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2-01 00:00:00 读后感,书籍,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1

  看了幼儿教育第五期中关于环境布置这一板块,我感触颇深。幼儿生活在幼儿园里,环境就是影响幼儿的一个重要因素,看了人家的环境装饰之后令我深刻感受到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在欣赏的过程中,其实也不难发现,书上有不少的环境布置在我们幼儿园也都有类似的装饰,看上去令人有种亲切感,当然也有不少装饰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创意的确不错。但这也并不能就否定我们自己的装饰,因为我们也有很多不错的装饰是她们所没有的,也称得上是新颖的设计了。例如:长廊上利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吹成气球装饰起来,视觉效果也很不错;用废旧的硬纸板做成相框来张贴幼儿的作品;用一次性的餐盘,让幼儿用不通的颜料在餐盘上学*吹画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变废为宝,同时也间接地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环境创设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操作性不强,不少装饰也只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应该算是我们的一个致命的弱点了,今后我们应该在考虑美观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操作性,一切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在班级的环境布置中,既要有创新意识,更要能让幼儿动起来,不是只满足于简单的为幼儿提供环境,而应该更加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的环境,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体现环境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通过这次欣赏学*,在总结自身的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环境装饰应该让幼儿充分感知、自主参与、共同合作。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在考虑幼儿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力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动起来,从而发挥出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2

  上学期幼儿园赠送了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此次赠送的书都是经过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选的专业类书籍。我挑选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因为之前也读过此系列的语言教育等丛书感觉不错,所以就选择了此书。

  本书是由张俊主编,共有7个部分,101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数学活动设计到操作材料的提供,从领域渗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评价幼儿数学学*与发展……对于书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时经常碰到但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在此书中终于找到了非常完满的答案,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哦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啊。书中的编辑都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而不是专业的控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新《纲要》中提到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对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然后又理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来阐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巧用“说明书”学数学等等,从实践的角度来引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3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936年7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

  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在“节奏”一节里,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注意的是他自己行为的外在目的,并根据自

  己的想法来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对**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引导他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没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自己一瞬间就可以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这时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这是因为**不理解儿童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他的手,不把手的运动看成是儿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现,就可能成为儿童工作的障碍。

  无论是做为家长还是老师,我都曾因为看到儿童试图去做一些在**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的活动而去阻止他,甚至变得恼怒,如果儿童企图反抗,结果往往是以儿童“不听话”而告终。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使自己的内心作好准备。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以便发现自己身上某些具体的缺点。而不要只注意儿童的坏脾性和如何纠正童错误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然后他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幼儿教育书籍的读后感 (菁华5篇)

幼儿教育书籍的读后感1

  以前我带学前班时,就让每一位幼儿从家里带两本自己喜欢的图书,在早上入园、起床之后、吃晚饭之后,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看。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幼儿只对一些色彩鲜艳、文字少、画面大的图书感兴趣,特别是关于迷宫方面的,每次都有孩子要争着看;,虽然也有幼儿拿着故事书,但只是拿着,很少翻开看,经过了解才知道中央台正在播放这部动画片,幼儿对喜洋洋与灰太狼这个形象比较熟悉。很喜欢,而那些故事书,文字多,内容不熟悉。以致孩子只是拿着,却很少翻开看。看了鞠亮老师的文章,以后再为幼儿提供图书时,我有了更加明确的选择,注重了解幼儿*期关注的动画片的内容。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应投放一些外形新奇、画面漂亮、形象角色可爱、贴*幼儿生活、情节重复简单的图书,以激起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

  以前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总是感到苦恼,因为给幼儿讲完之后,让他们进行复述或进行角色表演时,总是讲的不完整,故事情节叙述的不清楚,看过的图书让他讲讲吧,只是把图上的内容叙述下来,少有故事情节。

  读了鞠亮老师的文章明白了,原来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阅读图书时有不同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要有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幼儿的阅读*惯还没养成,阅读过程中会出现乱翻图书或把图书当玩具等,而且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较弱,在阅读时往往只注意画面中明显的特征,不太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内容的理解力和表现力都有待提高。中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假想游戏和动作,甚至会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主人公。他们常常会一边看书一边自言自语,有时还会为抢当故事中的角色而争论不休。中班幼儿的观察力有了很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复述故事时能够关注画面的细节,在词汇的丰富性和情节的连贯性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大班幼儿能够较长时间专注于阅读,而且喜欢与好朋友一起边阅读边讨论,这种讨论正是他们思维发生碰撞、思路得到拓展的过程。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更强了,他们在语言的连贯性和丰富性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能具体生动地描述事物,看图讲述能力明显提高。

  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有意识的运用一些策略,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幼儿教育书籍的读后感2

  前几天,我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我深受感动。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

  从教多年来,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幼儿教师。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凡而谦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但我觉得更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幼儿的“爱”,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一切都无从做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护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们,让每个孩子在真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幼儿教育书籍的读后感3

  《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

  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教育书籍的读后感4

  这是一本记载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的书籍,书中以案例的形式记载了若干个师幼互动行为,同时,他用35张图表将研究的成果以数据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孩子在对人、对事所持的各种内在的尺度,寄予的各种期望、企盼、要求等,呈现孩子的心灵世界。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一生都好比一条有起点和终点的线段,注定了要和其他的线段相遇、相交接成一个又一个网点,直到生命结束,每个人都有了一张标志他曾经作为人生存过的网。想了解一个人、了解他人对他的影响,我们不能只是停留于查看他所编织的静态的网,而是要去亲历一下他与他人相交接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发生在幼儿园的真实的师幼互动案例描述性的记录了孩子的几多欢乐、几多愁!走进教师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场域,走进了他们进行行为往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微小空间。在这些案例中孩子们具有独特的内在尺度、动机、意愿、需要与冲动。以及老师时如何去了解孩子、知道他们的思想,并花很大的精力去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等等。作者以主管的关注者的身份对师幼互动行为发表种种先见,力图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师幼互动行为的现实所在。

  以上是我在粗浅的翻阅这本书后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将细读书中的许多案例,感知它深刻的涵义,体会身临现场与孩子发生的一切……

幼儿教育书籍的读后感5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挺枯燥的,甚至有点夸大儿童的作用,讲到儿童的精神,潜意识及儿童的心理,似乎把人类人生的成败都归结到了儿童期,未免将儿童期成长的作用有点太夸大化了,可是经过后面内容的阅读才明白,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而我们的家长或许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大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系绳子的工具。

  我也曾比较身边几个同学。因为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对彼此的家庭状况非常了解。从小被父母管得很多的孩子,从小学*不错,长大后非常循规蹈矩,按照父母既定路线长大、工作,但遇到挫折便会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而从小因父母忙于生计不太管教的孩子,小时候学*一般甚至偏下,但是却有极强的生存能力,遇事有主见,敢于创业,现在生活也非常幸福。

  在后面的讲述中,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也不会有什么学*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成果了的。

  所以,**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然地展现和成长。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这也许让那些拥有“满腹经纶”的父母们大吃一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

  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时间我将进行第二遍的阅读,相信将会有更大的收获与惊喜。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菁华6篇)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1

  早期阅读现在已经被人们所熟识,但很多的家长虽然知道这个很重要,却无从下手,我作为一位母亲,我*时是这样做的!

