所想象到的未来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宏大如此遥远,不由得让我痴迷。我想,很多人可能更加看重的是他对生命的定义,以及该对人工智能做什么事情。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只是一个幌子,是一个借人工智能来描述宇宙的终极组织形式的书,按照中国传统文学的观点看,是明显的“借物咏志”。

  我读完之后,把我读到的观点罗列如下:

  1.人工智能的发展,堵是堵不住。人类要做的事情,就是顺应趋势而已。

  2.至于未来人类是否存在,只是看是否符合智能发展的目标。

  3.任何智能体的发展,都有其极限,这个极限是由物理定律决定的。

  4.经济的作用是发展,把蛋糕做大。政治的作用是分配,把蛋糕分好。在一段时间内,如何消除人工智能造成的危害,依然要靠政治。

  5.人类在其可见的宇宙中,是孤独的存在。

  6.人类不要把自己看的过重。人类只是智能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状态。现在基于硅基计算机的`智能也只是智能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状态。智能的状态会不断发展,不可改变。

  7.智能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有序化,而这种有序化就必定会导致他周围环境的更加无序化。这是由物理定律决定的,没办法改变。

  8.宇宙既不美也不丑。丑或美只存在于智能的判断中,和他的目标相符,就是美的。不相符,就是丑的。

  这本书还是需要多读读,特别是智能如何组织,如何内部通信,如何使用能量,太充满想象力了。

读后感范文9

  这篇文言文的情节实属让人意外,当我读到“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时,我不禁大吃一惊,一个从未见过文房四宝的五岁孩儿,在一瞬间却忽然想起要这些东西,并且还能立即写出几句诗,题上自己的名字,这不能不使人大吃一惊,钦佩之意油然而生。当我读到“父利其然也,日挟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时,我就想:方仲永天资这么好,如果努力学*的话一定会成为旷世奇才的。

  带着这个想法,我就继续往下读,当读到“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时,就想:这次可能是一个失误吧!不要在意,不要气馁。当我读到“又七年,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时,我才知道原来那次仲永把诗写糟了,并不是一时之误,而是他的才能的确消式了,他真的变成了一个毫无才华的.*庸之人。可惜啊,真是太可惜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思绪万千。方仲永为什么会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庸才”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教育。由此我不禁想到王安石的话:方仲永-----一个天资这么好的人,因为后天没有好好学*而成了一个*庸之人。那我们这些天资不怎么好的人如果不好好学*,下场会和仲永一样吗?

  深思良久,不禁想起了爱因斯坦对天才的诠释和对成功的理解: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九的努力。今天在对方仲永的分析中,我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我虽非神童,但生活在这个不*凡的时代,有温暖的祖国,温馨的家庭,快乐的学校;有父母对我们的爱,老师的关怀,同学间的友谊;有......我们拥有这么多,而这些都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我们都不*凡,我们都很公*。有了“她”们的滋养,我们应更当立凌云之志,扯起勤奋的风帆!做一个不*凡的自己!

读后感范文10

  暑假里的一天。我无意中翻开了《伊索寓言》这本书。其中《骄傲的蚊子》这篇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读完,我不由陷入沉思之中。

  《骄傲的蚊子》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一只骄傲的蚊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于是,它决定去和百兽之王———狮子比赛。在狮子没毛的地方,它狠狠地咬了几口。狮子痒得受不了了,拼命的拍打鼻子,并不停得用手抓自己的脸。鼻子打出了血,脸也被抓破了。又疼又痒的狮子只好认输。这下蚊子可得意了。一边横冲直撞,一边吹着胜利的喇叭。飞呀飞。撞到了墙角的蜘蛛网上,结果可想而知了。

  这只蚊子也太有趣了吧!哈哈,专门进攻狮子没毛的地方。这一点倒是很聪明的,让狮子打自己的`鼻子,抓自己的脸,等于让狮子进攻自己呀!最后,蚊子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取得了胜利。是啊!百兽之王都被自己打败了,这可了不得了。此刻,它不是“太骄傲”,而是“太太太骄傲了”,它一边飞,还一边唱,好像全世界就数她最厉害似的,结果一头撞到了蜘蛛网上,成了蜘蛛的美餐。因为骄傲,活活地丢了自己的小命。

  看到这只骄傲的蚊子,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那是寒假里的一天,大姑教我包饺子。“包馅,合起来,捏紧,再轻轻地挤出花边来。”大姑不紧不慢的说着。我照着大姑说的,包好了一个饺子,大姑看了说:“果果包得还真不错。”听大姑这么说,我可高兴的不得了了,我又快速的包了起来。大姑也一边包,一边继续的讲着,我有些不耐烦地对她说:“大姑,您别说了,我已经会了,我包的第一个饺子不是很好吗?大姑只好不说话了,无奈地冲我摇了摇头。我的饺子包好后,放到锅里煮,不一会儿,凡是我包的饺子全都破了。那些张开大大的嘴巴。好像要把我吃掉似的饺子,似乎在对我说:“你不是说你会了吗?为什么还要把我包成这个鬼样子,别人的饺子多漂亮啊!”看到我包的饺子这样。大姑笑了,我的脸红了:我不就是那只骄傲的蚊子吗?

  《骄傲的蚊子》让我知道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骄傲了。

读后感范文11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的女子与不公*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小说中,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钱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

  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等。她为争取*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

  在爱情方面,她从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好,她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隶,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个人尊严,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简·爱》为千千万万受欺压的下层*民喊出了心声,为千百年来在男尊女卑社会里饱受欺凌的姐妹们喊出了心声,这是它至今仍然是各国的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小说之一的主要原因。

读后感范文12

  除了上次说道的叙事人选择的特殊,鲁迅使用了小伙计的角度,这样就略去了很多关于孔乙己的介绍,以及他的悲惨命运的了解,就在这小伙计的眼中,也没有对于孔乙己的出场做面面俱到的描写。在表现方法上,《孔乙己》没有描写,没有渲染,只有*淡的叙述,这一点和鲁迅的其他名篇是很有些不同的。

  在表现方式上,《孔乙己》一文中没有渲染,只有*淡的叙述。文中写到“没有他,人们也一样快活”这里后,小说接着写在酒店里,人们发现,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回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是仍旧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了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帐。

  从字面上看,好像并没有任何文字直接写到人们的“快活”。然而从对话的语调中,仍然可以看出那个提供消息者的心态。对于丁举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这样野蛮的人身伤害,说话者没有半点保留,相反给人一种理所当然、津津乐道的感觉。特别是,传孔乙己可能已经死了的时候,说话的和听话的都没有震惊。“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对于一个给酒店带来欢笑的人的厄运,居然一点反应也没有。这就充分显示出鲁迅在对话描写中潜在量的巨大——有意不去直接点明说话者那种津津乐道的神态甚至以消息的传播者为荣的情绪,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

  唯其*静、*常、*淡,才显得诸如此类的残酷无情,由于司空见惯,而没有感觉,没有痛苦,而鲁迅的笔墨,就是要揭示这种无形的精神虐杀的可怕。

读后感范文13

  有一次在网上随意浏览,看到了几米的一幅漫画,漫画名字叫《露露的功课》。虽然画面很简洁,只是一个女孩牵着一只小鸭子在走。画的下面是几米配的一行文字:“露露不会游泳、不会飞,她的小鸭子也是。露露带着小鸭子,天天到池塘边看别人怎么游泳、怎么飞,”网页上的文字到这里没有了,再往下翻,则变成了另外的内容。当时我只是想:咦,怎么会以一个逗号结束呢?是标点符号错了,还是漏掉了文字?不管它。

  可是后来,我发现自己竟然忘不掉那幅漫画和那些的文字。我想,如果后面还有文字,它会是是什么呢?我试着去补充:“后来,露露和她的小鸭学会了游泳,她和它还想学飞翔。”不好!倒不如这样续写:“后来,露露学会了游泳,小鸭学会了飞,她和它高兴极了。”还是不好!这漾有违几米的风格嘛。看来,后面可能真的没有文字了。需要更正的,可能是那个逗号而已。

  一日,我去书店为一个同学买书,我一眼就看中了精装版的《听几米唱歌》。我毅然买下,当我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居然是《露露的功课》!我急切地去看那最下面的一行文字在“一个女孩牵着一只小鸭子天天到池塘边看别人怎么游泳、看小鸟怎么飞”的后面,后面还有一句话,一句关键的话,一句让我今生今世都忘不了的话——“日子一样很快乐”。

  虽然自己不曾拥有,但可以快乐地欣赏别人的所拥有的东西,使自己不让日子痛苦,不让心绪隐于灰颓,这,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努力去做的功课。

  如果《露露的功课》后面真的没有那句话,有的只是那个逗号,不也很完美吗?它能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露露,为她续写后面的故事。

  但是当作者最后发现几米其实给露露的故事一个结局的时候茅塞顿开——“日子一样很快乐”,是啊,我们至少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乐趣,你的'生活以及生活给你匹配的一切均是绝版的,这也就是**所悟到的:当你没有把握跑到别人前头时,就抓紧自己手中的风筝,它不是最大最美的,但它是你的。抓紧自己的,欣赏别人美好的,这或许就是快乐的生活吧。

读后感范文14

  静谧的夜,轻推开窗,夏夜独有的微凉空气一下扑面而来,“夜凉如水”正应了此时此景。天幕繁星点点,一轮明月静置其中,将四周衬映得清晰浮动,这幅夏夜图仿佛从哪里见过……我思考着……

  记得以前在图书馆,借得一本积满灰尘的书,轻轻抚去,“冰心精选集”这五个大字呈现在粉色碎花封面上,随手翻开,一段文字令我沉默了——“四顾廓然,湖光满眼。环湖的山黯青着,湖水也翠得很凄然……”这如水一般的文字轻轻地,悄悄地沁入我心田,使人耳目一新。现在,许多人都热衷于那些世俗的小说,迷恋于那些风花雪月,自作多情的文字,殊不知,他们的心也不知不觉变得世俗不堪,而这些名家著作,这些清新淡雅的文字,都被他们遗忘在角落,尘封于世……