  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找一些相关的,充满童趣的书藉,和孩子共同阅读,慢慢地孩子的知识面会变得开阔起来,思路会变得活跃起来,当碰到问题,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为了解决这许多的为什么,他就愿意去看更多的书,就*一步激发了他看书的举趣,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他以前不感兴趣的领域,探索的乐趣,拓宽了他的举趣面,以此类推,形成良好的循环。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者也可以不急着回答,反而提一些问题要他回答,启发他主动思考,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哪怕他的想法是粗浅的,偏颇的,也不要粗暴而简单的否定,有许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答案。可以耐心的解释,可以激烈的讨论,彼此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向纵深发展,倘若相持不下,可以一起再查资料,再看书,寻求最佳答案,这样可以使他接受的心悦诚服而又自然而然。此时,家长也增长了以前没有关注的或者没有兴趣的知识,达到了和孩子一起积累一起成长的目的。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2

  *来开始捧读《爱的艺术》一书,这是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的一部名作。对于爱情这个亘古永恒的字眼,作者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阐释,令人眼前一亮。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只要让自己变得足够有吸引力(或者至少看上去是那样),我们距离收获爱情就更*了一步。于是男人们追求更高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女人们则通过精心装扮和各种人工“打磨”,努力构筑一副更美的躯体。依作者所言,我们都在试图让自己变得“可爱”,“而大多数人所指的‘可爱’基本上是时髦和性吸引力的混合物”。的确,我们认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可爱”,的确很难抛开他(她)的社会属性来评价。譬如高富帅和白富美们卖个萌可称之为可爱,矮穷矬们丝卖个萌倒显得面目可憎了。

  另一方面,我们告别了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决定婚姻的时代。自由恋爱带来的福祉之一,就是我们对潜在的伴侣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同一首歌唱到的“放手去爱不要逃”一样,情感专家们也鼓励年轻人勇敢去追求爱、体验爱,打怪升级,愈挫愈勇,直到足够牛掰去干翻一个大Boss,觅得金龟婿,抱得美人归。弗洛姆敏锐地指出,时下的婚配,更多关注“爱的对象”,而非“爱的作用”。用更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我们更多考虑如何搞定他(她),而忽视了如何去爱他(她)。

  在市场经济思潮*卷的今天,互惠互利的契约成为了维系社会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看上去一切都可以成为被交易的对象。我们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商品,自己的脖颈上也被套上一个无形的价码签,走入婚恋市场待价而沽。“绩优股”、“潜力股”、“经济适用男”、“招商银行”等辞令常被用来比喻男性和女性在婚配上的显性或隐性价值——原谅我竟使用了这么多经济学术语,只因婚配的过程实在是一场双方价值精确匹配的过程。

  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应该是一种不损失个人“完满性”和“个性”前提下的结合,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我们的日常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目标指向的,其动机通常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工作为例,我们可能是为了养家糊口,可能是为了填充时间,可能是为了积聚财富……大部分人是被动地从事工作。至于我们无需鞭策和驱使,也自发地在每天完成每一道工序、每一篇文稿、每一个行程之类,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地被动接受变成了*惯而已。如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那么去问问身边的人,有几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其真正喜爱的,或许就会理解一二。

  爱则不同,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的主要特征是“给予”,而非“接纳”。弗洛姆认为“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在给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财富。譬如两性关系,只有双方都进行给予,才能是一场酣畅漓淋的鱼水之欢——如果男性没有献出雨露恩泽,如果女性没有充分开放门户和尽心配合,这场交融一定是欠缺快感的。而且,女性更多的付出还在后面,孕育胎儿和哺喂婴儿的阶段,不正是展现世上最伟大的母性之爱的美好时光。

  于是作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或者说建议:发挥爱的艺术,除了坚强信念的支撑,还需要让自己保持能动性。既然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必须积极调动起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勤于用眼、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勤于感知。这往往和我们的生活态度有所关联——不会有这样的人,在爱的方面长袖善舞,而在其他方面毫无建树。如果一个人在其他的方面不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那么在爱的方面,我们很难指望他(她)会付出积极而有建设性的行动。

  爱是两个人情感之纽带。无论是恋人,还是亲人、同事乃至陌生人,人们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伦理观的框架下运行。我们所公认的最理想的社会关系之一,就是完全遵循公*原则——不仅在市场里如此,社会生活中亦如是。我们都赞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做法;但对那些舍己为人,做出牺牲而不求回报的做法,通常是敬而远之的'。这说明,像《感动*》里宣扬的那些无差别、不设置任何前提的爱,虽然被我们所敬仰,但尚未成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持有的思想和觉悟——虽然那是更接*爱的本质的状态。

  弗洛姆在书的末尾,略带悲观地指出,“在现有的制度下,能爱人的人,是例外;在当今西方社会中,爱是一种边缘现象”。他所希冀的,是在那种纯粹的爱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伊甸园,人们战胜了人性中的自私,停止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更加公正无私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这注定是一段遥远的征程。

  人类能自洪荒岁月到达繁荣的今天,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爱的史书,个人、族群、城邦、国家、民族,因爱而团结或分离;因爱而争斗或和*;因爱而生长或消亡。回顾历史,我们能在很多故事中,找到爱在各个社会层面上的、以各种形式表现的事例,我们能看到,那些偏激的爱、狭隘的爱、自私的爱甚至变态的爱,都在上至英雄伟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身上上演着——但是,如果爱不是一种理性的坚定信念,那么我们的祖先也许早就灭亡在某一此战争中了。我们还在这颗蔚蓝星球上繁衍生息,那就是爱存在的最好证据,她还在维系和供养着我们。

  在这个日新月异而又精彩纷呈的时代里,我们每一天过得忙碌而充实,似乎无暇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到底什么是我们最根本而真实的需要?如果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理性答案,那么我们就要相信爱、思考爱、探究爱、发掘爱,去还原和呈现爱的本来面貌,无限接*于爱之真谛。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3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挺枯燥的,甚至有点夸大儿童的作用,讲到儿童的精神,潜意识及儿童的心理,似乎把人类人生的成败都归结到了儿童期,未免将儿童期成长的作用有点太夸大化了,可是经过后面内容的`阅读才明白,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而我们的家长或许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大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系绳子的工具。

  我也曾比较身边几个同学。因为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对彼此的家庭状况非常了解。从小被父母管得很多的孩子,从小学*不错,长大后非常循规蹈矩,按照父母既定路线长大、工作,但遇到挫折便会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而从小因父母忙于生计不太管教的孩子,小时候学*一般甚至偏下,但是却有极强的生存能力,遇事有主见,敢于创业,现在生活也非常幸福。

  在后面的讲述中,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也不会有什么学*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成果了的。

  所以,**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然地展现和成长。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这也许让那些拥有“满腹经纶”的父母们大吃一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

  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时间我将进行第二遍的阅读,相信将会有更大的收获与惊喜。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4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5

  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孩子们纯真,无数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向往。它比**的世界更加清纯圣洁,比天堂更无忧无虑、缤纷多彩,充满神话色彩和童趣,充满着快乐和朝气……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做过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可见,孩子的世界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值得我们去解读。作为一位幼儿园老师,我有的时候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一直尿裤子?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安静地入睡?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把别人的玩具放进自己的抽屉?

  这些行为不是盲目的,而是代表了孩子们内心的需求,通过这些看似有点不太正常的表达需求的方式,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幼儿的信息。

  面对犯错的孩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孩子都可能犯错,原因有所不同,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责骂幼儿,而是应该用亲切的态度询问幼儿具体原因,了解孩子们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

  面对敏感的孩子

  有的时候,我们在放学的时候与家长聊起宝宝在园的一些日常表现,就在这不经意之间,给孩子的心理也可能造成一些变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疏忽,都会带来很深刻的影响。每一位孩子都很敏感,幼儿与**之间的认知水*不同,**眼中的大事可能是孩子们认为的小事,而**认为的小事在孩子们心中却是大事,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尺度或角度衡量幼儿,更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

  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我们年轻教师往往处理起来不那么容易。《在反思中成长》这本书中,都呈现出了许多这样的现实案例。通过集中的归纳,我总结了一些方法:

  1、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反常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

  2、向幼儿表明自己心目当中对其更多的关爱,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自信心;

  3、善于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孩子解答各种问题;

  4、在同伴面前肯定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当然具体事例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犯错、敏感、反常的孩子并不是让人头疼的孩子,只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多一份宽容、包容,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带来的许多种可能性。

  《在反思中成长》让我懂得了成长的目的、成长的方法、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孩子就像是一只等待生长的小种子,需要我们耐心的照料、呵护,它才会发芽、开花、结果。重要的是不能带给小种子一丝伤害。所以,我们幼儿园老师要理解孩子、观察孩子、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6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写给家长的书,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的图片感染了我,孩子和妈妈觉得很温馨,是我所向往的场景,带着幸福和期待迫不及待看了这本书。

  看完后,我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心里五味杂陈,真是让我狠狠的反思和学*了一把!为人母十年了,我一直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着我的孩子,对待孩子的教育可谓是呕心沥血。从女儿一出生,就想着怎么养育她,让她变成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我一直在解着这道题,我能得高分吗?这是个困扰了我很多年的问题。

  直到读了这一本书,一本让我遗憾自己看迟了的书、一本庆幸自己没有错过的书,正如书中所说: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但这种“帮助”,光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教育经验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其实并不然,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爱是需要技巧的。整本书都贯穿着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生活中家长和孩子该怎么有效相处这条主线进行展开。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真真实实的讲述着*时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我是一边看着、一边回忆着、一边纠结着,十年来的发生的种种……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涌上心头。我对女儿一直高要求、严标准,刚上小学时我就要求她养成良好的学**惯,却常常事与愿违,当时我就很气愤,经常批评她,怎么老是不听妈妈的话呢?按照我讲的去做,有那么难吗?当时根本就没想过用一个能让孩子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与她交流的时候没有顾及她的感受和情绪,也没有及时接受她所传递给我的信息,其实和孩子对话是一门艺术,孩子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我没有用心去了解她的所想、所感。对她的问题或表述,我没有敏锐的洞察力。读了这本书让我找到了问题所在。

  还有一方面,也是让我特别后悔的,就是对待孩子犯错误不太宽容,我始终觉得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就是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第一时间解决掉,还会强制让她按我的方案执行,看过这本书,我觉得对女儿幼小的心灵那是多么大的伤害。书中讲到,有些规则只能从她的内心慢慢领悟,也可以从家庭和社会吸取的价值观中慢慢培养和指导,那些整天被告诉该干什么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实践自己的判断能力,很少有机会自己作出选择、培养自己内心的标准,有时候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那些有机会自己作决定的孩子,在成长中,精神上会变得自立,他们能合理的安排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究竟能学到多少我们交给他们的东西,取决于他们内心对我们教导的情感的反应。价值观不可以直接传授。孩子只会被那些他们尊敬的人同化,通过模仿他们,孩子们吸收了他们的价值观,并且成为孩子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如果时间能倒回的话,我一定不那么着急,我会给她时间、给她机会,不去惩罚她,让她那么恐惧。有些事情是需要时间、有些结果是需要积累、有的时候只要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就行了。

  读过很多书,唯独这本书读的让我很不轻松,整个的阅读过程,感觉就像开批评大会,我在不停的批判自己,书中的一个个章节都跟我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一个个事例撞击着:*时很认真,为啥考试的时候分数不高呢?数学考好了,怎么语文分数又下去了呢?考了99分,怎么没得100呢?今天的课外书看了吗?预*复*有没有认真做?都九点了,你还不去练钢琴?……我希望现在还为时不晚,孩子刚刚步入人生第一步——小学阶段,我会不停的去重温这本书,补做我拉下的功课,给孩子一个理解尊重的空间;我要承认孩子的努力和付出;我要学会不去评价孩子,不给她定性;不武断的判定孩子的一生……

  这本书解决了我之前的困惑和不当之处,并且给了我答案。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女儿能像书中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以后的路还很长,妈妈永远陪伴在你身边,牵着你的手,等着你慢慢长大!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合集五篇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1

  看了幼儿教育第五期中关于环境布置这一板块,我感触颇深。幼儿生活在幼儿园里,环境就是影响幼儿的一个重要因素,看了人家的环境装饰之后令我深刻感受到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在欣赏的过程中,其实也不难发现,书上有不少的环境布置在我们幼儿园也都有类似的装饰,看上去令人有种亲切感,当然也有不少装饰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创意的确不错。但这也并不能就否定我们自己的装饰,因为我们也有很多不错的装饰是她们所没有的,也称得上是新颖的设计了。例如:长廊上利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吹成气球装饰起来,视觉效果也很不错;用废旧的硬纸板做成相框来张贴幼儿的作品;用一次性的餐盘,让幼儿用不通的颜料在餐盘上学*吹画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变废为宝,同时也间接地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环境创设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操作性不强,不少装饰也只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应该算是我们的一个致命的弱点了,今后我们应该在考虑美观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操作性,一切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在班级的环境布置中,既要有创新意识,更要能让幼儿动起来,不是只满足于简单的为幼儿提供环境,而应该更加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的环境,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体现环境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通过这次欣赏学*,在总结自身的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环境装饰应该让幼儿充分感知、自主参与、共同合作。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在考虑幼儿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力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动起来,从而发挥出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2

  前几天,我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我深受感动。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 从教多年来,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幼儿教师。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凡而谦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但我觉得更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幼儿的“爱”,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一切都无从做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

  爱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护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们,让每个孩子在真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3

  *来开始捧读《爱的艺术》一书,这是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的一部名作。对于爱情这个亘古永恒的字眼,作者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阐释,令人眼前一亮。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只要让自己变得足够有吸引力(或者至少看上去是那样),我们距离收获爱情就更*了一步。于是男人们追求更高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女人们则通过精心装扮和各种人工“打磨”,努力构筑一副更美的`躯体。依作者所言,我们都在试图让自己变得“可爱”,“而大多数人所指的‘可爱’基本上是时髦和性吸引力的混合物”。的确,我们认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可爱”,的确很难抛开他(她)的社会属性来评价。譬如高富帅和白富美们卖个萌可称之为可爱,矮穷矬们丝卖个萌倒显得面目可憎了。

  另一方面,我们告别了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决定婚姻的时代。自由恋爱带来的福祉之一,就是我们对潜在的伴侣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同一首歌唱到的“放手去爱不要逃”一样,情感专家们也鼓励年轻人勇敢去追求爱、体验爱,打怪升级,愈挫愈勇,直到足够牛掰去干翻一个大Boss,觅得金龟婿,抱得美人归。弗洛姆敏锐地指出,时下的婚配,更多关注“爱的对象”,而非“爱的作用”。用更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我们更多考虑如何搞定他(她),而忽视了如何去爱他(她)。

  在市场经济思潮*卷的今天,互惠互利的契约成为了维系社会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看上去一切都可以成为被交易的对象。我们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商品,自己的脖颈上也被套上一个无形的价码签,走入婚恋市场待价而沽。“绩优股”、“潜力股”、“经济适用男”、“招商银行”等辞令常被用来比喻男性和女性在婚配上的显性或隐性价值——原谅我竟使用了这么多经济学术语,只因婚配的过程实在是一场双方价值精确匹配的过程。

  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应该是一种不损失个人“完满性”和“个性”前提下的结合,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我们的日常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目标指向的,其动机通常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工作为例,我们可能是为了养家糊口,可能是为了填充时间,可能是为了积聚财富……大部分人是被动地从事工作。至于我们无需鞭策和驱使,也自发地在每天完成每一道工序、每一篇文稿、每一个行程之类,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地被动接受变成了*惯而已。如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那么去问问身边的人,有几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其真正喜爱的,或许就会理解一二。

  爱则不同,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的主要特征是“给予”,而非“接纳”。弗洛姆认为“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在给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财富。譬如两性关系,只有双方都进行给予,才能是一场酣畅漓淋的鱼水之欢——如果男性没有献出雨露恩泽,如果女性没有充分开放门户和尽心配合,这场交融一定是欠缺快感的。而且,女性更多的付出还在后面,孕育胎儿和哺喂婴儿的阶段,不正是展现世上最伟大的母性之爱的美好时光。

  于是作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或者说建议:发挥爱的艺术,除了坚强信念的支撑,还需要让自己保持能动性。既然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必须积极调动起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勤于用眼、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勤于感知。这往往和我们的生活态度有所关联——不会有这样的人,在爱的方面长袖善舞,而在其他方面毫无建树。如果一个人在其他的方面不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那么在爱的方面,我们很难指望他(她)会付出积极而有建设性的行动。

  爱是两个人情感之纽带。无论是恋人,还是亲人、同事乃至陌生人,人们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伦理观的框架下运行。我们所公认的最理想的社会关系之一,就是完全遵循公*原则——不仅在市场里如此,社会生活中亦如是。我们都赞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做法;但对那些舍己为人,做出牺牲而不求回报的做法,通常是敬而远之的。这说明,像《感动中国》里宣扬的那些无差别、不设置任何前提的爱,虽然被我们所敬仰,但尚未成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持有的思想和觉悟——虽然那是更接*爱的本质的状态。