  不得不说,冰心的作品真是让人叹服叫绝。每词每句,都用得极其到位,“湖水也翠得凄 然”,这“凄然”二字,刻画出了冰心那无尽的乡愁,无尽的痛苦。“我惨默无声,我已拼着鼓勇去领略。正如立*万丈的悬崖,下临无际的酸水的海。与其徘徊着惊悸亡魂,不如索性纵身一跃,死心的去感觉那没顶切肤的心酸的感觉。”“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了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上感着的苦痛,不是灵魂上浮泛流动的悲哀!”这两段文字字字之间流露出一种伤感,一种悲哀,一种痛苦。尽管冰心是一个大作家,尽管冰心的文字那么精巧,但她不是大圣人,她也身在异乡,她也要饱受乡愁的折磨!

  脸颊上传来一丝冰凉——下雨了。我清醒过来,心中却难以*静。冰心的.文字清新秀丽,没有过分华丽的词句,却把自己的情感诠释得无与伦比,朴实却又优美得让人惊叹。而许多人却认为这些文字十分繁琐,读起来费劲,从而抛下这些名作去阅读那些无病而呻的现代都市小说,这是何苦?

  我衷心希望那些被世俗迷了眼的人们推开这尘封的大门,拾起这些名作……

读后感范文15

  整部作品是通过女孩小英子的感受和眼光描写了上一个世纪二、三年代旧北京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对革命青年的血腥镇压,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动乱的社会局面,感情基调深深的思念,淡淡的忧伤。

  由此看出,那个年代与我们这个年代所拉开的差距。我们则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的和*,因为那个年代战火连篇,根本就没得这种安宁的生活,知道了那时很危险,才能感受到我们是多么的幸运。

  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那个“疯女人”秀贞,还有那可怜的妞儿,经常遭到养父的责骂和挨打。从而想到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于是英子决定帮助她。知道秀贞把孩子不小心弄丢了。也帮他找到“小桂子”。过了几天,英子无意间发现妞儿脖子后那块胎记就是秀贞口中的“小桂子”之后,他们俩离开了这儿寻找妞儿的爸爸了,最后却惨死在火车轮下……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不觉得想到:这个社会是多么的糟糕啊,父母不顾孩子,丢了也不去找,是多么的狠心啊!你再看看:我们这个社会不是原来的那么落后、封建、腐败!我们真是幸福!

  暑假,我读了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一书,这本书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为背景,由五个短篇组成。透过小主人公英子童稚的眼睛,看**世界的悲欢离合,温馨动人,启发人性。

  文中,我最喜欢的是小主人公林英子,她是个善良、天真,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英子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她并没有因为秀贞的“疯”而害怕她,反而和她成为了好朋友,并用她的方式让秀贞和妞儿相认,还偷了妈妈的金镯子给她做盘缠。体现了她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本质。英子是天真的。她和小偷坦诚交往,听他讲自己的故事,与他一起读《我们去看海》。

  我最喜欢的一个短篇是《爸爸的花儿落了》。面对病逝的爸爸,作为自己,你会有何感想?书中虽然没有明写失去爸爸的痛苦,但却让我的心揪得紧紧的。

  花儿谢了还会开,太阳明天还会爬上来,但我的童年会一去无踪影,我青春的小鸟将一去不回来。可是,《城南旧事》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它就像夏夜里的一缕清风,让我知道不能错过美好纯真的童年。


中庸读后感菁选(扩展8)

——读后感菁选

【热门】读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后感范文1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读后感范文2

  我国四大名著之中,我最喜欢读《水浒传》。通过了解,水浒人物让我产生了兴趣。

  智多星吴用是一百零八位中唯一一个号上着星的人物,而作为天罡中人,他的星名是“天机星”。可知其实“智”与“机”融合的明星。 他的智商绝对是水浒中顶尖好,脑容量必定是超常的。张恨水在《水浒人物论赞》中也对吴用之明智赞不绝口:“观于吴之置身水泊,则多少细大无往而不适宜,真聪明人也已。”“唔虽为盗,实具过之人才”

  吴用之精明在于他对大小事件的`判断准确无误,即张恨水先生所说的“多少细大,无不适宜。”

  吴用身上也有“不仁”的一面,能诈者必不仁,尤其是要想成为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好军师。有时为贯彻旨意,达到目的,他必得有不择手段的不仁之心。虽然他不仁,但毕竟人无完人,他绝顶聪明这是不争的事实。

读后感范文3

  本书中讲了阿廖沙三岁丧父,后来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染坊主,以濒临破产。他性格暴躁,并且贪婪、乖戾;两个舅舅也非常的粗野、自私。外祖父还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竟有一次把幼小的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一场;还有一次疯狂的殴打外祖母的头部,使头发上的发针都扎进了她的.头皮。

  毫无疑问,《童年》最基本的主题,就是阿廖沙的成长。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的再现了阿廖沙从觉醒到成长的艰苦历程。我们完全可以说童年是一部展现俄罗斯一代人成长的作品。

  而且,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我每当想起书中的人物,都联想到悲惨两字。回想起我现在的生活,阿廖沙的生活简直是惨目忍睹。我想买书只需要给妈妈要钱,可他却需要去偷去抢;我想要玩具拿钱直接去买,他只能去捡没人要的······我以后要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浪费,懂节约。

  《童年》中阿廖沙的形象就是这一带人的梦想。整个作品虽然讲述的是痛苦的过去,但却洋溢着快乐和温馨!

读后感范文4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讲的是战国时期的故事。

  战国时,有一个衣冠楚楚的人过江,她佩戴着一把长剑。船一边走着,他一边观赏着岸上的美景。让他心旷神怡。谁知,正当他兴高采烈的时候,身上的宝剑落到了水里。他却不慌不忙的'从口袋里拿出小刀,在刀掉下去的第方做了个标记,人们看见了十分奇怪。到了岸上,他从有记号的地方下去找剑,但他一无所获。艄公告诉他,你在江心掉的剑,现在船已经靠岸了,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能找得到呢?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郑人买履》。那个郑国人宁可相信绳子,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江中船上刻记号找落水的剑,是愚蠢的行为,不能根据变化的现实决定行为取舍也是不理智的。

读后感范文5

  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选入中学教材,我在读、在教的过程中,有一些感受。

  《边城》是否在写“桃花源”?作者说不是,有人说不是,有人说是。首先《边城》中的人物都是那个地方曾有过的,这便不是桃花源;另外,《边城》的悲剧性结局也不是桃花源应该有的。所以,我认为不是桃花源。

  《边城》在写什么?故事?人物?环境?作者说他在写一种纯朴而可贵的人性,并不拘限于环境、故事和人物。其实,不论换一种什么环境、什么故事和人物,这种纯朴而可贵的人生都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也就是《边城》的价值所在。

  作者为什么要写《边城》?作者说有感于大都市的反差,那么边城就是和大都市相对应的生活。其实,我们知道边城之人也有悲欢离合,这一点和大都市是一样的,作者并没有把边城写成完美。但,我们宁愿承受自然的痛苦,也不愿过着扭曲的幸福。这也正是《边城》吸引人的`地方。

  翠翠在等什么?是二佬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翠翠的等待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无论过去如何,无论将来怎样,我们的人性不变,爱不变,我们要坚持活着,让我们纯朴而高贵的人性永存,让自然之爱永存。作文

读后感范文6

 《荷花》这篇课文写了荷花的美丽,荷叶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碧绿的圆盘中间冒出两三片花瓣,荷花像穿着雪白的衣裳的仙子,在水中翩翩起舞。作者看着看着,以为自己也是一朵荷花呢。荷花不仅美丽,而且还有高尚的品质,她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我很喜欢荷花。

  荷花是多么美丽、优美,可是,现在一些乱丢垃圾的人把荷花都弄受伤了。我看见有人在河里乱丢垃圾,我就对那些人说:你们以后不要再乱丢垃圾了,要不然会把荷花弄脏、弄受伤的.。还会污染小河,把小河也弄脏,还会对我们地球人身体有害处的。他们听了都表示他们知道自己错了。

  我想对荷花说:只要有我们爱护环境的人,你就不会受到伤害。

  我*时都爱护花草树木,因为它们可以带来新鲜的空气。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像我一样爱护坏境。

读后感范文7

  《史记》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书就是《史记》了。 《史记》这本书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里面写了许多人物:人机灵的.蔺相如,有威武的刘邦,还有热爱国家的屈原……我来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经常打仗。有一次越军大败,越王想要来求和,许多人都对吴王夫差说要来了越国,可是他不听。夫差让勾践做奴隶。过了两年,他放勾践回到了越国。勾践回国后,每天都卧薪尝胆,随时提醒自已要报仇雪恨。最后当时机成熟的时候,一举灭了吴国。第二个故事 发生在五帝时期。那时,江河水泛滥,舜派鲧去治水,没有成功。舜又派禹去,禹治水非常刻苦,他三次经过家门都没进去,儿子出生了也没看一眼,后来终于治水成功了,最后禹当上了皇帝。 《史记》里有非常多的历史知识,让我们少年儿童了解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要以史为鉴,学好更多的本领,建设未来的强大中国。

读后感范文8

  我最*读安徒生童话(一)这本书,我喜欢上了故事《猪倌》,为什么呢?我现在来告诉大家。

  故事大体:从前有一个王子,他想给皇帝的女儿结婚,他送给皇帝的女儿,一棵美丽的玫瑰和一只夜莺,但是公主就是不让他见自己,王子就把脸涂成松色,把帽子往下,敲门,王子问:“你能在宫里找到一个差事吗?”皇帝说:“他家有很多猪,想有人看猪。”王子最后当了猪倌,他当了猪倌以后,他用他的锅和玩具的奇妙,让公主吻他,最后皇帝看见,把猪倌和公主赶走了,然后猪倌换上自己王子的服装,公主立马转变了态度,但是他走了,他把皇帝的女儿关在王国外,插上了门闩。

  人物感受:我喜欢那个贫穷的王子,他为了自己的真爱,勇敢的用自己的方法来让公主吻他。我感觉公主很傻,因为王子喜欢上了她,她还不珍惜,王子把那么好的夜莺和玫瑰送给她,她不要,最后让那些锅和玩具吸引了她,和猪倌亲吻,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喜欢的句子:这鸟儿唱起歌来,就好像小小的喉咙里藏着一切和谐的.调子似的。

  读完的心得:我们要像善良的王子那样,勇敢,真诚,有智慧;一定别想愚蠢的公主那样,不珍惜真爱!