  弗洛姆在书的末尾,略带悲观地指出,“在现有的制度下,能爱人的人,是例外;在当今西方社会中,爱是一种边缘现象”。他所希冀的,是在那种纯粹的爱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伊甸园,人们战胜了人性中的自私,停止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更加公正无私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这注定是一段遥远的征程。

  人类能自洪荒岁月到达繁荣的今天,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爱的史书,个人、族群、城邦、国家、民族,因爱而团结或分离;因爱而争斗或和*;因爱而生长或消亡。回顾历史,我们能在很多故事中,找到爱在各个社会层面上的、以各种形式表现的事例,我们能看到,那些偏激的爱、狭隘的爱、自私的爱甚至变态的爱,都在上至英雄伟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身上上演着——但是,如果爱不是一种理性的坚定信念,那么我们的祖先也许早就灭亡在某一此战争中了。我们还在这颗蔚蓝星球上繁衍生息,那就是爱存在的最好证据,她还在维系和供养着我们。

  在这个日新月异而又精彩纷呈的时代里,我们每一天过得忙碌而充实,似乎无暇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到底什么是我们最根本而真实的需要?如果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理性答案,那么我们就要相信爱、思考爱、探究爱、发掘爱,去还原和呈现爱的本来面貌,无限接*于爱之真谛。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4

  我看了一本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给我感触很深,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弱小稚嫩的孩童,但他们是人类的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所以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应该不断地学*,努力承担起这份“根的事业”,不负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把她视为神圣的职业,不断地读她、研究她,最终做一名“人师”,当一滴社会发展历史长河里的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书中第六章内容是“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增强。最让我关注的是老师要注重不断提升和重建个人理论,保持自己的教育实践在理性的轨道上持续运行,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学*理论、实践理论、反思成败,体现教育智慧、教育创新。书中采用理论观点和事例相结合来说服读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来帮助读者的我消化理论和吸收知识,激发我“也要这样做个好老师”。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教师自身职业的人格塑造。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塑造人格。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养成性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师自己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儿童接触的。”日本教育家柴田荣义的观点“教师的整个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都将教师的人格摆到了重要位置上来,将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沟通与拥抱,具有“点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师人格,可以达到“不教而教”或“无为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自我教育,终身学*,不仅提高知识和技能更应增强专业精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我的精彩”“雨伞的故事”“爱的回报”等几个真实故事中,让我看到老师的爱都是以孩子的爱作回报的,一个个都是“爱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师*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感染着、教育着身边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时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执着,忠诚于这一份职业,要富于责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将终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为职业生涯的推动力。

  书的最后部分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李玉英和孩子们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纯净又充满爱的世界。用李老师自己的话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有声有色的”。我要学*她用心教育,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同伴友善、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日里以身示教,用自己的爱来感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善、美的心灵来教育孩子,做一个孩子们心中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5

  这是一本记载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的书籍,书中以案例的形式记载了若干个师幼互动行为,同时,他用35张图表将研究的成果以数据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孩子在对人、对事所持的各种内在的尺度,寄予的各种期望、企盼、要求等,呈现孩子的心灵世界。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一生都好比一条有起点和终点的线段,注定了要和其他的线段相遇、相交接成一个又一个网点,直到生命结束,每个人都有了一张标志他曾经作为人生存过的网。想了解一个人、了解他人对他的影响,我们不能只是停留于查看他所编织的静态的网,而是要去亲历一下他与他人相交接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发生在幼儿园的真实的师幼互动案例描述性的记录了孩子的几多欢乐、几多愁!走进教师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场域,走进了他们进行行为往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微小空间。在这些案例中孩子们具有独特的内在尺度、动机、意愿、需要与冲动。以及老师时如何去了解孩子、知道他们的思想,并花很大的精力去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等等。作者以主管的关注者的身份对师幼互动行为发表种种先见,力图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师幼互动行为的现实所在。

  以上是我在粗浅的翻阅这本书后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将细读书中的许多案例,感知它深刻的涵义,体会身临现场与孩子发生的一切……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教育书籍的读后感 (菁华5篇)

教育书籍的读后感1

  来新学校后,学校要求读一些有益的教育书籍,大量的阅读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的反思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现在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知道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2.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当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各类的教改活动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这一点是我进十三中十多年来最深刻的感悟。我觉得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重点,只有一个教师有足够的电源时,才方可为学生们去消耗。

  3.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4.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5.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育书籍的读后感2

  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作为妈妈和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一些。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要养成孩子的好*惯。专心致志的*惯——学*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学*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敏捷灵巧的*惯——一部分学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坚持不懈的*惯——在学*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好*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惯。

  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着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教育书籍的读后感3

  没用多久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其实好多的教育理念自己和身边的伙伴都在运用着,只不过我们都做了"不长心的人",没有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教育生活,从整体写作思路上来看,苏老师步步为营,在为学生设计着学*生活和校园生活,相信在他的班级里学生永远都能享受到自主、*等、自由的快乐。

  每一个小故事前都有一个小小的序,简单、明了,能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小故事所阐述的内容,接下来的故事都是很*淡的、很*常的、同时很直白的进行叙述,让人感觉到就是身边发生的事情,看了这么多的能力,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我把这些能力归结为低年级可行组和高年级必修组。

  自己身处低年级这些教学方法或者说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觉得其中的几种对自己来说还是颇有益处的。比如说体验怀胎十月,这正合适宜的完成了我校的感恩月的主题,让学生从小就能体会到父母的恩情,对德育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学校从小就培养学生读书的好*惯,看来许多的好*惯都是需要训练的,连读书的*惯都要有计划有措施的进行训练,同样礼貌也需要强化训练,见人主动打招呼,怎样文明行礼、就餐、说话、走路都要慢慢、严格的进行训练,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同样也很必要。

  给父母洗脚、学做几道菜、跟身边的人说好话对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儿童来说也非常必要,读过此书后还是觉得有许多的想法跟自己不谋而合,自己在*时教学中也很重视这些良好*惯和能力的培养,比不上苏老师的就是能够点点滴滴都能用照片来诠释,苏老师还真是教育路上的有心人呀。

  学过了,不能光眼热吧,总告诉自己心潮澎湃之后得有点小变化,在鼓励着自己,繁琐的工作中让自己"长点心"--海南呀!你长点心吧!

教育书籍的读后感4

  最*读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从这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等的学*机会。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教育书籍的读后感5

 上学期幼儿园赠送了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此次赠送的书都是经过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选的专业类书籍。我挑选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因为之前也读过此系列的语言教育等丛书感觉不错,所以就选择了此书。

  本书是由张俊主编,共有7个部分,101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数学活动设计到操作材料的提供,从领域渗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评价幼儿数学学*与发展……对于书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时经常碰到但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在此书中终于找到了非常完满的答案,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哦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啊。书中的编辑都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而不是专业的控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新《纲要》中提到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对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然后又理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来阐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巧用“说明书”学数学等等,从实践的角度来引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教育书籍读后感 (菁华9篇)

教育书籍读后感1

  我最*看了一本书,它的名字是《学生国防教育读本》。我看了里面的几篇文章,感慨颇深。

  读了《蓝色国土》使我认识到,*不仅拥有940万*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拥有300王*方千米的海洋领土面积,在这300万*方千米的海洋国土,面积超过500*方千米的海洋*650个,岛礁*万个。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安全事关中华未来的繁荣富强,事关*是否能走向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大国家。

  海洋就想一个聚宝盆一样,里面装满了无数的奇珍异宝如石油、天然气、多金属结核、富钻锰结克,热液矿藏、可燃冰、金红石等等,海洋不仅是个聚宝盆,还是一个天然的空调机,天然蛋白质仓库,之所以说海洋是天然的空调机,是因为海洋是影响地球气候主要因素。之所以海洋是天然蛋白质仓库,是因为海洋内有许多海洋生物。海洋也是一台天然的电视,因为海洋内有许多风景,十分生动。

  然而,海洋正在遭受人们无休无止的破坏,几乎每天都有报道,那个工厂又污染了那条河水。据了解,工业污水含有各种酸性物质,

  生活污水含有化学物质,所以说工业、生活污水是海洋变得混浊不堪,甚至是海里充满了有毒物质。

  读了这本书后我相当一名海军,保卫祖国的海洋,不让"蓝色国土"变成“黑色国土”。

  我们共同呼吁:保卫海洋,保卫我们蓝色的国土!