读后感范文9

  “道,首和之组成,人顺产头一定先出来。‘首’从母亲肚子里‘走出来’,正是个道,若于此而定,那它的意思就是母爱。”——题记

  上面的文字是我在一本书中看见的',它让我想起了一篇文章,名字是《鱼道》。它讲述了作者沈石溪捉鱼母的过程,鱼母脑壳碎了,鱼鳍折了,内脏掉了,却还是活着,直到产下卵。

  那天,我久久地沉默着,既钦佩鱼母的母爱,又对那些不管孩子而离家的父母恼怒!那些人,连鱼都不如!!那些人不配成为成为万物之灵长!!!

  这篇文章让我体会到了母爱,它让一条没了内脏的鱼活着,它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读完了文章,我回忆起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一阵脸红:妈 妈每天都在鼓励我、呵护我,九岁时,我发了高烧,妈 妈全天守着我,一步也不离开,可我又做了什么?我对她发脾气、发火,还时不时和她顶嘴………

  祝天下母亲一生*安!

读后感范文10

  说告诉我们即使是善意的谎言被揭穿之后仍然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可能这是人们都希望知道真相的心理,不能接受被人欺骗,宁愿自欺欺人,也不愿被人欺瞒,这也是到最后主人公为什么会心甘情愿跌入自己的圈套的原因。

  当然从这对夫妻的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是虚伪的,总是在不断的寻找心理安慰,当初他娶她是因为他相信了媒人对她有那么高的评价,所以不怎么优秀的他娶了她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得到心里安慰,结婚是人生大事,谁都想挑个好的。

  漂亮的女人也是男人炫耀的资本,面子问题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总是占有相当的位置的。当然女方也有同样的心理,因为人们都会向往美好的`东西,这是每个人的心理特点。

  其实我觉得他们的感情问题为什么会在知道媒人的圈套之后就那么容易产生隔阂,与他们的生活水*有所提高是分不开的,当他们的生活过得滋润的时候,他们就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

  可一旦发现当初他们的结婚并没有感情基础,就像是受到了污辱一样,双方都觉得这样的话根本无法生活下去而导致心里隔阂进而离婚,其实他们之所以会离婚完全是他们的心理在作怪。

读后感范文11

  我真算得上三生有幸,学了《管道》这篇文章,从中最令我感动柏波罗反复提醒的话:“明天梦想的建造在的牺牲上面的。”

  从没日没夜的工作到别人无止无休的嘲笑,他说,他,放弃管道就等于放弃梦想;建造了管道就得牺牲生命的光阴,精力和辛劳。柏波罗了管道,从那以后他便开始了管道工程……我想柏波罗是的梦想,才会去拼搏的。林清弦也有过的梦想,她为着的梦想而奋斗80岁了,还演讲几十万的文稿,我想这她的原因……

  “短期的痛苦等于长期的回报”这柏波罗对的提醒。他每天都在挖,每次挖一点,但他仍然……七年后管道完工了!柏波罗的努力白废,他了!“正如奥运健儿刘翔,长期的训练使他放弃,终于在人生的次比赛中一鸣惊人,走向世界!”当柏波罗睡觉、玩耍、吃饭的,水哗哗的流入,我想这水,他七年的汗血;又是他七年岁月光阴;他所付出的……然而他并富有而忘记朋友布鲁诺,忘记有一段纯真有友谊……见面后,他老朋友希望更上一层楼的.目的,并且邀请他参加的工程,以前对柏波罗的嘲笑,布鲁诺伸出双手的与老朋友拥抱在一起。

  《管道》这篇文章我的启发。

读后感范文12

  在《背影》里,朱自清主要写了他爸爸十分胖,行动不便。但对20岁的朱自清疼爱有加,就连买橘子这种事也要自己不怕艰难去干,从这能够看出朱自清的父亲对他十分疼爱,自己再劳累,再辛苦,也不想让他受到一点伤害。虽然这时的朱自清认为父亲这样做没有必要,总想一个人生活,自食其力,但长大后的朱自清回味过去,才体会到父亲这样做的好处,但再想回忆起父亲,却只有父亲一个模糊的背影。