教育书籍读后感2

  教育问题在《随笔集》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批评了经院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反对纯粹书本教育,主张以世界为书;反对过度记忆,主张儿童在教育中学*;反对给儿童灌输现成的概念,主张他们智力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先说,让学生自由判断;反对学生盲从,主张直接经验,在同各种人的谈话和旅行中获得知识。他还强调学生要爱劳动,沉默与谦逊地与人交往,不要好为人师,过分张扬。在《论儿童教育》中,蒙田详尽地从各个角度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父亲便是他笔下那位因材施教,引导孩子读书的好老师,父亲对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便是*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至于,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个自如地应用荷马和奥维德作品的作家;一个从法语跳到罗马人或雅典人的语言,再回到母语,用难懂的拉丁语和人们轻松交流的语言学家。他对教育的看法,在当时,无疑是独领风骚,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现代人”。

  我反复读了几遍谈及教育的文章,他先进的思想,独特的见解,让我禁不住肃然起敬。儿童教育实际上并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一成不变。其中至少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从小便给孩子提供学*外语的环境。蒙田回忆说:“父亲给我找了一个不懂法语,稍通拉丁语的德国人……父亲本人,以及我的母亲,仆人和侍女,陪我玩耍时,尽量用他们现学的拉丁语同我说话。”现在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也许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结果却往往是造就了一个“中西结合”的人,这就是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吧。而一些小学中,在提供了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还聘请了外籍教师,在愉快自然的气氛下教学,孩子们一定会有不少收获。二是当儿童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过多的依赖父母,可这是最要不得的。学校培养的是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人。蒙田说:“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人情,但也只是有惊无险,看看他本人能潇洒的活着,便不用担心了。至于第三点,即今天社会普遍呼吁的“反对体罚”,显然这是针对教书育人的人。一想到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对学生大呼小叫,拳脚相加,在这么稚嫩的身子上进行摧残,不觉得有愧吗?难怪蒙田认为“学校象座监狱”,看来没有耸人听闻,可那是几百年前的法国呀,*的教育水*难道还只停留在那个阶段吗?当然不是了,现在的老师都能做到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关心,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要对学生美好灵魂进行塑造。作为刚上任的班主任我已充分体会到只有真正从内心对每个学生充满爱,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影响。从蒙田的.思想我大受启发,只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技巧,要对学生进行成功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完全是可能做到的,那就让我在实践中去试一试吧。

教育书籍读后感3

  这是一本记载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的书籍,书中以案例的形式记载了若干个师幼互动行为,同时,他用35张图表将研究的成果以数据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孩子在对人、对事所持的各种内在的尺度,寄予的各种期望、企盼、要求等,呈现孩子的心灵世界。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一生都好比一条有起点和终点的线段,注定了要和其他的线段相遇、相交接成一个又一个网点,直到生命结束,每个人都有了一张标志他曾经作为人生存过的网。想了解一个人、了解他人对他的影响,我们不能只是停留于查看他所编织的静态的网,而是要去亲历一下他与他人相交接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发生在幼儿园的真实的师幼互动案例描述性的记录了孩子的几多欢乐、几多愁!走进教师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场域,走进了他们进行行为往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微小空间。在这些案例中孩子们具有独特的内在尺度、动机、意愿、需要与冲动。以及老师时如何去了解孩子、知道他们的思想,并花很大的精力去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等等。作者以主管的关注者的身份对师幼互动行为发表种种先见,力图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师幼互动行为的现实所在。

  以上是我在粗浅的翻阅这本书后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将细读书中的许多案例,感知它深刻的涵义,体会身临现场与孩子发生的一切……

教育书籍读后感4

  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读了些的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现在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知道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2.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3.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4.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育书籍读后感5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从教几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纵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

  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

  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态度、行为*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过去几年的教学生活中,多为一点论,把后进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师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对着干,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师生关系也有很大改善,与学生的友谊加深了。

  俗话说得好,“要得公道,打个巅倒”,几年来,我常觉得教师在地位上就是与学生不一样,教师就要高一层,就是权威,所以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不得顶撞和不满,如有违反,那就是对老师的无理,就是不听话。所以师生*等很难在现实中体现,殊不知,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我相信往后的教学生涯不再是枯燥无味,更不会是苦与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说,应该是一种幸福和享受,我会努力的。

教育书籍读后感6

  *日,我报名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以获取一个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其中一门考试科是《教育学》,按照规定不得不购买这门课的复*资料 是一本内部编印的《现代教育学》。

  客观地说,这本内部资料除有一些排版错误的毛病外,编者罗列《教育学》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材料详略得当,也算是一本编得精致、实用(针对考试)的当代《教育学》汇编。可我在仔细阅读之后,心中竟空落落的,是乎没有一点充实的感觉。书中大量篇幅阐述的这个名词、那个概念,这个模型、那个学派,这种规律、那种原理,这种意义、那种作用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些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除增加考试的难度外,对指导一线教师提高教育水*实无裨益。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总在忙碌着翻译国外的最新成果和整理传统教育的精华,教育理论书籍种类是越来越多,书是越写越厚。可不知他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社会和人民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满意度却越来越低?这难道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关系吗?难道与政治体制发展滞后和教育发展超前没有关系吗?

  有人说,人的身上有两种属性并存:动物性和社会性(人性),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动物性,增强社会性。“人之初,性本兽。”意指人生之初的婴儿和动物幼崽类似,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其实是对自身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适应,一句话 说是生物的本能。而教育的意义就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用持之以恒的方法加以引导,以减少人的生物属性,增加人的社会属性,也叫人性。因此,“育人”被当作教育的本质属性已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但就是这个共识,在我国却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淡化、弱化甚至是异化。我们的教师,为学生的分数,不惜为学生作假;我们的家长,为孩子的分数,不惜一切代价,更不让孩子做家务怕耽误学* ;我们的社会,以有钱有势为成功的潜规则,而不管成功 的方法和过程,造成社会价值取向严重偏离社会道德的轨道。分数,成学生的**;考试,成教师的法宝;升学,成家长的目标;升学率,成学校炫耀的资本。这些不良现象,屡屡被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所痛心、所焦虑,可这有什么用呢?为此,我认为一线教师已经到非仔细思考现行教育不可的时候。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对教育的一些理解。

  教育首先应该尊重生命 、尊重人格。既然人是一种动物,其生物属性中最重要的一点生命和生存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尊重。同时人又是一种高级智慧生物,有其思维、逻辑和情感,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人格,维护每个人的尊严。作为实施教育作用主体的教师,也就应该把关爱学生生命、关爱学生健康、关爱学生身心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情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分数或者其它的方面放在第一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能也最好不要做教师。

  教育应该教人“求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现行教育充斥着虚假,这将会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当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判断力的少年时,教育中、生活中的种种虚假和丑恶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们将会比“狼来”这个寓言中的**更加地感到空虚无望和无所适从。而作为干“良心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让学生解真实的社会、解真实的生活、解真实的人,可这有多难啊!因为,我们教师作为普通人,谁又敢说自己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呢?我不奢望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师都能成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应该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怜悯之情即为“善”。教育应该让人常存感恩、怜悯之心。我坚信,一个常存怜悯之心的民族,才是最伟大、最强盛的民族。日本经济发达,可野心昭昭,为其不改,永远也不会强盛。因为一心想称霸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的、可怜的。教师教学生求善,当让学生对生命万物常存怜悯之意;对父母、师长常存感恩之心;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教育应该教人“求美”。赏心悦目谓之“美”。广义的“美”应该是“真”和“善”的完美结合。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求真、求善,那么让学生悟出何为“美”就会水到渠成。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现在这样苍白无力。我常想,试图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是南辕北辙。因为很多学生看透虚假,又怎能相信书上的“崇高”的谎言?惟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圣人境界。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后才是教人“求知”。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做好,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将追求知识的掌握做到极至。其实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学会学*,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时髦的说法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兴趣;而不是像现在大行其道并被多数老师屡试不爽的对学生强行的“硬灌”“死揪”“填鸭式”的“知识轰炸”。须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来,*教育让人真正“求知”的路还很遥远、漫长。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同时也是纸上谈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抛砖引玉,则愿足矣!