  这也让我联想到*时对我无微不至的爷爷。每当我放学回家,都会听到爷爷的电话,而且几乎是天天的`6点左右都会来电话,问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所以每当接爷爷电话是都是以厌倦的态度回答,经常会出现爷爷说一句,我就恩一下,爷爷再说一句,我在恩一下。但读了《背影》以后,我也明白了爷爷的苦心,这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健康和安全,是家人关心爱护我的表现。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家人的爱也是伟大的,他们无时不刻的关心着你,爱护着你,在危难关头伸出援助之手,在你失望的时候给你关切的问候,他能够帮忙你重新找回信心。

读后感范文13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狼种》的书,里面有一篇写一只叫“大灰”的狗的故事,让我很感动。

  大灰它没有高贵的血统,长得丑丑的',很像狼,让人看着不喜欢。虽然它在警犬学校接受了严格的训练,表现很优秀,可是就因为越长越丑,最后却没有当上警犬,只能去马戏团表演让人讨厌的大灰狼。马戏团里的驯兽员不喜欢它,那十二只哈巴狗也经常咬它、欺负它。

  有一天马戏团出去表演,在回来的路上车坏了,大伙受到了云豹的袭击,大灰为了保护马戏团的驯兽员和动物们,奋勇搏斗,赶走了云豹,可是它却因为伤势过重而死了。

  我看完之后,难过极了。大灰长得难看,人们拒绝它当警犬,只让它去演不受欢迎的大灰狼。可是它在生死关头还是像一头真正的警犬,挺身而出,为了主人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就像我们的警察叔叔一样,在捉小偷或凶犯的时候可以奋不顾身,为广大市民作出伟大的贡献。

  还有,在生活中,我们不可以以貌取人,一个人内心的美德才是最重要的。

读后感范文14

  今天,我们学完了《推敲》这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推敲》这一课讲的.是:“苦吟诗人”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位名叫李凝的朋友。可是他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深山中,朋友却不在家。他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他读来品去,总觉得“推”用得不够确切。不知道其中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就坐在毛驴上想啊想。

  不想冲撞了京城大官文学家韩愈的官轿。韩愈问其原因,贾岛如实相告。韩愈就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贾岛听了心服口服。

  读了这一课,我感动了。你看,贾岛为了一个字用得是否贴切,花费了这么精力。而我呢,以前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丢三落四的,太不细心了。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把它做好。做不好,干脆就别做。

  *时写日记或作文,我常常是写完后就算了事。我应该学*贾岛孜孜不倦的精神,学会自己修改日记和作文。要多推敲,多斟酌,力争不出错。同时,我会更用心,争取把什么事情都做好。我懂得: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有头有尾,决不半途而废。做不好,干脆就别做。

  这叫做:“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读后感范文15

  今天,我看了《争吵》这篇短文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学会宽容。想到此,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次小矛盾。

  记得那一次,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像一窝峰似地飞了出去,而我却坐在教室看课外书,这时朱俊桥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不料,她把我小巧玲珑的文具盒,碰到了地上,还摔坏了。

  我十分生气,像凶恶的狮子一样对她吼道:“你看你,把我的文具盒碰坏了吧,跑!跑!跑!跑什么跑?”一些同学闻声也跑过来,了解情况后,都站在我这边。

  “赔!赔!赔!赔吧!”她红着脸一言不发,像熟透的红苹果。听到同学这么一说,我更有理了,还骂了她一句。回到家,我给妈妈说了这件事,心想:妈妈肯定会站在我这边!谁知,妈妈却说:“这事儿就是你做的不对了。” 我想:分明就是她错了,凭什么批评我?接着妈妈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要宽容,如果在每件事上都要与别人斤斤计较,那谁还敢和你交朋友……” 听了妈妈的话,想了想,我的脸不由自主地红了,心中十分惭愧。妈妈的话,仿佛像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敲击着我的.心。

  今天,我读了《争吵》这篇文章后,再想起妈妈讲过的话,更加理解了文中所讲述的道理:人要学会宽容。


中庸读后感菁选(扩展9)

——中庸的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庸的读后感 1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义,意思很难理解。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

  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掉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兴趣。中庸就可以帮我们克服急功*利的做法,从而使我们做到知足常乐,慢慢学*,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质,往往不能做到处处小心谨慎,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颗*常心,他们常常在事情的最后关头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功亏一篑。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我对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一定能受用终身。《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

  中庸的读后感 2

  中庸,“四书”之一,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阐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中和。子曰:“中庸其至矣乎!”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其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第一章便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统照全篇。

  全书字字可读,但很难读懂,二十四篇共三千五百多字,但其中阐述的为人处事之道是无穷无尽的',讲究顺其自然,谨言慎行。大学是我们由校园向社会过渡的培训班,除了要学*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为人处世的技能。中庸强调的为人准则恰恰是最值得我们学*的。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当今社会依然拥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的人才不仅仅能专能研,更要学会人情事故,中庸蕴含的大智慧,是值得我们学*研究的。

  中庸的读后感 3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普通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主题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普通通、**常常。*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这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安安就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诉我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久。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中才能达到和,和是宇宙万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总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没有生气。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时时保和就能达到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复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吗?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也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世界的永远不变的*衡态。