教育书籍读后感7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书籍读后感8

  一直以来,都听人说《爱的教育》这本书很值得一看,所以在新华书店过来售书书时,推荐一部分学生买这本书,这以后,就经常看到他们在看,受学生的影响,我也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出生在意大利里古拉州的一个小镇奥奈格里斯,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爱国战争,在行军打仗中开始他的写作生活。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亚米契斯退伍后从事教育事业,创作许多反映教育事业的作品。亚米契斯受意大利民族**运动领袖马志尼的影响很大,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他认为教育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他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在作者眼中通过一些小故事表现得亲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长,都是孩子在读书期间一天内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内涵。因为读者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先生的教育方法,先生对学生的爱、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记录下来,有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先生“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让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

  当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这些思考使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一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教师、父母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处理这爱的教育,这爱就有可能成为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我想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些以日记形式的小故事表现给我们看。这些日记大人可以看,以解孩子的心灵,小孩也可以看,感受同龄人的身心状态,一切都因它没有复杂的语言,却能带来一些共鸣。

  《爱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鼓舞孩子能接受挑战,用爱心创造美好的世界,所以值得大家一看。

教育书籍读后感9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以往是父母、教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可是,他们之后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教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厌恶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

  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

  每个人都有其不一样的学*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我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我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我特有的天赋,所以,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教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优选【10】份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1

  《幼儿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早期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未来的幼儿教育》读后感读《幼儿教育》心得幼儿教育案例范文:《阳阳的小画笔》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2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挺枯燥的,甚至有点夸大儿童的作用,讲到儿童的精神,潜意识及儿童的心理,似乎把人类人生的成败都归结到了儿童期,未免将儿童期成长的作用有点太夸大化了,可是经过后面内容的阅读才明白,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而我们的家长或许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大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系绳子的工具。

  我也曾比较身边几个同学。因为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对彼此的家庭状况非常了解。从小被父母管得很多的孩子,从小学*不错,长大后非常循规蹈矩,按照父母既定路线长大、工作,但遇到挫折便会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而从小因父母忙于生计不太管教的孩子,小时候学*一般甚至偏下,但是却有极强的生存能力,遇事有主见,敢于创业,现在生活也非常幸福。

  在后面的讲述中,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也不会有什么学*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成果了的。

  所以,**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然地展现和成长。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这也许让那些拥有“满腹经纶”的父母们大吃一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

  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时间我将进行第二遍的阅读,相信将会有更大的收获与惊喜。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3

  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孩子们纯真,无数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向往。它比**的世界更加清纯圣洁,比天堂更无忧无虑、缤纷多彩,充满神话色彩和童趣,充满着快乐和朝气……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做过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可见,孩子的世界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值得我们去解读。作为一位幼儿园老师,我有的时候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一直尿裤子?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安静地入睡?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把别人的玩具放进自己的抽屉?

  这些行为不是盲目的,而是代表了孩子们内心的需求,通过这些看似有点不太正常的表达需求的方式,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幼儿的信息。

  面对犯错的孩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孩子都可能犯错,原因有所不同,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责骂幼儿,而是应该用亲切的态度询问幼儿具体原因,了解孩子们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

  面对敏感的孩子

  有的时候,我们在放学的时候与家长聊起宝宝在园的一些日常表现,就在这不经意之间,给孩子的心理也可能造成一些变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疏忽,都会带来很深刻的影响。每一位孩子都很敏感,幼儿与**之间的认知水*不同,**眼中的大事可能是孩子们认为的小事,而**认为的小事在孩子们心中却是大事,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尺度或角度衡量幼儿,更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

  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我们年轻教师往往处理起来不那么容易。《在反思中成长》这本书中,都呈现出了许多这样的现实案例。通过集中的归纳,我总结了一些方法:

  1、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反常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

  2、向幼儿表明自己心目当中对其更多的关爱,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自信心;

  3、善于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孩子解答各种问题;

  4、在同伴面前肯定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当然具体事例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犯错、敏感、反常的孩子并不是让人头疼的孩子,只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多一份宽容、包容,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带来的许多种可能性。

  《在反思中成长》让我懂得了成长的目的、成长的方法、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孩子就像是一只等待生长的小种子,需要我们耐心的照料、呵护,它才会发芽、开花、结果。重要的是不能带给小种子一丝伤害。所以,我们幼儿园老师要理解孩子、观察孩子、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写给家长的书,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的图片感染了我,孩子和妈妈觉得很温馨,是我所向往的场景,带着幸福和期待迫不及待看了这本书。

  看完后,我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心里五味杂陈,真是让我狠狠的反思和学*了一把!为人母十年了,我一直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着我的孩子,对待孩子的教育可谓是呕心沥血。从女儿一出生,就想着怎么养育她,让她变成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我一直在解着这道题,我能得高分吗?这是个困扰了我很多年的问题。

  直到读了这一本书,一本让我遗憾自己看迟了的书、一本庆幸自己没有错过的书,正如书中所说: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但这种“帮助”,光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教育经验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其实并不然,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爱是需要技巧的。整本书都贯穿着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生活中家长和孩子该怎么有效相处这条主线进行展开。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真真实实的讲述着*时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我是一边看着、一边回忆着、一边纠结着,十年来的发生的种种……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涌上心头。我对女儿一直高要求、严标准,刚上小学时我就要求她养成良好的学**惯,却常常事与愿违,当时我就很气愤,经常批评她,怎么老是不听妈妈的话呢?按照我讲的去做,有那么难吗?当时根本就没想过用一个能让孩子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与她交流的时候没有顾及她的感受和情绪,也没有及时接受她所传递给我的信息,其实和孩子对话是一门艺术,孩子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我没有用心去了解她的所想、所感。对她的问题或表述,我没有敏锐的'洞察力。读了这本书让我找到了问题所在。

  还有一方面,也是让我特别后悔的,就是对待孩子犯错误不太宽容,我始终觉得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就是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第一时间解决掉,还会强制让她按我的方案执行,看过这本书,我觉得对女儿幼小的心灵那是多么大的伤害。书中讲到,有些规则只能从她的内心慢慢领悟,也可以从家庭和社会吸取的价值观中慢慢培养和指导,那些整天被告诉该干什么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实践自己的判断能力,很少有机会自己作出选择、培养自己内心的标准,有时候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那些有机会自己作决定的孩子,在成长中,精神上会变得自立,他们能合理的安排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究竟能学到多少我们交给他们的东西,取决于他们内心对我们教导的情感的反应。价值观不可以直接传授。孩子只会被那些他们尊敬的人同化,通过模仿他们,孩子们吸收了他们的价值观,并且成为孩子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如果时间能倒回的话,我一定不那么着急,我会给她时间、给她机会,不去惩罚她,让她那么恐惧。有些事情是需要时间、有些结果是需要积累、有的时候只要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就行了。

  读过很多书,唯独这本书读的让我很不轻松,整个的阅读过程,我在不停的批判自己,书中的一个个章节都跟我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一个个事例撞击着:*时很认真,为啥考试的时候分数不高呢?数学考好了,怎么语文分数又下去了呢?考了99分,怎么没得100呢?今天的课外书看了吗?预*复*有没有认真做?都九点了,你还不去练钢琴?……我希望现在还为时不晚,孩子刚刚步入人生第一步——小学阶段,我会不停的去重温这本书,补做我拉下的功课,给孩子一个理解尊重的空间;我要承认孩子的努力和付出;我要学会不去评价孩子,不给她定性;不武断的判定孩子的一生……

  这本书解决了我之前的困惑和不当之处,并且给了我答案。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女儿能像书中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以后的路还很长,妈妈永远陪伴在你身边,牵着你的手,等着你慢慢长大!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5