  中庸的读后感 4

  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大学·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

  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

  中庸的读后感 5

  前段时间,我再次阅读了《中庸》,读后再次感到颇有所获。更深的体会到高中的物理老师的话“每次读诸子百家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为最。”

  记得最早看《中庸》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处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间的状态,朦朦胧胧中依稀能够窥探到《中庸》中所阐述的思想的一角,后来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庸》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渐渐的我养成了一个*惯,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难克服的困难,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书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读一读这些中国古典思想的精华,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就会又是豪情万丈,身上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次是因为在训练院辩论队的新队员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觉得他们的实力和我的预计相差太远,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一点一点的练,但是辩论赛又迫在眉睫。那几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坚持。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结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团??现在在加上这样的辩论队的训练。放弃的话我自己不愿意,毕竟我当初答应了他们,一定会坚持到带领他们打完比赛,不放弃我又实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

  翻开《中庸》开篇的话就让我迅速感觉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放弃有有悖于“庸”,为了自己的的一点事情,放弃了辩论队那么多的师弟师妹的期望有悖于“中”。我应该做的是坚持做好我应该做好的所有事情。一切的一切我只要尽力去完成就好了,结果远不及过程重要。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利。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现在应该做的所有训练,新生杯的比赛只是为了明年的院际杯的预演,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事情的铺垫。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了眼前一点问题而烦恼。

  之后我在辩论队中给他们的训练就是很简单的要求,首先是完善自己,做好一些表面的工作。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多读多看多学,这样正好是符合人类千年以来总结的成功的经验的。

  中庸的读后感 6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和,如果失去中正*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中庸的读后感 7

  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荐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我的语文是弱项,对文章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书籍。但没想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言文中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原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绸缪、作好准备,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准备,那么面临着艰难险阻成功的几率会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学生在考试前肯定会有复*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运动员每天都必须训练,为了比赛出成绩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早点去准备吧!早点准备一定是对的,因为只有准备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气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困难,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千年前充满智慧的古人,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这些国学经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味。

  中庸的读后感 8

  《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颇为少见。是以朱子详之曰“庸,*常也”。*常之意,似与英**eneral可以互释,可释为一般,也可释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与篇中“执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为先贤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当可解为不偏不倚、执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与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类。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从而使社会可以达到太*和谐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在中国千余年来成为一种处事哲学,但是到了当代好像出现了偏差,这恐怕跟用字*惯是有相当关系的。当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义之一是由*常引出的略带贬义的*庸之意。所以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中庸也归结到不作为上来,这就跟原意相去甚远了。

  中庸讲的不偏不倚、诚其意,可以从下面这句来理解。“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处告诉我们,要守好本分,说合适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合适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本来也不是贬义的。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中庸的读后感 9

  很喜欢看“*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衡木上掉下来。所以*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中庸的读后感 10

  对于环境的理解是随着时间而逐步改变的。有段流传很广的名言是这么说的,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周围的环境,就要想办法努力改变它;如果不能够改变环境,那就努力去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就想办法再换个环境试试。树挪死,人挪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如果换个环境仍然没有办法适应呢?照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最后会得出一个什么结果。虽然有点哲学上一辨到底的意味,但有些东西把牛角尖钻透了之后,反而知道该如何轻松面对了。就象经历过的人,无所畏惧。但这种无所畏惧和无知者无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后者是初级阶段,前者提升的层次更高,视野更开阔。

  中国人讲中庸之道是有道理的。老祖宗几千年的东西,毕竟对后世有所启迪。以前对于中庸的.理解非常的片面狭隘,总以为是抹杀个性之事,这其实是不懂得如何通过中庸求同存异,扬长避短。中庸之道,个人的理解,更多的是为了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找到彼此承接的*台,哪怕对方与你的差异完全是一南一北,你仍然可以从个人爱好,或者是某些不为人道的小秘密找到话题。

  更多的时候持有中庸这样一种态度,可以急事缓办,可以将不好办的事情改变过来,扭转局势。以退为进,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在战场上,一个人在没有学会如何进攻敌人之前,先学会保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股神说得非常有体会:投资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保存原有资本,第一条如此,第二条、第三条同样如此。

  什么样的光芒最长久?不是突然一现的流星之光,只有恒星那并不太强的光,夜夜可见,永远在天空中闪亮。又想起登高必跌重,一步步行去,踩踏实了,最为稳妥。

  中庸并不是放弃自己的立场,虽然许多时候中庸意味着保持中立,但中庸绝不等于*庸。怕就怕,过于聪明,起点不高,看得不远,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自以为是最误事。因此才会有“难得糊涂”这样精妙的语言。

  中庸是一种处世态度,它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标。因此,学会中庸,给自己更广阔的天地,中庸与雄心壮志并不矛盾。年轻时候爱走极端,随着阅历的增多,逐步明白了,中庸,会给人带来更多的回旋余地。


中庸读后感菁选(扩展10)

——儒家《中庸》读后感汇总五篇

  儒家《中庸》读后感 1

  话说,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学会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一种违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后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反思而得到,学*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行是实践,明是认知。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积极的思想要推荐。

  善于向人学*,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一个人在学*上遇到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时间积累,知识便加多,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往往是胜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聪明的人不是智慧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护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说自己很聪明,可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太多的误事。

  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懂得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有违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对。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深远的。

  通过读《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带着虔诚的心,学*中庸之道吧!