  我看了一本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给我感触很深,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弱小稚嫩的孩童,但他们是人类的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所以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应该不断地学*,努力承担起这份“根的事业”,不负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把她视为神圣的职业,不断地读她、研究她,最终做一名“人师”,当一滴社会发展历史长河里的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书中第六章内容是“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增强。最让我关注的是老师要注重不断提升和重建个人理论,保持自己的教育实践在理性的轨道上持续运行,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学*理论、实践理论、反思成败,体现教育智慧、教育创新。书中采用理论观点和事例相结合来说服读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来帮助读者的我消化理论和吸收知识,激发我“也要这样做个好老师”。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教师自身职业的人格塑造。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塑造人格。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养成性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师自己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儿童接触的。”日本教育家柴田荣义的观点“教师的整个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都将教师的人格摆到了重要位置上来,将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沟通与拥抱,具有“点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师人格,可以达到“不教而教”或“无为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自我教育,终身学*,不仅提高知识和技能更应增强专业精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我的精彩”“雨伞的故事”“爱的回报”等几个真实故事中,让我看到老师的爱都是以孩子的爱作回报的,一个个都是“爱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师*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感染着、教育着身边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时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执着,忠诚于这一份职业,要富于责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将终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为职业生涯的推动力。

  书的最后部分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李玉英和孩子们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纯净又充满爱的世界。用 李老师自己的话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有声有色的”。()我要学*她用心教育,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同伴友善、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日里以身示教,用自己的爱来感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善、美的心灵来教育孩子,做一个孩子们心中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6

  《幼儿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也能给自己在*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

  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早期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7

  上学期幼儿园赠送了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此次赠送的书都是经过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选的专业类书籍。我挑选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因为之前也读过此系列的语言教育等丛书感觉不错,所以就选择了此书。

  本书是由张俊主编,共有7个部分,101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数学活动设计到操作材料的提供,从领域渗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评价幼儿数学学*与发展……对于书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时经常碰到但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在此书中终于找到了非常完满的答案,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哦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啊。书中的编辑都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而不是专业的控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新《纲要》中提到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对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然后又理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来阐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巧用“说明书”学数学等等,从实践的角度来引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8

  《幼儿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也能给自己在*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早期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9

  前几天很荣幸的在西西博上申请到一本《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试读机会,一直以来涵宝都是我一手带的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我想着以我的方式让给涵宝健康快来的成长环境。让涵宝的长成开朗,活泼的孩子,事实确实也是如此,但看了这本是后我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的,对孩子的心还是不够了解。很多时候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比如涵宝2岁多的时候,我包饺子的话都是自己和面,涵宝最喜欢的就是想帮我一起弄,觉得很好玩,我又怕她弄的一身面粉,到处都是,不好收拾,嫌涵宝给我添麻烦,就拒绝她帮我和面,殊不知我这样一拒绝多伤孩子的心。硬生生的把孩子学*的机会给阻止了。好在后来我听了涵宝的解释,说:“妈妈,等我会包饺子了,等你老了,我就可以包饺子给你和爸爸吃了”,当时我就感动的不行,说“那你和妈妈一起和面吧,不过要注意不要弄在身上哦”,整个过程涵宝很小心的弄着。最后还是一身面粉。

  所以这点,正如书上说的,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很多家长都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把父母当成外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以为周围处处有危险,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的兴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结果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父母还会因为所谓的**间的客套和规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与小伙伴们的交往障碍。

  涵爸的教育观念基本和我差不多,不刻板,所以孩子的性教育没有刻意的去看待,就像*时看到花草一样解释是给涵宝听,涵宝看爸爸洗澡,看妈妈洗澡。现在都是这样的,没什么,最开始问过,我们都给涵宝说的很清楚,没有遮遮掩掩的。现在涵宝对大人的身体为什么不和她一样,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大人在对待孩子是要把自己心里的杂念抛掉,不要以为孩子的问题带着什么色彩。

  其实有时大人总觉得孩子不理解大人,不懂的父母的辛苦就是为他们的将来过的更好但大人们又有多少能理解孩子心里所想呢。

  这本书的作者说的很多,物质在孩子面前却是不是很重要,他们的需要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会错怪孩子,就会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会把孩子推的很远,爆发亲子战争。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世界。大人会发现,孩子和大人对着干,是因为大人的教育简单而粗暴。

  看了这本书,确实非常不错,作者把自己和孩子相处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都能从理解孩子的心里出发。我们*时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却没能做到这样,懂孩子的心,不容易,所以要学*,要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问题,倾听孩子的真正想法,才会懂得孩子的心里。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10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挺枯燥的,甚至有点夸大儿童的作用,讲到儿童的。精神,潜意识及儿童的心理,似乎把人类人生的成败都归结到了儿童期,未免将儿童期成长的作用有点太夸大化了,可是经过后面内容的阅读才明白,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而我们的家长或许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大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系绳子的工具。

  我也曾比较身边几个同学。因为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对彼此的家庭状况非常了解。从小被父母管得很多的孩子,从小学*不错,长大后非常循规蹈矩,按照父母既定路线长大、工作,但遇到挫折便会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而从小因父母忙于生计不太管教的孩子,小时候学*一般甚至偏下,但是却有极强的生存能力,遇事有主见,敢于创业,现在生活也非常幸福。

  在后面的讲述中,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也不会有什么学*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成果了的。

  所以,**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然地展现和成长。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这也许让那些拥有“满腹经纶”的父母们大吃一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

  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时间我将进行第二遍的阅读,相信将会有更大的收获与惊喜。


幼儿教育的书籍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7)

——幼儿教育的书籍读后感合集5篇

  幼儿教育的书籍读后感 1

  我看了一本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给我感触很深,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弱小稚嫩的孩童,但他们是人类的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所以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应该不断地学*,努力承担起这份“根的事业”,不负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把她视为神圣的职业,不断地读她、研究她,最终做一名“人师”,当一滴社会发展历史长河里的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书中第六章内容是“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增强。最让我关注的是老师要注重不断提升和重建个人理论,保持自己的教育实践在理性的轨道上持续运行,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学*理论、实践理论、反思成败,体现教育智慧、教育创新。书中采用理论观点和事例相结合来说服读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来帮助读者的我消化理论和吸收知识,激发我“也要这样做个好老师”。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教师自身职业的人格塑造。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塑造人格。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养成性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师自己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儿童接触的。”日本教育家柴田荣义的观点“教师的整个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都将教师的人格摆到了重要位置上来,将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沟通与拥抱,具有“点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师人格,可以达到“不教而教”或“无为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自我教育,终身学*,不仅提高知识和技能更应增强专业精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我的精彩”“雨伞的故事”“爱的回报”等几个真实故事中,让我看到老师的爱都是以孩子的爱作回报的,一个个都是“爱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师*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感染着、教育着身边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时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执着,忠诚于这一份职业,要富于责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将终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为职业生涯的推动力。

  书的最后部分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李玉英和孩子们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纯净又充满爱的世界。用李老师自己的话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有声有色的”。()我要学*她用心教育,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同伴友善、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日里以身示教,用自己的爱来感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善、美的心灵来教育孩子,做一个孩子们心中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幼儿教育的书籍读后感 2

  《幼儿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早期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未来的幼儿教育》读后感读《幼儿教育》心得幼儿教育案例范文:《阳阳的小画笔》

  幼儿教育的书籍读后感 3

  *来开始捧读《爱的艺术》一书,这是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的一部名作。对于爱情这个亘古永恒的字眼,作者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阐释,令人眼前一亮。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只要让自己变得足够有吸引力(或者至少看上去是那样),我们距离收获爱情就更*了一步。于是男人们追求更高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女人们则通过精心装扮和各种人工“打磨”,努力构筑一副更美的躯体。依作者所言,我们都在试图让自己变得“可爱”,“而大多数人所指的‘可爱’基本上是时髦和性吸引力的混合物”。的确,我们认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可爱”,的确很难抛开他(她)的社会属性来评价。譬如高富帅和白富美们卖个萌可称之为可爱,矮穷矬们丝卖个萌倒显得面目可憎了。