  儒家《中庸》读后感 2

  本学期我的寒假作业之一是读《中庸》,因为它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所以读完之后感觉:书中的精髓将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的人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联系生活实际感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的观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别人往往不能只看现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灵,着眼于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教育。

  儒家《中庸》读后感 3

  *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儒家《中庸》读后感 4

  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我们大多*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容易抓住。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叫“中。

  《中庸》还阐述了学*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好好体会《中庸》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中去。

  儒家《中庸》读后感 5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后经北宋二程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与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道理。

  《三字经》中有对中庸的论述:“中不偏,庸不易”,宋代程颐将中庸解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由此可见:“中”即适中,“庸”即不变化,中庸即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且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内心情感的向外表现符合礼仪法度,就是中和。也就是说,在表现内心情感之前,需要以自我审量、理性思考为前提,采取符合礼仪法度的表现方式与表现符合礼仪法度的情感。那么在该表现过程中,要求表现方式与表现内容皆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而侥幸”,故也需表现过程、表现*惯都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下面我举一例来说明我以上观点:我现在十分生气导致我很想对使我生气的那个人使用暴力,但是我得经过大脑理性思考与判断,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符合礼仪法度的。经过我的理性思考,我得出了“我不该生气”、“我不能这样做”、“我应该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我的情感”等结论,而后我的确没有使用暴力且表现出友善的行为--那么问题来了,我该如何保证下次同样的情况还能正确处理呢?所以重点在于培养表现*惯,使表现*惯(不表现也是一种“表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故在我看来,可将“中和”看作是中庸的内涵的一部分。

  “中庸其至矣乎!”该书将中庸视作最高的德性标准,认为“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但“中庸不可能也”,为什么中庸之境难以企及呢?因为“知者过之,愚不可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就像人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既然很难达到中庸的境界,《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目的为何?我们修养的目的在于“诚”——“诚者,天之道也;**者,人之道也”。“诚”是上天赋予我们的道理,实行“诚”就是认为的道理。又有:“自诚明,谓之性”,事物真实存在,便是诚自身意义的体现,由“诚”而明白道理是我们的天性。

  《中庸》中的“诚”具有天道性和普遍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诚者,天之道也”,《中庸》认为人与万物的本性其实都包含着“天道”,不论是普通人或者圣人都具有天命意义上的“诚”。只不过“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往往普通人都不知自身天理之所在,因己身原因未能察觉到存于本心的“诚”。“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对于圣人来说,“诚”不需要外在的努力和勤奋,自然存在心中,无需通过思考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也只有参透天地造化、知晓天性的圣人,才能达到“至诚”。那么常人该如何为“诚”?

  一是前文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学*、修养入手,慢慢开启、发展,成就自己内在的道德良知,即“自明诚”。二是要以圣人的指点、教导为途径,从而启发一个具有道德良知的人,让本然的道德良知显现出来,成为自觉的道德良知,这就是“自明诚”。常人为“诚”,充分唤醒自身的道德良知,使之成为自觉、自然之时,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备的时候。儒家主张的通过内心德性修养,以至“知天命”、“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诚”与“明”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境界,诚不及为伪,有意而诚为过之。《中庸》中的诚讲究出自本心、自然而为之,只要有一点有意的“诚”都不是真正的诚。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析》认为:成,是象形字,像斧铖劈斩一长形物之形,会誓盟之意,因此有“就、终、*、和解”等意。那么,“言”加“成”就可以理解为“用语言表达真实、永不变易”之意。从字源来看,“诚”具有“真且不易”之意,且“中庸”的“中”即“不易”。如此这般,可以说“诚”是中庸思想的现实体现。也可以说:诚即中庸,但中庸非诚。

  如果以中庸思想为出发点去观察整个时空与世界,我们就会发现,中庸之道始终贯穿或体现于其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就是强调人的原初材性与后天文饰要达到中庸调和、相得益彰之境,才能成为君子。荀子性恶论中的“化性起伪”体现的也是一种中庸调和的状态。荀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欲望,不加以节制就必然造成混乱、动荡。所以荀子主张变化人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教化,“性”与“伪”之间相互冲击、磨合,而后达到内生的人性本身的中正。此外,荀子主张的“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在体现礼与法、德与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同时也深刻体现了蕴于其中的中庸思想。不仅如此,今天**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可持续发展理念揭示出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统一联系,实则是中庸思想在环境保护、生态治理方面的生动体现......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发现,以上例子在体现中庸思想的同时也有唯物辩证法的影子。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更倾向于使旧事物灭亡,使新事物生长。而中庸是更高的哲学理念,无论一个国家的兴亡、一个世界的有无,中庸之道都是贯穿始终的,它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至理,蕴含于时空当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