  另一方面,我们告别了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决定婚姻的时代。自由恋爱带来的福祉之一,就是我们对潜在的伴侣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同一首歌唱到的“放手去爱不要逃”一样,情感专家们也鼓励年轻人勇敢去追求爱、体验爱,打怪升级,愈挫愈勇,直到足够牛掰去干翻一个大Boss,觅得金龟婿,抱得美人归。弗洛姆敏锐地指出,时下的婚配,更多关注“爱的对象”,而非“爱的作用”。用更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我们更多考虑如何搞定他(她),而忽视了如何去爱他(她)。

  在市场经济思潮*卷的今天,互惠互利的契约成为了维系社会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看上去一切都可以成为被交易的对象。我们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商品,自己的脖颈上也被套上一个无形的价码签,走入婚恋市场待价而沽。“绩优股”、“潜力股”、“经济适用男”、“招商银行”等辞令常被用来比喻男性和女性在婚配上的显性或隐性价值——原谅我竟使用了这么多经济学术语,只因婚配的过程实在是一场双方价值精确匹配的过程。

  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应该是一种不损失个人“完满性”和“个性”前提下的结合,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我们的日常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目标指向的,其动机通常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工作为例,我们可能是为了养家糊口,可能是为了填充时间,可能是为了积聚财富……大部分人是被动地从事工作。至于我们无需鞭策和驱使,也自发地在每天完成每一道工序、每一篇文稿、每一个行程之类,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地被动接受变成了*惯而已。如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那么去问问身边的人,有几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其真正喜爱的,或许就会理解一二。

  爱则不同,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的主要特征是“给予”,而非“接纳”。弗洛姆认为“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在给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财富。譬如两性关系,只有双方都进行给予,才能是一场酣畅漓淋的鱼水之欢——如果男性没有献出雨露恩泽,如果女性没有充分开放门户和尽心配合,这场交融一定是欠缺快感的。而且,女性更多的付出还在后面,孕育胎儿和哺喂婴儿的阶段,不正是展现世上最伟大的母性之爱的美好时光。

  于是作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或者说建议:发挥爱的艺术,除了坚强信念的支撑,还需要让自己保持能动性。既然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必须积极调动起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勤于用眼、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勤于感知。这往往和我们的生活态度有所关联——不会有这样的人,在爱的方面长袖善舞,而在其他方面毫无建树。如果一个人在其他的方面不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那么在爱的方面,我们很难指望他(她)会付出积极而有建设性的行动。

  爱是两个人情感之纽带。无论是恋人,还是亲人、同事乃至陌生人,人们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伦理观的框架下运行。我们所公认的最理想的社会关系之一,就是完全遵循公*原则——不仅在市场里如此,社会生活中亦如是。我们都赞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做法;但对那些舍己为人,做出牺牲而不求回报的做法,通常是敬而远之的。这说明,像《感动中国》里宣扬的那些无差别、不设置任何前提的爱,虽然被我们所敬仰,但尚未成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持有的思想和觉悟——虽然那是更接*爱的本质的状态。

  弗洛姆在书的末尾,略带悲观地指出,“在现有的制度下,能爱人的人,是例外;在当今西方社会中,爱是一种边缘现象”。他所希冀的,是在那种纯粹的爱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伊甸园,人们战胜了人性中的自私,停止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更加公正无私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这注定是一段遥远的征程。

  人类能自洪荒岁月到达繁荣的今天,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爱的史书,个人、族群、城邦、国家、民族,因爱而团结或分离;因爱而争斗或和*;因爱而生长或消亡。回顾历史,我们能在很多故事中,找到爱在各个社会层面上的、以各种形式表现的事例,我们能看到,那些偏激的`爱、狭隘的爱、自私的爱甚至变态的爱,都在上至英雄伟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身上上演着——但是,如果爱不是一种理性的坚定信念,那么我们的祖先也许早就灭亡在某一此战争中了。我们还在这颗蔚蓝星球上繁衍生息,那就是爱存在的最好证据,她还在维系和供养着我们。

  在这个日新月异而又精彩纷呈的时代里,我们每一天过得忙碌而充实,似乎无暇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到底什么是我们最根本而真实的需要?如果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理性答案,那么我们就要相信爱、思考爱、探究爱、发掘爱,去还原和呈现爱的本来面貌,无限接*于爱之真谛。

  幼儿教育的书籍读后感 4

  作为一个年轻的新手妈妈,我对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的。最先,当我还是准妈妈的时候,老公为我订阅了《孕味》系列杂志,这大概是我系统的接触婴幼儿孕育、喂养和早期智力开发等专业书刊的始元,在漫长的怀胎十月里伴随着我与BB一起成长。在此之后,我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所以,这本书一直成为我的枕边书,亦是我所看过的众多幼儿教育书籍里面印象最为深刻、最喜欢的`一本书。

  *来有幸获得《幼儿园“完整”课程》系列书籍,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有关培养完整儿童的专业课程,带着对深圳实验幼儿园的诸多认可、浓厚的兴趣和诸多好奇与疑问,我粗略的翻阅了有关片段,由于时间紧促未能全书阅读深感遗憾。幼儿园完整课程系统总结了深圳实验幼儿园十多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其先进的教育成果、一流的管理水*、努力进取的师资队伍,使我们的孩子在优化的环境中健康、愉快的成长!

  早在20xx年,我的孩子就在实验幼儿园上了一年的亲子班,其间我基本上是全程陪伴孩子上课。因此,对于典雅洁净的校园环境和亲切耐心的老师都倍感熟悉。学校和班里经常组织多种多样的户外活动和教学互动,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我们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科技节,老师和家长纷纷上台为孩子演示各种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演讲科技小故事,和妈妈一起做手工,大人和小孩一起其乐融融。我们还和孩子一起参加了社会实践,亲手种植种子,全程观察种子从发芽到长出一串串小绿叶的成长过程,并且全程拍照留念。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创作思维,还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课堂直观而生动,比起我们小时候那会的照本宣科趣味极了。家园互动一直是实验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实践当中,纷纷拿出自己的社会资源,组织和策划一些有意义的户外活动,让家长、学校和孩子一起紧密的融入到学*、成长的大家庭中来。

  我十分感谢深圳实验幼儿园给予我的孩子宝贵的学*机会,我将与孩子共同学*、一起成长。我更衷心的祝愿实验幼儿园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科研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

  幼儿教育的书籍读后感 5

  作为一个年轻的新手妈妈,我对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的。最先,当我还是准妈妈的时候,老公为我订阅了《孕味》系列杂志,这大概是我系统的接触婴幼儿孕育、喂养和早期智力开发等专业书刊的始元,在漫长的怀胎十月里伴随着我与BB一起成长。在此之后,我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所以,这本书一直成为我的枕边书,亦是我所看过的众多幼儿教育书籍里面印象最为深刻、最喜欢的一本书。

  *来有幸获得《幼儿园“完整”课程》系列书籍,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有关培养完整儿童的专业课程,带着对深圳实验幼儿园的诸多认可、浓厚的兴趣和诸多好奇与疑问,我粗略的翻阅了有关片段,由于时间紧促未能全书阅读深感遗憾。幼儿园完整课程系统总结了深圳实验幼儿园十多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其先进的教育成果、一流的管理水*、努力进取的师资队伍,使我们的孩子在优化的环境中健康、愉快的成长!

  早在2010年,我的孩子就在实验幼儿园上了一年的亲子班,其间我基本上是全程陪伴孩子上课。因此,对于典雅洁净的校园环境和亲切耐心的老师都倍感熟悉。学校和班里经常组织多种多样的户外活动和教学互动,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我们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科技节,老师和家长纷纷上台为孩子演示各种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演讲科技小故事,和妈妈一起做手工,大人和小孩一起其乐融融。我们还和孩子一起参加了社会实践,亲手种植种子,全程观察种子从发芽到长出一串串小绿叶的成长过程,并且全程拍照留念。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创作思维,还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课堂直观而生动,比起我们小时候那会的照本宣科趣味极了。家园互动一直是实验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实践当中,纷纷拿出自己的社会资源,组织和策划一些有意义的户外活动,让家长、学校和孩子一起紧密的融入到学*、成长的大家庭中来。

  我十分感谢深圳实验幼儿园给予我的孩子宝贵的学*机会,我将与孩子共同学*、一起成长。我更衷心的祝愿实验幼儿园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科研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

相关词条